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北煤矿机械制造高级技工学校校企合作管理办法
西北煤矿机械制造高级技工学校校企合作管理办法
为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探索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搭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平台,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增强学生专业技能,实现生产育人的目标,结合学校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校企合作是适应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要求的一种办学模式,是职业院校标志性内涵的体现。在校企合作中,职业院校是主动方,专业及专业教师是主体。校企合作的目的是搭建人才培养平台,培养实用型高技能人才。
第二条
校企合作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学校与企业在实习实训、人才培养、职业培训、科研及技术服务、毕业生就业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从整体上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研工作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第三条 校企合作坚持“互利双赢”的原则。校企合作项目必需符合人才培养和生产育人的要求,全过程贯彻人才培养的教学功能。学院着力发挥人才资源、技术资源、实训设施、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企业发挥实践经验、设备和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第二章 组织机构 第四条
学校成立校企合作处,负责学校的校企合作工作。校企合作处主要职责:
(一)组织、编制学校校企合作规划;
(二)起草和修改学校校企合作管理制度;
(三)对各系部带队教师和顶岗实习学生情况进行检查,了解用人单位对学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向系部反馈。
(四)督促和指导系部校企合作方案的实施;
(五)建立校企合作信息化平台,管理好重要的校企合作客户;
(六)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研讨、协调解决校企合作的重要问题等。
(七)组织市场调查,为人才培养、专业设置、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第五条
教务处主要职责:
(一)制订学院校企合作教学管理制度;
(二)协助系部与企业共同制定并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根据市场需要,促进专业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
(四)指导系部制订校外实训教学计划等。
(二)安排学院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开展双师教师队伍培训;
(三)协调系部聘请或聘用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担任实践教学教师、实习实训指导教师等。
第六条 系部成立校企合作工作小组,系部主任或书记为组长。系部主要职责:
(一)按照系部和专业教育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校企合作年度计划和方案,并组织实施;
(二)加强与行业和企业的沟通与合作,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三)搞好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建设,并督促实施;
(四)制定系部校外顶岗实习工作方面的目标责任和考评机制等。
(五)开展校企合作项目的调研与合作项目的洽谈;
(六)拟定和签订合作协议,起草和修改校企合作项目实施方案;
(七)校企合作过程的具体组织管理工作(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实习基地建设、顶岗实习组织与实施、科研项目的研发和技术服务等);
(八)根据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的需要,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和聘请企业人员兼职教师等。
第三章 合作内容与运行管理 第十四条
校企合作的主要内容:
(一)校企合作进行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
(二)校企共建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
(三)共同实施生产性合作项目;
(四)校企联合进行技术开发和推广;
(五)技术人员相互兼职,师资队伍建设;
(六)学生顶岗实习;
(七)订单培养;
(八)职业培训工作等。第十五条
校企合作处要加强对系部校企合作工作的指导,及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做好服务和协调工作。
第十七条 校企合作工作流程
(一)合作项目调研。为保证校企合作的成功运行,在本部门校企合作需求的基础上,应积极开展校企合作调研。
(二)各系部在与合作单位在较为深入的协商、酝酿基础上,向学校提交合作方案。合作方案必需体现人才培养的教学性要求。
(四)拟定合作协议书。对于确定立项的项目,由合作部门与合作单位充分协商,在学校统一制订的校企合作协议文本框架的基础上,补充并完善具体条款,形成校企合作协议书,经校企合作处审查并报分管校领导批准后签署。
(五)签署协议。不涉及学校人、财、物的校企合作协议由合作部门负责签署,涉及学校人、财、物的校企合作协议由校长或校长委托分管副校长签署。
(六)合作项目和协议备案。对于已签署的校企合作协议及合作方案在一周内报学校校企合作处备案。
(七)合作项目的实施。校企合作项目的实施主体是系部和专业老师,学校各职能部门根据协议与方案做好配合和支持工作。
(八)项目落实情况检查。校企合作处将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项目的进展情况、履约情况,并做好项目实施的协调工作。
(九)合作项目资料归档。校企合作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的各种档案资料(含图片、影像资料),由系部负责整理、归档。
第四章
校企合作工作的激励机制 第十八条
校企合作实行年度考核制度。主要从校企合作项目的资源使用、课程建设及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师资培养、职业培训、技术服务等情况进行年度考核。系部每学期要向校企合作处上报校企合作工作总结,及时反映校企合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问题。
