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用于高中历史教师职称考试复习的论文6

时间:2019-05-12 15:14: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可用于高中历史教师职称考试复习的论文6》,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可用于高中历史教师职称考试复习的论文6》。

第一篇:可用于高中历史教师职称考试复习的论文6

《 浅谈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

【摘要】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既要体现新活的理念,又要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从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资源的有效性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新课程

历史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资源

有效性

新课改下条件下,历史课堂出现了全新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为教材编写改变传统体例,代之以政治、经济和思想三大模块;教材中的教学内容高度精练概况;教学方式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问题的引领者,学生则应该是课堂的积极参与者。概括地说就是要求教师在新理念指导下,利用新的教科书、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指导学生开展学习。下面笔者结合两年的教学实践,从历史课堂有效教学角度谈几点体会,供同行参考。

一、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有效性

教学方法的有效选择与运用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教知识的类型。一般说来,在陈述性知识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选用讲授法、阅读法等;在思维性知识的课堂教学中,要求达到理解、领会层次的内容,教师可选用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应该说,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助于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都具有独特的功能和长处,但也都存在内在的局限性。如选用讲授法,就要考虑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而启发式,则要努力克服费时费力等缺点,否则教学效果就会受到影响。同时还要注意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方法。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有可能在过程的实施、情境的创设、知识的迁移、问题的拓展、活动的安排、练习的设计等多个环节上,始终处于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问题探究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体验有效化的良好状态,能够激发学生从多个层面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我想这样的课堂教学,应该说才是有效性的教学。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通过计算机进行多媒体教学,使文字、图形、动画、影片等多种信息来帮助教师呈现教学内容,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可以处理一些传统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创设情境、展示材料等问题。因此,教师学会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毕竟是工具,并不是有了新奇生动的课件,课堂教学的效果就能提高了。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条件、自身特点采用适当的多媒体网络资源,为教学锦上添花,而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一味地追求课程资源的广博、新奇而忽视其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历史教学中视频的运用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有效途径之一,但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视频运用的目的必须明确.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还是只让学生觉得有趣而已?二是要让学生带着问题看视频.既能引发学生的深刻注意.也能让学生带着理性的思考去对待视频内容。

二、教学过程中问题设置和材料运用的有效性

新课改的课堂本质特征是要求学生活起来,这里的“活”不单单是让学生开口说话,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以实现历史课堂学习的有效性。为此,我从教学设计的环节入手,借鉴和设计一些能够引领思维的问题来调动学生。例如必修一第20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一课,需要用三课时来完成,如果不设计能够贯穿本节课主线的概括性的问题就会使知识零散易忘,所以我在第二课时中问:“20世纪20~30年代中国革命出现两次严重失误的原因是什么?中国共产党又是怎样转危为安的?”在第三课时里问:“革命统一战线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哪些不同?”这样,学生在学习新课时的同时又回顾了前一课时的内容,建立了知识间的联系。再比如《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这节课里书中提到了孟子的思想观点,他的“仁政”学说至今仍有借鉴意义,课堂上我给学生们又补充了这样的材料:“孟子主张不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持续利用。这一思想主张有其鲜明的进步性,这与我们今天倡导的可持续发展,倡导的保护环境等理念是一样的。”讲述完毕,我请学生们结合材料中孟子的观点说一说身边有哪些措施能体现这些理念。学生们畅所欲言,列举了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袋、白色饭盒;保护地下水资源;不准乱砍滥伐;大连每年都有休渔期;用过的废电池要集中回收;垃圾分类摆放等。通过这个教学材料的补充,不仅让学生们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华祖先的聪明才智,更让学生意识到了身边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不仅实现了课标要求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更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教学资源重组利用的有效性

教学资源也称课程资源,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资源按不同的标准划分为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显性课程资源、隐性课程资源等不同的类型。教科书作为校内的显性的课程资源是教师利用率最高的,但要充分实现教科书这一课程资源的有效运用,单纯按照章节来讲述授课是不够的,教师完全可以不拘泥于教材,在理解教材内容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取舍、剪接、重组再现等,实现教学资源重组的有效性。例如在必修一模块的复习课中,通过对第一、三、四、六单元的内容进行模块内整合,侧重探讨中国政治发展简史。这样,既克服了模块教学下知识体系缺失、跳跃的弊端又可以节省教学时间,把相关联的历史问题集中处理,更好地体现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还大大提高了课堂容量,实现有效教学。

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教学资源,可以直观 2 的展现资料,可以生动的再现历史,可以呈现知识点间的网络框架,更可以通过教师提供的大量史料潜移默化地告诉学生学习的空间是可以扩展的,教学是可以摆脱学校中心、课本中心、教师中心的束缚的,那么学生就获得了更多认识事物的途径和方法。这样多媒体技术的利用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还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益。

