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数学组小课题研究工作总结
《运用学生研学材料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初探》 现在的学生自学能力差,老师讲什么,他学什么。从来没有自己去看书学习的习惯。然而,到了初中、高中、甚至是大学,我们这些过来人都知道想要学到真正的知识,光靠老师教是远远不够的,自己积累的知识更多的是靠自学得到的。因此我们从初中二年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出发,从“课前小研究、课中练习、课后作业”三方面进行研究“运用研学材料对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初探”,重点研究课前小研究。经过一学年的研究让我们真切地看到学生的进步,也感受到了自身的课题研究能力的进步。每一次的活动都给我带来一份新的收获。以下是我科组课题研究的一些做法和收获。
1、课前小研究使学生养成了课前自学的习惯。
全班学生具有自学能力的人数由原来的37%增加到97%,由此可得出结论,一年来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成功的,学生也掌握了一整套的课前研究方法。由于我们确定的自学能力培养是建立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一系列方法上的,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且在实验过程中也是按照这一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对学生加以训练的,这就使学生的习惯与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成正比例增长。最终学生不仅养成了良好的课前研究习惯,而且提高了数学学习的能力,从而使我们的实验达到了目的。
2、课前小研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要完成课前小研究必须先自学书本知识,那么自学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课前研究就是课前的自学。课前自学的过程
是学生自己根据教师布置的课前小研究,通过自己努力去回顾旧知识,自学书本新知识去完成课前小研究的题目,从而自主的去对新知识进行学习。教师布置的课前小研究中的题目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学生在经过多次有目的的自学研究以后,就逐渐掌握了对新知识的一些学习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不会感到无从下手,而是“有章可循”了。课前预习是学生独立地接触新知识,它要伴随着各种不同的思考,只要长期坚持预习就会逐渐掌握学习的方法,自学能力就会有显著提高。
3、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学生经过课前自学完成课前小研究再去上课,本身他自己已经自学了一遍,上课时再学了一遍,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会更明确,学习积极性也会有很大提高。学生经过课前自学,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已经有了初步认识,那么对新课学习的目的性就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就更有益于新知识的掌握。大多数人都渴望被别人所认可,学生的这种心理更强烈。经过完成课前小研究,学生对一些问题已经有了自己的见解,为了验证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听得就会格外认真,回答问题也会非常积极。经过认证以后,学生自己做出正确答案的会获得一种成就感,对知识的掌握就会牢固;不太准确的会自觉去修正反思,对新知识的印象就会加深。无论那种情况都会促进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对新知识的掌握就会更快更深。有了教师课前的认真准备为前提,加上学生高昂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效果将大大提高
纵观我们一年来课堂教学情况的变化,我发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规律:随着学生自学习惯能力的不断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逐步提高。教师优美动听的导入被学生的胸有成竹所代替,教师耐心的启发诱导被学生的主动出击所取代,教师生动地讲述被学生热烈的争辩所覆盖,学生学得主动,学习效果显著。
第二篇:初中数学组小课题研究工作总结
初中数学组小课题研究工作总结
二年级数学小课题研究总结报告
《运用学生研学材料对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初探》
组员:李绮昭 黎亚夫
现在的学生自学能力差,老师讲什么,他学什么。从来没有自己去看书学习的习惯。然而,到了初中、高中、甚至是大学,我们这些过来人都知道想要学到真正的知识,光靠老师教是远远不够的,自己积累的知识更多的是靠自学得到的。因此我们从二年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出发,从“课前小研究、课中练习、课后作业”三方面进行研究“运用研学材料对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初探”,重点研究课前小研究。经过一学年的研究让我们真切地看到学生的进步,也感受到了自身的课题研究能力的进步。每一次的活动都给我带来一份新的收获。以下是我科组课题研究的一些做法和收获。
1、课前小研究使学生养成了课前自学的习惯。
全班学生具有自学能力的人数由原来的37%增加到97%,由此可得出结论,一年来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成功的,学生也掌握了一整套的课前研究方法。由于我们确定的自学能力培养是建立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一系列方法上的,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且在实验过程中也是按照这一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对学生加以训练的,这就使学生的习惯与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成正比例增长。最终学生不仅养成了良好的课前研究习惯,而且提高了数学学习的能力,从而使我们的实验达到了目的。
