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农村初中体育课的创新教育[定稿]
浅谈农村初中体育课的创新教育
【摘 要】在体育课上,学生是主体,教师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让学生掌握强身健体的方法。在增强体育锻炼的同时加强品德素养的提高,是体育教师的职责。体育教师要更新理念,打破传统的教育方法,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努力培养适应社会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体育
创新 运动 锻炼 人才
创新教育不仅运用在语文课、数学课、物理、化学等学科,而且适用于当前的体育课教学。创新,我认为就是要通过上体育课,让学生掌握强健身体的健身方法,锻炼出一副强健的身体,教会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康的个性,教会学生健康而美丽的身体。促进身心发展,促进体力、意志、智力的发展,塑造一个健全的、健康的人格。
中学时期,由于学生体育基础较差,平时与体育有关项目接触较少,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次不多,加上体育设备、器材、场地等的限制从主客观两方面导致了学生对体育技术的了解和认识肤浅,而且比较单一,由于认识的局限性,使得大多数学生对一些技术的感受性低,差别感受能力也较低。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针对学校现有的体育器材,对体育设施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
(1)建议开设以传播体育文化,发展民族体育特色,符合社会时尚的体育项目为课余体育运动内容,保证学生每天活动1小时,培养终身体育锻炼能力。学生离开学校走向社会所需从事的体育锻炼是在无约束,没有时间保证和设施条件差的情况下靠自觉所进行的体育活
动。所以,帮助学生选择“跑步、力量、球类、健美操、武术”等社会体育项目为课余体育锻炼内容是非常必要的。
(2)丰富课间体育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形成作息制度中的体育习惯和提高自我锻炼能力。实践证明,课间体育活动对学生从自身的体会中认识体育的价值。培养体育兴趣,奠定终身体育基础具有很大的帮助。学校在抓课间操质量的同时,向学生推行课间跳绳、跳橡皮筋、打羽毛球、乒乓球、排球、飞环、踺球、呼啦圈,单双杠练习,散步等体育活动内容,对缓解紧张的学习气氛,避免过度疲劳,提高学习效率,形成作息制度中体育习惯,提高自觉锻炼能力都有帮助。
(3)适时的进行野外生存训练以及野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因地制宜锻炼身体的能力。野外自然环境宁静优雅,空气清新、地形条件多变,对于开展体育活动非常适宜,组织学生开展长跑、爬山等内容丰富的体育活动,因地制宜的选择项目。可以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操,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并使学生在快乐中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
(4)进行极具特色且内容丰富的课外辅导或活动课。中学生的体育知识水平较低,运动技术掌握的不够牢固,锻炼方法及运动规则知道较少。这就要求学校或体育教师不失时机的开设一些卫生保健、锻炼方法、运动技术、比赛规则为主的辅导课或辅导班。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增强参加锻炼欲望和自我锻炼能力。
在体育课上,学生是主体,教师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的精神。体育新项目,教师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体育课,教师要和学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
系。有的学生在体育课上对教师不够尊重,纪律自由散漫,而新型教师关系是平等的、民主的、尊重的,师生之间是积极地合作关系。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格。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严密组织纪律性,还要及时处理在体育课中出现的突发事件,比如,学生摔伤、学生病痛突然发作等。
目前,体育教学进人了创新教育阶段,体育教师要更新理念,打破传统的教育方法,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就是要努力培养适应社会的高素质人才。教师要不断地更新知识,把获得的先进知识、方法和技巧教给每一个学生。
综上所述,当今学校体育的任务已不在局限于促进学生身体的健康,增强体质,更重要的是放眼未来。学生通过学习体育知识技能、方法,逐渐树立起积极参与的意识,养成自觉锻炼能力,使体育活动成为生活的组成部分。中学学校体育教学,不只重视校内教育效果,而是突出长期效果,立足长远,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参考文献:
1、《学校体育学》金钦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学校体育理论与方法》北体大出版社,王则珊编
3、《学校体育学》北京体育出版社,冒映晴、曲宗湖等编著
4、《体育教育学》高教出版社,刘清黎主编
第二篇:浅谈农村初中如何上好体育课
浅谈农村初中如何上好体育课
