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7秋学期课题研究工作总结
2007秋学期课题研究工作总结
小学数学教具学具课件化课题组
执笔人:陆戆
(一)组织管理的到位为课题研究提供了保障
切实做好“小学数学教具学具课件化”的课题研究工作,定期检查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课题负责人为主研人员并负责具体的工作。课组题每位成员对课题研究任务认真加以贯彻实施。
课题组进行了相关的制度规范。由学校教科室对本课题制定了学习、研究、奖励的相关制度。
(二)硬件条件的创立为课题研究打下了基础
我校从2004年以来,在县教育局、电教站的支持下,学校投入大量自有经费,建设了庞大的校园网络,为每个教师办公室配备了一台电脑,网络接口到每个教室。每个班级装备了“三机一幕”(含34英寸电视机、DVD机、光学投影机和幕布)。这为我校各学科开展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基础和操作平台。
(三)教师培训的开展为课题研究增加了动力
我校积极开展对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力提高的培训,在日常工作中要求教师尽量采用电子文档方式上交材料,利用校园网传输文件,特别是每期上交5篇教学案例(电子文档)以及相关课件,对教师应用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极大地帮助。学校对本课题组的教师的培训、研究学习环节形成了制度化。对本课题的研究实施,不仅是新的教学资源和丰富的教学活动,更重要的是它带给我们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
(四)课题研究的开展实施
1.多媒体资源和网络资源的收集、制作、整理。
课题教师注意从平常的教学中去收集教学素材。根据每一节课的教学需求,从互联网上去收集相应的图片、课件和视频资料等。利用自己的数码相机和摄像机采集相关的物理现象和实验情况,对自己的数学教学设计尽量用电子到教具。同时,实现了资源与平台的有机结合。2.集体备课、集体教研,个人深化加工。课题组教师由于都是物理组教师,为了在教学中渗透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有意识地开展集体备课研究,教师就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与研究,发挥集体的智慧,以期在思维碰撞中产生更多的火花,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同时要求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提升和再创造的班本化处理,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教学个性,更好地适应自己学生的学情。
3.课题研究实施的重点面向学生
我们在教学中精心收集和制作的资源直接用于课堂教学。课题组的老师在本学年,都上了不少的多媒体课。如廖亦云老师在多媒体教室上了一节“认识方向”的公开研究课,并作了录像保存。周琴老师利用教室的大屏幕电视和DVD机,使多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深入到日常的课堂中。这些教师面向学生的教学使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得以实施。
(五)本课题研究阶段成果
在本年度,我校切实开展“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的各种研究工作,取得的一些成效。课题组多名成员的课件在常州市课件评比中获得名次,多篇论文在省级刊物发表。
(六)课题研究的反思与努力方向
课题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们反思还存在一些主要问题:课组题成员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水平存在差异,个别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的利用率不高。有的教师存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反而加重教师工作负担”的思想。集体备课、教研的工作还需加强。
教师是课题研究的主要力量,所以课题研究成败的关键是教师。学校将充分利用优势条件,利用有课题研究经验的教师的带动,努力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素养和教学能力,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第二篇:2012年秋课题研究工作总结
2012年秋课题研究工作总结 一直以来,我校秉承“ 革命传统教育立校,教育科研兴校,教师发展强校”的理念,践行“精细化管理强校的”思想,结合学校办学特色之优势,大力开展小学革命传统教育,并深入开展小学革命传统教育实践有效策略的课题研究。通过前期大量有效的工作,本学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举行红歌大家唱的活动
学校积极倡导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实践活动,结合办学之特色,相机在不同节日有针对性开展有意义深入人心的革命传统教育。在2012年9月,学校政教处、大队部作好部署,组织开展国庆节红歌大赛。各班经过充分的准备,在庆国庆歌咏比赛中,各显风采。在评委公正、公平、客观的评价下,评出了一等奖、优胜奖。学生在活动中深受感染、深受教育。并且学校有力传承了革命传统教育,传承了红色文化,彰显办学特色。
二、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板报评比活动
学校充分利用革命传统教育实践活动的阵地,积极宣传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加强学生思想教育,注重文化氛围,注重教育方式和教育策略,摒弃说教。
9月是弘扬民族精神月,它与我校的革命传统教育是相吻合的,借此契机,学校组织各班主办班级黑板报,其主题以革命传统教育为主。行政成员为评委,対每班的板报评定等级。以班级文化促班风,以班风促学风。
