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班化成长档案论文
小班化教育条件下的学生个性化成长档案
研究
伴随小班化教育在我国教育改革中的推行,更灵活、有效的评价方式也亟待践行。《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要求: “建立每个学生的成长记录, 成长记录应收集能够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 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最佳作品(成绩记录及各种作品)、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的记录、体育及文艺活动记录, 教师、同学的观察和评价, 来自家长的信息、考试和测验的信息等”。学生个性化的成长档案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学生个性化成长档案评价及小班化教育的简述
(一)学生成长档案评价的概念
学生档案评价又称成长记录袋评价、卷宗评价等。目前国内外对其概念还没有统一的阐释。
国外有学者认为:“成长档案是学生作品的主动收集用以反映学生在特定领域内的努力、进步或成就。主要包括学生的作品以及学生对这些作品的反省。”[1] 国内有学者认为:“成长档案评价是在一段时间内,以学生为单位,有目的的从各种角度和层次收集学生学习参与、努力、进步和成就的证明,并有组织汇整,经由师生合作,根据评分标准评量学生的表现”。[2]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学生成长档案评价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1、评价性。其作为一种评价策略,学生成长档案评价
对学生的成长过程有着重要的评定作用。
2、真实性。采用档案这种评价方式的基本前提和保证就是提交的内容必须是真实的, 不能弄虚作假, 伪造事实证据。
3、个性化。档案袋的内容不能千篇一律, 是提交者经过反思之后选择的最能代表其水平与进步过程的内容, 是提交者的个性特长的展示。
4、选择性。不是学生的任何物品都能装入档案。而是收集体现学生发展的作品、成绩, 即体现学生进步的标志性的作品。
5、反思性。收集材料的过程需要有学生的反思, 即反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收集资料的活动转化为有意义的学习经历, 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重要契机。
档案评价的实质在于“‘教与学’的整合, 过去我们将教与学截然分开了, ‘教师教, 学生学’成了口头禅, 而实际上二者是一个整体”。[3]
(二)小班化教育概述
传统的班级教学不能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师不能很好地因材施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更不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20世纪30年代,一些西方国家率先小范围开展“小组教学”的尝试。尤其是在20世纪60、70年代,美、英、法、日等都实行小班化教育,小班化教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浪潮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小班化教学在我国出现,并逐渐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和方向。
从本质上看,小班化教学只是班级授课制的一种变式,它仍然是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教学。可以说是一种更优于班级授课制的教学形式,是班级授课制的进一步深化。不过,它具有自身的独特性。这些独特表现在:
1、小班化教学的班级规模小。我国学校管理规程规定每班学生的标准为40人,班级规模小,更有利于因材施教,学生的全面发展。
2、小班化教学对教学空间和环境的要求比较高。它要求教学时空的变化性,比如东营区英才小学设计的课桌椅的摆放,其设计的是五彩花瓣形桌椅,可根据需要摆成多种形式,从而克服教学的盲区,实现全员辅导,以利于教学的随机应变。
3、小班化教学通常采用小组教学的组织形式。一般采用“同质分组”与“异质分组”等形式,提倡新课标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而有利于形成互相合作学习的团队精神。
4、小班化教学为师生教与学的创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小班化教学的氛围中,教师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教学特长,学生可以运用喜欢或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师生双方可达到一种和谐和补充,充分发挥教、学的积极性与创造性。[4]
二、小班化教育条件下运用学生成长档案评价的优势分析
(一)学生档案评价有科学的理论基础和现代的组织形式
学生成长档案评价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强调, “知识本身是建构的以及相互联系的, 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积极的建构的过程, 学习者利用现有的知识积极地建构新知识;也强调对意义的建构, 对内容的深层理解的演示, 学生的参与, 以及共享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还强调思维过程中反思的重要性等等”。[5]在小班化的教学组织形势下,更有利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践行。
(二)学生档案评价方式是现代教育评价的必然性
在小班化教育理论的推动下,学生档案评价成为现代教育评价的必然要求。具体表现在:
1、丰富的评价内容。学生档案评价包括知识、技能方面的内容, 而且还包括非智力方面的因素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等多方面的内容。凡是能体现学生学习成果和学习过程以及个性发展等方面的内容都可以放到档案袋中。
