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先锋小学教师集资建房资格认定及打分办法通过稿
先锋小学教师集资建房资格认定及
打分办法
(经第八届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
一、集资建房资格认定
我校所有在岗在编的教师,都享有集资建房的资格,学校将实行分期解决逐步推进的原则,极力推进教师安居工程进程。
1、第一步:优先解决夫妻双方在本城区无私房,在原校区和原育才中学未分有单元住房且教龄满十年的在编在岗教师;
2,第二步;解决夫妻一方在城区有私房,在原校区和原育才中学未分有单元住房或分得住房建筑面积小于70平方且教龄满十年的在编在岗教师;
3、第三步;解决夫妻一方有私房(包括在原校区和原育才中学分有单元住房)及所有愿意集资建房的教师。
二、集资建房打分办法
1、教龄:每年积1分,满20年的每年另积0.5分。
2、校龄:每年积0.5分。
3、职务:校级积6分,主任积4分,班主任、学科组长积2分,其他积1分。
4、荣誉:(指党政机关、人事部门和教育行政主管单位授予的各种荣誉)国家级积10分,省级积8分,市级积6分,县级积4分,镇级积2分。只取最高等级一次积分。
5、成果:(包括论文、竞赛、辅导三类)国家级积8分,省级积6分,市级积4分,县级积2分。三类成果只取最高一次积分。
6、文凭:本科积6分,专科积4分,其他积2分。
7、职称:中高积6分,中一小高积4分,其他积2分。
8、双职工:在积分最高一方加5分。
9、由工会组织专班根据本积分办法对取得认定资格且递交申请的教师个人逐一打分、归类、排序,并予以公示。排序原则是:总积分相等,教龄长者优先;教龄相等,校龄长者优先。
三、其他重要说明
1、教龄未满10年的在编在岗教师,在第一步、第二步中暂不考虑。在编不在岗的教师不予考虑。
2、在排序入围后若出现中途退出者,学校原则上同意在校内无房教师中转让,但必须事先向学校工会申请备案,学校工会将按排序先后依次考虑未入围者,其转让费用由学校和教师个人三方协商解决。
3、当学校实际建房计划数小于“第一步”指标时,则依序确定入围数,未入围者享有下一次优先入围权,以此类推;当出现学校实际建房数大于“第一步”指标时,则依序考虑“第二步”者,以此类推。
4、已入围的教师取得居住权后,必须是本人居住,若有向校外租赁和转让者,一经发现,由学校强制收回。学校将出台相关的宿舍管理条例,以保障学校教师宿舍管理的稳定和有序。
5、学校校长、学校党支部、学校工会将积极开拓思路,争取上级领导的支持和援助,分期分批地解决无房和住房面积小教师的困难,把解决教师住房工作作为发展我校教育事业的战略步骤,谋求教师幸福生活解决教师后顾之忧的重点工作来抓,让我校所有教师能安居乐业!
第二篇:关于xx小学教师集资建房的请示
先锋小学关于教师集资建房的
请 示
我校现有教职工总数147人(含退休教师45人),教师家庭人口总计达到486人,现有教师平房6间,教师宿舍楼2栋共38套住房,总建筑面积为3416m,二栋宿舍楼分别始建于1984年10月和1988年2月。
从1988年到至今漫长的二十多年中,因种种原因,学校一直没有新建过一间教师住房。随着学校学生数的逐年增加和教师配备人数已相继增加及新老教师更替等问题的出现,学校住房矛盾已日益凸现,成为了滞碍学校发展和束缚学校管理的尖锐问题。
目前近百余名教师居住在校外,靠租房、拼挤亲戚房,甚至靠骑车往返于乡下老家与学校之间上下班,居无定所,忧心忡忡,生活游荡。
我们真切地体会到:单身教师婚嫁因缺房而纠结,中年教师因子女婚嫁无房而埋怨,中老年教师三世同堂因少房而苦恼。一些中老年教师在校工作了大半辈子,为住房苦等而坚守了大半辈子,当一次次希望破灭时,是何等惆怅和煎熬啊!我们已深切地了解到:大多数教师无力建造私房,更无力购买房价飞涨的商品房。即使建有私房或被迫无奈购有商
2品房的部分教师,已是债台高筑,苦不堪言。我们更确切地觉察到:近年来,我镇许多兄弟学校已相继为教师新建了不少住房,本地其他企事业单位已在不断地为职工修建住房,这与我校20多年无建房的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反差,学校多年沉积的住房问题已经引起了广大教师强烈的思想波动。一些教师认为既然学校面临整体搬迁,原宿舍区又没有土地再建宿舍,为何不在新校区的生活区建几栋教师宿舍,这样既解决了多年来因建宿舍缺土地而带来的困惑,又解决了新校区因偏僻无人看管学校的问题,一举两得,学校领导为何不向上级表达我们的诉求?追求事业的安定,获取正当的权益,享受生活的幸福是第一线广大教师最基本的人生需求,安居才能乐其业,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为了解决我校教师住房问题,维护学校稳定大局,学校多次召开班子成员和职工代表专题会议,讨论研究新建教师宿舍的可行性和具体方案。现将我们的方案报告如下,谨此作为我们向上级领导提出的正式申请,希望能得到满意答复。
我们的初步规划为:
一、在新校区生活区兴建一栋四单元宿舍楼,48套住房,每套面积约120 m,总建筑面积为5760 m,若按700元/ m核算,预计投入资金403万元,由居住教师个人自行负担,集资筹建,学校另投资10万多元,解决“三通”(即
222通水、通电、通路)等配套资金。
二、在新校区不能解决住房问题的前提下,请求上级领导另行划拨土地,建设“先锋小学宿舍区”或在划拨土地建“朱河教育小区”中再分划土地给我校,以解决教师住房紧缺问题,其建筑面积及总投资方案按㈠项规划实施。
尊敬的上级领导,先锋小学长期受到县镇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厚爱,我校教师的住房困难问题,想必也是您最关切的民生问题。我们真诚地恳求您为我校排忧解难,让教师早日实现安居乐业的夙愿,不胜感激之至。
此致
敬礼
监利县朱河镇先锋小学 年 月 日
第三篇: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令
第8号
《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已经2005年4月29日国家统计局第4次局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公布,自2005年7月1日起施行。
局长李德水
二○○五年五月十六日
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提高统计人员的素质,保障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下列人员,应当具备统计从业资格,持有统计从业资格证书:
(一)在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国家统计局派出的各级调查队中从事统计工作的人员;
(二)在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其他部门中从事统计工作的人员;
