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包健 乡村初中校长的困惑[本站推荐]
乡村初中校长的困惑
张家界市慈利县龙潭河镇中学 包 健
都说一个好校长便是一所好学校,然而广大农村中小学校长,却感觉越来越难,资金、师资、校园危房等问题,日益成为压在心中的巨石、悬在头上的利剑。面对新的教育形势,内心更是充满了困惑。
困惑一:群众对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与农村教育普遍落后的现实
“欲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求水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学生是学校的根本,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广大学生家长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不惜重金把子女送往城里学校。加上现在一些不规范的招生行为,中专、私立学校随时都在招生,城里重点中学,更是想方设法挖优秀生源。很多学校甚至让学生来招生、拉生源,这样,招走一个学生往往要带走一大批学生。这些行为造成了城市生源大量富余,农村生源严重流失。
家长对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固然无可厚非,但生源的严重流失对于农村初中校的发展无疑是釜底抽薪。本来农村教育普遍落后,提高教学质量十分困难。优秀生源流失后,学校要出成绩更是难上加难。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没有成绩,又面临着更多的生源流失,形成了恶性循环。子是乎,形势日益严峻,本来就薄弱的农村教育,现在变得更加脆弱。
困惑二:学科任课教师不平衡与学校教职工超编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一个学校,没有一支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办不出成效来的。不少农村初中校人员超编极为严重,然而专任教师却达不到要求。一方面,上级有关部门一再重申要精简机构,教师编制一压再压。按编制聘任教职工,剩余的人员何去何从?这些人员多数年龄较大,再就业几乎不可能,他们的工资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收入来源,一解聘整个家庭都会受到极大影响。另一方面,近年来,城市教师招考、公务员考试、党政机关借调等,使学校流失了部分骨干教师,有的甚至是某些学科中硕果仅存的教师,造成了学校学科教师严重失衡。作为校长,左右为难,放了,学校课程谁来教?不放,违反了有关政策,打击了教师积极性。如我校英语、体育、音乐、美术没有一个科班出身的不得不聘请,加上小学三年级以上开设英语课程,个别英语教师要调整到小学任教,到英语教师要承担1.5倍的教学工作量。相反,有的学科人员众多,超出编制3至4名,无课可上,闲得发慌。学科教师的不平衡成为农村薄弱校的一个痼疾,一位老师说:”我们终日像陀螺一样旋转于教室——办公室——饭堂„„”超负荷的工作令农村初中教师不堪重负,他们盼望着“一跃龙门”,早日到县城、省城去工作,教师的流失还将继续,尤其是一些教学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的教学骨干,一出名便成为重点中学的挖掘对象。
困惑三:学校发展与经费紧缺
探索办学理念,打造办学特色,提高办学效益,郎离不开办学条件,学校发展首先要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但是农村中学大多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多为土木结构,经风吹雨打,已成为危房,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安全隐患。一位校长说;”农村学校,大多存在数量不少的危房,如一柄利剑,时时悬在我的头上——那是人命关天的事,一遇刮风下雨,校长们哪一个不是胆战心惊,寝食难安。”危房改造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保障。但危房改造谈何容易,一般学校只能依靠“上级拨一点,乡镇挤一点,学校筹一点”来解决校园、校舍建设问题。上级拨款毕竟有限,农村乡镇政府本已负债累累,大部分学校都伸手要钱,捉襟见肘,也只能拆东墙补西墙,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学生要读书,学校要办好,我们只有东要西贷,八方筹措,为钱所困,一年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找钱上”,一位校长如是说。确实,以前校长盼着开学收费,现在校长怕着开学收费。以前“普九”旧债未还,一开学,教学楼工程承包者追着要钱。采取“一费制”后,农村初中校所收的有限费用还不够教师培训、练习印刷、用水用电、日常办公等费用的开支。哪有钱用来改善办学条件,时代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校本教研、校园绿化„„个个项目都要上,个个项目都要钱,少则十来万,多则上百万,这些又由谁来买单?
校长在农村基础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自不待言,那么,为教育发展计,如何面对现实,解决校长们的困惑,切实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还他们真正的角色定位,值得所有决策者去思考,更期待有实际的行动改变这一切。
第二篇:乡村教育的困惑
乡村教育的困惑
(一)青川县白家九年制学校
何泉 姚珊
乡村教育每况愈下:学生越来越少,老师越来越老,学校越办越小,社会指责、老师焦虑、家长怨声载道,是什么原因让乡村教育如此举步维艰?
一、贫乏的师资
乡村学校的教师结构是原民办、代课教师转正的公办教师和近些年分配和招考的师范生。这些转正的教师的学历通常都是初中或高中水平,甚至有些是原来的高小生,而且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一方面他们对教育兢兢业业,勤奋教学,为当时的教育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另一方面,没有经过正规师范教育的转正教师又由于知识和技能的贫乏、教学能力有限而对学生的引导及培养造成阻碍。这就导致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而少年儿童接受知识和技能的领域变得越来越狭窄,甚至误入歧途。
我曾听过一些老师的课,拼音都不懂的在教一年级、常识缺乏的在上《社会与科学》、简谱认成1、2、3的音乐课„„这些现象让我们胆寒,设若我是家长,我愿把孩子送进这样的学校吗?
于是,有钱有关系的就把孩子送到了城镇学校,那么剩下的就只有无可奈何的接受命运的安排了。
这其实是个奇怪的现象:无法再胜任教学的依然在从事教育,而众多的师范院校毕业的却无处安身。我们也要问:谁在重视乡村教育?是谁在给乡村教育穿大鞋?
