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部3到5年内全国施行公办学校教师轮岗制教师轮岗教育部
教育部3到5年内全国施行公办学校教师轮岗制教师轮岗教
育部
教育部:3到5年内全国施行公办学校教师轮岗制
2014年09月03日04:40 新闻晨报
评论中大奖(0人参与)
收藏本文
据新华社北京9月2日电
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2日出台文件,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校长、副校长在同一所学校连续任满两届后,原则上应交流;在同一所学校连续任教达到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年限的专任教师均应交流轮岗。
这份《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提出,用3至5年实现县(区)域内校长教师交流的制度化、常态化,以达到师资资源的均衡配置。
新规:名校交流教师不低于10%
根据中央部署,我国到2020年,将率先在县(区)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实行公办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对绝大多数地区而言,主要是在县(区)域内操作。
意见指出,城镇学校、优质学校每学年教师交流轮岗的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其中骨干教师交流轮岗应不低于交流总数的20%。
近年来,城乡间、学校间教师素质和水平的差异已成为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的突出表现,也从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城市的择校难题。
“这项工作的重点是推动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任职任教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2日说,教育部支持鼓励各地采取定期交流、跨校竞聘、学区一体化管理、学校联盟、名校办分校、集团化办学、对口支援、乡镇中心学校走教等多种途径和方式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
据悉,全国已有22个省(区、市)出台了相关政策,并选择部分地区开展改革试点。“今后要统筹各类学校发展需要与交流对象的实际情况,实行刚性流动与柔性流动相结合,政策兜底与激励引导相结合,使交流成为校长教师的内在需求。”刘利民说。
目的:从“择师”源头遏制择校热
这项政策着眼于推进我国义务教育资源均衡,从“择师”这一源头遏制择校。
“说穿了,学生‘择校’都是因为追捧名师。”呼和浩特市城郊某中学校长告诉记者,近年来,市中心纷纷打造“名校”品牌,一批好老师被“挖”走。即便是新招来的师范类大学毕业生,锻炼两三年后,有点儿本事的全通过考试或各种关系进了城。
“城乡和不同城市间的师资差距已经形成严重的教育生态问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从全国范围来看,义务教育不均衡已由过去主要表现在硬件上转变为软件的差距,其中最突出表现为师资差距。
专家认为,眼下许多地方探索教师轮岗制度,也是在教育资源短期内难以均衡情况下“没有办法的办法”。但是,在现有的行政体系下,教师往往“逆均衡”流动。薄弱学校的中青年教师一旦被评为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等,经常被名校“挖墙脚”。
保障:健全激励机制消后顾之忧
记者了解到,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涉及编制核定、岗位设置、职务(职称)晋升、聘用管理、业绩考核、培养培训、薪酬福利、评优表彰等关系广大校长教师切身利益的方方面面,许多校长、教师虽然有积极的交流意愿,但又对长远的职业发展和家庭安置等存有顾虑。对此,相关部门提出,将通过建立健全激励保障机制进行政策引导,因此相关实施细则还期待“更接地气”。
“双流和新津两个县有两所学校相隔一条河,一边教师年绩效工资是4万多元,一边仅有2万多元。”成都市一位教育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说,目前教师队伍在县域内自由流动较容易,县与县之间流动就面临着绩效工资的差异,必须帮助教师用职业认同代替对某所学校的认同。对此,意见提出,加强县(区)域内义务教育教师的统筹管理,推进“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打破教师交流轮岗的管理体制障碍。
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殷飞建议改革现行的教育考评机制,“如果评价教育政绩不是看当地最好的学校怎么样,而是看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的差距大小,相关领导就会去抓教育均衡。”
“如果政府能建立‘标准化’学校,每所学校的设施和师资都处于同样的水平,谁还会去挑三拣四?”呼和浩特市民廖凡说。
[试点案例之江苏清浦]
学校标准化,谁还挑三拣四
1日开学,江苏省淮安市清浦区的中小学生、家长发现,不仅学校换了校长,很多老师也都是新面孔。为了打破名校对名师的长期“垄断”,清浦近期严格按照义务教育学校师资均衡配置要求,校长和老师全员参与轮岗交流。
当前全国多地正在探索途径让名校名师柔性流动,但像清浦这样全员参与轮岗“真流动”的极少。教师流动“卡”在哪里?如何“动真格”?
