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64“万名教师进万家”家访典型事例
“万名教师进万家” 16级4班典型案例
时间:2014年11月9 日下午(星期天)
天气:阴
下午,我骑车来到老建平,打听路边正在劳作的大姐:4村5队的张庆福家的具体地址---沿着池塘边的院子边。我倒转车头,转向院子边,看见几个太婆正在一起剥花生。我下车向她们打招呼,并介绍自己是建平初中的老师--张世珍的班主任,问询她们关于学生张世珍的家庭情况。恰好学生的婶娘在场认识我(去年送学生张世珍来过学校),说:“老师好,张世珍在学校犯错误了么?”我回答说:“没有哈,她一直表现得很好。只是今天想再来了解下近来表现和变化,沟通一下家校教育方式。”“哦,是这样的哈,今天张世珍刚刚从六村大孃家回来过。她的父亲也才从成都回老家来,我把他喊出来哈”,学生的婶娘回答说。不一会,学生的父亲张庆福从身边不远处的破旧的平房侧门走出来了。
我们在院子边的平坝中坐下来攀谈了接近一个小时。我进一步了解到学生的家庭情况:父母早年离婚,张世珍还有一个年迈的奶奶,神经不清楚,常年多病;此外,学生还有一个刚进入社会工作的姐姐,入不敷出。学生的父亲在成都工地上扎钢筋,月工资2000左右,除去生活费及收入的不稳定,有时还得闲着,家庭极其困难。不过,学生周末在大孃家表现稳定,没有不读书的想法。(初一下学期学生曾经有过思想矛盾,纠结于是否读书的问题。我和家长做过学生的相关工作。)我向学生的父亲谈了张世珍的在校表现及学习情况,也同时指出了坚持培养成才的观念,给予学生更多自信和思想引导,才有儿女的美好未来和家庭的希望。
时间在匆匆流逝,家校联系在谈话中深入和密切。伴随着家长满意的笑容,我和家长话别:为了孩子,我们保持联系,共同努力吧!
第二篇:万名教师进万家家访记事)
古井小学“万名教师进万家”家访纪实
2014年6月18日下午放学后,我和曾筱容老师在张校长的带领下,带着古井小学全体师生的一片心意进行了一次家访,首先来到了古井镇三村五组的我班(五年级二班)学生曾小容同学家里。咋一看,着实让我们大吃一惊,原来她们家只有三间破烂不堪的房子,家里一贫如洗,除了这些,还有一个露天厕所,连遮羞的布也没有一块。
曾小容家里有父亲和母亲,母亲是一个残疾人:精神上有问题不说,还患有痴呆和癫痫病,根本没法干活。听她父亲说她还有一个奶奶,因为家里实在维持不了生活了,前两年就到三台城里去捡破烂了,到现在也没有回过家。家里家外的活都由曾小容的父亲一个人承担。还听她父亲说,曾小容的母亲是她父亲九九年在成都打工时,下班后经过九眼桥时,发现一个疯疯癫癫的女人在街上走,他出于同情心收留了这个女人,而这个人根本说不清自己为是什么在街上,也不知道家住哪里,就连家里有些什么人也不知道,又没有身份证。她父亲迫于无赖,就把这个女人带回了家,并和她结了婚,结婚后由于没有身份证,到现在都还没有户口。
几年后,生下了他们的女儿曾小容。曾小容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在学校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在家里是一个懂得为父亲分忧的好孩子。去年我接到这个班就听说她家里很穷,我就把我女儿不常穿的衣服分春夏秋冬四季分别送给她,让她能感受到老师对她的关怀;在班上让同学们多照顾她,让她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
可能因为家庭的原因,她的性格很内向,不善于和同学交流,整天闷闷不乐。我看见她这样,很是担心,平时就抽时间找她谈话,给她讲一些人生道理,让她树立自立自强的信心。今天下午在她家,张校长也给她讲了很多道理,让她认真学习,争取凭自己的能力摆脱现状,去创造自己美好的人生。
通过这次家访,不仅了解了平时不了解的情况,与家长进行了情感沟通,达成共识,更大范围的取得了社会对教师工作的尊重和认可。也使得我们自己再次感受到了教师工作的神圣与责任。通过家访,不仅弘扬了师德正气,还树立了教师的良好形象。密切了家校配合,深沉互动,和谐一致,提高了教育的针对性、目的性和实效性。五、二班班主任:李桂英
第三篇:万名教师进万家家访日志1
二年级二班“万名教师进万家”活动日志
低年级学生本应该是最活泼,最阳光的,可是蒋坤,却常常成为那欢乐笑脸的默然背景。欢乐、开朗、天真这些儿童应有的自然天性似乎不知何时已从他身上流逝。只有偶尔那一抹稍纵即逝的羞涩笑容,流露出些许孩子的童真。
