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论文:文综考试下的历史复习(最终定稿)

时间:2019-05-13 12:45: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历史教学论文:文综考试下的历史复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历史教学论文:文综考试下的历史复习》。

第一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文综考试下的历史复习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文综考试下的历史复习

发布:佚名时间:2010-1-26 10:43:00来源:京翰教育中心录入:malajia人气:188

【文字:大 小】高中历史教学论文:文综考试下的历史复习

随着高考改革将大综合推上了考试的舞台,随着各省自主命题的展开,高考打破了一枝独秀的局面,呈现出百花争艳的景象。教育终于在高考改革的影响下,沿着有利于人的成长,以人为本,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在这种形势下怎样进行历史复习,可能是每个历史教师所关注的问题。我们只要分析一下近几年高考文综试卷,就不难发现,近几年高考考题的趋向是基础化、能力化,去掉了以往偏题和难题,代之以难易适中,且又体现能力的试题。这是有利于高中历史教学的,也有利于素质教育。

沿着这样的思路,我们在高三的历史复习中,总的出发点应是,抓住教材立足于基础知识,同时培养能力。为此我谈谈第一轮复习的具体做法。一.按考试大纲中规定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进行复习考试说明的出版一般是在2006年2月。在这种情况下,2006届的文综复习,就必须依据2005年的考试说明进行复习。等到2006年2月新的考试说明出版后,将2005年的考试说明与2006年的考试说明进行比较,找到新考试说明的变化,如删了哪些知识点、增加了哪些知识点、知识点的叙述上有何变化、能力要求上有何变化,然后按照新考试说明的变化去补救前面复习中存在的不足。

高三一年的历史学习中用时最长、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是第一轮复习。这一轮的传统做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是以章节为单位、对知识点进行逐一复习,要求学生掌握每一个知识点,形成牢固且清晰的知识网络。教师在教学上必须将每一个知识点都落实到位,既要阐释清楚对知识点的理解,又要教会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方法。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对知识准确的记忆,做到知识点的要点化、线索化、条例化、网络化。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要求学生把握历史的阶段性特征。抓住单元历史阶段性特征,利用单元主题和单元历史阶段性来整合教材。以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一单元为例,此单元的时间跨度是20年(1840到1860),单元主题也就是这章的标题“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的和半封建社会”,突出的特点是历史的转折历史的巨变,表现为政治、经济和思想等方面。围绕这一主题将教材内容分为,导致巨变的事件是“两次鸦片战争”,并将“新思想的萌发”作为战争的影响来讲。中国人民抗争与探索事件是“太平天国运动”。并将每一事件从起因、过程、到结局影响等方面分析清楚,消除知识的死角,并配以适当的基础的单元练习。二.渗透学科内专题复习传统复习流程是:第一轮为教材知识点复习,第二轮复习为学科内专题复习,第三轮为三科综合与强化训练。这三轮复习,我在教学中都要进行,但我不是将三轮复习截然分开,而是将专题复习有意识地在第一轮复习中运用。综合考试中历史学科对知识点的考查难度下降且相对集中,注重考查对历史学科基础知识相互关系和理解。这种相互联系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纵向的联系,例如因果关系、历史发展线索、基本历史进程等;一种是横向联系,如历史阶段特征、中外联系等。通过纵向和横向联系,可以总结出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和规律。因此,在第一轮复习中,要将专题复习引进来,要把历史教材中大量的史实根据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加以处理,简化成历史线索,便于理解、记忆,否则疲于应付大量琐碎的知识点的记忆,就谈不上主动性的学习和思考。按纵向线索作专题讲座,广义的说以单元为主题进行知识组

合也是一种专题,但纵向作专题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将前一阶段和本阶段所学到的知识串起来,形成整体的观念,化零为整。就好比商品的打包,以排除那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学习误区。

