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优秀的教师联系教学实际工作总结(精选)
小学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时间飞速流逝,转眼间又是一个学期过去了。回顾这一学期,感受到的是压力、紧张和忙碌,但其间收获多多,令人欣慰、令人快乐。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磨砺自己,在组织生活中培养坚强的党性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就要不断增强党性修养,这离不开健全的党内生活,离不开党组织和同志们的帮助和教育。一学期以来,我积极参加学校的党组织生活和丰富的活动,加强修养,增强党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特别是在师德建设月开展的“六查六看”活动中,我严于解剖自己,认真查找自身的缺点与不足,深刻反思产生不足的原因,并制定详细而具体的改进措施,用党性信念来激励自己,磨练升华自己,用党性原则对照自己,用党纪来规范自己。身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更加清醒的认识到,我要把自己看成是一面鲜红的旗帜,要时时刻刻走在群众的前面,对待工作要有火一般的热情,对待学生要有火一般的温暖,用自己的魅力凝聚周围群众的心,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周围群众的心。
二、加强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
为了在平时的教学中更加能体现并运用好新的课程理念,我认真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教师教学用书》等书,潜心钻研新教材、新课标、新教法,认真体会、领悟其间的精髓,为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奠定了基础。另外,在紧张、忙碌的工作之于,我还要坚持读一些与教育教学有关的报刊杂志,如《小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等,了解更多著名教育专家、行家的观点,了解当前的教改动态,同时还要经常上网,查阅一些有关新课程改革的资料、信息,解决教学中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另外,经常通过网上视频来观看一些名家的识字课、阅读课、作文课的教学,为今后的教学积累一些好的教学经验,以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
三、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与培养能力的主要阵地。一学期以来,我努力在课堂上狠下工夫。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我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并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特点,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努力贯彻当前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创设轻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形成群言堂。以学生为主体,构建探究式课堂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获取知识,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此外,在课堂上,我特别关注暂困生,提供更多的机会给他们,使他们也能取得进步,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我觉得,班里的学生都挺喜欢上语文课的,因为他们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下,找到了学习的捷径,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促使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
一学期以来,在担任教研组长的工作中,我处处以身作则,积极参加、组织各种教研活动,和同组教师经常互相切磋,从中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身的“六课”能力。另外,本学期搞的“我的一堂课”照镜子活动中,更加大大提高了我独立备课、上课、评课的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遇到问题时,大家一起交流、讨论,有了好的方法思路彼此推荐介绍,教研的气氛非常浓厚。此外,我还去市里以及其他兄弟学校听课、教研,虚心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在日常教学中,我特别注重采用边实践边反思边总结经验的方法来深入教研活动,这一举动很好地推动了教研工作。
五、团结、关心组里的每一位老师
身为年级组长,我自感肩上责任的重大。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以身作则,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对待组里的每一位老师。当有的老师身体不好时,我会经常地提醒她们要注意身体;当有的老师请假不能上班时,我会主动安排好代课的任务;当需要上交各种材料时,我会提醒大家要按时上交,以免耽误工作。总之,老师们在一组里工作是愉快的、顺心的、和谐的,大家都能够互相体谅、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这恰恰也是最令我欣慰的。
六、加强培优辅差工作,促进全体学生得以发展 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为了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我采取“抓两头,扶中间”的方法。不但注重培养优生的特长,而且注重暂困生地辅导,同时,在班中成立互助小组,以绩优生带动暂困生,使同学之间形成互帮互学的氛围,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进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对“暂困生”投入更多的关注与了解,我每天观察他们,琢磨他们,与他们聊天、游戏,拉进师生的距离。他们愿意和我交流,愿意把心里话告诉我,这样我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才能找到适合他们的教育方法。孩子们都喜欢听表扬,那我就抓住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来激励他,帮助其树立自信心,告诉他只要努力,你就是最好的、最棒的。