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四期中总结(哲学与生活)

时间:2019-05-12 15:25: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政治必修四期中总结(哲学与生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政治必修四期中总结(哲学与生活)》。

第一篇:高中政治必修四期中总结(哲学与生活)

机密文件

高中政治必修四期中总结(哲学与生活)第一课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为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哲学的本意是爱智慧和追求智慧

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世界观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也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是唯物主义,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是唯心主义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为题,是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唯物主义按照历史发展阶段分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根本方向是正确的,但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归为具体的物质形态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上,丰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他把唯物主义归为具体科学意义上的原子,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辩证唯物主义正确的解释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根本利益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心主义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实在,认为客观事物以及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上帝等)看做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客观世界只是精神的外化和表现。第三课

哲学属于思想文化的范畴,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应。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应 真正的哲学正确的反应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正确的总结和概括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着深厚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无产阶级迫切需要指导自己行动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这样的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运而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

机密文件

巴哈的唯物主义,在这个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主义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主义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井精髓,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立场和活的灵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这三个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四课

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他的物质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

脱离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人脑是思维和精神运动的载体。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运动有绝对性也有相对静止性,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规律,是万事万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普遍的。

我们必须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第五课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切意识具有反应特性。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还是发展的产物。人脑结构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从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内容看,意思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意识对改造世界有指导性的作用。

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物质涌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务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有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机密文件

第六课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的认识是对客观对象的反应,与客观对象相符的认识是真理,不相符的是谬误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真理只有一个,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条件和范围。

真理都是具体的,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历史的统一。真理的条件性和历史性表明真理和谬误是相伴而行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第二篇: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1)哲学源于生活。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在一定意义上,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2)哲学指导生活。①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3、哲学的任务: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什么是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5、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和关系:(1)a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b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关系: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

含义: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什么?他们的根本分歧是什么? 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根本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5、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

第 1 页

6、哲学派别一览

7、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合理性、局限性: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理解: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合理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局限性——这些观点知识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着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合理性——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局限性: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威信注意等局限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8、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客观唯心

9、什么是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 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10、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

(1)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2)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1.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和对立统一规律,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坚决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1、哲学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哲学是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2正确理解“真正的哲学”

(1)含义: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作用:①体现在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②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③总之,任何反映时代的历史人物和客观要求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3、为什么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①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②牢牢把握了时代的脉搏③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时

第 2 页 间经验和认识成果。

4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

①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②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5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1)它可以通过对社会弊端、旧制度、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2)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的物质力量。

6、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②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③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并且把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为实践,因此,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其科学性在于它坚持了科学的实践观点,其革命性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主义哲学意义: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伟大的变革。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1、什么是物质?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是与意识相比而言);根本属性是运动(这是与物质的其他属性相比而言)。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1)自然界具有物质性。(2)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3)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3、为什么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具有客观的物质性;(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4)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4、运动与物质的辨证关系: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离开物质谈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5、运动和静止(1)运动,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过程。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2)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第 3 页(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4)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注意: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区别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唯一特性。

(5)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6、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规律。

(3)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②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4)、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的要求是什么?

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但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5)、人与规律的关系是什么?

a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所以人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b但是,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1、意识起源和本质(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切物质都具有反映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b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3)、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总之,物质世界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的作用(意识的能动性)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即人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中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发;萎靡的精神,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3、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原理

(1)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2)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3)方法论:必须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面都

第 4 页 是错误和有害的。(既要尊重规律,即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即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创造新的条件,按规律办事,求真务实。)

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统一的区别: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P41)?

什么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P51)?

联系:(1)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2)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目标和归宿。

方法论: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社会变化,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振兴,我们必须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5、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要求。

6、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2)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7、求真务实,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8、怎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P41)

9、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哲学依据: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①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进行调查研究,找出事物固有的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②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1、实践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运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对象的物质性活动。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3、基本形式: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变革社会的实践③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5、真理的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人们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只能有一个真理。真理与谬误(谬误:是与客观对象不相符合的认识)的界线不容混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6、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什么?客观性是其最基本的属性。

7、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1)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实在性。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2)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使用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成为谬误。(3)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人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第 5 页

8、为什么说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1)认识的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在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的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过程。

9、方法论(怎样认识和发现真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什么是联系?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联系的普遍性:a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b每一事物内部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c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注意:并非任意两个事物都是有联系的(2)联系的客观性:

a原理: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方法论: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c要求: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但是,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

a含义: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

b要求: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3、什么是整体和部分?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是什么?

