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办法
“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术带头人队伍建设,加速培养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大力增强高等学校原始性创新能力,持续提升高等学校的学术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省教育厅决定进一步加大“人才强校”工程建设力度,本着“整合资源,突出支持重点;规范管理,减少交叉重复;提高效益,强化学校配套;明确任务,加强绩效评价”的原则,整合原有“河南省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工程”、“河南省高校杰出科研人才创新工程”和“河南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启动实施“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以下简称“高校科技创新人才计划”)。为规范和加强计划的管理工作,依据国家及我省有关科技和人才管理的规定,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高校科技创新人才计划旨在构建定位明确、层次清晰、衔接紧密、促进优秀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培养和支持体系;培养和汇聚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带头人,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带动高等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积极探索以重点学科、创新平台、重点科研基地为依托,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围绕重大项目凝聚学术队伍的人才组织模式,形成一批优秀创新团队,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集成发展;支持优秀人才在关键领域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提高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第三条 高校科技创新人才计划评审工作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引入竞争机制,实行专家评审,择优支持。第四条 省教育厅科研外事处归口负责“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自然科学领域实施的日常工作。省教育厅社政处归口负责本计划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实施的日常工作。
第二章 支持规划、范围和条件
第五条 高校科技创新人才计划自2008年起到2012止,五年内支持260项(含自然科学领域200项,人文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60项),其中,省教育厅直供高校180项(含自然科学领域150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30项),非直供高校80项(含自然科学领域50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30项)。本计划按年度分步实施。
第六条 高校科技创新人才计划支持范围限于全省普通高等学校。
已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河南省杰出人才计划(基金)、河南省杰出青年计划(基金)、河南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河南省高校杰出科研人才创新工程和河南省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等计划资助者,不在本计划支持范围。
第七条 支持的对象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道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求实、创新、协作、奉献精神;
2.具有良好的研究工作基础,在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工程化、产业化方面取得同行公认的创新性成果;
3.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拟开展的研究工作有创新性构想,并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本计划支持的研究工作;
4.在高等学校教学和科研第一线工作,具有博士学位并受聘副教授级以上的专业技术职务;
5.在申报当年1月1日,申请者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
第三章 申请与推荐
第八条 高校科技创新人才计划每年受理一次,受理时限以当年度正式通知为准。
第九条 高校科技创新人才计划实行限额申报。省教育厅根据我省高等学校的科技水平核定申报名额。申报工作以学校为单位统一申报,不受理个人申报。第十条 高校科技创新人才计划申报领域分为:1.数学;2.物理;3.化学;4.化工;5.农业;6.林业;7.电子科学技术;8.计算机与通讯;9.生物与基础医学;10.医疗卫生与临床;11.药学;12.中医药;13.能源;14.资源;15.环境;16.传统材料;17.新材料;18.先进制造;19.管理科学与工程;20.人文社会科学。
第十一条 申请者须按申报通知规定的内容认真填写《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申请书》,并提供有关附件材料,交由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审核。
