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机电系2004年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方法改革工作总结
机电系2004年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方法改革工作总结
课程建设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除了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之外,我们还积极探索几种非传统的较新教学方法,包括多媒体教学、考试改革、加强实践环节和结合科研促进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教学方法改革的必然性
传统的教师讲授(即所谓“传道、授业、解惑”)、学生被动地接受的讲授教学方式,当前在高职院校中占主导地位。其弊端之一是把学生视为书本知识的接受者,接受学习成为主要学习方式。在教学方法的采用上“重传授、轻参与”,“重课堂、轻现场”,“重分析、轻综合”; 在教学评价上“重知识的记忆、轻能力的掌握”,“重终结性考试、轻形成性考核”,“重统一的规格要求、轻学生的个性发展”等。教学方法过死,满堂灌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因此,我们应关注学生与课程之间的关系,要注重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等基本的学习活动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通过课程建设,改变传统的“粉笔加黑板” 的教学模式,大力推广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最基础的任务。传统进行方法枯燥,上课效率低。作为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等技术型人才,对其要求是与普通高校有所区别的。这要求我们必须改革旧的教学方式,体现高职特色。
二、先进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
方法随目标不同而转移。多层次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多样化的课程设置与相应的教学方法。
1、案例研究法 此法为哈佛首创,强调案例分析和决策理论。教授负责编选真实公司的案例,印发给学生。学生在课下阅读材料和参考资料。教授在课堂上不讲课,只简单介绍情况,主要让学生发言讨论。教授对 1 学生发言的见解、风度、能力等作记分考核。
2、实地考察法 这是一种通过做咨询进行考察的办法。既教学,又赚钱,可谓一举两得。通常大学、学院设有专管联系、接受咨询的机构。国内外的政府及一些公司,每年都要请学院做咨询。每做一项咨询,由一名教授领导,几名学生参加,到现场实地考察,提出研究报告。对方给学院支付咨询费,学生参加考察也拿学分,所需费用由学院负担。这种做咨询,实地考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很有帮助。
3、模拟训练法 模拟训练并不新鲜。这种方法从30年代起就开始了。它通过模拟现实政治中各类问题的解决方式,使学生学到书本上不易学到或根本学不到的技能。通过这种演习,学生们能够学会如何将那些似乎大得无边的问题分成可以处理的小问题,如何分别处理后再将其重新组合起来。
4、精品觅食法 学生知识的主要部分不能从教师嘴里得到,图书馆和实验室才是知识的主要源地。学生们无论是上讲演课,还是讨论课,都必须根据教授开的必读书目进行阅读。以提高其独立工作能力
5、综合考试法 把各种教学方法综合化,通过建立定量化的制度以保障有序竞争,努力进取。显然,一个学生最好经过各种方法的训练,以适应变革社会多方面的要求。对一个大学及其教师而言,也有必要用不同的方法训练学生。
三、教学方法改革情况总结 教研室通过教学法活动,总结出一套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的教学方法,提倡独立性,鼓励学生突破书本、突破现有的思维模式,进行独立思考,以培养学生独立探索能力。提倡实践性,培养学生实践意识,工程意识和生产意识。本专业在教学中提倡教与学并重,在要求教师讲好课的同时,注重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部分专业课和选修课在课堂采用讨 2 论式教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在推动现代化教学方法的同时,对传统的教学法也没有废弃,传统的教学法用于青年教师的培养,最近几年通过试讲,加强了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力度。从口授和板书的综合运用等各方面进行了扎实训练,提高了讲课质量。04年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
1、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要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就必须根据教学内容不同和学生学习心理规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课程使用不同教学法。如《工程力学》主要用讲授法、练习法;《机制工艺》、《机床概论》、《机床电器》等课程就要用实践观察、现场讨论等办法。同一门课程不同章节也会需要使用不同教学法,一般将启发式、讲授法、归纳法、对比观察法综合使用。如《机制工艺及夹具》教学中,在钻床夹具一节讲解时,介绍基本概念及组成、分类时用讲授法;讲解工作原理时利用观察启发式;分析结构上的特点件时利用对比讨论法等。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挂图、实物、模型等教具,例如:《机制工艺及夹具》课的理论教学,可使用挂图、实物、模型等教具,有条件用录像、多媒体教学课件等现代教学手段更好,把各种典型零件加工工艺、夹具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直观地显示出来,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2、教学方法的实践性
与其它类型、层次的教育相比,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更加强调实践性,这既是高职教育的教学特色所在,也是培养技术技能性人才的基本保证。教学方法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一是互动性,更加重视学生的参与。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多多参与,亲自动手,亲自操作。二是要根据专业实际合理确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坚持以实践为本。三是要把学业与就业、创业紧密结合,更加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3 努力使学生通过实训教学获得就业的技能和创业的本领。3.培养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实训教学
