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东药学院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
广药〔2016〕1号
关于印发《 广东药学院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修订稿)》的通知
各校区,附属第一医院,各二级学院,部、馆、处、室,直属单位:
《 广东药学院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经广东药学院第十届学位评定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广东药学院
2016年1月6日
广东药学院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
(修订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工作细则。
第二条 凡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遵守我校规章制度,在本校学习并达到硕士学位要求的理论和学术水平者,经审查同意,均可按本工作细则申请硕士学位。
第二章
申请硕士学位的条件
第三条 申请人通过硕士学位课程考核和论文答辩,成绩合格,达到以下要求者,可授予硕士学位:
一、学术水平基本要求
(一)学术学位
1.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 2.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能比较熟练地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能用外文撰写论文摘要。
(二)专业学位
1.掌握本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
2.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3.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
二、学位课程考试和要求
硕士学位课程的学习和考试要求,按《广东药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广东药学院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规定》及《广东药学院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定》(试行)执行:
(一)各学位类型研究生学位必修课考试成绩必须达到 70分以上(含70分)才可申请硕士学位。
(二)各学位类型研究生必须严格按照本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要求修满规定的学分方可申请硕士学位。
(三)各学位类型研究生有2门及以上学位课程考试不及格,或1门学位课程不及格、经补考仍不及格者,不可申请硕士学位。
三、学位论文的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论文字数:学术学位论文一般不少于3万字,专业学位论文一般不少于2万字,论文摘要一般为1千字左右。学位论文第一完成单位必须为广东药学院或广东药学院直属附属医院。论文还应达到下列要求:
(一)学术学位论文
1.论文应反映研究生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
2.论文应体现研究生基本掌握本学科领域的研究方法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论文要符合科学研究的规范,能反映研究生对研究课题的新见解或新成果,并对学术发展或经济建设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实践价值。
(二)专业学位论文
1.论文应紧密结合本专业生产或实践应用的实际需 要,运用所学的学科理论、知识和方法,对生产或实践应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并提出解决策略或方法;
2.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必须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
3.论文研究内容要以解决本专业在生产或实践应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主,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能充分体现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成果要有实际的应用价值;可将研究报告、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管理方案、发明专利、文学艺术作品等作为主要内容,以论文形式表现。
(三)论文工作应有足够的工作量,论文工作时间不少于两年;论文须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内容应以自己获得的第一手实验数据或调查数据为基础,不得抄袭或搬用别人的研究成果或理论(正常引用除外,但需注明出处,且引用篇幅不宜过长)。
(四)学位论文格式详见《广东药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规范》。
四、发表论文要求
(一)硕士学位授予工作每年6月和12月各进行一次,接受学位申请时间分别为3月和9月。各学位类型全日制研究生在申请学位前必须在公开出版的省级以上(含省级)专业期刊发表与本人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不少于1篇(3月申请学位 的,论文须在申请当年6月30日前发表;9月申请学位的,论文须在申请当年12月31日前发表。发表时间中文论文以见刊为准,英文论文以online状态为准),并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1.各学位类型全日制研究生应以广东药学院或广东药学院直属附属医院为第一完成单位、学位申请者本人为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或并列第一作者只认排名第一者)发表学术论文,论文的通讯作者(共同通讯作者或并列通讯作者只认排名最后者)应为学籍档案中规定的导师、导师组成员(以入学时在研究生学院备案的名单为准)、或已取得我校合作导师资格的校外导师(必须为申请人的指导教师),且导师第一单位必须为广东药学院或广东药学院直属附属医院;
2.为鼓励研究生通过团队合作,发表高水平研究成果,各学位类型全日制研究生在SCI上发表论文可参照当年最新SCI-JCR分区认可本人署名排名,论文的通讯作者(共同通讯作者或并列通讯作者只认排名最后者)应为学籍档案中规定的导师、导师组成员(以入学时在研究生学院备案的名单为准)、或已取得我校合作导师资格的校外导师(必须为申请人的指导教师),且第一完成单位必须为广东药学院或广东药学院直属附属医院。具体如下:
(1)SCI论文分区四区以上(含)期刊的,本人排名第1;(2)SCI论文分区三区以上(含)期刊的,本人排名前2;
(3)SCI论文分区二区以上(含)期刊的,本人排名前3;
(4)SCI论文分区一区以上(含)期刊的,本人排名前4。
(二)研究生提交的学术论文只限定于在期刊正刊上发表的学术论著。
(三)学位论文工作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申请学位人排名前3,成果署名广东药学院或广东药学院直属附属医院)1项,或获得攻读学位专业相关的国内外专利授权(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申请学位人排名前3,专利署名广东药学院或广东药学院直属附属医院)1项,可对发表论文不作要求。
(四)专业学位研究生可以编写案例代替学术论文的发表。
根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特点,研究生可结合实习工作总结编写案例,由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实习企业/机构的专家组成评审组(人数不少于5人,且为奇数)进行答辩评审,通过者可视为已发表学术论文。案例要求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创新性、字数不少于1万字。案例不得剽窃他人或弄虚作假,一经发现,按相关规定处理。案例应在第四学期开学后提交,评审工作必须在第四学期结束前结束。
(五)如果硕士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时未满足以上发表论文要求,但满足其他毕业条件,允许组织学位论文 答辩。答辩通过者可先予以毕业,但学位评定委员会暂不审议其学位,直至在研究生毕业后一年内满足上述要求并由本人提出申请后,学位评定委员会再审议其学位。
五、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接受学位申请或取消申请学位资格:
(一)考试舞弊或有剽窃他人学术成果行为者。
(二)未达到本细则第三条规定者。
第三章 学位申请程序
第四条 凡符合以上条件者,应按以下要求提交相关材料,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一、填写《广东药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申请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资格审查并签署意见后报研究生学院。
二、填写并提交毕业研究生登记表。
三、提交公开发表论文的复印件,包括期刊封面、目录及论文全文。无法提供期刊封面、目录的中文论文,需提交论文录用通知书复印件、版面费发票复印件及论文全文发表清样(小样);无法提供期刊封面、目录的英文论文,需提交论文全文及图书馆出具的查收查引证明。
四、提交硕士学位论文纸质本1本(入本人学习档案)及 电子版。
第四章 学位论文的评阅
第五条 论文提交
一、硕士学位论文必须经指导教师审阅,写出评语并填写于答辩申请书内,经所在培养单位组织预答辩通过后才能提交申请,正式送审评阅和参加答辩。
二、所有提交的论文都必须通过“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检测,符合要求者方能申请学位;论文正文相似度高于18%则需返回修改,修改后再次检测仍不符合要求的,原则上不允许参加论文答辩;每篇论文只有一次返回修改机会。
第六条 论文评阅
一、学位论文在答辩前1-2个月,需由培养单位聘请的论文评阅人(至少2名)进行评阅,其中至少有1名校外评阅人;学术学位论文评阅人应是在本学科领域学术造诣较深,责任心强、学风正派且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专业学位论文评阅人应是相关行业实践领域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学位申请人的导师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不得作为评阅人。
二、学位论文的送审应由培养单位办理,学位申请人不得参与论文送审工作和向评阅人查询评阅意见。盲审论文评阅工作由研究生学院负责。
三、论文评阅人应按要求对论文写出详细评语和提出意见,并在规定时间内送交学位申请人所属培养单位,供答辩委员会参考。
四、所有论文评阅人都认为学位论文合格或基本合格,才能进行论文答辩;若有1位评阅人认为论文需修改后才能答辩,则导师应针对评阅人所提意见认真审查论文,并提出是否按期答辩的意见;若2名论文评阅人认为论文需修改后才能答辩,或有1位评阅人认为论文未达到要求,则暂缓答辩,申请者应在导师指导下对论文进行修改,半年后重新申请答辩;若2名评阅人均认为论文未达到要求,则不得进行答辩,本次申请无效。
第五章 学位论文答辩
第七条 学位论文经评阅人评审认为达到与申请学位相应的学术水平、可以提交答辩时,各培养单位应为学位论文答辩组织答辩委员会;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名单由培养单位主管领导与指导教师根据有关规定协商提出,并报研究生学院学位办公室备案。
第八条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委员人数原则上不少于5人且为奇数,委员应是教授、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其中至少1名应是校外专家,学位申请人所在培养单位的专家不得超过2名;专业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 中,相关行业实践领域具有高级(或相当水平)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不少于三分之一;答辩委员会主席应由具有正高职称、学术地位较高的答辩委员担任;论文指导教师不能作为答辩委员会委员,但可参加答辩会,必要时向答辩委员会提供咨询,在答辩委员会内部讨论和投票表决时应该回避。
第九条 答辩委员会设秘书一人,由本专业助教或助教以上职称人员担任,负责协助组织答辩工作、会议记录、整理答辩材料等。
第十条 答辩委员会应本着“坚持标准、严格要求、保证质量、公正合理”的原则进行论文答辩工作;答辩会以公开方式进行(特殊情况需保密者除外),在作出建议授予硕士学位的决议时,应以无记名投票方式,经全体成员2/3以上同意,方为通过;答辩会应有记录。
第十一条 未获通过的学位论文,经答辩委员会委员无记名投票,若半数以上委员认为论文可经修改后再提交答辩时,可作出允许作者在规定时间内(最长不超过1年)修改论文,并重新答辩一次的决议;如果答辩委员会未作出此项决议,任何个人无权同意作者修改论文和重新组织答辩。
第十二条 如个别答辩委员因故缺席,但委员到会人数及组成符合要求,则答辩会不必改期举行,缺席的委员不得投票或委托他人投票。
第十三条 论文答辩程序
一、由学位申请人所在培养单位的主管领导或代表介绍答辩委员会主席。
二、由答辩委员会主席宣布答辩委员会成员和秘书名单、学位申请人及指导教师姓名、学位论文题目等,并主持会议。
三、学位申请人报告论文的主要内容(不少于20分钟)。
四、答辩委员会委员及与会者自由提问,学位申请人答辩(答辩秘书应做好详细记录)。
五、答辩委员会举行评议会,除答辩委员会委员及答辩秘书外,其他人员退场。
(一)指导教师简介研究生情况(包括简历、政治思想表现、课程学习成绩、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和科研能力等),然后退场。
(二)答辩秘书宣读论文评议人的评阅意见。
(三)答辩委员会讨论并形成论文评语和答辩决议。
(四)无记名投票表决是否通过论文答辩:对于未获得通过的论文,就是否允许修改后重新答辩再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
六、复会,学位申请人起立,主席宣读《答辩委员会决议书》(表决票和成绩不公布)。
七、主席宣布答辩会结束。
第六章 学位评定与授予 第十四条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
一、学校根据授予硕士学位的专业学科门类设立若干学位分委员会。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一般由7至15人组成,任期一般为三年;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委员应为本学科学术造诣较深、参加教学、科研工作的教授、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其中研究生导师应不少于2/3;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设主席1名,副主席1-2名,并设秘书1名;主席由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兼任;委员的产生由二级学院提名,报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
二、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后,答辩秘书将经全体答辩委员会委员签名后的《答辩委员会决议书》送所属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作出是否建议授予硕士学位的决定。
三、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对经答辩委员会作出决议建议授予硕士学位的申请人,要逐个对其思想品德表现、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等情况进行全面的审议,重点审议答辩委员会建议修改论文后重新答辩或有争议的材料;凡答辩委员会作出“不建议授予硕士学位”决议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一般不进行审议。
四、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作出授予学位、修改论文重新答辩或不授予学位的建议时,必须召开会议(出席会议人数应占全体委员2/3或以上方为有效),以记名投票方式,经全体成员过半数通过,方为有效。第十五条 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批
