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高效课堂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高效课堂
任何知识均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也不例外。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因此,我认为我们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设置情境,使枯燥的数学趣味化,令学生体验到数学并不枯燥,数学并不陌生,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并且使每一位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建立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的信心,培养不畏困难、严谨求实的思想品质,以及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诚然,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尚少,但教师如有意识的加以引导,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从四个方面试述如何把学生的生活实际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提高课堂效率:
一、联系生活实际,孕育学习兴趣。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在教学前可引导学生搜集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
例如,在教学“利息”前,我让学生做了两个准备工作:一是到银行存一次钱,二是调查一下一年期、二年期、三年期的年利率分别是多少。学生交头接耳、跃跃欲试,对即将要学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后,他们或邀同学,或邀父母,或独立操作,兴致盎然的完成了这一特殊的作业。上课的时候,学生们纷纷带来了他们的存单,还七嘴八舌的告诉我他们的发现:自己回家与父母以前的存单比较了一下,发现利率下调了;甚至还有同学告诉我他还计算了一下,发现存单上填写的本息合计少了,是不是银行弄错了……这样,既避免了利息的教学公式化,又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事实证明,如果教师做个有心人,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的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就会产生亲切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例如:上学时可让学生估算一下到校需多少时间,以免迟到;外出旅游估算一下要带多少钱,才够回来等等。又如:布置学生“观察你家中的物品,找出几道乘法算式”;“你家一天生活费用是多少”,记录下来,制成表格,再进行计算,这样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同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也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将数学教学与生活相结合,学生普遍学习兴趣浓厚,参与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良好。
二、联系生活实际,提炼数学知识
数学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来源于客观世界的实际事物。但生活中有的事物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找到数学的原形,这就需要教师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从生活中去提炼数学知识,再回到书本上来。
例如,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我没有照书上的例题去教,而是跳出了数学,找到了这节课的灵魂:关系,在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过程如下:
1、说关系。说说你与老师是什么关系?与同学,与父母,与哥姐,与爷爷奶奶等又是什么关系呢?让学生脑中对“关系”这个词有一个了解。
2、猜老师的岁数。先猜猜老师是多少岁数?(24)不对,同时告诉学生这是数量,加一个条件,大3岁,那师几岁呢?(27)27也是一个数量,那大3岁是什么呢?引出是关系。
3、猜扑克牌的张数,让学生猜猜教师手里有几张牌?(11)不对,同时告诉学生这是数量,添一个关系,比它多2张,那师手里有几张?根据关系学生一下子就求出来了。通过这三个环节的设计,学生知道了,告诉你一个数,要求另一个数,必须知道这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有了关系就可以求要求的数,这样对关系理解得就更透了。接下来的新课,出示小白鸭、小灰鸭、小花鸭,分别为18只,24只,求小花鸭有多少只。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知道必须有关系才能求小花鸭。于是,课堂就沸腾起来了,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说出各种关系,学生自己编应用题自己解答。在这节课中,以关系为灵魂,把知识提炼出来,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再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三、联系生活实际,合理改组教材
有的数学教材,题材老化,情节内容缺乏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我们要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改变数学学习生活苍白无味的状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重组教材内容,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在现实世界寻找生活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用具体生动、形象可感的生活实例解释数学问题。例如,教学“减法的一些简便计算”时,并没有按照课本的例题进行教学,而是利用多媒体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月底,小强的爸爸和叔叔领了工资,去大润发超市购物,超市里摆设了好多好多的商品,琳琅满目,小强的爸爸看中了一双球鞋,价值198元,他身边有323元,叔叔看中了一块手表,价值397元,他身边有465元。他们该怎么付钱呢?怎样想付得更快?这里,教师赋枯燥的数字以“生命”,把教材中缺少时代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中,同时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生活数学“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瑕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总而言之,要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在课堂上要结合教材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联系生活实际,促进知识内化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因此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具体地说,就是在教学新知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活动情况,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沟通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的道路,加深对新知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时,可联系学生50米赛跑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因为路程一定,所以时间与速度成反比例,也就是说如果甲与乙的速度比是3:5,那么他们的时间比就是5:3;反之,如果两人都跑5分钟,这时时间一定,路程与速度成正比例,路程比等于速度比等于3:5。这样,学生能够在头脑中形成正反比例的直观表象,而不仅仅局限于“积一定,成反比例;一个因数一定,成正比例”了