校际间先“硬件均衡”
人民小学是清浦区乃至全市的明星学校,家长、学生“趋之若鹜”背后,是这所小学拥有全区三分之一的市级骨干教师。此次教育改革,该校12名市级骨干老师流动到薄弱学校。
“师资不均衡,教育均衡就是一句空话。”清浦区委常委、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组长赵洪涛说,全区近年来投入近6亿元,基本实现中小学城乡、校际间的硬件均衡,为师资的均衡提供了前提条件。
按照全面均衡的“硬性”要求,根据办学规模,在确定各学校应有的骨干教师等指标后,16名中小学校长和符合交流条件的1123名教师进行双向选择,在双方自愿前提下实现师资均衡配置。统计显示,全区三成教师进行了异校轮岗交流,城区和农村学校的骨干教师占比趋于一致。
老师统一聘用管理考核
作为教育均衡“良方”,以往校长教师轮岗交流为何“雷声大,雨点小”?清浦区教育局局长夏平认为,校长行政级别不同、老师所属学校各异是师资均衡配置的制度性障碍。
赵洪涛介绍,实行校长聘期管理后,新聘任校长不再有行政级别。学校副校长和中层干部职数,依据办学规模核定,副校长由校长直接聘任,中层干部由校级领导研究后学校聘任。同时,所有的老师不再属于各个学校,而是由区教师管理中心统一聘用、统一管理、统一考核。
“如何赢得大多数老师支持是教育均衡改革成功的关键。”清浦区委书记周青说,在具体操作时,充分考虑每个老师在家庭成员、身体状况、农村经历等实际情况。
让“低处流”的不吃亏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为了激发校长老师交流的积极性,清浦区重新修订了学校办学效益评估和教师绩效考核两个评价体系,在硬件、师资全面均衡的前提下,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体现“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后勤教辅和一线教师不一样”。
赵洪涛说,为鼓励教师流动,全区将农村教师岗位津贴标准从每人每月50元提高至200元,同时对在农村学校任教的骨干教师、省特级教师每人每月发放岗位津贴600元和1500元。对于从城区流动到农村的教师,学校还安排食宿,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除提高待遇,农村教师需要更多发展空间,该区出台的新规明确,评优评先、职称评聘、高级培训、经济补助等将向农村老师倾斜。新任学校校长,必须有在农村学校3年以上的工作经历,或直接提拔到农村学校任职。
“优质教育资源不应成为困难家庭和农村家庭的奢侈品。”周青说。
(原标题:校长名师将流动 不必再拼学区房)
文章关键词: 教师轮岗 教育部相关新闻
江西将在全省推开校长教师交流轮岗
福州试点教师县管校用 教师轮岗为择校热降温
第二篇:教育部:县域内校长教师轮岗5年内实现制度化
教育部:县域内校长教师轮岗5年内实现制度化 京华时报讯(记者 郭莹)昨天,教育部(微博)就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答记者问。教育部将在3至5年实现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的制度化、常态化。同时,出台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意见。
教育部介绍,2013年,全国有293个县(市、区)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截至今年6月19日,2014年又有104个县(市、区)通过评估认定。
由于我国一些地方教育基础相对薄弱,实现均衡发展任务艰巨。针对这些情况,教育部将出台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意见,同时,通过推进学区制管理、免试就近入学、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集团化办学、学校联盟、城乡一体化办学等措施,提高薄弱学校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
此外,教育部表示,目前还有8个省份没有一个县(市、区)通过国家评估认定。针对工作推进不力、进展缓慢的地方,要进行督促和问责。
第三篇:教育部五措施大力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
教育部五措施大力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
用3至5年实现县域内教师校长资源均衡配置
【浏览字体: 大 中 小】 2013-11-20来源: 《中国教育报》
本报北京11月19日讯(记者 梁杰)记者从教育部今天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教育部将会同相关部委,加快研究制定和出台《关于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的若干意见》及配套工作措施,力争用3至5年时间实现县域内教师校长交流的制度化、常态化,率先实现县域内教师校长资源均衡配置。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许涛介绍,为实现上述目标,教育部将在五个方面加大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改革力度:一是提出加快建立校长教师交流制度的目标。力争用3至5年时间实现县域内教师校长交流的制度化、常态化,率先实现县域内教师校长资源均衡配置,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促进教育公平和择校问题的解决,整体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二是扩大校长教师交流的范围。根据各地实践经验,明确在同一所学校连续工作或任教达到规定年限的校长或教师,原则上均应交流。重点推进城乡学校之间、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乡镇中心小学与村小学、教学点之间的校长教师交流。重点推进骨干教师和优秀管理干部的交流。
