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数学课题阶段个人研究总结
“提高初中数学有效性的策略与实践研究”
课题个人研究总结
虾子镇中学:康成舜 根据期初的工作安排,脚踏实地的进研究工作,并把理论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圆满完成了本阶段研究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提高初中数学有效性的策略与实践研究”这个主题,以现代教育理论为依据,以数学新课程标准为导向,以促进我与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坚持把教育科研作为提升我组教育水准、提高办我组耀眼的品牌并形成特色。
二、了解课题研究的对象、任务、目标及内容
1、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数学课堂教学,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本课题研究的最大任务。
2、本课题的研究任务是:
(1)把握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与规律,引导学生的学习意向,极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努力建构既符合教育学一般规律,又切合农村初中这一教学背景要求且尽可能科学、客观、具体的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评价体系;
(3)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促进深入学习数学教学理论,领悟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真正在课堂教学实际中转变学生观、教
材观、教学观。
3、本课题的研究的目标是:
(1)构建数学课堂“先检—再教—后测”的有效教学模式。(2)力争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以及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并设计多样化的课堂,优化教学过程,从而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3)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提升教师有效教学理论水平,提高授课能力,力争成为一个观念新、能力强、务求拼搏的初中数学教师。
4、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是:
(1)提高课前准备工作有效性的研究 :即教学知识处理的有效性和提高学生预习的有效性。
(2)积极参与集体备课有效性的研究:即充分发挥各教师集体智慧力量,使教学设计更有效。
(3)提高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研究:设置有效的教学目标、有效的师生关系、有效的教学方式与方法。
(4)形成评定数学课堂是否有效的标准:设置有效的教学行为、有效的课堂管理、有效的课堂提问、有效的作业设置。
三、工作目标与工作重点
1、加强学习。我利用实验活动时间认真学习有关有效性教学策略等理论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
2、强化电子备课。在备课组长的领导下,分年级商讨产生
共案后,再由自己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制定个案进行教学,力争做到备课的有效性。
3、把研究落实到课堂中。注重课前有效性设计、课中有效教学行为设计及课后反思有效性,初步形成“先检—再教—后测”教学模式。
4、正确使用错题集和错题订正本。在作业有效性方面,我先设置八年级错题集,设计出本章节中易错、易混习题,即先给学生打错题的预防针,然后通过练习、作业、考试等形式再让学生完成错题订正本上相关信息并写出反思等;其目的在于让学生牢固掌握易错、易混习题的错因及正解。
2013年12月
第二篇:初中数学小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小课题研究中期研究报告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础,也是数学思维与方法的载体,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前提。现代的一些学者认为“数学的学习过程,就是不断地建立各种数学概念的过程。”从这个角度上说,数学的概念教学应该是教学命脉之一,所以我们教师应该认真研究数学概念,思考其相应的教学对策和措施。在我区教师专业素养大赛课堂教学比赛中,初赛与复赛确定的课题《相交线》《变量与函数》都是概念课,从比赛中看有接近一半的选手在概念教学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在调研中,也发现大部分教师对概念教学缺少章法,许多教师往往忽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教学中教师只简单地给出定义,尤其不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只重视概念在解题中的应用。对中学数学概念的核心把握不准确,对概念所反映的思想方法的理解水平不高。特别是对中学数学核心概念和思想方法的体系结构缺乏必要的了解。那么如何在原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数学概念课教学?在教学中应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体悟在此过程中的思想方法。概念教学大致分几种主要类型,为了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本我们选择《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作为小课题来研究。此项研究也是我们学科十二·五科研课题《新授课研究》的子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课题采取行动研究法,研究的内容首先对数学概念及其定义理论层面的界定,重点是形成初中 数学概念课教学的基本框架,关键是在教学中经过实践检验,不断完善。