再如,应用题训练也应着眼于“生活化”。这是指把应用题与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懂得生活中的一般道理,再去理解数量关系,理解了的数量关系再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教了“两步计算应用题”后,教师在教室里面布置了一个简易花店,标上“康乃馨3支12元,菊花4支20元,百合花5支40元”,问:老师想买7支菊花可只带了30元,你们说老师带的钱够吗?那你能帮老师想办法吗?老师又想买一束又漂亮又实惠的花,请你帮老师设计一个买花方案。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它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掌握了技能,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在“元、角、分”的教学中,可开展模拟购物活动;在“分类统计”的教学中,可让学生统计一周所要学的功课,每门功课的节数等;在“比和比例”的教学中,可让学生测量计算操场边的柳树树高……
教学实践证明:数学即生活,只有数学教学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学生才能够在一种互动与发展的氛围中想学、乐学、学会、会学,学生才会更加热爱数学、真正做学习的主人,也才能实现真正的高效课堂。
第二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 从生活实际出发,构建高效课堂》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 从生活实际出发,构建高效课堂》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也到处有数学。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实际生活分不开。《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注意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然而,在具体教学中,往往会忽视这一点,学与用分离。把数学学习与生活需要隔离开来,使人对数学产生一种恐惧感。曾有人在成人中做过这样一个调查:“数学留给你的印象是什么?”结果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数学是最枯燥的学科;数学是最令我头疼的学科;数学是最难学的学科……为什么在人们眼里,数学总是这样板着面孔、高深莫测呢?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一针见血地分析道:“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是数学教学脱离实际。”要改变这一状态,我认为数学教学首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多姿多彩的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使数学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因此,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善于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创造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把抽象的数学问题逐步具体化、生活化。
1、让学生带着实际生活经验,走进课本。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在他们的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在以前的数学课堂中,我们的数学教师只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这就造成了知识学习与知识应用的脱节,学生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与作用。
例如,“时、分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如果我们的教师还是把学生当成一杯白开水,一切从零开始:出示一个模型钟面,告诉学生它有12大格,每大格表示1小时,每大格中有5小格,每小格表示1分钟等等。这样的教学老师讲得很吃力,学生听起来更乏味。其实,对于钟面,绝大多数学生已有了感性的认识,这种认识,有些是家长教给的,而更多的是学生在生活中有意无意的积累起来的。如,学生会为了等一个精彩的动画片而不停地去看钟表。这样,学生对钟表的理解就有了感性的基础。因此,这课时内容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的播出时刻;
(二)动手操作——(每个学生自带一个小闹钟)让学生在小闹钟上拨出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的时刻;
(三)引导探究——通过不同时刻呈现出指针位置不同的钟面,让学生解释拨出不同时刻的理由。这一环节的设计,就是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已有经验,根据自己对钟面的理解来解释拨出不同时刻的理由。
(四)反馈整理——揭示出各个时刻的读法的共性,以及组成钟面更为重要的知识,即12大格,60小格,1大格等于5小格。这些知识都是由学生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自己概括出来。
再如:在教学“亿以内的读法”时,我提前布置:“明天将认识我们可爱的祖国,请同学们上网查查与我们祖国有关的情况。”第二天同学们带来了各种数据:我们国家人口是1295330000,面积是9600000平方千米,一年的棉花产量是76540000担,钢铁产量是126280000吨……一串串活生生的数据呈现在眼前,这时,我因势利导:“这些数据你们都会读吗?你是怎样读的?”在学生已有的读数方法和认数经验的基础上,学生的求知欲很快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使以下的分组讨论、数据归类、各组汇报,归纳总结与各教学环节得以利地实施。
这样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开放、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易于学生掌握数学与客观事物的联系。法国学者卢梭认为:“儿童时期是理解性睡眠时期,不宜用理性的方法对他们进行训练,应该让他们接受大自然的教育,接受感觉经验的教育。”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有意识的将教材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中,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的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数学,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
2、让学生寻找实际生活原型,走进课堂。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植根于现实。”而教材中的例题由于受本身的局限性,往往删除生活中的一些复杂的环节,只保留解题的充要条件,或者数据过时老化,于是许多学生在这样的数学面前感到无能为力,从而产生恐惧感,有的甚至放弃学习数学。这样我们在教学时应根据数学的这一特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出发,来学习和掌握数学,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要用数学。
例如:“加减法的一些速算法”的教学设计,对于加减速算法中的“一个数加上略小于整百、整千的数,可以先加上整百、整千,再减去多加的数”与“一个数减去略小于整百、整千的数,可以先减去整百、整千,再加上多减的数”,这两句话听起来就像一串“绕口令”,怎样才能使小学生容易懂,容易会呢?为这个数学知识我找到了一个合适的“ 生活原型”——生活实际中的收付钱款时常常发生的“付整找零”的情况,并且在课堂上展开了这个活动:“小熊原有124元人民币,这个月获奖金199元,现在他一共有多少元?”让学生来表演发奖金,先给小熊2张100元的钱(200元),小熊找还1元。小狗买一双运动鞋要付198元,他给“营业员”2张100元的钱,“营业员”找给他2元。这些事理明明白白,是三年级学生熟悉的常识。这个活动是原始的、最低层次的加减速算法,是学习数学的“生活原型”,运用这一“生活原型”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算理”。但是,“常识”不是数学,我们数学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把常识“提炼”为数学:
(1)引导学生把活动过程按“原有、收入、付出”的顺序口述,排除了其他无关的因素,而把数学因素提取出来。
(2)提出问题,使之成为一道数学应用题。(小熊原有124元,收入200元,付出1元,实际收入多少元?)