在作单元专题的时候本着如下的原则:一是忌好高骛远,以往的历史专题复习做得过难,已不适合今天的文综考试,也浪费学生的精力,不利于高三复习。二是专题既要有特征同时更重要的是不脱离教材,回归教,做到以专题的形式将教材的知识重新组合,精炼,归纳,使之体现教材的规律性和整体性,突出主干知识。三是专题内容不能过多过大,以小类型知识专题为好,专题总结时,不能理论性过强,而应以基础知识为主。下面以“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一章为例,说明单元专题复习的具体做法。1.概念间的比较:如学习“短暂的隋朝”一节时可以进行“秦朝与隋朝相似点的比较”,学习“隋唐制度的革新”一节时可以进行“府兵制与募兵制异同点的比较”。2.同类知识点的总结:如学习到隋朝“开通运河”时,可以将水利工程进行总结(战国时期秦国修建都江堰和郑国渠、秦朝修建灵渠、隋朝开通运河)。3.对知识点进行归类分析:如学完“隋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一节时,可以将将唐朝统治者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的史实进行分类总结(①战争:如唐太宗时对东突厥的战争;②册封: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封皮罗阁为“云南王”等。③设机构:西北东突厥旧地设都督府,在西突厥旧地设安西、北庭都护府,在东北黑水秫羁地区设都督府等。④加强经济文化交流:派工匠到南诏、吐蕃等。⑤和亲:文成公主嫁松赞干布,金城公主嫁吐蕃赞普。)。4.单元阶段性特征的总结:如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繁荣的表现(①隋唐时期,全国统一,政局相对稳定;②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呈现繁荣景象;③各民族联系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④对外开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⑤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全面辉煌。)。教师在复习策略上,切忌简单的机械重复和平面化的“专题复习”,要精心设计,打破知识和技能的固有结构壁垒,让学生形成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思维状态。三.跨学科知识渗透,引进时政热点文科综合考试强调知识的综合、思维的跳跃、方法和能力的综合。从总复习时间安排来看,一般选在高三下学期4月下旬至5月进行跨学科综合。但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并不是一两天就能培养得起来,因此老师在第一轮历史复习中就有必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高三下学期的4月下旬到5月,只是与政治、地理老师一起合作,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了能较好地做到将历史知识与政治、地理知识进行渗透,历史老师必须抽出时间将政治、地理的主干知识看一看,有时也可请教政治、地理老师。历史老师只是寻找历史知识与政治、地理知识的切入点而已,而不能全盘包办。文科综合的命题指导思想是能力立意,以社会重大时政和社会热点问题为素材命题。突出人类、自然、社会协调发展,反映了生产、社会生活中较稳定的或易于学生理解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重视将历史知识与社会重大时政和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注意时政热点可以是一定时期内值得关注的事情,也可以是一年甚至近期的事件(亚热点)。过去我们往往从政治角度去选择素材,现在应多从社会性角度去考虑,多从地理的图表和历史事实、报刊杂志的背景报道中寻找导入方式。在引进和分析热点时,应切实把握时事热点、焦点问题的来龙去脉:第一,要完整把握每一个重大热点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第二,要全面了解和分析每个重大热点与教材中的哪些知识可以挂钩。只有掌握了每一个热点问题的具体内容,知道其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才能做到分析有根有据,条理清楚,完整准确;只有找准热点问题与所学知识的结合点,才能做到多角度、多侧面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表现出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老师在历史教学中引进时事热点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适时。当复习完某个知识点时,老师可即时引进与这一知识点相联系的时事热点。第二,要适度。老师所引进的时事热点不能过多、过大,不能喧宾夺主和影响历史教学。老师必须简

要介绍时事热点,提出对提高学生能力有帮助的问题,并有效地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所提出的问题。例如:学习到“第二次工业革命”一节的“石油化工业”一知识点时,就可以做到历史学科知识综合(如内燃机的创制、汽车飞机轮船的迅速发展、化学工业的发展、新中国几大油田的开采、石油实现自给的年代)、跨学科知识综合(如地理的石油工业与工业布局、环境、交通运输)和时事热点结合(如当今世界石油价格不断上涨、我国石油问题等)。四.进行适当的学习方法解题方法指导和训练教师要多进行学习方法和答题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在读书和思考中联系实际,提出并解决问题。师生首先要重视对《考试说明》上所提供的题例和样卷、近几年高考文综试题的研究,从中体会到高考“怎么考”(命题思路),从参考答案中体会“怎么答”(解题思路、答案组织、文字表述等)。研究高考试题是探索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其次,选用一些文综练习题及综合练习题,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对题目中各种信息(文字、图片、表格、地图等)的判读和分析,训练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以提取有效信息,有针对性的解题。第三,我们要求学生课外选取材料编制一些试题,并写出命题角度,考查的知识和能力范围,答题的切入点和思路并拟定答案要点。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试题思路的把握,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第四,注重培养学生的审题、解题、答题思路和方法。在审题过程中,指导学生要审题型和要求、审关键词、审时空范围,然后确定解题思路和答题方法,组织答案时还要注意文字表述的规范表达,要用规范的历史语言回答问题,培养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史论结合。第五,在试卷分析时要结合教材抓住主干历史知识,理清线索,对基础知识进行重组,理清因果关系和背景及意义,提升理性认识,构建较完整的历史知识网络。因此,试题分析时不仅要知其然(即答案的正确与否)、知其所以然(即该答案正确的原因是什么),还要知其所以不然(该题之所以错的原因),最后还要把每个选项对应到教材中相应的历史阶段,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根据选项内容重新组题,以达到做一道选择题要得到多道题所能反映出来的信息量。第六,在复习中教师应积极创设出一些新情境的好题让学生在全新视角中观察历史问题,以活化学生的历史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二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浅谈历史现状及策略

