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论刑讯逼供产生的原因及其遏制对策解读
浅论刑讯逼供产生的原因及其遏制对策
摘要:刑讯逼供在我国并不是一个新兴的词汇,它由来已久,随着时代和法制环境的变迁,其表现形式和价值基础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04年,我国宪法确立的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2012年新刑事诉讼法颁布,人权保障的加强和形式诉讼证据的完善都使人们意识到刑讯逼供在司法实践中的弊端,遏制这一现象几乎成了人们的共识和盼望。而想要遏制这种现象,就必须探究其产生的原因,并以一定合理的方法抑制这些原因的发生。但是,刑讯逼供这一现象产生的历史悠久,结合我国现实国情,想要一蹴而就地根除刑讯逼供现象,是不现实的,尚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关 键 词:刑讯逼供
产生原因
遏制对策
“毒树之果”是法律人耳熟能详的一个专业术语。这是美国刑事诉讼中对某种证据所做的一个形象化概括,意指“以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所获得的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的口供,并获得的第二手证据(派生证据)”。以非法手段所获得的口供是“毒树”,而以此所获得的第二手证据是“毒树之果”近年来,随着赵作海案、佘祥林、杜培武等一系列刑事冤案的频发,如何有效防范和治理非法审讯尤其是刑讯逼供,成为我国刑事法制改革的重点。对此,理论界和实务界已经形成共识,应当建立健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从源头和动机上遏制非法审讯尤其是刑讯逼供。2012年颁布实施的新《刑事诉讼法》从立法上,在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益,完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以及遏制刑讯逼供方面迈出了重要且坚实的一步。
一、立法与实践的缝隙
尽管无精确的数据加以佐证,但刑事诉讼法修改以后,刑讯逼供引发的错案、冤案的存在仍然是不争的事实。在一项调查中,研究者对50起刑事错案进行了分析,存在“被告人虚假供述的”,高达47起,占94%;存在“侦查机关不当行为的”,有48起,占96。在这50起刑事错案中,4起已经法院或检察院正式认定存在刑讯逼供的情况,占8%;43起案件虽然未经法院或检察院正式认定但可能存在刑讯逼供的情况,占6%。
由上述数据不难得出,即便修法,当今刑事错案跟刑讯逼供仍然存在着很密切的关系,把刑讯逼供获得的口供作为定案根据往往是造成错案的重要原因之一。①
防范刑讯逼供是所有刑事诉讼参加者的的共同追求,也是修改后的新刑事诉讼法的重要追求,但是在打击犯罪这一更为现实和迫切的司法追求和体制内不合理的政绩考察的环境下,防范刑讯逼供的共同追求并不能消除个案当中所显现的多种状态和考量。立法与实践之间出现了具有一定张力的缝隙。
二、刑讯逼供的概述及其危害
(一)刑讯逼供的概念
探求刑讯逼供的产生原因和遏制对策,首先应当理清其概念。因为程序的运作依赖于其基本概念的明确、规范与清晰。“刑讯逼供”这一概念的不清,可能会导致实践操作中出现两种偏向:一是对“刑讯逼供”进行不当的缩限解释,将“变相刑讯逼供”排除在刑讯逼供的概念之外;另一方面也有可能对刑讯逼供进行不当的扩张解释,将凡是不规范审讯一律视为刑讯逼供②
在《联合国禁止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公约》第一条,对刑讯逼供做了如下界定:“为了向某人或第三者取得情报或供述,蓄意使某人在肉体上或精神上遭受剧烈疼痛或痛苦的任何行为,而这种疼痛或痛苦是由公职人员或以官方身份行使职权的其他人所造成的,或是在其唆使、默示或同意下造成的。”基于此界定和其他学者所作出的定义,③笔者认为:任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涉嫌一般违法行为人造成身体伤害的行为以及剥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涉嫌一般违法行为人睡眠、使其挨冻、受饿、罚站、长时间不间断询问等其他不人道或有损人格的行为,造成对象身体或精神疼痛或痛苦的任何行为,都是刑讯逼供行为。
(二)刑讯逼供的法律特征 1.刑讯逼供的主体
实施刑讯逼供的主体要求具有特定的身份,即具有特定的公职身份——司法工作人员,包括有侦察、检察、审判、监管职责的工作人员。并且这些主体在实施此类行为时是在行使其职权。
2.刑讯逼供的手段
实施刑讯逼供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手段:一是肉刑,即身体刑;二是变相肉刑,如疲劳审问或是对感官进行不当的强烈刺激;三是精神压迫,即通过各种手段对其精神造成压迫或折 ①② 何家弘、何然.刑事错案的证据分析——实证和经济分析[J].政法论坛,2008.龙宗智.进步与问题——评关于刑事证据的两个规定[J].中国法学,2010.③ 蔡世鄂、谭明.论新刑诉法对刑讯逼供的遏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3.磨,迫使其不能承受而招供。
3.实施者主观上应为故意
此特征要求行为者是以逼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一般违法行为人的供述为目的,明知或者应当知道其行为具有违法性。
4.刑讯逼供的对象
刑讯逼供的对象从实践和立法上概括,包含了以下几类主体: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犯人、证人、及其他与案件有关的人。
(三)刑讯逼供的危害
刑讯逼供的危害不仅体现在办案结果上,还体现在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侵害和对整个国家法治文明环境的潜在威胁上。
1.对受讯者造成的危害。总所周知,身体刑是刑讯逼供最常用的手段。刑讯逼供首先会给受训者造成严重的身体伤害或缺损。其次会给受讯者及其家人带来很大的精神痛苦。
2.对社会造成的危害。首先,刑讯逼供严重破坏程序公正,践踏公民基本权利;其次,刑讯逼供的存在,会阻碍案件客观真像的发现,造成冤假错案,降低刑事诉讼效率;再次,刑讯逼供的屡禁不止会严重降低社会公众对法律的基本信仰,损害司法权威。
三、刑讯逼供产生原因探究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任何现象的发生都有引起其发生的原因。是故,想要根除这一现象,就必须理清其产生的原因从而对症下药。以下笔者将从立法和司法两个领域阐明其产生的原因。
(一)立法上的不完善
1.立法背景。在过去的司法环境中,重实质轻程序一直是刑事诉讼的一大弊端,刑讯逼供作为一种程序性的法律现象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对比显著的是我国对实体内容的立法充分而明确。同时,立法对程序上违法行为规定的救济措施不足。
