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厦门大学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
厦门大学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
(2014年6月13日经第九届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审议修改)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做好我校学位授予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做好博士研究生学位授予工作的通知》,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工作细则。
第二条 我校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必须是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授权的学科、专业。我校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一个学科门类,以及经授权的专业学位类别。
第二章 申请人资格审核
第三条 凡是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法律、法规的中国公民和外国公民,并具备以下条件者,均可按本细则的规定,向我校申请相应的学位。
1.按相关学科培养方案要求,修完全部课程,完成规定的培养环节,取得规定的学分;
2.导师或推荐人认为论文质量符合申请条件;
3.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要求,由学院(研究院)根据学校规定制定具体要求。
第四条 申请学位者应在学校规定的期限内提交申请书和学位论文等材料。
第五条 学位申请人通过硕士或博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成绩合格,达到以下学术水平,方可授予学位。
(一)博士学位
1.掌握有关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2.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在学术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绩。
(二)硕士学位
1.掌握有关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 2.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第六条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学位,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公布的实施办法和《厦门大学授予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博士学位的实施细则》办理。
第三章 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第七条 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第八条 博士论文的基本要求是:(1)基本论点、结论和建议应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2)论文内容应能反映作者已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3)应能反映作者已独立掌握本研究课题的研究方法和技能,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4)有创造性的见解,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
第九条 硕士论文的基本要求是:(1)基本论点、结论和建议应有理论意义或实际价值;(2)论文内容应能反映作者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3)表明作者已掌握本 研究课题的研究方法和技能,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4)应有新的见解,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
第十条 论文用中文撰写(特殊专业除外)。凡用非中文撰写的论文,必须同时提交中文译文。论文一般包括序言、实验与计算、事实与理论分析、总结、参考文献等部分,此外应附中文和外文摘要和关键词。科学论点要有理论论证或实验验证,对所用研究方法的可行性要加以严谨的说明。引用别人的资料要忠于原著原文,并以明确方式标明。利用合作研究成果时要加附注。词句力求精练通顺,条理分明,文字图表清晰整齐。硕士论文一般不少于三万字,博士论文一般不少于五万字。
第十一条 论文经学院(研究院)审查和同意推荐答辩后付印。导师对论文的评语和推荐意见,应密封传递,注意保密。
第四章 论文评阅
第十二条 答辩前两个月,由系(所)提名,经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同意后,由所在学院(研究院)聘请相关学科的专家评阅论文,指导教师不得作为学位论文评阅人。论文原则上实行盲审,具体办法见《厦门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匿名评阅办法》(厦大研„2014‟27号)。
博士学位论文评阅人一般应为博士生导师,或为实务部门的教授级专家,或为参与指导过博士生的教授级专家。博士学位论文评阅人不少于三名,其中校外的评阅人至少二名。评阅人应是责任心强,学风正派,学术造诣较深,近年来在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中有成绩的专家。硕士学位论文评阅人应具有高级职称或硕士生导师资格。硕士学位论文评阅人不少于两名,其中校外的教授或副教授至少一名。
第十三条 评阅人应对论文写出详细的学术评语,并按百分制评定分数,供答辩委员会参考。评阅人可参照下列几个方面审查论文质量:(1)研究成果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2)论文的观点、结论是否正确,论据是否充分、可靠;(3)论文的学术水平和创造性;(4)论文的主要优点(包括研究方法、写作技艺和逻辑性等);(5)论文的不足之处。
论文评阅人的姓名和学术评语应对学位申请人保密,并密封传递。
第十四条 专家评阅意见处理:
1.三分之二以上评阅人认为论文已达到学位论文水平,且一半以上的评阅人同意答辩,可以直接组织论文答辩。
2.三分之二以上评阅人认为论文已达到学位论文水平,但不足一半的评阅人同意答辩,申请人须针对论文的不足,进行充实、修改,经导师审核同意后,方可组织论文答辩。答辩时间由学院根据实际情况作安排。
3.凡未达到以上评阅结果的学位论文,须重新修改或撰写论文,至少三个月后才能重新申请答辩。组织答辩前仍须进行论文评审,评审时间要求不变。
第五章 论文答辩委员会和答辩规则
第十五条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三至五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硕士生导师资格的专家组成;其中至少有半数以上是 研究生导师。指导教师不参加答辩委员会。委员会设秘书一人。新设和薄弱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必须请校外专家参加。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五至七位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组成,其中博士生导师占半数以上,且至少有两位校外博士生导师或专家。指导教师不参加答辩委员会。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一般由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专家担任。委员会设秘书一人。
答辩工作由学位分委员会或学位评定工作小组组织进行。学位申请者在答辩前不得接触答辩委员。
第十六条 论文答辩前应先审阅论文评语;未收齐评阅意见书一般不得进行答辩。评阅结果符合规定条件方能答辩。
