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校际联盟的大校本研修方式的实践研究
基于校际联盟的大校本研修方式的实践研究
(成都市2012年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承研单位: 成都市机投小学、武侯计算机实验小学、成都市科技园小学、川大附小清水河校区、成都市武顺街小学
主研人员: 陈
兵
黄
松
郑
重
杨国兰
李
维
冯
伟
叶晓
段晓莉
胡文涛 课题来源:自选课题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一)校际联盟可以弥补弥补区域整体教研的功能缺位
区域整体性教研中一个教研员要对全区一百多甚至几百人进行专业培训和指导,针对性明显不足;加之地域和常规教学秩序等因素,培训时间仓促,交流不充分,不能充分实现研修设计的意图。展示的课例已是集众家之长反复打磨的精品,给老师启示的研究过程被一带而过,结果是邯郸学步。因而不能满足教师个体需要的区域研修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整体性研修也就有些“势单力孤”。介于二者之间的校际联盟大校本研修正好可以弥补区域整体教研的功能缺位。
(二)校际联盟可以弥补学校校本教研的效益缺损
由于学校地处城郊,校本研修中专业引领力量薄弱,基本上处于一种学术上的封闭状态,在教研中陷于相对无言的境地,有也容易专业骨干一言堂,其他教师仅能担任听众,缺乏专业共鸣和启发。长期局限于校内的研究,不能得到高水平专业同行的引领和指导,教师们势必会出现认识的真空和思维的局限。介于二者之间的校际联盟大校本研修正好可以弥补学校校本教研的效益缺损。
(三)校际联盟可以弥补校内教研的专业阶梯缺失
各学校都在研究解决问题时,往往会造成在低层次上的重复,与此同时,有不少的问题不是一个学校的教师就能解决得了的,它需要更多人的智慧,需要更高层面的碰撞。另一方面,各学校的研究成果的推广也需要一个交流的平台。绝大多数教师从教一生,除了在自己学校上过公开课,更大范围的交流几乎没有,默默无闻。对于从事精神性劳动的专业工作者,其职业倦怠可想而知。介于二者之间的校际联盟大校本研修正好可以弥补校内教研的专业阶梯缺失。
二、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丰富了校际联盟文化内涵的理性认识
联盟学校是在达成共识基础上的自觉自愿参与,是一般学校、薄弱学校的内涵互补,利于形成平等、独立、自由、创造的学校协作团队。以校际联盟为平台,选派一批教师全程参与,搭建青年教师成长、成才的舞台;以校际联盟为纽带,增进校际间的合作与交流,构建常态化合作、研讨交流的机制;以校际联盟为基础,在各学校网站开辟校际联盟专区,拓展研修的宽度。
(二)创新了校际联盟的运行机制
1.组织机制(1)承办联盟轮值制
效仿欧盟轮值主席形式,轮流承担校际联盟会议的召集和活动的组织。轮值这一承办方式很好地解决了校际联盟运行机制的生命力问题,所有的盟员真正成为联盟的主人,避免了只由一校主办,加盟学校却被动地沦为看客和观众的现象。
(2)专业媒体协办制
作为城郊学校的很多教师很难有机会将自己的个体经验或者系统理论见诸于专业报刊,校际联盟在运行机制上取得突破,引进了专业媒体《四川教育》协办“班级疑难碰碰车”,通过专业媒体的专题报道,让教师专业自信得到强化和提升。
2.研修机制(1)现场研讨
现场研讨采用“定向上课——高真研讨——专业点拨——反思实践”的模式,每届校际联盟有固定的三次教学研讨会,教学研讨会交流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主题式教研”方式。
(2)网络研修
校际联盟搭建了网络研修专用平台。大家通过这个平台,“校际联盟”网络研修专用平台的搭建,创新了联盟形式,突破了地域限制,是对网络研修有效途径的有益尝试和探索,对现场研讨做了很好的补充。经过几届校际联盟的探索,网络研修的基本模式已得到固化:电子备会、电子备课、电子交流。
(3)讲学访学
联盟活动中成长起来的优秀教师,组成专业团队,开展讲学访学、支教送教活动。从2008年开始到2012年,校际联盟共有40多名教师前往甘孜、阿坝、凉山等州县参与送课、讲座、培训,为联盟教师交流、展示教育教学经验成果提供了更高更宽的专业平台。
2009年11月武侯区校际联盟一行27人到江苏名校湖塘桥中心小学考察开启了武侯区校际联盟访学的名师名校之旅。
(三)挖掘了“同课异构”的深度价值
1.不同发展水平教师的同课异构,形成专业落差,激活专业发展内动力。
(1)同层次教师同课异构。基于解决不同问题、蕴含不同教育思想理念的同层次教师同课异构,可以折射各学校教师学习研究状况,有利于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丰富了同课异构的内涵。
(2)新教师与骨干教师同课异构。新教师和骨干教师在教学研讨中各取所需,新教师丰富了教学经历、经验,提升了理性认识,骨干教师进一步固化了教学模式、教学思想。
(3)普通教师与名优教师同课异构。校际联盟先后邀请了姚嗣芳、黎波、窦桂梅、华应龙、张齐华、张冬梅、张兴华、施银燕、蔡宏圣、王林等全国有影响力的教师到联盟执教。
(4)校长与教师同课异构。“校长和老师同上课”的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同课异构的研修方式。新苗小学的叶小燕校长和黄远霞老师同课异构,呈现了学习三年级语文《圆圆的沙粒》第一、第二课时,金兴北路小学的覃小容老师和武顺街小学的袁刚校长同课异构,呈现了小学数学六年级《比的应用》一课。
2.教师在研讨中承担不同任务的同课异构,丰富专业素养,完善学科教学知识结构。第四届联盟尝试了分级课和教师分角色参与两项新举措:对新教师重点关注理解、运用他人研究成果的能力,课堂重点以观察量表为依据观察教师行为。对骨干教师重点关注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重点以观察量表为依据观察学生表现。对优秀教师重点关注是否有自己的个性特色、成型模式、学科思想、独创方法。总之力求做到参与教师全方位机会均等,激发参与热情,保持参与动力。研讨时分为两阶段:一阶段限时自由发言,可谈对课的看法,可谈对主题的自我理解;二阶段围绕研讨主题发言,可谈现有策略及自己的观点,可作主题追踪深度探讨。
分角色参与就是研讨会体现带目的带任务研修,一次研讨过程中,与会教师定位于不同角色,次次轮换,当每个角色都轮遍的时候,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结构得到丰富完善。
3.与名师不同序列的同课异构,促进专业阅读,持续改进专业行为。
校际联盟通过三次与名师同行活动,原创了与名师同行研修流程:前期学习、现场观摩、行动跟进。三个阶段开展的侧重点不同,又形成了不同的序列。
序列一:共同解读教材——分校集体备课——与名师同课异构——说课评课议课——运用于常规教研
序列二:名师教学思想解读——联盟集体备课——与名师同课异构——名师专题讲座——与名师对话——撰写随笔——到名师学校访学
序列三:名师著作阅读——名校经验借鉴——联盟聊书会——观评名师现场示范课——名师专题讲座——开展微型研究——到名师所在学校同课异构
(四)、创建了校际联盟运行模式与大校本教师研修模式
三、研究效果
(一)校际联盟校际联盟较好解决了联盟学校教师发展动力问题
而校际联盟将“校本”扩大以后专业榜样多起来了,专业氛围浓起来了,因个体需要的专业指导丰富起来了,触手可及的展示交流平台搭起来了。从而激发了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内动力。
(二)校际联盟丰富了联盟学校教师的发展平台
传统的教师发展平台只有学校公开课和区级研究课,但对绝大部分老师而言都只能在校内上一上公开课,而无法突破学校。校际联盟正好为这些教师提供了高于校级的平台,有了更多更高的可以交流分享的对象。通过校际联盟,共同探讨教育问题,切实开展教学研究,补充完善校本教研,提高骨干教师学习研究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为教师搭建成长、成才、成功的舞台。
(三)校际联盟提高了联盟学校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通过三年校际联盟的开展,联盟学校参与研修的教师尤其是通过校际联盟平台上研究课、展示课的老师教学水平得到极大的提升。在校际联盟教学研讨活动中成长起来的万里燕老师参加四川省中小学音乐教师赛课获一等奖,李露老师参加全国小学英语优质课展评获一等奖,童荔萍老师全国北师大基地校教学设计比赛课《搭配中的学问》获得国家级一等奖,参加区级“百万教师大比拼”赛课《读统计图表》获得一等奖,成都市教育局成都市新课程教育改革优秀先进个人,张黎获全国信息技术整合赛课一等奖,杨刚获全国西部优秀教师奖。龚景秀、陈秀梅、李露等老师在“千名校长大练兵、万名教师大比拼”活动中的录像课录入成都市优质课例资源库,牟开刚老师获成都市首届教坛新秀称号。
(四)校际联盟促进了城郊联盟学校追赶式发展。
在武侯教育城乡一体,捆绑发展的大背景下,校际联盟通过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实现了城郊学校追赶式、跨越式发展。机投小学成为成都市教师专业发展基地校,武顺街小学成为成都市教育均衡示范校成都市实验教学示范学校,清水河小学成为武侯区艺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计算机实验小学、武侯科技园小学办学水平获督导评估一等奖,金星北路小学在农民工子女就读学校中摘取教学质量检测一等奖。
四、专家视角
该课题于2007年3月开始研究,已历时五年三个阶段。该课题基于学校的教师培养、教师交流、教师研讨的能力较弱中提出,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该课题从校际联盟的联盟方式、策略、管理、教师交流、研讨等方式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效果。
第二篇: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校本研修实践研究
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校本研修实践研究
一、研究的背景
现代科技的发展,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依靠原来的教学手段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在继承传统教学手段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引进现代教育技术。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同时也影响着我们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应用信息技术于小学各学科的课堂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探索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之效。信息技术的出现为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产生了优化的教学效果。
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已经成为现代教学的必用手段与趋势。它不仅能改善学校的教学环境,能优化教学机制,还能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但是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小学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不够适切有效。在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给学生带来学习负迁移,或多媒体成为“新型”黑板,或多媒体成为无用的摆设,教学的“累赘”,或用多媒体来包办一切,或教师成为多媒体的“奴隶”,影响对课堂生成的灵活处理等等。因此,提高课堂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有效性,是一个迫切解决的问题。
学校在抓住机遇,改善学校硬件环境和提升学校软件实力的同时,也切实行动,抢占先机,积极践行着学校能有跨越式的发展。“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常态教学诊断的校本研修实践研究”是我们学校申报的市级课题中的一个研究项目。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校本研修方法与途径,提高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以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常规课堂教学优质化。
二、研究的成果及分析
(一)运用信息技术改变校本研修的方式 我们抓住课堂研究这一核心,如何充分利用教研员与信息中心教师的指导,引入信息技术在课堂科学分析和诊断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学校新网站的教研功能,促使教学常规落到实处,促使教师专业发展时更明确自身发展目标。
1、依托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研方式
网上教研活动的开展,使我们教研活动的方式更趋灵活而有效。传统教研活动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教研组成员可以在现场的互动交流中切磋学习,达到互促共进的目的,因此传统教研活动因为它的优势而备受青睐。而网上教研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教研活动方式,不受学习地点、时间的限制,在网络上可以随时交流,相互切磋,这种交流学习给到我们一种全新的感受,所以只要有空闲,我们的老师就会端坐电脑前,或观摩录像课,或发表自己的观点,或浏览老师的点评,这种网上教研活动比传统教研更具时间和空间上的优势,使我们能集聚更多教师的教学智慧,促使我们持续反思,形成专业知识和技能,真正做到自己的研究自己做。我们觉得,网上教研在促进教师个性化发展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作用。我们通过定教研主题的方式使教师学会从新的视角观察研究课堂。因为在我们平时听课的过程中,往往是带着学习和了解的想法去看看别人是怎样上课的,没有倾向性,没有很具体的目标取向,只是全面地记录整个教学过程,给予一个综合性的评价。有时也可能有一定的目的,如赏识他人的活动设计,或赏识他人的语音语调,或组织教学等等,有时也可能是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的需要去了解他人是如何解决相同问题的。这只是一种比较浅层次的交流、学习。教师在听课时被眼花缭乱的多媒体所打动,被热热闹闹的课堂氛围所感染,但课后留下思考的东西却不多。因此我们先把每位教师精心准备的课都拍摄了下来,挂在网上,教师可以反复观摩学习。然后在定主题的网上教研活动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开始学着从一个切入点入手,来观察录像课中教师或学生的行为,例如英语教学中单词是如何有效导入的?场景的设置是否恰当?问题的设计是否具有趣味性,梯度性„„这是一种以教学研究为前提的观察,在做课堂观察时有着明确的目的,带着一定的理念,并在全面观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有所侧重。在此基础上每位教师在网上发贴,通过互动,追问的方式一起寻找教学问题的根源及解决的方法,使教师们在交流中达到思维的碰撞,同时老师们也会留下自己对本环节的教学对策与建议,通过这个层面的交流,将每一个教师的内在知识提升为支持行动的专业化的外显性知识。从大家的留言中得到启发,以便更深层次地去考虑一些问题,也会更有意识,更敏锐地去关注课堂发生的一切。网上教研活动增强了学科之间的交流互动学习,从学科的共性中寻找感悟教学的真谛。
课堂录像上传网站后,为校际、区级层面的联合教研等提供了素材。区自然学科、数学学科等教学研讨活动也专门来校借助于学校的校本研修平台开展教师培训和教学专题研讨等活动,扩大了摄录课的利用效能。如蔡耿等老师的录象课受到了区市有关专家的高度赞扬。
开展网上教研活动,教师将摄录课上传至网站后开展教研活动,可以改变集中听课带来的调课影响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负面因素;教师通过网上观课评课等,可以改变原来固定时间固定地点集中教研的方式。
网上教研平台能使跨区域跨时空的远程指导成为现实,有利于学校与现有一对一联合体活动的经常化和联合教研活动的开展,包括远程指导等。把学校的课堂实录在一定区域内开展诊断分析和专题研讨,扩大教研的覆盖面,使教师能在校际的层面互相切磋和接受他校优秀教师的指导,在共同参与中求共同发展。
2、依托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备课方式
关注教师教学设计。充分利用学校网站上的教案改进、课件改进模块等模块,使教师能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有痕迹的保存对集体备课后按照不同班情和教师教学习惯进行的改进。
在原来电子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引进修订方式,指导教师关注备课,关注教学设计和媒体设计。
3、依托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评价方式