二、虚假的文凭 文凭本是对受教育者受教育程度的一种认可标志,反映了我国教育的大发展,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但时下的文凭却变了味。环视现在的教师,不是专科就是本科,而这些文凭其含金量有多少,如果真正来考查一下,十有八九名不符实。是什么让我们的教师对文凭如此的热衷、如此的疯狂?
1. 无休无止的下岗风。教师这个职业,很多文字赞誉说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而其实首先他是一种职业,是一种能养家糊口、传道授业的职业。教师不仅要教书育人,更要养家糊口。而劲刮的下岗风却让教师不寒而栗,如果光奉献,妻子儿女嗷嗷待哺,要这个职业何用?于是拿文凭不是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成了保饭碗的利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2. 教师培训机构的不负责任也是虚假文凭乱飞的原因之一。很多师资培训机构,本身就不具备师资培训的师资,却打肿脸充胖子,招摇撞骗,但参与培训的教师只要交了钱,甚至不去参加培训,却可以堂而皇之领到很多大学的文凭。“有钱能使鬼推磨”,“有利可图”这一着用在了教育上,不仅是个人的悲哀,更是社会的悲哀!
„„
我们不禁要问,国家每年投放的那么多的培训资金,足可让我们的教师培训每几年一个轮回,为何偏要让教师们出血且无所获呢?
三、“5+2=0”
在学校,勤恳工作,呕心沥血的教师太多了,很多老师为了学生,含辛茹苦、废寝忘食,一心想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老师的工作做到了,可学生一放星期,什么毛病又出来了,故老师们戏曰“5+2=0”。
乡村的家长认为,只要把孩子送到学校,不缺吃少穿,不惹事生非就万事大吉了,至于孩子的学习和思想品德的养成,则不是所考虑的。在乡村学校中,家长不认识班主任的比比皆是,与教师保持联系的屈指可数,更不用说学校与家长互动了„„
教育本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家长的漠视和对孩子的溺爱,学生在家的肆意妄为,使学校教育的成效大打折扣,构成了教育教学发展的瓶颈。
有教师笑谈:乡村的孩子在父母的眼中,就像养宠物一样。细观乡村家长对自己孩子受教育的作为,也没有什么区别了!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且贯穿孩子终身,家长应对孩子提出明确要求,积极监督并支持和配合学校教育,才能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5+2=0”可以终止了!
四、厌学——学生的迷茫
乡村学生的辍学,峰起云涌,已司空见惯了,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家长对学生过分溺爱,使学生意志力薄弱,受不得点滴打击,产生畏惧情绪,面对枯燥的学业,易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1. “学习无用论”也是学生产生厌学的原因之一。学为世所用,学生学了东西却无用武之地,那只能是我们教育和社会的问题,需要我们的共同关注。
2. 家长对学生学习要求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或家长对孩子学习漠不关心,让学生产生失落情绪,是其中原因之一。
3. 学校单调的生活和教师枯燥的讲解也是原因之一。4. 社会的不良风气和不良现象对学生的影响。
„„
总之,乡村学生的辍学已是目前刻不容缓、急须解决的问题,不然,扫盲和普
九、提高全民素质就成了空话。
五、教育的公平
教育公平一是指教育机会的均等。不论地区、性别,不论贫富、身份,都能平等的享受到宪法规定的受教育权;二是教育资源占有的均衡,不能因为地区、城乡以及结构上的差异而有优劣之分;三是教育质量的普遍同质,不应该人为的分出不同教育档次和质量标准;四是教育政策的平等;五是教育体制的公平。
愿乡村教育真正享受到“教育的公平”!
第三篇:农村校长的困惑
农村校长的困惑
农村校长难当,是因为农村学校硬件设备欠缺、教师整体素质偏低、生源素质偏差、学校无其他经费来源等等。
一是为经费所愁。有钱的家好当,无钱的家难当。现在的农村学校校长,大多数是当无钱的家。不熟知教育情况的人,以为学校是政府拿钱,校长不用操钱的心。其实不然,教学设备添置、校舍维修等,基本未纳入预算,要依靠各级政府拨款解决,而这些款往往不能到位。学校硬件设备不完善或是个“空白”,急需添置,导致农村学校课程改革陷入了困境。还有教师的福利奖金、办公经费、水电费等。现在,农村学校除了办公经费之外,几乎无任何财源,学校举步维艰,校长常常为经费而犯愁。
二是为安全所忧。安全重于泰山。安全问题,各级警钟长鸣,学校已到了比教学更重要的程度,天天讲、日日查,校长成天提心吊胆、如履薄冰。由于小学生自制能力较差,课间玩闹时磕磕碰碰,很容易发生意外事故。现在的学生安全隐患很多,极小概率事件总是在所难免。上下学途中被车撞、食物中毒、流行疾病、打架斗殴、运动摔伤、还有突发疾病等等,叫人防不胜防。一旦学生在学校出了大的安全事故,家长、学校、校长三方都难以承受。家长痛失的是孩子,学校付出的是巨额赔偿,校长受的是处分,轻则记过降薪,重则撤职“双开”。
