第一篇:973课题_第六课题( 胡)2010年第一季度进展总结如下:
973课题_第六课题2010年年度进展总结
胡永云、闻新宇:
1、平流层臭氧恢复对对流层气候的影响:使用IPCC-AR4和CCMVal模拟结果,我们发现平流层臭氧恢复将导致对流层变暖加强。在2000-2050这50年里,臭氧恢复使得对流层上层(300hPa)气温在温室气体造成的变暖基础之上额外增加了0.4 K,地面气温额外增温0.16 K。这主要是因为臭氧层恢复导致平流层温度升高,臭氧在9.6微米附近向下的红外辐射增加,该波段的红外辐射被对流层上层云层吸收。另外,平流层温室气体(CO2和H2O)向下的红外辐射也增加,这些辐射大部分被对流层上层温室气体吸收。所以,对流层变暖加强。该论文已刊登在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Discussion,很快将被接收。
2、平流层爆发性增温对对流层天气系统的影响:根据合成分析的结果,我们发现在爆发性增温期间,对流层乌拉尔山高压、北大西洋高压、振幅加大(更易形成阻塞高压),周期增长,美国西北海岸高压变化不大。东亚大槽在爆发性增温后变浅,北美大槽加深。该结果将在明年上半年完成并将送相关杂志审阅。3、2009-2010年冬季北半球寒潮与平流层环流的关系:从环流形势、NAM指数随时间的变化、行星波动等方面对2009-2010冬季北半球寒潮与平流层的对应关系作了全面分析,大部分结果都已完成,将很快把论文完成并送审。
4、过去几十年我国冷冬与平流层环流的关系:对过去几十年我国冷冬与平流层的关系做出全面综合分析,尤其关注冷冬寒潮爆发与平流层过程的关系,寻找平流层信号作为预报冷冬的前兆因子。明年上半年将完成论文并送审。发表论文:
1.Hu, Y., Y.Xia, and Q.Fu, 2010: Tropospheric temperature response to stratospheric ozone recovery in the 21st century.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Discussion, 10, 22019–22046.2.Hu, Y., and F.Ding, 2010: Radiative constraints on the habitability of exoplanets Gl 581c and Gl 581d.Astronomy & Astrophysics, accepted.3.Hu, Y., J.Yang, and F.Ding, 2010: Model-dependence of the CO2 threshold for melting the hard Snowball Earth.Climate of the Past Discussion, 6, 1337–1350, 2010.4.Hu, Y., and C.Zhou, 2010: Observational evidence for poleward expansion of the Hadley circulation.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in press.5.Wen, X., and Y.Hu, 2010: Northern-Hemisphere cold winter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the stratosphere: a case study of the 2009-2010 winter.To be submitted to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6.Zhang, Q., H.Zhang, X.Wen, and Y.Hu, 2010: Composite studies of Northern-Hemisphere cold winter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the stratosphere.To be submitted to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7.Zhang, H.., Q.Zhang, X.Wen, and Y.Hu, 2010: Composite studies of Northern-Hemisphere cold winter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the stratosphere.To be submitted to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谭本馗:
平流层-对流层耦合过程中的波-流相互作用过程研究:利用欧洲再分析资料,研究了东太平洋波列传播特征、年际年代际变率及其对大气环流的影响。主要结果有:
1、东太平洋波列活跃于北太平洋中部的对流层,同时向下游北美传播和向上传入平流层。
2、东太平洋波列存在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在研究的1958-2002时段,1958-1964是它的次强时段,1965-1976年比较弱,1977-1987年最强,1988年以后又开始减弱。
3、东太波列活跃时,阿留申低压偏强并向东扩展,反之,东太波列不活跃时,阿留申低压减弱并西撤。在对流层中上层,东太波列活跃时,东亚槽东伸,北美脊加强;反之,东亚槽西撤,北美脊减弱。
4、东太波列在位势高度场上的变率在对流层中表现为PNA型,且该空间模态一直延伸到平流层中低层。东太波列在温度场上的变率也表现为PNA型,但在平流层中低层的温度异常与对流层温度异常的符号完全相反。
5、与PNA型对比分析表明,二者的主要特征极为相似。在年际和年代际变率上,东太波列指数和PNA指数也显示出高度的相关性。因此可以认为,东太波列与PNA是同一物理现象的两个不同表现方式。
该工作已撰写为论文并准备投稿:
Zhou Putian,Suo Lingling,Yuan Jiacan and Tan Benkui: The East Pacific Wavetrain, Its Variability and Impact on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in the Boreal Winter.贾小龙:
1、MJO对我国冬季降水和环流的调制作用
利用Wheeler 和 Hendon(2004)的MJO指数以及我国逐日的台站降水资料通过合成分析的方法分析了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MJO)在向东传播过程中,对我国冬季降水异常的影响,并通过对环流的分析研究了MJO影响我国冬季降水异常的可能途径。通过对不同MJO位相下日降水率和雨日概率的计算,结果显示,冬季MJO对我国降水的影响存在明显的阶段性和持续性,当MJO对流位于印度洋地区时有利于我国东部大部地区降水概率增加,降水偏多;而当MJO对流传播进入西太平洋地区时有利于我国东部大部地区降水概率减小,降水偏少。
冬季MJO主要通过遥相关来影响我国降水异常,这种遥相关通过MJO所激发的热带外中纬度Rossby波的传播来实现,伴随MJO的向东传播,Rossby波的东传造成东亚地区环流的异常,从而影响我国冬季降水异常。当MJO对流位于印度洋时,中纬度Rossby波的传播造成500 hPa上东亚大陆西低-东高的分布,中亚低槽发展,东亚大槽偏弱;850hPa上我国大陆东部为异常的气旋式环流,以东的海洋为异常的反气旋式环流,同时,低层大陆上海平面气压偏低,海洋上偏高,造成我国大陆东部为南风异常控制,东亚冬季风偏弱。另外,当MJO对流位于印度洋时,孟加拉湾南支槽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偏西,造成 3 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的暖湿气流输送偏强,加之冬季风偏弱,冷暖气流容易在我国大陆地区形成交汇,在我国东部地区形成异常的上升气流,与赤道附件的下沉支组成异常的经向环流,利于降水偏多;MJO对流位于西太平洋时环流和降水分布基本相反。