蒋坤的母亲是一位淳朴的劳动妇女,对于每一个遇到的人,她脸流露出的的笑容,都让人无法怀疑其中的真诚与热情。简陋却整洁的家,显示出她作为女主人的勤劳;质朴的话语,充满着对孩子的爱,对生活处境的淡然。在谈起家庭的变故和坎坷时,她也常常用一句“还好都过去了”付之一笑。而在说到儿子沉默而倔强的性格时,她却会因为愧疚没能给孩子更好的条件而几乎哽咽。这不能说是一个赤穷的家庭,但在物质上,他们确实非常地不富有。就在上学期,蒋坤用母亲给他的午饭钱,去买了零食吃。我仍很清楚地记得,在我询问他时,他含着泪花说:“我真的很想吃一次鸡腿。”这个孩子内心其实有着许多的渴望,绚烂的童年,天真单纯的梦想,从未从他心中离开,只是现实的无奈,让他把一切深藏心中,用沉默掩埋。
通过对这个孩子的家访,我更加明白,教育,本来就不是简单的程序和冷漠的文字。带着热忱和对每一颗心的爱从事我们的职业,是每一个教师的基本职业素养。
家访教师:XX 2013.9.11
第四篇:万名教师进万家家访日记1
万名教师进万家家访日记:
2013年9月6日 星期五
今日利用放学回家的机会,同我的结对帮扶学生任红怡一同到她家进行家访,由于是第一次到她家,放学前我和同事冯刚老师先与家长取得了联系。避免到家见不着家长。
任红怡同学是我校四年级的一名女生,家住安县千佛镇老望村2组,她的母亲在她出生不久患病去世,这么些年她和父亲还有年老的婆婆生活在一起。由于家庭贫困,父亲一直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对象。基于这些原因,这个可爱的孩子在学校特别懂事,但是却总是沉默寡言。
今天我们到她家的主要目的是了解这个孩子在家的表现情况和家庭的具体困难。到家后见到了她的父亲和奶奶,就在我们和家长打招呼的时候,任红怡同学就开始忙不停的给我们端茶递水,眼前的境况的确很是糟糕,父亲和奶奶可能是遗传的原因,与普通人相比身材特别矮小,由于劳力缺乏,家里的经济状况不好,家里的家具和陈设也是相当简陋。
最主要的是,父亲基本不能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说出具体的东西,任红怡基本是自己在家独立的完成作业,还要帮助家里做很多家务劳动,很少向父亲和奶奶交流学习和学校的事。在这样一个家庭,我们可以看出父亲还是特别爱孩子,孩子的衣服总是干干净净的,当我们告诉家长孩子在学校不和老师同学交流,经常沉默寡言,父亲也表现的无可奈何,面对这样的家庭孩子表现得自卑。
我只能尽可能引导家长,孩子的自卑主要是家长的忽略,在学校里,任红怡的学习表现和行为习惯一直是表扬的对象,之所以还是封闭自己,更多的原因是来源于家长言语中的自卑,希望家长尽可能告诉孩子,你们爱她,并且会让她完成自己的学业。
第五篇:家访典型事例
随县环潭镇大碑小学 刘小科
4月份,我校举行了家访的活动,我以班主任的身份进行家访。我原本以为打电话,带口信就可以了,为什么要跟家长面对面的交流呢?可是当我真正踏入本次家访之路时,我才体会到了电访所不能达到的效果。面对面促膝交谈与电话里的听声不见面,那感觉和效果就是不一样。
4月28日 利用休息时间,我深入杨传治同学家中,进行家访,感受颇深。家访真能让我们和学生家长打成一片,感情亲切融洽,这样家长们就不再会有什么误会和责怨,我们的工作就能得心应手。同时大部分家长的热情好客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的自豪。
学生杨传治的爷爷对我的到来,感到十分意外和兴奋,真有点“受宠若惊”的感觉。我给他们简要介绍了当前教育的理念与发展,汇报了我们学校在孩子教育方向上的指引,以及我们班级是如何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面对面促膝畅谈,家长对我们教育人给予了高度评价与鼓励。
陈俊威同学的家庭很特殊,爸爸妈妈常年在外打工,听说离过婚,爷爷奶奶都有56岁了,老家是陕西的,在就是陈同学还是残疾,有一只耳朵没有外耳道,听力完全丧失,脾气暴躁。不能和别人融洽。
通过这次家访,家长对老师的到来,接待的非常热情,他们觉得温暖,倍感兴奋,学生本人感到:原来自己并不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自己在老师的心中不是可有可无的,教师总是在注视和关心着自己。陈俊威说:“老师,您这次家访,给了我很大力量,我更加自信,我还要更加努力,在班上要做个好学生,在家里更要做个懂事的好孩子,你看我以后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