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典诗词的阅读赏析教学小结
古典诗词的阅读赏析教学小结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古今优秀诗词浩如烟海,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民族情感。诗歌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体验,是人类精神园地里永不老去的童心梦幻,是文学的源头,是艺术审美金字塔的顶端,让我们通过品读赏析古典诗词去认识社会、感悟人生、塑造自己。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学习而言,兴趣是不可缺少的因素,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探求思索,促进学习成功。中学语文通过古典诗词的赏析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所以,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那么,如何引导学生阅读赏析古典诗词呢?下面谈谈自己在诗歌赏析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发掘诗歌的境界
钱理群说:“中国传统文化根本上是一种感悟的文化,而不同于偏于分析的西方文化。”用方块字连缀而成的中国古典诗词,一直洋溢着一种独具魅力、生生不息的灵性风韵。灵性是古典诗词的一种鲜活气脉,所以非吟诵其内涵才得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深乎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口诵心惟,咀嚼体悟,共鸣感奋,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积蓄精神的原动力。古典诗词赏析教学需要激情,需要陶醉,需要发现。吟诵涵咏创造了令人陶醉、充满激情的学习情境,促使主体与主导、作品与读者进行深刻对话,激励学生探索的激情。诗教足以养心。诗词赏析教学就该多一些声情并茂的诵读,少一些学究解经式的分析;多一些陶情冶性的快乐,少一些正襟危坐的严肃;多一些联系自我的体验,少一些微言大义的挖掘。
1.从形象入手,着眼于诗中描写的客观物象
在古典诗词赏析教学中,教师应从形象人手,抓住诗词所表现的客观物象,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或多幅画面.从而能在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内容。如崔颢的著名七律《黄鹤楼》,教师可以问学生: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从这些景物中可以看出此诗包含了几方面的内容?诗的前四句出现了三个“黄鹤”,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渺不可知的感觉.黄鹤象征了历史,前四句为诗人抒怀古之幽情。而白云贯穿古今,引出了眼前景物。西面是汉阳树.北面是鹦鹉洲,家乡在哪里?只有一片烟波浩荡而已。黄鹤为虚景,汉阳树、鹦鹉洲为实景,在虚虚实实之中,诗人不露痕迹地把思乡、怀古之情融合在一起。教师在教学中,只要抓住这几个饱含诗人情感的物象,全诗就较易理解了。
2.由直觉到联想。扩充诗词的境界
教师在古典诗词的赏析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对诗词的境界进行横向扩展。由于语文知识的积累,中学生已逐步形成对语文的感悟能力。初读诗词,学生可凭语感觉察诗词中所表达的主要情绪,通过字面所提供的物象在头脑中初步形成表象,但这一表象是单调的。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联想及想象,在简单的画面上添加,从单线条到多线条,从黑白到彩色,从简到繁,使之成为波澜壮阔的画卷,诗词的境界无形之中就被扩大了。
二、感悟诗歌的情感
李渔在《窥词管见》中曾说:“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是客,说景即是说情。非借物遣怀。即将人喻物,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 实句句是情,字字关情者。”可见.古诗词的最主要特点是抒情性。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扫除诗词的字词障碍后,应注重对情感的体味。
1.透过文字感悟作者之情意
诗词为了追求意境,一般都含蓄隽永,留存了大片空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让读者去品味“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因此,教师应逐步引导学生从诗词描写的物境中走向诗人的心灵世界,去感悟作者的情意。
如苏轼《惠崇(春江晚景)》,这是一幅题画诗。在教师简要分析后,学生脑海中很容易产生一幅画面:竹林外绽放着三两枝桃花.春天的江水中几只鸭子在自由地嬉戏。教师再进一步分析:为什么只描摹三两枝桃花?这里的“暖”字体现了什么?学生在细细揣摩词句后会发现这幅画面又具一番情趣:桃花三两枝。似蜻蜓点水.却将春意透出;江水的冷暖画家是无法表现的.而苏轼却以鸭子示水暖,那一个“暖”字带给人的是春机的盎然,将苏轼由惠崇的画得到的感受再传给读者。此时读者眼前浮观的已不再是惠崇原有的画,而是苏轼笔下的动态画,感受到的是苏轼丰富的精神世界,是他对自然的热爱和敏感。教师引导学生摆脱文字的桎梏,得到丰富的意趣。
2.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
古典诗词的赏析教学应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因为文学具有不确定性.由于读者的感受和理解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所以对于作品的内涵,不同的读者往往有不同的理解。中学生心理逐步走向成熟.思辨色彩进一步加强,当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时,哪怕是幼稚的,也应给予鼓励和支持,让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教学气氛被激活后.学生的思维也更易活跃。当然,教师在讨论中的“向导”地位也不可忽视。一般而言,教师讲授的诗意是最合理的,通过对多种解释的比较,可使广大学生形成清晰的判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三、启发联想和想象,进行诗词文本与生命灵魂的对话
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字风流,境界全出。老师就要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再现春江碧透、柳绿桃红、蜂蝶翩跹、莺飞鸟鸣或者月影姗姗、风来花动、含羞逗影的情景,才能领会诗句深邃的意蕴和含蓄的感情,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和二次创造的满足。古诗词浸润着汉民族的审美意趣,多借景抒情、体物写志、咏史寄兴、即事感怀,又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互见、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这些更需要也更能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读者只有放眼广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飘雪、千山皆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叶孤舟、一竿鱼钓和一孤苦老头,才能走进一个在宦海中虽几遭打击几度浮沉仍痴守节操、孤寂愤怨的灵魂深处,实现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联想和想象在诗词学习的课外活动的重要形式——诗歌表演中更能指导其欣赏作用,其创造精神也将渲泄得淋漓尽致。
通过对古典诗词的赏析,学生更能体会中国古代诗歌的博大精深,更能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促进人格的完善。
