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范例(精选)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较为薄弱和被忽视的,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过:“早期的心理健全,对一个人未来的发展很重要。”许多临床经验证明:一些成人心理疾病患者,其病因可追溯至幼年。下面介绍一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措施和建议。
一、设立幼儿个体专门心理档案。
为幼儿设立心理健康档案,不但可以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而且也可以缓解目前幼儿园缺乏专业心理教师的矛盾。它主要包括:
(1)幼儿个人基本情况表,通过设计家长问卷获得信息;(2)幼儿个性特征表;(3)幼儿社会化心理测试;(4)幼儿意志行动分析;
(5)幼儿某一心理问题追踪记录表。
我们在设立幼儿心理档案上采取了两种方法:对测试中行为正常,无明显心理问题的幼儿,设立的心理档案较为简单;对测试中一些有明显心理健康问题的幼儿则严格按档案要求记录,并且每月的记录次数不少于3 次,月终教师进行一次分析,提出相应的教育措施。在必要的情况下还邀请相关教师、专家共同参与研究,商讨对策。
二、注意在一日生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对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首先,教师从幼儿早晨入园的那一刻起就应为他们营造一种温暖、关爱、民主的心理气氛,使幼儿充分感到被重视和接纳。其次,注重在各种学习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在中班语言课《会唱歌的生日蛋糕》中,教师除了让幼儿感受到文学作品的美,还特别加入了幼儿的交往教育、分享教育,使班中胆怯的幼儿都在活动中自然地与同伴游戏。再次,注重在生活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健康心理。从洗手、如厕、午睡、进餐等入手,以游戏的方式引领幼儿逐步掌握这些生活常识,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有了新的认识,更加自信。对中、大班的幼儿,我们从为自己服务、为小弟弟和小妹妹服务、争做老师的小帮手着手发展幼儿的能力,并且使一些自卑的幼儿获得成就感。
三、合理设置环境,创设良好心理氛围。
幼儿的情绪极易被周围环境所感染,幼儿园的环境对影响幼儿心理十分重要。我们充分发挥隐性教育资源的作用,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良好的环境创设可以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帮助幼儿调节好自己的心情。如科学发现室:色彩上选取柔和的,目的是降低孩子的兴奋度,使其能专心地参与活动;空间的划分上则采用了半封闭式,即操作台之间是有隔离的,因此孩子在科学工作室中的心情就较为平静,这对情绪上极为兴奋又易受外界感染的幼儿非常有利。其次,设立“心情树”,目的在于让幼儿学会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让教师及时发现幼儿的心理波动。“心情树”由红、绿、灰、黑四种颜色组成,分别代表了快乐、平静、悲伤、愤怒四种基本情绪。每天一早,幼儿来到班中,根据当时的心情将照片挂在相应的“心情树”上,教师就可依据孩子的情绪施以适当的帮助。
四、开展混龄活动,协调友好同伴关系。我园的幼儿工作室是一种混合年龄活动,教师在活动中通过观察孩子的言行进行记录、分析,商讨出适合幼儿的心理教育方式。
1.赋予幼儿真正的自主选择权。幼儿选择哪个工作室不是由教师定的,而是由他们自行决定的。起初,许多幼儿在楼梯间徘徊,总想依赖老师的帮助,但在老师的鼓励下,孩子们不再畏缩了,他们信心十足地选择工作室,根据自己的需要拿取各种材料,孩子的独立性强了。
2.为独生子女创造了一种兄弟姐妹在一起的机会。混合年龄活动将异龄幼儿集结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类似兄弟姐妹的幼儿社会群体,大班的幼儿享受到当哥哥姐姐的乐趣与责任,小班的幼儿感受到做弟弟妹妹所获得的照顾和帮助,有效地遏制了独生子女自私、任性、依赖性强、独立性差、交往能力低等不良心理的产生。
3.混龄幼儿能在相互交往中获得发展。同龄幼儿交往是不同于异龄幼儿交往的,同龄幼儿在一起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而年长幼儿在与年幼幼儿一起游戏时,为了让年幼幼儿掌握游戏,他们往往要给予指导,从而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年幼幼儿在与年长幼儿交往时,则可以有效地发展领会能力,学习观察和服从。
第二篇:心理健康教育实践
翠屏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我区在2001年下半年经过几个月的筹备,于2002年元月十四日举行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成立大会及挂牌仪式。一年来,中心在区教育局的直接领导下,在宜宾学院、宜宾市教科所的专家顾问的指导下,经过学科指导教师的共同努力,中心作了大量工作,并在我区广大中小学的领导和教师中产生了一定影响。
一、提高认识,建立健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机构,积极探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中心成立后,立即下发了《翠屏区教育局关于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意见》和2002工作计划,要求各中小学成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机构,并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到学校的整体工作计划中。各中小学相继建立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机构、确定了专人负责。部分学校开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活动课的实验工作,注意从高校毕业生中引进专业教师,如宜二中、宜八中、宜六中、江北实验小学。长江路小学、女学街小学以课题为载体,积极探索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开展师资培训。宜二中在班主任工作中重视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班会主题活动中。许多学校积极与中心接触,希望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承担课题研究任务。
