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集体备课 提高教育质量
湖北省宜都市姚家店镇中心学校 辛祖煜
【摘要】 认识集体备课存在的问题,构建集体备课的运行机制,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效益是实施高效课堂的有效之路。
【关 键 词】 集体备课;运行机制;管理策略;高效课堂
【作者简介】 辛祖煜,宜都市姚家店镇中心学校教研员,大学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0-0105-03 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集体备课作为教师合作探究的一个重要侧面和有效平台,不仅有利于发挥教师的群体智慧,有效地弥补教师备课过程的不足,更能使教师在思想认识上相互融注自己的教学观点,在碰撞交锋中端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水平。于是,我们在集体备课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一、加强学习,深刻认识当前教学实践中集体备课存在的问题
对如何进行集体备课,大家看法很多,褒贬不一。为了更加有效地实施集体备课,我们在全镇教师中开展了“怎样认识集体备课”的学习、讨论和交流活动,为推动扎实有效的集体备课,形成科学的管理机制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正如姚店小学张校长在教师培训会上所阐述的:集体备课的目的,就是通过这种有效的形式,使全体教师更新观念、把握教材、钻研教法、提升素质。
1. 组织全体教师深入剖析某些集体备课形式的弊病。
教师们在讨论中认识到,集体备课如果步入误区,极易产生某些负面效应: 第一,滋生教师的懒惰情绪。有些形式的集体备课,实际上是值日式和值周式的轮流备课,你用我的过程教,我用你的思路讲,结果不仅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而且会步入另一种教学极端——思维抄袭,失去自我。第二,泯灭教师的教学个性。有时为了快速完成集体备课,减轻教师负担,往往是充分利用现代网络的优势,将各大教育网页中与新教材相匹配的教案进行下载后装订成册,使集体备课成了“网上资料的拼盘”。第三,阻扰教师的优势互补。我们知道,集体备课的重要环节是集体研讨,但事实上,有些集体备课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往往是任务分配之后,水平高的、资料多的教师就在教案中加了一些新的知识和较为实用的方法;水平一般的、资料少的教师就照抄教学参考,应付了事;集体研讨时也就是中心发言人“独领风骚”,根本无法达到思维碰撞,共同提高的效果。2.大力宣传实施集体备课的重要性和现实性。
在学习、讨论和交流活动中,各校充分利用理论讲座、撰写心得体会等方式,大力宣传集体备课,强化了对集体备课重要性和现实性的认识,使全体教师达成了思想上的统一:第一,实施新课程需要集体备课。新课程积极提倡“自主、合作与探究”的新理念,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需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需要我们学习他人的经验和成果,更需要同行密切的分工与协作,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共享。第二,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集体备课。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专业技能不再以知识形态而是以行为方式来呈现,怎样平衡差异,弥补差距,在较高的层次上优化课堂教学,在一定的范围内打造一个教师交流提高的平台,集体备课就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条有效途径。第三,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集体备课。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利用集体备课来优化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差异,做到教材、教法与学生实际的有机结合。
通过广泛的学习、宣传和交流,全镇广大教师形成了这样的共识:集体备课需要教师的热情参与,同样需要学校的有效组织。
二、强化措施,努力构建适合具有校本特色的集体备课运行机制
通过学习、讨论和交流,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只有科学有效地管理运行机制,才能使集体备课发挥其思想碰撞、资源共享,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目的。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广泛征求意见,制定了《姚家店镇学科教研组集体备课实施方案》,确立了以中心小学为龙头,以学科中心教研组为阵地,辐射带动学区完小的工作思路,强化了以下一些工作措施: 1.把握集体备课内容,规范操作流程。首先,集体备课要做到“五备”,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教具、备学法指导。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重点、双基能力及思想教育应达到的要求应遵循“个人初备——主备人说课——集体研讨——修改完善——教学实践——教后反思”的模式。个人初备出思路:集体备课前每名备课组成员要根据备课内容深挖教材,研究课标,搜集相关信息,设计教学思路,准备交流。
主备人说课谈思路:主备人将个人精备的教学方案,以说课的形式进行交流,展示自己的教学思路、过程,介绍设计理念、方法。集体研讨议思路:参与教师认真听讲、及时记录和互动交流,把对教材的处理、目标的制定、教法的选用、学法的指导、过程的设计等,调整到最佳程度,形成一个优化“共案”。修改完善成教案: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特色及本班学生实际,对“共案”进行调整,形成个性化、特色化的教案。
教学实践再改进:课堂教学中,针对实际学情教情及时调整,搞好课堂教学的二次备课,在教学实践中完善教学方案。
教后反思写心得:针对课堂教学情况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找准问题,做到一课一得,在下一次的集体备课中进行交流。
2.落实集体备课要求,提高活动实效。集体备课要做到优化“两法”、坚持“四定”、保证“四有”。优化“两法”:优化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坚持“四定”:定时间,按期初拟定的计划严格实施;定地点,落实好集体备课地点,以便于活动组织;定内容,严格按照计划安排进行,专题备课要提前一周拟定好课题,学区完小要针对本校的实际问题向学科中心教研组提出申请,以利统筹安排;定主讲人,要周密安排好每次活动的主讲人,提前做好准备。保证“四有”:每次集体备课活动都要有计划、有记录、有总结、有考评。
在集体活动中,我们突出了“回顾、检查、研究、整理”的操作要领。回顾论得失,讨论上次集体备课的得失,学区完小要重点思考如何解决本校集体备课的组织、规模和效益问题;检查看修改,检查教师教案修改的情况;研究重互动,组织学科教师积极参与互动交流,编写教学流程,设计教学方案;整理抓提高,在分享集体备课的成果时,引导教师结合学情,进行增减,形成具有符合教师和学生实际的特色个案。3.实施“三个结合”,优化集体备课策略。