通过学校网站上教师个人档案袋功能的发挥,使教师参与教案改进、资源上传、评课、网上教研、网上博客等数据的汇总功能和教师个人荣誉和指导学生获奖等的登记功能,使教师个人成长和个人实绩明确地展现在每一位教师员工面前,使学校的评价逐渐由模糊走向数据化,也可促使教师更好的认识自我、认识同事,从而树立自我发展的方向。
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全方位的深入运用,开设交流互动平台建立互信、互助的网上和谐建设等,促动教师获取网络资源、应用提高、主动反思,切实提高学科教学从“教学设计——课件制作——上课各环节——课内外作业设计——考核习题的设计——课后反思研讨”等各环节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从优化集体备课、精改课件、精编精选习题等具体活动着手,使现代教育信息成为提高教师素养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整合学校的信息化工作,通过录像课等形式提高教师的课堂设计和课堂调控能力。通过设定课堂观察的视角,评析教学设计的得失,以此研究教学中共性的东西,提高科研能力。网上互评互动式的备课。通过教研组内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促专业发展。网上教研工作的推进。教案改进、资源上传、评课活动。
(二)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校本研修的形式
1、运用信息技术开展“专题研讨式”的校本研修
在新课程实施中,校本研修作为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实训场,已在学校广泛开展,形成了许多校本研修活动的形式,如论坛式、课堂案例式、专题研究式、研训一体式、专业人员参与式、校际互助式、问题讨论式等等,这些形式似乎每所学校都可以进行,但如果没有详尽的操作要求,教师们却又不知如何具体开展。我们通过应用信息技术进行专题研讨活动,提高了校本研修的实效。
9月25日(星期四)下午,我们举行了葫芦中学教学及信息化应用研讨活动。这次活动的主题是《巧用电教媒体激活数学课堂教学》。参加活动的老师首先观摩了我校老师上的《相等的分数》、王存芳老师上的《分数的加减法》两节课,听取了两位老师的说课。然后,大家围绕活动主题一起进行了交流和探讨。两位数学老师在课堂上都充分地应用了电教媒体,并且发挥了多媒体的作用。对于这两节课,区数学教研员和兄弟学校的听课老师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一致认为:第一、巧用电教媒体,可以激发低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第二、巧用电教媒体,可以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第三、巧用电教媒体,可以增加学生数学学习的容量。第四、巧用电教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数学创新机会。第五、巧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让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第六、巧用电教媒体,可以发展学生信息素养。大家都表示:巧用电教媒体会源源不断地为数学教学注入新的生命力,会起到“动一子而全盘皆活”的作用,重视学生学习过程,重视师生间、学生间的思维互动,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过程,品尝学习的成功体验和乐趣,促进学生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这样的数学课堂才是多彩的数学课堂!
2、运用信息技术开展“论坛式”的校本研修 教学论坛是围绕课改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通过教师与新课程对话,教师与自己对话,教师与教师的对话,形成思维碰撞,共享实践经验,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校本研修方式。
去年,我们就利用教研活动时间举行了“学习新理念、弘扬新精神、树立新形象”、“走进新课程”以及“我与课改”等教育教学问题大讨论。讨论前我们要求每位老师认真学习相关的理论文章,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做好发言提纲,讨论中要认真做好记录,为进一步研究积累资料。一些教研组还根据学科教学的特点,把论题的口子缩得更小。比如,数学组就以《数学的生活化》为题举办了教学论坛,每位老师都能够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专题发言。有的老师讲:“我原来一直有疑问:数学是逻辑结构非常严密的知识体系,提倡数学教学生活化会不会打破数学知识的逻辑体系?学习新课程理念以后,加上自己的实践,我逐步理解了,数学教学应当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数学知识就是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产生的,离开了生活就不能真正地理解数学。所以数学教学的生活化不仅不影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且是促进了完整知识的掌握。”另外一些老师则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探究性学习、新旧教材的比较等角度来谈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我们觉得,紧紧抓住新课程实践当中的问题,以教学论坛的形式让广大教师充分发表意见,一方面可以提升整个学校对新课程研究的水平,另一方面,教师自身的专业化水平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3、运用信息技术开展“课例研究式”的校本研修
教育科研对于教师的成长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参加课题研究,是理论素养、学科专长、业务能力、研究能力提高的行之有效的途径,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佳途径之一。过去教师们参与教育科研往往缺乏有效的抓手,积极性不高。我们把“校本研修”与教育科研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研究来增强教师的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能力,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准。数学教研组以《新课程理念下教师驾驭新教材能力的课例研究》为校本研修的专题,课题组老师从市级、区级和校级的研究课中选择了30多个不同类型的案例,有的还摄制了课堂教学的录像,从中来探讨如何提升教师驾驭新教材的能力。在研究中她们发现,根据班级实际灵活地剪辑教材、编写针对性的练习和拓展性的阅读材料是驾驭新教材的重要能力。于是,她们从自己做起,着手编写针对性练习题和拓展性阅读材料,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关注。
王立双老师,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大禹治水中的洛河,把洛书与幻方课,巧妙结合,注重数学方法的指导,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老师巧妙、合理地借助于多媒体技术,使整个教学过程清晰、流畅;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更是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信息技术拓展校本研修的途径
我们在校本研修中引入课堂实录和课堂诊断技术,围绕研讨小专题(如有效评价、有效提问、有效练习、有效目标、教师有效教学行为方式、学生有效学习行为方式等)进行数据分析、深入研讨、总结反思,切实提高学科团队在校本研修中进行集体备课、磨课等活动的效率与效果。同时通过实录,使常态课进入日常的校本教研的深入研讨之中,促使教师在团队中充分分析、畅所欲言、言之有据。开展网上教研活动尝试,尝试改变原来固定时间固定地点集中教研的方式,积累开展网上教研的经验。各教研组和各学科大组,都要合理的安排好随堂课的摄录和研讨主题,使摄录课和教研活动紧密地结合,各自发挥最大的利用效果。如我们依托和利用上海师范大学的教育资源,围绕“怎样进行课堂观察”这一研究主题,对全体教师进行专题的培训与指导。在上师大专家的引领下,教师们逐步学会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课堂诊断。
(1)拍摄应用现代教学软件开展教学实录课,评出高质量课(指有研究价值或摄录编辑优秀的课)公开展示、评比和推荐参加各种比赛,包括上传至市信息化试验专用平台。
(2)采取教研员与学校教师结对的方式开展,并定期开展公开课。努力做到逢听必摄,提高普及程度,并通过回放等提高教研的有效性。
(3)通过传统教研中同课异构、一课三教两次提升的方式,经过摄录,通过对比研讨、深度追踪分析,深刻挖掘课堂和教材。
课堂摄录常态化使教师能依托教育技术和课堂观察技术并结合传统观课评课等方式,自己的课堂进行观察、分析和反思,有助于教师正确认识自我、定位自我并发展自我。课堂摄录活动增加了教师上公开研讨课进行磨课的机会,切实提高教师设计随堂课的质量和能力。在教师经过培训后,摄录课作为教师自我鉴赏、自我反思的素材,在自赏、自省中改进教学行为,跟进教学策略有力的促进了教师的自我反思。为下一阶段和今后几年内学校立足常态课堂,利用课堂摄录,结合课堂观察技术,开展自我分析反思、团队专题研讨改进,不断改善教师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如五年级数学教研组长乔文琴老师被邀请在全国校本研修研讨会上作专题讲座。
在校本教研中引入课堂实录和课堂诊断技术,围绕研讨小专题进行数据分析、深入研讨、总结反思,有助于促使教师在研讨中、在团队中充分分析、畅所欲言、言之有据、言之有理。如参加课堂诊断技术应用实验的几位老师撰写的研究报告得到上海师范大学有关教授的一致好评。
老师们对于运用课堂摄录有着深刻的体会。胡艳老师说:“通过摄像机把老师们所上的每一节课原原本本的录制下来,有机会让教师自己听听自己的课,作为一个旁观者审视自己的课堂,对自己的不足会有更客观的认识。这样做可谓一举三得:一是为了进一步深入对课堂行为进行观察分析时,有一个鲜活的依据;二是执教者可以全方位从不同的视角真实了解自己的教学,关注教与学的策略;三是为新课标英语课堂类型储备资料,以备后续研究使用。总之,善于分析和反思,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去研究,思考教学中的现象,那么我们就能发现执教老师上课的优缺点,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扬长避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
四、研究的效果与经验
课题研究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为探索如何提高校本研修的有效性提供了理论的借鉴意义,还真实地影响和改变着教师的教学行为,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学校的教育质量。可以说,课题已经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的,并取得了一定的收效。
(一)课题研究拓宽了学校的发展渠道
课题研究使学校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契机。学校正在研究的市级课题1项。课题研究也得到了县教育局的全力支持。如在资源库培训后,教师们反映在完成任务中有疑难后,区信息中心立即派遣讲课教师到学校蹲点半天,现场指导和答复教师们在实践中的疑难,得到了教师们的一致好评。
(二)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第一、教师的教学媒体应用日趋合理。许多教师都能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正确地设计媒体了,同时,教师们能够充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身心特点及即时的知识基础来设计媒体。教师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研究教学媒体的恰当选择,如现代教学媒体组合的选择、呈现的时机的选择、与学生反馈互动等课堂动态发生的一切教学事件。教师们认为:恰当选择媒体,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能够应用媒体将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完整过程直观、形象地表现,化解难点,顺利实现教学目标。朱紫宏在体会中谈到:参与一年多的课题活动,使我这个普通的语文教师受益匪浅,我觉得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之中的运用,赋予了课堂教学新的活力,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提高老师的业务水平上也是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第二、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日趋完善。教师们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地提升了自己的现代教学技术能力。如在教师经过培训后,摄录课作为教师自我鉴赏、自我反思的素材,在自赏、自省中改进教学行为,跟进教学策略有力的促进了教师的自我反思。利用课堂摄录,结合课堂观察技术,开展自我分析反思、团队专题研讨改进,不断改善教师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工作才一年多的青年教师赵东倩深有感触地说:正是一系列围绕提高课堂效率的信息技术的培训使我逐渐意识到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并促使我把精力转向如何在课堂中实现最好的教学状态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源于此的努力,为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带来点点的精彩。与去年上好课以后走出教室的状态不同,现在的我更多地体会到课后的一种愉悦和放松。偶尔,走出教室后,还会回味与学生在课堂交流的精彩片段,并暗自欣喜。
第三、教师的课堂诊断方式日趋科学。该研究促使教师在教育观念层面发生改变,还引发他们课堂教学中行为方式的变革。我们教师学会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诊断,合理设计教学过程,恰当应用教学媒体。通过课堂观察、统计,应用科学的分析,真正优化小学课堂教学,达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思考与启示
(一)对课题研究的两点思考
思考一:必须与传统的教研活动有机统一。现代化、信息化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但是传统教育教学和教学管理中积淀的成功经验和优势如何在信息化应用实验中良好的融合,使技术和应用成为一体或借助技术使优势数字化以及更进一层,而不是两条腿走路,是实验进程中必须思考的问题,否则会一味的加大教师的负担,分散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如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网上教研有着某些局限性,缺少现场交流的良好氛围,由于时间上的交错,大家的互动交流不够顺畅,不够及时,因此网上教研有时候有点留于形式,如何提高网上教研的实效性呢?相信随着网上教研活动的不断推进和完善,期待它能够发挥其最大的利用效果。
思考二:必须与教师自我发展的内驱力有机结合。
课题研究推进的力度和成效取决于教师们观念的转变、行为的跟进、策略的改进和参与的自觉性。信息化应用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教师如何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克服工作定势和职业倦怠,通过自我发展的内驱力来克服应用实验中的困难和任务,主动融入实验,尤为关键。信息技术带动教育改革的迅猛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跟上时代潮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一些老师至今对信息技术的本质缺乏基本的认识,因此存在着为用而用的形式主义倾向,只是将“黑板搬家”,或是将信息技术的应用作为提高灌输速度的工具,成了“人机共灌”。这些做法都是不对的,是不可取的。惟有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才能用极大的热情去培养、挖掘、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只有切实转变教育理念,体现以生为本的思想,解放学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注重教学民主,为学生提供自己学习的宽松环境,才能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使计算机不仅是教学的工具,也是学生学习的工具,进而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校本研修方式与途径
