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义务教育阶段城乡教师交流实践活动的思考
义务教育阶段城乡教师交流实践活动的思考
要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就必须解决教育条件保障的均衡化。在教育条件保障方面,教师的均衡化成为继教育投入后我国近期教育政策法律关注的焦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实施城乡教师交流制度,但理论界对如何促进城乡教师资源合理配置,缩短城乡教育发展差距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分析制约我国城乡教师交流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义务教育城乡教师有效交流建议。
一、城乡教师交流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
首先,“支教式”教师交流制度自身不仅交流程序不规范,缺乏完善的调研机制和信息沟通机制,而且管理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也不够完善,导致该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不少问题,实效性大大降低。另外,从“交流”本身的涵义看,教师交流应该是双向的,但目前的“支教式”教师交流却明显是单向的。同时,我国的教师交流制度仍未能真正摆脱“支教”的传统观念,更多地强调教师交流对于农村教育的扶助作用,而并未重视交流对教师素质提高的作用;而且教师交流的范围也只局限于部分城镇教师,主要是解决农村教师严重缺编现象,只考虑总体编制,不考虑实际情况;只注重形式,不考虑实效。农村教师并未能参与到教师交流之中。
其次城乡教师交流制度实施之后,参与交流的教师不得不离开原有的工作岗位,放弃原有的一些既得利益,这必然会引起这部分教师的不满或抵制。再次,这种制度对支教教师给予的优惠政策会引发新的教育不公平。因为支教教师只需要工作一年(以上)就可以获得相应的特殊待遇,而农村教师长期在农村工作却没有相应的特殊待遇,这种隐性的不公平必然会引发农村教师的不满。
第三,从支教学校角度看,不仅要损失一部分优质师资、多花费经费,而且编制被占、无法引入新教师,相反却需要其他教师补缺。同时,城市学校也难以保证支教教师的工作实效。如果支教教师的工作由于种种原因达不到预期目标,城市学校的发展也将受到影响。这些状况必然导致支援学校与教师交流制度目标出现不一致。为此,支援学校在实践中往往采取维护自身利益的变通方式,如派出不合格教师或落聘教师去支教,这使支教工作的预期目标难以达到。
第四,从受援学校角度看,受援学校希望通过此项制度为本校引入“留的住,用的上”的优质师资。但是实效并非如此。一年的支教时间除去教师的适应期和离开前的调整期,真正用在教学上的时间是很有限的,然后又得换另外一批支教教师。这样循环往复,非但不能达到预期目的,反而可能会影响原有的教学秩序,影响支教学校的教学质量。此外,由于信息不对称,受援学校并不知道到支教教师是迫于行政压力,还是心甘情愿。为此,受援学校将不得不承担由于事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道德风险”——如果那些城镇教师虽然参加了支教,但缺乏热情或者缺乏必要的能力,又该怎么办?
第五,从支教教师角度看,自身利益是他们考虑的重要内容。在教师交流过程中往往出现两种状况:一是一些教师认为他们的利益会因参与教师交流受到损失,因而持抵制态度;二是城镇教师“以支教之虚、谋晋升之实”,即将交流制度所提供的优惠待遇作为首要目标,而将帮助农村教育提高质量作为次要目的。显然,以上两种状况都是教师个人目标与教师交流制度预期目标不一致的体现,它会造成教师交流制度的异化,使其失去应有的作用,甚至产生负面影响。
二、制约教师交流原因分析
1、农村学校规模小,条件差,硬件设施落后
由于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加之国家各项惠民政策的落实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了基础设施投资,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农村人收入的增加,对孩子的教育有了较高的需求,追求优质的教育。因而农村学校规模一般较小,而经费又按学生人数划拨,导致学校经费不足。农村学校离城镇远,交通状况差,上班成本大,校舍条件无法与城区比。尽管农村小学在校舍及硬件设施配备上虽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城市小学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由于教育经费有限,很多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大部分农村小学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缺乏或不完备,图书馆的书籍数量少且陈旧,体育器材也很贫乏,很多设备仅仅是摆设,坏了也经常缺乏资金买新的。
2、教师相对缺编,工作负担重