(1)含义:整体是指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2)关系:a相互区别: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帅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b又相互联系: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4、方法论(掌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有什么重要意义):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系统的含义、基本特征,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意义

(1)含义: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2)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3)系统优化方法的意义: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第 6 页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什么是新事物?什么是旧事物?什么是发展?(即发展的实质)

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最终走向灭亡的事物。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发展的普遍性:(1)自然界是发展的。整个自然界经历了一个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无生命物质到生命物质,从生命物质到人的漫长的前进和上升过程;(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表明,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认识没有终点,任何理论都在不断发展。人的认识的积累都会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对事物的认识也都有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

3、发展的实质(什么是发展):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4、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是什么?根本标志在于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5、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为什么说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把握这一观点有何意义?

A前途是光明的:(1)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违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最终会走向灭亡;(2)它在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吸取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3)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而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前途是光明的。

B道路是曲折的:(1)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2)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3)旧事物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因而,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C意义: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既要充满信心,鼓励、支持新事物,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接受挫折与考验。

D方法论: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鼓励、支持、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看到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要对前途充满信心;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勇敢地迎接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挫折。

6、为什么说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1)新事物的发展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2)新事物本身存在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3)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4)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5)所以,新事物战胜旧事物要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7、事物发展的方向是什么?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而道路是曲折的。

8、事物发展的状态是什么?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9、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原理)

(1)量变和质变的含义: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2)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b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c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返,不断前进。

(3)要求:a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b当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时,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的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10、把握量变和质变关系原理的意义:做好量的积累,为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第 7 页 方法论:1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3反对两个极端:急于求成和优柔寡断。紧跟政治课改 崇尚互联共享,中学政治教学网与你同历新课程改革

11、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什么?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矛盾。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什么是矛盾?它有哪两个基本属性?

(1)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2)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关系: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3、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原理):(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2)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要求):①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的海洋中扬帆远航,才能历经风雨,又见彩虹。②要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或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原理(矛盾的特殊性含义):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2)特殊性的表现(情形):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也各有其特殊性。

(3)方法论意义:想问题、办事情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论要求)。具体分析矛盾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和活的灵魂。

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如何?

(1)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个别和一般的关系,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2)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3)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一事物总是和同类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4)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为特殊性,反之亦然。

6、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⑴辩证关系(原理):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⑵应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3)方法论意义:a应该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b掌握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科学的工作方法。

7、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指导意义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努力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特殊规律的过程,就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8、什么是主次矛盾?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1)主要矛盾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第 8 页(2)次要矛盾指: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3)关系(联系):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注意: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但次要矛盾反过来也影响着主要矛盾的解决。

9、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辨证关系原理:

(1)区别:一个矛盾有两个方面,其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这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另一方处于被支配地位,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2)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3)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统筹兼顾,处理好次要矛盾。(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10.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论 ⑴哲学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⑵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⑶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⑷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11、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

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牵牛要牵牛鼻子”;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1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含义: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2)重要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

矛盾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依据:矛盾的特殊性。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13、为什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事物内部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把不同质的事物区分开来;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只有把握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14、什么是矛盾分析的方法?

(1)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2)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1、辨证否定的含义及本质(方法论意义)?

(1)含义: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辨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辨证的否定,是事

第 9 页 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之中,它总是汲取、保留、改造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辨证否定的实质:“扬弃”(辨证的否定,既不是肯定一切,也不是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保留又克服;克服的是旧事物中的过时、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的积极、合理的因素。)

2、实现新事物的产生和促进旧事物的灭亡的根本根本途径是什么?根本途径是辨证的否定。

3、辨证否定观的要求(方法论)

(1)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即要求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更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2)要求我们,要有革命批判的精神。(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4、辩证法按其本质说是什么?为什么?

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因为(1)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2)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不断运动中,因而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3)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

5、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辩证法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它要求我们注重发展,注重变化,敢于创新。

6、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密切相连的。

(1)要创新,就必须有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2)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必然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即要求我们,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成规陈说;注重研究新情况,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3)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

7、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要求是什么?

(1)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

8、唯物辩证法与行而上学的分歧是什么?根本分歧是什么?