作者:陈大伟 文章来源:成都教育学院 点击数:3802 更新时间:2006-7-21
摘要:信息技术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和平台,校本研修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趋势。信息技术环境下校本研修要处理好“自由学习”与“规范学习”,“个体学习”与“集体学习”等关系,当前,要加强管理,保障质量,从可控和可测的角度,信息技术环境下校本研修有效途径包括:教学设计分享,主题学习资源网站建设,主题研讨,视频案例的教学观摩与研讨,文本阅读与网络指导结合,定向搜索和网络求助等。关键词:信息技术 校本研修 途径
1.问题的缘起
1.1信息技术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
现代信息与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正在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中小学教师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也在并将继续发生深刻的变化,信息技术正在成为影响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的重要方式和手段,用信息化促进教师教育现代化正在成为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和潮流。1.2校本研修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实现形式
进入21世纪,加快教师专业化进程、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已经成为我国教师教育的主要方向和任务。“总结起来,似可把学术界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归结为如下的三类取向:理智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intellectual perspectives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实践——反思取向教师专业发展(practical-reflective perspectives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生态取向教师专业发展(ecological perspectives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① “在实践——反思取向那里,教师专业发展带有了更多的主动探究成分。”“校本培训的优势在于学校提供了中小学教师专业生活的实践基地,教师实践的经历有了,如何引导教师通过反思将经历转化为经验,并通过行动研究等方式提升经验,是校本培训必须考虑和实践的问题。”“学校是教师专业生涯的主要环境,同事是教师专业生活的主要合作伙伴,学校组织和学校同事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学校要研究学校组织和学校同事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途径和方式,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从1972年英国的《詹姆斯报告》提出‘教师的在职进修应从中小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开始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DS),在职教师继续教育以校本培训为主要方式,生态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正成为一种新的方向。” ②
“‘校本'有三方面含义:一个为了学校,二是基于学校,三是通过学校。” ③“为了学校,意指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基于学校,意指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所组织的各种培训、所展开的各类研究、所设计的各门课程等,都应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挖掘学校所存在的种种潜力,让学校资源更充分地利用起来,让学校的生命活力释放得更彻底。” ④ “通过学校,意指学校是推进校本培训的主体:决策的主体、实施的主体、管理的主体。‘通过学校'突出了决策、管理在校本培训中的重要作用。强调‘校本不是本校'。” ⑤
校本研修是学校层面组织和实施的,以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的相关活动。从校本培训到校本研修,其内涵和实施要求有以下发展变化:“(1)目标定位的变化。教师培训的目的在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在培训的理念和实践中,容易导致直面中小学教师实际问题的不足,从理论到理论‘空对空'。教师不能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实际帮助,容易失去对培训的信任,失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研修在强调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同时,突出教育教学问题解决和专业发展目标有机统一。(2)话语主体的变化。在培训中,培训者是培训中的主体,培训者决定了培训内容、培训形式,掌握着话语霸权,中小学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处于‘失语'状态。研修要求改变中小学教师的‘失语'状态,强调中小学教师是研修活动的主体,是话语的主体。传统意义上的培训者,将从单一的话语者角色向研修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引导者等角色转变。(3)话语内容的变化。从培训到研修,意味着从学科中心向问题中心转移。教师参与就是实践话语的参与,中小学教师的问题、经验和体会将成为话语的主要内容,它将改变过去培训中理论性话语一统天下的局面,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4)话语方式的变化。培训主要还是‘我讲你听'、‘我说你记'的单向信息传递的方式。与培训比较,研修更加强调对话与交流。在研修中,参与主体围绕共同主题,彼此敞开,共同对话,彼此分享和帮助。在解决问题的对话和交流中,获得对自己、自己专业活动直至相关的事物更深入的‘理解',发现其中的‘意义',实现新的专业成长。” ⑥
1.3新技术新环境提出了新的实现途径和管理方式研究任务
网络技术和网络信息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造了新的条件:它提供了更加丰富和优质的学习资源,网络信息的“海量”特点提供了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实现根本意义的个别学习和自主学习。但校本研修从本质上讲首先是组织学习,它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它必须指向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问题解决和教师专业发展,这样,任何形式的校本研修都必须有质量控制,以免流于形式,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校本研修也不例外。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校本研修的实现途径和方式,目的在于“自由学习”与“规范学习”、“个体学习”与“集体学习”有机统一,以提高校本研修的质量,更好地实现校本研修的目的。
“网络学习需要更强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我个人认为,一定程度上,自觉的学习者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更有效,而不自觉的学习者在常规的组织学习活动中更有收获。” ⑦一方面,要帮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自主学习的学习意识,增强学习自觉性。另一方面又要现实地看到人性中懒惰的一面,看到教师自觉学习意识不强等现状,以有效的途径和方式组织教师,加强管理,通过“他组织”促进“自组织”。校本研修要区别管理和区别实施,但在目前的背景下,首先要考虑可控制的行为和可检测的学习效果,以保证教师教育质量,适应学校发展。
基于此,本文将主要从可控和可测的角度探讨信息技术环境下校本研修的组织和实现形式。
2.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校本研修主要方式与途径 2.1教学设计分享(电子集体备课)
从2001年开始,我国开始了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实验,新课程改革涉及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各个方面,改革力度之大、动员之广、内容之全、程度之深,是建国以来历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未有的。新课程对教师专业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改革的根本在于教学方式的改变,在于课堂教学面貌的改变。这样,如何教新课程成了所有教师都要思考的问题。“老教师老办法,新教师没办法”(顾泠沅.2004.11)是教师在新课程面前所处困境的真实写照。校本研修必须重视对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的研究,解决“重构课堂”和“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等一系列问题。基于信息技术分享新课程教学设计,是运用集体智慧,从教学中学习教学,从课堂设计中改变课堂,从而顺利实施新课程的有效途径。
成都市新华路小学从2002年开始信息教师环境下教学设计分享(电子集体备课),他们总结和实践的电子集体备课流程是:“自主分工——通读教材——教材及学情分析——单元重点备课——合并教案——集体备课——个性修改——教学实践——教学反思”。他们认为,集体备课必须建立在独立钻研教材(上网查寻相关资料,放入资源库)和进行个性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必须保证充足的研讨时间(学校每周安排3个课时集体备课时间);必须确立集体研究的主题,由主讲教师讲教学目标、教学环境的设计,讲对教材资源、教师资源、学生资源等的有机整合;参研教师(包括行政人员)对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发表看法,开展真正的研讨交流,进行思维碰撞,产生智慧火花,共同创造、共同分享集体的智慧成果。个性修改是在集体备课,共同分析教材研究教法的基础上,教师再次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和班级实际,对前期的电子备课进行个性化修改,最后进入学校教学资源库共享。强调教学反思是基于教学设计只有经历教学实践才能检验其实效性。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环节。他们倡导教师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新课程理念,课前理性审视教材、课中审视自身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课后认真进行教学反思,并做好反思记录,及时进行分享交流。
教学设计分享的方式任务明确,针对课堂,实用性强。以其实用性提高教师参与积极性,而且参与面广,可以有效地进行教学经验分享和传递。另外因为放在校园网上,具有公开性和永久保存性,共享的教学资源将减轻教师资料查阅的负担,使教师更加深刻和全面地思考某一个更为集中的主题或单元。这些都有助于激发教师的成就感和责任心,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设计,提高质量。从保障质量的角度看,电子集体备课必须以真实对话、讨论为辅助,从而使同伴能理解分享设计思想,并使设计者在相互交流中加深对设计的认识,进行设计反思和进一步改进设计。另外,集体成果最终需要个体实现,个性化调整和补充至关重要,他们提出的“个性——共性——个性”总体思路,体现了集体智慧与个体创造的有机结合。同时,教学后记和完善是不断提高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2.2主题学习资源网站建设
主题学习资源网站建设主要为了组织学生实施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为了避免学生在信息海洋中无所适从,过滤网络中的无关信息、垃圾信息,提高教学实效,主题学习资源网站成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途径和手段
主题学习资源网站建设需要教师搜集大量资源,并将它们组织起来。建站的过程是参与教师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学习过程,是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过程,它不仅对改进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具有意义,而且对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具有突出意义。但目前因为受到时间、技术、意识和视野的限制,许多教师都还难以独立建设资源网站,所以除了公开课,实践中运用还不普遍。
2.3主题(任务)研讨(校园网建设)
一般而言,目前校园网建设任务主要是计算机教师承担,这使得校园网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教师也没有从校园网获得更多的收获和成就。组织更多的教师参与校园网建设,不仅有利于提高校园网建设水平,而且有利于教师参与,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和成就感,增强他们的反思意识,形成合作精神和交流分享的习惯。成都市高新实验小学强调校园网建设是全体教师的事,50%的教师有自己的固定板块建设和更新任务,规定每个教师要定期上传自己的教育教学心得,学校网站人气很高,教师很喜欢参与网上交流与研讨。2.4教学反思与Blog
教学反思实际上主要是要求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心得放在网上,相对纸笔书写的心得,网络上的心得具有公开性,它增加了教师的成就感和责任感,教师将更加认真,更加负责的对待,使教师得到更自觉的自我锤炼和提高。
“‘博客'(Blog 或 Weblog)一词源于‘ Web Log(网络日志)”的缩写,是一种十分简易的傻瓜化个人信息发布方式。让任何人都可以像免费电子邮件的注册、写作和发送一样,完成个人网页的创建、发布和更新。如果把论坛(BBS)比喻为开放的广场,那么博客就是你的开放的空间。可以充分利用超文本链接、网络互动、动态更新的特点,在你“不停息的网上航行”中,精选并链接全球互联网中最有价值的信息、知识与资源;也可以将你个人工作过程、生活故事、思想历程、闪现的灵感等及时记录和发布,发挥您个人无限的表达力;更可以以文会友,结识和汇聚朋友,进行深度交流沟通。“ ⑧”教师博客是教育博客(edublog)中的一种,是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师利用互联网新兴的‘零壁垒'的博客(blog)技术,以文字、多媒体等方式,将自己日常的生活感悟、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堂实录、课件等上传发表,超越传统时空局限(课堂范畴、讲课时间等),促进教师个人隐性知识显性化,并让全社会可以共享知识和思想。博客中国认为,随着教师博客的大规模普及,将在传统基于课堂教学的‘教堂式教育模式'之外,催生出真正开放的‘集市式教育模式',推动人类教育事业的进步。“ ⑨