第十九条
学院建立校企合作奖励机制,表彰在校企合作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
第二十条
对确实有发展前景和操作的良好的合作项目,学校将在政策上给予重点保证和倾斜。
第二十一条 对参与引进、捐资共建、设立奖(助)学金等合作项目的系部和个人,学校给予相应的荣誉和奖励。
第七章 其它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由学院校企合作处负责解释。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西北煤矿机械制造高级技工学校 2012年12月
第二篇:校企合作管理办法
校企合作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目的
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是帮助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高毕业生就业、满足企业人才需求,提高学校办学实力的重要途径。为创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精神,积极落实人才培养优先服务区域经济,加快校企合作建设,促进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师资队伍素质全面提升,带动招生、就业良性循环,适应社会需求和原阳县职业教育中心发展的需要,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 适用
本管理办法适用于原阳县职业教育中心与省内、国内的企业在招生就业、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实践教学、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服务、社会培训、文化建设等环节或领域开展的合作(以下简称校企合作)。
第三条 机构
原阳县职业教育中心成立校企合作办公室。校企合作办公室负责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做好组织管理,制定校企合作计划,指导校企合作各个环节的工作,协调解决各种问题,保证校企合作工作的正常运转。具体职责另行规定于《校企合作办公室职责》。
第二章 合作
第四条 原则
校企合作坚持服务、互利、统一的原则。即校企合作应坚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服务、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的原则;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坚持统一管理的原则。
第五条 目标
校企合作的目标是:适应地方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实施多元化办学模式;优化学校专业设置,优化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加强学生素质和技能培养,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推进教师科研成果转化,全面提高学校社会服务能力;大力加强校企合作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帮助企业的技术革新和创新;帮助企业进行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和学历水平。第六条 条件
(一)合作企业的基本条件
校企合作的企业应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较好的业绩,具有较高的合作诚信度。其所在行业应与原阳县职业教育中心特定专业相关,管理体系、技术水平在本行业居于领先地位,或其所在行业是朝阳行业,为国家政策所支持,其管理体系和技术水平在行业内处于中高水平。
(二)合作项目的基本条件
校企合作项目应符合原阳县职业教育中心办学的定位和发展需求,符合原阳县职业教育中心特色专业建设、重点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建设要求,符合原阳县职业教育中心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设置条件,具有持续提供同类产业先进技术信息的能力,并能提供工学结合的实训、实习的平台和高职专业教学、科研平台。校企合作办公室要对合作企业的信誉与实力做详细调研,合作协议中明确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不得承诺超过原阳县职业教育中心规定的条件。
(三)不宜引进的校企合作项目范围
1、拟引进的校企合作项目中含有国家或行业协会明令禁止的设备、材料、工艺、技术;
2、有关法律、法规禁止的其它情形。第七条 审批
一般性合作项目(一般性合作项目指小型简单合作项目,比如简单的顶岗实习合作、员工培训合作、教材编写等)的审批分别由各专业教学团队自行负责,各专业教学团队在签署合作协议前,要对合作企业的信誉与实力做详细调研;合作协议中明确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不得承诺超过原阳县职业教育中心规定的条件。校企合作办公室不保留合作协议,仅对合作项目进行统计。
原阳县职业教育中心对校企合作中的重大项目实行立项、审查、批准制度。重大项目是指占用学校资源范围广、数量大,或者学校投入(含运行成本)大于2万元人民币(含2万元)的项目。一般性项目由相关部门自行负责立项、实施、管理。但仍必须经过原阳县职业教育中心主任办公会议授权,并需在校企合作办公室登记备案,接受校企合作办公室考核。
重大项目的审批程序如下:
(一)立项
拟开展校企合作项目的各专业教学团队相关组长需向校企合作办公室申请,填写相关申请表格,办理立项手续。
(二)审查
为规范校企合作项目管理,原阳县职业教育中心实行项目审批制度。校企合作办公室负责牵头审查校企合作项目总体情况,重点审查校企合作项目合作企业资质;审查项目是否符合原阳县职业教育中心整体发展规划和专业建设规划,是否符合原阳县职业教育中心定位和发展需求,审议学科先进性、装备先进性、技术先进性,评价专业教师科研参与度;审查是否符合实习教学需求,是否有利于提高实习教学效益,评价学生实习教学参与度,审查占有资源总量和成本的合理性,并提出具体意见,报主任办公会审查,同时视项目情况还可以召开专项论证会。
(三)批准
校企合作项目经审查,提交中心主任办公会审定通过后,由中心主任签署后方有效。凡批准立项的校企合作项目,应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实施方案也必须经校企合作办公室审核、中心主管领导签字批准后方可实施;所有项目均应首先协商制定合作协议(合同书),经中心法律顾问审核同意后正式签约。
第八条 形式与内容
各专业教学团队应在探索校企合作新型办学模式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的合作。在坚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原则基础上,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教学指导方案,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