第十七条 答辩以公开方式进行(须保密除外)。论文答辩的程序一般是:(1)主席宣布开会;(2)导师(或答辩秘书)介绍研究生课程学习成绩和论文工作情况;(3)学位申请人报告论文的主要内容(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不低于30分钟);(4)委员提问(可休会15-20分钟让申请人准备,也可以不休息),申请人答辩;(5)休会,委员举行会议,由秘书宣读指导教师和评阅人的学术评语,商定评价论文的标准,并对论文作出评价,对是否通过论文答辩和建议授予学位进行表决;(6)主席当场宣布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语、评分等级和投票结果。
为保证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论文答辩,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一般在一个单位时间(4小时左右)只答辩一至二篇论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一般在一个单位时间(4小时左右)只答辩三至四篇论文。答辩时要详细记录或录音,博士论文答辩须有录音。
第十八条 答辩委员会必须坚持学术标准,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论文答辩委员会采取不记名投票方式,按百分制打分,并就是否通过论文答辩和建议授予学位进行表决。全体成员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方为通过。
第十九条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不合格的,经答辩委员会半数以上委员同意,可作出在一年内修改论文、重新答辩一次的决议。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不合格的,经不记名投票,获半数以上委员同意,可作出在两年内修改论文、重新答辩一次的决议。
除答辩委员会作出决议外,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及其授权机构之外的任何个人和组织无权同意重新组织答辩。
第二十条 硕士学位申请人的论文,如已达到博士学术水平,答辩委员会在作出授予硕士学位的决议的同时,还可推荐授予博士学位,并按本工作细则中有关博士学位的规定办理。
博士学位申请人的论文虽未达到博士学术水平,但已达到硕士学术水平,且申请人尚未获得该学科硕士学位的,答辩委员会可以作出建议授予硕士学位的决议。
第六章 学位授予
第二十一条 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作出授予学位的决议后,发给学位获得者相应的学位证书。各级学位授予时间为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会议批准授予学位之月三十日。
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在每年6、9、12月份召开授予学位的例会3次。博士学位证书在经过一个月争议期后颁发。
在争议期,如有异议者应通过书面形式,向研究生院学位与学科建设办公室反映。由研究生院学位与学科建设办公室提交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或其授权机构进行处理。
第二十二条 研究生院学位与学科建设办公室每年将授予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名单及有关材料,报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备案。
研究生院学位与学科建设办公室在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作出决议后,应将授予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人员名单通过一定的方式公布,对于不授予学位的人员一般应将决议送达本人。
第二十三条 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有权对因考试作弊或违反学术活动规范受到学校记过以下(含记过)处分的学位申请人做出暂缓一年授予学位的决定;有权对因考试作弊或违反学术活动规范而受到留校察看以上(含留校察看)处分的学位申请人做出不授予学位的决定;有权对因考试作弊或违反学术活动规范却由于客观情况而未受到留校察看以上(含留校察看)处分的学位申请人做出不授予学位的决定;有权对错授学位或严重舞弊作伪而未受到行政处分的情况,通过复议,做出撤销已授予学位人员学位的决定。
第七章 荣誉博士学位
第二十四条 对于国内外卓越的学者或著名的社会活动家,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提名,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可以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第八章 其他
第二十五条 在我校学习的外国留学生和台港澳学生申请学位,参照本细则办理。
第二十七条 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对各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申请学位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执行。
第二十八条 论文答辩结束后,各学院(研究院)应将学位申请书、课程成绩表、论文的全文和摘要、导师评语、论文评阅书、专家推荐书、答辩委员会决议和答辩记录、录音磁带、表决票、以及毕业研究生登记表(毕业鉴定、或申请人所在单位党组织意见)、博士论文的中、英文摘要和科研成果等有关材料整理立卷,送校档案馆存档。
学位申请者须将学位论文送学校图书馆存档(纸质版和电子版各),并按规定数量将学位论文和相应的电子版提交研究生院学位与学科建设办公室,按规定报送有关机构。
第二十九条 涉及军工机密的学位论文的管理办法另行制定。涉及商业秘密的学位论文的管理办法由相关学院(研究院)学位分委员会根据学校相关条例制定,报研究生院学位与学科建设办公室备案。
第三十条 本规定所称“以上”均含本数。
第三十一条 本规定于2014年6月13日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全体会议审议修改,自公布之日起执行。其他相关规定有与本规定相抵触的,以本规定为准。
第三十二条 本规定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二篇:厦门大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
附件
厦门大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
(二ΟΟ九年九月二十八日厦门大学第八届学位评定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厦大研„2009‟××号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做好博士研究生学位授予工作的通知》,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工作细则。
第二条 经国务院批准,我校有权授予硕士、博士两级学位,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十个学科门类及各类专业学位授予。
第二章 学位评定委员会
第三条 学校成立学位评定委员会。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由校主要负责人和教授(研究员)共二十五人组成,任期三年。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设主席一名,副主席两名。主席由学校具有高级职称的主要负责人担任。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名单由研究生院提名,经主席同意,报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备案。
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履行以下职责:
(一)做出授予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决定;
(二)通过授予名誉博士学位的人员名单;
(三)做出撤销舞弊作伪或其他违反规定而授予学位的决定;
(四)遴选、聘任博士指导教师,认定引进博士生指导教师资格,取消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
(五)审批申请博士学位人员免除部分或全部课程考试的名单;
(六)研究审议厦门大学研究生专业和学科发展规划;
(七)审批自审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专业名单;
