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0年上半年劳动监察案件情况分析
XX区劳动保障监察案件情况分析
随着国企改革和私营个体经济的迅速发展,劳动关系日趋多样化、复杂化,用工不规范行为不断增多,劳资矛盾随之增多。因此,减少劳动纠纷、规范用工行为、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确保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是劳动保障监察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一、劳动监察案件的特点
2010年上半年,劳动保障监察大队共接受群众举报、投诉、咨询105件,其中投诉69件,举报2件,立案58件,结案33件,处理农民工讨薪突发事件2件,接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劳动监察处、区信访办、区政府办转办案件50件。
1、案件类型集中。处理案件中涉及较多的仍为工资支付类52件、占90%,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社会保险、收取抵押金、职业中介等引发的其他劳动监察案件共6件、占10%。
2、行业类型集中。拖欠工资多发生在中小规模劳动密集型企业,如制造加工、餐饮服务等行业,群体事件主要集中在建筑装饰行业。特别是建筑施工单位,个体私营服装厂、加工厂拖欠工资较为突出。上半年处理的两起群体性事件都是因建筑行业拖欠工资引起的。
3、欠薪涉及职工多,对象多为外来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从突发性事件情况看,涉及农民工达数百人,上半年追欠工资待遇共涉及劳动者1247人。
4、拖欠时间越来越长,拖欠金额越来越大,有的达数月甚至是一年,建筑行业拖欠工资金额更是达到900多万元。当前拖欠工资已成为影响劳动者生活,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
二、劳动监察案件原因分析
1、工资支付方面。这类案件在监察案件中所占比例最大。主要原因一是部分用人单位为了单方面追求投资回报而不惜侵害劳动者的基本合法权益。这部分因恶意拖欠职工工资或达不到最低工资支付标准的违法行为约占工资支付类案件的三分之二;二是建筑行业在工资支付方面问题比较突出。这部分举报投诉主要出现在春节前,据统计春节前民工因工资拖欠问题前来我队投诉和电话举报约占半数。主要原因是春节前往往是包工头承诺支付民工工资的时候,由于业务承包极其不规范,工程建设资金从源头上难以得到保障,在多层次不规范分包后,实际的用工主体都不合法的情况下,民工的劳动所得难以保障;三是由于用人单位用工不规范,如没有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工资支付往往是口头约定,这样使得职工流动没有任何约束而导致随意性很大,在职工离开单位后,没能及时得到当月工资;四是职工依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在提高。在受理的工资类案件中有绝大部分的当事人,是从违法行为开始时就知道可以通过向劳动行政部门举报投诉来维权的途径而前来的,也有部分当事人是离开单位后,由于维权意识的提高,而向劳动行政部门申请追偿。
2、社会保险方面。主要表现在用人单位社会保险办理不及时,故意拖延,试用期不办理社会保险,以解除劳动关系威胁劳动者,通过劳务派遣来规避缴纳社会保险责任等。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和学校后勤服务公司的举报投诉有所上升。原因是外来务工人员大多数是技能缺乏,文化偏低,流动频繁,与单位之间相对处于“弱势”地位,对缴纳社会保险费认识层度不高,维权意识薄弱。
3、劳动合同方面。劳动合同是规范企业用工,保护劳动者和企业权利的重要手段,但仍有一些单位不依法订立劳动合同,或订立劳动合同不规范,劳动合同签订后未按规定交付劳动者一份,劳动合同到期后不及时进行续订,企业为了规避责任在劳动者不知情的情况下与劳务派遣机构签订劳务派遣协议造成劳动关系的不明确.上述情况是劳动合同类举报投诉的热点。其原因主要是用人单位对劳动合同缺乏科学正确地认识,用工随意性较大,管理不规范,这种随意性和不规范性,使得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证,导致各种违反法律法规出现。
4、工作时间方面。这类案件以服务性企业为多,主要集中在物业保安、宾馆服务员、超市员工等,表现在以奖金代替加班工资,降低加班工资计算基数,以计件形式变相的增加职工工作时间,有的单位采取轮班志和倒班志工时制度明显违法,不遵守法律规定的加班费支付标准。相当一部分这类企业由于利益驱动,对职工劳动力进行掠夺性使用,特别是五.一期间正是服务性行业的生产经营旺季,节假日超时加班点现象该行业比较普遍,职工一周平均工作6天相当普遍。
5、使用童工、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等其它案件数较少,我队上半年未发现一起使用童工案件。一方面国家一直以来对童工案件、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高度的重视,《劳动法》专门作出规定,之后相继出台的《禁止使用童工规定》、《女职工特殊保护规定》、都具体作出了明确规定,及严励的处罚措施,这些都大大起到了对使用童工、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的作用,企业能较好的执行。然而由于机构改革后相关职能分散弱化,企业改制后原来针对公有制企业的办法难以继续适用,就业压力较大的情况下职工对这个问题主观上比较忍耐和忽视,问题难以显性化,一旦案件发生会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社会影响较大,此类案件仍然要保持高度重视。
与往期相比,今年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数量总体基本持平,各类案件比例变化不大,仍然以工资支付、社会保险、劳动合同为主,仍然集中在制造加工、服务、建筑等行业,此类案件和行业仍是我们下步执法维权工作的重点。
XX区劳动保障监察监察大队
二〇一〇年七月十二日
第二篇:劳动监察现状分析
劳动监察现状
随着国家高速的经济发展,企业规模也不断扩大,劳动争议也不断的增加,《劳动合同法》颁布以后,百姓的法律意识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样劳动监察的工作也变的更加重要,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维护社会和谐是我们监察人永恒不变的责任。下面我就简单的谈谈劳动监察的现状:
一、“小马拉不动大车”
劳动监察队伍就像一匹小马,而劳动监察任务却像一辆大车,小马拉不动大车啊!