历史随处可见,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可以去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展览馆等地方探寻历史。与教科书上的内容相比,这些校外的课程资源更具丰富性、生动性,在那里学生们能领略到隐含在教科书中经典古诗文的魅力,能感受到科技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等等。历史虽然是过去的尘埃,但不代表只能苍白地讲述和一味地接受,只要我们历史教师加强理论学习,挖掘教学资源,一定能使我们的历史课堂充满生机。

总之,新课程改革给历史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和变化,本文仅从课堂教学情境、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资源重组等角度就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问题,谈几点粗浅做法和认识,仅与大家共酌。参考文献

[1]陈漪明.优秀中学历史教师一定要知道的10件事.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8 [2]袁兆桐.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高中历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3]赵亚夫 主编 «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 出 版 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1

第二篇:可用于高中历史教师职称考试复习的论文10

浅谈历史学习的归纳法

英国哲人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然而如何获取更多的知识,并产生更大的精神力量,这个问题很值得深究。具体到历史学习中,一直以来就有很多问题困扰着学生,如时间记不住,线索理不清,关系不理解等等。实际上,历史学习不能简单的认为秘诀只有一个“背诵”,而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提升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

历史思维能力种类很多,如比较、分析、概括、综合、归纳、演绎等,其中“历史归纳能力就是将众多历史知识进行归类整理,探求反映历史本质特征、内部联系和发展规律的思维能力。具有归纳能力的学生在学习中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才会接受历史的启示,汲取历史的智慧。”

一、归纳对象

可以概括的历史知识,从历史发展的自身状况来看,主要有两大类;

第一类主要是相对静态的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性质(或本质、实质)、结果(包括后果)、影响等;

第二类主要是相对动态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趋势、规律。

二、指导思想

1.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所主张的普遍联系等原理在历史学习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例如,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开展,使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需要获取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迫使西方国家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的重压下发展很不充分,导致了近代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很强的软弱性、妥协性,无法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被迫流产。

历史唯物主义也提供了很多理论和方法。如由于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市民阶级不断扩大,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词曲、绘画等文学艺术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恰好印证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2.遵循历史常识。如时间是学习历史要考虑的第一要素,前后顺序要牢牢记住。要做到“论从史出”,严格依据历史信息,切不可想当然地信口开河。

三、过程方法

第一步:分类。从时空相同、性质类似的史实中找出一些共性的东西,如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都属于列强率先挑起的战争;孙中山、华盛顿、甘地都是“国父”级的人物。目前的高中历史教材已经按照单元或模块形式体现出来了。

第二步:罗列。德国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罗雪尔(Wilhelm Roscher)曾指出:“各个国民是如此紧密地联系着,如果缺乏对总体的观察,就不可能对个别的国民做出任何根本性的观察。同时,过去的国民——已经死亡的国民,它们的发展过程都已经成为一种完结的存在摆在我们面前,给我们以特殊的启示与教训。如果新的国民经济表现出一种同过去的国民经济相类似的倾向,我们在认识这种倾向时就可以从这种类比关系中得到极为宝贵的启示。”因此归纳可分为现实史实归纳和历史史实归纳两种。相对而言历史史实较为完整,也比较可靠。但为保证历史结论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一定要尽可能全面考察历史,搜集尽可能多的历史信息,而且在研究有关问题时不能忽视现实史实的存在。

第三步:总结。例如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结果大概有三种:一种是成功了,如朱元璋改朝换代自己做了皇帝;一种是失败了,如李自成兵败身亡;还有一种是介于两者之间,既成功又失败,如宋江招安投降,封官后又与方腊相互损耗,落了个服毒自杀。

总结过程中要注意方法的灵活应用,如分析历史问题可从政治(包括军事、外交、民族关系、法律等)、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方面考虑;原因可分为内因、外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影响可分为积极影响、消极影响,直接影响(对当时的影响,相当于作用)、深远影响(对后世的影响)等等。

第四步;升华。如为何朱元璋不能实行民主政治,为何李自成骄傲自满,为何宋江要投降,一言以蔽之,这都是由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和他们生活的时代局限性所导致的。

总之,只要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这十六字方针,历史知识的总结一般会比较成功。

四、呈现方式

第一种,线索。如《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个单元,我们可以找出三条线索,把“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专制制度”“古代选官制度”以箭头为指示按照朝代演变的顺序,很清晰的呈现出来。

第二种,框架。充分利用大括号,按照内在逻辑关系,把相关历史知识如背景、过程、影响从上往下一一排列,各分项如背景还可以进 一步细化。

第三种,表格。如《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这个单元,可以在表格中这样安排:横排分为“鸦片战争后”、“辛亥革命后”、“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后”这四个阶段,竖排先分为两大类别: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在物质生活中,再细分为“衣”“食”“住”“行”这四个方面,而且每个方面还可以进一步细化。在精神生活中,再具体为“风俗习惯”“大众传媒”这两个方面,然后再细分。一个表格的绘制思路一般如此,即要能找出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或人物、事件等),再加以重组。

