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综合实践与课改
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改革的“推进器”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因自己身份的权威性顺理成章地具有了知识上的权威,学生理所当然地成为知识的接受者。而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全盘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方法,而是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解决的思路、途径、方法。但是在目前,与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相比较,教师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变革明显滞后。而综合实践活动课因其自身固有的特点,在课改的大潮中,成为了中小学课程改革强有力的“推进器”。
一、推进师生角色的转换
1、教师角色的变化。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因为教学形式着重体现在“实践活动”上,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的地位自然就发生了变化,教师对学习内容失去了传统教学中的权威,不再是课堂的垄断者,而是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教师甚至必须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学习的合作者,教学才可能取得成功。
2、学生地位的变化。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要想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教师的主导地位可以不变,但必须充分保证学生主体作用的真正发挥。传统的教学,一节课是教师一个人展示的舞台,有时也能把教学任务强行“灌”给学生而实现相应的知识目标,但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则行不通了。教师只有通过科学的设计,把教学内容和任务大胆、科学地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给他们提供一个广阔的“学习”舞台,让他们淋漓尽致地表现自己,真正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才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3、师生关系的变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教师不再是站在讲台前的那个知识的“搬运工”了,而是走到了学生中间,真正平等地和学生在一起活动,这种教学方式创造了一种宽容性的课堂氛围。因为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不可支配因素,活动并不能保证每次都能一蹴而就,这样教师也就需要比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多出一份耐心和宽容。这种耐心和宽容,可以在一次次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一种民主、尊重、信任、理解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能够让学生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显示自己的才华,从而让他们感受到自我的价值,在学生阶段就有一种能主宰自己与社会的人生体验,为将来走向社会积累经验。
二、推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1、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很大程度上充当着“知识容器”的角色,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注定了学生就算是想直接接收也没知识可以直接接收,一切知识都要来源于自己的实践与探索。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一般都与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也只有在此基础上,他们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意识和创新精神,视学习场所为自己社会生活的缩影,从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己的智慧和生活经验,去自主地探索和学习。这样不仅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使学生内在的潜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从而在活动中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在创造中获取成功的快乐!
2、在活动中张扬个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创设的教学情境和氛围、学习方式的改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和实践、创新的机会,还增强了自尊与自信。当然,每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计与安排,都应该符合综合性学习的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合作精神和研究能力。要让学生通过活动,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掌握科学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形成一种积极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不同于以往的学习方式,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课堂过多地被教师占领,教师长期一成不变甚至是死板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感到枯燥,对学习失去兴趣。而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每一个学生都有了展示自己才华和能力的机会,自我价值得以体现,从而一次又一次得到“我能行”的心理暗示和自我认同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个性就会得到充分的张扬!
3、在反思中巩固提高。
学生的实践活动并不是每个人、每一次都能成功,但要完成每节课的学习任务,每名学生就必须至少要有一次成功的体验,这就要求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和活动结束后认真进行反思。自己为什么会失败?成功与失败的活动过程有什么不同?今后的活动怎样操作才会提高成功率?这样的反思比常规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解错了题后的反思会来得更主动一些,甚至很多时候不需要教师的要求与提醒。长此以往,学生自然会养成课后反思的习惯,这种习惯将会保证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思维更加缜密,行动更加严谨。学生的能力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学生的知识也会在反思中得到一次又一次的强化与巩固。
三、推进教学内容的拓展
1、从书本拓展到社会
多年以来的传统教学都是在课堂上传授内容,以书本知识为主,学生大多只是思想上的接受,而很少进行实践操作,所以我们的教育培养出了太多的“高分低能儿”。而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来提高实践能力。它以学生的经验和生活为核心,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体验和感受生活。这种课程和教学方式给了学生一个广阔的天地及展示的空间,他们通过自主选择活动内容或方式,自主组织人员,搜集信息,展开活动,获得资料,展示自己的成果。这样不但能培养学生的自觉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够锻炼学生各种实际生活能力,为自己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2、由封闭拓展为开放。
文本课程只是特定的知识载体,而综合实践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体验课程,这种课程,体现的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课程改革告诉我们: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都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体会者。综合实践活动课将教学知识从封闭拓展为开放,知识的多元性和思维的发散性要求教师要有开放的思想和民主的精神,要善于挖掘教材,对知识的理解与方法的选择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从而选择最适合自己及学生特点的教学素材,既能运用课程,也能实现课程的创生。