(3)把上面的过程用算式表示:124+200-1。
(4)小结时,从3个类同的算式中概括出速算的方法。这样,由“常识”上升到了数学,学生的学习由低层次上升到了高层次。在这个层次里展开的学习还有: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中,比较、区别容易混肴的旧知识以增加新知识的清晰度和稳定性等。
3、让学生回归实际生活空间,走进数学。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而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还可以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当学生学习了数学知识后,教师应及时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尝试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在低年级的教材中,却出现了一种和生活脱轨的现象,反映在应用题上频繁出现,类似的如“一支铅笔8分钱,小红用2角钱买了2支,应找回多少钱?”或“一支铅笔8分钱,一块橡皮9分钱,小华买了3支铅笔,一块橡皮,一共用了多少钱?”等应用题,让学生大伤脑筋。我们都知道,现在的学生所用的钱最小的也是1角,甚至在有的地方的学生最小的钱是1元了,“分”的概念已离开了他们的生活,已从意识中逐渐消失,在教学中我们只需让他们了解一下“分”的有关知识,又何必让他们经常为了几角等于几十分或几十几分等于几角几分而苦苦思索,耗费精力呢?因此,我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和计算”时,就模拟买卖货物的情景,让学生轮流做售货员和顾客,开展活动,如一个学生拿2元钱买单价是1元5角的圆珠笔,售货员怎样找钱?2元等于多少角?1元5角又等于多少角?应找回多少钱?这一系列问题既形象直观又训练学生的思维。而对于“分”的认识,我就直接出示“分”的纸币和硬币让学生认识,并说明这些钱币现在已经不用了,即使碰到了比如在超市里,也是“四舍五入”后再付款的。这样直观的认识和生动的表演,费时不多,但可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情趣与理趣的交融中真正认识数学,让数学课堂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再如我在教完《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后,出了这样一道题:运用你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方案,测量出一个鸡蛋的体积。学生通过讨论并操作,得出:只要先在圆柱体的杯子中放入一定量的水,再把鸡蛋浸没在水中,这时水上升部分的体积就是这个鸡蛋的体积……通过学生测量、操作、观察、分析,不但使学生加深了对圆柱体积计算的认识,而且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来自我们身边的现实世界,从而更加地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总之,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师在教学中应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的认识,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参考书目: 《数学课程标准》 《心理学》 《教育学》
第三篇:初中化学教学论文 联系生活实际教数学
联系生活实际教数学
【摘要】提高中学数学教学质量,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学到有用的数学,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以此为契机,让学生喜欢上数学,逐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发现身边无处不存在数学,从而感受到数学的神奇,以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从生活中数学的角度阐述一二。
【关键词】学生;数学;教学;实际。
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是基本教学理念之一。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关系的精彩描述。而据学生调查问卷,他们认为:最枯燥、最难学、最讨厌的学科,“数学”均列首位。为什么数学在学生的眼中,总是板着面孔,高深莫测的呢?华老一针见血地分析道:“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是数学教学脱离了实际。”针对此种现象,《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情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就强化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和实用性。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应用教学,将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培养放在重要的地位上。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不但要把生活引进课堂,促其“生活化”,而且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会数学的价值,促其“数学化”。
一、使教学内容融入生活
1.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实际资料:在新教材的编排中,穿插了一些供学生阅读的短文,即“读一读”栏目。我们在教学时,经常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并要求学生发表学习心得,上台演讲等。这些材料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有关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把握数学与生产生活实际密不可分的关系,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了解我国在数学上的重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例如,在教学“线段的大小比较”时,笔者请两名学生上台(高矮相差不大),首先让他们背靠背的站立,让学生判断谁高谁矮,再分别量出他们的身高,又让学生判断谁高谁矮,以此引入“线段的大小比较”的方法。通过联系实际、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结合一些新的教学辅助手段,培养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浓厚兴趣,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知识是件愉快的事情。