浅谈历史现状及策略

论文摘要:教育学从其理论奠基到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诞生,到理论体系的蓬勃发展,这一过程也是其不断对教师教育专业化起推动作用的过程。本文在对这一历史进程进行考察的基础上,思考教育学对教师教育专业化进程的应然价值,并结合当前教育学教学低效的现状,提出改进策略。

教师的专业化需要教师教育的专业化。所谓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就是一个是非专业的教师经过有组织的、专门的序列化培养和训练成为专业教师的过程。这是对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微观理解。国际劳工组织(ILO)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66年10月通过了《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其中第六条就对教师专门职业的性质作了明确的说明。有学者提出,教师教育的专业化运动是为了满足大学中从事教师教育的教师们提高地位的需要。

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大力宣扬是最近几十年的事,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以后美英等国家依靠各综合性大学的教育学院来培养教师。笔者认为,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进程开始得要早很多,自从教师作为一个职业诞生,这一进程就开始了。中国古代对教书先生的各种约定俗成的规定、规则都蕴含着加强教师职业不可替代性的内容。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及其在教师培养领域的运用更加速了这一进程。本文试图从对教师教育专业化宏观理解的角度来看教育学学科在这一进程中历史作用的演变,并结合当前教育学教学的实际对其价值、学科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新的审视与思考。

一、教育学在教师教育专业化进程中的历史变迁

(一)国外教育科学的发展与教师职业的演进

纵观国外教育科学的发展历史和师范教育的发展史。二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综合起来概括,可划分成这样四个阶段:

1.教育理论的奠基与教师职业经验化、随意化的时期。这一时期主要指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以前。教师这一职业停留在经验化和随意化的阶段,缺少规范性的理论指导,“学者为师”,虽然传统教育理论的积淀已经比较深厚,但对于如何成为合格教师,如何培养教师仍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

2.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的诞生和教师职业初步专业化的开始。17世纪,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问世,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1681年,法国人拉萨尔举办了“教师讲习所”,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师训练机构。1695年,德国教育家弗兰克用教会捐款和私款创办了一个“师资养成所”,但这时教育理论知识尚未真正进入课堂,教师的培训仅被视为一种职业训练而非专业训练。其后,经过卢梭裴斯泰洛齐等人的发展和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1776年10月,教育学首次作为一门学科面对---30位学生讲授。主讲人康德首次提出了“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门科学”,这在教育史上意义深远,它唤起了人们对教育的理性认识和科学意识。赫尔巴特第一次把教育理论的基础建立在心理学之上,使教育理论向真正意义的科学卖出了关键的一步。历史进入19世纪中后期,在德国和俄国历史上分别出现了一位“教师的教师”——第斯多惠和乌申斯基。第斯多惠著有《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一书,详尽论述了有关教学和教师培养的问题。乌申斯基认为,一个教师应具有教育专业的修养,他主张师范生必须开设教育学心理学及学科教学法,要求在师范学校附近设实习学校。

以上历史表明,教育学自其诞生到逐渐在教师培养上发挥作用,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随着其在教师培养上的不断被认可并具体运用,教师职业进入了初步专业化阶段。

3.教育科学的分化融合与教师职业走向全面专业化。二战后,国外教育家人才辈出,教 1 育科学出现了众多分支学科,如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教育法学等,学科群进一步丰富,同时,元教育学、教育学史等学科出现,标志着对教育科学的反思与融合,至此,教育科学发展成为一座宏伟的理论大厦。这一时期,教师教育的培养体系发生变化,各国纷纷把师范教育并入高等教育的行列,师范学院成为综合型大学的一部分。师范教育的学制延长,教育专业课程在教师培养中的作用受到重视。美国地方大学教育学院的课程设置中,教育类课程占到总学分的1/3。此时,教师职业专业化水平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对社会来说,教师职业专业化扩展到整个教育系统;对个人来说,教师职业专业化向个体生命的两极延伸。