我经常会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对某某暂困生说,你的字写得真漂亮;你真热爱劳动;你上课真守纪律等。表扬的魅力是神奇的,它会变成暂困生前进的动力,让他们在表扬地指引下快乐学习。一年来,我们班的焦郁金、孟佑坤、张培源三位同学在学习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焦郁金课上注意听讲,爱举手回答问题了;张培源字写得工整、干净,越来越漂亮了;孟佑坤学习成绩显著提高了。看到这个成绩真的令我很欣慰、很快乐,我觉得我的功夫没有白费。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教学是我的基本工作,而教与学是一个良性互动的过程,在教中学,在学中教,才能实现自己在业务上的进步与飞跃。走进21世纪,实施素质教育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篇:联系教学实际
联系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将作文教学融入到阅读教学中去
语文教学是由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两大块内容构成的,笔者在几年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发现,尽管我们在阅读和写作中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学生的读写能力依然不强,仍有不少学生对写作缺少兴趣,忽视作文,懒于动笔,作文水平不高。我认为造成此种现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缺乏联系,人为的造成了阅读与写作的严重脱节,再加上大多教师重阅读教学而轻写作教学,致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积累的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表达形式未能在写作实践中加以运用。读与写之间不能达成顺畅的转化,提高作文水平就成了一纸空谈。
阅读与写作应该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阅读是吸收,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输出,是阅读的运用。写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阅读,是阅读能力的最高体现;阅读为写作奠定基础,是写作的必要铺垫。鲁迅先生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多练习,此外并无心得与方法。”这是先生的经验总结,“多看”即多阅读,这是写好文章的根本途径之一。张志公先生在其《谈作文教学的几个问题》中说:“没有良好的阅读教学基础,单靠作文课并不能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说到最根本处,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得从阅读教学入手。阅读教学搞得好,学生一定会具有较好的表达能力,作文教学的根本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先生的这番话透彻论述了写作对阅读的依赖关系,说明了搞好写作教学是离不开阅读教学的。由此可见,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应将写作与阅读结合起来,把写作深深植根于阅读之中,让作文在阅读中生根发芽。
而我们一线的语文教师应该从何处入手才能实现这一教学目的呢?笔者结合最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一点浅薄的看法。
一、在阅读教学中夯实学生的读写基础。
语文教材历来以精选名家名篇和优秀作文为主体,它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规范而优美的语言材料,是训练学生写作的“凭借”。叶圣陶先生说:“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所以学生阅读的起点应是课文,写作乃是在阅读课文基础上的知识、技能的迁移,两者相辅相成。学生可以从揣摩推敲文章遣词造句中得到精美语句的滋补,从感受体会语文的情感主旨中得到隽永深刻的启示,从欣赏领悟课文的结构中获得巧妙构思的方法„„因此我们在阅读体味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从中悟到写作上的可借鉴之处。为此,我们应该把教材作为主阵地来夯实读写基础。
教学中,我一直努力尝试在讲读课文中贯穿作文的教学:先让学生在阅读课文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思路,然后老师再加以点拨、强调,最后在写作时便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比如在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中,出现了“偷豆──煮豆──吃豆”这一情节,而临近结尾又提到了第二天吃的豆“却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的感受。同是滴着露水、带着泥土的普通罗汉豆,为什么会出现前后不同的两种感受呢?原来,“昨夜的豆”是由童心和野趣酿造了它的无比美味。这样写,也更突出那夜的生活难忘,突出对乡间少年朋友诚挚情谊的怀念。课堂上,我强调了这一写法是值得借鉴和摹仿以后,有位学生在写《难忘的二三事》时便学习了这一写法。文中叙述了他所难忘的一件事是:他小时候和邻居的孩子比赛游泳,他赢了以后就带领孩子们到自己的葡萄园里吃葡萄;第二天,他的奶奶摘回和前一天同样的葡萄,但他却觉得比不上前一天的鲜甜可口。这里,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小作者是多多少少领略到了大文豪表现童趣的这一精髓了。
二、在《自读课本》阅读中拓宽学生读写思路。
《自读课本》是语文课内教学的延伸、补充和深化。选文数量众多,内容包罗万象,大量的文章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贴近时代,反映当前社会的精神风貌,可读性强。其中许多文章便于学生广泛接触文学作品,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增加学生文化底蕴,更有利于他们阅读能力的提高。
每学期一开始,我就对学生如何阅读《自读课本》提出具体而明确的要求。要求学生每自读一篇课文,均要逐字逐句读懂,弄清文章的结构思路,弄懂文章的思想内容,揣摩文章的精彩语句,抒写自己的理解感悟。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写心得体会,对所读文章作一点分析,以达到阅读和写作的相互促进的目的。