2.挖掘实际生活中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数学:包括关注校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留心社会生活中的数学资源,了解家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数学本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体验,捕捉贴近学生的生活素材,选取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人、事、物,采撷生活数学实例,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原型,让学生体会到生动有趣与丰富多彩,以唤起学生的兴趣。校园、家庭、社会环境都是学生生活的场所,通过对这些资源的收集利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我们应该学好数学,用好数学。例如:在教学“利息税的计算”时,课前老师介绍:我国国务院规定个人储蓄存款要交纳个人所得税,其纳税额为利息的20%,并要求学生到附近银行了解当前各种期限存款的利率,帮助爸妈算一算存款所得利息和利息税是多少的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纷纷向银行职员提出:为什么交利息税?有什么意义?目前主要有哪些储蓄方式?本金、利息、利率之间有什么关系?怎样求存款到期的利息税?这样通过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培养了自觉地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
二、使教学过程贴近学生生活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生活化:“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 半”。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以“生活情景”的导入出数学问题。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要尽量去创设一些生活情景,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他们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与探索中去。创设教学情景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贴近现实生活,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主动地参与进去。例如: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新课导入中,我设 计了以下情景 :“如 图,A、B两镇要在公路旁合建一所中学,经费已有着落,但学校选址上有争议,为了交通方便,决定建在公路旁,A镇人希望建在C处,B镇人希望建在D处,同学们请你们给予调解一下,应建在何处,到两镇距离都是一样的?”同学们听后跃跃欲试,但又拿不出可行的具体方案。教师因势利导地说,我们只要学好线段垂直平分线的知识,就可圆满地解决这个问题了。这样做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教学例题的贴近生活:使用的教材很难尽善尽美地符合所有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教学时,我们经常结合自己的教学状况,对教材中一些学生不熟悉的、不感兴趣的内容及其情节和数据做适当的调整、改编,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来取代。例如: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时,我将例题变成一道联系班级实际的应用题:“在举行的七年级拔河比赛中,规定每队胜一场得二分,负一场得一分,每场比赛都要分出胜负。如果我班想在全部 22场比赛中得到 4O分,那么我们班的胜负场数应分别是多少?”由于学生亲身体验了拔河比赛的全过程,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增强,很快就投入到讨论问题的氛围中。再如:在教新课标数学七年级下册“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时,结合现在“黄金周”旅游的比较多,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例题:今年五一,父母打算带你和几个亲戚家的孩子一起去某地旅游,在咨询价格时,甲旅行社说:“如果你们买一张全票,其余人可享受半价优惠。”乙旅行社说:“你们可以购买团体票,按原价的2/3。”而两家旅行社一张全票的价格均为120元。你能用小孩的人数来表示两家旅行社的价格吗?你能算出加入哪家旅行社合算吗?该例题切合实际,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引起他们极大的探索欲望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从而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学习“相遇问题”应用题,在学生对此类应用题的结构和解法有了基本了解时,我在班里布置了这样一个活动:同桌两人为一组,将相遇问题应用题中的情节作表演,并口头编应用题,再解答。在活动时,两位同学站在两个不同的地方“两地”,面对面地站着,喊“预备走”,一齐面对面走来(同时相向),经过一定时间,两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相遇)……那么,如果没有同桌帮忙,你一个人可以表演这个节目吗?学生兴趣很浓,纷纷举手示范:将两手掌竖直,掌心对掌心,慢慢靠拢,经过一会儿两手掌合在一起。经过活动,学生对“两地同时相向(对)、相遇”等有了实实在在的了解,同时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结合生活实践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3.课堂练习的实用化:“学以致用”明确地说明了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数学练习必须架设起“学”与“用”之间的桥梁,把练习生活化。在讲述函数内容时,我编写了以下练习:我们中学为了丰富学生课外生活计划购置一批某型号电脑,市场价每台 5800元,现有甲、乙两电脑商家竞标,甲商家报出的优惠条件是购买 1O台以上,从第 l1台开始每台按 7O 计价;乙商家报出的优惠条件是每台均按 85 计价,两家的品牌、质量、售后服务均相同,假如你是该校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你选择哪家?请说明理由。通过此题的练习,让学生了解如何提高经营和消费的决策能力,加深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
三、使知识课外应用走进生活
数学应用于实际,才会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确立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信心。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 2 生活中的问题。
1.回归“生活实践”,解决数学问题。开设生活化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发展数学。例如:在学习了三角形的相似之后,让学生分组到操场上测量旗杆的高度。学习了统计图表以后,让学生三四人一组到十字路口去收集某一时刻的车流量,然后制成一张统计表。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他们意识到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又如学了分段函数的相关概念和性质后,我留了这样的作业:夏天,大家都喜欢吃西瓜,而西瓜的价格往往与西瓜的重量相关。某人到一个水果店去买西瓜,价格表上写的是:6斤以下,每斤0.4元;6斤以上9斤以下,每斤0.5元;9斤以上,每斤0.6元。此人挑了一个西瓜,称重后店主说5元1角,1角就不要了,给5元吧。可这位聪明的顾客马上说,你不仅没少要,反而多收了我的钱。当顾客讲出理由,店主只好承认了错误,照实收了钱。同学们,你知道顾客是怎样晓得店主坑人的吗?请说出理由?