(1)分歧:辩证法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而行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2)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9.树立创新意识的哲学依据

⑴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⑵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世界永远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10.创新的作用

任何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归根到底都与创新密切相关。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是时代的引擎,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11、为什么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1)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进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例如:技术创新。)(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例如: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发展。a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原因: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使得人类的认识对象和范围日趋广阔 使得人类思维的性质和水平不断更新和发展。b创新推动文化的发展。(了解“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内涵)

(4)结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

第 10 页 生机的源泉。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1、什么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2)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⑵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4.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⑵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的发现,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5.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通过什么途径实现的?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①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②在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动力。

(2)途径:①在阶级社会,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②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通过改革完成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6、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7、比较并理解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不同表现及解决方式 阶级社会:主要通过阶级斗争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只能通过改革解决。

8、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根本动力、强大动力、直接动力各是什么?

(1)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创新;(2)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3)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改革;(4)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阶级斗争。

9、什么是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人民群众具有历史性,但其主体是劳动群众。

10.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 11 页 ⑴原理:(1)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他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精神财富形成的源泉,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精神财富;(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⑵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①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②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③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及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

11、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及其要求

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群众观点的要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2、群众路线及其地位:

(1)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2)群众路线的地位:它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性:它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13、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什么? 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群众路线。

14、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是什么?

(1)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

(2)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

1.价值与人生价值

⑴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⑵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价值)、社会对个人的承认与满足(自我价值),而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对一个人的价值评价主要看他的贡献,看他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贡献。

2、如何评价一个人的价值?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在今天,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3、什么是价值观?指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价值观实质上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4、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反作用,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表现如下: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会使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错误的价值观,会使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遭到失败)。②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5、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他人、社会三者利益的关系?

(1)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要紧、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2)利益发生冲突时,怎么办?当个人利益和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3)利益没有冲突时,怎么办?把个人、他人、社会三者利益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第 12 页

6、怎样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和主体性特征。因此,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就必须⑴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⑵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当个人的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没有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的选择标准。

7.如何真正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⑴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⑵当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⑶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利益。⑷当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的利益没有冲突时,要把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8.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的价值?)

(1)根本途径:劳动和奉献。(要求: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2)客观条件: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即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要求: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3)主观条件: 实现人生的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要求: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9、理解自我砥砺是一种人生的修炼,是抗挫折,抵诱惑的能力: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

10、懂得劳动及奉献对人生的意义:创造价值,体验幸福:在劳动中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促进人自由全面的发展;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体验人生幸福。

11、为什么说在劳动和奉献中才能创造价值?

(1)一个人在劳动中创造的财富越多,则对社会和人民的贡献就越大,自身的价值就越大(2)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自由地彰显和发挥自己的智力和体力,从而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人类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3)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12、怎样才能(或为什么强调要)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完全脱离社会的“个人奋斗”和“自我实现”是不可能的;强调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并不否认追求人的个性发展。个性表现在对他人和社会的独特的贡献方式。

第 13 页

第三篇:高中政治_必修四_哲学生活_知识要点

高中新课标政治必修第4模块知识要点

《生活与哲学》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一)生活处处有哲学

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哲学的智慧和思想产生于人类的生活和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的任务是使我们正确的看待自然、社会和认识的变化与发展,从而正确的认识和改造世界。(二)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2.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具体知识的内容:一类是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知识,一类是认识和改造社会的知识,一类是关于人的认识和思维的知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三)哲学的基本问题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多方面的: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方面,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阀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对这个

方面的不阿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四)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五)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1.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在精神上的反映,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2.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哲学对社会变革作用的首先体现在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还体现在哲学可以预见未来,指明方向,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六)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科学性与革命性的有机统一。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一)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本质是物质。1.自然界是物质的

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上帝创世说是背离客观实际的。2.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首先,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其次,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再次,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物质和运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事物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2)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三)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基本含义

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3.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造福于人类

(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四)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什么是意识?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1.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1)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是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意识的根源在于客观存在,但它的反映形武是圭挪艮的,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2)人类意识的内容都来源于客观存在。正确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错误的思想甚

至荒诞无稽的思想,也都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原型。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这是意识能动性的表现之

一,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也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根本原因。(2)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3)意识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韵依据。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五)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2.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3.追求真理必须与时俱进

(1)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3)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4)真理都是有条件的、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

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5)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一)联系的观点 1.联系

(1)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整个世界是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3)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4)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2.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1)整体和部分的区别:第一,整体和部分的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第二,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2)整体和部分的联系:第一,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第二,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为其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3)整体与部分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

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4)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科学安排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二)发展的观点 1.发展的普遍性

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世界是永恒发展的。2.发展的实质

(1)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战胜旧事物。

(2)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因此,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3.量变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1)量变和质变的关系: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两种状态。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量变质变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三)矛盾的观点 1.矛盾的含义