三、前期工作进展情况
1、组建课题研究团队,明确任务分工
成立名师工作室,形成课题研究小组,本工作室是由一名教研员及六名骨干教师组成。
2、召开课题开题会议
第一次是3月12日召开课题开题会,由工作室成员及部分团队组长参加,宣读开题报告,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研究的内容,明确任务分工。对课题研究做了细致的规划。
3、行动研究,在实践中进行专项研究
在前期工作室成员研究的基础上,学科开展两次课题实践研究活动。在区域联合体中研究,4月23日区域联合体概念课师带徒研究活动。以教研活动为平台开展研究,5月7日学科全体教师教研活动,并进行概念教学实践专题研究。
三、前期研究的成效
1、明晰概念教学的理论支撑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数学概念是反映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概念的内涵是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本质属性的总和(即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质的方面); 概念的外延是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全体(即概念所指的对象的范围或集合)。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反变关系:要对概念加深认识,还要注意逻辑学中称之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反变关系,即:概念的内涵扩大时,其所得的新概念的外延缩小;当概念的内涵缩小时,其所得的新概念的外延扩大。反之,也成立。
(1)利用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反变关系,通过采取扩大概念的内涵同时缩小概念的外延的方法来研究概念间的关系和性质,这种方法在逻辑学中称之为“概念的限制”;通过缩小概念内涵的同时扩大概念外延的方法来认识同类概念的共同性质,这种方法在逻辑学上称之为“概念的概括”。在中学数学的概念教学中,经常使用概念的限制和概括的方法给新概念下定义和复习同类概念的共同性质。
(2)概念间的关系,是指两个概念的外延所对应的集合之间的关系。概念之间的关系可分为四类:同一关系,从属关系,交叉关系,全异关系
(3)概念的定义
概念是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中的抽象概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用词语表达出来,这就是给概念下定义。而明确概念就是要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所以,概念定义就是揭示概念的内涵或外延的逻辑方法。揭示概念内涵的定义叫内涵定义,揭示概念外延的定义叫做外延定义。
2、梳理初中数学教材,了解概念的定义方式
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它是构成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只有理解了数学概念的定义方式,才能更好地讲清、讲透 一个数学概念。在中学数学中,下定义的模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通过揭示概念的内涵来给出定义;另一种是通过揭示概念的外延来给出定义。
(1)属加种差定义。
这种方法是先确定被定义项的最邻近的属概念,然后寻找这个属概念中诸种概念彼此间的本质差别(即“种差”)。例如,“平行四边形”最邻近的属概念是“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区别于其它四边形的本质属性是“对边平行”,于是得到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2)发生定义
这种定义是通过被定义项是如何形成和产生的来揭示概念的内涵。例如,平面几何中,圆的定义就采用了发生定义的方法。此外,还有少数用关系定义、外延定义的概念,这种定义是以被定义项与其它事物的关系作为种差的定义,这是一种运用种概念给属概念下定义的方式,即指出属概念中所有的种概念,例如,“有理数与无理数统称为实数”等等。
3、概念和概念解析
概念解析重点是在揭示内涵的基础上说明概念的核心之所在;对概念在中学数学中的地位的分析,对内容所反映的思想方法的明确。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重点。
善于抓住数学的核心概念和思想方法,懂得削枝强干;对数学知识中蕴含的价值观资源特别敏感,有挖掘这些资源并用与学生身心发展相适应的方式表述的能力,使数学知识教学与价值观影响有机整 合;,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有效学习、主动发展。
3、形成概念教学的框架
