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高中阶段历史教学的几点建议

时间:2019-05-14 13:59: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高中阶段历史教学的几点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高中阶段历史教学的几点建议》。

第一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高中阶段历史教学的几点建议

高中阶段历史教学的几点建议

随着历史学科教育理论的深入研究,中学历史教材编纂的改革,特别是高考改革力度的加大,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如何跟上这种形势,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课题。为了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笔者认为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应着重抓好如下几个环节:

一是狠抓基础,正确处理识记与其他能力的关系。历史是一门知识性较强的科学。教与学的优劣,首先取决于对历史知识的识记。没有记忆就没有知识,而知识又是能力的载体。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就谈不上有运用知识的能力,更谈不上通过设计新情境,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揭示其本质。以鸦片战争为例,如果没有记住鸦片战争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经过以及《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就无法弄清中英这场战争为什么发生在19世纪40年代而不发生在30年代或50年代,它对中英两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怎样不同的影响,满清王朝的失败为什么具有历史的必然。以记忆促进思维,以思维带动记忆,二者是辩证的统一,均不可偏废。为此,我们要下功夫抓好打基础的工作,特别是从初中、高一、二年级起就要抓紧、抓扎实,这是教好、学好、考好的第一要素。

二是把握精髓。列宁在《辩证法的要素》一文中把对立统一法则称之为辩证法的核心。毛泽东在《矛盾论》一文中指出:“把握住这个核心,就把握住了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由此说开去,在历史教学中也有一个教给学生如何把握某些历史问题的核心和精髓问题。只要把握了这个金钥匙,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如:讲述中国古代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这一专题,主要把握住: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方式的代表者,具有狭隘、保守、自私和分散性,无法克服自身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弱点。这种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却不能提出高远的社会理想,不能够以自己的名义代表自己的利益。诚如列宁所说,在历史上,有过暂时的劳动者专政,却不曾有过巩固的劳动者政权。中国古代单纯的农民战争,其结局不是被封建统治者所镇压,就是像刘邦、朱元璋领导的斗争那样,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农民斗争总以英雄史诗开篇,以悲剧而终结,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明朝未年,李自成这位来自被压迫者的真正英雄,领导的大起义是如此;1851年,农民知识分子洪秀全发动的金田大起义也是如此,尽管他们都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规模巨大,波澜壮阔,成就了扫荡封建王朝的宏伟事业。但是,这两支一度所向披靡的队伍,因为沉沦于对胜利的过分陶醉,骄傲自满,不具有忧患意识和进取精神,生活腐化,宗派斗争,不再体恤民情和维护内部团结,终于变得不堪一击而归于溃灭。他们的事业成为一出英雄的悲剧。

三是纵横联系。历史是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主要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纷纭多变、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之间彼此都不是孤立的,具有一定的某种必然的联系。如恩格斯所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虑自然界和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在教学中只有纵向贯通,横向联系,揭示出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外在关联,方能认识历史发展的本质及总趋势。四是贯穿鲜明而深邃的主题。《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指出:“要通过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史、现代史的教育,使人们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发展历程,了解我国各族人民对人类文明的卓越贡献,了解我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著名人物,了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斗的精神和业绩,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建立新中国而英勇奋斗的崇高精神和光辉业绩。”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学中必须始终贯穿的鲜明而深邃的主题。

在教学活动中贯穿这一鲜明主题,不能仅满足于制作图表,史实讲述得形象生动,观看电影电视,参观历史遗迹及风景胜地等这些具体活动培养的朴素的情感,而要把这种朴素的情感升华到理性高度,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做,在历史教学中包含的爱国主义、革命传统、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就起点高,理论深刻,政治思想性强,情感内涵浓烈。

从高考的视角来看,历史学科的考试,要给情感因素的测量评价以适当的地位。但它又不同于政治学科及其他学科,而是把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寓意深刻的政治思想教育内容,蕴含在历史学科的试题之中。