第十二条 高等学校根据核定的申报名额、本办法规定的申报条件和学校实际情况进行遴选、推荐。校学术委员会应对申请人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进行评审,签署审核、推荐意见,由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审核汇总,按规定时间将申请书和附件材料报送省教育厅。
第四章 评审与批准
第十三条 高校科技创新人才计划的评审机构是“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评审委员会”)。评审委员会由学术威望高、造诣深、作风公正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组成。根据工作需要,评审委员会可以邀请部分专家参加专业评审组的评审工作。按照申报领域不同,评审办公室分别设在省教育厅科研外事处和社政处。
评审委员会的职责是:
1.评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资助的人选;
2.参与对入选者所取得的学术成绩和科研成果进行评议;
3.研究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资助中的重大问题。第十四条 评审委员会下设若干学科组,并实行组长负责制。学科组设组长1人,副组长1-2人,成员若干人。
学科组的职责是:
1.评审并向评审委员会推荐计划资助候选人;
2.参与对获资助者研究工作进展情况的检查和所取得的研究成绩的评议。第十五条 高校科技创新人才计划的评审程序为形式审查、学科组推荐、评审委员会评审,省教育厅审定、公示、批准。
第十六条 评审办公室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形式审查,有以下情况之一者,不提交学科组评审:
1.不符合申请条件;
2.不属于支持范围;
3.不按规定要求填写申请书;
4.提供的材料不齐全;
5.经费预算不符合规定。
第十七条 学科组评审实行会议评审方式。每位被评审者须由两位以上学科组成员负责主审,学科组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以投票表决方式确定建议支持的候选人,并向评审委员会推荐。建议资助候选人与规定指标之比不超过1.5∶1,且必须获学科组成员到会人数二分之一以上赞成票方为有效。学科组评审结果汇总后,由主审人填写评审意见,组长签名。
第十八条 评审办公室对各学科组推荐资助的候选人情况进行汇总后,提交评审委员会评审。评审委员会实行会议评审,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的评审委员会委员到会,评审结果方为有效。评审委员会评审时,资助候选人须到会答辩。评审委员会实行无记名投票表决制,评审结果由评审委员会主任及副主任签署意见并签名,由省教育厅批准公布。
第十九条 高校科技创新人才计划实行公示制度。评审委员会的评审结果,由评委会办公室通过互联网或有关媒体向社会公布,自公布之日起10日内为公示期。评委会办公室负责异议的受理与调查,并将调查结果报省教育厅领导审定。
第五章 支持措施
第二十条 高校科技创新人才计划资助期限为2—3年。按照财政隶属关系,对省教育厅经费直供高校给予一定经费资助,其他高校的资助经费由所在单位统筹解决。
第二十一条 支持强度:自然科学领域单项资助经费分为两个档次,第一档为每人20万元,第二档为每人10万元;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单项资助经费为5万元。资助经费列入当年度财政预算,一次核定,当年拨付。
第二十二条 为增强高校科技创新人才计划的导向作用,提高计划效益,省教育厅经费直供高校应按不低于1:1比例资助。
对于资助经费不能落实的高校,省教育厅不予支持,同时取消其下年度推荐资格。
第二十三条 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计划入选者,省教育厅将在国家公派出国留学“高级研究学者”选派计划中,每年择优资助10名左右赴国外高水平大学从事合作研究。
第六章 实施与管理 第二十四条 高校科技创新人才计划入选者所在单位应认真落实申请书所列的科研用房、设备、人力、物力等各方面条件,支持并督促入选者认真开展研究工作,按规定报送有关材料。
第二十五条 高校科技创新人才计划入选者在资助期间每年须填写《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年度进展报告》,并附相关材料,所在高等学校科研管理部门于12月1日前向评审办公室报送当年计划的执行情况。
第二十六条 在高校科技创新人才计划资助期结束的下一年度4月1日前,入选者要填写《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总结报告》,并附相关材料,经所在高等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审核后报送评审办公室。评审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验收。
第二十七条 入选者所在高校应严格执行有关财务管理规定,对资助经费单独建帐,据实列支,专款专用。学校科研管理部门负责科研项目管理和合同管理,并配合财务部门做好经费管理的有关工作;财务部门负责经费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指导项目负责人编制项目经费预算,审查项目决算,监督、指导项目负责人按照项目立项书或合同约定,以及有关的财经法规在其权限范围内使用项目经费。项目经费的主要用途为:科研业务费和项目管理费、图书仪器设备的购置、科研材料费、协作费、成果鉴定费及其他与项目研究、开发有关的费用。资助期限结束后3个月内,由有关高等学校单独编制《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经费决算汇总表》报送省教育厅。
第二十八条 凡在高校科技创新人才计划支持下取得的成果,发表论文、论著以及成果鉴定时,必须作为第一单位标注“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资助”(英文为:Sponsored by Program for Science&Technology Innovation Talents in Universities of Henan Province,英文缩写为“HASTIT”)。