二、组织部分中小学骨干教师赴成都考察学习。
2002年5月,中心组织了26名骨干教师赴成都考察学习,先后在盐道街中学、石笋街小学观摩了一节课并和两所学校的领导、教师进行了座谈。这次考察活动给我们的老师以很大的启发和震动,并决心在今后的工作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三、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
为了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开展,使全体教师都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我们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职务胜任全员培训的一门公共
必修课来开设。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具体负责举办骨干教师培训班。
我们要求各中小学认真做好送培工作,选送具备以下条件的教师参加培训:
1、中小学班主任、团队工作者及有兴趣并有志于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中青年教师。
2、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理论基础、有较强的责任感、愿意承担校本培训任务。
3、能长期坚持学习。各中学、直属小学选送1-2名;各乡镇中心小学选送2-3名;各幼儿园选送1名。
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采取“分阶段、逐步提高”的办法进行。第一阶段:2002年9-10月,主要内容——心理学基本理论,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健康的标准及理论基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途径和内容,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辅导机构的建立和作用,教师心理问题及其心理健康的维护,心理辅导课的设计与开设。
辅导教师回校后负责在本校开展校本培训,并与学校分管领导一起对本校教师进行考核。
四、开展市级课题《区域性整体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本中心完成了科研课题《区域性整体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立项申请和研究方案,并被批准为市级课题。
五、存在的问题和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1、制约着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开展的“瓶颈”是师资问题,要加大对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多渠道解决师资。
2、部分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不够,在今后的各级各类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要加强对学校领导干部的宣传,增强其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
3、经费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日常工作的运转及开展师资培训、课题研究都缺乏固定经费的支撑,必将严重制约着这项工作的深入、全面开
展。建议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
4、心理健康教育要进入中小学课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统一规划,在各类学校逐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活动课。
第三篇: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各级各类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正在引起人们的重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孩子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要加强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孩子坚韧不拨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能增强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在园领导的带领下,我园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一些成绩。
一、领导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认识到位,组织落实:
1、认识到位:园领导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全园工作的一部分,是时代教育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不断提高幼儿园办学质量的需要,是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的需要,是为孩子终生不断进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的需要。
2、组织落实:我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织是严密的。园长亲自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副园长直接负责全园的健康教育,各年级组的组长具体负责组织实施。使心理健康教育有了组织上的保证。
3、幼儿园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园所规划中,不论是学年还是学期工作计划都将心理健康教育例为学校重点工作之一。而且,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每学期要制定单独计划,进行总结。
二、培养师资,做到心理健康教育人员落实:
幼儿园从普及入手,重点培养骨干,先后派出多名教师参加区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并在教师中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工作。以心理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为重点,聘请了心理教育专家任我园的心理教育顾问;多次请专家进园进行心理教育知识讲座和心理教育工作辅导,促使全体教师不断提高心理教育的水平和能力。我们还安排了全体教师收听、收看北师大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所王文娟老师的报告《日常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丁容老师《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报告、北师大董奇教授的多次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报告、伍芳辉教授《尊重》心理健康教育报告等等。通过这些教育活动使全体教师提高了心理教育的理论,提高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并在工作中加以应用,有力地推进了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
三、利用家长学校,做到家园同教育
我们利用家长学校对家长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使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中得到延伸。孩子进行心理测试后,我们将家长请到幼儿园,请有关专家向家长进行情况反馈,让家长了解孩子心理特点,分析优势和不足,并和心理老师交换意见,共同制定帮助孩子完善心理品质的措施,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举办家长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如:《如何对待孩子的逆反心理》、《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考试焦虑现象》、《考生家长的心理调节》、《心理测试反馈报告》等,教给家长一些常用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使家庭教育更贴近孩子的心理,通过讲座还使家长了解了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在受到人们的重视,我们在这方面的经验还不够丰富,为了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带领教师多学、多听专家的心理教育报告、书籍,努力将孩子培养成身心健康的人。
东辽县第一幼儿园
2012年12月
第四篇:浅论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
浅论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变革,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人人具有面对现实,不怕困难,开拓进取的精神,具有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意味着现代人不仅要有良好的智能素质,更要具有一种健康的心理。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因此,幼儿园健康教育就是使幼儿的身心发展达到预期的水平,其大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幼儿教师在实施健康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善于发展幼儿健康的人际关系。幼儿的人际关系,虽然简单,但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关系重大。在幼儿园里,幼儿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与同伴的交往有益于形成和发展幼儿积极的自我概念,学会与别人友好相处,养成合作性行为,为幼儿今后适应社会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2、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在一日的生活中,每一天的环境影响着每一件事物的现状,社会上每个人的行为状态,都影响着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3、教师要善于掌握幼儿心理产生发展的特点。幼儿从2至3岁开始到幼儿园,这个时期幼儿生活范围开始扩大,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就是说幼儿离开了父母和熟悉的亲人,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与老师和其他小朋友生活在一起,开始会感到陌生、孤独、惧怕、焦虑,从而产生留恋家庭、父母、爷爷、奶奶及亲人,出现爱哭、缠人的现象。幼儿到4岁时,心理发展出现较大的飞跃,开始适应幼儿园的环境,学会调节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能自觉地维持和老师、小朋友良好的人际关系。幼儿到5至6岁时,开始有比较稳定的心理状态,情绪变化较小,心理已经开始形成系统,已改变了部分性格,在社会发展条件的影响下,在人际间和现实生活相互交往中发生较广泛的变化,这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基本特点。
4、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心理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媒体就是信使,它通过儿童读物、广播、电视、电影、游戏机来渗透幼儿的好奇心灵,不少幼儿可从以上媒体中模仿自己所喜欢的鲜艳色彩、新奇、变化、形象丰富、活动有趣的事物,从而促进想象、理解、记忆、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兴趣爱好、能力、性格,促使心理健康发展。
5、教师要以正确的教育行为影响幼儿人格的发展。对于幼儿来说,教师尤其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一次不经意的谈话,一个不小心的失误都会成为影响儿童人格教育的重要因素。有的幼儿因为遭到教师训斥、讥讽、惩罚等而不愿意上幼儿园,幼儿的社交能力退缩,有的也是由于教师不当的言行所造成的。
二、幼儿教师在实施健康教育过程中应把握的关键。
1、教师要有夯实的科学卫生保健知识,强调信息传播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在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思路清晰、循序渐进、表达无误。
