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6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数学教学论考点总结
2016年教师资格证考试
《中学数学学科专业知识》教学论(考点总结)
考点
1课程目标:是对某一阶段学生所应达到的规格提出的要求,反映了这一阶段的教育目的.2数学交流:包括三个方面:
①数学思想的表达,把自己的信息以某种形式(直观的或非直观的、口头的或书面的、普通语言或数学语言)表达出来
② 数学思想的接受,以某种方式(听、读、看等)接受来自他人的思想 ③数学思想载体的转换,把数学思想由一种表达方式转换成另一种表达方式。
3课程内容:是指根据一定目标制定的某一学科中特定事实、观点、原理、方法和问题,以及处理他们的方式。
4数学学习: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发展各种数学能力的一种思维活动过程。
5同化:把新的学习内容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中去,从而扩大原有认知结构的过程。
6顺应:在数学学习中,已有的认知结构不能接纳新的学习内容,必须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重组,以适应新的学习内容的过程。
7学习动机: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
8中学数学教学方法:为了达到中学数学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遵循教学规律、运用教学手段而制定的师生相互作用的一整套活动方式和手段。它表现为“教师教的方法、学生学的方法,教书的方法和育人的方法,以及师生交流信息、相互作用的方式。“
9发现法:教师不直接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根据教师和教科书提供的课题与材料,积极主动地思考,独立的发现相应的问题和法则的一种教学方法。
10尝试教学法:教学过程中,不是先由教师讲,而是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先来尝试练习,在尝试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自学课本,引导学生讨论,在学生尝试练习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11自主学习:指学生“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方式,这是以学生学习的具体方式为区分标准而划分的教学方式之一。
12探究学习:从相关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恰当的问题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13课堂教学:学校教学工作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它有一定的任务、内容、结构和要求。
14教学设计:以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要求,设计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形成教学方案,并对教学方案实施1
后的教学效果做出价值判断的规划过程和操作程序。其目的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15教学反思:教师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对过去教学经验的一种回忆、思考、评价的活动过程。
16教学手段: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和学的过程中相互传递信息的媒体、工具和设备,是一些实实在在的物质,如黑板、教科书、模型、标本、幻灯、电视等。
17中学数学教学手段: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用以相互传递信息的媒介。
18逻辑块: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趣味性强的学具。是由颜色、形状和大小各不相同的木块(或塑料块)组成的。(p246)
19电化教学手段:利用声、光、电原理设计的教学设备,主要包括幻灯、投影、电视、电影、录音、录像、语言实验室、计算器、电子计算机等,是现代科学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
20表现性评价:让学生通过实际任务来表现知识和技能成就的评价。21成长记录袋:成长记录袋不只是收集学生作品的档案夹,更是收集学生迈向课程目标的、与成长和发展相关的作品样本。它作为一种物质化的资料在显示学生学习成果,尤其是显示关于学生持续进步的信息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2数感:对现实中数量的感知,是对数的理解和运用的意识与能力。(p343)23空间观念:主要表现为:
① 能由形状简单的实物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
②能根据条件作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
③能从较复杂的平面图形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
④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与变化 ⑤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⑥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24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值。
25数学开放题:一个数学问题,如果它的答案不唯一或者条件不完备,就称之为开放题。
26.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它有一定的任务,内容,结构和要求。
27.设置综合与实践活动时,对各学段的数学实践作出了不同的表述,第一学段(1至3年级)称为实践活动,第二学段(4至6年级)称为 综合应用,第三学段(7至9)称为课题学习。
28.数学学科具有 逻辑性、系统性、具体性、抽象性,请举例说明。比如4可以表示4只羊,4棵树,它是一个抽象的符号,摒弃了事物的其他特征,保留了数量这一特征。
29.当前国际数学教育中十分重视估算教学。
30.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及其划分阶段和相应的年龄段。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②前运算阶段(2-7岁)③ 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④形式运算阶段(11,12-14,15岁)
31.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138页)(1)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2)儿童的认知特点与数学学科知识之间的矛盾(3)儿童的认知结构发展水平与教师传授的教学知识之间的矛盾。
32.演示法 是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的教学方法。
33.裴斯泰洛齐的“算术箱”是能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数的概念,认识相邻数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的教学材料。
34.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35.讲解法、演示法、谈话法、邱学华老师提出尝试法等教学法的特点。1讲解法:学生所学习的内容是由教师通过系统的讲授呈现给他们的,学生在课堂上采用一种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将教师讲授的知识内容经过加工整理贮存于头脑之中。
2演示法:最大特点是直观形象性、趣味性 3谈话法:(1)师生双向交流性强(2)操作灵活,可变性强(3)容易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4)教学过程始终处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之中(5)可以锻炼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6)反馈及时。
36.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106-109):
(1)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②前运算阶段(2-7岁)③ 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④形式运算阶段(11,12-14,15岁)
(2)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经历了三个表征系统的阶段:动作性表征、映像性表征和符号性表征
(3)建构主义的理论(见简答)
37.数学课程标准在各学段安排的四个学习领域分别是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应用。
38.中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一般包括三个环节,分别是:(1)感知(2)理解(3)掌握(114-118)
39.中学数学学习的一般过程是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原有数学认知结构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习得阶段,保持阶段和提取阶段。(113-114)
40.中学数学教材的编写特征是 内容选择的多样性,呈现方式的灵活性和为学生提供思考和交流的空间。(87-90)
41.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要实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习必需的数学。
42.数学是关于客观世界的数学化过程.数学化过程包括横向数学化,纵向数学化。