三是为管理所困。如何健全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是农村校长所面临的一大困惑,许多农村学校仍以抓学校常规管理,应用原有的老模式进行管理,形成新课程教学、旧模式管理的局面。校长的工作主要是对各方面相对成熟的成人,校长如何激发教师内在的活力和工作热情,使之对工作具有责任感和成就感,并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心态去投入工作。农村学校优秀教师流失严重,许多优秀教师由农村流向城市,由基础差的学校流向基础好的学校,这种“抽水机效应”的调动,极大影响农村学校办学质量,也危极农村学校内部的管理。新的财务机制要求,不能将公用经费用于教师福利、教学奖金、班主任补贴等,这将以何来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另外,由于人事制度的改革,给校长带来巨大的压力,如教师聘任制、教师末位淘汰制、职称方面的竞聘上岗等。竞争中,必然有教师二聘,甚至落聘,他们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工作热情锐减,更增添了校长管理的压力。有的教师工作得过且过,吃老本。对于这些老师来说,校长对他们来说也没有什公办法,往往采用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其实竞聘上岗成了没有硝烟的战场,学校内部竞争激烈,教师之间矛盾加剧,给校长工作带来了许多麻烦和挑战。
第四篇:包一校长
(Gropius, Walter)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德国及美国建筑学家和设计师。1883年5月18日出生1969年7月5日卒于美国波士顿。格罗皮乌斯对20世纪建筑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于柏林,1919年建立宝豪丝。在1928到1933年在柏林做建筑师,1933年移居伦敦,从1937年起定居美国,并建立自己的建筑学校。其代表作是1965年完成的《新建筑学与宝豪丝》。
现代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的倡导人之一,包豪斯的创办人。1883年5月18日生,1969年7月5日卒。
格罗皮乌斯原籍德国,1903~1907年就读于慕尼黑和柏林夏洛滕堡工学院。1907~1910年在柏林建筑师P.贝伦斯的建筑事务所任职。191工学院0~1914年自己开业,同A.迈耶合作设计了他的两座成名作:法古斯工厂和1914年在科隆展览会展出的示范工厂和办公楼。1915年开始在魏玛实用美术学校任教。1919年任校长,将实用美术学校和魏玛美术学院合并成为专门培养建筑和工业日用品设计人才的学校,即公立包豪斯学校。1928年同勒.柯布西耶等组织国际现代建筑协会,1929~1959年任副会长。1934年离德赴英开业。1937年到美国定居,任哈佛大学建筑系教授、主任。1952 年起任荣誉教授,参与创办该校的设计研究院。格罗皮乌斯在美国广泛传播包豪斯的教育观点、教学方法和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理论,促进了美国现代建筑的发展。他在美国还从事设计实践。最初同学生合作成立建筑事务所,设计住宅;1945年又同他人合作创办协和建筑师事务所,发展成为美国最大的以建筑师为主的设计事务所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的建筑理论和实践为各国建筑学界所推崇。50~60年代,他获得英国、联邦德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等国建筑师组织、学术团体和大学授予的荣誉奖、荣誉会员称号和荣誉学位。
格罗皮乌斯积极提倡建筑设计与工艺的统一,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讲究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这些观点首先体现在法古斯工厂和1914年科隆展览会展出的办公楼中。两幢建筑均为框架结构,外墙与支柱脱开,作成大片连续轻质幕墙。法古斯鞋楦厂的幕墙由大面积玻璃窗和下面的金属板裙墙组成,室内光线充足,缩小了同室外的差别;房屋的四角没有角柱,充分发挥了钢筋混凝土楼板的悬挑性能。展览会办公楼正面两端各有一个全玻璃幕墙的圆塔。里面的螺旋形楼梯与上下楼梯的人全部暴露出来。这些作法在后来的现代建筑中,特别是在百货商店和疗养院之类的公共建筑中广为应用。上述两座建筑不仅提出了新的功能和表现出新的美学观点,并且说明功能和美观是同现代材料和结构技术分不开的。
包豪斯校舍的实验工厂
格罗皮乌斯在他设计的包豪斯校舍的实验工厂中更充分地运用玻璃幕墙。这座四层厂房,二、三、四层有三面是全玻璃幕墙,成为后来多层和高层建筑采用全玻璃幕墙的先声。
把大量光线引进室内是当时现代主义建筑学派主张的现代功能观点的一个主要方面。欧洲传统建筑大多室内幽暗,阳光很少,而格罗皮乌斯设计的房屋有较大的窗户,有阳台。在总体布局上,为了保证阳光照明和通风,摒弃了传统的周边式布局,提倡行列式布局,并提出在一定的建筑密度要求下,按房屋高度来决定它们之间的合理间距,以保证有充分的日照和房屋之间的绿化空间。这些观点在格罗皮乌斯1929~1930年和H.沙龙等人共同设计的德国西门子城住宅区,40年代初和M.L.布劳耶合作设计的美国匹兹堡的铝城住宅区中都得到充分体现。
德国西门子城住宅区
他对建筑功能的重视还表现为按空间的用途、性质、相互关系来合理组织和布局,按人的生理要求、人体尺度来确定空间的最小极限等。这些观点充分体现在下述建筑中:包豪斯校舍,他在英国和E.M.弗莱合作设计的剑桥伊姆品登学院(1936),他和协和建筑师事务所同人设计的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1949~1950)以及西柏林汉莎区的高层公寓(1957)。