按照《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等规定,劳动监察部门主要履行6项监察职能,包括对用工单位的劳动执法年审、日常巡查、专项检查、大要案监察、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理及举报投诉调查等。
每年12月开始就要对农民工工资支付问题进行专项检查,一直要持续到春节前结束;春节过后大量劳务人员返城,就要开展人力资源市场秩序整顿的专项检查;7月、8月,主要对小煤窑、小矿山、小采石厂、小冶炼厂等“四小”企业进行专项检查,因为这些地方用工极不规范,强迫劳动,使用童工、智障人员等问题时有发生。今年是《社会保险法》施行的第一年,为了让企业更加规范劳动关系,全面的了解法律、法规知识,参加社会保险已经是法律赋予企业是一种责任,使我们的工作更是重上加重。
这些年,个体工商企业数量迅速增加,劳动监察执法范围不断扩大。同时,劳动者法律意识日益增强,劳资纠纷矛盾日益突出,重特大、群体性事件也不断增加,劳动监察接到的举报越来越多,我们的工作强度不断加大。
然而与劳动监察工作量不断增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劳动监察队伍却很薄弱。我开发区劳动监察局,目前专职劳动监察人员仅4人,同时我们还肩负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的工作。工作覆盖全区400多家企业,再加上其他专项检查、突发群体性事件。尤其是春节前,因劳资纠纷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比较多,我们就像是救火队员一样到处跑,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办案质量也难以保证。
“不但人不够,钱也不够”,我局每年至少有二项专项检查,历时约4个月,需要发放大量的宣传材料,这需要经费;劳动执法要深入偏远地区,车辆使用维护成本非常高,需要执法经费,现在各县、区财政都已经给予劳动执法一定的经费和监察补助费,我局现在监察补助费就没有,更不要说劳动执法经费了,劳动监察工作确实难以开展。
国家赋予劳动监察的权利还不够,比如:警察在办案时,有搜查、控制人身自由等很多强制手段,但劳动监察没有。主要是靠被调查单位配合,有些用人单位对监察执法拒不执行,有些用人单位则想方设法拖延时间,明知如此,我们也没有什么办法,调查取证非常困难。
二、“刀尖上的舞者”
劳动监察员在劳动执法过程中,时常感觉哪怕是很小规模的个体工商户都有“无穷的力量”。在其因违法被处罚或处理的时候,总会有领导来说情。碍于各方压力,劳动监察人员不得不作出少罚或不罚的决定,这似乎已成为一条不成文的“潜规则”。我局在劳动执法过程中,甚至出现一个市政府主要领导因企业雇佣童工的处罚来为企业‘打招呼’的。
我区的性质是经济开发区,主要把经济发展、招商引资放在首位。为了更好地招商,往往会给予企业一些优厚的条件,劳动监察往往也要给招商引资让路。好不容易引进一个大企业,能为地方创造税收,地方政府尽可能为其大开方便之门,即使违反了相关的劳动法规,在政府领导的“指示”下,劳动监察往往也就“从轻处罚,重在教育”了。对于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活动,如果严格实施劳动保障监察,有可能提高当地企业的经营成本,影响当地的投资环境,使当地的经济发展竞争力受挫。这些质疑已给劳动保障监察的发展造成了阻碍。劳动监察执法之所以很大程度上受到地方领导的制约,还有制度上的原因,即目前劳动监察实行的是属地化管理,没有垂直管理那么超脱。劳动监察的资金来源于地方财政,人员编制得要地方给,领导的任命也在地方政府。在人财物受制于地方政府的情形下,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很多时候也是有心无力,“毕竟‘帽子’是人家给的”,就不得不听命于当地领导的“指示”。而在地方官员的保护下,某些企
业家也逐渐“胆大”起来。“只要职工不去闹事,问题就不大。即使出了问题,找找领导,问题也就解决了,不会出什么大问题的。
现在我们的工作面临“两难”,一方面劳资纠纷日益增多,我们要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要加大执法力度。但监察力度大了,一些政府领导就有意见了。另一方面,如果监管不到位,出现了重大的群体性劳动事件,我们要被问责。我们现在压力很大啊,感觉像是在“刀尖上跳舞”。
三、不是“麻烦制造者”
近年来,劳资纠纷事件呈高发趋势。由于劳动监察执法弱化,许多劳动纠纷得不到及时妥善处理,演变为群体性事件,政府成了最后的“救火队员”,给政府工作造成了巨大压力,也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形象。
要加强劳动执法监督,首先需要企业和政府官员转变观念。企业不能把劳动监察当作来“找麻烦”的、“增加企业成本”的因素来看待。相反,企业可以通过加强与劳动监察部门的沟通,建立起规范的劳资关系,使员工没有后顾之忧,认真工作以促进单位的长远发展。劳动保障监察不仅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也能调整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不仅不会妨碍招商引资,不会妨碍就业和经济发展,还可以优化当地的投资环境,从而提升地
方社会经济发展竞争力。限制劳动保障监察的发展将是对当地投资环境的真正破坏。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的不断加大。要转变过去事后“救火式”的执法模式,要将劳动监察工作的重心前移,更加注重事前的监督检查,从源头上防止侵害劳动者权益的情况出现,防患于未然。