2、师生关系和班级气氛会对幼儿心理产生重大影响,其中教师是关键。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要求教师有健康的心理素质、高尚的情操,能理解尊重幼儿,有宽容友爱的态度,有适当的感情表现、积极合理的语言动作等,使幼儿对老师充分信任,以积极的态度培养自控能力,同时要形成民主、热忱、向上的班级氛围,创设良好的环境,满足幼儿内在的心理需要。
3、在健康教育过程中,教育活动要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对不同的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和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让幼儿不断地看到自己在原有基础上获得的进步,进而增强自信心,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三、如何制定幼儿健康教育的目标。
1、增强幼儿的体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2、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发展基本动作,同时培养活泼开朗不怕困难等心理素质。
3、帮助幼儿获得基本的健康常识,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如何选择幼儿健康教育的内容。
1、与幼儿健康目标相对应。一方面教育目标要以教育内容为依据才能得到落实,另一方面,教育内容必须以教育目标为依据。
2、与幼儿身心发展与生活经验相关联,也就是说要针对幼儿的健康现状及其趋势选择教育内容。
3、家园密切配合、做好健康宣传工作是对幼儿情感教育的重要保证。
4、教育内容的深浅应符合幼儿的接受能力,但在教育的过程中将必要的内容以幼儿可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显得更为重要。
5、社会环境因素是影响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环节。在健康教育中可针对社会治安问题教育幼儿最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如:不跟陌生人走、不吃陌生人的东西、在家不随便给陌生人开门,等等。
不过,这只是我从个人的一点经验和认识出发,关于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的一点经验总结分享,有结合了我园的一些具体实践经验分析的,算是比较具有针对性了,因此不代表所有的园所和幼儿教师都会适用,毕竟不同园所有不同现状和需求嘛,而幼儿园标准文案网上我也还有总结一些以前的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为全面的经验(成功和失败的都有)。
五、如何实施幼儿园健康教育。
1、在实施幼儿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努力做到把握规律、遵循原则、讲究方法。
2、丰富幼儿的健康知识,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体育锻炼的习惯,采用丰富的知识、动作和行为练习,讲解示范,体育游戏,训练行为,培养习惯等方式进行。
3、设计多样化的健康教育形式与途径,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增强自信心,促进交往能力的发展,使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
4、实施适宜的教育方法,给幼儿自由选择、讨论、合作的空间,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活动中锻炼身体,锻炼意志。
5、家园共育,本着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六、幼儿园在实施幼儿健康教育过程中应把握的关键。
1、注重人文环境,建立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其次,教师要善于利用集体活动的机会,帮助幼儿建立友好的同伴关系;再次,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及职业修养。
2、加强幼儿园场舍建设,建设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高标准幼儿园。幼儿园的园舍建设应有足够的空间,满足幼儿正常的活动及起居的需要。应尽量保证幼儿园内及周围的空气清新,光线充足,无噪声污染。园内应有足够的绿化面积,以种植花草为主,乔灌木为辅,还可结合科学常识教育,种植一些常见的树木和蔬菜。室内外花草树木的栽种,盆景、雕塑和画像的配置,走廊和橱窗的装饰和布置,应烘托出一种促使儿童积极向上的气氛,有益于儿童心理健康地发展。
3、为幼儿提供各种既能达到教学目标,又能满足身心需要的活动材料、玩具、学习用品等,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幼儿的心理是否健康不仅关系到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而且关系到幼儿今后的人生走向。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论断:“儿童出生后4—6年,是形成健康的独立意识的关键时期。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习得是与成人直接接触中感受最为真切、最为深刻的社会性行为。”也就是说,幼儿期是一个人心理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对人一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应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密切联系家园,共同采取行动,消除幼儿心理健康障碍,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让我们用爱精心地呵护他们,用科学的理念去编织育儿的“摇篮”,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孩子健康成长,给他们插上展翅的双翼,我们共同期待今天的雏鸟,一定会变成明天的雄鹰,在浩瀚的天空中展翅翱翔。
后续还有更多相关经验总结体会分享: 《童讯幼儿园最新六一儿童节活动方案》
《2015-2016童讯幼儿园第一学期家长工作总结》 《浅谈基于儿童本位的幼儿园安全教育》 《如何创立级别幼儿园》
《怎样提高家长对幼儿园的信任》 《幼儿暑期安全教育计划》......