3、从传授拓展为相长
过去,教师的工作责任就是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教师工作应该是一个不断创造和超越以及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的过程。教师的创造和超越从何而来呢?教师除了要不断学习,具备随时更新知识的能力和适应并改变学生的能力外,综合实践活动课也给教师的自我创造和超越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利的平台。教学中我们虽然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依然不能忽视。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学生在自主学习或展示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问题,这时教师就要善于从学生和课堂的实际出发,走到学生当中去,与学生一起研究、学习、成长,在引导和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教师的自身素质也会得以提高。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因其民主、自省和开放的特征,能充分展示学生的智慧结晶,令本应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大有收获,这种双向融合的过程也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对文本课程的有力补充,它打破传统教育原有的单
一、教条的教学模式,给沉闷、闭塞的课堂带来了欢声笑语,使课堂充满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体验,来培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品性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既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体会和思考,也必将更有力地推动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第二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改总结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改总结
在2008-2009学年中,我校认真贯彻市教育局、教研室以及学校综合实践课程计划的有关精神,坚定不移地依照新课程理念,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推向深入,努力提高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着重培养既有底气又有灵气且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现代中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我校做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的样本校,为此,我们采取的策略是: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前一阶段我们在学生评价工作和校本课程方面工作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认可。我校的综合实践教师们在参与中学到了许多新的理念及教学方式。教师从意识上重视起了这门课程,实施课程的能力从无到有,从初步体验到有所感悟。学生在一次次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并培养了兴趣。综合实践活动在我校学生的主体参与中深入开展。
为了把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深入地开展下去,本学期我们做了如下工作。
一、体制健全与保障完善
首先,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与实施小组,制定了学习和研究计划,并按计划开展了多次学习与研讨活动,进一步强化了课程理念,明确了课程实施方向、组织形式,尤其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形式。
其次,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基于学习者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社会,在以学生自主活动为特征的实践操作中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实践科学结论、发现新知识的课程形态。在此过程中不断对综合实践活动内容重新作了调整。并结合学校特色、周边环境特点和依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相关理论,随时修正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活动实施方案,经过科任的教师实践与修改,使之趋于科学、合理,更能贴近学生、贴近教师、贴近学校。
第三,我们考虑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的一些实践活动,需要得到社会、家长的支持与合作。为此,我们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了广泛的宣传,使社会及家长也充分认识到: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为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十分必要和及时,为此,我们营造了课程实施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四,在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十分注重教师的角色把握,要求教师首先是与学生一样,是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其次才是实践活动的指导者。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得以转变,必须是多种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要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有实践活动过程的切身体验,而且,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也应呈多样性,如个人独立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师生共同探究、班级集体探究等。综合实践课教师以“学生发展性评价”为主题,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指导学生有创造性的使用“评价手册”。注意运用“自评”、“他评”、“集体评”、“再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及时对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包括知识、水平、能力、成果、情感、态度等)进行恰当的评价,并与学生的实践活动成果一起存入学生的课程材料袋,使之更趋向于现代化、个性化。
二、具体实践活动 在高一第一、二学期,我们主要大规模开展了社会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两方面的内容,社区服务由主要集中在寒暑假学生在父母的监督下经行,现在把社会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总结如下:
(一)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高一年级的社会实践活动首先安排的是军训,具体时间是开学的第一周,共7天;军训地点:巩义五中校园内;参训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通过7天的全封闭式军训,学生掌握了基本军事知识和技能,增强了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观念;吃苦耐劳和艰苦朴素的作风有一定提升,强化了组织性、纪律性;初步培养了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激发其学习文化知识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意志、毅力、品质都得到磨练和增强。在学校秋季运动会上,高一年级学生以整齐的队列,高昂的士气,赢得了全校师生的喝彩!