(二)我国教育科学的发展与教师职业的演变

我国拥有丰厚的教育理论积淀,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对教师的培养和塑造依附于作为主流的儒家文化对知识分子群体的各种“清规戒律”,再加上对教师的一些独特要求。整个教师群体散漫而无组织地存在着,给人呆板、僵化和老朽的印象。

近代中国在教育科学的发展和教师职业的演变上基本上是师从国外的经验。只不过每一阶段是向不同的国家学习,且其间有国人自己的思考和探索,也有因政策原因导致的教师职业发展的历史沉浮,曲折多于成功。概括起来讲,主要有:19世纪末20世纪初维新派和革命派对日本师范教育经验的学习,这一时期教育学、心理学在师范教育的课堂上地位稳定,主要讲授的是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1919-1949年对美国教育理论和教育改革经验的学习,在一些高师院校,教育、心理系科创建,教育科研队伍扩大;1949-1978年,教育科学发展和教师专业地位经历历史沉浮。文革期间教育类课程比例下降至1%,心理学被斥为伪科学,教师不仅谈不上专业地位,个体生存都出现危机;1978年以后,教育科学的重建,立体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推进时期。

二、对教育学在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中价值的应然思考

从沉默到低声吟唱再到放声歌唱似乎可以概括教育学在教师教育专业化道路上几个重要时期的精神状态;诚然,任何事物的发展演进和地位确立都并非一帆风顺,这期间夹杂着无数次间或的沉默。教育学在它自身发展的这条道路上没有在沉默中归于沉寂和死亡,而是不断的枝繁叶茂,有力地推动着教师教育专业化进程的发展,我们有必要对其在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中价值做一个应然思考:

(一)教育学应帮助教师确立职业归属感,找寻职业幸福感

与教师教育中其它专业学科知识相比,教育学的知识站在更高的理论高度,给即将或已经成为教师的人以指导。它应表明教师的职业特性和职业要求,让那些渴望成为教师的人给自己一定的职业定位。同时,教育学知识避免了学科知识偏重知识体系的枯燥和乏味,帮助教师或未来的教师确立在教育事业中的价值追求。并通过教育艺术和方法的传授引导他们产生教育教学的乐趣和成就感,从而使他们不断找寻作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二)教育学要引导教师形成专业化的教育理念

在学习和了解系统的教育学知识之前,可能很多人心中也有一些坚定的信念或理念。比如:我一定能成为一个好老师或好的英语老师、语文老师,等等。但对于好的标准,往往是头脑中原来所认可的老师的标准,是适合了自己过去需要的教师形象。至于自己的那些标准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当前和未来学生发展、社会发展的需要,他们仍缺乏必要的理性认识。对于这些已具备了教育热情的人来说,教育学知识应引导他们形成专业化的教育理念,树立起头脑中科学的教师形象并以此来省思自己日后的教学行为。

(三)教育学要提高教师实践的专业化程度

诞生于实践中的教育学学科应该也必然去指导实践,只有在对实践具体问题的理论指导和策略建议中教育学才能显示其价值和生命力。

当前我们对教育学知识的学习主要还是一种课堂行为,对教育学知识的讲解固然重要,但讲解不是唯一方式,更何况除了对于专门搞理论研究的人,教育学知识的实践价值都远远高于其理论价值。

所以,教育学在提高教师实践的专业化程度,在确立教师职业像医生、律师等职业一样的不可替代性的过程中必然而且必须发挥重要作用。而我国当前的教育学教学恰恰漠视了教育学的应然价值,只为讲授教育学而教。非教育专业的师范生把教育学当成考前死记硬背的知识,缺乏学习兴趣,更谈不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育学教学出现低效的状况。

三、改变教育学教学低效的关键策略:案例法

现代教师教育学科制度的建设强调加强实践性课程的比重,教育学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应然价值的实现也把教学实践作为重要途径。那么,在教师培养的过程中,如何具体实施呢?笔者建议采用案例法,并将这里的案例分为虚拟案例和真实案例。