体育进入中考加试,体育课就属于重要课程,体育课对于农村中学来说,不但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还能提高运动技能,增强身体素质。然而,在农村中学场地狭窄,运动器材不足,直接影响了学校体育课教学的正常进行。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尽量发挥已有场地器材的最大作用,保证每一堂体育课的教学质量,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受到锻炼,我主要 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做好准备活动
进行教学内容的锻炼前,要重视做好准备活动,准备活动能预先提高身体各器官机能,提高神经系统指挥协调能力,加速血液循环及提高肌肉温度,使得正式锻炼时身体容易适应,是提高课的效果,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手段。准备活动要有一般活动内容,也要根据课的内容选择一些专门性练习。
二、课前认真备课,精心策划
体育教师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首先要想好,这节课上什么内容,要些什么体育器材,要达到什么教学目的,整个教学环节应怎样把握,这些都应在课前充分备课。如:在投掷教学的最初阶段,学生不能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仅靠手臂的力量投掷器械,是一个非常普遍而又较难解决的问题。因此,在备教学开始的讲解示范课中,除全面介绍投掷技术的各个环节和细节外,着重说明投掷运动技术所要求的用力顺序,使学生明确概念,形成正确的运动技术表象,在经过上述的教学程序备课后,考虑到学生仍不能全身协调用力完成投掷练习,教师就应具体分析学生的“症结”所在,采用“对症下药”的方法纠正其错误动作。可见,备课是上好体育课的前提。
三、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农村学校班级数量少,但与城区学校一样实行五天授课制,同一节课两三个班在同一场地上授课的现象也普遍存在,鉴于这种情况,在安排课程时,要打破以往常规,将同一节课内几个班的体育课分散错开,避免因场地和器材的限制而发生矛盾,可在课前事先布置好场地器材,提高器材的利用率,保证每一堂体育课的顺利进行。
四、重视和培养对学生体育兴趣、爱好
体育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并使之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教者应充分挖掘学生好动的天性,以良好的教学形式,丰富、生动的教学形式,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并把这种兴趣培养为自我锻炼的习惯。因此,在教学中要挖掘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情趣因素,精心设计场地器材,改进教法,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创造兴趣点,满足学生的生理需要,使其“易学、乐学、善学”从而系统地掌握体育知识和锻炼方法,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使学生学有所得,受益终身。如在课堂上用2—3分钟时间,让学生做“贴膏药”的游戏,或把器材散放在操场上,用抢占阵地、寻宝等形式的游戏激励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
五、言传身教,多做示范
农村学校学生大部分身强体壮,能吃苦耐劳,但也有部分学生懒惰,不爱做运动,比如借故身体不舒服,对技术难,有危险性动作避而不做,教师要扭转这种对教学不利因素,首先要从我做起,以自己良好的师德教育学生,处处以实际行动做学生表率,并通过平时的谈吐举止,结合教学实际,做好学生思想工作使学生明确上好体育课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六、训练要有度,循序渐进
中学生正在长身体的关键时期,他们身体发育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我们在上体育课时,训练要注意适度,强训练项目要及时指导并注意休息,不能过分勉强,比如:引体向上教师可适当帮助学生用力引体,仰卧起坐可适当地帮助学生用力,让他们由易到难,熟能生巧。
总之,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带来的不仅是教学方法的改革,更是学生内在精神的改变,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必将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由学校延伸到社会,从现在走向未来这正是基础教育到终身教育思想的体现。
第三篇:浅谈农村初中体育课的有效教学
浅谈农村初中体育课的有效教学
作者:张志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20日 点击数: 39
【摘要】:体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体育课堂教学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方面,上好体育课,是贯彻教学方针,培养建设合格人材的具体体现。所以,提高农村初中体育课的课堂教学质量是我们农村初中体育教学工作者长期研究、探讨课题。【关键词】: 农村 初中 体育课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学发生了很大改变。教师教学观念也有了很大突破,高质量、高效率的有效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基本前提,是实施新课程的重要保障那么如何才能在农村初中开展扎实有效的体育课堂教学呢?