其次,在学科方面,我校地老师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生物老师刘婷带领学生采集各种植物,并利用课余时间制成标本,在生物教师刘婷、李华旭老师指导下,修剪校园花草,并查阅资料,为每一种植物制作了说明书,校园植物就有30余种,我校中心花园也变成了生物园地。地理教师刘海军、王中良,先后带领学生到小关矿山和老庙山采集铁质岩、大理岩、沉积岩等各种矿石,返回后,由师生共同查阅资料,整理归类。语文学科举办课本话剧表演,英语举办演讲赛,体音美举办风筝比赛等等。
再次,在素质教育方面,为让灾区人民群众深切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2008年10月28日,在全校开展了“送温暖、献爱心”——向汶川地震灾区捐赠过冬衣被活动,全校师生积极踊跃参与捐赠活动为汶川地震灾区群众捐赠过冬衣物2198件。2009年3月21日,为响应巩义团市委的号召,在校党支部、校团委的组织下,巩义五中的学子们组成了一个30人的青年志愿者队伍,去小关镇南岭村帮贫助困。为当地贫困家庭送去了衣物,为其子女送去了学习用品。这些活动都激励着我们的学生。
最后,我校有丰富的社团活动,如英语角、校报编辑部、广播站、黑板报编辑组、团委会、学生会等等。这些都是学生们社会实践的最佳场所。
(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我校本着“稳打稳扎、结合实际、有的放矢”的原则,一步步开展社研究性学习。首先我们就研究性学习的一些通识性知识经行了培训并考试。研究性学习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新事物,对教师的培训成为这个课程能否成功开展的关键,我校利用周四年级会,对教师进行如何确立科研课题的培训,在此基础上向教师介绍其它学校选题的情况。同时针对目前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这种现状,我校首先利用研究性学习这个平台,通过讲座,指导学生谈自己的人生发展规划,在高一年级建立学生“目标责任制”,落实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必选课题。为了有效实施,我们采取了如下做法:
第一:教师培训。在教师自己研究的基础上,下发了研究性学习培训材料,对教师进行了“研究性学习含义、目标、内容、与其它课堂教学和探究活动的不同”等方面的培训,重点介绍了第一个课题的实施。
第二:学生培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了开题辅导,让学生利用寒假研究自我,分析社会,初步确定研究方向,并对相应课题进行分析。研读培训教材,掌握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并就培训内容经行考核。
在此培训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尝试研究课题,课题采取在“教师推荐和学生自主发现申报课题”中选择,年级根据学生申报情况进行微调。安排指导老师对学生的研究全程跟踪指导,基本上完成了本学期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贴近生活的课题,如高中生对于网络交友现象的调查;中学生的饮食与健康;电脑使用与健康;常用洗衣粉的利与弊;关于中学生日常生活消费情况调查与分析;中学生课外阅读;中学生视力情况调查与近视眼的预防;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电脑使用与健康关系;单亲家庭对子女成长的影响等,这些都对我校的教育教学有很大的促进。
总之,我校将依照新的课改理念,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国防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思考与今后的打算
回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引起了我们的几点思考:
1、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过程中,如果完全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而独立自主地选择并确定研究主题,则会影响课程实施与管理的有序性,影响学生研究的深度和教师指导的有效性;如果是教师为学生预先选择并设定研究主题,则又将遏制学生自主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从而影响学生对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如何使两者有机融合,相得益彰,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2、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明确区别于传统的“兴趣课”、“游戏课”、“玩耍课”等,我们如何使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加强“实践”体验,真正使教师和学生“活动”起来,将要作出进一步的思考与实践。
3、对于课程的管理与评价,如何做到科学、有效、持续,需要我们的思考和实践,逐步建立并完善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与评价体系。
4、活动研究的深度、广度,教师如何把握?