目前辽宁省劳动保障监察队伍正在推动“两网化”建设,力争将劳动监察机构从现在的市县扩展到农村乡镇和城市社区,加强基层劳动监察队伍建设。在劳动监察上的投入是值得的。由此建立起更加和谐的劳资关系,可以减少群体性突发事件,维护政府形象,促进社会经济更和谐地发展。
铁岭经济开发区劳动监察局
2011年6月30日
第三篇:2010劳动监察案件统计情况分析报告(2011.1)
钦州市2010年劳动保障监察案件情况分析报告
2010年,全市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紧紧围绕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目标任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贯彻落实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柔性服务,刚性执法”精神,团结协作、求真务实,开拓进取,扎实开展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取得了新成绩,现就全市劳动保障监察案件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一、劳动保障监察案件主要指标及分析
2010年,全市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共接受群众举报投诉152件,结案 151件,结案率99.34‰,下发责令改正142件,作出行政处理决定0件,行政处罚3件,强制执行案件0件。主要数据指标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接受举报投诉数和案件数均同比减少。自去年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全市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接受举报投诉数和查处违法案件数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2010年全年接受举报投诉数与2009年基本持平,但查处违法案件数同比分别减少39.41%,《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举报投诉数和查处违法案件数上升的趋势得到明显遏制,说明我市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转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贯彻落实自治区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柔性服务,刚性执法”精神的各项举措继续发挥良好的效果,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贯彻落实状况趋好。
(二)投诉立案率、举报投诉案件占比均同比上升。近来年,全市各级劳动监察机构接受的投诉中,符合立案条件的在60%以上,举报投诉案件数在全部案件数中的占比69.74%,而2010年投诉立案率仅为12.5%,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开展的指导服务活动措施起到了明显效果,不少举报投诉通过电话开展政策咨
询、法律宣传教育或“送法上门”等服务方式,都能在立案前的被查阶段得到了满意答复或妥善解决。
(三)工资支付、社会保险和劳动合同三类案件占绝对多数。2010年,排在劳动保障监察案件案由前三位的是工资支付、社会保险和劳动合同,2010年工资支付案件由占比分别为76.97%,社会保险案件占22.37%,劳动合同案件占12.5%。这说明,这三类案由是劳动者举报投诉的热点,也是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执法的重点,也说明目前用人单位违法行为侵害的仍是劳动者的最基本权益,劳动保障监察的执法维权任务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仍将较为艰巨。
(四)各类案由的执法效果呈现不同变化趋势。在各类案由占比变化较小的同时,执法效果却呈现出明显不同的变化趋势。
1.追发劳动者工资等待遇明显增长。2010年,全市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为农民工追发的工资等待遇同比增长132.94%,而人均追讨工资待遇数额从2389.93元降至1927.5元,降幅高达23.97%。分析其原因,主要是2010年两节期间全市开展的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检查活动,以使用农民工较多的建筑企业、加工制造型企业、中小企业为重点,集中人力物力,切实加大整治力度,取得了明显效果,仅钦州市直2010年追讨工资待遇就是2009年同期的115.92%。
2.补签劳动合同人数减少。今年全市补签劳动合同人数为1.477万,同比增加28.82%,保持了2010年一季度以来的增加趋势,延续了2010年以前补签劳动合同数却呈逐年增长的态势。从各地在执法中掌握的情况看,由于劳动合同法规定不订劳动合同将承担支付双薪等较重的法律责任,发现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重视并主动与职工订立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签订率明显提升;同时,各级监察机构抓住劳动合同法及条例实施的关键时期,加强对用人单位劳动合同订