一、提高教师素质,提升教学质量
教师要想教好学生首先自己要有过硬的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练好体育基本功,掌握教学基本规律。体育教师不同于文化课教师,不光要讲理论,更要做示范。一个优美的动作示范的效果远胜于半堂课乏味的讲解。这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体能和较强的运动能力。第二,教学内容选择的有效性,能使学生乐于参与。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从学校教学现有场地、器材及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并且要全面深入学习《体育课程标准》的精神,既要顾及学生兴趣、爱好的精神需求,又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年龄和性别特征的实际需求。所以,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运动形式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符合学生好玩、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并且具有一定的强身价值,能增进学生体能。要让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能大胆表现并能愉悦身心;在活动过程中能体现团队合作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塑造个人教学风格
每个体育教师多有一技之长,要充分把专长与实际教学相结合,塑造独有的个人教学魅力,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成都肖玉美老师的一堂展示课,就将音乐、舞蹈、健身器材及个人特长创造性融合。教师活力四射的个性魅力感染了学生,还培养了学生发现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课堂教学持续有效,保持了学生对下一堂体育课的期望。有效课堂是教学的生命。我们要不断学习、实践、反思.创新,逐步提高。这样,才能真正的生成有效课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三、创新体育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新教学方法,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体育课对于中学生而言还是有吸引力的.但如果学生的学习激情得不到有效引导.很有可能会使部分学生失去学习的热情,从而成为一个旁观者作为一个体育教师一定要考虑好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2.及时有效进行课堂评价。课堂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判、指导,更应该是澈励、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他们课堂学习效率的影响是很大的新课程理念下,要求体育课堂面向全体学生,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但是学生本身也存在个体的差异,运动素质也各不相同,对一些活动的兴趣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如何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老师的评价就起到决定性作用。一束赞许的目光、一句肯定的话语、一个由衷的掌声都能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因为有你的肯定,学生们就有自信。
3.与时俱进,主动适应新课改。教学内容是丰富的,不是单一的.教学方法也是多样的,找到适合自己所教学生的教学方法比确定教学内容更重要,是因为无论什么教学内容,只要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愿意学、乐学,那么再难的教学内容。也能使学生掌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内容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前提.是决定着“有效教学”的理念能否兑现为课堂教学实践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师要主动适应课改、转变观念、开发行之有效的教学内容。而新课标不同于传统的体育教学,没有给体育教师规定许多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师们可以放手去开发,选择一些适应时代要求、符合地方特色、学生感兴趣的体育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快乐体育中成长。
四、因地施教,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绝大部分农村初中学校,没有正规体育场地,活动场所仅有小小的一块。有的连一个合格的球场也没有,或者只有半边篮,或者有篮板无篮圈;大多无单杠、双杠、等,甭说百米跑道了。我们的农村体育教师在体育教育实践中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要千方百计的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场地抓好体育教学。
因此,农村体育教师必须深钻业务,精益求精,顺应改革,更新理念,以人为本,科学设置教学内容,想学生传授健康知识和锻炼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因地制宜,利用和挖掘现有器材场地,力争人人参与,让我们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和技巧,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培养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切实贯彻“健康第一”的知道思想。总之,要切实提高农村体育教学质量,首先要抓好教师素质的提高,有一支思想水平高,专业知识技能过硬的师资队伍,提高体育教育教学才有保证;其次要根据农村实际特点抓好体育教学,因地施教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才能真正落实体育素质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促进文化课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最终达到育人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小莉:《体艺卫教研》2011年11期 [2]杨洪卫:《体艺卫教研》2011年11期