5、如何调动学生全员参与面,特别是一些有困难的学生?如何把评价工作做得公正、全面?操作起来简单可行?这都是我们今后要解决的问题。
6、针随着课程的进一步实施,存在的问题也渐渐凸现:(1)教师对该课程从理念上还未真正把握,感觉还是有些虚幻。没有现成的教材体系和指导体系,学习不够。(2)教师的综合素质与该课程实施还未匹配,该课程实施需要全方位的素质和较强的能力,在实践操作中教师觉得无从着手,业务素质不够;(3)现有的对教师评价体系仍强调学科教学质量,该课程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窘境,重视不够,付出多回报少;(4)由于是一门开放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活动的真正开展需要相配套的物力、财力,而这方面学校有时很难提供,教师个人很少能独立解决,保障不够;(5)学生与家长由于受社会传统教育和学校教育宣传上的影响,仍觉得考分最重要,活动开展意识不强,应该完成的任务不主动,不及时,质量不高,准备不够。
对以上现状,在新学期中我校将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做好工作:
1、转变观念,让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必须让教师的教育思想进行一次深刻的革命,要让教师站在未来人才的需要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上来认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是关键,教师的作用是有效的指导,要大胆地让学生去闯,失败了也是一种体验、一种收获,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科学态度和科学规范,体现与人合作和分享成果的乐趣。通过设立新课程论坛,举办学习沙龙,开展与新课程一起成长的研讨活动,让教师深入新课程。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注重发挥教师群体力量,倡导教师之间的合作,成立综合实践活动“智囊团”。根据农村中学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充分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2-3位教师分别指导,让教师和学生在活动中一起学习。
2、拓展外部环境,营造有利于教学的氛围。学校将积极主动与周边单位及相关行业进行联系,探求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有利氛围。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综合实践活动不仅仅是学校、教育部门的事,而应当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全社会人人有责,我们要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下一代,为孩子们提供必要的学习环境。另外,学校将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教学工作检查的重点,以此推动综合实践的改革的不断深入。
3、建立切实可行的评价办法。综合实践活动不像其他学科一样可以用考试来测定,它强调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不仅允许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可以有不同的方案,而且表现的形式也可以丰富多样;而且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重视学生的过程而不在于结论。它是以形成性、发展性的评价为主,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实践的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具体评价的操作中,我校将采用以下方法:
1、“档案袋评定”: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设计的方案、提出的问题、搜集到的资料、取得阶段性的成果以资料卡的形式存入档案袋。
2、“多元化评定”: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个性差异,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及时给予他们鼓励,促使他们更积极、更主动的实践。此外,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小组互评甚至邀请家长一同参与评价,建立这种开放式的多元评价体系,将使评价更加科学,更加全面,更加真实。
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之路任重道远,但是我们有信心让它成为新课程中一颗闪亮的“明星”。
第三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改总结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改总结
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两年半,我校做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的样本校,为此,我们采取的策略是: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前一阶段我们在学生评价工作和校本课程方面工作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认可。我校的综合实践教师们在参与中学到了许多新的理念及教学方式。为了把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深入地开展下去,本学期我们做了如下工作。