2、MJO影响我国东部气候异常的个例分析
结合历史资料的统计分析,研究了2009年11月热带地区一次强的MJO过程与11月我国东部大范围雨雪天气的可能联系,表明2009年11月强的MJO过程是我国东部大范围雨雪天气的一个强影响信号。MJO对流在11月上中旬在印度洋地区异常活跃,尤其是MJO对流中心在第3位相(印度洋中东部)维持了9天(7-16日),正对应了11月两次最强的降水(雪)过程。对MJO历史事件的合成分析显示,当MJO对流位于印度洋时,我国东部大部地区降水概率明显增加,温度偏低,与2009年11月的实况相一致。中高纬地区大气环流的异常是有可能受到热带MJO对流强迫的影响的,这种影响可能通过遥相关的方式来实现。当MJO对流位于印度洋时,有利于欧亚中高纬环流维持两脊一槽的分布,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偏西,东亚东部地区维持一条显著的对流活跃带,这些环流异常形势与2009年11月的实况也较一致,体现了MJO对热带外地区环流异常影响的一般特征。热带地区MJO对流的异常通过热带地区的对流加热强迫,除引起大尺度纬向环流异常外,同样会引起经向的环流异常,从而影响热带外地区的环流异常。当MJO对流位于印度洋时,西太平地区为异常的下沉运动控制,东亚东部辐合上升,在热带和中纬度地区之间形成一个异常的经向环流圈,经向环流的存在进一步有利于低层低纬度水汽的向北输送,造成东部降水偏多。利用MJO的发展和演变,对于把握类似2009年11月这样的大范围雨雪气候异常是有帮助的。
完成论文:
1.“Impacts of the Madden-Julian Oscillation on Winter rainfall and Circulation in China”,Jia Xiaolong, Chen Lijuan,et al., 投Adv Atmos Sci,(录用)2.“热带MJO对2009年11月我国东部大范围雨雪天气的可能影响”,贾小龙,梁潇云,投“热带气象学报”(录用)
郭艳君:
一、研究内容与结论
收集平流层大气温、湿度和气候事件的资料,包括我国区域观测资料和目前几种常用的再分析资料等。对资料序列进行质量控制,均一化处理,准备可靠资料序列。分析近50年来我国高空温度变化时空变化;利用高空温度计算零度层高度,分析中国各区域零度层高度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具体内容如下:.1、中国探空温度及湿度均一化处理:利用统计学方法,以再分析资料为参照序列,对我国116个探空观测站高空多个等压面的温度、湿度进行了质量控制和均一化处理,其中包括间断点探察、订正以及均一化处理的影响评价。
2、中国探空资料序列评价:以资料序列的缺测率为指标,对我国探空时间序列进行了评价。得到30%作为最大缺测率是中国探空温度序列适宜的取样标准,并以此标准选取了92个观测站,建立了均一化的中国高空大气温、湿度序列。3、50年来中国高空气温变化趋势分析:对流层中下层和平流层下层呈相反变化,100-300hPa趋于降温,而500-850hPa为升温。不同层次的年代际气温变化不同步,对流层中、低层的升温始于上世纪70年代,而对流层高层和平流层低层的降温发生在80年代以后。
4、利用高空温度计算大气零度层高度和气温直减率,分析了我国大气零度层高度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大气零度层高度呈明显上升趋势,而且其变化趋势具有明显季节差异性:春秋季明显上升、夏季略有下降; 制约我国大气零度层高度变化的大气驱动因子亦因季节而异:春、秋季大气零度层高度与地面气温密切相关,但夏季大气零度层高度变化受对流层顶高度变化控制;秋季大气零度层高度通过春季积雪消失时间影响雪盖的变化。
二、论文 完成论文两篇:
1、Impacts of reference time series on the homogenization of radiosonde temperature(第一作者)
投大气科学进展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二审修改完毕
2、Variability of Atmospheric Freezing Level Height and its Impact on Cryosphere in China(第二作者)
投冰川年报 Annals of Glaciology,一审修改完毕
3、Dong Si , Yihui Ding.The Tropospheric Biennial Oscillation in the East Asian Monsoon Region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Precipitation in China and Large-Scal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in East Asia.Submitted to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一审)孙颖:
本年度的工作主要集中在研究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对流层中高层变化对东亚夏季气候的影响。主要利用CMIP3模式资料,通过分析未来青藏高原对流层中高层温度变化对亚洲夏季风的影响,探讨青藏高原地表变暖和中高层变暖对亚洲夏季风影响的相对重要性。该项工作的研究基础主要是基于青藏高原对流层中高层和低层的温度变化在南亚夏季风演变中的作用将和当前气候不同,因此高原变暖在未来东亚夏季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目前工作正在进展之中。
付遵涛:
1、平流层极涡的异常对流层气候的影响:
资料和方法:使用NCEP-NCAR 1957-2010 年10月至次年4月逐日温度场、风场、位势高度场再分析资料,通过对10hPa位势高度距平进行EOF分解,挑选出15个弱极涡事件和12个强极涡事件,并使用合成分析的方法初探平流层极涡的异常如何影响对流层的气候。
初步结果:强弱极涡事件的选择:使用1957~2010年10月至次年4月10hPa逐日位势高度资料(共11448天),计算每一天的气候异常值,经过90天的低通滤波,最后进行EOF分解,所得的第一模态的标准化时间序列,可作为判断极涡强弱的标准。
温度场异常的合成:选取强弱极涡异常达到最大值的一天为0day,分别对强弱极涡事件做-30day~90day温度场异常的的合成。强(弱)极涡事件对应平流层负(正)的温度异常向下传至对流层。为了突出极涡异常对对流层低层温度的影响在区域上分布的差异,将1000hPa温度场的异常在-30~0day,0~30day,6 30~60day,60~90day四个时段上分别进行平均。平流层的强(弱)极涡事件会导致亚欧大陆高纬度地区地面气温有明显的正(负)异常,60day以后异常消失。
纬向风场异常的合成:与强(弱)极涡事件对应的正(负)纬向风异常从平流层下传至对流层,对对流层产生很大的影响。
位势高度场异常的合成:平流层极涡的正(负)异常下传至对流层,使对流层底层产生类似于正(负)AO的位势高度场的异常分布。
进一步的研究计划:对产生着两种极涡异常事件的动力机理将进行进一步研究,同时选择2002年以后的个例进行分析比较,撰写文章。
2.新定义下的AO指数序列及相关分析:
方法:选取1958年1月至2010年3月的NCEP再分析海平面气压场格点资料,采用李建平定义的AO指数计算公式:
AOIp35Np65N [1],其中
p35N、p65N 分别为35N、65N上纬向平均海平面气压的全年标准化序列。
主要研究内容:
1).AO指数序列的年代际、年际、季节变化
2).选取冬季AO指数序列与北半球海平面气压场、温度场、500hpa高度场进行相关分布研究。3).高低AO年合成分析 结论:
采用不同于EOF方法计算出新的AO指数序列,体现出AO指数具有年代际、年际变化及季节变化,表现在:50年代末期至70年代初期为强的AO负位相期。进入70年代,AO指数逐渐增加,呈上升趋势,70年代中期以后AO主要表现为正位相;冬夏AO信号最强,春秋较弱。通过冬季AO指数序列与北半球海平面气压场、温度场、500hpa高度场的相关分布,可以看出三个AO强信号区(北大西洋涛动NAO北太平洋涛动NPO、亚洲-极地涛动ANPO)的存在。而在气压场上冬季AO指数与我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在我国北方地区成显著正相关,而在贝加尔湖附近为负相关,体现出AO与西伯利亚高压、乌拉尔山阻高及东亚大槽强度的负相关关系,在温度场上AO与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正相关,在强的AO冬季,北方地区平均气温偏高。因而从高度场和温度场上都很好的体现出 AO与我国冬季寒潮爆发有很重要的关系。
3.SSW影响下中国冬季气温的变化:
方法:以个例分析为主,选取典型的爆发性增温事件,分析爆发性增温对平流层以及对流层温度的影响,其中着重对我国冬季气温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内容:
1).近50年冬季气温异常的分析
2).对爆发性增温个例中北半球10hPa和地面气温异常的分析 3).对我国冬季气温的异常在区域上的差异进行详细的分析 结论:
强ssw事件下,可能会导致中国异常冷冬事件的出现。但并不是所有的ssw事件都会产生异常冷冬。80年代末期中国冬季主要表现为暖冬,并且97/98,00/01,03/04表现为异常暖冬。在67/68冬季,10hpa极区温度在12月1号后开始升高,对应强ssw事件爆发,中国地区在二月份出现异常降温。67/68冬季,在整个ssw事件爆发过程中,中国冬季气温在1月有回暖,在二月转为明显降温67/68冬季,强ssw事件对北方尤其是新疆、东北北部影响最大。
第二篇:课题进展情况报告
篇一:课题进展情况报告
《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课外读书、读报习惯的研究》 课题进展情况报告 唐志荣
一、实验前期准备及启动研训 1、2008年6月,在学校校长杨玉贵、教导主任王树林的大力倡
导与支持下,我们组建了课题研究小组,并提出了进行此课题研究的设想。2、6月12日,我们完成了对课题的论证,初步拟定了课题方案。3、9月10日,对中心校2------6年级的214名学生进行了问卷
调查。发放调查表214份,回收214份。通过对问卷调查的整理与分析,掌握了学生课内外阅读现状的第一手材料:(调查表附后页)通过对问卷的梳理分析,我们深感我校学生的课外阅读绝大部分
处于“自流”状态,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严重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这更加强了我们研究此课题的紧迫感。4、9月25日,召开了全校1------6年级的家长会,发放了《告 家长书》(附:学生课外阅读书目推荐表)。向各位家长宣传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方法、实施策略及过程,倡导“亲子共读”。绝大部分家长都认为这可以让孩子多读书,可以丰富他们的课外知识,让他们少玩、少看电视。表示要积极支持:回家后就着手购买图书,建家庭书架,减少娱乐应酬,抽时间和孩子一起读书,督促孩子每天至少读半小时的课外书。
5、课题组负责人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了有关“农村小学生课外
阅读习惯的研究”方面的理论文章,了解了目前这方面的最新研究动 态和成果。对学校图书室的藏书及使用情况做好了实验前调查工作: 学校现有藏书1900册,每周二、四下午4:50------6:00为师生借 阅时间。6、2008年8月初,在获悉我们申报的课题得到省教科所的公示
后,全组成员兴奋不已。学校领导、课题负责人当即表态:学校将尽 全力支持我们的研究工作。为此,确定学校的图书室、阅览室全天候 为学生开放。9月5日下午,课题组全体成员召开会议,对研究工作 进行了具体分工:杨玉贵负责课题组的全面工作;唐志荣、卓玛、吕 树林负责课题实施的具体工作;王树林负责课题资料的收集整理工 作。
二、研究进展情况 1、2008年9月6日,学校制定了《班级图书角管理制度》、《图 书借还登记制度》、《图书管理员职责》、《图书书目登记表》、《图 书借还登记表》,并发动学生投入到书籍的整理及管理中。
2、在课题组成员的集思广益下,师生齐动手,对走廊、教室墙壁、黑板、窗台进行了精心打造,营造出了浓郁的书香气息,使学生置身 于书香弥漫的氛围中。家长们看到布置一新的教室都说:孩子们能在 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真的是太好了;孩子们的脸上都写满了笑容。
3、我们利用课外活动课时间,指导学生制定了《个人读书计划》,给学生印发了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及第一期共读篇目及阅读材料,着手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4、9月25日,我们举行了“感恩教育”故事交流会。使学生的
课外阅读知识得到了初步展示,激发了孩子们对社会的感激之情,家 长对此赞不绝口。
5、为了让学生有效地选择课外读物,掌握一定的课外阅读方法,各班班主任教师分别在每个班上了课外读物推荐课、课外阅读指导 课。就课外阅读的内容及常用方法:浏览法、选读法、精读法、略读 法对学生一一进行了切实指导。6、9--10月份,跟踪了解了部分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并对个
别班级学生进行了课外阅读情况的检查。我们发现:30%左右的学生 能每天在家至少读书半小时以上,并通过节假日晨读、平时中午读、睡前读等多种形式保质保量的按要求完成。有近一半以上的学生没能 天天坚持,但阅读时间和阅读量明显比过去增加。有近10%的学生 课外阅读仍处于“自流”状态。我们感到:怎样维持学生长久的阅读 兴趣,并对学生读书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检查是个问题。为此,我们 一方面尽快摸索一系列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励机制,一方面设计了 统一的阅读成果展示册,要求学生每周写读书心得不低于3次,并每 周纳入家庭作业的检查范畴,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督促孩子认真完 成课外阅读任务。
对这一阶段课题研究的情况,课题组写出了阶段研究实施报告。
三、存在的问题
1、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有待强化。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阶段,要他们静下心来看书,并天天坚持下来确非易事。同时由
于农村家长农活繁忙,文化低,对孩子家庭读书不能很好地指导督促,因而造成了不少学生课外阅读的涣散。