1、共建专业结构,校企共同研究专业结构,使专业结构更加合理,更能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企业发展提供高级技能型人才;
2、共建专业课程体系和内容,根据技术发展和岗位能力需求的变化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引入行业企业标准,与企业专家一起编写修订教学参考资料;
3、共建师资队伍,引进企业专家做兼职教师,派出学校教师到企业定岗进修,共建企业专家与专业教师构成的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服务教学,服务企业发展;
4、共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优化实习实训条件,让实习实训更加贴近实际工作过程;可以考虑设置校中厂、厂中校,可以聘请企业技能大师进入中心开设工作室。
5、共建教学评价体系,用企业标准来评价教学效果。
6、合作可延伸到共同开展企业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和技术攻关以及学校教学项目研究等领域,也可以由中心为企业加工产品,实行产教结合。
7、在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基础上,中心与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按照企业人力资源配置计划和技术要求,对学生实施定向培养。实施订单培养的班级可以采取冠名制等管理形式。无论是长期合作还是短期定向培训,均可视为订单培养。
8、中心按照协议为企业培训员工,提高员工素质和学历水平。
9、探索实践教学模式,进行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探索。
10、在现有专业课程体系中植入行业、企业认证证书相关课程,视作校企合作的一个特殊类型,纳入校企合作管理范畴。
11、企业对以任何名义对原阳县职业教育中心进行捐助,包括企业奖学金等形式,视作校企合作的形式之一,但可简化手续。附加条件的捐助,应以协议的形式规定双方的责任义务,履行完整的审批手续。
第三章 管理
第九条 日常管理
日常管理与合作企业建立共管机制。校企合作项目由校企合作办公室统筹协调,根据项目类型归口管理。校企合作办公室定期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第十条效益评价校企合作项目将实行效益评价。校企合作项目的效益评价,主要从校企合作项目的资源使用、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科研成果、师资培养、社会培训、功能利用等情况进行效益评价,并按照合同(协议)规定检查履行情况。对效益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应通过与归口管理部门讨论,向上级领导提出终止或者继续项目的建议。考核评价的计划应与企业共同制定,考核过程应有企业参与,考核结果应与企业共享。考核年报表每年12月25日-30由项目管理部门撰写并交校企合作办;
第十一条 资产管理
校企合作项目实施期间,归口管理单位应明确合同(协议)所涉及的固定资产的权属,并明列仪器设备清单。属合作企业承诺或书面约定赠予学校的仪器设备,应办理入帐手续。校企合作项目设立的实训室可以用企业的名字命名,或按照企业要求命名,但名称不能违反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
第十二条 知识产权管理
凡校企合作项目在合作过程中获得的产学研成果(包括论文、专著),均应按协议确定管理方。未明确定义知识产权管理方的,应确定校企合作双方为共同管理方。
第十三条 知识产权归属
校企合作项目实施后的最终成果,校企项目合作归口管理部门应明确合同(协议)所涉及的校企合作项目的最终成果的权属。中心专业教师从事的非中心校企合作伙伴企业开展的科研项目,不受本办法约束,但应按中心相关规定履行手续和义务。
第十四条 财务管理
校企合作项目中的费用支出、收入以及对外服务收入等财务收支情况由财务处统一设立台账,集中管理。能够具体产生效益的校企合作项目,中心收入部分的20%为中心管理费,其余80%由项目归口管理部门使用,主要用于设备维护更新、原材料采购、外请技术人员工资、本校教师指导学生加班费等。该部分资金仅能用于校企合作项目的运营,不得他用,不得体外循环,不得设立小金库。
第十五条 档案管理
校企合作办公室负责校企合作档案的管理。必须收集归档的资料包括:校企合作申报表、校企合作项目立项书(或批准文件)、校企合作办公室的工作计划、总结、会议记录、、过程资料等数据、文字、图形资料。
第十六条 奖励及责任追究
(一)奖励
校企合作办公室每学年末召开总结会,对当年的校企合作工作进行总结,对做出突出成绩的专业教学团队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引进重大校企合作项目,或者合作项目对专业建设做出突出贡献,对专业招生就业具有整体性的促进作用,中心将给予引进该项目的个人5000-20000元的奖励。对确有发展前景,但启动过程较长的项目,中心将给予政策支持,并在项目效益实现后对引进该项目的个人给予5000-50000元的奖励。奖励在项目签约之日同时以文件形式确认,在项目效益实现当年发放。
(二)责任追究
任何个人不得擅自以中心或专业教学团队、部门名义私下与企业进行合作,否则中心将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由此产生的后果由相关人员自行承担。对在校企合作工作中不按章办事,工作推诿的专业教学团队、部门或个人,由中心通报批评;对由于工作不负责任,以权谋私,给中心造成损失的专业教学团队、部门或个人,中心给予相应处分或进行经济处罚。
第四章 附则
第十七条 其他
(一)中心及专业教学团队等开展的校企合作参照本办法执行。
(二)本管理办法自发文之日起施行,由校企合作办公室负责解释。
2011年3月18日
第三篇:校企合作管理办法
校企合作管理办法(试行)
为了贯彻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性学校建设意见》和《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的文件精神,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搭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平台,实现教育教学与产业、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合作目的
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需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的目的是搭建人才培养平台,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校企合作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学校与企业在实习实训、人才培养、职业培训、科研及技术服务、招生就业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带动招生、教学、就业良性循环,从整体上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研工作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学校应根据所办专业主动与相关企业联系,建立校企合作关系。