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
格罗皮乌斯力主用机械化大量生产建筑构件和预制装配的建筑方法。早在包豪斯学校任教时期,他便致力研究使家具器皿等日用品和建筑设计适应工业化大生产的要求,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进行大规模建筑并降低造价。他还提出一整套关于房屋设计标准化和预制装配的理论和办法。40年代初,他和K.瓦许曼合作研制了供装配用的大型预制构件和预制墙板。
70年代以来,西方建筑界新的建筑流派和理论不断涌现,出现了批判现代主义建筑千篇一律、枯燥无味的倾向,认为这是偏重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忽视人的精神要求造成的。这种批判波及格罗皮乌斯。对于格罗皮乌斯在建筑理论和实践上的作用评价不一,但对于他创立包豪斯学校等在现代建筑教育上的贡献则是一致肯定的。格罗皮乌斯参加发起组织现代建筑协会,传播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对现代建筑理论的发展起到一定作用。
瓦尔特(1883-1969)是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的倡导者、公立包豪斯学校的创办人。
格罗皮乌斯原籍德国,1903~1907年就读于慕尼黑工学院和柏林夏洛滕堡工学院。1907~1910年在柏林建筑师P.贝伦斯的建筑事务所任职。1910~1914年自己开业,同A.迈耶合作设计了他的两座成名作:法古斯工厂和1914年在科隆展览会展出的示范工厂和办公楼。1915年开始在魏玛实用美术学校任教。1919年任校长,将实用美术学校和魏玛美术学院合并成为专门培养建筑和工业日用品设计人才的公立包豪斯学校。1928年同勒.柯布西耶等组织国际现代建筑协会,1929~1959年任副会长。1934年离德赴英开业。1937年到美国定居,任哈佛大学建筑系教授、主任。1952 年起任荣誉教授,参与创办该校的设计研究院。格罗皮乌斯在美国广泛传播包豪斯的教育观点、教学方法和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理论,促进了美国现代建筑的发展。
设计之家 >> 环艺设计 >> 建筑设计 >> 现代建筑大师系列之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现代建筑大师系列之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分享:
作者:设计之家
文章来源:设计之家收藏 时间:2006-6-20 14:43:08
123456>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 1883年5月18日-1969年7月5日)出生于德国柏林,父亲也是一位建筑师。1903至1907年间,他就读于慕尼黑工学院和柏林夏洛滕堡工学院,1907-1910年在柏林彼得•贝伦斯的建筑事务所工作。1914年在科隆举办的现代工业设计大展上他依据预制设计原理所作的示范工厂和办公楼设计使他在建筑界名声大噪。他在此时曾致书魏玛大公,陈述他建立新型的艺术与工业相结合的教育体系的理想。但由于战争爆发,格罗皮乌斯应征入伍,直到1918年战争结束之后,魏玛共和国认识到自己在战后德国重建和稳定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对能够重振德国经济的一切建议都给予关注,格罗皮乌斯的设想便得以受到重视。1919年3月16日,魏玛政府内务大臣弗里希正式任命格罗皮乌斯为魏玛的撒克森大公艺术学院和撒克森大公艺术与工艺学校(战前凡•德•费尔德曾任该校校长)校长。3月20日,经大公同意将两所学校合并,成立国立建筑设计学院,即“包豪斯”。
格罗皮乌斯坚定地贯彻自己的原则,决心使艺术与技术相结合,团结艺术家和建筑师、工程师一起创造新的实用而美观的各种日常生活用品、工业制品和房屋。为培养能担负这个任务的新型设计人才,包豪斯的教学采用了“工厂学徒制”,学生入学后须先经过半年的基础教育,学习的内容包括“基本造型”、“材料研究”或“工厂原理与实习”。基础教育完成后,学生方能进入工厂和工作室,接受三年的学徒制教育。成绩合格者获“技工证书”,成绩优异者可经过考试升入“包豪斯建筑研究部”,修业期满,成绩合格者才能得到“包浩斯文凭”。
由格罗皮乌斯起草的“包豪斯宣言”是现代设计的重要文献,也是现代设计教育的最高纲领:
“完美的建筑乃是视觉艺术的最终目标。艺术家崇高的职责是美化建筑。……建筑家、画家和雕塑家必须重新认识:一幢建筑是各种美感共同组合的实体。只有这样,他的作品才可能注入建筑的精神,免于沦为可悲的„沙龙艺术‟”。
“建筑家、雕塑家和画家们,我们都应当转向实用美术。”
“艺术不再是一个专门的职业。艺术家和工艺技师之间并没有什么根本的区别。艺术家是一个能够随心所欲的工艺技师,上帝赐予的灵感使他的作品变成了艺术。然而,工艺技术的熟练对每一个艺术家来说均不可或缺,真正的创造力、想象力的源泉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
“让我们建立起一个新的设计家组织。在这个组织里绝对没有那种足以使工艺技师与艺术家之间立起屏障的阶级观念。同时,让我们共同努力,用我们的双手建造起一幢将建筑、雕塑和绘画结合成三位一体的、新的未来殿堂,并且以千百万艺术工作者的双臂,将它矗立在云霄,使它成为一种新信念的鲜明标志。”