[3]杨秀云《网络导报·在线教育》2012年第12期 [4]邓小英《江西教学》2011年第21期
第四篇:浅析教育心理学在农村初中体育课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浅析教育心理学在初中体育课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摘要: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特别是农村乡镇初中的体育课教学中。不少教师是凭借个人经验进行教学,或者是按固定的教案进行教学任务,而少有教师去把理论知识和体育教学实践活动相结合。但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必然需要体育老师在体育教学中应用到更多的先进理论教学方法,去实践和检验我们学过的理论知识,并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起来来指导我们的教学。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 初中体育教学 指导作用 1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物质基础越来越丰厚,随着而来的是人们吃的越来越好,锻炼的越来越少,身体素质自然不是很理想。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锻炼身体的重要性。那么随着这个大环境的变化,教育上对体育课的重视也是逐渐在提高。人们对学生体育课的关注度也在提高。时代对体育老师,对体育教学也就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就促进体育老师就要在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和理论水平上要有突破和发展,才能适应新的要求。同样在体育教学中也需要改进和提高。那么本文就教育心理学在初中体育课教学中的一些指导作用做一些分析和认识。当前农村体育课存在的问题
2.1学校和学生家长甚至包括学生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
学校忽视体育课的重要性,重视程度严重不够。体育硬件设施差,软件设施配备不齐。习惯用老眼光看体育课,认为体育课就是带学生玩。教育主管部门和学生家长对体育课的认识也存在误区。受此影响,学生也习惯性的认为体育课是无足轻重的“小课头”,在潜意识里降低啦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自然在上课中也会不同对待,没有对待语数外那么认真。
2.2体育课课时随意缩减,学科课程设置不够规范:
体育教学大纲即现在的新课程标准规划的很好,但具体落实到个学校体育教学中不明确,具体那一学期那一单元,那一课学什么练什么,目标任务不明确。导致体育课,体育老师上课也很随意,上课内容的选择更是很随意。学校,学校体育组,体育教师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进度安排自然也就很随意啦。反馈到学生那里也就更是零散的内容,学生没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和技术体系。这也印证啦很多大学老师在给学生上基础理论体育技术课时会感却很吃力,因为学生中小根本没学过基本的技术动作,你比如说篮球。学生甚至有在中小学一次脸接触过的都没有,学生一到大学你按考试内容安排他带球上篮投球自然不会。2.3是教师队伍不稳定性和非专业性:
不少学校体育老师流动性很大,因为由于中小老师数量不足。或是很多学校没安排长期专业的体育老师任职,造成教师队伍稳定性不强。而相对稳定的部分老师,却由于早年部分农村中小学体育老教师基本是中专师范学历。对新体育理论知识缺乏认识和了解,甚至抵触学习提升。或是不少地方体育课老师是兼职老师,其他科目的老教师或是学校搞后勤的转职来教体育,这就造成体育教师专业性不强。即使有部分专业体育老师,一是数量有限,二是也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深入研究钻研,更多的是凭借经验教学。2.4是农村地区经济条件限制:
对体育投入过低,器材严重不足,场地简陋,对优秀骨干体育老师的关注关怀不够,留不住人才。教师归根结底也是普通人,也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一员,人情世故,生活质量等等都与物质基础有关,这也就能正常心态看待教师对工作报酬和工作环境的选择啦。自然人往高处走,更多优秀教师慢慢会选择经济基础好的城镇也在所难免的现象。所以近年来呈现农村地区优秀老师往条件好的城镇流动,中西部地区的往东部沿海流动的现象。3教育心理学对农村初中体育课教学的指导作用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教育心理学既研究学生的学,也研究教师的教。在“学”的方面,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学生心理和学习心理,在“教”的方面,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教师心理和教学心里。那么具体有以下理论课作为指导我们体育教学的理论支撑。
3.1教育心理学第二章讲到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阶段的阶段性前运算阶段提到自我中心性。以三座山模型试验来说明。这也类似中国古代的一首诗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告诉我们中学生也存在对事物进行判断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能采纳别人的观点,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来思维。这在我们体育教学中要求我们体育老师要对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看到学生的优点和缺点,并适时的指导。从而让老师正确评价学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3.2从教师专业发展
从新教师到专家型教师的理论学习。我们知道从新教师到专家型教师经历了的怎样的阶段,每一阶段的主要特点,以及在教师遇到共同问题和不同发展阶段的问题,我们该如何做,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意义的信息。特别是提供啦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的学习,让我们在体育教学中认识和了解到什么事观察和分析,什么事微格教学,什么是教学策略训练,什么是教学反思训练和行动研究。目前,在我们体育教学中运用最多的就是教学反思,通过一节课的教学,我们知道我上课的有点和不足,整理出来作为以后教学的指导和改进的参考。3.3认识学生角度来看