作业的布置应让学生从书本中跳出来,从题海中跳出来,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形成教师乐于教、学生乐于学的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2.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让学生设计并剪制匀称美观的轴对称及中心对称图案,适当地用在黑板报、宣传栏上,用在主题班会的布景上,或运用轴对称及中心对称知识设计建筑物造型、家居饰物,改变自己房间的局部布局等。再如:学习了“圆的基础知识”,可请学生思考车轮为什么不能做成方形、三角形、椭圆形,而要做成圆形呢?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问学生为什么电杆支架、自行车支架等要做成三角形而不是长方形、正方形呢?学习了“长、正方形面积计算”后,请学生计算如果给教室铺地砖,需要多少块地砖等等,这样学以致用,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观点看事物、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写数学小论文和日记:如在学了多边形的知识后,让学生写一写《生活中的瓷砖》,学了一次函数后,让学生写一写《我们身边的课桌椅》等。数学论文不仅使学生学到了数学知识,提高了数学应用的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数学日记写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感受与得失,反映学习过程中的喜悦与困惑,便于师生间更好的交流。
4.制作数学小报:制作数学小报可以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融入到有趣的小报形式中去,让学生轻松地学知识;也可以借机鼓励那些学得一般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发挥他们的特长;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收集、整理资料、构思、排版、绘画等各方面的能力,最终达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总之,让数学与生活结伴同行,联系生活学数学是《课标》的基本理念,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途径,教师要认真耕耘好生活实际这块“土壤”。一方面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境中体验数学问题,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围绕问题的解决,逐步把生活常识数学化;另一方面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实现数学知识生活化,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使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离不开数学”,“人人身边有数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师对教材的使用更加合理,实现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第四篇:高中生物教学论文 联系生活实际活学高中生物
联系生活实际活学高中生物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作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作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生物学是一门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科学,其中的很多知识,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物新课程倡导生物教育要回归生活,追求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统一,尤其倡导教学内容应贴近学生的生活、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并适当地渗透“STS”教育思想,让学生懂得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的意识,并能以正确的价值观看待和解决科技发展带来的各种社会、生活问题。在新的形势下,究竟应如何联系生活实际,活学高中生物,提高个人的科学素养?下面笔者就此谈谈几点建议:
一、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记忆生物知识
生物学属于理科课程,因此同数理化一样,具有着严密的逻辑推理性、知识的内在联系性、规律性和系统性;同时生物学的名词、概念较多,有些知识也比较零碎,又具有着文科课程的特性,也就是需要记忆的知识点较多。鉴于生物学科的上述特点,要学好生物学,首先就得从两方面着手:一是理解,二是记忆。在平时的学习中,对于课本复杂、抽象、枯燥、零碎的知识内容我们常常可以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记忆它。例如,在学习“有丝、减数两类分裂图像的区分标准”时,可联系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一部电影——《无间道》:①无:看有无同源染色体(如果无,则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如果有,则为有丝分裂或减数第一次分裂)②间:看同源染色体之间有无被其他染色体间隔开(如果有,则为有丝分裂;如果无,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③道:赤道板(如果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则为有丝分裂中期;如果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的上、下两侧,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如果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正远离赤道板,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如果姐妹染色单体彼此分离,正远离赤道板,则为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通过以上联系,便可化复杂为简单,化微观为宏观,从而轻易地突破“准确识别有丝分裂图像和减数分裂图像”这一难点。在学习“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者之间的关系”时,可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①当你的手被针扎了,你不会感到胳膊疼,你能准确地找到针扎的部位;②某患者注射胰岛素后,体内血糖浓度下降,但没有一个准确的反应部位。通过以上联系,便可化抽象为具体,从而轻易地突破“神经调节反应迅速、准确;而体液调节反应缓慢,作用范围广泛”这一难点。又如,在学习“微量元素的种类”时,可联系生活中的人和事:孟同木(人名)用锌铁皮搭棚子。(“孟同木”联系“锰、铜、钼”三种微量元素,“用锌铁皮”联系“锌、铁”两种微量元素,“搭棚子”联系“硼”这种微量元。)通过以上联系,便可化枯燥为有趣,化无意义为有意义,从而轻松牢固地把“微量元素的种类” 记住。在学习“蛋白质的功能”时,亦可联系生活中的人和事:翠云煮面条。(“翠”联系蛋白质的催化作用;“云”联系蛋白质的运输作用;“煮”联系蛋白质是组成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面”联系蛋白质的免疫作用;“条”联系蛋白质的调节作用。)通过以上联系,便可化零碎为完整,从而轻松牢固地把“蛋白质的功能”记住。
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近年来,生物高考试题以现实问题立意,成为高考命题的又一特点。这其中,有不少题目的情境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以求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鉴于此,要学好生物学,就应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多联系生活实际,培养自己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例如,在学习“呼吸作用”时,可联系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家庭制作甜酒:先将大米煮熟,装入缸中,待米饭冷却至35℃左右,往米饭中加入适量的酒药(酒药实际上是酵母菌和曲霉菌种),拌匀,然后在米饭中间挖一个洞,加盖并在30℃的条件下保温24小时。(1)加酒药前为什么先要使米饭冷却?而后为什么还要保温?(从酶的活性考虑)(2)为什么酿甜酒时要用酵母菌和曲霉菌种?(从酶的专一性考虑)(3)在缸的米饭中间挖一个洞的目的是什么?(从有氧呼吸、无氧呼吸所需条件考虑)(4)酿制甜酒时,为什么总是先来“水”,后来“酒”?(从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的产物考虑)又如,在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时,可联系生活中的实例:鸳鸯湖由于生活污水排入导致连续多次发生蓝藻爆发,引起水草死亡及周边居民中毒的现象。据水样分析表明:①居民中毒是由于蓝藻中的某种有毒物质引起的;②在不同时间段(早晨和下午)该湖泊的同一
用心爱心 专心 258