一、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将审核的材料(含通过和未通过的)上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批。
二、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对学位分委员会上报的名单和材料进行审核,重点审核学位分委员会建议修改论文后重新答辩或有争议的材料。
三、学位评定委员会作出授予学位或修改论文重新答辩的决议时,必须召开会议(出席会议人数应占全体委员2/3或以上方为有效),以记名投票方式,经全体委员过半数通过,方为有效。
第十六条 缓授学位
凡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达到毕业要求,但发表论文未能符合规定者,可以先行毕业,缓授学位,不列入当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名单;对论文发表情况存在争议者,也可提交学位评定委员会讨论;因上述原因暂未授予学位者,应在规定时间内(最长1年)重新向学位评定委员会提交补充材料和审议学位的申请,否则,按自动放弃申请资格处理。
第十七条 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后,学位申请人应将学位论文纸质版1份及电子版交送研究生学院存档;另向学校图书馆提交学位论文全文电子版。
第十八条 学校于每年适当时候举行学位授予仪式,为硕士学位获得者颁发学位证书。
第七章 复 议
第十九条 复议条件
凡答辩委员会不建议授予学位、或授予学位的建议未获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者,一般不进行复议;若学位申请存在较大争议时,由有关当事人提出申诉,经过规定程序,可以进行复议;对各种复议是否进行应从严掌握。
第二十条 未通过答辩者申请复议程序
一、当事人提出申请
未通过答辩的硕士学位申请人可以在接到答辩委员会决议后15天内向学校学位办公室提交书面复议申请书,逾期不予受理。
二、学位办公室审查
学位办公室接到复议申请书后须及时向导师、答辩委员会主席及成员等了解情况;若认为无复议的必要,可直接回复申请人,若认为确有必要进行复议,则将有关意见形成书面材料提交给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审批。
三、复议
经审查同意复议者,由学位评定委员会聘请不少于2位校外学风严谨的专家对论文进行匿名评审,如论文评审意见一致通过,由学位评定委员会重新组织答辩委员会进行复议答辩;复议答辩通过者,按正常程序提交学位评定委员会讨论;复议答辩仍未通过者,将维持原答辩委员会决议,匿名 评审及复议答辩所需费用由申请人承担。
第二十一条 未通过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者申请复议程序
学位评定委员会公布审核结果后,学位办公室应尽快将未通过审核的决定通知学位申请人;申请人若有异议,可在决定作出后15天内向学位办公室提出书面申诉;学位办公室收集各方面的情况后,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由主席决定是否召集委员会主席、副主席会议讨论复议议题。主席会议若作出复议决定,由学位办公室向学位评定委员会就复议情况作介绍,由到会委员重新审核,对审核未通过者不再进行任何形式的复议;对是否进行复议,学位办公室应在收到申请者申诉书后3个月内作出明确答复。
第八章 附则
第二十二条 本细则适用于取得我校正式学籍的各学位类型全日制在读硕士研究生,并从2014级起实施。
第二十三条 学位证书的生效日期从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作出学位授决定之日开始。
第二十四条 本细则由研究生学院负责解释。
第二篇:广东药学院
广东药学院
广东药学院简介
广东药学院是我国独立建制的3所药科大学之一,广东省热门高校,首批进驻广州大学城的10所优质名校之一,广东省培养药学、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等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干部的重要基地,广东省国家执业药师培训中心,也是广东省医药卫生系统继续教育的重要基地和广东省3家药学法定cmA计量认证单位之一,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
学院校本部坐落在风光旖旎的广州大学城,有广州赤岗校区、宝岗校区和中山校区,全院校园占地面积3200多亩。
学院具有45年的办学历史。她的前身是建立于1958年的广东省卫生干部进修学院,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定名为“广东医药学院”,1994年2月,为了适应广东经济进一步发展要求,更名为“广东药学院”,成为继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之后,我国第三所独立建制的高等药科院校。
学院具有普通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及成人教育等完整的教育体系。现设有药科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基础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临床医学系、中药系、生物制药系、管理系、外语部等11个院系部,本科教育共有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等7个学科门类,设有药学、预防医学、药剂学、中药学、临床医学等57个本专科专业及专业方向;研究生教育现有病原生物学、药物化学、药剂学等3个硕士点17个专业及专业方向;成人教育开设脱产、函
授和夜大学等多形式多层次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学科门类齐全,相互支撑,优势互补,专业适应性强,结构合理完整,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药学与预防医学专业,在广东省乃至华南地区具有显著优势。今年,全院各类在校生13000多人,其中普教生7000多人。到xx年,各类在校生将达万人。
学院师资队伍整体结构比较合理,力量比较雄厚,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专任教师中正副教授和具有相当职称的教师约占36,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约占50。
学院重视素质教育,始终将质量和特色作为办学的生命线,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尤其是近两年来,及时抓住广东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机遇,科学定位,明确发展思路,全面加强内涵建设,根据“以药学为特色、药医结合、多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思路,深化教学改革,不
断探索和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及时优化专业和学科结构,大力拓展办学空间,改善办学条件,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办学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形成了大学城主校区、赤岗校区、宝岗校区和中山校区多校区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形成了研究生教育、普通本科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多层次的教育体系。由于专业的独特性和学生的良好素质,近十年来,我院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一直处于全省高校前列,2002年以来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均超过96,各届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和社会的欢迎!绝大多数毕业生已成为广东省医药和卫生行业的主要技术骨干和管理干部,为广东省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院重视科研与科技开发工作,具有较强的新药研究开发能力和环保、社保的研究能力。学院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硕士学位点和省院级研究机构为依托,以经济建设为导向,加强基础
研究和应用性研究,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建设,加强科技开发力度,强化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设有广东省控释制剂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局二级实验室、广东省科教兴医重点实验室、省教育厅现代中药重点实验室,以及药物研究所、生物制药研究所、中药开发研究所和附属中山医院、附属广钢医院等,仪器设备先进,形成较为完整的科研体系,积极承担国家、部、省级以上的科研课题并获得成果和专利,近5年,承担省厅级以上科研项目达100多项;科研成果近50项;申请发明专利8项,授权6项;国家级新药证书6个,发表学术论文2000多篇,专著50多部;同时承担大量的横向课题,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广东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
学院对外合作与交流活跃,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美国休斯顿大学、瑞典隆德大学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与香港
大学联合办学;同时与社会各界也有着广泛联系。
学院具有优质的办学条件和优美的育人环境,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推进各项事业,做大做强,为建设“以药为主,医药结合,多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有特色的国内知名医药大学而奋斗。
高校基本信息学校名称:广东药学院
高校代码:10573 所在省市:广东
学校地址: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宝岗 联系电话:0756-84429040 学校传真:
学校址:http://转载自工作总结
第三篇:广东金融学院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规划
广东金融学院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规划
一、单位简介及总体建设目标
(一)广东金融学院简介
广东金融学院是一所以金融学科为龙头,以经、管学科为主体,涵盖经、管、法、文、理、工等六个学科门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其前身是创建于1950年的中国人民银行华南分区银行学校,1985年升格为广州金融高等专科学校,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在广州金融高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建立广东金融学院。学院目前设有14个教学系、部,1个继续教育学院,全日制普通在校生1.48万。
近几年来,在教育部、广东省委和省政府、省教育厅的领导和支持下,广东金融学院抓住省部共建的历史契机,充分利用广东加快发展高等教育的机遇,竭力发挥学院办学特色与优势,以“以人为本、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的办学宗旨,以建设高水平金融学科院校为目标,坚持“教学为本、特色兴校、质量强校和科学发展”的办学理念,走高起点、跨越式、可持续发展的办学道路,在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取得了不菲绩效。我院目前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办学条件、办学规模、办学优势,积累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和社会知名度,在广东省以及华南地区乃至全国同类院校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1.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学院紧紧围绕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充分发挥学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上的特色与优势,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在建设一支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基础上,着重提升教师队伍的研究水平和发展潜力,为学院申报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建设准备人才基础。
2001年以来,学校坚持“人才立校”的战略,通过“外引”和“ 内培”,引进了和培养了一批高水平教授和有发展潜力的博士,建立起了符合学院学科发展的师资队伍结构。全学院现有教职工近千人,其中专职教师700人。其中具有正高职称的教师59人,副高职称教师176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占全部专职教师比例34%;博士64人、博士生51人,两者占专职教师比例 16.4%;获得硕士以上学位者占比例超过83%,部分学科专职教师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双师型”专任教师112人,主讲教师符合岗位资格的比例超过90%。另外,学院还聘一批校外知名学者和金融界的专家担任兼职教授或者客座教授。2.学科建设成绩斐然
我院根据学科建设思路,以“大金融”理念引领学科建设,结合办学特色和学科基础,加大学科建设的投入力度,促进了学科结构的合理化,形成了以金融学(含保险)为龙头,以经济学、管理学科为主体,涵盖经、管、法、文、理、工等多学科交融渗透、协调发展并具有一定特色和优势的学科建设布局。2004年以来,学科建设取得了很大突破。其中,应用经济学学科属下的二级学科金融学(含保险)被评为广东省扶持学科,劳动经济学、国际贸易学等在我省乃至华南地区同类高校中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保险学、工商管理学、劳动经济学等8个学科被学院列为学院重点建设和扶持学科。
作为学科建设平台的教学系部和研究机构以及其他教学辅助机构得到了快速发展。学院现设14个教学系(部)、1个继续教育学院、12个研究所和研究中心,作为学科建设的机构承托。学院拥有广州市科普教育基地、华南地区收藏最为丰富的广州货币金融博物馆。货币博物馆现有藏品3.5万枚,是学院学生实践教学的实习基地,也是兄弟院校货币文化交流基地和银行反假币的培训基地;金融学科实验教学中心于2005年被评为广东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还有模拟银行、财务会计实验室、保险实训室和模拟证券营业部等专业实验室,承担着我院教师科研、学生实习和广东省其他院校同学科学生实习交流基地的任务;中国金融转型与发展研究中心已经在全国金融学术圈和实业界产生较大的影响,华南金融研究所和其他各学科的研究机构,在校内外积聚了一批优秀科研人才,形成了具有一定实力的研究团队,为学科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研究基础。《广东金融学院学报》已经进入国内三大核心期刊目录,在国内金融学术研究领域产生了较为显著的影响,已经成为学院学科建设的重要依托力量。
3.科学研究水平快速提升
我院加大科研投入力度,采取一系列激励措施促进科研整体实力的快速提升。学院承担的国家级、省部级课题立项以及具有重大经济社会效益的项目数量呈快速增长的态势,其中,获得国家社科基金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应急项目1项),围绕国家级研究项目形成的高质量的研究成果的社会效益已经显现。近4年来,学院教师在《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金融研究》、《新华文摘》等国家级权威期刊级其他期刊上发表论文180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20多部。升格为本科院校以来,全院获得国家及省厅以上级别科研奖励20余项。
