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广校农民科技培训总结
区农广校2008—2011年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总结
按照农牧局、农技中心及上级业务部门的部署、要求,我校教职工团结一致,紧把时代脉搏,充分发挥农业广播电视教育的技术、资源和体系优势,以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为主线,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积极开展各种内容、多种形式的农民科技培训。现将2008-2011年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培训开展情况
在相关单位的密切配合下,我校充分发挥农广校在农民科技培训阵地上的主力军作用,积极开展科技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四年来共举办各类培训班247场次,培训人员23600人次。
1、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项目培训
该项目是由省农牧厅下达的科技培训项目,旨在通过技术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就业能力。我校做为凉州区阳光工程培训基地之一,从2005年起连续6年实施该项目,累计争取示范性任务2350人。按照“政府推动、基地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我校按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方案要求,紧扣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围绕服务当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开展培训,累计培训农民2569人,其中2008—2010年共举办阳光工程培训班26期,培训农民821人。农民通过阳光工程培训后,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能,促进了农业劳动力向农业产业延长链转移,由偏重服务城市发展向注重支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转变,为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2、结合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扎实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按照中央校提出的培训教师、媒体资源和人才培养“三进村”工作要求,我校常年组织专兼职教师进村入户蹲点,通过面对面交谈,互动问答、现场咨询、现场操作示范等方式,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4年来,组织专兼职教师在我区重点乡镇开展科技培训115期,培训农民11000人次,现场指导农民8500人次。
3、开展抗旱和春季农业生产技术培训活动
针对2009、2010年冬春连旱、春季持续低温等灾害,省农广校紧急部署安排开展抗旱和春季农业生产技术培训活动。按照省校要求,我校结合“三进村”行动,迅速组织专兼职教师进村入户,指导农民采取有效措施抵御自然灾害,同时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工作。三年来共开展培训31期,培训农民3300人次,发放图书3500本,各类技术规程15000份。通过扎实有效培训,促进了各项抗旱抗低温和春播春管措施的落实,帮助广大农民进行科学抗旱和科学生产,有效解决了当前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增强了农民科学抗旱和春播春管水平,为夺取农业丰收奠定了基础。
4、在示范点开展日常技术培训与现场指导工作
2008年我校在凉州区中坝镇建立了农民科技教育示范点。为了做好示范点工作,我校由一名领导负责,指派技术人员进驻示范点开展科技培训和现场指导工作。四年来,共在示范点开展培训50场次,培训农民6550人次。入村、入户、入棚现场指导1500人次。为示范点配发诱虫 黄板5000张、印发日光温室技术明白卡1200张、栽培技术规程6000份、发放图书1000册、发放培训光盘400片。
5、对返乡农民工进行技术技能培训
受金融危机或其它因素影响,我区不少外出打工者遭到用工企业裁减,失去了挣钱谋生的“饭碗”,针对这种现状,我校把返乡农民工培训做为重点工作来抓。几年来,我校紧紧围绕区域特点和地方优势产业,组织本校教师,聘请市、区有关部门技术人员,按照“分类培训,突出重点”的原则,采取培训教师进村、媒体资源进村、人员培训进村“三进村”形式,携带科技图书、光盘、明白纸及多媒体设备,在有关乡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技术技能培训活动,重点对劳务输转人员进行了法律法规、政策理论、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四年来,共举办返乡农民工培训班12期,培训人员1000人。
6、对部分通过阳光工程项目安置就业的人员进行岗位技能培训。为了扎实做好项目后续服务工作,我校聘请了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对通过项目培训输转安置到沙漠公园、三泰酒楼、168餐厅的餐饮服务员、宾馆服务员进行了业务知识和礼仪、礼貌等基本操作规程的技术技能培训。共培训3期,培训人员76名,发放图书75本、学习用具75套、培训光盘10套。通过培训规范了服务员的操作行为,提升了服务水平。
7、进行绿色证书教育培训
开展绿色证书培训,是农广校重点工作之一,为圆满完成省校下达的绿证培训任务,我校与农牧系统有关单位密切配合,围绕地方主导产 业,采用集中培训和田间现场培训及跟踪指导相结合的“三段式”培训方式开展培训。四年来,共举办“绿证”培训班10期,培训“绿证”人员850人。
二、主要措施、办法
1、积极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强化农民培训的领导与管理 农民属于多行业、多工种范畴。因此,农民培训是一项社会性、系统性工程,必须要有政府的参与和支持,才能使农民培训和就业转移工作做到健康有序、卓有成效。基于此,我们根据有关文件精神,主动做工作,并及时向区领导汇报,取得支持,成立了凉州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中心设在农广校,两个牌子,一套人马),中心协调全区的农民培训与就业指导工作。中心的成立,为顺利开展农民培训工作,逐步形成由“政府统筹、行业组织、各方参与、功能协调、积极推动”的农民培训新格局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2、摸清情况,制定规划,落实任务