第五篇: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学习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学习
一、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概念界定
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今天,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更新加快,竞争异常激烈,生活节奏骤然变快,人们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据科学家预言:心理疾病将成为21世纪人类的主要疾病。现代中学生是推动21世纪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其综合素质如何,特别是心理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到21世纪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现代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健康心理的形成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仅靠开展心理辅导、心理咨询,设立心理热线,开设心理信箱等,固然能在一定范围内起到较好的作用,但远远不能适应普遍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需求。心理健康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探索和建构适应21世纪发展需求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将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工程,必将成为当今乃至以后素质教育的一大热点。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通过各种途径,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调节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教学活动。在众多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小学可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关注小学生心理健康,上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以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学生健全和谐的人格。
1.心理教育活动课的内涵
在实践中,心理教育活动课有不同的称谓,有的称为“学校心理课程”,有的称为“心理辅导课程”,有的称为“心理教育活动课程”,有的则不愿称其为课程,代称为“心理素质培养”或“心理教育活动”,这些称谓很相似,但在实际运用中,不同的人对其赋予不同的内涵。目前现实中主要存在三种观点:一是认为心理教育活动课是新增加的,如同一般学科课程一样,主要是向学生讲授心理学知识,比如一些学校把改版的初一思想政治课讲成了普通心理学知识传授,或将普通心理学知识以讲座形式一节节讲给学生。这种倾向的存在,主要在于对心理教育缺乏全面的、深刻的认识,不了解心理教育活动课的实质。另一种情况是认为心理教育活动课主要是针对学生的问题而开展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把辅导内容局限于学生的问题,把辅导形式局限于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把辅导的对象局限于个别学生,使心理教育目标问题化。第三是认为它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以正面教育为主的活动课程,辅导目标重在发展、预防。我们倾向于第三种认识。我们认为,开展心理教育活动课,并不是要新增加一门学科课,而是使其自身的特点在其他教育形式中加以明确和突出,以便更好地发挥心理教育的实效。实践证明,心理教育活动课成为了学生最受欢迎的课,丝毫不加重学生的负担,反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下面是心理教育活动课与一般学科课程的区别。2.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科性质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有目的地运用心理学知识,形成心理技能,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课程。像一般活动课程一样具有活动性、开放性、系统性和主体性等特性。但它又与一般的活动课程有所不同,心理健康活动课是把心理训练的内容放在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体验、接受行为训练,在具体的活动中,吸收团体辅导的一些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心理健康教育课将给学生传授心理知识,引导学生分析心理现象,解决心理问题,它涉及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卫生学、社会学、统计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它既属于心理学的范畴,又属于教育学的范畴,还属于社会学的范畴,因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学科。心理健康教育又是多门学科的交集,处于各学科的边缘地带。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兴的一门综合性、交叉、应用学科。3.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特征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一种,由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开展适应学习心理发展需要的形式和内容的活动,促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实现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化和发展的目标的一种课程形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动性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突出特征,现为教师根据心理知识并围绕学生生活组织相应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智力开发、情感陶冶、意志训练、行为养成、从而达到提高心理素质的目标。
(2)活动形式多样,满足学生兴趣,适应学生生长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有游戏,小品,角色扮演,辩论等,活动的多样性能紧紧抓住学生的自发兴趣和注意力,进行愉快学习,适应学生生长的要求,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和训练。
(3)能较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自身的活动他人所代替不了的,不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活动是无效的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主动意识,学生始终是以主体活动者的角色出现,而不是旁观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讲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优势所在。
(二)心理教育活动课与一般学科课程的区别