2.在法律设置上,我国《刑法》第247条明确规定了刑讯逼供罪,但对刑讯逼供这一概念的外延界定并不明确,为刑讯逼供的发生留下了很大的漏洞。在司法实践中,常会出现司法工作人员通过默示、默认的方式让警校实习生、非司法人员的协警、甚至是牢头狱霸参与到刑讯逼供中来,以逃避法律责任的追究。其次《刑法》247条对刑讯逼供行为的客观表现形式表述得也并不完整。最后,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3条规定的刑事诉讼证据制度不完善,司法实践中被告人何犯罪嫌疑人很难就其受到刑讯逼供进行有效举证。
(二)司法实践中合法程序的缺失 从实践发生的案例来看,易发生刑讯逼供的环节有三个,一个是确定犯罪嫌疑人时,二是采取强制措施时,三是讯问过程中。①结合对这三个环节的考察,深究其诱因,可得出以下结论:
1.侦查中心主义的诱导。我国多年来实行公检法三机关协作配合、流水作业的诉讼模式。这种模式的生命力根植与侦查机关较强的立案过滤器功能。这种过滤功能能使侦查行为具有较高的准确度,侦查结论容易赢得其后检察主体和审判主体的信任,在事实上形成了“侦查中心主义”。刑事侦查结束后的审查起诉结论与起诉结论、审判结论大体一致。如此,侦查权、法律监督权与审判权三权之间的制衡作用不突出,侦查权主导了刑事诉讼流程,边缘了法律监督权和审判权。这样就使得刑讯逼供在事后难以得到有效监督。
2.传统法律观念的催生。
(1)有罪推定思想的反复和无罪推定思想的缺失。在司法实践中,影响程度较小的案件,大多数侦查人员尚能把控无罪推定的思想。但一遇大案、要案时,“为维系侦查机关乃至地方党委政府的威信、维持社会安全感,“命案必破”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侦查机关在重大案件中采取刑讯逼供的倾向。侦查人员在获取一定案件线索之后,往往容易先入为主地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行有罪推定。通过事先假设侦查结果,逆向地通过线索来完成对结果的拼凑。
(2)口供定罪方式由来已久。在我国实践中,口供这种证据一直被赋予很高的评价。我国自古就有“无供不录案”②的诉讼原则。因为在人们使用司法证明手段还不多元化时,口供这种方式还是具有很高的价值。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物证技术的产生,口供的客观价值日益下降。但是在办案人员的主观认识中,依然没有摆脱口供主导案件结果的办案模式。在这种办案模式下,获取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口供,就成为了司法工作人员在侦查过程中的工作重心。面对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闭口不谈、绝不承认,刑讯逼供成为了办案获取口供的最佳途径。时至今日,口供依然受到大多数司法工作人员的青睐,刑讯逼供的频频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3.客观条件的限制(1)侦查技术的落后
我国的刑事错案主要集中在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这些地区侦查技术设施和手段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有较大差异,对物证技术的重视和使用能力更是有明显差距。另外,国家在此 ①② 夏黎阳、王艳阳.防范刑讯逼供的制度机制研究[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3.“无供不录案”出自《逆臣录》,明初蓝玉党人的供词,明太祖赦命翰林官撰录.方面的司法投入不足,物证技术人才资源分布不均。在这种缺钱、缺人、缺技术的情况下,侦查人员也只能通过依赖口供的方式来进行破案,刑讯逼供也就频频走入人们的视野。
(2)不合理的侦查绩效机制
侦查机关的工作绩效是侦查人员办案的主要驱动因素,侦查绩效是评价侦查人员的标尺,“破案期限”和“破案率”是戴在侦查人员头上的紧箍咒。这些侦查绩效直接关系到侦查人员的个人收入、职位评定和级别调整。某些不合理的绩效设置,无形中给案件侦查人员,尤其是在大案要案中,带来了巨大的办案压力。为保证绩效达标,通过刑讯逼供获取证据来取得案件进展,成为了侦查人员可选的最简单的方式。效率与公正的失衡在此类问题上被体现的淋漓尽致。
四、刑讯逼供遏制对策探讨
刑讯逼供,是人类司法文明的一大毒瘤。两大法系的刑事司法制度史,都绕不开刑讯逼供这一重大问题。两个世纪以前,贝卡利亚就曾指出,“这种方法能保证使强壮的罪犯获得释放,并使软弱的无辜者被定罪处罚。„„刑讯必然造成这样一种奇怪的后果:无辜者处于①比罪犯更坏的境地。”美国加州伯克利警察局的一名前副队长W▪R▪基德也承认,“在三级审讯之下,对犯罪嫌疑人而言只会发生三件事:1.告诉你想要的一切。2.在暴烈的三级审讯之下发疯。3.死亡。”②
刑讯逼供作为我国刑事司法制度上的顽疾,是2012年颁布实施的新刑事诉讼所要重点解决的一个问题。新法从多个角度设计了刑讯逼供的解决途径,可以视为其最大亮点之一。这些制度包括了:(1)第50条规定的“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2)第54、56条、57条、58条、117条确定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3)第83条、91条、116条规定的限制预审讯问程序。(4)第121条规定的讯问过程中录音、录像制度。
法律的修改,虽然在立法上已经能够实现对刑讯逼供的遏制,但仔细考量会发现,防范刑讯逼供的制度机制运行得并不乐观。其根本在于新刑诉法的实施效果实质也依赖于制度的土壤,这些土壤包括的前文所述的固有办案模式、陈旧的法律思维和客观的限制因素。因此,遏制刑讯逼供,应当以一个新的视角来进行探究,即改良刑诉制度机制运行所根治的土壤——我国的刑事司法环境。
(一)从侦查中心主义向审判中心主义推进 ①② [意]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M]黄风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39—40.[美]理查德▪A▪利奥.警察审讯与美国刑事司法[M]刘方权,朱奎琳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37.如前文所述,我国多年来实行公检法三机关协作配合、流水作业的侦查中心主义诉讼模式使得侦查权、法律监督权与审判权三权之间的制衡作用不突出,侦查权主导了刑事诉讼流程,边缘了法律监督权和审判权,使得刑讯逼供在事后难以得到有效监督。因此,需要以法律的形式规范刑事诉讼三机关之间的制约关系,打破过去协作配合、流水作业的诉讼模式。在制度上将检察机关的职能中心由“起诉”向“审查”倾斜,加强法院独立审判能力,以形成案前预防、案中监督、案后及时救济的循环链,将刑讯逼供的监督问题落到实处。①
(二)改变传统法律观念 1.改造回溯式侦查思维