Blog作为一种网络的新应用形式,是网络提供的一种私人空间,它可以让你随意的写下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同时实现与他人交流,在写作、记录、交流中,作者会调动自己的判断能力和语言文字能力,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并且在交流获得支持帮助,产生成就感,这反过来又激励自己的表达创作热情。写的过程无形中又加深了作者对知识的理解,知识的含义在写作的过程中得到建构。透过每日的资料整理与书写,作者不但会改善写作能力,也会改善思考能力和生活方式,形成一个终身受用的学习习惯。
Blog先行者探索和实践的成效蔚为壮观,它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校本研修形式,其推广价值和实际意义已经充分显现。2.5视频案例的教学观摩与研讨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育,就其广义的理解来说,这是一个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都在精神上不断的丰富和更新的多方面的过程。同时,这个过程的特点是,各种现象具有深刻的个体性:某一条教育真理,在第一种情况下是正确的,在第二种情况下是无用的,而在第三种情况下就是荒谬的了。“ ⑩教师运用的知识是实践性知识。
日本学者佐藤学认为,实践性知识具有以下的特征:(1)是有限语境下的经验性知识,缺乏严密性与普遍性,但极其具体生动,是功能性的、弹性的。具有借助重新发现或重新解释既知事件所获得的”熟虑的知识“的特征;(2)是作为”特定儿童的认知“、”特定的教材内容“和”特定的课堂语脉“(原文如此)所规定的”案例知识“加以积蓄和传承的,因此,教学案例研究(临床研究)的方法有助于这种知识的形成;(3)是不能还原为特定领域的综合性知识,是旨在问题解决而综合多种学术领域的知识所获得的知识。进言之,是超越了已知学术知识的框架,深入探究不确定状况,求得未知问题解决的知识,是洞察该情境所蕴含的多种可能性,探求更好方向的知识;(4)是作为显性知识,也作为隐性知识在发挥作用,更多地是教师的”缄默性知识“在发挥作用;(5)是以每个教师的个人经验为基础形成的个人性知识,因此,要提高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仅仅进行知识的交流是不够的,必须保障相互共享实践经验的机会。11
”随着时间深入,我越来越发现教师的知识和智慧所具有的建构性、个体性、情境性、实践性的特征,也就是说教师对于其专业活动的认识、理解和信念,不是从外部‘获得'的,而是从内部‘建构'的,建构的途径是通过这种或那种形式的‘反思'实现的;一个老师不可能在实践中完全照搬照用另外一个老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也没有在任何教育情境下都管用有效的教育手段,‘课堂是不能复制的';教师知识与智慧的形成需要经历实践,需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与发展,教师知识获得、智慧形成具有不可‘灌输性'和不可替代性。“ 12理解教育不能脱离教育背后的教育情境,不能离开教育背后的教育故事,理查特说:”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案例具有的实践特性使观摩案例、研究案例成为教师获得实践性知识的重要手段。
教学案例是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实例,在被描述的具体情境中包含一个或者多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同时也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有具体情景的介绍和描述,也有一定的理论思考和对实践活动的反思。与视频案例比较,平常教研活动比较真实但可重复性差,而且主题不集中,视频案例具有典型性,它的典型源于对普遍教育教学现象的真实抽象,典型还在于主题集中;文本案例、口述案例在再现真实情境方面也明显不足。视频案例的比较优势使其不断受到教师教育工作者和一线中小学教师的追捧和青睐。2.6文本阅读与网络指导结合
必须看到,网络阅读不能取代文本阅读,读书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另一方面,要看到,在我国许多地方,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条件还很差,组织校本研修必须因地制宜,而文字传输速度与图象、声音传输速度比较,受技术水平限制要小得多。
教师读书活动主要是个体学校活动,保证个体学习活动必须有有效的管理手段和途径。比如,我们需要评估:教师是否阅读,阅读效果怎么样?还有就是阅读时有了问题怎么办......将文本阅读与网络指导有机结合,是配合读书活动在网络上建立读书的管理和指导平台。教师读书时进行注册登记,根据读书提示,完成相关作业,并提出问题,接受专家(包括作者)辅导。这样将声音和图象传输转换成文字传输,降低了信息技术的设施要求,降低了运行成本,既对教师读书活动有监控和管理,又使教师能及时得到专家指导。2.7定向搜索与网络求助
带着明确的问题到网络中搜索相关资源,这是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研究和学习的重要途径,此外,网络求助和讨论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将这种学习方式纳入校本研修管理和考核的一种重要方式,可以由研究者提交搜索的相关文稿和讨论交流的相关资料。
但在一定意义上,具有自觉上网搜索资料和习惯,或者已经学会在网络上求助的教师一般已经有了较强的自觉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过多而低级的监管往往会影响学习者的情绪,降低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所以,让他们交流成果比检查学习的效果会更好。
第三篇: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校本研修实践研究
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校本研修实践研究
一、研究的背景
现代科技的发展,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依靠原来的教学手段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在继承传统教学手段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引进现代教育技术。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同时也影响着我们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应用信息技术于小学各学科的课堂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探索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之效。信息技术的出现为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产生了优化的教学效果。
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已经成为现代教学的必用手段与趋势。它不仅能改善学校的教学环境,能优化教学机制,还能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但是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小学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不够适切有效。在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给学生带来学习负迁移,或多媒体成为“新型”黑板,或多媒体成为无用的摆设,教学的“累赘”,或用多媒体来包办一切,或教师成为多媒体的“奴隶”,影响对课堂生成的灵活处理等等。因此,提高课堂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有效性,是一个迫切解决的问题。
学校在抓住机遇,改善学校硬件环境和提升学校软件实力的同时,也切实行动,抢占先机,积极践行着学校能有跨越式的发展。“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常态教学诊断的校本研修实践研究”是我们学校申报的市级课题中的一个研究项目。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校本研修方法与途径,提高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以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常规课堂教学优质化。
二、研究的成果及分析
(一)运用信息技术改变校本研修的方式 我们抓住课堂研究这一核心,如何充分利用教研员与信息中心教师的指导,引入信息技术在课堂科学分析和诊断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学校新网站的教研功能,促使教学常规落到实处,促使教师专业发展时更明确自身发展目标。
1、依托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研方式
网上教研活动的开展,使我们教研活动的方式更趋灵活而有效。传统教研活动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教研组成员可以在现场的互动交流中切磋学习,达到互促共进的目的,因此传统教研活动因为它的优势而备受青睐。而网上教研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教研活动方式,不受学习地点、时间的限制,在网络上可以随时交流,相互切磋,这种交流学习给到我们一种全新的感受,所以只要有空闲,我们的老师就会端坐电脑前,或观摩录像课,或发表自己的观点,或浏览老师的点评,这种网上教研活动比传统教研更具时间和空间上的优势,使我们能集聚更多教师的教学智慧,促使我们持续反思,形成专业知识和技能,真正做到自己的研究自己做。我们觉得,网上教研在促进教师个性化发展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作用。我们通过定教研主题的方式使教师学会从新的视角观察研究课堂。因为在我们平时听课的过程中,往往是带着学习和了解的想法去看看别人是怎样上课的,没有倾向性,没有很具体的目标取向,只是全面地记录整个教学过程,给予一个综合性的评价。有时也可能有一定的目的,如赏识他人的活动设计,或赏识他人的语音语调,或组织教学等等,有时也可能是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的需要去了解他人是如何解决相同问题的。这只是一种比较浅层次的交流、学习。教师在听课时被眼花缭乱的多媒体所打动,被热热闹闹的课堂氛围所感染,但课后留下思考的东西却不多。因此我们先把每位教师精心准备的课都拍摄了下来,挂在网上,教师可以反复观摩学习。然后在定主题的网上教研活动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开始学着从一个切入点入手,来观察录像课中教师或学生的行为,例如英语教学中单词是如何有效导入的?场景的设置是否恰当?问题的设计是否具有趣味性,梯度性„„这是一种以教学研究为前提的观察,在做课堂观察时有着明确的目的,带着一定的理念,并在全面观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有所侧重。在此基础上每位教师在网上发贴,通过互动,追问的方式一起寻找教学问题的根源及解决的方法,使教师们在交流中达到思维的碰撞,同时老师们也会留下自己对本环节的教学对策与建议,通过这个层面的交流,将每一个教师的内在知识提升为支持行动的专业化的外显性知识。从大家的留言中得到启发,以便更深层次地去考虑一些问题,也会更有意识,更敏锐地去关注课堂发生的一切。网上教研活动增强了学科之间的交流互动学习,从学科的共性中寻找感悟教学的真谛。
课堂录像上传网站后,为校际、区级层面的联合教研等提供了素材。区自然学科、数学学科等教学研讨活动也专门来校借助于学校的校本研修平台开展教师培训和教学专题研讨等活动,扩大了摄录课的利用效能。如蔡耿等老师的录象课受到了区市有关专家的高度赞扬。
开展网上教研活动,教师将摄录课上传至网站后开展教研活动,可以改变集中听课带来的调课影响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负面因素;教师通过网上观课评课等,可以改变原来固定时间固定地点集中教研的方式。
网上教研平台能使跨区域跨时空的远程指导成为现实,有利于学校与现有一对一联合体活动的经常化和联合教研活动的开展,包括远程指导等。把学校的课堂实录在一定区域内开展诊断分析和专题研讨,扩大教研的覆盖面,使教师能在校际的层面互相切磋和接受他校优秀教师的指导,在共同参与中求共同发展。
2、依托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备课方式
关注教师教学设计。充分利用学校网站上的教案改进、课件改进模块等模块,使教师能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有痕迹的保存对集体备课后按照不同班情和教师教学习惯进行的改进。
在原来电子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引进修订方式,指导教师关注备课,关注教学设计和媒体设计。
3、依托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评价方式
通过学校网站上教师个人档案袋功能的发挥,使教师参与教案改进、资源上传、评课、网上教研、网上博客等数据的汇总功能和教师个人荣誉和指导学生获奖等的登记功能,使教师个人成长和个人实绩明确地展现在每一位教师员工面前,使学校的评价逐渐由模糊走向数据化,也可促使教师更好的认识自我、认识同事,从而树立自我发展的方向。
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全方位的深入运用,开设交流互动平台建立互信、互助的网上和谐建设等,促动教师获取网络资源、应用提高、主动反思,切实提高学科教学从“教学设计——课件制作——上课各环节——课内外作业设计——考核习题的设计——课后反思研讨”等各环节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从优化集体备课、精改课件、精编精选习题等具体活动着手,使现代教育信息成为提高教师素养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整合学校的信息化工作,通过录像课等形式提高教师的课堂设计和课堂调控能力。通过设定课堂观察的视角,评析教学设计的得失,以此研究教学中共性的东西,提高科研能力。网上互评互动式的备课。通过教研组内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促专业发展。网上教研工作的推进。教案改进、资源上传、评课活动。
(二)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校本研修的形式
1、运用信息技术开展“专题研讨式”的校本研修
在新课程实施中,校本研修作为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实训场,已在学校广泛开展,形成了许多校本研修活动的形式,如论坛式、课堂案例式、专题研究式、研训一体式、专业人员参与式、校际互助式、问题讨论式等等,这些形式似乎每所学校都可以进行,但如果没有详尽的操作要求,教师们却又不知如何具体开展。我们通过应用信息技术进行专题研讨活动,提高了校本研修的实效。
9月25日(星期四)下午,我们举行了葫芦中学教学及信息化应用研讨活动。这次活动的主题是《巧用电教媒体激活数学课堂教学》。参加活动的老师首先观摩了我校老师上的《相等的分数》、王存芳老师上的《分数的加减法》两节课,听取了两位老师的说课。然后,大家围绕活动主题一起进行了交流和探讨。两位数学老师在课堂上都充分地应用了电教媒体,并且发挥了多媒体的作用。对于这两节课,区数学教研员和兄弟学校的听课老师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一致认为:第一、巧用电教媒体,可以激发低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第二、巧用电教媒体,可以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第三、巧用电教媒体,可以增加学生数学学习的容量。第四、巧用电教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数学创新机会。第五、巧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让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第六、巧用电教媒体,可以发展学生信息素养。大家都表示:巧用电教媒体会源源不断地为数学教学注入新的生命力,会起到“动一子而全盘皆活”的作用,重视学生学习过程,重视师生间、学生间的思维互动,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过程,品尝学习的成功体验和乐趣,促进学生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这样的数学课堂才是多彩的数学课堂!
