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蒙台梭利教育思想
蒙台梭利强调,要在充分挖掘儿童潜能的基础上帮助儿童形成自主、自信、独立、创造的精神,使儿童经过从0至18岁不同阶段的努力,在自信的基础上具有各方面的适应能力。一个人要面对今日和明天的挑战,最迫切的任务就是要使自己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与创新,而这些也正是蒙氏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她进一步指出:“我们应让幼儿心智的发展成为众所周知的知识,让众人了解生命发展的法则,让社会各界都有新的共识.社会有责任提供儿童发展所需要的一切,政府绝不可置儿童于不顾,“我们必须保护的是人类的正常发展,要努力地去除儿童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障碍,使他无论在何处都免受危险、误解和威胁”。她明确提出早期教育在一个人成长和终身发展中的作用,她说:“成人的幸福是与儿童时期所过的那种生活紧密相连,我们的错误会落到儿童身上,给他们留下一个不可磨灭的痕迹,我们会死去,但我们的儿童将承受因我们的错误而酿成的后果,对儿童的任何影响都会影响到人类„„”这些深刻的分析不仍对我们今日的儿童教育有着深刻的启迪吗? 蒙台梭利十分重视环境对儿童发展的作用以及教师、家长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她强调儿童的发展是外部环境通过儿童内在心理变化而起作用的,外部环境是儿童发展的必要条件。蒙氏系列教具正是她的环境理论物化的结晶。
而教师的作用及家长的文化素质是儿童软环境的具体体现,教师及家长是儿童心理发展和潜力激发的促进者、引导者,是造成儿童发展差异的背景基础。这两种软环境的不同,塑造了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她说:“环境对于儿童来说是利用环境改善自身。”所以,儿童的活动离不开环境,离不开成人为其准备的“有准备的环境”。教具作为物化环境,其作用不仅仅在于向儿童传授最基本的知识或技能,它的教育目的是内在的,即帮助儿童进行内在的自我建设和心理发展,它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并使其精力集中于有选择的外界刺激。她认为“儿童发展最首要的基本因素是能够集中精神,他必须学会集中。从而发展其独立性、自信心、自控力„„”蒙氏不仅重视室内环境,她还在《发现儿童》一书中用许多生动事例说明大自然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性。她说:“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尤其是童年期,他必须从自然中吸取自身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力量”,“随着城市生活的普及,儿童这种迫切的需要越来越难以实现,必须为儿童接触大自然创造条件,使他有时间、空间能够欣赏大自然的秩序、和谐和美。同时掌握各种自然规律,这种规律是一切科学和艺术的基础。”目前,我们不少蒙氏课程班比较忽视室外环境及引导幼儿对大自然的探索活动,或者把这些认识自然的活动与蒙氏课程分离开来,这其实是一种误解。蒙台梭利认为,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依赖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有必要让儿童从小去接触各种生活,最初的方法是让儿童培育植物或动物,“这有助于自然地使儿童成为一个具有生态责任感的人”。为此,有专家提出把蒙台梭利学校与“走向大自然”的课程结合起来。这将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实验。
教师是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蒙氏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她认为,我们要培养的是教师的科学精神,而不是机械的教育技巧,也就是说培训教师的方向应侧重精神。这种精神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对人的兴趣(即对儿童的兴趣),这种兴趣的主要标志是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的一种十分密切的关系;第二,这种精神同时也是一种善于把每个儿童当作独特个体来看待的能力„„教育必须针对这些单独的个体,一个一个进行观察,一个一个加以指导;第三,这种精神是基于一个信念——儿童能够、也愿意暴露自己,在儿童暴露自己的过程中,教师将会发现他所扮演的角色。她还认为,成人必须改变用自我中心的权威态度对待儿童的做法,为了了解儿童,教师必须发展自己对儿童观察的意念与能力。教师需要观察的不仅是儿童身体成长的外在活动,而且还包括通过这些活动表现出来的内心的协调与发展,并给予指导。她要求教师在观察的同时记录每个儿童的发展状况,并根据其不同的发展水平给予不同的指导,帮助其选用不同难度的教具,使儿童在发展水平与教具的难易程度上找到结合点。她的