一是集体备课与“高效课堂”创建相结合。我们把集体备课作为创建“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集体备课的环节中,我们突出了教材的研究处理和教学的过程设计,这样既体现了“高效课堂”活动的主题,也提高了“高效课堂”活动的实效。我们认为,只有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缩短备课与上课的距离,使集体备课更加贴近课堂、贴近学生实际。二是集体备课与课题研究相结合。为切实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在整个集体备课过程中,我们强化了集体备课和教科研工作的整合。各课题小组定期围绕课题研究开展工作,强化过程管理,以“围绕课题说课——凸现课题上课——深化课题议课”的集体备课模式开展活动,较好地调动了全体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丰富了课题研究的形式,提高了教科研工作的效益。
三是集体备课与微课题研究相结合。在集体备课中,我们设置了一个个话题,结合学校、班级和学生实际,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科及教材开展了诸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何转化低差生”,“如何设置符合小学生特点的英语学习情景”等微课题研究,重点探讨其共同特点、处理策略、解决方法等规律性问题,达到研究一课解决一类,突破一例带动一片的效果,实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三、重视管理,不断提高集体备课对于课堂教学的质量效益
众所周知,优异的教育质量取决于优质的课堂教学,而优质的课堂教学来源于高效的集体备课,为使全镇的集体备课能得以扎实有效地开展,我们建立了一系列集体备课的管理制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加强领导,建立分层负责的集体备课管理网络。
一是设立中心学校、学校、教导室三级行政管理体系;校长室——教科室——教研组——备课组教师四级业务实施体系。校长要加强对集体备课的领导,教导处具体负责,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组织实施,教师共同参与。中心学校设立语、数、综合学科中心教研组,负责指导、协调各学校备课组的活动,重点解决小学英语、品德与社会、科学、艺体等学科以及中心教研组的集体备课活动。中心小学承担相应区域的学科集体备课活动,并发挥示范辐射作用。二是按语、数学科,以年段为单位,其他学科以学校或学区为单位,成立备课组,设备课组长。备课组长负责组织本组成员开展好集体备课活动,做好本组的考勤登记和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备课组长对各备课组集体备课负主要责任。三是要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必须积极参与备课活动,并发挥引领作用。其效果将直接运用于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考核评优和津贴的发放。四是要求不断完善备课活动的资料收集和整理。每次集体备课都要认真填写好《教研组工作手册》和《教师工作手册》,做好备课记录,并定期做好相关分析和总结。2.因地制宜,建立和谐高效的集体备课运行机制。在集体备课中,我们因地制宜,因校而异,引导各校结合自身实际,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尝试。一是倡导网络交流探讨。姚店小学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的优势,开辟集体备课专题网站和教师博客、论坛,设立集体备课交流区,利用校园局域网和教师信箱,在网上开展研讨活动,既拓展了时空,减轻了教师负担,又增强了实效。二是推行“师徒结对”。杨守敬中学考虑到学校规模和教师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在备课组中试行跨年级、跨年龄段或骨干教师师徒结对,以老带新,相互交流,资源共享,既有利于老教师更新观念,也有利于新教师的专业成长。三是有效调控活动时间。时间也是制约集体备课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要想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效益,首先得为大家“减负”。如果要求各科教师周周都走“规范化”集体备课的路子,便过于呆板繁琐,尤其是不合乎各科实际。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对各科集体备课的时间和形式给予了区别安排:语数两科每两周一次集体备课,科学、艺体等学科每三周一次集体备课。同时要求各备课组组长及时了解成员在教学实践中的疑难或偶发性问题,加强“随机式”集体备课,形式可灵活多样,地点可灵活多变。如此,因科制宜,不搞“一刀切”,集体备课的实效性便得到了更加突出的发挥。3.立足发展,完善激励创新的集体备课评价体系。活动实施过程中,我们不断总结完善了集体备课的考评制度。在校长的目标责任考核办法中,增加了校长对集体备课的组织领导、跟踪督导及实施效果的考核评价。各学校均成立了集体备课工作领导小组,设定“推门”检查活动,由校长及班子成员定期或不定期地参加、旁听集体备课活动,随时进行监督、指导。姚店小学每月组织一次阶段总结会,并分月填写集体备课工作小结,要求教师每学期撰写一份专题总结、一份优秀教案、一份优秀案例,一份教学反思;每学期组织一次总结表彰会,组织评选集体备课先进个人、优秀备课组和优秀备课组长,对成绩突出的教师、备课组及备课组长进行表彰和奖励。杨守敬中学在推行“师徒结对”集体备课的模式下,尝试实行“捆绑式”集体性评价,即对同一备课组内教师的教学成绩的量化增设协作奖,以此推动整体质量提升。教学评价管理制度的系列改进和完善,有效营造了集体备课的和谐氛围,为团队精神的打造和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奠定了精神基石。集体备课是推行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大课题,是提高教师群体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和完善。
第二篇:加强集体备课提高教育质量
加强集体备课提高教育质量
【摘 要】 认识集体备课存在的问题,构建集体备课的运行机制,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效益是实施高效课堂的有效之路。
【关 键 词】 集体备课;运行机制;管理策略;高效课堂
【作者简介】 辛祖煜,宜都市姚家店镇中心学校教研员,大学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
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集体备课作为教师合作探究的一个重要侧面和有效平台,不仅有利于发挥教师的群体智慧,有效地弥补教师备课过程的不足,更能使教师在思想认识上相互融注自己的教学观点,在碰撞交锋中端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水平。于是,我们在集体备课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一、加强学习,深刻认识当前教学实践中集体备课存在的问题
对如何进行集体备课,大家看法很多,褒贬不一。为了更加有效地实施集体备课,我们在全镇教师中开展了“怎样认识集体备课”的学习、讨论和交流活动,为推动扎实有效的集体备课,形成科学的管理机制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正如姚店小学张校长在教师培训会上所阐述的:集体备课的目的,就是通过这种有效的形式,使全体教师更新观念、把握教材、钻研教法、提升素质。