侦查过程其实是一个回溯式的复原案件全貌的过程,它通过不断的提出假说、验证假说、推翻假说、再提出假说、再验证假说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方法,排除所有合理怀疑,用现有证据来认定案件事实。由于有罪推定思维的反复和无罪推定思维的缺失,办案人员往往会在“作案人假说”阶段对嫌疑人进行有罪推定,陷入“取证偏见”,先入为主、片面取证,为了证明其假说而取证。因此,改造回溯式思维的一个点位就在于要求侦查人员注意甄别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供述、证人证言,不盲信其证明力;完善检察机关审查只能和庭审阶段的质证过程,尤其是证人出庭作证极需被落到实处。通过侦查人员的自我约束、检查机关的诉前审查和审判机关的诉中监督,来改造侦查人员过去的侦查思维模式。
2.增设口供取得难度
如前文所言,侦查人员之所以如此重视对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口供的取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口供的证据价值高,容易取得。“口供主导案件”依然在刑事诉讼中扮演着自己“中流砥柱”的角色。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不能否认口供作为刑事证据本应具有的价值。其次可以考虑两个点位:第一,增加侦查人员取得口供的难度;第二,增加侦查人员在讯问时的监督措施。
我国于1998年批准加入的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中第14条第3款规定:“任何人有权不被强迫作不利于他自己的证言或强迫承认犯罪。”该规定涉及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沉默权问题。“实施沉默权制度是无罪推定的必要延伸”②陈兴良教授认为:“从某种意义上,如实供述义务与是与无罪推定向矛盾的,应当以沉默的权利来代替供述的义务,保证无罪推定原则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但是,沉默权制度涉及到一个国家的司法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统、社会法律理念以及伦理价值观念等一系列问题。就现阶段而 ①② 郑重.刑讯逼供的成因及其解决路径探究[J].法治与社会,2014.张克勤、金泽刚.对沉默权规则的理性呼唤[J].政治与法律,2000.言,一步跨越到沉默权制度上还是不现实的。因此,立足于现实,设立符合我国现阶段的“沉默权”制度就显得更为重要。在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1)变“如实回答义务”为“鼓励自愿供述制度”,沉默权既然是一种权利就既可以主张也可以放弃,建立沉默权的最终目的不是希望所有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都守口如瓶。①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刑法》也规定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愿认罪的,可以从轻或减轻相应刑事处罚。所以在沉默权问题上,应当对从宽从严情形进行重新定义:沉默是其权利,不会因此而从严,但自愿供述可以从宽处理。(2)没有权利告知程序在场,上述制度可能流于形式,所以应当规定司法机关必须有主动告知义务,我们可以从美国“米兰达规则”中找到相应借鉴。
我国的刑讯逼供错案制造者们并非都是刻意的去陷害无辜者,而多是出于公心,亦或是侦破案件和打击犯罪的目的。经研究表明,我国刑讯逼供案件,大部分有以下特点:(1)几乎所有的刑讯逼供案件,都采取长时间疲劳讯问战术。(2)地点上均发生于基层公安机关,主要是派出所。(3)除了讯问人和被询问人以外,没有第三方在场。在这种缺乏约束的环境下,面对不肯开口说话或者所说内容不能满足讯问人员要求的犯罪嫌疑人,侦查人员采取刑讯逼供的几率也就自然升高了。因此,适度开放刑事案件,加强讯问过程的透明度,允许律师讯问时在场,形成以权利制约权力的格局,这将是有益的预防刑讯逼供发生的外部机制。结合目前的司法现状和律师在场的作用,有学者认为可以建立起讯问时律师或家人可以再看得见但听不见的地方监督侦查人员的制度。在司法实践中,一些检察机关的自侦部门已经采取的折中的做法:律师不能直接进入讯问现场,而是留在录音录像监控室,通过观看已做消音处理的监控录像的方式,间接实现律师在场权。②
笔者认为,通过上述两点外部制约机制,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可以有效改善侦查人员对口供的迷恋,摆脱口供是“证据之王”的固有陈旧思维。
(三)改善客观制约的土壤
1.增加司法投入,重视物证技术的作用。国家应当针对侦查技术、侦查设配和侦查人才的培养加大投入。这对于国家法治建设、尊重和保障人权、遏制刑讯逼供的产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好在近年来侦查机关加大了物证技术设备和人才的配置与运用,尤其是加强了DNA遗传基因鉴定技术等物证技术的运用。物证技术开始在各种证明手段中占重要地位,将有望成为新的“证据之王”。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由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状态,物证技术科技的运用程度和效果也出现了地域化差异的现象。这一点是在国家和地方层 ①② 徐旭.构建我国的刑事沉默权制度探析[J].法治与经济,2013.夏黎阳、王艳阳.防范刑讯逼供的制度机制研究[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3.面亟待改善的问题。
2.调整不合理的侦查绩效机制
马克思主义认为:公平与效率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性,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此消彼长。一方面,公平对效率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效率提高,旧的公平观仍居于主导地位,就会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为在一定时期内达到公平,就要以牺牲一定的效率为代价;为了促进效率,又要以牺牲一定的公平为代价。
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益,遏制刑讯逼供的发生与保证“破案率”、满足侦查绩效、打击犯罪、维护和保障社会安全稳定就是一对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考虑到我国“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尊重和保障人权”被确立为《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以及刑事诉讼的特殊性,笔者认为,我们应当更偏向于公平。从过去的“既不放过一个坏人,也不冤枉一个好人”向“绝不冤枉一个好人”转变。刑事侦查绩效的评价标准,不能也不应当以“破案率”、“侦办率”等固定数字为对象一刀切,更不能以“命案必破”这样的口号来衡量。它应当结合具体案情、侦办条件、涉及到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因素来进行综合考量。
