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年鉴书写规范
年鉴的撰写格式和要求
对于年鉴的编辑撰写要求及格式大家对年鉴比较生疏,其实一介绍大家就比较清楚了。
一、什么是《年鉴》
《年鉴》年鉴属史料性文献,它以年为期,记载、汇辑上年度自然或社会历史发展历程性的资料。年鉴具有服务现实,明鉴春秋的功能。年鉴是昨天的历史,今天的镜子,明天的见证。按年度出版,便于读者查考检阅的资料工具书。既为读者及时提供新资料,也为社会积累史料,对现实对历史都有文献价值,它是史志的一种类型。无论什么《年鉴》,都是反映本年度全貌的“百科全书”。所以年鉴主要是记录当今,提供借鉴、备千百年后的考证。
年鉴的特性:①年鉴是刊物,每年出版一次;②年鉴是志书,是史书,写时站在历史的角度用陈述句如实记录,不形容、不评价、不溢美,评说事属后人事;③年鉴与方志不同点在于年鉴只记上一年度的事,方志是记多年的事,按国家规定,20年修一次方志,这样方志记20年的事。④地方年鉴是全面翔实记录某行政区域上一年度工作的百科全书,单位年鉴是全面翔实记录单位上一年度工作和基本情况;⑤用第三人称写,站在年鉴刊物的角度写,不能有“我”字出现;⑦年鉴的格式是相对固定的,各年变化很小,认真写一次,可管好多年。原因是每年干的都是那些工作,很少变化。
二、条目的撰写
要知道年鉴条目写什么。也就是年鉴撰稿人先要明确的选题。具体地说,一是年鉴条目的记述的内容应是本年度发生的事,一般不作历史回顾,也不预测未来。二是即内容要有一定的意义,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三是能够传达事物的发展变化的状态。年鉴的条目是不能以心理活动、思想活动来立目,因为心理活动不是实践,年鉴只收已经实践过的并且已经完成了的事情,在一般情况下,心理活动,怎样思想的都不是人们的实践过程,更与事物发展无关。在哲学的范畴心理活动属于主观世界,而主观世界根本不属于年鉴应该收录的内容。
具体撰写时,年鉴要求首先要有标题,标题一般应使用直述式,字要少,一句话直述主题,一般中间不用逗号,用一句话或词组表明,表现内容的主题词要放在前面。标题要“概括、精炼”,尤其不能加见解、评论、形容。曾有过《小荷初露尖尖角》这样的标题,这个标题什么也不能说明。标题要是主谓宾短句,用非常简短、完整的一句话点明条目的主题。用小四号黑体字加粗,用方角括弧括上,标题前不空格与正文空一个字格,正文用小四号宋体。标题也可以不加单位名称,省去主语。
年鉴条目内容要求要用纪事本末体,纪是世纪的纪,可以说是世纪的事,本末,即头尾,就是把一件事情从头至尾写清楚。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是以记事为主,把历史上的大事,详其首尾,集中表述其过程。大家都是教研员,笔杆子,写东西不在乎,只是对年鉴接触得少,不了解其体裁。纪事本末体不同于教案、工作总结、工作汇报、论文、小说、信息等其他体裁,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的著史体裁,是每事一题,为一专条。要素需完整,能独立成条。
纪事本末体要求开门见山,直书其事,用朴实的语言,把事情讲清楚。不需要导语、铺垫文字、不需要描写、也不要写活动的目的、感想评价、评语之类的语言,用事实说话,寓观点于事实之中。把事实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写清楚,只写事情的全过程,把事情、活动的中心、重点写清楚。用事实去体现观点,使读者自己从中得出结论,获得信息。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去评价你的活动、工作。在能够准确表达意思的前提下,用最简洁、最精炼的文字陈述事实,力争做到无一句多余的话,无一个多余的词。朴实、庄重、简炼、严谨,是撰写年鉴条目的基本语言风格。因此不要出现1.2.3.4.5.的序列号。涉及到参加人员,除主要领导的职务姓名外,尽量少写,尤其陪同人员,可写可不写的,尽量不写。而参加活动的人员总数是一定要的,这表明了活动的规模。
有的条目在记载事物和叙述成就时,使用受到领导教师的高度评价、发挥巨大作用、发表了重要讲话等语言,这些都不需要,而是要重点把活动的核心交代清楚。比如,写一节研究课、观摩课,往往写了一些参加的领导、专家,受到了领导专家的一致好评,而课程的闪光点却写得寥寥无几。成就也应写明成绩成果的核心,不加任何评价,只有证书奖牌能够说明问题。编写年鉴条目时要尽量挤去水分,浓缩信息含量,恰如其分,要原原本本陈述事物,不说过头话。作者也不发表任何主观见解和评论,不穿插描写或对话,不介绍经验和做法,也不对未来做展望。一定要干净利落记录史实,不加任何其他语言。条目中不写年份,因为2008年鉴是统一一年的,出席活动的领导职务名称要写准确,注意要标出撰稿人。正文还要求,开始先写具体时间日期,不要年份。然后是单位名称,一般也不要写非常具体的地点,如某某会议室等。
举个例子,以下条目与我们上交的许多条目非常相似。
原文是:
【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某区教委于12月下旬召开了某区小学“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会议围绕“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如何对课堂改革进行管理”两个专题进行。会议第一天(23日)展示了具有较强改革精神的4节课。它们是某第四小学李文惠的数学课“圆的周长”、某中心小学刘飞的语文课“白杨”,某第一小学傅雪松的科技活动课、自编教材“蜂巢的结构”,某小学李文祥的音乐课“迎春秧歌”(竖笛合奏)。课后授课教师分别就个人的教改的思路和体会以课为例进行了说明。接着由小学教研室4位教研员结合课的教改特点进行评议,同时分析了我区学科教改的现状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会议第二天是4项教改经验介绍。它们是思想品德课教研员王斌的《创设教学互动条件的实践探索》,某小学赵圣贤的《低年级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形式的探索》,某中心小学王世琴的《关于小学作文训练四落实的试验》,某乡教委刘西之的《在低年级语文教改中以说为突破口,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改实验》。这是该区教委为进一步深入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为全区小学教学改革及其管理提供经验,提供管理模式,探索教育发展新路而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由教委领导同志做了总结,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要求。
上述条目需要改动的地方比较多,第一,标题使用了排比句,主题不明了。年鉴条目要求是“一事一条”,读者无法弄清楚这个条目到底是讲“深化教学改革”还是“推进素质教育”。因此,这个条目标题可以改成:“交流小学教学改革经验”。
第二,使用相对时间代替了绝对时间。时间是年鉴条目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位于条目导语之首,在撰写中要尽量保留绝对时间。年鉴要求不书写年份,因此,本条目导语应该改成:12月23至24日,某区教委召开小学“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
第三,出现不应出现的八个人名和单位。都应删掉,除重要领导和人物一般不写。同样的没有实际意义的单位也应该删掉。我们有些条目总怕漏掉领导名、主要人物名。
第四,出现了多处不该使用的“了”和“的”,以及不应出现的修饰语“具有较强改革精神的”等。
第五,条目记述使用了不应该的第一人称“我”。年鉴必须使用第三者的口吻来记述客观实事,不能出现“我”、“我区”、“我市”、“我校”等语体。
第六,出现了大段的议论文字。年鉴只承担记述史实的功能,客观的历史就是客观的历史,不需要在年鉴里画蛇添足地加以评论。
第七,使用了较大篇幅的空话。
第八,标题格式不对,要用小四号黑体加粗,方角括号括上,正文距标题一个全角字格。
综上所述,上述条目可以修改成为以下一段文字:
【交流小学教学改革经验】 12月23至24日,某区教委召开小学“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会议以“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如何对课堂改革进行管理”为主题,评议数学课“圆的周长”、语文课“白杨”、科技活动课(自编教材)“蜂巢的结构”和音乐课“迎春秧歌”(竖笛合奏)4节教改实验课,并以《创设教学互动条件的实践探索》、《低年级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形式的探索》、《关于小学作文训练四落实的试验》和《在低年级语文教改中以说为突破口,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改实验》为题介绍4项教改经验。
改完后会发现到底有多少人参加会议没有,同时没有撰稿人,改了半天条目还是不很完整。