课堂教学在实训室中进行并不意味着实训教学的任务就完成了。高职学生不仅要学懂理论知识,还要对职业岗位的基本技能准确操作,以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
《机制工艺夹具》这门课涉及零件的加工工艺线路设计,在课堂上讲解学生很难接受,在授课时安排一定现场教学,组织学生到生产车间,学生亲自动手设计现场零件工艺、选择刀具、设备与实行工艺作比较,教师或请车间技术员帮助分析问题,这样使学生在兴趣中学习,也使学生获得顶岗的模拟锻炼。
4.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与用人单位保持零距离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不仅要有理论知识,还要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技能;要有能在一线组织生产,并随时解决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专业与汽车维修企业联系;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让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为学生在校期间提出供更多的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机会,缩短与实际岗位间的距离,尽快提升工作能力。教学方法影响教学质量,为了能培养出合格的,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我们将不断努力,改进教学,争取取得更大进步。
机制教研室
二○○四年十二月
第二篇:机电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机电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一、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
1、强调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是以理论知识够用为构架,以实际应用为目标,以就业落脚点,为形成突出实践应用特点的理论课程体系。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涉及课程的性质特点,内容的整合、重组,教材的编写和教学方法的变革,其目的是与市场人才规格需求零接轨,与就业相结合。在课程体系设计中,理论课程以实际应用为目标,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专业核心能力对理论知识的要求,把专业(行业)职业资格认证内容导入课程体系,融进教学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并在教学中认真落实。
2、优化课程体系结构与教学内容选择。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必须依据人才培养的细化目标,并不断优化每门课程的结构及教学内容的选择。将绝大多数专业的课程调整为五大模块式课程体系,即:公共课与基础课、职业技术基础课、职业技术综合课、职业能力专项训练和选修课。实践课程所占比例也大大提高。职业技术及能力模块课程实现有机衔接,逻辑关联,使课程间具有连贯性和递进关系。职业技术基础课、职业技术综合课和职业能力专项训练课程分段设置,循序渐进、由浅到深、由易到难,按先基础后提高的原则进行安排。
3、探索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为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
矿山机电专业专业课程实践教学采用系列化、层次化模式。设有配合课程教学内容的实验、培养某种技能的实训、专业的或社会性的实践,形成专业系统知识和技能为一体的训练模式。
4、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或专业技术认证相一致的策略。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建立与岗位或专业核心能力相关的专业技术或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认证服务的课程,体现专业技能与证书的一致性,真正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1、编制新教学计划及课程教学大纲。
教学计划是贯彻落实课程方案和过程的纲领文件,体现课程的体系结构。教
学大纲是教学计划对课程内容界定和对课程教学环节的具体要求,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没有教学大纲规范的教学是盲目的,很难做到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双重体现。因此,我们非常重视对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的制定与贯彻执行,纠正教学中的盲目性、随意性。为了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重视课程教学执行情况的反馈分析,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对教学文件逐年进行滚动修订。
2、按新专业方向要求重构课程。
我院主要面向纺织、轻工、建材、化工等行业开设专业,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在认真进行专业调研与论证的基础上,改造和整合了部分专业,一些专业还派生出了很多新的方向。
针对我院新型纺织机电技术专业原培养计划与纺织产业形势发展和人才需求的规格要求相距较远的情况,根据毕业生就业状况(对口率、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等),按照上述思路进行专业调整优化和课程体系改革。首先进行专业培养方向的划分与重组,即将一个专业方向调整为三个专业方向:棉纺专门化方向、机织专门化方向、染整专门化方向。向学生介绍纺织企业对人才需求的专业分工细化的趋势,纺织行业每个领域的技术范畴和技术发展前景,分析当前每个人的学习优势(特长),指导学生选择新的专业方向,贯彻新的分专业方向计划和课程体系。
为加快人才培养速度与质量,落实国家提出的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能紧缺性人才培养的重大战略,从2004年学院启动了软件技术专业和网络系统管理专业的二年制改革试点。学制缩短一年,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重新设计,做到培养目标更明确,结构调整及优化力度更大,课程体系打破常规、更有针对性,体现特色。打破三年制课程体系设置的传统框架,根据行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对人才的“细化”要求,重新设计开发了两年制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