1928年,他与勒•柯布西耶等组织国际现代建筑协会,1929至1959年间,任协会副会长。1934年,他离开德国赴英国开业。1937年,他定居美国,任哈佛大学建筑系教授和主任,1952年起任荣誉教授,参与创办该校的设计研究院。格罗皮乌斯在美国广泛传播鲍豪斯的教育观点、教学方法和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理论,强调在建筑中运用精确的数学计算,促进了美国现代建筑的发展。他在美国还从事设计实践,1945年同他人合作创办协和建筑师事务所,发展成为美国最大的、以建筑为主的设计事务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的建筑理论和实践为各国建筑界所推崇,此外他对玻璃幕墙的构造有着重要的贡献。
格罗皮乌斯积极提倡建筑设计与工艺的统一,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讲究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这些观点首先体现在法古斯工厂和1914年科隆展览会展出的办公楼中。两幢建筑均为框架结构,外墙与支柱脱开,作成大片连续轻质幕墙。法古斯鞋楦厂的幕墙由大面积玻璃窗和下面的金属板裙墙组成,室内光线充足,缩小了同室外的差别;房屋的四角没有角柱,充分发挥了钢筋混凝土楼板的悬挑性能。展览会办公楼正面两端各有一个全玻璃幕墙的圆塔。里面的螺旋形楼梯与上下楼梯的人全部暴露出来。这些作法在后来的现代建筑中,特别是在百货商店和疗养院之类的公共建筑中广为应用。上述两座建筑不仅提出了新的功能和表现出新的美学观点,并且说明功能和美观是同现代材料和结构技术分不开的。注:什么是“包豪斯”
萨克森—安哈尔特州德绍的包豪斯建筑。它建于1925—1926年,为包豪斯学校设计,是格罗皮乌斯的代表作。校舍面积约一万平方米,共分三部分:
1、教学楼,2、生活用房(包括学生宿舍、饭厅、礼堂、厨房、锅炉房等,宿舍为六层,其余为两层),3、四层的附属职业学校(与教学楼由过街楼连结)。后两部分均为混合结构。从学校步行五分钟即到教员的小型住宅区。设计强调实用功能,充分利用现代建材、结构,表现简洁、通透,用不对称的造型来寻求整个构图的平衡与灵活性,用非常经济的手段表现出严肃的几何图形。包豪斯创立发展阶段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百废待兴的时期,为了有助于解决平民百姓的住房问题,包豪斯着重研究小面积住宅和建筑工业化,并注意建筑单体与群体、建筑与环境的和谐问题。包豪斯的设计从房屋到茶壶、台灯,汗牛充栋无所不包。在日常生活用品的设计中,包豪斯强调设计家要着眼于工业大生产,要为大多数人生产实用美观的物品,而不是为少数的富豪生产奢侈品。
格罗皮乌斯在他设计的包豪斯校舍的实验工厂中更充分地运用玻璃幕墙。这座四层厂房,二、三、四层有三面是全玻璃幕墙,成为后来多层和高层建筑采用全玻璃幕墙的先声。
把大量光线引进室内是当时现代主义建筑学派主张的现代功能观点的一个主要方面。欧洲传统建筑大多室内幽暗,阳光很少,而格罗皮乌斯设计的房屋有较大的窗户,有阳台。在总体布局上,为了保证阳光照明和通风,摒弃了传统的周边式布局,提倡行列式布局,并提出在一定的建筑密度要求下,按房屋高度来决定它们之间的合理间距,以保证有充分的日照和房屋之间的绿化空间。这些观点在格罗皮乌斯1929~1930年和H.沙龙等人共同设计的德国西门子城住宅区,40年代初和M.L.布劳耶合作设计的美国匹兹堡的铝城住宅区中都得到充分体现。
第五篇:一位职高校长的理念和困惑
中国最急需的是什么教育?是职业教育;中国应该有大发展的是什么教育?是职业教育;中国目前最难办的是什么教育,还是职业教育。我们对职业教育的重视逐年加强,但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在基层,问题很多。职业教育到底怎么办?答案还是要从校长们生动的办学实践中去寻找。
制约着经济发展的瓶颈是人才
中国的企业是不是需要职业教育?这是我们职业教育是不是有生存基础与发展条件的问题,是关系到我们是不是有足够的信心来办好职业教育的问题。
曾经有人问我:“制约着下一轮浙江经济、永康经济发展的瓶颈是什么?”我回答:“是人才。是我们缺少优秀的技术工人。”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我们永康市有个企业以80万元的年薪聘请了两位上海的工程师和高级技师,设计并生产出1台电动工具样品,拿到广交会上,外商一看,这个样品与德国的同类产品在技术与性能上已经非常接近,然而价格却只有德国的一半。这位外商很高兴,当即签订了10万台的订单。可是在第一批2万台交货时,没有1台产品是合格的。结果这个企业只能承担违约责任,损失了500多万元。其中的原因很明白,那1台样品是用高薪聘请工程师与高级技师生产的,而2万台是由普通的工人生产的,是那些没有经过正规培训的农民工生产的。
五金之都应该是五金人才培养的基地
20年前我们永康这座小城市充其量也只不过三千工人,然而当时我们还有一所技工学校,依靠这所技工学校为企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技工。20年过去了,我们这座小城市已经拥有7000多家五金企业,工人已经增加到了30多万人。遗憾的是,那所技工学校由于经费的问题早已关闭。一个号称中国五金之都的永康市,难道连优秀的技术工人、优秀的高级技工还要全部依靠进口吗?假如我们没有成千上万优秀的技术工人,又怎么能够称得上全国的五金之都呢?又怎么能够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呢?
现在的企业并不那么关注职业教育
一方面是企业需要职业教育,另一方面企业却不关注职业教育,这个看似矛盾的问题却在现实中真实地存在着。对于校企合作企,他们并不积极主动,使校企合作成为许多职业中学的一厢情愿。国外的职业教育搞得轰轰烈烈,而国内许多职校面临着生存问题。为什么呢?