三、在课外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作文训练的外延也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几年来,我坚持让学生走出课堂,踏上社会体验生活:走进图书馆,自由阅读,通过观察社会生活,收看影视、收听广播等,让学生增加生活积累、语言积累、材料积累。并且有意识地布置学生每天收看新闻联播、阅读报纸、翻看杂志,使学生及时感知社会生活,思考生活,这样学生的作文就有了充实的内容。为了有针对性地扩展学生的阅读,以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还采用多种方法促使学生“多读”:一是以“讲”促读。每次上课前用5分钟左右时间,由学生讲一个故事或介绍自己喜爱的一本书。二是以“查”促读。教育学生写好读书摘记。三是以“写”促读。每月要求学生交出一篇书评。四是以“考”促读。我充分利用语文课外阅读教材,分阶段进行考查。采取以上手段,促使学生把兴趣转移到阅读上来,让学生变不自觉阅读为自觉阅读、感兴趣阅读,这样,学生写作时就不再会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实践证明,上述做法起到了一定的成效。
四、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走模仿到创新之路。作文中的模仿,涉及到阅读与写作的结合。初中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数是文质兼美的范文,这些都是学生模仿的好素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结合写作指导学生模仿范文,让学生觉得写作容易多了,克服学生写作的畏难情绪。我们着重指导学生模仿范文的结构布局,模仿美文的精彩语句,模仿名家的取材方法。模仿固然重要,但这只是手段,培养创新意识才是我们的最终追求。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对学生做到了三个“放宽”:一是放宽学生的写作环境和氛围,让学生说真话,诉真情,即使有时发泄过了头,就文章而言,该肯定的还是给予肯定;二是放宽作文内容。学生平时练笔的内容尽量放开,自身经历可以写自己的见闻可以写,还可以创作故事连续剧等等;三是放宽文体要求。教师批改时,不把文体看作是评判作文的一条硬性标准,不揪跑了文体的辫子,这样有利于激发出学生的创作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模仿是学习,是打基础;创新是在模仿基础上的发展。我们作文教学应重视模仿,让学生在模仿中创新,在写作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五、在课文延伸训练中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以课文为基础的延伸作文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还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因为原文为学生提供了写作的依据,学生不愁“没什么写”。更主要的是延伸作文为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有时学生可以把人物写“活”,也可以把人物处“死”;可以把人物写成“浪子回头”,也可以把人物写成“死不改悔”。
诗圣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取得成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地学习,提高写作水平,是摆在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也使我们倍感读写结合的重要。要把学生导入写作之门,就必须赶快让学生打开阅读这个窗口,让学生走向一个更广阔的写作新天地。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联系生活实际的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联系生活实际的策略
【摘 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关键词】小学 语文 生活 联系 教学
一、语文教学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访一访,观察生活。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例如在教学《长征》一诗时,学生并不了解红军这一壮举的历史背景以及经过,于是笔者就组织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也可以让学生扮演成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一些老红军,这样不仅使学生主动求知,全面了解了红军这一壮举的历史背景以及经过,深刻理解红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高尚品质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学生学起来也兴趣盎然。
2.演一演,再现生活。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或多媒体,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例如《燕子》一课的教学,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出一幅和风拂面、桃红柳绿的春景图以及如音符般优雅的燕子的身影,再配以燕子欢快的啼鸣,伴着这如诗如画的意境,《春天在哪里》的旋律响起,学生一边表演一边齐声欢唱。从学生优美的动作、沉醉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心中感受的已不只是黑白的文字,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春的世界。在这里,“一个概念”就是“春景”和“春意”,对这一概念的全面理解的过程就是培养语感的过程。“多扇窗户”则体现在:用春景图和燕子的身影,以及燕子的啼鸣,从视觉、听觉两方面调动空间智能,凭借丰富的想象进入美妙的意境;用优美的乐曲调动音乐智能,打通大脑发展的“天然通道”,使各种信息进入人的潜意识;借助表演,打开运动智能的窗户,使学生更加沉浸于生机盎然的春景之中,陶醉于芬芳醇美的春意之间。