这一论述,与我们当今所追求的最近发展区的教学要求是吻合的。
在家庭教育方面,蒙氏也有许多精辟的论述。蒙台梭利认为,“在父母手中确实掌握着人类生命的前途,但我们的社会中许多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这种职责”,他们为征服外部世界辛苦奋斗而把儿童拒于千里之外,或者通过所谓的教育让未成熟的儿童直接按照成人的方式来生活,或使自己成为儿童借鉴的榜样,让儿童仿效自己。随着儿童的成长,他与日俱增的独立性会使父母的愿望与他本人的需要之间的冲突日益加剧,特别是当儿童能独立地做一些事情的时候,成人与儿童之间的矛盾就开始显示出来。蒙氏强调“必须通过活动和真正的成就感来发展儿童的积极的自信、独立的自我形象。“不少父母由于缺乏科学的儿童观,对儿童发展的内在需要与外部环境的关系知之甚少,因而在‘爱'的光环下,不自觉地代替和剥夺了儿童的权利,压抑了儿童要求独立发展、自由探索的愿望。”_的确,儿童在现实中形成了依赖、懦弱,缺乏自主、自信、任性、骄横后,父母又往往反过来责怪孩子不成器,不如他人的孩子听话、活泼、能干。如果这种儿童要求独立发展与成人限制、代替的矛盾不断发生而又缺乏正确引导,就会对儿童的发展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因此,家长的素质亟待提高,科学的家庭教育亟待普及。
近百年来,不少国家都设立了蒙氏培训班 等教育机构,尤其是“二战”后,美国从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进展与社会发展要求加强基础教育的实效性角度出发,重新认可了蒙氏理论的科学性。现在全美蒙氏协会每年召开一次会议,世界蒙氏协会每两年召开一次会议,研讨、交流如何在新时代继承发扬蒙氏教育思想的精华,使之为现时的教育服务等问题。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幼教领域也打破了一统化的课程模式,吸收、借鉴了国外的一些有益的课程理论。自1994年以来,我们辽宁省就有20多所幼儿园先后引进了蒙氏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并在如何指导混龄班的教育上积累了初步经验。当前,全国幼教界正在学习贯彻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我认为,这个《纲要》吸收了古今中外优秀的幼儿教育思想,当然也有着蒙氏教育思想的渊源。我们在贯彻落实《纲要》的时候,可以把获氏教育思想的精髓与我国的素质教育思想进一步融合起来,使蒙氏教育思想向现代化与本土化方向发展。
第二篇:蒙台梭利教育
蒙台梭利教育
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于20世纪初引入中国后,引起了众多教育学者的关注。从收集的资料来看,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引进虽历经百年,人们对其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蒙台梭利的生平、蒙台梭利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具的简单翻译介绍上;20世纪90年代后,理论研究虽有一些进展,但主要围绕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本土化问题或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展开的,关于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引进历程以及引进所产生的影响,人们还未作深入、系统的研究和探讨,这无形中影响了国人对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引进历程以及引进所产生的影响等问题的了解程度。笔者提出这一问题,希望能激起更多人对此问题的关注。本文力图综合各家研究成果,结合史料研究,在回顾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在中国引进历程的过程中,对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的引进对中国学前教育产生的影响进行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引进做粗浅的思考。