如:概述中国共产党的“八七”会议、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历史功绩,这三次会议解决的问题给了我们什么启迪?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这三次会议,都克服和纠正了党的“左”右倾错误,制定了正确的指导方针或政治路线,形成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历史的经验表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有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如果党的领导为“左”右倾错误所统治,革命和建设同样会遭受挫折和失败。此题政治性强,突出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思想教育深刻,使学生通过学习历史知识,总结历史经验,更加坚定党的领导的信念。

我相信,通过以上种种努力,在加上教师业务素质的不断提高,在历史教学中必将能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第二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浅谈历史现状及策略

浅谈历史现状及策略

论文摘要:教育学从其理论奠基到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诞生,到理论体系的蓬勃发展,这一过程也是其不断对教师教育专业化起推动作用的过程。本文在对这一历史进程进行考察的基础上,思考教育学对教师教育专业化进程的应然价值,并结合当前教育学教学低效的现状,提出改进策略。

教师的专业化需要教师教育的专业化。所谓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就是一个是非专业的教师经过有组织的、专门的序列化培养和训练成为专业教师的过程。这是对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微观理解。国际劳工组织(ILO)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66年10月通过了《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其中第六条就对教师专门职业的性质作了明确的说明。有学者提出,教师教育的专业化运动是为了满足大学中从事教师教育的教师们提高地位的需要。

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大力宣扬是最近几十年的事,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以后美英等国家依靠各综合性大学的教育学院来培养教师。笔者认为,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进程开始得要早很多,自从教师作为一个职业诞生,这一进程就开始了。中国古代对教书先生的各种约定俗成的规定、规则都蕴含着加强教师职业不可替代性的内容。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及其在教师培养领域的运用更加速了这一进程。本文试图从对教师教育专业化宏观理解的角度来看教育学学科在这一进程中历史作用的演变,并结合当前教育学教学的实际对其价值、学科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新的审视与思考。

一、教育学在教师教育专业化进程中的历史变迁

(一)国外教育科学的发展与教师职业的演进

纵观国外教育科学的发展历史和师范教育的发展史。二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综合起来概括,可划分成这样四个阶段:

1.教育理论的奠基与教师职业经验化、随意化的时期。这一时期主要指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以前。教师这一职业停留在经验化和随意化的阶段,缺少规范性的理论指导,“学者为师”,虽然传统教育理论的积淀已经比较深厚,但对于如何成为合格教师,如何培养教师仍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

2.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的诞生和教师职业初步专业化的开始。17世纪,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问世,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1681年,法国人拉萨尔举办了“教师讲习所”,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师训练机构。1695年,德国教育家弗兰克用教会捐款和私款创办了一个“师资养成所”,但这时教育理论知识尚未真正进入课堂,教师的培训仅被视为一种职业训练而非专业训练。其后,经过卢梭裴斯泰洛齐等人的发展和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1776年10月,教育学首次作为一门学科面对---30位学生讲授。主讲人康德首次提出了“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门科学”,这在教育史上意义深远,它唤起了人们对教育的理性认识和科学意识。赫尔巴特第一次把教育理论的基础建立在心理学之上,使教育理论向真正意义的科学卖出了关键的一步。历史进入19世纪中后期,在德国和俄国历史上分别出现了一位“教师的教师”——第斯多惠和乌申斯基。第斯多惠著有《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一书,详尽论述了有关教学和教师培养的问题。乌申斯基认为,一个教师应具有教育专业的修养,他主张师范生必须开设教育学心理学及学科教学法,要求在师范学校附近设实习学校。

以上历史表明,教育学自其诞生到逐渐在教师培养上发挥作用,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随着其在教师培养上的不断被认可并具体运用,教师职业进入了初步专业化阶段。

3.教育科学的分化融合与教师职业走向全面专业化。二战后,国外教育家人才辈出,教 1 育科学出现了众多分支学科,如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教育法学等,学科群进一步丰富,同时,元教育学、教育学史等学科出现,标志着对教育科学的反思与融合,至此,教育科学发展成为一座宏伟的理论大厦。这一时期,教师教育的培养体系发生变化,各国纷纷把师范教育并入高等教育的行列,师范学院成为综合型大学的一部分。师范教育的学制延长,教育专业课程在教师培养中的作用受到重视。美国地方大学教育学院的课程设置中,教育类课程占到总学分的1/3。此时,教师职业专业化水平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对社会来说,教师职业专业化扩展到整个教育系统;对个人来说,教师职业专业化向个体生命的两极延伸。