美国的杜宾斯基等人 的APOS理论揭示了数学概念学习的本质,是具有学科特色的学习理论:学生学习数学概念,一般要经过四个阶段:操作(Action)阶段、过程(Process)阶段、对象(Object)阶段、模型(Scheme)阶段.取这4个阶段英文单词的首字母,命名为APOS理论.其中的操作活动阶段,是学生理解概念的一个必要条件,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感知问题的直观背景以及与生活现实之间的联系。过程阶段,是学生对操作、活动进行思考,经历思维的内化、整合过程,学生在头脑中,对活动进行描述和反思,抽象出概念所特有的性质.对象阶段,是通过前面的抽象,认识了概念的本质,对其赋予形式化的符号定义及符号,使其达到精致化,成为一个具体的对象,在以后的学习中,以此为对象去进行新的活动.模型阶段,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活动来逐步完善,起初建立的概念模型包含反映概念的特例、抽象过程、定义以及符号,经过学习建立起与其他概念、规则、图形等的联系,在头脑中形成综合的心理图式.根据以上的理论支撑,我们构建了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框架:
(1)概念的引入
初中阶段大多数数学概念的形成是以实际生活为背景的,这样的认识活动过程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过程中,尽量提供丰富的学生生活实际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让学生感悟为什 么要引入这个概念?这个概念的本质是什么?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过度。
有的概念,适合在概念的系统中引入概念,而不是突如其来地灌给学生。从原有的概念基础上引入。例如:圆周角的概念,可以在圆心角的概念基础上引入,既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概念,又要充分揭示新知识与原概念的冲突,使学生认识到原概念的局限性,学习新概念的必要性。许多数学概念源于生活实际,但又依赖已有的数学概念而产生。讲清它们的形成过程,既会让学生感到不抽象,而且有利于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比如:负数的形成过程就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数以及自然数零之后逐渐感觉到不能表述生活中的实际需要时候产生的(零下3摄氏度),那么创设这样的情景再定义负数时学生感觉就很顺其自然了。(2)概念的形成
概念的定义是对所研究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概括,以典型丰富的实例为载体,引导学生展开观察、分析各事例的属性,抽象概括共同本质属性,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进行描述,归纳出数学概念。教学时要应注意在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基础上给学生提供概括的机会。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法。(3)概念的剖析
抓住概念的关键词,深入剖析概念的实质,帮助学生弄清一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概念的内涵是指反映概念中的本质属性的总和,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的全体对象,也就是从质和量两个方面 来明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
正反举例,辨析概念。概念是抽象的,词语是枯燥的,而例子是具体的,容易理解。为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以实例(正例、反例)为载体分析关键词的含义,来进行概念的辨析。在举正面例子的时候,要尽量考虑足够的代表性。否则会有意无意地使学生把概念的范围理解窄了。例如:无理数概念教学,老师如果只举 2 这样的例子,学生无意中会把无理数理解成“开不尽方的根式”,有些概念需对特殊情况进行补充说明,例如: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单项式的概念,讲解“单独一个字母或一个数也是单项式”的补充规定。使概念更加完备。
相关概念进行比较,体会区别与联系。数学概念不是孤立的,许多概念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理清概念之间的联系既能促进新概念的自然引入,又能揭示已学过的概念的数学本质。因此,教师应注意概念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清脉络,启发学生进行系统归纳,让学生明确概念的联系与区别,建立概念体系。(4)概念的应用
对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都是建立在对数学概念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的思维活动,只有对数学概念的深刻理解,才能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也只有通过解题,学生才能更完整、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数学教学离不开解题,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灵活地运用数学概念解题,是培养学生解题技能的一个有效途径,如通过基本概念 的正用、反用、变用等,培养学生计算、变形等基本技能。因此,教师应该多给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提高学生灵活应用概念的能力。