三是创新校长教师交流的方式方法。实行轮岗交流制度与共享优质校长教师资源相结合。鼓励采取学区一体化管理、学校联盟、名校办分校、手拉手、教育集团、对口支援、乡镇中心学校教师走教等办学模式和手段,扩大智力交流的覆盖范围。
四是强化校长教师交流的激励保障机制。会同有关部门,在编制核定、岗位设置、职务(职称)晋升、聘用考核、薪酬待遇、评优评先等方面实行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鼓励校长教师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工作或任教。五是建立“县管校用”的义务教育教师管理制度。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统一管理教师人事关系和聘任交流,使教师由“学校人”变成“系统人”,为校长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提供制度保障。
据统计,截至2013年8月底,已有22个省(区、市)地方政府出台了关于教师流动的相关政策,并从定期流动、支教、对口支援、教育联盟、走教、送教下乡、优质教师资源辐射等七个方面对推进教师校长交流工作进行
了积极探索。
第四篇:教育部:五大措施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
教育部:五大措施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
人民网北京11月19日电(熊旭 实习生潘金洁琼)今天上午,教育部(微博)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将积极贯彻三中全会精神,加大改革力度,从5大方面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将实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作为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进一步提升了加强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此,教育部将会同相关部委,加快研究制定和出台《关于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的若干意见》及配套工作措施,并考虑在以下5个方面加大改革力度:
一是提出加快建立校长教师交流制度的目标。
力争用3到5年时间实现县城内教师校长交流的制度化、常态化,率先实现县城内教师校长资源的均衡配置,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促进教育公平和择校问题的解决,整体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二是扩大校长教师交流的范围。
根据各地实践经验,明确在同一所学校连续工作或任教达到规定年限的校长或教师,原则上均应交流。重点推进城乡学校之间、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乡镇中心小学与村小学、教学点之间的校长教师交流。重点推进骨干教师和优秀管理干部的交流。
三是创新校长教师交流的方式方法。
实行轮岗交流制度与共享优质校长教师资源相结合。鼓励采取学区一体化管理、学校联盟、名校办分校、手拉手、教育集团、对口支援、乡镇中心学校教师走教等办学模式和手段。扩大智力交流的覆盖范围。
四是强化校长教师交流的激励保障机制。
会同有关部门,在编制核定、岗位设置、职务(职称)晋升、聘用考核、薪酬待遇、评优评先等方面实行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鼓励校长教师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工作或任教。
五是建立“县管校用”的义务教育教师管理制度。
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统一管理教师人事关系和聘任交流,使教师由“学校人”变成“系统人”,为校长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提供制度保障。
(人民网-教育频道)
第五篇:教育改革动真格:公办教师轮岗、全国统考科目减少
教育改革动真格:公办教师轮岗、全国统考科目减少
2013-11-19 08:44 作者:赵婀娜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田野
转发评论
11月15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文公布。其中,第42条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进行了战略部署,这是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之举。
从“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到“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再到“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决定》的一些新提法和新举措令人感到振奋。本报记者对话教育界人士,探讨《决定》对中国教育的意义、对我们每个人的影响。——编 者
制图:张芳曼
“县聘校用”和“学区制”,让教师流动起来 “《决定》围绕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积极回应了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盼,也体现了党中央对加快解决教育难题的决心勇气。”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认为,《决定》中有不少创新提法,如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从表面上看,都是一些‘小问题’,却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大问题,甚至是长期以来未能解决的‘老大难’问题和‘顽症’。”在他看来,《决定》突出了教育领域中关键环节的改革,更加具体,更加具有针对性,突出了改革的民生导向,让大家看到改革的希望。