3.学一学,体验生活。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例如: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一文时,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和风拂面,几位同学在公园内尽情游湖,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的春景图,伴着这如诗如画的意境,《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旋律响起,学生一边表演,一边齐声欢唱,从学生优美的动作,沉醉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所体验到的并不仅仅是黑白的文字了,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二、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1.生活中运用、学习语文。生活处处皆学,生活处处皆语文,教师要用自己的双慧眼,引导学生找寻生活语文教学的撞击点,挖掘其中的素材,让语文学习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看影视作品,游览好河山,轻松逛街购物,在上查找资料、休闲聊天,品茶谈心„„都蕴含着语文教学的内容。母亲节到,给母亲写封表达自己心意的信,既是份好礼物,也对语文中书信格式的巩固;生病了,提笔给老师写张请假条,这是必须的,也对语文学习是有益的;有事情要找同学,打一个电话给同学,的语言表达离不开语文知识„„
我们还做个这样的尝试,每天早读课安排三五分钟时间,说说自己的最新见闻。对孩子们来说,其能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其二,可以互相模仿,体会别人如何感受、观察生活的。
2.补充教材,扩阅读量。叶老早就过:教材无非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实践,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给他们设立《好词佳句》摘录本,抄词佳句,优秀篇目。每周进行课外读物朗读比赛,提高积极性。日积累,学生的阅读量大大增加。大量的实践非常利于学生积累语言文字培养语感。
3.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小小的课堂所不能比拟的,它更具诱惑力,更使学生兴致勃勃,让学生享受于“实战”的快乐中。如春天到了,让孩子们带着放飞的心情,带画笔,带相机,去寻找春天,将春天的身影摄入镜头,画白纸上,编进歌曲里,融进舞蹈中,注入文字,孩子们乐不知疲。当看着他们用心整理的,以同形式展示的关于春天的资料;听着他们用生动的语言汇报春天的足迹时那句句生动的话语;欣赏着他们挥洒的诗句时,们不禁为他们的杰作喝彩。他们也欣喜万分,因为语文带来如此的快乐。学习《拉萨的天空》、《西湖》、《庐山的云雾》„„些有优美的写景文字后,便让同学们在课外自由组合,喜欢唱歌的,可以为这些美景献上一首歌(自己作词);喜欢说的,就自己做这些旅游风景的导游;喜欢写的,就为祖国美景设计广告词或赋诗„„
语文活动课是有字书无字书的连接点,它使学生活用课本知识、走向社会施展才华前的练兵场,它也是学生展示自己生活实践中自悟自得的“衔接点”。但要注意活动课的内容要具体实在,力求通过每次活动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确实提高语文能力。
语文的触角延伸到生活的各领域,生活是学习、运用语文的乐园,让语文教学生活亲密接触,既展现出语文的无穷魅力,又可抗拒的磁场吸引学生。寓教于乐,启智于趣,语文教学的天空更美!
第四篇:高中生物教学论文 联系生活实际活学高中生物
联系生活实际活学高中生物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作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作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生物学是一门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科学,其中的很多知识,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物新课程倡导生物教育要回归生活,追求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统一,尤其倡导教学内容应贴近学生的生活、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并适当地渗透“STS”教育思想,让学生懂得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的意识,并能以正确的价值观看待和解决科技发展带来的各种社会、生活问题。在新的形势下,究竟应如何联系生活实际,活学高中生物,提高个人的科学素养?下面笔者就此谈谈几点建议:
一、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记忆生物知识
生物学属于理科课程,因此同数理化一样,具有着严密的逻辑推理性、知识的内在联系性、规律性和系统性;同时生物学的名词、概念较多,有些知识也比较零碎,又具有着文科课程的特性,也就是需要记忆的知识点较多。鉴于生物学科的上述特点,要学好生物学,首先就得从两方面着手:一是理解,二是记忆。在平时的学习中,对于课本复杂、抽象、枯燥、零碎的知识内容我们常常可以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记忆它。例如,在学习“有丝、减数两类分裂图像的区分标准”时,可联系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一部电影——《无间道》:①无:看有无同源染色体(如果无,则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如果有,则为有丝分裂或减数第一次分裂)②间:看同源染色体之间有无被其他染色体间隔开(如果有,则为有丝分裂;如果无,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③道:赤道板(如果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则为有丝分裂中期;如果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的上、下两侧,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如果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正远离赤道板,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如果姐妹染色单体彼此分离,正远离赤道板,则为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通过以上联系,便可化复杂为简单,化微观为宏观,从而轻易地突破“准确识别有丝分裂图像和减数分裂图像”这一难点。在学习“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者之间的关系”时,可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①当你的手被针扎了,你不会感到胳膊疼,你能准确地找到针扎的部位;②某患者注射胰岛素后,体内血糖浓度下降,但没有一个准确的反应部位。通过以上联系,便可化抽象为具体,从而轻易地突破“神经调节反应迅速、准确;而体液调节反应缓慢,作用范围广泛”这一难点。又如,在学习“微量元素的种类”时,可联系生活中的人和事:孟同木(人名)用锌铁皮搭棚子。(“孟同木”联系“锰、铜、钼”三种微量元素,“用锌铁皮”联系“锌、铁”两种微量元素,“搭棚子”联系“硼”这种微量元。)通过以上联系,便可化枯燥为有趣,化无意义为有意义,从而轻松牢固地把“微量元素的种类” 记住。在学习“蛋白质的功能”时,亦可联系生活中的人和事:翠云煮面条。(“翠”联系蛋白质的催化作用;“云”联系蛋白质的运输作用;“煮”联系蛋白质是组成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面”联系蛋白质的免疫作用;“条”联系蛋白质的调节作用。)通过以上联系,便可化零碎为完整,从而轻松牢固地把“蛋白质的功能”记住。