关于照片,第一撰稿人要与摄影人联系,不要交没有条目的照片,这样的照片交了也没意义,没有地方放。二是好的条目,很重要的活动,尽量要配照片,一个活动很多张照片最好不要自己选一两张上交,使我们没有选择余地。照片应与年鉴内容要相吻合,照片标题要准确,有摄影人。
关于录像,07年第一年征集,大家都没有经验,今年希望各单位选择重点内容上交原始素材,不要交自己编辑的成片,有的还插入了一些其他内容,二次编辑比较困难,效果也不好。
三、选题指导思想
1.围绕教委、本单位年度中心工作、重点工作记录。
2.强化以教育教学为中心的编辑思想,特别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兼顾德育、体育、卫生、基本建设、教育技术、高等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学前教育、民办教育等类目。
3.取材要具体、实际,不出现笼统的总结、展望未来、目标、设想的条目。
四、选题范围
1.综合性条目:包括本单位、本部门年度的基本工作情况、重要事件。
2.专题条目:包括年度主要工作、重点工作、专项工作、重要活动、连续性工作的重大进展。
3.重要会议性条目:要求写清名称、时间、地点、举办单位、主要内容、结果。
4.科研成果及获奖性条目:写清成果名称、完成单位(个人)、时间、性能、获奖情况、社会效益、经济效益。5.基本建设条目:包括年度总投入、总规划落实项目、项目名称、投资工程本体(规模、设施、资金)、质量水平(达到标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6.本单位、本部门部门其他作为年鉴具有记录价值得工作、活动、事件。
整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党建工作及领导视察、检查等;
二、教育教学:教学研究、教研活动、课程建设;
三、德育:德育活动、班主任工作;
四、体育、美育、卫生:开展的各项活动;
五、教育科研:立项、研究、成果;
六、现代教育技术:投入、开展活动;
七、校园建设;
八、其他:各项有记录价。
7.一般不写承办活动。
8.教科研课题开题、阶段会、也不写,主要写成果性的,要将成果的核心内容表述清楚。
时刻要记住是后人借鉴和考证的作用,要反映出该项工作的特点特色,让人受益。框架层次
一、框架是全书内容的总体设计,是年鉴的基本结构,应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具有独特个性的框架。
二、框架要基本稳定,不宜年年多变,以利保持年鉴自身的特色、风格和连续性。但年鉴框架也要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有所调整,有所创新,使之更好地反映客观实际和充分发挥年鉴的功能。
三、框架设计要覆盖面广,分类科学,层次清楚,结构严谨,领属关系得当,内容均衡适度。
四、框架结构要符合年鉴体例,做到结构栏目化,主体内容条目化。年鉴主体一般分为3个~4个层次。3个层次分为栏目(类目)、分目和条目;4个层次分为栏目(类目)、分目、子目和条目。
五、条目标题要明确、简洁,见题如义。一般使用直述式,用一句话表述一个完整的信息,中间不用逗号。
六、条目标题要突出体现主题内容的词,以便检索。文字应简明醒目,不要用号召用语和形容词。
七、条目标题“动”、“静”应统一,同一类的标题必须统一。会议标题不要既用动态的又用静态的。
八、条目标题用字要简洁明了,突出主题,尽量不超过15个字。
九、同一分目的条目标题,应按一定顺序排列。可以时间为序排列,也可以轻重主次排列,或分门别类排列,使条目之间的排列体现一定的逻辑顺序。
十、综述和概况。综述臵于栏目之前,概况臵于分目之首,综合地反映不同栏目和分目所记领域一年内发展变化的全貌和基本情况。所有栏目和分目,一般均应设臵综述和概况。综述和概况要“全”(全面)和“概”(概括)。一般应包括基本情况、主要成绩、总体特点、典型材料、重要数据、存在问题等几个方面的要素。要素要齐全,防止空洞无物和残缺不全两种倾向、注意动静结合,每个综述和概况既要设臵若干相对稳定不变的项目(或方面),又要写出各个年度的变化和发展,以增强历史感,体现资料和信息的连续性和可比性。综述和概况对所涉领域的总体评价应寓于事实的叙述之中,做到述而略论,点到为止,防止以论代述,借题发挥。注意综述、概况和条目在层次上的区别,防止在材料和数据的选用上过多重复,也要寻找到各自的角度,合理运用。同时,要注意三者之间的统一,防止在事实、数据、评价等方面前后不一,产生矛盾。
十一、重大活动类条目。包括时间、地点、名称、主办单位、参加人员及人数、内容、结果等基本要素。应着重记述活动的主要内容、特点和结果。注意避免叙述一般过程、罗列出席人员、抄录领导人讲话、偏重气氛描绘等做法。
十二、会议类条目。包括时间、地点、名称、主办单位、规模、人数、中心议题、会议成果等基本要素。应着重记述会议的主要内容和结果,如做出什么决定,提出什么新的理论观点,新的政策、措施等等。避免写日程安排、会场布臵及气氛,领导人名单、接见、讲话等要少写以至不写。注意控制会议条目的数量。有些同类会议可以适当合并或列表记载,一些缺乏实质性内容的会议,不立条。有些会议的标题,可视情况,可以会议名称立条,也可以会议内容立条。
十三、机构类条目。包括机构名称、成立时间、批准机关、组织形式、主要职能(范围)、内部机构设臵等基本要素。应着重介绍主要职能及工作成果等。避免在成立原因、过程、意义上多做文章,对领导人不必大量罗列,记主要领导人即可。
十四、科研成果类条目。包括成果名称、完成单位或个人、完成时间、成果价值、获奖等级、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基本要素。应重点介绍成果的价值。对研制过程、意义、应用范围等应避免广告式用语。介绍学术观点时,要客观、公允,切忌带有个人观点进行褒贬。
十五、工程类条目。包括工程名称、工程本体(规模、设施)、质量水平(达到的标准)、地点、时间(开工、完工)、完成单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基本要素。应重点介绍工程本体、质量水平和效益。避免在开工(竣工)典礼场面、领导人员出席及讲话、建设过程、自我评价等方面多花笔墨,避免广告式用语。
十六、竞赛类条目。包括时间、地点、竞赛范围、项目、结果等基本要素。应重点记述竞赛项目及结果。注意避免对意义、目的、过程、赛场气氛的评价。
十七、事故类条目。包括时间、地点、单位、原因、损失(危害)程度、处理结果等基本要素。应重点记述损失程度及处理结果(尚未处理者可不写)。注意避免描述领导重视、布臵抢救及抢救经过、现场气氛。
十八、人物类条目。依次包括生卒年月日、性别(男性不注)、民族(汉族不注)、籍贯、党派情况、最高学历、主要经历(以时为序)、职务(职称)或活动领域、重要事迹、成就、著作、影响、奖励称号等基本要素。应重点介绍主要经历,重要事迹和成就。除“逝世人物”外,新闻人物还应该着重介绍人物的思想品质、性格特征、言谈举止,不用“杰出”、“卓越”等褒扬定语。涉及国家领导人的条目,必须按有关规定审批后方能采用。
十九、各类专题性条目均应注意标题和正文的衔接,尽量避免正文起始重复标题。如人物类条目,在标题(人物姓名)之后的正文,应接写生卒年月日,不必重复人物姓名;会议类条目,在静态标题(“×××”会议)之后的正文,可接着写“于×月×日召开”,不必重复写成“×××会议于×月×日召开”;在动态标题(“召开×××会议”)之后的正文应有主语,可写成“该会议于×月×日召开”。
二十、条目篇幅。综述一般控制在1500字以内,概况一般控制在800字以内。专题性条目可分长、中、短三类,短条300字以下,中条400字左右,长条700字左右,应以中、短条为主。二
十一、语言
1.准确,即用词恰当,逻辑严密,资料准确。统计数字应以统计部门提供的为准;不属统计部门的统计数字,由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提供。
稿件中慎用“最大”、“国内领先”、“国际水平”、“第一”等文字,直述其事,让读者自己判断;如是经过评比的,直接写明评比结果,并写明评选的部门。
2.规范,即使用规范的现代汉语,不用文言、方言、俚语,忌用仅在行业内通用的简称、某些简约的用词,应在首次使用时加括号具体说明。如开展争创“两个一流”(建一流队伍,创一流工作)活动;评选“三学”(学知识、学科学、学技术)状元;“三机关一部门”(党政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和经济管理部门),等等。文句要符合语法、修辞和逻辑要求。3.简洁,即用简炼、严谨的语言,向读者提供高浓缩的信息。要惜墨如金,挤干水分,删去不含有价值信息语言。4.明了,即开门见山,直陈其事,不用导语,不用铺垫文字,用最明确的语言,把信息传递给读者。
5.朴实,即用词把握分寸,如实记事,不以偏概全或言过其实,忌用空话浮词,忌用宣传与广告色彩的语言。对人物、事物的褒贬,寓于事实的叙述之中。
二
十二、文体。基本使用两种文体。记事、记物、记人用记述文;对事实和知识作介绍、解释,用说明文体。不描写、不抒情、不议论。避免使用总结报告、新闻报道、散文等文体。
二十三、条目文稿一律使用统一的打印稿纸,开本大小根据各单位归档要求而定。每个条目另纸开头,不接写。稿纸左边留出装订线,装订线内不应有文字。
二
