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新课标下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

时间:2019-05-12 13:04: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议新课标下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议新课标下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

第一篇:议新课标下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

刍议新课标下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

锦州市北镇沟帮子九年一贯制学校

刘艳梅

2012年1月14日

刍议新课标下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

锦州市北镇沟帮子九年一贯制学校 刘艳梅

论文摘要:2009年起,辽宁省开始全面推行新课标课程改革。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有效贯彻新课标精神,探究合理的教学模式,成为广大一线教师的研究课题。大胆开展新课标下教学实践的研究和尝试,有利于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关键词:新课标 教学方法 生本教育 快乐教育 探究式学习教学方式趣味化 学习方法多样化 多媒体教学

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是当今教育的热门话题,也是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出路所在。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在于完成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转变。由于国家考试制度改革相对落后,再加上教育管理层面对教师的评价单纯看教师教学成绩的不科学因素,致使很多一线教师头脑中“应试教育”教学观念仍根深蒂固,在教学活动中仍旧采用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教学模式。

一.“应试教育”思想和“填鸭式”教学方法

应试教育指脱离社会发展需要,违背人的发展规律,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它以升学率的高低来检验学校的教育质量、教师的工作成绩以及学生学业水平。它是以应付考试为目的,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方式:考试必考学科“重点”教,要考的内容“反复教”为主要手段,从挤时间,扩大习题量上找出路,以反复灌输为方法,根据考试分数定质量,以“质量”高低论奖赏。根据这种管理方式和教学体系实施,尽管苦了学生,但可能升学率暂时上升。这一教学上的短期行为反馈给社会、家长和学生,又使这套管理方式和教学体系得以强化。由于应试教育较片面地注重知识以及重点的记忆和灌输,及在教育的过程中普遍不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被一些人评为“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主要表现为:课堂45分钟,教师是主 角,主宰课堂,全理性的抽象的解说由始至终,金口玉言、不容侵犯;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旁观者,没有独立的思维活动,被教师牵着鼻子机械地走,鸦雀无声,沉默是金;课堂气氛单调沉闷,教师讲得汗流浃背,口干舌燥,学生觉得索然无味,昏昏欲睡;下课后整节课的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一下子烟消云散了,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而在新课程标准中则摒弃了教师的一言堂,要求教师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倡导学生擅于设疑,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关注的是学生掌握和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教学观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要实现新课程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与价值观方面的总体目标,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就必须积极探索“开放式”的教学方式。

二.“启发式”教学思想和两种“开放式”教学方法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心里想弄明白而还不明白。启:启发。悱:心里想说而说不出来。发:启发。这句话说的是: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这就是孔子重视和提倡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对教师来讲,应该通过自己的外因作用,调动起学生的内因的积极性。

启发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这里要着重说明,启发式教学不仅是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是教学原则和教学观。当代世界各国教学改革无一不是围绕着启发式或和启发式相联系。

在1909年前,大多数教育者认为科学教育的方法主要是通过直接教学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科学知识、概念和原理。1909年杜威在美国科学进步联合会的发言中第一次对这种方法提出批评。他说,科学教学过于强调信息的积累,而对科学作为一种思考的方式和态度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杜威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他最早提出在学校科学教育中要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

探究性学习指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从学科的概念、规律开始学习的方式变为学生通过各种事实来发现概念和规律的 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中心是针对问题的探究活动,当学生面临各种让他们困惑的问题的时候,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产生一种探究的动力,支持他们不遗余力地自已去探索。

探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如果不亲自参与探究,学生就无法理解科学探究的艰难,无法体会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科学家怎样通过一次一次的尝试来解决问题。参与探究可以帮助学生领悟科学的本质。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一种能力,一种在常态中发现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的能力。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学习。他就要作出各种猜测,要想法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对问题进行推理、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向,然后通过观察、实验来收集事实,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如查阅文献资料、检索等)得到第二手的资料,通过对获得的资料进行归纳、比较、统计分析,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最后通过讨论和交流,进一步澄清事实、发现新的问题,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要留意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细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观察、思考身边的自然现象,引导他们自觉地提出疑问,激发探究的兴趣。如:“天狗吃月”的现象到底是怎么回事?狗为什么要伸长舌头?冬天人讲话时为什么会有一团“白气”呼出?灯泡和日光灯用久了其玻璃壁为什么会发黑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探究教学中学生非常感兴趣的问题。

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最重要的环节,通过实验现象可以引发很多问题。如:把两个鸡蛋分别放进装有水和醋的杯子中,鸡蛋会下沉还是上浮呢?学生一般都会回答下沉。然后教师做演示,发现鸡蛋在水中是下沉的,而在醋里的鸡蛋先是下沉,蛋壳表面产生大量的气泡,然后会慢慢上升,最后浮在液面上。学生对这一现象感到奇怪,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心里就想要了解两者的区别。又如:在讲解“物质变化”时,事先准备好澄清的石灰水,然后让学生用嘴通过玻璃管向里面吹气,学生发现“水”变得白色浑浊不清,学生看到明显的颜色变化会产生极大的兴趣,想要问明白其中的道理。

让学生自主地、快乐的、探究学习,课堂上学生们交流信息,发现问题,讨论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后学生结合课堂探究讨论的结果,写出对存疑问题的认识和看法,从而学会新知识,体验和掌握解决问题方法,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兴趣,产生自主学习的源动力,真正成为学习过程的小主人。

在1999年,“生本教育”教学模式在我国首开“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先河,起到了榜样示范作用。“生本教育”教学模式是由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教授主持开展的,由课题研究带动的大型教育整体改革实践。

生本教育主张教育应实现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即把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向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是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生本的课堂是学生知识、技能、情感和价值观全面发展的课堂;在教学组织上,生本教育鼓励先学,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教;采用个人、小组和班级的多种方式的自主学习,实现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地发展。生本教育提倡减少或最终取消学习成长期的频繁统一考试,不干扰学生成长期的成长,把考试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或科任教师,把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活动改为评研活动,削弱日常评价的比较竞争功能,鼓励“为而不争”。鼓励学生用成长期的生动、活泼、主动、自然、丰富的积累和感悟,取得优异的终端考试成绩。

历经12年研究,生本教育共同体蓬勃发展,由最初的15所实验学校发展到现在200多所,遍及广东、山东、湖北、贵州、辽宁、江苏、江西、新疆、内蒙、云南、安徽、香港、澳门等地,取得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成果。许多薄弱学校因此改变面貌,成为社会认可的学校。广大教师在生本教育的实践中充分体会到教育的真谛,享受到教育的乐趣,得到良好的专业发展。

三.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素养的要求 教师作为新课程改革实施的主体,教师能否深入的贯彻实施新课程改革,将直接关系到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素养要求做个全面深入的研究,为广大教师尽快的适应新课程改革提供一些意见,从而使教师所必须具备的素养得到明确:作为一线教师,在保持原有的职业素养的同时,还必须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师角色,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改革,逐步实现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