2、课前小研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要完成课前小研究必须先自学书本知识,那么自学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课前研究就是课前的自学。课前自学的过程是学生自己根据教师布置的课前小研究,通过自己努力去回顾旧知识,自学书本新知识去完成课前小研究的题目,从而自主的去对新知识进行学习。教师布置的课前小研究中的题目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学生在经过多次有目的的自学研究以后,就逐渐掌握了对新知识的一些学习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不会感到无从下手,而是“有章可循”了。课前预习是学生独立地接触新知识,它要伴随着各种不同的思考,只要长期坚持预习就会逐渐掌握学习的方法,自学能力就会有显著提高。
3、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学生经过课前自学完成课前小研究再去上课,本身他自己已经自学了一遍,上课时再学了一遍,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会更明确,学习积极性也会有很大提高。学生经过课前自学,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已经有了初步认识,那么对新课学习的目的性就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就更有益于新知识的掌握。大多数人都渴望被别人所认可,学生的这种心理更强烈。经过完成课前小研究,学生对一些问题已经有了自己的见解,为了验证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听得就会格外认真,回答问题也会非常积极。经过认证以后,学生自己做出正确答案的会获得一种成就感,对知识的掌握就会牢固;不太准确的会自觉去修正反思,对新知识的印象就会加深。无论那种情况都会促进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到课
堂学习中去,对新知识的掌握就会更快更深。有了教师课前的认真准备为前提,加上学生高昂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效果将大大提高
纵观我们一年来课堂教学情况的变化,我发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规律:随着学生自学习惯能力的不断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逐步提高。教师优美动听的导入被学生的胸有成竹所代替,教师耐心的启发诱导被学生的主动出击所取代,教师生动地讲述被学生热烈的争辩所覆盖,学生学得主动,学习效果显著。
2010年6月
1、培训选题,确定立项小课题
九月上旬,我们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了市教研中心关于小课题研究的意见,针对开展小课题研究的意义、小课题的选择、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小课题研究的实施等方面内容”对教师进行了培训辅导,使老师们懂得了“开展自己的教研,发表自己的见解,解决自己的问题,改进自己的教学”是进行小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所在。
九月中旬,我们组织各学科组教师认真选题,经过了“困惑”——“问题”——“课题”三步曲:首先,我们利用“集体教研”的时间,组织教师交流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困惑、疑点;然后,让老师们进行思维加工,并提出问题,把一个个小问题,转化成一个个小课题;最后,指导教师分析背景,查找资料,形成课题,编制计划,填报《小课题研究申报方案表》。其间,我们对各学科组所选的课题进行了严格的筛选,最后审定为五个小课题。
2、抓行动、抓反思。
九月中旬,我们对五个小课题下发了立项通知,在学校内进行了立项公示。从10月开始实施方案,各课题组尝试进行行动研究。学校在“校园网”开辟了“小课题园地”,供各课题的负责人和研究人员总结经验、发表见解、交流心得,同时老师们也跨课题、跨学科跟帖。
从十月以来,我们围绕小课题研究,以备课组为单位开展了每月一次的协作研讨活动,为大学课组的研讨活动作准备。十二月上旬、四月中旬大学科组展开课题研讨,以学科组成员互动的形式展开,一般程序为:中心发言人发言——课题小成员补充发言——参会者提问与互动——组织者(或聘请的专家)总评。这一生动活泼的互动式学习形式,激发了广大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的学科组采取了研讨课的形式,针对进课堂教学进行了研讨。
课题组通过大型研讨活动,让老师们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及时小结反思,分享经验,不断调整自己的研究计划、改进研究方法。对典型的课例,还采取现场诊断的形式进行指导,现场会诊一般包括课前研究、现场观察、课后讨论分析、形成新方案、再次试教等五个步骤。
3、抓检查、抓评估。
为了确保小课题研究扎实有效地向纵深推进,我们学校成立了跟踪检查小组,抽查听课和查阅记录、跟踪研讨活动等方式检查工作,便于了解各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及时解决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对各学科组的教研活动进行阶段评价。有的课题组还邀请了市教研中心的领导给与适时地指导与点评。目前,我校的小课题研究进展顺利,初步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老师们对本人承担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有了更为清楚的认识;二是老师们相互交流、相互借鉴,掌握了课题的研究更多灵活实用的方法;三是积累了初步的小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经验。
五月下旬,针对跟踪检查情况对五个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排队,上报教研中心,六月参加全市课题成果评选,学期末进行结题工作。
在学校领导的关心与指导及各位老师的积极参入下本学年的小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精心计划用心总结,课题研究融入日常教学过程。
每个课题组都做好详尽可行的计划,每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提前通知每一位课题组成员。每个课题组成员在研讨日研讨时,把自己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与课题研究有关的困惑与收获进行交流,通过研讨总结经验与教训,及时把教研的成果纳入课堂,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2、活动形式灵活多样,课题研究扎实有效