每年年初,我校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及农业科技现状和教育培训资源调查,通过调查,摸清和掌握了我区农村劳动力资源和与之有关的培训资源情况,为正确指导全区开展农民培训工作提供了科学可靠的决策依据。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培训规划,精心编制了农民培训方案,对培训的目标、任务进行了明确,对具体培训形式、内容、对象和培训质量提出了保障措施,为全面实施农民培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创新培训模式,建立机动、灵活、高效培训机制
针对农民素质现状,我校分区域对农民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 式的培训。在培训方法上,采取分散学与集中学相结合的办法,把传统的课堂培训与电教媒体培训结合起来,把理论讲授与现场操作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效果。通过现场观摩、示范带动、跟踪指导、交流、论坛、专家大讲堂、农家大院等形式开展具体培训;在教材开发上,既讲究规范、统一,又立足于农民自身的实际和行业岗位要求,编写了一些卡通式、操作说明式、流程图示等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干就灵的“乡土”教材。
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设想思路
虽然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
1、部分农民未能认识到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缺乏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培训工作进展不够平衡,乡镇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个别乡镇对培训工作重视不够,工作比较被动。
3、培训经费短缺,培训设施有待于进一步更新。
4、政府支持力度不够,部门间协调、配合较差。
针对存在问题及上级对农民培训工作的要求,对以后农民培训工作提出如下设想思路:
1、进一步探索和制定有利于农民培训工作开展的措施、方式和方法。把农民科技培训与当前正在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和“提质增效年”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培训的新形式、新手段,努力提高培训效果,保证培训质量。
2、紧紧围绕当地主导产业这条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面向农村基层干部、青壮年农民、农村妇女等不同培训对象,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农业专业协会,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产业,开展形式多样、有所侧重的分类新型产业农民培训。根据不同的年龄结构和文化水平因人而宜地开班,提高办班灵活性。进一步加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挖掘典型,加强宣传,充分发挥新闻媒介作用,通过报纸、电视对农民培训工作进行宣传报道,做到报纸上有报导,电视有画面,从而扩大农民培训工作的影响力,引起领导重视,得到财力支持。同时要加强对培训工作的总结,积极挖掘农民培训先进经验,典型事例,以事实教育广大农民,提高农民自觉参加培训的意识。
4、要以实施农民科技培训项目为契机,加强农民科技培训体系建设。要立足现有条件,积极主动与有关部门合作,进一步形成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有效工作机制,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努力加强农民科技培训体系建设。
5、要进一步发挥我校农民培训的牵头作用,积极争取市、区领导对该项工作的支持,努力争取农民培训经费。
凉州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二〇一一年七月七日
第二篇:农广校农民培训工作总结
农广校培训工作总结
**年,农广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深入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在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一年来,共完成农民科技培训71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5万人,其中农广校自身培训0.23万人,退耕还林农民培训25000人,举办农民夜校125期,培训农民11300人。
一、齐心协力,扎扎实实搞好农民科技培训工作
一年来,我们紧密配合市委、市政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承担省校安排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三进村”、致富早班车和洛阳市农业局下达的农民科技培训任务,多层次积极组织开展了对农民的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一是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确保完成组织农民工外出就业任务。2010年洛阳市共下达培训任务25000人,其中引导性培训15000人,技能性培训10000人。为把这件实事办好,我们严格按照国家、省、洛阳市的要求,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工作原则,认真履行培训办公室工作职责,以培训促就业、以就业带动培训。认真制定实施方案,广泛宣传发动,严格操作规程,强化质量监管。截止目前,我市