4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目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实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习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44、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45.数学是关于客观世界数学化的过程.即由具体事物进行抽象为符号并进行运用.46、《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的特点。(1)把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
(2)从单一的结果性目标转变为结果性、体验性目标的融合。(3)设立过程性目标,让学生体验数学化的过程。(4)是学生获得必须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思想方法。(5)注重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精神。47.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组织方式的变革
一、数学课程内容组织价值取向上的变化
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组织从注重数学知识体系到更加关注学生自身的发展
二、数学课程内容呈现方式的变化(1)数学课程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2)注重呈现方式的多样性。48.培养中学生的数感方法。
(1)利用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的数感
(2)在实践操作与语言表达中增加学生的数感(3)在解决问题中强化数感(4)在属性结合中升华数感 49影响数学课程目标的因素有。(1)社会发展的需要(2)儿童发展的需要(3)数学科学发展的需要
50.怎样帮助中学生形成与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1)恰当给与辅导与提示(2)减缓心理压力(3)满足成功的体验
(4)营造和谐的师生氛围,鼓励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51中学数学学习考评的内容有(1)数学知识和技能
(2)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与态度
52.中学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1)讲解法(2)练习法(3)演示法
(4)启发式谈话法(5)发现法
(6)尝试教学法
53.数学课程内容设计的基本理念。
学生的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于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4
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内容的呈现方式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教学需求。
(1)向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数学学习内容
(2)学生不仅要学习结果性内容,也要学习过程性内容(3)内容的呈现方式应当体现多样性和灵活性 54谈话法的特点。
(1)师生双向交流性强(2)操作灵活,可变性强
(3)容易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4)教学过程始终处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之中
(5)可以锻炼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6)反馈及时。
55.请简述解决数学问题的常用策略有哪些.(1)选择一种合适的运算(2)发现一个模式(3)做有组织的列表(4)猜测、检验和修正(5)使用逻辑推理(6)逆向反推
56数与代数教学的策略有.一、数的概念教学
(一)让学生在丰富的背景中理解和认识数
(二)重视数感的培养
二、计算教学
(一)口算教学
1、理解含义掌握算法
2、借助直观掌握算法
3、抓好基本口算教学
(二)估算教学
1、利用四舍五入法进行估算
2、利用基本口算进行估算
(三)笔算教学
1、运算法则的教学
2、运算法则的练习与巩固
3、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式与方程、比和比例以及探索规律的教学
(一)一些共同的规律
1、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进行教学
2、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
3、鼓励学生合作与交流,发现和解决问题
(二)式与方程的教学
1、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1)要做好由具体到抽象的引导,由特殊到一般的概括。(2)训练学生把用语言叙述的数量关系改写成含有字母的式子。
2、简易方程的教学(1)启发学生初步了解方程概念。(2)引导学生掌握简易方程的解法
3、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1)为列方程做好基础知识的准备(2)采用多种方法找题目中数量间的等量关系,按照等量关系列出方程(3)注意提高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能力
(三)比和比例的教学(p369)
1、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教学
2、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教学
3、正、反比例的教学
4、比和比例知识应用的教学
(四)探索规律的教学 应该引导学生借助口算、笔算或计算器,通过观察、分析和思考,去探索数的规律,去发现数学的奥秘。
57.请简述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类型。一 新授课
1新授课的教学理念
(1)让学生在生动、学习数学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3)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4)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2讲练结合型课的基本环节
(1)基本训练(2)导入新课(3)进行新课(4)尝试练习(5)阅读课文(6)独立练习3 探究型课的基本环节(1)提出问题(2)引导探究(3)巩固内化 二 练习课
1复习2练习
(1)练习的安排要由浅入深(2)练习形式要灵活(3)组织练习时要注意人人参与(4)针对练习情况,教师应及时小结,表扬做的好的同学,分析易出错的地方及原因,归纳比较各种解法,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3小结 三 复习课
1归纳整理 2重点复习3总结
4布置作业 四 讲评课 五 考查课
六 实践活动课
58.中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
(1)中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逐步抽象的过程(2)中学数学学习是进行初步逻辑思维训练的过程
(3)中学生数学学习基本是一种符号化形式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过程(4)中学生数学学习中存在着思维发展不平衡性 59简答新授课的基本教学环节。
一、讲练结合型课的基本环节(1)基本训练(2)导入新课(3)进行新课(4)尝试练习(5)阅读课文(6)独立练习
二、探究型课的基本环节(1)提出问题(2)引导探究(3)巩固内化
60.我国中学计算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1)删减繁难的内容,降低计算要求(2)提倡算法多样化
(3)重视计算器其在中学数学中的作用
(4)正确计算的价值与作用 61.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一般包括的几个阶段(1)了解问题情境
(2)明确问题的条件和目的(3)寻求解决方法(4)求得解答并检验(5)回顾反思
62我国普遍采用的班级授课的两种变式
(1)复式教学,复式教学是指一个教师在同一教室进行的一堂课上,给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上课的教学组织形式。他仍保留了班级授课制的所有特点,所不同的中只是教师在一节课内要巧妙的同时安排几个年级或班级的活动。它主要适合于学生少、教师少、校舍和教学设备条件差的地区,对于普及农村和山区教育有重要意义。
(2)现场教学,现场教学仍保留了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点,现场教学的地点不在教室而在事件发生、发展的现场,教学人员可能是任课教师,也可能是现场有关人员或二者协同进行,上课实现可有长有短。他对于加强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扩大学
63.选择教学方法的主要标准。(1)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2)根据学生的特征选择教学方法
(3)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4)根据教师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5)还要考虑学校的物质上设备条件和学校文化氛围。64儿童发展因素影响数学课程目标的
考虑儿童发展因素,不只是适应儿童的发展水平,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学习促进儿童的发展。如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学生交流能力、数学情感和数学推理能力的培养。
65.教学反思的方法。
(1)反思札礼(2)案例法(3)自传法(4)档案评鉴(5)行动研究 66.有效教学的要素.(1)有效的教学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2)有效的教学影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的过程。(3)有效的教学应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的保障。(4)有效的教学旨在是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
(5)有效的教学必须关注学习者对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反思(6)有效的教学应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