1.组织全体教师深入剖析某些集体备课形式的弊病。
教师们在讨论中认识到,集体备课如果步入误区,极易产生某些负面效应: 第一,滋生教师的懒惰情绪。有些形式的集体备课,实际上是值日式和值周式的轮流备课,你用我的过程教,我用你的思路讲,结果不仅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而且会步入另一种教学极端――思维抄袭,失去自我。第二,泯灭教师的教学个性。有时为了快速完成集体备课,减轻教师负担,往往是充分利用现代网络的优势,将各大教育网页中与新教材相匹配的教案进行下载后装订成册,使集体备课成了“网上资料的拼盘”。第三,阻扰教师的优势互补。我们知道,集体备课的重要环节是集体研讨,但事实上,有些集体备课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往往是任务分配之后,水平高的、资料多的教师就在教案中加了一些新的知识和较为实用的方法;水平一般的、资料少的教师就照抄教学参考,应付了事;集体研讨时也就是中心发言人“独领风骚”,根本无法达到思维碰撞,共同提高的效果。
2.大力宣传实施集体备课的重要性和现实性。
在学习、讨论和交流活动中,各校充分利用理论讲座、撰写心得体会等方式,大力宣传集体备课,强化了对集体备课重要性和现实性的认识,使全体教师达成了思想上的统一:第一,实施新课程需要集体备课。新课程积极提倡“自主、合作与探究”的新理念,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需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需要我们学习他人的经验和成果,更需要同行密切的分工与协作,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共享。第二,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集体备课。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专业技能不再以知识形态而是以行为方式来呈现,怎样平衡差异,弥补差距,在较高的层次上优化课堂教学,在一定的范围内打造一个教师交流提高的平台,集体备课就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条有效途径。第三,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集体备课。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利用集体备课来优化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差异,做到教材、教法与学生实际的有机结合。
通过广泛的学习、宣传和交流,全镇广大教师形成了这样的共识:集体备课需要教师的热情参与,同样需要学校的有效组织。
二、强化措施,努力构建适合具有校本特色的集体备课运行机制
通过学习、讨论和交流,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只有科学有效地管理运行机制,才能使集体备课发挥其思想碰撞、资源共享,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目的。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广泛征求意见,制定了《姚家店镇学科教研组集体备课实施方案》,确立了以中心小学为龙头,以学科中心教研组为阵地,辐射带动学区完小的工作思路,强化了以下一些工作措施:
1.把握集体备课内容,规范操作流程。
首先,集体备课要做到“五备”,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教具、备学法指导。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重点、双基能力及思想教育应达到的要求应遵循“个人初备――主备人说课――集体研讨――修改完善――教学实践――教后反思”的模式。
个人初备出思路:集体备课前每名备课组成员要根据备课内容深挖教材,研究课标,搜集相关信息,设计教学思路,准备交流。
主备人说课谈思路:主备人将个人精备的教学方案,以说课的形式进行交流,展示自己的教学思路、过程,介绍设计理念、方法。
集体研讨议思路:参与教师认真听讲、及时记录和互动交流,把对教材的处理、目标的制定、教法的选用、学法的指导、过程的设计等,调整到最佳程度,形成一个优化“共案”。
修改完善成教案: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特色及本班学生实际,对“共案”进行调整,形成个性化、特色化的教案。
教学实践再改进:课堂教学中,针对实际学情教情及时调整,搞好课堂教学的二次备课,在教学实践中完善教学方案。
教后反思写心得:针对课堂教学情况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找准问题,做到一课一得,在下一次的集体备课中进行交流。
2.落实集体备课要求,提高活动实效。
集体备课要做到优化“两法”、坚持“四定”、保证“四有”。
优化“两法”:优化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坚持“四定”:定时间,按期初拟定的计划严格实施;定地点,落实好集体备课地点,以便于活动组织;定内容,严格按照计划安排进行,专题备课要提前一周拟定好课题,学区完小要针对本校的实际问题向学科中心教研组提出申请,以利统筹安排;定主讲人,要周密安排好每次活动的主讲人,提前做好准备。保证“四有”:每次集体备课活动都要有计划、有记录、有总结、有考评。
在集体活动中,我们突出了“回顾、检查、研究、整理”的操作要领。回顾论得失,讨论上次集体备课的得失,学区完小要重点思考如何解决本校集体备课的组织、规模和效益问题;检查看修改,检查教师教案修改的情况;研究重互动,组织学科教师积极参与互动交流,编写教学流程,设计教学方案;整理抓提高,在分享集体备课的成果时,引导教师结合学情,进行增减,形成具有符合教师和学生实际的特色个案。
第三篇:提高教育质量
提高教育质量
作者:袁贵仁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强调“提高教育质量”,这是我们党站在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部署,集中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为“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提高教育质量是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性工作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只有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的目标要求,才能确保我国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很不平凡的五年。以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引领,我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中上收入国家行列。学前教育毛入园率提前两年实现规划目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推进,新增劳动力绝大部分接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基本形成,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贡献力明显增强,继续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大,民族教育快速发展,残疾学生受教育权利得到较好保障。