第四种,图表。如近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历程,可以画一个只有右上部分的坐标系,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发展指数,把各时期的发展指数连在一起就构成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曲线图。

第五种,诗词。如对时间的记忆,就有这样的朝代演变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半,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第六种,口诀。如中国画发展演变的口诀:中国画起原始,演变各朝有特点。三代人物肖像主(夏商周),秦汉门类最齐全。士大夫有名作,魏晋南北画活跃。隋唐五代画高峰,两宋艺术全发展。文人画元明清,写意山水占主坛。

总之,历史知识的学习必须把记忆和理解结合起来,这就离不开一定的方法特别是归纳总结法。在实际应用中,只要开动脑筋,实事求是,我们一定能总结到位,让历史知识生动起来,历史学习快乐起来。

参考文献: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 孙楠《中学生历史归纳能力的培养》,《历史教学》1999.4 罗雪尔:《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大纲》,第8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第三篇:可用于高中历史教师职称考试复习的论文8

导入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姓名

符彦政

摘要:导入法是历史教学常用的一种方法,导入法是教与学统一性的起点,导入法用的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热情和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甚至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在课堂中应该如何运用导入法,才能使我们课堂高效的运转。

关键词:导入法

激发

高效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与学统一性的起点,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激发兴趣就是要使学生智力活动始终在一种强大的内在动力作用下,在情绪高涨的氛围中进行,把学习看作是一种精神享受,因而能自觉积极地学习。那么历史教学如何在开篇中就做到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这就有赖于导入法,一个成功的导入法可以马上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它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所以精心设计历史课“导入语”是中学历史教学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要不拘一格,因课利导,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可以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历史。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完成历史教学任务。那么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运用导入法才能做到事半功倍之效呢?

一、设疑导入,激发兴趣

疑是思考的起点,是求知的钥匙,也是探索的动力。古人云:“学始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开篇就给学生提出问题,给学生以极大的悬念,扣住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而且能够让学生带着探索的欲望去学习本课。这就好比开启了学生的发动机一样,使他们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自觉、主动地探索新的知识。如教学《鸦片战争的烽烟》一课时,我设计了以下问题:“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基座四周,镶嵌着八块汉白玉的历史浮雕。其中第一幅展示的就是虎门销烟的壮观场面。你知道林则徐为什么要当众销毁鸦片?历史上为什么将英国第一次对华侵略战争称为鸦片战争?这场战争对近代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这几个疑问一下子就能够吸收了学生的注意力,很快激发起学生学习新课的热情。又如讲《辛亥革命》一课时,可以这样设问:“每年国庆节期间,北京天安门广场南侧都矗立孙中山的巨幅画像。人们称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伟大的先行者,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样的导语,很快就激起学生想要了解孙中山为何是一个伟人的欲望。

设疑导入应该注意设计上要精心准备,设计问题有梯度、可开掘、互动性的问题,这样才能较好地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诗词、对联导入

诗词、对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在教学之始,若引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诗词、对联导入新课,就可以渲染

情景,营造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如讲述《秦的统一》一课时,引用李白的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诗中的秦王气势恢弘,英雄盖世,视六国为无物。那么诗中的秦王是谁?他为什么能够统一六国。他为什么又能被明代思想家李贽称为:“千古一帝呢?”进入新课。又如《甲午中日战争》一课可用光绪帝的一幅对联:“此日满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从对联中的“此公是谁?”“为何能壮我军威”导入。

三、复习导入

这是新课导入最常用的方法,即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引入新课,用已知知识做铺垫,有利于知识的衔接,能使学生从已知领域进入未知的境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识的兴趣,产生探求新知识的强烈愿望。如学习《唐代中外交流》这一课,我们可以回顾“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让学生知道唐朝是一个强盛的、对外开明的、开放的朝代。那么唐代的对外开明、开放又表现在哪里呢?导入本课。

四、历史遗迹、遗物导入

此法有利于将生活中的事物引入课堂,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感受到历史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历史的影子。比如在上《汉朝的中外交流》这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我们现在经常吃到的葡萄、核桃、首蓿、胡萝卜、芝麻等,都是从西域传来的,而西域与中原的交通是在西汉开通的。那么西域究竟在哪里?是谁开辟了中原和西域交往的道路?闻名于世界的丝

绸之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又比如学习“唐代的边疆各族”可以利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大昭市门前的唐蕃会盟碑这一历史遗迹导入。

五、成语故事导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抓住时机,利用成语故事导入,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无意注意转移到有意注意上来。激发学生追问历史来龙去脉的兴趣。如《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这一课可引入“卧薪尝胆”、“三家分晋”、“纸上谈兵”等成语故事。当然了所利用的成语故事应该与本课有相关性和具有一定的兴趣性,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