67.空间与图形教学的基本策略。=(1)提供现实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改变学习方式,注重自主探索; 68.新理念下中学数学教学设计主要包括
(1)教学目标。主要包括过程性目标和结果性目标,分为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为题、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
(2)任务分析。即学生的起点分析,包括学生的主要认知障碍和可能的认知途径分析,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关键分析,达成目标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分析。
(3)教学思路。主要考虑具体的教学过程,包括创设的情境、活动的线索、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可能的情况下附设计说明
(4)教学反思。主要反思的问题是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69社会发展因素影响数学课程目标的。
(1)学校教育要为社会发展需要服务,数学课程目标的制定要考虑社会发展对学生未来数学素养的需求,这是学校教育的功能决定的。
(2)学校教育的功能之一就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而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应当具备一定的数学素养。对于学生数学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对于学生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培养,更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逐步受到重视。
(3)另一方面课程目标的确定也应当体现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要使学生通过学校课程的学习更好的理解社会,认识社会,解决社会问题。因此,中学数学课程目标应更多地强调联系社会实际,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70、备课的基本要求
一 钻研教材
(1)明确教材的基本要求,确定教学目的(2)明确教材知识体系,分清主次(3)确定重点,难点,关键(4)备好习题
二 认真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基本情况
三 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
四 充分重视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71.教师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展数学活动主要包括(1)组织与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2)师生共同生成与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3)在活动中体验数学,获得数学发展的过程 72.指导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原则(1)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2)给学生开放的学习环境
(3)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密切关注活动过程、保证实践效果(4)要注重过程(5)要鼓励创新
73要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教师应该注意。
(1)要熟悉各种常用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地运用其中的教学方法,掌握每种教学方法的优缺点与适用范围
(2)在选择教学方法之前,先按教学目的和任务将教学内容具体化,找出重点,难点,并将教学内容划分为逻辑上完整的几部分,然后选择对每个教学阶段最适用的方法,并把它们恰当地结合起来,形成该节课的最优教学教学方法。
(3)教学方法的优化应考虑教学过程的效率的高低 74.如何看待中学阶段的空间观念及其培养?p380 中学阶段设置空间与图形课程内容的重要目标在于,通过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使学生在观察物体、认识方向、认识图形、图案设计、实验操作等各种活动中,逐步经历和体验从直观感知、具体操作到理性思考、数学表达的过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逻辑推理意识,更好地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认识和把握现实世界。
在中学空间与图形的课程实施中,应通过空间与图形课程内容与数学课程中各个领域的素材相结合,并与日常生活、学生的体验巧妙的融合,将空间与图形学习的视野自然拓广到学生生活的现实空间。
75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1)加强基础知识教学(2)重视解题策略的培养(3)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76运用谈话法,教师需要作准备工作
教师首先要真正树立学生主体观,教师的教只能通过学生的学才能发挥作用。学生要实现增长知识、发展技能,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目标,主要取决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
35.什么是数学开放题?开放题有什么特征?(519)数学开放题:我们认为一个数学问题,如果他的答案不唯一或者条件不完备,就称这个问题为开放题。
特征:(1)多样性(2)层次性(3)探索性
77.举例说明较复杂的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应该由哪些教学环节组成.9
介绍范例,确定专题,确定研究小组,制定计划,实施研究,处理结果,组织研究成果的交流研讨会等。
37教学手段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表现在几个方面?(228)(1)教学手段使学生认识活动必不可少的媒体(2)教学手段是教师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工具.(3)教学手段的改革与更新是中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78.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影响.基本观点:
(1)课本知识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假设,而你不是问题唯一的答案。
(2)在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中,现有知识经验和信念起重要作用。(3)强调教学中多向社会性和相互作用对学生学习建构的重要作用,主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丰富的、多向的交流、讨论或合作性解决问题,提倡合作学习和交互式教学
(4)学习可分为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的不同层次
(5)学生多现有知识的学习需要走向“思维中的具体”(6)重视活动性学习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影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数学学习有以下三方面的指导意义(1)知识是一个建构的过程,必须突出学习者的主体作用。(2)必须重视外部环境的制约和影响(3)学习是发展是、改变的观念
第二篇:教师资格证考试 思想政治学科 考点总结
第一章 经济生活
1.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一,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个生产部门的分配。
第二,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三,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优胜劣汰。
第二章 政治生活
1.我国应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2)党要坚持民主执政,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建设。
(3)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政治制度,以保障我国民主的真实性和广泛性。
2.简述中国共产党、全国人大、国务院、人民政协之间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1)四者的地位和作用:
A.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它不是国家机关,不能直接行使国家职能。
B.全国人大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它行使最高立法权、任免权、决定权和监督权。
C.国务院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行政机关。它负责贯彻执行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法律和行政工作决定,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向其报告工作。
D.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它行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它不是国家机关,不能行使国家职能。(2)四者关系:
中国共产党冀中人民的意志,形成自己的主张和政策,然后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法定程序使之成为国家的法律和决定,实现对国家爱的领导。全国人大通过的法律和作出的决定,由国务院和其他国家机关贯彻执行。一般情况下,是国务院根据中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的建议和作出的决定,起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提请全国人大审议,并征求全国政协委员会的意见,最后由全国人大批准。
第五章 法学基础理论
1.我国刑事诉讼法对于运用证据规定的指导原则有哪些?