问题还是主要出自职业教育的内部。究其原因就是职业教育没有办出自己的特色。近几年我走访过许多职校,看到许多职校像普高那样把学生关在教室里面教,要学生埋头读书,像普高那样进行考试。一些职校自认为学生素质过差,想方设法招一些好学生,提高生源质量,想借此与普高抗衡。然而这不过是权宜之计。如果职校要真正站稳脚跟,要真正得到家长与社会的认可,要真正与普高抗衡,只有办出自己的特色。
职校在办学方向上存在严重问题
目前我国职校的办学方向存在着严重的问题。由于各种原因,许多家长都愿意把自己的子女送到普高去读,一听说是职校,就不屑一顾,连看也不看一眼,更不想进去。于是一些职校就按普高模式办学,开办综合班,甚至改办综合高中,或标榜自己是按普高的课程上课的等等,借此以吸引生源。有的职校更想在高考中与普高抗衡,千方百计地提高升学率。凡此种种都反映出办学方向的问题。
如果都是了为培养学生升大学,那还要办职校干吗?干脆都办成普高好了。
在高中普及的今天,在我们浙江省人民政府率先提出实现普及高中教育这样的大背景下,那些中考时成绩考得不好的学生,那些已经被应试教育折磨得遍体鳞伤的学生,那些老百姓的孩子,那些民工的子女,到底谁来培养?作为一个国家级重点职校,作为一个共产党领导下的职业中学,我们要不要培养这些孩子们!
我的培养目标就是让学生拿到更高的工资
有专家问我办学目标是什么,我回答说:“是为当地培训优秀的技术工人。”“为什么不把目标定位在培养工程师?”我说:“一个优秀的服装设计师至少需要100个缝纫工人与之配套,一个优秀的机械设计师可能需要成百上千的技术工人与之配套,如果我们中等职校培养工程师,那么高等院校培养什么?”
曾有专家问我:“华校长,你不给自己提出更高的目标吗?”我说:“我更高的培养目标就是让我的学生在企业里拿到更高的工资。”这句话引起了争议。其实,在浙江,在当地,到处都是个私企业,一个私人老板会凭空地、白白地给出更高的工资吗?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没有学到更好的技能,我的学生能够拿到更高的工资吗?在企业里赚到更高的工资,说明学生为老板赚了更多的钱,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财富,为国家创造了更多税收,等于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教给他们更多更实用的知识与技能,在某种程度上就推动了学校的教学改革。如果有朝一日我们职业学校的学生到企业里每月能拿到三千、四千元,那时老百姓就会问:“我的孩子一定要读普高吗?一定要读大学吗?读普高为了什么?读大学又是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生存,还不是为了推动经济的发展?”
八年的校长生涯,我最大的困惑是什么
是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不符合当地经济的情况,教学方法不适合学生的特点。新疆有的地方是养马的,而我们浙江永康是生产电动工具、防盗门,搞五金工业的,如果教学内容全国一个样,怎么能使我们职业学校的教学与当地企业接轨?更何况企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果我们的教学不符合企业的实际,企业又怎么会喜欢我们的学生呢?
我苦苦地思考,终于产生了一个简单的想法,既然我们招收这样的孩子,既然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为企业培养技术工人,那么我们的教学理念就应该是这么一句话:“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就应该教什么。”
我们无法改变企业的评价标准,只能改变学校的评价机制
困扰着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评价机制。
有一位漂亮的女学生,能歌善舞,但是数学与英语的成绩很差,在普通中学里呆不下去,到我们学校来了。当时我校的许多班主任还不愿意接收她。然而这位学生在我校毕业以后,被安排到我熟悉的一家企业工作。几年以后当我回访她的时候,她的年薪已经长到了7万元。企业的老总对我说:“华校长,你的这位学生真是太好了,很会说话会唱歌,会接待会策划,又会组织企业的文艺活动,把我们工厂都搞活了。”我们学校与企业对学生的评价标准的反差是如此之大!
对于企业的评价标准,我这个校长是没有办法改变的,我能够做到的只能是改变学校自己对学生的评价方法。
企业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人才
我认为真正的校企合作,最重要的是要让我们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机制全方位地跟企业接轨,就是要遵循“企业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人才”的办学理念和“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的教学理念,就是我们职业中学要有能力培养出来的学生,送到企业去以后能够为企业创造更高的利润!八年前,我们这所职业中学只有1000名在校生,当时我们每年收取的学费是1000元,一年总共100万元的收入,其中三分之一是收不进来的。八年后的今天,我的学校已经发展到4000多人,我们每年的学费已经提高到3000多元,家长还是拎着钱陪着子女来到我校排队报名。现在每年已经有1500万元可用资金。
让教师下企业,工资由学校照发
企业不关注职业教育,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师资队伍不能适应职业教育,没有职业教育的特点。一些师范院校培养出来的文化课教师,来到职业中学任教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如何培养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师?教师下企业是最重要的途径。
早在1999年,我就把学校的干部与教师派到企业去,担任企业副总经理、车间主任和班组长,让他们在企业第一线接受实际的锻炼。
到企业挂职的教师,其工资由学校照发,我们不要企业一分钱。当时许多人对这个做法持有异议,人家校企合作都是向企业要钱,我们怎么反而往企业贴钱呢?现在我们的教师才明白过来,当年虽然贴了钱,而今,我们通过企业培训,每年从企业得到200多万元钱,而这个钱是企业愿意掏的,是很高兴给我们的报酬。
这些年来,当一批批下企业的教师回来后,他们异口同声地告诉我的一句话就是“豁然开朗”。老师在企业真实地了解到企业的生产技术、工艺流程,知道了企业到底需要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样的知识与技能。使我意想不到的是,我校的老师编写出30种的校本教材,这些教材与课题研究在省里屡屡获得了大奖。
当时我校的一个中层主任到企业担任副总经理,研究了电动工具生活流水线,发现并改进了许多工艺,使得产品合格率提高了八个百分点。八个百分点!就是200多万元的利润呐!