第二十九条 对未能正常履行工作职责或调离我省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岗位的入选者,或对违反职业道德、弄虚作假或触犯法律的入选者,所在高等学校应及时向省教育厅提交书面报告,由省教育厅决定中止或撤销资助。
第三十条 因故中止、撤销资助的,入选者必须及时撰写阶段工作总结,经所在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审核签署意见后,报送省教育厅。
第三十一条 有关高等学校应加强对入选者的跟踪管理,严格考核,大力支持其教学和科研工作。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由河南省教育厅负责解释。有关评审工作的实施细则应于当年评审前确定。
第二篇: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申请书
申报类别:()
A基础研究
B应用研究
C软科学
D技术转移
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
申
请
书
项
目
名
称:
申
报
类
别:
申
报
领
域:
申
请
人:
专业技术职务:
所
在学
校:
通
讯
地
址:
联
系
电
话:
申
请
日
期:
001
河南省教育厅
河南省财政厅
二〇一八年
填
写
说
明
一、编写前要仔细阅读《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办法》和当年关于受理申请的工作通知并严格遵守有关规定。
二、编写要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内容翔实、文字精炼。
三、“申报类别”包括:A基础研究;
B应用研究;C软科学;D技术转移。每份申请书选填且仅填其中之一。请在申请书、申请人清单上注明申报类别,如“申报类别:A基础研究”。四、“申报领域”包括:1.数学;
2.物理;3.化学;4.化工;5.农业;6.林业;7.生物;8.电子科学技术;9.计算机与通讯;10.基础医学;11.医疗卫生与临床;12.药学;13.中医药;14.能源;15.资源;16.环境;17.材料;18.先进制造;19.管理科学与工程。每份申请书选填且仅填其中之一。请在申请书、申请人清单上注明申报领域的具体类别,如“申报领域:计算机与通讯”。
五、“专业技术职务”指受聘的专业技术工作岗位,如教授、副教授、研究员、副研究员等。
六、申请书页面用A4纸,内文用4号宋体字打印,标题用4号黑体字打印,于左侧加软封面装订成册(不要用塑料封面或塑料文件夹)。
七、如无特殊说明,本表各栏不够填写时,可自行加页。
八、此申请书上报一份。
附件和申请书一起装订,申请材料(包括附件)双面打印,不得超过60个页码。一、基本情况
申请人
信息
姓
名
性别
民族
出生日期
身份证号
专业技术职务
行政职务
研究方向
办公电话
手
机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邮编
最终学位及学校、时间
所在工作单位(院、系、所、实验室、中心)
个人简历(自大学填起)
起止年月
地点
学习、工作单位
任职
主要学术任职
二、主要教学和科研工作经历
三、代表性成果(2015年1月1日以来)
(一)知识贡献(限10项)
1、论文(仅限基础研究类人才、软科学类人才填写)
编号
论文名称
期刊名称
年、卷(期)、页
他引
次数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发表时间
作者姓名
收录
分值
注:仅填写署名第一或是通讯作者的论文
2、学术著作(仅限基础研究类人才、软科学类人才填写)
编号
著作名称
出版社
出版时间
是否为“国家
一级出版社”
分值
注:仅填写署名第一的学术著作
3、成果鉴定(仅限应用研究类人才填写)
编号
鉴定成果名称
鉴定编号
鉴定时间
排名
第一完成人
鉴定级别
分值
注:仅填写署名前两位的鉴定成果
4、专利(仅限应用研究类人才填写)
编号
专利名称
成员署名
获授时间
排名
专利类型
分值
注:仅填写署名前两位的专利
5、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标准情况(限技术转移类人才填写)
编号
新成果名称
授予单位
第一完成人
年份
排名
成果级别
分值
注:仅填写署名前两位的成果,附鉴定证书(成果证书)核心内容复印件
6、科普作品(限技术转移类人才填写)
编号
作品名称
出版单位
出版时间
排名
第一完成人
作品类别
分值
注:仅填写署名前两位的作品
(二)科学或技术贡献(限5项)
1、项目(限基础研究类、应用研究类、技术转移类人才填写)
编号
项目名称
项目编号
资助经费
(万元)
项目负责人
立项时间
项目类别
分值
注:仅填写主持的项目(第一负责人)
2、项目或被采纳成果(限软科学类人才填写)
编号
项目(或被采纳成果)名称
项目编号
(采纳单位)
采纳时间
第一完成人
项目(或被采纳成果)类别
分值
注:仅填写署名第一的项目或第一完成人被政府采纳的成果
(三)标志成果(限5项,仅填写排名前两位的获奖)
编号
奖励名称
授予单位
及时间
奖励等级
排名
获奖人
奖励类别
分值
注:仅填写署名前两位的成果奖励(第一和第二完成人)
(四)学术影响力(限1项)
编号
任职的学术会议、平台、组织等名称
任职时间
第一完成人
学术任职类别
分值
四、科教结合成果(2015年1月1日以来)
(一)精品课程或规划教材(限3项,仅填写署名第一的精品课程或规划教材)
编号
课程或规划教材名称
依托单位、出版社名称
课程建设或教材出版时间
第一完成人
课程或教材类别
分值
(二)指导学生获奖(限3项,仅填写指导教师署名的奖励)
编号
奖励名称
授予单位
获奖时间
教师排名
教师姓名
获奖类别(写明等级,参照自评标准中“评价内容”)
分值
注:硕士生由学校研究生处出具指导证明,本科及以下学生由学校教务处出具指导证明。
(三)指导学生产出成果(限3项,仅填写指导教师署名前两位的成果,包括论文、专利、调研报告等)
编号
成果名称
授权单位、采用单位
发表/获得/采用时间
指导教师排名
学生
排名
教师姓名
档次
分值
注:硕士生由学校研究生处出具指导证明,本科及以下学生由学校教务处出具指导证明。
五、获资助后拟开展的主要研究内容、关键科技问题及预期成果