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水平明显提高,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三五”时期我国教育将进入提高质量的新阶段。《建议》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了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所有这些发展理念的落实,都必须按照总书记关于“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高人力资本素质”的要求,把提高教育质量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从坚持创新发展看,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教育创新为各方面创新提供知识、技术和人才支撑,花大气力抓好教育是创新发展的根本大计。必须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提高高校基础研究能力。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从坚持协调发展看,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加快转变,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通过教育加快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是未来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只有全面高质量的教育,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协调发展。从坚持绿色发展看,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既丰富和拓展了教育的服务领域,又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积极参与和支撑低碳循环发展,加强资源环境国情和生态价值观教育,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从坚持开放发展看,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现代化教育的基本特征。要站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高度,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通过开放把中国教育办得更好,更好地服从服务于国家建设和对外开放战略大局。从坚持共享发展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要真正把工作重点转到提高教育质量上来,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使全体人民在教育改革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二、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从确保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多次就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出重要指示。《建议》进一步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化教育改革,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国民教育全过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现了新时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是教育系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所在,是“十三五”时期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是教育工作的根本宗旨。衡量一个学校办得好不好,一个地方教育办得好不好,关键看给国家和社会提供了多少高质量人才和高质量成果。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要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教育的重要方向,全面适应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需求,在服务中体现教育的地位、作用和价值。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紧密结合总书记明确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真正落实到教材课堂中,落实到文化育人中,落实到实践活动中,落实到政策制度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同民族团结教育,同提高法治意识、环境意识、国防意识等紧密结合,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强大合力。
(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工作重点
人才培养的质量,不应只看学生考试分数,更根本的是看学生是否具备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要面向全体学生,牢固树立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终身学习观念和系统培养观念,更加注重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更加注重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协同育人,努力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要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更加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为党和人民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全力落实促进公平、优化结构、深化改革的重大任务
根据《建议》的部署,“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要以促进公平为基本要求、以优化结构为主攻方向、以深化改革为根本动力,在提高教育质量上下大力气、下苦功夫,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