在村小学中,教师缺编严重,靠支教维持正常教学,支教教师一年一换,无长远目标。加之年纪偏大的教师较多,这些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教育方式落后,教学质量存在很大问题。由于乡村信息相对闭塞,与外界的交往不多,造成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下降。教学点教师依然是用“一块黑板一张嘴,两只粉笔书一本”的传统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的。而学生的“学法”仍是“听、写、读、背、考”的五阶段式。这种原始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师生负担,消耗了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同时,农村家长为生活所迫纷纷外出务工,使农村家庭教育的缺位现象严重。把本应由家庭、家长承担的教育责任全推给教师和学校,要求教师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关心和照顾,这无疑加重了教师的负担,间接地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3.缺乏与市场相应的城乡教师交流机制
教师的流动是绝对的,稳定是相对的。因此为了减少教师流动的盲目性,实现教师流动合理、合法,就必须建立起相应的教师交流机制。但目前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教师交流制度,很多政策还处在“试行”阶段或处在“暂行办法”的地位,更不用说要上升到法律的高度。
与我国相比,日本中小学教师的定期流动制度比较完善、系统,值得我们借鉴。
首先,日本将“教师定期流动制”法律化。日本的教育法明确规定,一个教师在同一所学校连续工作不得超过五年;在一所学校连续任教一定年限以上的教师必须流动,同时限制任教不满三年的教师“跳槽”。
其次,日本将“教师定期流动制”系统化。第一,在流动地域上坚持“就近为主”的原则:一是在同一市、町、村之间流动,二是跨县一级(相当于我国的省一级)行政区域间流动,前者所占比重很大。第二,流动的对象分为几种情况:1)凡在一校连续任教十年以上以及新任教师连续六年以上者,以此为硬性条件;2)为解决定员超编而有必要流动者;3)在区、市、街道、村范围内的学校及学校之间,如教师队伍在结构上(专业、年龄、资格、男女比例等)不尽合理,有必要调整而流动者。另外,对不应流动者也做出了相应规定,如任教不满两年的教师、57岁以上60岁未满的教师、妊娠或产休假期间的教师和长期缺勤的教师等。第三,教师流动的具体操作程序一般在每年的11月上旬,由县(都道府)一级教育委员会发布教师定期流动的实施要旨,内容包括地域或地区的指定和有关原则、要求等。个体教师都要先填写一份调查表,其中包括流动的意向,然后由校长决定人选(一般要征求本人意见)并报上一级主管部门审核,最后由县(都道府)教育委员会教育长批准(校长则由教育长直接任命换岗,本人也可以提出申请)。
三、促进教师交流保障措施
1.建立规范的教师对等交流程序
首先,教师对等交流的对象应该是城乡学校中已经工作6年及以上的合格在编教师,并且交流教师在个人素质上必须基本相当,学科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同时,交流人员的选择应该尽可能保持学科、职称和年龄结构的合理性。其次,教师对等交流的模式分为两种:一是义务型对等交流,即凡符合规定的教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必须在城乡学校之间轮岗教学。二是补偿型对等交流,这主要是针对我国目前农村优秀教师流失状况比较严重而采取的交流方式,即接收交流学习教师的学校必须选出对等的优秀教师到派出教师的学校工作。教师每次对等交流的期限以6年为主,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但必须是一个完整的教学阶段(3-6年)。教师对等交流在每学年第二学期结束时进行,各学校上报对等交流的教师名单(应将已经达成和未达成对等交流意向的教师进行分类),最后由教育局视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安排,并在本学年结束时张榜公布。
2.合理选择和确定对等交流教师的工资待遇
总的来讲,教师对等交流的工资待遇有三种可选模式:其一,由于教师的身份已经发生根本改变,所以他们应按照交流后所在学校的相关规定来获取相应报酬;其二,由于到城市学校交流的教师可以享受比较好的工资待遇,所以教育部门应给予对等到农村学校交流的教师一定的补偿;
3.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
在管理上,对等交流教师应该以接收学校管理为主,教育部门宏观调控。接收学校与教育部门应该一起把好教师的入口关和出口关,保证教师对等交流过程中的公平性、公开性。在教师的使用管理上,接收学校应该将已经完全隶属于本校的交流教师纳入原有集体中,安排好他(她)们的教学和生活事宜,使他们能够在新学校中安心长期工作。
4.完善和强化考核机制
关于对等交流教师的考核,主要应该按照接收学校和教育部门的相关规定正常运行。同时,针对不同的对等交流模式,考核标准应有所不同。而且,为了保证教师对等交流的顺利实施与推广,教育部门必须加大考核力度,对于不认真履行职责的交流教师和相关学校必须严肃处理。
5.建立互动学校教育资源共享机制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平台,建立互动学校资源共享的教育信息资源中心,包括多媒体课件、教案、影视、教研成果等教育教学资源,以及其他教育公共信息。教师、学生都可以适时调用,以进行备课、教学和学习,实现网络交流与书面交流相结合。
总之,城乡教师交流既要按照“相对稳定、合理流动、资源共享”的原则,又要体现出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特点。教师定期流动的方式要相对稳定,即要有一定的流动期限要求,而教师的短期、适时、多样的交流形式可以克服教师定期流动相对固定的弊端,因此,在政策上要继续鼓励“送课下乡”等形式多样的短期交流方式。参考文献