心育课是以学生的成长发展特点为立足点,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为主线,以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为主要内容,通过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讨论分析等多种形式的系列辅导活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观念,树立理性的阶值观,增强其情绪调控能力和耐性能力,具有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活动课程。在自己的教学和探索中,我把心育课与一般学科课程进行对比,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探索心育课的教学。1.心育内容,以优化为主。
一般学科课程侧重人类积累的学科知识的传授,注重知识的内在逻辑性及其相应的技能培养,比如,数学课主要通过数学教学活动,向学生传授有关数学的概念、定义、定理,训练学生的基本数学运算、推理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包括对学生的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等训练品质的培养,但这是有机地融于教学之中,心理教育的内容显得弥散,而且是侧重在对学生智力心理的培养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掌握知识服务。只要有利于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的建立,良好学习心态的形成,情绪的合理调控,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挫折承受能力的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这样的内容就能成为心育课的内容。
而心理教育活动课不是单纯的心理学知识的传授,也不是单项心理品质的训练,它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中心,在学生没有学习知识的压力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放松心情的缓冲地带,使学生在这里能够重新审视自我、认识自我、悦纳自我,为更好地发展自我奠定基础。它使在学校教育中不明确的心理教育明确起来。它的侧重点主要包括:良好自我意识的建立、理性价值观念的建立、情绪的合理调控、良好人际的建立,挫折承受能力训练指导等。例如,在对学生的交往过程进行观察中,我发现不少学生平时不善于说“对不起”,因而人际关系比较紧张。于是我设计了《道歉的魅力》这一活动。将现实生活中两名学生因口角之争而打架的事排成了小品作为教学内容,搬进了课堂。学生觉得很亲切,同时它又像一面镜子,让学生重新审视自我,明白善用真诚的道歉能使自己交到更多的朋友。2.心育形式,以活动为主。
学科教育以讲授为主要形式,即使是活动式教学,也是学生自身单个活动居多(比如,学生看书自学、进行实验操作),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不足,讨论局限于讲授的知识,参与讨论的学生范围有限。
心理教育活动课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在班中一般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各种活动。主要有游戏、情景创设、角色扮演、讨论等方式。这里的游戏、活动不同于学生的那种自发游戏,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活动。心理教育活动课中的游戏和活动是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根据心理教育的目标选择设计的、有主题、有活动形式和方法、有设计方案、能控制活动的过程、能评价活动的结果。
例如:在五年级开展了《送你一缕阳光》的活动。为了唤起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我设计游戏:制作情绪蛋糕,让学生将生活中遇到过的或喜或忧或怒或惧的事用不同的颜色或形象,做成蛋糕上的装饰,并在小组内交流这些体验。在活动中有一名女生谈到了自己的母亲,伤心得黯然泪下。这时班上的同学纷纷安慰她,使她真情流露,自然地给她送来了一缕阳光。3.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主。
学科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知识拥有权威性,虽然随着新型教育观念的变革,信息的飞速发展,这一权威性有所削弱,但总体上,应试教育中教师发展的职能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受业、解惑,教师的主体地位比较明显,学生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
心理教育活动课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平等、相互尊重、真诚、亲密,像大朋友和小朋友的关系,还似向导与游客的关系,心育角色,以学生为主;学生是关系中的主体,教师发挥的是主导作用,对学生持非批评态度,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为学生提供心理服务,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理解、信任。师生之间的活动是一种合作的、民主的、商谈式的协助活动,教师不是代替学生解决问题,而是协助学生解决问题。心育课的课堂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放松心情的缓冲地带,要以学生的直接经验的交流为中心,因而主角是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一个环境的创设者,心灵的倾听者,积极的旁观者,是一个配角。例如,在《做一个快乐的人》这一活动中,我设计让学生写烦恼,说烦恼,解决烦恼,总结经验的一个系列活动。学生在轻松的音乐背景中倾诉自己的烦心事,交流自己成功战胜烦恼的经验,积累了许多消除烦恼成为快乐的人的方法,体验到消除烦恼后的轻松愉快。教师只是在一旁引导活动向深层开展,协助学生解决烦恼。最后,学生还能用活动中学到的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烦心事,情绪的调控能力得到了提高。因此,心灵的成长是教师无法替代的,心育课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做塑造自己心灵世界的主人。4.心育引导,以体验为主。
从心理机制来看,学科课程教学是一种认知过程,着重训练,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概念、原理等本质规律的把握,而心育活动课教学主要是对学生情绪的唤醒,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及心理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生进行体验、感悟。心育课的课堂是一种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体验在这里生成,感悟在这里形成。不要概念也不要原理,只要有心灵的成长。
例如,在《让朋友喜欢我》活动中,我利用生活中学生交往的两个片段,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相应的情绪体验,通过学生对主人公的评价,感悟到热情、大方的人会更让朋友喜欢。再让学生玩《拷贝不走样》的游戏(游戏的其中一条规则是:每次由一名同学邀请他的8个朋友一起玩。),在游戏中有些同学被请到多次,这说明他的朋友比较多,他感到很快乐。而有些同学一次也没被请到,说明他的朋友比较少,他感到很扫兴。在谈感受的过程中,同学们都觉得朋友多真好!这时我让学生总结升华,为了交到更多的朋友,我还应努力做到些什么。于是学生将感悟写下来,同时也写进他们的心里。5.心育评价,以综合为主。
学科课程的评价主要是以考试作为主要形式,对学生知识掌握状况做客观定量评价。心理教育活动课效果的评价,以心理测验、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总之,心理教育活动谋与一般学科课程的不同:一般学科课程内容以知识为中心(间接经验),形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关注学习结果,师生关系以教师为中心,评价方法以客观定量评价为,心理机制注重学生知识的系统逻辑性。心理教育活动课内容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中心,形式学生活动为主,主动探究,注重过程经验,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中心,评价方法以主体综合评价为主,心理机制注重学生的情绪的唤起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