立的指导和监控,对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也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3.社保违法单位数及涉及劳动者持续有所回升。今年,全市劳动保障监察督促办理社保登记涉及用人单位及劳动者人数同比上升61.9%和231.23%,督促依法申报缴费涉及用人单位及劳动者人数同比上升14.29%和1397%。随着劳动合同签订率的上升,社会保险参保率也呈上升趋势,违法单位数及所涉及劳动者人数增加;另一方面,我市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的监管重点逐步从大中型企业向中小型用人单位转变,监管范围从城市逐渐向乡村延伸,越来越多的小企业纳入监察执法范围,有力地维护了该部分企业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促进了社会保险的扩面征缴,如我市浦北县通过运用劳动保障监察手段,督促18企业为职工参加社会保险,涉及职工1.8万人,取得了显著成效。
(五)责令改正数、行政处理(处罚)数与去年基本持平。2010年劳动保障监察责令改正数与去年同期相持平,行政处理(处罚)决定3件。数据的对比,可以看出,今年继续开展的“以人为本,劳动监察执法人性化”的工作思路,加强指导,开展灵活执法服务。坚持以教育整改为主,处罚为辅,对能够及时改正违法行为的企业,免于处罚;监察执法人员在执法检查、办案过程中积极指导用人单位建立完善规章制度、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发放职工工资、参加社会保险等,提醒用人单位依法用工,加大督查力度,做到守法经营,健康发展。及时以劳动保障监察建议书的形式予以提醒和指导,对拒不整改的用工单位坚决给予行政处罚,起到了明显的效果,减少和避免了用人单位因不了解法律而增加的违法成本。
二、基本结论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根据以上指标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2010年
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各项数据总体平稳,反映用人单位违法情况的指标相对平衡,从一个重要侧面证明了当前我市劳动关系总体和谐。
现阶段,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参与处理的群体性突发事件与去年基本持平,居高不下,成为劳动关系不稳定的隐患。这主要是由于两节期间因少数企业欠薪或因争议造成农民工工资拖欠,引发了一些突发性、群体性事件。这类问题如果处置不当,可能造成劳动关系不稳定,对社会稳定产生不利影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行动迅速,积极稳妥地应对。二是部分涉及劳动者经济权益案件的处理难度加大,对监察执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班工资、双倍工资、赔偿金、带薪年休假报酬等规定的执行,涉及到劳动者自身经济利益,是劳动者维权的重点,而在具体查处过程中,存在违法事实认定、证据材料和适用法律等多方面的困难,如何既保证法律实施的刚性,又为企业发展提服务,对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切实加强队伍能力建设,不断提高监察员自身素质和水平,成为当前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维权工作的迫切需要。
三、对下一步工作的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2010年劳动保障监察相关统计数据情况,紧紧围绕“柔性服务,刚性执法”的总体要求,继续强化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推进,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大监督执法力度,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深入用人单位进行指导服务,帮助和督促用人单位规范用工,对潜在的劳资纠纷及时调处,避免拖欠劳动者工资等相关待遇情形的高发、频发,维护全市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二○一一年一月 日
第四篇:劳动监察调解案件是否合法
劳动监察调解处理案件是否合法?
笔者从事劳动保障执法十余年,实践中处理最多的是金钱给付案件,金钱给付案件中又以民工工资拖欠案件居多,长期以来,对金钱给付案件能否采用行政调解的方式进行处理产生了疑惑,笔者也经常浏览媒体对相关案件的报道及各省市的地方性法规,大多数的报道也是采用调解的方式进行处理,那么劳动监察采用行政调解处理金钱给付案件是否违背法理,笔者浅谈看法,以求教于同仁。
《广东省劳动监察条例》第43条规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对金钱给付等投诉案件,可以依一方当事人申请并经对方同意后,组织双方调解;调解达成一致意见并当场全部履行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视情节轻重依法不予处罚或者减轻对用人单位的处罚;调解达成一致意见但未当场全部履行的,当事人双方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申请审查确认后出具仲裁调解书。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视情节轻重依法从轻或者减轻对用人单位的处罚。这一规定给广东省劳动监察执法提供了法规依据,笔者所在陕西省,《陕西省劳动监察条例》并没有对此的相关规定,那么怎样从法理和实践中认识《广东省劳动监察条例》中的这一规定呢?
