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诗意教学课题第一阶段小结集

时间:2019-05-12 15:26: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诗意教学课题第一阶段小结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诗意教学课题第一阶段小结集》。

第一篇:语文诗意教学课题第一阶段小结集

《初中语文教学中构建生活课堂,培养学生诗意情趣的研究》

第一阶段(调查分析、学习论证)小结

(2010年4月1日——2010年9月31日)

一、总体研究情况

课题的出台,是经过全课题组教师集体智慧思考的,课题的确定,经历了上上下下几次的反复修改、讨论,可以说,在课题的初始阶段,大家献计献策,为课题的下一步深入开展做了充分的理论和舆论准备。从2010上4月18日,市教育局批准我校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研究》的申请以来,我组织我们课题组试验教师进行了如下研究工作:

1.召开课题推进会。2010年5月7日,召开了由主管教研主任及实验老师参加的开题报会。我对课题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对课题研究的目的、意理论上和实践上的价值都做了一一的论证。

2.我是本课题组负责人,我与2010上5月系统学习了《“十一五”规划课题研究的策略》、《课题的全程管理》、《教育科学的主要方法》等课程,通过学习,提高了自己身课题研究和管理的能力。

3.组织本课题组全体实验教师进行学习培训:《“十一五”规划课题研究的策略》、《课题的全程管理》、《教育科学的主要方法》。

4.确立了研究内容

(1)语文课堂是师生生活的课堂,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使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教学评价贴近学生生活,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喜爱的生活,真正让课堂教学充实自己的生活。

(2)充实语文课堂生活的内容,传统的课堂生活以知识为中心,学习教材是学生生活的唯一,使得学生的课堂生活单

一、枯燥。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就要努力寻求生活化的素材;从教材中寻找学生生活的结合点;善于创设利于学生参与思索的情境,在一定的氛围中讨论、交流。

(3)丰富语文课堂生活的形式

要改变传统课堂学生学习被动、单一的状况,就必须开展以自主、体验、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从活动入手,改变师生生活的方式。语文学习也要动手、动脑、实践;教师、学生在课堂中要善于转换角色。在语文教学中拓展生活的空间。

(4)改进语文课堂生活的评价

语文课堂的评价不能停留在正确、错误的简单层面上。语文是工具性学科,语文也是人文性学科,要引导学生在评价中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不被动接受评价,要主动参与评价,以评价来促进学习,促进交流,促进师生的发展。

5.明确了研究策略

(1)创设自由的课堂生活氛围(2)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3)教师学生多维合作探究交流(4)提高课堂教学对话的质量(5)借助各种媒体创设情景(6)探寻多样的评价方法

6.调查目前我校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

为了使本次研究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我制定了详实的学生问卷调查表,在七、八年级教师的配合下,对我校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进行了摸底调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课堂上出现了下面的情景: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看,半听半不听;同学的发言刚刚开讲或者只是说了半截,边上的学生就坐不住了;也有些学生虽不打断别人的发言,却又听不进别人的发言;更多的学生则听是听了,但不求甚解,只是过耳声响。更另人担忧的是事情还不止这些,它会滚雪球似的引发出一系列新的问题:课堂上学习兴趣不浓,课后就无法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作业,作业质量不高,乃至影响最终的考核成绩。看到这样的情形,我们要加快研究的步伐,激发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7.取得的成果和经验进展情况、1、撰写了课题的开题报告和课题报实施方案。

2、围绕总课题的思想核心,从理论上为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提供资料帮助,从本学期教师递交的论文看,有的论文确实从中受益,显示出教师对课题研究思考的深度和高度。

3、确立了下列几个方面问题的研究,虽然有的还不够具体化,但有胜于无,我们可以边研究边完善,边探索边学习边提高:

a、课堂诗意语境创设的研究。承担人:李克志 王彩红 b、教学诗意语言评价的研究承担人:张军 兰 燕 c、如何实现生活与语文的链接研究。承担人:许建军 d、创设情境、合作探新

4、初步的理论成果。怎样才能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激活课堂,营造出生动活泼富有诗意情趣的教学氛围呢?在研究中我和课题组成员感觉到应从语文教学中的课堂导入、课文讲解、作文教学这三个方面来谈谈自己对情境教学的认识。

8.组织交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方法

我们根据学校的安排,制定并实行了每周一次的小组交流与研讨的活动时间,有组长牵头,定主题、定内容、定形式。组内成员针对在调查表中出现的情况通过查找资料,进行分析,再在组内讨论决定具体实施的方法,制定出下一步具体的研究计划。

9.规范了教研研究活动的:

1)要求课题组全体实验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潜心研究,按规定的制度定期完成任务,按要求完成实验和各种材料,从而建立完备的档案。

定期召开会议进行阶段性小结。

2)选一名实验教师出一节情境创设研究的公开课,全体教师研讨,并写出反思材料。3)定期召开会议进行阶段性小结。4)小结之后,分配下一步工作任务。

六、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怎样才能在情境教学中突出教学的互动性、规范性和综合性,让课堂充满诗意? 怎么在创设情境的同时更好的挖掘教材的蕴藏的教育因素,创设情境、合作探究? 怎样利用教材的背景知识进行更好的教学,把生活与语语文链接,以达到学生心灵的灵性的的张扬,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七、下一阶段的任务

1、各实验教师要把教学和课题结合起来,要按既定的研究方案,具体安排落实研究的各项任务。确定课题观摩课的人选、课题、班级、时间等方案;要开展组内说课、评课活动;要准备制作多媒体演示课件。