学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升本以来,我院成功举办了“中国金融转型与发展论坛”两届、“中国金融业全面开放与金融稳定”、“中国保险教育论坛”、“中法保险协会第九期研讨会”等等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在学界和业界产生了良好影响。我院是英国剑桥大学“商务管理”专科专业在中国大陆的主考院校之一;美国信诺保险公司在中国华南地区惟一的LOMA考试中心设在我院;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立理工学院、美国格雷港学院等国外高校与我院建立了教育合作关系。基于我院在金融系统的影响力,多家外资保险机构在我院设立了专项奖学金。
4.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学院现有广州和肇庆两个校区,占地面积998亩。校舍总建筑面积31.6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834万元。图书藏书125万册,其中纸质图书110万册,电子图书15万册。拥有中国知网、中国经济信息网、中国金融研究网、中国投资数据库等中外文全文数据库数,为我院以及全省其他高校的学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资源保障。5.人才培养质量较高
学院毕业生被誉为“好用、实用、耐用”人才,社会对我院毕业生评价抽样调查满意率每年都在95%以上。广大社会学子踊跃报读我院,2008年招生录取成为全省高校中的热门。
(二)广东金融学院总体建设目标
我院2008-2020年的总体建设目标是,在做好新增学士学位授权学科工作、完善与优化我院学位授权学科,并由此形成基础学科、主干学科、支撑学科、新兴交叉学科互生共荣的、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学科架构的基础上,围绕我院“申硕”和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科研辅助教学型本科院校的战略目标,把学院建设成为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财经类本科院校。具体指标体系可分解为,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学队伍与科研团队;成就几位在本学科领域内具有竞争力的学术带头人和教学名师;要有包括3-6个研究方向在内的1-2个学科的整体水平和科研能力在国内达到先进行列,并以此为基础,到2020年建成3-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或者重点扶持学科;在获取新增列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建设规划立项的基础上,通过若干年的努力,力争申报成功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等2-3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并在此基础上扩大硕士授权学科规模,由此推动我院办学层次登上研究生教育的新台阶。
二、申请新增学位授予单位的必要性和特殊性分析
(一)申请新增学位授予单位的必要性分析
1.新增列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是广东经济与金融发展的需要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改革开放30年来,尽管我省经济与金融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多项经济社会总量指标都位居全国首位,但是广东金融业“大而不强”问题相当突出,我省金融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和GDP的比重来说,还有较大的提高空间,广州、深圳作为区域金融中心地位的辐射效应以及聚集效应还有待加强。因此,金融对于我省经济发展的功能有待进一步发挥。鉴于上述情况,我省作为全国的金融大省,一方面具备了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产业的良好条件,另一方面又面临着重要的必须实现的历史转折。为此,省委、省政府在2007年金融工作会议上,对于我省今后一段时期金融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思路以及新时期金融工作任务进行了部署,提出了“大力发展金融产业,建设金融强省”的中心任务,并确定了金融强省“三步走”的奋斗目标。
广东金融强省战略的有序推进,无论金融业开放程度的加深,还是金融机构竞争力的提高,无论是金融产业地位的提升,还是区域金融中心地位的强化,都不可能是自发实现的,都需要大量的掌握现代金融知识与金融业务操作和具有现代商业管理的高层次人才,这需要金融教育来推动。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不是仅通过本科层教育次就可以胜任的,更加需要研究生教育。《广东省人才“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我省“高等教育综合实力不强,高质量、高水平大学不多,培养高层次人才能力不足”,其中就涵盖了我省高校的硕士生教育水平有待提升这一内涵。目前,我省拥有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的全国287个授权单位中的4个,即暨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拥有工商管理学科全国230个席位中的5个,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而其他高校,如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商学院所等几所院校也仅拥有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学科的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资格,尽管近年来硕士层次招生规模连年扩大,但依然不能适应我省金融服务业发展对于金融高层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新增广东省属地方院校为硕士授予单位,发展包含金融学(含保险)等在内的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的硕士生教育,并围绕金融业发展发展符合我省服务产业结构升级的与金融服务业紧密相联的工商管理等一级学科的硕士生教育,对于培养高素质的金融经济与管理类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更好地满足广东经济结构调整和金融强省战略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扩大广东省金融和管理类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是十分急迫的任务。2.新增硕士授予单位是广东学位授权体系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可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广东省硕士学位授权体系,优化学科点布局。截止2007年底,广东省具有硕士授予单位28个(含中科院系统,不含军队院校,下同),其中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点个数排在陕西、四川等西部省份之后。表明我省学位授权单位数量和硕士生教育的规模、结构与其经济领先地位不协调,与其他教育强省(市)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与《关于做好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所提出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立项规划建设新增授予单位要坚持学科结构、学科水平与本省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相统一的原则”不相一致,难以培养其经济增长所需要的高层次人才,不得不每年从兄弟省份引进大量的相关专业人才。因此,新增硕士授予单位及相关学科授权点,有利于完善我省学位授权体系,是实现“教育强省”的基础和保障。
(二)广东金融学院申请新增学位授予单位的特殊性分析
1.广东金融学院具备了申请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基本条件
广东金融学院经过多年本科建制建设,发展势头良好,已经形成了以金融(含保险)为龙头、以经济学与管理学为主干、涵盖经、管、法、文、理、工等学科门类的结构合理、互相支撑的学科布局,这种学科布局与广东提升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结构相吻合,已经表现出其一定特色和优势。我院拥有一支教授和博士比例居全国同类高校前列、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队伍:在前期两轮人才引聘过程中所引进的教授中,大多来自综合院校,多数在原单位具有硕士导师资格。目前,我院还有超过10名教授被其他综合院校聘为硕士生导师;另外,我院通过与广东社会科学院以及暨南大学联合办研究生教育,培养了35名硕士生导师。这一方面为我院申报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建设规划准备了具有硕士生导师资格的人才基础;另一方面在研究生教育与管理方面,为我院还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我院已建设拥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称号的金融学科实验教学中心;拥有已在全国影响凸显的中国金融转型与发展研究中心;拥有实力雄厚独立建制的华南金融研究所及其他学科研究机构;拥有省级货币金融学博物馆、图书馆及其他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办学实力。就学科基础而言,我院金融学科已经被列为省级扶持学科,另有劳动经济学、保险学、会计学等8个学科被列为校级重点或者扶持学科。总体而言,我院已经初步具备了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基本条件。因此,如果批准广东金融学院新增硕士授权单位建设规划,就可以充分发挥我院经、管等学科的相对优势、区位优势和集群优势,更好地满足我省金融强省战略的有序推进对高素质金融人才的迫切需要。
2.广东金融学院申请新增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建设规划,具有时代赋予的机遇
为了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发展金融产业、建设金融强省的战略,我省首次启动制订金融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并且列入了全省‘十一五’重点专项规划。金融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实现从金融大省向金融强省根本转变。而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掌握现代金融知识的高层次人才。《广东人才“十一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的同样的问题。广东金融学院作为广东省乃至华南地区惟一的以“金融”冠名的高等院校,主要面向广东省内、服务于广东金融经济社会发展的广东省属的高等院校,理应承担其这一历史重任。其金融学科及其支撑学科的建设规划,构成广东金融强省战略中培养掌握现代金融知识的高层次金融人才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立项建设的硕士学科专业与地方经济建设和金融强省战略的客观需要结合紧密,专业基础好,并有各自的特色。正因为如此,我省金融强省战略,赋予了我院申请新增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建设规划立项的时代机遇。3.申请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规划是广东金融学院发展的战略需要
申请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规划,是我院学科建设向更高层次和水平发展的必然要求。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规划的立项,将能够带动我院本科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将进一步完善我院学科体系和学科结构,增强学院科研服务的社会功能,并将推动学院的教育质量跨上更高的平台。
总之,广东金融学院申请新增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立项建设,是认真贯彻广东省委省政府《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广东省人才“十一五”规划》和《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具体行动,符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5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办法改革方案》的精神和原则。也符合我省学位办《关于做好学位授权学科发展规划的通知》的指导思想。
我院如果获得硕士授权单位立项建设,就能够更好地发挥已有的以金融(含保险)为龙头的经、管类学科优势,为广东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就能够改善我省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布局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促进我省研究生教育的整体发展。同时,我们也会严格按照建设内容,狠抓落实,圆满实现规划建设的目标。
三、授权学科建设规划
(一)应用经济学学科建设规划 1.现有基础
广东金融学院应用经济学科一级学科建设主要依托金融系、经济贸易系、劳动经济系等3个系,以及华南金融研究所、中国金融转型研究中心、保险研究所、区域经济研究所和国际贸易研究所等4个研究机构来承托。其中,作为应用经济学二级学科的金融学(含保险)科已被列为省级扶持学科,国际贸易学、劳动经济学、保险学等是院重点学科,金融学科教学实验中心已被列作省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
(1)学术队伍 本学科具有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和学术队伍,大部分教研人员具有博士学位。本学科现有教授13人,副教授32人。博士17人、博士生14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数占学科梯队成员的28%,其他均有硕士学位。在学术带头人或梯队成员中,有几位在湖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高校担任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有多名教授被省内外综合院校聘为硕士研究生生导师。