2、开放的评价过程。学生档案评价的过程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要充分体现评价的公正、公平和公开的原则, 使评价结果保持高的信度和效度。
3、多元的评价主体。学生档案评价的主体不仅包括教师, 还包括学生自己、学生家长、管理者以及同学之间, 甚至社会人士也可以作为评价的主体,更重要的是所有的评价主体不是相互孤立的, 而是相互作用的一个评价整体。
4、形成性的评价结果。学生成长档案评价注重过程的评价, 它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的评价, 对学生在每一个学习的过程中的表现及进步进行全面的评价。总之, 在小班化教育条件下,不仅有利于建构主义理论基础的践行, 其也是现代教育评价的必然要求, 符合时代特征, 也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三、小班化教育条件下学生成长档案评价方法探究
(一)小班化教育条件下运用学生成长档案评价的注意事项
学生成长档案评价方法要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取得成效,需要我们有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态度。一般说来, 教师在制作和使用档案评价过程中, 需要注意:
1、作品的典型性。收集到学生成长档案中的作品, 必须
是最具代表性的典型作品, 不必把同一形式、反映同一情况的作品重复收进档案袋。其中,作品要能够突出代表学生的某一方面的知识水平或能力水平, 必须具有典型性。如, 学生的优秀习作, 代表一学期语文、数学、英语等最高水平的测试卷, 自己极具代表性的一幅画等等。
2、作品的全面性。对学校开设的各个学科, 对每个学科的各个重要方面, 都可以把有关的作品收集进来, 同时,尽量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作品能够体现对新课标中的重要要求。
3、在时间安排上, 可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形式, 每周利用班会课或活动课的时间, 对学生成长记录的使用情况做交流、评价,平时也要注意积累, 将一些有用的资料及时归类装袋, 定期整理。
(二)小班化教育条件下学生成长档案评价运用的改进措施
1、与小班化教学有机地结合
学生成长档案评价是一种质性评价方式, 关注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过程, 与教学活动关系是十分密切的。要在学生成长档案评价的应用中实现评价与小班教学的有机结合, 可以从下面几点来考虑,学生成长档案评价内容的确定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实际。教师在使用成长档案评价之前, 必须有比较具体的使用方案, 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明确评价的内容。而确定评价内容的依据主要是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班级教学实际、学生的特点与需求等。
2、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
在小班化教育下使用学生成长档案评价的过程中, 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 依据标准和要求评价自己的作品, 反思
自己的学习过程, 从而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形成追求进步的愿望和信心。“这不仅是构建双向的、活泼的、着眼于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的需要, 也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和对学习负责的精神, 让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举措”。[6]
3、建立学生电子成长档案评价体系, 构建立体的评价模式
小班化教育条件下对学校的信息技术要求非常高,白板技术的应用、录播教室的设置、多功能文件传输的实现等都为学生成长档案评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笔者认为可以利用丰富的信息技术进一步发展学生成长档案评价方式。例如在学校的FTP 服务器上, 给每个学生创建一个文件夹。由学生将自己在课程学习期间形成的“作品”, 包括作文、实践活动成果、用DV拍摄活动、读书笔记、数据分析等上传到这个文件夹中, 并按要求对这些材料进行整理, 制作成个人主页或PowerPoint演示文稿。评价者可以随时通过网络浏览该文件夹, 根据其动态变化过程, 对学生成长的每一阶段的发展状态作出客观评价。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构建教师、学生, 学生、学生及学生、家长的立体网络评价模式。由于学生收集的材料都在FTP 服务器中, 所以不仅可以让学生全员参与评价,还可以让家长在家浏览自己孩子的“作品”, 实施网上延时评价, 并将评价结果及时上传到FTP。
[1] 龙娟娟,《简评新课程理念下的档案袋评价》,《理论探究》,2005年7月8日。
[2] 龙娟娟,《简评新课程理念下的档案袋评价》,《理论探究》,2005
年7月8日。
[3] 胡中锋,李群,《学生档案袋评价之反思》,《课程 教材 教法》,2006年10月。
[4] 张学华,《小班化教学及其反思》,《课程与教学》,2003年第9期。[5] 胡中锋,李群,《学生档案袋评价之反思》,《课程 教材 教法》,2006年10月。
[6] 绛县横水镇初中,《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新课程 综合刊》,2006年9月8日。
第二篇:浅谈小班化条件下的个性成长档案
浅谈小班化条件下的个性成长档案