三、举办了盛大的感恩教育活动
为了教育学生成为一个明事理、学感恩、做真人的人,学校聘请感恩报告团来校演讲,应邀学生家长和社区代表出席参加活动。感恩活动有声有色,演讲代表李玉的声情并茂,激情演讲感人肺腑,深深感染在座的每一位家长,让在座的每一名学生都受到一次切身的教育。学生泪流满面,深受启发,懂得感恩。
四、接受了阶段性诊断
在本学期,学校接受了由区教科室组织的课题研究中期诊断。接受检查前,教科室精心收集和完善资料,并加强资料建设。规范的打印、整理、装订资料。
教科室结合学校开展的革命传统教育实践活动实际情况,撰写了《革命传统教育实践有效策略研究》课题研究的汇报材料。在六指小学举行的阶段性检查活动中,我校的汇报,资料建设,革命传统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受到检查组和入会的学校领导的高度评价,并被评为“黄陂区教科研先进单位”。
五、课堂相机渗透革命传统教育
在深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实践活动中,教科室、教务处积极倡导课堂相机渗透革命传统教育。教师们在教学中结合课型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有的放矢,相机渗透革命传统教育。教学效果好,学生在课堂教育中深受教育。
六、组织教师撰写论文
学校革命传统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受到良好的成效,结合上级文件精神,教科室相应组织教师撰写有关革命传统教育的论文与案例。教师在实践活动中有心得、有感受、有体会,在撰写论文中结合实际,结合反思尽情泼洒笔墨,其中有40余名教师分别获得省级一、二、三等奖,受到主管部门的高度评价。
成绩是属于过去的,对于《革命传统教育实践有效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我们还有待更多的思考与反思,还有待我们更深入探究,寻求更有效的途径与策略。
王家河小学教科室李正想撰稿
第三篇:2008秋学期创意美术课题研究计划
创意美术课题研究计划——色彩妙妙妙
一、课题名称:色彩妙妙妙
二、问题的提出背景:本研究是具有混龄特色的创意美术,参与的幼儿有刚入园的新生,他们对于色彩的认识仅仅是表面的认识,许多幼儿连色彩的名称都不知道,只知道他们好看。有中大班的老生,他们对于色彩有一定的认识,也有许多的丰富的用色经验,但在技能技巧上还需再提高;从他们熟悉的美术色彩入手,让他们带着弟弟妹妹玩色,从而也激发他们更进一步对色彩的应用
幼儿园美术活动很大一部分都与如何运用色彩有关,而此时又是本班幼儿认识色彩的关键时刻,基础打好了他们今后将收益无穷。所以我们选择了幼儿喜欢的色彩,将《色彩妙妙妙》列为本园的混龄创意美术课题研究。
三、研究对象:稻小全体幼儿(混龄)
四、研究时间:2008-9~2009.1
五、研究方法:
以实验研究法、操作法为主,观察法、调查法、谈话法为辅。
六、研究的目的:
(一)让幼儿认识各种常见的色彩,学习正确的涂色方法(包括渐变色和对比色),对多种色彩感兴趣。
(二)通过幼儿对周围环境和美术作品的感知,诱发幼儿兴趣,陶冶幼儿情操,开启智力,在获得美感和喜悦的同时激发幼儿的创新精神。
(三)通过“观察—体验—发现—想象—表现—创造”来开展活动,让幼儿观察、游戏、创作等具体实践活动来进行,学习色彩的运用。
七、课题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8.9~2008~101、认真学习《纲要》精神,学习有关美术教育方面的文章,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以混龄幼儿为主体,贴近幼儿实际,注重活动的操作性和启发性,循序渐进、由潜入深,促进幼儿运用色彩能力的发展。
2、对混龄幼儿进行认识色彩、运用色彩水平的测试,为开展《色彩妙妙妙》课题做准备。
3、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研究计划。
第一阶段:2008-10~2008-111、收集有关作品,组织幼儿共同欣赏,以激发幼儿对色彩的兴趣。
2、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关内容进行运用色彩绘画的教学,初步培养幼儿对色彩的兴趣。
3、收集相关材料,阶段小结。
第二阶段2008-11~2008-121、调整策略,选择适合小班幼儿运用色彩绘画的教学内容进行指导,提高中大班幼儿运用色彩绘画的水平。
2、启发引导幼儿、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选择各种内容,运用各种手段,开运用色彩绘画教学,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感受和体验,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富有个性的表现自己,在活动中展示出天真稚拙的美、大胆的创造,增强幼儿的兴趣和自信心。
3、对幼儿进行后测,并收集相关材料。总结阶段:2008-12~2009-11、做好总结工作,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总结。
2、收集幼儿的作品,布置作品展。
第四篇:2016秋课题研究计划
2016年秋“生成资源巧利用”课题实验计划
郭家坝镇明德小学数学组
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因此,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线性的过程,而应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动态发展的过程,作为教师应及时关注捕捉并有效利用这一过程中生成的资源,促进学生的真正发展。教师对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准确、及时地捕捉并对其加以合理利用,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使数学课堂不断涌现精彩、鲜活的画卷。
为了让实验有目的、有针对性、有效地开展,特制定本学期实验计划。
一、时间:2016年9月——2017年元月
