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工作总结
目录
一、实训基地建设的总体情况.......................................................................................................2
二、实训基地建设的主要做法及经验...........................................................................................3
1.成立实训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3 2.主动应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完善基地建设方案....................................................3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提高教师的职业实践能力......................................................3 4.构建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深化专业教学改革..............................................4 5.依托企业技术优势,走校企融合的产学结合之路............................................................5
三、实训基地项目建设的主要成效...............................................................................................6
1.优化了专业建设要素,丰富了专业建设内涵....................................................................6 2.通过实训基地建设,促进了培训工程的有效实施............................................................6 3.提升了师生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了师生专业发展后劲....................................................6 4.增强了自我造血能力,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提升..........................................7 5.搭建信息化服务平台,“三农”服务走上高速路.................................................................7
四、实训基地项目建设的薄弱环节及拟采取的改进措施...........................................................7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7 2.基地功能有待进一步扩展.................................................................................................8 3.进一步深入研究实训基地的运行管理体制........................................................................8 附件1:实训室建设清单...............................................................................................................8 附件2:冬小麦抗锈育种基地建设清单.......................................................................................8 附件3:糯型鲜食玉米基地建设清单...........................................................................................8 附件4: 校企合作、校乡共建协议................................................................................................8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工作总结
为提升我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整体水平,2011年12月,天水农业学校把现代农艺技术专业作为重点建设专业申报国家级示范校建设项目,2012年6月,得到国家教育部批复,学校随即按照申报书的要求,紧紧围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农民培养为目标,构建了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弹性学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制定规划,加大组织力度,分步推进,定期考核,保证了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建设的各项工作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使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现就两年多来的实训基地项目建设情况总结如下:
一、实训基地建设的总体情况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计划总投资99.2万元,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计划投资78.5万元,主要用于购置实验实训设备、完善冬小麦抗锈育种基地和新建糯性鲜食玉米种子基地;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计划投资20.7万,主要用于投影设备、教师用计算机的购置;2012年6月,在我校示范校建设项目得到批复后,天水农业学校严格执行《天水农业学校示范校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和《天水农业学校示范校建设项目经费管理实施细则》,有步骤、分阶段、按计划开始了实训基地建设。2012年7月,投资12万元,围扎小麦抗锈育种基地铁艺栏1000米。2013年6月,各个校外实训点购置笔记本等教学设备10套,共计10.7万元。2013年9月购置新建实训室实训设备和改造实训室实训设备共××套,共计66.5万元,2013年12月,各个校外实训点又购置投影设备10套,共计10万元。截止2014年3月,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财政配套及学校自筹资金累计266.5万元已全部按计划用完,校内外实训室及购置设备已全部完成并投入使用。
基地建设过程中,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效益,勤俭节约,计划等基本原则,严格按照《政府采购法》、《招投标法》及学校制定的设备采购有关规定,在充分地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公开招投标采购设备,确保采购的设备品质优良、价格合理、售后服务及时。
基地制定了运行管理细则和规章制度,规范设备器材的保管、维护、采购及发放,保证基地建设与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严格财务管理制度,加强专项资金管理与使用,独立核算,专款专用,按照要求足额投入,使专项资金发挥出最大效益;项目由总务科、实训科、教务科等相关部门组织实施,教务科主要负责实训基地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管理,实训科主要负责实训基地的设施管理、总务科主要负责工程施工。
二、实训基地建设的主要做法及经验
1.成立实训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为切实加强对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建设,确保项目建设计划的顺利实施,学校成立了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建设小组和专业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工作组负责本专业建设计划中建设内容的具体实施、日常安排等管理工作。专业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负责本专业建设的政策咨询、业务指导及学校组织的考核评估等。
基地建立健全了《天水农业学校实训教学规程》、《天水农业学校实训科工作职责》、《职业技能大赛管理制度》、《实训室仪器设备操作技术规程》等教学及管理制度,为基地实训教学的组织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2.主动应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完善基地建设方案