1.新课程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师角色。

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越来越少地传递现成的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学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也就是说,新课程的教师除履行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职能以外,教师还将成为所教学生的学习顾问,即学生学习过程中可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人,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由此可见,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不光要在课堂里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方法,激励学生思考,去发现问题;后一层面对教师提出了更难的要求。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经开始,教材已经作了非常大的调整,内容 充实,信息量大增,尤其是文科教材更为突出;如若按过去传统教法,教师是无论如何也教不完教材内容的。只有教师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改革教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方能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要求任课教师应少些现成结论的灌输,适当增加启发学生思考的内容,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变成教师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的过程;变成教师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的过程,变成教师针对学习内容选择不同学习方式的过程,变成教师引导学生形成情感体验的过程。教师可通过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知识竞赛等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形成理性的思维方式,从而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这是一个艰难的历程,是一次质的革命,也是教师角色的大转换,正因为难,才越显其可贵。

2.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体现互动教学、兴趣教学、快乐教学。

兴趣是学生积极认识事物、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乐于、主动亲近它,并且能兴致勃勃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探索中,变“苦学”为“好知”,“厌学”为“乐学”,我们的教学就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成效。

(1).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对教材处理及教学过程的设计力求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拨动兴趣这根敏感的神经,就能改变学生学习状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教学设计中要善于从学生实际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要高度关注和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引发学生发现、提出、解决问题;要注意师生互动方式;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安排,力求在内容的选择、课型选择、知识的呈现方式、问题的设置、鼓励学生动手并独立思考等方面,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与兴趣,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履行组织、指导职责、示范作用和传授知识的同时,高度重视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启发、指导和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传统学习方式。

(2).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对教材处理及教学过程的设计力求寓教于乐、寓学于乐、寓教于玩、寓教于学。

早在春秋时期,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快乐教育”的思想。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好之者”可以理解为喜欢学习、善于学习的人;“乐之者”,可以理解为懂得快乐学习的人。喜欢学习善于学习的人,其学习效果固然好,但快乐学习的人,其学习效果则会更好。被很多人称之为人类“历 史上第二个牛顿”的英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理论家赫·斯宾塞(Herbert Spencer)在19世纪便以“快乐”二字作为教育哲学的中心思想,他提出要知道如何教育孩子,首先要知道孩子在什么样的状态下教育最有效。经过他数年的教育实践和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证明:孩子在快乐状态下的学习最有效。“快乐教学法”是解决当前教师苦教、学生苦学问题有效办法。

快乐教学法要求教师通过剪接、粘合、浓缩、扩充等手法将枯燥的书本内容进一步生活化,并用游戏、娱乐、趣味语言、动作手势、示范表演、简笔画等形式,为学生创设自由的意境、舒适的心境、愉快轻松的气氛,辅之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饱尝愉快的感情体验,从而乐于学、乐于练、乐于记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课堂活动的效率。

快乐教学法的教学步骤共分复习、介绍、操练和巩固4步。复习过程中,教师利用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想像,对学生学过的内容进行重新编排组合成喜剧小品、情景短剧等,增加趣味性,消除学生吃“回锅菜”的乏味感;介绍新教材时,利用简笔画、图片、视频、实物等手段创设一定的语境,让学生在自然的语境中通过参加游戏,观看表演等形式去感知、意会新的语言点;在操练的过程中,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和融洽的气氛,让学生大胆开口,不必有错必纠,要让学生把话说完,多采用鼓励性语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巩固过程中,要注意做到掌握知识和体验乐趣的统一,有些题目可适当降低难度,分层次循序渐进地达到教学目标。

快乐教学法可消除学生学习的紧张心理和乏味感,使绝大部分学生对学习感兴趣,从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快乐教学的实施,可以增进师生、同学之间的友情,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寓德育美育于语言教学之中。总之,“快乐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欢快愉悦的教学环境,既减轻了学生的压力、负担,又遵循了教学规律,教师越教越乐教,学生越学越乐学。寓教于乐,寓学于乐,其乐无穷。

3.新课程要求教师注重学法指导,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改革

在人的一生成长中,教与学这种双边活动不可能一直陪伴终身。一个人在校的最长学习时间不过20多年,进入社会后必须靠不断的自学去获取新的知识以适应生产、生活、工作、学习等各方面的需要。可见,学习方法也在不断的更新和发展,再也不仅仅是局限于学校的师生“双边”活动了。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教学的根本目 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不只是把学生教懂,而是要把学生教会,教会学生怎样自己去获取知识,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为此,我们不仅要加强教法的研究,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学法的研究,加强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

学法,即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以是自己总结的,也可以是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学法指导,是指教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认知规律,指导学生怎样采取科学的学习方法去学习。学法指导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基本思想就是教会学生学习,通过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的、适用的学习方法,由听懂知识到学会知识,由学会知识到会学习知识,由老师教会知识逐步过度到不要老师教而自己学会知识。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人们由着重研究怎样教,逐步转移到着重研究怎样指导学生学。教学追求的目标,不光是让学生学会,最终还是要让学生会学。这样,学法指导技能便成了教学技能训练的重要内容。“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教会学生怎样学习的过程。学法指导必须渗透于每一节课堂教学之中,从而使已掌握的方法得以强化,使未知的方法得以学习。

教学内容包罗万象,因而学法指导的方法不可能公式化,不同的学科,不同的章节、不同的内容就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这就要在学法指导中注重形式的多样化。学法指导对每个教师来说也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要针对不同课型特点,不同学科特点,不同学生特点,不同学习阶段特点,有的放矢地、有效地进行指导,持之以恒,定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总之,强调教法服务于学法,并非否定教师的主导地位,相反,它要求教师用教的艺术去促进学生学的艺术,这是教师主导作用最有力的体现。

4.新课程要求教师整合各种现代化教育资源,积极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调用多种感官引导学生学习。

以前那种“一本书、一支粉笔、一本书、一本教案、一张嘴”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将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其教学效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动摇了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教师的主导地位逐渐下降,指导性学习在逐渐发展。

CAI(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在计算机辅助下进行的各种教学活动,以对话方式与学生讨论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程、进行教学训练的方法与技术。CAI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个人化学习环境。综合应用多媒体、超文本、人工智能和知识库等计算机技术,克服了传统教学方式上单

一、片面的缺点。它的使用能 有效地缩短学习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实现最优化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多媒体技术,其优越性有以下几点:(1)、丰富的表现力: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模拟仿真各类情境,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化不可见为可见,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直观,化复杂多变为简洁明了,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充分表现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学习。例如:物理课中船闸的工作过程、发电机与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四冲程内燃机的工作过程,化学课中的化合价、原电池反应、电解水实验,生物课中肾小球的滤过作用、人体内血液循环的过程、食物的消化过程,地理课中地球的自转与四季的形成等知识点,学生不易理解,但运用视频或动画手段展示其过程,则可顺利地引导学生突破思维障碍,使原本艰难的教学活动充满了魅力,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巨大的容量: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增大课堂教学容量,开拓学生视野,提高教学效率。如:在语文课上,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欣赏与作者或作品内容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或视频剪辑;在英语课上,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训练学生的口语能力;在地理课上,通过插入图片或视频剪辑向学生展示民俗风情、自然景观、动物植物、经济概况;在历史课上,可以插入考古资料图片来佐证书本内容,也可利用影视剪辑再现历史风云;在音乐、美术课上,让学生欣赏名曲名画;在数学、物理、化学课上,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大量的巩固练习,都能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