六、歌曲导入

此法可以把歌曲与历史结合起来,起到烘托气氛之效,使学生从中感受到音乐带给我们的历史震撼,感受学习的乐趣,从而积极主动的去寻求新的知识。

如在上《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一课时,可以利用《美丽的阿美利加》,在轻松一刻把我们带回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年代。展现周恩来同志的外交风采和睿智。

又如在讲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可以利用《九一八小调》这一流行于当时全国各地的小调。把我们带回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全国各界群众掀起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怒潮的火红的年代。

总之,历史教学如何导入新课,也不仅仅局限于上述六种方法,各种方法之问可以相互融合、交叉使用,不必拘泥于某种模式。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择什么

样的导入法,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学生本课的热情和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样才能把历史课讲深、讲透、讲活。

参考文献:《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法》《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历史教师教学用书》(七八年级)

第四篇:可用于高中历史教师职称考试复习的论文3

从四个角度看教学主题的确立与落实

——基于高中历史课堂的实践性认识

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学 李树全

历史教育教学以关注学生成长为根本目的。学生成长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得,更重要的是通过历史教育教学,“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所以任鹏杰主编说:“历史教学‘恰到好处’的境界,就在于把‘教学’升华为服务人生的‘教育’。”因此,“育人”是历史教育教学的根本诉求,价值观教育是历史教育教学的核心内涵。确立历史课堂教学主题的意义在于,使历史课有中心、有高度、有灵魂,让学生在获得历史知识的同时,思考历史问题,体会历史智慧,感悟人生意义,明确个体责任。

教学主题是统领一课的核心,是教学应该完成的主要目标,往往也是教学中真正需要探究的问题。正如傅元根老师所说:“一课的‘中心’实际上是一课的真正重点,而且是能够统率全课、带动一般的张目之纲。”〔3〕

[2][1]在教学主题的引领下,资源的开发、重点的确定、材料的使用、问题的设计、活动的开展都有了中心,课堂教学就有了灵魂,对学生认识与理解历史、提高判断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大有裨益。而且,恰当的教学主题,对实现历史教学核心价值、实现历史教学的根本诉求有重要意义,也是提升教学境界的重要途径。下面我从四个角度就教学主题的确立谈一些实践性认识。

角度一:研读课标与教材确定教学主题中心

课标是教学的依据,也是教科书编写的依据。“模块+专题”是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体系的重要特点。在这一体系下,每一模块都有特定的主题。如历史必修一围绕“政治文明”这一主题,展现了古今中外、不同时期政治文明的发展情况,反映了人类社会从专制走向民主、从人治走向法治的过程以及人类政治文明的多样化。在模块下,教材的单元知识基本上是围绕模块主题来设计和安排的,具体到课,也是符合模块主题和单元中心的,而每一课的重点内容,更是突出了主题。所以,深入思考和理解教材知识与课标的关系,对教学主题的确立十分重要,即在明确课标要求的前提下钻研教材、领会教材主题思想,弄清本课教材的内容构成及相互关系,把握教学重点,找准本课教学主题。

如人教版历史必修3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课标的要求是:“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教材则通过“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和“维新思潮”三方面内容,展现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也就是说,教材内容和方向与课标要求是一致的。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提出“师夷长技”,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抵御侵略。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迈出了近代化极其重要的第一步。这个时期中国学习西方,还停留在技术层面,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旧制度和旧传统。甲午战争的失败,引起中国思想界的深刻反思,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提出全面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以挽救民族危亡的设想。可以看出,向西方学习是近代中国思想主流。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学习西方技术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过程。教学中必须理清这个线索,讲清这个趋势。

基于对课标的理解和对教材内容的分析,本课教学重点应该是掌握和认识各个阶段学习西方思想的特点,特别是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和作用,教学主题确立为“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历程及其特点”。在这一主题下,整合教学内容,精选历史材料,构建教学逻辑:以“一本新书”(《海国图志》)为抓手,引导学生思考鸦片战争后“师夷长技”思想特点及影响;联系“一条马路”(“唐胥铁路”)的修建,引导学生思考洋务运动之艰难,理解“中体西用”之必要,体察洋务派的苦衷和智慧,认识“中体西用”的特点;结合“一场辩论”(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辩论),引导学生思考维新思想的特点,理解维新思想在近代思想历程中的地位。

本课教学围绕主题从细节入手,以小见大,彰显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突出各个阶段的思想特点和影响,使学生对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的脉动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和理解,体会历史发展与思想演变之间的相互关系,思考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后果。这样的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流程,有较高的学习要求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不仅实现了主要教学目标,也提升了教学境界。

角度二:关注历史与现实把握教学主题重心

意大利学者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英国学者卡尔也讲:“历史是过去和现实永无休止的对话。”历史教育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获得知识,还要服务于现实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用历史照亮现实”要求我们在历史教学中,从社会现实、时代特点出发,思考教学内容与现实的结合,实现历史教学的社会价值和意义。从现实出发,关注历史和现实的契合点,是确立教学主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如岳麓版必修Ⅰ第18课《马克思主义诞生》,课标的要求是:“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很多,不同版本的历史教科书对这一内容的选择有所不同;关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不同版本的教科书的表述也不一致。教学中应该讲述《共产党宣言》的哪些内容?怎样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是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