如何以各种形式的评价贯穿学生的阅读过程,维持学生持久的阅 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品味,最终使阅读成为学生一生的习惯这个问 题引起了我们的思考,探索学生课外阅读激励性评价的操作工具和方 法,建构课外阅读体系是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2、我们课题组的教师如何在教学工作繁重,教研时间紧张的情
况下,通过学习、研究、实践,尽快优化教学过程,使学生乐于学习的问题。如何运用多种途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阅读,促进课堂教 学活动中,启发学生思考,自悟新知,提高阅读能力。怎样创设一种 新的阅读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领悟阅读的规律,掌握阅 读方法,进而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也急需我们努力研讨。
3、如何上好每周一节的课外阅读指导课,探索课外阅读指导课 的教法,逐步形成课外阅读的基本课型:阅读指导课、读物推荐课、阅读欣赏课、读书汇报课等,也需要我们加紧摸索与研究。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1、加强家校联系,加强“亲子共读”的督促与指导。利用家访、电话、开家长会、发放家校联系卡等方式随时了解学生在家里的阅读 情况,保证学生家庭阅读的时间与实效。
2、分期为学生选择适合的读物,制定有效的检查方法,督促学
生的课外阅读保质保量完成。
3、课题组教师加强学习、研讨与实践。争取州教科所、县教研室专家的指导,不断汲取新的理论及其它学校、地区这方面研究的经验,不断总结、反思、提高,及时调整课题实施方案,以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2008年11月10日篇二:课题研究进展情况汇报 课题研究进展情况汇报 同义中小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说的乐其实讲的就是兴趣,人如果对某件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到了入迷的程度,那么做起事来就会不知疲倦的去追求,去完成这项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收获。因此,我们课题组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开展了一些活动。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采取了“问卷调查法”、“论文交流”、“语文教研”、“家访”等方式,初步了解了各年级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兴趣。经过了一学期的课题研究,我们在研究中发现了不少的问题,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兴趣可以激发情趣,唤起动机,培养人的意志,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能主动学习,因此“寓教于乐”是重要的教学原则。如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如今各门学科提倡素质教育在先,兴趣在先,良好的师生关系也会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我们小组的成员都是语文教师,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是一朝一夕便可达到的,但只要我们正视学生的实际,积极探究教学捷径,小学生的兴趣会有提高,语文的素养也会慢慢提高。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语文课标提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和教师的教学。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中互相评价相结合。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法很多,我们尝试过,一句话评价,一条简洁的作业批语或一个图案符号,如:在学生写得好的字旁边画一个小五星,你的作业真棒!我们观察到学生的心情十分的愉悦,而且发现学生在班上比谁的好评语多,以此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小组经过交流总结,对此有几点体会:
一、在教学中,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能否在开课前几分钟就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对上好一堂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前谈话若能根据课的类型,学生的年龄,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充分运用适合儿童心理的语言去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前导语,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灵感,开拓学生思维。因此,如果每堂课都能根据学生实际和课文内容精心设计导语,学生学习兴趣就会浓厚起来,思维也将更为活跃,教学效率就会有明显的提高。
二、利用各项活动增强课堂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动,在教学中,举办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能挂起钩来的活动,常常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既要给学生提供显示表演和活动才能的机会和场地,又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运用错觉语言、激发学生兴趣
所谓错觉语言,就是教师在课堂上为了讲授某个知识点或复习某方面的知识,故意对课文内容或语言文字进行错误的解释或判断。激发学生辨误察正的能力,从而学到正确的答案,例如:在板书时,我们有的老师故意把字词写错:“草秆”写成“草杆”“男”田和力相连接。对于这些错字,大部分同学立即知道“杆”字应改为“秆”,“男”字田和力应分开。采用错觉语言可以使学生知误辨正,提高抗干扰能力,对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具有积极的意义。这种激发兴趣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自我表现”。学生把发现老师的错误看做是自我表现的机会,当他几次纠正老师错误获得成功,对老师上课注意力也就更加集中,对课堂学习也就更有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课题组的全体成员还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比如:开展阅读、作文、识字的小竞赛;讲故事比赛;查字典比赛。因为都是随机进行的,并没有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到了知识,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因而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得到了提高。