[1]贾建国.城乡教师交流制度的问题及其改进.《教育发展研究》.2008(20)
[2]冯晖.日本“教师轮岗制”对我国基础教育建立“教师流动制”的启迪[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6
第二篇:300316_2014厦门市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校际交流实施意见
厦门市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校际交流的实施意见
(试行)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根据教育部、省、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工作的文件精神,为推进我市教师校际交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就做好我市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校际交流提出如下意见:
一、交流范围、对象:
(一)范围: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原则上在本区域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进行(市直属学校作为一个区域)。重点推进城乡学校之间、优质学校与普通(薄弱)学校之间、镇中心小学与村完全小学(教学点)之间的教师交流。
(二)对象
1、在同一所学校工作满6年、且年龄在45周岁以下的在职教师为应交流对象,每年学校教师交流的比例不少于应交流对象的10%。
2、特级教师、中小学正高级教师、市专家型教师、省、市学科带头人由市教育局组织选派到农村学校和新办校支教、帮扶。
3、区级学科带头人由区教育局组织选派到本区农村学校、新办校和普通(薄弱)学校支教、帮扶。
二、交流形式
要坚持组织选派与教师个人志愿相结合,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教师校际交流。
(一)校际教师交流
1、符合校际交流条件的教师到新校交流履职的年限为3年,交流期间的人事关系、职称评聘和工资关系保留在原学校。
2、交流期满后,教师回原学校工作。从优质学校交流到普通(薄弱)学校的教师可以选择留在新校工作。
3、教师原则上在优质学校与普通(薄弱)学校、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之间进行双向流动。
(二)校际对口支援
继续开展校际对口支援活动,把教师校际交流作为结对学校的重点帮扶内容。支援学校要主动通过示范课、公开课、评课说课、跟岗学习、师徒结对、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等多种形式,积极与对口帮扶的受援学校开展师资交流活动,努力提高受援学校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到2016年,实现城区学校对农村学校或普通(薄弱)学校结对全覆盖。从2014年起,校际对口支援学校符合以下条件的教师,方可认定支教经历。
1.结对学校每学年互派中层及以上干部至少1人,完成为期3学年的全职跨校交流任务。
2.结对学校每学年互派专任教师至少2人,完成为期3学年的全职跨校交流任务。
(三)名师支教(带教)帮扶
1、建立学科专家工作基地校,进一步发挥名师和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以支教(带教)、对口帮扶和全职支教为主要形式。
2、特级教师、中小学正高级教师、市专家型教师、省、市学科带头人等由市教育局统一按组织选派和个人志愿相结合的原则,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进行交流支教、帮扶。
特级教师、中小学正高级教师、市专家型教师、省、市学科带头人的对口帮扶和带教,承担指导不少于3名青年教师(其中农村教师至少1名),并在若干所对口帮扶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每月定期开示范课、专题讲座等任务,期限为3年;鼓励和支持名师参加全职支教,由市教育局分批组织到农村学校或普通(薄弱)学校全职支教2年。
区级学科带头人等骨干教师的支教、帮扶工作由区教育局组织实施。
(四)个人申请调动
符合校际交流条件的在职教师,可自愿申请到异校任教,根据工作需要,经学校和市、区教育局批准后,办理人事调动手续。
(五)岗位竞聘交流
各区教育部门每年应在普通(薄弱)学校中确定部分中、高级教师岗位,统一组织区域内符合条件的教师参加岗位竞聘,促进教师校际交流。
(六)新教师实行区管校用
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区域实行“区管校用”,即新招聘的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试行人事代理制度,落实人事关系“区管校用”管理体制,在同一所学校工作满6年的,符合交流条件的教师,其人事关系、工资关系可按“区管校用”的办法执行。
三、工作流程
每年4月底前,市、区学校应将符合校际交流条件的所有在职教师花名册和教师调动申请表分别报送市、区教育局。
市、区教育局根据各学校教师编制、岗位及符合交流条件的教师数等情况,下达各学校应交流的学科及交流名额指标。
各学校应根据市、区教育局下达的交流学科及交流名额,采取组织选派与教师个人申请相结合的方式,于当年5月底前将参与交流的教师名单报送市、区教育局。