预期成果应撰写明确、切实可行并具有可考核性(重点突出在创新能力提升、推动学科发展、科教结合支撑人才培养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贡献)。
六、经费预算(金额单位:万元)
预算科目
省财政资助经费
备注(计算依据与说明)
1.科研业务费
①测试/计算/分析费
②能源动力费
③会议费/差旅费
④出版物/文献/信息传播费
⑤其它
2.实验材料费
①原材料/试剂/药品购置费
②其它
3.仪器设备费
①购置费
②试制费
4.国际合作经费
5.劳务费
6.管理费
7.其他(不含财务规定不能支出的科目)
合计
有关的其他经费来源
学校配套
自
筹
其它来源
其他经费合计
七、校学术委员会评审意见(对申请者业务水平、创新能力及研究工作设想的科学性、经费预算的合理性等签署具体意见)
校(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签章)
****年**月**日
八、学校(院)审核意见(对是否同意申报,对申请者匹配资助经费及所需人力、物力条件保障等签署具体意见)
校(院)长签名:
(公
章)
****年**月**日
第三篇: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申请书
申报类别:()
A基础研究
B应用研究
C软科学
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
申
请
书
申
报
类
别:
申
报
领
域:
所
在学
校:
团队带头人:
研
究
方
向:
通
讯
地
址:
联
系
电
话:
申
请
日
期:
000
河南省教育厅
河南省财政厅
二〇一八年
填
写
说
明
一、该申请书是评审创新团队的主要依据,编写前要仔细阅读《河南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实施办法》和当年关于受理申请的工作通知并严格遵守有关规定。
二、编写要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内容翔实、文字精炼。
三、“申报类别”包括:A基础研究;
B应用研究;C软科学。每份申请书选填且仅填其中之一。请在申请书、申请人清单上注明申报类别,如“申报类别:A基础研究”。四、“申报领域”包括数理、化学化工、农业生物、能源、信息、人口健康、资源环境、材料、先进制造、管理。
每份申请书选填其中之一。请在申请书上注明申报领域的具体类别,如“申报领域:材料”。
五、申请书页面用A4纸,内文用4号宋体字打印,标题用4号黑体字打印,于左侧加软封面装订成册(不要用塑料封面或塑料文件夹)。
六、如无特殊说明,本表各栏不够填写时,可自行加页。
七、此申请书上报一份。
附件和申请书一起装订,申请材料(包括附件)双面打印,不得超过100个页码。一、团队基本情况
团队信息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所在学校
申请经费
开始日期
截止日期
依托研究
平台基地
团
队
带
头
人
姓
名
性
别
民族
出生日期
身份证号
专业技术
职
务
行政职务
专家类别
办公电话
手
机
传
真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及邮编
最终学位及学校、时间
所在工作单位(院、系、所、实验室、中心)
摘要
关键字
二、创新团队构成情况
总人数
高级职称
副高职称
中级职称
博士后
博士
硕士
姓
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学位
研究方向
在团队中的作用
电
话
身份证号
签
名
研究骨干
团队成员
三、创新团队的研究方向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团队形成的背景和发展目标等。
(限2000字)四、本团队的研究特色、在国内同研究领域所处的地位及今后两年的总体建设目标
五、主要学术成绩、创新点及其科学意义、经济和社会效益(着重阐述2015年以来在科学研究、高新技术创新及集成方面所取得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及其产生的科学意义、经济和社会效益;3000字以内)
六、创新团队带头人简介(简述大学以上学历、主要学术任职、主要科研工作经历,包括2015年以来主持或参加的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以及所获各种人才计划或基金的资助情况等,1000字以内)
七、研究骨干(4~6人)简介(简述大学以上学历、主要学术任职、主要科研工作经历等,2000字以内)
八、代表性成果(2015年1月1日以来)
(一)知识贡献(总量限15项)
1、论文(限基础研究类、软科学类团队填写)
编号
论文名称
期刊名称
年、卷(期)、页
他引次数
第一作者/通讯作者
发表时间
作者姓名
收录(SCI/EI/南大核心/北大核心)
分值
注:仅填写团队成员署名第一或是通讯作者的论文,团队带头人必须为论文作者之一。
2、学术著作(限基础研究类、软科学类团队填写)
编号
著作名称
出版社
出版时间
作者
姓名
是否为“国家一级出版社”
分值
注:仅填写团队成员署名第一的著作,团队带头人必须为著作作者之一。
3、专利(限应用研究类团队填写)
编号
专利名称
成员署名
获授时间
带头人排名
专利类型
分值
注:仅填写团队成员署名前两位且第一权利人为本团队成员的专利
4、成果鉴定(限应用研究类团队填写)
编号
鉴定成果名称
鉴定编号
鉴定时间
带头人排名
第一
完成人
鉴定级别
分值
注:仅填写团队成员署名前3位且第一完成人为本团队成员的鉴定成果
(二)科技贡献(限10项)
编号
项目名称
项目编号
资助经费
(万元)
带头人排名
立项时间
项目负责人
项目类别
分值
注:团队带头人为项目主持人,或项目前3参与人并且主持人必须为本团队成员
(三)标志成果(限10项)
编号
奖励名称
授予时间
奖励等级
带头人排名
获奖人
奖励类别
分值
注:团队带头人为奖励获得者前3名并且第一完成人必须为本团队成员
(四)服务贡献(限10项)
1、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标准情况(限基础研究类、应用研究类团队填写)
编号
新成果名称
授予单位
第一完成人
年份
带头人排名
成果级别
分值
注:只核算团队带头人为成果所有者前5名且第一完成人必须为本团队成员的成果
2、科普作品(限软科学类团队填写)
编号
作品名称
出版单位
出版时间
带头人
排
名
第一完成人
作品类别
