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家庭暴力的原因及对策解读
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 浅析家庭暴力的原因及对策
学院: 政法学院
班级: ___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
指导教师: _____ 职称: _______
完成日期: 年 月 日
浅析家庭暴力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社会是由许多家庭组成的整体,家庭是构成社会的重要部分。家庭的和谐直接关系到社会的有序运行。然而近年来,家庭暴力事件却屡屡发生,由家庭暴力引起的夫妻离异、伤害甚至杀人案件等已经严重破坏了社会的和谐,有必要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本文以减少家庭暴力,保护妇女权益,树立女性自尊、自立、自强的观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来构思,具体阐述家庭暴力的概况、危害,并针对性的解析妇女成为主要受害者的根本原因,最后提出相关对策。希望社会高度重视家庭暴力问题,国家逐步完善法律法规,妇女增强维权意识,提高社会地位,从根本上遏制家庭暴力事件频发的趋势,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安宁。
关键词:家庭暴力;妇女;原因;对策
目 录
一、家庭暴力的概况及危害...............................................................................................1
(一)概念.......................................................................................................................1
(二)特点.......................................................................................................................1
(三)危害.......................................................................................................................2
二、家庭暴力产生的原因...................................................................................................3
(一)历史原因...............................................................................................................3
(二)法律原因...............................................................................................................3
(三)社会原因...............................................................................................................4
三、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对策.......................................................................................5
(一)提高全民素质.......................................................................................................5
(二)健全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6
(三)构筑社会防范体系...............................................................................................6 参考文献...............................................................................................................................8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重要部分,家庭的和谐关乎国家的安宁。然而近些年来,家庭暴力事件却频繁发生。比较上世纪80、90年代,家庭暴力事件已经上升了25.4%。并且根据全国妇联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30%的家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其中绝大部分是丈夫对妻子的家庭暴力。家庭暴力的屡屡发生且不断升级不仅影响到家庭的和睦,而且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安宁,成为我们必须重视的社会问题。
一、家庭暴力的概况及危害
(一)概念
家庭暴力的概念应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进行理解,广义的家庭暴力是指发生在家庭成员中的,用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被害人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的行为。家庭中的妇女,老人,儿童等都容易遭受暴力。狭义的家庭暴力,即男性用武力殴打妇女,侵犯其人身权利,给其身体和心里带来一定程度伤害的强暴行为。本文所论述的家庭暴力,主要从狭义角度进行阐述。
(二)特点
1、普遍性
当前,家庭暴力已经上升为一个全球性的社会大问题,无论是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还是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家庭暴力。施暴者殴打妇女一次,往往就会殴打第二次、第三次,精神暴力、性暴力,冷暴力等形式也普遍存在,严重侵害妇女的合法权益。
2、一定的隐蔽性
首先,家庭暴力多发生在“家”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场所,本身就具有隐蔽性,而且大多数的受害妇女认为自己遭受暴力是家务事、个人私事,怕传出去,激化家庭矛盾,加深夫妻隔阂,造成家庭破碎,势必也会影响个人名誉和事业发展。其次,家庭暴力行为也有其隐蔽性。殴打造成的皮外伤很容易发现,精神和心灵上的创伤却不易被人察觉,且后者对妇女心理状态的损害更为严重,及易引发各种精神疾病,损害受害者身心健康。
3、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家庭暴力的施暴形式多种多样,具体有: ①李周明.中国家庭存在30%的家庭暴力[N].兰州晨报,2010-06-28(1).②我国重视家庭暴力防治,维护妇女合法权益[DB/OL].人民网.法治动态专栏,2002-11-24.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一条规定,2001-12-24.④徐维华.制止在家庭中实施家庭暴力[C],中英妇女与法律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集.北京大学法律系、英国大使馆文化教务处,1996.④
③②
①第一,身体暴力。主要是指受害妇女身体受到的各种伤害,比如:殴打、扇耳光、等使妇女身体受到伤害的暴力行为。
第二,精神暴力。主要是指受害妇女精神和心灵受到的伤害,主要包括用过激的言语辱骂、恐吓威胁等手段严重伤害受害妇女的心理和自尊。
第三,性暴力。主要是指在妇女不同意的情况下,丈夫强迫与其发生性关系、性接触的行为。
第四,冷暴力。主要是指丈夫故意轻视、疏远妻子,不与其进行语言交流,导致妻子心理受伤,冷暴力多发生在高级知识分子家庭中。
4、受害者多数是女性
在我国,家庭暴力现象屡见不鲜,而妇女由于自身和外在原因成为了家庭暴力中的受害主体。家庭暴力中受害妇女人数已经超过了抢劫、强奸以及交通事故中受害妇女数量的总和,社会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三)危害
家庭暴力作为一种恶性行为,损害和摧残受害者的身心健康,给家庭和社会也带来严重影响,具体表现如下:
1、家庭暴力极大损害了妇女的正当权利
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各项正当权利,而家庭暴力却使受害妇女的人格尊严权、身体权、生命权等各种权利遭受严重损害,不仅给受害者带来剧烈的身体疼痛,而且给其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心理创口,使受害者形成严重的心理阴影,最后致使夫妻离异、家庭分裂。例如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表面上风光无限,在家里的表现却让我们大失所望,2011年8月底,李阳的妻子李金(Kim)在微博上曝光了李阳对她实施家庭暴力致使其身体受伤的的图片,引起网友热议,10月底,Kim向法院提起诉讼,申请二人离婚。11月7日,Kim再次在网上曝光了一张自己受伤的图片,由图片可以看出她颈部明显被殴打过的痕迹,并称不再对李阳对她承担责任抱有幻想。最后,法院准许二人离婚。可见家庭暴力不仅损害妇女的合法权益,而且会使婚姻破裂、家庭解体。
2、家庭暴力引发其他违法犯罪
家庭暴力极易引发其他犯罪行为,如刑事犯罪等。长期遭受家庭暴力的妇女,超过其忍耐极限时,就会失去理智、顽强反抗,从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变为施暴者,例如发生在2002年的轰动社会的李红杀夫案,来自农村的家庭妇女李红法律意识淡薄,在长期遭受丈夫对其实施的家庭暴力而不懂得反抗,最后在一次遭受丈夫张华毒打 后,忍无可忍,奋起反抗,在丈夫被自己击晕在地的情况下仍然用椽子连续击打丈夫头部,最终致其死亡,这种以暴制暴的行为不仅不能化解夫妻矛盾,而且严重破坏了家庭的和谐,影响了社会的安宁。
3、家庭暴力引发各种社会问题
家庭暴力会加深夫妻矛盾,导致夫妻感情不和、家庭支离破碎,会严重伤害孩子的心理,影响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长期在家庭暴力中生活的孩子内心往往会产生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容易引起精神疾病,损害身心健康,也极易走上极端,重复父母家庭暴力的行为,以致走上违法犯罪的不归之路,给社会也带来一系列问题。李红杀夫后,其孩子在失去父爱的环境下很容易患上自闭症等心理疾病,不能很好的成长,长大后也可能复制母亲的行为,进行违法犯罪。而李阳和妻子在婚姻破裂后,其孩子的身心健康也会遭到严重影响。
二、家庭暴力产生的原因
任何结果的产生都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家庭暴力也不例外。我国社会特有的历史、社会、法律等各种因素互相作用为今天家庭暴力的不断升级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一)历史原因