如今的教育是由“每个人能接受教育”向“每个人享受教育”的转变,而小班化教育正迎合了这一趋势。小班化教学它代表着一种新的方向、趋势,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形态。它通过控制班级人数来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其宗旨就是弘扬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小班化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形态,其优势主要体现在:
一、它有利于通过个别化教育,做到以人为本,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发展个性,激发他们的潜力与创造力。
二、在小班化教育中,能较好地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更好的体现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思想,达到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小班化教学能扩大教师的关爱面,增加师生间交往的密度和交往的频率,从而达到学生的个性发展。
四、小班化能充分物化教育环境,使学生有展示自己的空间,给孩子们创造出美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个性。
五、小班化教学能关注每位学生,增加个别教学的优点,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小班化要求关注每一位学生,坚决反对部分或个别学生的忽视或歧视现象,公平地满足所有学生的发展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充分的发展,每个学生都受到适当地教育,教育的方法和进度适合学生个人的特点。由于学生年龄小,接触时间少,有很多看似
不需要解释的问题,在孩子心中是难以理解的,他们想说想问,作为教师不能因急于完成教学任务而压抑学生的个性。在小班化的今天,就能发挥小班化人少的优势,仔细耐心地倾听学生的问题,教师适当的点拨或是组织小组进行讨论解决,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质疑问难,定能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保证成功的教学。
而在小班化这个优越的大环境下建立学生的个性成长档案,恰恰能更具体地体现小班化教学的目的,更有效地发挥小班化的优势。精心地为每一位学生设计一本成长档案集,真实记录每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为学生建立“成长档案”让教师能更加深入、细致、地了解每一个孩子,关注孩子的每一个方面,尊重孩子的个性,理解孩子之间的差异,了解应使每个孩子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得以提高。孩子们的每一点进步都是教师观察的对象。成长档案的建立,需要家长的大力支持;成长档案的质量,取决于教师能否做一个有心人,指导家长及时捕捉幼儿成长中的寻常时刻。需要老师及家长共同为孩子的成长留下一份珍贵的资料。而建立个性成长档案也是依据它符合小班化的趋势,有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建立学生个性成长档案,为教师的因材施教提供了依据 教师通过为学生收集档案,可以了解到学生的生活习惯、思维特点、特长爱好、性格、能力以及弱点等,从而掌握学生发展状况,以及随着时间而发生的变化信息。这样有利于教师进行分析与反思,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通过档案的建立,能够记得每一个孩子,加深了对每个学生的认识,有利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
二、通过学生成长档案的建立,使学生的自信心、主体性得到了充分体现
学生的档案主要是家长帮助参与提供的,其中有学生基本信息,照片,作品,点滴进步记录、奖状以及老师的话等。为了建立丰富档案内容,我班开展了各种活动,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可将自己收集的各种资料呈现在成长档案之中,让孩子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游戏学习。幼儿对成人的评价是非常敏感的,经常得到成人肯定、鼓励的幼儿则能从中获得信任感,而产生自信心。
三、学生参与成长档案的记载,提高学生自我评价与自我认识的能力
学生在“成长档案”中能够对他们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从而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发现自己现在和过去的差异,“学生个性成长档案”可以对不同时期材料,唤起学生对曾经学段美好生活的幸福回忆,培养学生正确对待生活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还会给他们今后的生活带来深远的影响。
四、建立幼儿成长档案,为家长更加全面地了解孩子提供了素材
定期让学生把“个性成长档案”带回家进行交流,让每个家长更能清楚的了解自己的孩子。
五、个性成长档案是教师全面捕捉的学生的生活及学习记录 教师是学生成长档案最直接的操作者,承担着记录与评估、交流与沟通等重要的责任,同时扮演着“引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的多重角色。档案的建立并不简单是学生作品的收集,更多则是
对学生在校、在班生活、学习中的各种表现加以关注和记录。为此,要求教师细心观察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要善于捕捉每个幼儿的闪光点和不足。
教师通过为学生建立“个性成长档案”,能从中了解到幼儿的生活习惯、思维特点、特长爱好、性格、能力以弱点等,从而掌握每名学生的发展情况及发展变化信息。这种做法不仅有利于教师全面评价每名学生的发展情况,还有助于教师及时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小班化这一大环境下建立个性成长档案有助于更加具体性及实践性地体现小班化教育的宗旨及其优越性,真正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第三篇:小班化论文
差异,是一种教育财富