(八)审批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范围内自主设置学科、专业名单;
(九)研究、审议和处理授予学位争议和研究生教育相关事务;
(十)审议制定厦门大学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方针和相关文件规定;
(十一)完成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交给的其他任务。
第四条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协助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工作。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原则上按一级学科设立,同时兼顾校院两级管理体制的运作。分委员会由七人至十五人组成,应有一定数量的、符合条件的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参加。分委员会一般设正、副主席各一名,主席由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或该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担任,委员以教授为主(其中教授须占三分之二以上),任期三至四年。
分委员会的组成由学院提名、研究生院初审、报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批准。
分委员会履行以下职责:
(一)研究制定本学科、专业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并检查其执行情况;
(二)确定本学科、专业的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考试科目以及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的考试范围,审批主考人、考试委员会成员名单;
(三)根据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的相关要求,研究制定本学科、专业的研究生申请学位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
(四)审查接受本学科、专业的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申请,审批本学科、专业的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审查本学科、专业的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和博士学位论文答辩送审材料并批准举行答辩,审核本学科、专业的答辩委员会的决议,审核本学科、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申请者提交的相关科研成果;
(五)审核授予本学科、专业的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人员名单,并提交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批;建议提请授予本学科、专业的名誉博士人员名单;
(六)协助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处理授予学位的争议和研究生教育相关事务;
(七)制定本学科、专业的选聘硕士生指导教师资格的标准;审核本学科、专业的硕士生指导教师聘任名单;初审本学科、专业的博士生指导教师资格遴选和确认申请;初审本学科、专业博士生指导教师聘任名单;建议取消本学科、专业博士生指导教师资格;
(八)研究制定研究生专业和学位发展规划;提出本学科、专业的增列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专业名单;提出本学科、专业的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范围内自主设置学科、专业名单;
(九)完成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交给的其他任务。
第五条 在未设立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的学院(研究院)可根据工作需要设立学位评定工作小组。学位评定工作小组一般由五至七人组成,设组长、副组长各一名,成员以教授为主。学位评定工作小组任期三至四年。
学位评定工作小组成立由学院(研究院)提出,报涉及相关学科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批准后,送研究生院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批。
学位评定工作小组履行以下职责:
(一)审定本单位相关学科、专业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并检查其执行情况;
(二)确定本单位相关学科、专业的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考试科目以及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的考试范围,审批主考人、考试委员会成员名单;
(三)根据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的相关要求,提出本单位研究生申请学位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
(四)审查接受本单位相关学科、专业的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申请,审批本单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审查本单位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和博士学位论文答辩送审材料并批准举行答辩,审核本单位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和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的决议,审核本单位硕士、博士学位申请者提交的相关科研成果;
(五)审核本单位相关学科、专业的授予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人员名单,并提交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批;
(六)协助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处理授予学位的争议和研究生教育相关事务;
(七)制定本单位的选聘硕士生指导教师资格的标准;审核本单位的硕士生指导教师聘任名单;
(八)完成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和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授权的其他任务。
学位评定工作小组还应协助学位评定分委员完成如下工作,但权限仍属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一)初审本学科、专业的博士生指导教师资格遴选和确认申请;初审本学科、专业博士生指导教师聘任名单;建议取消本学科、专业博士生指导教师资格;
(二)提出增列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专业名单;
(三)提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范围内自主设置学科、专业名单;
(四)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交给的其他任务。
第三章 学位学术水平和学位申请办法
第六条 学位申请人通过硕士或博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成绩合格,达到以下学术水平,方可授予学位:
一、硕士学位
1.掌握有关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 2.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二、博士学位
1.掌握有关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2.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在学术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绩。