(三)乡镇统计员;
(四)在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中承担经常性统计任务的人员。
第三条已取得统计员以上统计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人员,可免于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和申请,凭统计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书直接从事统计工作。
本办法第二条第(一)、(二)项所列人员中,已具备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统计类专业大专、其他专业本科以上学历的,可免于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和申请,直接从事统计工作。
第四条国家统计局领导和管理全国的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
第五条 省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是本行政区域内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的实施机关。
第六条 县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是本行政区域内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的承办机关。必要时,省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可以决定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承办统计从业资格认定的有关工作。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计局负责所属单位的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
第二章申请与受理
第七条具备下列条件的人员,可申请取得统计从业资格:
(一)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
(二)坚持原则,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具备从事统计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第八条国家实行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制度。
统计从业资格考试的时间为每年九月份的第三个星期日。
统计从业资格考试的科目为: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统计法基础知识。
第九条已具备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统计类专业大专会计与统计核算、其他专业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可免于参加统计从业资格考试。
第十条国家统计局负责编制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考试命题、制定考试管理办法和考务规则等工作。
省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负责统计从业资格考试考点的设定、试卷的印制、组织阅卷和成绩登记造册等工作。
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承办机关负责统计从业资格考试的报名、考务组织和成绩通知等工作。
第十一条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应当公开举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应当事先公布考试的报名条件、报考办法、考试科目以及考试大纲。
第十二条申请取得统计从业资格的人员,在向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承办机关提出申请时,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统计从业资格认定申请表》一式两份;
(二)本人居民身份证原件及其两份复印件;
(三)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合格成绩单原件及其两份复印件;
(四)本人近期正面免冠彩色照片一张。
符合本办法第九条规定的人员,在提出统计从业资格认定申请时,除提交前款
(一)、(二)、(四)项所规定的材料外,还需同时提交本人学历证书原件及其两份复印件。
第十三条 具备条件的地方,可通过网络受理统计从业资格认定申请,所需材料由省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规定。
第十四条 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的承办机关应当将有关统计从业资格认定的依据、条件、程序、期限以及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的目录和申请书示范文本等在办公场所公示。第十五条 申请人申请统计从业资格,应当如实向受理申请的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承办机关提交有关材料。受理机关不得要求申请人提交与其申请的统计从业资格认定事项无关的材料。
第十六条 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的承办机关对申请人提出的申请,应当根据下列情况分别作出处理:
(一)申请人依法不需要取得统计从业资格的,应当即时告知申请人不受理;
(二)申请材料存在可以当场更正的错误的,应当允许申请人当场更正;
(三)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当场或者在五日内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
(四)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或者申请人按照承办机关的要求提交全部补正申请材料的,应当受理统计从业资格认定申请。