摘要:在如今我们的教育中,“差异就是一种资源、一种财富”的观点正逐步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小班教学的教学策略是:以“多元智力理论”为理论基础的“自主·合作”学习以及个别化指导。关键词:个性化、因材施教、自主·合作、家校、师德
我国教学论专家胡克英教授说过一句话“教育的伟大力量正在于发展个性,教育的最高价值也在于发展个性。”著名的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最主要的是在每个孩子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人发展机源的‘机灵点’。”小班化教学作为一种教学形态,体现“以人为本,充分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彰显“多元化、个别化及适性化”的教学精神,并以满足学生个别学习需求为特征。小班化教学的最终目的正是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从1993年到2012年,近20年的时间里,小班化从一个理论名词到被公众熟知,小班化的探索与实践从最初的“小小一株含羞草”蓬勃发展为“遍地花开春烂漫”,为每个受益学生缔造着个性化的教育幸福。
常规的大班化课堂往往存在“三多三少”的现象,即全班统一学习机会多,个人学习机会少;接受学习的机会多,展示学习效果的机会少;学习水平高的学生参与机会多,水平低的参与机会少。教师难以顾及“每一个”,只能寻求一种适合于班级多数人的普适性教育策略——“抓中间,带两头”。大班化课堂更关注学生
知识掌握的平均值,难以兼顾学生多样的学习类型和个别化的需要,容易导致学业水平较低的孩子与群体的落差不断加大。
小班化教育追求对每一位学生提供适性的教育,强调教师应了解学生的经验、能力、兴趣、性格等个别差异,因材施教,采取适合个别学生的教学策略。小班化班级的学生数减少了,并不等于每个学生一定能得到较多的表现时间。如果没有切实的举措,小班化教学扫除课堂盲点和盲区的理想依然难以实现。因此有的地方的教育部门就出台了小学和初中小班化教育考核方案和细则,要求小班化教师对课堂上学生发言的次数、覆盖面,以及小组合作的次数、内容和实效,个别辅导的次数与实效,进行自我考量反思,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小班化不能仅仅看形式上的班级人数。人数少只是给每个学生个体的教育幸福提供可能,关键还要看教师是否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让孩子在自己的空间里找到归属感。“教师心中无盲区,课堂才能无盲区。”小班化课堂的实质是教师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案式备课”和“课堂中的有意关照”,简而言之就是教学的活动化、个别化和全纳性。
小班教学的教学策略是:以“多元智力理论”为理论基础的“自主·合作”学习以及个别化指导。例如,在一节课上,通过红、蓝、黄、绿色铅笔在小组内的分配与使用,教师准确地掌握了小组合作的进程,并有效掌控时间。在一堂普通的数学课上,教师依照学习任务的难度、类型,将不同颜色铅笔分给不同的学生。小组讨论过程中,按照颜色的顺序,学生依次回答,其他学生凝神倾听。“这样不仅可以让每个学生得到适合自己的学习任务,还可以
保证不同层次的孩子都有表达的机会,还可以通过请红铅笔同学分享蓝铅笔同学说了些什么,来检验他们在合作中倾听同伴发言的效果如何。”授课老师如是说。观摩后,我们也受益匪浅。
为了更好的辅助教学,更好的贯彻个性教育。学校专门为每个学生建立成长档案,要求教师必须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学习积极性上,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和巩固。同时要求各位教师有驾驭教材和超越教材的教学能力,学校实施“先学+后教,自学+辅导”的教学模式,把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导有机结合,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游离在教师的视野范围之外。我们的个性化素质教育绝对不是一个口号,而是扎根于学校的办学理念中。作为一种创新的教育模式,个性化教学在学校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展。
一位校长根据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和不断总结发展的成功思路发现,要想孩子成功,首先家长必须具有成功的心态。父母的观念就是孩子的起跑线。如果家长对孩子丧失信心,教育方法缺失,会在很大程度上破坏学校教育的效果。因此,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坚持对学生的教育两条腿走路,即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
学校成立以来,多次通过 “家长学校”和“家长会”等多种形式,不定期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的方法,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素养。学校提出了“做智慧爸妈,教成功儿女”的口号,定期举办“父母学堂”活动,聘请教育专家对家长进行教学和引导,努力提升家长的教育观念。通过一系列活动,最重要让家长了解两点,一方面家长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家长不能以各种借口推脱自
己的教育责任。另一方面家长要相信孩子有成功的可能、相信老师的教育能力,只有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才能更成功。在与学生家长交流过程中,该校对学生家长提出了几点要求,最主要的就是要重视孩子,即要重视孩子的教育过程,并且要相信、理解孩子,多与孩子沟通。
在强化家校联系合作的同时,学校还不断加强师德教育。要求教师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树立“与时俱进”的发展观,树立“我与学校共存共荣”的思想意识,不断增强职业道德学习。并落实教学常规检查管理制度,按照教务处具体要求,对教师备课、作业、研训笔记等实行周检查、月量化制度,完善教师工作评估量化标准。