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人们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男尊女卑、夫为妻纲、三从四德等封建礼教将女子置于男子的管制之下,在古代男子可以休妻,男主外、女主内,大男子主义观念强,导致妇女没有地位,以服从丈夫为美德……封建思想的影响下,现实中很多男子仍然认为自己对妻子拥有支配权,凌驾于妻子之上,视打骂妻子理所应当,在文化程度低的偏远地区,这种思想尤为严重。李红的丈夫游手好闲、脾气急躁、性格怪戾,酒后经常无端殴打其妻子,而男权主义思想指导下的公众人物李阳,也对妻子实行家庭暴力。所以,我们应该着力改变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树立男女平等的观念,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
(二)法律原因
法律是社会良性运行的重要保证,家庭暴力的发生与法律的制定、司法执法机关的重视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1、立法内容的不完备
至今为止,我国只有《宪法》、《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对家庭暴力的行为有一些简单规定,并没有一部专门的反家庭暴力的法律法规。虽然公安机关已经介入家庭暴力,会对施暴者实施一定惩罚,但是处罚的界限很模糊,比如丈夫辱骂 并且出手打了妻子,但只打了一次,算不算家庭暴力?受害者身体伤害到何种程度施暴者才能接受处罚?所以,我国有必要制定一部《反家庭暴力法》来弥补立法方面的不足。
2、司法执法机关重视程度不够
对于家庭暴力,司法机关简单地认为它是家庭私事,没有认识到它的危害,重视程度较低,也没有设立专门处理家庭暴力问题的机构,对施暴情节轻微,造成后果较小的暴力者只是简单的予以警告、批评等,不会使其引以为戒,因而不能阻止家庭暴力的发生。为此,司法执法机关必须高度重视家庭暴力事件,并采取相关措施,对施暴情节严重者加大惩罚的力度,维护社会的安宁。
(三)社会原因
家庭暴力的发生除受历史原因影响外,还包括一定的社会因素,具体表现如下:
1、男女经济收入的差距
通常情况下,一个家庭的主要经济收入源自丈夫,妻子只是负责家庭内部琐碎事务。较大的经济差距导致夫妻家庭地位的不平等,经济收入高的丈夫在家庭中地位越来越高,要求妻子必须服从自己,日积月累变本加厉,最后就开始打骂妻子。李阳在事业上是一个成功的代表,创办的疯狂英语风靡全国,社会地位的优越感得到体现,开始厌倦家中的妻子,并出手殴打妻子。因此,在当今社会,女性也应该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增强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通过各种途径主动解决就业问题,保持经济独立,从而提高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
2、社会的容忍
丈夫打骂妻子,夫妻之间的吵闹,若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简单的一句“清官难断家务事”就在法律的约束范围把家庭暴力置之度外。大家都把夫妻之间的吵闹看成家务事,自己无权过问,应由他们自行处理,造成邻居不问,居委会不管。恰恰这种纵容的行为又助长了施暴者的嚣张气焰,使他们更加得寸进尺,最后酿成惨痛的悲剧。李红遭受丈夫的毒打村里人都知道,可是每次都没有人出来劝解,日复一日,最后由简单的丈夫殴打妻子,演变为李红杀夫案。所以,社会必须加大防范家庭暴力的力度,有效制止家庭暴力的发生。
3、受害者的“默许”
现实生活中,家庭暴力的妇女受害者,大多都会选择忍气吞声,不对外公开自己的遭遇……这种“默许”的行为,使施暴者一次又一次的变本加厉。来自农村的李红,正是由于没有在殴打初期及时采取措施制止丈夫,才有了以后经常遭受丈夫欺辱的行 为。倘若她在第一次遭受丈夫毒打后,勇敢地提出离婚,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合法权益,让丈夫的恶行公诸于世,也不会有之后的悲剧发生。因此,妇女必须端正自己的思想,提高自身法律意识,并有效地利用法律保护自己。
三、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对策
通过上述对家庭暴力特点、危害等状况的分析,明确家庭暴力产生的各种原因,全民、法律以及社会积极采取政策,从根本上制止家庭暴力的发生。
(一)提高全民素质
教育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通过加强道德和法律的教育,提高全民素质,可以有效的制止家庭暴力。
1、加强道德教育,树立男女平等观念
要减少和制止家庭暴力,首先需重视父母对儿童的教育,树立男女平等观念应从儿童做起。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从小教育儿童男女是平等的,使儿童正确认识到男女之间只是生理结构不同,社会分工不同,社会地位上是完全平等的。他们享有同等的权力,履行同等的义务。同时父母应给予男女儿童同等的爱护,不重男轻女,使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
其次,全社会大力弘扬夫妻恩爱、家庭和睦等优良风尚,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念,打好坚实的婚姻基础。夫妻之间互敬互爱、同甘共苦、彼此忠诚,并且可以采取恰当的方法及时处理双方的矛盾,搭起沟通与理解的桥梁,营造愉快和谐的家庭文化氛围,从而减少家庭暴力的发生。
最后,社会可以通过各种大众媒介大力宣传男女平等的思想,特别是在偏远的农村,使社会公民正确认识到妇女是社会的“半边天”,以及妇女在社会中起着无可代替的作用,从而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妇女的良好社会风气。
2、普及法律常识,提高全民法律意识
在许多偏远的农村地区,公民法律意识淡薄,遭受家庭暴力不知道向谁求助,不懂得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一忍再忍,助长了施暴者的嚣张气焰。李红在遭受丈夫的一次次毒打后,从没有想到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在最后宣判结束后,她泣不成声地说原以为自己杀了人会偿命,感谢法律给了她重生的机会,可以看出李红的法律意识淡薄。而李阳的妻子Kim,在遭受家庭暴力后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运用法律手段,不仅使自己不再遭受李阳的伤害,而且得到了应有的赔偿。因此为了维护公民的合法 权益,有必要普及全民的法律常识,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全民法律意识,使全社会成员知法、守法、懂法、护法,从而建设高度发达的法治社会。
(二)健全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鉴于立法不完善,司法执法机关不够重视等都是家庭暴力产生的重要原因,必须完善反家庭暴力的法律法规。
1、完善立法
我国是一个法制社会,法律虽然已经融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仍有缺陷,比如制止家庭暴力方面的立法内容仍不健全。近年来,家庭暴力的不断升级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和发展,有必要建立一部专门反对家庭暴力的法律法规,例如《反家庭暴力法》,来明确家庭暴力的概念、细划家庭暴力的界限,区分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应受到的惩罚等,使受害妇女求助时,执法机关有充分的法律依靠,有效地解决家庭暴力事件。
2、加大司法执法力度
在完善立法的基础上,必须加大司法执法力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法律的威慑力。司法执法机关应从以下三点出发:
第一,执法机关应当高度重视家庭暴力案件,不应认为夫妻吵架仅是家务事,在接到受害妇女求助时,必须依法处理。要知道家庭暴力事件的不断升级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的有序运行,并且由家庭暴力引发的血案屡屡发生。如李红杀夫案,开始仅仅是简单的家庭暴力,最后发展为血的教训。
第二,司法机关应设有专门受理家庭暴力的机构,比如设立特定的法庭,安排特定的人员用特定的程序来受理家庭暴力案件,使遭受家庭暴力的受害妇女在报案的第一时间就能受到法律的特殊保护,阻止家庭暴力事件的升级。
第三,司法机关在对待家庭暴力事件时应该遵循客观公正原则,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只要有受害者提出申请,司法人员就必须引起重视,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受理案件,收集各方面的证据,尽快做出裁决。法院宣判裁决时,应该公平公正定罪定刑,不应因为受害者和施暴者的特殊关系而减轻处罚,应深知此次的减轻处罚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而且可能导致下次家庭暴力的升级。
(三)构筑社会防范体系
面对屡屡发生的家庭暴力,除加强教育提高公民素质、普及法律知识、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外,还可以通过构筑社会防范体系来减少和制止其发生。
1、拓宽妇女就业途径 男女经济收入的差距较大一定程度上导致其社会地位的不平等,国家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增加妇女的就业岗位和工资,增加妇女的经济收入,减少男女经济上的较大差异,提高妇女的经济地位,进一步提高妇女的政治地位。这样才能增加妇女的自信心,才能在遭受家庭暴力时勇于反抗;同时也能转变男子因经济收入差异而轻视妇女地位的思想观念,阻止家庭暴力的发生。
2、加大社会的防范力度
第一,充分调动周围人员力量。妇女本身就是社会的弱者,遭遇家庭暴力时,有可能被困在家中不能及时向公安机关求救,这就需要充分发挥亲朋好友、邻居等周围人员的力量。公安机关也应该在基层增设“妇女维权报警站”,保障在接到报警时,迅速出警及时制止家庭暴力的发生。另外,应充分发挥邻里的作用,奖励举报人员,调动周围人员的积极性,使邻里认识到家庭暴力不只是一种家庭内部问题,更是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
第二,建立可靠的社会救助机构。家庭暴力发生后,受害妇女有可能会选择离家出走,去亲友家躲避一段时间,过后又会回到家庭,这种做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妇女是社会的弱势群体,社会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各地应多增设妇女定点保护站,并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家庭暴力的受害者进行帮助和教育,从而保护受害的妇女。遭受家庭暴力的妇女去保护站不应只是寻求暂时的居住场所,更应积极向救助人员请教相关的家庭暴力问题,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第三,加强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施暴者殴打妇女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恶劣的社会风气,势必严重阻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国政府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意识,使公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礼貌待人,文明做事,从而建立良好的社会主义风尚,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总之,通过分析家庭暴力的概念,明白家庭暴力的特点以及表现形式,理解家庭暴力产生的原因和对社会造成的伤害,深刻领悟家庭暴力已经严重影响家庭的和睦和社会的良性运行,因而必须通过加强教育、完善法律法规,构筑社会防范体系等途径来提高全民素质,减少家庭暴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参考文献:
[1]孙彬,姬新江.婚姻家庭法学[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2]王维航.我国现代婚姻暴力问题及对策[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2):120-121.[3]陈敏.我国家庭暴力受害人的司法保护[J].中国律师,2003,(4):73.[4]李明舜.制定反家庭暴力法的几点思考[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3,(2):23-24.[5]阙祥才.家庭暴力探析[J].湖北社会科学,2004,(4):86.[6]红子.遏制家庭暴力[N].娄底晚报,2001-3-7(2).[7]王有佳.家庭暴力透视:现代化城市生活的一颗毒瘤[N].人民日报,2003-4-3(6).[8]陈丽平.立法对家庭暴力说不[N].法制日报,2005-8-15(5).[9]江晓军.熊曙辉.长沙市芙蓉区创建“零家庭暴力社区”受肯定[N].湖南日报,2002-4-4(4).[10] 陈丽平.中国法学会反家暴网络理事会主席陈明侠呼吁尽快制定家庭暴力防治法[N].法制报社,2005-9-2(3).Analyses the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domestic violence
Abstract:Society is made up of many families as a whole, the famil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a community.Family harmony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social order running.In recent years, however, domestic violence is frequently occur, caused by family violence couples divorce, hurt and even homicide cases has severely damaged the harmony of the society,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the analysis and study.In this paper, with typical cases, in order to reduce domestic violence, protection of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women, and sets up the idea of female self-esteem, self-reliance, self-improvement,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as the goal to design, elaborates on 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domestic violence, and the root cause of the corresponding analysis women become the main victims, finally puts forwar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Want cause social concern and attention, countries gradually perfect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women to enhance the consciousness, improve the social status, fundamentally curb the rising trend of family violence, maintaining the social stability and peace.Key words: domestic violence;women;reason;countermeasure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第二篇:预防家庭暴力主原因调研对策范文
家庭暴力是一个社会问题,涉及当事人的文化层次、思想观念、生活环境、职业、心理、性格、脾气等复杂因素。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男权文化和夫权思想是家庭暴力产生的历史根源。中国封建社会有几千年的历史,封建社会“男主外、女主内”、“男尊女卑”、“三从四德”、“夫为妇纲”等夫权思想根深蒂固,有些男性始终认为在家庭
中占有绝对统治的地位,对妻子有支配权,可以随意干涉和处理妻子的人身权利,因此稍不如意,就将妻子当成攻击的对象。发生在机关干部、知识分子家庭中的暴力不断增多,大多数就是受夫权思想的影响。
(二)经济收入悬殊是家庭暴力产生的经济原因。一方面,一些男的因某些机遇而迅速致富,社会地位也大大提高,滋生了“饱够思淫欲”思想,于是赶时髦热衷于婚外情、找情人、包“二奶”,产生对妻子、家庭的不满甚至厌恶,一种是为了踢掉原配,人为制造矛盾,采取毒打妻子、在外人面前侮辱妻子人格、进行性虐待等手段,直到妻子无法忍受提出离婚为止;一种是报着玩玩而已的态度,强制妻子接纳第三者,妻子不服即发生家庭暴力。另一方面,女方收入超过男方,男的觉得没面子导致心理严重失衡,对妻子产生怨恨,于是把妻子当作发泄的对象而实施暴力。此外,还有一种是家庭困难,物质生活得不到满足,承受不了生活压力为泄苦殴打妻子。
(三)立法不完善和法律的可操作性不强是家庭暴力滋生的法律原因。我国目前还没有制定一部专门的反家庭暴力法,虽然《宪法》、《刑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都规定了禁止使用暴力虐待、残害妇女,在2001年4月实行的新《婚姻法》也对家庭暴力制定了一些具体的制裁条款,如发生家庭暴力可提出离婚,在离婚时可请求损害赔偿等,但是对于家庭暴力的有力制裁主要是依靠《社会治安管理条例》和《刑法》有关故意伤害罪、虐待罪、遗弃罪、非法拘禁罪和故意杀人罪等罪名的相关规定。对于那些伤情轻微、施暴情节较轻、后果不严重的家庭暴力行为,只能对当事人进行批评教育,因此处理力度弱,致使施暴者过后打得更凶。
(四)社会宽容促进家庭暴力的肆虐。家庭暴力长期以来被视为家庭私事,邻居不劝、社区居委会(村)不告不问、单位不管,执法机关认为“清官难断家务事”,即使被打得鼻青脸肿,如不构成犯罪,对施暴者也无法处罚,所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惩治过轻实际上是对施暴者姑息纵容,也失去了法律应有的震慑、预防作用。普遍存在执法部门对家庭暴力处理偏轻,打击不力,甚至以情代法,以情抵罪。这虽有立法不完备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人们思想上对家庭暴力的认可态度。
(五)女性软弱促使家庭暴力升级。有些女性碍于“家丑不可外扬”的心理,遭受家庭暴力时,妇女不反抗,有的怕招人耻笑,被人瞧不起,不愿意对外张扬;有的慑于丈夫的威胁,怕招来更大的伤害,不敢对外公开。施暴的丈夫当其第一次出手没有遭到反抗,便变本加厉,暴力越来越升级。试想,在发生家庭暴力时,受害妇女如能作出强烈反抗,反抗失败,即把家庭暴力公诸于众以寻求帮助,家庭暴力还会如此猖狂吗?在接待来访中,还发现有一部分人求助的目的只是想通过教育制止丈夫的施暴行为,根本不希望丈夫受到法律的制裁。可见,女人的软弱是促使家庭暴力存在和升级不可忽视的原因。
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几点思考及对策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们生活的港湾,是幸福的发祥地。和谐家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因此,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势在必行。通过上述对家庭暴力现状、危害和成因的分析,反家庭暴力应做的三件事是:一预防暴力发生,二制裁施暴者,三救助受害妇女,这就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参与。
(一)广泛开展宣传教育,营造反家庭暴力的良好氛围。首先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阵的,在全社会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妇女权益保障法》、《婚姻法》等与妇女权益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家庭暴力的社会危害,并借助新闻媒体将一些对妇女施暴的家庭暴力案件予以曝光,使不道德者受到应有的舆论谴责,从而提高广大妇女对家庭暴力的防范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使全体公民牢固树立男女平等的性别意识,营造一个尊重妇女、保护妇女、共同反对家庭暴力的良好氛围。其次要加强“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深入开展“美德在农家”、“学习型家庭”创建等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加强对公民的道德教育,倡扬遵纪守法、尊老爱幼、夫妻恩爱、邻里和睦等家庭新风尚,教育引导公民树立健康文明的家庭观念,营造平等发展、融洽和谐的家庭人文环境。
(二)加强和完善立法,为制止家庭暴力提供有力保障。
在一个法制的社会里,制止家庭暴力主要是依靠法
律,没有法律作后盾,要消除家庭暴力是难以想象的。目前,有关维护妇女权益的法律法规散见于《宪法》、《民法通则》、《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妇女权益保障法》、《婚姻法》等法律法规中,法条中存在许多的漏洞与缺失,并未提供根本防治和解决家庭暴力问题的途径。因此,预防和消除家庭暴力就要逐步完善这些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增加一些可操作
性条款,为受害者提供充分有效的法律救济手段。同时,建议制定出台《反家庭暴力法》,对家庭暴力的类型、施暴人应负的民事和刑事责任、执法工作人员职责及相应监督机制作明确的规定,使执法部门有法可依,提高法律的约束力和威慑力,让施暴者受到应有的惩罚,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遏制家庭暴力,改变目前对家庭暴力避而不管、执法不严、打击不力的状况。