培训对象。二是制定培训方案,加强教学管理,确保培训效果,三是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培训行动落到实处。四是广泛宣传,政策激励,同时,结合我市农业支柱产业和,强化职责,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为目标,切实搞好农民科技培训工作,迅速在全市掀起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潮,进一步提高全市农民技术骨干的科技文化素质,为全市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明确目标任务,选定好培训专业、行政村和培训对象 为了明确目标任务,我们结合**实际,紧紧围绕发展农业支柱产业和产业化经营的需要,按照产业集中度高、发展趋势较好、培训场所固定、村委组织能力强、村民学习积极性较高等要求,认真选择培训学员,这样既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又达到了“办一班、兴一业、富一方”的目的,圆满完成了培训任务。
3、制订落实培训方案,加强教学管理,确保培训效果
为确保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市农广校认真落实了培训场所和实践培训现场,积极组织农民参加培训,做好学员签到、教材与资料发放和培训班的管理等工作,在师资选聘上,选拔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担任培训教师。培训教师认真编写教案,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环节,实行点面结合。为便于农民接受培训,在通编教材的基础上,编写印发明白纸和技术手册共20000余份,同时还借助VCD等形式开展教学,结合农时季节,深入生产第一线和农户进行现场指导,确保农民掌握技术要点和操作技能,同时积极为农民
第三篇:敦煌市农广校农民科技培训典型经验交流材料
强化措施抓落实
农民培训见成效
——敦煌市农广校农民科技培训典型经验交流材料
近年来,我校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按照中央、省、市农广校的安排和《敦煌市农民科技培训规划》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主题,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真抓实干,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将我校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情况向各位领导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市现有人口18万人,其中农村人口9.5万人,农村劳动力5.05万人。现有各类实用人才7115人,占劳动力总数的14.1%。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5240元,比上年增加300元,增长6%,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7%。
敦煌作为一个农业市,近年来,我们坚持把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作为实施“三农”突破的战略措施来抓,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是培养造就了高素质的农村基层管理干部、农业技术干部队伍、农民技术骨干队伍和农村劳动者队伍等四支队伍。全市有1000多名村组干部参加了农广校的学习,有1万多名青壮年骨干农民参加了绿证班的学习,掌握一技之长的广大农民已成为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科技带头人和主力军。二是加快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普及。目前,已有900多名农广校学员参加了20多个农民科技协会,建立了30多个村级科技服务站,有效拉动了科学技术、科技成果的推广和普及。三是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我校在55个行政村建立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教学点和生产示范点,带动全市发展种植、养殖各类专业村达20多个,有力促进了我市葡萄、棉花、蔬菜、畜牧、食用菌、果树等支柱产业的发展。
二、主要做法
(一)抓培训,提素质,着力培育造就新型农民
农民的素质关系着农民生活水平、农村的进步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因此,我们把农民的素质教育放在了首位,重点抓了“四大科技培训工程”。一是实施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程。以农业科技、致富信息、生产技能、市场知识为重点,加强绿色证书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着力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使农民培训逐步走向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同时,还以培训学员为主要参赛对象,举办了农民科技培训知识大奖赛,检验了培训成果。近两年,共举办农、林、牧科技培训512场次,受训人员4万余人次;完成绿色证书培训12065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3444人;印发科技明白纸7万份,发放农业科普书籍12260本,展出展板86块,农户受训率达98%以上,全市18-45岁的农村劳动力掌握一门实用技术的比例达到75%以上;二是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2006年实施阳光工程以来,在省农广校配发《阳光工程培训读本》1700本的基础上,根据敦煌的实际,我校又编印了《食用菌》、《农机修理》、《沼气生产工》、《敦煌文化旅游文化知识》和《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基本知识》等五种教材共6200本。在具体培训中,一方面,根据就业需要,通过培训农民工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求职知识等培训内容。