(1)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搜集证据。
(2)重证据、重调查研究而不轻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而无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供述,但只要其他证据确凿,同样可以判决其有罪并处以刑罚。
2.人民法院对于那些民事案件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申请裁定先予执行? 先予执行:(1)追索赡养费、抚养费、抚育费、抚恤金、医疗费用的案件;(2)追索劳动报酬的案件;
(3)因情况紧急需要先予执行的案件。
3.教学目标包括哪些内容?达成教学目标的三条举措? 内容:
(1)知识目标;(2)能力目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举措:
(1)设置开放式的课堂,启发学生思考。(2)通过PPT展示图片,进行案例教学。(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4.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性质是什么?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以社会主义德育为目标的综合性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常识课。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思想政治课既有德育的性质,又有智育的性质。第二,思想政治课时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第三,思想政治课是心理品质、思维能力、文化知识和政治觉悟各方面能力与素质综合提高的有机统一。
5.简述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模块结构。
思想政治课程必修课程共设四个课程模块,即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思想政治2(政治生活),思想政治3(文化生活),思想政治4(生活与哲学)。选修模块分别是选修课程1(科学社会主义常识),选修课程2(经济学常识),选修课程3(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选修课程4(科学思维常识),选修课程5(生活中的法律常识),选修课程6(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
第二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1.思想政治课程的课程形态主要表现在那几个方面?
(1)综合课程。具体表现为:内容的综合性、呈现方式的综合性、目标体系的综合性。
(2)课程呈现形式的多样化。主要表现为教材形式的多样化和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2.高中政治课程标准由哪几部分构成?(1)前沿;(2)课程目标;(3)内容标准;(4)实施建议。
3.新课程标准强调要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请你以中学政治教师的身份谈谈对此的理解。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包括以下方面:(1)精通所教学科的专业性知识的技能。
(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及该学科的发展状况。(3)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
第一章 思想政治课教学概述 1.思想政治课教学遵循哪些基本规律? 除基本教育教学规律外,还包括:(1)认识的渐进性规律。(2)认识的曲折性规律。(3)师生互动规律。
2.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什么?
(1)立足于“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2)树立新的教学观。(3)树立新的学生观。
3.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1)思想性与人文性的统一。(2)预设性与生成性的统一。(3)重过程与重结果的统一。
4.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基本环节及常用方法? 基本环节:
(1)组织教学及其技能训练。(2)课程导入及其技能训练。(3)新课讲授及其技能训练。(4)巩固新课及其技能训练。(5)布置作业及其技能训练。导入方法:
(1)情景式导入。(2)材料式导入。(3)问题式导入。(4)衔接式导入。课堂展开方法:(1)分解法。
(2)问题前置法。(3)故事法。(4)留白法。
5.试论普通高中如何开展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1)学习课程改革理论,转变教育教学观念;(2)注意学科知识与学科主题相结合;
(3)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采取灵活的教学策略;(4)强化实践环节,丰富教学内容;
(5)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被动接受式向“自主、探究、合作”式转变,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6)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共同成长;(7)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8)重视与其他学习阶段课程的衔接和其他德育途径的联系,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6.如何对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对象进行分析?
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学生,所以要研究学生,进行学情分析。(1)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2)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3)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4)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7.对《生活与哲学》中,“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这一框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要点: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设计思路、教学过程、课后作业这五个部分给予回答。
第二章 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及情景问题解决
1.思想政治课程情境创设的途径有哪些?(1)文本研读。(2)同学交流。(3)社会观察。(4)矛盾设置。
(5)运用网络或多媒体手段法。
2.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问题解决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1)就事论事原则。(2)有效迁移原则。(3)服从教学原则。(4)尊重学生原则。
第一章 经济生活
1.货币的本质?基本职能?(1)本质: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揭示了货币的本质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2)基本职能:价值尺度;世界货币;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2.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的价值量?
(1)基本属性: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价值和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2)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是商品价值的大小,通常是单位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3.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
(1)内容: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2)
4.价值与价格关系? 商品的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5.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商品生产者的意义?
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时间越长商品价值越高,也就越贵。商品生产者应该尽量提高劳动生产率,来降低自己的生产商品的个别必要劳动时间,而卖这种商品收到的报酬仍是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就是说生产商可以多获益。生产者可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6.生产与消费的关系?(1)生产决定消费。
第一,生产决定消费对象、消费方式和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第二,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第一,消费是生产的目的。第二,消费调节生产。第三,消费是生产的动力。第四,消费为生产创造新劳动力。7.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 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含义及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由这一结合而形成的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它必然体现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作为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公有制企业与其他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平等竞争、共同发展,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注重社会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3)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使社会主义的优势与市场经济的优势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9.公司形式?
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
第二章
1.我国的国家性质?
政治生活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与特点?(1)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2)特点:它与剥削阶级掌握的国家政权不同,对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人实行专政。在我国,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3.我国政府的性质与基本职能?
①我国政府的地位: 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②我国政府的性质:是我国的行政机关,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③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分为对外职能与对内职能.⑴对内职能:
第一,政治职能,即国家维护政治统治和政治稳定的职能。
第二,经济职能,即国家组织和领导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主要是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它与经济学所学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是一致的,其目的都是推动国家经济建设的稳步发展。
第三,文化职能,即国家组织和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职能,也就是组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职能。一方面,加强宣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科学理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另一方面,组织和发展教育、科技、文化、艺术、广播、电视、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
第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国家必须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搞好社会治安,保护公共财物;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兴办各种公共工程,完善各种公共设施。二是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保护公共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等等。
⑵对外职能:
第一,防御外部敌人的侵犯和颠覆,捍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国家行使保卫职能的方式,除武装自卫外,还包括外交手段,经济手段等。
第二,发展国际的交流和合作,调整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创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第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经济发展,积极发挥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 4.我国的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2)政治协商和民族区域自治和基层群众自治是基本政治制度。(3)宗教政策。
5.主权国家爱的构成要素及基本权利与义务?