(三)构筑反家庭暴力的社会网络,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反家庭暴力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各相关部门应各司其职。执法部门的干预是制止家庭暴力的最有效途径。执法部门要高度重视家庭暴力案件,建立增设“家庭暴力报警点”,“110”工作人员对家庭暴力报警案件做到迅速出警,及时制止正在发生的家庭暴力行为,解救受害妇女,对施暴者进行严肃查处。社区(村)是家庭暴力的重要发生地,是保护妇女人身权的第一道防线。社区(村)要关心所在地每一个可能发生暴力的家庭,调解家庭矛盾纠纷,将家庭暴力扼杀在摇篮中;充分挖掘社区的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组建一支有工作能力、有法律知识并热心这项工作的维权志愿者队伍,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活动,在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维护家庭及社会稳定发挥积极作用。妇联组织要履行好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职责,有效地为受害妇女伸张正义,讨回公道,优化家庭氛围,加强家庭伦理道德建设,创造有利环境,促使家庭成员间地沟通与和睦。形成一个社会、社区、司法、妇联齐抓共管的社会网络。
(四)建立社会救助机构,加强对受害者的保护。家庭暴力发生后,妇女身心受到了不同程度地伤害,束手无策,甚至是流落街头,无处可逃。如何救助这些受害妇女,让她们得到心灵上的抚慰和实际帮助显然十分必要。建议设立妇女维权站、心理咨询站、妇女庇护中心等妇女救助机构,工作职责是为受害妇女提供法律咨询,介绍反家庭暴力的常识,提高维权意识建议;安定家庭暴力受害者的情绪,给以心理疏导与治疗;为家庭暴力受害者提供临时住所,给予物质上的帮助。
(五)提高妇女素质,是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有效途径。妇女权益的享有与保护,要靠妇女自己去争取。全面提高妇女素质,对于维护妇女合法权益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要鼓励妇女通过各种渠道,学科学、学文化、学法律,不断提高科学文化水平,掌握生产技能,积极参与社会生产。妇女只有在经济上独立了,才能摆脱在家庭中依附于男人的状况。另一方面,要大力培养妇女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使她们充分认识到自身优势,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不轻易为社会和他人的态度所摆布,不断完善、充实自己,积极广泛的参与社会实践,敢于在竞争中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提高社会地位。
综上所述,家庭暴力问题决不是家庭私事,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人类文明的公敌。只有全社会都积极行动起来,共同来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才能使每个人都拥有温馨幸福的家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才能实现。
第三篇:反家庭暴力法解读
反家庭暴力法解读
反家庭暴力法的出台表明了态度,体现了进步,打通了渠道,划定了红线,营造了氛围,顺应了民意。
反家庭暴力法的出台,一是表明了国家对家庭暴力的否定和谴责,宣告了家庭暴力不是个人私事而是社会公害,不是家庭琐事,而是违法犯罪。二是彰显了国家对家庭成员合法权益的保护,是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重要举措,体现了时代的进步。三是畅通了公权力干预家庭暴力的渠道,使家庭不再是隔离于社会的孤岛,家庭成员面对家庭暴力也不再孤立无助。四是为每个家庭及其成员划定了行为红线,任何人都不得越过红线侵害其他家庭成员的合法权益。五是有利于营造全社会关注家庭暴力,反对家庭暴力的良好氛围。六是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回应了社会公众的期待和关切。
总的来讲,反家庭暴立法体现了民主立法、科学立法精神,考虑和部分吸收了各方意见,有比较大的进步。
亮点一:家庭暴力明确包含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 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
家庭暴力的概念比较符合中国国情,基本与国际接轨。从行为类型来看,除了身体暴力,明确包括精神暴力,“等侵害行为”给了法官具体情况的自由裁量空间,可以把性暴力纳入“等”的行为类型之中。实践中,家庭成员之间的性暴力客观存在,已经有很多案例。定义虽然没有明确列举性暴力,但“等侵害行为”的表述,为日后制定实施细则或司法解释留有空间。
亮点二:共同生活的人之间实施的暴力行为参照反家暴法 第三十七条规定,家庭成员以外共同生活的人之间实施的暴力行为,参照本法规定执行。在附则中增加准用条款,扩大了家庭暴力法的主体适用范围,有着同居关系、抚养照料关系、家庭雇佣关系等共同生活的人之间实施的暴力行为都可以依照反家暴法规制。反家庭暴力法不是婚姻家庭法,是社会保护法,家庭成员以外有着共同生活关系的人之间的暴力和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具有共性。这样可以更加有力地保护亲密关系中的受暴人基本人权,也是对我国反家暴运动的总结。
亮点三:强调预防为主,尊重受害人真实意愿,特殊保护 第五条规定,反家庭暴力工作遵循预防为主,教育、矫治与惩处相结合原则。反家庭暴力工作应当尊重受害人真实意愿,保护当事人隐私。
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孕期和哺乳期的妇女、重病患者遭受家庭暴力的,应当给予特殊保护。
反家庭暴力法明确了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工作的五项基本原则。即对家庭暴力零容忍的原则;共同责任原则;预防为主,教育矫治和惩处相结合的原则;特殊保护的原则;尊重受害人意愿,保护当事人隐私的原则。
反家庭暴力工作应当尊重受害人真实意愿,同时应根据家庭暴力的不同程度而有所区别,对于轻微家暴行为,尊重受害人真实意愿有利于婚姻关系的稳定;如果施暴人的行为涉嫌犯罪,公权力就应及时干预。特殊保护很有必要,尤其是对儿童的保护。
亮点四:遭遇家暴可报警或起诉
第十三条规定,家庭暴力受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可以向加害人或者受害人所在单位、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妇女联合会等单位投诉、反映或者求助。有关单位接到家庭暴力投诉、反映或者求助后,应当给予帮助、处理。家庭暴力受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也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
反家庭暴力法为家庭暴力受害人设立了较为充分的救济途径,包括家庭纠纷的调解,报警求助,申请庇护,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起诉追究法律责任等等。亮点五:强制报告义务
第十四条规定,学校、幼儿园、医疗机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救助管理机构、福利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现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遭受或者疑似遭受家庭暴力的,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同时,第十三条规定,单位、个人发现正在发生的家庭暴力行为,有权及时劝阻。
强制报告义务可以及时发现家庭暴力,最大限度保护未成年人、精神病人、失智老人、残障人士等没有行为能力或者限制行为能力等弱势群体。
强制报告义务是对第五条特殊保护的具体化。第三十五条明确不履行强制报告义务的法律责任,联系起来看,这增强了该项特别保护措施的强制力。亮点六:紧急庇护制度
第十五条规定,公安机关接到家庭暴力报案后应当及时出警,制止家庭暴力,按照有关规定调查取证,协助受害人就医、鉴定伤情。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因家庭暴力身体受到严重伤害、面临人身安全威胁或者处于无人照料等危险状态的,公安机关应当通知并协助民政部门将其安置到临时庇护场所、救助管理机构或者福利机构。第十八条规定,县级或者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可以单独或者依托救助管理机构设立临时庇护场所,为家庭暴力受害人提供临时生活帮助。
在家庭暴力的处置一章中,创设了强制报告制度,告诫制度,撤销监护制度,紧急庇护制度。这些制度的设立构建了处置家庭暴力的措施体系。亮点七:公安告诫制度 第十六条规定,家庭暴力情节轻微,依法不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由公安机关对加害人给予批评教育或者出具告诫书。同时明确了告诫书的证据作用。第二十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涉及家庭暴力的案件,可以根据公安机关出警记录、告诫书、伤情鉴定意见等证据,认定家庭暴力事实。
公安告诫制度为警察及时干预家庭暴力提供了利器。书面告诫可以警告施暴者不得施暴,不构成治安管理处罚的家庭暴力,警察可以通过出具书面告诫书的形式,是公安机关及时介入家庭暴力的中国经验。同时,书面告诫书具有证据的作用,书面告诫可以作为人民法院认定家庭暴力的证据。根据这一证据,法院可以裁定人身安全保护令,或者判决准予离婚,对受害者给予损害赔偿。亮点八: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
第四章“人身安全保护令”包括十个条文,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不再依附其他诉讼,明确“当事人因遭受家庭暴力或者面临家庭暴力的现实危险,向人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当事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因受到强制、威吓等原因无法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的,其近亲属、公安机关、妇女联合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救助管理机构可以代为申请。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应当以书面方式提出;书面申请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申请,由人民法院记入笔录。
人身安全保护令案件由申请人或者被申请人居住地、家庭暴力发生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管辖。
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措施包括禁止被申请人实施家庭暴力,禁止被申请人骚扰、跟踪、接触申请人及其相关近亲属,责令被申请人迁出申请人住所,保护申请人人身安全的其他措施。
人身安全保护令由人民法院执行,公安机关以及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应当协助执行。