3、新课程体系的教材建设
教材是体现教学思想、教学模式的最主要资源与载体。教材必须是反映教学大纲规定与要求的产物,课程教材的组织和选用必须满足下列要求。
一是优化选择教材,即大量使用近三年出版的优秀高职高专教材、获奖教材和教育部规划教材,同时借鉴使用兄弟院校的优秀教材。
二是倡导教材创新,即鼓励教师对原有教材进行更新和改造。贯彻实、新、宽、活的原则,在结构上更符合实际和使用要求,强调实际应用功能,体现最新内容与方法,教材涉及面宽,形式符合学生灵活的学习需要,既要适用学生“学”,又要适用教师“教”,还要能指导学生“用”。
三是鼓励教师和企业联合编写特色教材。近两年来,为满足课程体系的改革需要,我院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鼓励、支持教师编写一批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高质量教材,并朝着立体化教材方向发展。重视实训教材的编写,学院根据职业技能鉴定发展的新形势,结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组织专家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合作,编写出版了《维修电工》、《钳工》等一批职业技能鉴定教材。
三、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创新需要有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与之配套,才能体现出它的进步和优势,发挥其作用。
1、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对接。
理论教学内容以专业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技术构成。使学生掌握必要、适用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理论,才能实现理论教学与相对应的实践教学对接,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对接。组织教师对各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应知、应会的知识点和能力层次进行剖析和研究,找出其对应课程的知识点,并分析其内在的联系,为专业课程的课程改革提供依据。例如在矿山机电专业的课程改革中,开发出矿井维修电工应知、应会的知识点共计700个左右,分别对应了煤矿安全规程、电工基础、电子技术、电机原理、电气控制、煤矿电工和矿山供电等课程,根据以上对应关系,修订了教学大纲,将职业技能鉴定应知、应会的知识点分模块、分阶段、分学期融合到相应课程和相应的职业能力训练中。
2、实现实训教学与工程技术应用的对接。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灵魂”和特色表现。工程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依赖于“环境”的作用与功效。“培养工程师,就要有培养工程师的环境”,在此理念下建成了综合实训环境,形成了实训中心和煤矿安全实训基地,使实践教学具有模拟职业环境、体验职业氛围、体现工艺规范的作用,使技能操作训练能高度集中,便于学生学习掌握。
课程体系中构建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按照理论教学“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使各专业实践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40%以上。设置循序渐进、覆盖面宽、有针对性、与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相配套的实训“小项目”,通过组织实施这些活动,促使学生打好实践基础,为综合性的工程项目训练“热身”,使实训教学与工程技术应用对接,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网络综合布线”、服装工艺技术专业的“服装制作”等课程就按照这一模式组织实施。
3、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推行“一书多证”制度。
倡导和推进专业能力与职业技能(资格)认证相一致的思想和方针。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确定时注重课程教学和职业资格培训“挂钩”,实施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以国家或行业岗位技能认证考试来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技能训练成果,通过职业资格培训来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使二者有机结合、良性互动。学院积极开展毕业生职业技能培养、职业资格认证和创业培训,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取得一种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方能取得毕业证书。同时,我院将职业技能鉴定内容引入课堂教学,还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晚自习时间、双休日全天候开放实验、实训室,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我院聘请技能型人才担任实训指导教师,使学生的实践技能更贴近实际,既提高了培训效率,又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积极性。两年来,学生考证率达98.3%,通过率在90%以上。
4、实现以真实工程项目教学的技能与综合素质培养。
将学生放在实际工程环境中进行实践教学,利用工程现场运用专业技术在实际岗位上开展实训,开创人才培养新模式。利用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工程项目,以校企合作模式,以工程项目建设为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指导学生经历工程项目建设的全过程,让学生担任工程建设中的诸多角色,如设计员、项目经理、工程监理、施工员等,综合运用已学的知识和技术,巩固与提高专业技能。在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管理等各个环节充分利用一切有效手段,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获取多个工作岗位的技能培养和训练,同时达到检验前期课程的教学效果的目的。