希望本课题的研究使人们对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在我国的引进历程以及产生的影响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为致力于蒙台梭利学前教育研究的学者提供更丰富的历史资料。从这个角度出发,文章分四个部分加以论述:第一部分主要分析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引进中国的原因。社会的变革,学前教育改革的需求和国外兴起的蒙台梭利运动推动了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引进。第二部分回顾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在中国的百年引进历程。文章把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引进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13年—1949年;第二阶段,1950年—1977年;第三阶段,1978年—1989年;第四阶段,1990年—至今,并对每个阶段引进的现状、引进的内容、引进的途径、引进的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勾勒出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引进历程。第三部分考察和归纳了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引进中国后对中国学前教育产生的影响。积极地影响主要表现在:引进改变了人们的学前教育观念;引进为学前教育改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引进推动了我国学前教育改革的进程。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引进造成学前教育实践领域盲目效仿,同时导致人们办园功利心的加剧两个方面。第四部分针对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引进历程中存在的问题,对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引进作粗浅的反思,在此基础上提出引进必须走出移植、模仿的形式,以扬弃的态度来借鉴国外的先进的教育思想;引进要从广度和深度两个纬度使蒙台梭利学前教育理论研究和在实践中的应用走向深入;同时引进要与本土文化相结合,抓住思想的实质,不能流于表面形式的学习和模仿。
第三篇:谈重温蒙台梭利的纪律教育思想
蒙氏理论中的“纪律”是与“独立”“自由”“工作”这几个要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本文将结合幼儿纪律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谈谈如何将蒙氏纪律教育思想运用到当今现实纪律教育之中。
蒙氏理论中“纪律”的涵义
一般而言,纪律有三种基本涵义:惩罚:通过施加外来约束达到纠正行为目的手段;对自身行为起作用的内在约束力。
蒙台梭利所谓的纪律,是一种建立在自由基础之上并通过工作来实现的纪律。这样的纪律不同于旧式教育里那种绝对的、不容辩驳的高压政策下的“不许动”,而是能动的、主动的、发自内心的自我约束,即纪律内涵的第三种。儿童通过自身内在的纪律意识来控制自己的行为,而非教师以权威的立场强加和强迫,这样的纪律是一种真正的体现儿童主体性和能动性的纪律,是儿童自发的愿意顺从的纪律,是一种积极的纪律、工作的纪律和有益的纪律,而非一种不动的、被动的和顺从的纪律。
纪律与自由、工作的关系
纪律是与自由和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自由是纪律的根基,工作是实现纪律的有效途径。三者具体关系如下:(一)自由是纪律的基础
自由是蒙台梭利自由教育思想的根基。这里所谓的自由,是指使人从妨碍其身心和谐发展的障碍中解放出来的自由。[1]这种自由,并非是放任自流、任意妄为。[2]蒙台梭利在描述自由的范围时强调:“应把孩子的自由限制在集体利益之内,他们的行为要达到我们一致认为的好的行为标准。因此,我们一定要注意观察孩子是否有冲撞或激怒他人的言行,是否有粗俗或不礼貌的举止。至于其他行为,不管是什么样的行为,表现为什么样的方式,教师一方面不能强行制止,另一方面还必须进行观察。这一点尤其重要。”[3] “纪律必须通过自由而实现,这是奉行传统教育方法的人难以理解的一条重要原则。”[4]蒙氏的纪律观是一种以儿童自由为基础的内在纪律观,反对以说教、强制、奖惩来培养“外在”纪律。强迫的手段或许能够使儿童一时在表面上屈服,但无法作用到孩子的内心深处,不能引发儿童心底对于纪律的真正理解和渴求。