市、区教育局根据实际情况,统筹安排,于8月上旬确定交流教师的学校。
各区教育局于9月底将当教师交流情况(包括学校、交流人数、交流形式、交流去向等)书面报告市教育局备案。
四、保障措施
(一)改善教师工作、生活条件
各区、学校要把努力改善教师交流的工作、生活条件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解决校际交流教师的交通、午休等问题。学校领导要在工作、生活上关心交流教师,适时组织到交流教师进行家访和慰问。
(二)建立教师交流经费保障制度。
市、区教育局要安排设立教师校际交流专项经费,为交流教师工作提供经费保障。
由市教育局组织选派到农村学校、新办校或薄弱学校对口帮扶的特级教师、中小学正高级教师在带教、帮扶期间,依托专家工作基地校按课时标准给予相应工作补贴,每人每月300元;参加跨区域全职支教的中小学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市专家型教师、省、市学科带头人教师在支教期间,每人每月生活和交通补助500元(其中,安排在本区域内支教的教师,每月生活和交通补助300元)。
(三)完善教师交流激励机制
1、在城区之间交流的教师在新校履职年满3年,经考核合格,申报高一级职称时视同支教经历。城区学校到农村学校交流的教师,履职一年及以上的,申报高一级职称时视为有农村任(支)教经历。
2、属于校际交流的教师交流期间的考核在新学校进行,按同等条件优先的原则确定绩效考核等次,使用原校指标,考核奖励由原校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在原学校按满工作量计发。
3、属于校际交流的教师交流期间的评优评先、继续教育等在新学校安排,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同时对表现优秀的,纳入学校后备干部管理。
4、对于具备中、高级职称资格教师申请人事调动交流到农村学校或普通(薄弱)学校工作,其在原学校聘任的岗位细分等级可以在新学校保留3年,在此期间也可参加学校的岗位竞聘。
五、工作要求
(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学校加强领导,增强责任意识,精心组织,制定方案。通过师资流动推动区域内的教师师资均衡配置,到2016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校际交流常态化、制度化;区域内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基本均衡,城乡之间师资配置差距逐步缩小;到2020年,实现市域内高水平的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二)各区教育局根据本通知精神,结合本区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于3月底报市教育局。教师校际交流的试点区(思明区、海沧区)应积极推进“区管校用”工作,先行先试。
(三)各区教育局应认真研究、制定本区所属中小学校对校对口支援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对口支援计划应8月底前报送市教育局备案。市直属学校由市教育局负责制定、实施。
(四)为进一步解决农村学校教师结构失衡和新办校师资紧缺问题,各区教育局于当年7月初汇总上报所属学校的紧缺学科的师资需求情况,市教育局人事处将协调相关区、学校,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师进行支教。
(五)为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校际交流工作,从2014年8月起,符合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校际交流条件的教师,其支教工作原则上采取本文确定的教师校际交流的形式;城区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或普通(薄弱)学校支教形式原则上均以全职支教为主。
(六)各区教育局、市直属学校应于当年7月底前,将本区上一学年教师交流、支教具体情况等材料报市教育局人事处审核,认定支教经历。
2014年1月26日
第三篇:加强城乡教师交流
加强城乡教师交流,搭建培训学习的平台
——花加拉嘎学校城乡教师交流培训要求及工作思路
按《巴林左旗教师城乡交流培训工程实施方案》。用3--5年时间,完成城乡教师交流工程。每学期我校将选派语文、数学、英语学科优秀教师各一名,到直属小学岗位学习一学期,直属小学每学期选派语、数、英学科骨干教师到我校支教,时间是两个星期。城乡教师交流培训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城乡教师交流,搭建教师发展平台,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促进教育工作均衡协调健康发展。下面,就我校城乡教师交流工作讲以下几点。
一、提高认识,深刻理解城乡教师交流培训工程目的。
启动城乡教师培训交流工程,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优化教师资源配置,解决农村师资力量薄弱问题的重要手段,通过城乡教师交流,充分利用教育资源,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城乡学校信息沟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确保学校学科教学均衡发展。