十四、条目标题顶格书写,前后加方头括号(【】),后空一格接写正文。综述、概况一律不另加标题,均以“综述”、“概况”为标题。“综述”、“概况”的书写格式必须全书统一。
二十五、除“综述”可分段书写外,其他条目不分段。
二十六、条目作者在文后署名(图片作者在文字说明署名),顶后格,加圆括号。条目一般不以单位署名,集体创作可用笔名。由单位提供的图片、表格、资料,写作“××(单位)供稿”。
二十七、改稿不用铅笔和圆珠笔,三审须用三种不同的颜色笔改稿;在电脑上改稿必须留下原稿和改稿者的修改痕迹。二
十八、除专文、引文外,条目行文统一使用第三人称的称谓,一律不用第一人称或第一人称代词。如不用“本市”、“我党”、“我军”、“本公司”等称谓。应直书市名、党名、军名、单位名,如“中国共产党”(可简称“中共”)、“中国人民解放军”(可简称“解放军”)、“××公司”等。二
十九、凡人名一律直书其名,不用“同志”、“先生”等称谓。需要说明职务、职称、学衔的,可将职务等加在姓名之前。如“上海市市长×××”、“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上海大学教授×××”、“医学博士×××”等。
三
十一、关于华侨等人士的称呼,以“华侨、香港居民、澳门居民、台湾同胞、外籍华人”的称呼为准。关于涉台用语遵照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联合下发的《关于正确使用涉台宣传用语的意见》执行。
三
十二、会议、组织、机构等名称,除常用简称外,在文中首次出现时,一律用全称,并用圆括号注明简称,以后用简称。名称的使用必须前后一致,对同一会议、组织、机构不能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名称。
三
十三、涉及区级政府机构的名称,一般不用简称而用全称。
三
十四、行政区划的称呼顺序应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全国行政区划和上海市行政区划的排列应按照有关规定排列。
三
十五、质量认证体系的书写格式为“ISO 9000:2004”(英文字母与数字之间空汉字的四分之一距)。
三
十六、所有外国人名、地名、机构名称、学术名词等,均应译成中文,并视需要括注外文。译文一般以新华社和人民出版社的译名为准。
三
十七、时间一律具体书写,不用“今年”、“前年”、“本月”、“目前”、“现在”等时间代名词;不用“近几年”、“最近”、“目前”、“几年来”、“不久以前”等模糊时间概念;不用时间简称,如“1990年”不能写成“90年”。三
十八、公历年月日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农历年月日一律用汉字表示,并不得混用。如“1998年10月1日”不得写成“1998年十月一日”。凡人物生卒年月、年龄、年份等也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在括号内注明人物生卒年月和干部任职起讫时间的,年月日可以用脚点表示,如“周恩来(1898-03-05~1976-01-08)”。
三
十九、年份之间的起讫时间“年”字,如“1980年~1985年”不可省略为“1980~1985年”。月、日的用法可同上。但不同月的不能省略“月、日”,如“1998年10月28日至11月25日”,在使用时必须做到全书统一。
四
十、纪年统一用公元纪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纪年,历史纪年之后括注公元纪年。历史纪年中的数字,民国之前的用汉字书写,民国时期的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民国24年(1935年)。南汇县解放(1949年5月16日)之后,一律采用公元纪年。
四
十一、人们熟知的历史上著名事件、日期的写法,一般不加引号,中间也不用间隔号圆点,如五四运动、五一国际劳动节、八一三事变,不必写成“五•四”运动、“五•一”国际劳动节、“八•一三”事变等。但涉及一月、十一月、十二月的,应用间隔号圆点将表示月和日的数字隔开,并外加绰号,避免歧义,如“一•二八”事变,“一二•九”运动等。
四
十二、数字用法以1995年12月发布的国家标准《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为准,并根据实际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统一的情况,对应当使用阿拉伯数字和汉字数字的情况进行规范。
四
十三、应当使用阿拉伯数字的:
1.数量量值中的数字,如“1米”、“3公斤”、“5天”、“20℃”等。2.物理量量词(计数单位)前的数字,如“5人”、“30元”、“200个”等。
3.计数的数值,如正负整数(2,-6)、小数(2.80)、百分数(50%)、比例(3∶7)。
4.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并不得与汉字混用,如“20世纪90年代”、“1998年5月6日”、“14时12分36秒”等,不能写成“20世纪九十年代”或“二十世纪90年代”。5.代号、代码,如“GB3100-93”、“国办发[2005]1号文件”。6.阿拉伯数字书写的数值在表示数值的范围时,使用连接号“—”,两个连用的数值之间不能省略单位名称,如“150千米~300千米”、“10℃~20℃”、“10%~15%”。
四
十四、必须使用汉字数字的:
1.定型的词、词组、成语、惯用语、缩略语、专用名词、诗词、古文中的数字或具有修辞色彩的词语中作为语素的数字,如“一律”、“一方面”、“十滴水”、“七上八下”、“八国联军”、“四书五经”、“五四运动”、“十月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二万五千里长征”等。
2.相邻的数字连用表示的概数和带有“几”字的概数,如“三四个人”、“五六十岁”、“几十”、“三千几百”、“一两个小时”、“三五天”等。
3.数字后不带数量词的,如“三省”、“四市”、“五国”、“四大项”等。
4.星期数,如“星期二”、“星期六”等。
四
十五、视情况而定的: 1.在统计数值中的分数用阿拉伯数字(1/2),在非统计数的行文中,分数可用汉字,如“三分之二”、“五分之四”、“千分之一”等。
2.序数一般用汉字,如“第一次”、“第二名”、“第三局”等。但与其他阿拉伯数字联用时,则用阿拉伯数字,如“1998年第4期”。
3.约数,用“多”、“余”、“左右”、“上下”、“约”等表示的约数,一般用汉字,如“十余次”、“一千多件”、“五十名左右”、“约三百元”等。但一组数字中既有精确数字,也有约数时,为保持局部体例上的一致,其约数也可使用阿拉伯数字,如“拿出1900万元,调拨钢材3000多吨、水泥2万多吨、柴油1400吨”。
四
十六、数字增长的比较,年度比较的写成“比上年增长×××%”,季度或月份比较的,可写成“比上年同期增长×××%”,一般不用“同比”或“增长×个百分点”,对增长速度进行比较时可用“提高×个百分点”。
四
十七、4位数以上的计量数字,在行文中和表格中使用三位分节法,节与节之间空半个阿拉伯数字位臵,如“2 748 456”。5位以上数字,尾数零多的可改为以万、亿为单位,如“48.5万元”、“73.62亿公里”等,但不能写成“73亿6200万公里”或“73亿6千2百万公里”,尾数不是零,或改写后影响数据精确度的,可按原精确数书写。凡有小数的数据,一般取小数点后2位。
四十八、一个数字或一个年份,在转行时不能断开作二行书写,如“1998年”,不能在上行末写“19”,下行开头写“98”;“8 800”不能在上行末写“88”,下行开头写“00”。标点使用
四
十九、标点使用以1996年6月1日实施的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标点符号用法》为准。
五
十、书写时一个标点符号占一格。破折号“——”、省略号“……”占两格。一行的开头不放标点;但引号、括号、书名号的前半边可放在一行的开头,省略号、破折号可放在一行的开头或末尾,但不要拆开。
五
十一、使用引文时,一般引用整句且包括冒号的,最后的标点符号放在引号内;不是引用整句且无冒号的,标点符号放在引号之外。
五
十二、注意逗号、顿号的使用。逗号表示句子内部的一般性停顿,顿号表示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但如果并列词语内部又有并列词的,则该词语的前后词语应使用逗号,如“历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常委,中科院院士”等。
五
十三、书名号只用于书名、篇名、报刊名、文章名、文件名和戏剧名等,不要用于单位名。丛书是若干本书组合的总称,不是书名,不要用书名号,可用引号,如“邓小平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
五
十四、破折号(横线占二格)与连接号(横线占一格)使用的区别:破折号用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如“大会堂建筑的枢纽部分----中央大厅”。连接号是把意义相关的词语连成一个整体,如“上海-横滨友好交流项目”。连接号还有另外三种形式。地点之间用连接号“----”(占两格),不用“~”,如“上海----南京”等。数目之间用“~”,如“1000公斤~2000公斤”。表示产品型号用“-”(占半格—),如“TPC-3”。五