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的承办机关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统计从业资格认定申请,应当向申请人出具加盖本行政机关专用印章并注明日期的书面凭证。
第三章审查与决定
第十七条 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的承办机关应当对已受理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并将初步审查意见和全部申请材料自受理之日起二十日内报送省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
省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应当自收到初步审查意见和全部申请材料之日起二十日内作出是否授予统计从业资格的决定。二十日内不能作出决定的,经本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十日,并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请人。
第十八条 申请人的申请符合法定条件的,省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应当依法做出授予统计从业资格的书面决定,并颁发统计从业资格证书。统计从业资格证书应当加盖省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印章。
申请人的申请不符合法定条件,省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依法作出不授予统计从业资格的书面决定的,应当说明理由,并告知申请人享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第四章证书的使用与管理
第十九条统计从业资格证书在全国范围内有效。
统计从业资格证书应当依法使用,不得涂改、转让、出租和出借。
第二十条统计从业资格证书由国家统计局统一设计样式,统一制定编号规则。省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负责统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印制、编号和颁发工作。
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的承办机关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统计从业资格证书的送达工作。第二十一条统计从业资格证书遗失或损坏的,取得统计从业资格的人员可持有效证明,向原承办机关提出补发统计从业资格证书的申请。原承办机关进行审查后,报原发证机关依法予以补发。
第二十二条对取得统计从业资格的人员,实行统计继续教育。
第二十三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国家统计局和省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可以依法撤销已经授予的统计从业资格:
(一)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作出授予统计从业资格决定的;
(二)超越法定职权作出授予统计从业资格决定的;
(三)违反法定程序作出授予统计从业资格决定的;
(四)对不具备申请资格或者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授予统计从业资格的;
(五)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统计从业资格的;
(六)依法可以撤销统计从业资格的其他情形。
因前款所列情形被依法撤销统计从业资格的人员,其已取得的统计从业资格证书应当依法予以收回。
第二十四条申请人因第二十三条第一款第(五)项原因被撤销统计从业资格的,自撤销之日起两年内,省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不得授予统计从业资格。
第二十五条上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应当加强对下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实施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的监督检查,及时纠正和处理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中的各种违法行为。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六条任何单位违反本办法第二条的规定,聘请、任用未取得统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从事统计工作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责令限期改正,予以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在下一轮国家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后仍拒不改正的,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七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违反本办法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上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责令改正;情节较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统计从业资格申请不予受理的;
(二)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授予统计从业资格或者超越法定职权作出授予统计从业资格决定的;
(三)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不授予统计从业资格或者不在法定期限内作出授予统计从业资格决定的;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违法行为。