第七条 凡是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法律、法规的中国公民和外国公民,并具备以下条件者,均可按本细则的规定,向我校申请相应的学位:
1.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学习项目,经考核合格,取得规定的学分;
2.导师或推荐人认为论文质量符合申请条件;
3.我校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必须有科研成果。具体要求另行规定。
第八条 申请学位者应在学校规定的期限内提交申请书和学位论文等材料。
第九条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学位,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公布的实施办法和《厦门大学授予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博士学位的实施细则》办理。
第四章 学位课程和考试办法
第十条 硕士学位课程有:(1)政治理论课;(2)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一般为三至四门;(3)外国语一门。学位课程考试成绩70分(百分记分制)以上方为合格。
学位课程考试成绩合格,其它课程考试成绩及格,取得规定的学分后方可进行学位论文答辩。
第十一条 博士学位课程有:(1)政治理论课;(2)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至少有两门;(3)一门外国语(各学科专业可根据本学科专业实际情况将第二外国语列为必修或选修课程)。
博士学位课程考试成绩70分(百分记分制)以上方为合格。全部学位课程成绩合格取得规定的学分,并通过综合考试者方可进行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申请博士学位人员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有重要论著、发明、发现或发展的,可提交有关的论著、发明的鉴定或证明书等材料,经两位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专家推荐,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同意,可以免除部分或全部课程考试。
第十二条 博士生综合考试委员会成员由本学科和相关学科专业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组成,名单由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确定。
第五章 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第十三条 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第十四条 硕士论文的基本要求是:(1)基本论点、结论和建议应有理论意义或实际价值;(2)论文内容应能反映作者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3)表明作者已掌握本研究课题的研究方法和技能,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4)应有新的见解,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
第十五条 博士论文的基本要求是:(1)基本论点、结论和建议应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2)论文内容应能反映作者已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3)应能反映作者已独立掌握本研究课题的研究方法和技能,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4)有创造性的见解,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
第十六条 论文用中文撰写(特殊专业除外)。凡用非中文撰写的论文,必须同时提交中文译文。论文一般包括序言、实验与计算、事实与理论分析、总结、参考文献等部分,此外应附中文和外文摘要和关键词。科学论点要有理论论证或实验验证,对所用研究方法的可行性要加以严谨的说明。引用别人的资料要忠于原著原文,并以明确方式标明。利用合作研究成果时要加附注。词句力求精练通顺,条理分明,文字图表清晰整齐。硕士论文一般不少于三万字左右,博士论文一般不少于五万字左右。
第十七条 论文经学院(研究院)审查和同意推荐答辩后付印。导师对论文的评语和推荐意见,应密封传递,注意保密。
第六章 论文评阅
第十八条 答辩前两个月,由系(所)提名,经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同意后,由所在学院(研究院)聘请相关学科的专家评阅论文,指导教师不得作为论文评阅人。论文原则上实行“双盲”评审,具体办法见《厦门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双盲评审工作细则》。硕士学位论文评阅人不少于两名,其中校外的教授、副教授至少一名。博士学位论文评阅人不少于三名,其中校外的评阅人至少二名。评阅人应是责任心强,学风正派,学术造诣较深,近年来在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中有成绩的专家。
博士论文评阅人一般应为博士生导师,或为处于本学科前沿的专家,或参与指导过博士生的专家。
硕士论文评阅人应具有高级职称或硕士生导师资格。
第十九条 评阅人应对论文写出详细的学术评语,并按百分制评定分数,供答辩委员会参考。评阅人可参照下列几个方面审查论文质量:(1)研究成果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2)论文的观点、结论是否正确,论据是否充分、可靠;(3)论文的学术水平和创造性;(4)论文的主要优点(包括研究方法、写作技艺和逻辑性等);(5)论文的不足之处。
论文评阅人的姓名和学术评语应对学位申请人保密,并密封传递。
第二十条 专家评阅意见处理:
1.三分之二以上评阅人认为论文已达到学位论文水平,且一半以上的评阅人同意答辩,可以直接组织论文答辩。
2.三分之二以上评阅人认为论文已达到学位论文水平,但不足一半的评阅人同意答辩,申请人须针对论文的不足,进行充实、修改,经导师审核同意后,方可组织论文答辩。答辩时间由学院根据实际情况作安排。3.凡未达到以上评阅结果的学位论文,须重新修改或撰写论文,至少三个月后才能重新申请答辩。组织答辩前仍须进行论文评审,评审时间要求不变。
第七章 论文答辩委员会和答辩规则
第二十一条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三至五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硕士生导师资格的专家组成;其中至少有半数以上是研究生导师。指导教师不参加答辩委员会。委员会设秘书一人。新设和薄弱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必须请校外专家参加。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五至七位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组成,其中博士生导师占半数以上,且至少有两位校外博士生导师或专家。指导教师不参加答辩委员会。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一般由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专家担任。委员会设秘书一人。
学位申请者在答辩前不得接触答辩委员。
第二十二条 论文答辩前应先审阅论文评语;未收齐评阅意见书一般不得进行答辩。评阅结果符合规定条件方能答辩。
第二十三条 答辩以公开方式进行(须保密除外)。论文答辩的程序一般是:(1)主席宣布开会;(2)导师(或答辩秘书)介绍研究生课程学习成绩和论文工作情况;(3)学位申请人报告论文的主要内容(不超过一小时);(4)委员提问(可休会15-20分钟让申请人准备,也可以不休息),申请人答辩;(5)休会,委员举行会议,由秘书宣读指导教师和评阅人的学术评语,商定评价论文的标准,并对论文作出评价,对是否通过论文答辩和建议授予学位进行表决;(6)主席宣布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语、评分等级和投票结果。