(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

2.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3.矛盾的特殊性

(1)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2)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第一,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第二,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不存在的;第三,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1)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的含义: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

(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1)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每一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一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处于被支配地位的另一方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7.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分

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8.辩证的否定观

(1)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2)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善于创新。

(3)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四)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1.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我们要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2.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四、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一)社会发展的规律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社会意识具有独立性。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2)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于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2)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二)社会历史的主体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其主体部分是劳动群众。

(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2.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2)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三)价值与价值观 1.人的价值

(1)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2)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就是价值观。

(2)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四)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1.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2.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1)在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人而异。

(3)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五)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1)人只有在劳动中,在奉献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创造价值。(2)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1)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是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人的个性应表现于对他人、对社会的独特的贡献方式。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第四篇: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生活教学设计

哲学世界中的金庸武侠人物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一、教材依据:

人教版必修四第三单元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第一节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二、设计思路:

哲学高度抽象、概括、凝练,理论性极强,加之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很少接触,因此,理解、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本节内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也就是进行矛盾分析法的教学,在整个哲学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便于学生理解、参与学习,一定要本着:“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设计教学,力求整个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通俗化。所以本家教学的理论支撑是建构主义,寻求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教学中贯穿任务型教学、整体性教学原则,通过导学案、教学情境具体实施。整个教学按照:“贴近生活,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自主探究,把握知识点——学生成果交流,梳理主干知识——问题生成,理解、内化新知——迁移、运用知识”的思路进行。

三、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学生能全面、深入理解矛盾的内涵、属性。2.学生理解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及辩证关系。能力目标:

1.通过矛盾知识学习,学生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认知事物的能力。

2.在学习中,学生辩证思维,深入、全面理解事物的能力得到提高。

3.学生学用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继续得到增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学生自觉树立矛盾分析法认知、分析事物,在生活上运用矛盾分析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重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五、教学难点:

矛盾、矛盾的属性。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部分金庸武侠小说、视频片段

七、教学方法:

导学法

情境教学法

八、教学过程:

(一)贴近生活,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老师谈话导入新课,你看过那些金庸的武侠小说?好看吗?印象深刻是哪几部?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归纳。(共14部。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印象深刻的是《笑傲江湖》、《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倚天屠龙记》等)

老师继续设问:金庸的武侠小说为什么好看呢? 学生简要回答,老师归纳。

金庸的小说大气、气势恢宏、情节紧张、有历史凝重感;其实,金庸的武侠小说还有这样一个特点:富有哲理,有什么哲理呢?

学习——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二)学生结合导学案,自主预习教材。

1.学生探究新知,把握知识点,梳理主干知识。

2.学生可重点学习以下知识:

(1)矛盾的内涵。基本属性有哪些?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2)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二者有什么关系?

(三).学生交流学习成果。梳理主干知识,把握知识点,整体感知知识。老师略加归纳、小结。

(四)学生结合问题生成单探究、内化新知。

1.学生回答印象最深的是金庸的哪部武侠作品?如《倚天屠龙记》。主人公叫什么?什么出身?什么身份?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张无忌;武当派“张五侠”的儿子,可谓是根正苗红。后来成为明教教主,也就是魔教教主,在他的身上体现了身份的对立、统一)顺势引导学生归纳矛盾的含义,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统一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学生列举小说中矛盾着的事物(注意角度,适时引导)(1)社会层面:

A.张无忌明教教主PK妻子赵敏元朝郡主。B周芷若峨眉派掌门PK邪教武功。

C在金庸的其他作品中不胜枚举:学生列举,(2)自然层面:

A少林功夫至刚——武当功夫至柔。B倚天剑——屠龙刀。

C其他作品中比比皆是:化骨绵掌——吸星大法;

七伤拳——伤人伤己、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作用力与反作用力。(3)思维、认识层面:

作品中很多人的认识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

学生自己归纳: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存在相互对立、相互统一的方面。哲学矛盾是对具体矛盾形式的概括、总结、升华,哲学矛盾与具体矛盾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3.明教被称之为什么?与名门正派是什么关系?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老师归纳(魔教。势不两立、你死我活、水火不容。

结论: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矛盾具有斗争性的属性。

4.没有正、邪势力的江湖存在吗?为什么?正邪势力较量的结果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老师归纳(正、邪势力虽然水火不容,但相互联结,共同构成江湖。)

结论: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连接的属性和趋势。矛盾具有同一性。内涵:

A.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没有正何谈邪,没有邪何谈正,正、邪相对而存在,正邪双方共同构成血雨腥风的江湖——同一性是相对有条件的)B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张无忌正派出身,担任明教教主,本身亦正亦邪;当张无忌离开周芷若时,周芷若立马转化为邪恶势力的化身;赵敏则恰好相反。再看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同一性是相对、有条件的。)小结,归纳:总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本身固有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有人不禁要问:正、邪势力同时存在的江湖能安宁吗?亦正亦邪的张教主不崩溃吗?