在概念教学中,应该给学生充分时间让学生自主感悟、建构、概括的机会。概念教学要突出一个“悟”字,变“规定描述”为“引导建构”----重学生感悟,变“列举告知”为“辨析发现”-------重教师引悟。应努力通过揭示概念的形成、发展、巩固和应用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存在的问题及后续工作思路
1、存在的问题
在概念教学课题研究实践中,学科教师在理论层面认同以至于理解,但实践操作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长期坚持研究,不断完善其教学框架。
对核心概念的及概念的核心把握欠缺,不注重概念之间的关联。
2、后续工作重点及思路调整
下学期,重点是将提炼总结出来的概念教学的基本框架在实践中检验、修改,使其不断完善,名师工作室的名师团队、学科教师团队、区域联合体团队,进一步研究、分析、论证,完善概念教学的主要框架。每位名师利用此框架进行教学实践一次,深度体会感悟。体会教学中应让学生如何经历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体悟在此过程中的思想方法。
学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广泛应用。达到学科教师会备概念课,会上概念课,会评概念课。
第三篇:数学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增强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有效性”阶段总结
我校申报了《增强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有效性》课题。全体课题成员以课改为需求,以质量促科研,从练习的设计出发,对如何增强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有效性进行了探索研究,现将本阶段研究的主要工作及经验总结及存在的问题总结下:
一、前阶段课题研究工作情况
1、加强理论学习,促课题研究。利用教研活动全组老师深入学习课题研究的目标、意义及实施的方法。课题组的成员在扎实学习领会课题开题报告和实施方案的基础上,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多种渠道搜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不断加深对课题的理解和操作能力。为创设课题研究的良好环境和浓厚氛围,我校数学组利用教学研讨活动等场所广泛宣传课题实施的重要意义,使教师不断深化对课堂练习有效性的认识理解,接受课题研究的新理念,从而更积极的投入到课题研究中。
2、加强教师培训,全员参与研究。全体数学教师每周星期三集中组织学习,集体备课,为投身课题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使本组教师也积极的同其他学校的优秀教师共同探讨研究教学经验、共性问题。这样使全组教师对课题的实践操作的认识更加清晰,实践的热情随之激发,能自觉的 参与课题的研究。
3、实践操作,体会实效。学校要求每个教师都能做课题研究的实践者,从实效出发,从平时的课堂教学出发,精心备课,努力提高课堂效率,鼓励教师上课精讲,学生多练,开展各种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坚持课前5分钟小测,对提高数学课堂效率具有促进作用,其具体做法是每节数学课上,进行上节内容的简单测验。这个环节不但可以复习旧知识,而且可以促进学生认真听课,提高课堂效率。因为我们可以利用这5分钟来让学生从课间休息时的兴奋中冷静下来,调整状态,为接受新课作好精神准备。另外,学生为了做好小测题,就必须要认真听课,认真做好笔记。
2、课后巩固要有强化意识:到了知识巩固阶段,学生对所学知识建立了初步的表象,如何深化这一表象,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及应用,实现学习上的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是这节课成败的决定因素。
(1)、做好巩固性练习。对知识加深理解并转化为技能技巧。例如在有理数混合运算中,可对基础知识重点练,强化运算法则(尤其是法则中关于符号的确定)及运算顺序;关键步骤专项练,转化为技能技巧;简便运算完整练,强化对运算定律的运用。
(2)、加强比较性练习。通过寻同辨异,加深理解。例如学习解决问题时,一道题可能有几种解法,等学生列出算式后,可以通过寻找它们的共同点及分析它们的不同之处,在对比中加深理解,达到对知识的巩固。
(3)、尝试变通式练习。摆脱学生一味机械地模仿,克服思维定势,一题多变。例如在学生学完解决分数问题后,可加强变式练习,可出现补充条件、补充问题、单位“1”已知或单位“1”未知等题目类型,拓宽思维,加强对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
(4)、探索开拓性练习。通过练习,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时,可让学生做已知圆的半径、直径、周长求表面积和体积的练习,把新知、旧知有机结合起来,融会贯通。
3、要充分利用好配套练习册和数学基础训练,抓住重点精讲多练,反复练直到掌握为止。教师上课的定位较以前有了更明确的准度,所以调控能力得以加强,学生用以练习、活动的机会较以前有了大幅度提高。
4、师生互动,良性发展。由于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得以很好的体现,每个学生明确了各部分练习的要求,以往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利用小组合作的机会得以及时的指导,所以厌学的学生人数大为减少。
二、阶段性研究成果呈现
1、通过前阶段的研究课题组成员和全体教师对课题的认识不断深化,比较清晰的认识到了课题研究的方向。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提高,对课题研究的能力得以提高,通过亲身的实践体验,对课题研究转变为自发的需求。