(二)我国教育科学的发展与教师职业的演变

我国拥有丰厚的教育理论积淀,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对教师的培养和塑造依附于作为主流的儒家文化对知识分子群体的各种“清规戒律”,再加上对教师的一些独特要求。整个教师群体散漫而无组织地存在着,给人呆板、僵化和老朽的印象。

近代中国在教育科学的发展和教师职业的演变上基本上是师从国外的经验。只不过每一阶段是向不同的国家学习,且其间有国人自己的思考和探索,也有因政策原因导致的教师职业发展的历史沉浮,曲折多于成功。概括起来讲,主要有:19世纪末20世纪初维新派和革命派对日本师范教育经验的学习,这一时期教育学、心理学在师范教育的课堂上地位稳定,主要讲授的是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1919-1949年对美国教育理论和教育改革经验的学习,在一些高师院校,教育、心理系科创建,教育科研队伍扩大;1949-1978年,教育科学发展和教师专业地位经历历史沉浮。文革期间教育类课程比例下降至1%,心理学被斥为伪科学,教师不仅谈不上专业地位,个体生存都出现危机;1978年以后,教育科学的重建,立体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推进时期。

二、对教育学在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中价值的应然思考

从沉默到低声吟唱再到放声歌唱似乎可以概括教育学在教师教育专业化道路上几个重要时期的精神状态;诚然,任何事物的发展演进和地位确立都并非一帆风顺,这期间夹杂着无数次间或的沉默。教育学在它自身发展的这条道路上没有在沉默中归于沉寂和死亡,而是不断的枝繁叶茂,有力地推动着教师教育专业化进程的发展,我们有必要对其在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中价值做一个应然思考:

(一)教育学应帮助教师确立职业归属感,找寻职业幸福感

与教师教育中其它专业学科知识相比,教育学的知识站在更高的理论高度,给即将或已经成为教师的人以指导。它应表明教师的职业特性和职业要求,让那些渴望成为教师的人给自己一定的职业定位。同时,教育学知识避免了学科知识偏重知识体系的枯燥和乏味,帮助教师或未来的教师确立在教育事业中的价值追求。并通过教育艺术和方法的传授引导他们产生教育教学的乐趣和成就感,从而使他们不断找寻作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二)教育学要引导教师形成专业化的教育理念

在学习和了解系统的教育学知识之前,可能很多人心中也有一些坚定的信念或理念。比如:我一定能成为一个好老师或好的英语老师、语文老师,等等。但对于好的标准,往往是头脑中原来所认可的老师的标准,是适合了自己过去需要的教师形象。至于自己的那些标准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当前和未来学生发展、社会发展的需要,他们仍缺乏必要的理性认识。对于这些已具备了教育热情的人来说,教育学知识应引导他们形成专业化的教育理念,树立起头脑中科学的教师形象并以此来省思自己日后的教学行为。

(三)教育学要提高教师实践的专业化程度

诞生于实践中的教育学学科应该也必然去指导实践,只有在对实践具体问题的理论指导和策略建议中教育学才能显示其价值和生命力。

当前我们对教育学知识的学习主要还是一种课堂行为,对教育学知识的讲解固然重要,但讲解不是唯一方式,更何况除了对于专门搞理论研究的人,教育学知识的实践价值都远远高于其理论价值。

所以,教育学在提高教师实践的专业化程度,在确立教师职业像医生、律师等职业一样的不可替代性的过程中必然而且必须发挥重要作用。而我国当前的教育学教学恰恰漠视了教育学的应然价值,只为讲授教育学而教。非教育专业的师范生把教育学当成考前死记硬背的知识,缺乏学习兴趣,更谈不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育学教学出现低效的状况。