第二条 适用范围
本管理办法适用于学校及专业科、处室与企业在招生、就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队伍建设、科研、技术开发与服务、培训、文化建设等环节或领域开展的合作(以下简称校企合作)。
第三条 合作的原则
(一)服务企业原则。企业的需求就是学校的追求。为企业服务是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也是打开校企合作大门的前提和基础。学校要主动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人才需要状况、用人标准、技术需求,积极为企业开展培训,急企业之所急。
(二)校企互惠原则。校企合作双方互惠是校企合作的基础。企业有权优先选拔留用学生,与学校以服务换服务,共建共享、共赢共进。
(三)统一管理原则。校企合作是双项活动,校企双方的利益与责任必须高度统一,必须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检查考评。
第二章 机构设置与职责
第四条 学校成立校企合作工作指导委员会:由学校领导、企业领导或企业代表、教务处、专业科、招就处、学生处、总务处等的主要负责人组成,全面领导学校的校企合作工作。校企合作工作指导委员会主任由学校校长担任,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下设校企合作办公室,统筹协调学院校企合作项目,实施归口管理。
校企合作工作指导委员会主要职责是:
(一)研究、确定同学校合作的企业以及合作的方式及步骤,加强对相关工作的宣传;
(二)指导并协调校企合作的相关职能部门和专业科开展校企合作工作,审批重大校企合作项目;
(三)督促、考核、宣传专业科及相关部门校企合作工作的实施过程和工作业绩;
(四)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研讨校企合作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五)对各部门校企合作工作进行考核,奖励校企合作中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校企合作工作指导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务处,办公室主任由教务处主任兼任。
校企合作办公室主要职责:
(一)在领导小组的指导下,起草和修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各项管理制度;
(二)负责制定中长期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规划和工作计划,统一协调和管理学校工学学结合、校企合作工作;
(三)全面掌握并了解专业科学生顶岗实习、培训企业员工、校企科研和技术合作、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双师”队伍建设和生产性项目合作等情况;
(四)组织有关部门审定校企合作协议实施方案、检查校企合作成果;
(五)制定专业科校外顶岗实习工作方面的目标责任和考评机制,督促各专业校企合作方案的实施;
(六)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研讨、协调解决校企合作的重要问题等;
(七)负责校企合作中的其它事项。
第五条 各专业科根据专业设置的不同特点,聘请行业专家、企业领导、技术人员与学校教师共同组建以专业为单位的校企合作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科科长为主任,每个专业指导委员会至少需要选择3-5家企业组成。
专业指导委员会主要职责:
(一)联系更多更好的企业来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原则上要求每个专业要有实质性校企合作项目,学生较集中的专业可开设多个项目。
(二)开展校企合作项目的调研与合作项目的洽谈;向学校提出立项申请。
(三)按照专业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校企合作计划和方案,并组织实施。
(四)负责校企合作协议的拟定和签订,起草和修改校企合作项目实施方案。
(五)与企业共同制定并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专业教学计划,进行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
(六)校企共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立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共享人才需求信息,搞好本专业顶岗实习和学生就业安置。
(七)与企业联合组织技能大赛等实践性教育教学活动;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聘请企业人员来校做兼职教师。
(八)加强校企间的科技合作,为企业提供必要的技术服。
(九)建立合作企业管理平台,管理好重要的合作客户,建立深度校企合作机制。
第六条 校企合作专业指导委员会根据具体工作需要可以下设校企合作项目工作小组,校企合作项目工作小组组长一般由教研组长或专业学术带头人担任。主要进行个别企业与专业开展某些或某项专题合作。
第三章 合作内容与运行管理 第七条 校企合作的主要内容:
(一)校企合作共同构建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模式;
(二)进行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
(三)校企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合作经营实训基地;
(四)校企合作科研开发,联合进行技术推广,共同实施生产性合作项目;
(五)技术人员相互兼职,合作建立师资培训、职工培训;
(六)教学见习、工学交替、顶岗实习;
(七)联合办学、订单培养;
第八条 学校支持专业科与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制定校企合作工作方案和实施办法,合作项目报校企合作办公室备案和立项。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按计划任务书检查和考核工作执行情况。
第九条 校企合作工作流程
(一)合作项目调研。为保证校企合作的成功运行,在本部门校企合作需求的基础上,应积极开展校企合作调研。
(二)提交合作方案。各部门在与合作单位在较为深入的协商、酝酿基础上,向校企合作办公室提交合作方案。合作方案必需体现人才培养的教学性要求。
(三)合作项目论证。由校企合作办公室牵头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合作项目评价审查和进行可行性论证,并形成报告,以决定该项目是否立项,报分管领导审批。对涉及学校财、物的重大校企合作项目需提交校长办公会研究决定。