2、组长要负责总结材料;观摩课教师要撰写听课心得;要组织动员全组教师全员参与,开展互学互评,形成浓厚的教科研气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召开师生座谈会,总结经验。

4、阶段成果汇总。

八、几点要求

1、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以踏实的作风搞教研,不走过场不搞形式主义,哪怕是一点儿的成果,也是我们的教科研的收获。所以,要以课堂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主体,以成效为宗旨。

2、各教研老师要发挥引领的积级性,群策群力,不搞个人主义不吹毛求疵。共同提高共亨成果是我们的追求。

3、做好研究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

(附)平川中学生语文素养现状调查及对策初探

一、总结目的

(一)反思语文教学中的不足 《初中语文教学中构建生活课堂,培养学生诗意情趣的研究》是我组研究课题,自2010年4月开题以来,课题组应用研究学习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协助教学、课题沙龙与专家指导等方法,使课题研究工作迅速步入轨道,并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顺利完成准备阶段的预期目标,初步形成诗意课堂教学环境。然而,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我们的语文一直缺乏一种诗意的悟读,那是来自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的个性的学习。教学实践表明:如果不了解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学习,我们就很难对语文在课堂上实现对学生的理想驾驭,更谈不上让学生自主发展了,为此,我们需要聆听学生心声,找出问题,总结经验,才能使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不断深入,从而带动整个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

(二)指明今后语文教学研究的方向

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核心的全面开发学生潜能的教育。也是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实验,重点要研究学校与教师怎样才能运用诗意教学理论,为学生的全面、生动、主动发展创造条件。

第一阶段课题研究工作即将结束,在这个时候切实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协作精神等非智力因素,有利于我们了解课题研究的效果。

(三)配合课程改革新形势的需要

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求全体教师转变教育观念。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强调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鼓励发现、探究与质疑,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诗意文教学中,新的的课堂教学很好地体现了课改理念和新课标的精神,其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相比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究竟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否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更能提高教与学的效果;是否符合课改的要求;这是广大一线教师迫切想要知道答案的问题。

针对以上三个问题,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旨在获取第一手资料,为进一步的分析研究打下基础。

二、调查的对象和方法

(一)调查对象

以我校七八九三个年级各抽取2个班、共296名学生中进行了抽样调查。

(二)调查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法,分“学习态度心理”、“学习方式方法”、“教学方式方法”、“课本教材” “课外阅读”等四项内容共15道题,答题方式基本上以选择答案为主,可多选;答卷不记姓名。

(三)研究方法

数据统计法。先由各班分别进行网上问卷调查,并作统计分析、项目分析。

三、研究结果(详见附录一: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研究调查问卷及统计)发下调查问卷296份,收上来289份。回收率93.9%

说明:由于可多选,故选答的人数会出现重复计算的现象。(一)、调查数据显示: 1.自我评价语文学习状况:

认为很好的仅占1.35%,认为良好的占43.58%,认为一般的高达47.30%,认为比较差的甚至达到7.77%。

2.认为语文薄弱环节(此项允许被调查对象多选)

主要在于基础知识占15.54%,在实践能力的占31.42%,在课内诗文读写的占12.16%,在课外阅读方面的占45.27%,在于作文的占高达53.38%。

3.平时收看电视主要收看的节目 内容主要是电视剧的占30.74%,观看综艺类节目的占36.49%,观看动漫类的占19.26%,收看子午书简、百家讲坛等文艺类仅仅14.19%。

4.语文课上集中听讲

选择能保持45分钟集中听讲占29.39%,认为自己能认真听老师讲、对同学发言不感兴趣的占17.57%,选择无论谁讲话均难集中注意力也有13.51%,认为时好时差,取决于老师课上的好差占39.19%。

5.对别人讲述的一段话

能完整复述的占10.14%,能讲述基本大概意思的占75.68%,复述情况要看别人讲述内容精彩与否的占7.43%,也有4.73%的调查对象认为常常不去留意。

6.语文课上能勇敢地举手回答情况

从不举手达26.35%,只是偶尔举手的有41.22%,感觉思考成熟时举手占29.39%,只有2.36%选择了经常举手。

7.面向众人讲话。

常常做到详细打好腹稿、必要时写下提纲的占15.88%,稍作准备、讲述时能说大概的占40.20%,一有灵感就说、常觉表达不具体的占17.91%,因为害羞、常常不在众人面前讲话达22.64%。

8.学校组织演讲比赛之类的活动

主动报名参加、并积极准备发言稿占30.74%,听老师安排、期待老师准备好稿子也有23.65%,自己不会参加、可以帮助他人出谋划策有31.76%,竟有9.80%的选择了不参加、与所有的活动无缘。

9.推荐的课外阅读必读篇目

老师推荐的指定篇目能读完的占41.55%,老师推荐的篇目尚不能读完占23.65%,竟有9.80%的同学其实根本就没读过推荐名著,也有21.28%的同学读完指定的篇目外、自己还读过其他名著。

10.除了课外必读篇目外的阅读情况

课外基本就没读过文艺类作品的占13.85%,虽然有属于自己的读物、却基本束之高阁有19.26%,属于逮了什么读什么、逮不到就算了的读书方式的有32.77%,长期订阅自己喜欢的报刊、并认真阅读占34.12%。

11.走进图书馆的情况

从未走进过的有38.85%,偶尔进去一次、次数很少的有39.53%,想起来就去仅占12.84%,经常走进图书馆仅仅7.43%。

13.平时撰写日记情况

坚持写日记、并以此为快乐的有29.39%,因为老师检查的紧、不得已而写有24.66%,选择平时不爱写、不知道写什么的占26.69%,很少写、甚至几乎不写达19.59%。