三、改变教育学教学低效的关键策略:案例法

现代教师教育学科制度的建设强调加强实践性课程的比重,教育学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应然价值的实现也把教学实践作为重要途径。那么,在教师培养的过程中,如何具体实施呢?笔者建议采用案例法,并将这里的案例分为虚拟案例和真实案例。

(一)虚拟案例——改进教育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现行使用的大多教育学教材是学科专家的理论成果,它们偏重于理论体系的建构而缺少教学案例的到场。作为师范院校公共课教材和教师培训教材所选用的教育学教科书。应采集一线教师的教学案例,并将理论与案例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们教育学教学低效的现状。当然,这里所说的虚拟案例是相对于在课堂上听讲的学生而言的。

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教育学教师也不妨结合理论知识的内容,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自行设计一些虚拟案例,比如,找一个知识片段让学生来讲授,这其实是不同于学科教学法的教学的,教育学教学通过对案例的具体运用引导学生去反思,以确立科学的教育理念,为一生的教育生涯做好准备,他不以实践性目的的实现为终结。

(二)真实案例——教育学教学与多次的、及时的实习相结合 教育实习——让学生走向真实的教学案例,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促进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升华和再反思。在具体操作上,我们可以借鉴美国PDS学校(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s,即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经验,它是将一些中小学作为PDS学校,大学的教育学院与中小学合作。师范生可以在这些中小学担任一年的实习教师,他们不单纯是在正式教师的指导下教课,而是和正式教师一样参与学校的全部活动;另外,这种合作还体现在合作大学的教师对这些学校中小学教师的在职继续教育。合作大学的教师要参与中小学各种教师会议,观察实习生的工作,有时还要面向中小学教师开设硕士班课程,给中小学带去新思想的同时,也把各种新问题反馈给大学。这种发展形式开发了一种教师教育以大学为本和以中小学为本相结合的新的模式,有利于实现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的一体化。

2001年4月,我国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最早与北京市丰台区和朝阳区的几所中小学合作,创建了中国首批教师发展学校。

四、结语

教师教育专业化是一个长期且无尽头的过程,如何发挥教育学在这一过程中的价值,如 3 何提高教育学教学的实效,如何在对历史经验和国外经验的反思中解决本国实际问题,笔者相信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研究不仅会推进教师教育专业化进程,也将促进教育学学科的发展。

第三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正确认识人民公社历史

历史论文:正确认识人民公社历史

“如何正确记录和反思人民公社兴起的历史?”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提出这样的问题还有必要吗?党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不早对人民公社作出准确评价和定性了吗?然而笔者最近看到《50年前毛泽东造访七里营——一次视察“发掘”出人民公社先锋》的长文,觉得仍有必要提出这个问题。

这篇文章是作为“解密档案”刊发的,文中还运用了一些档案文字记载,给读者的第一印象当然更具权威性和可靠性。河南新乡七里营是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的发源地,是人民公社始作俑者,毛泽东1958年8月6日视察七里营,肯定了“人民公社好”,尔后人民公社运动在全国迅速推向高潮。问题不在于对当时情景的某些细节描写是否准确,而在于如何正确把握和反映人民公社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如何正确评价和反思人民公社这段历史。这篇长文恰恰在上述重要问题认识上有所偏差,个人迷信的阴影没有消除,不是采用史笔,而是缅怀与美化人民公社的首创和发源史,文章结尾处通过七里营镇党委书记的话说:“今年是毛主席视察七里营50周年,又是改革开放30周年,我们正酝酿举行一系列活动,纪念这两个对我们来说意义非凡的事件。”并宣布:“目前,该镇正在筹建‘毛主席视察七里营纪念馆’,计划今年年底开馆。”毛泽东视察七里营推出人民公社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是方向、路线的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码事,怎么能混为一谈呢?这不只是措辞不当,而是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和定位不当。中国1958年兴起的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后果极其严重,这方面已有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笔者这里只引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人民公社的一段评价和论述:“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更由于毛泽东、中央和地方不少领导人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急于求成,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没有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试点,就在总路线提出后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