为保证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论文答辩,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一般在一个单位时间(4小时左右)只答辩一至二篇论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一般在一个单位时间(4小时左右)只答辩三至四篇论文。答辩时要详细记录或录音,博士论文答辩须有录音。
第二十四条 答辩委员会必须坚持学术标准,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论文答辩委员会采取不记名投票方式,按百分制打分,并就是否通过论文答辩和建议授予学位进行表决。全体成员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方为通过。
第二十五条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不合格的,经答辩委员会半数以上委员同意,可作出在一年内修改论文、重新答辩一次的决议。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不合格的,经不记名投票,获半数以上委员同意,可作出在两年内修改论文、重新答辩一次的决议。
除答辩委员会作出决议外,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及其授权机构之外的任何个人和组织无权同意重新组织答辩。
第二十六条 硕士学位申请人的论文,如已达到博士学术水平,答辩委员会在作出授予硕士学位的决议的同时,还可推荐授予博士学位,并按本工作细则中有关博士学位的规定办理。
博士学位申请人的论文虽未达到博士学术水平,但已达到硕士学术水平,且申请人尚未获得该学科硕士学位的,答辩委员会可以作出建议授予硕士学位的决议。
第八章 学位授予
第二十七条
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作出授予学位的决议后,发给学位获得者相应的学位证书。各级学位授予时间为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会议批准授予学位之日。
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每年在6、9、12月份召开授予学位的例会3次。博士学位证书在经过三个月争议期后颁发。
在争议期,如有异议者应通过书面形式,向研究生院学位与学科建设办公室反映。由研究生院学位与学科建设办公室提交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或其授权机构进行处理。
第二十八条 研究生院学位与学科建设办公室每年将授予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名单及有关材料,报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备案。
研究生院学位与学科建设办公室在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作出决议后,应将授予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人员名单通过一定的方式公布,对于不授予学位的人员一般应将决议送达本人。
第二十九条 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如发现学位错授,或发现有舞弊作伪或其他违反规定的情况,通过复议,可以作出撤销学位的决定。
第九章 荣誉博士学位
第三十条 对于国内外卓越的学者或著名的社会活动家,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提名,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可以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第十章 其 他
第三十一条 在我校学习的外国留学生和台港澳学生申请学位,参照本细则办理。
第三十二条 论文答辩结束后,各系(所)应将学位申请书、课程成绩表、论文的全文和摘要、导师评语、论文评阅书、专家推荐书、答辩委员会决议和答辩记录、录音磁带、表决票、以及毕业研究生登记表(毕业鉴定、或申请人所在单位党组织意见)、博士论文的中、英文摘要和科研成果等有关材料整理立卷,送校档案馆存档。
学位申请者须将学位论文送学校图书馆存档(一本纸质加电子版),并按规定数量将学位论文和相应的电子版提交研究生院学位与学科建设办公室,按规定报送有关机构。
第三十三条 涉及军工机密的学位论文的管理办法另行制定。涉及商业秘密的学位论文的管理办法由相关学院(研究院)学位分委员会根据学校相关条例制定,报研究生院学位与学科建设办公室备案。
第三十四条 本细则所称“以上”均含本数。第三十五条 本细则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三十六条 本工作细则自公布之日起实行。原《厦门大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厦大研„2006‟30号)同时废止。
第三篇:合肥工业大学授予博士学位工作办法
附件
合肥工业大学授予博士学位工作办法(2013年11月2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修订通过)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结合我校人才培养发展需要,修订本办法。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申请我校博士学位的博士研究生;学位评定委员会(以下简称“评委会”)按照我校有权授予博士学位的学科、专业所属的学科门类授予博士学位。
第三条 课程学习要求
博士研究生(以下简称“博士生”)须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所在学科培养方案规定的学位课程与非学位课程学习(实践环节),并获得规定的学分。其中,学位课程成绩不低于75分,非学位课不低于60分。
第四条 学位论文要求
一、博士生须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学位论文课题研究,撰写完成学位论文。
二、学位论文应是系统、完整、规范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撰写规范另行规定);正文一般不应少于5万字。
三、学位论文应能表明学位申请者确已掌握了本门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了创造性的成果。
四、学位论文的主要观点及内容可形成较高水平的研究论 文,并能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涉密学位论文除外)。
五、论文作者对本人学位论文的文责负责;指导教师应对学位论文表述是否规范、是否存在学术不端行为、有无创新性等进行严格审查、把关。
第五条 学位论文评议与评审
一、学位申请者应在达到课程学习要求和学位论文要求后,于答辩前3个月将完稿的学位论文印送有关单位,用于同行评议和评审。
二、研究生院学位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学位办”)应聘请5位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同行专家对学位论文进行评议。评议人员(博士生导师应占2/3以上)名单由所在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以下简称“分会”)拟定,报学位办批准。评议意见中须有2/3以上为肯定意见时,方可组织论文评审。
三、学位论文评审采用双盲方式进行。学位办聘请3位(至少有2位博士生导师)与论文有关学科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评审论文,至少有2位外单位专家。指导教师不得受聘为论文评审人。
四、学位论文评审结论为“通过”的申请者,方可举行论文答辩;评审结论“不通过”的学位论文,修改期限为1~2年。修改后的论文须重新评审。重审论文仍不通过的,取消该论文作者申请博士学位的资格。
第六条 学位论文答辩
一、申请者通过学位论文评审,并通过学院组织的资格审核(课程审核、学位论文查重、《合肥工业大学学风建设实施 细则》中要求的相关审查等),方可举行论文答辩会;答辩会一般应公开举行(涉密学位论文除外)。
二、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5位或7位教授级同行专家组成。成员中博士生导师应占2/3以上,且外单位的专家应不少于2位。答辩委员会主席一般由博士生导师担任。学位申请人的指导教师不得兼任答辩委员会成员。
三、分会须委派一名责任心强、办事认真且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人员或博士学位获得者,担任答辩委员会秘书,负责详细记录答辩过程中委员的提问、论文作者的回答以及答辩委员会的评议等情况,并处理答辩过程中的事务性工作。