第二篇:中国古典诗词赏析
邵老师语文工作室 高考必背诗词积累: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琵琶行》白居易)
【释义】像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闷闷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突然间好像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好像铁甲骑兵厮杀刀枪齐鸣。一曲终了她对准琴弦中心划拨;四弦一声轰鸣好像撕裂了布帛。
中国古典文化赏析之古风诗词
(一)姓名:
一、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李子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诗作简介】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是宋代词人李之仪的作品,被选入《宋词三百首》。上片写相离之远与相思之切。用江水写出双方的空间阻隔和情思联系,朴实中见深刻。下片写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与热切的期望。用江水之悠悠不断,喻相思之绵绵不已,最后以己之钟情期望对方,真挚恋情,倾口而出。全词以长江水为抒情线索,语言明白如话,句式复叠回环,感情深沉真挚,深得民歌的神情风味,又具有文人词构思新巧,体现出灵秀隽永、玲珑晶莹的风神。【词句注释】
⑴卜算子:词牌名。北宋时盛行此曲。万树《词律》以为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两结亦可酌增衬字,化五言句为六言句,于第三字豆。宋教坊复演为慢曲,《乐章集》入“歇指调”。⑵思:想念,思念。⑶休:停止。
⑷已:完结,停止。
⑸定:此处为衬字。在词规定的字数外适当地增添一二不太关键的字词,以更好地表情达意,谓之衬字,亦称“添声”。【白话译文】
我居住在长江上游,你居住在长江下游。天天想念你却见不到你,共同喝着长江的水。长江之水,悠悠东流,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停止,自己的相思离别之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停歇。只希望你的心思像我的意念一样,就一定不会辜负这互相思念的心意。【背景赏析】
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仕途不顺的李之仪被贬到太平州。祸不单行,先是女儿及儿子相继去世,接着,与他相濡以沫四十年的夫人胡淑修也撒手人寰。事业受到沉重打击,家人连遭不幸,李之仪跌落到了人生的谷底。这时一位年轻貌美的奇女子出现了,就是当地绝色歌伎杨姝。杨姝是个很有正义感的歌伎。早年,黄庭坚被贬到当涂做太守,杨姝只有十三岁,就为黄庭坚的遭遇抱不平,她弹了一首古曲《履霜操》,《履霜操》的本意是伯奇被后母所谗而被逐,最后投河而死。杨姝与李之仪偶遇,又弹起这首《履霜操》,正触动李之仪心中的痛处,李之仪对杨姝一见倾心,把她当知音,接连写下几首听她弹琴的诗词。这年秋天,李之仪携杨姝来到长江边,面对知冷知热的红颜知己,面对滚滚东逝奔流不息的江水,心中涌起万般柔情,写下了这首千古流传的爱情词。【作品鉴赏】
全词以长江水为贯串始终的抒情线索,以“日日思君不见君”为主干。分住江头江尾,是“不见君”的原因;“此恨何时已”,是“不见君”的结果;“君心似我心”“不负相思意”是虽有恨而无恨的交织。有恨的原因是“不见君”,无恨.的原因是“不相负”。悠悠长江水,既是双方相隔千里的天然障碍,又是一脉相通、遥寄情思的天然载体;既是悠悠相思、无穷别恨的触发物与象征,又是双方永恒相爱与期待的见证。随着词情的发展,它的作用也不断变化,可谓妙用无穷。这样新巧的构思和深婉的情思、明净的语言、复沓的句法的结合,构成了这首词特有的灵秀隽永、玲珑晶莹的风神。
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 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诗作简介】 邵老师语文工作室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一首悼亡词。作者结合自己十年来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无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词人对亡妻王弗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背景赏析】
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曾用“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评赞此词。读此词,确实能看到它字字都浸着血泪,听到作者锥心裂肺的恸哭之声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此时诗人四十岁,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题“记梦”,是梦后记事,内容是“梦亡妻”。“十年生死两茫茫”,词一开始即点出夫妻死别的时间--十年。苏轼的妻子王弗死于治平二年,距诗人写此词时正好十年。王弗死后,迁葬于四川眉山(苏轼的家乡),而此时苏轼则在密州任所,不止千里之隔。死者在千里之外,没有昔日的伴侣近在咫尺相陪,九泉之下若有灵,连诉话凄凉的地方也没有。这该多么孤寂清冷!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不幸的是王弗二十七岁时就谢世了。这无疑在生活上、感情上对诗人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正是由于与妻子的情笃,生者的思念才是那样的持久。这点在《江城子》词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作品鉴赏】
纵观全词,诗人用朴实无华、近似白话的言词,写实情真,记梦意深;虚实相间,轻重结合,全无雕琢痕迹,却意义深远。诗人选用《江城子》词调写悼亡之作,恰如其分。《江城子》词调,凡是有韵脚的地方,皆为平声,三、五、七言间用、迭用‘这样音韵谐协而又起伏不平。从内容上看,所表达的正是深沉而又复杂的感情。如上阕“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由于句式参差,虽明白如话,却韵味醇厚,使人倍感沉痛。苏轼在其后的一首与其胞弟子由久别相见的诗中曾有“犹胜相逢不相识,形容变尽语音存”,显然没有达到此种的意境。再如诗人化用“欲知肠断处,明月照松岗”,填出“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与上阕中“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相呼应,充分利用词中长短句的长处,使人读后有一种回味无穷的感受。
以悼亡为题材作词,在苏轼是第一首,在词的发展史上也是第一首。这在词的内容的开拓上有它的独特意义。
三、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诗作简介】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此词上片写登高望远所引起的无尽离愁,以迷离的景物描写渲染出凄楚悲凉的气氛;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最后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憔悴。全词巧妙地把飘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恋意中人的缠绵情思融为一体,表现了主人公坚毅的性格与执着的态度,成功地刻画了一个思念远方亲人的女性的形象。【词句注释】
⑴伫(zhù)倚危楼:长时间倚靠在高楼的栏杆上。伫,久立。危楼,高楼。⑵望极:极目远望。
⑶黯黯(ànàn):心情沮丧忧愁。生天际:从遥远无边的天际升起。⑷烟光:飘忽缭绕的云霭雾气。⑸会:理解。阑:同“栏”。⑹拟把:打算。疏狂:狂放不羁。
⑺强(qiǎng)乐:勉强欢笑。强,勉强。
⑻衣带渐宽:指人逐渐消瘦。语本《古诗十九首》:“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⑼消得:值得。【白话译文】
我伫立在高楼上,细细春风迎面吹来,极目远望,不尽的愁思,黯黯然弥漫天际。夕阳斜照,草色蒙蒙,谁能理解我默默凭倚栏杆的心意?