另一方面,根据市场用工需求,开设了家政服务、机电修理、酒店服务、旅游服务、计算机、食用菌、纺织工、沼气生产工等热门专业,采取“订单”培养,“订向”输转的办法,加快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去年以来,我校共完成阳光工程培训1451人,转移1336人,实现劳务收入970多万元。三是实施农村信息网络培训工程。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信息产业发展的趋势,我校利用本校农业信息化培训中心,对每个乡镇的致富带头人和新型农民进行了信息化知识培训,共培训农民3450人,极大地拓宽了农民学科技的渠道,教会了农民在网上获取知识。杨家桥乡鸣山村农民魏遇红,根据网上学到的有关辣椒病虫害防治的信息,根治了本村26户的28座温室辣椒的病害,为种植户挽回经济损失10多万元;四是实施农业科技“直通车”培训工程。利用中央农广校配备的农业科技培训直通车,我校组织技术人员奔赴全市各乡镇开展了“科技赶场”、“科技集市”、“科技村村行”等活动。通过专家答疑、播放光盘、散发科技资料等培训形式,现场播放“葡萄栽培技术”等科技光碟92集,发放《农民进城务工常识》等科技书籍3600多本,印发科技资料3万多份,劳务招工信息4000多份,共开展培训265场次,参训人员达33190人。
(二)抓服务,促效益,着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近年来,我们组织开展了“三项科技服务活动”。一是深入开展“农业科技入户”活动。结合我市启动“农业科技入户年”活动,在市广播电台、电视台开设“农业科技”专栏,定期播放农业法律、法规、政策、农产品需求信息、各类农作物栽培作技术和畜牧养殖防疫等综合知识。同时,我们还定期组织农技下乡服务小分队,开通农技服务热线,帮助农户解决生产中碰到的实际困难。一年接待农民咨询和技术服务电话1000多个,为60多个种养殖场、5000多名农户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农业技术指导,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好评;二是大力开展“百人联千户带万家科技促增收”活动。我校组织10名教职工定点联系100户科技示范户,采取“技术寻亲、服务联姻”和“科技人员到户、技术服务到田”的办法,常年入户开展技术指导,帮助农民确定生产经营项目,拟定生产经营计划,开展综合技术服务,增强了科技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我校教师胡立伟指导的转渠口镇雷家墩村六组农户张明,全家4口人,耕地面积12亩,全部种植棉花,通过一年的帮扶,棉花亩产籽棉800斤以上,比同组其他农户亩产高出80—100斤,每亩收入多出200多元。三是积极开展“农业科技成果进田入户”活动。为了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品质,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力度,我校积极开展了农业科技成果“进田入户”活动,把一些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带到了田间地头,传到了千家万户。
(三)抓引导,建龙头,着力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我们从建专业合作组织、科技示范村、科技示范基地三个方面入手,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发展。一是组建农民专业协会引导产业发展。今年七月份我校在七里镇南台村组建了第一个食用菌协会,协会成立后,带动了50户农户积极投入到食用菌生产的行业中来。目前,全市食用菌种种植户达260户,平菇种植每年在110万袋左右,年产鲜菇225万斤;双孢菇栽培面积每年都在63亩左右,年产鲜菇97万公斤,其他品种生产18万袋左右。全市每年的食用菌收入一般都在1000万元左右,并且市场前景十分看好。二是创建农民科技书屋推动产业发展。在农民科技书屋创建过程中,我校积极争取多渠道投入、市乡村共建的办法,帮助七里镇种植葡萄集中的秦家湾村、莫高镇种植高产棉花的甘家堡村和杨家桥乡温室蔬菜种植集中的中渠村等10个条件比较好的村建起了农民科技书屋和科技培训室,配备了书柜、彩电、VCD等设施,配发科技书籍247种10000本,科普挂图80余幅,光盘115种1680张。截止目前,全市10个村的农民科技书屋接待村民阅览9000多人次,接受6500多人次借阅科技图书7600多册,为村民播放VCD光盘280多场次,开展培训196场次,受训群众近3万多人次。七里镇秦家湾村通过创建农民科技书屋,鼓励农民依靠科技发展葡萄产业,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近万元,一跃成为全市的首富村。三是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带动产业发展。为了培育一批科技示范基地,有效带动产业发展,同时给培训学员提供实践实习的场地,2006年,我校紧紧围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的组织实施,采取边培训边争取的办法,在七里镇南台村建立了1000亩葡萄培训示范基地。同时,采用“租地点菜”方式,和市农技中心联合在莫高镇会宁村二组温室种植区先后租用土地,投资15万元建造了两座高标准的示范温室培训基地,并将培训计划、操作技术规程以及专业技术人员全部上墙张帖公布。实习基地建成仅仅一年多时间,就接待前来参观学习的菜农达1000多人次,共举办现场培训会23场次,新技术咨询500多人次。截止目前,我校在全市共建立市级科技培训基地4个,三、收到的体会
一是落实培训经费是关键。编印和购买科技书籍、印发科技明白纸、聘请辅导教师、出动科技入户直通车等都必须有大量的经费作支撑。因此,如果没有足够的培训经费,很难确保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顺利实施。二是搞好发动宣传是前提。只有加强农民科技培训的宣传发动工作,才能增强广大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才能确保培训任务的落实。三是培训方式灵活多样是保证。在今年的“科技赶集”、“科技进田”、“科技赶场”等活动中,我校“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拉着有关专家及部分书籍、光盘、明白纸到达科技培训现场,播放最新技术的农业科技VCD光盘,宣传有关科技知识,培训现场常常被广大农民朋友围的水泄不通,有看的,有索要科技资料的,有问的,有记的,有索要联系电话的,场面异常火爆。面对敦煌电视台的现场采访,许多农民朋友都说:“这种形式以前从没见过,有音、有像、有专家;有书、有光盘、有明白纸;简单、快速、直接、易懂;省时、省力、省钱。四是培训方便快捷是优势。根据群众反映的问题,我们的科技入户直通车能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现场,为群众解决疑难问题,老百姓亲切地称直通车为科技110。