人民公社集政社合一、“一大二公”、“一平二调”、“穷过渡”等特点于一体,是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左”倾错误的产物。毛泽东视察七里营肯定人民公社后,紧接着,1958年8月在北戴河举行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通过了《关于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决议提出:“人民公社将是建成社会主义和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组织形式,它将发展成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层单位”。并认为:“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我们应该积极地运用人民公社的形式,摸索出一条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具体途径。”

但结果却是,人民公社制度剥夺了农民的生产资料所有权,农民彻底失去了对土地的自主经营权,甚至失去了起码的人身自由,从而瓦解了农民拥护集体化的人心基础。人民公社随心所欲地无偿调用社员和生产队的劳力、资金、土地和财产,取消自留地,按劳分配原则遭到破坏,平均主义“大锅饭”泛滥,严重伤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陷入困境之中。人民公社未能变成通往共产主义的“金桥”,却演变成1959—1961年间全国性的大饥荒,出现了严重的非正常死亡,几千万中国老百姓的生命被夺走,而其中大多数是农民,农民为之付出了最惨重的代价!这场大灾难和人民公社这一“人祸 ”直接有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以巨大的政治魄力,坚持实事求是,破除“两个凡是”,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果断地结束了人民公社制度,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引导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这是历史的进步,人民的胜利。历史表明,任何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设计和提出,都必须尊重广大人民的利益诉求,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人民公社制度的设计和兴起,充满了乌托邦色彩,从一开始就违背了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这段历史留给人们的教训太深刻、太沉痛了,对于不了解那段历史的年轻人来说,应该把历史真相告诉他们,而决不能将扭曲的历史观和所谓“历史档案”胡乱塞给读者。对那段历史重要的在于反思,如果要说“纪念”之类的话,那么正确的含义就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铭记历史教训,不让历史重演!

第四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艺术作品与历史教学

艺术作品与历史教学

“历史”是一幅云雾缭绕的山水画,其突兀的山峰告诉今人他存在的痕迹,但其身藏雾中的朦胧美令人回味。历史的真实与朦胧成为无数文人骚客作诗吟词、以古讽今、抒发情感的灵感来源,是画家寄情于景的人生体味,也是时尚明星演绎的悲欢离合、壮志未酬的情景剧。通过种种艺术作品的欣赏、解读,即可增加历史学习的趣味性,补充大量教材中所没有的历史知识,又可使学生明白历史与艺术、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一、古诗词与历史教学

中国古代诗词内容丰富,有以景寓情的情感诗,有借古讽今的情怀诗,还有反映历史史实的“史诗”,这无疑给历史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史学家巧妙地利用了诗词这座宝库,以诗词证史,开辟了史学研究的新途径、新空间。著名史家陈寅恪先生的《元白诗笺证稿》便是倡导诗文证史的力作。若将古诗词与历史教学相结合,即可丰富课堂内容,又可增加历史学习的趣味性。

例如:《诗经•小雅•隰桑》:“隰桑有阿,其叶有难。既见君子,其乐如何!隰桑有阿,其叶有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这首诗把爱情和桑树联系起来,反映了蚕桑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凸现了中国古代男耕女织的生活景象。张籍的《凉州词》:“边城暮雨雁飞抵,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马祖常:《河湟书事》:“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这两首诗反映了古代丝绸之路熙来攘往,与西亚诸国友好往来,进行丝绸贸易的情景。著名儒士钱宰的诗:“四鼓冬冬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日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透漏出在朝为官的辛劳和无奈。“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凄楚、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将沛然莫御的愁思表达得淋漓尽致,跌衬出作者的囚居异邦之愁、故国之思,让学生深刻理解亡国之君的落寞踌躇。

此外,古代诗词讲求押韵、注重格律、情感表达充沛、强烈,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因此历史教学中穿插诗词可使学生在解读历史韵味的同时,提高审美情趣和艺术情操。