(一)虚拟案例——改进教育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现行使用的大多教育学教材是学科专家的理论成果,它们偏重于理论体系的建构而缺少教学案例的到场。作为师范院校公共课教材和教师培训教材所选用的教育学教科书。应采集一线教师的教学案例,并将理论与案例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们教育学教学低效的现状。当然,这里所说的虚拟案例是相对于在课堂上听讲的学生而言的。

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教育学教师也不妨结合理论知识的内容,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自行设计一些虚拟案例,比如,找一个知识片段让学生来讲授,这其实是不同于学科教学法的教学的,教育学教学通过对案例的具体运用引导学生去反思,以确立科学的教育理念,为一生的教育生涯做好准备,他不以实践性目的的实现为终结。

(二)真实案例——教育学教学与多次的、及时的实习相结合 教育实习——让学生走向真实的教学案例,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促进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升华和再反思。在具体操作上,我们可以借鉴美国PDS学校(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s,即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经验,它是将一些中小学作为PDS学校,大学的教育学院与中小学合作。师范生可以在这些中小学担任一年的实习教师,他们不单纯是在正式教师的指导下教课,而是和正式教师一样参与学校的全部活动;另外,这种合作还体现在合作大学的教师对这些学校中小学教师的在职继续教育。合作大学的教师要参与中小学各种教师会议,观察实习生的工作,有时还要面向中小学教师开设硕士班课程,给中小学带去新思想的同时,也把各种新问题反馈给大学。这种发展形式开发了一种教师教育以大学为本和以中小学为本相结合的新的模式,有利于实现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的一体化。

2001年4月,我国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最早与北京市丰台区和朝阳区的几所中小学合作,创建了中国首批教师发展学校。

四、结语

教师教育专业化是一个长期且无尽头的过程,如何发挥教育学在这一过程中的价值,如 3 何提高教育学教学的实效,如何在对历史经验和国外经验的反思中解决本国实际问题,笔者相信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研究不仅会推进教师教育专业化进程,也将促进教育学学科的发展。

第三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正确认识人民公社历史

历史论文:正确认识人民公社历史

“如何正确记录和反思人民公社兴起的历史?”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提出这样的问题还有必要吗?党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不早对人民公社作出准确评价和定性了吗?然而笔者最近看到《50年前毛泽东造访七里营——一次视察“发掘”出人民公社先锋》的长文,觉得仍有必要提出这个问题。

这篇文章是作为“解密档案”刊发的,文中还运用了一些档案文字记载,给读者的第一印象当然更具权威性和可靠性。河南新乡七里营是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的发源地,是人民公社始作俑者,毛泽东1958年8月6日视察七里营,肯定了“人民公社好”,尔后人民公社运动在全国迅速推向高潮。问题不在于对当时情景的某些细节描写是否准确,而在于如何正确把握和反映人民公社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如何正确评价和反思人民公社这段历史。这篇长文恰恰在上述重要问题认识上有所偏差,个人迷信的阴影没有消除,不是采用史笔,而是缅怀与美化人民公社的首创和发源史,文章结尾处通过七里营镇党委书记的话说:“今年是毛主席视察七里营50周年,又是改革开放30周年,我们正酝酿举行一系列活动,纪念这两个对我们来说意义非凡的事件。”并宣布:“目前,该镇正在筹建‘毛主席视察七里营纪念馆’,计划今年年底开馆。”毛泽东视察七里营推出人民公社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是方向、路线的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码事,怎么能混为一谈呢?这不只是措辞不当,而是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和定位不当。中国1958年兴起的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后果极其严重,这方面已有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笔者这里只引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人民公社的一段评价和论述:“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更由于毛泽东、中央和地方不少领导人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急于求成,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没有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试点,就在总路线提出后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

人民公社集政社合一、“一大二公”、“一平二调”、“穷过渡”等特点于一体,是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左”倾错误的产物。毛泽东视察七里营肯定人民公社后,紧接着,1958年8月在北戴河举行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通过了《关于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决议提出:“人民公社将是建成社会主义和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组织形式,它将发展成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层单位”。并认为:“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我们应该积极地运用人民公社的形式,摸索出一条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具体途径。”