实际工作现场不仅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实战”场所,也是培养学生做人的“硬环境”,是实现技能培养与综合素养培育的一个有效途经。
5、开展以“创新课程教学,创造我的产品”为主题的课程改革。
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电机与电气控制》、《矿山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维护》、《电气控制与PLC技术》等课程中,对原有的教学内容、模式、实施方案及考核手段等方面做了较大的创新,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来掌握一门技能,特别是通过“创造我的产品”,使学生更有成就感。在考核中以学生能力的最终物化成果作为课程考核依据,让学生创造自己的产品。在教学中,真正改革了教学方法实现了“激趣、求异、探究、迁移”。
四、创建综合性、多功能的实践教学环境
课程体系构建中实践教学环境和资源条件创设对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学院建立一个集教学、培训、科研、技术开发于一体的,体现综合性、多功能、高技术含量的实训中心。根据办学方向及专业未来发展等因素,建成了电气、纺织与服装、机械、化工与材料、工商等5个实训分中心,设立专业性的实验/实训室,配置设备、仪器、装置与设施,构筑成了新型的实践教学环境。实现学习训练环境与实际场景的高度“仿真”,与就业岗位环境的充分一致。各分中心将多种技术的学习训练带入一个整体环境中,形成既联系紧密、又相对独立的完整有机体,承载相关专业的职业技术及能力模块课程的实验、实训及科研活动。
第三篇: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浅谈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浅谈
摘 要:随着湖北职业教育集团的成立与发展,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根据目前行业和国家的发展方向,利用湖北职业教育集团的成立与发展,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建多元化考核体制、课程体系结构与教材建设等多方面的改革。
关键词:职教集团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改革
2006 年,湖北职业教育集团以湖北现代制造、电子信息、旅游三大职教集团化办学开始,掀起了集团化办学模式的新篇章。进过了近10年的努力,通过参与湖北职业现代制造教育集团化办学,探索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在高职院校集团化办学模式下的改革新动态。
一、专业教学改革背景分析
1.行业背景分析
机械工业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较好地发挥了支柱产业的作用。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经历了“十五”“十一五”连续十年的超高速增长之后,我国机械工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012年机械工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和销售产值18.41万亿元、18.04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64%和12.54%。2013年1-5月份,全国机械工业累计实现出口交货值6,830.31亿元,同比增速为负0.16%,与上年同期相比下滑了7.05个百分点。
展望未来几年,我国机械行业发展环境的不确定性仍然较大,但全行业将在“十二五”规划指引下,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机械工业有望继续实现平稳增长。
根据调查情况分析,目前大部分的工程机械企业面临着转型升级,工程机械行业市场竞争由产品转向服务,需要学校在人才培养的方向上与企业保持同步转型。
2.集团化办学的背景分析
职业教育集团是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组织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发展而组织的教育团体,是近年来我国加快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改革、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的重要模式。职业教育集团的组成主体包括政府机构、行业组织、企(事)业单位、职业院校、研究机构和社会组织等六类。通过组建职业教育集团,不同主体可以充分发挥支持和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按照组建形式的区别,职业教育集团可分为围绕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结构特点,面向地区支柱产业、特色产业的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围绕行业人才需求,由行业组织牵头组建的行业型职业教育集团;跨区域或跨行业的复合型职业教育集团;以招生就业、劳动力转移培训等为合作内容的特色型职业教育集团和涉外型职业教育集团等。
湖北职业教育集团的成立是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和《湖北省教育厅关于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精神的切实行动,是新形势下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提高办学水平,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也是企业参与培养技能人才的战略性举措。
二、专业人才教学模式的创新