“择校热”是长期困扰基础教育领域的重要难题,尽管一些试验区采取了加强教师流动、优质资源校带动相对薄弱校、“一长掌两校”等做法,但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成效并不理想。在本次《决定》中,明确提出“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对此,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银付解读:“教育公平是人们对教育的体感温度,教育公平就是要保障每一个人公平的发展权,这是促进社会流动、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
“让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从根本上要靠教育。” 杨银付强调,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就要进一步保障教育机会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残疾儿童少年等特殊群体平等受教育机会。同时,还要促进教育资源配置公平,尤其是在义务教育领域,要建立“县聘校用”制度和“学区制”,为普遍建立教师交流制度提供体制保障,实现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
九年一贯制和综合评价,让学生轻松起来
考试、评价、招生,这是教育领域的“关口”环节,通过“关口”环节的改革,一定能够带动和促进包括课程标准制定、教学模式在内的整个教育链条的改革与发展,《决定》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为一个重要段落,就凸显出这样的信息。
杨银付认为,“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将会引领人才培养制度与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决定》提出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并提出许多具体改革举措,而国家正在研究制订有关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方案及实施意见,令人期待。”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田慧生进一步解读,《决定》探索招生考试分离的运行机制,这是在之前教育规划纲要“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基础上的进一步细化。“《决定》也对各级各类教育招生改革的重点和主要任务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规定如此细致,过去并不常见,这说明经过纲要颁布实施3年来的试点改革的探索和实践,有关考试招生制度未来的改革方向已经十分清晰与明确。”
公众普遍对“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和“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非常关注。在教育界人士看来,九年一贯,打通小学和初中,减少一些中间环节,这是解决择校热、减轻学生负担的好思路。而基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可以减轻学生在高考中的负担与压力,打破“一考定终身”。
“管办评分离”,让学校自主起来
办学体制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是教育改革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更是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的重点和难点。
“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到今天,我们愈来愈深刻认识到,制度创新是关键。”董奇认为,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此次《决定》指出,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这意味着,高校在治理结构、人才培养、招生改革、就业机制等方面将发生深刻的变革。
“要以教育管理方式、教育治理方式创新引领教育发展方式创新。”杨银付认为,在教育管理方式上,管、办、评分离就是要构建“政府管教育、学校办教育、社会评教育”的教育发展新格局。杨银付说,在“管办评分离”中,管理的改革和创新是上游,是基础性的。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管理上的放权,将为办学和评价的创新提供空间,牵一发而动全身。而管理方式转变的核心要求,就是由微观管理走向宏观管理,由直接管理走向间接管理、由办教育向管教育转变、由管理向服务转变。“这就要建立健全教育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还要健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越是推动改革的时刻,越是需要良好的宽松的舆论环境,越是需要进一步让全社会了解和理解改革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几位专家都强调,由于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决定了教育改革也必然是渐进式改革,不能有大起大落,更不可用“休克疗法”,不能“只管起飞,不管降落”,也不能只是“看上去很美”,而是需要适合的、管用的、配套的综合改革。(记者 赵婀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