十五、行文中“其中”前后标点符号的用法。“其中”前除了已有完整的句子必须使用句号以外,一般用逗号。“其中”后一般直接与词语或数据连接,不用逗号和冒号,如“全市有676个队参赛,其中市区531个队,郊县145个队”。
五
十六、计量单位按国务院1984年2月27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执行。
五
十七、在行文中,重量单位公斤仍可写成“公斤”,长度单位公里仍可写成“公里”。计量单位平方米不能简写成“平方”、立方米不能简写成“立方”、“土方”。
五
十八、历史上使用的计量单位名称,如升、斗、石,英制的哩、磅等,在引文时可照录,但在首次出现时,尽可能加注说明。“吋”应作“英寸”,“瓩”应作“千瓦”,“哩”应作“英里”。测量温度一般采用公制摄氏制不用华氏和列氏制,如历史记载中用华氏、列氏可照录,但应注明相当的摄氏度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旧人民币币值注明或换算成新人民币币值(旧人民币1万元为新人民币1元)。
五
十九、行文及表格中,一般不要夹杂使用计量单位符号、数字符号、化学分子式和其他符号,但在必须载录的公式中可使用各种符号。如在行文中及表格中用“平方米”、“立方米”、“大于”、“水”,在公式中用“m2”、“m3”、“>”、“H20”正文必须用的英文词语,应加注中文。在记述某些产品的规格、计算公式、技术参数时,可以使用化学公式、英文符号和其他符号。
六
十、稿件中的计量单位必须统一。如单位用“个”,学校、幼儿园、医院等用“所”,公园、体育场、图书馆、影剧场等用“座”,病床用“张”,道路、河流等用“条”,商店、工厂、企业等用“家”、汽车、自行车用“辆”,学生、医生、科技人员、职工人数等用“人”(一般不用“名”),但人数在前称谓在后时,可用“名”。如“10名医生”、“20名专家”等。
六
十一、彩色图片分别臵于卷首及正文内有关部类之中。彩色图片主要集中反映上一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动和突出成就。刊出的照片,要求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年度感,是当年的大事、要事,并具有事件瞬间的典型性、反映内容的权威性和资料性(即存史价值),做到主题新颖、构图精巧、色调高雅、中心突出、层次清晰,在艺术上和技术上均臻上乘。每帧照片,均应有时间、地点、人物、内容的说明。所刊登的图片应保持原有的事实,不应经人工合成或模型、效果图等。
六
十二、串文图片随条目穿插于正文之中,内容既可与有关条目相呼应,也可以图代条目,并有简要的文字说明和摄影人员姓名。
六
十三、涉及国家领导人的图片,必须按有关规定审批后方能采用。
六
十四、表格分各类专业表格和综合统计、分类统计表格两部分。表格可随文穿插于各有关栏目、分目中,也可臵于专设的统计资料栏目和卷末的附录之中。
六
十五、表格构成的要素有表题、栏头、表项和表框。
表题即表格的名称。除专项统计表外,标题一般应具有时间、地方(单位)、事项三个要素。表题居中排列,一般都加“表” 字,如“1997年19个区(县)吸收合同外资情况表”。表格数据的年份与年鉴记述的年份一致时可省略表格标题上的年份。栏头是表示表格中各项目类别的名称,居于表格首列首行。表示主要项目类别的栏头一般居于表格的首行(称为表头)。
表项是表格中纵向或横向自成系列的一组项目栏,所有表项构成表身。
表框是决定表格尺寸大小的外部框架。
六
十六、表格采用开放式或封闭式,表内是否用横线,可根据版面设计而定,但应全书统一。
六
十七、根据表格内容,分别排成单栏、双栏或三栏式,尽量少占篇幅。必须转页续表的,横标目不能省略,并在右上角注明表序码(如表共二页,第二页称“续表”,二页以上分别称“续表一”、“续表二”……),以保持表格的完整性。
六
十八、有统计数字的表格应标明计量单位。表内用单计量单位的,在右侧标明计量单位,如“单位:万元”、“单位:立方米”等;表内的计量单位有两个以上的(含两个)应在表内分别标明。表格中的数据,如均为整数或保留相同的位数小数,以个位数对齐;如既有整数又有小数的,可采用右对齐。表中若有名称或数据上下行相同,不要用“//”或“同上”表示,而应以具体名称或数据表示。如有需要说明的内容,可在表格底部横线下以“说明:……”的形式表示。
六
十九、对部分汉字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不统一情况,根据2005年6月1日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校对委员会发布的《图书编校质量差错认定细则(修订)》和参考中国版协校对研究会、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异形词研究课题组、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和《咬文嚼字》编委会共同制定的《关于试用264组异形词规范词形的建议》: 1.截至和截止:“截至2005年底”的“截至”不能使用“截止”,“报名日期12月31日截止”的“截止”,不能用“截至”。2.唯一和惟一:统一使用惟一。3.其他和其它:用其他。
4.签订和签定:一般用签订,如“签订××合同”。5.制定和制订:制定,决定,肯定,如制定宪法,制定学会章程;制订,创制拟定,如订规章、订计划。
七
十、版面和版式的规范采用国家技术监督局的有关规定和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办公室编的辅导材料。
七
十一、开本。图书和杂志开本及其幅面尺寸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图书和杂志开本及其幅面尺寸国家标准》(GB/T788—1999),A4(210×297)属于推荐性标准,年鉴使用16开还是A4应视总字数等实际情况而定。
七
十二、封面。应该印有书名、作者和出版者名,若书名是用汉字表达的,应印上其汉语拼音。作者名不能与出版单位名称同一位臵,出版者必须用全称,印封面的下方,封面不能印有广告单位的形象。
七
十三、书脊。书脊厚度大于或等于5毫米的书应设计书脊。书脊必须印上主书名和出版者名,名称应与封面、书名页上的名称一致,不应有文字和措词的变化。出版单位名称应用全称,印于书名的下方,可竖排,也可横排。作者名可以不印。
七
十四、封底。应印上书号及其条码和定价。出版单位的编辑、校对、装帧设计责任人员名单,如有必要,也可印在底封上。
七
十五、封
二、封三。一般保持空白,但也可根据整体设计的需要,设臵一些文字(尤其是图书宣传文字)或装饰图案等。七
十六、主书名页。书名页是图书正文之前载有完整书名信息的书页,包括主书名页和附书名页,但只有主书名页是任何图书必备的结构部件。主书名页应臵于书心前;如有插页,则臵于插页前。主书名页包括扉页和版本记录页两个部分。
扉页(又称“内封”)位于主书名页的正面(即单数页码面),提供版权说明、图书在版编目数据和版本记录。版权说明(排印在版本记录页上部位臵)一般以版权符号开头,后列著作权人名称和首次出版年份。图书在版编目数据(臵于版本记录页的中部位臵)版本记录臵于记录页的下部位臵。
七
十七、目录。编排设计应区别于正文。目录中的标题一般按实际需要而定,以不超过三级为宜。字级大多以与正文相同的字级为最小一级标题字级,其上各级标题的字级相应递增。标题的字体,必须按由重到轻的原则选择,如一级标题用黑体,二极标题可用宋体或楷体,三级标题楷体或仿宋体。目录中的标题和页码必须与正文一致。
七
十八、书眉。一般在双码面排上一级标题,单码面排下一级标题,如双码面排栏目标题,单码面应排分目名称。同一页上有两个以上同级标题的,用最后一个标题。
七
十九、正文。年鉴正方一般以条目为主体表现形式。主体文字一般为横排,双栏或三栏。正文不留空白页,每个栏目末尾留白应不超过三分之一页。
第二篇:年鉴书写格式
年鉴书写格式
1.条目文稿一律使用统一的打印稿纸,开本大小根据各单位归档要求而定。每个条目另纸
开头,不接写。稿纸左边留出装订线,装订线内不应有文字。
2.条目标题顶格书写,前后加方头括号(【】),后空一格接写正文。综述、概况一律另加
标题,均以“综述”、“概况”的书写格式必须全书统一。
3.除“综述”可分段书写外,其他条目不分段。
4.条目作者在文后署名(图片作者在文字说明署名),顶后格,加圆括号。条目一般不以
单位署名,集体创作可用笔名。由单位提供图片、表格、资料、写作“XX(单位)供稿”。
5.改稿不用铅笔和圆珠笔,三审许用三种不同颜色笔改稿;在电脑上改稿必须留下原稿和
改稿者的修改痕迹。
三、名称表述
1、除专文、引文外,条目行文统一使用第三人称的称谓,一律不用第一人称或第一人称代名词。如不用“本市”、“我党”、“我军”、“本公司”等称谓。应直书市名、党名、军名、单位名,如“中国共产党”(可简称“中共”)、“中国人民解放军”(可简称“解放军”)、“XX公司”等。
2、凡人名一律直书其名,不用“同志”、“先生”等称谓。需要说明职务、职称、学衔的,可将职务等加在姓名之前。如“上海市市长XXX”、“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XXX”等。
3.关于华侨等人的称呼,以“华侨、香港居民、澳门居民、台湾同胞、外籍华人”的称呼为准。关于涉台用语遵照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联合下发的《关于正确使用涉台宣传用语的意见》执行。