首先必须承认,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在当前,不能说不存在着“信仰危机”。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是不现实的。但如果在教学中重点突出某一个点——最有教育意义、最有现实意义的一个点,对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实现课程目标无疑是有探索价值的。按照这一思路,根据本模块知识的内容属性设计本课教学,可以重点突出《共产党宣言》中关于“未来共产主义原则”的阐述和巴黎公社关于“民主”的措施——《共产党宣言》对“未来共产主义”的原则是这样阐述的:“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也主张“自由”,即“自由”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巴黎公社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工人阶级政权,巴黎公社成立后,规定公社职员由人民选举产生,人民还有权监督、罢免他们,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这两点内容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也符合本模块的主题。在遵循模块主题精神的基础上,从现实出发,可以将本课教学主题确立为:马克思主义倡导“自由”与“民主”,是人类历史宝贵的思想财富。

“自由”与“民主”,既是人类政治文明历程中的关键词,也是当下最富有现实意义的政治话题。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高中生,对“自由”和“民主”也有一些感受。教学中抓住“自由”与“民主”这两个关键词,既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又能引导学生站在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马克思主义,超越意识形态束缚的老套,使学生认识到,无论是何种社会制度,都把“自由”和“民主”作为自己的诉求,“自由”和“民主”正是人类永恒的政治诉求。在这个主题下组织材料、设计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有效思考,甚至有学生主动站起来提出问题,活化了理论,活跃了课堂,教学效果明显——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提出了一种崭新的发展模式。而且,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与发展,展现了政治文明的多样化,有利于学生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意义。

实践表明,教师要处处留心,在阅读与思考中提升敏感度和想像力,在学习与观察中提升联系度和发现力,善于以历史元素解读时代话题,善于以现实问题为抓手,思考历史对现实的启示,进而基于现实,把握时代脉搏,从历史与现实联系的角度确立教学主题,促进学生认识历史与现实的区别和联系,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对话,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重大意义和现实意义。只有实现了教学内容与现实的有效结合,教学就不再是低层次的知识重复和枯燥的理论说教,课堂教学使人耳目一新,也就上了一个层次,达到一个新境界。

角度三:挖掘知识与价值深化教学主题核心

历史教育教学需要有核心价值引领。任鹏杰主编说:“教育的全部价值尊严,恰恰在于用价值‘服务人生’——满足学习者健康成长、进步和发展的内在需要。人是根本,人是目的,其他一切全都是手段。知识与效益,固然不可或缺,也非常值得强调,但是,倘没有价值引领,没有把知识和效益升华为服务人生的智慧,那还能叫做教育?殊不知,知识和效益能够助人,亦可致人死地!”所以确定教学主题需要结合内容认真思考、准确把握“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认识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最终都是为了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而采用的手段,“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学的核心价值。

如在岳麓版必修Ⅰ第13课《鸦片战争》教学中,我们要认真思考:对鸦片战争这段历史,高中生究竟渴望获得什么?怎样的历史教学对高中学生的思想、发展更有意义?即通过知识学习,深化学生对这段历史的认识,深度思考这段历史,获得新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应该说,这是一个高位的教学要求和目标,而高位的教学要求当然需要以高标准定位教学主题。只有高标准的教学主题,才会有高层次的教学价值。基于这样的思考,可以将《鸦片战争》一课教学主题确定为“国家封闭、观念落后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重要原因”,从思想角度挖掘本课教学的价值,认识国家开放、思想解放对一个民族的重要性。

教学主题明确了,价值引领的方向也就明确了。有了明确的主题和价值引领,寻找历史话题,用精心选择的材料和设计的问题开展教学活动,可以深化学生对这段历史的认识和思考。教学实践中,可以设计这样的话题:

●对于“侵略”的思考——我们能把英国在鸦片战争前、后的一切行为、要求都简单的归结为侵略要求吗?

●关于“落后”的思考——鸦片战争中,中国的战败仅仅是因为经济、军事、政治的落后吗?近代中国挨打,仅仅是因为落后才挨打的吗?

●关于新思潮的思考——普遍认为,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了一股学习西方的新思潮。这股新思潮对当时中国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产生了多大的冲击力?