(2)科学研究近几年来,本学科的科研团队承担了各级各类科研项目80多项,包括有4项国家项目、20项省部级项目、8项厅局级的重要项目;还接受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委托开展的决策咨询、管理咨询、技术咨询研究等30余项科研项目。近4年来发表论文1300多篇,其中在《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金融研究》、《经济学动态》、《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数理统计与管理》、《中国软科学》、《光明日报》理论版、《人民日报》理论版等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44篇;同时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权威刊物转载或转摘。出版各类著作与国家级规划教材11部,科研项目总经费244万元。该学科以“中国资金流动性过剩与货币政策研究”(国家社科规划基金项目07BJY163)、“银行主导融资下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契约期限与治理机制研究”(国家社科规划基金项目07CJY059)、“中国汇率风险分担机制与人民币外汇衍生品市场设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741015)、“企业金融契约和劳动契约期限的互动关系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602033)为载体,形成了一批有特色、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其中有些成果如“中国汇率风险分担机制与人民币外汇衍生品市场设计的研究”直接推动了国家宏观调控手段的形成;“广东省农业银行改革”等成果得到省市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重视,成为改革发展的重要依据;有些成果已经获得了国家教育部、广东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中日股票市场价格形成的实证比较研究”、“日本农协金融运行机制变化的经验与我国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中国银行业自律制度变迁研究:一个不成熟市场经济视野”等成果密切联系中国经济现实问题。“广东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和就业问题研究”、“广东省农村面源污染的实证分析及治理对策”、“广东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土地利用对策研究”、“广东省政府科技投入绩效评价研究”、“农村金融功能需求的层次性与农村信用社发展——以广东省为例”、“广州市农村信用社银行流程再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等研究,也都直接服务于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
(3)人才培养
我院已经建立起了一整套本科生教育的管理制度,已经毕业的本科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2004年,我院与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院合作组建了“研究生教育合作中心”,又于今年与暨南大学签署了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协议,另外还推荐优秀教师到省内外综合院校,受聘硕士生导师资格,独立开设研究生教育的系列课程与专题讲座。我院通过多方位合作,为本学科申请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准备了包括28位兼职硕士生导师在内的人才基础。
(4)工作条件
经过多年的建设,本学科拥有专业图书30余万册,中外文期刊300余种以及电子图书5万册,单独拥有价值126万元的仪器设备。在金融、证券部门、财政税收部门、人力资源中介机构以及大型国有企业设立了10个实习基地。学科教学科研活动具有一个省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一个省级扶持学科和三个校级重点扶持学科等五个重要的高端平台。实验室设备已完全实现网络联通功能,能够满足本学科本科生、研究生的授课、实验与科研需要。2.问题及不足
本学科已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在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范围内已涵盖60%的二级学科,在金融学(含保险)、国际贸易学、劳动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二级学科领域,无论是学术队伍、科学研究,还是人才培养和工作条件,均已有一定基础和实力,但是与“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基本条件”、国家级重点学科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不足:(1)学科发展起步较晚,学科集群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
由于具有与中国人民银行的历史渊源和长期从事金融实用人才培养的发展背景,我院应用经济学科在华南地区学界和业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长期的专科办学层次,曾经影响了我院金融学科对理论前沿的跟踪研究和新兴领域的深入探索,以及学科建设层次的提高。从广东应用经济学的学科分布看,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都具有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与此同时,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商学院等已有应用经济学二级学科硕士点。我院本学科具有了研究生教育的物质和人力基础,并且在某些领域拥有一定实力,但学科群的集约性、学术方向的凝练以及科研成果的显示度都与应用经济学的一级学科授权单位存在一定差距。
(2)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与一般教师之间存在较大水平差距
由于个人教育背景、教育经历的差异,使得学科内教师知识秉赋呈现出较大差别,主要表现为学科带头人和部分学术带头人与一般教师之间存在较大水平差距。该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到科研团队的快速成长和梯队建设,也影响到各学科方向的人力资源调配,同时这也会造成高质量国家级课题的完效率与效果等方面与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授权单位之间的差距。
(3)本学科“产学研”需要进一步紧密结合
本学科虽然师资队伍的规模能够适应研究生教育要求,学术队伍的结构相对合理,科研活动和成果数量也不少,并且也围绕着若干国家级科研课题和一批省部级科研项目取得了不少科研成果,科研成果的实践价值也很好,但是人均高水平成果不多,尽管围绕个别国家级研究项目所形成的科研成果,在全国金融学术界和业界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大多省级纵向课题与横向项目面对于广东乃至对于珠三角地区而言,其深入的影响有限。因此,产学研需要进一步紧密结合,提高科研成果的水平和层次,扩大科研成果的影响力。
(4)学科发展的物质条件仍需改善
近年来,学院投入了大量的财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兴建和购置了一批教学、科研工作必需的办公设施、教学设施、实验设施、文献图书资料和数据库等,学科发展的物质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但与具有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授权单位的学科建设成果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5)本学科办学层次不够丰富,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受到制约
学校目前只有本科教育,培养层次相对较低,也不够丰富,缺乏研究生的培养机制,反过来成为引聘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制约条件。3.建设目标
本学科的主要建设目标是:在现有1个省扶持学科(二级学科)基础上,争取在2020年之前取得2个省重点学科立项建设资格;3个省重点扶持学科;申报建设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广东金融学院金融转型研究中心”;将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属下的金融学、劳动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区域经济学等二级学科建设成为在国内具有一定优势与特色的学科,形成3个左右在广东具有较高核心竞争力的科研创新团队;力争在2014-2016年成为学校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点,稳步扩大本科生招生规模基础上,招收研究生。4.建设内容
(1)学术队伍建设
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学历水平。通过在岗培训、派出进修和在职攻博三者结合的方式,大幅度提高博士学位获得者在教师中比例。继续通过各种渠道储备硕士生导师。加大经费投入,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重用人才、培养人才,尤其是培养优秀中青年骨干,提供积极支持与帮助,以培养一批在省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学术人才,形成具有相当实力的学术研究群体。
(2)拓展本学科的覆盖面 在现有本科专业基础上,力争在2014-2016年取得本学科硕士学位授权资格,再通过扎实的学科建设,争取在2018-2020年获得本学科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资格。
(3)提高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提升科研能力
规划建设期间,立项完成国家级课题15项,省部级课题40项,国家一级刊物上发表论文100篇,出版专著20部。
(4)规划建设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工作条件
进一步完善学科建设和本科生教学条件的基础上,在建设规划期内,为硕士研究生教学预留教学科研用房,力争每位具有导师资格的教授都有一个工作间;加大对图书资源的投入,每年购买专业图书8000册;加大完善金融市场仿真实验室、国际贸易流程实验室,建设一个专属应用经济学的专业资料室;对现有科研设备进行升级,完善网络条件,为学科建设提供更好的条件保障。5.建设措施
(1)学科队伍建设
在金融学(含保险)、劳动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区域经济学等学科领域通过培养、引进等方式,造就3-5名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培养或引进8名左右在省内具有较大影响和较大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者,培养一批具有博士学位、40岁以下的校级青年学术带头人,充实学术队伍,优化学历和职称结构,提高学科队伍的整体水平。在2008年-2020年间平均每年引进或者培养博士6人,到2020年实现学科队伍博士比例达到75%的目标,形成基础扎实、结构合理、创新能力较强的学术队伍。
(2)科学研究
在2008年-2020年,鼓励学科梯队成员每人每年完成2篇以上的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研究论文。创造条件为学科梯队成员发表专著提供便利。在2008年-2020年间,平均每年至少出版2-5本学术专著,达到省级重点学科建设的要求。鼓励学科梯队成员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争取每年获得各级各类立项项目5-8项;每年有1-2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每年在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8篇。争取在2009年-2020年再获10-15项国家级科研项目。
(3)学术交流与合作
鼓励和创造条件建立学术交流机制,让学术梯队成员积极参与国际和国内的各种专业学术交流活动中,鼓励学术梯队成员积极向各类学术会议提交研究论文。加强对外联系,与其他高校、学术团体合作,积极举办、承办和协办国际和国内的学术会议,每年举办1-2次全国性学术会议,并争取举办国际学术会议。
(4)教学科研基础条件建设
在学校统一由图书馆管理的信息资料配置体系中,与图书馆加强合作,加大本研究方向的图书、报刊、数据库和电子图书的建设,加大每年要购置本学科各研究方向新出版书籍的力度。同时,在国内文献资料购置量提高的基础上,增设电子版文献资料建设,争取建设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数据资料库。依托学校对实验室的建设,加强实验室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入,完善和补充配套先进实验设备,适时更新实验软件,争取在2020年前建设成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二)工商管理学科建设规划 1.现有基础 工商管理学主要依托两个系、两个研究机构和五个实验室,即工商管理系、会计系和工商管理研究所、会计审计研究所以及银行模拟实验室、财务会计实验室、ERP实验室、市场营销实验室、企业管理模拟实验室。其中,银行模拟实验室、财务会计实验室、ERP实验室为中央与地方共建项目;企业管理学、会计学先后被评为我院重点扶持学科。同时,本学科属下的企业管理学、会计学等专业均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
(1)学术队伍
本学科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以及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均较合理。目前本学科学术梯队共有成员62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6人,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34人,讲师12人;具有博士学位20人,具有硕士学位42人。该一级学科内各学科主要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均具有(兼)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具有持续不断地进行高水平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的能力,形成了以教授为骨干,以中青年教师为后备的学术梯队。
(2)科学研究
自2004年以来,本学科科研成绩显著,为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做出了应有贡献。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85项,其中承担省部级课题3项,如“广东休闲服务业发展趋势与战略研究”(广东省社科学基金项目06E01)、“过度信息与多样文化市场环境下的品牌建构理论研究”、(广东省社科基金项目06GO-02)、“广州市中小企业集群生成演化机理及发展策略研究”(广州市社科项目YZ2-43)等,接受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委托开展决策咨询、管理咨询、技术咨询研究20余项。近年来发表论文50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254篇。在《管理世界》、《财贸经济》、《中国软科学》、《财政研究》、《会计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 20余篇;出版专著5部,科研项目总经费100.7万元。在承担省部级的重要项目以及其它有重要价值、学术水平高的项目基础上,该学科还产生了一批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成果,特别是对广东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3)人才培养
广东金融学院在工商管理学科建设中十分重视企业管理学科的作用,并把本学科放在工商管理授权学科建设规划的核心位置上。企业管理学科拥有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管理、会计学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本科专业,同时还拥有物流管理、金融营销两个专业方向。
本学科拥有经验丰富的具有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的教授,能够讲授较高水平的硕士研究生所需要的系列课程及专题讲座,是本科学申报新增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的人才基础。
(4)工作条件
本学科主要依托中央与地方共建的实验室 “ERP实验室”、“银行模拟实验室”、“财务会计模拟实验室”和“工商管理研究所”、“会计审计研究所”等研究机构为本学科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本学科共有120多台计算机,均通过校园网与互联网连接,并已注册安装国家863计划——中国数字图书馆用户终端,可供在校师生网上检索、利用数字资源,可供利用的数字文献资源包括:“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经济年鉴”、“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等全文数据库;另外,还自建了“馆藏图书书目数据库”、“馆藏期刊篇名数据库”、“市场营销全文数据库”等数字资源。2.问题和不足