2、现在课堂上教师讲的时间少了,学生说的时间多了;教师提问少了,学生问的问题多了;教师指导少了,学生小组活动多了;教师板演少了,学生练习时间多了。可以说现在练习的优化设计让教师上课得以规范化了,学生上课更能积极参与了。
3、课题组成员形成了阶段研究课题成果。全组教师积极将实践活动的所思所想,经验感悟及时总结,每人都撰写了教学设计、案例。
三、存在问题与反思
1、未能重视材料积累,难以充实研究档案。
由于在实践过程中,全组研究成员都是一线教师,在时间、精力的投入较多,而对于一些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未及时跟进,所以在资料的积累方面还没有达到
要求。课题研究应形成一整套分明别类、完整细致的过程性研究档案。针对本课题的研究可分为教师主体研究的过程性资料和学生学习情况研究的过程性资料两大类。但我们的过程性研究资料过于单薄、分类不明、实用价值不高。
2、缺乏撰写材料经验,难以阐明研究观点。
课题研究的每一步成果乃至最终成果的展示,无疑只凭一大堆乱七八糟的过程性材料是不实际的,我们应将这些成堆的材料浓缩成“阶段性小结或总结、阶段性研究论文、个案分析、终结性课题研究论文”等形式,这些材料的撰写,既要借鉴和继承别人的经验,又要结合自己的研究发展创新,提出自己独有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使其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实用性和推广性。但就目前我们撰写的相关书面材料来看,还远远难以达到这一要求。有的论点不明确,无法判
别你所提出的观点;有的空话连篇,缺少实质性的典型素材;有的套用过多,难以找到你研究的真实感受和体会;从而根本无法证实研究的实际效果。
四、后阶段改进措施
1、紧密结合教学实践,不断增强科研实效。
课题研究本身就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在后期的研究中我们必须把课题研究渗透到课堂教学实践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包括:备课的详细要求、小组活动的配套方案、课后师生如何互动的情况、教学实效的评价等。
2、注重积累一手材料,充实过程研究档案。
课题研究的成果来源于大量的一手材料,材料的积累来源于脚踏实地的研究。在后期的研究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用心、细心、耐心、专心,视材料为命根子,做到分类明确、归类科学、整理规范、内容充实、观点鲜明。
3、加强科研理论学习,及时总结撰写教学心得。
在积极实践活动过程中只要细心观察、认真分析每堂课的各个环节,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成功的体会及时记录下来。同时通过网络、媒体、书刊、杂志加强科研理论水平的自修,全方位地提升自己的科研理论素养,竭力使自己达到教育科研专业水准。在后面的研究方面撰写更多、质量更优的论文、案例、设计等经验性文字材料。
我组的“增强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有效性”的题研究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实效,只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相信对于教学的促进作用会越来越明显。
第四篇:初中数学课题研究总结
初中数学骨干教师专业成长课题研究总结
中教部 郭昭君 王久胜
我校承担了省教育科学“十二五”重点课题《基于“研训一体化”的骨干教师成长策略研究》。作为数学研训员,承担了子课题:《中学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策略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有:(1)目前数学骨干教师现状的调查分析(2)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的思考(3)数学学习动机的培养(4)对数学学习过程的各种环节及其方法的指导。课题研究分阶段进行。在前一阶段,我们对本课题的研究做了一些实际工作,现在我把我们实施的情况向领导做以汇报:
一、领导重视,建立科研组织。
“教育要发展,科研须先行”,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也是我校领导的管理理念。为确保课题的顺利研究,我们学校建立了以部为单位的课题组,以便系统的进行教研教改。同时,王子峰校长对我们的课题研究进行情况及时的了解和督导,多次与个人和集体进行交流研讨。我们2名数学教师,全力以赴地致力于课题的研究。开题后,对课题研究进行了明确细致的分工,并提出了相关要求。
二、数学教师现状分析
(一)教师没有真正的建立新课程理念。
1、没有确立课堂教学目标评价观。很多教师没有切实的从本节课到底需要学生学习效果去思考课堂的教学目标,要么抄写教参上的整体目标,要么没有把目标进行可操作可检测化转换,仍然是“了解、理解、掌握”等词句作为课堂目标的表述;多数教师只有知识技能目标,没有确立过程性目标。
2、有些教师的教学方法没有改变。多数老师的教学方法仍然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提全半句学生答后半句的“启发”式教学,没有教具、没有辅助教学工具和手段;学生读书走过场,有的教师在教学时,刚布置学生读书,可是没有等到学生翻到书就开始提问或讲课了。很多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只是为迎合听课者的要求做格式,有的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活动时,学生刚好转身就开始提问了。有的教师的课堂教学没有情境导入,有的虽然创设了情境,但是,教学过程只是把情境导入的环境作为评课的一个做摆设的环节,没有把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与创设的情境有机的结合起来。