虽然我校农民科技培训的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培训工作也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经费不足,工作开展难度大;二是农村技术人员队伍薄弱、整体带动能力不强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今后,我校将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这次会议精神,借鉴兄弟校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市实际,积极探索,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和培训机制,坚持科学发展观,创新农业科技服务方式,全面实施农业科技推广行动计划,加强农业科技培训,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为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第四篇:农广校农民培训经验介绍
农广校
农民培训经验介绍
我校在中央农广校和自治区农广校的大力支持和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培养新农民,服务新农村”的办学宗旨,坚持从农村的实际出发,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出发,着眼市场需要,立足培养新型农民。重点抓好农村党员干部素质培训工程,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引导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及其他各类实用致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实用人才接受现代科技知识的能力、勇于创新和实验示范的能力。通过全体职工的努力,使我校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将我校农牧民培训经验介绍如下:
一、主要成效:
我校农牧民培训工作进展顺利,仅2011年我校在全县共开展各种技能培训42场次,受训人员2742人次,在培训形式上,技能培训1323人,阳光工程培训600人,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819人,大喇叭进村150人次,放映科技录像380人次,发放培训资料1725份。通过培训,有力地提高了农民科学种养殖水平和生产技能,为努力实现我农牧业增产,农民人均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主要做法:
农广校实施农牧民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及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与农牧民民生密切相关,因此,我校在工作上更加要引起重视,来不得半点马虎。对此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都市农业,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落脚点,积极适应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农民培训,推进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农业龙头企业骨干、农村致富能手的培训,不断提高农牧民素质。重点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绿色证书、新型农民培训、农村实用人才、远程科技教育等培训工作,踏踏实实为农民做好事,办实事,为农牧民增收、农业增效作出贡献。
为确保我县农牧民各种培训任务的完成,并且在工作上按上级要求做实做好。农广校多次组织工作人员进行学习自治区、地区有关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及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文件要求,吃透精神,领会实质,同时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端正态度,认真扎实热心地开展工作,不折不扣地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
2.制定方案,层层落实。
一是对农业专业技术普及性、提升性和阳光工程培训三个不同类型都制定方案;二是对培训对象进行确定和落实;三是根据实施方案时间要求、完成情况进行分解,做到每月开展培训二到三期,到年底前培训完成;四是因地制宜结合农村实情逐步做好农业专业技术普及培训以及全县养殖、种植大户能手农业专业技术提升培训;全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营销管理培训等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
3.责任分明,工作到位。
为把我校实施农牧民培训工作做好,一是对农广校人员进行分工,做到工作分工明确,同时还要兼顾,齐头并进,按正常进度进展;二是聘请优秀教师开展培训,在选聘教师原则上做到由内到外:能在本县聘请的就在本县解决,本县教师不足的到地区农广校、地区农业局、地区党校等部门聘请授课。三是在培训内容上,根据学员其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实用性为主的授课和辅导,效果很好受到受训人员的欢迎。
4.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
要结合“农民实用技术培训项目”、“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农业科技入户”、“绿色证书工程”等项目,以项目推动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大力培养建设现代农业的新型骨干农民,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