(四)拟定合作协议书。对于确定立项的项目,由合作部门与合作单位充分协商,在学校统一制订的校企合作协议文本框架的基础上,补充并完善具体条款,形成校企合作协议书,经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审查并报分管校领导批准后签署。
(五)签署协议。不涉及学校人、财、物的校企合作协议由合作部门负责签署,涉及学校人、财、物的校企合作协议由校长或校长委托分管校领导签署。
(六)合作项目和协议备案。对于已签署的校企合作协议及合作方案在一周内报校企合作办公室备案。
(七)合作项目的实施。校企合作项目的实施主体是专业科和专业老师,学校各职能部门根据协议与方案做好配合和支持工作。
(八)项目落实情况检查。校企合作办公室将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项目的进展情况、履约情况,并做好项目实施的协调工作。
(九)合作项目资料归档。校企合作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的各种档案资料(含图片、影像资料),由专业科负责整理、归档。
第四章 校企合作工作的激励机制
第十条 校企合作实行考核制度。主要从校企合作项目的资源使用、课程建设及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师资培养、职业培训、技术服务等情况进行考核。专业科每学期要向校企合作办公室上报校企合作工作总结,及时反映校企合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问题。
第十一条 学校建立校企合作奖励机制,表彰在校企合作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
第十二条 对确实有发展前景和操作的良好的合作项目,学校将在政策上给予重点保证和倾斜。
第十三条 对参与引进、捐资共建、设立奖(助)学金等合作项目的专业科和个人,学校给予相应的荣誉和奖励。
第五章 经费及资产管理
第十四条 各科(处)在立项申请书中应详细说明项目预算,报送校企合作领导小组审核批准后,根据项目进展情况分期分批投入;校企合作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支出,均应建立台帐,单独收支和核算。
第十五条 属合作企业承诺或书面约定赠予学校的仪器设备,应办理入帐手续。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的收益部分应按财务规定执行,不得体外循环或私设小金库。
第六章 其它
第十六条 本办法由学校校企合作工作指导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第四篇:校企合作管理办法(暂行)
高校要在充分了解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基础上,主动分析未来人才的需求结构,并结合本校专业特色,主动申请合作,一方面要开展以科研团队为主的技术和管理合作,一方面要开展以接收本校毕业生为主人才转移合作。可以与地区或企业共商专业结构、专业内容,要搭建有效的实习实训平台,在生产一线、工作一线培养学生,确保人才与企业有效对接。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推进学校校企合作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提高校企合作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根据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和《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建设与发展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管理办法适用于学校及各院系与国(境)内的企业、行业协会、事业单位等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等方面开展的合作(以下简称校企合作)。
第二章 合作
第三条
校企合作的基本要求:
(一)校企合作的企业必须是进行了工商注册、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较好业绩的法人单位;
(二)校企合作应符合学校的定位和发展需求,有利于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有利于促进招生、就业良性循环,适应社会需求并促进学校健康发展;
(三)拟建设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必须符合国家环保要求;
(四)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1、使用国家或行业协会明令禁止的设备、材料、工艺、技术;
2、占用学校资源量与办学效益明显不相一致;
3、有关法律、法规明文禁止。
第四条
校企合作的形式主要分为教育合作与技术合作两个方面。
第五条
教育合作可具体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中厂”)。合作的主要内容有:
1、校企双方签订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协议;
2、学校提供实训场地(设备),企业提供部分或全部生产设备、生产经费和技术指导,校企共同规划和建设;
3、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合作开发课程及编写实训教材,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学校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教学,企业接受教师挂职实践,接受学生实训和就业;
4、共同开展生产经营、技术开发及技术服务等活动。
(二)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厂中校”),可开设企业冠名班、企业订单班等,合作的主要内容有:
1、校企双方签订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协议;
2、企业提供满足学生住宿和教学的宿舍及教室,安排学生轮岗实训,校企共同教育和管理学生,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企业优先录用本校毕业生;
3、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完成实践性课程教学、生产实践中的技能培养等工作,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或挂职锻炼,帮助企业解决技术或生产问题。
(三)共建培训(培养)基地,合作的主要内容有:
1、校企双方签订共建教师或员工培训(培养)基地协议。地点可以在企业,也可以在学校;
2、企业为培训基地投入一定的培训设施或设备、资金,保障其正常运营需要;
3、企业接受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学校为企业员工开展岗前培训、素质提高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等。
第六条
技术合作的主要内容有:
1、校企共同签订技术合作协议;