四、答辩委员会依据论文质量与答辩情况,作出是否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和建议授予博士学位的决议。决议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经全体委员中2/3以上同意,方可获得通过。
五、答辩委员会应对学位论文提出具体的意见。对于通过答辩、需少量修改的论文,申请者可在15天内进行修改,并由导师审查认定后,作为学位申请材料上报;对于通过答辩、需作较大补充修改的论文,申请者可在3~6个月期间内进行修改,并由指导教师、答辩委员会主席和分会审查认定后,方可作为学位申请材料上报;对于未通过答辩、限期修改的不合格论文,申请者须在1~2年期间里修改学位论文,并申请二次答辩。逾期未举行二次答辩或二次答辩仍未通过者,以后不再受理其学位申请,作结业处理。
六、答辩委员会若认为,学位论文虽未达到博士学位的学术水平,但已达到硕士学位的学术水平,且答辩者未获得过所申请学科的硕士学位,可作出建议授予其硕士学位的决议。
七、对符合博士学位申请人课程学习、学位论文与学术成果资格要求,但受到严重警告及以上处分且未解除处分的博士生,可允许其举行毕业答辩,但当年不得申请学位。
第七条 学位申请
学位论文答辩通过,且答辩委员会作出建议授予博士学位后,学位申请者应向所在分会提出学位申请,履行学位申请手续,并提交相关材料(材料的种类和份数,另行规定)。
第八条 资格审查
资格审查由分会组织实施。分会应依照学位申请者的培养计划,对其在学期间的政治思想、工作作风、学习成绩、业务能力、论文答辩等情况进行全面审查。学位申请者必须满足下列条件:
一、政治思想表现良好,在学期间未受到党、政、团严重警告及以上处分;
二、在学期间,取得以下学术成果(涉密学位论文者另行规定);
(一)理、工类学科博士生在学期间须取得下列成果之一:
1、发表JCR二区及以上(在学期间的数据库均有效)论文≧1篇。
2、发表SCI收录的期刊论文、EI收录的国外期刊论文或校定核心期刊论文(2010版)≧2篇。
3、获授权国家(国际)发明专利1项,或以前3位参加制订并获颁布国家标准(或排序前5位的国际标准)1项;且发表SCI收录的期刊论文、EI收录的国外期刊论文或校定核心期刊论文(2010版)≧1篇。
4、获得国家科技成果奖或省部科技成果一等奖(前4位)或省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前2位)≧1项。
(二)人文社科类(含哲学、法学、文学、经济、管理、艺术)学科博士生,在学期间须取得下列成果之一:
1、发表SCI、SSCI或A&HCI收录的期刊论文≧1篇。
2、发表EI收录的国外期刊论文或校定核心期刊论文(2010版)≧2篇。
3、获授权国家(国际)发明专利1项,且发表EI收录的国外期刊论文或校定核心期刊论文(2010版)≧1篇。
4、获得国家科技成果奖或省部科技成果(含社科类)一等奖(前5位)或省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前3位)≧1项。
三、所有课程考试(考查)成绩合格;
四、综合考试和中期考核通过;
五、未超出学习年限;
六、无考试作弊、学术不端和论文作假行为;
七、学位申请材料齐全。第九条 学位授予
一、分会须每年规定时间召开会议,对学位申请者的情况进行全面审查,并以无记名方式投票表决,作出是否建议授予学位的决定,并及时上报学位办审核。出席会议的委员至少达到全体委员数的2/3,会议方为有效;表决同意的票数不少于参会委员的2/3,建议决定方为通过。
二、评委会召开全委会,听取学位办与分会对申请者的审查情况汇报,对学位申请进行审议,并以无记名方式投票表决,作出是否授予博士学位的决议;获全体委员过半数同意,方为 通过。
三、对学位申请未通过者,应说明不授予博士学位或暂缓授予博士学位的理由。对于暂缓授予博士学位者,评委会与分会协商后,作出限期修改的决定;申请者可在1~2年完成论文修改后,重新提交审批一次。对于未达到博士学位水平而达到硕士学位水平的申请者,依据本人申请和答辩委员会的建议,评委会审议通过后,可授予硕士学位。
四、对于在校期间受严重警告及以上处分且毕业时尚未解除处分的博士生,可在毕业后2年内(严重学术不端行为者除外)向学位办提出学位申请,并递交所在工作单位出具的现实表现证明;符合学位授予条例者,经导师、分会审核同意,提交评委会审议;最终获得学位者,其学位授予时间为评委会审批通过的日期。
五、批准授予博士学位的人员名单须在校园网上公示3个月,公示期满后无异议者,方可授予博士学位,颁发博士学位证书。
六、申请者若对学位授予程序、决定有异议,可在10个工作日内向分会或学位办提出书面申述材料,由评委会复审、裁决。学位办将裁决意见以书面形式通知本人及所在分会。
第十条 关于申请学位取得学术成果的相关说明如下:
一、本规定提及的论文、专利、科技成果奖等各类学术成果均应与学位申请者所作的学位论文内容密切相关,且符合所在学科研究方向。
二、本规定提及的期刊论文以收录检索数据库中的文献类型分类为准,可包括专辑论文,但不含增刊论文。
三、SCI(SSCI)检索的重要国际会议论文,经分会认定并签署认可意见后,可视为校定核心期刊论文(2010版)。
四、学位申请者以录用通知书形式确认的期刊论文不得超过1篇。录用在SCI、SSCI、A&HCI期刊源数据库(在学期间的数据库均有效)中的论文,可视为相应收录。
五、本规定提及的论文、发明专利,合肥工业大学须为第一署名单位(或专利权人),申请者须为第一作者(发明人)。若申请者排序第2时,导师排序第1,可视其为第一作者(发明人)。
六、本规定提及的国家科技成果奖、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合肥工业大学须为署名单位,参加人员排序以校内排序为准;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合肥工业大学须为第一署名单位。
七、列入《科学技术部登记的社会力量设立的科学技术奖名录》的全国性专业协会(学会)设立的科学技术奖,经校科学技术研究院认定后,可视为相应等级的省部级奖。
第十一条 各分会可根据所属学科特点及学科建设发展需要,制定不低于本规定的条件要求,经评委会审议通过,由学位办备案后实施。
第十二条 对于国内外卓越的学者或著名的社会活动家,经评委会提名,报教育部审查并转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可以授予名誉博士学位;对于在我国学习的外国留学生、港澳台学生提出学位申请的,可参照本办法审定是否授予其博士学位。
第十三条 对于教育部、安徽省教育厅抽检“不合格”的博士学位论文,依照教育部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十四条 博士学位证书由学位办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统一制定的证书格式制发。
第十五条 学位办应建立学位申请及授予的有关档案,保证学位授予质量,接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及安徽省学位办公室的检查监督和质量评估,按要求向国家报送相关学位授予信息资料。
第十六条 学位办负责受理对学位申请、论文评审及答辩中的一切弄虚作假行为的举报;对违反《合肥工业大学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细则》者,依照该细则处理。
第十七条 本办法经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校长批准后实施,并报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备案。
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2013级博士研究生开始执行;解释和修改权属校学位评定委员会。
第四篇:博士学位授予程序规范
博士学位授予程序规范
按排队顺序从主席台东侧上台——向颁发证书的校长鞠躬致谢——校长握手祝贺(右手)——颁发学位证书(低头双手接证书,接证书后请不要抬头)——校长拨流苏(校长将学位获得者帽上流苏从右侧移至左侧)——接受学位后转身站在校长右侧并排与校长合影(面对观众,双手持学位证书于胸前,露出红丝带)——西行,给两位观礼嘉宾鞠躬致谢——向观众鞠躬致谢——从主席台西侧下台——交回学位证书。
硕士学位授予程序规范
按排队顺序从主席台东侧上台——向颁发证书的校长鞠躬致谢——校长握手祝贺(右手)——颁发学位证书(低头双手接证书,接证书后请不要抬头)——校长拨流苏(校长将学位获得者帽上流苏从右侧移至左侧)——接受学位后西行,给两位观礼嘉宾鞠躬致谢——向观众鞠躬致谢——行至合影台列队,与校长、观礼嘉宾合影(站位时先西后东,自上而下,共三排,第一排学位获得者双手持学位证书于胸前,露出红丝带,中间留3个位臵)——合影完毕后,从主席台西侧下台——交回学位证书。
学士学位授予程序规范
按排队顺序从主席台东侧上台——向颁发证书的校长鞠躬致谢——校长握手祝贺(右手)——颁发学位证书(低头双手接证书,接证书后请不要抬头)——校长拨流苏(校长将学位获得者帽上流苏从右侧移至左侧)——接受学位后西行,给两位观礼嘉宾鞠躬致谢——向观众鞠躬致谢——行至合影台列队,与校长、观礼嘉宾合影(站位时先西后东,自上而下,共三排,第一排学位获得者双手持学位证书于胸前,中间留3个位臵)——合影完毕后,从主席台西侧下台——交回学位证书。