4、会议、组织、机构等名称,除常用简称外,在文中首次出现时,一律用全称,并用圆括号注明简称,以后用简称。名称的使用必须前后一致,对同一会议、组织、机构不能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名称。
5、涉及区级政府机构的名称,一般不用简称而用全称。
6、行政区划的称呼顺序应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全国行政区划和上海市行政区划的排列应按照规定排列。
7、质量认证体系的书写格式为“ISO9000:2004”(英文字母与数字之间空汉字的四分之一距)。
8、所有外国人名、地名、机构名称、学术名词等,均应译成中文,并视需要括注外文。译文一般以新华社和人民出版社的译名为准。
四、时间表述
1、时间一律具体书写,不用“今年”、“前年”、“本月”、“目前”、“现在”等时间代名词;不用“近几年”、“目前”“几年来”、“不久以前”等模糊时间概念;不用时间简称,如“1990年”不能写成“90年”。
2、公历年月日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农历年月日一律用汉字表示,并不得混用。如“1998年10月1日”不得写成“1998年十月一日”。凡人物生卒年月、年龄、年份等也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在括号内注明人物生卒年月和干部任职起讫时间的,年月日可以用脚点表示,如“周恩来(1898-03-05~1976-01-08)”。
3、年份之间的起讫时间“年”字,如“1980年~1985年”不可省略为“1980~1985年”。月、日的用法可同上。但不同月的不能省略“月、日”,如“1998年10月28日至11月25日”,在使用上必须做到全书统一。
4、纪年统一用公元纪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纪年,历史纪年之后括注公元纪年。历史纪年中的数字,民国之前的用汉字书写,民国时期的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清道光二十
年(1840年)、民国24年(1935年)。南汇县解放(1949年5月16日)之后,一律采用公元纪年。
5、人们熟知的历史著名事件、日期的写法,一般不加引号,中间也不用间隔号圆点,如五四运动、五一国际劳动节、八一三事件,不必写成“五·四”运动、“五·一”国际劳动节、“八·一三”事变等,但涉及一月、十一月、十二月的,应用间隔号圆点将表示月和日的数字隔开,并外加绰号,避免歧义,如“一·二八”事变,“一二·九”运动等。
五、数字使用
数字用法以1995年12月发布的国家标准《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为准,并根据实际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统一的情况,对应使用阿拉伯数字和汉字数字的情况。
1、应当使用阿拉伯数字的:
数量量值中的数字,如“1米”、“3公斤”、“5天”
物理量量词(计数单位)前的数字,如“5人”、“30元”
计数的数值,如正负数(2,-6)、小数(2.80)、百分数(50%)、比例(3:7)
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并不得与汉字混用,如“20世纪90年代”、“1998年5月6日”、“14时12分36秒”等,不能写成“20世纪九十年代”或“二十世纪90年代”。代号、代码,如“GB3100-93”、“国办发[2005]1号文件”。
阿拉伯数字书写的数值在表示数值的范围时,使用连接号“—”,两个连用的数值之间不能省略单位名称,如“150千米~300千米”、“10℃~20℃”、“10%~15%”。
2.必须使用汉字数字的:+
定型的词,词组、成语。惯用语、缩略语、专用名词、诗词、古文中的数字或具有修辞色彩的词语中作为语素的数字,如“一律”、“一方面”、“十滴水”、“七上八下”、“八国联军”、“四书五经”、“五四运动”、“十月革命”等。
相邻数字连用表示的概数和带有“几”字的概数,如“三四个人”、“五六十岁”、“几十”、“三千几百”、“一两个小时”、“三五天”等。
数字的后不带数量词的,如“三省”、“四市”、“五国”、“四大项”等
星期数,如“星期二”、“星期六”
3、视情况而定的:
在统计数值中的分数用阿拉伯数字(1/2),在非统计数的行文中,分数可用汉字,如“三分之二”、“五分之四”、“千分之一”等。
序数一般用汉字,如“第一次”、“第二名”,但与其他阿拉伯数字联用时,则用阿拉伯数字,如“1988年第四期”。
约数,用“多”、“余”、“左右”、“上下”、“约”等表示的约数,一般用汉字,如“十余次”、“一千多件”、“五千名左右”,但一组数字中既有精确数字,也有约数时,为保持局部体例上的一致,其约数也可使用阿拉伯数字,如“拿出1900万元,调拨钢材3000多吨、水泥2万多吨、柴油1400吨”。
4、数字增长的比较,比较的写成“比上增长XXX%”,一般不用“同比”或“增
长X个百分点”,对增长速度进行比较时可用“提高X个百分点”。
5、4位数以上的计量数字,在行文中和表格中使用三位分节法,节与节之间空半个阿拉伯
数字位置,如“2 748 456”。5位以上数字,尾数不是零或改写后影响数据精确度的可按原精确数书写。凡有小数的数据,一般取小数点后2位。
6、一个数字或一个年份,在转行时不能断开作二行书写,如1998年,不能在上行末写19,下行开头写98;
六、标点使用
1、标点使用以1996年6月1日实施的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标点符号用法》为准。
2、书写时一个标点符号占一格。破折号“——”、省略号“„„”占两格。一行的开头不放标点;但引导、括号、书名号的前半边可放在一行的开头,省略号、破折号可放在一行的开头和末尾,但不要拆开。
3、使用引文时,一般引号整句 且无冒号的,标点符号放在引号之外。
4、注意逗号、顿号的使用。逗号表示句子内部的一般性停顿,顿号表示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但如果并列词语内部又有并列词语的,则该词语的前后词语应使用逗号,如“历任全国人名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常委,中科院院士”等。
5、书名号只用于书名、篇名、报刊名、文章名、文件名和戏剧名等,不要用于单位名。丛书是若干本书组合的总称,不是书名,不要用书名号,可用引号,如“邓小平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
6、破折号(横线占二格)与连接号(横线占一格)使用的区别:破折号用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如“大会堂建筑的枢纽部分——中央大厅”。连接号是把意义相关的词语练成一个整体,如“上海-横滨友好交流项目”。连接号还有另外三种形式。地点之间用连接号“——”(占两格),不用“~”,如“上海——南京”等。数目之间用“~”,如1000公斤~2000公斤。表示产品型号用“-”(占半格-),如TPC-3。
7、行文中“其中”前后标点符号的用法。“其中”前除了已有完整的句子必须使用句子以外,一般用逗号。“其中” 一般直接与词语或数据连接,不用逗号和冒号,如“全市有676个队参赛,其中市区531个队,郊县145个队”。
七、计量名称
1、计量单位按国务院1984年2月27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执行。
2、在行文中,重量单位公斤仍可写成“公斤”,长度单位公里仍可写成“公里”。计量单位平方米不能写出“平方”、立方米不能简写成“立方”、“土方”。
3、历史上使用的计量单位名称,如升、斗、石,英制的哩、磅等,在引文时可照录,但首次出现时,尽可能加注说明。“吋”应写作“英寸”,“哩”应作“英里”。测量温度一般采用公制摄氏度不用华氏度和列氏制,如历史记载中用华氏、列氏可照录,但应注明相当的摄氏度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旧人民币币值注明或换算成新人民币币值(旧人民币1万元为新人民币1元)。
4、行文及表格中,一般不要夹杂使用计量单位符号、数字符号、化学分子式和其他符号,但在必须载录的公式中可使用各种符号。如在行文中及表格中用“平方米”、“立方米”、“大于”、“水”,在公式中用“㎡”、“m³”、“>”“H2O”正文必须用的英文词语,应加注中文。在记述某些产品的规格、计算公式和技术参数时,可以使用化学公式、英文符号和其他符号。
5、稿件中的计量单位必须统一。如单位用“个”,学校、幼儿园、医院等用“所”,公园、体育场、图书馆、影剧场等用“座”,病床用“张”,道路、河流等用“条”,“商店、工厂、企业”等,学生、医生、科研人员、职工人数等用“人”(一般不用名),但人数在前称谓在后时,可用“名”,如“10名医生”、“29名专家”等。
八、图片表格