但结果却是,人民公社制度剥夺了农民的生产资料所有权,农民彻底失去了对土地的自主经营权,甚至失去了起码的人身自由,从而瓦解了农民拥护集体化的人心基础。人民公社随心所欲地无偿调用社员和生产队的劳力、资金、土地和财产,取消自留地,按劳分配原则遭到破坏,平均主义“大锅饭”泛滥,严重伤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陷入困境之中。人民公社未能变成通往共产主义的“金桥”,却演变成1959—1961年间全国性的大饥荒,出现了严重的非正常死亡,几千万中国老百姓的生命被夺走,而其中大多数是农民,农民为之付出了最惨重的代价!这场大灾难和人民公社这一“人祸 ”直接有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以巨大的政治魄力,坚持实事求是,破除“两个凡是”,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果断地结束了人民公社制度,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引导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这是历史的进步,人民的胜利。历史表明,任何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设计和提出,都必须尊重广大人民的利益诉求,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人民公社制度的设计和兴起,充满了乌托邦色彩,从一开始就违背了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这段历史留给人们的教训太深刻、太沉痛了,对于不了解那段历史的年轻人来说,应该把历史真相告诉他们,而决不能将扭曲的历史观和所谓“历史档案”胡乱塞给读者。对那段历史重要的在于反思,如果要说“纪念”之类的话,那么正确的含义就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铭记历史教训,不让历史重演!

第四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艺术作品与历史教学

艺术作品与历史教学

“历史”是一幅云雾缭绕的山水画,其突兀的山峰告诉今人他存在的痕迹,但其身藏雾中的朦胧美令人回味。历史的真实与朦胧成为无数文人骚客作诗吟词、以古讽今、抒发情感的灵感来源,是画家寄情于景的人生体味,也是时尚明星演绎的悲欢离合、壮志未酬的情景剧。通过种种艺术作品的欣赏、解读,即可增加历史学习的趣味性,补充大量教材中所没有的历史知识,又可使学生明白历史与艺术、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一、古诗词与历史教学

中国古代诗词内容丰富,有以景寓情的情感诗,有借古讽今的情怀诗,还有反映历史史实的“史诗”,这无疑给历史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史学家巧妙地利用了诗词这座宝库,以诗词证史,开辟了史学研究的新途径、新空间。著名史家陈寅恪先生的《元白诗笺证稿》便是倡导诗文证史的力作。若将古诗词与历史教学相结合,即可丰富课堂内容,又可增加历史学习的趣味性。

例如:《诗经•小雅•隰桑》:“隰桑有阿,其叶有难。既见君子,其乐如何!隰桑有阿,其叶有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这首诗把爱情和桑树联系起来,反映了蚕桑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凸现了中国古代男耕女织的生活景象。张籍的《凉州词》:“边城暮雨雁飞抵,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马祖常:《河湟书事》:“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这两首诗反映了古代丝绸之路熙来攘往,与西亚诸国友好往来,进行丝绸贸易的情景。著名儒士钱宰的诗:“四鼓冬冬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日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透漏出在朝为官的辛劳和无奈。“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凄楚、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将沛然莫御的愁思表达得淋漓尽致,跌衬出作者的囚居异邦之愁、故国之思,让学生深刻理解亡国之君的落寞踌躇。

此外,古代诗词讲求押韵、注重格律、情感表达充沛、强烈,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因此历史教学中穿插诗词可使学生在解读历史韵味的同时,提高审美情趣和艺术情操。

二、古书画与历史教学

在灿若繁星的艺术作品中,书画无疑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三宋”(宋克、宋遂、宋广)书法风姿娴美,笔画瘦劲;“吴门”(沈周、文徴明、唐寅、仇英)画作或雄逸沉厚、刚健有机,或精描细染、细腻恬静,风格迥异,誉满吴中;“白阳青藤”(陈道复、徐渭)的花鸟写意,淡彩水墨交融,将中国写意花鸟画推向新的高度;中国的绘画艺术发展至明代,已呈现画派纷呈、名家辈出的精彩局面,“院体”和“浙派”追求雍容华丽、雄劲阳刚,占据画坛的主导地位。到了清代,扬州一带的书画家风格独异,其中以罗聘、金农、郑板桥等八人为代表,被统称为“扬州八怪”,他们发展了中国传统水墨写意画的技巧和意境,在思想上有重大的突破,在画坛上独树一帜。