3、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没有改变。多数教师仍然是只凭借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几乎所有的教师没有运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光盘,没有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和设备。没有真正建立“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的基本理念。
4、教师的数学教学观念有待改变。多数教师仍然只是为了学生参加考试实施教学。多数教师没有把教学结合生产生活实际,没有开发教材资源,没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认识、分析、解决身边的问题,而是埋怨书上的作业题少了,建议学生多买教辅资料。
(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进行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思考。
在对教师教学的了解中我们发现,教师对教育质量的认识水平要么停留在分数和升学率上,要么以推行素质教育为名而忽视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埋怨“书上的题目少了,考试的题目活了,教师无法实施教学了”。
1、不去“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教师总以时间不够,学生基础差活动组织不起来为由,不去“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接受听课的课堂就是表演式的课堂,学生活动组织形式就是分组学习。许多数学教师往往从口头上认同而行动上疏离背离,甚至让应试教育穿上新的外衣粉墨登场。课堂没有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本质。因此,这样的课堂教学不能说是完全有效的。
2、不去“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多数教师对数学新课程“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观念没有真正的接受。这种教学观念在我们过去的教学中没有正式的体现,因而对数学教师来说,实施数学新课程标准是外在的、陌生的,难以真正理解和内化的,更难以真实地变成教学行为。有的课堂虽然布置了学生动手实践,但是我们看到的仍然是少数人在动,多数人在看,教师对此没有评价,对于合作交流也就仅限于老师提问个别学生答。合作的情况,交流的情况教师也没有作评价。因此,这样的课堂教学不能说是完全有效的。
3、没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我们发现,有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不注重教学中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在课题引入的情境的设计和教学过程及练习的安排中没有认真的思考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不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教师也没有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这也是我们被忽略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一个方面。
4、没有“关注证明的必要性、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有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把证明作为探索活动的自然延续和必要发展,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根据观察、实验的结果,去运用归纳、类比的方法分析,然后再进行证明,有的教师自己直接写出证明过程,有的甚至于证明过程都不写完整,没有使用较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述论证的过程,没有让学生清晰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理解他人的思想,没有组织学生探索证明的不同思路,并进行适当的比较和讨论去开阔学生的视野,没有提供一些具有实际背景的命题,去增加论证的趣味性,去帮助和激发学生对数学证明的兴趣和掌握综合证法的信心。因此,这样的课堂教学不能说是完全有效的。
5、没有“注重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注重开放课题的教学,没有有效的组织课外活动,让学生去作社会调查,去根据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些教师不了解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没有从学生已有知识入手进行深化,课堂上形成新旧知识的脱节或重复。这也是我们被忽略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一个方面。
二、全面考察,认真选拔。
制定和完善骨教师的考查选拔方法,按照要求先由基层学校推荐,然后通过听课、评课、说课等综合评定几个环节,确定为校级骨干教师。再由教师进修学校给定的名额,选拔出骨干教师培养对象,进行重点培养。