1、彩色图片分别至于卷首及正文内有关部类之中。彩色图片主要集中反映上一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方面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动和突出成就。刊出的照片,要求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感,是当年的大事、要事,并具有事件瞬间的典型性、反映内容的权威性和资料性(即存史价值),做到主题新颖、构图精巧、色调高雅、中心突出、层次清晰,在艺术上和技术上均臻上乘。每帖照片,均应有时间、地点、人物、内容的说明。所刊登的图片应保持原有的事实,不应经人工合成或模型、效果图。
2、串文图片随条目穿插于正文之中,内容既可与有关条目相呼应,也可以图代条目,并有简要的文字说明和摄影人员姓名。
3、涉及国家领导人的图片,必须按有关规定审批后方能采用。
4、表格分各类专业表格和综合统计、分类统计表格两部分。表格可随文穿插于各有关栏目、分目中,也可置于专设的统计资料栏目和卷末的附录之中。
5、表格构成的要素有表题、栏头、表项和边框。
6、表题及表格的名称。除专项统计表外,标题一般应具有时间、地方、事项三个要素。表题居中排列,一般都加“表”字,如“1997年19个区县吸收合同外资情况表”。表格数据的年份与年鉴记述的年份一致时可省略表格表题上的年份。
7、栏头是表示表格中各项目类别的名称,居于表格首列首行。表示主要项目类别的栏头一般居于表格的首行(称为表头)。
8、表项是表格中纵向或横向自成一系列的一组项目栏,所有表项构成表身。
9、表框是决定表格尺寸大小的外部框架。
10、表格采用开放式或封闭式,表内是否用横线,可根据版面设计而定,但应全书统一。
11、根据表格内容,分别排成单栏、双栏或三栏式,尽量少占篇幅。必须转页续表的,横标目不能省略,并在右上角注明表序码(如表共二页,第二页称“续表”,二页以上分别称“续表一”、“续表二”)以保持表格的完整性。
12、有统计数字的表格应标明计量单位。表内用单位计量单位的,在右侧标明计量单位,如“单位:万元”、“单位:立方米”等;表内的计量单位有两个以上的应在表内分别标明。表格中的数据,如均为整体或保留相同的位数小数,以个位数对齐,如既有整数又有小数的,可采用右对齐。表中若有名称或数据上下行相同,不要用“//”或“同上”表示,而应以具体名称或数据表示。如有需要说明的内容,可在表格底部横线下以“说明:„„”的形式表示。
九、部分汉字的使用
对部分汉字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不统一情况,根据2005年6月1日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校对委员会发布的《图书编较质量差错认定细则(修订)》和参考中国出版协校对研究会、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异形词研究课题组、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和《咬文嚼字》编委会共同制定的《关于试用264组异形词规范词形的建议》“
1、截至和截止:“截至2005年底的”截至不能使用“截止”,“报名日期12月31日截止”的截止,不能用“截至”。
2、唯一和惟一:统一使用惟一
3、其他和其它:统一使用惟一
4、签订和签定;一般用签订,如“签订合同”
5、制定和制订:制定,决定,肯定,如制定宪法,制定学会章程;制订,创制拟定,如订
规章、订计划。
十、版面形式
1、版面和版式的规范采用国家技术监督局的有关规定和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办公室编的辅导材料。
2、开本。图书和杂志开本及其幅面尺寸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标准。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图书和杂志开本及其幅面尺寸国家标准》属于推荐性标准,年鉴使用16开还是A4应视总数字等实际情况而定。
3、封面,应该印有书名、作者和出版者名,若书名是用汉字表达的,应印上其汉语拼音。作者名不能与出版单位名称同一位置,出版者必须用全称,印封面的下方,封面不能印有广
告单位的形象。
4、书脊,书脊厚度大于或等于5毫米的书应设计书脊。书脊必须印上主书名和出版者名,名称应与封面、书名页上的名称一致,不应有文字和措辞的变化。出版单位名称应用全称,印于书名的下方,可竖排,也可横排。作者名可以不印。
5、封底,应印上书号及其条码和定价。出版单位的编辑、校对、装帧设计责任人员名单,如有必要,也可印在封底上。
6、封
二、封三。一般保持空白,但也可根据整体设计的需要,设置一些文字(尤其是图文宣传文字)或装帧图案等。
7、主书名页,书名页是图书正文之前载有完整
第三篇:年鉴行文规范
这样做加快了编纂进度,提高了时效性。但由于各个部门供稿人员多为单位的笔杆子,其文风受到日常行政公文影响很深,加之对年鉴的体例、性质不够了解,行文中常出现一些不规范的写法。具体表现在:I.年鉴用语教条化、模式化。年鉴的行文本应简洁朴实,言之有物,但是从不少年鉴的行文用语来看,存在着教条化的倾向。尤其是政治类条目,内容不够虚话凑,穿鞋戴帽,空洞无物。如“市(县)领导高度重视,精心安排,周密部署,认真实施,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加大力度,着力提高,以??为抓手,切实加强领导,不断推进??工程”,类似用语在日常公文中可以说是比比皆是,称得上是一种“新八股”现象笔者以为,年鉴作为政府主持编纂的权威性著作,不能采用这种文体文风,要努力克服、摒弃教条化的用语,否则年鉴将带上浓厚的官腔,让人看了如听领导作报告。与之相类似的是总结式和模式化的文风,一些编写者想当然地把年鉴当作总结报告来写。
目前。全国各地的年鉴编纂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每年都有一大批年鉴出版问世。许多地方大胆地创新篇目结构,使年鉴这一综合性工具书的权威性和科学性不断提高。年鉴编纂工作形势喜人。然而,笔者近来在责编部分年鉴稿件时,发现一些年鉴虽然篇目得到了优化与创新,框架上颇具新颖独到之处,但是年鉴的行文规范方面却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值得引起年鉴工作者的重视与改进。本文拟就年鉴行文规范问题作初步的阐述与探讨。[第一段] 第一部分 重要讲话
第二部分 重要文件
第三部分 改革与探索
第四部分 党群工作
第五部分 重大活动
第六部分 经营管理
第七部分 生产管理
第八部分 多种经营
第九部分 生活福利
第十部分 组织机构
第十一部分 大事记统计资料
第十二部分 荣誉
编后记
年鉴的框架有按三个层次设置的,也有按四个层次设置的,还有个别是按两个层次设置的。两层次结构的框架:第一层为篇目,第二层为条目。
三层次结构的框架:第一层为篇目,第二层为栏目,第三层为条目。有的年鉴三个结构层次则是按照“类目、分目、条目”来设置。
四层次结构的框架:第一层为篇目,第二层为类目,第三层为分目,第四层为条目。有的年鉴四个结构层次则是按照“类目、栏目、次分目、条目”来设置。
年鉴框架结构分几个层次,由编委会决定;只有条目的内容是由众多的撰稿人来完成的。年鉴框架结构设置是很有讲究的,它往往决定了信息资料的选取,进而决定了年鉴的价值。因此,年鉴编辑需要在框架结构设置上下足功夫。
《中国房地产统计年鉴2005》、《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年鉴》和《中国金属公司年鉴》都是三层次结构的框架。
年鉴框架设计的基本原则
框架是承载年鉴资料的主体骨架。其任务有三:(1)设计框定全书内容范围和选材方向;(2)设定资料的分类归属和层次;(3)设定各类资料的数量多少和比例。
框架设计应当掌握以下几个原则:
1.为现实服务。适应现实读者的需要,是框架设计的首要原则。年鉴应收录哪些资料,这些资料应当占多大比例,以什么形式推出这些资料,都要以读者的需要为依据。
2.内容完备。全面反映事物发展的历程是年鉴框架设计的基本要求。所谓“全面”,不是面面俱到,而是大事不漏,特事不漏,读者感兴趣的事不漏。
3.结构合理。科学、系统是框架设计的第三个原则。所谓 “科学、系统”要求有三:(1)资料归类要科学准确;;(2)各部分资料比例合理,掌握好主次有别,详略得当,各有侧重这个度;(3)层次分明,有完整的体系;
4.方便检索。年鉴是供读者查阅的资料性工具书,因此方便检索是框架设计的重要原则。除了按分类编排的目录外,还必须根据不同需要,设计索引。
方志编纂、续志编修、年鉴编纂规范化及方志常见弊病......图书目录
第一篇 方志编纂总论
第一章 方志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第二章 方志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三章 中国玑代方志学的学科理论体系和学科结构体系
第二篇 方志的总体设计、资料的运用及方志的编纂
第一章 方志的总体设计
第一节 方志功能目标的拟定与方志框架的选择
第二节 方志体例的拟定
第三节 方志篇目的拟定
第二章 方志编纂的基本原则
第三章 方志体例与体裁
第四章 方志编纂程序与基本方法
第五章 方志篇目的拟订和完善
第六章 方志资料的搜集、核实和整理
第七章 旧方志资料的发掘、运用和鉴别.