成人应当给予儿童最大限度的自由,让他们自由选择感兴趣的工作,自由动手操作教具,自由去感受工作过程中获得的喜悦与满足,自由去发展自己的各个感官、系统。教师要不加干扰地做一个被动的观察者,帮助儿童明辨是非,从而建立一种内在的、主动的、愉悦的纪律,让幼儿感受遵守秩序所带来的益处,违背纪律所受到的自然的“惩罚”。渐渐地,孩子们学会反思自己的行为,逐步经历从最初的混乱活动向自发有序的活动的过渡,获得专注、宁静、自主、服从的良好品质。
蒙台梭利指出:独立与自由密不可分,“谁若不能独立,谁就谈不上自由”。[5]就像她举到的一个一家三口遭遇歹徒时不同反应的例子:丈夫可以靠平日射击训练获得的灵活身手与歹徒搏斗,儿子可以靠自由灵便的双腿逃走,而那个穿着裙子的欧洲妇女呢?她既没有受过训练的能力,也没有天赋的能力,就只有惊叫一声昏倒在地。她强调,不必要的帮助是自然能力发展的障碍,成人包办代替的做法往往窒息、扼杀了孩子自发的活动和独立自主的意识及创造性。(二)纪律必须通过工作来实现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生命潜力是通过内在冲动表现出来的,其外在表现就是儿童的自由活动——蒙台梭利称之为“工作”,认为“人是通过工作来塑造自己的”。蒙台梭利的“工作"是指那些身心协调、手脑结合的活动,是儿童在“有准备的环境中”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活动,它能够满足孩子自主、自由、自助的需要,孩子喜欢并乐在其中。幼儿期的各种感觉练习及日常生活技能的练习等自发的活动都是工作,3~7岁幼儿的发展是在“工作”中实现的。[6] 工作是纪律养成的基本途径,蒙台梭利这样说道:“真正纪律的第一道曙光是从工作中放射出来的。在一个特定的时刻,奇迹出现了:一个儿童对一种工作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这种兴趣从他的面部表情、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他对同一练习的坚韧不拔中表现出来。这个儿童开始踏上了通向纪律的道路。”工作不能强加,这正是我们教育方法的切入点。它必须是儿童本能上乐于从事的工作,必须是与生命的潜在倾向自然一致,让儿童愿意一步步朝其顶峰攀登的工作。工作对养成纪律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7]1.工作能够提升协调和控制能力;2.工作有助于培养独立性:3.工作有助于发展孩子的意志力。
成人和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让儿童自由地工作,不应该包办代替孩子的工作,要让他们自己动手,自己亲自尝试和操作,在活动中发展各种机能。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也充分说明了让孩子自由地去做的重要性。“精神快乐、自由练习和明媚阳光是组成其灿烂生活的三种元素”。[8]蒙台梭利举到一个保育员帮孩子装沙的例子,孩子们不厌其烦地一遍遍装了又倒,倒了又装,孩子们要的并非是将沙装入小桶这一结果,而是享受这一过程中动手的愉悦。我们应当明白,儿童的自我发展是他真正的、唯一的快乐。成人也应当对幼儿的“试误”保持耐心。
我国幼儿纪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幼儿纪律教育中教师扮演着“主角”,纪律始终存在于幼儿之外。教师也惯用“训导”“说教”“惩罚”的方式来维持“纪律”:(一)纪律是外在的
在很多幼儿园中,教师一词成为了纪律的代名词,教师就是纪律的权威,有教师在的地方,幼儿往往呈现出一种有序状态。
场景a:过渡环节期间,七八个小朋友在教室中央嬉戏玩闹。教师认为幼儿打闹太嘈杂,上前厉声喝道:“请保持安静,谁再发出声音,罚站!”教室立刻安静下来。
爱嬉戏是孩子的天性,教师的威严或许能让孩子一时安静下来,但这也只是表面的,孩子剩余的精力需要排泄,“不安分”的孩子仍然会寻求其他方式来宣泄,比如有的孩子在老师跟前表现得十分乖巧,可一旦老师不在,便任意妄为。教师应当做的是交给幼儿以适当的方式去宣泄积聚的力量,比如上述场景中的过渡环节,可以引导孩子一起唱歌、舞蹈等,让幼儿明白在教室嬉戏会影响集体秩序,影响到其他孩子的正常休息、活动,关键是引导幼儿从内心深处自愿、自发地去遵守纪律。(二)纪律是静态的
对于幼儿园教师和孩子来说,制定的纪律规则规定基本上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的。我们往往会“尽职尽责”地恪守规定的纪律条款。
场景b:活动课开始了,一个孩子迫不及待地开始拼接积木,另一个孩子跑过来制止:“老师还没有说开始呢!”这个孩子立刻把已经拼接了好几块的积木拆放回去。