三、学习理念,更新教育观念
1、加强骨干教师的在职培训与学习,促进教师队伍建设。
我们与师训部密切配合,对骨干教师进行了集中培训。通过专题讲座、讲课、听课、看视频等一系列方式先后进行了六次学习,去年我们选拔25名骨干教师进行了说课比赛,有4位教师代表北票参加了朝阳市说课大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把教师学习的情况通报给基层学校严格按照考核标准进行。对表现好的教师推荐市级骨干教师。通过培训和学习,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有显著地提高。
2、注重培养骨干教师的教育反思能力,促进数学骨干教师形成教学反思普遍性、自觉性和持续性。
在我们的调查中,只有36%的数学骨干教师进行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的习惯与能力,而其他教师认为只是有时或偶尔进行教学反思,这表明大多数的教师没有持续的、自觉地进行教学反思。还有的教师认为只有教学经验就足够了。根据这种情况,在对骨干教师的培训中,重点放在教学反思上,如:在每次教师作课后都要让上课的教师做课后反思,指出成功与不足的地方。在基层听课也是这样,这对骨干教师的成长十分必要。另外,我们借助辽宁省数学学科30名学科带头人“从教下乡”的契机,组织全市的数学教师听课,通过他们的教学及课后反思,是每一教师深受启发,许多教师都感慨地说:“听了他们的课,才知道教学反思的如此的重要”。
3、注重培养骨干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促进数学骨干教师保持教学热情,避免职业倦怠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老师的劳动给老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成为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引导每一位老师从事研究这条幸福道路上来”。教育是一种创新性活动,必须依靠研究才能得到不断深化和提高。所以,在对骨干教师的培养过程中,鼓励教师研究教材,理解编者的意图;深读课程标准,体会课标的内涵;要求每位骨干教师每学期读一本好的书籍;把自己的体会写下来,每学期独立的出一份好的试卷,对年轻教师每年要做各地中考题20份,把握中考命题方向。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把每位骨干教师参加朝阳市组织的教师专业考试的成绩和师校组织的课标知识考试的成绩作为推荐上一级骨干教师的重要依据。以考促训,通过这些措施促进骨干教师的教学热情,基本避免职业倦怠感。
4、注重自身发展需求,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调整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域能力结构。
新课程呼唤综合性教师,教师专业发展是自身的发展。需要教师的自身努力。所以,除了通过参加本地区和本校的教研活动,自我研修(阅读专业刊物,相互观摩,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反思等)、继续教育培训(包括校本培训)外,我们借助到外地学习的机会,带领40多名骨干教师去学习,学习好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理念,为本地的教学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5、重视现代信息化手段在研训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在培养骨干教师的过程中,十分重视现代信息化手段,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平台,开展研训活动。组织教师观看教育专家的讲座,优秀教师的授课等,此外,我们建立了QQ群,对老师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或困惑,进行网上交流研讨。把好的教学资源上传网上,做到资源共享,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平台。
四、总结经验,完善提高。
经过我们的努力,与师训部密切配合,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原来存在的问题在逐步减少。有60多名数学教师成为北票市骨干教师;有15名数学教师成为朝阳市骨干教师;有两位数学教师(三中的齐瑞光、桃园中学的张久龄)成为辽宁省骨干教师。在对骨干教师的培养上我们积累了一点经验,但是,离要求还差一定的距离,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在对数学骨干教师的培养上,不断地探索与完善,探索出更好的、更有效的、可操作性更强的方法策略。为使更多的数学教师能够早日成为骨干教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做出贡献。
第五篇:初中数学课题研究阶段小结
《初中数学“学困生”错题成因分析与解决对策研究》课题研
究阶段小结
我校数学科组组织并承担了区级课题《初中数学“学困生”错题成因分析与解决对策研究》的研究。本课题将为期三年,主要是通过提取数学“学困生”的作业,练习或测验中出现的错误,从学生学习习惯,学习心理,认知结构等方面入手进行诊断及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对“学困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从而及时清除其学习上的障碍,使其后续的学习得以较顺利的开展。具体操作流程:
一、学困生的界定:
主要研究有上进心,肯学,但由于知识结构缺陷或学习习惯不好,思维策略不足等原因引起学习困难的学生。