二、古书画与历史教学

在灿若繁星的艺术作品中,书画无疑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三宋”(宋克、宋遂、宋广)书法风姿娴美,笔画瘦劲;“吴门”(沈周、文徴明、唐寅、仇英)画作或雄逸沉厚、刚健有机,或精描细染、细腻恬静,风格迥异,誉满吴中;“白阳青藤”(陈道复、徐渭)的花鸟写意,淡彩水墨交融,将中国写意花鸟画推向新的高度;中国的绘画艺术发展至明代,已呈现画派纷呈、名家辈出的精彩局面,“院体”和“浙派”追求雍容华丽、雄劲阳刚,占据画坛的主导地位。到了清代,扬州一带的书画家风格独异,其中以罗聘、金农、郑板桥等八人为代表,被统称为“扬州八怪”,他们发展了中国传统水墨写意画的技巧和意境,在思想上有重大的突破,在画坛上独树一帜。

画派的纷呈、画作的镏金,都深深根源于历史的实在。如:扬州八怪有相近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情感,大多出身于知识阶层,有的终生不仕,有的经过科举从政,一度出任小官,却又先后被黜或辞职,因此他们以寄情笔墨描写梅、兰、竹、松、石,表现其清高、孤傲、脱俗的气质,并运用象征、比拟、隐喻等手法,赋予作品深刻的社会内容和独特的思想表现形式,借以反映人民的疾苦、官场的腐败、自身的失意。如:郑燮在潍县任县令时,给巡抚画了一幅竹子,题句曰:“斋衙卧听潇潇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该画该诗反映出了郑燮关心民间疾苦的历史事实。若将古代书画的鉴赏引介到课堂教学中,可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艺术欣赏的能力,加深学生对清代康乾盛世掩盖下的社会现实的了解,还可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艺术怪杰是现实社会的“杰作”。

清代画院超迈前代,出现了大量描绘当朝时事的叙事性绘画。这些作品以当时的历史为题材,成为文字历史之外又一种记录历史的方式。如:乾隆命画家将其南巡盛举绘制成图——《乾隆南巡图》,堪称清代叙事画中的鸿篇巨制。《乾隆南巡图》描绘了乾隆南巡的行踪,同时也直观展现了南巡队伍的庞大以及出行的奢华。若将该画展示给学生,比用文字来详细阐述乾隆南巡的盛况以及南巡的利弊得失更直观、更形象,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无字之画”比“有字之书”更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再比如:教材讲,商业发展到宋朝已出现空前繁荣的景象,商品种类繁多,贸易频繁,但究竟繁荣的景象是什么样子的,何谓空前繁荣,学生没有具体的概念,若老师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观察图画,以画解史,从画中的场面、景象引出宋朝商业的繁荣,可能会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当然,古书画即可为“证史”、“解史”所用,也可由史入画,让学生依据史实,自选画法以画绘史,培养学生对史的感悟和对画的情趣。

三、影视与历史教学

历史具有不可再现性,我们只能回顾历史、解读历史,这便是历史教学的困难所在,但好在有大量影视作品的问世,可以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一定的辅助。但对影视作品的选择必须遵循贴近历史史实的原则,以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尊重历史真实,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落实知识教育、情感教育的目的。

例如:在讲美国历史时,可以将分散在各个章节的内容综合起来一块讲,但要这样平铺直叙,显然学生没有兴趣,因此必须设置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进而探究问题,从发现、探究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因此这段历史的学习重点就在于找取学生的兴趣点所在。一般而言,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故事比较感兴趣,因此,我选了《国家宝藏2》这部影片,从影片中林肯被刺的场面入手,由此引出林肯被刺的历史真相、原因,从而导出美国南北战争、美国的成立,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让学生在一个个探究问题中穿越美国的历史。

通过影视作品的课堂引入,学生不仅增强了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还加以模仿运用到平时的课堂展示中。如:关于鸦片战争前中外大势这一课题,几个同学自发组织、排练表演了精彩的课本剧,活跃了课堂气氛,加深了学生对该问题的理解。赵本山、宋丹丹的经典小品《昨天 今天 明天》也成为学生模仿的素材,如:我们在学习必修2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时,有两个同学借鉴小品中的话并结合事实加以修改,以“改革春风吹满地,深圳人民真争气;西藏那嘠嗒挺闹心,奥运圣火没停递”将深圳的发展变化一语点破,并结合2008年北京奥运圣火传递情况及藏独分子的猖狂行为,淋漓再现了改革开放后国家迅速崛起的盛貌,将历史与现时有机的结合,丰富了历史课堂的内容,达到了“以史为鉴”、借史知今的目的。