本想尽情放纵喝个一醉方休。当在歌声中举起酒杯时,才感到勉强求乐反而毫无兴味。我日渐消瘦也不觉得懊悔,为了你我情愿一身憔悴。【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词人把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念意中人的缠绵情思结合在一起写,采用“曲径通幽”的表现方式,抒情写景,感情真挚。
上片首先说登楼引起了“春愁”:“伫倚危楼风细细。”全词只此一句叙事,便把主人公的外形像一幅剪纸那样突现出来了。“风细细”,带写一笔景物,为这幅剪影添加了一点背景,使画面立刻活跃起来了。邵老师语文工作室
下片作者把笔宕开,写他如何苦中求乐。“愁”,自然是痛苦的,那还是把它忘却,自寻开心吧。“拟把疏狂图一醉”,写他的打算。他已经深深体会到了“春愁”的深沉,单靠自身的力量是难以排遣的,所以他要借酒浇愁。词人说得很清楚,目的是“图一醉”。为了追求这“一醉”,他“疏狂”,不拘形迹,只要醉了就行。不仅要痛饮,还要“对酒当歌”,借放声高歌来抒发他的愁怀。但结果却是“强乐还无味”,他并没有抑制住“春愁”。故作欢乐而“无味”,更说明“春愁”的缠绵执着。
至此,作者才透露这种“春愁”是一种坚贞不渝的感情。他的满怀愁绪之所以挥之不去,正是因为他不仅不想摆脱这“春愁”的纠缠,甚至心甘情愿为“春愁”所折磨,即使渐渐形容憔悴、瘦骨伶仃,也决不后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才一语破的:词人的所谓“春愁”,不外是“相思”二字。
这首词妙紧拓“春愁”即“相思”,却又迟迟不肯说破,只是从字里行间向读者透露出一些消息,眼看要写到了,却又煞住,调转笔墨,如此影影绰绰,扑朔迷离,千回百折,直到最后一句,才使真相大白。在词的最后两句相思感情达到高潮的时候,戛然而止,激情回荡,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四、离思(其四)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诗作简介】
《离思》是唐代著名诗人元稹所著的一组诗,其中《离思》第四首是一首悼亡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已逝妻子韦氏的深深思念之情。【诗词注释】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白话译文】
经历过沧海之水的波澜壮阔,就不会再被别处的水所吸引。陶醉过巫山之云的梦幻,别处的风景就不称之为云雨了。虽常在花丛里穿行,我却没有心思欣赏花朵,一半是因为自己已经修道,一半是因为心里只有你。【诗作欣赏】
原诗以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隐喻爱情之深广笃厚,见过大海、巫山,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除了诗人所念、钟爱的女子,再也没有能使我动情的女子了。诗人的这个“心上人”,据说是双文,即诗人所写传奇《莺莺传》中的莺莺,诗人因双文出身寒门而抛弃她后,有八九年“不向花回顾”(《梦游春七十韵》)。又有人说此诗是为悼念亡妻韦丛而作,韦丛出身高门,美丽贤慧,27岁早逝后,诗人曾表示誓不再娶(《遣悲怀·之三》)。两句诗化用典故,取譬极高。前句典出《孟子·尽心上》“观于海者难为水”;后句典出宋玉《高唐赋序》“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后人引用这两句诗,多喻指对爱情的忠诚,说明非伊莫属、爱不另与。这两句诗还简缩为成语“曾经沧海”。
五、无题(节选)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诗作简介】
在晚唐诗坛上,李商隐是一位大家,当时与杜牧齐名。不过,若就对后世的影响而言,他是超过了杜牧的。李商隐在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创造性地丰富了诗的抒情艺术。他的诗歌创作,常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富有蒙眬婉曲之美。最能表现这种风格特色的作品,是他的七言律绝,其中又以《无题》诸作(多为七言近体)堪称典型。诗以“无题”命篇,是李商隐的创造。这类诗作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多数描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为“无题”。其中有的可能别有寄寓,也可能有恋爱本事以为依托,虽有不少学者对此进行考索,但是在没有确凿的证据以证明确有寄托或确依何事之前,主要应该以诗歌形象所构成的意境为依据,把它们作为一般爱情诗对待,这并不妨碍认识它们的艺术价值。【白话译文】
邵老师语文工作室
聚首多么不易,离别更是难舍难分;暮春作别,恰似东风力尽百花凋残。春蚕至死,它才把所有的丝儿吐尽;红烛自焚殆尽,满腔热泪方才干涸。清晨对镜晓妆,唯恐如云双鬓改色;夜晚对月自吟,该会觉得太过凄惨。蓬莱仙境距离这里,没有多少路程;殷勤的青鸟信使,多劳您为我探看。【诗作赏析】
就诗而论,这是一首表示两情至死不渝的爱情诗。然而历来颇多认为或许有人事关系上的隐托。起句两个“难”字,点出了聚首不易,别离更难之情,感情绵邈,语言多姿,落笔非凡。颔联以春蚕绛蜡作比,十分精彩,既缠缅沉痛,又坚贞不渝。接着颈联写晓妆对镜,抚鬓自伤,是自计;良夜苦吟,月光披寒,是计人。相劝自我珍重,善加护惜,却又苦情密意,体贴入微,可谓千回百转,神情燕婉。最终末联写希望信使频传佳音,意致婉曲,柳暗花明,真是终境逢生,别有洞天。春蚕两句,千秋佳绝、传诵千古。
六、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诗作简介】
《鹊桥仙》作者秦观,原是为咏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而创作的乐曲。【诗词注释】
1.《鹊桥仙》:此调专咏牛郎织女七夕相会事。始见欧阳修词,中有“鹊迎桥路接天津”句,故名。又名《金风玉露相逢曲》、《广寒秋》等。双调,五十六字,仄韵。
2.纤云弄巧:是说纤薄的云彩,变化多端,呈现出许多细巧的花样。3.飞星:流星。一说指牛郎、织女二星。4.银汉:银河。
5.迢迢:遥远的样子。6.暗度:悄悄渡过。
7.金风玉露:指秋风白露。李商隐《辛未七夕》:“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金风:秋风,秋天在五行中属金。玉露:秋露。这句是说他们七夕相会。8.忍顾:怎忍回视。
9.朝朝暮暮:指朝夕相聚。语出宋玉《高唐赋》。【白话译文】
云彩在天空变幻出千百种奇巧的样式,牛郎、织女守候在遥远银河两岸,每年只在七夕的夜晚相会,可这相逢就如同秋风和露水般的交溶,胜过了人间那些日日相守,却不懂珍惜的人间伴侣。
这刻缠绵的情思,像天河里,流了千年的河水,绵绵不绝,这如梦似幻的短暂欢会,却最终还是要结束,牛郎、织女恋恋不舍的各自踏上归去的路,在心中相互劝解:我们的真情已至死不渝,天荒地老,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
【诗作欣赏】
《鹊桥仙》原是为咏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而创作的乐曲。本词的内容也正是咏此传说。
借牛郎织女的故事,以超人间的方式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古已有之,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曹丕的《燕歌行》,李商隐的《辛未七夕》等等。宋代的欧阳修、柳永、苏轼、张先等人也曾吟咏这一题材,虽然遣辞造句各异,却都因袭了“欢娱苦短”的传统主题,格调哀婉、凄楚。相形之下,秦观此词堪称独出机杼,立意高远。
显然,作者否定的是朝欢暮乐的庸俗生活,歌颂的是天长地久的忠贞爱情。在他的精心提炼和巧妙构思下,古老的题材化为闪光的笔墨,迸发出耀眼的思想火花,从而使所有平庸的言情之作黯然失色。