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近年来,生物高考试题以现实问题立意,成为高考命题的又一特点。这其中,有不少题目的情境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以求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鉴于此,要学好生物学,就应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多联系生活实际,培养自己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例如,在学习“呼吸作用”时,可联系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家庭制作甜酒:先将大米煮熟,装入缸中,待米饭冷却至35℃左右,往米饭中加入适量的酒药(酒药实际上是酵母菌和曲霉菌种),拌匀,然后在米饭中间挖一个洞,加盖并在30℃的条件下保温24小时。(1)加酒药前为什么先要使米饭冷却?而后为什么还要保温?(从酶的活性考虑)(2)为什么酿甜酒时要用酵母菌和曲霉菌种?(从酶的专一性考虑)(3)在缸的米饭中间挖一个洞的目的是什么?(从有氧呼吸、无氧呼吸所需条件考虑)(4)酿制甜酒时,为什么总是先来“水”,后来“酒”?(从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的产物考虑)又如,在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时,可联系生活中的实例:鸳鸯湖由于生活污水排入导致连续多次发生蓝藻爆发,引起水草死亡及周边居民中毒的现象。据水样分析表明:①居民中毒是由于蓝藻中的某种有毒物质引起的;②在不同时间段(早晨和下午)该湖泊的同一
用心爱心 专心 258
地点、同一水层的PH值及含氧量均不同。(1)湖泊中导致蓝藻爆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从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考虑)导致水草死亡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呢?(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角度考虑)(2)在该湖泊的同一地点、同一水层于不同时间段(早晨和下午)抽取水样分析,为什么其PH值、含氧量均不同?(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角度考虑)(3)蓝藻中的某种有毒物质是如何经过食物链传递给居民的?(从食物链、营养级的角度考虑)通过以上联系,不仅培养了自己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而且还能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进一步夯实基础。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是学习科学的有效方式之一。因此,要学好生物学,就应注重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可联系生活实际,提出一些相关的生物学研究课题,以求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接近真正的科学探究,从中体会科学家是如何困惑于问题、如何假设问题的答案、如何考虑从什么途径去解决问题,以此渐渐地养成探究的态度和思维的品质,习得探究的方法与技能。例如,针对“近年湛江市是广东省酸雨重灾区”的具体情况,提出研究课题(《湛江市区降水pH值的时空分布及酸雨的成因》);接着选择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法);做出计划(拟定调查研究方案及课题组每人的具体分工等);实施计划;分析资料、数据(据大气降水监测资料,分析湛江市区大气降水pH值的时间变化规律和分布特征);得出结论(湛江市区酸雨的主要形成原因及危害);提出防治对策;最后撰写出研究报告,进行交流。通过此类活动,学生既训练了科学探究的技能,又学会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进而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总之,学习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回归生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精神,才能使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达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境界。
用心爱心 专心 259
第五篇:联系生活实际实施开放式作文教学
联系生活实际实施开放式作文教学
当下农村初中学生畏惧写作,叙述空洞无物,依赖形形色色的作文选。笔者反思后发现,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普遍存在重视技巧和摹仿(套用)作文,而忽视把那些近在身边的鲜活的生活融入到作文之中。笔者认为,农村初中如何从功利而封闭的作文教学走向从容而开放的作文教学,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鉴于开放式作文教学内涵丰富,涉及写作的方方面面,本文仅对其中的开放写作,围绕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自主观察生活、勤思生活、书写生活,谈一点肤浅的看法。
一、观察生活
学生是否善于写作和平常能否有效观察生活休戚相关。唯有经常对身边人事物“敏锐地、全面并仔细观察,才能获取丰富的素材,正确地辨别事物的特性,使文字表述得真实而生动”。心中无花必然眼中无花,为应付中考苦苦挣扎于数理化及英语的农村初中学生,特别是初三学生,无暇也无心于周遭的一切。虽然农村初中学生生活单调,但“两点一线”间鲜活的生活也不胜枚举,比如,寒暑更迭,四季变换,同学关心,亲人呵护,自我成长,乡野衍变,等等,用心观察后你会发现,这一切无不美丽动人,令人牢记心间。然而,学生久在其中却熟视无睹,抑或视而不见。需要作文时“流连”于套用作文选,叙说着别人的故事,人云亦云,拾人牙慧,毫无个性。殊不知没有生活储备,缺乏切身感悟,有几人能生花妙笔出生动而细腻的佳作?试想李清照如没有生活积累,何来“应是绿肥红瘦”的妙语?