画派的纷呈、画作的镏金,都深深根源于历史的实在。如:扬州八怪有相近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情感,大多出身于知识阶层,有的终生不仕,有的经过科举从政,一度出任小官,却又先后被黜或辞职,因此他们以寄情笔墨描写梅、兰、竹、松、石,表现其清高、孤傲、脱俗的气质,并运用象征、比拟、隐喻等手法,赋予作品深刻的社会内容和独特的思想表现形式,借以反映人民的疾苦、官场的腐败、自身的失意。如:郑燮在潍县任县令时,给巡抚画了一幅竹子,题句曰:“斋衙卧听潇潇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该画该诗反映出了郑燮关心民间疾苦的历史事实。若将古代书画的鉴赏引介到课堂教学中,可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艺术欣赏的能力,加深学生对清代康乾盛世掩盖下的社会现实的了解,还可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艺术怪杰是现实社会的“杰作”。

清代画院超迈前代,出现了大量描绘当朝时事的叙事性绘画。这些作品以当时的历史为题材,成为文字历史之外又一种记录历史的方式。如:乾隆命画家将其南巡盛举绘制成图——《乾隆南巡图》,堪称清代叙事画中的鸿篇巨制。《乾隆南巡图》描绘了乾隆南巡的行踪,同时也直观展现了南巡队伍的庞大以及出行的奢华。若将该画展示给学生,比用文字来详细阐述乾隆南巡的盛况以及南巡的利弊得失更直观、更形象,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无字之画”比“有字之书”更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再比如:教材讲,商业发展到宋朝已出现空前繁荣的景象,商品种类繁多,贸易频繁,但究竟繁荣的景象是什么样子的,何谓空前繁荣,学生没有具体的概念,若老师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观察图画,以画解史,从画中的场面、景象引出宋朝商业的繁荣,可能会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当然,古书画即可为“证史”、“解史”所用,也可由史入画,让学生依据史实,自选画法以画绘史,培养学生对史的感悟和对画的情趣。

三、影视与历史教学

历史具有不可再现性,我们只能回顾历史、解读历史,这便是历史教学的困难所在,但好在有大量影视作品的问世,可以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一定的辅助。但对影视作品的选择必须遵循贴近历史史实的原则,以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尊重历史真实,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落实知识教育、情感教育的目的。

例如:在讲美国历史时,可以将分散在各个章节的内容综合起来一块讲,但要这样平铺直叙,显然学生没有兴趣,因此必须设置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进而探究问题,从发现、探究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因此这段历史的学习重点就在于找取学生的兴趣点所在。一般而言,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故事比较感兴趣,因此,我选了《国家宝藏2》这部影片,从影片中林肯被刺的场面入手,由此引出林肯被刺的历史真相、原因,从而导出美国南北战争、美国的成立,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让学生在一个个探究问题中穿越美国的历史。

通过影视作品的课堂引入,学生不仅增强了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还加以模仿运用到平时的课堂展示中。如:关于鸦片战争前中外大势这一课题,几个同学自发组织、排练表演了精彩的课本剧,活跃了课堂气氛,加深了学生对该问题的理解。赵本山、宋丹丹的经典小品《昨天 今天 明天》也成为学生模仿的素材,如:我们在学习必修2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时,有两个同学借鉴小品中的话并结合事实加以修改,以“改革春风吹满地,深圳人民真争气;西藏那嘠嗒挺闹心,奥运圣火没停递”将深圳的发展变化一语点破,并结合2008年北京奥运圣火传递情况及藏独分子的猖狂行为,淋漓再现了改革开放后国家迅速崛起的盛貌,将历史与现时有机的结合,丰富了历史课堂的内容,达到了“以史为鉴”、借史知今的目的。

总之,历史课堂应是丰富多彩的,多彩的课堂体现在多彩的活动、多彩的艺术载体中,我们可借鉴诗词、书画、影视来丰富历史的音容笑貌,也可让历史浸润于各种艺术形式中,追求历史教学的另一种境界。

第五篇:浅议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浅议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论文,欢迎阅读。

新课改的实施,特别强调贯彻素质教育。但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中,由于高考的指挥棒作用,以及历史教材改革的滞后性,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仍普遍存在。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