(3)、良好的交互性:多媒体课件不仅可以在内容的学习使用上提供良好的交互控制,而且右以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指导学生学习,更好地体现出“因材施教”的原则。

(4)、极大的共享性:网络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信息的自由传输,使得教育在全世界的交换、共享成为可能。以网络为载体的多媒体课件,使教学资源的共享成为可能。

由此可见,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应用,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改善了老式教学媒体的表现力和交互性,促进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全面优化,提高了教学效果。

5.有教学的整体化转向教学的个性化,因材施教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教学的对象是整体而不是局部,更不是单一个体。他们不允许有干扰整体的个体性行为产生,否则他们认为是干扰课堂“捣乱”行为。在课堂上经常听到教师这样说,“我们不可能因为你个人而影响绝大多数同学”。久而久之,同学们便顺着老师规 定的方向去发展,放弃甚至丧失了张扬的自我个性,创新能力。创新意识便这样一天天被消磨,也就不必奇怪怎么会出现当今这种“千人一面”教育格局。新课程改革提出要“以生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我们应当由限制个性发展的整体化教学转向张扬个性的差异化教学。我们的教师应当怀宽容之心,从欣赏的角度来看待每一位学生,在最大程度上发展学生的个性。

新课程改革要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全面综合的发展,我们也就不能统一规格,统一要求。不同的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理解掌握快慢程度也不尽相同。我们要学会发现、了解并研究不同学生间的个性差异,为每一个同学建立一个动态的学习资料库,资料库中详细的记载每一个同学的性格、特长、兴趣、爱好、学习风格等,还可以记录每一个学生对各科知识的掌握情况,甚至可以细化到学生对每一个知识点的熟练程度,再定期的对这些资料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为每位同学量身制作相应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从而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个体化,做到因材施教。

后记:我们可以把现行的教学方法大体分为传统教法和现代教法。对传统教法存在着偏见的认识:视为保守、落后的方法,应口诛笔伐,与其划清界限、分道扬镳。从发展的角度看,传统教法有其弊端:它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师的主要精力在于讲授教材,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消极的;往往使一些思想敏捷、基础好的学生早以听懂,无事可干,而那些思维迟缓、知识基础差的学生却没听懂就讲过去了。这是它不足的一面,可是它必竟是经过实践的筛选淘汰,长时间被人们认识并接受了的东西。到如今仍有它的合理性、继承性的一面,有的仍是教师教学中离不开、不可缺少的方法,所以不能一概否定。

现代教法的出现,它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的变革而产生的,是积极的,这是适应社会发展的一面。它与传统教法的出发点不同,它是从灌输知识为主转变到开发智力为主。在教学观念上倡导适应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强调把教学的重心从怎么“教”转到怎么“学”上。现代教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单纯的教师活动变成师生的共同活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突出能力和智力的培养。

从两种教学法的关系上,新方法是在排斥、反对旧方法的情况下提出的,但它的出现和发展,也不可能是从零开始的,它和传统教学法仍有互相渗透、互相溶化的一面。因此,我们对每种教学方法的评价都要看实际的教学效果,不能盲目地肯定或否定,也不要轻率地禁止和推广。

参考文献: 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方其桂《多媒体CAI课件制作教程》,人民邮电出版社

第二篇: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改革

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改革 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实践的问题与对策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大潮中,教师如何把握自我成长的目标,如何更新教学育观念、增加知识储备,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新课标的有效实施,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根据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并结合学校的教学现状,以及个人长期对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形成的应对策略,进行深刻的分析和总结。力图为新课标的有效实施,摸索出一条有效的途径。

课程实施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环节,而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就是课堂教学,在新课标的理念下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共同关心的课题。新课标实施的主要执行者是教师,从自身来说,如何应对这场史无前例的教育大变革,如何把握自我成长的目标,我认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观念层面的障碍,新课标倡导的理念是什么?它与传统教育观念的价值取向的区别是什么?我们如何来实现这种观念上的转变。其次,新课标实施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是什么?我们教师是否具备这种知识储备和能力,我们该如何充实自己以应对挑战。最后,新课标体系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如何构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对的策略和措施又是什么?这都是我们深层思考、务必解决好的问题。近两年来,我们坚守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主战场,通过开展研讨课、示范课的上课、评课活动,努力探究新课标实施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从中得到很多的感悟。

一 新课标实施的问题与困难

任何一个变革过程,必然受到传统惯性的阻力和和新体系构架条件缺失的问题,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我们遇到的困难,主要体现在如下的几个方面:

(一)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

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中心主义、管理中心主义的教学关系在我们师生的潜意识中已经根深蒂固。而这种教师全盘主导,学生被动服从的师生关系以及教师包办一切,单向硬灌输的教学关系,对学生自主性、创造性发展的束缚,以及对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伤害,虽然形成了一致的认同,但对新课标倡导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就有不同的理解。近年来,我们化学组举行了一系列的研讨课评课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都非常重视三维教学目标的实施,特别是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与方法,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注意培养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从形式上来看,师生关系形成一种民主平等的对话,教学过程师生互动积极,课堂气氛活跃,场面都是热热闹闹。但透过现象的背后,不难发现过浓的作秀成份,很多时候,教师和学生都是在演戏,新的教育理念还没有真正内化成为教师自觉的教学行为,“重建师生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关系”,仅仅成为教师课堂教学表面化展现的一种形式。课堂的教学气氛,有很多教师只能追求场面的热闹,而没有顾及效果,学生的主体地位没能真正体现,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学生实践的能力、学生的创新精神没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二)依然落后的教育环境

一方面是学校的软环境,这里所谈的软环境,主要是制度环境。在中考指挥棒的作用下,现行学校的管理评价制度体系,几乎都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形成的,学校现已形成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集体舆论,都是为传统的教学管理服务,与新课改提倡的精神很难相适应,其至出现冲突。现行的中考体制,考题大多被吹棒为“考能力”的题,但这种“能力题”是考生按常态的教学难以解答,必须经过“题海战术”的磨练才能拿到高分。实验题也被称为考考生实验操作的的考题,其实“纸上谈兵”才是拿高分的捷径。考分几乎成为学生升学、评价教师的惟一标准,这种观念层的改变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磨合,这要成为学校现代制度建设优先考虑的内容。另一方面是学校的硬环境,硬环境是指办好学校的物质基础,没有物质基础支撑去空谈新课标的实施,有如建空中楼阁。特别是化学学科,它的知识体系要经过实验的论证、分析和归纳,而所有这一切,靠的就是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教学手段,现实中我们缺少的正是这种物质设备。随着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公问题日趋严重,城村差距不断扩大,落后学校办学资源匮乏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象我们这类学校,连新课标要求的最基本的办学条件仍不具备。

(三)教师角色转换难

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执行者,对新的课程改革,其作用非常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角色转变的成败,决定新课程改革的最终走向。然而,在传统模式上培养成长起来的教师队伍,无论是教育观念层,或者教育行为上,与新课改的要求,都是大相径庭。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教师的角色转换。实现新课程中教师教师角色的转换,主要包括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以及教师专业化的要求,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教师群体,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育行为根深蒂固、相沿成习,形成短期难以根除的痼疾。这种角色行为的转变绝对不是一蹴而就,它必然是一项相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我们已经意识到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但力度远远不够。目前教师新课标培训体系,明显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教师参加的一些培训学习,都是一些零敲碎打、只接触毛皮、没有内涵的活动,教师难以感悟新课改精神的内核。要使广大教师对新课改的广泛认同,实行教师的角色转换以及教学行为的根本转化,确实任重而道远。