二、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增强教师的生成意识和资源意识,提高教师对课堂的调控能力,使每位教师成为课堂教学智慧的抉择者,更有效地引导、促进学生的发展。
2.通过课题研究,从成功的案例中探索出一系列可操作的、有成效的、具有一定推广价值的捕捉和利用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策略,服务于教师的课堂教学。
3.通过课题研究,使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和多变性,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和最佳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师捕捉并利用学生动态资源的能力、自我的思辩的能力,形成一支具有合理有效利用课堂动态资源的教师队伍
三、研究内容
1、捕捉和利用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策略的原则的研究。
2、课堂动态生成资源利用的策略的研究。(亮点、错误、机会、信息、时间、空间、问题、差异、偶发事件等)
3、巧妙把握生成性因素,提高课堂教学价值的研究。在实施“动态生成式教学”时,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1)、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2)、教学内容的动态生成;(3)、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
四、主要工作和措施:
1、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本课题的实施方案和有关的理论书籍,提高教师的研究水平和在实践中的操作能力。
2、注重过程。课题研究重在过程,学校对教师科研过程的监控,实施课题全程管理,让每一位教师都经历真正的研究过程,体味研究的酸甜苦辣,不仅能确保课题的质量,更能确保教师健康地发展。课题组先集体备课,本人在此基础上纳入自己的思想进行修改、上课,课题组成员听课、评课,综合成员的意见,形成材料。
3、为了让课题研究更有实效性,与教学相结合,本学期我校的课堂教学研究月与课题紧密相结合,让每一位实验教师结合课题上一节教学研究课,全面提高教师的研究水平。并对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进行推广。
4、充分调动教师科研的积极性,对研究成效果好的教师进行奖励。在研究过程中,学校多为教师创设展示自己能力的平台,让教师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5、课题负责人经常听实验班的课,与课题组的教师共同探讨。
6、课题成员注重教学反思,收集典案,总结课题在实验中的成功做法,反思存在的问题。
7、撰写课题论文、反思、典案和课题总结并整理汇编。
五、主要活动安排 2016年9月
(1)制定本期课题实验计划。
(2)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学习。依据课题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关教育理论书籍和报刊文章进行学习,并做好读书笔记。
2016年10月——12月
(1)课题组成员进行集体备课,随堂听课,跟踪了解实验效果,对教案、个案、案例作进一步修改。
(2)课题组成员进行教学展示,开展:“三课达标”、“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
(3)定期举行公开课,请教研专家到校听课指导,集思广益,总结经验。2017年元月
(1)实验教师总结阶段性课题研究成果。
(2)课题组长整理课题资源,对一年来课题组优秀论文、案例、反思交流汇编。
第五篇:2007年秋学期数学课题研究阶段小结
2007年秋学期数学课题研究阶段小结
常胜小学课题组 执笔 戴留松
2007年9月,我校数学组部分成员参加了省立项课题“ 小学数学练习活动设计的探究与实践研究”——子课题“小学数学练习活动的有效性策略研究”的研究,已过去半年,现将这一学期所做工作作如下汇报:
一、努力加强课题组的理论学习。
本课题是在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五年的背景下开展的,课题组成员应通过学习课程改革理论,充分认识到本课题的主导思想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本课题研究本身就是深化和推进新课程改革工作的一部分。如果脱离了课程改革这个大背景,本课题的研究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了我们研究的真实意义。所以课题研究要紧紧围绕新课程改革这个教学科研的中心工作来开展。要时时以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和经验来指导我们的课题研究实践。
这一学期课题组以课程理论和先进的研究经验为指导,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的、前沿的课改理论,以教育教学类专著《有效教学-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为主要理论学习内容,另强调集中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原则,要求全体组员坚持每学期学习一本有关教育理论书籍或每月学习一本教育类杂志,以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组织全校教师再次学习课程标准,明确每一学段的教学目标,避免出现有的教师盲目地教,力求做到不超前,不滞后。通过理论学习,课题组成员很好的得到了课程思想及理念的洗礼,同时对本课题的研究也作好了一定理论思想准备,为持续、有效开展课题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扎实开展研究活动
1、调查研究学生状况
针对目前小学数学练习活动的状况,比如学生在练习活动中参与程度、兴趣喜好、目标达成等方面,对学校低中高段学生作了一次问卷调查,以此从学生层面调查练习活动的基本情况,为练习活动的有效性策略研究提供第一手鲜活的资料。