正是正、邪势力的相互较量才推动者江湖的发展;正是张无忌集正邪于一身,才可化干戈为玉帛,推动者江湖的发展。顺势归纳: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5.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常有江湖儿女想退隐江湖,却事与愿违,这是为什么呢?

矛盾具有普遍性。学生结合《倚天屠龙记》分析说明、理解。(1)事事有矛盾,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空间。(2)时时有矛盾,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时间。既然矛盾具有普遍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当如何想问题、办事情呢?

学生归纳方法论:(1)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2)一分为二的看问题。

6.虽然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经和经相同吗?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波和波一样吗?说明了什么?对我们有什么方法论要求?

矛盾具有特殊性。学生结合小说理解。(小说中不同人物面临不同的矛盾;同一人物在不同时期存在不同的矛盾;同一帮派中存在着不同的矛盾。)

结论: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具体问题集体分析。

7.“今天华山论剑,明天决战京城;今年你是天王,明年我是至尊”。在金庸的武侠小说里,江湖恩怨、是非多吗?列举几个。这一个个的是非与这些江湖恩怨是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一个个的是非与江湖恩怨是特殊矛盾与普遍矛盾、个性与共性的关系。)顺势引导学生归纳出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之间的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系。

(2)一定条件下,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转化。老师设问:“明确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 学生集体归纳出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四)学生畅谈学习心得,分享收获。

(五)学生结合问题训练单迁移运用知识。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金庸武侠小说中的其他人物。九.教学反思:本节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深奥的哲学知识通俗化、生活化;以武侠小说为主线将学习内容串联起来,便于学生整体把握知识。导学案的设计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氛围浓厚。教学的深度不够;学生的参与度不高,个别学生没有完全参与教学;教学重、难点不突出,对教学内容应当做出取舍;知识的生成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第五篇: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唯物辩证法原理及方法论总结

【联系观】

1.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联系的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是客观的,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但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1)整体统率部分,部分服从整体。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顾全大局,选择最佳方案,时间最优目标。

(2)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变化,甚至对整体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使得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

【发展观】

1.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

2.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要求我们既要相信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

3.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求我们:

(1)(需要质变)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质变做好准备;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对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的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2)(不需要质变)重视量的积累,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限度里,坚持适度原则,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

【对立统一】

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用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2.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承认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不能回避矛盾。

3.矛盾具有特殊性,{(1)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2)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的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3)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1)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2)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二者结合起来。

5.主次矛盾(1)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2)主次矛盾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次要矛盾解决的好坏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要求我们统筹兼顾,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

6.矛盾主次方面(1)在同一矛盾中,矛盾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决定事物的性质。要求我们看问题要分清主流与支流,着重把握矛盾主要方面。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求我们看问题要全面,不能忽视矛盾次要方面。

【创新】

1.(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2)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3)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继承了旧事物中合理的因素才得到发展(4)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实质是否定。要求我们

(1)必须树立创新意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2)既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又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要求我们(1)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2)敢于突破成规陈说,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3)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

下载高中政治必修四期中总结(哲学与生活)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政治必修四期中总结(哲学与生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生活知识点归纳.

    高 中 政 治 必 修 4 -哲 学 生 活 知 识 点 归 纳 1、生活处处有哲学 1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 思考。 3 、哲学总......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分析第一单元1.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醒: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问),只有马克思哲学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哲学来源......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与归纳整理(知识主干)

    《生活与哲学》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1、生活处处有哲学: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③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地影响......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原理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内容:(1)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高中政治练习生活与哲学

    生活与哲学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50分钟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2·太原......

    高中政治 生活与哲学 期中考前模拟选择题 新人教版必修4

    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2014高中政治 生活与哲学 期中考前模拟选择题 新人教版必修4 1、哲理小说越来越受读者的喜爱,其中重要原因就是,那些人生哲思是如此贴切的表述着自己的情......

    人教版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原理总结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原理总结欢迎使用 一、唯物论 1、自然界是客观的,要求我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2、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意识......

    高中政治_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_新人教必修4

    《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 新人教必修四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哲学家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