这首词将抒情、写景、议论融为一体。意境新颖,设想奇巧,独辟蹊径。写得自然流畅而又婉约蕴藉,余味隽永。
七、君生我未生 唐代铜官窑瓷器题诗(沧月改编)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
邵老师语文工作室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我离君天涯,君隔我海角。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化蝶去寻花,夜夜栖芳草。
【诗作简介】
驰名中外的唐代长沙铜官窑,不仅首创釉下彩瓷新工艺,而且别开生面地把诗题写于瓷器上,既达到当时用以装饰的目的,又给今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唐代长沙铜官窑,是未见于史籍记载的民间瓷窑。在已发现的几百件器物上题写的各种诗句数十首,基本属于流行在市井巷里的歌谣,唐代潭州的民俗风情全凸现在这些瓷诗里。素以收诗最全著称的《全唐诗》中未见这些瓷诗,尤显其珍贵。
八、雨霖铃 柳 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dū)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或“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诗作简介】
《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在雨中听到铃声而想起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宋代柳永[1] 的《雨霖铃》最为有名,而其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更成为千古名句。【诗词注释】
1.此调原为唐教坊曲。相传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为词调。又名《雨霖铃慢》。上下阕,一百零二字(《雨霖铃》词牌当为一百零三字,“留恋处”应为“方留恋处”。),仄韵。这首词选自《全宋词》,雨霖铃又作《雨淋铃》。这首词抒发了跟情人难分难舍的感情。2.寒蝉:蝉的一种,又名寒蜩(tiáo)。
3.对长亭晚:面对长亭,正是傍晚时分。长亭:古代供远行者休息的地方(类似于今天的公交车站)4.骤雨:阵雨。
5.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设宴饯行。都门:京城门外。6.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7.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即是“凝咽”。
8.去去:重复言之,表示行程之远。烟波:水雾迷茫的样子。9.暮霭:“霭”读aǐ,傍晚的云气。[3] 10.沉沉:深厚的样子。
11.楚天:战国时期楚国据有南方大片土地,所以古人泛称南方的天空为楚天。12.清秋节:萧瑟冷落的秋季。
13.经年:经过一年或多年,此指年复一年。
14.千种风情:形容说不尽的相爱、相思之情,风情:情意。情,一作“流”。15.无绪:没有心思,心情不好。16.更:一作“待”。17.纵:纵然,即使。18.那堪:怎能承受。【白话译文】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 邵老师语文工作室
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背景赏析】
《雨霖铃》这首词是作者离开汴京(当时为北宋首都),与情人话别之作。从上片的描写,我们可以这样想象:一个深秋的傍晚,北宋京都汴梁(今河南开封)郊外,一个临时搭起的帐篷内,一对男女饮酒话别。帐外,寒蝉凄惨地哀鸣,好象在为他俩伤别而哭泣。那不远处的长亭,已经隐隐约约,可见天色将晚,一场大雨也刚刚停歇。天将晚,雨已停,河边不时传来艄公的喊声:“快上船吧,要开船了!”两人不得已徐徐站起,移步出帐外,万般依恋之际,此刻可真的要分手了。你看他们双手相拥,泪眼相看,竟然一句话也说不出。船开了,人去了,渐行渐远。情人岸边伫立,含着泪,举着手,一直目送那兰舟消失在无边无际的暮霭里。【诗作欣赏】
《雨霖铃》是柳永著名的代表作。这首词是词人在仕途失意,不得不离京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时写的,是表现江湖流落感受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这首词写离情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词的主要内容是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宦途的失意和与恋人的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词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
九、上邪 汉乐府民歌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诗作简介】
《上邪》(“邪”读作“yé”)出自于汉乐府民歌。《上邪》是一首情歌,是女主人公忠贞爱情的自誓之词。女主人公自“山无陵”一句以下连用五件不可能的事情来表明自己生死不渝的爱,深情奇想。《上邪》情感真挚,气势豪放,感人肺腑,表达欲突破封建礼教的女性的真实情感,被誉为“短章中神品”。【诗词注释】
① 上邪(yé):上天啊。上:指天。邪:语气助词,表示感叹。② 相知:结为知己。
③ 命:古与“令”字通,使。衰(cui)【也可读作shuai】:衰减、断绝。这两句是说,我愿与你相爱,让我们的爱情永不衰绝。
④ 陵(líng):山峰、山头。⑤ 震震:形容雷声。
⑥ 雨(yù)雪:降雪。雨,名词活用作动词。⑦ 天地合:天与地合二为一。
⑧ 乃敢:才敢,“敢”字是委婉的用语。【白话译文】
上天呀!我渴望与你相知相惜,长存此心永不褪减。除非巍巍群山消逝不见,除非滔滔江水干涸枯竭。除非凛凛寒冬雷声翻滚,除非炎炎酷暑白雪纷飞,除非天地相交聚合连接,我才敢将对你的情意抛弃决绝!【背景赏析】
《上邪》为《铙歌十八曲》之一,属乐府《鼓吹曲辞》。
《上邪》是一首民间情歌,是一首感情强烈,气势奔放的爱情诗。诗中女子为了表达她对情人忠贞不渝的感情。她指天发誓,指地为证,要永远和情人相亲相爱。【诗作欣赏】
从艺术上看,《上邪》的抒情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其间的爱情欲火犹如岩浆喷发不可遏制,气势雄放,激情逼人。读《上邪》,仿佛可以透过明快的诗句,倾听到女子急促的呼吸之声。《上邪》是一首用热血乃至生命铸就的爱情篇章,其语言句式短长错杂,随情而布。音节短促缓急,字句跌宕起伏。
《上邪》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敦煌曲子词申的《菩萨蛮》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上明显地受到它的启发:“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不仅对坚贞专一的爱情幸福的追求是如出一辙的,并且连续用多种不可能来说明一种不可能的艺术构思也是完全相同的。
十、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邵老师语文工作室
【诗作简介】
《青玉案·元夕》为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全词采用对比手法,上片极写花灯耀眼、乐声盈耳的元夕盛况,下片着意描写主人公在好女如云之中寻觅一位立于灯火零落处的孤高女子,构思精妙,语言精致,含蓄婉转,余味无穷。【诗词注释】
⑴青玉案:词牌名。“案”读wan,第三声,与“碗”同音。