1、启动城乡教师交流,是提升教师整体素质的需要。
目前,农村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专业化水平不高,受资金、体制与机制的限制,很难得到优化。存在主要原因是农村教师起点低,知识存储不足,理论积淀欠缺,教学技能训练不规范,教学只是处于原始、较为粗放,较为随意的肤浅层面,同时,地处偏远,信息闭塞,缺少同伴互补,专家引领的机会,为此,旗教育局选择了城乡教师交流培训工程,目的是给城乡教师提供一个相互学习的机会,搭建彼此交流的平台,创造共同提高的空间,实现城乡教师素质的协调发展,城乡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稳步提升,城乡教育质量共同提高。
2、启动城乡交流培训,是课程改革的需要
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关键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而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抓好教师培训,城乡教师交流培训是全旗创新教师培训模式的一种新尝试,过去采用是外出学习,脱产进修,集中培训等培训模式,在课改起始阶段,对集中解决教学中的理论问题,起到了作用,但是,在课改背景下的今天,实施“自主高效”课堂教学的改革的时刻,需要教师在理论储备、知识结构、教学理念、教学技能等方面都要有新的变革,新的构建,鉴于此,我们左旗选择了城乡教师交流培训这种全新的培训模式,目的是通过这种培训,打造一批教学理念同向、理论指导统一、知识储备同源、教学方式同类的城乡一体化教师,为高质量的实施“自主高效”课堂改革实验搭桥铺路,奠定基础。
二、明确任务,把握好城乡教师培训交流工作的机会
1、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本次城乡教师交流,首要任务就是通过培训,彻底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建立新的“教师观”、“学生观”、“课程观”、“评价观”。树立“教学就是服务”的教师观;“以生为本”的学生观;“资源多样”的课程观。“内容全面、主体多元、方式多样”的评价观。只有建立起新的“教师观”,才能俯下身来为学生服务,才能与学生平等对话,做学生拥戴、家长信赖、社会认可的教师;只有建立新的“学生观”,才能以“学生为本”,充分的相信学生,发展学生,才能实现从重教师向重学生的转变;只有建立起新的“课程观”,才能发掘广泛的教学资源;只有建立起新的“评价观”,才能落实教学的“三维目标”,才可能让学生通过自己学习,积累知识,形成能力,增强创新意识,才能保证学生能适应社会,会做事。希望所有教师,通过培训,真正转变观念,成为有先进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理念的新型教师。
2、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
先进的教育理念,要走进课堂,教师的理论素养是关键。如果一名教师只有勤勉、踏实的工作态度,而不注意学习教育理论,不善于总结自己和他人的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这样做只能成为知识的机械传递者,不适应课改的需要。所以,我们必须深入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提升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变经验型、粗教型教师为理论型、专家型教师。
3、培养教师多方面能力
通过交流培训,使教师形成“五种”基本能力,即:运用理论指导教学的能力、研究课程分析教材的能力、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的能力、设计教学流程驾驭教学过程的能力、归纳总结教育实践的能力,是本次教师培训的最低目标,也是必须达成的目标。希望我们每一位教师在参与过程中,抓住这次学习机遇,珍惜这次锻炼的机会,时刻牢记自己的任务,事前做好准备,事中努力学习,潜心课堂,事后能总结经验,迅速成长。
4、提高教师教学技能
通过交流培训学习,寻求且固化课改背景下的学科教学模式或流程,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与特色,通过支教教师的指导,要加大学科模式研究力度,借鉴成熟经验,吸收他人的教法指导,总结自己的教学特色,归纳出相对稳定的学科教学模式和流程,争取尽快构建出分学段、分学科、分课型的“自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三、密切合作,充分发挥支教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
1、组织教师座谈,运作学期城乡教师交流思路。
2、制定城乡教师帮扶计划,有序开展支教帮扶工作。
3、分年级分学科开展交流活动。
交流时间:10月20日----11月18日
具体时间安排:
10月20日-----10月22日
1、支教教师讲座,示范课。分年级分学科交流互动,重温本校“三步六环节”课改方案。
组织人:丛培文杨晓东武文全
2、召开支教教师、年级教研组长会议,布署支教任务。
支教教师:语文每周讲两篇完整课文。数学、英语每天一节课。
10月25日-------10月29日
开展教研活动,校内教师采取分年级、分学科先说后讲形式,通过讲课确定结对教师,语数学科各
1、英语2人。
二------四年级语文组织人 :杨晓东王国辉
五------六年级数学组织人:李海成三------六年级英语组织人:武文全