地点、同一水层的PH值及含氧量均不同。(1)湖泊中导致蓝藻爆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从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考虑)导致水草死亡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呢?(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角度考虑)(2)在该湖泊的同一地点、同一水层于不同时间段(早晨和下午)抽取水样分析,为什么其PH值、含氧量均不同?(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角度考虑)(3)蓝藻中的某种有毒物质是如何经过食物链传递给居民的?(从食物链、营养级的角度考虑)通过以上联系,不仅培养了自己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而且还能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进一步夯实基础。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是学习科学的有效方式之一。因此,要学好生物学,就应注重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可联系生活实际,提出一些相关的生物学研究课题,以求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接近真正的科学探究,从中体会科学家是如何困惑于问题、如何假设问题的答案、如何考虑从什么途径去解决问题,以此渐渐地养成探究的态度和思维的品质,习得探究的方法与技能。例如,针对“近年湛江市是广东省酸雨重灾区”的具体情况,提出研究课题(《湛江市区降水pH值的时空分布及酸雨的成因》);接着选择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法);做出计划(拟定调查研究方案及课题组每人的具体分工等);实施计划;分析资料、数据(据大气降水监测资料,分析湛江市区大气降水pH值的时间变化规律和分布特征);得出结论(湛江市区酸雨的主要形成原因及危害);提出防治对策;最后撰写出研究报告,进行交流。通过此类活动,学生既训练了科学探究的技能,又学会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进而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总之,学习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回归生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精神,才能使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达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境界。
用心爱心 专心 259
第五篇:浅谈联系生活实际提高课堂效率
浅谈联系生活实际提高课堂效率
2012级初等教育理科专业 孙再卫
【摘要】 本文主要论述新时期、新形势、新背景下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重视人本教育中体现数学的实用价值,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关键词】 生活实际;效率;兴趣;课堂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中如何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数学活动的切入点,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的好奇和兴趣,从而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在感悟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着积极的探索、思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源泉。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学习数学前总是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及知识积累,它可能是离散的、不连续的就如通常所说的是一个一个有限的知识点,但这些正是学生学习的训知基础【1】。即便是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也不能小看,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背景。如果教师的教学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则可以使学生感到亲切、可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形成情感动力。因此,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知识背景出发,用学生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作为教学内容,寓教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活动之中,并以直观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也可从学生喜欢听的故事、喜欢看的图片、实物入手,给学生创设一个“现实”的情境,拉近数学与现实的距离,同时也为学生寻找到学习新知的基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
比如,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我安排了这样一段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存在着许多有趣的比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也是1∶1,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是一个警察,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一切,实际上是用这些身体的比组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比例来计算的,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 1
质”,通过利用“人体中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引出“比例”的学习,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的参与新知识的探究。
事实证明,如果教师做个有心人,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的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就会产生亲切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例如:上学时可让学生估算一下到校需多少时间,以免迟到;外出旅游估算一下要带多少钱,才够回来等等。又如:布置学生“观察你家中的物品,找出几道乘法算式”;“你家一天生活费用是多少”,记录下来,制成表格,再进行计算,这样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同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也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将数学教学与生活相结合,学生普遍学习兴趣浓厚,参与积极性提高,学效果良好。
二、数学语言运用生活化,从生活经验入手,调动课堂气氛
数学教育家斯拖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也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水平。尤其是数学课堂教学,要学生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鉴于此,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将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如在“利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说:“我家里有10000元钱暂时不用,可是现金放在家里不安全,请同学们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学生回答的办法很多,这时再趁机引导学生:“选择储蓄比较安全。在储蓄之前,我还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的知识,哪位同学能够介绍一下吗?”学生们竞相发言。在充分感知了“储蓄”的益处之后,学生们又主动介绍了“储蓄的相关事项”,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生活与数学休戚相关。
三、创设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经验越接近时,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也就越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设计数学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索和应用,学生们就会发现原来熟视无睹的事物竟包含着这么丰富的数学知识。
1、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课
课堂教学中,新课的导入起着激活学生思维,总领课堂教学内容的作用,是课堂教学的统领。新课导入的成败,直接影响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学习兴趣和感知效果。根据内容特点,因课制宜地设计导入方式,不仅能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兴趣,而且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例如:教学《千克的认识》时,教师多媒体播放红枣和木耳争论的情境。接着,老师对学生说:“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位特殊的朋友,它们在争论,都说自己重,到底是谁重呢?红枣和木耳都在你们 2