通过研究学习,我在课堂中实施愉快教学研究有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很多问题:
1、自身的理论功底不够扎实。
2、课堂教学中组织的活动还不能调动每个孩子参与的热情,致使学生思维发展参差不齐。
3、课堂上自己还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调动自己的热情。在今后的课题研究和实施中制定了一些改进措施 :
1、继续狠抓教学研究。在这次研究的基础上长期深入地进行愉快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学习愉快教学的更多高效的策略。
2、进行多渠道的学习,注重平时积累,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定期进行空中课堂的学习,学习更先进有效的教学策略。
3、坚持撰写实验札记,阶段性小结等,便于随时查看自己的成果,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不断反思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研究素质。
总之,通过这次课题研究,全体课题组成员做到了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并尽量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以鼓励为主,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正确对待自己,树立信心,真正做到了促进每一个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达到了我们课题组本次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篇三:课题进展情况汇报 课题进展情况汇报
内丘县内丘镇中学 《新课改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课题组
江泽民同志指出:“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经济和科技的竞争,不仅是人才数量和结构的竞争,更重要的是人才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竞争。我国传统的教育事实上将人的大脑作为知识仓库,采用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忽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如何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业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成为当今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我们承担的课题《新课改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是不同层次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为学生走上社会,迎接挑战,打下基础。该课题由邢台市省教科所于2009年5月份批准立项。
一、课题组成员简介
课题组主要成员均为有较强科研能力的中青年教师,涵盖语文、生物、化学、英语等多个学科。初中课堂新课改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我们这个小县正在起步,这项课题有利于优质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促进和谐课堂、科学课堂、有效课堂、探究性课堂的建立,为各种教学提供最佳的教育平台,为构建有效课堂带来机遇。
二、课题前的准备
课题立项后,课题组成员及时召开了小组会议,在申报书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分工、研究方式、阶段划分等细节问题。然后按分工分头准备开题所需要的各项数据、资料。
课题主持人及时将课题立项情况向教研室及学校相关领导做了汇报,介绍课题组的工作进展及设想,以求得教研室和学校领导在思想上、业务上和资金上的支持。
学校领导对课题研究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大力的支持,表示待课题具备开题条件后,将亲自参加开题会。
有了学校领导和教科研室的支持,课题组成员信心倍增,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准备齐全了各项资料,撰写了开题报告,并交学校教科研室主任审阅。在教科研室主任审阅通过后,召开了开题会,开题会由学校教研室主任主持,课题组全体成员,并邀请学校相关领导参加。会上,课题主持人详细汇报了开题的准备情况,及开题后计划实施的各项工作,就课题研究方法、步骤等问题征求了学校领导和教科研室主任的意见,并于会后对开题报告进行了修改。修改完成后,于2009年6月底将开题报告上报到邢台市教科研室。三、开题后的工作进展
课题开题后,课题组全体成员团结合作,按照申报书和开题报告中确定的方法和步骤展开课题研究。
课题组成员过来一个阶段的分工:
讨论、拟定调查问卷:课题组成员共同讨论完成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张玉芳、狄丽云、田志瑞等负责 问卷统计:课题组成员合理分配,分别完成
数据汇总,分析,确定存在的代表性问题:课题组成员共同讨论完成 撰写调查报告:张玉芳、狄丽云负责
对代表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并与学生进行交流:将问题分配到人,分头进行,定期集中,交流感受,共同研究解决问题 具体工作过程
课题组利用暑假的时间,通过翻阅图书资料,查阅相关网站,并结合课题组需要和学生实际情况,拟定了《新课改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调查问卷》,问卷共有21个问题组成,涉及培养创新能力教学方面总体情况,培养创新能力教学上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教学策略,创新能力的教学,老师的现行的教学方式等。各类问题混合编排。问卷中的所有问题都提供选项,有单选和多项之分。
分别在六月份和十一月份,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由课题组成员张玉芳、狄丽云、田志瑞完成,当场发放,当场做答,当场回收。本次调查发放问卷76分,并全部回收。全部问卷有课题组成员核查、整理,然后用电脑进行统计,算出各类选项的百分比。数据统计完成后,课题组成员共同对数据进行了汇总,并对汇总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合数据显示和平时对学生的了解,将问卷反映出的信息归纳为三大方面的问题,由张玉芳等负责撰写了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完成后,大家再一次进行讨论,并将调查报告中归纳的问题分配给课题组成员。由每个成员分别对自己负责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调查分析,然后选择一种适当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观察学生的反映,进一步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世界,同时验证问卷所显示数据的准确性,及时调整方法和思路。目前,我们正处在与学生进行对话的过程中