11月1日--------11月5日
开展教研活动,确定结对教师,语数学科各1人。
二------四年级数学组织人 :杨晓东树玲
五------六年级语文组织人:丛培文
三------六年级英语组织人:武文全
11月8日--------11月12日
1、重点对帮扶实验教师开展备、说、上、听、该、改、议系列教研活动,对备课、上课、改课进行深入研讨。
2、座谈交流。组织人:丛培文杨晓东武文全
11月15日------11月18日
1、实验教师汇报课。
2、支教活动总结
四、几点要求和希望
1、强化组织,加强指导
学校成立了专项工作组织,制定了培训方案,每一位教师要认清形势,转变思想,积极
参与,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师交流培训工作中去,确保支教工作有序进行,使城乡教师交流真正成为实施人才培养工程的有效载体和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助推器。
2、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全体教师要提高认识,立足长远,克服当前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师培训学习之间的工作矛盾,充分利用城乡教师交流平台,配合支教教师有序开展支教工作,达到双赢的效果。
3、加强督导,细化考核
对在本次教师交流学习中表现突出、成绩优秀的教师,经领导小组评估认可的,将给予表彰奖励。
各位教师,城乡教师交流工作刚刚起步,处于探索阶段,按旗局的要求,只允许成功,不允许失败,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肩负着艰巨的任务,重大的责任。希望有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支教教师的辛勤帮扶,广大教师的自身努力,我校的城乡教师交流培训工作,一定会见实效。
第四篇: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课堂教学达标晋级活动实施方案
为了使全县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掌握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各类课型的授课要领,达到相应授课标准,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实现由“时间型”向“效益型”的转变,为有效实施新课程,促进学生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可靠的保证,县教委决定在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广泛开展教师课堂教学达标晋级活动(以下简称达标晋级活动)。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党的xx大精神,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结合我县教育人才“三五”工程的实施,建立健全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全面提高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目标及范围
(一)目标任务
达标晋级活动期为三年,整个活动分为立标、学标、申报、验收四个阶段进行。力争三年内全县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学校100%的教师达到c级标准,60%以上的教师达b级标准,20%以上的教师达a级标准。
(二)范围对象
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体在职任课教师,必须参与达标晋级活动。若一个教师任教多门学科,自选一门主学科参加达标晋级。年月日前年满55周岁的男教师、年满50周岁的女教师参与达标晋级活动,可不作考核要求。
三、级别及类型
(一)达标课级别
达标晋级活动分为a、b、c三个级别:c级60分及以上,由学校评定。b级76分及以上,由乡镇教育管理中心评定;直属学校c、b级由学校评定。a级为90分及以上,由县教研室组织学科专家评定。实行逐级申报验收。
(二)达标课类型
达标课含有三类课型——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分课型确定出相应的授课标准(见附件一、二),教师按标准逐课型参加达标。
四、内容及程序
(一)宣传发动
达标晋级活动于发文之日启动,县教委、乡镇教管中心、直属学校要至上而下搞好宣传发动,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垫江县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课堂教学达标晋级活动实施方案》,通过学习使全县中小学教师充分认识达标晋级活动的意义和作用,从而提高其参与活动、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做到人人参与,个个提高。
(二)规划部署
各学校、乡镇教管中心、直属学校均要根据本方案统筹规划,制定本单位达标晋级活动实施方案,以便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好此项活动。各乡镇教管中心、直属学校的实施方案于年月日前上报教委教研室。
(三)实施步骤