我们总是死守着“老师说开始,才能开始”的规则,刻板、规规矩矩。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教会孩子明白“纪律”的真正涵义,就像蒙台梭利指出的:只要不是偷拿别人的东西,只要不是粗俗、不礼貌的言行,只要不是打扰别人工作的行为,我们就应当允许。(三)纪律是被动的
许多幼儿园纪律的制定者是教师和园方,孩子没有参与协商的机会。这使得在教师的“压制”和“严格的监督”之下,幼儿会被迫地遵循纪律,只知道不这样做就会受到惩罚。幼儿是以一种“消极避害”的姿态恪守纪律条款。
场景c:阅读课结束后见孩子多多主动在进行图书归位,我特别感动,说道:“多多真乖,知道归位。”不料得到多多的无奈回答:“不这样做会被老师批评的。”我当场无言以对。
孩子努力去做一件事,并不是因为知道这件事对自身的益处,而只是为了逃避老师的惩罚和指责,这让我不得不去反思,当今老师们用所谓的“惩罚”让多少孩子内心深深刻上了恐惧,他们幼小的心灵是多么忌惮被批评和惩罚呀。(四)纪律是暂时的
正如前面提到的,孩子被外在纪律暂时压制下去的冲动总会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次排泄。
场景d:大班的孩子萌萌在伙伴中十分具有“号召力”,每每教师一不注意就伙同三五个小朋友在教室门口打闹,老师看见了总会强力干预,解散他们的“团伙”,可是老师转身的工夫,几个人又开始追逐。
教师的说教并不能对孩子起到真正的约束作用,只有让他们明白在教室门口追逐容易引发安全事故,引导他们从心底里认识到其后果具有的危害性,才能“治本”。
蒙氏纪律思想对幼儿纪律教育中教师角色的新定位
澳大利亚教育家康乃尔认为:“自由、工作和秩序是蒙台梭利为幼儿营造的建筑物的三根主要支柱。”[9]如何让幼儿在自由的工作中获得真正的纪律?总的来说,教师应当转变纪律教育观念,深刻理解纪律应由传统束缚幼儿成长的外在工具转变为促进幼儿内在发展的教育因素,实现纪律从外在到内在,从静止到活动,从被动到主动,[10]从暂时到持久的转变,真正让幼儿成为纪律的主人。具体而言,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在幼儿纪律教育中的角色定位: 教师是被动的观察者:教师所要做的就是不带任何主观色彩地观察儿童的言行,对不好的行为及时制止,对良好的行为任其发展,让儿童自由选择工作时间、地点、材料,给予儿童充足的时间和足够的空间,让幼儿亲力亲为去动手操作、思考和工作,切忌包办代替和不断地干扰。教师通过仔细的观察、纪录,不断获得幼儿教育的经验。总结形成一本“幼儿观察录”,不断反思和提升自己的能力。
教师是及时的引导者:“我只是引导孩子去欣赏生命中最美好和最重要的东西,以免他们在没有意义的东西上浪费时间和精力,让他们在人生朝圣的路上得到最大的快乐和满足”。[1]教师要抓住生活、“工作”教育契机,培养孩子的纪律意识。
教师是自由的给予者:但在一日常规管理中,教师的组织应当更加细致和灵活、具体,如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餐点营养均衡,教师环创与课程设置等,要体现有序性和儿童自由性原则。[12]让孩子自由的选择“学习或游戏”的对象物;让孩子自由决定“学习或游戏”的程度;让孩子顺从其内在的生命法则,在自由教育活动中得到发展。[13] 教师还是幼儿工作的服务者与伙伴:与儿童一起协商、合作解决工作中的难题,帮助儿童养成内在的主动地纪律等。
总之,教师应当为幼儿创设一个如蒙台梭利所说的“有准备的环境”,创设一个符合儿童需要的真实环境,供给儿童身心发展所需之活动、练习的环境,一个充满自由、爱、营养、快乐与便利的环境,[14]让幼儿在主动纪律的约束下,自由地工作、成长和发展。
蒙台梭利的“自由——工作——纪律”“儿童——环境——教师”两个核心基本理论蕴含了伟大的儿童教育理念,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参考文献: [l][lo]《蒙台梭利纪律教育思想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启示》,[j]杜高明、谭友坤,《宜宾学院学报》,2009.no.3;[2][l3]《蒙台梭利纪律教育要旨及其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启示》,[j]黄红霞,《当代教育论坛》,2011.no.4;[3][5][8]《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着作精选》,[m]单中惠、钟文芳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9-06.no.1;[4]《蒙台梭利早起教育法一如何让孩子自主地学习》,[m] 意大利玛利亚?蒙台梭利,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01;[6]《试论蒙台梭利的“工作”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刘俊,《当代教育论坛》,2007.no.9;[7]《蒙台梭利纪律教育思想及其启示》,[j]刘珍艳,《当代教育科学》,2012.no.1o;[1l][l2]《蒙台梭利纪律观中的自由、纪律与独立》,[j]王文敬,《学理论》,2012一02;[14]《蒙台梭利方法》,[m]意大利玛利亚?蒙台梭利,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09