各课题组根据不同研究阶段的需要,采取不同的研讨方式。例如,语文组、数学组在初期阶段采用了研讨课的形式,历史学科组采用通过多媒体展示个人研究成果形式,物理组还进行了学生的识图、作图能力竞赛。每个课题的研究都围绕学生的习惯培养及能力提高,扎实有效。
3、研讨活动效果显著,资源共享
每一课题发挥本教研的优势,以教研促教学,以教科研的先导作用促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达到教研兴校的目的。生物组形成了具有本学科特点的学案导学模式;语文组的《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取得较好的效果,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起到促进作用;物理组的《自主识图学习习惯的培养》更是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竞赛成绩和学生的反馈,说明课题的研究的重要意义。历史学科组的《即时性研讨问题的收集利用与共享》拟在学校网站开通《历史的天空》以达到资源共享;数学组的《回顾与反思习惯的培养》分别从学生上课解题时对知识点回顾反思习惯的培养,针对作业的回顾反思习惯的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实际有效的研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篇:数学组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教学方法应适应小学生主体地位变化的研究
——数学组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弹指一挥间,我校省级“问题解决”数学课题‘教学方法应适应小学生主体地位变化的研究’从立项至今,已实验两年之久。虽然倍感艰辛,但每次领略到课题组成员在课堂实践中彰显的教学风采,着实便有“阳光总在风雨后”的欣慰感。下面,是我校课题组在本学期课研中的进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继续以课堂为主阵地,扎实、深入地开展课题研究。
课题组成员定期进行课研中的问题探讨,并且每人每学期至少上一节汇报交流课,课上既体现“关注个体差异”,又体现“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充分体现研究的重点,以“朴实、扎实”的课风,体现课堂教学的和谐。从“原生态”的教学风格中发现和谐或不和谐的“音符”,进而归纳,反思,提炼,升华,为老师导航,促进老师的专业成长。
二、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们的专业成长及课研能力的提升。
本学期,课题组成员们除了继续把前阶段各自的研究细化、深化外,同时,还根据前期的不足,及时调整、改进,从“开放课堂教学,促进主动发展”的教学形式入手,尊重个体,关注差异;创设情境,启发思维;激活评价,激发兴趣。变“虚”为“实”;化“简”为“详”;或于“情动”处说出“精彩”,由“表”及“里”,充分让学生表达真情实感,让开放性课堂更具实效性。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三、不断实验、促进实验成果的转化。
实验教师认真进行课后反思,及时积累教学案例,并形成研究论文,参与汇编,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本学期,教师的教学反思本更厚重了,积累的教学案例更丰富了,论文、小结的内容更充实了。
当然,在课研中,我们也仍然看到了一些不足。实验老师除了研究的理论支撑还存在差距外,课堂中仍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如学困生的学习热情的激发,教师教学方法上的多样性,学习个体的差异等,都是我们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相信课研中存在的诸多矛盾便会迎刃而解!
第四篇:2008-2010数学组课题研究总结
2008—2010年英德市英城街中学
《山区教师专业发展》课题研究总结
数学教研组
数学教研组通过2008—2010年的课题研究,该组根据学校制定了《山区教师专业发展》课题研究计划,制定了数学组《山区教师专业发展》课题研究计划,同时配合学校和教导处、教研处做好各项工作,并且落实完成各项任务,现总结如下:
一、组织教师参加各项培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1、加强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和培训。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使教师更加理解和掌握新课程标准。
2、加强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在教师取得初、中级培训合格证书的基础上,强化课堂应用、辅助教学、教学课件制作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活动,帮助教师树立应用信息技术推进教学改革的意识,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能力,为教师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创设环境。和听他人的课
二、积极进行“自我反思”和听他人的课后反思与总结并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经验和方法。
1、我们知道“自我反思”有助于你集中思想,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而每一位勤于思考的教师,都会产生他自己的体系和教育学修养,这可是一笔珍贵的财富。人是很容易忘却过去,并且总是在重复错误的。同时你在每一天记下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记下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哪怕是一处细小的失误。这些对我们都很重要,因
为崇高正是从细节开始的。我想这样能提高每个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
2、该教研组让年轻教师(35岁以下)或驾驭课堂能力较弱的教师多上探索性的公开课。开展探索性公开课的听课、评课和课后反思活动,为教师建立一个更好的交流与合作平台,达到共同的目的。