1.立标阶段(年1月至3月)。立标阶段由县教研室制定《垫江县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课堂教学达标基本要求》(简称《基本要求》,见附件一)、《垫江县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量表》(简称《评价量表》,见附件二);乡镇教管中心、直属学校根据《基本要求》和《评价量表》分别负责选定各学科优秀教师做各类课型的达标示范观摩课。各乡镇教管中心、直属学校的立标课,可在本乡镇学校选定教师,也可在全县范围内聘请教师执教或以教学录像示范课为标准。
2.学标阶段。从年4月开始,结束时间由各乡镇教管中心、直属学校视实际情况自行决定。学标阶段由县教委、乡镇教管中心、直属学校组织专题培训,采取外出学习、专家授课、集中学习与个人研修相结合的方式,学习《学科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垫江县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课堂教学达标基本要求》、《垫江县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量表》以及系统的学科专业基础知识等,并组织中小学教师围绕各类课型“达标示范观摩课”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
各乡镇教管中心、直属学校要把达标晋级活动纳入学校教研的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各学科教研组的职能作用,每学期安排2—3次主题式集体备课活动,围绕各类课型教学有效性开展专题讨论,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增强达标晋级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县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人人参与,结合教学实际,认真反思,找出差距,不断改进教学,把学标活动落实在平时的教学之中。通过理论学习、名师专家指导学、拜师学、相互学、练中学等途径,切实提高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3.申报阶段。从年春期开始,至年春期结束。学标阶段结束后,由乡镇教管中心、直属学校对教师进行课改理念和课标知识检测,合格后才能申报c、b级课堂教学达标。c级验收由学校逐课型考核验收;b级验收由乡镇教管中心、直属学校逐课型考核验收。a级验收仍采取教师个人申报,但申报教师必须是三类课型都达标验收合格后,才能申请a级达标课验收,并以乡镇教管中心、直属学校为单位集中造册向县教研室申报,集中申报的时间为每年的6月,每年申报名额控制在本单位教师总人数的10%以内,做到合格一批申报一批。b级申报材料为《垫江县b级课堂教学各类课型达标晋级申报表》(见附件三)。a级申报材料为《垫江县a级课堂教学达标晋级申报表》(见附件四)。
4.验收阶段。乡镇教管中心、直属学校应严格按时间要求,结合单位具体实际对申报的教师分期分批验收,对当年申报的教师当年组织验收。各级验收单位要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每学期合理安排时间有序开展此项工作,防止将时间延后,搞一次突击性验收的现象发生。
①c级达标课验收
a.验收时间:
b.验收单位:由各学校组织学科评审小组进行考核验收。
c.验收对象:自愿申报参加c级达标考核验收的教师。
d.验收方式:各学校学科评审小组采取逐个教师、逐类课型评审的方式,严格按照c级课堂教学的标准进行验收。
e.验收认证:教师既可先申报c级达标,再申报b级达标,也可直接申报b级达标,但若第一次未通过b级达标,须重新参加c级达标后才能参加b级达标。对于未达c级标准的教师,学校应限期达标,期限最多不得超过两年。过期仍未达标者,由学校高职低聘或调整其工作岗位。对各类课型c级验收合格的教师,由各学校颁发《课堂教学c级达标证书》,证书由县教委统一印制。
②b级达标课验收。
a.验收时间:
b.验收单位:由各乡镇教管中心、直属学校组织学科评审小组进行考核验收。
c.验收对象:c级达标合格的教师。每位教师都必须参加各类课型的b级达标考核验收(已被直接认定为a、b级达标合格的教师可不参加)。
d.验收方式:各乡镇教管中心、直属学校学科评审小组采取逐个教师、逐类课型评审的方式,严格按照b级课堂教学的标准进行验收。部分学科评审小组组建有困难的乡镇教管中心、直属学校,可以片区组成评审小组组织片区验收。
e.验收认证:乡镇教管中心、直属学校b级验收完成后,需向县教研室提出复查申请(附上达标验收合格教师名册,见附件五),县教研室将根据报送的教师名册按教师总人数15—20%比例进行抽查。凡抽查时不合格的教师占达标人数10%以上的单位必须限期整改,并重新组织b级达标课考核验收。对各类课型b级验收合格的教师,由各乡镇教管中心、直属学校颁发《课堂教学b级达标证书》,证书由县教委统一印制。
县教学能手,年以来,学科优质课上课竞赛乡镇、直属学校级一等奖或县级二、三等奖获得者,且近三年所教学科期末质量检测学生成绩合格率均达到同类学校平均水平,可以直接认定为b级达标合格。获优质课竞赛片区级等级奖的视同乡镇、直属学校级相应等级奖。
③a级达标课验收。
a.验收时间:
b.验收单位:由县教研室组织学科专家对申报教师进行考核验收。
c.验收对象:b级达标合格的教师。
d.验收方式:由县教研室组织评审小组对申报教师采取随堂听课或随机抽课型上课的方式,严格按照a级课堂教学标准对申报教师进行考核验收。
e.验收认证:a级课考核验收达标合格后,由县教委发给《课堂教学a级达标证书》。