第四篇:解读蒙台梭利自由教育思想
摘 要:蒙台梭利是意大利杰出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自由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目的就是要帮助生命的自发活动,在自由活动中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独立性的创造精神。然而很多一线蒙氏教师很难在教学过程把握自由教育的尺度,本文结合我国当前教育教学的实际进行寻找自由的实践精神。
关键词:蒙台梭利;自由教育;教师
在世界幼儿教育改革的大潮中,蒙台梭利教育法或成为许多国家重要的幼教模式,或被成功渗入到其教育模式之中,对当今世界各国幼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珍尼特•沃斯(J eannet te Vos)和戈登 •德莱顿(GordonDryden)在 《学习的革命》 一书中,将蒙台梭利教育法称为 “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思想” 和 “世界上一流的幼儿教育”。
同样,蒙台梭利教育法对我国幼儿教育的改革也具有借鉴意义。早在二十世纪初,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就传到了中国,她的有关著作被译成中文,江苏还成立了蒙台梭利教育研究会。但由于种种原因,蒙氏教育法并没有在我国得以推广。直至世纪八十年代,蒙台梭利教育思想重新受到我国幼教界的关注。近几年,“蒙台梭利教育”逐渐成了一个在行内很流行的词汇,出现了一些蒙台梭利幼儿园,很多教育机构成立蒙台梭利研究机构推行蒙氏教育法,并且培训蒙氏教师,这是我国学前教育逐渐与国际接轨的一个证明。
一、蒙台梭利自由教育思想的内涵
自由教育思想是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键组成部分。科学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将是学生的自由,允许个体的发展和儿童天性的自由表现。简单的说,蒙氏认为强制的“教”法,对儿童——特别是学龄前的幼儿,有害无益,除非把孩子的头脑解放出来,否则这些民族幼苗的发展不会健全。
同时,蒙台梭利认为:独立是自由的根本所在。因此,儿童个体自由的积极表现,首先必须通过自发活动引导他走向独立。蒙特梭利每次在演讲时,总会提出这么一句话:“Help me to do it by myself”。任何教育活动,如果对婴幼儿教育有效,那它就必须帮助孩子在独立的道路上前进。因此,蒙台梭利教室中的教具,大都有错误订正,目的是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改正;成人不可急于帮助纠正,要学会等待,给孩子独立学习的机会和时间。
所以,蒙特梭利认为“自由”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基本人权。但是,蒙氏教育的自由却不是放任或为所欲为。在蒙氏教室中,孩子并没有被允许去做任何他喜欢的事。孩子的自由应以不损害集体利益为限度,从各方面考虑,这应该是教养孩子的良好方式。因此,只要孩子冒犯或干扰他人,对他人有粗野行为,就应加以制止。
二、蒙台梭利自由教育思想的实践
自由是蒙台梭利一直十分强调的词,她是如何看待自由的呢?她认为幼儿早期教育的自由概念必须理解为,他们的环境必须适合幼儿个性最有利的发展。“自由”该如何教育呢?蒙特梭利认为以自由为基础的教育,教师须掌握三大原则,即:预备符合成长需求的环境;协助与观察孩子在环境中的需求;订立明确的行为规范并时常提醒孩子自我控制。
蒙台梭利在“儿童之家”观察到一件事:一天,孩子们在水盆旁围成一圈,水盆里漂浮着一些玩具。有个刚两岁半的小男孩,独自一人站在圈外。看得出来,他充满了好奇心。他开始慢慢走近其他孩子,想挤进去,但他没有劲,挤不进去。于是他就站着向周围看,忽然,他的目光落在一把小椅子上,显然他决定把椅子搬到圈外,然后站上去看个究竟。正在这时,老师走过来抓住他,把他举过孩子们的头顶,让他看水盆。还说:“来,可怜的小家伙,你也看看吧!”