(一)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现代化的教育是公平的教育。总书记强调,“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建议》对促进教育公平的部署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坚持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强义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全面改善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办学条件,保障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同样受到良好教育,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差距。二是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学前教育,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办好特殊教育”,提高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质量,保障公民依法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三是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强化政府促进教育公平的主体责任,“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完善资助方式,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畅通农村和贫困地区学子纵向流动的渠道,进一步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
(二)提高教育质量,必须着力优化教育结构体系
现代化的教育应当有合理的结构体系。总书记强调,要更好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建立人才培养的协调机制,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使我国教育越办越好、越办越强。《建议》将优化教育结构体系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重点,作出了三个方面部署。一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集团化办学、校企一体化办学、“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推进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二是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三是全面提升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加快建立高校分类设置、分类拨款和分类评估制度,形成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的长效机制;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为导向,“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办好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支持高校参与建设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为科学民主决策提供高质量的智力支持。
(三)提高教育质量,必须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必须加快教育改革步伐。总书记强调,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教育方法,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建议》重点从四个方面对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作出了部署。一是落实并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二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完善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三是完善教育督导,加强社会监督。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健全国家教育督导制度,引导社会参与监督学校管理和改革,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四是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健全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加强民办学校内部制度建设,保障民办学校、学生、教师合法权益。
四、努力为提高教育质量提供坚强保证
实现“十三五”时期提高教育质量的目标任务,要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提高领导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能力,努力把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一)加强和改善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完善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教育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提高教育质量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健全各级各类学校党的组织,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要坚持不懈地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视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切实维护学校和谐稳定。教育系统各级党组织要落实好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二)大力提升依法治教能力
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高教育质量,加快教育法律一揽子修订,努力把教育改革发展纳入法治化轨道。教育部门要依法行政,健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学校要依法办学,加强党的建设,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全面推动章程建设,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切实增强教育系统干部师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自觉性。