本学科已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在一级学科范围内,包括企业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均有学士授予权,覆盖面较大;在学术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工作条件等方面都已具有一定基础和实力,同时,广东省委和省政府在《广东省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中明确提出的六大核心产业中包括:“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心的现代服务业。主要包括金融业、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外包服务业、商务会展业、文化创意产业和总部经济八个产业”,以及“发展以品牌带动的优势传统产业。建设全国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推行国民旅游计划,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文化体育、节庆和商务会展旅游”。这也给我院工商管理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是与“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基本条件”以及具有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的相关学科建设相比较,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通过硕士学位授权单位规划建设立项,并在这个过程中来弥补。
(1)学科建设水平需要进一步完善
从中国研究生教育分一级学科排行榜1202工商管理学科的230个单位来看,广东省仅占5个,即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这些高校在一级学科下有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学科资格的授予权,其他高校如深圳大学、广东商学院等也已经具有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资格,广东金融学院现已拥有企业管理(含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等二级学科,其一级学科属下二级学科覆盖面较大,且已经具有一定的学科基础,也形成了一定特色,但还需要强化实力,努力早日获得本学科硕士学科授权资格。
(2)产学研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 本学科国家级研究项目较少,高水平成果数量有限,得到各级政府采纳的相关政策建议不多。因此,产学研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科研成果的水平和层次有待提高,科研成果的影响范围有待扩大。
(3)提升办学层次,需要扩大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
目前学校的师资水平提升较快,学生规模扩张也快,但是培养学生的层次较低,主要集中在本科生层次,而合作培养研究生规模较小,并仅限于特定领域。因此,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提升办学层次,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势必应该扩大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规模。3.建设目标
为达到本学科一级学位授予硕士学位的基本条件以及实现学校的整体发
展规划,依据现有的工作基础和潜力,提出以下的建设目标:
(1)提升本学科的覆盖面和办学层次
在现有本科专业方向的基础上,在本学科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力争到2015-2018年前成功申请本学科一级学科硕士点。
(2)引进和培养高水平领军人物
采取特殊优惠政策引进国内知名专家作为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同时采取特殊政策,鼓励高水平的教师到名校兼任硕士导师或到国内外著名高校或研究所做高级访问学者,培养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努力提高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比例。
(3)提高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提升科研能力
建设期间,完成国家级课题6项,省部级课题12项,省部级奖励6项,国家一级刊物上发表论文30篇,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专著10部。
(4)扩大高水平人才培养规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到2020年,本学科在校硕士研究生达到50人以上,并努力提高优秀毕业研究生的比例。(5)提供满足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工作条件
力争在建设期内获得1-2个省重点学科或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增加ABI、UMI、EBSCO等外文数据库。4.建设内容
(1)拓展学科覆盖面,提升办学层次 力争在学科建设期内,专职教师人数200人左右,其中高级职称聘任比例达到60%以上,博士比例达到60%以上,实现学术队伍结构的合理优化;同时,围绕工商管理、会计学等学科研究方向,建设成一支具有合作意识、协作精神和高效研究能力的团队集群。2014-2016年争取成功申请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 2016-2020年,实现研究生教育水平在全省排名的提升。
(2)组建一支年龄、学历结构合理的学术创新队伍
建立企业管理(含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等学科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学术创新队伍,培养、引进2-3名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领军式学术带头人,培养、引进5-10名在省内具有较大影响和较大发展潜力中青年学者,20-25名具有博士学位35岁以下的校级青年学术带头人。
(3)科学研究
力争在学科建设期内,形成符合学科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的研究方向,并以CSSCI索引期刊论文、省部级以上纵向科研项目和企业横向项目聚合的学术成果支撑研究方向,以独到的学术亮点和学术影响力形成研究方向的特色、以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科学成果体现研究方向的优势。
(4)工作条件建设
在现有的校级重点扶持学科、3个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的基础上,力争建设培育1-2个省级重点学科或省级重点扶持学科,或达到省级重点学科水平的学科,建设1个广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对现有的研究基础进行不断完善,进一步夯实学科基础和学科平台,进一步凸显广东金融学院学科的特色和优势。5.建设措施
(1)人才引进与培养
2014-2016年期间,力争培养、引进国家百千万人才(一、二层次)、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国务院特贴专家2-3名,力争实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实现突破。到建设末期,在学科队伍中,博士学位比例达到60%以上,教授比例达到30%以上。建设期内继续实施国内外高水平学者柔性引进计划的同时,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优秀的有国外留学经历的海外学者,每年派出3-5位中青年学术人才到海外访学、进修、合作研究,逐步缩小我校优势特色学科人才与重点大学的水平差距,同时带动我校整体学科建设水平。
(2)学术交流
深化与国内著名高校或研究机构的学术交流内涵,每年邀请国内著名专家来校短期访问或作指导教师,加速提升本学科教师的学术水平;加强与美国、法国、英国等国的高校的学术交流合作关系,请国外专家2-3人次来本学科作学术交流报告。派遣2-4名教师或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20人次参加国内高水平的学术会议。
(3)完善管理制度,推进学科梯队建设
进一步完善学科建设的各项管理制度,建立学科发展的激励相容机制,克服管理机械化,创造有利于竞争、有利于公平、有利于发展的优良学术环境,高效推进学术资源整合和学科梯队建设,确保学科建设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加大学术骨干、学术团队成员的动态选拔机制和培养机制,对学术骨干给予攻读学位、科研经费、科研合作、学术交流、职称晋升等重点扶持。同时,对学术骨干的选拔、退出和进补,实行动态考核,真正做到上下、进退的公平管理。
逐步建立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和学术团队成员之间的动态管理机制,真正推动团队所有成员的公平竞争,激活学术潜力,让冒尖人才脱颖而出。
四、支撑学科建设规划
(一)法学学科建设规划
1.法学对应用经济学的支撑作用 法学为应用经济学的支撑学科之一。综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已经表明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历史发展到今天,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和开始了经济的法治化进程。WTO法律体系的形成,就是这一进程的标志性成果。在WTO法律框架下,一切经贸活动都必须严格恪守法律规则,任何缺乏法治的经济都只能是短命的经济。违法经营,违规操作,曾使我国的经济与金融发展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各种形式的贸易壁垒和针对我国贸易出口的反倾销,都严重地损害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至于金融市场上各种形式的金融违法行为,则更是在积累了较高的不良资产的同时也积累了巨大的金融风险。为了有效规避和防范经济金融风险,维护经济金融安全,必须加速高素质、复合型经济法律人才的培养。广东地处沿海,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同时也是经济强省和金融大省,所以对中国现实经济问题的探索与研究的应用经济学,是不能脱离法学学科对其的支撑。
从上述内容可以推断出,法学对应用经济学的支撑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法学是应用经济学研究须借鉴的重要交叉理论基础,没有交叉理论的研究,应用经济学就会变得了孤立与单一;二是法学为应用经济学提供了另一理论视角,即应用经济学在解释和研究现实问题时,对现实经济问题的见解需要多元视角来支撑,否则所用的理论经济学的概念和工具基本都会变的机械与教条;三是法学为应用经济学未来拓展的领域提供了另一支撑,即法学在相当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应用经济学未来研究拓展的领域。
法学专业目前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开设了近50门的专业课程,在科研方面,法学专业承担了大量的国家级研究课题。随着我国融入WTO节奏的日益加快,我国在社会发展各方面都面临着与国际接轨,社会对于适应我国改革开放需要,系统地掌握国际商务的基础理论、业务知识、管理方法和技能,了解我国对外经济的政策和法规,熟悉国际商务通用的规则和惯例,懂得预测商情动态,具有从事涉外经济理论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量激增,这使得国际商法、国际法等专业进一步升温;另外随着我国国民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民法、民事诉讼法等传统专业继续被看好;近几年律考与法律硕士专业报考人数也成垂直上升状态,这与法律在经济生活中日益凸现的作用紧密相连。其次,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网络化社会的形成,为法学专业引入了新的课题,例如电子商务中交易双方的法律责任、网络伦理的探讨、以及网络行为的规范等等都成为当前法学研究讨论的热点,和亟待立法的课题;目前商业社会上的犯罪形态也逐步趋于专业化、集团化、高科技化,迫切要求法学研究与侦察学也日益高科技化,要求法律的从业人员既要懂得专业的法律知识又要熟悉高尖端的科学技术,要做文理兼备的法律人才。国家环保意识的提高,也使得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相对较冷的专业逐步升温。
我院法学学科的发展主要依托1个系和两个科学研究机构,即法律系、法学研究所、知识产权研究所。本学科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一支素质很高、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法学专业师资队伍,为我院开办本科法学专业提供了最强有力的核心保障。现有在岗法学教师30人。其职称结构是:教授6人、副教授9人,讲师14人,助教1人。其学历结构为:博士4人,在读博士生5人,硕士和在职硕士生18人;2004年以来,我院法学专业教师累计承担和参与了省级以上课题研究14项;先后在《光明日报》理论版和《红旗文稿》、国务院的《经济日报》理论版,《中国法学》、《中国软科学》、《改革》、《知识产权》、《法学》、《法学评论》、《现代法学》、《政法论坛》、《法学杂志》、《当代法学》、《河北法学》、《华东政法学院学报》等权威和国内外公开刊物上发表学术和理论文章300余篇(其中有数十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出版专著7部,编写教材10本,学术获奖25人次,参与学术研讨会70人次,为广东省地方制定和出台相关经济、金融、知识产权法规政策作出了许多积极的贡献,有教师多次代表广东省参加泛珠三角区域(9+2)知识产权论坛发表演讲,有教师被评为广东省优秀法学工作者,在省内具较大而良好的社会影响。上述这些都体现了我院法学师资具备了较强的法学教学与研究能力,从而为我院办好法学本科专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说明我院申报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会有足够的来自于法学学科的支撑。2.建设目标
法学学科建设总体目标是:完成专业增设工作(2008年增设法学专业、2010年增设知识产权专业、2015年增设社会工作专业),扩大稳定本科办学规模;完成法律系教研室组建;制定法律系发展规划;制定和完善法律系内部管理规章制度;确定专业建设重点,通过教育部办学水平评估。通过组建一支学历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的学术研究队伍,做好图书文献、信息资料的保障工作,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取得国家级科研项目和成果,进行国际和国内的学术交流,形成有特色的学科方向,形成本学科结构合理、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专业架构和办学模式,把法学学科各专业建设成为在省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专业夯实牢固的基础。具体的建设目标如下:
(1)办学层次多元化
以联合办学的方式举办研究生教育,努力提升办学层次,为我院独立举办研究生教育创造条件。
(2)深化专业建设
加强重点专业和学科建设,力争建立1个校级重点学科专业,力争成功申报1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或重点专业。学科专业设置基本齐全:到2012年,本学科本科专业达到3个左右,并力争建设1个省级精品课程。