注:同学们接受学位授予后,请保持安静,迅速离开场地,不要逗留拍照。学位授予仪式台将保留至22日下午两点,以便同学们拍照留念。
第五篇:贵州大学在职人员硕士学位和专业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
贵州大学在职人员硕士学位和专业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
来源:贵州大学【爱学习,爱考试大】 2011年3月18日
贵州大学在职人员硕士学位和专业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本实施细则适用于经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权我校的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在职人员以研究生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和专业硕士学位。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80年2月12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后经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1981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准实施)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有关文件精神,结合相关硕士学位培养的要求和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本实施细则适用于经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权我校的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在职人员以研究生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和专业硕士学位。我校已获授权的专业硕士学位有:工程硕士(ME)、农业推广硕士(MAE)、兽医硕士(VMM)、法律硕士(JM)、工商管理硕士(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公共管理硕士(MPA)、艺术硕士(MFA)、社会工作硕士(MSW)。
第三条 凡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自觉遵守纪律和社会主义法制,品德良好,有科学道德,有一定学术水平,完成相应专业学习和培养要求者,均可按本实施细则的规定申请硕士学位。
第二章 学位授予条件
第四条 攻读专业硕士学位、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具备下列条件可授予硕士学位:
(1)在学习期间已经按培养计划完成规定的培养环节,通过课程考试,成绩合格,取得规定学分。
(2)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与所学专业领域相关的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必须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
(3)以贵州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及本人为第一作者公开发表(含录用)至少1篇与专业方向有关的论文(有正式刊号,且不含增刊);或者以贵州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本人排前3位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发明专利(授权)、品种审定证书、省级授权的行业标准或行政许可及艺术作品;或者获得省部级成果奖三等奖以上以及国家奖励办认定的行业和社会的奖励。
(4)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领域的外文资料。
(5)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建议授予其硕士学位,并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
第五条 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者,具备下列条件可授予硕士学位:
(1)必须已获得学士学位,且在申请学位的专业或相近专业做出成绩。
(2)必须在四年内通过所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考试,取得规定学分。
(3)必须在四年内参加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外国语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及申请硕士学位专业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不要求考专业综合水平考试的学科不作此项要求),并取得合格证书。
(4)课程结束一年内,必须进行学位论文阶段的注册申请工作。拟申请同等学力学位人员须提供简历、学位及学历证明、研究生课程成绩单、全国统考合格证(交复印件,验原件)、所在单位对申请人的情况简介(包括思政表现、工作成绩、业务能力、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外语水平)、拟申请学位相关的科研成果、论文、专著、获奖证书等证明原件(交复印件),到学位办公室办理学位申请注册手续。校学位办公室会同申请专业所在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对申请人进行审查,对申请人在教学、科研、专门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成绩进行认定,经批准注册后方可进入论文工作阶段。
(5)学位论文阶段申请注册一年内,必须提出学位答辩申请。学位申请受理时间为每年3月和10月。论文工作结束后,经指导教师同意,可向研究生培养单位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提出答辩申请,专业所属培养单位对申请人的硕士学位授予条件进行全面审查,预审通过后,即可填报该生的答辩委员会组成名单,经培养单位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同意,并报校学位办公室审批。申请人员需提供两位教授或相当专业职务专家(其中一人为校内硕士指导教师)的推荐材料。
第六条 凡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均不受理其学位申请
(1)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等方面有严重问题的;
(2)在校期间受记过以上(含记过)处分者;
(3)未完成培养计划,或未取得规定的学分者;
(4)有考试作弊或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的行为者。
第三章 学位论文的形式和基本要求
第七条 学位论文形式
学位论文可以是学术研究(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人员)、工程技术报告、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文学艺术作品、职业教育研究等形式。
第八条 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申请人的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由本人独立完成,要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字数不得少于各专业领域对论文字数的最低要求。
第四章 学位申请人资格审查
第九条 学位申请人完成个人培养计划所规定的各项要求,考试合格并取得规定的学分,完成学位论文,经导师审核同意,可向所在研究生培养单位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提出答辩申请。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应填写《学位论文答辩审核表》,指导教师要写出对申请人的详细评语(包括思想政治、学习和工作表现),交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进行资格审查。预审通过后,即可填报该生的答辩委员会组成名单,经研究生培养单位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批,并报校学位办审核备案。