⑵元夕: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⑶“东风”句:形容元宵夜花灯繁多。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⑷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星,指焰火。形容满天的烟花。⑸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
⑹“凤箫”句:指笙、箫等乐器演奏。凤箫,箫的美称。⑺玉壶:比喻明月。亦可解释为指灯。
⑻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如鱼龙闹海一样。
⑼“蛾儿”句:写元夕的妇女装饰。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装饰品。这里指盛装的妇女。⑽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暗香:本指花香,此指女性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⑾他:泛指第三人称,古时就包括“她”。千百度:千百遍。⑿蓦然:突然,猛然。⒀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白话译文】
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诗作欣赏】
这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的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词人却如此本领,竟把它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读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彻悟:那上片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片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写,倘无此人在,那一切都没有意义与趣味。
上片临末,已出“一夜”二字,这是为“寻他千百度”说明了多少时光的苦心痴意,所以到得下片而出“灯火阑珊”,方才前早呼而后遥应,可见词人笔墨之细,文心之苦。
第三篇:中国古典爱情诗词赏析
中国古代文学欣赏
题 目: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号:
完成时间: 年 月 日
中国古典爱情诗词赏析
人生就是一个“情”字——亲情、爱情、友情。古往今来一切恩恩怨怨到最后,最为人民割舍不下、难以抉择的就是那千古不朽的“情”字。爱情是绝对的,又是自私的。它具有很强的排斥性,专一,执着,不能三心二意。“爱”总是对每个人的考验,有着永恒的意义。温柔爱抚是人生飞扬的反面,是人的神性,也是人性。可以说,男女一旦真心相爱,至死迷恋,那么必将是刻骨铭心。
曾经有幸诵读过诸多以爱情为主题的诗词,现回忆起来仍嗟叹不已:“问世界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是何等的执着;“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又是那般真挚爱恋;又何人有“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种对刻骨铭心的爱情的深深感动。曾经的山盟海誓、天长地久已经空老了红颜,唯有亘古不变的是响彻心扉的思念;古佛青灯之下的约定已不知去向,弥留的只是千古空余恨;只是因为没有你的早晨,加了糖的咖啡依旧是苦的„„
古典爱情诗词的滋味,就像一杯醇酒,芳香四溢、历久弥新,愈老愈显得香醇。因而品味爱情诗词便让人有悲有喜,喜者“有情人终成眷属”,悲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过往的天地为鉴,海枯石烂,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已然随风而逝,一如李商隐所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念如今唯有独守空房,凭栏望天涯,肠断白蘋洲,莫道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然爱情诗词抒发情感之侧重点又有所不同。
未嫁时,谈情说爱,热切奔放。“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与子之情,清如水般纯洁。“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温馨浪漫的心境不禁充斥左右。“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的这首《题都城南庄》道述了从诗人本身的所观所感来看待寻春遇艳与重寻不遇的事件,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也许不经意间邂逅的美好只能停驻片刻,但当刻意往复寻之之时便再也不可复得。相知但相惜,相离莫相忘。
已婚时,婚姻爱情,忠贞不渝,矢志不坠。“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只要你心有我,我便同君相守。更有问情何物,生死不离。人生别离,相思相惜,此间愁意“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美好春江花月夜下,不知几人乘月而归,唯独落月余晖摇动满树月影,牵动着那无着无落的离情。别离情意,缠绵悱恻。“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对花兴叹,怜花自怜。“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两两对照,情又苦极。不禁感叹:载不动许多愁。但只要想到那金风玉露一相逢,便已胜却人间无数,何况,“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比若生离,更叹死别,生死情未了。“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看过了沧海与巫山,别处的山山水水又怎会再轻易入眼。纵然花丛,此后也只取次,半缘修道半缘君。十年生死,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以上诸多诗词实例不断验证了爱情是如何的让人不能自己。同时,爱情也是人们一直传唱与歌颂的主要对象,爱情以其纯洁而神圣的形象让诗人为之着迷,让世俗为之痴狂。诗人对爱情的讴歌不仅仅是诗意化的审美,更是实实在在的生活体验。千百年来,无数诗人、学者用他们的妙笔生花描绘着它,用他们的心灵感悟着它,用文字诠释着它。
中华词库上下五千年,情诗层出不穷,给人以无线遐想和美好的体验。不同时代的人在读诗词时会有不同的感受,今人读诗,读爱情诗,更是与古人有不同的体验。但想要真正感悟古人对于爱情的诠释就需要我们站在不同的历史角度去看待不同时代的爱情诗。
在《诗经》中写恋爱和婚姻内容的诗,是《诗经》艺术长久中最高的作品。第一篇《关雎》中描绘的爱情,一开始就表达出明确的婚姻目的,负责任的爱情即“君子”与“淑女”的结合,代表一种理想婚姻——幸福美满。