今后学校将持续强势推进个性化素质教育,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素质教育活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办成学生喜爱的学校、社会满意的学校。并且会进一步发展个性化教育,让每位教师、每位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真正在这里享受到个性化小班化教学的优势,促进学校全体师生全面发展。
在如今我们的教育中,“差异就是一种资源、一种财富”的观点正逐步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所谓“资源”、“财富”是指,教育中应把学生之间的“差异”视为有效教育赖以进行的基础、资源和动力,凭借对“差异的理论上的深刻认识及操作中的准确把握,我们才能为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提供“适应性”教育。
第四篇:小班化论文
让小班化在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绽放光芒
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已使我国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近几年在校学生的人数日趋减少,有的地方由于办学规模过小,不得不作出撤并学校,师生分流的决定。为了适应新形势,推进小班化教学已势在必行。“小班化教学”是初中办学形式的一次变革。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于两千多年前对教育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精辟论断,他的这一理论得到了教育家的高度重视。今天我们实施素质教育时也再次重视了“因材施教”。新课程理念倡导的人文性管理,个性化成材。而小班化英语教学,正是凸显了这一理念。在贴近生活的小班化英语教学的实践中,其优势不断的体现出来:
一.小班化英语教学增加了学生个体参与活动的时间。
上课发言的机会要比大班学生大的多,使学生对生活的好奇心,求知欲望得到了展现,教师也能在指导过程中发挥因势利导的作用,为每个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发展的机会,从而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
二、小班化教学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
由于班额较小,教师有更多的精力去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而且特别重视农村学生情感态度的提升,营造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的教学氛围,使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学业成绩得到最大的提高,个性得到最好的发展,从而使小班化教学为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另外,由于教室有了更多的空间,孩子们还可以精心设计一些乡土环境,以激发学习的兴趣,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角色教学使英语小班化教学更生活化
我们都知道,英语中有大量的对话练习和短剧,这些教学内容如果采用角色教学策略,将英语教学生活化,其效果将非常好,学生参与的热情高,非常投入,留下的印象深刻,最能充分地体现“在用中学,学中用”的英语教学原则。它给人数少的班级的学生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机会,使他们能充分体会到学习英语成功的喜悦。
四、小班化可以使英语教学在很多方面灵活多样
(一)英语课外活动开展方式可以形式多样
开展英语课外活动是英语课堂的延伸,它可以有效弥补一些英语课堂中涉及不到的东西,同时,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组合部分。它对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英语的兴趣、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人俗人情以及中外文化差异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往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英语课外活动开展得不尽人意,一个活动方案出炉后,往往会出现学生报名人数不足,要求不切合实际等情况,这样的话活动就很难正常开展,活动就无意义可谈了。而小班化背景下,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学生也有能力、有欲望参与各种活动,如英语角、英语文学社、英语校广播站、英语相声、小品表演、英语诗歌朗诵、英文歌唱比赛、英语词汇比拼、英语写作竞赛、趣味音标过关活动、英语手抄报期刊等等。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更挖掘了学生的潜能,拓展了学生的视野,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高了学生英语水平和能力。
(二)、英语作业布置和批改方式可以灵活多样
以前教师布置作业都是全班统一,要求相同。作业批改也是统收统批,统一评价,很少有老师会思考这种模式对教学、对学生的危害有多大。其实大家都知道,每天学生做题做得痛苦,教师批改得也辛苦,但仍会出现学生拖拉、抄袭、甚至不做作业现象。部分教师会想方设法拿出惩戒措施,殊不知这样做只会加剧师生矛盾的激化,影响教学的正常开展。
而小班化教学让我们有了切实有效的解决方式,如分成作业,基础好的学生可以给他们布置一些时态填空、句子翻译、综合填空、阅读理解、甚至书面表达等。而基础相对簿弱的学生则可以布置做一些单词、词组抄写类作业,让他从简单的作业入手,这样既巩固了基础,又保护了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业批改和评讲也可以改为个别面批、个别辅导,这样就有针对性,教师也容易掌握学情。传统教学中的学生“吃不饱”和“吃不了”的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师生关系也会和睦融洽。