笔者认为:理论上可以从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和劳动法的立法目的两个方面进行理解。
(一)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是国家意志为主导,当事人意志为特征,所涉及的事是私主体双方,但是调整的主体是政府部门。故劳动法兼具公法和私法的性质,是公法和私法相融合的产物,私法强调当事人的意思自由,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公法体现国家意志,强调行政干预(行政执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对金钱给付的案件,政府重在宏观调控,微观方面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表示,金钱给付方面违法侵犯的客体一方面是当事人的权利,另一方面是国家的经济社会管理秩序,侧重点是当事人的权利。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行政干预下,达成一致意见,应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由,是劳动法私法性质的体现。故劳动部门可以采用行政调解的方式进行调解。但当事人之间意思表示如果有禁止性方面的约束,则不能采用行政调解的方式,如:缴纳社会保险费方面,有法律的强制性规定,违法侵犯的客体一方面是当事人的权利,另一方面是国家的社会保险制度,侧重点是国家的社会保险制度,双方不能协商,故不能采用行政调解的方式,给予变通。另一方面,金钱给付的投诉案件又构成违法行为的,视情节轻重不予处罚或减轻处罚,体现了国家意志即公法的性质。所以此规定充分体现了这一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
(二)劳动法的立法目的,一是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二是确立、维护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对金钱给付的投诉案件,行政处罚不是目的,而是保障金钱给付的一种手段,目的是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金钱给付的投诉案件,双方达成了协议,即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又维护了劳动关系的稳定,劳动法的目的已经达到,是否再予处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行政执法可根据自由裁量权,视情节轻重而定。《陕西省企业工资支付条例》第37条的规定:用人单位可扣、拖欠劳动者工资或者不按照本条例规定支付加班工资、假期工资和特殊情况下工资的,由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限期足额支付所欠工资,并支付所欠工资25%的补偿金;预期不予支付的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作出行政处理决定,并可按照所欠工资和补偿金总额除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这条规定是“可按照”而不是“应按照”,正是自由裁量权的体现。即便是最高院对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司法解释,也体现了出了这一目的,即如果在办理案件中,当事人如支付了工资,也是可以减轻或免于刑事处罚的。
实践中,工资拖欠方面的案件,多发生在工程建筑领域,由于这一领域劳动关系的复杂性、劳动者文化素养的欠缺性、案件的群体性、年终的爆发集中性以及案件的敏感性,导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在处理这类案件时,难以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也就很难进行行政处理或处罚。而采用行政调解的方式处理也就顺理成章了,《广东省劳动监察条例》正是在法理的基础上,结合实践出台了规定,可以说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当然,如果对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劳动关系明晰的案件完全可以采用刚性行政执法。
第五篇:劳动保障监察案件处理制度
劳动保障监察案件处理制度
一、查处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行为应按下列程序进行:
1、登记立案;
2、调查取证;
3、处理;
4、制作处罚(处理)决定书;
5、送达。
二、发现用人单位有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行为的,经过审查由监察人员确认有违法事实的,提出立案意见;
三、登记立案应当填写立案审批表,报大队负责人审查批准,大队负责人批准之日为立案起始时间;
四、登记立案后,劳动保障监察人员应当全面、客观、公正地调查,收集有关证据。证据包括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的陈述、鉴定结论、勘验笔录、现场笔录等。
五、监察人员完成调查取证后,应向大队提交调查报告和处理意见,包括被处罚(处理)单位名称、案由、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事实、被处罚(处理)单位的陈述、处理依据、建议处罚意见等;
六、审议劳动保障监察案件时,应按以下规定处理:
1、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处
理)的,应将案件报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人批准;
2、依法不应给予行政处罚(处理)的,经大队负责人批准,做出撤销案件决定;
3、用人单位有违反其他法律、法规行为的,应建议有处理权的行政机关处理;
4、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应及时提请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七、劳动保障监察案件应从立案之日起六十个工作日内结案。对情况复杂的,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三十个工作日;
八、劳动保障监察行政处罚(处理)决定,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做出,并制作劳动保障监察行政处罚(处理)决定书;
九、劳动保障监察案件结案后应建立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