(三)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教育质量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引导广大教师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不断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治力度。落实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着力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成长,维护教师权益,吸引、鼓励、支持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大力宣传优秀教师先进典型,让尊师重教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我们要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作出更大的贡献。(作者系教育部部长)
第四篇:教育质量怎么提高
教育质量怎么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应该说,“有学上”的问题已得到了较好解决,“上好学”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也就是说,教育发展质量与人们的期待还有较大差距。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任务十分艰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主要靠什么呢?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
优质教育资源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需要。我国现在仍然是“穷国办大教育”,尽管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大大增加,但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优质教育资源总体不足的状况短期难以改变。
教育自身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这几年,提高教育质量工作取得很大进展,但从整体上看还不够。比如,提高质量大多是在点上推进,统筹考虑和整体部署有待加强;一些工作还停留在具体层面,亟须建立科学的评价体制、激励机制;相当一部分学校仍然围着应试教育打转,素质教育虽然有所进展,但推进比较艰难。
社会存在急功近利的风气。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过程,是一项慢功夫。但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教育上的功利主义比较严重,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家庭“逼子成龙”、“逼女成凤”,社会唯名校、唯学历的现象大量存在。加之一些培训机构的忽悠炒作,许多人形成了“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紧张心理,带着孩子奔波于培训班、“占坑班”,参加五花八门的竞赛取证。这些都加重了孩子的负担,扼杀了孩子的天性,本应自由翱翔的“小天鹅”变成了“小考鸭”。
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社会的强烈呼声,反映了人们对办好更高质量教育的美好期待。人们的愿望就是努力的方向,必须高度重视教育质量问题,牢固树立以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到底怎么看教育质量问题呢?从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来看,至少应搞清以下几个问题。
什么才是有质量的教育?有人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考的分数高,就是有质量的教育。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分数并不是教育的全部,如果孩子思想品德有问题、身体素质差,“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分数再高也算不上有质量的教育。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培养合格人才,“高分低能”恰恰是教育失败的表现。判断教育质量好不好,关键有四条:一是塑造健全人格,不光是发展智商,还应培养情商;不光是学习成绩好,还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二是尊重成长规律,根据学生的年龄段,适度、适量施加教育,不能拔苗助长。三是拓展个性空间,针对孩子的兴趣爱好、天赋秉性,搭建多姿多彩的平台,使每个学生都获得自由发展。四是符合社会需求,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使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有机衔接,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提高教育质量主要靠谁?毋庸置疑,学校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主阵地,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家庭和社会的作用也不可小视。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站,父母是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深深影响着孩子的学习兴趣、言行举止、道德养成。同时,社会不良风气对教育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只有学校、家庭、社会步调一致,拧成一股绳,教育质量的提高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归结起来,有质量的教育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有利于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全社会都应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上达成共识,相互理解,共同努力,携手承担起培养下一代接班人的重任。
提高教育质量,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我们要明确评价“指挥棒”怎么指
1、要明确评什么。确定学生、学校和教师为主要评价对象,明确评价的具体内容和标准,建立完善多维度的综合评价体系。
评价学生,应打破“唯分是举”,把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兴趣特长和学业负担纳入评价内容,进行综合考察。应在总结推广各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学生评价体系,使之更全面、更科学。