二、新课标课堂教学策略

要改变目前教学活动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使我们的教学从以知识为本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和依据,构建一种新型的,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习惯形成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注意解决好下面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提高数学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

学科专业水平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块基石,是教师文化素养的一项重要标志,体现教师对中学数学课程内容体系非常深刻的理解,对学科的主干知识,重点知识的准确把握,对各分科内容的衔接与联系的精熟程度,对高考动态、考纲考题的研究了解。但这些远不是能力要求的全部,现代的科学技术为教师的教学手段的优化,提供了技术的支撑,随着多媒体教学平台的普及,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现代物理教学一种最重要的教学手段,信息技术的整合与运用成为评价教师自身文化素养的又一重要的标志,现代教学手段的掌握和使用能力,也成为教师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重要内容。从学科的特点来看,化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化学思想的形成,化学知识的掌握,要体现“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原则,照本宣科、题海战术的应试教育,必将化学教学导入歧途,现在中考出题的特点,就是“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大量的题目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现实生活中,很多貌似神秘莫测的自然现象,通过化学知识得到满意的解释。因此,作为化学教师,除了加强对化学知识的学习,提高理论功底外,要注意跟踪现代科学发展的前沿,追踪社会的焦点热点问题,观察分析社会现象,尽可能做到博览群书,注意生活经验的积淀,典型事例的存储,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常教常新,创设化学情景才能生动有趣,便于问题化解于无形。

(二)多样而恰当的教学方法的运用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中选择的教学方法,要做到因人而异,因内容而异。因人而异,就是因教师个体教学技能的差异,扬已之长,因学生年龄特点,智力发展阶段,恰当选择教学方法,如初中二年级的《气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一课,教师选择探究教学法,布置学生上课前预习课文,准备物理实验用具,上课的时候让学生展示自己实验成果,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中能力得到了锻炼。高二级的《能源的开发与环境保护》一课,教师要求学生通过信息网络,了解当今世界能源的使用与开发现状,调查了解本地区工业发展、能源消耗、环境保护与污染的情况,并通过小组广泛的讨论、分析,形成文本提案,向相关管理部门提交整改建议。这种通过对教学过程重视,来提高学生的人文意识,环境意识,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要以充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知识经验及情绪状态为前提,以能否满足学生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所接受为前提。教师把精力用在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上。

(三)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就是改变传统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法,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法。主体性要体现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我们的教育,应从发挥学生主体性学习方法入手。学生主体性学习习惯的形成,需要学校多方面的支持,而最有效的支持来自于课堂教学。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在师生的平等交流和沟通中发生的,改变以往信息交流单向传输变为双向互动鼓励学生多思善问,敢于协商争论,使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和和教学关系

教师要正确对待自己在课堂教学的角色,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自主发展的引领者,教师的重要的职责,就是给予学生的一种启迪,教师的教学,往往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提出问题,发现问题,通过努力,力途解决问题,教师的作用,不是把问题首先展示给学生,而是把设置问题的场景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去挖掘。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对新课标提倡三维教学目标的理解,知识与技能固然重要,它是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必要的储备。而对知识和技能形成的过程与方法,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它对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物理的课堂教学,要体现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强调教学过程的启发性、探索性和开放性,教师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问题场景创设精巧与呈现的恰当,让学生有一种设身处地去感受物理的奇妙与魅力,启发性关键是对学生灵感的点拔,达到一种顿悟的效果,课堂教学的探究性和开放性,是出于学科的特点的考量,化学是一门实验探究性的学科,其概念、基本知识的形成离不开实验的论证和推理,课堂的开放性是出于化学思想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这样一种理论的指引,我们学科组非常重视课堂教学演示实验创新,演示实验的改造与创新,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五)利用信息资源服务于教学。

随着学校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信息技术与资源的使用,学校基本安装了多媒体教学平台,现代的教学手段得到了改善,但由于自身能力的约束,未能充分发挥现代教学设备的优势,甚至有时仅仅是一种摆设。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科学运用,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表现在如下的两个方面:(1)丰富教学内容,开阔知识视野,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然而,传统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课本的现状,仍然得不到彻底的解决。“一本教案受用终身”的“全教本主义”的教师大有其人。教材仅仅是教学知识的一个框架体系,它的内容靠的是教师从生活体验中积累、收集、剪栽与重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在创建问题情景时使用的素材或角度要新颖,能引人入胜,能总揽全课,能顺其自然地突现问题要点,能引发学生对问题深层次的思考能使学生受到启迪和教育,所有这一切,教师都可以通过网络设备,实现信息的整合来达到。(2)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提高感染力,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化学课的作用非常突出。它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将微观世界的分子的运动,或缓慢的反映过程要在短时间里的呈现,或转瞬即逝的现象要在课堂上展示其发展过程,通过媒体,形象生动地直观地展示给学生,甚至分析试题时,对复杂的化学情景,通过媒体的演示,使学生对化学的过程的理解,从而解决学生由于抽象思维能力欠缺对化学产生的畏难情绪。但多媒体对教学所产生的积极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件的制作质量,对教师课件的制作能力不高,而一般中学资源库的教学资源匮乏,质量低下,难以产生满意的教学效果的现象亟待解决。

新课标实施的潮流不可逆转,在学科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很多问题,而问题的根源有源于学科本身的原因,我们务必找到最佳的解决办法,但也不乏有教育体制性的原因。从学校的管理层面来看,是人文情怀的缺位,审视我们的德育工作体系,如何看待学生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的问题时,不难发现这样一种普遍的现象,学生永远处于一种被支配,只能服从的弱势地位,缺乏师生平等对话的条件。因此,要克服机制性的障碍,包括我们现阶段的管理制度。

第三篇: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长安区第五中学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二十世纪末,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决定》,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毫无疑问,素质教育的观念和发展方向是十分正确的,推行素质教育很有必要,而且意义重大。那么如何贯彻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呢?我们认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就在课堂教学。只有将课堂教学搞好,才能真正实施素质教育。而教师的教学策略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

怎样才能做到既减轻学生负担,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这是教育工作者一直追求的目标。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注重学生的考分和教师的讲解,采用题海战术的练习方式。这样的教学,效率低下,不仅使学生的课余时间越来越少,书包越背越重,而且,学生也没有真正学到多少终身受用的知识,素质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因此,在教学实践中研究和实施高效率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本世纪初又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纲要》对新课改提出了明确的规定: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新课程、新教材,新教法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又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课堂教学应当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生活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探究,主动合作,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对知识的探究具有明确的主动意识。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中造就良好积极的情感体验。

那么如何实现上述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呢?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探索和研究教学策略。把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多种能力培养放到突出重要的地位上来,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自主学习得到主动的发展。

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农村省级标准化中学,学生生源较差,每年都有不少优秀中学毕业生流向一中、二中。如何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留住优秀生源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认为通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的研究,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同时我校进行新课改已经三年多了,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获得了不少第一手资料,但离新课改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新课程的推进带给我们这样的感悟:课程改革的最大制约点是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师需要更新教育观念、需要提高教育能力,需要转变教育行为,需要教育科研。我们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够引领广大教师不断走进新课程,研究新课程,适应新课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好的推进素质教育。