2、运用信息技术开展“论坛式”的校本研修 教学论坛是围绕课改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通过教师与新课程对话,教师与自己对话,教师与教师的对话,形成思维碰撞,共享实践经验,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校本研修方式。
去年,我们就利用教研活动时间举行了“学习新理念、弘扬新精神、树立新形象”、“走进新课程”以及“我与课改”等教育教学问题大讨论。讨论前我们要求每位老师认真学习相关的理论文章,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做好发言提纲,讨论中要认真做好记录,为进一步研究积累资料。一些教研组还根据学科教学的特点,把论题的口子缩得更小。比如,数学组就以《数学的生活化》为题举办了教学论坛,每位老师都能够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专题发言。有的老师讲:“我原来一直有疑问:数学是逻辑结构非常严密的知识体系,提倡数学教学生活化会不会打破数学知识的逻辑体系?学习新课程理念以后,加上自己的实践,我逐步理解了,数学教学应当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数学知识就是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产生的,离开了生活就不能真正地理解数学。所以数学教学的生活化不仅不影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且是促进了完整知识的掌握。”另外一些老师则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探究性学习、新旧教材的比较等角度来谈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我们觉得,紧紧抓住新课程实践当中的问题,以教学论坛的形式让广大教师充分发表意见,一方面可以提升整个学校对新课程研究的水平,另一方面,教师自身的专业化水平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3、运用信息技术开展“课例研究式”的校本研修
教育科研对于教师的成长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参加课题研究,是理论素养、学科专长、业务能力、研究能力提高的行之有效的途径,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佳途径之一。过去教师们参与教育科研往往缺乏有效的抓手,积极性不高。我们把“校本研修”与教育科研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研究来增强教师的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能力,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准。数学教研组以《新课程理念下教师驾驭新教材能力的课例研究》为校本研修的专题,课题组老师从市级、区级和校级的研究课中选择了30多个不同类型的案例,有的还摄制了课堂教学的录像,从中来探讨如何提升教师驾驭新教材的能力。在研究中她们发现,根据班级实际灵活地剪辑教材、编写针对性的练习和拓展性的阅读材料是驾驭新教材的重要能力。于是,她们从自己做起,着手编写针对性练习题和拓展性阅读材料,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关注。
王立双老师,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大禹治水中的洛河,把洛书与幻方课,巧妙结合,注重数学方法的指导,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老师巧妙、合理地借助于多媒体技术,使整个教学过程清晰、流畅;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更是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信息技术拓展校本研修的途径
我们在校本研修中引入课堂实录和课堂诊断技术,围绕研讨小专题(如有效评价、有效提问、有效练习、有效目标、教师有效教学行为方式、学生有效学习行为方式等)进行数据分析、深入研讨、总结反思,切实提高学科团队在校本研修中进行集体备课、磨课等活动的效率与效果。同时通过实录,使常态课进入日常的校本教研的深入研讨之中,促使教师在团队中充分分析、畅所欲言、言之有据。开展网上教研活动尝试,尝试改变原来固定时间固定地点集中教研的方式,积累开展网上教研的经验。各教研组和各学科大组,都要合理的安排好随堂课的摄录和研讨主题,使摄录课和教研活动紧密地结合,各自发挥最大的利用效果。如我们依托和利用上海师范大学的教育资源,围绕“怎样进行课堂观察”这一研究主题,对全体教师进行专题的培训与指导。在上师大专家的引领下,教师们逐步学会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课堂诊断。
(1)拍摄应用现代教学软件开展教学实录课,评出高质量课(指有研究价值或摄录编辑优秀的课)公开展示、评比和推荐参加各种比赛,包括上传至市信息化试验专用平台。
(2)采取教研员与学校教师结对的方式开展,并定期开展公开课。努力做到逢听必摄,提高普及程度,并通过回放等提高教研的有效性。
(3)通过传统教研中同课异构、一课三教两次提升的方式,经过摄录,通过对比研讨、深度追踪分析,深刻挖掘课堂和教材。
课堂摄录常态化使教师能依托教育技术和课堂观察技术并结合传统观课评课等方式,自己的课堂进行观察、分析和反思,有助于教师正确认识自我、定位自我并发展自我。课堂摄录活动增加了教师上公开研讨课进行磨课的机会,切实提高教师设计随堂课的质量和能力。在教师经过培训后,摄录课作为教师自我鉴赏、自我反思的素材,在自赏、自省中改进教学行为,跟进教学策略有力的促进了教师的自我反思。为下一阶段和今后几年内学校立足常态课堂,利用课堂摄录,结合课堂观察技术,开展自我分析反思、团队专题研讨改进,不断改善教师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如五年级数学教研组长乔文琴老师被邀请在全国校本研修研讨会上作专题讲座。
在校本教研中引入课堂实录和课堂诊断技术,围绕研讨小专题进行数据分析、深入研讨、总结反思,有助于促使教师在研讨中、在团队中充分分析、畅所欲言、言之有据、言之有理。如参加课堂诊断技术应用实验的几位老师撰写的研究报告得到上海师范大学有关教授的一致好评。
老师们对于运用课堂摄录有着深刻的体会。胡艳老师说:“通过摄像机把老师们所上的每一节课原原本本的录制下来,有机会让教师自己听听自己的课,作为一个旁观者审视自己的课堂,对自己的不足会有更客观的认识。这样做可谓一举三得:一是为了进一步深入对课堂行为进行观察分析时,有一个鲜活的依据;二是执教者可以全方位从不同的视角真实了解自己的教学,关注教与学的策略;三是为新课标英语课堂类型储备资料,以备后续研究使用。总之,善于分析和反思,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去研究,思考教学中的现象,那么我们就能发现执教老师上课的优缺点,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扬长避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
四、研究的效果与经验
课题研究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为探索如何提高校本研修的有效性提供了理论的借鉴意义,还真实地影响和改变着教师的教学行为,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学校的教育质量。可以说,课题已经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的,并取得了一定的收效。
(一)课题研究拓宽了学校的发展渠道
课题研究使学校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契机。学校正在研究的市级课题1项。课题研究也得到了县教育局的全力支持。如在资源库培训后,教师们反映在完成任务中有疑难后,区信息中心立即派遣讲课教师到学校蹲点半天,现场指导和答复教师们在实践中的疑难,得到了教师们的一致好评。
(二)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第一、教师的教学媒体应用日趋合理。许多教师都能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正确地设计媒体了,同时,教师们能够充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身心特点及即时的知识基础来设计媒体。教师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研究教学媒体的恰当选择,如现代教学媒体组合的选择、呈现的时机的选择、与学生反馈互动等课堂动态发生的一切教学事件。教师们认为:恰当选择媒体,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能够应用媒体将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完整过程直观、形象地表现,化解难点,顺利实现教学目标。朱紫宏在体会中谈到:参与一年多的课题活动,使我这个普通的语文教师受益匪浅,我觉得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之中的运用,赋予了课堂教学新的活力,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提高老师的业务水平上也是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第二、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日趋完善。教师们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地提升了自己的现代教学技术能力。如在教师经过培训后,摄录课作为教师自我鉴赏、自我反思的素材,在自赏、自省中改进教学行为,跟进教学策略有力的促进了教师的自我反思。利用课堂摄录,结合课堂观察技术,开展自我分析反思、团队专题研讨改进,不断改善教师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工作才一年多的青年教师赵东倩深有感触地说:正是一系列围绕提高课堂效率的信息技术的培训使我逐渐意识到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并促使我把精力转向如何在课堂中实现最好的教学状态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源于此的努力,为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带来点点的精彩。与去年上好课以后走出教室的状态不同,现在的我更多地体会到课后的一种愉悦和放松。偶尔,走出教室后,还会回味与学生在课堂交流的精彩片段,并暗自欣喜。
第三、教师的课堂诊断方式日趋科学。该研究促使教师在教育观念层面发生改变,还引发他们课堂教学中行为方式的变革。我们教师学会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诊断,合理设计教学过程,恰当应用教学媒体。通过课堂观察、统计,应用科学的分析,真正优化小学课堂教学,达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思考与启示
(一)对课题研究的两点思考
思考一:必须与传统的教研活动有机统一。现代化、信息化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但是传统教育教学和教学管理中积淀的成功经验和优势如何在信息化应用实验中良好的融合,使技术和应用成为一体或借助技术使优势数字化以及更进一层,而不是两条腿走路,是实验进程中必须思考的问题,否则会一味的加大教师的负担,分散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如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网上教研有着某些局限性,缺少现场交流的良好氛围,由于时间上的交错,大家的互动交流不够顺畅,不够及时,因此网上教研有时候有点留于形式,如何提高网上教研的实效性呢?相信随着网上教研活动的不断推进和完善,期待它能够发挥其最大的利用效果。
思考二:必须与教师自我发展的内驱力有机结合。
课题研究推进的力度和成效取决于教师们观念的转变、行为的跟进、策略的改进和参与的自觉性。信息化应用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教师如何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克服工作定势和职业倦怠,通过自我发展的内驱力来克服应用实验中的困难和任务,主动融入实验,尤为关键。信息技术带动教育改革的迅猛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跟上时代潮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一些老师至今对信息技术的本质缺乏基本的认识,因此存在着为用而用的形式主义倾向,只是将“黑板搬家”,或是将信息技术的应用作为提高灌输速度的工具,成了“人机共灌”。这些做法都是不对的,是不可取的。惟有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才能用极大的热情去培养、挖掘、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只有切实转变教育理念,体现以生为本的思想,解放学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注重教学民主,为学生提供自己学习的宽松环境,才能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使计算机不仅是教学的工具,也是学生学习的工具,进而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第四篇:新延安校际联盟
延安市教育局召开城区中学校际联盟工作座谈会
日期:2014-8-25 18:03:55
8月25日,延安市教育局召开城区中学校际联盟工作座谈会,安排部署城区中学校际联盟工作任务。城区中学校际联盟是今年延安城区教育资源整合的重点和核心,是均衡延安城区教育资源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基础教育整体水平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教育公平、缓解上学难、择校热和超大班额等具体问题的重要方法,也是我们在城区教育资源整合中一个比较具体的抓手和突破点,目的就是要通过市区两级联动来改革城区中学管理机制,推动延安城区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增加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实现优质教育普惠化,有效解决老百姓上学的具体困难和问题。会议要求,各联盟学校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迅速制定联盟工作方案。成立机构,按要求组建联盟学区管理机制和相应的工作机构,负责统筹协调联盟工作的开展;吃透校情,组织联盟学校相关领导、教师座谈、分析双方学校现状,讨论各自的长处和不足,敲定合作、交流的具体意向;制定方案,尽快拿出切合双方实际的、有针对性的开学工作方案,明确合作的具体项目、采取的措施、要达到的程度及实施的时限、阶段或步骤等等。