2、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学校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教学;
3、合作建立研发中心、实验(试验)中心、工程技术中心或校内工作站,合作完成技术革新、产品开发或技术推广等。
第三章 组织机构与管理
第七条
学校成立“政校行企”合作办学理事会,领导全校校企合作工作,下设秘书处,地点设在校企合作处,按照职责范围统一组织、管理、协调;各院(系)成立“校行企”合作教育工作委员会,是校企合作的实施单位,并应确定专人专班具体负责校企合作工作;学校各职能部门应主动支持和服务校企合作工作,积极帮助院(系)联系合作单位。第八条
校企合作处具体组织、管理、协调学校校企合作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在学校的领导下,建立健全校企合作运作机制及各项管理制度;
(二)组织制定学校中长期校企合作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策划并提出各种开展校企合作的意见、建议,总结并推广好的做法和经验;
(三)加强与企业、行业及政府相关部门的联系,推动、协调院(系)与企业、行业及政府间的合作,并对各院系校企合作工作进行管理、指导及评价;
(四)做好校企合作信息反馈,文件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
(五)负责校企合作的其它事项。
第九条
各院(系)负责本单位的校企合作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本部门校企合作的联系、申报、管理与运行;
(二)提出本部门校企合作建议方案,按照学校规范要求,起草校企合作协议,鼓励有条件的院系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开展技术合作;
(三)负责本部门校企合作的成果统计、总结、推广等工作,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
(四)积极配合校企合作处,做好校企合作的评价和验收工作。
第十条 开展校企合作须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申报:各院(系)根据专业设置情况寻找对口的合作单位,经协商,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凡符合校企合作基本要求的,由承办院系向校企合作处申报;
(二)初审:校企合作处就合作单位的基本情况、合作形式与内容、合作时间、经费预算及解决途径等事项进行初审,并就合作事项听取教务、人事、学工、科研、财务等相关部门意见后形成初审意见;
(三)审批:经初审,符合校企合作基本要求的,送校领导批准。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或其它占用学校资源量范围广、数量大或学校经费投入较多的合作,送交学校领导集体研究决定;
(四)需要专项经费的在立项申报时应一并详细说明,报送校企合作处审核后,报校领导批准。所有费用支出,均应符合学校财务规定。
第十一条
经批准开展的校企合作,均应签订合作协议,承办院(系)应按协议规定认真履行义务,加强日常管理工作。签订协议须符合以下要求:
(一)协议基本要求:
1、主要内容包括:合作单位、合作目标、合作方式、合作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及合作期限等;
2、其他规范必要的格式条目。
(二)协议审定和签订程序:
校企合作协议文本由院(系)与合作单位协商起草,送校企合作处初审后,报分管校领导审定,协议经校长或被授权人签字确认后方为有效协议。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或其它占用学校资源量范围广、数量大或学校经费投入较多的合作协议文本,还须送交学校法律顾问审核。
第十二条 通过审批后,承办该校企合作工作的院(系),应在规定的时间内组织实施,并于每学期末向校企合作处报送合作工作实施报告。未达到合作协议约定目的,相关院系需书面说明原因。
第十三条
在校企合作工作中应当加强资产、知识产权和财务管理:
(一)资产管理:校企合作实施期间,承办院(系)应明确固定资产权属,并分别列明仪器设备清单。合作自然终止或违约终止,学校固定资产均应收回,按学校资产管理规定执行;
(二)知识产权管理:凡在合作过程中获得的产、学、研成果(包括发表论文、专著、专利等),涉及到知识产权共有的,应按贡献大小分割产权并署合作双方名称,纳入学校科研管理范围;
(三)财务管理:学校在校企合作实施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支出,均应建立台账,单独收支和核算,收益部分应按财务规定执行;
(四)校企合作过程中由行业、企业以捐赠、赞助等方式交给学校的设备或收益,按学校财务及资产管理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
校企合作终止时,承办院(系)应及时进行总结,并将总结报告及合作成果等相关材料一并报校企合作处。第十五条
校企合作过程中,涉及经费及资产的,按照有关规定接受学校纪委的监督和审计。
第四章 奖惩
第十六条 校企合作实行考核制度。主要从实训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师资培养、技术服务等方面考核。对工作突出或引进资金及设备来校办厂取得成效的院(系)和个人,学校予以奖励。
第十七条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出现严重失误导致学校财产发生流失或严重影响学校声誉的单位和个人,由学校给予通报批评,并且本学内不得评为先进,还应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
第十八条 未经学校批准,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擅自以学校或院系名义私下与企业进行合作。如有违反,学校将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并视情况给予相应处分。由此产生的经济与法律后果由责任人自行承担。
第十九条 校企合作实施过程中,发生未按协议履行职责或合作内容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承办院系应当及时向校企合作处书面报告,并向有关校领导汇报。未及时报告造成不良后果的,要追究承办院系或个人的相应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条 本管理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由校企合作处负责解释。
第五篇:校企合作管理办法(草稿)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管理办法(草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校企合作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宗旨,以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充分发挥学校办学优势,密切关注企业需求,找准与企业的合作切入点,与企业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的合作,形成校企资源互补,按需组合,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实现“双赢”的发展模式,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增强学院办学活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第二条 校企合作的任务