五、小班化教学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听课效率,使英语课堂教学质量明显上升,学生能力显著提高
小班化教学老师可以对上课走神开小差的同学及时提醒,师生互动频繁。由于老师和学生之间畅通而频繁的交流,使教学活动显得愉快、轻松,学生人人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特别是合作学习、主动探索、互相交流成为一种学习的主要形式,学生互动、师生互动,充分地发挥每个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日日浓厚,大大提高了课堂听课效率掌握的知识更丰富,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六、小班化教学有利于教师实行分层教学
尊重每个学生的教育理念,是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一个有血有肉、有独立人格、独特价值和潜能的人。学困生更应该得到尊重,虽然他们受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在各方面都比不上优秀生,但却都是一个真正的人。正像高尔基所说:“世界上最好的职位是做一个人。”小班化教学,使教师在班级人数较少的优势下,在任何时间与空间,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特别是关注学困生的发展,为他们创设一定条件,让他们也获得成功的喜悦。在分层教学中,我们首先对学生进行分组。分组教学是小班化分层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之一。在分组时,我们把学困生分配到每个小组中,以优带差、以优助差,提出简单的问题让学困生积极参与进课堂。
总之,小班化教学确实关注了每一个学生的状态,的确体现了“因材施教”本质。突出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主体地位,只有使所有学生充分主体性参与,才能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中的兴奋、快乐、收获与成功,从而实现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充分发展个性和发挥潜能,让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更全面的发展。这就是我们在进行“小班化教学”的优势,达到我追求的最终育人目标。小班化英语课堂是师生都愿意参与的课堂,学生表现的机会多,教师也教得富有激情。我已初尝甜头,切实感受到小班化英语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英语教师的聪明才智,让老师找到教育的归属感和职业的幸福感。
第五篇:小班化相关论文
社会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而飞速发展,作为社会文化传递的载体的教育是否跟上了这种时代的节拍?现实的事实不断告诉我们,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己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许多弊端日益显露。班级规模过大就是其中之一。过大的班级规模导致教学不能充分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无法照顾每个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探索缩减班级规模,形成了“小班教学”。
所谓小班化教学,就是以促进学生素质提高与既全面又有个性的发展为目的,在缩减班级学生规模的基础上,通过对教学的时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教学策略、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评估等环节的改革,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班级教学活动形式。
班级人数相对较少固然是小班化教学的一个特征,但绝不是本质特征。小班化教学的根本宗旨是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对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学习速度,学习能力倾向,应该给予不同的引导,帮助,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内在潜能,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提供机会,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主动和谐的发展并获得成功。可以说,小班化教学是小学教育教学的世界性发展趋势,它是使每一位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它更有利于培养21世纪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小班化教育”的由来
近年来,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以及我国的台湾、上海、天津等地区为提高教育质量,纷纷推行小班化教育。资料表明发达国家小学班额平均人数为:美国24人、加拿大20人、日本30人、德国23人、法国23人、荷兰25人等,显示出小班化教育是发达国家都十分推崇的教学模式。在美国,政府将缩小班级规模作为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一大关键,提出2005年实现小学低年级每班18个学生的班级规模。
小学教育已从过去的数量扩张型转为质量提高型,小班化教育在成为一种新的教育发展趋势。
推行“小班化”教学的原因