我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实训基地以满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农民培养的需要作为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及时调整专业方向,确定培训规模,开发设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以校内实训基地为中心,积极实施校企合作、校乡共建培养模式,积极为每位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条件,为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技能人才的知识更新、继续教育提供技术服务,为进城务工、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岗前培训,为企业员工专业水平再提高培训服务。
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能够学习、掌握现代农业中的先进技术,达到改观念、增知识、长技能的目的。为充分利用资源,节约资金,基地建设方案中尽可能与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基地建设融合,优化配置,共建共享,体现一定的综合性,使其发挥社会服务功能,并产生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实训基地积极创造条件,构建有利于学生掌握技能、增强职业素质的课程体系,以理论知识够用、实用为度,将实践性教学学时提高到占总学时的80%左右。实现了专业设置与行业发展和社会经济、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提高教师的职业实践能力
实训基地着力提高教师的职业实践经验、新技术实践能力,大力开展理论与实践创新方面的研究与探索。以实训基地建设为载体,充分发挥实训基地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共享和辐射功能,主动开设为企业服务项目、为三农项目服务,引导和吸引区域行业企业、当地政府参与实训基地建设,企业、政府与学校相互依托,形成互补,互惠互利,实现校企、校政双方共赢。基地建立了专业教师技能考核制度和农业技术研究项目导向机制,引导教师参与校企合作应用技术研究和企业生产实践,鼓励教师获取相应专业技能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支持专业教师在合作企业兼职担任专业技术职务,着力营造“双师型”教师的工程氛围,建设“双师型”教师成长的成长环境,有效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和职业能力。创造条件让青年教师走出去,扩大眼界,安排专业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培训。
实训基地狠抓骨干教师、教学能手的培养,开展以老带新的配对活动,实施“青蓝工程”,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根据社会对现代农艺技术专业人才需求不断变化的实际,基地大力组织推进教学改革研究,依靠观念创新、方法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促进实训教学工作。改革专业教学内容,及时反映最新技术的发展动态。从应用的角度选择教学内容,强调针对性、实用性、先进性。通过技能竞赛、科技创新大赛、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等手段,着力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锻炼学生的实干能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基地建立了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的机制,不断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实践能力。为达到兼职教师和专职教师教学知识和实践技能互补,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使专职教师能够学到兼职教师更多的实践技能,兼职教师能够更多地掌握教学方法和理论知识,学校倡导专兼职教师“结对子活动”,为达到以老带新,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学校实施了青年教师课堂准入制度和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青年教师计划。对“双师型”教师、学科带头人在政策上给予激励、操作上给予规范、分配上给予倾斜。
4.构建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深化专业教学改革
基地依据专业培养目标设定相应的职业岗位群,根据岗位需求确定职业资格鉴定的职业(工种),把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作为课程设置的重要依据;基地发挥职业技能鉴定所的功能,将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全面推行“双证书”制度,把职业标准中的知识点(应知、应会)作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使课程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并轨;将职业活动分解为相关的工作领域,并转化为学习领域,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逐步构建起了符合现代职业教育新理念,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核心、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改革专业教学方法,及时反映最新技术的发展动态。从应用的角度选择教学内容,强调针对性、实用性、先进性。通过技能竞赛等手段,着力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锻炼学生的实干能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中心”,积极采用“项目教学法”、“问题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创造。
以社会化的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来培训考核学员职业能力,提高参培学员的就业能力。进一步突出专业教学与区域和行业经济发展的针对性,专业教学与学员就业单位、就业岗位的针对性,利用我校设立的国家第七职业技能鉴定所,逐步建成了集教学、培训、考工、定级于一身的实训基地。
积极探索与新的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模式。贯彻“做中学”、“做中教”、“学做一体”、“学用一体”的教学理念,构建“理实一体”的体现项目课程特性的新型教学关系,逐步形成了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促进了专业教师教学方式和学习者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品牌效应逐步显现。
5.依托企业技术优势,走校企融合的产学结合之路
实训基地在资金、技术等方面与生产一线有密切的合作关系。实训基地先后与天水昊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天水神舟绿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天水众兴菌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甘肃森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天水咏梅园艺有限公司、天水市果树研究所、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甘肃天河酒业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校外实训基地,与清水县黄门乡政府、清水县白沙乡镇府、清水县陇东乡政府、清水县土门乡政府、清水县白驼乡政府、清水县贾川乡政府、武山县洛门镇、麦积区五龙乡签订校乡共建基地,共建立教学点9个,建设优质小麦品种繁殖基地、玉米单交种繁殖基地、马铃薯种子繁殖基地共27个。聘请企业高层管理者、当地政府相关领导和资深专家为学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和兼职教师,参加学校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
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途径,与企业、乡镇协作共建、资源共享,逐步完善共享机制。实训基地以校内实训室和冬小麦抗锈育种基地和糯型鲜食玉米种子繁育基地为中心,积极和校外企业合作,积极为当地各乡镇提高技术支持和推广服务,与天河酒业有限公司合作,向天水市科技局申报了《白酒中提高己酸乙酯含量的研究》,申请科研经费5万元,现正在实施中。与天水市国家农业技术高新园区签订技术合作协议,我校教师和园区技术人员共同实施农业科研项目,我校实验室为科研提供测定和化验,参与相关企业的生产、技术开发、技术服务等活动,并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和技术支持。我校繁殖的小麦、玉米品种在各乡镇繁殖田中繁殖,我校在种子繁殖过程中给予技术指导,种子收获后由我校收购,充分发挥了基地服务社会的功能,彰显了实训基地的共享与辐射作用,增强了实训基地自身的“造血”功能。