分值
注:仅填写团队成员署名前3位且第一完成人为本团队成员的成果
3、政府采纳的成果情况(限软科学类团队填写)
编号
成果名称
采纳单位
采纳时间
带头人排
名
第一完成人
采纳政府类别
分值
注:仅填写团队成员署名前3位且第一完成人为本团队成员的成果
九、科教结合成果(2015年1月1日以来)
(一)精品课程及规划教材(限5项,填写第一完成人为团队成员的课程和教材)
编号
课程或规划教材名称
依托单位、出版社名称
出版时间
第一完成人
课程或教材类别
分值
(二)指导学生获奖(限5项,仅填写指导教师为团队成员且署名前三位的成果)
编号
奖励名称
授予单位
获奖时间
教师排名
教师姓名
获奖类别
分值
注:硕士生由学校研究生处出具指导证明,本科及以下学生由学校教务处出具指导证明。
(三)指导学生产出成果(限5项,仅填写指导教师为团队成员且署名前三位的成果、专利、调研报告)
编号
成果名称
授权单位
发表时间
教师排名
学生排名
教师姓名
档次
收录
分值
注:硕士生由学校研究生处出具指导证明,本科及以下学生由学校教务处出具指导证明。
十、本团队现有工作条件
科研机构、场所
主要设备
图书资料
信息资源
其他条件
十一、拟开展的研究工作(团队未来的研究方向和预期成果,限2000字)
预期成果应撰写明确、切实可行并具有可考核性(重点突出团队在创新能力提升、推动学科发展、科教结合支撑人才培养、推动行业进步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贡献)。
十二:两年建设期内的目标任务及保证措施
目标任务(包括创新能力和社会贡献、科研经费,学术梯队建设和人才培养,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方面)
措施保证
第一
第二
十三:本团队其它需要说明的事项
十四、经费预算(金额单位:万元)
预算科目
省财政资助经费
备注(计算依据与说明)
1.科研业务费
①测试/计算/分析费
②能源动力费
③会议费/差旅费
④出版物/文献/信息传播费
⑤其它
2.实验材料费
①原材料/试剂/药品购置费
②其它
3.仪器设备费
①购置费
②试制费
4.国际合作经费
5.劳务费
6.管理费
7.其他(不含财务规定不能支出的科目)
合计
有关的其他经费来源
学校配套
自
筹
其它来源
其他经费合计
十五、所在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的推荐意见(对创新团队的科研业绩、创新潜力和拟开展的研究工作的评价)
校(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签章)
****年**月**日
十六、所在高等学校意见(对是否同意申报,对创新团队匹配资助经费的承诺,对所需人力、物力条件保障以及在创新团队获资助后将提供的支持等签署具体意见)
校(院)长签名:
(公
章)
****年**月**日
第四篇: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计划管理办法
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计划管理办法
发布时间:2008-08-27 阅读次数:2900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计划是河南省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规范和加强省科技创新人才计划的管理工作,根据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财政厅、人事厅、教育厅、科协《河南省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省科技创新人才计划的宗旨是:贯彻国家、省科学技术和人才发展战略,通过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发现、培养和造就一批科技创新杰出青年人才和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第三条 省科技创新人才计划资助在豫工作的国内外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开展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的科技创新活动,解决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以及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问题。
省科技创新人才计划包括科技创新杰出青年和科技创新杰出人才两部分:
1.科技创新杰出青年以选拔、培养和引进杰出青年人才(领军后备人才)为目标,加大人才梯队的培养力度,促进我省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成长,发现、培养和造就一批优秀青年创新型人才。重点支持已取得同行公认的创新性成绩或创造性科技成果、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博士,实现到2010年培养500名左右杰出青年人才的目标。
2.科技创新杰出人才以选拔、培养和引进杰出人才为目标,通过对在豫工作的符合一定条件的科技人才的支持,形成一支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思想道德素质过硬、学术技术水平领先、被业内广泛认可的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实现到2010年培养出100名左右覆盖各行各业杰出人才的目标。
第四条 省科技创新人才计划每年评审一次。评审工作贯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引入竞争机制,实行专家评审,择优支持。
第五条 科技创新杰出青年评审委员会和科技创新杰出人才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评审委员会”)由相关领域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组成,分别负责评审。