从此,在诗词的爱情长河里,《古诗十九首》和谐婉转;乐府民歌语浅情长;唐代李白的爱情诗清新浏亮,刘禹锡的爱情诗缠绵忧伤,杜牧的爱情诗多情慷慨,白居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诗句是对刻骨铭心的爱情的深深的感动,李商隐的爱情诗绵邈深沉,语言巧妙多姿,薛涛的爱情诗万绪悲凉;宋代刘永词“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苏轼悼亡词谓“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李清照有“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愁思与缠绵,也有“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的气势;清代朱彝尊爱情诗词清新浑朴,苏曼殊的爱情诗“其哀在心,其艳在骨”。等等„„
曾经有幸去西安寒窑遗址公园游玩,略微欣赏了薛平贵与王宝钏的爱情故事。其中也有许多诸如上文所述的爱情诗词,进入其中后便被其中的两只凤凰相互缠绕的图案吸引,“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而其中的王宝钏更是孤守寒窑十八载而冰心不变,最终成就一段千古佳话。得妻如此,夫复何求!
言有尽而意无穷继而情无终,此便是古典爱情诗词的绝妙之处。然古代爱情却一直以“好梦难圆”的悲剧式情节感动着万千读者。阅读中国古代爱情诗,仿佛进入了一个充满惆怅与错失的世界,从《诗经》、汉乐府到唐诗宋词,再到元、明、清民歌,处处可感那身受阻隔、爱而不得的懊恼,时时可见那不能忘却所爱,却又永远不能得其所爱的伤痛。“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人的心理与情感就是如此奇妙,当爱情理想与现实之间出现落差,当所爱的对象不在眼前,那种爱的欲望会更加强烈,爱情越是收到阻挠,就越能激起人们尽心竭力的追求。“天下人何限,慊慊只为汝。”这种坚定不移的爱情理想,在古代爱情诗坛屡见不鲜,可以说这种爱而不得的幽怨情绪与好梦难圆的悲剧情节,早已成为流淌于古代爱情诗坛的一股暗流。
可望而不可即的爱情对于个人而言无疑是生活中的一个悲剧,然而正是这种爱情生活中的不幸给了中国古代爱情诗词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这也就是所谓的爱情不幸诗家幸。
我国古代爱情诗所反映出来的爱情观念和表达方式,是我们民族性格、民族情感、民族文化的一个缩影,它虽然带有种种缺憾,但毕竟折射出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爱情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仅此一点,我们就应当充分肯定爱情诗在我国古代诗坛的地位和作用,重视其内容风格与审美趣味对后世文学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四篇:浅谈初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中的赏析
浅谈初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中的赏析
[摘要] 由于古诗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所以对古诗的赏析也就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前由于种种原因,造成教师不重视古诗赏析、学生缺乏兴趣等。只要在初中古诗教学中,教师能够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指导,重视对古诗的赏析,就能把对古诗的赤情传递给学生,让他们在感受古典诗歌的美的同时,享受文学艺术的滋养。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古诗赏析 新课标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由此可见,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古诗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所以对古诗的赏析也就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前由于种种原因,造成教师不重视古诗赏析、学生缺乏兴趣等。因此,在新课程标准下,探讨初中语文古诗教学中的赏析,便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对于提高初中语文古诗教学的成效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追溯源头,探析原因
走进当前的初中语文课堂,便可发现:教师对古诗教学不够重视,赏析不到位;学生普遍感觉古诗难学,对赏析缺乏兴趣。那么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呢?根据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观察与反思,得出原因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一)理念与认识的缺位
首先,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受到教学理念的支配,如果教师的理念落后于形势的变化,难免造成教学行为的滞后。虽然新课程标准早已颁布实施,广大中小学教师也努力在课堂教学中践行着新课标理念,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把握不准确。语文新课标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就表明了古诗鉴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很多教师认为古诗篇幅短,不需要占用很多的教学时间。而古诗的赏析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欣赏品味,如果品味的时间得不到保证,这就势必影响在教学中对古诗的赏析效果。
其次,有些教师的急功近利性造成对古诗赏析的忽视。通过对古诗的赏析,可以显著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品味能力。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品味能力,并不是一节课就能取得明显效果的,需要长期的引导和循序渐进的教学才能看出成效。也就是在一节课的古诗教学中,对古诗赏析的多少、重视程度的高低,并不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于是,很多教师就会错误地认为赏析对古诗教学的作用不大,造成对古诗赏析的忽视。
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一课时,在了解作者及背景、梳通全诗大意后,把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花在了对这首诗的诵读与背诵上面。而只在临近下课的几分钟时间里,才让学生去体验诗人的思想情怀。然后,在仓促之中,结束了一堂课的教学。
(二)认知与阅历的局限
虽然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精华,是古代诗人的经典佳作,但由于所处时代的不同,使得当今的学生对作者所处境遇没有一个很好的认知。再加上学生一直生活在校园中,很少涉入社会,生活阅历的局限性,也导致他们对古诗理解上的困难,对诗的意境体验不深,影响对古诗赏析的兴趣。
例如,笔者在执教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时,由于作者身处久远的唐代,学生对作者的生活经历缺少体验,所以,学生对诗中所反映的“依依的离情别意,悠悠的思乡愁绪”体会不深。在对这首诗的赏析中,学生并没有表现出笔者预想的那种高昂的兴致。
二、有的放矢,寻求对策