三、实训基地项目建设的主要成效
1.优化了专业建设要素,丰富了专业建设内涵
促进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训基地十分重视对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及教学过程等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要素进行优化改革,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大力推行产教学研融合、校企合作,校乡共建,对准行业市场设专业、对准行业岗位设课程、对准行业要求抓实践、对准行业育人才。
促进了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的教学模式的实施。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坚持以发家致富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国家惠农政策为依据,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参照,在改革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形成了具有行业企业与专业特色的“弹性学制,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从而使得实训教学更加符合农村实际,为当地农业培养适用、急用人才。实现了专业设置与农业发展和社会经济零距离的贴近,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零距离的配合,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零距离的接触。
促进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更新。基地运行过程中,强化了生产实训,促进了教学方式多样化,灵活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先进的教学策略,大力推进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
实训基地的建设,为培养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提供了物质保障。实训基地现有专业教师33人,其中专任教师23人,兼职教师10人,高级职28人,师资力量雄厚。
2.通过实训基地建设,促进了培训工程的有效实施
实训基地与天水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紧密合作,积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天水市的外出务工人员提供技能培训服务。两年来,实训基地依托国家第七职业技能鉴定所,对XX名学生和XX名社会人员进行了现代农艺技术等相关毕业的培训,成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就业和向企业输送技术人才的培养培训基地。
3.提升了师生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了师生专业发展后劲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实训基地项目建设,为专业教师科研开发工作提供了一个平台;同时,也为学生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载体和场所。现代农艺技术实训基地承担着天水市中职学校种子检验职业技能大赛的任务。两年来,共有XX学生在基地参加了竞赛,我校学生在竞赛中频频获得好成绩,并在省技能大赛中成绩名列前茅。利用第二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并参加市级、省级科技创新大赛,两年来,共有XX个学生获得甘肃省科技创新大赛一二三等奖。两年来,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教师在国家级期刊、省部级期刊发表论文专业论文XX篇。
4.增强了自我造血能力,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提升
实训基地严格执行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开足开齐各种实训项目。最大限度地利用基地各种实训设施对外开展各种实用技术培训。设备利用率达96%,其中主要设备利用率为98%。基地积极开展对外业务,每年生产糯型鲜食玉米品种4000公斤,生产小麦新品种原原种5000公斤,承担小麦品种省级区域试验,实验室对外开展技术服务,既满足了社会需要,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降低了办学成本。
5.搭建信息化服务平台,“三农”服务走上高速路
针对当地三农服务的工作实际,利用本专业教师计算机知识的优势,开发了《小麦区域试验系统》、《基于县的博客物候发布系统》、《苹果栽培专家咨询系统》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系统》,有力地支持了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对三农服务的水平和效率。
四、实训基地项目建设的薄弱环节及拟采取的改进措施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实训基地项目建设的薄弱环节主要有: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基地功能有待进一步扩展,实训基地运行体制还需进一步创新。为此: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农村是一个大课堂,农民的学习基础、学习特点、生活习惯千差万别,农民的生产经营也多种多样,农村有着最为活跃的生产力,农业经营已从传统的小农经济逐渐转向现代农业经济,教师要能更有效地指导农业生产,必须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要有高超的技能、也要有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因此加强教师业务知识的培训、建立健全教师管理制度,提高教师农村工作的水平,也是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保证。2.基地功能有待进一步扩展
建立技能大赛专项基金,建立鼓励争优创新的奖励制度,表彰在各级技能大赛中取得优良成绩的师生。不断完善专业技能教学计划和训练大纲,将技能大赛的内容转化为课程改革项目,落实到课堂和实训场所。大力引进企业、行业能工巧匠,指导和带动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鼓励优秀教师进企业参加生产实践,进高等院校学习新技术,着力培养“大师级技能型”教师。3.进一步深入研究实训基地的运行管理体制
广泛联合和吸引行业企业,通过双向选择,积极引企业入校,在实训基地建立企业设备、企业文化的信息展示窗口,在基地合作设立研发中心,建立双方联合的科研与培训平台。
附件1:实训室建设清单
附件2:冬小麦抗锈育种基地建设清单 附件3:糯型鲜食玉米基地建设清单 附件4: 校企合作、校乡共建协议
第二篇: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可行性报告
***职教中心学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可行性报告
第一章总 论
第一节学校基本情况
***职教中心学校成立于1998年6月,由原县农村成人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龙江电大分校合并成立。学校占地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500平方米,教职工108人。各类在籍学生2875人,年进行专业技能培训6000余人次。开设学前教育、汽车运用与维修、电脑美术设计、焊接、财会、计算机应用、服装工艺、电子电器、现代农艺技术、畜牧兽医10个专业。
学校办学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领导和大力支持。2001年,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珮云来校视察时,对学校为农服务工作充分肯定,并题词“为农服务天地宽”,给学校师生以鞭策和鼓励,使学校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学校被认定为以一产专业为主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又被评为全省职教系统先进单位、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市精神文明标兵单位,还被确定为省阳光工程培训基地、扶贫培训基地和市再就业培训基地。学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前身是农学专业,1976年开始举办,是原龙江农村成人中专的拳头专业。现有专业教师8人,其中高级职称7人,本科学历8人,是全校学历达标率最高的专业。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现有全日制、非全日制在校生1365人,每年培训农村基层干部、技术人员400多人次,培训农民3000多人次。按照***“十二五” 教育发展规划,将在全县14个乡镇重点建设14所综合中学,开设职业教育课,为中等职业学校储备生源。