下一阶段的工作,主要是根据过来一段与学生交流的结果,搜集资料,拟定论文的雏形,这个阶段将持续到2010年底。下学期开学后开始着手论文的撰写与集结,并完成整个课题的研究并验收。
四、关于时间安排和问题的说明
时间安排问题:由于问卷当中的问题涉及面广,又要考虑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情况,而且问卷调查是整个课题研究的基础性工作,问卷选用问题的代表性,所显示信息的真实性直接关系到后来的课题研究,所以,开始时课题组对拟定问卷的难度考虑不足,认为在较短时间内就能形成一份问卷。但实际工作起来,问题才显示出来,由于考虑问题的代表性,每个问题都要经过反复的讨论、设计、筛选,非常繁琐,而且6月份已进入期末,教师和学生都忙着期末考试的各项工作,所以问卷未能在暑假前形成定稿。待到暑假期间,大家静下心来,利用一个较长时间段,形成问卷定稿,并于开学后的第一周下发。问卷回收后,我们加班加点,以最快的速度统计完成,并形成调查报告,然后进行下一阶段的研究。
五、存在的问题
经过过来一段时间的工作,我们感觉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图书资料少
课题组成员需要得到更多的,更高水平的网络技术支持 课题组成员外出学习机会少,所以眼界狭窄 农村孩子偏多,一些新的教学方式无法施展 课题组成员对学生心理的研究需要加强
由于课题组成员都是一线教师,时间有些紧张
第三篇:课题进展情况汇报材料
五华县田家炳中学课题进展情况汇报材料
五华县田家炳中学2017-2018“高中教学教研改进”课题组开展半年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我校就本课题的研究进展情况汇报以下:
本课题旨在缩小山区与发达地区教育教学质量的差距,通过改进学校教学教研管理,激发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从而整体提升学校教研水平和教学质量。
课题实施以来,全校在教学教研管理方面发生了如下的变化:
1.完善了管理模式
(1)改进了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在《五华县教学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使学校教学管理检查更为落实,更具操作性。
(2)改进了教学管理模式。首先,年级组教学管理责任制得到进一步的落实,各级依据学校教学管理目标要求,每个年级组就是一所学校,校领导、中层干部蹲点到年级,指导年级组各班级开展个性化工作,提高教学管理效能。第二,指导并强化备课组工作,使备课组的集体备课与分工合作得到进一步的落实,鼓励并倡导编制富有个性特点、适合学生的学案,加强交流与沟通。
(3)改进了教学管理手段。全面开展以改进课堂教学、实现高效课堂为目的的听评课活动,强化校长、行政、组长们推门听课制度。强化学案编写要求,使之成为教师落实常规的自觉习惯,从而整体提升课改班教育教学质量。加大高中三个级教师教学循环与循环评价工作的力度。
2.改变了教研理念
本课题组开展课改活动以来,师生对教学教研管理的各种制度、模式的认识都比较到位,大都能配合学校积极探索适合新型人才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积极提高教研的能力,逐步形成了一支与新课标要求相适应的教师队伍,初步形成了有利于学生积极学习的高效课堂,教学教研质量稳步提高。
3.丰富了教研方法
本课题组开展课改活动以来,全校教师身体力行,在具体的教学教研管理活动中,能学以致用,将教访经验、专家做法和自身实际结合起来,同时加强了与同伴的互助合作,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4.活跃了课余生活
本课题开展课改活动以来,学校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将学生的兴趣和精力引向“国学”和体育艺术,让学生在“读国学”活动中“修心性,明大义”,从而营造了良好的读书氛围,不仅发挥着“环境育人”“读书修性”的育人功效,同时也让学生在喧嚣的现代社会宁静了心性,净化了心灵。
本课题开展课改活动以来,学校结合学生兴趣爱好广泛的实际,努力挖掘学生体育、艺术方面的潜能,通过举办体育艺术节、通过组织校园足球赛、女生篮球运球赛等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激发了学生对体育、艺术的兴趣;通过举办男教工篮球赛、女教工定点投篮赛,丰富了教职工课余生活,增强了教职工的凝聚力。
5.中期小结初见成效
本课题开展以来,学校各科组均有1—2名教师进行“两法”改革的实验、探究,今年县级以上课改立项比去年净增20多项,其中有2个课题成为市课改立项课题;学校加大了省教改课题“五环教学案”的投入,并以此作为改进教学教研管理的突破口,全面提升学校教学教研管理水平,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目前各个年级都能按课题方案进行,同时也收集了很多材料,尤其是过程材料收集较好,各个阶段的小结性材料及阶段成果的形成也较好,现在我们还在进一步的整理和完善中。但在开展课题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1.教学管理队伍的现代教学管理意识与能力不能完全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手段落后,管理过程不够扎实,教学管理的各层次间的有效沟通不够。
2.教学管理的中心地位没有得到进一步强化。教学常规落实,过程控制、细节关注都存在不足。在推进教学方式的转变中没有很好发挥作用,课堂教学仍存在较多的“灌输式”模式,教学质量的监督保障机制尚未形成,教学评价功能不够完善。
面对以上之问题,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成立课题改进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领导、教务处主任、科组长组成,统一思想,为实施改进提供理论支撑和组织保障。
2.成立课题改进教学教研专家指导组,邀请教研室教研员、名教师、校领导组成,为实施改进提供专业保障。
3.加大对课题教学教研设备、经费的投入,完善教师教研工作的奖励制度。进一步完善教师教学业绩考核和评价制度。
4.继续实施“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原则,为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固本强基。
2018年1月16日
第四篇:课题进展汇报材料
课题进展汇报材料
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大家好:
我代表《高三年级生物学新课程教学模型建构教改实验》泾干中学课题组,将我校课题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开展情况
(一)课题申请及成立课题组