第八章 新方志资料长编的编写
第三篇 各种体载方志编纂
第一章 序言、综述和大事记编写
第二章 分志编写
第三章 人物传编写
第四章 专记、志尾录和编后记编写
第五章 数据应用和图、照、表配置
第六章 志书索引编制
第四篇 各类分志编纂|
第一章 环境类分志编纂
第二章 居民类分志编纂
第三章 政治类分志编纂
第四章 经济类分志编纂
第五章.文化类分志编纂
第五篇 各类志书编纂
第一章 政区总志编纂
第二章 省志、地区志和县志编纂
第三章 城市志和城市区志编纂
第四章 乡镇、村和企事业单位志编纂
第五章 部门专业、山水名胜和任务志编纂
第六篇 续志边修
第一章 续志概述
第二章 续志编修准备
第三章 续志命名、断限和内容
第四章 续志编修创新
第七篇 方志汇总成书
第一章 汇总成书的概述
第二章 汇总成熟的要求
第三章 志稿的评议和修改
„„.第八篇 年鉴规范化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年鉴规范化与现代化
第三章 年鉴框架设计规范化
第四章 年鉴选题规范化
第五章 年鉴条目规范化
第六章 年鉴百科部类规范化
第七章 年鉴资料部类规范化
第八章 年鉴大事记规范化
第九章 年鉴照片、图表、设计规范化
第十章 年鉴检索系统的规范化
第九篇 方志编纂规范花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框架结构的规范化
第二节 选题与编写的规范化
第三节 图表与数据的规范化
第四节 修改与总纂的规范化
第二章 志书文体语言和行文通则
第三章 图表运用和索引编制
第四章 方志编修工作常用标准规范
第一节 数值修约规则
第二节 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
第三节 中文书刊名称汉语拼音写法
第四节 标点符号用法
第五节 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
第六节 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
第七节 GB 13000.1字符集汉字折笔规范
第八节 术语工作原则与方法
第九节 辞书编纂符号
第十节 文字条目通用排序规则
第十篇 国外年鉴编纂工作借鉴
第一章 日本年鉴编纂出版
第二章 西方年鉴编纂工作
第三章 中外电子年鉴比较
第四章 东亚地区出版类年鉴比较
第十一篇 方志常见弊病析评与纠错
第一章 方志常见弊病析评
第二章 新方志纠错
第十二篇 方志组织管理
第一章 方志管理的基本职能
第二章 方志的组织领导
第三章 方志工作人员管理
第四章 方志决策管理
第五章 领导艺术和领导方法
第六章 方志质量管理
第七章 方志效益管理
第八章 修志指导
第九章 机构内部管理
第十章 常设机构与经常工作管理
第十一章 方志信息化工程建设
第十三篇 方志编纂工作经验交流
第一章 全国第二轮修志试点
第二章 省级史志机构工作经验
第三章 市级史志机构工作经验
第四章 县级史志机构工作经验
第五章 行业史志工作经验
第十四篇 相关法律法规
编辑说明
1.《中国电力年鉴》于1993年创刊,已连续出版10期,是一本融史实性、资料性为一体的专业年鉴,也是一本全面实用,文、图、表并茂的综合性大型年刊。其主要服务对象为从事电力生产、建设、经营管理、科研技术的有关人员,以及与电力相关的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有关人
员。
2.本《年鉴》的编纂指导思想为:围绕电力工业改革与发展的主线,全面记载电力工业改革与发展、生产与经营、科技与进步等各方面的成就和内容。
3.本《年鉴》是在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和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的指导下,由国家电网公司联合中国南方电网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
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等组织编写的。《年鉴》编委会由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中
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南方电网公司、五大发电集团公司、中国三峡长江开发公司和四个辅业集团公司的主要负责人,及有
关单位的负责同志为委员组成,并作为《年鉴》的领导机构,决定《年鉴》编辑出版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和编写大纲。
4.根据《年鉴》编委会对本期年鉴编纂指导思想的确定,本期年鉴的框架结构作了较大的调整。首先,按照电力体制改革后电力系统的新格局,设置了全面反映中国电力工业的新篇目——电力工作会议、电力工业论坛、电力监管、电力企业等;其次,调整和改变了部分篇目所在的位置(如大事记、电力建设和电力生产、行业学会、学术团体等),理顺了各篇目之间的关系,较好地反映电力工业改革与发展、生产与经营的主线;第三,完善了部分篇目的内容,增加了2003大事、要事和新事的记载,充实了具有丰富信息含量的“统计资料)’的内容,压缩了文件、法规等的篇幅,加强了文献二次加工。
5.本期《年鉴》主要收录了2003年我国电力工业各方面所取得的成绩,重点反映了2003年电力工业发展和电力生产的内容。本期《年鉴》的框架结构由篇目、栏目、类目、条目4个层次共17篇目和100多幅彩图组成。
特载:国务院文件、国务院领导关于电力的重要事件、体制改革、供需形势、安全生产、重点工程。
电力工作会议:通过两个电网公司和五大发电公司的工作会议反映2003年电力工业发展的重大脉络。
大事记:通过2003年电力工业十件大事,以及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南方电网公司、中国华能集
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等部门的主要事件突出了电力工业的大事、要事。
电力工业论坛:通过2003年主要全国电力论坛和电力的权威人士的综述性文章论述电力工业的发展概况。
电力监管:按照国务院授权,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行使行政执法职能,依照法律、法规统一履行全国电力监管职责。负责全国电力监管工
作,建立统一的电力监管体系,对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的派出机构实行垂直领导。
行业协1学)会:全面介绍了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的行业管理和服务工作。
学术团体:介绍了电力专业的国际合作、外事管理、国际会议、国际展览、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方面的情况,并对电力行业主要的学术团
体作了介绍。
电力建设与电力生产、电力企业、部分电力企事业单位、备地区电力工业:此四个篇目全面反映了2003全国电力工业生产和建设所取
得的巨大成就。
重要文献:收录了国家综合管理部门、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和各大公司有关电力的重要文件、规章等。
统计资料:来自电力统计部门的权威数据,未包括我国台湾省和澳门地区。
人物:人大代表、电力系统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和奖章获得者名单。
企业风采:中国电力工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发展,通过城农网改造、电厂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加强,整个电力工业水平有了很明
显的提高,这与电力设备制造企业提供的技术先进的产品密不可分,为更好地推进电力工业的技术进步,并集中反映电力设备制造企业的综合实力,从本期《年鉴》开始增设本栏目。
附录:收录了国家电网公司系统表彰先进的内容和文号,选编了方便读者了解世界电力工业情况的世界电力工业资料和世界主要国家资料。
索引:本期《年鉴》在保留英文目录和主题内容索引的基础上,扩大了索引的范围,索引范围包括条目的部分内容。大事记、重要文献、统计资料、企业风采、附录未作索引。
5.本《年鉴》实行文责自负。条目内容、数据、彩图等均由撰稿单位校核及审定。
篇目
特载
电为工作会议
大事记
电力工业论坛
电力建设与电力生产
电力监管
行业协会
学术团体
电力企业
部方电力企事业单位
各处区电为工业
重要文献
统计资料
人物
企业风采
附录
索引
第四篇:年鉴编写规范
年鉴编写规范