教育心理学第三章第四节中学生情绪情感的特点及不良情绪的调节为我们提供啦理论基础。首先我们认识到中学生情感情绪的特点:情绪容易激动,易产生激情;两极性;内隐性和文饰性;其次我们认识到中学生常见的几种情绪困扰:自卑感;焦虑;抑郁;孤独;然后我们需要解决的方法,教育心里学告诉我们中学生消极情感的自我调适:为自己设置合适的目标,不对自己过分苛求,那么具体到我们体育课中教学时候,比如说跳高项目,学生永远会有自卑感,当高度达到一定高度,学生是无法跨越的,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我们人的自身局限性,跳到自己的一个合理高度即可,适合自己就好,老师应该更多的强调是对跳高技术的掌握要求学生,而对跳高高度则应该让学生明白合适即可,不过分苛求自己;合理宣泄,消除压抑,在我们体育课教学中十分常见和有效的。比如通过体育比赛,让学生较大运动量的体育活动或体力活动或是激烈的快节奏的喊叫等,亦有利于释放紧张情绪。而且情绪的宣泄要做到适时和适度以及注意时间场合和方式等。
3.4教育心理学第七章第二小节讲到成败归因理论的习得性无助感
习得性无助感,指将失败归于一些不能控制而又稳定的因素,从而放弃或回避任务的心理现象。习得性无助感产生后主要表现为:动机降低,积极反应的要求降低,消极被动,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认知出现障碍,形成任务或事件无法控制的心理定势,在进行学习时表现出困难,本应该学会的东西也难以学会;情绪失调,最初烦躁,后来变得冷淡和悲观等,陷入抑郁状态。
那么在我们体育课教学中最典型的列子就是班上的后进生问题。一个班上总会有后进生的。各种因素的制约造成。可能是先天智力缺陷,身体缺陷,或是后天的身体问题等,更多可能是学生不努力不听课造成的。这时候如果一味的批评指责后进生,只看到他们的缺点,而忽视啦他们的闪光点,甚至个别老师经常当学生面打击学生,这很可能伤害学生自尊心。慢慢的学生由难过害怕演变为习以为常,甚至认为自己就是不行,也无所谓啦学不学。如果老师能对后进生也适时的表扬,肯定他们的努力和进步,以及他们身上的点滴闪光点,适时的表扬鼓励他们。我相信,慢慢的他们会有小进步到大进步,找到自信,逐渐跟上大家的脚步。
4改进农村体育课教学的对策
4.1国家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大对体育,特别是对农村体育的重视力度和政策支持
很多国家的阳光政策非常好,但是到基层的执行力度上可能会打折扣。这就要求我们的政府部门和教育部门应该严格落实各项政策,加大对政策执行度的检查和落实,真正做到惠及老百姓的实事。国家和地方,以及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各级体育局等应分别制定有利农村体育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具体到各中小学,应该以各学校校长牵头为体育带头人责任制,真正重视学校的体育教学。4.2加大对农村体育的资金援助
对教师的培训应及时到位。做到教师自学,学校校本培训,不定期进高校学习培训,教育主管部门各学科室培训,以及网络培训学习等有机结合。并鼓励高校专业体育毕业生进乡镇中小学任教,农村地区待遇应优厚于城镇,争取留得住人才。并适时完善农村地区学校的硬件设施。对体育课程来讲应纳入中小学考试科目,并合理设置范围,落实规范课程设置。4.3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分期定期等多种形式举行针对体育老师对教育心里学等理论知识的讲座,把高校课堂带进千万中小学体育老师心里。让经验总结和理论研究相结合。让更多的中小学体育老师把类似教育心理学等好的理论应用到我们的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来,来不断改进提高我们的教学,同事也是完善我们的理论。做到实际教学,善于总结经验,并积极与高校等科研理论丰富的机构学校对接。真正做到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检验理论。
总之,教育心里学的理论知识是能对农村初中体育教学起到提高和改进作用的。关键在于我们广大农村中小学体育老师要积极学习。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我们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应善于把实际教学的经验总结和教育心理学等理论相结合起来,来帮助我们的体育教学。积极投身到我国教育改革的洪流中来,为我国农村中小学体育课的春天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五篇:浅谈农村中学语文创新教育
浅谈农村中学语文创新教育
〔关键词〕初中语文 创新教育初探 转变观念 优化教学 理好关系
建国几十年来,农村中学为上级学校培养、输送了一批人才,为农业及其他行业的建设培养、输送了大批劳动者,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作为基础工具学科的语文课的教学,也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不可否认,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和其他学科一样,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把培养少数能升入上级学校的“尖子生”作为主要任务,不顾农村大多数学生、特别是不能继续升学的学生的需要,致使不少学生到毕业时 连一篇浅显的文章也读不懂,甚至连一封信也写不好。所以,很多学生和家长认为,语文课学不学作用不大。调查表明,这种状况不但存在,而且比较普遍,再这样教下去,语文教学定要走进“死胡同”。要结束这种局面,出路只有一条——改革。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语文教学离不开创新教育,它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本文拟对农村语文教学、教改的现状作几点概略的分析及通过实践探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转变观念,强化改革意识
1、是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标突出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对于我们来说,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就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教学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绝对正统的课本教育,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即就课论课,教师控制着教学过程、制定了教学内容、按照教参和自己的意愿组织教学活动。所有习题答案都以教师为准,课堂上教师一人主宰,提问成了教师的专职,回答成了学生的必须义务。学生不能有自己的想法,要注意听讲,认真记下来,考试时再现老师的标准答案就可以了,根本没有思考的余地、个性的发挥。这样时时处处都控制学生思维,总拘泥于固定的框架,那这样的教育还从何谈创新呢?而新课标却强调尊重学生个人对学习内容的独特体验。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鼓励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等多种方式,发挥自己的个性。这一改变,自然也对我们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应转变观念,建立一种“大语文”观,让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多样化的传授,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鼓励学生多动脑、多疑、多发现;在阅读与写作方面要大胆尝试、探索,出新成果;要让学生完成从“学答”到“学问”的转变;要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性地进行审美教育与德育教育。