这些思考话题,有助于激发学生对鸦片战争新的认识和新的理解。在不断的思考中,使学生对这段历史一点一点的清晰、深入,从而进一步检讨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唤醒学生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实现历史教育教学价值。只有把握了知识学习和思想价值的关系,用思想价值引领知识学习,用思想塑造学习能力,历史教学对学生发展才更有意义。

角度四:加强阅读与思考提升教学主题意义

历史是纷繁复杂的,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教科书对历史的叙述往往是简单的,分析的角度也有失全面之嫌,历史教育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多元意识,教师就得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知识补充、补正,以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这也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该有广博的历史知识,开阔的历史视野。1.在阅读与思考中提高理性思维深化教学主题

广博的知识和宽广的视野不是凭空而来的,是建立在广泛阅读、深刻思考基础上的。教师的广泛阅读,能更深刻的理解课标和教材,进而拓展、突破教材,提高理性思维深化教学主题。

如岳麓版必修Ⅰ第17课《辛亥革命》,课标的要求是:“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教材则从辛亥革命的准备——同盟会的建立、三民主义和黄花岗起义,辛亥革命的爆发——武昌起义、革命形势的发展,辛亥革命的成果——民国建立和临时约法的颁布等三个方面呈现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辛亥革命,在辛亥革命一百年后的今天,如何才能让高中学生更好的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从历史学习中汲取历史智慧呢?带着这些思考,我阅读有关辛亥革命方面的书籍,如马勇先生的《1911年中国大革命》、傅国涌先生的《百年辛亥——亲历者的私人记录》、张鸣先生的《辛亥——摇晃的中国》、雷颐先生的《历史,何以至此》、杨国强的《晚晴的世人与世相》、廖大伟先生的《辛亥革命与民初政治转型》,还有《天变》《真假共和》《袁氏当国》等等。

通过广泛阅读,我对辛亥革命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和认识。如辛亥革命前的中国,不仅有革命党人发动的一次次武装暴动,还有清政府主导下的声势也很大的“立宪”运动,可以说中国在改良与革命两条道路上赛跑。为什么最终中国选择了革命而改良道路没有走通,无疑是需要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通过广泛阅读,我还看到了历史的另一面。辛亥革命中,袁世凯绝非是野心家和“反动分子”,其对辛亥革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满清皇帝,在关键时刻主动退位,还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对于这一行为,简单的否定能解决问题吗?辛亥革命究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从辛亥革命中我们应当汲取怎样的思想营养?都需要我们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解释。

通过广泛阅读,我看到了一个比历史教科书丰富的、与教科书不太一样的、“多元”的辛亥革命,也启发我重新认识辛亥革命、评判辛亥革命。新认识、新思考,使我对《辛亥革命》一课的教学主题认识逐渐清晰:“实现民主,和平建国,是辛亥革命的两大遗产。”围绕这一主题组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民主发展的必然结果;辛亥革命后,各种政治力量以民族大局为重,通过努力,实现和平,中华民族避免一次刀兵之乱,是中国历史的巨大进步。教师通过阅读与思考丰富历史认识,引导学生思考历史,对塑造学生的历史意识、提升教学境界有重要意义。2.在阅读与思考中培养多元认识创新教学主题

教学主题隐藏在课标的要求中,隐藏在教科书的表述中,需要我们挖掘并在教学中落实。从一定意义上讲,一课的教学主题不是惟一的、固定的,主题的新颖度与阐述角度,反映了教师的思维度,影响着教学创新度。所以,对历史教师来讲,广泛的阅读,不仅可以为教学提供更多的素材,增加看问题的角度,还有助于创新教学主题,创新课堂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形成新的历史认识。

如岳麓版必修Ⅰ第19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我们可将教学主题确立为“十月革命是一场社会主义革命,开创了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新模式”,但随着有关十月革命和苏联的书出版、很多新观点出现,显然,如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十月革命的历史地位不是教科书内容所能解决的。在准备本课教学时,我阅读了吴恩远的《苏联史论》,王斯德等人主编的《苏联兴亡史》,美国学者莫斯著的《俄国史》,周新远著的《富强、平等和苏联的强国之梦》,王云龙、苍松著的《1917年俄罗斯纪实》、[意]安东尼拉·莎洛莫尼著的《列宁与俄国革命》、沈志华教授主编的《一个大国的崛起和崩溃》等有关俄罗斯、苏联和十月革命的书籍,在掌握更多的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努力吸收、借鉴最新的研究成果,创新教学主题,力图更全面、系统的把握这一历史。

通过广泛阅读,深化了对俄罗斯历史和十月革命的认识,并对这场革命多了一些理解。从彼得一世以来,追赶西欧、实现俄罗斯的复兴和强大是俄罗斯人的梦想,这一梦想经历了很多曲折坎坷,一直都没有实现。十月革命,为俄罗斯实现几个世纪的梦想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如果本课教学把十月革命这一历史事件放在俄罗斯几百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对认识这场革命的历史地位更有意义。因此,把《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一课的教学主题确立为“十月革命开启了俄罗斯现代化的独特发展之路,”尝试从俄罗斯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从历史的长时段理解十月革命的意义。这样,不仅使学生对俄罗斯历史、十月革命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准确理解十月革命的历史地位和意义,还使教学境界达到一个新的层次。

总之,确立教学主题,不仅需要我们研究课标、教材,还需要我们将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深化对历史的认识,进而发现、创新教学主题,挖掘教学内容和教育价值,感悟历史智慧,而且,教学主题的新颖、准确、恰当,对提升教学境界有重要帮助。

注: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 [2]任鹏杰.服务人生:历史教育的终极取向——从根本上追问什么是有效的历史教学[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3)封二.