我数学课题组要求每个老师在所带的教学班中挑选出5~10名“学困生”,成绩一般在40~60分左右作为研究对象。同时还分别选择2名中上生和一名尖子生作为参考对象。
二、“学困生”课题研究的出发点与期望成果
很多老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可能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不少的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总会在后面的学习中不断重复,得不到及时的克服。从教师教的角度来分析,很大原因是我们的老师缺乏对学生在该知识点上有可能会产生的各种思维误区的预见性,不能把问题消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错误出现后,老师们也缺乏对学生的错题的收集与分析,从而也不能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给予及时有针对性的辅导。如此不断的知识盲点堆积,学生后续的学习受到影响。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所以我校课题组成员都觉得进行学困生的错题收集与诊断非常有意义,并把它作为我校转化数学“学困生”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本课题的开展,利用三年的时间完成以下几项目标:
1.前两年主要是进行错题的收集,根据区教研员对初中数学各知识点的编码对错题进行归类整理,建立错题资源库,并对错题进行初步的诊断与解决策略探讨。(主要是从学生的知识结构方面进行诊断)
2.利用与华师大认知与技术研究室徐晓东教授的研究生的合作关系,寻求他们在学生认知方面的理论与技术方面的支持,进一步完善错题资源库。3.通过课题组老师三年坚持搞错题研究,使教师们在后期的教学过程中能对每一个初中数学知识点学生有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思维错误有预见性,从而能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中加以重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并且能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错误进行诊断,根据诊断提取相应的解决策略加以纠正。所以,做好学困生课题,对科组教师的专业化技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课题开展情况:
(一)学校及区教研室有关领导对本课题开展给予高度重视与支持
在课题开展初始阶段,因为很多实验教师都比较年轻,没有课题研究经验,所以出现了信心不足,思想压力很大,害怕做不好的思想,从而课题开展开始不久后有一段时间曾陷入过低谷。学校领导和区教研室张伟春主任给我们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为课题的开展指明了方向,让我们放下了思想包袱,扎扎实实搞课题。
同时在张主任的帮助下,我校“学困生”课题组与华师大认知与技术研究室徐晓东教授的研究生建立了合作关系,他们将在学生的认知心理方面的诊断给予理论与技术上的支持,解决了我们的燃眉之急。
(二)加强了相关理论学习和定期组织课题研讨交流会
进行学困生的错因诊断,需要我们要学习相关的一些教育教学理论:如教育心理学,学习论,教学策略等理论知识。为此,课题组购买了一批相关的理论书籍,鼓励老师们多进行学习。同时还能定期召开课题交流会,做好及时的总结与反思。
(三)错题的收集与整理过程方法:(1)错题的选取方法:错题大部分来自所研究对象的同一知识点的不同错误,小部分来自教学过程中所发现的学生的典型错误。有的老师尝试通过研究对象的错题本(含错题,更正及错因的自我分析)收集错题;有的老师则通过每天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扫描。
(2)错题的整理与分类:
如何进行错题的整理及及时上传到区天河部落交流平台,课题组的老师进行了不断的摸索与反思。从一开始是按章,后来确定为按每知识点进行错题分类。也可以设一些专题:如证明题常见错误等。有关的编辑格式仍有待进一步探讨。
(3)分工合作:
“学困生”课题组分三个年级同时开展课题,各备课组还把所负责年级的错题分块分任务进行扫描,上传到科组错题资源库及天河部落学困生专题。其他老师则做好分内错题扫描与上传工作的同时,对同年级老师上传的错题根据自己收集的情况进行补充与回复。
(4)他山之玉:
通过把错题上传,一方面可以与兄弟学校做到资源共享。同时也希望能得到数学同行老师们的“跟贴”回复,给予宝贵的意见与建议。
四。课题开展存在的困惑及努力方向 困惑一:
课题主攻方向是错题收集与诊断,所以所选的错题是否不只局限于几个研究对象,而可以是所有所教班级中符合界定的学困生中收集?
困惑二: 对知识点所收集的错题应该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与代表性,那么所研究对象中出现的不典型的错误是否不予以收集?
困惑三:
代数方面的错题较容易进行知识结构方面的错因诊断,但有关几何部分的错题却较难以判断,诊断上有点吃力。
困惑四:
对错题的诊断分析应抓住那些细节,那种格式比较好。我校四个学困生课题组的老师所上传到天河部落上的错题分析形式各有不同。从数学角度去写错题诊断,是否要注意补充一些什么方面的内容?
总之,对于一线的教师,教学任务重,课题研究过程会比较辛苦的,而且其效果也不可能立竿见影,学习困难生的学习困难问题是问题长期积累的结果,它的克服需要较长的过程,所以,没有一种良方能使学生长期形成的落后在短期改观,所以课题实验教师要克服急功近利思想,同时要有追求“学困生”课题研究内在价值的态度,要有吃苦精神。
附:本课题组几个老师的收集与初步诊断材料,希望在格式或做得不够之处能得到专家们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