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总体上比较完整,包括申请、管辖、形式、措施、期限、执行等。长期以来,人身安全保护令需要依附其他案由,此次反家暴法将人身安全保护令规定为独立案由是一个突破,家庭暴力受害者可以独立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特别有利于及时保护家暴受害人。扩大了申请人的范围,近亲属、公安机关、妇女联合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救助管理机构可以代为申请。对于书面申请有困难的可以口头申请。同时,将法院受理的保护令申请分为一般保护令和紧急保护令,情况紧急的,应当在24小时内签发保护令。这有利于及时阻断家庭暴力,隔离施暴者,避免暴力升级,以最大限度保护家暴受害者。
家暴法除强调预防为主外,一个很大亮点就是专章规定人身安全保护令。除规定通常保护令,增加紧急保护令;保护令内容除了禁止令、迁出令,还有弹性规定,根据当事人需要,采取其他措施,对法官运用自由裁量权,用足保护令措施,依法及时制止暴力发生提供了依据,值得肯定。第三十四条规定违反保护令的法律责任,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使保护令发挥作用有了更切实的法律保障。亮点九:构建多机构合作反家暴机制
第四条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妇女儿童工作的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有关部门做好反家庭暴力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司法机关、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依照本法和有关法律规定,做好反家庭暴力工作。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反家庭暴力工作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
反家庭暴力法构建了多部门、多机构合作的反家暴机制。明确反家暴是国家责任,由政府负责妇女儿童工作的机构牵头,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督促其他部门的反家暴工作,具体规定了司法机关、医疗机构、幼儿园、学校、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妇联、残联等在反家暴工作中的职责,反家庭暴力工作不是某个组织的事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该法分为六章,对家庭暴力的范畴、预防、处置、人身安全保护令和法律责任作出规定。家庭暴力的范畴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均属家庭暴力。
法律设立了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规定当事人因遭受家庭暴力或者面临家庭暴力的现实危险,向人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在当事人因故无法申请人身保护令的情况下,近亲属、公安机关、妇女联合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救助管理机构可代其向法院作出申请。此外,法律规定,紧急情况下人身安全保护令应在24小时内作出;人身安全保护令失效前,法院可根据受害人的申请撤销、变更或延长。
法律明确了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保护措施。当发现这类人群遭受或疑似遭受家庭暴力时,学校、幼儿园、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救助管理机构、福利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有强制报告义务,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未按规定报案,造成严重后果的,上述机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将受到处分。
对遭受家庭暴力的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孕期和哺乳期妇女以及重病患者,法律则要求给予特殊保护。反家暴法附则中还规定:“家庭成员以外共同生活的人之间实施的暴力行为,参照本法规定执行。”这意味着有同居关系的人之间发生的暴力也被纳入家庭暴力,受法律约束。
会议结束后,全国人大常委会社会法室负责人郭林茂先生回答中外记者有关反家暴法的问题。
《检察日报》正义网记者:我有一个问题,众所周知,清官难断家务事,这次常委会以立法的形式介入家务事,请问将采取哪些有效措施来进行反家暴?这些措施是否有助于破解现实中的起诉难、认定难和举证难?谢谢!社会法室负责人郭林茂:这个问题我来回答。清官难断家务事,这句中国的俗语是真实的。从今年8月份反家庭暴力法进行初审,到现在的这次常委会二审通过,我深深地感到“清官难断家务事”深刻的含义。为什么清官难断家务事?因为我国特殊的文化背景,特殊的发展现状决定了中国的家庭关系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就是这种特殊性和复杂性,成为我们反家庭暴力法立法的难点,怎么解决这个难点,我们现在的法律主要从两方面来解决这个问题。
一是预防,二是制止。法律就家庭暴力的预防专设一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调国家以及有关组织、媒体及教育机构有责任有义务宣传教育家庭美德和反家庭暴力。二是强调政府及有关组织有责任有义务进行反家庭暴力的培训及预防工作。三是人民调解组织及用人单位,有义务对家庭纠纷、家庭矛盾进行调解。四是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的监护教育,应该采取文明的方式,不得采取家庭暴力。于制止,我们专设了家庭暴力的处置和人身保护令两章。关于制止家庭暴力我们采取了很多手段、很多措施。但是主要的措施是三项,这三项也是我们反家庭暴力法的亮点。一是强制报告。受到家庭暴力侵害的受害人及其代理人和近亲属,都可以向有关的单位进行求助,也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但是对一些特殊的团体,我们就采取强制报告制度,怎么规定?我们的学校、幼儿园、医疗机构等其他单位,发现无民事行为能力及限制行为能力的人遭受了家庭暴力,有责任、有义务向公安机关报案,这是一个法定职责,不报案会怎么样?在法律上有一条规定,应该承担法律责任。这就是我们说的强制报告。
二是告诫书。实施家庭暴力的加害人,公安机关处理以后,如果不构成治安管理处罚,那么公安机关就对他进行批评教育,同时可以给他出具一个告诫书。这个告诫书要记录加害人的身份问题、实施家庭暴力的事实陈述以及不得再实施家庭暴力的警告,并且这个告诫书可以成为人民法院审判家庭暴力案子的证据。
三是人身安全保护令。所谓的人身安全保护令就是当事人受到家庭暴力或者面临家庭暴力的状况,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人民法院应该受理。对一些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以及由于强制、威吓无法进行申请的特殊人,其他有关组织和个人还可以代为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人民法院必须受理,人民法院一般情况下在72小时要做出裁定,是发人身安全保护令、还是不发,特殊情况24小时必须做出。
关于人身保护令的内容,我们法律也作出了规定,比如停止家庭暴力,规定不得跟踪、追踪以及骚扰申请人及申请人相关的亲属,可以责令被申请人迁出当事人住所等等。为了保证人身保护令的执行,法律明确规定,人身保护令是人民法院以裁定的形式做出,人身保护令的执行机关是人民法院,公安机关及有关的社会组织,包括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协助执行。法律责任还规定,违反人身安全保护令,构成犯罪的要依法承担刑事责任,不构成犯罪的人民法院可以训诫、进行罚款,也可以进行拘留,这就是我们对家暴进行的制止。
借此机会我向大家解释一下,反家庭暴力法自从8月份初审以后,我们把一审稿在中国人大网进行了公布。公布以后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有近9000人提出了四万多条意见,我们很感谢大家对反家庭暴力法的关注,也说明了社会公众对家庭暴力这种不良行为甚至野蛮行径强烈制止的要求。大家反映的意见都是好的,包括希望扩大家庭成员的范围,希望增加家庭暴力的类型,这些意见都很好,有的我们接受了,有的我们没有采纳。为什么?我在这里给大家作一解释,就是我前面所说的,中国家庭关系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要求我们制定这部法律时必须要综合考虑,我们要对反家庭暴力有一种旗帜鲜明的态度,要坚决反对家庭暴力,但是我们又要考虑到,公权力对家庭关系这种私人空间的介入程度。对家庭暴力的现象要有有效的办法进行制止,但是我们也要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大家普遍的认知程度及我国的发展状况,说到底就是要符合中国实际,我们要依法治国,我们还要以德治国,要通过正面的宣扬,宣传我们和谐的家庭关系。我们要考虑主管部门的意见,我们也要考虑其他部门的看法,我们要考虑家庭暴力这种单独的行为,这种不文明行为,这种不良现象,我们也要考虑整个国家制度的设计。在各种事项考虑的情况下,形成了目前的稿子。当然,我也相信,随着大家对家庭暴力这种不良行为的认知程度的统一,随着我们一定实际情况的条件成熟。我也相信,在一定的时候,对我们现在的有关规定进行补充,进行修改,使我们的反家庭暴力工作更有用、更切合实际。刚才记者说了,规定这些内容能起什么作用?起码能起三个作用:一是让全社会认识到什么是家庭暴力,家庭暴力是不能允许的,国家有这种态度,全社会有这种态度。二是通过制定这部法采取一些措施,我们有一种办法使家庭暴力不发生,进行预防。三是通过制定这部法使我们的反家庭暴力有手段,特别是有法律的手段,使实施家庭暴力的人得到法律应有的惩处。整体来说,通过这些行动,最大的作用是促进我们和谐的家庭关系的建立。谢谢!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我想问一下,反家庭暴力法对家庭成员的概念并没有明确的界定,请问家庭成员的概念包括哪些人员?第37条有一个附则的规定,是家庭成员以外共同生活的人适用反家庭暴力法,怎么理解共同生活?包括哪些人?比如同居者和离婚后因住房条件限制,居住在同一个屋檐下的前配偶,日间照料孩子晚上离开的公婆和儿媳、岳父母和女婿之间,是否算家庭成员以外共同生活的人?
社会法室负责人郭林茂:我回答一下这个问题。我前面说了,这次立法中遇到的最大问题、难点,就是家庭成员包括哪些?家庭暴力是哪种形式?现在家庭成员的范围,在现有的法律规定是比较明确的,姻亲、血亲及收养形成的法律关系,这就是家庭成员。但是具体到反家庭暴力的家庭成员就复杂了,这三种关系形成的法律关系的之外人员,反家庭暴力法的家庭成员是指什么?前提还是姻亲、血亲及收养形成的法律关系,你提到第37条,是这么规定的,家庭成员以外共同生活的人员,这些是指哪些?比如监护关系、寄养关系,还有你刚才所说的同居关系,也在这里面,还有一些其他关系。这些关系应该是家庭成员以外共同生活的人员,但是为什么我们不点这些人员,为什么把这条放到附则中,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这部法律是反家庭暴力法,主要是家庭成员之间发生的暴力行为这部法律要管。但是家庭成员以外的这种行为,严格地说不叫家庭暴力,所以不是适用本法,是参照本法执行。二是为什么不把各种关系都点出来,大家都知道同居关系在我们国家的法律制度中是不受法律保护的,所以我们点出来以后,意味着这种关系是不是法律认可。法律具体适用的过程中,人民法院有司法解释,也是给以后人民法院判案案件做司法解释留下一定的空间。谢谢!