五、结语
刑讯逼供不仅仅与正当程序的价值目标背道而驰,也极大程度的损害了人权。在司法文明和侦查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的今天,遏制刑讯逼供行为基本已经成为学界和实务界的一致共识。仅仅为了一时破案的效率和社会未定而牺牲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甚至是无辜者的合法权益,造成冤假错案将会给社会的长期不稳定埋下伏笔。只有真正还原案件真相,惩罚应当惩罚的犯罪才是刑罚的真正目的。刑讯逼供这一现象由来已久,想要短时间的、一劳永逸的将其根除实属不易。它需要从宏观到微观,从顶层设计到个案推进,经历一个较长的时期,才能够得到真正遏制。
参 考 文 献 樊崇义.刑事诉讼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陈光中.刑事诉讼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陈光中、陈卫东、宋英辉、卞建林等.《刑事诉讼法》修改专家笔谈[J].中国司法论坛,2012.龚祥德.论口供获取与人权保障[J].河北法学,2006.杨小宁.试论对刑讯逼供的检察监督机制[J].刑事法评论,2012.夏黎阳、王艳阳.防范刑讯逼供的制度机制研究[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3 徐旭.构建我国的刑事沉默权制度探析[J].法治与经济,2013.蔡世鄂、谭明.论新刑诉法对刑讯逼供的遏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3.陈卫东.确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遏制刑讯逼供[J].人民检察,2007.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第二篇:医疗纠纷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医疗纠纷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医疗纠纷主要变现为患者或家属对医疗机构信任度减低,对医疗服务和治疗效果不满意而采取的一些措施,如投诉 索赔 上访诉讼甚至暴力冲突等
外部原因
2.1政策因素
一.财政投入不足
二.法律法规不完善
3.患者个体差异
患者机体既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不同治疗对于不同人有不同疗效
4.媒体娱论误导
目前新闻对医疗行业的正面宣传不足,全国的医疗纠纷案例,社会舆论,媒体几乎呈现患者一边倒的趋势。极少数的新闻媒体由于缺乏医疗知识,且对于医院工作不了解,无法对事件客观分析,其报道往往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主观偏向患者,医疗机构就成为了被批判的对象。更加甚者为了追求“卖点”,歪曲事实,误导群众,挑起了患者对医院的对抗情绪,加剧了医疗纠纷的升级,助长了高额索赔不良风气的形成.4.由于医学科学的局限性,社会媒体的舆论导向问题,患者缺乏医学知识,导致患者副i医疗服务的期望值过高,认为只要人进了医院就等于买了“健康保险”,5.医疗差错
由于医疗机构管理水平和医务人员人员的工作责任心的问题,个别医务人员未认真执行有关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出现如打错针,发错药,6.误诊
由于医院的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的差异,基层医院,医疗资源相对不足,诊疗技术较为落后,遇到一些少见病或复杂病例,容易误诊或漏诊,容易引起医疗纠纷
三.缺乏沟通技巧
事实上,大多数医疗纠纷为无医疗过失纠纷,是由于患者或家属对医院,医者的服务态度不满或医患交流障碍所引起的而目前我国医学院校的教育以临床技能为主,甚少涉及交流技能的培养.部分医护人员缺乏与患者沟通的基本技巧,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时语气生硬,言语表达不清,缺乏耐心,细心,没有基本礼貌等。难以获得患者的理解及信任。同事,由于医护人员对医患交流缺乏足够的经验和认识,往往在病人出现一些不良的时候,不经意地说出一些极易引发医疗纠纷的话 如“这个病人早来一点就好了”
对策
1.完善医疗相关法律法规
2.继续深开展医疗体制改革
3.正确引导媒体舆论
4.加强医疗机构内部管理 医院加强医护人员的医德医风建设
5.加强培训医护人员沟通技巧,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
6.加强医务人员自身专业知识和诊疗技术
第三篇:浅析四风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开展以来,以全面贯彻落实“八项规定”为突破口的作风整顿活动深入开展。党内作风问题表现多样、成因复杂,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是作风问题的集中表现。“四风” 问题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它有哪些表现,是如何产生的,如何应对,下面做一简要探讨。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学习敷衍了事,流于形式。主要表现为部分部门单位和乡镇(办事处)领导干部疲于应付工作、社会交往、照顾家庭,对新知识和新时期党的理论、方针、政策不了解、不掌握。有的部门单位和乡镇(办事处)学习制度执行不严,学习有制度无记录,部分学习也是流于形式,每周安排的集体学习时间,草草组织干部职工集中在一起,把相关文件照本宣科的宣读一遍,不能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不会把理论成果转化为指导实践的动力。
二是宗旨意识弱化,思想空虚。主要表现为调查研究不深入,实际情况不掌握,群众疾苦不关心,不能真正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政治上代表群众,有的还与民争利甚至“与民为敌”。部分干部心浮气躁、急功近利,觉得干得多,错的机会也多,受的批评更多,畏惧困难、回避矛盾,有了好事争着干,有困难的不想干,有风险的不愿干,得罪人的不敢干,导致政令不畅,思想空虚,党的意识、宗旨意识、大局意识淡化,担当意识弱化,道德滑坡,理想信念不够坚定。
三是推拖等靠,工作不务实。主要表现为工作推诿扯皮,等政策靠指导思想严重,不能深刻理解“法无禁止即可为与法无授权不可为”的辩证关系,导致个别行政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个别行政管理部门和窗口服务单位服务态度差,不热情,对办事群众的咨询缺乏耐心。个别执法部门存在态度生、冷、硬的现象,执法粗暴、简单,甚至还有情大于法的现象存在。个别行政审批部门行政审批的事项太多,程序复杂,速度慢,还有部分审批部门审批的随意性大,没有总体的规划部署,容易给审批单位留下发挥空间,容易滋生腐败。四是节约意识淡化,浪费严重。主要表现为公务用车使用效率不高和吃喝浪费严重。因事需要下乡本来在一条线路或是去同一个乡镇,完全可以整合资源,统筹兼顾,优化组合,节约行政成本,但是各行其是的现象普遍存在,加大了行政成本,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更有甚者把公车私用当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出去不带个公车就显得没地位、没面子。有人认为不贪不占,吃吃喝喝算不得什么问题,讲排场、比阔气,特别是婚丧嫁娶盲目攀比、大操大办、浪费现象特别严重,好多饭菜没怎么吃就直接倒掉,明知是浪费,还要这样操办,为的就是一个场面,图个热闹。