5.态度端正,扎实工作。
农广校既要开展好专业技术培训,还要使培训过程和结果让学员内心满意。因此,我校工作人员一是热情地做好:联系电话-报到-收集-登记-指导-服务工作;二是对一些文化素质不高的人员,还要不厌其烦地做好解释工作和服务;三是对一些文档资料收集不全的,再次到村户去采集完整,确保文档规范完整。
6.开展“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示范村“活动。
“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示范村”活动是以村为单位,以各培训项目为支撑,以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农民教育培训为手段,以培养各类农村实用人才为目的,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7.开展“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以提高工作效能为重点,围绕地区及县里的“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营造“感恩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的浓厚氛围,不断加强农广校职工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坚决反对民族分裂,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我校在工作上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按照上级要求,还有些不足,如信息宣传工作与上级要求还具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高质量信息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由于受人员和经费的限制,有些工作开展的不是很到位,没有达到预期的工作要求。
在今后的培训工作中,我们将总结经验,不断创新和完善培训机制,充分落实党的新农村建设政策,艰苦努力,顽强拼搏,为实现我县农牧区经济增长和农牧民群众的增收而服好务。
2012年1月30日
第五篇:论农广校开展务农农民科技培训论文
摘要开展务农农民科技培训是新时期赋予农广校的历史重任,农广校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面向“三农”的办学教育,积极开展农民培训工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保障。
关键词农广校;务农农民;科技培训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优势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生产中走出去,投入到第二、三产业中,导致大量留守务农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尤其是一线从事种养生产的农民素质急剧下降。同时,伴随着农业现代化、专业化、规模化的推进,一些高素质的职业农民、专业农民的数量逐年增加。因此,如何根据广大务农农民的不同情况开展科技培训,已成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作为农业部自办的一所远距离农村成人教育学校,自建校以来始终坚持面向“三农”、服务“三农”的办学宗旨,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为己任,致力于农民科技教育事业,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付诸了积极努力[1]。随着国家对农业投入的不断增加,农广校将继续加大力度开展农民科技培训,特别是针对广大务农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
1加大力度开展务农农民科技培训是新时期赋予农广校的历史重任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城乡经济、文化的差别,广大农民被束缚在落后的农村,科技文化素质低,接受新技术、新品种的能力差。目前,我国有7。37亿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文化程度占11。62%,系统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的农村劳动力不到5%。从这一数字来看,广大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很低。这不仅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经济收入,也严重制约着农业劳动效率的提高,影响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大力度开展务农农民科技培训,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做为一个覆盖广大农村的农民教育机构,具有熟悉“三农”、贴近农民的优势,具有健全的5级办学体系和先进的媒体教学手段,是开展农民科技培训的重要阵地[2]。为此,农广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培训,教会他们先进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通过培训,培养出更多懂技术、会管理、科技意识强的新型农民,让他们从传统的农业生产中走出去,投入到现代化农业生产中去。因此,在加快务农农民科技培训过程中,农广校是最直接、最有效途径之一,也是新时期赋予农广校新的历史任务。
2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将农广校办成农民可依赖、可信任的培训机构