主权国家爱是国际社会的最基本成员。国际社会的成员主要包括两大类型:第一类是主权国家;第二类是国际组织。(1)要素:人口;领土;政权;主权。
(2)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3)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外交;和平解决国际争端。6.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我国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包含着如下基本点:(1)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2)维护我国的独立的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这五项原则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4)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5)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6)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第三章 文化生活
1.文化的内涵?特点?
(1)内涵:文化是一个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以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2)特点:超自然性、社会性、民族性、时代性。2.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知活动和思维方式。3.文化传播的含义及途径?
文化传播是指思想观念、经验技艺和其他文化特质从一个社会传到另一个社会,从一地传到另一地的过程,又称文化扩散,是基本的文化过程之一.途径:(1)商业活动;(2)人口迁徙;(3)教育。
4.中华文化的特点?
(1)特点: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2)特征:强大的生命力。5.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6.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主要内容?基本方针?
(1)根本任务: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发展面向现代化、买你想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2)主要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教育和科学对于提高民族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作用。(3)基本方针:
A、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B、坚持“双百”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C、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D、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E、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第四章
生活与哲学
1.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人们再把世界观形成一套体系,用某种理论形式表现出来,那就形成了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当人们以一定的世界观观察问题、处理问题时,世界观也就具有了方法论的意义。所谓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因此可以说,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的基本内容及其内容?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有两个方面内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2)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甲是唯物主义,乙是唯心主义。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辨证法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唯物辨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辨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2)第一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3)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征。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这一原理的基本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
第二,实际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就是说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而不是古希腊哲学自然哲学中的所谓“始基”的物体;
第三,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乃多样性的统一,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3.意识的本质与作用?
(1)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物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进行的精神活动.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意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在意识中体现了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的对立统一.(2)从意识的作用看,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意识反映世界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意识不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反应存在事物,而且能追朔过去,推测未来,具有主动创造性与自我选择性;意识指导人们的行动,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但它的发挥又是有条件的,它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必须把正确的思想付诸实践,必须借助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4.实践的含义及特点?
(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2)实践的基本特点
第一,客观性.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第二,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第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 5.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又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2)认识也影响实践,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结论:实践决定认识,认识依赖于实践,对实践有反作用。这就是实践和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6.认识的本质?内容?过程?
(1)认识的本质是: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其主要内容是: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过程;
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3)过程:
A.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认识的发展过程,首先是由实践到认识,即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B、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
C、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认识过程主要是理性思维的过程,同时又包含非理性因素的参与。
D、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人们的认识和客观过程的复合是在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符合,是在社会实践发展的一定的具体历史阶段上的符合。
E、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的哲学基础。
7.真理与价值的含义及特点?
(1)真理的含义: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是否正确的反映了客观实际及其规律.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不断排除谬误,获得真理,并在真理的指导下不断的改造世界.(2)真理的特点:
1、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真理的内容是具体事物及其发展规律,也就是客观物质世界因此,真理的本质属性即客观性.认识受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但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对于同一对象,真理只有一个,无论是谁,只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遵循认识的发展规律,就能够获得真理.2、真理是发展的.真理的基础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真理的对象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的,所以真理必然随着社会实践和客观世界的发展而发展,受实践检验,为实践服务.因此,终极真理是不存在的.(3)价值的含义::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积极意义。(4)价值的特点:无 8.联系与发展的观点?
(1)联系的观点是:A.世界是普遍联系的;B.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C.坚持系统优化原理.(2)发展的观点是:A.世界是永恒发展的;B.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C.发展的前进行与曲折性相统一;D.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 9.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基本规律?
(1)基本矛盾:人类社会是一个由许多矛盾构成的复杂矛盾体系,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成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就是社会基本矛盾原理。
(2)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10.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供给全世界以衣食等等 社会物质生活资料,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以其实践活动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取之不尽的源泉,而且以其千百万创造者的伟大的力量和智慧,为人类社会提供不可胜计的精神财富的成品。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类社会经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演变,都必须通过人民群众自觉的革命斗争,劳动人民是革命斗争的主力军。
总之,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六章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内容?(1)核心:为人民服务。(2)原则:集体主义。
(3)内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社会公德是社会公共生活中人民的基本行为规范,适用于全体社会成员。社会主义的社会公德教育,就是要大力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道德,坚决反对违法乱纪、愚昧野蛮、损公肥私、损人利己、损坏公物,破坏环境等不道德行为。
职业道德是同人民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不同职业领域有着各种特殊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要求。我国社会主义的职业道德教育,就是要大力倡导爱党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奉献社会的道德,反对玩忽职守,坑蒙拐骗、以权谋私等不道德行为。
家庭美德是调节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和与家庭生活密切相关的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社会主义的家庭美德教育,就是要大力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道德。
第二部分 课程理论知识
1.思政课程基本理念? 基本理念:
A.坚持马克思主义主义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B.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C.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D.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与开放性。E.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
2.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结构?实施要求?(1)课程结构:
思想政治课程的结构,是指思想政治课程的要素之间的体系构成。思想政治课程的结构是思想政治课程的主要呈现方式,是思想政治课程得以落实和发挥作用的基础条件。
思想政治课程的文本结构:课程标准和教材。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结构:理解课程模块的建构方式;必修课的基本框架及其设计思路(四个必修课);选修课程的基本框架及其基本思路(六个选修课)。(3)实施要求或教学建议:
A.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
B.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C.强化实践环节,丰富教学内容。D.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第三部分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
1.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组织形式?
(1)组织形式:课堂教学及课外实践活动。
课堂教学:A.绪论课及其技能训练;B.新授课;C.活动课及其技能训练;D.复习课;E.讨论课及其技能训练;F.考查课;G.讲评课。课外实践活动:A.报告会;B.演讲活动;C.参观访问;D.社会调查;E.社会服务。2.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的设计原则?