2、是农村初中教育现状的要求。
农村初中教育现状是:农村初中教师的业务素质及学生的语文水平“居低不上”。先说教师,衡量教师也有个软硬结合的问题。“硬标准”是学历达标率。这方面无疑农村低于城市。只要师范生毕业分配中的“趋城避乡”势头得不到应有的遏制,那么这一“硬差距”就无法缩小。“软标准”是指同等学历的人在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上的实际差距。这方面,农村教师由于种种原因(家务负担重,继续教育欲望不强,措施不力、条件不够,农村教研氛围不浓等)也显然不如城市教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导演者,语文教学千改万改,提高教师素质总是第一位的,教师素质不高欲求语文教学质量高只能是痴人说梦。而且科技的迅猛发展,新知识的不断涌现,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教师已有的知识已不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所以要充电,而且要不断充电。活到老,学到老。继续教育,终生学习,已成为一个不争的现实。再说学生,衡量学生的语文总体水平应“硬软结合”。考试成绩是“硬”标准,“印象衡估”是“软”标准。从硬标准看,农村学生中考成绩低于城市学生的状况并无改观,有的地区差距还拉大了。例如近几年中考,笔者所在县的农村中学语文人均分比县中都要低20几分,简直使人觉得不可思议。从软标准看,农村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与城市学生相比差得更远。如学生的写作能力、综合听力和口头表达等方面远逊于城市学生。再加上时代的发展,通讯的发达,互联网技术给当代学生插上了翅膀。这一变化又导致城乡学生的距离进一步拉大。面对农村初中教育现状,面对农村语文教学在“主体”和“主导”两方面的“居低不上”的现实,我们是视而不见呢,还是勇敢地去正视,使之得到真正、彻底的改观?作为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我们要转变观念,通过学习,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和肩负的责任,摈弃传统观念,不要一味地效仿城镇学校的做法,而要走出一条符合农村初中语文教育实际及学校校情的道路来。同时我们要经过多种方式的具体培训,使自己增强改革的信心,提高参与改革工作的能力,提高胜任改革工作的能力。
3、是语文成了“片追”牺牲品的要求。
以“素质教育”代替“片追教育”已经呼吁多年。但总的情况未见好转。特别是农村,“片追”方兴末艾,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例如数学,它的“纯思维性”和“抽象性”很强,既不像语文这样需要体验全部的生活,需要广收博蓄驳杂的知识,又不像物理、化学那样强调实验操作能力。所谓数学解题能力确实可以通过大量 的、反复的分项和整体训练而得到相应的提高。我们不是说数学不需要“生活”,而是说教学所需要的生活基础学生大多具备或不难临时灌输以求速效。从狭隘的意义上看,数学更多地从“片追”中得到了“好处”。理、化的实验可以在相对狭小的实验室内得到加强,加之它们在解题能力的训练上与数学有相同之处,在“片追”中“得益”也不少。即使是同属于文科的历史、政治,相对地说,知识的专门性比语文强得多,“能力要求”所占的比重也不及语文,更不像语文那样广泛而直接地与生活互渗,因此它们所受的“片追”之负影响也不及语文。于是,在“片追”教育教学模式中,语文必然成为最大的牺牲品,这是由其学科性质决定的。语文是基础工具。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而语感的形成又离不开多样的、反复的、有效 的语言实践。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粗暴地占去了学生本应拥有的丰富多彩的生活。题海战术和名目繁多的假日补课,使学生埋头于作业簿中,对美丽的大自然,丰富的社会景观,复杂的人情世故无暇接触、体察、思考,欲“语”无物,“感”从何来?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导致人为的区分主科、副科,于是校园无歌声,美术课用来做主科习题,美育学科形同虚设。中考不考历史、地理。于是这些副科的教学如同戏剧中的“走过场”。美育素质的低下,史地知识的贫乏,又怎能不影响语文呢?淡化“副科”甚至实际上取消“副科”的教学,只能导致学生感觉的钝化,知识面的狭窄,如此而要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岂非缘木求鱼?即使同样搞“片追”,语文也竞争不过其他学科。这是由于语文更需要做“软作业”(如朗读品味课文,多作课外阅读),题山压顶之下喘息的学生,只能在“软作业”上偷点懒。少数语文老师提出了布置作业的“不占不让”的原则,宁可多布置一些微效甚至无效的书面作业,也不肯让其他学科挤了语文的时间,这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赞之则不可,责之则不忍。所以我们要跳出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大背景,转变观念,提高学生的“大语文”能力。
二、明确要求,优化教学体系。
1、优化教学内容。
语文学科本身就存在着问题。教材统编,全国共用一本书,教学内容划一,缺乏地域、学校特点;有些课文内容陈旧,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当然教材的优化离我们较远,难以把握。但是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优化却是切实可行的。农村初中语文教育依然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考什么,讲什么”,“考什么,学什么”,师生们每天泡在题海里,研究试卷的题型,答题的技巧,把一篇篇内容广泛、感情丰富的课文分解得支离破碎,毫无意味。传统的语文教法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收容器,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教师教一篇课文常常是五大块: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些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毫无关系,因此也就谈不上什么创新教育了。由于没有注入创新因素而导致:教师说得头头是道,而真正听、说、读、写能力方面的训练内容则显得苍白无力,教师一时口舌快活,而学生装却“雾里看花”,临考总搞题海大战、时间+汗水、日光+灯光,这样就几乎抹杀了所有的创新能力,因此教法必须改进。要考虑:
(一)怎么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于漪语)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二)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习惯的形成,是学生主动掌握知识的先决条件,掌握一定的知识又是创新的先决条件,可见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三)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有了兴趣和习惯还远远不够,要有坚强的毅力和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才能激发创新的潜意识。
(四)在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上改进教学方法,要大胆走出课文、走出课本,让课内长骨、课外长肉,让潜在的创新意识大展宏图。
2、优化教学手段。
教师授课一直拥有得失三尺讲台,三寸粉笔,两袖清风。近年来有多了一块小黑板,稍微丰富了一点。伴随着教改的轰轰雷声有多了投影器、配了录音机,这一改革的确为课堂增色不少,但总吃菠菜豆腐总会腻的,因为投影片总是永恒不变的几种颜色,时间久了,也就索然无味了。随着信息技术的大冲浪,电脑真实地走进我们的生活,它几乎可以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于是单调的课堂一下子变的有趣了,学生们走进了多媒体教室,尝到了课件教学的甜头,它容量大,效率高,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五彩的画面、神秘的背景、亮丽的色彩、奇妙的曲线、图形、清晰的知识结构图、出奇不意的拓展延伸,都激起学生极大极浓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接受与创新以达到提高课堂质量,加入创新分子的目的,让学生爱创、乐创、变成勇于创新的一代新人。大家没有看到素质教育在南京到处被“追杀”吗?素质教育本身是没有问题的,这是众多专家达成了共识的。有不同意见当然也是正常的。尤其现在,你承认也把不承认也罢,素质教育是要推行到底。
3、优化教法。
教法单一,教学过程不科学。过去的课堂中,师生关系是主从关系,教师为主,学生服从。这种关系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地位,学什么,怎么学,怎么做,都要在教师的安排下进行,课堂是统一的集中思维,教师讲,学生听、记,基本是一言堂,满堂灌,学生无个性可言,也没什么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差。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得要有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教师能灵活运用教学机制,在教学中敢于提出种种“假设”,敢于“冒险”,教学手段有独创性、新颖性,自然而然地会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一位教师在上《有的人》起始课时,拿了一架托盘天平走进教室,学生大惑不解,语文老师又要搞什么新花样?上课一开始,教师在天平两端各放上一张白纸,天平保持平衡。接着,教师问学生,如果在左边纸条上写鲁迅等人的名字,在右边纸条上写上众多反动统治者的名字,天平仍能保持平衡吗?学生各抒己见。这样,就有效地启发学生研究课文,学生不仅很快掌握了教学内容,而且从教师这一富有创新意识的教法中领悟到许多有益的成分,萌发了创新的欲望。我们要教学生“学会学习”,就是要让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方法,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会学习,从本质上讲就是要使学生形成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这种能力和习惯是需要学习者反复实践才能养成的,这种实践是一个多层次的渐进的过程。我们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他将受益终生,将学习活动延续到生命的终结。
三、提高认识,理好几种关系。
在语文教学创新的实践过程中,我们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其一,教与学的关系。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两个主要要素,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究竟怎样做,才算“导”得高明呢?我的体会是:主要看其是否导得“适时”,“适量”,“适度”。“适时”,是对教师的“导”在时间把握上的要求。一是在学生读写之前的“导”,这个导主要是“导向”,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学习重点,这里的导,要明确、简捷,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二是在学生读过课文有了一定的思考之后的“导”,这个导是“导拨”,即在学生思考遇到问题、受到阻碍时,教师给予点拨式的解答,以便使学生的思考继续进行和更加深入,这里的导,要精,要准,要具有针对性和递进性。三是在学生对所学知识明确之后的“导”,这个导是“导演”,教师要设计出适当的题目,让学生去演练,即通过练习,使知识向能力转化,这里的导要注意科学性和实效性。“适量”,是对教师的“导”在语言数量上的要求。—般说,话的多少,要根据导的内容决定,但要尽量求少,话要少,还要说到位,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要精、要准,不能无限发挥,离题万里。也不能说的太多、太透,那样会代替学生的思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适度”,是对教师导的程度的要求。导的广度、深度要依问题的性质而定,要依学生的情况而定。学生认识、思考的深广度有所不同,教师的导也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收益。在运用新教式的课堂上,虽然主要表现为学生的活动,教师只是起点拨、辅导作用,好像较以前的课轻松了,其实不然。因为教师不但要在课前吃透教材,解决重点、难点和疑点,而且还要设计出多种实施方案,以应付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而把握课堂“导”的主动权。