14.课外写作情况

积极参加文学社活动、有作品发表的仅占5.41%,偶有作品被老师表扬、写作常有成就感占20.95%,认为勉强能写作文、作文水平一般高达63.85%,有10.14%的同学怕写作文、即使不得已写作时也写不出。15.对自己的语文素养展望情况

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语文一定会好的高达75.00%,选择就这样了、好不到哪儿去、也不会太差的有11.15%,选择忧心忡忡、总是担心、恐难有提高的有11.82%,仅有1.69%选择了“管他呢,无所谓”。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兴趣爱好方面:

大多数农村学生对自己语文学习普遍感觉一般,缺乏自信心与成功感,甚至有相当多的学生在语文面前无所适从。主要缺陷在于阅读、写作及实践能力方面,对课本要求掌握的基础知识、课内诗文相对比较扎实。对电视剧、综艺类节目情有独钟,却对子午书简、百家讲坛之类的文艺类节目收看得很少。

2.听说口语方面:

不少农村初中学生听话注意力分配、复述他人讲话常表现为兴趣使然。课堂积极发言的人数比重相当低,发言时有较好的思维习惯更少;参加课外语文活动者乏有其人。

3.阅读写作方面:

相当多的农村初中学生只能读完推荐的指定篇目,课外能自主阅读、有计划阅读的少之甚少,经常走进图书馆的同学很少,“书香中国”“尚书网”等网上读书参与情况更少。

不少学生之所以写日记是因为老师所“逼”,写作少有成功感,有五分之一的农村学生没有写日记的习惯,有十分之一的学生有作文“恐惧症”。

4.未来展望方面:

尽管上述情况如此,但依然有许多农村学生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对自己的语文有着较高的期望,迫切希望自己的语文能有所提高。

总之,农村初中学生语文学习现状不容乐观,语文学习兴趣亟待进一步增强,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能力以及三位一体的语文素养有待进一步培养。

子课题<<诗意情景的创设研究>>第一阶段小结

李克志

怎样才能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激活课堂,营造出生动活泼富有诗意情趣的教学氛围呢?在研究中我和课题组成员感觉到应从语文教学中的课堂导入、课文讲解、作文教学这三个方面来谈谈自己对情境教学的认识。

情境创设是目前教学中的常用手段,一个好的情境必须能与学习内容进行有效的结合,并且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促进理解。如果情境结束后,与例题之间没有关联,则该情境就不具备良好的应用价值。

一、导入情境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课伊始,教师如果能通过巧妙的导入设计,调动学生,创造出学习、竞赛、思考、优美等等各种于课堂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情境,那就为一堂好课奠定坚实的基调。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常有这样的体会,当一节课的开始学生们积极发言,那被调动不仅是学生,甚至还包括我们自己。可以说,好的导入,是打开学生兴趣之门的钥匙。可是万事开头难,以下是我参考众多名师结合个人教学实践后的一点感想。

二、课堂诗意情境创设

课文是每个语文教师教学上的重点,如何让学生进入课文中的情境中去,仅仅象以往,靠老师的一根粉笔,一张嘴,一本课本,就能打动学生,就能让学生进入情境,是很难实现。情境教学的目的是在于学生,所以首先就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否则,任你是嘴皮磨破,学生们也是无动于衷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结合课文内容,拓展教学思路,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

三、作文情境

作文在许多学生的心里一直都是一件可怕的事。他们害怕一板一眼的去写作。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更多的时候不是没有内容可写,而是缺乏能引起他写作欲望的情境。所以,如果在作文教学中能创设写作情境,把孩子们内心中宝藏发掘出来,或者说情境只是一个触点,从而激发了他们本身具备的写作能力。

广大教师围绕课题,自觉思考深入探索,先行实践即时总结。有一部分的教研论文结合课堂教学,做了一些尝试,已经初具成果,如:

张老师的《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促进感悟》、李老师的《语文教学情境如何创设初探》、许老师的《作文教学如何创设情境》、杨老师的《教学过程中情境的创设》等。

5、初步的实践成果。有的教研组已经组织教师开了几节课题模拟示范课。如李老师的《谈生命》,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和实践意义。

六、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怎样才能在情境教学中突出教学的互动性、规范性和综合性,让课堂充满诗意?

2、怎么在创设情境的同时更好的挖掘教材的蕴藏的教育因素,创设情境、合作探究?

3、怎样利用教材的背景知识进行更好的教学,把生活与语语文链接,以达到学生心灵的灵性的的张扬,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七、下一阶段的任务

子课题<<诗意语言评价研究>>第一阶段小结

子课题负责人:张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这说明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教学语言。诚然,教师恰当地运用课堂评价语言,一定能使课堂焕发出无穷的魅力。有人说:教师充满艺术的课堂评价语言,虽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学生;虽不是磁,但可以吸引学生。在课堂上,它让我们看到的是学生一张张阳光灿烂的脸,听到的是学生的欢声笑语,体悟到的是学生的个性张扬。是啊,孩子的心灵是敏感而脆弱的,亟需教师的呵护和关爱,要知道,在关键时候,教师的一句恰当的评价,会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赏识自己,找到进步的方向,平添无穷的力量,以饱满的情绪参与课堂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项快乐、富有成就感的活动。下面,我就把我们课题组在第一阶段的研究中的一些收获和困惑简单做以总结。