当前的古诗教学中,之所以存在教师对古诗赏析的不重视和学生缺乏兴趣的现象,主要是因为教师对新课标理念的认识不到位,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不深刻、缺乏深层体验。只要能在教学中采取相应的对策,就能使赏析取得一定的效果。
(一)把握新课标,体现新理念
当今,无论是哪一门学科的课堂教学,都离不开新课程理念的指导。语文教学中的古诗赏析,也同样需要新课标理念的指引。
1.重视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重视学生的发展。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就提到:“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而对古诗的赏析就是学生的语文素养获取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新课标,以按照新理念的要求去重视古诗教学中的赏析环节。
例如,笔者在教学古诗《观沧海》时,就把对这首诗的情感、意境、审美等的赏析,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从对诗词大意的梳理,到全诗主旨的把握,到作者的思想情感,无不渗透对该诗的赏析。引导学生赏析:从“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副海山秋色图的壮美,无论是从观察的敏锐和视野的开阔,还是上下统揽全局的谋篇,无不一一显示出作者那超凡的智慧和非同的学识。诗人看似随意实是有意的把不同时空段内沧海托举日月星汉的壮丽景象进行大刀切换,让这海山秋色图平添出一股浩荡磅礴的气势。这进一步把诗人那英武壮阔的胸怀拓展开来。太阳和月亮,不仅仅给人类送来了温暖和光明,也是诗人拯救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一统天下宏大政治抱负的真切比拟;灿烂的银河则是诗人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的真实写照。
2.重视对学生的熏陶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需要靠语文教学中的感情熏陶,这就要让学生感觉到语文中的美,让学生体验到语文学习中的情趣。而这些感情和情趣需要通过古诗赏析来得以发掘。正如新课标中提到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在古诗赏析中,要重视对学生的熏陶。古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对古诗的学习,是学生了解民族传统文化和接受优秀民族文化熏陶的直接捷径。例如,在古诗《望岳》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在开阔的意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加强诵读,注重体验
从教师的角度来考虑,学生的认知和阅历的局限性是学生自己无法克服和避免。但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通过重视诵读过程和学生体验,来增加对古诗的赏析效果。
1.重视诵读过程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由此可见,诵读对于古诗大意理解的重要性。所以,教师要重视学生对古诗的诵读过程,而不应仅仅局限于对词句的掌握。初中语文新课标也提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诵读有助于对诗意的理解,从而有利于从赏析中领会全诗的主旨,加深对诗中意境的体验和对诗的审美情趣的感受。
例如,在教学《雁门太守行》一诗中,笔者就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达到感受、品味诗歌意境美和语言美的目的,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重视学生的体验
体验对于古诗的学习十分重要,而体验是教师无法代替学生去完成的,语文新课程也倡导“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在古诗教学的赏析中,要重视学生的体验。
例如,在教学《春望》一诗中,对于“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的 “抵万金”,让学生体验“诗人对妻子儿女的思念之情”。让学生发挥想象空间,对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呈现的画面,进行自主的体验: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因焦虑忧愁在不停地挠头,不时地叹息着。于是,老人那昔日长长的头发如今却纷纷断落,仿佛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含蓄而深刻的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综上所述,赏析是古诗教学深化的基点,也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体现。赏析不仅有利于学生感受到古诗的丰富多彩,更有利于学生感悟到语文之美和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总之,只要在初中古诗教学中,教师能够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指导,重视对古诗的赏析,就能把对古诗的赤情传递给学生,让他们在感受古典诗歌的美的同时,享受古典文学的艺术滋养。当然,对于初中语文的古诗赏析,笔者的论述也存在一定的疏漏之处,有待于今后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夏进生.如何挖掘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美[J].语文天地,2008,(02)。[2]路生泉,李万霞.新课程背景下古诗词教学浅谈[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 2009,(07)。
[3]张振环.运用自主探究学习提高语文古诗词教学质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03)。
第五篇:中考复习古典诗词赏析教案
中考复习古典诗词赏析教案
古典诗词赏析(初步)
一、导入
同学们,古典诗词是赏析古典诗词有利于提高我们的语分析考点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
2、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句子,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1.先看第一小题,同学们能选出正确的答案吗?
(学生回答后评价)这道题的难度不大,但考察的知识点比较全面,具有代表性,从第一小题的四个备选项中,同学们能分析出考察了古典诗词的哪些知识点吗?
2、(学生回答展示)中考诗词赏析考点
.内容理解
3.情感把握
4.拓展运用
这四点正是中考中诗词赏析的基本考点。
二、第一关 字词关
复习第一个基本点。
1.提问:理解诗词内容首先要扫清什么障碍?
对,字词障碍,这是理解诗词内容的第一关。(幻灯)中考虽一般不直接考字词解释,但它是理解诗词内容、进行诗歌赏析的基础。
例如:去年重庆中考试题中第10题有这样一句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提问: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为什么不是冬天呢?从哪一个字看出来的?