桌上,你们能想办法帮它们解决吗?比一比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多。”通过掂一掂和称一称,从而引出新课千克的认识。又如《巧妙的测量》的教学导入,利用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入,7岁的孩子能解决大人不能解决的事情,你有何感想,从而板书课题。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应注重“书本世界”和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创设生活情景,使学生产生“数学就在我身边”的亲近感。让学生在生活实践情境中学习数学。只有在具体的参与过程中,学生才能通过亲身体验去感悟、体验知识的由来、本质及应用前景,增长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2、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新知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性为主,因此为了使他们能比较轻松的掌握数学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景。把学生引入生活实际中来,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比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存在着三种类型的题目:相向而行(或相对而行)、相背而行和同向而行。为了让学生能够搞清三者之间解题规律的联系和区别,我组织学生搞了一次小小的表演:同桌两人为一组,将相遇问题中的三种情况作演示,表演场地在教室内外自由寻找,过5分钟后集中交流表演情况。学生们兴致勃勃,个个洋溢着笑容开始了自己的演出。通过这次实际演练,使学生加深了对相遇问题三种情况的理解。再例如,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师没有照书上的例题去教,而是跳出了数学,找到了这节课的灵魂:关系,在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过程如下:
①、说关系。说说你与老师是什么关系?与同学,与父母,与哥姐,与爷爷奶奶等又是什么关系呢?让学生脑中对“关系”这个词有一个了解。
②、猜老师的岁数。先猜猜老师是多少岁数?(24)不对,同时告诉学生这是数量,加一个条件,大3岁,那师几岁呢?(27)27也是一个数量,那大3岁是什么呢?引出是关系。
③、猜扑克牌的张数,让学生猜猜教师手里有几张牌?(11)不对,同时告诉学生这是数量,添一个关系,比它多2张,那师手里有几张?根据关系学生一下子就求出来了。通过这三个环节的设计,学生知道了,告诉你一个数,要求另一个数,必须知道这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有了关系就可以求要求的数,这样对关系理解得就更透了。接下来的新课,出示小白鸭、小灰鸭、小花鸭,分别为18只,24只,求小花鸭有多少只。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知道必须有关系才能求小花鸭。于是,课堂就沸腾起来了,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说出各种关系,学生自 3
己编应用题自己解答。在这节课中,以关系为灵魂,把知识提炼出来,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再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3、深入学生现实生活,应用新知
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甚至提出问题非常重要。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有的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走出教室,给学生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能力去解决。《数学课程标准》也强调,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不能单纯的以学生考试成绩、解答数学题的正确率来衡量,重点应放在学生能否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否通过数学教学促进了学生自身的发展来衡量
【2】
。数学具有丰富的内涵,它具体表现在灵活运用之中,特别是小学数学,它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有着其特殊的运用价值。能活学还不够,还应学会活用,使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如学生学习了“左右”之后,为了让学生明白从走路者的角度来看都是朝右走的,教师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到楼梯、马路走一走,使他们获得直接地体验。这样的教学活动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教育了学生要养成过马路靠右走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如:让学生比较使用“液化气”和“电”哪个便宜,如何设计校园绿化方案,怎样筹备野炊事宜,模拟购物、存款等„„ 这样的教学安排,以直观性、开放性、体验性而更贴近生活,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教师只有把学生真正的带到生活中去,将课堂上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和创造的美。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努力打破以往只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很少关注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的模式,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发现问题,在操作体验中解决问题。要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地融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数学、发现数学,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数学知识,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教材中的知识激活,实现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沟通,给课堂以生活的本色,把无声的“数学语言”演绎成鲜活的“生活语言”,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享受精彩纷呈的生活数学,才能生成智慧,促进发展,提升数学的价值。
多年以来,我们的数学教学忽视了数学的实际应用,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偏重于脱离实际的机械训练和题型教学。在学生的练习中存在大量的人为编造的离学生生活现实较远的题材,诸如:糊纸盒、装配机器等等。长期这样的训练导致了学生思维僵化,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而新的教学大纲指出,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 4
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每学到一个新的知识,我就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例如在教了“两步计算应用题”后,教师在教室里面布置了一个简易花店,标上“康乃馨3支12元,菊花4支20元,百合花5支40元,”问:老师想买7支菊花可只带了30元,你们说老师带的钱够吗?那你能帮老师想办法吗?老师又想买一束又漂亮又实惠的花,请你帮老师设计一个买花方案。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它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掌握了技能,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在教学完求平均数应用题以后,我要求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数据收集和整理来了解某家、某厂或某队日常生活中的用电、用水的平均费用,自己班上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年龄等。在元、角、分的教学以后,我利用数学活动课组织学生开展模拟购物活动,师生互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游戏,对于一些后进生,我还带着他们去学校商店,通过买一些学习用品,让他们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在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为希望小学献爱心活动过程中,我就借此东风,让学生把家里的零钱凑起来,计算出总金额,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熟悉了元、角、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兑换和简单的加减计算。