第十条 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和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一般在规定的学制内的最后一个学期进行学位论文答辩(特殊情况者,经批准最多可延长1年时间)。原则上要求入学后5年内完成硕士论文答辩。
第十一条 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者的答辩时间按本细则第五条规定执行。
第五章 学位论文评审
第十二条 通过资格审查后,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提出是否同意答辩的意见,统一将同意答辩的研究生名单报校学位办。
第十三条 研究生培养单位要认真组织好论文的评阅工作,聘请与学位论文有关专业领域的专家在答辩前1个月左右对论文进行评阅。学位论文评阅人至少2人(其中校外专家至少1人),均应具有高级技术职称;评阅人由所在研究生培养单位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确定。
第十四条 评阅人认真评阅论文后,填写《学位论文评阅人评阅意见书》,写出详细评语。评阅人应对论文可否提交答辩和是否达到申请相应学位的水平提出明确意见,供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参考。
第十五条 属下列情况之一的学位论文不得进入答辩环节:
(1)有两名评阅人持否定的评阅意见者;
(2)如有1名评阅人的评语属否定意见,则增聘1名评阅人再行评阅,评语仍是否定意见者;
(3)未全部收回学位论文的评阅书者。
第六章 学位论文答辩
第十六条 学位论文的答辩采取预答辩制度。正式答辩在预答辩后1个月左右内进行,以确保充足的时间修改学位论文和进行学位论文的评阅和评审。
第十七条 答辩委员会的组成
(1)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5~7位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专家组成(其中应至少有1名正高职称专家,答辩委员会主席应由具有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专家担任,答辩委员会应至少有1名外单位专家参加),另设秘书1名。硕士论文答辩人的指导教师不能作为答辩委员会成员。答辩委员会成员应事先对学位论文进行审阅。
(2)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委员由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批,报校学位办备案。
(3)答辩委员会秘书负责学位论文答辩记录。答辩秘书应由具有硕士学位或中级以上技术职称人员担任。
第十八条 所有学位论文答辩必须公开进行(依法需保密的除外)。答辩委员会必须坚持原则、严格把关,不投违心票,不降低要求,审查学位论文是否与所学专业领域相关,是否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
第十九条 答辩委员会全体成员均到会后,方可进行论文答辩,程序如下:
(1)答辩委员会主席主持论文答辩会,宣读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宣布答辩会开始;时间一般20分钟左右;
(4)答辩委员会就学位论文涉及的疑点和问题提问,论文答辩人释疑时间一般在20分钟左右;
(5)答辩委员会成员举行内部会议(论文答辩人及其指导教师须回避)。答辩委员会主席宣读评阅人和导师的评阅意见,经答辩委员会讨论形成答辩意见,就是否建议授予学位做出决议,由答辩委员会主席签字;
(6)由答辩委员会主席当面向论文答辩人宣布答辩委员会决议和是否建议授予硕士学位的建议;
(7)答辩会结束。
第二十条 论文答辩应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要有详细的答辩纪录。
第二十一条 答辩成绩及决议的形成
(1)答辩委员会在认真听取申请人公开答辩的基础上,根据论文评阅的意见和答辩情况,答辩委员会成员按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不合格5个等级评分,答辩委员会据此投票就是否建议授予硕士学位做出建议,形成统一的答辩决议,填入《学位论文答辩情况表》。
(2)答辩委员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表决,全体委员2/3以上同意,视为通过论文答辩。
第二十二条 答辩委员会秘书在答辩前应填写所有材料表格,答辩结束后,按规定填写,装订成册(一式两份)后交研究生培养单位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第二十三条 学位论文答辩未通过者,经答辩委员会建议,其硕士学位论文经修改或补充后,半年或1年内可再次申请答辩一次;重新答辩时,论文答辩委员会应当有半数以上成员为原有成员,如仍未获得通过,不得再次申请答辩,按肄业处理。
第七章 学位评定与授予
第二十四条 经答辩委员会建议授予硕士学位的申请人,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应根据细则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坚持标准,保证质量,逐个审核其政治思想表现、课程考试成绩和论文答辩情况,以无记名方式投票表决,分别做出是否同意授予硕士学位的建议,并填入《学位申请书》,由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签字。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对分委员会提出的建议授予硕士学位的名单进行审批,并填入申请人的《学位申请书》,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签字。
第二十五条 校学位办对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的建议和相关材料进行认真审核后,向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提交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建议名单;对学位授予有疑问或有争议者,校学位办向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提交有疑问或有争议者的全部材料,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以无记名方式投票表决,超过半数以上者视为通过,方能授予学位。
第二十六条 对答辩中存有疑问或争议的问题,由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提出初步处理意见,报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处理。必要时可另行聘请专家重新评阅论文,或进行专门的调查研究,再次评定。
第二十七条 校学位办如发现学位授予有错误,或发现有严重违反学位条例规定的,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应召开会议进行复议,并投票表决。如确认授予有错误,宣布所颁发的学位证书无效,由校学位办追回。
第二十八条 学位评定工作结束后,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负责录入和整理该学位授予信息报盘,由校学位办汇总统一上报。
第八章 其 它
第二十九条 学位证书填发日期为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做出决定之日。单位委托培养和定向培养的研究生学位证书,由学校直接寄送培养单位。
第三十条 本实施细则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讨论通过,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批准后生效。今后新增的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和专业硕士学位参照本细则执行,本细则从公布之日起执行。
第三十一条 本实施细则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授权校学位办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