二、课题研究目标

(一)各学科在组织课堂教学实践中,明确“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充分突出“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对学生做到“六个尊重”(①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②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③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④尊重又过错的学生;⑤尊重又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⑥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六个不”(①不体罚学生;②不辱骂学生;③不大声训斥学生;④不冷落学生;⑤不羞辱、嘲笑学生;⑥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四个赞赏”(①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②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③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④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二)全面提高广大教师运用现代教学理念,在新课程背景下组织教学的能力,使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发生本质的改变,完成新形势下的教师“角色”的转换。由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学生的管理者,成为学生的引导者,成为与学生共同探究问题的合作者。

(三)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学习能力有实质性的变化,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实现从对问题的单向认知到对问题的多向思维的转变,并能尝试通过合作学习,从“学生”角色向“社会人”角色的衔接与过渡。

(四)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普通生源的条件下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校的品位和知名度。

(五)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增强教师的教科研意识,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真正领会新课改精神。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子课题1:新课程中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子课题2:新课程中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 子课题3:培养学习兴趣促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研究 子课题4: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研究 子课题5: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策略研究 子课题6:物理教学中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研究 子课题7:课堂教学中学生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的研究 子课题8:新课堂管理行为策略研究 子课题9:新课堂教学评价策略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

(一)、教师

1、教育观念逐渐转变,教师角色正在定位

教育观念是教师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教师的课程观决定着教学观,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对教材解读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彼此倾听和分享各 2 自的认识成果的过程。由此要求教师应具有收集教育教学实践信息资源的能力及对信息资源加工处理、整合的能力,要具备这些能力,我们教师深刻认识到,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意识,使自己具有与时相通的教育观念,具有丰富扎实的知识,具有独特的教育网络与教育智慧。因此,我们通过学习交流、案例分析、课后反思等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能力。

2、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

近一年来,课题实验者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能

力的提高和理论素养的提升这两方面。一年多来,我校教师围绕课题方面写了将近20篇论文,并且在各类评比中获奖有的在省级刊物上发表。

(二)、学生

1、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新型的课堂教学策略营造了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的机会。每位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在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中讨论并解答问题,变原来的单纯旁观者为积极参与者。学生们在研讨中自由发言,当一个同学对问题的理解遇到困难时可以请求其他同学帮助,学习别人的优点,开展互学、互练、互查、互评活动,使学生在检查对方的过程中学会检查自己,在评价对方的过程中学会评价自己。这种方式把学生从单一的不平衡的师生交往和狭小的生生交流中解放出来,给学生均衡、平等的学习锻炼机会,真正体现了面向全体,使全体学生获得了更多的自我表现和认识的机会,使思维真正活跃起来,使课堂不再出现被遗忘和冷落的角落,其自主学习能力在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得到培养和锻炼,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使其全面发展。

2、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最大的特点就是变“教”的课堂为“学”的课堂,每个学生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都必须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寻求新的问题的答案,有时没有绝胜的把握就需要大胆的设想,这时,学生的思维受环境的影响,常常会冒出绚丽的火花,然而他们的思维又常常是稍纵即逝的,但这往往能给别人以顿悟。或许一个富有创意的设想,一个出乎意料的答案便由此而产生。因此,新的课堂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安全、融洽、自由的环境,为学生积极的思维创造了条件。

3、增强了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

合作意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合作将是未来社会的主流,而新的教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重要方式。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必须得做到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其中的每个成员都要对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体现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识要求。通过小组讨论、互相评价、互相反馈、互相激励、互帮互学、互为师生等合作互动的活动,最终达成思想上的共识。他们的合作意识潜移默化地得到了培养。虽然合作学习强调的是学生间的合作,但并不排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而这种竞争恰恰又是建立在集体的荣誉之中,小组成员为着共同的目标和期望,会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经常的、合理的评价可以激发各组奋勇争先的积极性,形成组间明争暗赛的竞争局面,增强了个人进 取向上的竞争意识;也使每个学生都有竞争对象,有追赶的目标,使学生始终处于竞争状态中,不断强化其竞争意识。

(三)、在学校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形成了以下几种具体的策略:

1、生成性教学策略

“生成性教学”认为学习是知识意义的自主生成过程。这一过程的基本特征是学生自己从各种特殊事例归纳生成知识意义,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不是接受和记忆现成的知识,而是参与知识的探索和发现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为学生探索和发现知识的意义创造情境、条件和提供帮助。

生成性教学策略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对教学意义的生成起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教学中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生成性教学策略可划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指导生成型。教师提出学习课题,设想、假设由学生作出,但是验证和生成结论的资料由教师事先准备或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做好准备。第二类是协作生成型。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协作对于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生成均有重要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生成性学习都要协作,这要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而区别,第三类是独立生成型。课题由学生自己或教师提出,整个过程都由学生自己独立进行,教师仅仅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和组织者

教学设计运用生成性策略应遵循的原则:

第一,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这是生成性教学策略的核心概念。因为从“以学生为中心”出发还是从“以教师为中心”出发将得出两种全然不同的设计结果。

第二,强调情境对意义生成的作用。即提供生动、丰富的教学情境,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经验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第三,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生成的关键作用。通过协作学习,学习者的思想、智慧可以被整个学习者群体所共享,从而提高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生成质量。

第四,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意义生成。为了支持学习者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但媒体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主要用来作为学生主动学习、进行会话交流和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2、关注差异策略

所谓“关注差异策略”主要认为,教育过程中要尊重个体差异,以学生为中心。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认为所谓成功并不是少数天才的专利,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只要找对自己的位置,达到自己的目标就是成功。个体在成功智力上存在着差异,这种 4 差异主要表现在个体对自身成功智力优势领域的发现、开发和利用。在以班级授课为主的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关注差异,让每个学生都找到自身的成功的优势,发现获得成功的途径,为此应注意以下方面。

(1)、了解差异确立最近发展区

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位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首先应注意在教学前,要准确了解学生已有发展水平及其各发展水平间的差异状况,在此基础上结合新授内容要达到的水平确立适合于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只有从学生现有水平差异与潜在水平差异出发,教学才能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

(2)、注重发现和开发学生潜力

斯腾伯格成功智力理论认为个体间能力上的差异主要是潜在优势的领域的差异。我们认为在课堂上尊重这种差异,做到在目标的设置上要以发现和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为中心,为每个学生创设条件体验成功,做到相同的教学内容,相同的教学进程基础上不同的目标要求,目标要求上要体现学生自主选择,要能促进学生经努力而达到、并最终走向成功。

(3)、针对差异分层要求

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指导下,不断地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进而创造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的动态发展的过程,从而通过教学促进全体学生在自身基础上得以发展提高。实施差异教学策略,依据学生差异现状,及教学内容的特性,制定出不同层次目标要求,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依据自己的基础、能力和非智力等优势,自主选择经努力能达到的要求。在层次划分上克服静态观点看学生及贴标签等为学生心理造成伤害的弊端。为此,依据学生学业成绩分为独立水平、教学指导水平(经过学生努力可达成目标)、受挫水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学生个体的内差异。所谓内差异是指个体在发展中以自身为参照在同一时间的横向层面与不同时间的纵向层面的表现出来的成绩、能力、态度、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和发展情况。这样对克服当前学生评价中因过分强调个体间成绩差异所造成的不正常的心理压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3、合作分享生成策略