在已经实行多年的“项目引领、学做合一”为基础的单元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营造企业工作情境,突出不同课程教学方法的针对性及多样性,针对不同的课程采用相适宜的教学模式,实现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群)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将岗前培养、岗上训练、岗后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技术教育与人文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完整的职业能力训练体系,积极探索“做中教、做中学”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1)建立校中生产车间,利用集团资源,将企业的某些车间搬入学院,让学生在学校就能接触到企业的真实场景,车间的一线人员可与专职老师共同开发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2)建立厂中教学车间,将课堂搬到企业中,派遣专职老师和学生共同亲临企业一线,与企业共同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实现综合课程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做到和企业共同管理、共同育人、共同研发,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自学能力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实践教学变传统的模拟教学环境为真实的职业工作环境,强调教学的工作真实性和综合性,强调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养成职业能力。结合实际工作场景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采用项目贯穿于学习各个阶段,由简单到复杂、循序递进的教学模式,三、校企共建多元化考核体制改革
1.完善企业、教师、学生等多元化评价主体,拓展评价活动的参与度。
课业评价是一种双向的活动,评价活动应越来越多地吸收被评价者参与,评价必须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通过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这样评价才有意义。在集团化办学模式下,由于教学模式发生了较大变化,教学单元及教学主体也不仅仅是专职教师,因此必须拓展评价主体构成,对于学做一体化的课程,形成教师评价、企业评价、学生自评、学生小组评价等评价主体多元化机制,可以更真实地反映学生平时的学习状况、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有利于弥补因评价主体单一带来的缺欠,保证评价的客观、公正性。
2.考核评价依据多样化,加大形成性评价比重。
一般而言,考核评价主要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大类。目前,对于部分专业基础课程,高职院校大多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学生学科终结性成绩评价,即一卷定性,过于片面,而学生学业考核评价,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静态与动态结合的综合评定,因此,强化形成性评价,加大对学生上课出勤、实践操作及其他第二课堂活动的考核,通过过程测试,清晰地考查学生知识、技能等综合素质情况。当然,这一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应做好日常检查、考查、考试或测验等评价环节的统一,避免顾此失彼。
四、课程体系结构与教材建设的改革
1.课程体系结构建设改革
充分发挥和利用职教集团的资源优势,寻求中职学校和企业对专业教学在资金、设备、场地、师资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的支持,与中职学校联手,利用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验实训设备、师资队伍,在坚持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实施的同时,根据不同教学阶段的专业内容安排相应的实践活动,分别安排不同的教学方式和地点。实施教学计划的过程中,校企双方设专人负责教学督导,及时反馈信息,解决专业教学计划实施中出现的问题;严格按照教学计划的内容和方案,专人负责现场管理、指导和服务;企业积极配合,协调安排学生的实践环节,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和生活保障;把考取国家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纳入教学计划。每阶段都要紧跟企业生产实际的发展和变化,特别是根据专业技术领域的发展及时修订和调整专业教学计划的内容和环节。
依照机械制造行业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结合国家制定的相关职业技术资格标准,构建“通识素质模块+基本知识与技能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岗位技能强化模块”的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通识课程着眼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全过程;专业课程包括基本知识与技能模块+专业技能模块两部分,其中专业技能模块以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为主,将其中技能培养模块的教学安排在中职学校教育为主;岗位技能强化模块作为拓展课程主要是针对业务领域的拓展、高新技术应用或者是知识的深化,主要安排在企业完成教学。
2.师资建设改革
实现学校“教师”与企业“巧匠”对接。充分利用职教集团办学优势,提出了以专业为单位组建师资队伍的建设模式。即:1 个专业由至少1 名技能大师或教学名师、校内和企业的专业带头人2 名、校内专任教师团队和企业教学团队(或管理团队、或技术团队、或车间团队)至少2 个团队组成。打破传统的企业兼职教师个体聘用方式,各专业分别以“管理团队、技术团队、车间团队”成建制形式从企业的管理部门、技术部门和管理部门聘请“企业教学团队”。制定“专任教学团队”和“企业教学团队”(或管理团队、或技术团队、或车间团队)建设规划,创新了教学团队组织管理模式,构建了以校企“双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以专业教研室、企业生产车间为载体,兼职教师为补充,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动态组合、团结协作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落实校内“骨干教师”与集团内“能工巧匠”“一对一”结对,建成“结对共聚”的专业教学队伍,实现学校“教师”与企业“巧匠”对接,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
参考文献
[1]《依托职教集团的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徐芳,《职业教育》,2013年4月下。[2]《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机械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刘德仿、王旭华、阳程,中国高教研究,2009年11期
[3]《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建设》,唐川林、明兴祖、刘金华、何国旗、周静,教学研究,2011年11期
第四篇:机械制造专业自荐信参考
机械制造专业自荐信参考
尊敬的领导:
您好!