校企合作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学校与企业在开发生产、经营管理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先进技术信息平台,引进现代企业的先进理念、先进装备、先进技术、先进管理,重点为学生实践教学提供现代企业场景化的实验实训环境,提高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第三条 合作原则
(一)校企互利原则。校企合作双方应坚持互利共赢的方针,双方互利是校企合作的基础。
(二)服务企业原则。为企业服务是学校的宗旨,也是校企合作的前提和基础,决定着合作成败和成功率的高低。学校对口系部要主动以企业的人才需求为目标,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人才需要状况、用人标准、参与企业技术研发,积极为企业开展培训,急企业之所急。
(三)统一管理原则。校企合作是双项活动,校企双方的利益与责任必须高度统一,必须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检查考评。
(四)校企互动原则。“以教学为中心,以企业为重点”,学校与企业间以服务换服务,企业参与学校人才需求调研、专业开发和培养目标设计、培养方案设计、专业课与实践课教学,共建共享、共赢共进。第四条 使用范围
本管理办法使用于学院、各系、各专业与企业在人才培养、实习实训、就业、招生、科研、技术服务、职业培训、文化建设等环节或领域开展的合作。第五条 机构设置和基本任务
(一)学校成立校企合指导委员会
学院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委员会由学校领导、相关行政职能部门领导、各系系部领导组成,其主要职责是:
1、研究、确立校企合作的指导思想、方式及步骤;
2、领导、组织校企合作的实施工作,审批重大校企合作项目;
3、建立、完善校企合作的相关制度、机制,加大宣传力度。
(二)校企合指导委员会下设办公室
校企合作办公室设在教务处,其主要职责是:
1、加强学校与企业、社会的联系,拓宽和企业的合作渠道与途径,巩固、拓展、提升校企合作、工学交替项目内涵并组织开展校企合作与生产性基地建设项目的调查与研究;
2、根据国家科技、教育、经济发展方向和学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需要,负责制定中长期校企合作工作规划和工作计划,协调和管理学校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工作;
3、建立健全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相关管理制度;
4、策划并提出各种开展校企合作与交流的意见、建议,推动、协调教学各系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形成校级、省级、国家级校企合作项目,推进校企合作项目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负责对各工作小组校企合作项目的指导、协调和考核;
5、组织和督促各系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做好校企合作的协调和协作工作。及时总结和推广各种校企合作先进经验。
6、做好校企合作工作的过程检查、资金使用、验收与评价等管理工作。
7、做好校企合作项目质量信息反馈,做好校企合作文件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
8、负责校企合作中的其他事项。
(二)各系部成立校企合作工作小组
各系部部成立校企合作工作小组,确定专人具体负责校企合作工作,其主要职责如下:
1、充分发挥广大教职员工积极性,努力挖掘人力资源优势,联系更多更好的企业来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原则上要求每个专业要有1—2个实质性工学结合项目,学生较集中的专业可开设多个项目。
2、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做好产学结合、工学交替、产教结合的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工作。加快校企合作向广度与深度发展,促进教学、科研水平、师资队伍质量全面提升,不断提高就业的签约率与对口率。
3、对合作企业的信誉与实力做详细的调研并将调研报告送交教务处审核,必要时赴企业进行实地考察论证,提出立项申请,提交校企合作领导小组审定,审定通过后,由分管校长代表学校签署后方有效。
4、明确约定校企合作协议中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不承诺超过学校规定的条件。
5、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利用学校资源开展技术服务和社会培训工作。
6、负责本系的校企合作项目的联系、申报、运作、管理、成果的统计、总结、推广等工作,并形成文字材料,建立相应的管理档案。
7、提出本单位重点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培训基地、合作项目方案,供学校决策,并起草校企合作协议,协议签署后及时交校企合作办公室备案登记。
8、负责本系在校企合作项目实施期间,学校资产的保值增值。明确学习资产的权属,明列仪器设备清单。属合作企业承诺或书面约定赠与学校的仪器设备,及时办理入账手续。
9、负责本单位校企合作中的各项经费管理,各项收入、费用支出严格按照财务规定执行,各项合作应产生效益,各个项目合作至少应做到管理费用收支平衡。
第二章 合 作
第六条 合作企业(项目)条件
(一)合作企业的基本条件
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必须是进行了国内工商注册的法人单位,是国家和地方的支柱产业企业或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高科技企业,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较好的业绩,具有较高的合作诚信度。
(二)合作项目的基本条件
校企合作的项目应符合学院的定位和发展需求,合作企业提供的设备、技术、管理应达到同行业的先进水平,能促进教学、科研水平提升,带动学生实习时序、招生、就业良性循环,适应社会需求和学院发展需要。
(三)不宜引进的校企合作项目范围
1、单纯进行商业性生产经营;
2、拟引进的校企合作项目中含有国家或行业协会明令禁止的设备、材料、工艺、技术;
3、有关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情形。第七条 合作方式
(一)“订单培养”合作模式