我校从2011年元月开始申请《高三年级生物学新课程教学模型建构教改实验》的课题研究,成立泾干中学课题组,戴校长任课题组组长,贾校长、仝主任、董主任任课题组副组长,课题组成员由高三年级生物备课组教师及高
一、高二生物备课组长组成。本课题组成员均为高中生物一线教师,有多年的高三教学经验,均系统的进行了高中新课程的培训,课题组成员近年都从事高三生物教学,具有从事新课程研究的条件和优势,本课题的开展将依托我校高三生物教学。我们具备从事研究的能力和时间保障,并且能够将科研与日常教学工作有机相结合,有利于教学与教研的相互促进。
(二)学习材料及制定工作计划
通过学习市教研室有关课题的指导材料,并结合我校实际,在2011年3月我们制定了《泾干中学课题组工作计划》,将本研究性课题的工作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1年1月-2011年3月为申报立项及前期准备阶段。
本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向市教育局申报立项;组建泾干中学课题研究小组;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明确课题研究的方向,明确小组各成员的分工和职责等准备工作,上述工作已经完成。
第二阶段2011年4月-2012年10月为课题实施及研究阶段。
本阶段的主要工作有:
1、各成员按照计划开展所承担的研究工作。
2、按照学校的教学计划和高三复习划分的三个阶段,定期进行课题讨论,探索每个阶段有效的教学模式。
3、精心组织并上好示范课,认真上好每一节复习课。通过示范课形成不同课型的复习课的较为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型。
开展课题研究的方式方法有:
1、研究《考纲》中各个考点及高考试题的考查形式及要求,将考点划分为一级考点、二级考点三级考点,准确把握复习的要求,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能力体系。
2、以高三复习课为载体和实践,以月考及高考为检测依据。精心研究和上好示范课、汇报课等,探究复习课的有效模式。
3、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
4、进行校际交流,参加学术讨论会等。
第三阶段2012年11月-2012年12月为课题总结及上报评审阶段。
(三)、开展课题研究及上好示范课
在已完成的二轮专题复习中,我们课题组制定了二轮复习工作计划将所复习内容划分为八个专题:专题一实验、实习及研究性课题;专题二细胞的基础;专题三细胞生理;专题四遗传的基础与规律;专题五变异与进化;专题六生命活动的调节;专题七生物与环境;专题八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在每一个专题中我们对二级和三级考点,既高频考点进行纵横两个维度的分析与整合,形成知识网络。对高频考点的整合,我们打破知识原有的章节界限采用小专题“小套餐”的模式,突出复习的重点和难点,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开展本课题研究以后课题组共上了三节示范课,分别由课题组的李敏老师上了一节轮复习示范课、马继洲老师上了一节二轮复习示范课、高策老师上了一节县教育局组织的全县高三生物教师参加的题讲评示范课。上述教学活动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促进了高三生物教学。
第三阶段为模拟练考阶段按照学校的统一安排时间为四周时间(2011年4月25日到2011年5月22日),理综共练十二套试题。三轮复习目标是提升学生能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适应高考水平试卷的“应试”能力和水平。我们按照高考的程序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模拟试题,既限时定量,有效的提高学生做题的速度、准确度、独立思考能力和应试能力;训练学生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形成合理的答题策略;规范学生答卷。在第三阶段复习中我们计划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精心组题提高复习的有效性。成立模拟练考命题组,高三年级备课组就是命题组,命题组对每一道试题的检测价值进行充分论证,对整套试题的检测价值进行科学分析。使模拟练考试卷在格式、题型、题量、立意等综合方面切近新高考题型。建立三轮模拟练考知识明细表,统计每次模拟试题的知识点分布及分值,争取做到练考能覆盖高中生物所有的知识点,使知识不留漏洞。
二、细心查阅提高复习的针对性。要求任课教师收阅一部分学生,尤其是中等生的试卷,发现学生在答卷中存在的问题,经过学科组的讨论归纳,并填写模拟练考试卷抽样分析表,再由教师有针对性的讲评。
三、认真讲评提高复习地实效性。习题讲评课首先要明确讲什么?通过查阅学生答卷,老师收集整理了学生在答卷中存在的问题,老师就应讲学生在答卷存在的普遍问题。讲学生的易错部分和薄弱环节,讲重点和难点的部分。
其次要解决怎么讲?习题讲评课和上新课一样,也要重点难点突出,详略得当,切忌平铺直叙、面面具到。重主干知识、抓高频考点,属于对考纲中主干知识的考查讲评时应重点强调;找题眼,抓关键,每道题都有解决问题的关键信息,讲评时应引导学生找题眼,寻找解决问题的钥匙;讲思路、讲方法,培养学生审题的方法,弄清题目的考查意图,理解题目所给信息的作用,明确题目信息的生物学意义,建立问题和已学知识和方法的关系,运用掌握的知识和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讲联系、讲变式,高三后期的习题讲评不单纯是为了解决某一个习题,而应适当联系相关问题并进行归类,提升学生的迁移能力,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讲规范、讲格式,在生物高考中,注意答题语言的规范,注意答题格式的正确性和规范性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下一步的工作设想
按照制定的课题研究计划,在高三复习的每个阶段中我们将认真做好研究工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继续考点进行分析和研究,一轮教学推行“考点分析研究与学生能力训练”模型,划分一级考点;二级考点;三级考点;建立一个比较明析的考点分布体系,教师根据这一考点分布体系,系统地安排一轮教学工作,教师根据考点的级别科学划定课时分配。使教师一轮教学就抓住教学重点,一轮推行“考点分析研究和学生能力训练”模型的教学目标是深化学生对考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且使相关考点内容形成内在联系,促进学生知识的系统化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解决的能力。在二轮复习中探索实践小专题小套餐的教学模式。三轮复习进一步探索案例教学模式等,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三、课题研究中存在问题及思考
教师在工作中如何处理教研与教学的关系。教学促进教研,教研提升教学,两者是矛盾的统一体。中学教师的工作重心是教学,很少从事教学研究,一方面是缺少从事研究的时间与经验,另一方面对两者的相互促进的作用很难把握,要么忙于教学活动而无暇顾及教学研究,要么开展科研而影响了教学任务。怎样才能实现教学与教研的有机结合,实现双赢?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教学心得,教学创新能否算是教学研究呢?