二是积极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实施学区长负责制,学区长要领导校际联盟管理机构,负责制定校际联盟发展规划,定期组织召开校际联盟工作联席会议,协调校际联盟成员学校管理工作,研究解决管理中的困难和问题,推进各成员校先进管理经验共享、优质资源共享、教育教学研究共享和现代化设施设备共享,加强校际联盟成员学校教师的培训、学习和交流,促进各学校均衡发展。
三是大力开展资源共建共享。各联盟学校要创新工作思路和运行模式,形成联盟教育新特色,塑造联盟学区示范品牌。共享学校先进管理理念,联盟学区中心校要不断总结、提炼本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积极向成员学校输出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学校文化,实现优质教育理念的渗透和辐射,成员学校要结合自身特点不断学习、挖掘、提炼,努力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和校园文化,提高家长、社会对学校的认可度;共享教育教学研究,联盟中心校要负责建立一室三中心,由教研管理中心负责整合资源,制定学区教研工作目标、计划,安排学区内名师资源共享以及优秀教师的交流合作工作,指导学区开展教研工作,定期组织教研活动,把握教育新动向,学习新理论,加大科研成果推广共享力度;共享优质教师资源,联盟学区中被托管学校从起始年级开始,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三分之一以上的教师由托管学校在骨干教师中选派,同时被托管学校交流多于派入数量的教师到托管学校任教,被交流教师要完整任满一个轮次的教学工作;共享现代化设施设备,联盟学区要制定设施设备共享办法,要在充分调查和掌握学区资源基础上,建立资源档案库,由设施设备管理负责人按照成员学校需求情况进行安排和使用,共享本联盟内学校各部室及各类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和场地,形成优质聚集效应,促进教育资源的深度流动与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联盟学区内硬件资源的作用。
四是认真做好信息报送宣传。建立联盟学校档案管理和信息报送、宣传机制,加强校际联盟专项档案管理,认真做好联盟学区相关文件、原始资料、活动记录和研究成果的收集、整理、存档工作;建立校际联盟信息交流和总结制度,积极推广工作经验,及时反馈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做好宣传工作,各学校要确定专职信息员,负责信息的收集、整理、编写和上报工作。
延安市扎实推动校际联盟工作有效实现教育资源区域共享
日期:2014-07-29
本站原创
来源:延安市教育局
人气:102
近年来,延安市围绕破解城区教育矛盾,均衡教育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整合优化城区教育资源,建立积极、开放、灵活的校际交流机制,实现教育资源区域共享,逐步缩小校际差距,提高城区教育质量,全面推行大学区制和校际联盟工作。具体工作中,该局通过强化组织保障、推动教师交流、统一教学管理、加强考核奖惩等工作,推行校际联盟健康平稳运行。
一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强组织管理是搞好校际联盟工作的前提。市政府将城区教育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纳入目标考核体系,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的办法,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认真履行工作职责,积极会同市直有关部门、单位和宝塔区政府,全面强化组织领导,不断完善配套措施,着力夯实工作责任,健全完善长效机制,进一步明确学区长和学校的管理责任,制定科学的运行制度和管理机制,切实推进校际联盟工作良好运行。
二是强化教师交流轮岗。教师交流轮岗是搞好校际联盟工作的关键。延安市要求教育行政部门认真按照中、省相关要求,扎实组织开展教师交流轮岗工作,探索完善相关工作机制,逐步推动建立特级教师、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到薄弱学校巡回讲学和薄弱学校教师到优质学校跟岗学习制度,实现校际之间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形成长效帮扶机制。
三是统一教育教学管理。统一教学管理是搞好校际联盟工作的核心。为确保联盟工作真正取得实效,改市把统一教育教学管理作为搞好校际联盟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认真组织实施捆绑管理,实行教育教学工作安排、实施、考核、评比、应用“五同步”,教学管理、共享设施、教师配备、课程资源、教学活动、组织备课、教师培训、质量监测、评价激励“九统一”,实现了联盟学校的深度融合,同步发展。
四是严格工作考核奖惩。开展考核奖惩是搞好校际联盟工作的重要保障。为有效调动发展积极性,鞭策激励后进,该市通过科学制定联盟学区管理办法和专项考核评估办法,定期对校际联盟工作实施情况进行专项督导评估,把帮助和扶持成员学校迅速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作为考核学校办学业绩的重要内容,实施“捆绑式评估”,促进强弱互助、合作共生。在此基础上,该市还从方案制定、档案管理、信息宣传等方面入手,系统推进城区学校校际联盟工作,有效促进了延安城区大学区管理和校际联盟工作健康发展。(文/刘冰)
城区校际联盟调查:延安出招遏制择校热
2014-07-07 09:32 陕西日报 我要评论0 字号: 核心提示: 教育资源不均衡是一个客观事实,由此导致的择校现象愈演愈烈。如何让薄弱学校学生也能公平地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呢?延安城区18所小学组成的校际联盟也许能给出答案。
教育资源不均衡是一个客观事实,由此导致的择校现象愈演愈烈。如何让薄弱学校学生也能公平地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呢?延安城区18所小学组成的校际联盟也许能给出答案。
分享到 古人云:不患寡而患不均。
近年来,“公平”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教育领域同样如此。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择校问题在各地普遍存在。一边是优质学校的人满为患,不得不“大班”上课,一边是薄弱学校的生源大量流失,部分学校甚至有倒闭的危险。如何扭转这种失衡的局面,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2013年秋,为了破解“择校”难题,延安市将城区18所公办小学,划分为6大学区,组成6个校际联盟,通过大小搭配,强弱联合的方式,全力推动教育内涵发展、均衡发展,迈出了教育公平的第一步。
择校严重:平均班额最大88人,最小仅30人
延安市北关小学,是一所创办于1937年的老资历学校。由于教学质量高,该校的择校问题非常突出。
“过去,延安实验中学通过考试面向全市招收1000名学生,我们学校能有130名左右的学生被录取。这也是家长都想让孩子上我们学校的原因。”说起成绩,北关小学校长景智雄很是骄傲。
由于教学质量高,每年都有3000名左右的新生报名北关小学,但实际上现在每年该校仅能录取600名左右,即便在录取的历史最高峰,一年也就招七八百人。“有人开玩笑地给我说,上你们学校比上大学还难。”景智雄校长告诉记者,每年招生的时候,托关系找他的人都络绎不绝。
据统计,在2012年时,北关小学的在校人数为3568人,平均每个班级有86名学生,而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小学班额为45人。与此同时,北关小学的校园面积仅为3000平方米左右,人均校园面积还不足1平方米,校园拥挤状况可想而知。
班额过大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多了以后,老师工作量加大,无法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学生个性培养和身心发育都有影响。同时,学校管理难度加大,安全隐患增多。每次下课、放学都要有专职老师在楼梯口看着,就怕拥挤出事。另外,国家要求实施阳光体育,保证每个学生每天有一个小时的锻炼时间,但学生这么多,学校就这么小一点,实际很难开展。”景智雄校长说。
实际上,北关小学的状况只是延安城区择校问题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延安市城区共有小学37所,4.1万多名学生。但各校际之间发展很不均衡,部分学校校舍紧缺,大班额问题突出。统计数据表明,延安城区小学平均班额最大的为88人,而最小的仅30人。
“普遍存在的择校问题,不仅影响到优质学校的长远内涵发展,而且造成了薄弱学校因为学生招不满而导致的教育资源浪费现象。”宝塔区一位教育系统的官员说,即便是从社会秩序来说,每天上下学时,优质学校门口的交通拥堵显然更为严重。
校际联盟:18所小学组成6大联盟,“五同步九统一”
2013年秋,新的一个学年开始了。同时开始的,还有延安城区的校际联盟工作。为了充分发挥优质学校的优势和品牌效应,提升薄弱学校、规模较小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让优质更优、弱者变强,延安市、宝塔区两级教育部门按照“大小搭配、强弱联合、教师交流、管理同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思路,把城区18所公办小学按区域划分为城北、北关、南关、柳林川、东关、城东6大学区,组成6个校际联盟,由延安职院附小、北关小学、延安育才学校、宝塔区实验小学、东关小学、延安市实验小学等6所优质小学担任中心校,王家坪小学、宝塔小学等其他12所小学为成员校。6大联盟,共有教学班419个,在校学生2.6万多名。
据了解,根据成员校自身发展状况,校际联盟又分为紧凑型和松散型两种管理模式。紧凑型校际联盟中心校校长对联盟内教育教学资源、教学管理等实施一体化管理,由中心校负责统筹大学区各校招生工作。而松散型成员校的独立性相对更强一些。
“校际联盟的核心是交流。”宝塔区教育局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4月10日,该局下发《进一步深化延安城区校际联盟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要深入推进学校管理层和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其中紧凑型校际联盟,要求原则上中心校的一名副职交流到成员校参与管理工作,教务处、德育处副主任交流到成员校任教务主任和德育主任;同时,成员校的教务主任和德育主任到中心校跟岗锻炼。此外,中心校的语、数、外三科骨干教师交流到成员校担任学科教研组长,成员校的相应学科教师则交流到中心校任教。交流时限为一年。
据了解,校际联盟由中心校负责指导教学管理、教育科研、师资培训等,做到教育教学工作同步安排、同步实施、同步考核、同步评比、同步应用“五个同步”。在教育教学工作上则强调“九统一”,即统一教学管理、统一共享设施、统一安排教师、统一课程资源、统一教学活动、统一教育科研、统一教师培训、统一质量监测、统一评价激励。
为了鼓励中心校干部和教师到成员校工作,宝塔区还规定,以后在干部提拔使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业务培训及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评定等方面,交流轮岗的干部和教师将优先考虑。
教育均衡: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
延安希望小学是1993年建成的全国第一所国家级希望小学,原国家主席杨尚昆曾亲笔题写校名并担任名誉校长。该校主要面向的是进城打工人员子女,近几年招生困难、学生流失、教师成长乏力等困难十分突出。
同样,王家坪小学也是一所面向农村招生的学校,在办学规模、教师队伍、教学质量等方面都与北关小学那样的名校差距明显。
去年9月,这两所学校作为成员校,加入以北关小学为中心校的北关学区。北关小学校长景智雄担任学区长。他说:“这两所学校就相当于我们的分校,我现在每周都有两天时间是在分校办公。另外,每个周一,我们三个校区的领导都会统一召开行政例会,安排布置教育教学工作。”
为了帮助成员校发展,北关小学向两校各派出一个教学副校长和一个德育主任蹲点培训、指导分校发展,并对他们的工作做了具体安排:听一遍课,检查一遍老师的教案,检查一遍学生的作业,参加一轮教研活动,期末对所有教师工作进行鉴定和考核。与此同时,北关小学还向两校派出优秀骨干教师授课,特别是把六年级整个年级的老师学生全部搬到了延安希望小学。“当然,为了不影响我们正常的教学秩序,两个分校也各自派遣了5名干部、教师来北关小学参与管理、教学工作。”景智雄校长说。
“我们学校六年级原来只有一个班,只能纵向比,不能横向比。”延安希望小学校长戴成东告诉记者,北关小学六年级6个班整体搬过来后,两校老师的办公、教研活动都在一起,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讨论,对希望小学老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帮助很大。另外,7个班级的学生互相竞争,学习氛围明显不同。“去年9月我们组织了一次摸底考试,我们学生的语数外成绩平均比北关小学的学生差20分,认识到差距后,学生都很努力,仅仅一个学期,我们的语数成绩差距就缩小到了10分,英语平均成绩甚至超过了北关小学的一个班级。”
“由于家长对校际联盟比较认可,知道有北关小学在帮我们发展,所以来报名上学的孩子明显多了。过去我们每年只能招收一个班级的新同学,50人左右,但去年一下就招了2个班120人,还有20多个孩子由于学校容量有限而被拒绝,这在我们学校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戴成东校长说。
王家坪小学在北关小学派出干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同样发展势头良好。郭鸣校长告诉记者,过去学校没有明确定位,只要学生能正常上课、安全回家就行。北关小学的侯艳副校长来了以后,协助校领导将学校发展目标确定为“面向农村学生,抓好基础教育,为市区中学输送优秀学子”。而且,在检查学生作业时,她按照北关小学的标准,把存在的问题都毫不隐晦地指出来,包括作业量的控制、书写的规范、批改评价方式等。原来学校的计算机室、科学实验室等所有部室使用率比较低,现在经过指导,使用率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明显增强。2013年,该校新招收学生2个班108名,而前一年只有74名。
“教育是民生之基,发展之源。实施城区教育资源整合、实现城区教育均衡发展,是市委、市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建设教育强市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市率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现实需求。”延安市政府副市长赵璟曾如此表述教育均衡发展对延安的意义。