招生前与企业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录取时与学生、家长签订委培用工协议,实现招生、实习、就业联体同步。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学生的基础理论课、专业课由学院负责完成,学生的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在企业完成,毕业后即参加工作实现就业,达到企业人才需求目标;具体设有定向委培班、企业冠名班、企业订单班等。
(二)顶岗实践合作模式
学生在校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后,采用学校推荐和学生自荐的形式,到用人单位进行为期一年(或半年)的顶岗实习。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管理,合作教育培养,使学生成为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合格技术人才。
(三)工学交替模式
学生通过一定的在校专业理论学习后,为了解合作单位的产品、生产工艺和经营理念及管理制度,提前接受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和劳动纪律教育,培养学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到合作企业对企业工作程序及生产、操作流程等现场观摩学习;并安排学生实地参加相关工作、亲自动手制作产品、参与产品管理,较为系统的掌握岗位工作知识,有效增强协作意识、就业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
合作企业因用工需求,向学校发出用人订单,并与学校密切合作,校企共同规划与实施的职业准备教育。其方式为学生在学习上理论课,在合作企业接受工作技能训练,按双方共同制定的教学计划实施交替。
(四)共建校外实习基地
学院根据专业设置和实习需求,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选择适合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基地是师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重要阵地,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加专业教师接触专业实践机会的重要场所;合作企业可以从实习生中优先选拔人才,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用工需求,达到“双赢”的效果。
(五)共建职工培训基地
根据各企业职工培训特点及不同培训方向或培训教学的需要,与相关企业建立职工培训基地。培训基地地点可设在企业或学校。
(六)产学研结合
发挥学院专业师资优势,加强校企合作科研开发,参与中小型企业的技术革新和科研课题研发,使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帮助中小型企业解决专业技术难题。
第三章 审 批
第八条 项目审批
一般性合作项目的审批分别由各系、各部门自行负责,各系(部)在签署合作协议前,要对合作企业的信誉与实力做详细调研;合作协议中明确约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不得承诺超过学校规定的条件。校企合作协议签署生效之后需将一份协议原件报教务处备案存档。
学校对校企合作中的重大项目实行立项、审查、批准制度。重大项目是指占用学校资源范围大、数量大,或者学校投入大于5万元人民币(含5万元)的项目。重大项目的审批程序如下:(一)立项
拟开展重大校企合作项目的各系、相关部门需向教务处申请,办理立项手续。(二)审查
教务处对重大校企合作项目进行初审,主要审查校企合作项目总体情况,校企合作项目合作企业资质,评价本院教师项目参与度,对实践教学的促进作用,是否符合实践教学需求,评价学生实践教学参与度,审查占有资源总量和成本的合理性,并提出具体意见,报校企合作委员会,同时视项目情况还可以召开专项论证会。(三)批准
重大校企合作项目经审查,提交院校企合作委员会审定通过后,由校长代表学校签署后方生效。
第四章
管 理
第九条 日常管理
学校校企合作项目由就业办统筹协调,实施归口管理。各系(部)每学期期末要向教务处上报校企合作工作总结,及时反映校企合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在校企合作工作中签订的合同(协议)应及时交教务处备案登记。教务处将不定期对各系(部)履行合同(协议)情况进行检查。第十条 经费与资产管理
各系在校企合作立项申请书中应详细说明项目预算,报送教务处、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审核批准后,根据项目进展情况分期分批投入。校企合作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支出,均应建立台账,单独收支和核算。未经批准,一次性投入和运行成本(材料、低值易耗品、办公用品、能源费和其他管理、服务支出)不得占用其他专项资金。
校企合作项目实施期间,各系应明确协议书(合同)所设计的固定资产的权属,并列明仪器设备清单。属合作企业承诺或书面约定赠与学院的仪器设备,应根据学院资产管理的的相关规定办理入账手续。校企合作合作项目设立的实训室符合学校校企实训室设置条件的,可命名为《XXX实训室》,学校亦可参照有关规定给与政策支持,并纳入合同(协议)范围,以合同规定为准。
第十一条 科研成果管理
科技生产处是学校科研成果管理部门。凡校企合作项目在合作过程中获得的产学研成果(包括论文、专著),均纳入科技生产处管理。第十二条 科研成果归属
校企合作项目实施后的最终成果,各系(部)应明确合同(协议)所涉及的校企合作项目的最终成果的权属。
(一)以学校为主体进行的校企合作项目研究,所获得的产学研成果,其知识产权归学校所有。(二)以学校为主体进行的校企合作项目研究,由校外合作单位投资开展研究,所获得的产学研成果,将署合作双方名称,系双方共同所有。
(三)本院教职工以学校名义进行的校企合作项目研究,所获得的产学研成果,其知识产权归学校所有。
(四)有校企双方共同申报的课题研究,其知识产权属合作双方共有,或双方协商确定其知识产权归属。
第十三条 财务管理
校企合作项目中的费用支出、收入以及对外服务收入中学校的收益部分应按财务规定执行,不得体外循环或私设小金库。
第十四条 效益评价和周期评估工作
校企合作项目应坚持效益评价或周期性评估工作制度。
(一)校企合作项目的效益评价
每年年底前就业办组织各系(部)对校企合作项目进行效益评价,主要从校企合作项目的资源使用、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科研成果、师资培训、社会培训、功能利用等情况进行效益评价,并按照合同(协议)规定检查履行情况。
(二)校企合作项目的周期性评估制度
合同期限在3年(含3年)以上的合作项目,合作中期应由各系校企合作工作组申请,教务处组织周期评估工作,全面审查合同履行情况。第十五条 每年召开总结会
学院每年召开总结会,对当年的校企合作工作进行总结,对做出突出成绩的部门和个人进行表彰,并与年终部门目标考核、个人职称评定及评优挂钩。
第五章 附则
第十六条 本办法的解释权属教务处。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试行
2016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