语文知识并不只是6本语文课本
现在许多专家对职校提出质疑最多的主要是文化课问题,说职校不重视文化课教学、文化课质量不好等等,说到底还是用普高的标准衡量职校。要重视文化课教学这本身没有错,问题是如何理解文化课,文化课的内涵是什么?评价的标准是什么?
就以语文课为例吧,语文知识难道就只是那6本语文课本?我认为远远不止。他还应该包括社会的文化,特别是当地的文化(如我们永康的五金文化)和时代最新文化。
一位语文教师下企业后对我说:“语文能力对于一个企业的技术工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表达能力,在交际中善于说话,另外就是写作能力,能写常见的应用文。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够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能够把车间生产过程中的问题记录下来,能够写出一些调查报告,那么我们的学生就很可能会得到企业的提拔重用。”如果打破现成的教科书,广泛搜集各方资料,选择报纸杂志电视上的材料让学生读,让学生看,到企业搞调查,参与社会活动,让学生练演讲、练写作。这样教出来的学生肯定更受企业欢迎。
数学教学“重点”越突出,学生睡觉的人就越多
我到过许多学校,观察过学生上课时的情况,发现学生在课堂里睡觉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我们对数学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把数学与生活、与专业课、与企业的实例结合起来。我校有一位数学教师在企业里呆了一段时间后,回来上了一堂公开课。他根据企业的需求改革了数学的课堂教学,我觉得很好,所有学生都很有兴趣,没有一个睡觉。可是,这堂我认为很好的课被普高的专家判定为不合格。
我们“发明”了一种叫做“替代学分”的评价机制
现在提倡在职业中学里推行学分制,然而只是简单地通过考试,把百分制的成绩折换成学分,并没有什么意义,对学生的学习丝毫没有激励性,因而很难推广。
我们只有通过改革,才能让学分制变成推动职业教育改革的手段。我们“发明”了一种叫做替代学分的评价机制。你数学学不了,没有关系,期末考试只考30分,我们就给3个学分,不要补考。实际上学生考试考了30分,过几天补考就及格了,这肯定是假的。学分不足怎么办?你去寻找替代,我们学校有许多选修项目可以让你替代,你可以学电工,可以学数控、学书法,只有学起来,就能取得学分。如果考取技能证书还有附加分,例如取得中级证书加30个学分,取得高级证书就加50个学分。只要总学分达到规定的要求,就可以毕业,还可以评三好学生,可以评为学习的榜样。这个替代学分一搞,企业很拥护,学生学得很高兴,教师也教得很开心。我校的吴超同学,尽管英语成绩不好,但是他已经获得了数控高级技工的称号,企业已经开出5000元一个月的工资预订他,我校的施鑫寅同学,尽管他的数学成绩很差,然而他的书法作品获得了浙江省中小学书法竞赛一等奖,他的作品已经能够卖钱。对这样的学生,我就发布校长令,号召全校学生向他们学习。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拿到学分
职校的学生学习成绩差,一年考试两遍,像普高一样,用一张试卷来衡量他的知识很不公平。
对此,我又提出了“过程学分”的理念,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拿到学分。举个例子说,在课堂上老师给每个学生一个电动工具,请学生把它打开,请你找出线路设计里面的毛病,然后你怎么把这个毛病给解决掉。如果这一堂课大家把这个问题给解决掉了,就给你一个学分,也不要考试了。这些学生对考试没有信心,但是解决问题他还是有能力的,把他们被动学习转变成为主动学习。与其作假,不如让学生理直气壮地毕业。我们的过程学分与替代学分就是起到了这个作用,让学生真正有一技之长,让学生理直气壮地拿到学分,理直气壮地毕业,让一个中考的失败者能以成功的姿态走向社会。
这种评价机制绝对有问题
2002年市里评比教坛新秀,语文教师第一名是永一中的,第二名是永二中的,第三名是我校的。说是取二名,我校的教师就评不上了。数学教坛新秀也是如此。我说,这种评价机制绝对有问题。什么是好教师?职校与普高完全不一样。职校的教学能像普高一样以纲为纲、落实每一个知识点吗?教学目标、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都不一样。如果用普高的标准对教师进行评价,只能引导职校教师在教学上去学普高,只能误导职校的教学改革。
必须十分重视教育科研在办学中的作用
1999年到2000年期间,我们学校出现了一些良好的势头,也得到了一些荣誉。一些普高校长说我们是“土八路”,是“乱搞”的。当我们每年发表或获奖100多篇论文、积累了3000万字的研究资料、写出近30种校本教材、连续多年获浙江省教育成果一等奖、被评为省教育科研先进单位与科研兴校200强时,他们的偏见完全改变了。
教育科研是从办学的实际中寻找切入点和突破点。
我们最早研究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职校学生的就业率,接着就是机电专业的课程改革、校企联合、社会培训、电动工具教育软件的开发等等。其结果不但多次取得了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而且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改革发展与当地经济的发展。
职业教育要始终关注企业,关注农民