现有学农试验基地20000平方米,建有400平方米温室一栋、240平方米保护地葡萄日光温室一栋,食用菌制种室200平方米,大田、蔬菜、花卉、果树及食用菌等相应配套设备基本是90年代配置,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学生实习实训的需要,建设适合我县职业教育发展的现代化农业科技试验实训基地势在必行。
第二节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
***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项目
二、项目承办单位:
***职教中心学校。
三、项目法人代表:
***职教中心学校校长:***
四、建设地点:
***职教中心学校学农基地
五、项目实施范围:
项目主要进行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实习设备购置、基地建设,新建成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综合设施,满足专业科研,教学、生产实习需要
六、项目简介:
利用一年时间,新建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实训用智能温室1500平方米,建设350平方米高效节能温室2栋,建立800平方米标准食用菌出菇实验室,建立500平方米现代农艺技术标准实训室,购置实训必备的设备及农用机械。
第三节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国家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的外部环境,在未来几年,将按照“四大工程、四个计划、四项改革”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结合目前发展实际以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我校将立足龙江农业大县的实际,发挥县级职教中心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宗旨,全力提升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实训基地水平。
1、***为全国产粮第一大县,全国农田水利、农业机械推广普及重点县,在多年的办学中,学校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现有实习条件,专业设备数量不足,设备陈旧,无法满足学生实习需要,更无法满足学生接触现代农艺技术自动化管理以及高效节能生产实际。增加专业设备,建设标准实训基地,可以较好地满足实习课及实训的要求;
2、生源逐年增多,实习课要分批、分组进行,不利于教学,设施不完备,很多实训无法完成,而且增加了教师工作量。
3、国家实施建设新农村、加快地方经济发展,对现代农艺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多。由于设备不足,实习课课时量不足,教学效果不好。增加专业设备,新建实习室,可以为劳动力转移培训人员增加更多的岗前实习机会,增强动手能力,提高就业水平;
4、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储备农村应用型技术人才,建立以学校为中心,乡镇综合中学共享的学生实习、实训基地,龙江农业科技展示的窗口。
第二章建设规划设计
本项目按照整体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建设符合县级职教中心学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学生实训、试验示范的综合基地,以便与学校的地理位置和学校教学实训环境相匹配。
新建1500平方米智能温室及配套设施设备;新建350平方米标准化高效节能温室2栋;新建500平方米标准实训室及相应设备;新建800平方米标准食用菌出菇试验室;现代农艺专业整地、中耕、植保、节水设备。
第三章 项目建设规模及内容
一、建设规模
1.建设用地规模
本项目总用地面积为3250平方米。
2.建设规模及内容
新建1500平方米智能温室;新建350平方米标准化高效节能温室2栋;新建二层500平方米标准实训室;新建800平方米标准食用菌出菇试验室。总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
第四章项目总投资概算及资金来源
一、总投资概算
新建1500平方米智能温室及配套设施设备 115万元;
新建350平方米标准化高效节能温室2栋60万元;
新建500平方米标准实训室及相应设备105万元;
新建800平方米标准食用菌出菇试验室50万元;
现代农艺专业整地、中耕、植保、节水设备 40万元;
合计:380万元
二、资金来源
资金筹措:中央财政奖专项资金380万元。
第五章项目组织实施
本项目法人单位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本项目的工程实施管理工作采用代建制方式,工程建设的组织管理工作由工程承建单位负责,对工程项目实施进程作业进度统筹安排,在建设过程中工程承建单位进行项目管理并由监理公司全程质量、安全监督。
第六章效益分析
***职教中心学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在人才培养上,学校将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专业特长,培养生产一线专业技术人才。实训基地每年接待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学生2500人(含农村中职校学生)、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人员6000人次。
一是可以增加学生实习课人均独立操作时间,达到中职涉农专业实践操作课时。
二是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学习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培养合格的农业科技人才。三是展示现代高新农业设施、设备和成果,为全县涉农专业技术培训提供教学、实训基地。
第七章结论
1、***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学农基地始建于1976年,多年来逐步完善,可进行相应的实习和实践教学。但随着现代农业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农村对科技推广的需求。现有基地和设施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对学校的基本要求,成为当前制约学校现代农艺专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严重阻碍了教育教学的发展。因此,***职教中心学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建设工程项目是势在必行的。是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建设项目,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德政工程,一项民心工程,一项关系教育乃至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工程。是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完善扩大教学规模的重要举措,不仅有利于职业学校扩大办学规模,完善教育设施,更有利于学校职能作用发挥,促进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保持***粮食生产乃至黑龙江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项目建设场址位于在学校学农基地,外部水、电基础设施条件良好,建设场址地质稳定,各试验区规划合理,为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建设条件。
3、***有普通高中2所,年招生2100人左右。全县每年初中毕业生近4500人,约有3000名初中毕业生走上社会。全县农村劳动力26.7万,其中富余劳动力14万,通过农业科技培训和农民终身素质提升,保证形成以稳定粮食生产为主线,多种农业科技并存的农业产业化格局。因此,加快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4、项目建设规模、总平面布置、建设方案、环境保护、消防安全、实施进度安排、项目组织与管理、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方案是可行的。
5、项目建设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对当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及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使用率,缩小收入分配差距都具有积极的重要作用。
6、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并使用,一是解决学校在校生的实习实训问题,保证学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在校生实习课的正常开课需要,为学校种植、庭院经济、经济管理等临近专业的部分学科提供实习条件;二是为各类培训及乡镇综合中学的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条件;三是保证劳动力转移培训农艺、庭院经济、农村经济管理等专业岗前实习需要。促使学校办学吸引力增强,办学规模扩大,办学效益提高。