一、实践方面
首先,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与实施小组,制定了学习和研究计划,并按计划开展了多次学习与研讨活动,进一步强化了课程理念,明确了课程实施方向、组织形式,尤其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形式。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基于学习者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社会,在以学生自主活动为特征的实践操作中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实践科学结论、发现新知识的课程形态。其基本理念包蕴着三种教育思想的融合,即综合教育的思想、实践教育的思想、主体教育的思想的有机融合。结合课本内容及学校政教处、少先队大队部的工作,对本学期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重新作了调整。本学期拟对“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校园万花筒”、“书海踏浪”、“果味飘香”、“多民族大家庭”、“购物讲价”、“吃的文化”这些主题进行研究。
其次,经过前一阶段的实践研究,老师们对主题的开发,研究的方式方法有了更多的认识,学习中更关注学生的喜好、个性、原有知识层面。本学期我们拟以五年级综合实践小组为龙头,带动其他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研究走到评价阶段,目前正在讨论,拟定出一个能突出我校特点、个性化的综合实践学生成长记录册,以便能更好的指导检查学生的实践活动。
在对一、二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结合学校特色、周边环境特点和依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相关理论,制定了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二年级的活动实施方案,经过科任的教师实践与修改,使之趋于科学、合理,更能贴近学生、贴近教师、贴近学校。
第三,我们考虑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的一些实践活动,需要得到社会、家长的支持与合作。为此,我们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了广泛的宣传,使社会及家长也充分认识到: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为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十分必要和及时,为此,我们营造了课程实施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四,在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十分注重教师的角色把握,要求教师首先是与学生一样,是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其次才是实践活动的指导者。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得以转变,必须是多种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要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有实践活动过程的切身体验,而且,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也应呈多样性,如个人独立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师生共同探究、班级集体探究等。配合全市课改样本校的调研工作,我们工作的重点放在如何用好我们的成长记录册这一方面上。我校三、四、五年级的综合实践课教师以“学生发展性评价”为主题,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指导学生有创造性的使用“小学生综合实践评价手册”。注意运用“自评”、“他评”、“集体评”、“再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及时对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包括知识、水平、能力、成果、情感、态度等)进行恰当的评价,并与学生的实践活动成果一起存入学生的课程材料袋。通过使用手册与未使用手册两种班级的实验对比,我们发现,手册非常适用于中年级,能有效的指导学生开展活动。对高年级同学用评价手册已显示不出太大的激励作用,对高年级同学的活动评价是否可以考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电脑进行,使之更趋向于现代化、个性化,在这方面还有待研究。
二、思考
回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引起了我们的几点思考:
1、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过程中,如果完全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而独立自主地选择并确定研究主题,则会影响课程实施与管理的有序性,影响学生研究的深度和教师指导的有效性;如果是教师为学生预先选择并设定研究主题,则又将遏制学生自主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从而影响学生对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如何使两者有机融合,相得益彰,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2、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明确区别于传统的“兴趣课”、“自然课”、“制作课”等,我们如何使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加强“实践”体验,真正使教师和学生“活动”起来,将要作出进一步的思考与实践。
3、对于课程的管理与评价,如何做到科学、有效、持续,需要我们的思考和实践,逐步建立并完善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与评价体系。
4、活动研究的深度、广度,教师如何把握?
5、如何调动学生全员参与面,特别是一些有困难的学生?如何把评价工作做得公正、全面?操作起来简单可行?这都是我们今后要解决的问题。
第四篇:课改的实践与反思
课改的实践与反思
今年暑假,我们有幸聆听了铜都双语学校汪校长的报告,观摩了三节课,初次接触了五步三查教学模式。通过培训使我们了解了其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及做法,受益匪浅。
开学第一个星期,我们按照学校的安排,仿照铜都的做法对学生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小组建设及坐姿等训练,使学生基本知道了这种课堂应该怎样做等。第二周,数学组让我仿照这个模式上了《参观科技馆》这课,大伙针对课堂上存在的问题给我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及建议。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直仿照这种教学模式教学。这其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及困惑,让我曾经有不想继续做的想法。在课改方面,我正在蹒跚学步,也不知什么时候能真正走好,但我不会放弃学习。
通过半年的学习及实践,我认为“五步三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概括地讲有六个支撑: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小组合作学习定成败;独学、对学、群学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方法;学情调查是教学起点;展示、反馈、评价是基本手段;达标测评是学习效果的基本保证。展示的基本原则——“三性”。无论是组内小展示还是班内大展示都要明确,展示是提升,绝不是各小组对导学案上问题答案的重复性讲解。为此要突出展示的三大原则,即问题性、互动性、创生性。还要高度重视导学案的编写,导学案直接服务于学生,服务于不同层次的每一个学生。其次,要特别重视导学案的编写。尤其注意在问题的设计上要体现“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探究层次化”,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好分层目标,分层学习,分层训练,分层达标。通常可将问题分为三个层次:“基础题”(基础在线),“提升题”或叫“拔高题”,以及“拓展题”。学生展示交流是课堂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而这一环节是否精彩,有无质疑和对抗,关键是展示前的准备是否充分,所以如何加强学生展示前的准备显得很关键。通过听课、实践,我认为数学课堂的预展准备就应该有如何 操作学具、如何理清解题思路、如何组织讲解的语言、讲解的形式等。课堂展示很重要,分组预展要指导,有意质疑不能掉,适时点拨少不了。
由于三年级的学生较小,采用这种模式上课,难度较大,尤其在大展示时语言的组织及准确上较欠缺。如,我在教笔算除法时,就遇到了难题,以前学生都会口算24÷2这样的题,用笔算学生很喜欢直接商12,在24下面直接写24.这样做又不符合笔算的格式,上课时间总觉得不够用,经常有不按时完成任务的现象。11月份学校又让我们到津小去观摩了杨大会老师的三年级的数学课,才又一次让我认识到,他们的学生同样是三年级,怎么做的那么好,究其原因问题出在老师这里,首先作为老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大胆放手,每节课安排展示单元不要多,要围绕重点、难点少而精,不要组组展示,小组多展示,班上精展示,老师适时点拨。
虽说课改的任务艰巨,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一定会走到成功的彼岸。
第五篇:课改的思考与实践
课改的思考与实践
引言:校长职能:规划发展;经营文化;优化管理(理念:民主管理;人本管理;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构建管理体制;建立管理组织;完善机制制度);引领课改;培养干部;统筹资源;协调环境;督促指导;搞好服务;总结提高。
所以,校长要研究和引领课改
一、为什么课改?
政府层面:培养人出了问题。
目标:知识——三维
视野:功利视野——国际
方式方法:讲授、灌输——启发、自主、探究、合作 人才结构:单一——复合学校层面:顺应政府要求;减负提质