五是原则性不强,自律意识淡薄。主要表现为不注重学习法律法规及廉洁自律有关规定,法纪知识缺失,民主意识淡薄,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异化为牟取个人利益的工具。在干部管理方面,存在避重就轻的现象,亲近与自己有“关系”的人,远离工作踏实、作风正派、能力强的干部职工,导致能干事、肯干事的人上不去,不干事、干不了事的人爬的快等现象,挫伤了干部职工积极进取的热情和努力工作的信心。在民主、廉洁、自律方面,部分部门单位一把手缺乏民主,无视党纪政纪,决策一言堂,权力一把抓。在批评与自我批评方面,缺乏担当意识,不敢红脸,不愿出汗。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造成以上不良作风的原因很多,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从客观因素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体制机制不完善。市场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需要政府职能的迅速转变,由于长期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工作习惯和方法一下子很难转变,使得政府职能还没有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很好地转型,远没有实现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在实际工作中管得过多过细,甚至出现违背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管理,而不是提供更好的服务,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特别是审批项目涉及部门多、程序繁、时限长,所以办事难、办事慢的问题得不到真正解决。机构设置不合理,改革不到位,职责不清。比如食品安全,从种植、加工、流通到餐桌涉及农业、发改、科技、环保、工商、质检、食品药品监管局、卫生等众多部门,出了问题推诿扯皮不可避免。
二是制度执行不严格。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利益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干部的思想也逐渐多元化,只讲奉献的教育管理手段明显不足,加之干部管理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还不够健全,导致出现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甚至出现干多挨批评多还不如不干的现象。从制度执行情况来看,大多数部门单位规章制度很“完善”,但就是不按制度办事。比如签到制,有的干部职工几时来几时签,有的干部在单位就是不签,签到形如虚设,而单位对按时签到者也不表扬不奖励,对无故不签到者也不批评不处罚,久而久之,干部也就无所谓,制度失去监管。
三是监督机制不健全。不良风气的产生,往往都与监督不力有关,失去有效的监督必然产生不良风气。“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句话振聋发聩、使人警醒。但在实际中,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上级监督不到,下级不敢监督,同级监督乏力的情况普遍存在。有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大权独揽,失去了有效监督;有的学用脱节,不善于把理论成果转化为指导实践的能力,加之缺乏科学的考核和评价办法,导致大锅饭问题突出,人浮于事,工作得过且过,效率低下。
从主观因素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忽视了政治理论学习,存在从众心理。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理论素养又是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灵魂,只有这个基础扎实了,才能全面认识和把握各种复杂的矛盾和问题,坚定在各种复杂的局势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现实生活中,意志不坚、原则性不强者很容易形成不良风气,有人认为,收点回扣拿点酬谢,要点好处,是市场经济的“公平原则”;有人认为“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朋”,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自己太清廉了,太正派了别人会说“不合群”是“另类”,甚至得罪人,于是随波逐流、放任自流。
二是放松了主观世界的改造,存在侥幸心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对每个干部来说,都是首要的问题。只有牢固地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才能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自觉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才能自觉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和影响,提高自身拒腐防变的能力。生活中一些干部对主观世界的改造有所放松,面对利益,经不起诱惑,对逃脱党纪国法的制裁心存侥幸。有的自以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群众不知;有的认为自己有靠山,即使败露,也能轻易过关,结果自酿苦果。
三是宗旨意识淡薄,存在不平衡心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水平的追求越来越高,趋利思想严重,一些干部宗旨观念开始动摇,在大是大非面前迷失了方向,攀比心理突出,认为自己学历并不比别人低,能力并不比别人差,付出并不比别人少,而收入却和别人相差甚远,生活更是不可同日而语;有的干部“官本位”思想严重,看到极个别不学无术,业绩平平,却升职加薪,而自己能力强,业绩突出却不被组织任用,上进心丧失,心理失衡,防线崩溃,铤而走险走上违法违纪道路。
三、对策及建议