4、联系生活实际,强化练习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我们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学会在生活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法后,安排这样一个数学问题:学校开展敬老活动,邀请老年人和小朋友一起去郊游。老年人2人,小朋友150人老师3人,公园门口写着:“门票成人每人30元,学生每人15元,团体30人以上每人20元。”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好的购票方案。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设计方案:
全买团体票:(25+150+3)×20=3560(元)不买团体票:(25+3)×30+150×15=3090(元)
部分团体,部分不买团体:(25+3+2)×20+(150-2)=2820(元)这样进行教学,即把学生所要学习的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融合起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的、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体验生活中数学的无穷魅力,又把课本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深奥的道理通俗化,促使学生以积极的、轻松的、愉快的心态投入学习,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掌握数学知识。
一、5
数学语言运用生活化,从生活经验入手,调动课堂气氛。
四、总结
1、数学问题生活化,感受数学价值
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教师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感受到现实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例如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马路边植树、小朋友排队、路灯等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会间隔的含义。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而且使他们体会到只要用数学眼光留心观察广阔的生活情境,就能发现在平常事件中蕴含着的数学规律。教学时,让学生为自己的校园设计植树方案,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2、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
数学知识最终服务于生活,回归于社会生活。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数学教学不应该是个只注重求知过程、只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训练数学技能,而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认识世界、掌握分析问题的方式方法。在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拥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生活的眼睛,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实际.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进而懂得身边处处有数学。数学总能找到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抓住了联系,就能把活学到的知识进行活用。但这种思维习惯也需要我们一步一步地培训。比如在学习“百分数意义”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我们班有30%左右的学生在家使用电脑上网,其中2/3的学生是利用网络进行学习,而1/3的学生却在玩网络游戏。看到这一现象,谈谈你的看法。适当地进行一些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使学生自觉地把所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情感,培养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意识。
3、应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数学学习必须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如在教学“比一比”时,通过找教室周围的物体的长短高矮的比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又比如在学习“位置”后,回家观察一下自己的卧室,并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一下卧室内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然后说给爸爸妈妈听。观察一下自家房屋周围、村庄周围都有些什么,到学校后,和小伙伴交流。一年级的小孩子正如他们在课堂上所说的那样,“我把我的书包分类清理好了”、“我学会了数数,上次去公园玩,我就知道有多少人就买多少张票了”、“我学了加减法,就可以帮助妈妈上街买酱油、醋,不会算错钱了”,也就像家长说的那样,“我的孩子回家把他的玩具和他书包里的书都分类收拾好了,真不错!”可见,新教材在培养学生数感和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和劳动意识,体现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等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教学实践证明:数学即生活,只有数学教学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学生才能够在一种互动与发展的氛围中想学、乐学、学会、会学,学生才会更加热爱数学、真正做学习的主人【3】。
总之,没有生活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离开了生活的书本是死书本,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为改造社会生活而服务。我们只有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境中体验数学问题,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的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对现行教材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利用,才能提高课堂效率。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育必须首先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才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4】。罗杰斯认为:“越是儿童不熟悉,不需要的内容,儿童学习的依赖性,被动性就越大”。反之,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可见,当今数学教学正向生活化,活动化,问题化方向发展。因此强调数学抽象(即生活问题的数学化)和数学应用(即数学问题的生活化)这两者的辨证结合,对于数学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5】。同时,这也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充分发掘现代生活实际的内容,将其转化为数学模型知识,并应用于课堂甚至于更广阔的数学学习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数学生活化的指引下乐学,会学,让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更具有生命力,成为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真正架起生活通往数学的桥梁。
参考文献:
[1] 吴宪芳,郭熙汉.数学教育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3] 赵德肃.杜威“教育即生活”对素质教育的启示[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4] 吴晓红.什么是数学教育生活化——关于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理性反思[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57-160.[5] 孙彦琦.浅谈小学数学教育生活化[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8
致 谢
一年的时间转瞬即逝。在论文成稿之际,我谨向在我的大学学习生活过程中给予我真诚帮助与鼓励的所有师长及朋友们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首先,衷心的感谢我的指导老师沈定文老师。沈老师将我带入了课程与教学论的殿堂,并指导深入地进行研究。在学习期间,沈老师高尚的人格魅力、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平易近人的性格时时刻刻感染与影响着我,使我在完成学业的同时,更收获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成为我受益终生的财富。利用这个机会,真诚感谢每一位给予本文帮助的老师。还要感谢我的师妹们在论文讨论中给予本文的意见与建议。谢谢所有关心帮助我的老师同学们!
感谢学校的领导和老师给予的帮助和大力支持,使得我能有机会走近课堂,取得了大量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最后,还要感谢我的家人和朋友,你们的无私付出与大力支持给了我极大的鼓舞!
致谢人:孙再卫 2014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