美联社记者:关于反家庭暴力法当中的第37条,家庭成员以外共同生活人实施的暴行。我想问一下,在这个定义当中,包括不包括同性恋的居住者?谢谢。
社会法室负责人郭林茂:刚才我说了,第37条有这么几个意思:一是指的家庭成员以外;二是共同生活;三是参照本法执行不是适用本法。我前面说了,我们这种家庭成员之外共同生活的人,包括监护、寄养、同居生活的,但是对同性恋的到现在我们的法律没有规定,也没有这个事情。谢谢。由此可见,我国对于妇女的权益保护,以明确法律法规,确保妇女权利的最大化为目的。
第四篇:浅析家庭暴力的成因及对策
摘要:家庭暴力是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行为。日益严重的家庭暴力危害了受害者的身心健康侵犯了受害者的合法权益破坏了社会稳定和发展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给予家庭暴力的受害者更全面、更具体、更适当的协助以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必须建立法律、社会、心理各层面的社会支持体系。
关键词:家庭暴力危害成因对策
家庭暴力是一般公众和学者近年来最为关注的问题。尽管有法律保护妇女不受虐待,但是家庭暴力案件很少能得到起诉,除非打成重伤或出现致死人命的情况。许多受虐妇女因此丧失了起诉的勇气,不得不继续维持暴力的婚姻关系。有些人甚至去走极端,主张只有用暴力和谋杀的手段才能结束这种关系。北京市婚姻家庭研究会在年主办的一次婚姻质量调查表明,不论程度频率如何,丈夫打过妻子的占.%;妻子打过丈夫的占.%。中国目前正在展开关于家庭暴力对策的讨论,从立法和司法的角度确认这一针对妇女的暴力罪行,并找到制止此类行为的对策。
我国年月实行的新婚姻法对家庭暴力制定了一些具体的制裁条款,如将家庭暴力作为受害方提出离婚的一个条件,受害方离婚时可请求损害赔偿等,还明确规定受害方可以请求公安机关援助和居委会进行劝阻,因此,家庭暴力绝不是“家务事”,而是一种法律予以制裁的行为。
本文试就家庭暴力内涵、现状、危害、成因、预防与对策等方面谈一些拙见以期人们从法律、社会、心理各层面对家庭暴力的受害者给予更全面、更具体、更适当的协助以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
一、家庭暴力的内涵
在国外关于家庭暴力的研究及立法较我国进行得早并经历了多年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如英国学者认为“家庭暴力是指男性伴侣为了支配和控制女性在他们关系存续期间或终止之后对女性所施行的暴力和虐待行为”不论这种行为是肉体的、性的、心理的、感情的、语言上的或经济上的等等从英国学者观点看出“家庭”不仅指有婚姻关系、身份关系的生活共同体而且还包括同居关系及婚姻关系终止后出现的暴力行为。行为方式不仅有直观性还有非直观性的。可见家庭暴力是许多不同行为所体现的一种共同性这些行为的共同目的都是施暴者为了实现对受害人的控制。
我国学者一般认为家庭暴力是指在家庭内部出现的侵犯他人人身、精神、性方面的强暴行为。按其危害程度可分为重大暴力与一般暴力两类。按照表现形式,家庭暴力可分为以下三类
()身体暴力包括所有对身体的攻击行为如殴打、推搡、打耳光、脚踢、使用工具进行攻击等。
()语言暴力以语言威胁恐吓、恶意诽谤、辱骂、使用伤害自尊的言语从而引起他人难受。
()性暴力故意攻击性器官、强迫发生性行为、性接触。
二、家庭暴力现状
近年来,妇女运动越来越多地关注针对妇女的暴力这一问题,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男性针对女性的暴力行为作出解释。
自由主义女权主义和心理分析派把暴力看作少数人的变态;社会结构论的解释则认为,暴力行为是社会的阶级差别所带来的挫折感和压抑感导致的;由于社会上有些人不能实现自己心中的目标,由于相对贫困和绝对贫困,由于恶劣的住房,恶劣的工作环境,由于缺少工作机会,一些人才会变得有暴力倾向,因此,对妇女施暴的现象较多发生在社会的下层。有许多女权主义者对暴力现象持有这样的看法:如果像统计数字所表明的那样,强奸犯大多数对于被害妇女不是陌生人而是熟人,那么这种暴力行为就应当说是由不平等的权力关系造成的。有学者提出,家内的男女不平等与家庭暴力有直接的关系;如果夫妻平等的家庭增加了,家庭暴力一定会大大下降。
自内罗毕战略提出与针对妇女的暴力作斗争以来,各国妇女作出了积极的努力,从妇女教育和受虐妇女庇护所,到全女性警察部队的成立,一场全球性的反对对妇女施加暴力的运动正在蓬勃兴起。不少人提出建议,应当建立一个全球性的网络,把针对妇女的暴力这一问题摆进世界人权问题的议事日程当中去。这个专门对付针对妇女的暴力的全球性网络将把社会工作、法律、教育、卫生及受虐妇女庇护所等各方面的力量聚集在一起,帮助受虐妇女。
(一)家庭暴力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是影响家庭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以北京为例,年以来,妇联系统接访的人次中,家庭暴力投诉案件件次,占总数的。打进热线的人次中,涉及家庭暴力的人次,占总数的。家暴致伤鉴定中心先后为名家庭暴力受害者进行了伤痕鉴定。对名公众抽样调查显示,夫妻吵架后动手的占,的人认为存在家庭暴力现象。
第五篇:浅谈家庭暴力及其对策(修改稿)1
浅谈家庭暴力及其对策
钟山一中 杨 文
【内容提要】家庭暴力是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行为。日益严重的家庭暴力危害了受害者的身心健康,侵犯了受害者的合法权益,破坏了社会稳定和发展,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家庭暴力不仅发生在经济落后的地区、家庭,也常发生在高知识分子的家庭,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其造成的危害却是相同的。家庭暴力破坏了家庭的和谐,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旨相背离。故笔者建议,公众应了解家庭暴力的现状、危害及对策,从而共同来反对家庭暴力。
【关键词】家庭暴力 现状 危害 对策
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元素,当这个本应饱含温馨和睦的空间被内部暴力侵蚀时,不论是主动施以暴力的一方,还是在恐惧中被迫面临暴力的一方,在家庭维护失控的同时都成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暴力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点:“冷暴力”、“精神虐待”等逐渐成为谈论家庭暴力问题时频繁出现的关键词。走近家庭暴力,我们会体尝到那么多家庭从美满到破碎的辛酸泪。笔者试从家庭暴力的内涵、现状、危害及其防止家庭暴力的对策等方面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家庭暴力的内涵
(一)家庭暴力的概念及构成
家庭暴力是古今中外家庭中常见的一种不道德的社会现象。目前,综观我国法学界关于家庭暴力含义的界定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家庭暴力是家庭成员对妇女的暴力;一种观点认为,家庭暴力是家庭成员对其他家庭成员包括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的暴力行为。这两种观点的主要分歧是对家庭暴力受害者范围的界定。①
就笔者而言,我倾向于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一)》第一条的表述:即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的行为。该定义详细地界定了家庭暴力的手段、主体及其所造成的后果,把家庭暴力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在实践中,衡量家庭暴力还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家庭暴力侵害的必须是公民的人身权。第二,家庭暴力实施的必须是暴力行为。第三,家庭暴力侵害的是家庭成员。第四,家庭暴力的实施者必须是故意的。
(二)家庭暴力的特征
由于家庭暴力多发生在家庭的内部,受害者往往无力或不愿公开,加之公众的漠视和司法机关的介入不够,从而使家庭暴力与发生在社会上的暴力相比具有以下特征:
1、普遍且严重性
据全国妇联近五年的调查结果,我国30%的家庭存在暴力,家庭暴力已成为社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而且,随着暴力手段的不断升级,致使家庭破裂,家庭成员伤残、自杀或他杀的恶性案件时有发生。同时,由于救济措施的不完善,家庭暴力呈不断蔓延的趋势。②
2、主体的特定性
家庭暴力的主体是特定家庭成员,一般丈夫是施暴者,妻子是受
害者。文化程度低的群体占多数,达73%。由于这些人文化水平较低,行为粗野,当家庭发生矛盾时,总是以武力解决。
3、隐蔽性和长期性
家庭暴力通常发生在家里,除了当事人外,常不为他人所知,故其具有隐蔽性。受害人也常因碍于情面,不愿“家丑外扬”。据有关调查,家庭暴力公之于众的很少,仅占实际数量的10%。受害人也常因缺乏多次累积的伤情原始记录和法医鉴定依据,致使调解和诉讼困难,受害人合法权益得不到及时保护。同时,施暴者对家庭成员往往继续加害,受害者长期遭受侵害,有的长达十几年,甚至几十年。
4、多样性和复杂性