第六条 河南省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省科技创新人才计划的日常业务工作,办公室由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相关人员组成。
第二章 申请者条件
第七条 科技创新人才计划的申请者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良好的学风和科学道德;
(二)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已取得同行公认的创新性成绩或创新性科技成果,并对学术领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创新型河南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或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较大影响;
(三)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在河南省境内有固定工作单位或与河南省境内的聘用单位签定5年以上工作合同,且合同期覆盖该计划的执行期限;资助期内每年在河南省境内从事研究工作时间不少于6个月。
第八条 除第七条规定的条件外,科技创新杰出青年的申请者还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在受理申请当年1月1日未满45周岁;
(二)获博士学位两年以上(证件签发日期到受理申请当年1月1日满两年)同时具有相当于副教授级(含副教授级)以上的专业技术职务,具有独立完成研究工作的能力和创新性构思;
(三)具有从事研究所必需的主要实验条件以及人力、物力等,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本项资助的研究工作。
第九条 除第七条规定的条件外,科技创新杰出人才的申请者还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在豫工作或被在豫单位聘用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获得博士学位五年以上(证件签发日期到受理申请当年1月1日满五年)并同时具有正高级以上技术职务;
2.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前三名主要完成人或省杰出贡献奖获得者;
3.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主要技术负责人;
4.经国家人事部批准的或经河南省批准的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或被聘为国家重大项目的首席专家;
5.省百户重点工业企业和高成长型企业的主要技术负责人;
(二)申请者所在单位(聘用单位)具备从事研究所必需的主要实验条件以及研究团队等基本保证,申请者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本项资助的研究工作。
第三章 申请与推荐
第十条 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计划每年受理一次,受理时限以当正式通知为准。
第十一条 申请者须按申报通知规定的内容认真填写《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计划申请书》和《河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经费预算申报书》,并提交有关附件材料,通过所在单位或聘用单位提出申请,在河南省境内有固定工作单位的只能通过所在单位提出申请。第十二条 申请者所在单位(聘用单位)和推荐部门应对申请者严格按规定条件择优遴选,认真审核并签署推荐意见,按规定时间将申请书和附件材料报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四章 评审与批准
第十三条 科技创新杰出青年和科技创新杰出人才的评审机构分别是科技创新杰出青年评审委员会和科技创新杰出人才评审委员会。根据工作需要,评审委员会可以邀请部分专家参加专业评审组的评审工作。评审委员会的职责是:
1.评审计划资助的人选;
2.参与对获资助者所取得的学术成绩和科研成果进行评议;
3.研究计划资助中的重大问题。
第十四条 评审委员会下设若干专业评审组(以下简称“评审组”),并实行评审组长负责制。评审组设组长1人,组员若干人。
评审组的职责是:
1.评审并向评审委员会推荐资助候选人;
2.参与对获资助者研究工作进展情况的检查和所取得的研究成绩的评议。
第十五条 评审程序为形式审查、专业评审组评审、评审委员会评审、审定、公示、批准。
第十六条 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形式审查,有以下情况之一者,不提交专业组评审:
1.不符合申请条件;
2.不属于资助范围;
3.不按规定要求填写申请书;
4.提供的材料不齐全;
5.经费预算不符合规定;
6.拟开展的研究项目已获得省重大科技专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支持;
7.已获得过本计划资助者。
第十七条 专业组评审实行会议评审方式。每位被评审者须由两位以上评审组成员负责阅审,评审组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以投票表决方式确定建议资助的候选人,并向评审委员会推荐。评审时对条件相近者应适当考虑学科的合理布局。建议资助的候选人必须获评审组成员到会人数二分之一以上赞成票方为有效。专业组评审结果汇总后,由阅审人填写评审意见,组长签名。第十八条 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各专业评审组推荐资助的候选人情况进行汇总后,提交评审委员会评审。提交评审委员会的建议资助候选人与规定指标之比不超过1.5∶1。评审委员会实行会议评审,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的评审委员会委员到会,评审结果方为有效。评审委员会评审时,资助候选人须到会答辩。评审委员会实行投票表决制,评审结果由评审委员会主任及副主任签署意见后,报领导小组审定。