干部作风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要以踏石留痕、抓铁有痕的劲头善始善终,认认真真把“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贯穿始终。结合工作实际和干部普遍存在的问题,应该坚持“六种作风”,反对“六种倾向”,牢固树立“六种理念”。一是坚持学用结合、反对浅尝辄止,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以“八项规定”为抓手,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全力打造“学习型机关”,反对不学习、被动学习、学而不思、学而不用、专业知识不精通等现象。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岗位职责要求,通过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加强干部队伍的学习培训。适时举办学习讨论交流座谈会,达到互相交流、互相促进的目的。通过强化学习,进一步解放思想,使干部职工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把学习当做一种工作方法,一种生活方式,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执政本领,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二是坚持调查研究、反对作风漂浮,牢固树立周到服务理念
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到情况在一线了解、问题在一线发现、措施在一线落实、困难在一线解决。做活做足“送”和“放”的文章,即把政策、技术信息、发展思路送到基层,把政策规定放给群众,转变职能,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以管理为主为服务为主,进一步密切与人民群众的感情,畅通社情民意诉求渠道,善于从群众的主体意愿和追求取向中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契机,不断提高协调能力和服务水平,确保工作有序开展。三是坚持奋发图强、反对无所事事,牢固树立严守纪律理念
工作时间上网玩游戏、聊天、迟到、早退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要解决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这些萎靡不振、无所事事的精神状态和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问题,一方面要大力弘扬埋头苦干、脚踏实地、任劳任怨的奉献精神;精益求精、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的工作精神;勇于探索、锐意改革、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另一方面还要在规范工作程序上作文章,对各个方面都要制定严格的操作程序,将整体工作层层分解量化到每一个人,明确相关责任,建立工作责任制度、监督约束制度、奖惩工作激励制度,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四是坚持群众路线、反对个人主义,牢固树立宗旨意识理念
进一步增强宗旨观念,突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深入开展塑造良好公仆形象活动,强化公仆意识。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时刻把群众的冷暖饥寒挂在心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工作中多征求意见,少主观臆想;多出谋划策,少被动应付。凡是能当场办的,不拖着办;凡是能一次办完的,不分着办;凡是政策允许办的,不阻碍办。坚决反对高高在上、漠视群众实际困难的现象发生,坚决反对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官僚主义衙门作风。五是坚持责权明确、反对相互推诿,牢固树立敢于担当理念
自觉维护党委、政府决策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树立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做到令行禁止、步调一致、责权明确,保证政令畅通。细化工作目标,分解工作任务,使人人头上有指标,个个身上有压力,坚持实事求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作风,坚持在工作上带头实干,在经济福利上不搞特殊,在荣誉面前不伸手,在责任面前敢于担当,敢于负责,坚决反对华而不实、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作风,彻底改变遇事推诿、工作马虎、应付了事等不负责的现象。六是坚持清廉为政、反对假公济私,牢固树立勤政为民理念
管住自己的嘴,不该说的不说;管住自己的手,不该伸的不伸;管住自己的腿,不该去的不去。广泛开展理想信念和廉洁从政教育,通过观看廉政警示教育片、邀请纪检监察部门领导讲座、召开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等多种形式,强化廉洁意识、自律意识,使每个干部都能做到警钟长鸣,时刻警醒自己,达到慎独、慎微、慎言、慎行,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各项规定,牢固树立勤政为民理念。同时要注意发现、宣传、弘扬清正廉洁、克已奉公的党员干部模范典型,坚决反对以权谋私、假公济私现象,真正实行阳光行政,敬畏社会舆论,敬畏人民群众,敬畏民主党派,敬畏党纪国法,以改进作风的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第四篇:差生产生原因及其对策
差生产生原因及其对策
内容摘要:通过分析双差生产生的因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转化后进生。
关键词:差生、因素、信心、鼓励、激励
双差生已经成为学习有困难、纪律上调皮的学生的代名词,也是不少教师为之头痛的事。其实,有许多学生的学习成绩差是人为造成的,这个人为就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以及自身。据我调查所知,我认为这人为造成的不应算双差生。他们的学习成绩、学习方法等环节虽然薄弱,但却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加以改变。对于双差生的改变,首先应对学生观察了解,分析产生这个差生的原因,据我多年调查分析总结出的结果显示,产生差生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四个因素。
一、家庭因素及对策
家庭教育是人生的第一篇章,是个体社会化的奠基教育。可现在的家庭教育却在缺失中。