一、改变教学观念

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正是我们教学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本,改革授课的方式、方法,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校教育要成为“活的教育”,成为真正培养人的教育。所以,面对新课改、面对新教材,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是当务之急。如今,历史新教材的教学要求已不仅仅停留在考试的层次上,更多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联系历史分析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生的某些事件的前因后果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作为高中历史教师首先要有这样的观念,只有带着这种观念从事历史教育教学工作,才能体现新课改的精神,才有可能实现素质教育。具体工作中,我们要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以历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营造一个实事求是、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围,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二、优化课堂教学方法用多媒体优化教学。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为历史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可以通过制作集图像和声音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模拟展示当时的历史情景,有效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有感而发,认识历史、感受历史和分析历史。如我在教学《明末农民大起义》时。屏幕上展示的是一幅《饿殍满路图》,并配上一段如泣如诉的二胡独奏乐,音乐接近尾声时,“社会矛盾激化”这六个字跃人屏幕并不断闪烁,几乎不用一句话,就重现了上一节“社会矛盾激化”这一目的主要内容。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兴趣盎然地被引入到《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学习中去。在讲课过程中,为了维持学生的兴趣,我插入了一段李自成隐居商洛苦练兵的录像,并适时告诉学生一个道理:只有面对挫折毫不气馁的人,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在教学中,我通过录音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了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就是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使课堂变得更加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创设情境优化教学。情境教学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情境教学可引发学生学习高中历史的兴趣,同时,让学生产生对历史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设置情境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情境设置一定要新,以引发学生的必趣。其次,情境设置要实,让学生能够感觉到、触摸到。最后,要注意层次性,步步深入,难度逐渐加深,既切忌直露,使学生不思而解,又切忌深奥,使学生百思不解。常用的课堂活动形式有:分组讨论、分组辩论、小组搜集资料竞赛、课堂表演。当然如果根据课堂情况,把这些活动形式结合起来使用效果更佳。例如在教授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1专题一的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时,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内容:一场对采用郡县制还是分封制进行朝议的模拟表演。通过活动,不但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资料并作出分析、判断的能力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加强了对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增强学生的成功心理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取有效的方法增强学生的成功心理,这对稳定其学习兴趣有极大的作用。我们可以结合教学由浅入深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一层次的内容作出达标的要求,对学生每达到一个层次进行及时的评价和鼓励,让学生觉得自己是一个成功者,有信心进入下一个层次学习。再比如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让他们在不同的场合获得不同的成功感觉,可以对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正确的学生作出当众表扬;可以对作业中有出色解答或独特见解的学生予以高分;也可以让学生在校内办的刊物或壁报上发表一些作品,如历史小论文、历史漫画等;或者将学生的优秀作品推荐到公开发行的报刊杂志上。总之,教师要对学生的每一点成绩和进步多加肯定和鼓励,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抱有信心,最终保持历史学习的稳定兴趣。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实行课改以来,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不断更新教学观念。采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切实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

下载高中历史教学论文:文综考试下的历史复习(最终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历史教学论文:文综考试下的历史复习(最终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6年高考文综考试历史学习心得体会

    2013年高考文综备考经验总结汇报 ————cdxyz: 尊敬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2013年高考已尘埃落定,我校取得了有史以来最好成绩,文综学科也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下面,我就文综......

    高考文综复习策略范文合集

    高考文综复习策略学习方法,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因个人条件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不同,选取的方法也不同。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高考文综复习策略,希望有所帮助!文综总体战略纲要一、学习的......

    高考状元文综复习法

    高考状元文综复习法:背书记要点,看书看全面 “真正的天才总是少数。我能成功,在于勤奋与方法。” “高考复习时间很紧张,但利用好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到了高三下学期,对文......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浅谈历史课程改革与教学

    浅谈历史课程改革与教学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38个试验区启动。初中历史学科在课程改革中变化较大,高中历史课标尚未正式出台,这不等于说高中历史教师就可以等闲视之,何......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教给了学生什么

    历史教给了学生什么 我想每位历史老师在讲中国近代史的时候,心情都是异常的沉重。面对近代中国的落后与屈辱,每位中国人都会为之而心痛。读大学时,教我们《中国近现代史》的是......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创新思维激发兴趣打造高效课堂 ——谈谈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 作者:韩志华 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第二中学教师 摘要:本文围绕新课改理念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打造高效课......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摘要:课程改革的核心在课堂,课程实施的关键在教师。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重新认识课堂教学的过程,以新的课程观为指导,创建新的课堂教学实践。但实施新课程以来不少......

    文综考试政治试卷

    文综考试政治部分一、选择题1、右图中OP表示价格,OQ表示需求量,D是需求曲线。可能引起某商品需求曲线由D1 向右平移至D2的原因有①该商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 ②生产该商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