毫无疑问,尽管这个小孩看见了漂浮的玩具,但他却没有体验到通过自己的力量去征服障碍所获得的快乐,剩下的只是一种“别人会替他做事”的孩子有的那种呆板表情。
因此,对孩子应该以教育他们能独立为前提,允许儿童依其“内在需要”,自由的去选择教具,自由地进行工作(操作)。蒙台梭利表示:你只要冷静观望,保持一种尊重孩子的行为态度,使孩子在获取经验时,有完全的自由,在他们工作时不要干扰他。
三、蒙台梭利自由教育思想的误区
1.自由不等于尽量无所事事
在实践中,很多蒙氏教师对蒙氏教具的操作非常熟练,但是一旦观察到幼儿出现的一些问题,却退缩不前,不知道如何处置,产生了很多错误的行为和观念。其实,从理论上讲,教师需要站在更高的位置,充分发挥“从容”的精神来完成教师角色的使命。
2.自由不等于对幼儿不干涉
教师要信赖儿童,并耐心地等待,要尊重儿童的自由。蒙台梭利有一次参观某个蒙台梭利学校,看到了一个班级的情况后说:“这里情况已经十分混乱,而我们的教师却依然无所作为。她只是如同幽灵一般地在儿童之间往返穿梭,并时而在某个孩子耳畔低声嘀咕些什么,难道这就是不干涉原则?”同样的道理,在我国蒙台梭利教室中,也会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
其实,教师的不干涉并非指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不得干涉。而是不要过于积极但要恰到好处,即有必要做最低限度的指导。过于消极,将出出现教师的放任现象;过于积极则会妨碍儿童的自然性。我们必须避免这两个极端的发生。作为蒙台梭利教师的技能之一即是判断什么时候应该干涉,及什么时候不得干涉。其原则是:当儿童沉浸在有秩序的、创造性的自发活动时,教师就要尽量不要干涉儿童的活动;当儿童干扰周围的其他儿童时,教师则要注意并加以阻止。
蒙台梭利的自由教育观核心观念就是“给予儿童自由并不是让他们脱离家长和老师,也不是给他们超脱自然法则、国家法律以及社会法则的自由,而是在与为社会服务一致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的自由”。因此,幼儿教师学习蒙台梭利教育思想时,不仅仅要学习教具的操作,更重要的是对内在理念的解读,才能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观,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第五篇: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几点思考
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几点思考
蒙台梭利教育法是以创始人、意大利杰出的幼儿教育家 玛丽亚·蒙台梭利的名字命名的幼儿教育方法。这一教育方 法以独特的幼儿发展观和幼儿教育理论为基础,以一套独创 的教具和一系列教育方法为载体,对幼儿教育产生了很大的 影响。自创立以来,蒙氏教法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以及许多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的广泛讨论,促进了现代幼儿教 育的发展。直到现在,蒙氏教法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还被广 泛“引入”。此教法于“##$ 年在我国幼儿教育界开始流行,如 今在我国已有数百个蒙氏教室。起源于近一百年前意大利的 蒙氏教法,固然有其令人确信不移的优势,但随着社会和时代 的发展,以及民族文化的不同,其历史局限性和文化差异性也 是必然存在的,面对当前在我国热热闹闹兴起的蒙氏教室,我 们认为有几个问题需要冷静地、认真地思考。
一、教育内容问题