(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师生比控制在1:20以下,专任教师和教辅人员达到45左右。在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务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45%左右(其中教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10%左右),具有研究生学位的教师达80%以上(其中博士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20%以上);双强型(教学、科研)教师的比例逐年提高、双师型教师达20%以上、复合型(具备两门以上异质学科的知识结构)教师达10%以上。按照广东省教师队伍建设的“千百十工程”的要求,力争培养1名省级学科带头人、2名学术带头人、2—3名校级学术骨干。
(4)拓展教学建设
成功申报1门省级精品课程;力争获得1项以上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以上省部级优秀教材奖;参照国家及广东省实验室建设的有关标准,在实验场地、设备、师资、教材、管理等各个方面加强法律实验室、模拟法庭建设,争取成功申报1—2项中央与地方共建项目;建立4个专业实习基地;积极推进双语教学,力争在法学专业开设的双语教学课程达到本专业课程总门数的10%以上。大力推广多媒体教学,自行开发一定数量的多媒体课件,各专业必修课应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达到课程总学时的15%以上。培养1—2名以上校级教学名师,力争获得1个以上“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3.建设内容及措施
(1)组建一支年龄、学历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
在金融法、经济法、涉外经济法、知识产权法、民商诉讼法等学科培养、引进2-3名在广东省具有较大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培养、引进6-8名在省内具有较大影响和较大发展后劲的中青年学者,再培养10-15名具有博士学位的40岁以下的校级青年学术带头人。
(2)科学研究 办好法学研究所、知识产权研究及其他新设研究所,为下阶段建成1个省部级文科研究基地夯实基础;每年参加国际或国内大型学术会议10人次;校级课题立项每年1-2项左右,力争每年成功申报省部级课题1-2项,每两年成功申报国家级课题1项;教师每年人均公开发表科研论文1篇以上(其中核心刊物发表论文人均1篇以上);力争出版专著1-2部。
(3)加强条件建设 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学院每年增置法学图书2000册以上,法学图书总数达6万册;力争建立法学图书室;建立法学专业学生活动中心,配置计算机 60台,供学生学习和研究使用。
(4)做好图书文献、信息资料的支持和保障工作 做好学科建设所需的图书文献、信息资料的支持和保障工作,提高获取情报信息的技术手段。加强校、院两级图书资料、文献、科技情报资源的开发与共享;建设完善学校校园网,在校园内实现网络化教学与管理,建立起先进的数字化教学环境,完善各类管理系统,构建虚拟的校区服务平台,应用现代化的手段,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构建电子化图书馆;利用好学校图书馆提供的光盘数据库远程检索服务,国际国内联机检索服务,加强重点学科资源建设。
(5)学术交流 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外国教育机构的交流与合作,继续与加拿大北爱尔伯特理工学院、英国伦敦城市大学、英国威尔士教育联盟等院校开展专本硕、本硕项目的合作,力争在5年内选派1—2名教师和3—5名学生到上述大学和其他外国高校学习,争取引进1名以上外教和1门专业精品课程;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教育合作与交流,启动和发展法学专业的留学生教育。
(6)学科与研究方向建设
①法学专业重点突出经济法和金融法方向,致力培养精通经济与金融法律规则的应用型法律人才,满足广东和泛珠三角地区对金融法、经济法和知识产权法方面的人才需求,为维护经济与金融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提供法律人才保障。通过8至10年的努力,争取建立金融法、经济法硕士点。
② 在办好法学专业的基础上,将于2010年开始增设知识产权专业,拟每年招收学生100名,四年后达到在校生400人的规模,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知识经济,培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通过5—8年的努力,争取建立知识产权硕士点。
(7)建设措施
① 以培养金融与经济法制人才为特色。本学科相关专业方向主要依托我院金融证券专业、经济专业的传统办学优势,致力培养金融与经济法制人才。注重经济法学理论的研究与广东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紧密结合,注重解决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经济法理论学科的最重要的作用之一与实践相结合,只有将法学理论的研究与实践二者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推动法学理论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适应未来发展的、能够给应用经济学足够支撑的理论经济学科来。
② 着重专业设置的复合型专业特征。经济法学与经济学具有的天然的密切联系,为适应形势要求,坚持复合型的培养模式。加强学科交叉,努力开创新学科方向。理论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能够推动其他学科研究成果的应用研究,为其他学科的发展增添活力和动力,同时也为本学科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方法、实践等方面的有力支持,为本学科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此外,通过大力推动学科交叉,才有可能提出新的学科方向,从而推动法学和相关学科的发展,并为解决我省社会与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做出更大的贡献。
③ 课程设置与学术研究以经济法、金融法为取向。本学科将以金融法、经济法等特色课程来支撑经济法方向专业的发展。加强对优秀学科带头人和优秀群体的培养。强化对项目的审批、检查、评估等各环节的力度,提高青年人才队伍和地区人才队伍的学术水平;更多地加强对有一定影响力和有较高学术积累的学术团队和学者的资助,提高他们的原始创新能力。探索适宜机制,加大力度引进国内外高水平学者,引进“三高”人才,特别是将帅型人才,所谓“三高”人才是指职称高、学位学历高、外语水平高的人才。
④ 加强校际合作,充实教学体系。知识产权专业是一个新的专业,目前国内各高校没有比较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为了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专业的建设,学科通过与国内其他高校合作、交流,及时了解知识产权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的动态,不断调整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丰富专业教学内容,与国内其他高校基本保持一致。进一步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倡规范性研究,重视研究方法与国际接轨,定期举办研究方法论讲习班,邀请国内知名学者交流研究方法,提高理论经济学学科的整体学术研究水平。鼓励科研人员走出国门,向国内外优秀学者学习理论经济学学科先进的理论、方法。
⑤ 进一步完善理论经济学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法学学科点现有的研究方向比较分散,每个研究方向的研究人员比较少,科学研究的力量还在成长的过程中,科学研究资源还很有限。学科点的各研究方向在今后的学术交流与相互融合方面有待于提高和相互融合。我们将立足于本校,放眼于未来,学习、借鉴和引进国内同行的先进经验,结合社会需要,创建出具有自特色的理论经济学学科体系。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设规划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对工商管理的支撑作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门实用性很强、发展极其迅速的面向广大社会的技术学科,它建立在数学、电子学(特别是微电子学)、磁学、光学、精密机械、管理等多门学科的基础之上。但是,它并不是简单地应用某些学科的知识,而是经过高度综合形成一整套有关信息表示、变换、存储、处理、控制和利用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计算机科学是研究计算机及其周围各种现象与规模的科学,主要包括理论计算机科学、计算机系统结构、软件和人工智能等。计算机技术则泛指计算机领域中所应用的技术方法和技术手段,包括计算机的系统技术、软件技术、部件技术、器件技术和组装技术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五个分支学科,即理论计算机科学、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组织与实现、计算机软件和计算机应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各门学科相结合,改进了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促进了各门学科的发展。过去,人们主要通过实验和理论两种途径进行科学技术研究。现在,计算和模拟已成为研究工作的第三条途径。为此它将对工商管理学科方面,计算机可用于完成统计、计划、查询、管理思想集成、市场分析、辅助决策等提供方法和工具,强有力地促进工商管理学科的发展。
我校的计算科学与技术主要依托1个系1所4室,即计算科学与技术系、软件研究所以及经济与硬件实验室、软件实验室、网络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其中电子商务实验室为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已经形成稳定而有实力的教学科研队伍,该学科有教授3人,副教授9人,讲师30人,在SCI、EI等杂志发表《Soft magnetic devices applied for low zero excursion four mode RLG》、《Microstruc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mCoCu/Co thin films》等论文发表11多篇,CSSCI等核心杂志100多篇,获得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政府及大型国有企业委托项目30多项,研究领域涉及在高密度存储技术、高精度光电信息测试技术、计算机安全、网络业务管理系统、路由器系统、票据识别、电子商务、网络教育及应用和软件中间件等关键技术以及应用上取得了突破,形成了一批大的科研成果;为工商管理学科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作用。2.建设目标
为进一步促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对工商管理学的支撑作用,提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整体水平和实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建设目标为:组建一支年龄、学历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加强实验室建设和条件建设,做好图书文献、信息资料的支持和保障工作,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取得国家级科研项目和成果,进行学术交流,形成有鲜明特色的学科方向建设。力争到2018年获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一级学科硕士点,并以此为基础,拓展本学科的覆盖面。建设期间,完成国家级课题3-5项,省部级课题10项,在国家一级刊物或影响因子2.8以上的SCI发表论文10篇,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专著3部,提高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提升科研能力。
3.建设内容及措施
(1)组建一支年龄、学历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
在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引进3-5名在广东省具有较大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培养、引进3-5在市内具有较大影响和较大发展后劲的中青年学者,10-15名
具有博士学位40岁以下的校级青年学术带头人。
(2)科学研究成果
进一步加强科研团队的科研攻关能力,申请国家级科研课题,增加三大索引论文数量。紧跟广东省经济发展战略加快成果转化的步伐,建立产学研基地。争取每三年分别承担1-2项国家级、广东省重点、重大科技项目,在计算机基础科学与技术、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1-2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二、三等奖。在一级学报上发表论文3-5篇。
(3)加强实验室建设和条件建设 继续加强实验室建设,增加公共实验平台的建设和投入,建立通讯实验室,购置小型机。把网络实验室和软件实验室分别改造成为网络工程实验室和软件工程实验室。使本学科生均设备占有量达到15000元以上。
(4)做好图书文献、信息资料的支持和保障工作 做好学科建设所需的图书文献、信息资料的支持和保障工作,提高获取情报信息的技术手段。加强院系两级图书资料、文献、科技情报资源的开发与共享;建设完善学校校园网,在校园内实现网络化教学与管理,建立起先进的数字化教学环境,完善各类管理系统,构建虚拟的校区服务平台,应用现代化的手段,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构建电子化图书馆;利用好学校图书馆提供的光盘数据库远程检索服务,国际国内联机检索服务,加强重点学科资源建设。
(5)学术交流
与美国、法国、英国等建立学术交流合作关系,请国外专家2-3人次来本学科作学术交流报告。派遣2-4为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0人次参加国内高级别的学术会议。
(6)学科方向建设
我校的计算科学与技术主要依托1系1所4室,即计算科学与技术系、软件研究所以及经济与硬件实验室、软件实验室、网络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其中电子商务实验室为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本学科主要学术团队包括44人,以计算科学与技术系师资队伍为主体整合校内从事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管理、仿真、过程控制)、计算机系统结构(网络、分布式计算)和软件工程(软件工程、数据库等)研究的师资力量。计算科学与技术学术团队分为三个层次: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青年后备骨干。有教授3人、副教授9人、讲师30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2人,其他人员都具有硕士学位。从学术队伍看,本硕士申报点师资力量,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技术职称结构等合理。
我校计算科学与技术学科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信息安全工程与技术、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金融信息化工程等方面,这些研究内容和方向的开展对我校工商管理学科博士点的建设将提供强有力的支撑。(7)建设措施
① 注重管理科学的研究与广东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紧密结合,注重解决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最重要的发展动力之一是管理实践开发,只有将计算科学与技术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管理实践两者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推动计算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适应未来发展特点、具有特色的计算科学与技术研究成果。