目前的家庭暴力形式多样,既有对家庭成员肉体的暴力,包括殴打、脚踢、烧烫等伤害身体的攻击行为;又有精神暴力,包括用语言威胁、恐吓、恶意诽谤、辱骂、使用伤害他人自尊的用语或足以引起他人强烈不满的言语等等;还包括性虐待,主要指刻意攻击他人的性器官,以胁迫或暴力方式强迫发生性接触、性交等行为。不仅如此,在一些城市家庭中,“冷暴力”已日益普遍。所谓“冷暴力”是指在夫妻双方产生矛盾时,漠不关心对方、将语言交流降到最低限度、停止或敷衍性生活、懒于做一切家务工作等非正式暴力行为。同时,家庭暴力在产生原因和危害等方面表现出空前的复杂性,其产生既有观念因素,又有经济因素、家庭结构等方面的原因。
5、循环性和延伸性
家庭暴力的发生一般呈循环性,其进程大致为:紧张阶段,即双
方出现言语攻击和敌对状态;暴力阶段,即紧张压抑爆发为对受害者的攻击;亲密阶段,即施暴者表示悔恨,使受害人满怀希望,但绝大多数情况是这一循环再次简单重复。另外家庭暴力呈延伸性,一方往往将对方的亲属作为泄愤对象,有的将插足家庭的第三者作为报复目标,把家庭纠纷的矛头指向他人。
6、解决手段的非法律性
从目前现状看,在家庭暴力发生后,绝大多数家庭成员选择非法律手段解决,他们或找亲友和干部调解,或找家人出面协调,还有高达30%的受害者试图以暴力相报复。而有关部门则往往以“家庭暴力”是家务事为由,对家庭暴力置之不理,致使一些家庭暴力案件长期得不到解决,有的甚至发展为恶性刑事案件。③
7.举证难
家庭暴力的隐蔽性和当事人证据意识低下,决定了其举证困难,这是司法实践中明显存在的困难。因此,笔者建议,司法实践中对家庭暴力所涉及的证据的采取、证明标准等规定应灵活运用,适当降低家庭暴力受害者的举证责任。
二、家庭暴力的现状
(一)中国家庭暴力的现状
家庭暴力作为一个全世界的热点问题,在我国也不例外。以北京为例,2000年以来,妇联系统接访的2232人次中,家庭暴力投诉案件486件次,占总数的21.8%。打进热线的1244人次中,涉及家庭暴力的有175人,占总人数的14.06%。家暴致伤鉴定中心先后为222
名家庭暴力受害者进行了伤痕鉴定。对1230名公众抽样调查显示,夫妻吵架后动手的占32.2%,91%的人认为存在家庭暴力。④
1、中国家庭暴力原因研究
中国对家庭暴力原因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实证的调查资料不足,缺乏家庭暴力成因的理论。家庭暴力是一种暴力行为,它实施的原因和其他暴力行为的原因有共同之处。同时家庭暴力又是发生在特定成员之间的行为。施暴者和受害者之间组成稳定的家庭,决定了家庭暴力的发生还受到家庭传统文化、社会家庭观念以及社会变迁的影响。家庭暴力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社会因素的作用,又有主体因素的影响,从而构成复杂的原因系统。
中国家庭暴力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即家庭内部的原因,主要表现在:
第一、经济收入是家庭暴力产生的内部经济根源。激烈的社会竞争给人们带来了较大的生存压力,当夫妻一方或双方失业,家庭生活来源短缺时,家庭矛盾突出引发家庭暴力的产生。特别是作为“一家之主”的丈夫,一旦失业或工作不景气而面对巨大生活、思想和生存压力时,常会通过酗酒宣泄,而酗酒又是引发家庭暴力的重要动机。
第二、当事人思想认识存在误区。作为受害者,常抱着“家丑不可外扬”的心理,不敢声张,默默忍受痛苦。由于大多数受害者为妇女,而很多妇女又无法制观念,运用法律保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不强。对大多数受害的母亲来讲,孩子是她的一切,为了孩子,受害的妇女遭遇家庭暴力后会忍耐。对施暴的父亲而言,也是如此。在家庭暴力
发生后,为了孩子,双方都会做一定的妥协,但遗憾的是,往往在这之后还是无法制止的家庭暴力。
外部原因,即家庭内部因素之外的原因,归结起来有很多,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传统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男权文化和夫权思想是家庭暴力产生的历史文化根源。“男尊女卑”、夫权统治贯穿数千年的中国历史;“三从四德”,将女性置于男性统治之下。对子女则实行惩戒之术“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父叫子死,子不敢不死”,推行“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封建礼教。掌握家庭经济权的家长,对家属当然地享有至高的支配权,从而使干涉与侵害妇女、子女人身权利的行为合法化。直至今天,崇尚男性对女性暴力、父母对子女惩戒的历史传统依然深刻地影响当代中国家庭。
第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腐朽思想和陋习不同程度地波及家庭。家庭成员的道德观念、法制观念淡漠,婚外恋、重婚等社会丑陋现象的存在引发了家庭暴力,施暴者由于人格障碍或心理疾病,为了达到自己畸形目的对妻子实施家庭暴力。很多男性因为经济收入的变化而出现了外遇,从而使用暴力逼迫妻子离婚。
第三、立法上的不完备和法律在司法实践中的可操作性不强,使施暴者不能被有效制裁。
家庭暴力也不是一般的治安问题,还涉及到感情因素。通常司法人员认为“清官难断家务事”,他们怕自己正儿八经的去处理了,可当事人之间马上又和好了,反过来还怪自己多管闲事,所以常采取漠
然态度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使家庭暴力在某种程度上成了相关部门不管不问的真空地带。
2、中国关于家庭暴力的立法和执法现状
中国政府历来重视对妇女权益的保护,为了切实保护妇女的人身权利和实现各个领域的男女平等,近年来,在反家庭暴力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成立维护妇女儿童权益的专门性的政府机构,成立政府部门、司法机关和妇联组织等合作维护妇女儿童权益的协调议事机构,在公安机关建立家庭暴力投诉受理机构,建立法院特邀陪审员制度,建立妇女援助机构,建立家庭暴力伤残鉴定中心和庇护所,充分发挥妇女组织反家庭暴力的优势。同时在国家级立法中对家庭暴力问题予以明确规定的呼声越来越高。中国家庭暴力的立法现状:中国关于家庭暴力的法律很多。《宪法》规定了保障公民权利、男女平等是中国反家庭暴力的立法依据。《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继承法》中都有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规定,《婚姻法》是中国第一部明确规定“禁止家庭暴力”的法律。其中规定了家庭暴力受害者的救济措施:受害者有权向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所在单位和公安机关等求救;相应的机构应受害者的请求采取救助措施;对构成犯罪的司法机关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规定实施家庭暴力为法院准予离婚的法定情形之一,并规定因家庭暴力导致离婚的,受害者有权请求损害赔偿。笔者认为《婚姻法》的这条规定是维护妇女不受家庭暴力最得力的规定。⑤
中国家庭暴力的执法现状:相关部门采取的有效措施还是不够的,成效较低。上面所涉及到的诸多维护妇女权益的部门,在很多地方还是没有。而且,在不同的地方,各个部门间的职权划分也不够明确,执法程序也不规范,造成了对家庭暴力的制裁不力。例如,在某
些地区,目前处理家庭暴力问题的部门就几个:一是派出所,家庭暴力一旦超出受害者的忍耐限度,首先想到的就是报警。但警察的处理是很有限度的,一般是解决当下的冲突,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二是法院,法院的局限性更大,除非是到了离婚的地步,否则当事人不会就家庭暴力起诉到法院的。三是妇联,妇联是专门维护妇女权益的部门,但在实践中,当事人往往没有法律意识,不知道找妇联,即使找了,妇联也要通过其他部门的合作才能做好维权工作。这形成了一个现象,公安局与法院是被动的维权部门,妇联是主动的维权部门,但接触当事人最多的还是两个被动职能部门。这说明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即妇女不能很好的意识到应该好好维护自己的权益,而即使有这个意识,也找不到好方法。
(二)家庭暴力的发展趋势
家庭暴力作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1、数量不断上升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总体来看,我国20世纪90年代发生的家庭暴力案件与80年代相比上升了25.4%。21世纪的发展速度会更快,2002年全国妇联组织接受关于家庭暴力信访的案件高达3.66万件,数量比往年上升了40%。
2、精神暴力更为普遍
一般情况下,提起家庭暴力,人们往往就会想到身体伤害。而中国法学会进行了一项名为“反对妇女的家庭暴力对策研究与干预”的
研究,结果表明,与拳脚相加的身体暴力相比,精神伤害排第一位,其次为身体伤害,性伤害排第三位。
3、青少年实施家庭暴力的现象越来越突出
以往常见的家庭暴力是丈夫虐待妻子,父母殴打孩子,但目前看来青少年对家长实施暴力的现象屡见不鲜,且使用的手段往往更为残暴、凶狠,由此造成血淋淋的家庭惨案时有发生。
三、家庭暴力的危害
家庭暴力不仅因为行为人的不法行为直接针对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给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了一定的伤害后果,而且也严重危害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一)对社会的危害