总之,历史课堂应是丰富多彩的,多彩的课堂体现在多彩的活动、多彩的艺术载体中,我们可借鉴诗词、书画、影视来丰富历史的音容笑貌,也可让历史浸润于各种艺术形式中,追求历史教学的另一种境界。

第五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创新思维激发兴趣

打造高效课堂

——谈谈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

作者:韩志华 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第二中学教师 摘要:本文围绕新课改理念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打造高效课堂,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多种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小组合作探究发挥集体智慧等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字:新课改 激发兴趣 学生主体 合作探究 高效课堂 我校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四年,已有两届毕业生完全是在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中学习并参加新课改后的高考的,他们的成绩和综合素质与前几届学生相比,从整体上确实有了明显的进步。这充分证明:新课改后的教学对学生的个体成长是有利的。笔者十几年来一直在教学一线从事历史教学,对新课改也经历了一个由不熟悉、有些困惑到了解、适应并逐渐把握的过程。我觉得这是一个大胆尝试和不断探索的过程,也是一个创新思维、转变理念,打造高效课堂的实践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教师的主导,更离不开学生的充分参与,发挥主体作用,这个过程有艰难曲折,更充满乐趣与激情。下面就结合我这几年的课改实践,谈谈如何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打造高效历史课堂。

首先要明确什么是高效的课堂?我认为简而言之高效课堂就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从本质来看,高效课堂应该是在正确的教育价值观的指引下,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发挥教科书的凭借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能,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其基本特征是“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衡量课堂高效,一看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增长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程度;二看教学效果是通过怎样的投入获得的,是否实现了少教多学;三看师生是否经历了一段双向激发的愉悦交往过程。