当前,务农农民培训面临的任务十分紧迫。由于受农民自身素质和社会发展形势的双重约束,农民增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随着新技术、新品种不断开发应用,广大农民适应能力较弱的矛盾日益突出。要解决这一突出矛盾,就要加强农民的竞争意识和科技意识的培养,在培训过程中,必须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坚持利用低成本、大容量的远程教育方式,广挖农村对人才培训需求的巨大潜力。一是充分发挥农广校办学面广、规模大、针对性强、人才可就地培养的特有优势,将农广校工作重心“下沉”到乡(镇)、村、组,广集培训对象。二是在培训内容选题上,要融科学性、系统性、基础性、实用性和权威性于一体。选择一些技术新、品种优的培训内容。另外,根据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需求,对培训内容也要适时进行调整更新,突出培训内容的实效性和前瞻性。综上所述,为充分体现农广校办学为“三农”服务的办学宗旨,一定要把农广校办好,使农广校真正成为广大农民可依赖和信任的培训机构。
3注重实效,找准结合点,充分发挥农广校的载体作用
农广校在开展务农农民科技培训工作中,只有紧紧围绕市场需求,以当地主导产业为导向,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因地制宜,讲究针对性、突出实效性、注重带头性,努力扩大务农农民培训的覆盖面,提高培训质量、效益和水平,才是农广校搞好务农农民培训出路所在。同时,在培训工作中还要找准结合点,充分发挥农广校的载体作用。一是将务农农民培训工作与政府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以形成合力,才能抓出成效。在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工作中,要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形成一个以农广校和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主体,相关部门协调合作,按照分头组织、统一安排、共同实施的原则,进行培训。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农民科技培训的质量和水平。做为县级农广校首先应引起政府对此项工作的重视,争取领导的全力支持,紧紧围绕当地政府工作中心,结合本地农民科技现状,根据农民不同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选好培训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务农农民培训的质量。二是将转变农民思想观念教育与专业技术培训相结合。在农民科技培训过程中,部分农民思想观念较新,敢于学习新技术,愿意尝试新成果,但大部分农民科技文化水平不高,思想观念还停留在传统农业生产中。为此,在培训过程,不仅要教会他们新技术,同时还要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教育农民树立新的思想观念,积极主动参与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努力提高自身科技文化素质,从而提高自身创新能力、新技术应用能力,更好的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农业发展需求。三是将务农农民培训与就近、就地就业培训相结合。在开展农民科技培训过程中,还应对广大务农农民进行一些技术含量低,能够就地进行生产的非农专业技术培训。例如,手工编织、简单工艺品制作等。通过这种培训,不仅可以使广大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的同时,还可进行一些副业生产,增加经济收入,使农民有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入到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中,从而加快农民经济收入增长步伐,带动更多农民参加农民科技教育培训[3]。
4加强和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教育教学质量
培训仅仅是个手段,真正培养出大批高素质农民,并在现代化农业生产中发挥作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才是目的。由于农广校过去一直以学历教育为主,随着农民培训的范围逐渐扩大、培训内容的不断更新,在农民科技培训过程中,无论是在师资,还是在培训经验上都有一定的欠缺。为此,要在今后培训工作中,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在现有师资队伍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和补充师资队伍,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来解决师资力量不足问题。纵向实行与农业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协作,按需施教,培训资源共享。横向联合当地有经验、有技术的专业技术机构,聘请有经验的专业农民技术员,补充到教师队伍中,确保务农农民培训所需的各类师资力量。教育是根本,质量是保证。只有强化教育教学质量,才能确保培训质量。在培训工作中,应做到培训前有计划,培训中保质量,培训后有跟踪。要做好摸底调查工作,了解当地农民文化程度,种植模式以及生产规模等一系列问题,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并依据计划有序地开展培训工作。培训结束后要定期对农户进行回访,确保培训有效果、农民有收益[4]。
5结语
农民培训工作是一项工作量大、施教面广、政策性强的系统工程。今后,农广校必须从实际出发,继续坚持面向“三农”的办学宗旨,在搞好学历教育的同时,积极开展农民培训工作,努力营造人才培养基地,使农广校办成一种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互融通,学校与非学校相互衔接的良性办学机制,做农民增收、致富的桥梁和纽带。以最大限度地做好农民培训工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致富奔小康付出积极努力。参考文献
[1] 周舒俐,付志峰。浅谈新形势下农广校发展之路[J]。农民科技培训,2010(2):10—11。
[2] 翟兰军,王鹏科。安阳市农广校农民职业教育发展过程及基本模式[J]。河南农业,2010(2):59。
[3] 马菊堂。加强农广校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J]。云南农业,2009(12):52。
[4] 程黔莉。浅析农广校教育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J]。农技服务,2008(4):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