家庭因素造成了大量差生,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家中重男轻女现象。传统的传宗接代思想在家长心目中作祟。没生到男男孩誓不罢休。结果家中一大群女孩,一个小弟弟,成了家中小皇帝,每天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导致孩子不愿吃苦,读书也不用功,作业要姐姐们代劳,更不愿受学校纪律的约束。而家长又觉得把孩子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态度。更别说让孩子吃苦。例如:我在竹亭乡罗布村任教时就遇到过这样一个学生,家里有五个姐姐,最后才生了他,只要他做错了事,他就诬赖姐姐,让姐姐们挨打。作业叫姐姐做,如果姐姐们不做,父母就会打,结果学生一点知识没学会。当我了解到这种情况后,出面请当地几个德高望重的族人同去他家,把对孩子的溺爱之害说明,并坚决制止他的这种“爱”。后来又找学生谈话,用荣辱观引导他,才得以改变。
2、单亲家庭及孤儿。在如今,婚姻如儿戏,父母不负责任,离婚率上升,造成对孩子的伤害。父母都重组家庭,丢下孩子无人管理,无心学习,且性格封闭。对于这种学生,老师应多一些关爱,以弥补学生心灵的创伤。例如:我在竹亭任教时有一个四年级的学生叫曹运全,父母亲死得早,跟随60多岁的奶奶生活,对谁都有一种戒备心理。学习一直在后头,原所在池塘小学班主任管他,就一直顶着干。所有教过他的老师都拿他没办法,我在接班时,就连续被他顶过几次牛,但我不生气,反而是微笑着用手摸一摸他的头。每天都提一次他的问,并主动亲近他。大约一个月后,他看我的眼神变了,有一种亲近感。这时我又一改以往态度,来个冷处理,不理他,让他心里发慌,受不了。终于有一天,他自己来叫我了,并问我为什么现在不理他了,是不是他又犯什么错了。这时我激他了,说:“你伤我心了,我凭啥要理你?这一个月来老师对你这么好,你却天天顶牛,你让老师如何去理你?你尊重过老师吗?”结果他认错了,打铁趁热,我告诉他,只有你先尊重别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并且我认真地给他分析了他的缺陷,整改方案,他高兴极了,每天早早上学,按时完成作业,期中小结时,我在大会上专门表扬他,并选他当了一个少先队卫生部长,他高兴极了,把奖状一路举在头上回家。到期末时已经大不一样了。
3留守儿童,如今人口大流动,父母外出打工,孩子丢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成了留守儿童。而留守儿童的教育就势必是隔代教育。隔代教育又只是依从孩子,随心所欲,放任自流。父母偶尔回家,又只是觉得对不住孩子,有愧疚感,这就是父母感觉母爱缺失造成的后果,于是用金钱弥补。对于这种情况,我觉得老师应立即与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联系,并且要他们叫孩子的父母经常打电话联系老师。我在竹亭时有个学生叫杨耀,他父母都在江苏打工,孩子双在爷爷奶奶的陪护下读书,很是顽皮,双爱说谎。有时还挑拨父母,离间父母和爷爷的关系。到今年春节,我主动联系他父母,要求他们经常电话询问孩子的情况。今年上半年,他父亲经常打个电话了解情况,加强联系,我也向他说出教育方案,经过仔细分析,双方合作制定一个详细的教育方案,一个学期后,孩子有了明显的转变,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4、特殊关系,此类现象极少。如我曾教过一个名叫曹剑发的学生,父亲本就属于不成功人士,又娶一个神经病女人做老婆,生下他和一个弟弟。父亲60多岁了,他才读五年级,家中无人管理。在池塘小学读书时,一星期见一次老师的面,对老师而言都是受宠若惊了。2004年下学期,由于网点布局调整转入我校,到十月份几乎每天都要去他家找人,弄得我山上山下去追。在十月份末期,一次学生义务劳动时他特别卖力,还不时地抬头看我一眼,我立即明白,他想得到表扬。我想,改变他的机会终于来了,于是,第二天在大会上在力表扬了他,他高兴极了,从此他学习积极多了,每天早早地来学校,成绩也有了一点点进步。由于基础差,他每次测试成绩虽然不太理想,我却撒了一个谎,把他的试卷不发下去,在全班学生前故意提高他的成绩,在总结时,给他一个进步奖。又在同学前提高他的地位,做好全班工作,让他当一个卫生委员,这样做的结果是大大提高了他的积极性。班工作也做得很好。
以上是家庭因素造成的后进生及转化对策。
二、学校因素
学校因素产生的差生,主要由以下两点构成。
1、老师对接受能力低的孩子不是多一份关爱,而是多一份歧视。例如:我在社江小学任教时,接过一个班。班上有曹国宜、曹小梅等几个学生由于接受能力稍慢,就被他们的老师确定为痴呆,上课时随他们怎么样,结果他们每天上课躲在桌子下面玩石子,造成“人为差生。” 我接班后,了解了情况,立即纠正学生中的影响,及时鼓励,在学期中期授予他(她)们进步奖,树立家长和孩子的信心,产生了巨大的效果。
2、学校制度造成的,同年级分重点班,在大学校多见。这种现象造成平行班学生破罐了破摔,缺乏信心、缺乏自尊。造成他们心理上的缺失,应立即终止。
三、学生自身因素
包括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先天因素如残缺、口吃等现象。后天因素如从小不受长辈的宠爱,加上同伴的嘲笑等而产生的自卑心理。这两种现象应分别对待。对于先天口吃等有生理缺陷的学生,也会导致自卑心理产生,这类学生应该先促其动,再表彰,最后施点小小的压,他们会很高兴地跳一跳来摘桃的。如我在社江小学时,二年级的易斌,先天有一点点口吃,所以一般不会开口。刚接班时,该生从不开口,回答问题更是金口难开。同学们嘲笑他“结巴子”,造成他有极强的自卑感。我发现后及时制止,在了解了情况后,针对他的情况,我制订了一系列措施。
(一)、孩子都比较好比赛,有好胜心,应充分引导。
(二)、精神鼓励比物质鼓励更重要。于是,我把本班一个和他同一基础但不口吃的学生引导有一点点变化,然后利用课间操时大加表扬,其实他心中已经一个标准:我们两人本是同样基础,他受了表扬,我也要。结果当天见效,下午他问我:“老师,我今天背出口决也有表扬吗?”我立即回答:“有!”下午他自发留下来背口决。第二天,我立即表扬了他,从此他变了,上课认真听课,回答问题抢先举手。由于他的变化,我又制订了一个针对全班的方案,用表格登记作业情况,同学们不甘落后,作业一天天好起来,全班掀起了一股拼比风,期末考试时,取得平均92分的好成绩。
而对于后天因素的,我们就更要把情况了解清楚,再做打算。例如:我在宜春八小任教时,就有一个叫甘自新的学生,就属于这一类,他从小就是一个“慢郎中”,对你的话好象没听见,上课时也是爱理不理的样了,但却在骨了里有一股牛劲,在低年级时,就不受重视,被老师放弃了,于是形成了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四年级时,我通过摸底,了解,改变以往老师对他的态度,从他身上寻找闪光点。终于,我发现他思维比较灵活。于是我先对他施用点将法,在完成任务后又彩激将法,同时加以鼓励,使他在劲头上不松懈,尝到努力学习的甜头,他终于成了我班的一匹脱缰的小马,成绩与是俱增,期末考试考了90多分。
这就是学生自身因素造成的双差生及其对策。
四、社会因素
包括生活环境、社会风气。古人《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此类。