② 加强对优秀学科带头人和优秀群体的培养。强化对项目的审批、检查、评估等各环节的力度,提高青年人才队伍和地区人才队伍的学术水平;更多地加强对有一定影响力和有较高学术积累的学术团队和学者的资助,提高他们的原始创新能力。探索适宜机制,加大力度引进国外高水平学者,特别是将帅型人才。
③ 加强学科交叉,努力开创新学科方向。计算科学与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能够推动其他学科研究成果的应用研究,为其他学科的发展增添活力和动力,同时也为本学科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方法、实践等方面的有力支持,为本学科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此外,通过大力推动学科交叉,才有可能提出新的学科方向,从而推动管理科学和相关学科的发展,并为解决我省社会与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做出更大的贡献。
④ 进一步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倡规范性研究,重视研究方法与国际接轨,定期举办研究方法论讲习班,邀请国内知名学者交流研究方法,提高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整体学术水平。鼓励科研人员走出国门,向国外优秀学者学习先进的管理科学理论、方法和工具。
⑤ 完善学科建设发展规划。目前,学科方向研究人员比较分散,对于有效整合研究力量和资源有些困难。学科点的各研究方向在学术交流与相互融合方面有待于提高和深入展开。我们将立足于本校,放眼于未来,学习、借鉴和引进国内同行的先进经验,结合社会需要,创建具有广东金融学院特色的“计算科学与技术”学科体系。
⑥ 大力加强重点学科的研究方向建设,要根据学科梯队的优势、科研基础及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需要来设置研究方向。重点学科应选择一两个重点研究方向进行攻关,通过争取承担大型重点科研项目,创造出突破性的科研成果。
五、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一)现状分析
学校各种基础设施完备,教学及科研设备较齐全,能较好地满足教学科研及研究生培养需要。
1.校舍建设功能齐备,可以研究生培养提供基本教学、生活保障
近年来,学院投入2.5亿元拓展校园面积,进行包括校舍改造和校园环境整治等内容在内的校园建设。2008年又投资2.5亿建设北校区,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学院北区第一期工程超过9万平方米基本竣工并投入使用后,学院包括教学楼、学生宿舍、学生用餐等一批教学生或设施等在内本部教学行政用房建筑面积超过40万平方米,全部教学设施达到教育部规定的要求。在现代化教学手段方面,学院加大传统课室改造力度,目前已拥有多媒体综合课室72间,2008年12月底将完成覆盖60个课室具有录播功能的高性能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建设。另有教学数字电视系统和红外听音系统、数字语言实验室1间、同声传译实验室1间、语音实验室4间等语言学习环境。特别是对于研究生教育的条件准备方面,学院领导高瞻远瞩,在新校区规划中预留了可专门用于研究生教育的教学楼和宿舍楼,以及研究生社团办公室及研究生活动中心,以为学院申报硕士学位学科授权资格留下了硬件设施的扩展空间。
2.实验室体系完善先进,共享性和实用性突出近年来,我院投入约4500万元用于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购置,对各类实验室进行了重新的规划改造,已建成设备较为先进、布局较为合理、功能较为齐全的实验教学中心,实验条件大为改善。实验中心是一个基于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构建的信息化通用系统,以高速以太网(千兆骨干,10/100兆到桌面)和Client/serverIntranet/Internet为运行平台,以数字多媒体技术为示教系统,以卫星接收、扫描识别为信息采集输入手段,以网络打印、网络硬盘和光盘刻录为输出保存方案的硬件设备系统,同时配备一定专业化软件、综合案例、数据、图表、知识系统等要素,构建出一系列经济、管理信息化的虚拟现实环境,以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并支持教师进行科学研究和项目开发。目前建设的实验室有金融实验室、保险实验室、模拟银行、国际贸易实验室、ERP—沙盘模拟实验室、ERP管理实验室、市场营销综合实验室、财务会计综合实验室、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应用心理学实验室劳动与社会保障实验室、商务英语实验室、数字语言实验室、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室、计算机基础实验室等29间,总面积4369平方米。其中由金融、模拟银行、保险和货币博物馆整合的金融学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5年被评为省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为学校学科建设、科研、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实验设备及师资保障。
3.图书资料较丰富,为从事科学研究提供良好资源保障
我院图书馆由院本部总馆和肇庆校区分馆组成。总建筑面积近8785平方米,共有书库6个,各位阅览室6个,阅览席位500多个,每周开放时间达70小时。图书馆藏书125万册,其中外文图书7000余册,期刊合订本13000余册,中外文现刊2167种。馆藏文献以经济、法律、英语、计算机类书刊为主,其中经济类图书占全馆藏书的30%。除了纸质印本资源外,图书馆存有电子图书15万种。数字资源建设以引进权威资源为主,自荐特色资源为辅助,现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经济信息网、wind中国金融数据库、中宏数据网、人大复印资料、国泰君安金融数据库等多种数字资源及超星电子图书,自建有馆藏书目数据库、《金融教学参考(内刊)》数据库等。另外,作为广东网络图书馆的成员馆,我院图书馆可以共享广东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全馆依托SULCMISⅢ计算机集成管理系统,构建了随书光盘发布管理系统,TPI全文数据库检索发布系统等,设施先进、通畅高效的网络服务平台,使得图书馆服务除了提供传统型服务外,提供网络服务,还提供校园网络环境下的网上服务,并实现了图书馆业务的全面网络化管理。实力雄厚的图书资源,为我院经、管等学科建设以及研究生培养提供了良好的资源保障,使得我院申报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建设规划立项提供了基本条件。
4.校园网建设水平较高
2001到2008年,我院根据《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通过01年、05年和08年三期校园网建设工程的集中建设,完善了“万兆核心、千兆主干、百兆到桌面、高速出口带宽”的校园网;网络中心机房占地400平方米,配备2台40KV的不间断电源,具有良好的恒温恒湿系统和监控系统,是全院的数据中心,为学校设备运行提供支持。同时还配备两台万兆核心交换机双机热备主干设备,120多台高性能服务器和网络安全设备及链路优化设备,以及12T容量的光纤存储设备;校园网铺设光缆总长度达80公里,信息点数达15000个,联网计算机达6500多台,建成一个千兆以太网主干,范围扩展到全校所有教学、科研、办公、服务乃至生活场所,网络通达的教学、科研、办公建筑物数与比例96%以上。校本部出口分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34M)和中国电信网(Chinanet)(300M)两条链路,肇庆校区申请了100M链路,两校区之间通过20M专线连接。初步实现了校园内随时随地可以上网,满足了全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需要。
(二)建设目标
根据学院“十一·五”规划,学院在本科建制建设完成初级阶段之后,学院工作重点就由本科建设巩固阶段,逐步转向研究生教育的申报工作中来。为配合学院办学层次的提升,学校公共设施建设也就应该围绕着办学目标的转换而转变。在满足本科学科建设的基础上,公共设施就应该转向研究生教育的目标上来,这时高等院校的发展规律。广东金融学院的办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也不可能违背这条规律。根据这一导向,就我院公共设施建设而言,在近几年的基础设施完成之后的2011-2020年,学院将结合经济、管理等主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需要,按照特色学科、优势学科、基础学科、其他学科等分层次投入经费,加强对校舍用房、实验室设备、文献资料、信息网络、数据库等方面的建设。通过这些硬件的建设,力争为教师从事科研工作、培养高层次人才、申报科研项目、承担科研任务创造良好条件,为学科建设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建设内容及措施
多渠道筹措资金,扩大校园面积。结合学科发展及研究生培养特点,分层次、分批次投入,加强在校舍、实验室及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等方面的建设。
校舍建设。做好校园建设规划。我院北校区建设的第一期工程已经竣工,第二期和第三期工程分别将在2011年和2015年完成。后两期工程完成后,我院北校区建筑面积将增加26.4万平方米,我院包括教学楼、学生宿舍、学生用餐等一批教学生或设施等在内本部教学建筑面积超过65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学生生活用房、教学用房等,全部达到教育部规定的要求,完全能够较好地满足研究生培养需要。在现代化教学手段方面,加大传统课室改造力度,实现教室100%多媒体化。在学院校园建设规划中,牢固树立“学科建设的龙头意识”,在校园建设规划时科学考虑学科发展规划。分层次、分步骤、有计划地新建主干学科专门校舍用房,为研究生教育预留小课室用房规划与设计。使得硕士学位学科授权学科被批准后,研究生学位授权学科能够有专门的研究生学科资料室、教室、讨论室,各学科有导师指导室、会议室、活动中心等,并实现100%教室的多媒体化。
实验室建设。按一级学科建设规划进一步新建及改造实验室,对全院实验室及实验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大幅度提高实验室的使用率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以一级主干学科实验室为依托,拓展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实验室功能,将实验教学中心建成一个满足我校未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等学科各专业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基地。广大师生和研究人员可在此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和网络设备进行各种模型的教学研究和仿真模拟。并为所有学科各专业软件模型提供一个资源交互共享的局域网环境,并在运行和使用中具有安全、可靠、高效、灵活的性能,成为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的有力工具。把金融学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ERP实验中心等实验室建设成本科生、研究生等各层次高级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2008-2011年新增加实验室面积1200平方米,2011-2015年新增实验室面积1500平方米,到2020年实验室面积累计7000平方米以上,增幅达30%左右。实验设备平均每年投入100-150万元,共计划内600万元左右,到2015年后设备价值达7000多万元,增幅50%。
图书资料建设。学院本部北校区建设到2015年完成后,新的图书中心面积将达到33510平方米,货币博物馆8605平方米。在图书资料建设上,以学科建设为契机,学科分类建设的步骤建设图书资料。增加国内重要学术期刊和外文期刊的订阅,使学校图书资料总量要达到200万册;重点是数据库资源建设,继续完善信息网络与数据库建设,使我院数据库总量超过30个,以适应研究生教育对科研资源的要求。继续订购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中国经济信息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网、EBSCO外文数据库、Springer Link电子期刊数据库等中外文全文数据库,2008-2015年新增Elsevier Science全文学术期刊、Westlaw、BSP商业资源全文数据库、ASP学术期刊集成全文数据库、SCI、SSCI、等数据库、JSTOR、ESP、SAGE等数据库。
数字化校园建设。建设数字化校园是当今国内外高校加快发展提升的潮流和重要战略举措,将有力推进学校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广东金融学院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包括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实现“数字金院”的目的。
学院数字化校园建设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环境建设,二是资源建设,三是管理体制建设。环境建设主要包括校园网、网络中心、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计算机终端等基础设施、硬件和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学管理自动化系统、财务、人事、档案、电话、一卡通等应用软件系统的建设;资源建设主要包括多媒体素材(包括文字、图片、图形、动画、音频、视频)、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教学案例、题库、电子文献(包括图书、期刊、报纸)、网络课程和电子文档的积累和建设;管理体制建设主要包括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组织机构建设、管理队伍建设、技术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其中,环境建设是基础和前提,资源建设是核心和灵魂,管理体制建设是保障。从我院的实际需要和长远发展出发,进行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有计划、分阶段、科学合理地构建数字化校园。2006年我院成立了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启动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2010年初步建成,2012年全面建数字化校园。
第四篇:广东药学院专业
广东药学院专业
特别注意:
1、公卫大
三、临医大
三、医经大
四、信工大四在赤岗校
区
2、生科院的生物技术在大三才分方向。
3、要特别注意每个专业在每一个级有可能是不一样的名称 药科学院:
2013级:
药学
药物分析
药物化学
临床药学
药物制剂
药物制剂(天然药物制剂)
制药工程
药事管理
药事管理(医药贸易)
2012级:
药学
药学(药物分析)
药物化学
临床药学
药物制剂
药物制剂(天然药物制剂)
制药工程
药事管理
药事管理(医药贸易)
2011级:
药学
药学(医院药学)
药学(创新实验班)
药学(药物分析)
药物化学
临床药学
药物制剂
药物制剂(天然药物制剂)
制药工程
2010级:
药学
药学(创新实验班)
药学(医院药学)
药学(药物分析)药物化学
临床药学
药物制剂
药物制剂(天然药物制剂)
制药工程
公共卫生学院:
2013级
卫生检验与检疫
预防医学
2010-2012级
卫生检验
预防医学
医药经济学院:
2013级
国际经济与贸易[医药国际贸易(英语特色班)] 经济学(医药经济)
保险(健康保险)
2012级
国际经济与贸易[医药国际贸易(英语特色班)] 经济学(医药经济)
保险(健康保险)
2011级
国际经济与贸易[医药国际贸易(英语特色班)] 保险(健康保险)
Po
2010级
国际经济与贸易[医药国际贸易(英语特色班)] 保险(健康保险)
医药信息工程学院
2013级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药软件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药信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医药软件服务外包)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医学智能信息处理)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医学电子仪器)生物医学工程(医学影像技术)