[3]傅元根.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设计的新探索——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Ⅰ教学问题探讨[J].历史教学,2005(5):50~52.

说明:本文提及的教学课例,可参看2008年第5期、2009年第10期、2011年第12期《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1年第12期《历史教学》和《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网站《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视频。

第五篇:可用于高中历史教师职称考试复习的论文5

浅谈分层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笔者在这里说的分层教学,就是承认学生各方面的差----学习态度、学习潜力、行为习惯、家庭教育等,并根据学生的成绩的差异进行有差别、有层次的教学,目的是“人人都出成绩,出自己最优的成绩”。我校一所市级普通中学,学生数量多,差异大,而且绝大多数是一般校的线下生源。按照统一标准、统一进度、统一要求来教学,难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成绩好的学生“吃不饱”,无法长高拔尖;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吃不了”或是“消化不了”,课堂上听不懂,成了没事干的“陪读”,只好瞌睡、玩手机。为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地学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摘到果子”,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提高课堂40分钟教学的效果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因材施教分层提高的“分层教学”模式更能有效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分层学生,奠定基础

分层教学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如历史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旨在使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掌握历史知识、提高能力、学会做人。但是,历史知识的学习、掌握与运用是有层次性的,首先是理解并掌握史实知识,其次才是理解并掌握史论和史法知识,最后才能做到“论从史出”的分析、认识问题。分层教学的一个基本的要求和目的就是,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知识结构进行教学设计。因此,对学生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前提和出发点。一般情况下,学校根据学生的入学成绩和大型阶段性考试成绩的高低,将学生分成重点班、次重点班、普通班等几个层次,通过这种显性分层,对不同层次班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增优补缺,增强学习信心。

二、分层备课,有的放矢

不同层次的班级,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而同一层次的班级中,由于学科基础的差异,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广度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层次也不同,这种不同属隐性分层。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对不同层次要有不同的要求,要分层互动、分层推进。

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也就是说,根据学生存在的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差别、有层次的教学和帮助,让每个学生都能出成绩,出自己最优的成绩。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对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资源的取舍、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步骤的设计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的高低应有不同的要求;针对学生的学习效率不同,课堂内容应有不同的量的要求;针对学生认识、理解能力的不同,在课堂提问、知识讲解、巩固练习上也应有不同的质的要求。例如,在教学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中的“明治维新”这一内容时,低层次的学生主要掌握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内容、特点和结果等基本史实;而高层次的学生除了必须掌握这些史实外,还要进一步思考同一时期中日两国分别发动的一场社会变革运动-------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两国社会背景、改革内容大体相似,可为什么结果却截然相反呢?通过横向比较中日两国改革一成一败的 原因,不仅提升了高层次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加深了对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理解,也培养了高层次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归纳和概括、辨析的能力。总之,教师在备课时心中有学生、有目标、有方法,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照顾个别学生,针对每一个课时,既要突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又要有开放型题目以拓展知识,为学生多提供材料、角度、观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吃得下”“吃得饱”,真正理解所学历史知识,获得历史智慧。

三、分层上课,提高效率

课堂教学是完成教学中心任务的主战场,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主渠道,所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尤为重要。在同一个班级中,由于学科基础的差异,统一步调的授课必会挫伤优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认为,实施分层教学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因材施教,即教师的课堂活动一定要适合学生的胃口,对不同层次学生有不同要求。事实上,要求过高、过难,学生接受不了,就会产生厌学情绪,成绩更差;要求过低、过易,学生会感觉简单、乏味,不投入精力学习,成绩平平。所以课堂教学中应对不同层次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广度有不同要求,进行弹性调节:对高层次的学生侧重于适当点拨、引导,以拓宽思路,鼓励他们“立志向,善思考,自己走”,让优秀生体验到学有所成,逐渐优化心理品质,取得更好的成绩;对层次低的学生要“低起点,缓坡度”地循序渐进,以鼓励向前、树立信心为主。同时,还要善于抓住学生在学习中的闪光点,如一次大胆的提问、一次偶然的发现、一次主动的探索、一次个性的作业„„充分肯定,多加鼓励。通过对个体的充分关注、肯定成绩、鼓励上进,增添学生学习的自信与勇气,激发学习兴趣与动力,从而提高40分钟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作业分层,即时检查