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和集体的条件。课堂教学是师生和生生间合作、交流互动和不断发展的过程。做为课堂学习的全体学生,都企盼学习成功,都希望感受成功的愉悦。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合作、交往及团体动力的作用,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具体体现在:(1)、倾听:形成尊重与信任的精神环境

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人格、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信任每个同学都能主动积极地学习。教师要在课堂上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和各种意见及看法。对学生的谈话表示关注和兴趣,了解学生话语的内在含义。鼓励学生求异,求新,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安全的学习环境。这有利于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实现陶行知先生提倡的五大解放。(2)、交流:形成理解与沟通的人际关系

课堂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沟通和交流中,增强集体的凝聚力、亲和力。交流的内容是认知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交流的过程是学生间思维碰撞的过程,这中间时常会有思维的火花闪现。这种火花.习一能是一个富有创意的想法。交流的过程是排除障碍,促进每个学生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促进学习成功的过程。

(3)、协作:互助与挑战是创新心理生成的条件

教学中师与生、生与生相互协作,在互助中有挑战,在挑战中体现相互激励,从而促进探索的意志品质,增强自身发展的动力。合作学习过程是为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而产生的互帮、互助行为。在教学实验中发现,取得成功的合作小组成员,都认为同伴的帮助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合作学习活动明显表现出共同努力的特点,同学间存在着积极的相互依靠、相互信赖的关系。研究进一步发现,学生在合作学习时,即使他们之间成绩具有显著差异,学生也会认为他们的水平、能力是相近的。这种认识会引起一种平等的自我评价,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使思维活跃。教学实践还发现,学生在成功的集体与在不成功的集体中,对自己的成就会有不同的评价。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更能激起个体成就动机的追求。

(4)、分享:体验与反思是思维生成与提升的途径

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让学生在参与学习过程中得到成功的情感体验。

体验是一个人对愿望、要求的感受。体验是人的生存方式,也是追求生命意义的方式。课上,通过在分享每个同学成功的愉悦中反思自己,扬已之长,补已之短,增强不断完善自己的信念。从相互分享成功之处,由结伴效应产生新的想法和做法,在相互学习中促进合作精神,使创新人格不断形成和发展。

4、鼓励质疑策略

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发现力,鼓励其敢疑、敢问的兴趣,让他们不断地学会质疑问难的方法及养成善思、勤思等解决问题的好习惯。鼓励质疑策略与生成问题策略,有很大的联系,同时又有所区别,主要表现于,鼓励质疑策略,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敢疑及会疑的创造性心理的品质:生成问题策略的_主要任务,在于教师如何将学过程设计成为能充分体现教育的生成功能,让每个学生都能生成真实意义下的学习,用生成的问题作为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在实施鼓励质疑策略中应体现以下要点。

(1)、培养学生提问的兴趣,鼓励质疑问难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中小学生对外界充满了好奇和疑问,疑问本身是学生天性的表现。实际上每个学生的问题意识存在着个体差异。有些学生好问,有些学生则不好问或不敢问。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做到鼓励学生凡是有不懂、不明白之处要及时发问,哪怕问错了也应受到表扬。课上要对那些敢于挑战“权威”,“标新立异”的做法以鼓励,让学生们对质疑充满极大的兴趣。

6(2)、让学生敢疑

无数的事实表明,学生质疑的“火花”是极易扑灭的。为此,应给予他们敢于质疑的勇气,培养敢于质疑的精神。教学中一要尊重每个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肯定、鼓励他们敢于提出的一切问题。无论问题有多么荒唐、可笑或多么的幼稚,都真诚地表示鼓励。当年哥伦布提出“地球是圆的”,不是被认为是荒唐的吗?可最终却成了他创造发现新大陆的奇迹。因此教学中切忌对学生的问题予以嘲笑、挖苦甚至讥讽的态度和作法。二是让学生敢于怀疑或否定前人或权威的看法和作法。因为当孩子们一但认为权威永远是正确的,长此下去会导致迷信、盲从、缺乏创造的勇气。创新的“火花”就会被扑灭,这是非常有害的。三是鼓励学生不怕失败,只要认真研究导致失败的原由所在,就是成功的开始。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敢想、善于发现问题,大胆探求。只有这样就会成功,坚信从错误中寻出导致失败、错误的根源,这本身就是创新。

(3)、指导学生会质疑

培养学生良好的质疑能力,必须教给他们质疑的方法,让他们会疑。实践证明,主要从两个方面让学生会疑。一是让学生掌握质疑的视角,即知道从哪个方面质疑。在难点处质疑、在困惑处质疑、在重点处质疑、在关键处质疑、在新旧知识的联结处质疑。二是,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即知道怎样质疑,抓住课题质疑、抓住主要内容质疑、抓住课后问题质疑。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步步质疑,层层释疑而走向成功。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思考和勇于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五、对后续课题研究的思考

目前,我们虽然对这市级规划课题作了一些可谓是扎实、有效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们都清晰地认识到在已经做的工作中,还有很多问题值得反思和总结。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我们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积累、收集、分析和整理研究数据、案例的工作不够到位,随意性大;课题研讨课的工作比较滞后,精品课例比较少;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差异比较大,网络运用技术参 差不齐,影响研究效果;学科网站内容还不够丰富,有待丰富及完善。再如我们已经形成了上述几个主要的课堂教学策略,这些策略对新课程的实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这些策略本身也会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如生成性教学策略就具有其明显的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耗时较多,因而效率不是很高。第二,适用范围有限,主要适用于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第三,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知识和能力,如问题意识,发现或探索知识的经验,确定有效的假设,选择有效的学习资源等。若不具备这些条件,则学习效果不理想。第四,难以适应不同差异的学生同时学习,或许会造成认知负荷过重和情绪上的挫折等。

今后,我们的努力方向是:

1、进一步丰富、积累研究性学习课例,多出精品课例,做好理论分析,力求出思想、出成果。

2、加强技术指导,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尤其是现代教学媒体手段的应用。

3、不断完善课堂教学策略,尽量减少其局限性。

4、围绕课题,多做些调查研究,争取多出一些有质量的论文。

5、开展课题研究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建立和完善课题研究的评价方法。

我们相信,在课题组每一位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在上级领导和专家的支持、帮助下,这一课题定会顺利结题,圆满完成任务,为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学校的发展服务。

.2010-9-24 长安区第五中学课题组

第四篇: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研究实施方案

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界定:

1、“网络环境”指学校计算机教室网、校园网、因特网和其它丰富的教育资源库。

2、本课题以学校为单位,在网络环境下,运用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研究新课程如何教和如何学的理论和方法,以及研制、开发网络环境下的课程资源并建好锡山教育资源中心等问题,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优秀教学案例、有效的教师培训模式和教学资源库建设的范例。

二、课题研究背景:

1、社会背景:社会发展呼唤研究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表现在:

(1)当今社会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对未来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必然要求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教育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从以培养知识型的人才向培养创新型、能力型的人才转变,而学校教育的趋势应当由教师主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及方向转变成为由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及方向,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学会创新性地学习和生活。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最终目标,更是终身学习理论的具体实践。

(2)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代表的网络时代已经来临。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学正在改变着学校的教学面貌。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学能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特别是互连网技术在教学中的积极运用更是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它使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延伸到了全国乃至全球,学生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对自己有用的学习内容,这必将对基础教育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2、地区背景:我区需要研究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并具有研究该课题的条件。表现在:教师培训工作已在全区范围内全面展开。许多老师家里已购买了电脑。全区基础硬件设施与环境已基本能满足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的需要。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

1、运用现代教育理论与教育思想,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理论,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构建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类教与学模式;通过利用网上资源和Internet信息,构建研究性、自主性和协同性学习的学习模式,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的途径与方法。

2、通过网上资源的共享,进一步更好地建设并利用好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

3、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

4、通过课题研究,更新教师的信息教育观念,进一步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四、研究内容:

1、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和学习整合研究。具体研究如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潜能,优化教学过程,改进学习方式,并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交流合作等提供技术支持。发掘、总结并评介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优秀教学案例和经验,帮助教师在理解、迁移的基础上提高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教学设计水平,积累相关教学经验。发掘、总结并评介网络技术应用于教学的优秀教学案例和经验。

2、信息技术应用于课程教学的教师培训研究。根据我区的区情和需要,具体包括研制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教师培训标准;探索有效的教师培训模式,开展面向课程改革实验区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教师培训。

3、信息技术装备和利用研究。总结与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有关的信息技术设备配备、使用管理及其他组织实施方面的有效措施和经验;研究如何提高高中学生信息技术设备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和信息的共享,帮助学校为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提供学校管理及组织保障和必备的技术支持。

五、研究价值:

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教师、学生是其基本的构成要素,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展开,使教师的作用、学生的能力要求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教师的作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的基本作用是向学生传递一定学科的专业知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学生可以自主地通过各种途径,以各种方式进行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作用为: 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对于给定的学科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不仅通过老师,还可以通过因特网、光盘学习,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调查访问等多种途径学习。教师不再只是讲授,而应对学生的多种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计划,对各种学习活动进行组织、协调。学习网络的促进者为了对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和计划、组织和协调,教师必须把握对应于各种学习课题的学习途径、学习资源。为此,教师应广泛地收集各种分散的学习资源、学习信息,注意加强不同学校、不同教育部门的联系与交流,并逐渐形成一种支援学生学习的网络系统。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者学生在利用多种途径进行自主学习中,信息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注重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

2、对学生的价值:信息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善于实践的人才。这对我们的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何为素质教育?就是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还要能够学会如何获取知识、如何运用知识、如何创新知识。以知识的传递、知识的理解为中心的接受学习中,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对学生的要求是理解知识、掌握知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要求学生不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更重要的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学生更注重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和讨论方法的掌握,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自我学习能力。在教育信息化的环境中,学生实现知识的探索,实现发现学习、实现问题解决学习,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处理、创造、表现的能力,即信息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在教育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需要学生具有很好的信息能力。

六、研究方法:

本研究拟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行动研究相结合的手段,通过搜集国内外信息技术开发运用的崭新成果与发展动态,学习其先进的手段、理论及设计原理、方法等,在一定的范围内系统地、科学地解决实验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七、操作步骤及时间安排: 1、2011.4-2011.6制定研究方案,组织课题组成员,讨论落实各层面具体工作,对课题组人员实施分层次的培训。2、2011.6-2011.8完成信息中心设备安装工作,建好网络平台,安装有关软件,整合首批资源;完成软、硬件应用培训;利用网络平台及其资源实施有关教学方案,追踪记录整个教学设计思路、教学实施过程。3、2011.9-2014.9选择优秀教学案例,召开优秀教学经验展示现场会。全

面实施实验教学方案,同时积累材料。4、2014.10-12整理分析研究结果,结题论证。

八、预期成果及体现形式:

本课题总的预期成果除研究报告和相关论文和案例外,其它成果体现形式为:

1、学校领导及有关职能部门能利用网络实施各种管理和服务,师生的信息素质明显提高,学会运用Internet上网查找、筛选信息,中青年教师会使用创作工具,开发网络资源;人人会运用网络技术,教育信息观念普遍形成。

2、学生能养成一种全新的、基于Web形式的研究性,自主性学习模式。开设网上学习课程,开展基本网络的协同式学习活动。

3、学校网上资源(软件、课件)数量有较明显的增长,质量进一步提高。

4、规章制度更加具体和完善。校园网良性运作,最大限度的发挥效率,形成完善的运作体系。

九、课题组成员:林淑春、孙喜阳、霍介全

第五篇:谈新课标下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与教学方式的转变

谈新课标下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与教学方式的转变 山东省博兴县教研室刘克光256500 摘要:1.新课标下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应是:创设问题情景→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

2.新课标下教学过程的程序应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点拨指导→规范返悟。关键词:新课标下教学内容的呈现,教学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是概念、定理、例题、练习,从中不难发现纯知识性的成分占绝大部分,内容枯燥无味,呈现方式呆板单调。教师习惯于按照这样的线索去教,很难激发教师创新的欲望与学生求知的欲望,故传统的课堂教学最明显的特征是师讲生听,教师按自己的理解与感受主动发挥,学生象容器一样被动地接受知识。当前新课标提倡的是教学内容问题化,教学过程活动化,下面就以上两个问题谈自己的看法。

一、新课标下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是:创设问题情景→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 1.创设问题情景:我们的教学内容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低起点引入,注重学生对问题最原始、最朴素的认识,在学生自己所熟悉的生活环境、所掌握的数学知识之中寻找素材,积极创设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从而找准问题解决的切入点和新知识的生长点,以便于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促进学生问题的解决、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

2.建立数学模型:实际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逻辑化,即一个实际问题的解决首先转化为数学问题,然后把数学问题转化为数学知识去解决。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尝试建立不同的数学模型,带动问题的解决和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存在于头脑之中的那些不那么正规的数学知识和数学体验上升为科学的结论,发展为更完善、合理的数学概念和知识框架。并且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理解问题是怎样题出来的、一个概念是怎样形成的、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获得的。在充满探索的过程中,从中感受数学发现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3.解释、应用与拓展:这是一个对所建数学模型进行研究(如性质的论证、图像的特征等)、运用解决问题、拓展延伸(模型的进一步完善、变式等,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的过程,使学生对所建数学模型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与科学研究的精神。以下通过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教学过程为例进行说明:

创设问题情景:如何感受引入倾斜角与斜率知识的必要性呢?我们可以提出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已知点A,再添加一个什么条件就可确定一条直线?