而校际联盟,正是延安市向教育均衡发展迈出的第一步。(本报记者 姚志伟
延安市副市长赵璟调研延安城区教育资源整合工作
日期:2014-08-04
本站原创
来源:延安市教育局
人气:308
近日,延安市副市长赵璟到延安城区各学校进行调研,并召集相关部门负责人和延安城区校际联盟各相关学校领导召开座谈会。
据悉,延安城区教育资源整合和校际联盟工作是延安市为破解城区教育发展瓶颈,缓解城区入学难、择校热、大班额等矛盾问题的有效手段。为进一步了解工作进展情况,研究加快推进的具体措施,赵璟到延安城区各学校进行调研。
赵璟 在详细了解延安城区教育资源整合和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情况,认真听取城区小学校际联盟各学区长关于校际联盟工作进展情况和下阶段工作打算的汇报后指出,加快推进城区教育资源整合,实现城区教育均衡协调发展,是延安市委、市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也是延安市率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现实要求。延安市教育局和宝塔区政府要把城区教育资源整合摆在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认真研究解决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深入实施和持续推进校际联盟工作,推动城区中小学师资、生源、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逐步均衡,不断提升城区学校整体办学水平。要加快城区学校改造建设,完善设施设备,提高学校标准化程度。要进一步理顺规范城区办学体制,强化入学管理,规范招生程序,确保城区入学工作顺利进行。(文/刘冰)
延安城区校际联盟启动 提升城区小学教育发展 阳光报2013-07-15 08:00
7月12日,宝塔区召开延安城区校际联盟工作动员会议,市人大副主任、宝塔区委书记祁玉江,市政府副市长赵璟出席会议并讲话。市区教育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区教育局、城区各中小学校长参加了会议。
据介绍,此次校际联盟工作是市区两级党委、政府为进一步整合优化教育资源结构,提升小学教育整体水平实行的一项重大教育改革举措。校际联盟工作按照“大小搭配、强弱联合、教师交流、管理同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思路,对城区17所公办小学划分为六个大学区,组建六个校际联盟,实现以优质学校的资源优势和品牌效应为依托,提升薄弱学校、规模较小学校的办学质量,不断提升城区小学教育整体的发展水平。返回腾讯网首页>>
第33期
延安市人民政府督查室
2013年9月23日
关于城区教育资源整合工作督查通报
一、主要工作措施
1、深入宣传,积极营造浓厚氛围。从7月下旬开始,市、区教育部门利用《延安日报》、延安电视台和延安广播电台等媒体,宣传城区教育资源整合工作。一是在《延安日报》开辟《教育周刊》,详细刊载城区教育资源整合政策,对校际联盟六大学区一一进行了介绍,累计报道7期;二是在延安电视台《今晚十点》栏目开辟延安城区校际联盟系列报道6期;三是在延安广播电台制作互动专访节目3期;四是在学校灾民安置点印发宣传材料2万余份,集中宣传校际联盟、招生入学、学区划分等政策;五是在教育网站开辟网页专栏进行宣传。
2、循序渐进,稳步推进教育资源整合。4月27日,延安城区教育资源整合工作会议之后,市、区教育部门开始着手启动、实施此项工作。积极实施延安枣园小学、宝塔区杜甫川小学维修改造工程,均在7月上旬开工建设,8月25日开学前投入使用。延安枣园小学依托市实验小学,对原市二中的教师进行了为期40天的转岗培训,市实验小学选派4名管理干部,并从全市选拔20名骨干教师到延安枣园小学支教。杜甫川小学在宝塔区范围内聘用了50名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10名教辅人员、20名后勤服务教师。同时,启动实施校际联盟工作。8月下旬,市、区教育部门组织人员深入各学校,指导和帮助城区各学校落实学区划分方案,统筹做好新生入学工作。
3、创新管理,发挥校际联盟优势。市、区教育部门先后召开3次会议,广泛征求六大学区意见和建议,按照“一校多区”和托管等思路,促进中心校和成员校深度融合。还配套出台了《校际联盟工作管理办法》《校际联盟工作考评办法》等4个文件。目前,校际联盟六大学区共交流教师 99名、管理人员19名。
4、加强督查,推动各项政策落实。一是深入一线调研指导。9月3日和5日,赵璟副市长先后到延安枣园小学、杜甫川小学等8所学校,检查指导招生入学、班额及学校管理等工作。二是市区联动,督促检查。市、区教育部门抽调干部到学校开展督导检查,协调解决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三是部门联合,推动落实。市教育、财政、监察、纠风、物价部门成立工作组,对城区中小学、幼儿园开学工作和收费进行了专项督查,确保各项规定的落实。
二、初步成效
一是在建章立制方面,出台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管理办法》《延安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区划分方案》,完善了市区联动、部门联合、校际联盟的机制,并把单班班额控制在60人以内作为铁的纪律执行,打破了市、区校际界限,改变了以往招生秩序混乱、适龄儿童跨学区入学和城区学校班额过大等弊端,规范了学校招生办学行为。二是在资源整合方面,通过实施延安市第二中学改办延安枣园小学、延安农业学校改办杜甫川小学改建项目,新增学位2948个,其中新增一年级学位1040个,两所学校逐年人数可达4000人左右,缓解了城区小学入学压力。实施枣园镇中心小学、布吉希望小学改建幼儿园项目及洛杉矶幼儿园扩建项目,可新增幼儿学位810个。三是在校际联盟方面,通过“一校多区”和教师交流等,起到了平衡生源、降低班额的目的,缓解了各校的入学压力。四是在宣传引导方面,通过向市区发布教育资源整合信息,赢得了多数学生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为下一步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存在问题
尽管城区教育资源整合及校际联盟工作初见成效,但从目前新生入学情况看,广大家长、学生依然选择规模大、交通便利的学校,大多数学生不愿到规模较小的学校和村级学校就读,择校问题依然是城区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一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群众收入水平和对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很多家长渴望优质教育资源,希望孩子能接受最好的教育。二是城区教育资源整合尚在起步阶段,大学区管理体制目前还在完善、规范之中,校际联盟深化巩固和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推动城区教育高位均衡仍需时日。三是桥沟小学、杨家岭小学和宝塔小学等学校,与市实验小学、职院附小、北关小学、育才学校、东关小学在办学规模、地理位置和管理水平等方面差距较大,生源吸引力相对较弱。
城区教育资源整合与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座谈会在延安实验小学召开
2014年07月31日
来源:延安日报社
7月29日下午,城区教育资源整合与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座谈会在延安实验小学召开。副市长赵璟出席会议并讲话。
座谈会上,市、区教育部门分别汇报了城区教育资源整合和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情况,城区小学各学区长汇报了校际联盟工作进展情况和下阶段工作打算,城区部分中学负责人就中学校际联盟工作谈了具体意见和建议。赵璟认真听取大家的发言,并就有关问题与大家进行探讨交流。
赵璟指出,加快推进城区教育资源整合,实现城区教育均衡协调发展,是市委、市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市率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现实要求。市教育局和宝塔区政府要把城区教育资源整合摆在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认真研究解决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深入实施和持续推进校际联盟工作,推动城区中小学师资、生源、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逐步均衡,不断提升城区学校整体办学水平。要加快城区学校改造建设,完善设施设备,提高学校标准化程度。要继续组织实施城区学校视导工作,通过专家视导、会诊把脉、分析研判,为城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治病良方。要进一步理顺规范城区办学体制,强化入学管理,规范招生程序,坚持“阳光招生”、透明操作,真正做到公开公正公平,确保城区入学工作顺利进行。
延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延安城区教育资源整合实施方案的通知【字体:大中小】 延政办发〔2013〕40号
延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延安城区教育资源整合实施方案的通知
宝塔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延安城区教育资源整合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延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3年4月23日
延安城区教育资源整合实施方案
为了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意见〉》(延市发〔2011〕11号)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整合城区教育资源的要求,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思路
采取整合、改扩建的办法,充分利用现有闲置校舍,整合优化城区教育资源,扩大城区教育资源总量,缓解城区入学矛盾;创新学校管理运行机制,加强校际合作共建,统筹师资配置和生源流动,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城区教育持续均衡协调发展。
二、主要任务
(一)整合教育资源
按照“盘活资源、扩大总量”的原则,采取整合、改扩建的办法,改建小学2所,改建幼儿园3所,扩建幼儿园1所;新增小学学位3105个、幼儿学位810个。
1、在延安农业学校原址和延安市第二中学分别创办小学。
2、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附属中学初、高中逐年剥离。
3、将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小学迁入原延安师范院内办学。
4、在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小学现址、枣园镇中心小学、枣园镇布吉希望小学分别创办幼儿园。
5、扩建洛杉矶保育院。
(二)推行校际联盟
按照“大小搭配、强弱联合、教师交流、管理同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将城区17所公办小学划分为六个大学区,组建六个校际联盟,发挥优质学校的资源优势和品牌效应,提升薄弱学校、规模较小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
1、城北以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小学为中心校,辐射带动延安希望小学、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
2、北关以北关小学为中心校,辐射带动王家坪小学、市场沟小学。
3、南关以延安育才学校为中心校,辐射带动宝塔小学、南关小学。
4、柳林川以宝塔区实验小学为中心校,辐射带动桥沟镇七里铺村小学、柳林镇中心小学。
5、东关以东关小学为中心校,辐射带动中银希望小学。
6、城东以延安市实验小学为中心校,辐射带动桥沟镇中心小学、宝塔区第一中学附属小学。
以上六个校际联盟由中心校负责指导教学管理、教育科研、师资培训等,做到教育教学工作同步安排、同步实施、同步考核、同步评比、同步应用。市区教育部门要加快建立校际联盟管理制度,科学划分学区,统一学校命名,加强学校管理考核,开展专项督导评估,建立市区联动、校校联动的长效机制。
三、实施步骤
(一)城区教育资源整合
第一阶段(2013年4月至8月):改建小学2所,即在延安农业学校原址兴办小学,办学规模1755名,由宝塔区政府实施;延安市第二中学改办为小学,办学规模1350名,由市教育局实施。以上两所小学2013年秋季开学投入使用。
第二阶段(2013年9月至2014年2月):改建幼儿园3所、扩建幼儿园1所,即在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小学现址兴办幼儿园,办园规模360名,由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实施;枣园镇中心小学、枣园镇布吉希望小学改办为幼儿园,办园规模分别为270名、180名,由宝塔区政府实施。以上4所幼儿园2014年秋季开学投入使用。扩建洛杉矶保育院由市妇联实施。
(二)推行校际联盟工作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5月)。学习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结合城区学校视导工作,制定校际联盟实施细则、评估标准、考核办法等。各校际联盟建立大学区制,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3年6月至7月)。广泛宣传发动,争取学生、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制定《关于城区学区划分的意见》等管理制度,统一学校命名,启动教师交流工作,全面实施校际联盟工作。第三阶段:完善阶段(2013年8月至9月)。完善校际联盟工作管理运行机制,总结推广校际联盟的做法和经验,促进校际联盟运行常态化、管理规范化、效益最大化。
推行校际联盟工作由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
延安市副市长赵璟检查延安城区学校秋季开学工作 2014/9/11 10:16:25 来源: 延安市教育局 作者: 查看网友评论 跟贴 0 条 点击: 161