家庭是社会的组成细胞,家庭的和谐关系着社会的稳定,故家庭暴力严重地在危害了社会的安定、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社会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社会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是社会生存、发展的创造者。而那些受家庭暴力侵害的人,在其生命、生存及人身权利、人格名誉等这些做人最基本的权利都被暴力所侵害、所剥夺的情况下,在身心受到严重伤害的情况下,又如何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社会生产、发展中去呢? 家庭暴力不仅严重侵害了这部分人的人身权利,而且影响了他们参与社会活动、社会生产的积极性,从这个意义上讲,也直接或间接地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二)对家庭的危害
1、家庭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
在探讨家庭暴力的问题时,孩子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很难想象在一个充满暴力、充斥吵骂、怨恨和悲愤的家庭中,其孩子会是幸福、快乐的,相反,家庭暴力中的暴力肯定会给孩子留下长期的心灵创伤,对其生理、心灵必然会带来较大伤害,也会给他们的心理投下灰暗、悲伤的阴影,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子女,大多数患有恐惧、焦虑、孤独、自卑不相信任何人等心理障碍。在他们长大之后,如果其心理得不到诊治,很可能成为新的家庭暴力的实施者,其中有的人甚至会成为敌视社会、报复社会的人,结果走上犯罪的道路。
笔者认为,如果一个家庭发生暴力,其结果对男生和女生的影响会不同。对男生来说,在发生家庭暴力的家庭中成长起来,他就有可能效仿暴力。在他日后组建了自己的家庭,遇到不顺心的事时会拿妻子出气,大打出手。对女生来说,她则会畏惧暴力,产生自卑心理,遇到有暴力倾向的人就特别害怕,不敢抗争,同样是悲剧,可能对女生的影响更大。
2、对妇女的影响
家庭暴力以及由此引发的女性犯罪的确不容忽视,家庭暴力严重摧残了妇女的身心,导致妇女走上犯罪的道路。家庭暴力受害人绝大多数是妇女,她们受到肉体和精神的双重伤害,只不过因为身体上的损伤是外在的、较明显而吸引了人们更多的注意,精神上的损伤是内在的、较为隐蔽而容易被忽视。其实,精神上的创伤往往比身体上的创伤更难以愈合,遭受暴力的妇女长期生活在恐怖、紧张的气氛中,心里充满了恐惧和悲哀,有的悲痛欲绝,导致心情抑郁或精神分裂,在找不到正当的解决途径的情况下,她们只好采取回娘家、出走,甚至自杀等消极反抗方式。
从而可以看出,社会对于这些女性的犯罪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有专家呼吁,对于因家庭暴力而走向犯罪歧途的女性,除非客观危害或主观恶意特别严重,在裁量刑罚时应该酌情从轻。笔者认为,全社会共同努力、为被害妇女提供多元化的社会救济手段是有效地减少及根除家庭暴力现象以及由此诱发的女性犯罪的根本举措。不仅要增强广大妇女的法律意识,而且要增强所有家庭成员的法律意识,使他们明确家庭暴力行为可能带来的严重法律后果,从而在源头上消除这种丑恶现象。
四、防止家庭暴力的对策
鉴于家庭暴力的现状、危害及其产生原因,为了遏制家庭暴力的发生,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笔者建议应采取以下对策来预防家庭暴力的发生。
(一)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缩小收入差距是解决家庭暴力产生的重要手段
收入差距的悬殊往往导致家庭成员的歧视和互不尊重,于是造成家庭暴力的发生。据调查,家庭暴力多发生在经济收入较低的家庭或家庭成员收入差距较大的家庭,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因此,防止家庭暴力发生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和精神文化水平,才有利于和谐家庭的构建。
(二)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是反对家庭暴力的基础
提高公众的法律素质、道德水准、反家庭暴力意识和妇女的自保
护意识,是反对家庭暴力的基础。要通过宣传栏、法律讲座、家庭对话会、法律进家活动、广场咨询等面对面的形式,向公众传播反对家庭暴力的方式方法和法律知识,在全社会形成家庭暴力是社会公害,人人反对家庭暴力的良好氛围。引导广大人民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提高自己的维权意识,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加强道德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是预防家庭暴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形式加强国民的道德教育、道德修养促进社会道德水准的提高,是预防家庭暴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教育,借助各种媒体、舆论的力量,倡导良好的婚姻道德风尚,使不道德者受到应有的谴责,也使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懂得彼此尊重对方的人格和尊严的重要,充分认识到只有尊重别人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另外,还要通过多种渠道对弱势群体—妇女进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教育,使她们提高自身的素质,拥有独立的人格和尊严,从根本上摆脱家庭暴力。通过教育,使受害者明白当自身的权利受到伤害时,要勇敢地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转变“家丑不可外扬”的观念,不能逆来顺受,息事宁人,更重要的是懂得珍惜做人的权利。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消除封建残余思想,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形式加强国民的道德教育,提高社会道德水准,制止、减少直至消灭家庭暴力。
笔者认为,家庭暴力的发生与社会文化氛围密切相关。社会的文
化背景影响着人们的观念、社会习俗,因此,要重视学校这个重要教育机构,让孩子从小接受学校道德文化的熏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四)建立心理障碍排解机制
通过增加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咨询从业人员,改善人际交流条件,引导树立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等多种措施,增加心理障碍排解途径,缓和人们的心理压力,以冷静处事,制止、减少直至消灭家庭暴力。
(五)制定专门的预防家庭暴力法
针对家庭暴力的长期性、复杂性与严重性,许多国家和地区制定了专门的家庭暴力法。1995年12月新西兰国会通过了《家庭暴力法》,全面调整家庭暴力问题;英国也于1994年出台了家庭暴力法;新加坡对此也有专项立法;在我国台湾地区,1998年也通过了家庭暴力防治法,从刑事、民事、家事和防治服务多种角度,治理家庭暴力问题。由于我国家庭暴力有关的现行法规,均散见于各类法典、法条中,并有许多的漏洞与缺失,并未提供根本防治及解决家庭暴力问题之途径,极不利于司法操作及社会实践。因此我国在今后的立法规划是建立专门的预防家庭暴力法,在法律中明确家庭暴力的定义、家庭暴力的救助机构和求助程序、制裁机构、施暴者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等内容,做到可操作性强,执法部门明确、各部门分工明确,让反家庭暴力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且能在全国范围内起到统一的威慑作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家庭暴力的问题不仅是全球性的问题,而且是极其严重的社会问题。它不是某个家庭的内部矛盾,而是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目前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是不符合的。因此,全人类要从多方面合作来共同解决这个问题,单凭某个人、某个家庭、某个部门的力量是不可行的。
尾注:
①李霞:《家庭暴力法律范畴论纲—基于社会性别的角度》[J],《社会科学研究》,2005(04),第72-74页。
②涂秀蕊:《家庭暴力法律救援 》[M].台北:永然文化,1999:122-123.③陈晗霖、王玲.家庭暴力罪及其防范和控制 [J].理论探索,2005(02):14-17.④巫昌祯、杨大文.防治家庭暴力研究 [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0:33-36.⑤张风芹、鲁涤.家庭暴力 [J].法律与医学杂志,1997(04):160-161.【参考文献】
1、郝艳梅,重新审视家庭暴力,《前沿》。
2、马原,坚决制止和消除对妇女的暴力,人民法院出版社。
3、参见中国人大新闻网2001年4月29日刊载,《为了家庭和睦社会安宁》新华社北京4月28日电。
4、参见人民网,法界动态专栏2002年11月24日刊载,《我国重视家庭暴力防治,维护妇女合法权益》。
5、参见巫昌祯主编:《婚姻与继承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