一、课题研究在第一阶段取得的成绩 1.积极观课,交流研讨,虚心改进

每到听课时间,我们的每一位老师再忙也会放下手中的工作进行听课。因为我们清楚的认识到,每一次听课都会让我们有所收益。能够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别人的优点,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无形中就拿别人和自己的授课形式进行了对比,反思了自己的缺失,能够将一些全新的理念,公认的教法推广,细化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力争让自己的课堂充满生机,更有利于我们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尤其是课堂评价语言的改进。

2.评价客观,求真求实,交流共进 评委们怀着饱满的热情积极工作,认真听、评每一堂课,课堂笔录详细具体,坚持评价标准,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评委们抱着公开公正的态度对每堂课都进行认真评议。大家就某一课、某一个教学难点,毫无保留地把意见反馈给其他人,交流了宝贵的知识、经验和方法。

3.搭建平台,促进交流,教学相长

我们借课题研究的东风,在研究中收获,在实践中提高,通过上课、听课、评课,对今后教学做了有价值的引领。通过交流、研究,课题组的老师们都受益匪浅。

二、第一阶段研究中的几点反思

1.教师讲授的时间普遍过长,预设的内容多,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很不够。有效的课堂容量应以有多少学生主动学会和学生学会多少来计算,而不是单纯看老师讲授了多少。

2.有的老师仍存在备课时只备教材,不备学生的现象。教学飘浮在空中,离学生实际相差较远。教师自身的素质展示很好,但教学目标落实不够。

3.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有所欠缺。出现两个极端,或上到哪里算哪里,或过于注重形式硬撑着完成教学设计内容;要么“满堂问”,要么对学生的回答臵之不理,一味按照自己的思路走教案,对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实质性问题,教师把握不准,不敢给于评价。

4.总体上看,师生间交流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学生的回答讨论多数还是浅层次的,还未能真正面向全体。有的提问的目标指向不够明确,致使学生回答漫无边际。教师不敢善于捕捉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只是刻板地按事先设计提问,总是固定提问少数几个学生。

5.有的老师板书缺少设计,随意性大,起不到提示和强化知识的作用;相同的教学内容,有的老师既打投影,又写板书,重复展示,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6.有些教师对多媒体与课程整合的理解还有偏差,只是把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的“装饰”工具,只是为了课堂使用而使用,缺少目的性、价值性,而不是观念上的整合,真正意义上的教学需要。有的课件对教学起不到辅助的作用,反而影响了课的集中性,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7.有的教师不会评课,不知道别人的课好在哪里,甚至很不谦虚,对别人的有效评点不能正确对待,这样好的学习机会不珍惜,可以说是一种无知的表现。

8.部分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教学视野狭小,对知识的拓展、延伸明显不足,知识、经验、方法有待进一步学习积累。

三、对今后课题研究的几点建议 1.关注全体,臵中等生于首位

作为教师,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心怀每一个学生,把爱心、耐心、信心贯穿于每一节课,正确运用评价语言,就一定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活力。因此,课堂教学评价应特别关注每一位学生。

对于班级中的两头两尾:学困生和差生。我想,大部份教师都会时刻关注他们,对他们的评价往往也是最多的。而中间那些中等生,经常成了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时所忽略的对象,但事实上,中等生是一个班级中最主要的部份,因为他们人数是最多的,在班上比重最大。他们有向尖子生靠近的愿望,稍稍提高点,就进入了新的境界:优生。但他们学习积极性不持久,学习的潜力还没有最大限度发挥。“一不小心”就成了所谓的差生。

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儿童尤其天生喜欢鼓励和赞美。教师丰富、生动的评价语言能让这些孩子处于一种积极亢奋的状态,这个时候的他们所释放出的热情和潜能就能使他们努力向尖子生靠拢。同时他们也需要听到恰如其分的评价,通过老师的评价,了解自己的长处、短处,从而取长补短,完善自我。课堂评价就应侧重对他们学习态度的鼓励与欣赏,对知识正误及学习方法的点评。因此,对于这类学生,教师特别要善于等待时机,在他们表现好的时候给予最大限度的表扬。

2.把握“三适”,提高教学效益。

课堂教学有时间性,在四十分钟里,学生回答问题与朗读课文等活动随时都在发生。如果学生回答的问题都需要教师进行语言评价,在现实的课堂里是不切实际的。况且,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的评价应是多元的,课堂教学的评价的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评价。因此,教师评价语言如何在不同学段的学生学习、参与评价的过程中起“点睛”的作用,我们就有必要把握好评价语言的“适度”。

(1)适时。从信息论的角度看,信息的传递到信息的反馈需要一定的时间,教师的评价要看准时机,结论太迟会浪费不必要的时间,过早会不利于学生的深入思考。一般情况下,要求反馈迅速,评价及时。

(2)适长。由于年龄的差异、知识水平的差异,学生对教师评价语言的理解能力也是具有差异的。因此,对不同学段的学生进行语言评价还须在语言表达篇幅上引起注意。一般情况下,低年级以简短为主,随着年级的增强,语言可以增加幅度。因此,小学低年级常用“你读得真有感情!”“你学得真认真!”等等,这些简单的表扬,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是能起到相当大的作用的。同时,教师的评价语言更有帮助学生维持学习兴趣的功能,但学习兴趣持久性带有明显的年龄印记,相对而言,低年级学生需要教师激励性评价语言的总人数要明显多于高年级学生。

(3)适段。教师评价语言必须关注到学生年龄段的差异。我们说,“世界上没有一片相同的叶子”,因此,每一位学生对教师评价语言的需求与领悟能力是有差异的,因此,不同的年段更要区别对待。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我们都会体会到,对评价的同一内容,表达同一种意思,评价语言的表达方式对不同的学生、不同学龄段的学生产生的效果不尽相同。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评价的侧重点应不同,对低年级学生或许更应侧重于情感的诱导,而对高年级学生或许更应注意方法与价值观的引领。