2、开展有效教学研究课
本学期,我们把课题组与数学教研组相结合,让每位课题组教师围绕课题参与集体备课、上课、评课活动,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在课题实施的初步阶段,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对小学数学教材内容进行了分析,确定授课的实际内容,恰当选择课型,大力开展有效教学研讨课。其中,戴留松老师执教了第七册的《认识平行》,朱霞老师执教了第五册的《认识几分之一》,蒋菊妹老师执教了第十一册的《按比例分配》,洪根风老师执教了第十一册的《百分率的应用》,程远老师执教了第九册《找规律》等。为了保证开展课题研讨课的质量,我们规定每次的教研活动都要做到“四个要”:一要集体备课,二要全员听课,三要说课反思,四要重视评课。每节研讨课都采用各人构思——交流讨论——达成共识——形成教案(学案)的备课方式。教学设计要体现新课程理念,体现课题研究的内容,力争做到:每节研究课关注的重点是练习活动的有效性,必须是有效地练习,有效的课堂。
数学练习活动应分为应用活动和探索活动两种形式,课题组成员通过学习、交流、研究,确定在第一学段的教学中,主要是以应用活动为主,而在第二学段的教学中,应大力开展探索活动。如朱霞老师上的研讨课《认识几分之一》,在自主参与,练习环节中,能让学生动手操作,运用身边的材料自己创造出新的几分之一的分数。洪根风珍老师上的《百分率的应用》,在学生学习了新知后,能让学生联系身边的现象,例举出生活中的百分率,既增长见识,又对百分率有了新的认识,等等。这学期我校就围绕本课题开展了两次数学大组观摩交流活动,一是观摩了 “2007年江苏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质汇报课”的部分录像,并让参加此次活动的两位老师谈了观摩感受,二是召集全体数学教师一起学习本课题组拟定的研究活动方案,并进行了交流讨论。
3、开展课题沙龙研讨
这一学期初,课题组就围绕本组研究课题制定课题沙龙研讨活动计划,每月开展一次,每次有两名中心发言人(负责人),每次活动确定一个主题,活动前要求人人有准备,中心发言人必须围绕主题准备详细的发言材料,交流时每一个参与者也要有自己的书面发言材料。
三、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小学数学练习活动的有效性策略研究》课题的探究促进了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1、教师教的方式变了。现在的课堂改变了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教师从头讲到尾”的教学方式。变成了教师引导点拨,运用“讨论”,“探究”,“图解”,“情境”,“发现”等方法促使学生自主练习。在备课、课堂教学、课后反思三个方面都有了一定变化。
2、学生学习方式变了。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变为自主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积极主动,兴致勃勃,课堂变成了他们研究讨论问题,获取知识,开发智力,探究创新,个性表现的乐园。课堂上,他们是学习的主人,在老师的组织指导下,积极发言讨论,提问质疑,批驳不同观点,争论研究,表演操作。
3、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论文方面:教师的理论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戴留松老师的论文《关注情境课堂 提高复习效果》在《教师报》发表,蒋菊妹老师的论文《适度开发 彰显开放》在中国教育学会主办的全国中小学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含新课程教育教学论文)大赛中分获二等奖,另还有三位老师的论文在金坛市小学数学年会论文赛中获奖。
课例方面:2007年10月,课题组成员朱敏老师执教的《确定位置》一课在参加“江苏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优活动”中获得二等奖;2007年10月,在金坛市小学青年教师数学评优活动中,徐秀珍老师执教的《认识线段》获得市小学数学第一学段二等奖。同时,在这次活动中,戴留松和朱霞两位老师的课也得到了评委老师的一致好评。
四、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努力方向: 存在问题:
1、个别教师对新课程理念和练习活动的有效性策略的理解和把握不够准确,转变观念难度较大,致使他们有时在教学中依然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2、课堂组织形式和学生练习活动方式放开后,完成教学任务与课堂教学时间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努力方向:
1、继续加大培训力度,不断优化课题研究教师队伍。
2、深入进行课题实验,鼓励课题组教师,大胆实验,将当前有关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理念、策略和数学教育传统中的有效做法、经验有机结合,在 实验中探索出一种操作性强、适应面广、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课堂练习活动有效实践模式,反复实践、反复研究、对比分析,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教训,在实践中勇于探索。
回顾一段来的工作,我们感到,在课题指导组、学校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在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课题的研究已有了良好的开端,并已取得初步成效,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脚踏实地,勇于实践,积极探索,及时总结经验,制定下一步工作的计划,使课题的实验研究工作卓有成效的开展下去,努力提高我校教育科研水平。
2007年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