综上所述,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实训基地的建成,是我县职业教育事业的一件大事,对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促进职业教育发展、扩大办学规模、提升社会贡献份额,将起到极大的作用,社会效益亦无法估量。
第三篇: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优势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优势
一、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历史与现状
通许中等职业学校于2001年有四所职业学校学校合并而成,现代农艺专业的前身是种植专业,开办于1983年,2010年种植类又更名为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本专业开设30余年来,为各行各业培养了专业骨干和技术带头人。近年来,由于“轻农、厌农,跳农门”思想的误导下,现代农艺技术专业一度萎缩。家长不理解本专业,学生也不愿就读,致使每年招收学生不满一个学制班。
随着党中央重视“三农”,而专业建设又能服务区域经济,专业建设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同时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与考验 , 目前本专业的重要性也逐渐得到全社会的广泛认可。
二、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发展的时代紧迫性
(一)、全国农业大发展要求加强农业技术人才培养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粮食生产先后迈上了4个台阶,创造了用世界9%的耕地养活21%的人口的奇迹。农民收入大幅上升,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些成绩的取得,农业技术推广功不可没。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特别是在乡村二级中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奇缺。因此,中职学校既要向高校输送人才,又有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的责任和义务。
(二)、现代农业是我县经济的主体
通许县位于开封市南45Km处,农业人口50万,占全县总人口的85%以上,农业生产总值所占比重一直在40%以上,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粮食产区。县委、县政府的经济发展战略是“农业产业化”、“农业立县”,也是我们办学的指导思想。现代农艺专业建设必将推动通许县农业现代化,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我县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
我县西瓜、大蒜、辣椒、土豆、洋葱等生产农户,由于得到惠农政策、相关企业的扶持,亩均收入已到5000元以上,农民收入大幅上升。从2009年开始,我县返乡农民工越来越多,他们多数均在从事西瓜、大蒜、辣椒、土豆、洋葱生产,生产积极性很高,但他们的生产技术上迫切需要指导。
三、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学生的优势
(一)、升学优势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学生不仅可在校学技能,还有机会进一步深造成,且具有明显优势。从2002年开始,河南省普通高校对口招生计划始终把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放在前列,本科人数居所有专业之首,每年招生人数480名,大专人数更是多得很,只要坚持到底都有学上。全省中职开设农类专业的学校又少,是莘莘学子求学就业的理想专业,立志于农业有志青年的好去处。
(二)、就业优势
建设新农村,人才是关键。2007~2012年全省高校各学科人才供给与需求的初步测算结果表明:各学科仅农学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其余均为供过于求。至2010年,农学类专业人才供不应求状况未能有效改变,且差距愈来愈大。
再看农业人才的需求:党中央惠农政策的落实,需要优秀的农村管理人才去宣传贯彻、组织实施;农村科学技术的进步,需要各类优秀的农业技术人才去服务和革新;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各种种养能手和农村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去带头创造;建设文明乡风、提高农民素质,需要农村优秀人才的引领示范。如果没有各类优秀人才作保障,新农村建设就只能停留在口号上,不可能变成现实。建设新农村为充分发挥现有城乡人才特别是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作用提供了广阔舞台。
(三)、创业优势
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加大“三农”问题解决的力度,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让农学专业学生大有用武之地。
农业在未来10年内,蕴藏着巨大的机会,也是最大的发展机会。国家允许个体户存在是在上世纪80年代,而现在已发展到与国有企业一视同仁,正是个体私营企业发展的最佳时机。粮食种植也好,蔬菜种植也好,只要形成规模,周边慢慢就会形成市场。围绕“市场”、立足“服务”小本创业的基础和土壤就已经形成了。我们的学生就是具有农业生产技术,懂生产经营的新型农民,只要搞规模种植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种植大户、致富典型。
(四)、政策优势
1、全免学费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工作的意见》精神(财教[2009]442号),从2009年秋季学期起,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全免学费。
十一届四中全会,温总理再一次强调,中职学校涉农专业学生要全免学费。这对于减轻农民负担,增强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鼓励高素质劳动者在农村创业就业,改善农村劳动力结
构,加快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别,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生活补贴优势财政部、教育部的《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教
[2007]84号,国家助学金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设立,主要资助受助学生的生活费开支,资助标准每生每年1500元,从2013年下学期起除了涉农专业全免学杂费外还补助1500元,其他专业就不再补助1500元生活费。
四、现代农艺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向高校输送人才
所有高校均将会扩大农类专业对口招生的计划。这对我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建设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我们学校每年都为高校输送了大量合格的优秀学生,成为了国家的栋梁和各行业优秀人才。
(二)、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通过岗位分析,为服务县域经济,我们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一大批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具有综合素质,能胜任农业生产各个方面的实用人才。
1、农业企业技术员具有先进农艺技术,懂产品经营、推销,简易加工的技术员。他们将是企业与农民之间联系纽带,如温室蔬菜生产的育苗指导员、病虫害防治的植保员等。
2、农业技术推广员能带动我县温室蔬菜生产、高新农业发展,在农村一线“留得住、干得好”的专业技术骨干,如农作物植保员等。
3、新型农民培养一大批具有农业生产技术,懂生产经营的新型农民,他们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种植大户、致富典型。
4、农村基层干部在毕业生或培训学员中,遴选优秀分子向县委政府推荐,充实到农村基层管理队伍中去。他们将是懂农村政策与法规,具有先进农业技术,热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农村基层管理主力。
五、现代农艺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思路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本专业全学程实行三年三循环模式,通过识岗、协岗和顶岗三阶段完成职业素质和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依据农作物的栽培过程中的育苗、栽培、病虫防治、施肥、收获等几个重要环节进行循环式教学。具体通过以下三种培养模式的实施来达到目标:
1、实施“产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产教结合”模式即为“专业教学——基地岗位——农户生产”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了更好的完成专业教学任务,通过对我县经济
主打作物温室蔬菜大棚、西瓜、大蒜生产的分析,建立专业实习基地。学校将依托实习基地,租赁土地,聘请农业专家,明确相关工作任务。并根据任务,开展教师配备、实验实习条件建设、教材开发、教学资源准备等工作。
2、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重视实践,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比例大于6:4。根据生产实际,教师先提前进行专业教学,然后组织学生到实训基地完成各个专项技能的操作全过程。实践后,结合理论教学情况再进行教学效果验收,并组织技能鉴定。
3、实施“教学鉴定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教师进行专业模块教学结束后,学校将组织学生实习、参加技能鉴定,并颁发相关专业技能的职业资格证书,形成“课证相融、训赛相通、工学相长”的能力培养机制和素质养成体系。
(二)完善模块化的课程教学体系
整个专业全部课程分为四个模块,即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基础理论模块、专项技能模块和专业拓展模块,学生毕业实行学分制。在专业技能模块教学上,作为必备的专项技术和技能要求,教学重点是我县经济主打作物温室蔬菜、西瓜、大蒜等,各有育种、栽培、病虫防治、收获四个小块。结合农时对学生进行相关专项技术重点教学,培养学生专项技能。而专业拓展模块是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上的拓展、补充和完善,培养学生一专多能,在所有专业教学上将突出实践教学。
(三)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建立专兼职教师库
学校实施 “上靠横联、校企结合”共建专业教学团队。我们近几年培养专业带头人2名,骨干教师6名,校企合作点两个。安排他们到各企业进行实践培训,强化技能,考取高级农艺师资格,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他们一部分留在校内教学,一部分安排在校外指导实习实训。
(四)、校企共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校企共同建立质量评价体系,建立校企共同实施教学、监控与评价的运行机制。加大教学质量督导与问责力度,完善以过程考核为重点,以产品质量和服务为内容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以毕业生就业水平、企业满意度、学生兴业致富作为衡量人才培养的核心指标,扩大行业、企业参与评价的比重。
第四篇: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
一、招生对象及学制
本专业的招生对象为具有初中毕业及其以上文化程度或同等学力、年龄在20-45岁、已经从事或准备从事农作物生产经营、经济作物生产经营、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及作物资源利用工作、身体健康的专业农民、返乡农民工、复员和转业军人、农村基层干部等。学制3年。
二、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热爱农业,热爱农村,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设施农业生产岗位职业能力,胜任农作物生产经营或经济作物生产经营、作物资源利用及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在农村生产第一线发挥骨干带动作用的现代职业农民。具体要求是: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社会主义,具有良好的道德风尚和文明的行为习惯;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掌握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和棉花、花生等经济作物生产经营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开展集约化生产经营工作或从事作物资源利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等相关工作;具有生产示范、技术推广和协助本地相关产业劳动者解决生产经营实际问题的本领。由于专门化方向的不同,学生在掌握农作物生产经营、经济作物生产经营、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作物资源利用的知识和技能时,可以有所侧重。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要求如下:
(一)知识结构与要求
1、文化基础知识
具有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包括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我国公民道德规范和有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法规、政策,语文、数学、英语、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运用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搜集、发布农业信息的基本知识,农村卫生与农民健康知识及常见疾病的预防知识,农民现代礼仪、农村文化生活、农村文明家庭建设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专业知识
(1)懂得现代农业的意义、特点及种类,了解国家关于现代农业的政策与规划;
(2)了解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及营养、繁育、栽培管理条件等基本理论知识;
(3)掌握农作物生产环节的有关技术知识;
(4)掌握农作物的病虫害识别与防治知识和无公害生产知识;
(5)掌握农机具、肥料、农药、种子的使用方法;
(6)掌握农农产品的包装贮运及农产品营销的基本知识。
3、专业互补性知识
(1)了解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的种植技术,农产品安全、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知识;
(2)了解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农村经济管理、农村社区管理、农村社会经济统计知识;
(3)了解农村节水、节能、新民居建设等相关知识;
(4)了解经济法规、农村会计核算、农村财务审计、农村经纪人、电子商务、中小企业管理等有关知识。
(二)能力结构与要求
1、专业能力
(1)具有小麦、玉米等农作物或棉花、花生等经济作物的集约化生产能力;
(2)具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的能力;(3)具有常用农机具的使用与维护能力、农产品贮藏加工的初步能力和一定的农产品营销能力;
(4)具有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生产领域先进技术引进、实验、应用、推广的能力。
2、关键能力
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具有社会交往、与人合作和自我约束能力;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三)职业资格证书
支持和鼓励学生毕业时通过国家有关机构鉴定而获得农艺工或农作物植保员、农业实验工、农产品经纪人等职业资格证书。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制订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的意见》(教职成厅[2012]5号)关于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两类”的要求,本专业的教学内容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两类。其中公共基础课主要是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和进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专业技能课主要是使学生掌握农作物生产经营或经济作物生产经营、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作物资源利用等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使学生在新农村建设中能够逐步成为现代职业农民。
(一)公共基础课模块
1、教学目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相关各种课程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科学文化素养,打好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和接受继续教育的基础。