我在社江任教时,有一个村民小组中,无一个学生读过高中,能初中毕业的也为数不多,成年人迷恋赌博。学生进初中后就学成人的坏样。于是我到该组召开三次户主会讨论,使户主们认识到错误后,加以指导家教。从此该组学生情况好多了,今年已经有4人考入了重点大学。
“双差生”这个代名词,我想如果我们老师及时发现,关心、鼓励,给他们树立信心,哪怕是一点点,他们也会有所改变,甩掉双差生的帽子。所以我呼吁老师们:“把你们的爱洒一些绘那些弱势学生吧,你会有意外收获的”
第五篇:护理差错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
《护理差错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
随着医疗制度的改革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患者就医时的法律观念也逐渐增强,促使护理人员必须提高护理安全意识,减少或杜绝护理差错的发生。为了做到普钟长鸣,现将本人从事8个月的护理工作以来耳闻目睹所发生的护理差错作为教训进行原因分析、预防讨论如下。
1.发生护理差错类别
(l)发口服药时发生的差错
(2)注射时发生的差错
(3)各项操作时发生的差错
(4)执行医嘱时发生的差错
(5)其他原因引起发生的差错
2.发生差错原因分析
(l)发口服药时发生差错主要原因:①不按时发口服药到床头,或1次把2天药物一起发给病人(外科多见);②病人不遵守院规,住院时擅自离院药物无法按时发给病人服用;③发药时不认真查对发错床位;④停止医嘱后不拔卡造成病人多服l一2次药;⑤药房因摆药时不认真核对处方,摆错药而致。
(2)注射时发生差错的主要原因:①停止医嘱后不拔卡,造成多给病人注射l次。85%氯化钠给病人输人后,病人自觉穿刺部位及血管疼痛,注射护士才认真核对输液药瓶是钾而不是钠,立即拔针,避免了一次恶性事故的发生。③用药时不认真核对药物的剂量,病人发生阿托品化症状,经及时救治,病人12小时后症状逐渐消失,经48小时观察未发生不良后果。④加药时不认真核对,错将先锋5号当成先锋6号使用。⑤同时给2个病人进行交叉配血,将抽出的血样相互注错试管内,护士自血库取回血后,经核对询问病人血型时,病人说自己是0型血而不是A型血,又重新抽血再做交叉配血,方知以前送去的血样注错试管,从而避免了一场恶性事故的发生。⑥护理员干护士活。因不懂药理,用盐水稀释红霉素,结果药物变成白色糊样乳液,造成药物浪费。假如不是红霉素而是其他类药,不按配伍禁忌表配药,将会发生怎样的恶果是不可想像的。⑦日间停止输液病人未用的药不涂改姓名,给新人院病人用,尽管未加任何药物,因此发生医疗纠纷,给个人、科内、医院造成不良影响。
(3)各项护理操作时发生的差错主要原因分析:①整体护士护理病人不到位,对病人手术性质了解不够。如一名食管癌病人行胸腹联合食管、胃吻合术后第三天夜间,病人因胃管刺激,咳嗽时将胃管咳出,护士末考虑到手术部位是食管又重新将胃管下到胃内。白天病人发热38.3℃,医生考虑是重新下胃管时误伤吻合口造成感染而致。但经过解小时观察病人体温逐又恢复正常,才避免了医护责任的纠纷。
②肺部手术后,都带有胸腔引流管,但由于护士对病人家属交代引流管相关护理重要性介绍不同,造成引流管、引流瓶护理发生差错。有一名肺叶切除术后病人家属,护士不在时将引流瓶从病人右侧移到病人左侧,是从卧床病人身上递过去的,造成引流液返流肺内约钓d引起肺部感染。还有一名开胸术后病人由于不慎家属将引流瓶碰倒,瓶盖与瓶体分离.空气进人肺内,造成肺不张。③做药物皮试观察完结果后不及时填写在病历上,给注射班或夜班工作带来麻烦。二次重做给病人造成不应有的疼痛。
(4)执行医嘱时发生的护理差错原因分析:①执行医嘱后不签时间、不盖章。这充分反映出护士对护理的科学性认识不足,没有责任感和缺乏法律观念。②执行停止医嘱后不及时拔服药卡和注射卡,造成药物浪费和给病人带去不应有的疼痛,人为加大了工作量。③执行级别更改医嘱后不及时更改分级护理卡和床头卡,更有甚者饮食改变后不向病人本人交代清楚,发生过病人术前进食或饮水,延误了病人的治疗时间。④在执行特级护理医嘱后不能按规定时间及时书写记录和描画体温单,有甚者竟有个别人不亲自测量各项指标,凭想像编造,不能真实地、科学地、及时地、可靠地为医疗提供治疗依据,不利于病人的早日康复。
(5)其他原因引起的护理差错原因分析:①由于病人患有某种疾病同时又患有精神病、抑郁症、老年孤独症、因长期住院病痛折磨厌世症,均可造成病人失去继续生存下去的信心和希望,往往产生轻生的念头。先后在我院发生过因长年患结核而割喉自杀1人(因抢救及时,未造成死亡);因精神病发作跳楼1名(发生骨盆粉碎性骨折);因老年孤独症厌世跳楼1名(死亡);因患红斑狼疮久治不愈上吊自缆1名。这些事件的发生给住院患者带来了精神上的刺激、悲伤和痛苦,给医护人员带来了工作上的压力和精神上的紧张,大大地影响了正常工作的顺利进行。②夜间巡视病房不认真,走过场,不到病人床头认真倾听病人人睡时的呼吸声,造成80余岁老年病人不知什么时间已死在床上,早5时处置时才发现,护士没能做临终死亡病人的护理工作,可视为护士工作失职。③抢救备品在紧急抢救时发生电插座不通电、电线短、监测仪器某种项目监测偶尔失灵状态,是抢救工作中的大忌。一是给抢救造成困难,二是造成病人及家属产生意见,发生纠纷。原因是平时对抢救设备检查、维修、保养不‘到位,对抢救工作重视程度不够。④病人住院期间时有发生钱包、兜子、手机、衣物丢失现象。原因:一是护士向病人及家人介绍宣传病房是公共场所,存在财物不安全的可能性的力度不够;二是工作人员对探视、闲杂人员到病房时不及时清理,管理不严格;三是病人本人过于疏忽大意造成。
3.讨论
以上种种护理差错的发生,其原因归纳起来主要为:
(1)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对自己工作职业的重要性、社会义务和所承担的法律责任认识不清,没有忠于职守和高尚职业道德思想。
(2)有章不循,不能严格执行有关规章制度,简化查对制度和操作规程,不是从病人利益出发,而是怎么方便怎么办。
(3)不尊重科学,不积极学习新护理观念、方法、技术和新的章程法则,满足现状,不研究
当代病人的心理状态和需求,不能满足医疗和护理事业发展的需求。
(4)社会上和院里都存在重医疗、轻护理的思想意识,长此以往护士心理产生低人一等的想法,失去了对护理事业的奉献精神。
4.预防措施
(l)首先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充分认识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在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必不可少的作用。学习南丁格尔为护理事业的献身精神,树立解除病人的痛苦就是我们的幸福的崇高精神。
(2)有组织地、系统地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全国医院工作条例》以及国内外护理法。使每个护士明确认识到自己所做的工作不仅要尊重病人的权利,同时也要知道如何运用法律的准则保护自己的权利和利益。
(3)审慎负责,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是杜绝护理差错的关键,由于护理工作的连续性、完整性,在护理中如管理不严、有章不循、简化作业程序、不认真查对医嘱都会铸成大错。所以要求护士必须养成严谨、周密、谨慎、一丝不苟、严格查对、准确无误的工作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