第十九条 省科技创新人才计划实行公示制度。评审委员会的评审结果,由领导小组办公室通过互联网或有关媒体向社会公布,自公布之日起10日内为公示期。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异议的受理与调查,并将调查结果提交领导小组审核,确定省科技创新人才计划获资助者名单。
第五章 实施与管理
第二十条 获资助者所在部门和单位应认真落实申请书所列的科研用房、设备、人力、物力等各方面条件,支持并督促获资助者认真进行研究工作,按规定报送有关材料。
第二十一条 获资助者于资助计划实施开始,每年12月1日前应认真填写《进展报告》,一式两份报送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二十二条 在资助期内,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对获资助者的研究工作进行中期评估。评估情况由领导小组办公室向所在单位通报,并作为今后拨款的依据。不参加中期评估或中期评估不合格者,中止拨款。
第二十三条 资助期限结束后3个月内,获资助者应认真撰写《总结报告》,并附主要论文、专著、研究成果以及获科技奖励、应用情况、经济社会效益等有关材料一式两份,经所在单位(聘用单位)审核评议后报送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验收。
第二十四条 获资助者发表、出版与计划资助有关的论文、著作、学术报告,以及鉴定、上报成果等,均应标注“河南省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字样,英文为“Innovation Scientists and Technicians Troop Construction Projects of Henan Province”。
第二十五条 省科技创新人才计划获资助者不得替换。连续一年以上出国、调离本科研岗位或其他特殊原因,致使获资助者无法继续进行研究工作时,获资助者及其所在单位(聘用单位)应及时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中止资助报告。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查后,由评审委员会主任核准中止资助,并向领导小组通报。
第二十六条 获资助者如有违反道德规范,或弄虚作假骗取资助的,或触犯刑律,经领导小组办公室调查核实后,由评审委员会主任核准撤销其资助,并向领导小组通报。第二十七条 因故中止、撤销资助的,获资助者必须及时撰写阶段工作总结,经所在单位(聘用单位)审核签署意见后,一式两份报送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由河南省科学技术厅和河南省财政厅负责解释。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2007年8月27日发布的《河南省杰出青年计划管理办法》和《河南省杰出人才计划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第五篇:高等学校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办法
高等学校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贯彻落实“科教兴晋”、“人才强省”战略,培养、吸引和持续支持一批高素质、高层次的科研领军人才,提升我省高等学校的学术地位和竞争实力,形成合理的科技人才梯队,构筑人才高地,根据《山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关于实施高等教育质量水平提升工程的要求,特制定“高等学校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办法”。
第二条“高等学校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以下简称“拔尖人才支持计划”)重点选拔和持续支持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较强创新能力,处于学科发展前沿,有望实现重大突破的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获本计划支持后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可申请本计划持续支持。
第三条“拔尖人才支持计划”每年评审一次。评审工作坚持公平竞争,择优支持,科学评价,动态管理。
第四条省教育厅科技处负责“拔尖人才支持计划”的组织实施与管理。
第二章支持范围与申报条件
第五条本计划的支持范围为人事关系在山西省普通高等学校科研教学第一线的全职人员。按照“专家评审、项目牵引、择优支持”的办法给予项目资助。
第六条申请人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宽广的学术视野、较高的学术造诣、创新性学术思想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与合作精神;有为山西省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奉献的精神。
(二)在科学研究方面已取得国内外同行公认的高水平成果。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本计划支持的研究开发工作,具有科学精神和良好的学术道德。
(三)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类学科的申请人年龄不超过45周岁,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不超过50周岁(申请当年1月1日)。
(四)申请持续支持者,年龄不超过55周岁(申请当年1月1日)。
(五)除具备上述基本条件外,还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重点学科首席学科带头人,国家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包括省部共建)、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长江学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首席带头人。