手中有粮,心儿不慌;作前有积累,写作才能成功。鉴于学生的习作与自身生活无关的现状,笔者引领学生观察生活。正值寒冬,农村学生饱尝寒冬的侵袭。他们只能以“一个寒冷的冬天”、“外面很冷”等毫无生命力、直白露骨的文字来展示这个冬天。于是笔者引导学生下晚自习或上学路上,通过多种感官多种角度有意观察体悟外面的精彩世界,以便第二天进行作文片段练习。观察生活绝不可局限于直接生活,还应引导学生观察间接生活,从平常积累的描写农村“夜静”或“漆黑”的佳作中汲取养分。学生或正面描写或侧面烘托,或视觉或触觉,或比喻或夸张描绘,呈现出多种写作方法的异彩。虽然学生“农村的夜冷得几乎要将万事万物凝固,凛冽的寒风仿佛失去理智一般扫荡着村庄,抽打着晚自习后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坐在电瓶车后的我”等文字不免有些稚嫩,因源于生活体验,文字形象而生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作文中写自我生活的种子发了芽,加之笔者经常施肥修剪,引导学生有意观察,学生虽仍每天“两点一线”间忙活,心灵却变得柔软而敏锐,能从鲜活的生活中撷取养分从而绽放美丽的花朵,芬芳而幽远,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甚至写作学困生也日渐寻得突破口。
二、勤思生活
占有写作源头活水,既要有一对善于发现的眼睛,又要对材料进行加工和感悟,否则材料难免不粗糙和浅薄。实践初始阶段,学生虽有观察,文章仍如久经风霜的青椒干瘪地垂悬在枝头,粗线条而平淡寡味地叙事,即使有感悟也只是浮光掠影。上星期班上俩学生因一点小事便大打出手。殚精竭虑于数理化演算以及英语诵读的初三学生也许只把这次打架当做生活的调味品,更有甚者即使这样的意外也分毫不能打扰他们埋头耕作。面对清汤寡水的周记,笔者把此次打架事件作为话题,引导学生全面而深刻地感悟和加工成文。那次周记情况大出所料:有学生通过书信形式从珍惜友谊、不能以暴制暴等方面真挚而动人地劝慰当事人,有学生联想父母知晓打架后的心酸,有学生描摹打架的场面,有学生引经据典层层深入发表议论„„学生拥有了生活,教师又扭开了他们思考的阀门加工和体悟生活,学生的周记篇幅日渐增加,视角日渐独特,描写日渐细腻,思想日渐深刻,偶尔还有沁人心脾的文章。
三、书写生活
偶然一片树叶闯入我们的视线,走进我们心灵,我们也曾为之在心中荡起层层涟漪。然而圈圈涟漪再持久也有平静的时候。若干年后,是否能对今夫的涟漪历历在目呢?过去曾有多少事情让我们“吹皱一池春水”,甚至刻骨铭心呢?蓦然回首也许已是泛黄的旧照片般模糊不辨。学生用心观察生活,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如果不及时把绚烂的火花编织成美丽的文字载入材料库,斗转星移之间,那火花终将成为过眼云烟不留一丝痕迹。没有生活的素材库,在写作时搜肠刮肚、绞尽脑计也徒劳无功。一篇好的文章,在构思之前,决然不能没有平时的积累。当需要写作时再观察和思考恐怕已无济于事了。观察和勤思生活之后还需把有意义的事情、有价值的思考及时撰写随笔。即使不为练笔,借助这些文字若干年后想必往事不谈如高清电影一般清晰,至少可以雪泥鸿爪。如能经常回首品读,添添减减,不但能提高写作能力,而且还能更加成熟和深刻。
学生无话可说、无情可发可能源于作文教学不得法。如教师引导学生做到以上三点,甚至养成不这样做便不舒服的习惯,学生写作必将如汩汩泉水,如说话般自然,有话可说,有情可发。作文教学开放写作内容,学生积累写作的源头活水,再辅助教师和学生皆擅长的写作技巧,这种既重视形式,又注重内容的开放式作文教学定能事半功倍。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海安县瓦甸初级中学(226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