一、选题。
坚持“重事业、轻部门”、“重事件、轻个人”、“重实践活动、轻礼仪活动”的原则,面向教育教学改革第一线,重点记述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活动,突出办学特色、体现办学成就的重要事项。
要求: ㈠撰写年鉴内容坚持“一事一条”原则,各单位选送内容要做到大事不漏、综合平衡。
㈡遵循合并原则,避免内容重复。
㈢遵循属时原则。记述时间从当年1月1日至12月31日。㈣团体、机构、单位名称首次出现时应写全称;
㈤专用名词(如:国际组织名称、学校、学院名称、人名、地名、商标名称、科研成果名称等)须注明中英文。
㈥对于涉及学校保密的有关事项、数据要报请主管领导把关,该交流的交流,该保密的保密。
二、条目标题要求
㈠务必要准确、精练、朴实无华。㈡标题中尽量不出现领导姓名。
㈢尽可能简练,综合性条目,如概况、发展概况、科研工作等用名词格式,典型性条目用动宾格式,如举办×××××论坛。
㈣标题中一般不出现标点符号(书名号和双引号除外)。㈤尽量控制在一行以内,最好不折行。
三、语言规范。㈠语言。
⒈语言客观、平实,客观记录历史。不使用渲染、宣传、广告性、表决心和评价性语言。如不宜用“收获很大”、“意义重大”、“高度赞扬”、“一致好评”、“再上新台阶”等语言。尽量用数字说话,不用“最多”、“最高水平”等表述。
⒉政治类用语只保留在综述中,概况和条目中的全部删除。⒊删除某些不必要的虚词。
删除表示完成时态的“了”和可有可无的“的”字等虚词。删除分数与百分数前“约”后的“以上”、“左右”。整数后的“多”和“余”。
删除不必要的“为”字,如:“本科生为×××人,研究生为××××人”,改为“本科生×××人,研究生×××人”。
⒋已形成固定含义的缩略语,必须加引号,如“非典”、“211工程”等。
⒌文字统一。
文凭 全部统一为“证书”,如毕业证书、肄业证书,不用毕业文凭。
用学生,不用同学,称教师,不用老师。比较数据时不使用“去年”,使用“上年”。
关于学校学院、部门、学校建筑物等名称要规范用法:蔡冠深博物馆、颜乐天纪念楼(附属中学教学楼)、图书馆、惠全楼、行政办
公楼、医学院楼、梁仲景楼(教育学院楼)、教学大楼、曾宪梓科学馆、旭日集团运动场、蒙民伟理工楼、第二文科楼、礼堂、第二理工楼、何耀光土木工程实验楼、校友楼、吴炳昌楼(附属幼儿园楼)、邵逸夫体育馆等。
(二)文字。一律按照1992年7月7日新闻出版署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发布的《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严格使用规范汉字,不要随意简化或生造汉字,一般也不使用繁体字和异体字(条目涉及古代人名、地名、书名中的繁体字、异体字,如使用简化字会发生歧义或引起误会的,可使用繁体字、异体字)。
(三)称谓。一律使用第三人称,如“我国”用“中国”,“我省”用“某某省”。人物一般直称其姓名,后面不加“同志”、“先生”等称谓,必要时可加职务或职称。部门、行业一般直称“某某部门”、“某某行业”、“某某界”,而不称“某某系统”、“某某战线”。
(四)时间表述。一般要求写出准确的年、月、日,避免使用模糊不清的时间代词,如“今年”、“去年”、“明年”、“当前”、“最近”、“近年”、“近几个月来”等。同一条目中年份已有前提的,后面不必重复出现,可采用“年内”的提法,也可直接交代“某月”或“某月某日”。
具体时间(公历年代、年、月、日及时、分),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表述,如“80年代”、“1994年5月1日”、“7时18分”;年份不能简写,如“1995年”不能写成“95年”。星期顺序也用汉字表述,如“星期一”。
(五)数字用法。数目字除特殊情况外均用阿拉伯数字,如“7
人(次)”、“20件”、“100辆”、“1230平方米”等。但一般叙述文字中的数字,或者并非表示科学计量和不具有统计意义数字中的一位数,应使用汉字,如“一个人”、“五条意见”、“十项规定”、“八五计划”、“七八十种之多”等。倍数、成数、分数、百分数、千分数用阿拉伯数字,但万分之几、十万分之几、百万分之几等要用汉字表示。
使用超过5位以上的数字,一般要求改写成以万、亿作单位。凡以万、亿作单位的数据小数点后面保留2位约数。百分比的小数点后面一般只保留一位约数。
约数可用“约”、“左右”、“上下”、“多”、“余”等表示,但不能叠用,如可用“1000多人”、“约5000字”,而不能用“约1000多人”、“约5000字左右”。用小数表述的数据,不用“多”字,如“1.3万多人”中“多”字要去掉。
数字统计口径一律使用统一口径,相关数据由学校指定数据统计出口单位提供,统计数据时间以自然年年底即当年12月31日统计为准。
数字不能折行,不能让标点符号出现在首字,必要时可以加字或减字。
(六)计量单位。统一执行1984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严格使用公制。
计量单位名称符号的使用,有如下区别:(1)文中涉及的计量单位,其名称用中文表示,而不用外文符号;(2)公式中的计量单位使用符号,不用中文名称;(3)附表中的计量单位,一般使用中文名称,必要时也可以使用符号,但同一表格中的用法须一致。
(七)标点符号。
重大历史事件日期中一律不加点,而加引号,如“一二九”运动、“五四”运动。
课程、教材名称用书名号。歌曲、舞曲、舞蹈、戏剧、作品名称用书名号。
通知、规定、条例等文件名称用书名号,文件标题用书名号,报告统一用书名号,会议名称太长时可以用“”号。
文中的×月×日到×月×日,或者数据之间的至号,用“~”号,不用“-”号,如“11月1~5日”,“2002~2005”年。
四、内容规范
㈠所有“检查”、“抽查”、“评估”、“普查”、“评议”活动必须有结果。没有结果的原则上应删除。
㈡会议条目要有具体研讨问题和结论,工作会议应以总结过去为主。空洞的会议要删除,若有收录必要,编辑可以在一审时要求供稿单位根据需要提供相关信息。
工作会议应以总结为主,不以展望立目。
㈢正文中可以出现的领导姓名有:正处级以上(不含正处级)。㈣务求以下信息的准确、并核实:
对于涉及部门的信息编辑要逐项核对,要与部门领导进一步核实。
涉及民族、宗教、涉外政策,要反复核实。与学校教育教学、科
研等无关的原则上删除。
数字核实,尤其注意单项是否与合计相等,绝对数与百分比的核实,注意统计表与全书概况的核实。
史实核实,人名、地名、书名、引文、专业、课程名称要核实。所报奖项名称要核实、比赛名称第一次用全称。
所有人名、地名、单位、文件、会议、科研成果、会议等信息首次出现一定要使用全称,部分专有名词还要有英文对照。
㈤人物类
逝世人物应附有背景资料(含人物履历,事业沿革等),其背景资料应突出教育教学和科研成果等。
㈥对于民族和性别处理如下:
人物性别只保留在名单和逝世人物中,一般写“女”,“男”略。民族只写少数民族。如满族、蒙古族、藏族等。㈦关于年龄
避免使用“现年××岁”,文中书写××年出生。
㈧各院、部门概况中要注意数据、信息与学校概况和学校事业发展数据统计表中的一致。
五、句式规范
㈠记述事实全部使用过去时态,不用现在进行时态或将来时态。㈡行文使用简单句,一般一句只有一个谓语动词。
㈢会议记述格式,应直述×月×日,召开××会议,或者×月×日,××会议召开。
㈣事物列举三个以上的一般只列举三个,即“××、××和××等”句式,确有必要全部列出的,后面不能用“等”。
㈤简化句式,只保留有实际的内容的文字。
对于“从……出发达到……目的”、“在……基础上,加强了……”、“以……为龙头,带动了……”等句式,只保留实际内容。
叙事不涉及原因、根据等句式,“根据……精神”、“经……批准”、“为了……”等句式全部删除。
“以……为依托”、“利用……优势”全部删除。
避免使用“不但……而且……”、“既……又……”、“不仅……而且……”等带有连接词的复合句、并列句。禁止使用排比句。
六、书写格式
条目书写(打印)格式,有如下要求:
条目标题用四号宋体、加粗,外括【】,顶格书写,后空一格接正文。正文用五号宋体。
条目中的层次最多只能有两个层次,一般采取第一层次顺序号用阿拉伯数字加脚点,如“1.”,若无标题正文紧接其后,若有标题则标题不加标点,另行空两格书写;第二层次用阿拉伯数字加圆括号表示,后直接接正文。如“(1)”。
第五篇:书写规范
③第一级标题规定用黑体四号,段前、段后各1行; ④第二级标题规定用黑体小四号,段前、段后各0.5行; ⑤第三级标题规定用宋体小四号加粗,段前0.5行; ⑥正文和第四、五级标题都一律用宋体小四号,行距18磅左右; ⑦正文的表格中与插图的字符规定用五号宋体,行距18磅左右;表格序号和表格题目规定用黑体五号,段前0.5行;表格后面的第一行文字段前0.5行;
⑧参考文献列表用五号宋体,行距18磅;
⑨注释、页眉、页脚用小五号宋体,行距15磅; ⑩英文字符一般用Times New Roman字体或宋体。
⑷摘要和关键词的排版格式见附录《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