(教师分析)如果不能正确的理解“如”的意思,误以为这是春天之景,解题就会出错。
2、字词理解如何强化复习呢?
(学生回答)这里老师有一点提示:
1、细看注释
加强积累
2、结合语境
大胆推断
加强积累,以前我们以多次强调,现在我们来小小检测一下:
§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三、第二关 情感关
1、过了字词关,初步理解了诗词内容,这只是诗歌赏析的第一步,面对同一景物,不同诗人笔下却是情态各异。比如同是花,白居易的是“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生机与愉悦,李清照却是“人比黄花瘦”的黯然销魂。
⑴、为什么会如此不同呢?
(明确)是诗人在诗中注入的感情不同。因此我们迈过的第二关则是情感关。
⑵、面对一首诗,可以从哪些细节来把握诗中的情感呢?同学们有什么经验?
(不错)老师也概括了一下,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初步揣摩作者的情感
㈠、知作者 明风格
1、诗歌是一种主观性很强的抒情作品,而中考常考的均是一些名家诗作,如果了解这些诗人写作的主要风格,我们在赏析时就能居高临下地分析了。
(同学们能说出哪些作家风格呢?)
(在同学总结基础上补充)李白:雄奇夸张 愤世嫉俗
苏轼:一贬再贬,旷达豪放
岑参:抒写边塞将士雄风
(练习)辛弃疾:悲壮豪放 杜甫:忧国忧民,心系天下
李清照:细腻情怀,婉约凄切 陶渊明;向往田园归隐之乐
2、提示:这里有一点要强调,对作者的风格有初步的了解,将给我们带来一定方便,也应注意,所谓风格是指诗人写作的主调,并非没有例外,比如婉约词人李清照同样也写出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壮诗篇。因此,在诗歌赏析中要视情况灵活运用。
㈡、看提示,定基调
提示从何而来?
就是诗中的标题、背景提示、注解等.这常常会给我们理解诗词情感以重要提示。
例如当我们看到这样的标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 能否从中找到感情的提示吗?
对,“左迁”一词,被贬,已暗示了诗人无罪被贬的怨愤之情。
练一练
1、《春夜喜雨》——杜甫
2、《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记之——辛弃疾
㈢、品语句,悟感情
前面两点还只是把握情感的引子,体会诗中情感更重要的是“品诗句,悟感情”。诗贵含蓄,诗人之情常常是“藏于山,隐于水”,清朝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字面,悟出情感是我们跨过情感关的重点。
那么怎么来品诗句悟情感呢?
通过对词句的品味,分析景物的特点,联想组成的画面,领悟诗词的情感。这正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和重要方法。请同学们看,下面两句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例:白居易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我们来分析诗中景物的特点,早飞的莺,新来的燕,初开的花,刚长的草等,皆是早春之景。这些景物连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的早春出游图。作者把这些景物描写的这样优美,其表达的感情是什么呢?----自然是喜爱了。“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最后的两居诗恰恰印证了作者在前六行中表达的感情,而这种感情实际上就是从对景物的描写中分析出来的。
(当堂练习)品味下列诗句,分析诗人情感
(同学们讨论完成。)
1、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同是写秋,两位诗人选取的景物却不相同?这是为了表现各自的情感决定的。
一句之景:“天”为晴空,“鹤”则排云而上,这两个意象连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秋高气爽的明媚画面,正是这明亮旷远引发诗人的碧霄之情。情与景和谐统一,抒发了诗人的进取、乐观的精神。
我们再来看第二句所写之景
二句之景:“荒凉古道,西风已起。马已疲惫。夕阳下前途一片暮色苍茫”。这些景色所组之画面,萧瑟,凄凉。这正是天涯游子孤独心境。又是一天将尽又是一年将完。断肠人却在天涯之远,故乡亲人遥不可见,抒发了天涯游子的孤独漂泊之悲,思家之苦。
五 第三关
拓展运用关
走进诗,体悟到了诗人的情感,这决不是赏析诗歌的终极目标,赏析诗歌之美还需要我们拓展运用再创造,这就是诗词赏析的第三关:拓展运用关。在中考中常见的两类题型是
1、描述类。就是给出一句诗,让考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诗中表现的画面。答题要求(再现诗词优美意境,准确把握诗中景物特点及诗人的情感并加以想象,语言要生动优美,能恰当第运用一些修辞手法)
2、点评类。就是从形式或内容两方面评价给出诗句
这一关对我们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最能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及表达能力。例如前面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第二小题》: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句子,请说说它好在哪里。这一题就是拓展运用题中的点评类题。
怎么点评呢?①形式上(修辞、生动形象等)
②内容情感上(表现何种精神、揭示什么哲理、给人何种启示)
③比较鉴别(同类题材比较情感精神上的异同)
我们来分析例题,易于从哪些方面来分析?
对从②③两个方面来分析。
从情感上看;是写离别,表现了朋友间的真挚友情;与其他离别诗相比较。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诗则全无悲伤之情,写得昂扬乐观,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值得称道。
六 总结
本节课我们一路走来,经过了诗词赏析的三道关口,特别是最后一关是诗歌赏析的重点和难点,同学们究竟把这些方法掌握了没有下面我们来一次实战演习考一考同学们。
(课堂练习)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烟笼寒水月笼沙”写出了秦淮河上的朦胧夜景。请你用自己的话描绘出这一景象。
(轻轻的暮霭,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寒意朦胧的江水,笼罩着两岸沉寂的沙滩。水边夜色在月光暮霭中一片迷蒙冷寂……)
2.谈谈你对“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理解。
表面是对商女的埋怨,实际上则是批评了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诗人的忧患和嘲讽
最后,对同学们强调两点:
第一、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不是听几首分析就能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大家平时的钻研和积累。
第二、任何老师和资料所讲的技巧、规律都不能死板运用。比如辛弃疾的词大部分是反映抗金爱国、反对偏安政策的,但也有表现农村闲适生活的。所以,同学们一定要根据情况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