作业批改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环节。对学生而言,课外作业是最好的、即时的课堂学习效果检测;对教师而言,课外作业是最好的、即时的课堂教学效果反馈。教师批改学生的课外作业,可以尽早发现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以“对症下药”、解决问题。实践中,我们将课外作业的完成质量看作是对课堂效率最好的检验,故实行分层对待,低层次的学生作业以巩固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为主;高层次的学生除完成低层次学生的作业外,还要增加两道要求较高的附加题;同时也会根据情况鼓励低层次的学生做一做高层次的题目,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例如,在教学必修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专题中的“维新变法”这一知识时,低层次学生的作业为:⑴分析戊戌变法的进步意义。⑵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高层次学生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两道要求较高的附加题:⑴戊戌变法和义和团的爱国救亡主张不尽相同,如维新派大力宣传“优胜劣汰”的社会进步理论,并说:“吾既自居于弱昧,安能禁人之兼攻?吾既日即于乱亡,安能怨人之取侮?”义和团的一分揭帖则说:“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升黄表,焚香烟,请来各等众神仙„„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据此分析,对当时中华民族危机的原因和挽救民族危亡的途径,维新派和义和团持何种不同观点?两种观点各具有什么积极意义和局限性?⑵19世纪末中国维新变法思想的基本是什么?与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相比,两者在促进社会变革的作用上有何不同?为什么?高层次学生通过对这样的要求较高的附加题的思考、作答,即对近代挽救民族危机的两大爱国运动----维新变法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分析、概括、评价,以及中国维新变法思想与法国启蒙思想的比较,既可以加深对戊戌变法的理解,提高历史认识水平,增强历史意识,也能培养这部分学生的分析、比较、判断、概 括、反思、评价等历史学科能力。

五、测试分层,增强信心

分层测试是依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对学生进行教与学的小结。分层测试在分层教学中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分层测试,可以及时地检查上一阶段教师的教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质量与效果,总结教与学成功的经验,发现教与学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处理,从而推动下一阶段分层教学的顺利开展,全面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对单元测试成绩非常重视,考得好,就信心百倍,努力追求新的目标;考得不好,就垂头丧气,失去继续学习的勇气和动力。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编制测试试题时,我们按学生的实际水平,分成高低层次试卷,只要学生完成了自己制定的学习目标,就能考出好成绩。分层测试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发挥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的知识和能力,同时也能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激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动力,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其潜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六、教育分层,尊重学生

在分层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就是学生的思想教育。由于分班的可上可下性和学生的心理的不平衡性,因而在分层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关注学生思想教育的分类施教。

学生来自不同家庭,思想千差万别,所以教师在实施分层教学时,思想教育、心理辅导不但要跟上,还要区别类型、因人而异。在对待学生态度上要谦虚谨慎,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接受教育,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领悟道理,在情感交流的理解中获得心理平衡。而且,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对重点班的优秀生要高标准、严要求,强调合作意识,克服浮躁心理,鼓励其勇攀高峰;对次重点班的中上生要进行目标激励,争取更上一层楼;对普通班的学生强调尊重,以唤起自尊,树立自信,排除万难,努力拼搏。同时,教师还要善于抓思想教育的机会,切记不要空谈,让学生在学习历史中获得乐趣、转变态度、体验成功,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分层教学能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使每一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和测试中都有收获和成就感,这既便于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延续,也便于学生的学习信心培养。当然,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应从教与学两个方面不断总结、修正,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分层教学的程序和方法,以逐步缩小各层差距,最后达到层而无层、优生更优的教育教学效果。

下载可用于高中历史教师职称考试复习的论文6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可用于高中历史教师职称考试复习的论文6.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师职称职务考试复习材料

    教师职称职务考试模拟试卷 一、判断题 1、在新课程背景下,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 2、在新课程中,教材提供给学生的是一种学习线索,而不是惟一的结论。 3、教师是既定课......

    时事政治(用于教师招聘考试)

    时事政治2010年11月一、国内部分:1.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正在全国展开。11月2日上午,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等党和国家......

    6、教师职称申报条件

    材料六: 二0一三年中学系列教师职称申报评审基本条件 肥城市高级技校 职业教育中心校按照肥城市人社局《关于转发的通知》(肥人社发 [2013]3号)精神及我校《二00七年技工教师系......

    中小学教师可评正高职称

    中小学教师可评正高职称 2009年,潍坊市被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确认为全国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三个试点之一。据悉,改革试点后,潍坊达到资格的中小学教师也可......

    2017幼儿园一级职称考试复习材料

    2017幼儿园一级职称考试复习材料 一、填空题 1、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 2、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

    法医职称考试复习5篇

    一、概念 1、中毒:是指生物体受到毒物毒物作用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 2、毒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给予时,可与生物体相互作用,引起生物体功能性和/......

    教师职称晋升理论知识考试复习简答题(5篇)

    教师职称晋升理论知识考试复习简答题(精选25题) 1、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素养? 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精深的专业知识。 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2012年度教师职称考试(98)

    2012年度中小学教师中高级职称网络考试(98分) 望奎县莲花镇中学郭世伟 一、单选题(共20题) 1、特别强调环境对个体有重要影响的心理学家是( 3)。 1.皮亚杰 2.弗洛伊德 3.华生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