被评为重庆市特级教师、县科技拔尖人才、县教学标兵,年以来被命名为教书育人专家、名校长、名教师、学科带头人、市县级骨干教师(不包含培训对象)或学科优质课上课竞赛县级一等奖或市级二等奖以上获得者,为县教委组织的送课下乡活动献课者,且近三年所教学科期末质量检测学生成绩合格率均达到同类学校前三分之一,可以直接认定为a级达标合格。
以上达标考核验收要坚持标准、全面考核的原则。验收的同时要检查教师的备课、作业批改、辅导学生和教学成绩等情况。
五、保障措施
课堂教学达标晋级活动是我县中小学一次时间长、规模大,集教研、科研、师训、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性教学实践活动。为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拟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强领导
课堂教学达标晋级活动由县教委组织领导,县教研室具体负责实施。
各学校、乡镇教管中心、直属学校要明确这次达标晋级活动是实施新课程和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基础性、关键性工作;是促使广大教师深研课标教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务必予以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要组建课堂教学达标晋级活动领导小组,认真组织实施。做到人员落实,责任落实,措施落实,经费落实,确保这一活动有序、深入、扎实、有效地开展。各学校、乡镇教管中心、直属学校要按照文件要求认真做好活动规划,切实加强对达标晋级活动的过程管理,合理安排各级达标课的立标、学标、申报和考核验收工作,加强过程监控,防止达标晋级活动走过场、搞突击性的考核验收的现象发生,确保活动真正取得实效。
(二)明确职责
根据本次达标晋级活动分级实施、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各乡镇教管中心主任、中小学校长是本次达标晋级活动的第一责任人。各乡镇教管中心、直属学校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责任,加强管理,确保这一活动目标的全面实现。
(三)完善制度
各乡镇教管中心、中小学要健全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和校本教研制度,搭建教师成长平台,激励教师通过多种方式系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基础知识,苦练教学基本功(包括教师一般基本功、课堂教学基本功、学科基本功),努力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四)加强督导
县教研室、督导监察科要不定期对乡镇、直属学校的达标晋级活动进行督导,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发现和解决问题,同时将督导的情况反馈到乡镇教管中心、直属学校,及时有效地矫正和调控课堂教学达标课活动,促进活动健康有效开展。
(五)健全档案
各乡镇教管中心、直属学校均要指定专人负责达标晋级活动各个阶段资料的收集、整理及归档工作。建立清楚明晰的台账,做到有案可查,有据可依,从而保证活动健康、规范、有序地开展。
(六)结果使用
县教委将对乡镇教管中心、直属学校实施达标晋级活动情况进行专项评估,纳入单位学综合督导评估(评估量表见附件六)。凡在达标晋级活动中,乡镇、学校组织不力、走过场,达标晋级活动目标考核85分以下的,相关责任人考核不能评为优秀,也不能评为县级以上先进。
课堂教学达标考核结果将纳入教师个人的职称评定、评先晋职和绩效考核。从年1月起,选拔县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必须达到b级标准,市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必须达到a级标准。参加县、市级教学竞赛必须达到b级标准。评选特级教师、劳模、县级以上优秀教师必须达到a级标准。评聘小学高级、中学一教师职务须达b级及以上标准,评聘中学高级教师职务须达a级标准。新教师转正定级须达c级及以上标准。
第五篇: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教学评估档案目录
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教学评估档案目录
1、职业道德
1、学期工作总结一份;教师考勤记录,学期出勤率。1-
2、教师工作量表。
2、专业水平
1、学历资格。教师学历证书;学历进修证明书。
2、教学技能。普通话证书;教具和课件获奖证书等。2-
3、教学能力。各级公开课、研讨课获奖证书等。
4、作业指导。作业反馈、矫正记录(作业批改手册)。2-
5、教学质量。教学质量量化登记表,教学质量分析报告书。
3、专业发展。
1、终身学习。学习计划、学习资料;学习笔记、心得体会等。3-
2、转变观念。新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相关笔记。3-
3、反思交流。教学反思笔记。
4、研究行动。典型课例设计;听课评课笔记;课堂疑难问题记录和解答;教学论文、教学故事等。
5、研究能力。校本课程教材。
6、创新成果。指导学生实践创新成果的证书。
4、课堂教学。
1、教学设计。设计的教学通案和个案。
2、教学实录。典型的课堂教学实录和评议。
3、课堂教学记录。学校、教研组或备课组的对自己课堂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