一、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要敢于放手,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学生往往成为教师说教的对象,对于教材的知识只要接受就行,所以历史课堂就显得特别的琐屑、沉闷。在这种学习环境下,学生得到的只是一些十分死板的历史知识,但付出的是孩子的生机与灵气的泯灭,人文关怀和创造精神的缺乏。而这恰恰违背了学史最基本的功能:“学史使人明智”。教育活动是要求师生双方互相配合,共同进行的活动。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主人”。坚持“以人为本”,即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大动力,只有切实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学习的乐趣,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能力的提高。在具体操作方面应该如何体现学生主体呢?每节课前教师要充分备课,精心研究课标,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适合他们的自主学习导学案。“导学案”是教师为学生课堂学习设计的有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流程的课堂学习活动的方案,是师生共同教与学,同步操作的学习文本。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导学案的设计必须以学生为本,怎么样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就怎么设计。学生学会,才是教学任务的真正完成。这是主体性原则的体现。导学案的设计,一定要针对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能学会多少内容,就设计多少内容,不要过多过滥。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那种学生讨论后还是解决不了的问题,一定不要出现在导学案上。我在给学生设计导学案时,一般包括基础知识梳理、自主学习效果检测、交流展示、能力提升、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几个环节,在每段基础知识梳理后面还设置了“学习中生成的疑问”这个环节,以便学生随时记录学习中的疑惑,也方便教师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与之相呼应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要设置“答疑解惑”环节,把学生收集的疑问在课堂解决。同时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思维,大胆发表见解。只有教师敢于放手,善于放手,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创新思维激发兴趣,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们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不难看出只有教没有学的教学永远不会是高效的,而要实现高效课堂下学生的学,就必须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我经常用到、效果较好的有:联系实际,引起共鸣。比如我在讲人民版历史必修一第一专题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时,就用了这一方法。因我教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都有帮家里干农活的经历,对各种农具比较熟悉,我在讲这一课时,就请学生结合图片介绍自己使用过或看到的农具,学生立马来了兴趣,争先恐后的发言,当学生探究学习难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这一环节时,我也结合本地农业实际情况,使问题迎刃而解,学生不仅很快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而在实现三维目标中的情感目标时,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父母作为农民的辛苦,学习农民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在拓展延伸环节,我特意去学校食堂拍了一些学生扔掉的剩菜剩饭,引导学生就农业与民生问题发表见解,收到了极好的效果。我还有一个百试不爽的激发学习兴趣的法宝——历史情境短剧。每个短剧的人物、剧情都是我和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精心设计的,由学生在班内亲自表演,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历史人物、事件的探究、理解、掌握,更重要的是把学生的学习兴趣空前激发起来,学生积极踊跃的参与比什么都重要。我在讲高中历史必修一中的《太平天国运动》时,请学生和我一起根据课文内容和查阅的历史资料设计了历史情境短剧《天京事变》,并在班内挑选了六位同学扮演其中的历史人物,不管是编剧的还是表演的甚至连观剧的同学,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有同学课下和我交流时还说:这样学历史太有意思了,课上知识根本不用背书全掌握了。再比如借助典故,以奇引趣。例如在讲中国古代史时,可以利用的典故很多,像罄竹难书,指鹿为马,破釜沉舟等,引导学生探究典故的出处背景及其含义,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还有精读诗词,以诗牵趣。例如在讲到红军长征时,可以通过读毛泽东的词《长征》,引出红军长征路线,感受革命者英勇无畏的精神;除此之外借助视频、图片也是我们常用的激发学习兴趣的手段。因为图片或视频,能增强直观效果,加强学生对历史的体验。我在讲必修二《自由放任的美国》时给学生播放了经济危机的视频,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只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化繁为简,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在充满兴趣的教学中,既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又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真正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三、小组合作探究发挥集体智慧,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保障。高效课堂必备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合作探究。《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历史课改应有利于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新的课堂教学理念要求学生间的关系应体现:平等、互助、合作、竞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合作,这就要求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重点关注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合作。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组内互助合作,组间评比竞争,能有效做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责任分工明确,又相互依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等,从而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去探究与交流,教会学生去互相学习互相解疑,使学生真正掌握学法,实现“会学”。我校的分组合作学习模式,采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方式,能让学生积极地相互学习,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使所有学生在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中主动学习,相互交流、合作竞争、想象创造,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培养了他们主动学习的能力,几年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以上是我根据历史教学实践,探索出来的一些关于打造高效课堂的经验,不妥之处,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高中教育改革的成败,将直接影响着我国国民素质和人才的质量。因此作为一线的老师只能勇于实践、勇于探索,不能退缩。课改之路还很漫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下载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高中阶段历史教学的几点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高中阶段历史教学的几点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摘要:课程改革的核心在课堂,课程实施的关键在教师。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重新认识课堂教学的过程,以新的课程观为指导,创建新的课堂教学实践。但实施新课程以来不少......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浅谈历史课程改革与教学

    浅谈历史课程改革与教学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38个试验区启动。初中历史学科在课程改革中变化较大,高中历史课标尚未正式出台,这不等于说高中历史教师就可以等闲视之,何......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教给了学生什么

    历史教给了学生什么 我想每位历史老师在讲中国近代史的时候,心情都是异常的沉重。面对近代中国的落后与屈辱,每位中国人都会为之而心痛。读大学时,教我们《中国近现代史》的是......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高中历史教学方法(最终定稿)

    人的知识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获得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交叉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 让学生耳闻目睹、口诵心维,读读写写、讲讲练练,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做,可以......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教学论文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范文大全)

    教学论文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一、“在快乐中学习”—培养兴趣是历史教学成功开展的前提 兴趣是人对一定事物和活动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内在倾向性。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5篇材料)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在商讨和辩论中互相启发,从而研究和探求真理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中,改变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方......

    2017年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2017年高中历史教学论文——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一、打造阅读课堂,把握知识脉络 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打造“阅读”这一环节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时间,对于学生的在历史知识方面的......

    10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10高中历史教学论文:历史课程-21世纪新人的训练 场 2009-01-08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打印]教师绩效工资最新消息三、处理教材应注意内容决定形式 事物的内容决定事物的形式,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