评价学校和教师,不能唯升学率,而应全方位、多元化。完善科学的教师绩效评价制度,全面评估教师的德、识、能、绩,改变单凭分数评价教学优劣的做法。建立有利于推广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完善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纠正单纯以升学率评判办学质量的倾向,尊重学校的差异,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2、明确怎么评。应逐步改变“政府评学校、学校评教师、教师评学生”的单向度、封闭式模式,探索建立政府、学校、学生、家长和社区共同评价机制,培育社会专业评价。应突破纸笔测验模式的评价方式,增加行为观察、情景测验、学生成长记录,建立学生培养的跟踪监测体系,实施动态化管理。
完善考试招生制度。这几年,中考已经把日常评价与毕业考试评价结合起来,增加了综合素质评价;高考在部分省份进行自主命题改革,一些高校开展基于高考的综合评价招生。今后将通过科学平稳、渐进有序的改革,建立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使学生成长成才的“独木桥”变为“立交桥”。
教育综合改革怎么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方式的全方位调整。当前,教育改革的诉求越来越强,涉及的利益越来越多元化,碰到的阻力也越来越大。应切实加大教育改革的步伐,消除不合理的体制机制障碍,为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增添新活力。
明确往哪里改。方向决定成败。应进一步凝聚改革共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按规律办事,尊重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最高标准,让老百姓真切感受到教育发展变化,享受到教育改革成果。
汇聚改革合力。教育综合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决不能简单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局部整形,而应协同闯关、整体塑造。比如,让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享受更高质量的教育,涉及财政、户籍等制度,显然不是一时一地、一个部门解决得了的。应重视改革的系统设计和整体安排,健全改革的领导体制,建立激励机制、政策突破机制,从深层次解决问题。充分汲取社会各界智慧,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努力寻求教育改革的最大“公约数”。
突出改革重点。全面推进首先要找准突破口。在办学体制方面,2013 年将出台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全面清理各种歧视性政策。在管理体制方面,重点推进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深入推进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切实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在保障机制方面,重点建立健全各级政府教育经费分担机制,确保国家财政性经费支出落到实处。
强教为何必先强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决定教育质量的最重要因素。有了好的教师,才可能有高质量的教育。
推动教育质量提高,迫切需要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从政府来讲,应创造有利于教师工作和发展的环境及条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教育工作。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创新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建立教师学习培训制度,完善培养培训体系,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这几年,国家针对农村教师队伍状况,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施了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为农村补充了大批优秀教师。实施了以农村教师为重点的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大力促进农村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今后,还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师培训的支持力度,继续深入实施“特岗计划”,建立农村教师补充新机制。
同时,应切实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水平,这是教育队伍吸引人、留得住人的关键。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保障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健全符合教师职业特点、体现岗位绩效的工资分配激励约束机制,落实和完善教师社会保障政策。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实行工资倾斜政策。
对社会来讲,应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尊师重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一个国家重视不重视教育,首先要看教师的社会地位。在世界各国,教师通常都是受人尊重的职业,我国更是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应大力宣传教书育人楷模的先进事迹,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让教师成为全社会最受人尊敬、最值得羡慕的职业。
从教师自身来讲,应自觉加强专业学习和师德修养。“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教师必备的基本价值追求。教师要把教书放在第一位,打牢深厚的知识功底,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同时加强师德修养,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教育是国计,更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只有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造就一批又一批高素质人才,才能用人力资源强国的教育梦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五篇:如何提高提高集体备课的有效性
黛溪中学
为创建高效课堂加强集体备课的补充措施
课堂教学做好充分准备。为了充分发挥集体智慧,促进以老带新,以新促老,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真正实现脑资源共享,使全体教师能从单元整体上驾驭教材。