(2)承担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国家“973”计划研究专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或国家自然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等(前2名);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973”计划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或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等。承担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等(前2名);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等。
(3)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其中在《SCIENCE》、《NATURE》等国际权威学术刊物发表1篇以上论文(以本人为第一作者或通
讯作者);论文被SSCI收录,或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1篇以上,并在学科门类主学报发表2篇以上(以本人为第一作者)。
(4)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一等奖前3名、二等奖第1名。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其中一等奖前2名,二等奖第1名。
(5)科技成果获发明专利授权,并通过转化和产业化累计为学校创造纯收入500万元以上。
申报材料中的数据为近五年,其中,已入选本支持计划的申请人,材料中的数据从入选后算起。涉及的项目立项、发表论文、奖励成果、专利授权等均以申报高校为第一单位。
第三章申报与评审
第七条“拔尖人才支持计划”由高等学校进行遴选推荐,并将《山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申请书》、《山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申请人一览表》以及学校对上一入选者的经费配套文件和推荐函一并上报省教育厅。
第八条申请人所在高等学校要认真履行资格审查和质量把关的责任。凡在申报中存在弄虚作假、抄袭剽窃、侵犯知识产权行为者,一经发现并查实后,给予通报批评并取消申报资格。
第九条省教育厅组织专家进行评审。评审采取听取汇报、实地考察、通讯评议或会议评审的方式进行。专家组在评审的基础上提出建议支持名单。
第十条省教育厅对专家组提出的建议支持名单进行审核,公示无异议后确定获资助人员的名单。
第四章实施与管理
第十一条“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对入选者的实施周期为三年。资助额度:教育厅和所在高校向自然科学或工程技术类学科的入选者各提供20万元资助经费,向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的入选者各提供10万元资助经费,一次核定并下拨。未及时足额落实资助经费的高校,省教育厅不受理申报下一的本支持计划。
第十二条获资助人员所在高校应严格执行国家和我省财务管理的有关规定,对资助经费单独建帐,专款专用,由获资助人员按要求统一支配,其他任何单位、个人不得克扣或挪用。
第十三条获资助人员应按填写《山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进展报告》,经学校学术委员会及相关部门审核并签署意见后上报省教育厅。
第十四条获资助人员应按照《申请书》的内容与要求开展研究工作,加强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积极承担国家和省部以上重大项目,力争取得高水平、有显示度的标志性成果,为提升本学科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做出贡献。
第十五条资助期限结束后三个月内,获资助人员应填写《山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研究工作总结报告》、《山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资助经费决算表》,并附相关材料,经学校学术委员会及相关部门审核后上报省教育厅,省教育厅组织专家,采取适当方式进行验收。
第十六条获资助人员发表、出版与本资助有关的论文、著作、学术报告以及申报成果奖励等,均应标注“山西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资助”(英文为Supported by Program for the Outstanding Innovative Teams of Higher Learning Institutions of Shanxi,英文缩写为“OIT”)字样。软件、数据库、专利授权以及鉴定证书等相关成果知识产权的归属、使用和转移,按国家有关法规执行。
第十七条获资助者因特殊原因不能继续履行职责时,所在高校应及时向省教育厅提交调整的书面报告,经审查后省教育厅决定是否继续实施。
第十八条高等学校应制定并实施本校的人才支持计划。加强对获资助者的跟踪管理,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大力支持其科研、开发和教学工作。
第十九条省教育厅优先推荐受资助者申请国家部委、省有关部门的人才计划,承担国家、省部和企业重大项目;优先支持其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条本办法自2013年1月1日起实施。省教育厅2008年印发的《高等学校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办法》同时废止。
第二十一条本办法由省教育厅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