2012级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药软件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药信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医药软件服务外包)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医学智能信息处理)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医学电子仪器)生物医学工程(医学影像技术)
2011级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药软件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药信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医药软件服务外包)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医学智能信息处理)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医学电子仪器)生物医学工程(医学影像技术)
2010级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药软件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药信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医药软件服务外包)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医学智能信息处理)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医学电子仪器)生物医学工程(医学影像技术)
中药学院
2013级
中药学
中药制药
2012级
中药学
中药资源与开发
中药学(中药制药)
2011级
中药学
中药资源与开发
中药学(中药制药)
2010级
中药学
中药资源与开发
中药学(中药制药)
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 2010-2013级
生物制药 生物科学
生物技术(生物技术安全评估方向)生物技术(能源与环境生物技术方向)
临床医学院
2010-2013级
临床医学
护理学院
2010-2013级
护理学
健康学院
2010-2013级
康复治疗学
外国语学院
2010-2013级
英语(医药英语)
第五篇:广东药学院2009年纪检监察工作要点
广药纪„2009‟1号
广东药学院2009年纪检监察工作要点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贯彻落实中纪委十七届三次全会、省纪委十届三次全会和全国、全省教育纪检监察工作会议精神,根据省纪委和省教育纪工委部署,在校党委领导下,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工作方针,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加强作风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进一步修订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突出工作重点,狠抓工作落实,不断取得反腐纠风工作新成效,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一、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促进纪检监察工作上新台阶
按照上级纪委的要求和我校党委的部署,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积极协助学校党委抓好学习活动,围绕“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把开展深入学习实 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与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实践结合起来,与党员及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结合起来,督促全校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校改革发展实践、破解发展难题,进一步增强全体党员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党性党风和党纪,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促进纪检监察工作上新台阶,从思想上、作风上和制度建设上为我校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二、切实加强对学校改革发展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推动学校事业的科学发展
坚持把维护党的政治纪律放在首位,督促学校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坚决落实学校改革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始终保持政令畅通;加强对党员执行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情况的监督检查,切实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和党委部署落实情况开展监督检查,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三、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和干部作风建设,促进领导干部廉洁从政
认真抓好上级会议精神的学习贯彻。通过党委中心学习组、纪委例会、纪检监察工作会议、党员组织生活会等形式,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中央纪委、省纪委三次全会精神和胡总书记在中纪委十七届三次全会、汪洋书记在省纪委十届三 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部署上来。
进一步坚持和完善齐抓共管的“大宣教”工作格局。进一步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宣传、组织、纪检监察等共同参与的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格局,全方位、多层次、有步骤地开展反腐倡廉教育。推动有关部门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推进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努力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校园环境。
积极探索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的有效形式。开展好专题的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要按照省委的部署,开展以“加强作风建设,保障科学发展”为主题的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结合近年来查处的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教育;坚持树典型、立标杆工作,用身边廉洁从政、廉洁从教的先进典型教育人、鼓舞人和引导人,弘扬正气;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党风党纪教育,把反腐倡廉教育列入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与领导干部培养、选拔、管理、使用相结合,进一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要把加强作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学习和贯彻全省教育系统、全省卫生系统纪检监察工作会议精神和重要指示,按照省委的统一部署,对党员领导干部重点加强工作观、事业观、政绩观、权力观、利益观和优良作风教育,加强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建设,着力增强宗旨意识,提高工作能力,强化责任意识,树立正确政绩观,增 强党的纪律观念,认真解决党员领导干部理想信念淡薄、宗旨意识不强和作风漂浮等问题;认真执行有关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规定,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观念,加强对有关公务活动的监督检查,减少审批事项,促进机关作风建设。加强对师德师风、学术道德建设的监督,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师德师风,营造诚信氛围。
进一步落实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继续抓好《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中共中央纪委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等贯彻落实,大力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切实解决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方面的存在问题,促进领导干部廉洁从政。
四、不断深化制度建设,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把惩防体系建设纳入学校的长效机制建设中,力争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扎实开展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推进年活动。根据上级要求和校党委、行政的统一部署,利用一年的时间,在全校范围内抓好反腐倡廉制度的清理、完善、创新和落实工作。通过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推进年活动,力争达到增强制度意识、完善制度体系、强化制度落实,发挥制度在管人、管事和管权方面的作用。
做好制度汇编工作。力争将上级有关文件、与高校有关的法律法规问题分类摘要以及学校的相关制度汇编成《干部廉政手册》,发到领导干部手中,做到人手一份,便于学习,时刻警惕,并争取将其作为今年干部换届后培训的重要内容,使领导干部管好班子的同时带好队伍,管好自己的同时管好自己身边人员。
重视加强反腐倡廉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抓好制度的落实。确保执行到位,切实维护制度的严肃性。通过落实“三重一大”议事制度,使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以及大额度资金使用方面体现领导集体的意志,增强领导个人的民主意识;通过落实“民主生活会”制度,进行思想交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使警钟常鸣。通过落实“党风廉政谈话制度”,使教育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及时修正错误,增强纪律意识,防患于未然。
继续抓好机制的完善。注重长效机制建设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将长效机制的建设与推进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建设紧密结合,健全纪委例会、学习制度;配合二级党委的成立,根据领导班子成员分工情况,落实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制度,建立健全二级纪检监察系统,把党风廉政建设任务层层分解,责任到人。
五、进一步强化监督,促使领导干部正确行使权力
要不断健全内部制约和外部监督机制,创新监督办法,提高监督实效,确保权力的正确行使。
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协助党委重点加强对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履行职责和行使权力情况的监督。
切实加强对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情况的监督。结合今年党委拟进行的干部换届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干部任用工作的监督,完善选拔任用干部征求纪委意见制度,防止和纠正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加强对基建工程、招生、物资采购、财务、科研经费、校办产业等人财物管理使用的监督。
严格执行述职述廉、廉政谈话、诫勉谈话、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制度,认真执行民主生活会制度,积极推进党务政务公开,充分发扬党内民主,拓宽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切实保障广大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六、继续加强信访和案件查处工作,构建治理商业贿赂和预防职务犯罪的有效机制
认真做好信访工作。及时了解、掌握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注意发现案件线索,认真负责地做好信访接待工作,及时调查、处理信访举报反映的问题。
严格执行《中共中央纪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办案工作的意见》。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宽严相济、区别对待的原 则,严肃查处党员领导干部利用职权和职务便利为个人、亲友谋取私利的案件,侵害群众利益的案件,违反组织人事纪律的案件,贪污受贿、失职渎职的案件。不断提高信访接待和办案工作的质量,注意发挥案件的警示教育功能,从源头上防范问题的发生。
加大治理商业贿赂工作力度。认真做好自查自纠的监督检查和问题整改,坚决纠正不正当交易行为,建立健全纠正和预防不正当交易行为的长效机制。
七、认真做好政风行风民主评议“回头查”工作,促进我校政风行风建设上新台阶
2008年学校的行评工作取得了满意的阶段性成效。今年要以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乘势而上,抓好行评整改工作的落实,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并精心组织,扎实做好2009年的“回头查”工作,推动政风行风建设上新台阶。
八、不断加强自身建设
纪检监察工作的性质要求纪检监察干部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政策水平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我们要严格按照“政治坚强、公正清廉、纪律严明、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要求,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自身建设。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认真学习纪检监察业务,不断提高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执纪办案能力;进一步提高新形势下做好高校纪检监察工作的领导 能力和领导水平;进一步强化内部管理,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努力在思想观念、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工作作风和整体素质上与时俱进,不断开创纪检监察工作的新局面。
中共广东药学院纪律检查委员会 广东药学院监察处
二○○九年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