农民培训,是职业教育的一个巨大市场,是职业学校新的增长点。注重农民培训,这是职业中学一个重要的办学理念。农民培训可以提高我们职业中学自身的办学能力。2005年,我们把经过我们培训后的农民送到浙江大学深造,把他们培养成为高级技工,他们回来后被当地的企业抢购一空。当我们要送第二批、第三批时,四面八方的农民赶了过来,弄得我们安排不过来。
我国农村有许多农民因为没有钱,没有参加培训,在家里过着贫困的生活。而我们的企业由于缺少优秀的技术工人,产品质量老是提不高。我们在这中间做这个红娘,把经过培训的农民送到企业里面去,这真是两全其美、功德无量的事。
采用工学交替的方法,帮助贫困的学生完成学业
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一些老百姓的孩子因为没有钱而不能完成学业。我们采用工学交替的方法,把这些学生招到学校里面来,一边在学校学习,一边在企业打工,用他们自己赚来的工资支付学费,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工学交替还能够加强中西部的合作。不久前,江西省吉水市的市长、教育局长带领他们的校长来到我们学校,跟我们签了约,决定把他们那里的学生送到我们学校来。因为他们的学生送到我们这里来,我们实行工学交替。我们暂时不收取对于他们来说是“巨额”的学费。等他们在工作中赚了钱,才用他们的工资来补交我们的学费。
通过社会培训,我们把职业教育辐射到农村,辐射到企业,辐射到中西部贫穷的地区。
政府领导对职业教育的重视需要我们校长去争取
我们许多职校校长总有许多埋怨,说办学环境不好,说上级领导不重视,说生源过差,说“普高热”的围攻与冲击等等。确实,要办好一所职校,这些外因都是重要的。
说实在,目前我们的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是很不够的,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与中央的精神是存在着很大差距的。原因很多,职业教育的发展,人才对经济的支撑,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显示出来,而市长书记们的任期很短,与他们的政绩关系不大。
但我还是相信“内因是决定因素”这句话。要办好职业教育还得我们自己努力。
有一次当时的市委书记楼国华来校视察,对我说没有带钱来。我说:“你这一来,至少相当于给我们学校100万元。”他笑着说:“如果明天我又来,那不是200万了?”我说:“不,如果你明天再来,相当于给我们500万元。”“为什么?”我对他说:“你一来,记者一大群,报纸登、电视播,如果出现„楼国华书记连续二天视察职技校‟,那我们的基建工程谁还敢阻挠?”实际上,楼书记的多次视察,使我校的建设工程出现了一路绿灯,其价值远远不止500万元。
对职教理念存在着争议
几年来,对我提出的这些理念一直存在着争议。记得在一次高层的研讨会上,我讲了学校教学改革的情况,一位教授就把话筒拿过去说:“数学、英语考不及格怎么能毕业呢?”我说:“从传统意义上说,你这个说法没有错,然而作为职业教育的理念,你的认识却是错误的。我培养的是在企业一线操作的技术工人,为什么一定要懂英语?”
有一位普高的校长问我:“你这样搞,文化基础不扎实,怎么能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我反问道:“这样的学生让你按普高的模式教,他考不及格,毕不了业,企业不欢迎,在家待业,谈什么可持续发展?”
我们永康有一对双胞胎,姐弟二人。中考时姐弟两人的成绩都比较差,他们的父亲借了两万元钱把弟弟送进了普高,而将姐姐送到我们职校。3年后,就读财会专业的姐姐毕业了,被银行招了工,弟弟却因考不上大学,整天在家呆着。姐姐第一个月领到1500元工资,拿出其中的500元递给弟弟说:“弟弟,拿去买一件衣服穿吧。”这时,弟弟哭了,在场的父母和我也流下了泪水。如果当时那位教授在场,就会明白什么是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职业教育的教育资源严重落后于普通教育
这几年,我们浙江省提出了职普比1:1的目标,并作为评比教育强市(县)的硬性标准。这一政策对发展职教事业在宏观调控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我们应该为之而欢呼。然而问题是教育资源的分配可不是1:1!我调查过金华市与我们永康市的情况。以永康市为例,普高有8所,近几年资金投入是3个亿,高级教师约200人;而职校仅有3所,近几年资金投入是3000万元,高级教师仅仅是30多人。职校的教育资源大约是普高的十分之一,却要承受在校生1:1的任务,这谈何容易!
另一个就是政策环境问题。例如人才政策,我们职业教育非常需要的是技师类的人才,我们想引进技师,然而有关政策规定,只有副高以上的才算是人才,技师不属于副高以上,因而也就不能引进。
企业老总找我喝茶
最近,一位企业老总找我喝茶。我问他:“八年前,我来到你们企业调研,你不愿意见我,只派了一位办公室主任应付我。而今天你为什么要千方百计请我喝茶?”他告诉我说:“市长是解决我的土地问题,行长是解决我的资金问题,你这位职业中学的校长是解决我的人才问题。现在我缺的是人才,是优秀的技术工人。”这位老总又说:“校长,说真的,以前你送给我的学生,有些连螺丝往左转往右转都不知道,我又怎么会喜欢你呢?”这番话告诉我一个很真实、很朴实的道理:中国的企业从来都没有像现在这样需要职业教育。但是企业需要的是能够为他们培养优秀技术工人的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