二、课改的困惑
想不明白
构建不了特色体系
突破不了难点
改变不了师生
怎么课改?
课改其实很简单,从改善做起。
改善理念文化
改善环境:学习环境;人际环境
改善课堂:情感态度;目标;教与学的方式方法;结构(建模);评价
改善辅助活动:全员参与;特色发展
改善教育:立德树人,教育也是课改
改善管理:人本管理;民主管理;自主管理;依法管理 改善评价:多元评价——全员全面;定性定量;他评自评 改善机制:学习、培训、研究、考核
最终目的是改变人,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
策略:先从形上做起,从简单做起。
课改真的很难它是一项系统工程,很难把握。策略:从改课突破;做好整体构建;开发特色课程——学校有目的的教育教学活动都叫课程——符合校情,符合学校特色规划,符合学生特点的课程体系;完善评价体系——全面、科学
三、课改关键
●建立学习型组织
理念:以学习求发展
策略:打造学习型团队;打造学习型学生;打造学习型家长 方法:自由阅读:实现三个境界——阅读——悦读——越读。目标:校长学者味;教师书卷气;学生书生气;学校书香校园 ●集体备课:
备课:备学生——学生认知情况;年龄生理情况;兴趣爱好情况。备教材——目标;重难点;关联引申。备教师——知识储备;资料准备;实验准备;能力训练。写教案,做课件。
集体备课:主备人试备——集体补备——形成个体教案
●小组建设
小组构建策略:小组组成(人数;构成;形式);小组管理(分工;职责;要求;培训);小组文化(名称;目标;格言;组风)
小组学习策略:接受任务;分工负责;形成习惯(独立思考;积极发言;认真倾听;举手质疑;遵守纪律。);有效交流(起立——聚首——讨论——交流——补充——总结)
小组评价策略:
评价内容:学习评价(课堂、作业及考试评价);行为习惯评价(纪律评价、卫生评价)
评价策略:小组轮流评价;小组互相评价;教师评价
小组奖励策略:
理念: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
类别:日常管理奖;考试成绩奖;明星小组奖
策略:淡化个体、强化小组;奖惩结合;重精神轻物质;奖惩方式多样。
● 构建模式——“自主课堂”教学模式
理念:先学后教,教是为了不教
指导思想:四个必须——那就是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模式都必须建立在适用、高效、灵活、多样,学生乐于接受,教师易于操作的基础之上;必须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须有助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陶冶学生情操;必须有助于诱发学生把知识拓展到课本以外,延伸到生活之中,从而达到举一反
三、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效果。
基本内涵:“4321”是其基本内涵。“4”指新授课的基本环节,语文四读(一读清障碍;二读解大意;三读品文本;四读练表达),数学四步(一“引”,引入质疑新知;二“探”,探究学习新知;三“议”,讨论总结新知;四“练”,运用延伸新知);“3”指基本课型,语文分为问题生成课、问题解决课、成果汇报课,数学分为新知学习课、综合练习课和整理复习课;“2”指两单,问题申请单、学习报告单;“1”指一卷,自主测试卷。
课堂策略:学生先学(师引导质疑)——小组合作(释疑——引导再疑)——小组交流(相互释疑——质疑——释疑)——总结重构(教师点拨,学生构建)
课堂评价:目标达成度(三维目标实现);教师行为(引导大师);学生行为(课堂主人——参与态度;参与广度;参与深度);教学媒体综合运用(自如恰当高效);教学特色(教师教学个性和风格)
四、课改推进
(一)教师方面
1.认识上解决“三心”问题
决心:与旧我决裂。旧我或许是一个懒惰、守旧、保守,不思进取的我,跟不上改革步伐的我。课改就是要下定决心,与旧思想、就观念、旧方式方法的我彻底告别,去适应新的变革。
信心:端正心态,相信自己;善于学习,吸取正能量;做好职业
生涯的人生规划,不断寻求发展的第二曲线,使自己的成长无限。
诚心:把忠心献给组织、学校、事业,不做两面派,不做课改的两面人。
2.理念上解决一个深度问题:入脑、入心、入髓,入行
3.敬业上解决三爱问题
好教师标准:德才兼备,对学生的教育——知识影响;思想影响;道德影响;灵魂影响。
爱学生:比关心
爱学校:比团结
爱事业:比贡献
4.行动上解决“四勤”问题
勤学
勤研
勤省
勤思
奥斯特诺夫斯基说,谁脱离集体谁就会悲哀。让老师们保持与学校发展同步,实现自己的华丽转身。
(二)学校方面
1.集体研究常态开展
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按照:“主备者教学案——集体教学案——个人教学案”的流程提前一周备好教学案。发挥集体教研的作用,做到定时、定内容、定人员、定任务开展教研活动。
2.课题研究引领水平
开展校级课题申请活动,鼓励人人开展问题式研究;搞好六个县级课题的研究,并积极筹备结题;提炼“自主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并申请市级课题。
3.五项活动推进课改
四课:研究课、示范课、合格课、精品课研究课改
三会:汇报会、推进会、表彰会推进课改
两诊:教师、学校定时诊断课改
五评:学生、家长、教师、学校、社会共同参与评价课改 一展:每期举行课改成果展示。
4.三节两会延伸成果
常态开展三节两会活动:上期开展科技节、艺术节、达标运动会,下期开展读书节、田径运动会。展示课改及素质教育成果。
5.完善机制科学评价
建立六项机制:教师教研培训机制;教研组集体研究机制;教师课改合格课评价机制;行政教研机制;督导室课改督导机制;课改成果奖励机制。以实现课改的评价奖惩。
科学评价:学生评价(多元;多视角;定性定量);教师评价(全员全科;过程结果;自评他评);小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