(1)全面关注与突出重点相结合的原则。(2)基础性与拓展性相结合的原则。(3)预设性与生成性相结合的原则。3.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分析?(1)研究课程标准。(2)专研教材。
(3)研究学生,进行学情分析。4.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的特点:系统性;具体性;灵活性。
(2)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3)教学设计的内容: A.教学目标的设计。B.教学内容的设计。C.学习者特征分析。D.教学环境的选择。E.教学资源的设计。F.教法和学法的选择。G.教学情境的创设。H.教学活动的组织。I.教学效果和评价。
5.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基本方法?(1)讲授法;(2)谈话法;(3)讨论法。6.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情境创设的途径?(1)专研文本。(2)主题讨论法。(3)社会事件观察法。
(4)运用网络或多媒体手段法。(5)设置矛盾冲突法。
7.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问题解决的方法?(1)“个性”问题,无声处理。(2)因势利导法。(3)自我调侃法。
(4)课堂问题,课下处理。
8.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的基本方法?(1)过程学习的档案袋评价。(2)表现性评价。(3)测试评价。
9.思想政治课学业综合评价方式?(1)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2)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
第三篇:教师资格证考试历史常识考点归纳
1.下列选项中,作为北京传统民居代表的一项是()。A.窑洞 B.吊脚楼 C.土楼 D.四合院 【答案】D 【解析】窑洞是西北黄土高原上的古老居住形式;吊脚楼多见于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等地区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土楼以客家土楼为代表,多见于闽粤地区;四合院是华北地区常见的民居建筑形式,北京传统民居的代表就是四合院。
2.“五脏”指的是()。A.心肝脾肺肾 B.心肝脾肺胆 C.心肝脾肺胃 D.心肝脾肺胰 【答案】A 3.下列选项中,体现郑成功重大历史业绩的一项是()。A.虎门销烟 B.收复台湾 C.官渡之战 D.七擒孟获 【答案】B 【解析】1662年,郑成功及其后人收复台湾。4.下列朝代中,发生“义和团”运动的是()。A.宋 B.清 C.明 D.元 【答案】B 【解析】“义和团”运动发生于清朝末年。义和团,又称义和拳、义和团事件、庚子事变,或贬称为“拳匪”“拳乱”“庚子拳乱”等,是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针对西方在华人士包括在华传教士及中国基督徒所进行的大规模群众暴力运动。义和团运动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促进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觉醒。但是由于其具有笼统排外色彩和愚昧与残暴,也使得对义和团运动有一些负面的评价。
5.下列朝代中,发生“焚书坑儒”事件的是()。A.商 B.周 C.汉 D.秦 【答案】D 【解析】焚书坑儒,指的是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秦始皇焚毁书籍、坑杀儒士的事件。故选D。
6.下列选项中,对民族乐器琵琶归类正确的是()。A.弹拨乐器 B.吹奏乐器 C.拉弦乐器 D.打击乐器 【答案】A 7.下列我国少数民族服饰的图片中,属于壮族的是()。【答案】B 【解析】A是回族,B是壮族,C是满族,D是苗族。
二、材料分析题
观看视频“故宫”的片段,回答问题。
(1)故宫又称紫禁城,“紫”和“禁”分别代表什么?“紫禁”体现了什么?(2)谈谈你对紫禁城的建筑“源于古人聚居的居住形式”,而又超越“居民房”的理解。
【参考答案】
(1)“紫”:“紫微星坛”位于中天,天帝的所居。封建皇帝自称是天帝的儿子,自认为是真龙天子;而他们所居住的皇宫,被比喻为天上的紫宫。“禁”:皇帝出于维护他们自己的权威和尊严以及考虑自身的安全,除了为他们服务的宫女、太监、侍卫之外,只有被召见的官员以及被特许的人员才能进入,尊严无比,严禁侵扰。“紫禁”体现了皇帝希望自己身居紫宫,可以施政以德,四方归化,八面来朝,达到江山永固,以维护长期统治的目的。
(2)“源于古人聚居的居住形式”:紫禁城的建筑中轴对称、院落冲门,源于古人聚居的居住形式,满足居住的需要,跟民居有相似的建筑结构和建筑形式。“超越民居房”:①满足居住、办公、外交等多重职能。②建筑中考虑到宫廷大家庭维护王朝秩序的需要,房间设置、机构职能多于民居。③房屋面积大、数量多、高度高、体现了地位和权力。④精巧的雕刻、精美的装饰装潢、高超的艺术价值。⑤建筑中融入人文理念,及“家”“国”意识。
第四篇: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章节考点讲义总结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章节考点讲义总结
第一章
一、教育的概念
考点: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的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考点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的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 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学校教育制度
考点: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a.前制度化教育 前制度化教育没有形成一定的制度。
b.制度化教育
选择: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从17-19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近代学校系统。
名词解释:
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多专业课程和机构,制度化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
考点: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 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中国近代系统的学制产生于 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 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制。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二战以后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注视与小学教育的制度。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三、教育发展的过程
1.古代社会
a.古代中国:在奴隶社会初期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到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
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由六门课组成。礼、乐、射、御、书、数。
b.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儒家经典,被浓缩为《四书》《五经》。
考点: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书经》《诗经》《易经》《礼记》
考点:古希腊的两大教育体系: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 法比较灵活。
古代斯巴达式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强悍的军人,强调军式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
2.文艺复兴 3.近代教育
考点:机械化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和电气化工业革命的兴起,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并为初等教育的普及提供了物质基础。
4.20世纪以后的教育
考点:二战以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a.教育的终身化 b.教育的群民化 c.教育的民主化 d.教育的多元化 e.教育的现 代化(简答)
•2教育学的发展
考点: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填空)
一、历史上的教育思想
(一)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考点: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于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他的教育思想集中 在论语中。(选择,填空)
考点:孔子主张“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有教无类”“克己复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战过后期,《学记》系统的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是罕见的世界 教育思想遗产。《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学记》设计了从基 层到中央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密的视导和考试制度,《学记》主张启发式教学,“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学不 足邋 等”,即循序渐进。
(二)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
考点:苏格拉底问答法:第一步成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反映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
二、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一)教育学的建立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梅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
法国的卢梭对自然性的强调到了使之与现代文明对立的程度,他的自然主义教育理想的作品《爱米尔》(1762)
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提出了“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
(二)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考点:规范教学的建立通常是以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
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
1835年,赫尔巴特出版了《教育学讲授提纲》,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贡献在于 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可以说是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在教学上形成了 教师中 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的特点,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
杜威作为现代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民本主义与教育》,他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在做中学”。他强调儿童在教育中 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针对赫尔巴特的三中心提出新的三 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
三、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考点: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 凯洛夫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编写《教育学》,在我国产生重大影响。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1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总之,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又对一定的政治经济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但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变革不起决定作用。
•2 教育与生产力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方面来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2.人力资本理论 舒尔茨
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做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被成为“人力资本理论”的“宪章”。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 它指的好似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因为它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资 本形态,因为它体现在人 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考点:舒尔茨根据人力资本理论,通过教育资本储量的分析方法,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
教育资本储量是指国家在某一时期内教育支出的总额。
•3 教育与科学技术
(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三)信息技术与教育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3.信息技术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经历了三次革命性的突破:电报、电话和无线电的诞生;第二次是电视机、计算机和人造卫星的发明与应用;第三次是信息技术革命以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为标志。
•4教育与文化
(一)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1.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考点: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2。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学校文化
1.学校文化界说
考点: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有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
2.学校文化的特征
a.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b.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c.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的传统为己任 d.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学校的物质化有二中表达方式:一,学校环境文化 二,设施文化
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表达方式:
一、保障组织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二,规章制度,三,角色规范
学校的精神文化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学校的精神文化可分解为四种基本成分:
一、认知成分;
二、情感成分;
三、价值成分;
四、理想成分
考点: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
(三)学生文化
学生文化的特征:1.过渡性:学生文化是介于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学生从儿童迈向成人的一种过渡性的产物。2.非正式性:学生文化往往都是在日常的相互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它对学生所形成的影响也是非正式的。3.多样性 4.互补性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1个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概念:个人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像 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内发论者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孟子、威尔逊、格塞尔
2.外铄论(考点)
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考点)
1.个体身心的顺序性 2.个体身心的阶段性 3.个体身心的不平衡性 4.个体身心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的个别差异性
·2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受到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它对个体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
(一)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遗传的概念: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做遗传素质。
2.遗传素质的意义:
a.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b.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c.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遗传素质不能预定或决定人的发展。
(二)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三)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环境的概念:
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按环境的性质来分,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环境的范围分,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
2.环境对个体的影响
a.环境对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b.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c.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也是错误的。
(四)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其主导作用
学校对个体的特殊功能表现在: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既不能超越它所遗存的社会条件,去发挥它的作用,也不能违背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去任意决定人的发展。
·4 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
考点:初中生:
13、14--
16、17岁,处在少年时期,心理学家将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里断乳期”。
第四章 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和意义
1.概念:广义: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狭义: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2.意义和作用
考点: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教育目的的作用:1.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2.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3.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1.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教育目的(国家)——培养目标(学校)——教学目标(教师)
2.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
考点: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普通与特殊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
教育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他们彼此相关,但互相不能取代。
•2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教育目的体现人们的教育理想)
一、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基础上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3 我国的教育目的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其中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意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意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内涵:(考点)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是、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制,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质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为什么说素质教育必须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
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2.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
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知识的学习成为手段,成为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辨析)
第五章 学生与老师
•1 学生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事教育的课题。(辨析)
二、学生的社会地位
1.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
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体现了儿童的身份和法律地位,体现这一精神的基本原则;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原则;无歧视原则。
2.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
学生是权利的主体,享有法律所规定的各项社会权利。我国有关法律中规定的未成年学生的主要权利,概括起来有:人身权、受教育权。
•2 教师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
1.职业的性质: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2.教师职业的特点:
(1)传道者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4)管理者角色(5)朋友角色
(6)研究者角色
二、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一名教师是否真正具备从事教师的职业条件,根本上还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
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条件。
(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三、教师的人格特征
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
•3 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
师生关系: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2.师生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第六章 课程
•课程概述
一、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选择、填空)
课程概念又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综合及进程安排
狭义:特指某一门学科
在我过,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二、课程的分类
1.根据课程任务,可以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性课程、研究型课程
研究型课程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到实施以及结论的得出,完全由学生自己来作,重研究过程甚于注重结论。
2.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问答题:学校课程以及开发形式:
所谓学校课程实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发多样性可供学生选择,其目的在于尽可能的满足各社区学校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因而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参与性。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学校课程的开发可分为新编、改编、选择和单项活动设计等。
三、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能接受性
4.课程理论
•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课程目标是知道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
二、课程目标的依据
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三方面: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
•课程设计
一、什么是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
二、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
1.教学计划(课程设计)
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我国义务教育的教育计划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强制性、二是普遍性、三是基础性。
2.教学大纲(课程标准)
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一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3.教学大纲的构成:说明部分、文本部分。
•课程实施
一、课程实施的概念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二、课程实施的结构
1.安排课程表 2.分析教学任务 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 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 6.组织教学活动 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1.目标评价模式:
是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的评价模式
目标评价模式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
2.目标游离评价模式
该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而提出来的。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
3.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
该模式包括四个步骤:
a.背景评价 b.输入评价 c.过程评价 d.成果评价 第七章 教学(上)
•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一、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的统一活动。
二、教学的意义
三、教学的任务(简答)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能力、体力和创造能力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基本概念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如何认识教学过程的实质:
1.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1.认识的间接性 2.认识的交往性 3.认识的教育性 4.有领导的认识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1.简介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辨析:教学中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与人类时间活动中直接经验的获得方式不尽相同,教学中往往将直接经验典型化,简约化,主要方式是实验、演示、教学录像,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社会调查、设置模拟的生活情景让学生体验等。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简述: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由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出的观点。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为什么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1.教师在教学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三、教学过程的结构
1.引起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原则
概念: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学记》中总结“教学相长”,“启发诱导”,“藏息相辅”“预”,“时”,“孙”,“摩”,“长善救失”都属于教学原则的范围。
2.我国中学教学原则及运用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巩固性原则 4.循序渐进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进行案例分析