建立数学模型:要解决以上问题,通过所学知识不难得到方法一:知道另外一点,两点就可确定一条直线;通过实际生活感受不难得到方法二:确定直线的走向后,过这一点就可确定一条直线。这样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就可很自然的引入了一个描述直线倾斜程度的数学模型¬¬¬¬¬¬???倾斜角(实际上以上两法也是直线方程两种最基本形式:两点式与点斜式最原始的雏形)。

解释、应用与拓展:通过另一个描述直线倾斜程度的数学模型¬¬¬¬¬¬---坡度与倾斜角的联系很自然的引入又一个描述直线倾斜程度的数学模型---斜率,从而实现了形到数的转变,真正达到了通过坐标(解析法)研究直线倾斜程度的目的。反之,能否通过形的帮助来解决数的问题呢?如已知a,b,m都为正实数,且a>b,求证:b/a<(b+m)/(a+m)。如果由式能想到形即几何意义:看成斜率问题,用数形结合法来解决此问题就会产生畅快淋漓之感。因此我们不但要重视形倒数的研究,更要由数到形的意识,以助于我们更好的解决问题。

二、新课标下教学过程的程序提倡的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点拨指导→规范返悟。斯托利亚尔认为:“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蔡道法老师指出:“必须把数学教学中的思维活动作为教育研究的对象,而把‘充分暴露数学思维过程’作为数学教学的指导原则。”而在实际教学中,“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师还大有人在,他们轻视学生认知的主体作用,过分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往往忽视了思维价值丰富的知识发生过程,从而掩盖了教学中最宝贵的东西一一一学生暴露思维的过程,致使部分学生知识的掌握与思维的发展不能同步,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与信心,学习成绩不尽人意。新课标以人为本的全新理念象春风迎面扑来,要求我们广大教师不但要更新教学观念,而且要转变教学行为,改变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空(活动的时间,思维的空间),真正使学生经历问题的提出过程、感受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暴露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过程,使学生形成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必备的数学知识,从而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位一体的统一。1.自主探索:即发现问题、尝试解决的过程,只有探索、尝试,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主动性,积极地参与认知活动,充分感受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从而对问题有足够的感性认识;只有尝试, 才能启迪人们的思维,打开人们思维的天窗,暴露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控思维活动;只有尝试,才能有取得成功的可能性,从而有成功的体验。为此,我们在教学中把尝试过程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情境,留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给学生以尝试的机会。2.合作交流:合作不仅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方式,而且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更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组织形式。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为主体,学为客体,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机器,抹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这种师生的合作观在我国延续了几千年,禁锢了人们的思维,致使闭关自守的封建政策影响了民族的发展、国家的振兴。致力于合作教学法研究的山东省教科所王坦教授指出:“教学合作活动其主要取向大致可以有三种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全员互动”。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是主旋律,而在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今天,生生互动显得更为重要。互动的主要行为是合作,为了便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划分学习小组就非常必要。首先根据学生基础、智能和学习行为习惯的差异,把学生分为A〈学习有困难的学生〉、B 〈中等生〉、C 〈优生〉三类,他们的比数为1:2:1;然后依类编组,每小组一般由四名学生组成,各小组内A、B、C类学生的比数也为1:2:1。各学习小组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都应是全班情况的缩影。在合理分组的基础上,明确各小组成员的任务职责,引进以小组为核心的评价机制,鼓励每位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小组内及各小组之间要相互讨论、质疑、解释,从而激起与点燃各类学生思维的火花,加快对问题的理解与认识,从而促进问题的解决。由于他们的智慧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相近,在相互讨论、启发的合作过程中极易产生思维的共鸣,从而加快问题的解决。同时教师要做好巡回指导工作,及时点拨、规范,使学生解决问题时有规可矩、有章可循。合作的时机:(1)问题在个体尝试后;(2)学生群情激昂即意见难以统一时;(3)学生迷惑不解即难以听懂时;(4)似懂非懂即难以表述时。3.点拨指导:传统教师的角色是文化知识的传授者,课程教材的执行者,教育教学的管理者。而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着与合作者。作为一个组织者就是教学内容的确定者、课堂结构的设计者、课堂节奏的把握着、教学效果的评价者。作为一个引导者就是架起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桥梁,指导学生找到最佳的学习途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所谓的合作者就是思维水平的下放者、活动的参与者、人际关系的平等者、知识的再发现者。因此发挥教师的作用就是在充分肯定学生个性化处理问题方法的同时,加以及时的指导点拨,提炼共性的方法,达成共识,从而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通性通法与一般规律。这一过程是一名教师对知识把程度的体现,对学生情况了解的体现,也是一名教师驾驭课堂把握课堂节奏的体现,是学生对知识、方法的掌握是否到位的关键环节。4.规范返悟: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并重一直是我国古代教育家所一致赞同和普遍遵循的教学原则。而返悟就是回头领悟,即借助问题解决的过程领悟解决问题的实质所在,它是学思并重原则和巩固性原则的具体体现。因此,返悟过程必须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在课堂上体现出来。通过返悟的过程,不但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找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领悟出了数学知识中所蕴含的思想方法,而且还初步掌握了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从而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完善了他们的思维。在返悟以上收获的同时,要让学生借助具体实例做好简单的笔记,形成书面材料,以加深理解,但笔记切忌长篇大论,以防给学生增加学习上的心理负担。

只学不记一阵风,只听不录一场空;不懂笔墨不读书,好脑瓜不如烂笔头。通过以上两方面的论述,我们不难发现尝试感受是问题解决的开始,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打开学生思维的天窗。合作讨论是问题解决的桥梁,能促进学生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加快学生思维的进程。规范返悟是问题解决的结束,达到学生理性认识的目的,完善学生的思维过程。故我们提供以下课堂教学模式供大家参考使用: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自主探索,尝试解决→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教师指导,学生规范→总结规律,返悟简记。以上是笔者对新课标下课堂教学的一点粗浅认识,不当之处敬请同行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邱学华《尝试教学法的课堂结构》。2.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3.教育部《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4.王立军《中学数学研究》。5.薛党鹏《数学通讯》。

下载议新课标下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议新课标下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美术课堂教学方法论文

    “小课堂”上的精彩——美术课堂教学方法的实效探索摘要:针对初中美术教学现状,笔者对课堂进行一些教学方法的实效探索,将课堂的一些环节变通。本着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让好美术课......

    新课标英语教学方法

    新课标英语教学方法甘肃兰州榆中县第六中学豆淑英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和经济进一步发展,中国加入 WTO后,对国民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的国际化。同时面临......

    2008~2009学年度教学方法改革经验总结

    2008~2009学年度教学方法改革经验总结 我国职业教育倡导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以培养学生技能和职业岗位应用能力为主,具体体现为培养“基础理论知识必需与够用、专业技能应......

    教学方法改革总结

    合肥市腾飞职业技术学校 教学方法改革总结 合肥腾飞职业技术学校市经合肥教育局批准成立的一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是一所以计算机类专业为主体的职业学校,目前学校开设六大专业......

    教学方法改革典型材料

    教学方法改革典型材料 汽车工程系 教学方法改革典型材料 为了摆脱一本书、二节课、三支粉笔的周而复始的枯燥而呆板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了打破专业课、实验、实习这种理论与......

    浅谈语文教学方法改革

    浅谈语文教学方法改革 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多角度、多系统地激励、开拓学生思维,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判断和迁移能力,可以突破定向、单向思维式,使学生思维的......

    电磁学教学方法改革

    物理学本科《电磁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巫山之云 1、 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高等学历的培养目标有明确的定位:“第十六条 高等学历教育分为专......

    识字教学方法及其改革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教学研究和改革的重点课题之一。 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中国内地对小学识字教学规律的探索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