3.追求“三味”,提升课堂品味

有人说:“当特级教师的学生是一种福气,听特级教师上课是一种享受。”究其原因,固然特级教师有着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扎实的教学功底,但是这点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他们精彩的课堂评价语言。不信,让我们一起来品一品这其中的“味”。

一为“爱”味 “有爱才有教育”,是的,没有爱的教育有如一潭死水。只有对学生时刻充满着浓浓的爱意,让学生时刻沉浸在师爱的氛围中,学生才是真正幸福的。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师生心与心交流的过程中,只要有爱,教育的成功就不会是梦想。

二为“趣”味

“寓教于乐”,亘古不变的真理,教师的评价语言应有点“趣“味课才能充满活力与魅力。

三为“情”味

“情动而辞发”、“未成曲调先有情”,情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教育需要“情”,课堂也需要“情”,教师的评价语言更要有“情”。因为“情”常常启人想象,激发起人深入文本探究的欲望。

成功是精彩的,一次成功不代表永远成功;一次失败也不意味着永远失败。有一位哲人说过:有遗憾才会有进步,关键是我们要能够发现遗憾,找到遗憾,弥补遗憾,让这份遗憾在今后的教学磨砺中迸发出惊人的光彩。我们所做的一切事都是无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学工作更是如此。让我们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我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做出积极的努力。

第二篇:诗意语文教学初探

诗意语文教学初探

陈仓区贾村镇中心小学 谭芳勇

【内容摘要】 《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生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语文的本色是诗意,语文的活力、灵魂、生命是诗意,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自然也是诗意。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一个“感悟的课堂”,一个“开放的课堂”,让诗意在语文课堂中流淌。

【关键词】诗意 语文课堂 情感 感悟 开放

稍微用心研读一下教材,就会发现,选进语文教材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经典佳作。这些精约优美、含蕴深厚的文字,经历了时间长河的淘漉,闪烁着人类的精神之光,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由此可知,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更多地以诗意的内容为载体。语文的本色是诗意,语文的活力、灵魂、生命是诗意,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自然也是诗意。

语文是知识的载体,传统的语文教学,却只强调它的工具性。如今,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指引下,面对学生课堂上眼神呆滞、表情冷漠的无动于衷的种种,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该怎么做?该怎样才能更巧妙地拨动学生心中敏感的那根弦,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使他们活跃的智慧和鲜明的想象得到发展呢?我以为,唯有进行诗意的教学才好。因为,在语文面前,每个学生就其天性来说,都应该是“诗人”,而我们教师,则应该是“种诗”的人。那么,我们该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播下诗意的种子呢?

《现代汉语词典》对“诗意”的解释是这样的:“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由此可见,“美”是诗意的最显著特征,给人以美感享受应是语文课追求的目标。教学实践中,我试图构建一种能激发学生们的情感渴望,点燃学生们的心灵火花,使语文学习更具生机和活力的诗意课堂。

首先,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课堂是饱含“人文与情感”的课堂。学生作为一种生长着的生命的存在,需要教师从人文的高度对其生命发展加以观照。课堂教学应当为学生创设放飞灵性翅膀的机会。也只有洋溢着人性之美的课堂,才能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价值取向。学生心中有着一切美好人性的萌芽。课堂上,教师要发挥独特的人格魅力,用自身的人文蕴涵去滋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感受到教学的人性美,受到“润物细无声”的人文熏染。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情感直接影响师生关系,直接关系到教学情境的创设。教育,是唤醒,是等待,是激励,是鼓舞,但,教育首先是保护。苏霍姆林斯基曾有个十分精彩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在学生的心底留下深深的投射,所以,我们要学会用真情去呵护每个学生的心灵。

在课堂上,一个好的教师应善于以自己的情感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使师生的情感与文章蕴涵的情感相吻合,当喜则喜,该怒则怒,师生一道激动、平静、愉快、悲哀、得意、紧张、悠闲,让整个课堂“情意”浓浓,充满着和谐、诗意的氛围。

一个好的语文课堂,应是成全学生的发展,保护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课堂,应是令学生们精神和身体都得到放松,并按照他们自己的个性,敢说、敢想、敢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争论甚至敢反驳教师观点的课堂。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的课堂,就是一个充满情意和激励的课堂。“你提的问题老师都没有想到,是个小思想家!”,“你和老师想到一起去了,是老师的知音!”,“你有一双慧眼!”,“你能联系上下文回答,值得大家学习!”,“你很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这是一种学习态度,也是对发言同学的尊重!”这些赞美,如泉水叮咚,如溪水潺潺,在课堂间如诗般流淌„„

学生会感到有一滴圣洁的露珠滴落在灵魂深处,诗意,就在心间悄悄发芽„„。

二、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教学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语文教 学,应该是学生在阅读和感悟中表达、充实和提升自己灵性的过程。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独特的观察视角、绮丽的想像,为语文课堂氤氲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同时,也为语文课堂留下了许多无法预约的精彩。“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因学而教,为学而教,给学生自读自悟的权利,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亲近”文本,在平和的、无权威的交流中,生成一个个新的视角。教师的任务不是告知学生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停留在理解课文的层面,而是指引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觉,去体验,去思考,去交往,使语文教学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彰显个性,透射出生命的活力。这样,在预设的目标下有了学生“放肆”的畅想,有了学生的诗意栖息;这才是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在这里,我们经常会听到学生思维拔节的声音,经常会听到学生灵性被擦燃的声音,那是一种美妙的声音。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肖川先生在文章《以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中有过这样一句话:“当我们能以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春日的鲜花、夏日的小溪、秋天的明月、冬天的残阳,都将以更为美好的风姿走进我们的日臻完满的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对课本所记录的生活和自身的生活经历进行阐释。学生要在学习中体会生活的苦与乐,感受生活的悲与喜,从中获得生活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生的生活体验越丰富,他能感悟到的语文内涵也就越丰富。我们应当推开窗户,让语文课堂荡漾着生活的气息。