二、教学方法 1.概述: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a.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b.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c.学生特点 d.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e.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2.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谈话法 第八章 教学(下)
•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一、教学工作以上课为中心环节。
备课:包括1,钻研教材 2,了解学生 3,制定教学进度计划:a.学期教学进度计划 b.课题计划 c.课时计划
一个完整的课时计划,一般包括以下项目:班级、学科名称、授课时间、题目、教学目的、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进程,备注。
二、上课
1.课的类型和结构
(1)课的类型:单一课 综合课
根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类型,一般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2)课的结构: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考点)
2.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1)目标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得当(4)表达清晰(5)气氛热烈
三、作业检查与批改
四、课外辅导
五、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
学业的检查与评定俗称测验或考试,是以测验的形式定量的评定,学生个人的能力得到了结果。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未为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分组教学和道尔顿制。
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程固定的班级,根据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的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班级授课制是随着大机器生产的发展而出现的。
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梅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做了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背景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直到现在班级授课制仍然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2.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a.有利于经济有效的,大面积的培养人才 b.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c.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d.班级授课制也有它的缺点: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离;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因材施教。3.分纲教学制
一般可分为两类: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
•教学策略
一、什么是教学策略
1.对教学策略的理解
教学策略是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就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的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2.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
a.综合性 b.可操作性 c.灵活性
二、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
可按教学策略的构成因素区分
a.内容型 b.形式型 c.方法型 d.综合型 第九章 德育
•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
一、德育的概念
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总称。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二、德育的意义(简答)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三、德育目标
四、德育内容
1.政治教育 2.思想教育 3.心理健康教育 4.道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
a.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b.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c.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学习辅导、生活辅导、择业辅导。•德育过程
一、1.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进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2.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即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德育过程是教育过程,品德形成过程是发展过程。
二、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
1.德育过程的结构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四个要素组成的。
2.德育过程的矛盾 德育过程的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三、德育过程的规律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a.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
b.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
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填空)教育者应把组织活动和交往看做德育过程的基础。
a.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简答)b.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 c.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主要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同学。d.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是按照学生品德发展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组织的,因而能更加有效地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一、德育原则:
概念: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2.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a.导向性原则 b.疏导原则 c.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d.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e.因材施教原则
二、德育的途径
我国德育的途径主要有: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活动、班主任工作等。
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三、德育的方法
概念: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总和。
2.德育的基本方法:(简答、填空、选择)
a.说服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法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
使用说服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目的性 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 3.注意时机 4.以诚待人
b.榜样法 c.锻炼法 d.陶冶法 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使用陶冶法要注意以下要求:创设良好的情境;与启发说服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情景的创设。e.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第十章 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的意义
一、班级概念:班级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
班级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二、班级管理
概念: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管理资源是指: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 2.班级管理的功能:(简答)
a.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b.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c.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
1.常规管理
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2.平行管理 马卡连柯
是指班主任级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3.民主管理
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法。
4.目标管理 德鲁克
是一种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的管理,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
•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性。
2.班级管理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二、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
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 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班集体的形成
一、班集体的教育价值
1.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a.明确的共同目标 b.一定的组织结构 c.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 d.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融的氛围
2.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a.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b.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 c.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二、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一、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2.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3.班主任是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权威的;民主的;放任的二、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方法
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怎么协调:
a.充分发挥本班任课教师的作用 b.协调和指导班级团队活动 c.争取和运用家庭和社会教育力量
培养和组织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中心环节
第五篇: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考点
研究幼儿心理的方法—京师经纬教育
方法,就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也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那在心理学上的方法是什么呢?心理学在我国的发展并不是很潮流,主要的还是在应用这一块,那如何将心理学的知识应用在现实生活中呢?京师经纬教育为我们整理了心理学上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是科学的基本的方法。其主要特点就是采用规范的方法收集实际材料、数据、事实,归纳出普遍性的结论来。
研究分为横向和纵向两个类型。
横向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加以观察,求出某种心理水平的代表值,或示出几个年龄组儿童的代表值加以比较。
纵向研究:对一个或一组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即追踪),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的系统特点。
横向和纵向的研究的具体的三种方法:(1)观察法:有计划、有目的地观察儿童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做出详细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他们的心理活动的特点的方法。从时间来分为: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从范围上看: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从规模来看分为:群体观察和个体观察。
从观察者的参与与程度上看分为: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从工具使用情况来看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从设计程度来看分为:结构观察和非结构性观察。从观察目的来看分为:验证型观察和探索型观察。
二、调查法
调查法包括谈话法、问卷法、测验法和作品分析法。
三、理论研究法
儿童心理的发展是对发展趋势、发展阶段、发展模式、发展因素等的概括和总结。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格塞尔:“我们现在关于儿童和知识准务性,如同一张世界地图一般。”
京师经纬教师证培训网在长年开设北京教师资格认定试讲培训课程,该课程将系统讲解面试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答题思路,使考生用最短时间、最有效方法快速掌握面试技巧,顺利通关。欢迎广大考生过来咨询报名。如果您还有什么疑问或者想进一步了解,可致电我们:
010-56185133、010-56185131、010-56185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