我们从事课题研究的时间短,还有很多理论和方法需要学习和探索,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向各位专家请教,希望大家多多指导。戴校长和教研处的领导对课题的申请和开展非常重视,多次询问并指导课题的开展情况,市教研室的专家对我们的工作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指导,在此表示感谢!
谢谢大家!
第五篇:工作站课题进展情况汇报
工作站课题进展情况汇报
X号工作站的课题名称是《“少教多学”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方法研究》,自建立以来,积极开展工作,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建立工作站QQ群,开通了博客
本课题组成员分布于不同的县和不同的学校,为了方便研究工作的开展,首先建立了“工作站QQ群”,开通了工作站博客,以便课题组成员之间的联络与沟通。
二、加强学习,奠定研究的理论基础
1、课题组购买了关于《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指导》、《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有效教学十讲》、《课堂大问题——学校高效课堂问题诊断》、《课例研究——我们一起来》等关于“语文教学”、“高效课堂”、“微型课题研究方法”等相关书籍,以及《中国名师魅力大课堂——我的语文教育观》、《文本教学有效性阅读——聚焦课堂,关注文本》、《魔法语文——优化阅读课程》等网络及视频资源,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为课题研究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2、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各种外出培训学习,将培训所学运用于教学实践与课题研究中。先后参加了“陕西省“名师之路”课堂教学展示活动”、“陕西省校本研修高级研训”、“高效课堂观摩研讨会”、“宁强县微型课题培训会”等培训活动。
三、制定总课题方案、计划
2013年12月起草了课题研究方案,寒假期间课题组成员对方案进行了讨论修改,2014年2月25日研究方案定稿。
四、聚焦课堂,“少教多学”初见成效
根据本工作站成员分布在不同县区和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共同商讨后决定:每位工作站成员确定一个子课题,在自己的学校成立一个课题研究小组,组织带领本校老师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并定期在工作站群内与交流研究工作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同时上传相关的图片资料到博客共享。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
1、各成员确定了自己的子课题,制定了个人研究计划。
工作站各成员的子课题为:
吴XX:《学导式教学法在初中记叙类文本阅读教学中的研究与实验》
罗XX:《“少教多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马XX:《活动式语文教学的探索研究》
刘XX:《“切口”,课堂学习的出路》
韩XX、张XX、苏XX:《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策略研究》
杨XX、罗XX:《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自主学习方法指导实践研究》
2、各子课题组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同课题在国内的研究现状,进行资料收集、编制师生问卷、进行调查分析,确定研究方法及途径,撰写子课题研究方案、计划,分阶段进行研究与试验。
3、以课堂为主阵地,围绕“少教多学”方法策略的研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研究活动:
xx县课题组成员在宁强第二中学开展了“同课异构活动”,课题组的四位老师进行了《与朱元思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同课异构,课后,工作站站长组织工作站成员及参与活动的本县与语文教师进行了研讨。4月3日,课题组在XX镇中学举行“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研讨活动,邀请市教学能手姚XX为大安片区八所学校的语文教师上示范课《我的母亲》,课题组成员杨XX、吴XX分别就怎样培养学生文本阅读能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作了讲座。5月29日,课题组成员进行了“探究少教多学模式,提高复习效率”的专题研讨活动,子课题组成员XX中学的何XX老师为参加活动的老师上了一节“说明文阅读”的复习课,课后课题组成员进行了互动研讨,就“怎样少教多学,提高复习效率”提出了好的建议和方法。
罗XX老师在汉台区中语会上上示范课《世说新语》,并为听课教师进行关于阅读教学的培训;XX四中上示范课《木兰诗》,获得了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
XX县XX中学刘XX老师邀请县教研室张XX老师来校指导课题研究工作,并先后XX中学、XX县XX中学、XX中学上示范课《岳阳楼记》、《云南的歌会》。与听课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研讨,共同解决语文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XX三中马XX老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收青年教师为徒,积极参加送教活动,上示范课《在山的那一边》、《海燕》,开展教学研讨、听评课等活动,帮助青年教师成长。
为了探索“少教多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我们要求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在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穿针引线的把每个环节联系在一起,尽量降低直接传授和讲解知识的分量,在学生有疑问时老师能够加以引导,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让课堂变得轻松,使语文变得简单,使教学变得高效,减轻教学负担和学生学习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