让课堂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读好生活这本“大书”,让学生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学生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学习。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风景区„„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我们的课堂,就无处不在。

当然,诗意语文的教学依然在探索之中,以上只是我的一些切身体会和感受,诗意语文的探索还需要千千万万的一线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去钻研,去体会,去完善。期待着诗意在语文课堂中更加欢快地流淌!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 《诗意语文》 王崧舟著

第三篇:小课题研究 第一阶段计划

《小学数学“先学内容”设计的

有效性策略研究》小课题研究

第一阶段计划

佃坝镇中心学校

2013.09.04

小课题研究 第一阶段计划

《小学数学“先学内容”设计的有效性策略研究》这一课题的提出,是因为我校重视教学研究工作,通过学习生本教育的教学理念,让我们真正的认识到只有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场地、让学生的潜能得到真念,进而解放学生的手、脑与口,让课堂真正成为展现学生才能的正地发挥,让学生从“苦学”走向“乐学”。我们在生本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课堂有了质的变化。但我们在为这次改革感到高兴时问题也层层的浮现了出来。如:许多教师反应先学内容布置简单了,没有什么作用。难一点吧,好多学生无法通过自己完成;先学内容许多时候老师无法检查等等。针对有这些困惑的教师我们我们特申报了《小学数学“先学内容”设计的有效性策略研究》课题。通过此课题能进一步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让学生更自信的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本学期为了让小课题研究在课堂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是学生受益。特制定计划如下:

一、明确研究内容:

(1)怎样布置先学内容,有效的先学内容绝对不是简单问题、相应习题的堆砌。布置先学内容时首先要思考:我布置的这些先学内容对下一个新知识点的学习是否有用?如何帮助学生利用好先学内容的实施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先学内容的布置力求做到简单、低入、根本、趣味、开放。

①简单:要求内容的环节要简单,学生能一目了然。简单明了,学生课上交流的例子达十几种,学生做在其中,乐在其中。

②低入:要求设计的内容难度要适中,要照顾全体,保证每个人都能发现一点,体味发现的快乐。

③根本:要求教师抓住知识主线,找准教学重难点,使学生通过先学内容能够完成大部分的知识点。教师在布置先学内容前,一定要精心备课,熟悉教材的重难点,抓住知识的“根”,课堂上再举一反三,效果很好。

④趣味: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颇有趣味的作业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去完成。趣味性要体现出题型多样,方式新颖,内容有创造性。如口头的,书面的,绘画的,表演的,让学生感受到作业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多彩,使之情绪高昂,乐于思考。从而感受到作业的乐趣。

⑤开放:教师根据教材适时适量设计开放性的内容,增加学生思考问题的多面性。让学生“各有说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有话可说”,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2)先学内容的设计形式教师熟悉并吃透教材,领悟相应的重难点.定准教学目标,是设计好先学内容的保证。

①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知识水平,选择课前和课中相结合的先学内容形式,可课前先学,也可课中先学,做到形式为内容服务,为学生的学服务。

②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得,先学内容可以设计成必答题和选答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由选择。

③可以把课后的部分习题提到先学内容中,让学生通过做完预习阶段的习题初步了解知识。

④可以让四人小组整理出典型的先学内容,把布置先学内容的权利也交给学生。

⑤先学内容的形式:听、说、读、写、看、找。格式可以是:小研究本、表格、批注、资料。

(3)先学内容的检查

①学生学会查找资料并利用资料是先学内容完成的一项重要技能。教师要辅导孩子如何在网上寻找资料,并懂得如何筛选资料。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

②老师在布置完先学内容后要尊重学生的劳动,在课堂上尽可能提供机会让学生展示作业成果,让他们的劳动有所做也要有所用,这样的话,学生完成先学内容的兴致才能得以保持,学生才乐于去做,才能在学习中取得更大的自信心。

③对认真完成的小组要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一开始没有认真完成的小组不要操之过急,要耐心引导,积极扶持。也可以安排先学内容完成得比较好的同学帮扶这些同学,逐渐达到人人养成认真完成先学内容的习惯。

二、课题研究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2月)9月:

1、学习课题实施方案。

2、教研组制定出小课题研究的第一阶段计划。各位实验教师根据教研组第一阶段计划、自己本册教学要求和学生情况,制定出本学期课题研究阶段计划。

3、开展学生学习情况研究和教师教学情况研究。(问卷调查)

4、业务学习(有关小课题方面的内容)10月:

1、围绕课题进行集体备课。

2、上研究实验课。

3、业务学习(有关小课题方面的内容)。11月:

1、围绕课题进行集体备课。

2、开展小课题研究的汇报课。

3、业务学习。12月:

1、经验交流会。

2、论文的收集。

3、收集和整理有关材料。

佃坝镇中心学校

2013.09.04

第四篇:诗意语文教学艺术

《诗意语文教学艺术》观后感

宁城县特殊教育学校

侯晓敏

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语境视野下的语用教学》专题报告中提出:语用教学要在语境视野下进行。王老师把语境分为三类:言辞语境、文体语境、文化语境。他以《花钟》第一自然段为例,从用词变化、句式变化和节奏变化来分析语用的特征,生动形象地向我们阐述了言辞语境与语用的关系。如孤立解读“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我们理解的是牵牛花开花很准时;而将“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孤立解读,则会发现蔷薇开花不准时。世界上没有哪种花会掐着时间开花,上述理解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离开语境理解语言文字是不确切的。他又例举儿童组诗《童年的水墨画》和《伯牙绝弦》的教学案例,详细阐述了文体特征与语用特点,建议语用教学要整体观照,与内容理解、感情体验、学法指导相融合。

诗歌教学,片片诗意曼曼舞。在孩童对诗歌语言有了整体感受之后,老师带领孩子们品字、炼字。依据“嘴角漾着丝丝抹不掉的笑”“草地上蹦跳着鱼儿与笑声”以同义比较、还原画面的方式品“漾着”“蹦跳”,就“赶着、伴着、等着”夕阳回家的选词说理由等方式品字、练字的活动,将学生思维推想高潮,沉浸在诗歌世界之中。老师正是抓住最富诗意的字进行品味,继而创情境引领学生运中文字仿写,凸显诗歌文体特点,形象地展示了诗歌语用教学的魅力,这可谓“片片诗意曼曼舞”。

第五篇:诗意的语文 诗意的教学

诗意的语文

诗意的教学

牟燕

语文是感性的,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般的牵手一瞬;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艰难跋涉中的一声感叹;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车轮辗过的卖炭翁的哭声;是“这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秋时节里那飘零的落叶„„语文应该闪耀着一种诗性的光辉,一种浪漫的情怀,一种自由的精神,一种高贵的灵魂,一种抒写生命、寄托生命、实现生命自身的尊严和价值的感性存在。

我们经常能听到一些充满诗意的语文课,常常会为之激动,为之兴奋,为之喝彩。能上一节充满诗意的课,是许多语文老师的追求,但如何去诗意,如何才能让诗意成为课堂中一曲动听的旋律,又是许多语文老师感到困扰的问题。笔者通过听课,并结合自己的一些感受,概括出以下一些策略,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诗意入境

在上公开课《声声慢》是我是这样引入课题的,欣赏词朗诵MTV(录音范读,配以《金粉世家》的主题曲《暗香》的音乐曲调;黄花满地,雁排长空,李清照沉思凝望,自饮自酌的FLASH投影),营造氛围,进入意境,品味音韵美。

二、诗意语言

导入语是:“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这样的一位奇女子,她凭一份清高、一份脱俗,独步词坛,光耀千秋。她半世孤苦,却心细如尘;她一生坎坷,却经意执着。她用七十年短 暂的生命,书写了中国千万代流传的妩媚和凄婉。她就是李清照。今天,我就跟大家一起读她的名篇《声声慢》。”并配以图片。让学生在优美的语言中走进诗人。

结束语是:“讲离愁,讲孤寂,讲悲秋,李清照的声声慢当推榜首。一杯残酒,一片落叶,一声雁叫,一滴秋雨,一盏孤灯,李清照都能点石成金,赋予它浓郁的感染力。李清照的声声慢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风格和错落和谐的韵律,营造了一种化不开,驱不散的孤独失落氛围,读着它,我们似乎听得见阶前滴雨,长天孤雁,看得见梧桐落叶,黄昏孤灯。无疑这是一种凄厉的美。”

三、诗意的教学过程

问题

一、古诗词十分重视字句的锤炼,有“诗眼”“词眼”之说。请找出《声声慢》中的“词眼”。(教师引导:“眼”,传神之所。“词眼”,最能体现作者内心情感的字词。)学生自由回答然后确定——“愁”字

问题

二、综观全词,一字一泪,满是悲愁,但全词写来没有一个“泪”字,也只在结尾点出一个“愁”字。作者是如何传达这渗透血泪的深愁巨痛的呢?(学生自由选取诗句赏析,自由讨论,自由回答。名句做重点鉴赏,其余简略分析)明确:

1.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此14个叠字历代词家异口同声赞为千古绝调。为何?(选取此句鉴赏的学生自由交流,教师总结。以下词句鉴赏方法相同。)

教师引导:挖掘“寻寻觅觅”这四字后面隐含的信息; 挖掘“冷„„”后面隐含的丰富情感。

这14个叠字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14个字虽是重叠使用,却绝无重复累赘之感,朗读起来,只觉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你能感觉到她心中塞满了愁苦,她需要发泄,需要倾诉,她想一口气把心中所有的愁苦全都吐出来。

细细地体味,开篇的“寻寻觅觅”是寻找的动作,词人就好像有什么东西丢掉了一样。这东西是什么呢?是流亡以前安定、闲适的生活,是丈夫在世时的情意,还是心爱的金石拓片?词人“寻寻觅觅”地找,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这反映词人内心空荡,无可排遣寄托。然而寻找的结果是“冷冷清清”,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凄凉的气氛包围。“冷冷清清”,此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由环境而感染到心情,由外而内。一句“凄凄惨惨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由冷清的环境过渡到惨戚的心灵。此三句,由外而内,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词人孤苦无告的凄凉心境。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教师引导: 李煜“罗衾不耐五更寒”为何已是暮春还会感觉“寒”?