“小班化”是发达国家基础教育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一方面,它能发挥班级授课的优势,又能兼顾个别教学和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从管理的角度来看,与成人相比,小学生自制力比较弱,课堂教学相对难以组织。“小班化”便于教师进行课堂调控,使教师能够将主要精力用于教学而非管理,从而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从德育的角度来看,“小班化”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变化,从而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小班化”便于教师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使学生获得个性化发展。
“小班化教育”概念的内涵
1、小班。指较少班额数下的教学班,是教育组织的一种空间形式。按当代发达教育小班配置和我国具体情况,一般认为班级学额数以20--30人左右为宜。
2、小班教育。指在学生人数较少的班级中,开展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它有两大优势:学生人数少的优势;学生活动空间大的优势。
3、小班化教育。即在一定的范围下推广小班教育的过程。其内涵是:“适应化——因材施教的适性教学;多元化——丰富多元的课程与评价;个别化——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最终目的是“带好每一个学生”。
“小班化教育”——人性化的教育
1、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人”的全面发展受教育主体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他们又是各有差异、各不相同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人才的需要,他关注学生的全员发展、全面发展、全程发展和主动发展,体现教育的个别化和个性化。而“小班化教育”符合素质教育的特征,这是“小班化教育”的特点决定的。“小班化教育”从形式上看,突出“一小、一大、一少、一多”,即:班型小、人均空间大、学生少、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多。因此,“小班化教育”更具有针对性,更具体化,体现了教育的个别化和个性化;体现了教育的直接性、开放性、交互性、合作性和技术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如果“小班化教育”得以实施,则素质教育就能得到真正的全面落实。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的能力提高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实质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新教材的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反映了当代经济、社会和生活的实际。
小班化保留了传统班级授课制的优势,但是它避免了传统的大班额必然带来的不能充分适应学生个性差异,无法照顾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此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受到忽视的状况。由于小班化在教学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教育设计和教育方式方法的变化。小班化教育带来的对个体受教育充分程度的关注体现了教育上的人文关怀,单纯学生数的削减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班化教育,小班化教育的核心在于实现以“人”为本,这为传统班级授课制注入了新的活力。
3、有利于充分关注每一个学生个体——关注每一个“人” 小班化教育实验带来的对学生个体的关注,更符合每个学生的实际,切合学生心灵,是一种人性化的教育。
小班化教学宽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有更多表现自己的需求机会。培养他们的交际的信心和胆量。他们敢说、会说、乐说、善说,教师从学生差异出发,对教学所设计的各种因素、各种环节进行重新组织和调整。教师对每一个同学学习内容的多少,深浅,难易进行选择指导。教师对学生有较全面的了解,有跟踪记录,发展的评价。个别化教育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机会均等。
4、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人”的和谐关系 在小班教室里,教师可以随意穿行在学生身边,对个别存在学习障碍的学生,老师甚至手把手地教„„。教室里一改过去“秧田”般的桌椅,而是根据教学需要随意排列成各种形状。老师们一改过去“一刀切”的僵化死板备课教案,自己设计教学流程,上课不按一个标准教案讲课,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教师们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创设了多种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形式。学生桌凳、座次不固定,或圆弧圆圈式、或方阵梯阵式、或波浪花朵式,根据学科特点随时变化。在小班课堂上,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允许他们有不规范的动作,允许他们有不着边际的表达,允许他们有不清晰、不准确和不统一的答案。让教师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随时讨论,随时解决问题。
小班化教学带来的变化是:每个教师批改作业量减少了,和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时间增加了,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教学,直接影响了师生关系。同时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教研活动中去。