感官训练、读写算练习、日常生活技能的练习等是蒙氏教法中的重要内容,这些内容的教育基本上是通过蒙台梭利独创的教具进行的。但这些内容的设置、教具的创设开始是为生活在 年意大利“贫穷、黑暗、愚昧、悲惨”的罗马圣罗伦佐贫民区的儿童准备的。因此对于生活在世纪的中儿童来说,原有的内容就会有些不合适的地方。要想使蒙氏教法在我国有生命力,就得对其进行“中国化”的改造。比如:设计出符合中华民族生活习惯并能在当今形式下有效培养幼儿独 立生活能力的日常生活练习体系和相应的活动材料;设计出能够体现汉语语言特点并符合中国幼儿语言发展特点的语言教育体系和相应的活动材料;设计出既能反映中华民族文化精髓和创造成就、又能反映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特点的文化科学教育体系和相应活动
二、幼儿个性发展的问题
蒙台梭利对儿童教育的研究起源 年,当时她在罗马大学医学院 精神病诊所从事对身心缺陷和精神病儿的治疗工作。!&”& 年政府委任蒙台梭利在罗马建立一所国立特殊儿童学校,收容白痴儿童和弱智儿童共名,由她主持教育训练和实验研究。在近两年的时间里,这些儿童不仅学会了关于日常生活的一些基本技能,而且他们动作协调、灵活、反应较快,语言发展正常,同时还学会了读、写、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政府的监督下通过了与公立学校同龄儿童同等水平的考试。当人们正在为蒙台梭利所取得的巨大成功而交口称誉的时候,她却在思考:既然白痴儿童都能达到正常儿童的水平,那么公立学校的正常儿童为什么不能达到更高的水平呢
于是!年蒙台梭利离开了特殊学校,决心致力于正常儿童教育问题的 研究。世纪初期的意大利经济发展缓慢,是欧洲相当落后的国家。在罗马,市政当局为了保持古罗马文明的风貌,把大批极端贫困的不幸者赶到市郊建立贫民区实行隔离,让他们住在年久失修、破烂不堪、长期无人居住的危险建筑内。蒙台梭利于!年开办的第一所招收)岁儿童的“儿童之家”就设在罗马贫民住宅区之一的圣罗伦佐。进“儿童之家”的孩子虽然并无明显的生理或心理缺陷,但由于他 们的父母一般没有文化,没有固定的工作,生活贫困,性情粗暴,缺乏卫生习惯,甚至有些不良嗜好,既无能力也无时间来照顾和教育自己的孩子,因此这些儿童在入学前一般都心态异常,智力低下,发育不良,行为乖戾,而且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由以上史实,我们可以看出蒙台梭利的教育方法脱胎于教育低能儿童的特殊方法。这一方法以官能心理学为出发点,将感官教育建立在形式训其方法在实践上带有机械训练的性质。蒙台梭利为儿童设计的活动材料非常强调儿童的独立操作、自动练习、自我调整、自行修正和自我教育。在高 度重视创新精神和合作能力培养的今天,蒙氏教法中容易使儿童形成的安静、独立、机械、呆板的个性品质,与时代要求是背道而驰的。这一点需要在当今蒙氏教法运用过程中特别注意。
三、班级组织形式问题
我们国家的幼儿园基本上是按按幼儿年龄分为小、中、大班,即同龄编班。但蒙氏教育法的一个重要特点在班级组织形式上表现为“垂直式”的混龄编班。在我国目前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子普遍缺乏兄弟姐妹。社会性发展受到某些制约的情况下,混龄编班对于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应该能发挥出独特的作用。但在我们教师习惯同龄编班的情况下,如果贸然引进混龄编班,可能会由于经验不足等原因而引发一些问题。我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以有三种班级组织形式:即在完全混龄编班、部分混龄编班和同龄编班中进行选择,也可以考虑由部分时间混龄编班逐步过度为完全混龄编班。
四、教育费用问题
据说,目前国内市场上蒙氏教具的整套价格一般在一万五千元到二万多元不等。这一昂贵的价格,使得原本在贫民区开办的免费的“幼儿之家”的活动材料,摇身变成了“深居闺中”的宝贝。据我们不完全了解,有些幼儿园的蒙氏教室只准许交过“实验费”的儿童进入,有些幼儿园的蒙氏教室则仅在外参观时开放。这些做法与蒙台梭利 创设教具的初衷可谓大相径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大家深思的问题。因此,对于任何流行的思想和教法,我们都要保持冷静的头脑进行分析和思考,应立足于当地的实际情况,因 地制宜。盲目追热是不利于幼儿教育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