这两句,要说的是由于环境不佳,心情很坏,身体也就觉得难以适应。然而这里不说环境之冷清,心之惨戚,而独归之于天气之“乍暖还寒”。这是借气候之冷暖无常,写飘零憔悴之苦。3.“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看到写酒就自然而然地想到愁,本要说的是借酒浇愁,但愁仍难排遣。可此处不明说,却言“淡酒”无力,怎么能抵挡住那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风。用意含蓄,言酒“淡”,其实是说愁“浓”,以至用酒消愁是不抵事的。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晚年是何等的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4.“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引导:古诗词“雁”意象的固定内涵。借“雁”之意象来传达内心的愁苦。雁到秋天,由北向南,词人亦是北方人,避难南下,所以说是“旧时相识”。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居江南,“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古有雁足传书之说,而此时见雁,却无亲人的音讯,那份思乡之愁绪怎能不油然而生。真是“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

5、“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是指词人自己因忧伤而憔悴,非指菊花枯萎凋谢。古人有九九重阳登高、饮酒、赏菊的习俗,但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以往丈夫在世时的日子多么美好,诗词唱和,整理古籍,欣赏金石拓片。可现在呢?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了。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的“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要深远多了。渗透着深刻的生命悲哀。6.“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日长难熬,度日如年,孤孤单单地靠着窗儿,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呢?极写愁苦已极,寂寞难耐的痛苦。一种凄清的苦况蕴含于平淡语言之中,发人深思。7.“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试描绘诗句展示的凄惨情景。并指出此句手法之高妙。

梧桐叶落,细雨霏霏,细雨落在梧桐上,又点点滴滴洒到地上。这是梧桐在落泪,不也是词人的心头在滴泪吗!这里将凄凉的景色与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情景交融更添愁绪,使词的意境更为深远。8.“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试分析结句之妙。

词人用口语的形式,脱口而出:这情形、这光景,又怎么是一个“愁”字包括得了、承担得了、说明得了? “这次第”三字极其有力,一笔收住,总括上述种种情景;“怎一个愁字了得”又放开一步,开拓出一种含蓄的境界,让人想象,发人深思。词人满纸呜咽,笔笔写愁,这里除了悲欢离合、春忧秋愁一类私愁外,更有时代的、民族的、国家的“公”愁在,真可谓人生大悲哀,社会大悲痛。这结尾,即是收,又是放;即是对前文的概括,又把诗意推进一层,使通篇余音袅袅,言尽而意不尽。从而扩大并深化了主题。

四、图片优美

在幻灯片中我挑选了几张很有代表性的图片用以配合学生理解文章。

五、作业诗意

当天我留的家庭作业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是一幅绝美的黄昏雨意图,试把这幅画面用自己带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描绘出来。(30--50字)

六、诗意的拓展

比较阅读《一剪梅》、《声声慢》两种不同愁情。

通过对比,我们清晰看到了词人早晚期词作迥然不同的风格。由此可见,个人遭遇和文学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抓住词中所选择的意象,在这些意象背后,我们看见了一个一生都被“愁”所困的女词人,“愁”是她作品的主调。早年的“愁”是“闺怨”、“离愁”、“相思之愁”,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晚年的“愁”则是在经理了颠沛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之后的“欲说还休”的愁,是一种沉甸甸的深沉的愁。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苦难不停地擦拭着艺术的灵魂,在生命空间受到的伤害和疼痛,在艺术的空间都会给予几倍的补偿和酬惠。

通过以上环节的设计,这首古诗,在学生眼中已经是一幅丰富的生动的画面,学生从中感受到了诗的意蕴,感受到了诗人的快乐的情感。

诗意的语文需要教师平和的心态和神圣的使命感。不为短期的效应,不为眼前的功利,为了花草树木整个的一生长远考虑,像春雨润物无声,奠定扎实的根基,让小苗健康快乐地成长。

下载语文诗意教学课题第一阶段小结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诗意教学课题第一阶段小结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诗意的语文教学大全

    诗意的语文教学 单纯的填鸭式教学,单方面的口耳相传,枯燥的说教,这些方式也早就随着时代的变革在悄然转变。作为传承人类文明的灵魂缔造者教师,也应该用诗意的课堂去点燃孩子的......

    语文小课题

    指导学生欣赏与修改,变学生被动作文为主动作文 一、课题的提出 长久以来,在作文教学研究领域,一直侧重于“写前指导”的研究,对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却忽略。教师在作文评改中耗......

    课题第一阶段总结

    巴南区惠民镇中心小学校2007—2008(第一学期) 体育学科工作总结 ——努力开发体育资源 当好学生勤务员 赵万里 为了进一步贯彻和落实学生是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原则,促进学生体......

    关于诗意语文

    关于“诗意语文”的三点体会 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一年前我开始感兴趣。于是我在网上找王老师的授课视频、王老师关于“诗意语文”的视频讲座、有关“诗意语文”的文章......

    诗意语文

    荷尔德林,19世纪德国的哲学诗人,一个被誉为“恢复语言活力和复苏灵魂的人”,面对人生和人类的种种苦难,写下过这样的诗句: 如果人生纯属辛劳, 人就会仰天而问: 难道我所求太多以至......

    如何诗意地进行语文教学

    如何诗意地进行语文教学 摘要:《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育是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课堂作为学生和教师栖居的主要场所,应充满着浓郁的诗意。对课堂教学的最高赞美应当是:......

    语文小课题小结[范文]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学会品味与修改,有利于 学生发展的习作评改研究》小课题研究小结作业批改是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的批改都是......

    语文小课题总结

    “课外阅读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课题总结 初二语文韦海燕 阅读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是成就理想的翅膀。作为学生,课内阅读不可或缺,然而,真正阅读的源泉来自于课外。语文课外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