近日,延安市副市长赵璟带领延安市教育局和宝塔区政府负责同志深入城区中小学、幼儿园进行调研。她强调,要继续深入推进校际联盟,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赵璟先后到宝塔区第一中学、宝塔北桥沟幼儿园、王家坪小学、宝塔区第一幼儿园、延安励博中学、宝塔区第三中学进行调研,实地察看学校教室、餐厅、活动室、学生公寓等,询问学校招生情况、班额人数控制和校际联盟推进情况,详细了解学校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赵璟在调研中指出,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城区学校招生和开学工作总体平稳有序、顺利推进。学校的硬件、软件设施和校园风貌也有了很大改善,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下一阶段,一要统筹安排,扎实推进城区重点教育项目建设,努力抓好重点镇、新型农村社区和新区学校建设和标准化配套建设。二要继续深入推进校际联盟工作。逐步统一整合市区、城乡教育资源,切实利用好闲置教育设施,确保各类教育资源都充分发挥作用。中心学校要努力带动成员学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满足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群众的需求,不断向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迈进。三要总结推广城区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好经验、好做法,认真学习宝塔区“网上申请”、“上门服务”等做法,努力为老百姓提供便利,同时要认真做好招生和入学数据的统计分析,认真对比发现问题和不足,切实加快整改落实。
祁玉江到延安市区部分学校慰问教师
弘扬尊师重教优良传统 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 2014-09-11 15:25 来源: 人民论坛网陕西资讯 作者: 张福川 王彦锋 字号:
9月9日,在第30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延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宝塔区委书记祁玉江先后深入家贝乐幼儿园、宝塔区第一中学、延安育才小学、宝塔区第四中学慰问一线教师,向大家表示诚挚的问候和节日的祝福。随后在宝塔第四中学与部分优秀教育工作者座谈,共商教育发展大计。他强调,要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
祁玉江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全区各级党委政府要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努力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是人生公平的起点。要围绕师资均衡和硬件均衡,逐步缩小城乡、校际发展差距,优化学校布局,努力让群众享有均等化、优质化的公共教育服务。要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因材施教、知行合一,着力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深化教育领域的改革创新,完善政府主导的多元办学投资机制,建立以业绩为导向的用人机制、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总结推广城区校际联盟经验,使改革创新成为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组织开展大规模的培训,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校长的职业化、专业化水平,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育工作者队伍。希望广大教师自觉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以德立身治教,关心、关爱每一名学生,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第五篇:微课程研究是一种校本研修的新方式
微课程研究是一种校本研修的新方式,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新路径。
一、校本微课程研究的策略
校本微课程研究有三个要素:“为了教学”,“在教学中”,“通过教学”。
“为了教学”是指微课程研究的主要目的不在于验证某种理论,而在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的内在价值。
“在教学中”是指微课程研究的主要是教学问题,是自己教室里发生的问题,而不是某种教学理论的假设。
“通过教学”是指教师本人在日常教学中亲自解决问题,而不是让教师把日常教学工作放在一边,而去专门研究。
教师通过小问题、小课题、小策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不断更新观念、改进教学行为,促进自己的专业化成长。
为了改进自己的工作,打算追踪解决某个小问题时,教师首先要确定一个小课题,再将课题付之于行动研究,提出小策略,看是否能真正解决问题。微课程研究要求教师在“课题——设计——行动——反思”的过程中开展研究。
问题:关键问题课题化
微课程研究强调解决教师自己的、真实的问题。不过,并非任何教学问题都构成研究课题,只有当教师持续地关注某个有意义的教育教学问题时,当教师比较细心地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之后,日常的教学问题才可能转化为研究课题,教师的问题意识才能上升为课题意识。强调对问题的追踪和设计意味着所研究的课题来自教师自己的教学实践,是自下而上的,是教师自己的问题,是教室里发生的“真实的问题”,而非“假想的问题”。
设计:用高效课堂理论助推
其实,教师一直在与研究打交道,比如备课、写教案等。微课程研究意义上的设计虽不完全等同于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行动,但它实际上离不开教师日常的、具体的、以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教学为单位的教学设计。微课程的设计意味着教师发现某个值得追踪的教育教学问题之后,在接下来一系列的课堂教学行动中,寻找和确定解决该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微课程研究不仅是教师个人的教学探索,更是具有合作意义的集体研究。当教师以学生立场、生命立场来设计解决这些小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时,这就是“教学即研究”的理念。
高效课堂是相对于原来的那种“少、慢、差、费”的无效教育而言的,其核心是以学生为本。高效课堂的特点有三个:一是学生直接面对教材,将教材还原为“生活”,关键是主动学习;二是将教材还原为课程资源,还原为学生的生活实践,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三是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本知识,而是在学习知识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生活的情趣,在艺术欣赏和创作中形成高尚的生活态度、生活情趣,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日常的教学小问题只有经过设计才转化为研究课题,而设计就要选择高效课堂的模式。
微课程研究在寻找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更强调高效课堂理念的支持。教师选择何种理念将决定教师选择何种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微课程研究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问题解决,它需要教师不断地与周围的同伴对话、与校外的专家对话,也需要必要的理论充电。
行动:既要执行,更要再创造
教学行动是指将设计好的教学方案付诸实践。如果设计的方案是一个教学过程,那么接下来的行动,既包括教师的展示,也包括相关合作者的展示。就教师的展示而言,行动不仅意味着观察事先所设计的方案能否解决问题,而且意味着创造性地执行事先设计的方案。教师一旦进入真实的课堂,面对具体的学生,就不得不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和教学过程中的突发状况,灵活调整方案。
就合作者而言,展示行动不仅包括观察事先所设计的方案是否有效,而且也包括倾听和观察所设计方案的执行是否合理。
微课程研究不仅要设计方案,而且更要注重再创新。它不仅努力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而且希望通过行动来引起教学实践的改进,并在改进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观察原先设计的方案是否有效,问题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解决。这个行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由学生、创意者、合作者共同再创造的过程。
反思:用“我口”说“我心”
在微课程研究的过程中,反思是贯穿始终的。
微课程研究是一种基于教师个体自主思考的合作研究,合作研究的前提是教师个体的自主独立的思考。微课程研究既需要教师与同伴之间、教师与校外专家之间的合作,也需要教师个人的独立思考并“发表”自己的意见。这种“发表”既包括在各种报刊上的公开发表,也包括了教师与同伴之间或教师与专家之间面对面的对话。
教师的“发表”是重要的,所有的合作研究都以教师个人将自己的意见发表出来为前提。教师要善于用个性化语言或实践性语言,说出自己的心得体会,讲述自己的教学故事,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喜悦或困惑,这就是用“我口”说“我心”。
“发表”自己的教学故事对教师个人而言是反思,对合作者而言是共鸣与分享。创新的火花往往是在交流中产生的。
如何将微课程研究落到实处
要将微课程研究落到实处,必须要做好以下工作。
1.建立机制,形成校本微课程研究的氛围
要形成校本微课程研究的浓郁氛围,必须解决好以下问题:改变教师的角色意识,树立教师即研究者、教室即研究室、教研组即研究组的观念,教育科研并不是少数教育专家的专利,每一个教师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探讨校本教研的具体开展方式,开辟多样化的研究途径;逐步建立校本微课程研究的保障机制,从制度、时间、条件、指导督促、交流合作等方面为校本微课程研究创造宽松的环境。
要形成校本微课程研究的浓郁氛围,必须要坚持这样的策略:第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从理论上弄清微课程研究的定位、实施的前提、问题的确定、方案的制订、方法的综合运用等具体问题,认识到校本微课程研究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第二,体验培训,建立队伍。每一学科都要开展有关微课程研究的培训和研讨活动,逐步发现和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建立微课程研究的基本力量。第三,典型示范,整体推动。选择基础好、教研气氛浓、教师素质好的学科作为工作重点,学校领导深入教学第一线,和学科教师共同探讨本学科微课程研究具体开展的方式、途径,建立本学科微课程研究的工作机制。在学科试点基础上,总结经验、交流体会、表彰先进、推动工作。
校本微课程研究,校长是第一责任人,要主动承担微课程研究的组织、领导之责;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是基本研究单位;全体教师都是参与者、行动者、研究者。学校要制定翔实的活动计划,每一项计划都要做到人员、内容、组织保障、检查督促四落实;要通过完善制度保障,促使微课程研究活动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自发走向自觉,由无序走向有序。
2.同伴互助,共同提高,在互学互动中共同成长
微课程研究要求教师开展师徒结对,师徒各展其长,互帮互学,优势互补。只有定期就教育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开展集体会诊活动,找出解决办法,才有可能形成高质量的微课程。对于典型的小课题,可采用个人构思→集中交流→写出个案→交流讨论→达成共识→形成方案的方式,由专业人员制作成PPT,再转换成微课程,在教学中实践,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再次修改,反复磨合,直至满意为止。
以问题为中心开展课题研究、集体攻关。最有价值的小课题,是实践中产生的问题,课题研究的生命力在于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例如,新课程提倡探究式教学,在实验之初,教师往往遇到两难的局面:一方面,教师若指导过度,学生就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另一方面,若教师指导不到位,学生的探究活动又会杂乱无章、盲目无序,从而无法完成学习任务。如何处理教师指导与开放式教学的关系呢?备课组以此作为课题展开行动研究,反复尝试,摸索了以下行之有效的方法:第一,在教学方法上“循环探究,逐步深入”,先将新课内容划分为几个大问题,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教学形成一个先散后聚、不断聚散的交替循环过程;第二,将探究教学的相关内容延伸至课外,对学生而言,可以先预习课文、查找资料、自制教具等;对教师而言,需要课前认真备课,预见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课中随机应变,课后注意反思和总结。这些不仅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任务的扎实完成,也有利于教师在新课程实践中不断完善教学。
组织个案研究,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在实验过程中,有意识地把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课堂实况用摄像机拍摄下来,然后拿到备课组或教研组播放,解剖“麻雀”,先由上课教师介绍设计思路,然后,针对上课教师的理论设计和实际上课过程中的学生反应进行比较,一方面发现其闪光之处,作为今后教学的范例;另一方面找出其中不足,引以为戒。还可以把有代表性的课例或教学设计做成微课程放到网站上展示,供大家自由讨论。
3.自我反思,自我成长
反思应贯穿于微课程研究的整个过程之中:既有设计过程中的行动前反思,又有实践过程中的行动中反思,还要有实践后的行动后反思。反思的主要内容为:设计是否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策略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方法是否解决现实问题,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等。
反思的最简单形式是写微课程后记。在后记的基础上,我们鼓励教师对自己的微课程反思进行理论总结,同时,我们也鼓励教师用微课程记录自己教学故事,以此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