2、教学要求:与专业技能课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生产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训练和培养,并在文化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的各个教学环节中重视融入德育内容。
3、教学内容:分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必修课为:公民道德与法律、农村经济与社会、党的理论与基础、农村创业指导、农村实用语文、农村实用数学、农村实用英语、农村实用化学、农村计算机信息技术、农村卫生与健康。选修课为: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农民现代礼仪、农村文化生活、农村安全知识、农村女性美德建设、农村女性生涯规划、农村女性权益保障、农村家庭与婚姻、农村优生优育、农村女性健康教育等。各学校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增设适当的校本课程。
(二)专业技能课模块
1、教学目标:根据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通过相关各种课程的教学与训练,使学生掌握各种农产品生产经营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为学生开展某个专门化方向的集约化生产经营奠定基础。
2、教学要求:行动导向,任务引领,学做结合,理实一体。注重课程的综合性、系统性和针对性,培养学生学农、知农、务农、爱农的意识与情感,提高学生从事农产品生产经营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3、教学内容:分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必修课为:小麦生产技术、玉米生产技术、棉花生产技术、花生技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常用农机具使用与维护、农业机械安全与法规、农业技术推广。选修课为:谷子生产技术、水稻生产技术、甘薯生产技术、马铃薯生产技术、设施蔬菜生产技术、露地蔬菜生产技术、粮果蔬安全生产知识、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农村沼气综合利用技术、植保机械使用与维护、经济法知识、农业经济管理、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合作社经营管理、农村会计核算、农村财务审计、农村电子商务、农村经纪人、农村中小企业管理、农村节能知识、农村节水知识、农业气象知识、食品质量检验、农产品贮藏技术、农业机械修理技术、农产品营销、农资商品与营销、粮食加工技术、饲料生产与加工技术、农村电工、农村焊工、农村泥瓦工、农村新民居建设、农村新民居装修知识、农村家庭护理、农村家庭膳食营养、农村家居美化、农村家庭理财、农村家庭教育、农村女性形象管理等。各学校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增设适当的校本课程。
四、教学组织与教学安排
(一)学时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制订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的意见》(教职成厅[2012]5号)关于中等职业教育“3年总学时数约为3000-3300学时”和“公共基础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1/3,累计总学时约为1学年”的要求,本专业要求学生毕业时最低完成3060学时,其中公共基础课模块不得少于1020学时,专业技能课模块不得少于2040学时。
为保证教学质量,并适应学生边学习、边生产的实际需要,把教育部规定的三年级顶岗实习分散到三学年的全部教学过程之中,作为专业技能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与实训实习紧密结合的生产实践环节,累计不少于1020学时。
(二)教学形式
按照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本专业实行“2+1+2”的教学形式,即平均每星期用2天的时间实行集中教学,用1天的时间由任课教师根据相关计划要求对学生的生产实训、顶岗实习及自主学习情况进行巡回指导,再用2天的时间由学生按照学校颁发的生产实训指导书、顶岗实习计划等进行生产实训、顶岗实习及分组学习、自主学习。可以在农闲时较多地实行集中教学,农忙时较多地实行分散教学,但是全年的集中教学时间总数不得随意减少,教师对学生的巡回指导不能有任何削弱。
1、集中教学:集中教学分为教室、实验室的课堂集中教学和田间地头的现场集中教学。任课教师按照学校实施性教学计划的规定,在各个基层教学点进行集中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讲授。3年内进行集中教学活动的时间不得少于1224学时,每个教学日按6学时计,则每学年不得少于68天。对于学生必修的各门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集中教学时间都不得少于50%。
2、巡回指导:教师的巡回指导主要是对学生生产实训、顶岗实习及分组学习、自主学习活动进行监督检查、答疑解惑,并及时组织交流合作、帮助解决技术难题等。教师进行巡回指导的时间3年内不得少于612学时,每个教学日按6学时计,则每学年不得少于34天。
3、学生生产实训、顶岗实习及分组学习、自主学习:学生的生产实训、顶岗实习及分组学习、自主学习活动,必须按照学校要求有计划地进行。3年内进行生产实训、顶岗实习及分组学习、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得少于1224学时,每个教学日按6学时计,则每学年不得少于68天。
(1)生产实训、顶岗实习:按照学校颁发的生产实训指导书、顶岗实习计划等,通过自己家庭或同学家庭的农场、饲养场、果园或农业产业化生产龙头企业等,以专业化生产经营项目为载体,进行相关的参观、调研、技术试验、技能训练、农产品生产经营、农业技术推广等。
(2)分组学习:根据各类课程与生产经营实际的紧密联系,将有关学习内容划分为若干个专题或若干个综合项目,由学生按照居住地点或产业类别分组合作完成。
(3)自主学习:根据不同学习需要,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对相关文字教材进行独立自主学习,或利用远程教育渠道和现代化设备对多媒体教材、网络辅导资源或教学包等在相关各种场所进行独立自主学习。
(三)教学管理
1、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根据学生实施生产经营项目的需要和农事季节特点,可以安排两个学期,也可以安排三个或四个学期。要坚持“做中学、做中教”,实行工学结合,按照实际情况确定恰当的切入点组织教学,同时注意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顺序性、衔接性和整体性,使教学过程各部分的内容尽量自然、连贯。
2、学校应在学期结束前公布下学期各年级课程开设计划及安排。
3、教职员工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努力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有效组合,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作用。
4、各级教育教学主管部门要对各类课程的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监督和控制,确保教学质量的稳定与提高。
五、考核
(一)考核原则
1、客观性原则:秉持严肃的态度、严密的制度和严格的程序,从农村人才成长的基本特点出发,以学生结合在乡生产经营项目进行专业学习的实际情况为依据确定考核标准,力求其真实、准确、科学地体现学生的整个学业成果。
2、全面性原则: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既考核学生在学期间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和基本素质的提高程度,也考核学生在学期间思想政治表现、从事专业化生产经营的业绩和在当地农民群众劳动致富过程中的示范、带动情况。
3、实践性原则: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促进生产为导向,以培养能力为核心,坚持教产结合的原则,树立实践第一的理念,着重考核学生在学期间的生产经营情况,要求规模有扩大、产量有提高、品质有提升、收入有增加。
(二)考核内容
1、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和各门课程。
2、运用所学各种知识、技术进行社会活动的综合实践能力。
(三)考核方式
1、学生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的学业成绩实行过程性考核、终结性考核、项目考核三部分。
(1)过程性考核是指对各种课程学生学习过程的测评,由学生在该课程课堂教学的出勤情况、课堂表现、平时作业、专业实验、实习等组成,占总成绩的30%。
(2)终结性考核是指对各种课程学生学习结果的结业考试,占总成绩的30%。
(3)项目考核是指对学生系统运用各种课程相关文化知识或专业知识解决该课程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的测评,成绩分为合格、不合格两个等级,一般占总成绩的40%。
2、综合实践能力考核是对学生实践态度、实践任务完成情况和实践成果等进行的测评,其中各类实践活动日志占30%,实践活动报告占20%,实践成果占50%。