3、开展“推门课”活动。由联系级的领导、主管教学的领导、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对学生提意见比较多的教师实行跟踪听课、评课活动,帮助他们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达到驾驭课堂教学的目的。
4、积极搭建教研平台开展“课题研究”、提倡“自我反思”为主要模式的校本教研活动。目的是使教师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学习,在反思中创新,在反思中发展。
三、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研讨课,解决教学实际中的问题,提高教师课堂实践能力。
该组开展了有效课堂教学研讨课,以此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让有经验的老师介绍有效的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方法,全面提高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四、提升教学教研能力,认真撰写教学论文
在教学教研过程中,组员们认真学习本学科刊物、各种新 课程理论,如认真阅读“课改新理论”、《教育新理念》和《给教 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了解教研教改信息,通过不断的努力,学习了不少教学理论和吸取了不少的教学经验。组员们在 学习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践,边学习边实践摸索,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素质,认真撰写论文,积极投稿,在各 种书刊上发表或获得奖励。如教研组长谭欢秀老师的论文 《浅谈课堂教学新课导入的技巧》获英德市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 并发表在2010年《英德教研》第18期;谭欢秀老师的论文《新课程“指导-自主-合作”课堂教学尝试》获2009年清远市优秀论文评选二等奖。
总之数学组在2008-2010年期间通过对《山区教师专业发展》课题研究之后,全体数学教师都会制作简单的课件,转变了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掌握并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技术,转变了教研意识,同时积极进行课后反思与总结并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经验和方法。开展了有效课堂教学研讨课,以此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从而提升教师们教学教研的能力。
第五篇:小学数学组课题研究阶段工作总结2
小学数学组课题研究阶段工作总结
本学期始,在课题组组长的指导下,课题组制定了内容详实、操作性强的课题研究实施计划,内容包括以各备课组为单位的子课题名称确立、理论学习、说课研讨、公开课研讨等。标志着课题研究进入了全组老师开展“重亲身体验、重实践探索”的课题研究实施阶段。
本学期我组共完成了2节区级竞赛课、4节校级公开课、14节组内研讨课(一节复习课、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12节新授课)任务,跟踪听课的老师达289人次,课题组围绕各子课题认真开展的现场研讨活动3次,备课组内开展的研讨活动和网上研讨交流多次,备课组围绕卢秀彪老师竞赛课的集体备课和研讨表现突出,值得表扬。
自学校发出了《关于学习“新课标”为主题的读书活动》通知后,老师们又围绕“读书 — 教书 — 科研”为主线进行课题组教研活动,有力地推进了课题研究的全面展开;121月底我组以“提高教学质效”为主题的专业书籍推介会成功举行,指导了课题研究成果的整理工作,真正实现了将“读书活动”服务于“教学实践”,从“教学实践”中提炼总结“课题成果”的科研之路。经过一个学期的亲身体验、实践探索,课题组老师取得了丰硕的阶段性成果:
一、研讨课成绩
(1)每节研讨课老师准备充分,课堂服务材料完善。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精力充沛、富于激情。师生共同体验公开课紧张有序的教学场景、通过努力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的“愉快经历”应该是本次活动取得的最为普遍的成绩。
(2)老师们均能自觉地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组织教学。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学内容均能合理安排教学环节,以人为本,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好。尤其以饶军老师的竞赛课获区特等奖衡量出我组每节研讨课的质量也都非常高。(3)这些课都采用了小组合作形式,强化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动手实践、讨论探索,合理制作并熟悉运用教学课件,体现了多媒体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应用。
(4)总体看,“在情境中导入、在活动中认知、在探索中创新、在交流中互补、在应用中提高”逐步形成新授课的教学模式。(5)老师们相互观摩学习、交流研讨,取长补短,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同时也为我组课题研究提供了更为直观、更为丰富的研究素材。
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课件、教学论文成果
以研讨课为实施平台,以课题研究为实施目标,全组老师共上传教学设计 18 篇,教学课件 19 件,教学反思 19篇,最后形成代表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的优秀教学论文 18篇。
(1)教学设计均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和自主建构理论等先进的教学思想,对老师们创新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指导性强。如刘更来老师的《统计》、卢秀彪老师的《认识分数》、欧宝起老师的《用字母表示数》、丁桂芹老师的《中位数和众数》、蔡慧文老师的《应用题复习》等。
(2)教学课件制作精良,不但美化了课堂环境,烘染了教学氛围,创设了教学情境,加强了教学密度,还在于 “突破了教学重难点”,积极有效地服务于课堂教学。
(3)教学反思均能紧紧围绕研讨课实践,实事求是地从理论层面上分析自己本节课的得与失,并提出一些改进意见和困惑,情真意切,反思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