其二,师生的情感关系。师生情感关系问题虽然比较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做了一些有效的探索,但是,从整体上说,师生情感关系的状况仍难以令人满意,师生之间情感冷漠、缺乏沟通的现象比比皆是。师生之间缺乏积极的情感联系,不仅使得一直为人们所珍视的师生情谊黯然失色,也使教学活动失去了宝贵的动力源泉。优化师生情感关系,重建温馨感人的师生情谊,是师生关系改革的现实要求。那么,创新应追求一种什么样的师生情感关系呢?我的体会是,新型的良好师生情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它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它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它是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是真善美的统一体。创造这种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要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联系,教师必须真情付出,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于学业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我们相信,教师的真情投入,必定会得到学生的真情回报。第二,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改进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力,这是优化师生情感关系的重要策略。第三,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得有内在的人格魅力。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等优秀品质,这是优化教师情感关系的重要保证。为此,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努力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
2.知识和能力的关系。
初中阶段,语文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语文学习是母语的学习,学生的语文学习不是从零开始。经过了小学阶段的学习,在语文的记录符号——文字方面有了很大发展。到了初中,他们已经储备了相当数量的语言材料,巳具备了一定的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但是,由于他们理解能力的限制,加之从幼儿到小学语言材料的猛增,使他们还没有能力让自己的语言完全合乎规范。无论在理解(听、读)方面,还是在表达(说、写)方面,都存在着一些不规范、不正确的东西。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正确、规范,形成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因此,这个时期的语文知识(尤其是汉语知识、听说读写知识)的学习就更为必要,更为适时。在这一年的教改实践中,我们强调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但丝毫没有放松语文知识的教学。因此,学生的基础是牢固的,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能力也是坚实的。
3.课内和课外的关系。
语文是一门工具,真正的使用它不是在课内,而是在课外。叶圣陶先生说:“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单篇短文,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这就是„略读‟。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叶老这里所说的“略读”,即课堂之外学生自己的阅读。他把课外阅读看得与课内学习一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几年来,我们在抓好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的语文学习的课 外活动。组建学生文学社团,组织竞赛,指导学生坚持写日记、办手抄报,等等。这些活动,有力地促进了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这也是“大语文教育”观的体现。
4.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也要看到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还存在着不尽人意之处,主要是: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这一点,我深有体会。近几年来,广大的中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创造了许多新的教式,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但固于条件的限制,这些教式和经验在上升为理论的过程中,常常显得浅显、分散,因而影响了推广的效果。我们学校过去也对几种新式语文教学法进行过尝试,而且在理论研究中也多有建树,论文获过不少的市奖或县奖,但由于与实践联系的不甚紧密,所论则往往空泛,缺乏切实的指导意义,所以在实践过程中暴露出种种缺陷,轰轰烈烈的最后都是草草收场,我们又扎扎实实搞起了应试教育。因此,在教育、教学第一线上的工作者,应在理论的指导下,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坚持实践,在实践中才能更加科学、更加全面的去认识理论。然后再通过调查研究,解剖实例,得出符合规律的认识,从而把理论加以完善,找出一套符合自己学校校情的语文教学创新方式。这也是我们在一年来的教改实践中悟出的明确道理。我想,这也应该是广大从事语文教改工作者所应坚持的正确方向。
目前,正处于世纪交替时期。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为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标准。语文,这门既基本平凡又博大精深的科学,所担负的历史重任不言而喻。我们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更需要继续齐心协力,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把农村初中语文创新教育不断推向深入。
参考:
农村教育论坛: 2004年1月~2004年7月
继续教育教材 《新课程,新理念》《 新世纪教师素养》 周建成 论文《 农村语文教学教改现状不容乐观》 《学语文》2001年5月
《语文教学通讯》1996年第5期。
李杏保、陈钟梁《语文教育观研究》1996年1月版 《中小学教材教学》1999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