(三)考核时间
各门课程的过程性考核根据教学进度和生产季节进行,终结性考核在该门课程的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项目考核在该门课程教学过程中或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期末前要完成该学期学生所学各门课程的终结性考核。综合实践能力考核在学生毕业前的一个学期内进行。
过程性考核不合格者,可在同一生产季节再申请一次考核,也可在下一生产季节申请组织考核。终结性考核和项目考核不合格者,可在学制有效期限内安排一次补考。补考仍不合格的,可在毕业前再申请参加一次毕业补考。
六、毕业与颁证
学生学习期满,完成本校实施性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考试考核成绩合格,方可毕业,学校颁发毕业证书,获得国家承认的中等职业学校学历。
七、课程设置与学时分配
见附表:
第五篇: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实训是职业技能实际训练的简称,是指在学校能控制状态下,按照人才培养规律与目标,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的教学过程。它不等同于实验,也有别于实习,它包含实验中“学校能控”和实习中“职业技术性”的两个长处,并形成自己的特色。
实训基地是实训教学过程实施的实践训练场所,其基本功能为:完成实训教学与职业素质训导、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的任务,并逐步发展为培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实践教学、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基地。实训基地包括两个方面: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
一、实训基地建设指导思想
根据学校2012-2014年实训基地建设总体规划方案,结合国家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有关政策、振兴天津加工制造业工业基地,服务本地区加工制造行业的发展要求。对从事机械制造业行业的技能型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更新现有设备、提高设备的性能和增加新的设备,提高设备的先进程度和质量,才能满足学生实训和提高技能水平的需要。本着设备先进、质高价低、适用性强的原则,加快实训基地建设,特制定2012-2014年机加工实训基地实施方案。
二、实训基地建设的功能与目标
1、教学实践、实训功能。根据机械制造行业的用人标准,结合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把学生培养成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才能满足机械加工行业对新增员工素质的需求,也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培训功能。实训基地除满足本校及本地区同等学校师资、学生的培训外,还能满足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成为具有本地区特色的示范性社会培训实践教学基地。
3、职业资格鉴定功能。凡是经过培训的学生和社会人员,都可以在实训基地进行职业资格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三、实训基地建设的现实情况
我校机加工校内实训基地现有实训室所4个,分别是车工实训室1个,数控实训室1个,钳工室1个,焊工1个,数控仿真教学信息化教室1个。
(一)实训室的功能
1、实训室的主要功能: 本实训分室主要是为满足宝坻中专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学生进行车工、数控、焊工、钳工、铣工进行实训教学。
2、实训室的其它功能:(1)为学校各个相关专业的教师提供科研实验条件;(2)在保证学院学生实训的条件下,面向社会,进行力所能及的生产加工和岗位技能培训。(3)职业技能鉴定。(4)承办区级技能大赛。
(二)、实训室的特色
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方针,按照各相关专业的实训教学大纲要求,本实训分室建设是以培养具有专业操作能力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社会对学生岗位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为目标,以实现学生“零距离”上岗为出发点,以主要满足本校相关专业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训练和为相关专业的教师提供科研实验为宗旨;全面承担实训教学工作,保质保量地完成其实训教学任务,充分体现我院的实训教学特色;同时,面向社会,服务于社会,为把我校创办成全国一流的中职学校而努力。
四、实训基地建设运行机制
1、组织形式:机加工实训基地是一个在学校领导下的教学、生产实体机构,由机械加工技术专业负责对实训基地进行管理,制定实训基地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并检查执行情况。负责制定实训教学计划、实习指导书、编写实训教材、制定考核方案及检查落实等。
2、运行机制: 在现有设备、场所的基础上,结合国家资金的投入,加快实训基地建设。形成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订单式”培养机制。本着设备先进、质高价低、适用性强、合理配置、资源共享的原则,加快实训室建设,努力提高办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一)、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发展规划
校内实训基地主要功能是实现课堂无法完成的技能操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规范、模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操作训练。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就遵循以下原则 :
1.真实的职业环境
尽可能贴近实际工作,努力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下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2,高技术含量
紧跟时代发展前沿的综合性生产训练项目,体现新技术,瞄准实际操作人才缺乏的高技术含量和新技术行业的职业岗位,在技术要求上要具有专业领域的先进性。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学到和掌握本专业领域先进的技术和实际应用的本领;使投入具有前瞻性、持久性。
3.开放性好
在环境和总体设计上要具有社会开放性。不仅可以为校内学生提供基本技能实训场所,而且能承担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的培训任务,为社会提供多方位服务,成为对外交流的窗口和对外服务的基地。
4.通用性强
充分利用有限资源,最大限度地节约资金,尽可能使所建设的实训基地适用性强,能进行多学科的综合实训,相关专业尽可能通用。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对学生直接参加生产和实际工作进行现场培训。相对稳定、产学结合、以及“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是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原则。
(二)建设内容、建设进度、资金配置
1、基地建设新增场所的落实:计划新增数字仿真信息化教室1个,购买数字化实训工厂教学软件一套,满足虚拟实训教学要求。进一步整合、购置、完善实训设施设备,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2、基地建设实施步骤:
2012年完成1个多媒体教室建设。购置数控铣床2台,埋弧自动焊机2台,钨极氩弧焊机2台,建立机加工产品检测室。
2013年完成钳工实训室的更新改造工作。完成焊工实训室设备更新工作。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2014年完成把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成集教学、生产、社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的具有示范效应的高水平实训基地。
3、基地建设资金的落实:利用中央财政直接投入64万元,区级财政资金12万元,行业、企业投入14万元,共计90万元。分两年落实到位。
六、基地建设保障措施
1、明确责任,认真组织实施,严格按规划内容、实施方案确定的时间表进行落实。
2、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项目落实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3、研究资金筹措渠道,保证规划内容的实现和基地的顺利建设和使用。
4、实训基地建设领导机构:
组 长:李卫东(校长)
副组长:张庆发(教学校长)、张玉新(教学一部主任)
成 员:陈浩 杨海波 张 悦 李 林 田子强 钱汉友 高学良 胡嘉轩 王宏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