一、指导思想:集体备课必须立足个人备课的基础上,以学科备课组为单位进行,要在充分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前提下,集体商讨教学方法,共同研究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同时要兼顾学生的基础和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备课的基本模式是:个人备课——集体备课——再个人备课。个人备课应在熟悉课标、研究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写出自己对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热点的处理想法,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如何做好课堂内的落实。集体备课必须以个人备课为前提,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智慧,发挥团队精神。然后再个人备课,个人备课时要对集体备课的内容进行消化、吸收、补充和完善,对个人教案进行修改。因此集体备课不是个人备课的简单重复,而是个人备课的再认识、再提高、再创新的过程。
三、集体备课的要求与流程。集体备课只是教师个人备课的有效补充和检查督促,它不应该是备课的主流方式,更不应该代替教师的个人备课;集体备课要有实际价值,其前提就是教师事先认真完成个人备课,并在集体备课之后再次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把集体备课的精髓灵活机智地运用到自我的教学中去。
集体备课要求全备课组教师做到“五统一”(即统一进度、统一教学内容、统一例题、统一练习、统一测评),是以备课组长为龙头,确定中心发言人,全体教师参与计论,各教师再写教案的一种备课方式。学案是配合教案和教材的内容,针对学生编制的一种学习方案。在以往,教师既要写教案,又要准备学案,难以保证集体备课的落实。为更有效地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提出并实行“教学案一体化。“教学案一体化”集体备课是将教案和学案合二为一的集体备课,备课时要考虑教师的教,还要考虑学生的学,其备课流程为:
1、自研教材,分工主备:备课组的每位老师事先对相关章节、单元的全部内容认真钻研,然后根据备课组长的分工对主备内容重点思考,查阅资料,写出发言稿;
2、集体研讨,取长补短:个人对主备内容作重点发言,大家补充、讨论、修正,在名师、骨干教师的指导下,形成最佳课时方案;
3、整理详案,形成系列:在形成最佳课时方案的基础上,各人就自己主备的内容写出详细教学案(但要留有一定空白),分发给大家,使每人持有一套单元教学案;
4、修修补补,因材施教:执教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风格以及本班学生的情况,在空白处对统一教学案修改和补充,成为自己的课时教学案,然后施教;
5、教后反思,二次备课:施教后写下教学后记,备课组安排时间进行反思,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作进一步的讨论,寻找解决办法,为提高下一次集体备课质量以及各人的教学水平打下基础。
“教学案一体化”集体备课以章节、单元为单位,全组老师同时钻研,分工主备,能充分发挥协作精神、凝聚集体智慧。形成系列的教学案可有效减轻教师的书写负担,能保证集体备课的落实,更重要的是将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在同一课时方案中得到体现,能让教师课堂教学更有效,学生课后复习有依据。在每周课时安排上,该校教务处为每个备课组腾出了半天的时间用于集体备课,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对“教学案一体化”集体备课进行检查和督促。
四、加强集体备课的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它能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教学反思是汲取经验教训的最有效手段。上完课是课堂教学的结束,但对备课来说,并没有结束。课后反思是备课的重要环节,也是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重要手段。舒尔曼对“反思型教师”的定义:“所谓反思型教师就是经常回顾、重建、重现并能够对自己的行为和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批判性的分析,这些教师总是能够用事实来解释一切。”反思型教师并不是被动地考察自己,而是积极地参与到一系列关系到学生成长的活动中。具体做法如下:
1、将备好的课进行实践,把实践所获得的反馈信息渗透到教案中,进行二次增、删、调整、修改,直至优化。在一个班上完课后可以立即进行调整、修改,往往是后两个班的课上的效果要比第一个班上的效果要好许多。
2、聚精会神地回忆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想想哪些地方处理得好,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哪些地方是现设备课的。可将课堂上学生的提问、教师自己对问题的分析、一时解答不清的难点以及自己在教学中的感触、体会等及时记录在该课的备课笔记上,以便自我鞭策和提高。
3、虚心好学地聆听他人的评议。我比较珍惜每一次的公开课机会,特别珍惜老教师以及教研员们对我的课所给予的评价,针对我的优点和不足,争取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扬长避短,继续发挥自己的特长,及时改正缺点,以不断取得进步。
4、及时记教学后记。教学后记是教师对自身具体教学工作的检查和评定,是教师整理教学、反馈信息、适时总结经验教训和找出成功与不足的重要过程。在教学后记中一般要有选择地记录,比如:教学中的体会、教学中的失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教学中学生好的见解和教学再设计等。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用怎样的心态和行动来备课呢?我认为那就是终生孜孜不倦地学喜相持之以恒地博览群书,读教育理论、学术专著及相关学科书籍,永远把自我学习当作自己终生的追求,当作精神第一需要,不断地丰富知识、充实头脑、拓宽视野,提升修养,尤其是在自己所教授的那门学科里要有一定程度的研究。在自己知识的海洋里,教给学生的那点知识,应当永远是沧海一粟,要给学生一杯水,我们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要给学生一桶水,我们教师必须要有一缸水。其实,道理就这么简单,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才能不断地补充我们的知识;才能使我们的知识变得越来越宽广,越来越丰富;才能使我们的备课越来越灵活,越来越具个性。
教师在反思中逐渐认识到合作反思的作用,集体备课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集体反思探讨碰撞的大舞台。首先反思的是教学内容,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因此在教学活动实践后进行教学反思是很有必要的。其次,我们要对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我们备课组的老师们,由于教师间的教学行为具有个性,而事先准备的教学内容缺乏个性,个性的教师用共性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实践,这往往造成教学的事与愿违。由于我们组的教师在集体中反思,在反思中备课,使我们的教学设计有了很大的提高,有了好的教学设计来指导课堂教学实践,课堂的教学效率就有了保障。
2011.9
教导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