一名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具有坚强意志和充满自信的机械学子——xxxx扎实的专业知识是成功的根本。我深知这一点,充分利用大学四年时间,认真学习,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成绩。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不仅使我掌握了机械行业的相关理论,而且使
我具备了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设计能力。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社会需要具备多项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我自修了计算机、外语和国际金融等热门知识。在计算机方面,能熟练运用FORTRAN、C语言进行编程,并能熟练运用AUTOCAD、WOTD进行绘图和文字处理。在外语方面,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和译的能力,曾完成5000字的专业文献翻译。此外,对金融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曾自修了《国际金融》、《证券投资》、《货币银行学》等基础专业课。并曾在股市小试身手,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增长了见识。总之,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提高了自身素质。
团队协作精神是发挥所学的保证。为了它,我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具备较强的协调能力。
坚强的意志是成功的必备素质。我有知识,我重团队,我自信,我坚信……
给我一次机会,还您一个惊喜!
选择我,没错!
此致
敬礼
xxx谨呈
第五篇:机械制造专业自荐信
尊敬的公司领导:
您好!
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翻阅我的材料,希望给我一个机会。
我很高兴能够在这次招聘会上谋求一个能充分发挥自己专业特长的工作单位,并能得到你们的关照是我的期盼,得力的助手有助您工作顺心,合适的工作单位,有助于我施展才华,我们会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站在一起,那就是将贵单位的辉煌历史写的更加缤纷!愿为贵公司工作并献自己的青春和才华。
我是西安电力机械制造公司机电学院学校09界毕业生,所学的专业是:数控技术专业。主修课程:机械加工工艺学、数控编程及操作、数控工艺与装备、机械制造基础、数控机床结构、车工工艺学、车工训练基础、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钳工工艺学、AUTO CAD、CAXA制造工程师等。
本人在大学三年中对本专业的知识学得比较扎实,而且还多方涉猎,在数控车铣床进行过特别培训,懂得一般的零件编程、加工及数控加工工艺。掌握AUTO CAD、CAXA等绘图及自动编程,可以进行数控FANUC及其他的手工编程。懂得机械制图和识图熟练操作数控车床机的操作,了解工艺和设计以及机床的基本维护等知识。其他方面:掌握一定程度的,普通话,熟练offic,Word Excel等软件操作,会基本钳工操作等。
诚然,虽然大学三年的学习生活、一定量的社会经历,使我养成了冷静自信的性格和踏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并赋予我参加社会竞争的勇气。然而,所学知识是有限的,大学培养的仅仅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纸上谈兵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我将在今后实践中虚心学习,不断钻研,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工作能力。剑鸣厘中,期之以声。热切期望我这拳拳寸草心、浓浓赤诚情能与您同呼吸、共命运、同发展、求进步。请各位领导给我一个机会,我会用行动来证明自己。
久闻贵公司是深值信赖且有发展潜力的公司,神往已久,兹附上简历一份冒昧求职,希望贵公司能给我一个发挥能力的机会。
感谢阅读我的求职信,期待着您的答复。
祝事业兴旺发达!
此致
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