同样是一位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如果班级额度大,每位学生受到关心和照顾的机会就少;而班级额度小,师生间双向交流的机会就越多,学生在小班化教育中得到的更多参与机会和被关注机会、交流机会,使学生在个性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上出现了更加积极的倾向。同时,教师更易于带着积极的心态和情绪对待学生,采取自己喜欢的教学方法教学,教学积极性普遍提高。教室变成了学生喜欢的场所——因为它变了:像家园、像乐园、像学园。各种测验表明,小班学生的学科成绩高于平行的大班。听、说、读、写、算等基本能力明显增长,学生的思维能力、动脑、动手操作能力、综合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适应能力等也有了明显提高。
5、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人”的潜能发挥
大班教学的组织形式决定了教学活动主要是师生的双向交流。在这种交流中,教师的权威因素,有意无意地发挥作用,不利于创新思维的萌发。而且师生之间的交流也往往局限于教师与少数优生,大多数学生只是“听众”,没有发言机会,得不到教师的激励肯定,思维处于消极或停滞状态,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小班上课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更容易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和鼓励,体现师生平等。小班人数少,教师可以利用师生近距离,让学生更容易与教师贴近,从而在师生心理相容、思想沟通的氛围中激发学习与创新的兴趣和积极性。
小班明显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接受过程。在缩小班级规模后,能够更加有效地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和学习障碍,学生表现、展示自己的机会增加,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提高。在实行小班化之后,新生入学后的兴奋期延长了,求知欲也明显增强,思维也更加活跃。在进行实验的小班,过去存在的教育“死角”被减少到最低限度。
小班使教师的认知负荷减小,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学生人数少,教师不用花大量时间处理学生行为规范、课堂纪律等问题,能更好地集中精力关注教学与学生的发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创新能力。
6、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人”的协调合作 分组合作学习,是小班化教学过程中常用的学习方式。几人一组,或圆型、或半圆型、或凹型、或方型等围坐一起,形成团队,有问题随时一起讨论、一起研究,分工合作,互帮互学。学生关系融洽,研讨气氛自然形成,每一个学生的责任心、集体荣誉感明显增强,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表现自己的机会。常此以往,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自然养成。
实施中的问题与困难
1、学生家长、教师需进一步更新育人观念。
实行“小班化教育”,引起了广大学生家长的关注,并予以大力支持。他们的热情这样高,究其原因,无非是“小班”学生数少,老师照顾周到,学生学习成绩肯定好。部分家长所关心的焦点,就是两个字──“成绩”,他们不理解什么个性发展、兴趣爱好、创造能力。这样,在无形之中给老师增加了压力,容易使实验“穿新鞋,走老路”。因此,我们的学生家长、老师还需进一步更新育人观念,“小班化教育”不只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而更重要的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能力及良好习惯。
2、适应“小班化教育”,师资力量要进一步提高。“小班化教育”的开展对老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要求在教学上“一专多能”,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调控能力与教改精神。要适应“小班化教育”,师资力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3、课程教材带来了一些困难。现行的新教材具有其严格的系统性、统筹性。对于“小班化教育”的综合教育、分层教学带来一些困难。要遵循“小班化教学原则”必须对原有教材进行调整。
4、课堂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困难。“小班化教育”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它具有特殊的教育教学规律。我们的执教老师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对于小班化课堂教学新模式的确立、策略应用、评价分析,在实践教学中一时还难以转变。
5、教育实验投入不足。实施“小班化教育”,让学生在各方面享受较充足的教育资源,要在人、财、物都有较大的投入。由于缺乏经费投入,有的硬件设施不能配套,如活动室的配置等,这都为小班化教育顺利进行带来些困难。
“教学生几年,为学生想几十年,为国家民族想几百年”。小班化教育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达到身心全面、自主、和谐发展的境界,充分展示人类的创新智慧。
人性化的小班化教育像一首动人的诗,一幅优美的画,孩子在诗情画意中张扬着个性,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拥抱着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