第二十八条申请人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申请统计从业资格的,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不予受理或者不授予统计从业资格,并给予批评教育。
第二十九条已取得统计从业资格的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责令改正,予以警告或者通报批评:
(一)涂改、转让、出租、出借统计从业资格证书的;
(二)向负责监督检查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隐瞒有关情况、提供虚假材料或者拒绝提供情况的;
(三)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统计从业资格证书的;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违法行为。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条在本办法实施前已依法取得《统计证》、《统计上岗证》或《统计上岗资格证书》的人员,应当自本办法实施之日起一年内,到所在地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承办机关换领统计从业资格证书。
第三十一条本办法规定的实施行政许可的期限以工作日计算,不含法定节假日。第三十二条本办法自2005年7月1日起施行。国家统计局1998年发布的《统计人员持证上岗暂行规定》同时废止。
第四篇:临时工与单位所签集资建房协议的认定
临时工与单位所签集资建房协议的认定.txt有没有人像我一样在听到某些歌的时候会忽然想到自己的往事_______如果我能回到从前,我会选择不认识你。不是我后悔,是我不能面对没有你的结局。
临时工与单位所签集资建房协议的认定
作者: 肖乐新发布时间: 2011-04-22 15:01:
42【案情】
原告李某1995年中专毕业后到被告某水利建筑勘察设计院工作(无正式人事编制)。1997年被告为了改善职工福利,决定以集资建房形式建职工宿舍楼。同年8月19日,原、被告双方签订集资建房协议书一份,对住房面积、集资款额、住房分配办法和房改等内容进行了约定。此后原告依约取得诉争房屋居住至今。1998年6月至同年底,被告为其他集资户相继办理了房改和产权登记,但一直以原告无正式人事编制为由,拒绝为其办理。2009年4月原告诉讼来院,要求被告按集资建房协议的约定办理房改及产权登记手续。
【分歧】
对本案的处理有两种观点。第一种是,涉案集资房仍属于国有资产,是否能为原告办理房改和产权登记,须由被告的主管部门及有关部门审批决定。对原告的诉讼请求应予驳回。第二种观点是,本案中的集资建房协议有效,被告以原告无正式人事编制为由实行区别对待的做法,违反了诚实信用的合同法原则。应支持原告的诉讼请求。
【评析】
笔者倾向第二种意见。理由如下:
其一,集资建房协议属于附条件的房屋买卖合同。集资房即政策性住房,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组织为了解决内部职工的住房问题,以国家划拨的土地建设并按成本价出售给内部职工的房屋。集资房是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转型时期的特定产物。集资房的建设,一般由单位以国有划拨土地报经主管及相关政府部门批准后,以核算的建筑成本收取内部职工的集资款项,并由单位作为发包方与建筑施工企业签订施工合同,待房屋竣工验收合格后按集资建房方案移交给内部职工。对单位职工而言,集资房具有一定的政策福利性。其福利性主要体现在集资房的建设用地属于国有划拨土地,只需支付少量的土地使用费,而普通商品房建设用地则需交纳大额的土地出让金。这也是早期的房主对集资房只享有部分产权的原因所在。随着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入,这类住房经第二次房改后,房主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产权所有者。从一般的集资建房协议来看,其主要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有关住房面积、集资款额及缴纳时间、住房分配办法的约定。二是有关前提性条件和房改的约定,如:职工此前享有其他政策性福利住房的,必须腾退后才能购买新的集资房;职工不愿意参与房改的,则退出所购的集资房;等等。因此,从集资建房协议的主要权利义务看,其属于附生效及解除条件的买卖合同。职工在交纳全部集资款并满足所附生效条件后(如腾退其他政策性福利住房),集资建房协议生效,单位须履行交付集资房的义务。如果职工拒绝参与房改,则合同所附的解除条件成就,产生双方互返财产的法律后果。集资房所涉土地使用权及房改和产权登记上的特殊性,以及由此所体现的政策福利性,容易产生合同性质认定上的分歧。事实上,参照高法《关于审理涉及国有土地使用权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二
十五条的规定,“合作开发房地产合同约定提供资金的当事人不承担经营风险,只分配固定数量房屋的,应当认定为房屋买卖合同”,也宜认定本案中的集资建房协议属于房屋买卖合同。其二,本案中的集资建房协议无阻却生效事由,依法具有法律效力。双方争议的焦点在于,涉案集资房所占用的国有划拨土地及原告的临时工身份是否影响协议的效力。从合同法的角度看,因集资房建设方案事先经过了被告主管及相关政府部门的审批,集资房的出售不构成对国有划拨土地的无权处分,该协议的生效没有实质性的法律障碍。但从原告的临时工身份及相关人事制度和政策,并结合集资房占用的国有划拨土地这一资产来看,还有待进一步的分析和考量。在我国,事业单位的社会公益性决定了其与政府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政府与事业单位的关系,从政策调控到财政保障或补贴、土地划拨直至人事安排,几乎无所不包。这其中也包括与本案相关的职工编制问题。按通行有效的做法,编内人员享受相关政策福利和保障、编外人员不享受或只享受少部分利益是不争的事实。因此,被告认为,本案中的集资房事关职工重大福利,没有主管及相关部门的审批,单位无权决定临时工可以享受这一福利。显然,被告忽略了另一个事实,即,临时工能否享受及享受福利的多少,在不违反法律和相关政策的前提下,单位有权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决定。而本案诉争的集资建房协议,正是集资建房方案报经被告的主管及相关政府部门审批同意后,被告在本单位具有人事编制的“正式职工”有房可居或不愿意购买的情况下,自主决定将剩下的一套集资房(即本案诉争住房)出售给了原告。根据199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城镇公有住房,除政府认为不宜出售的外,均可向城镇职工出售”。因此,本案中的集资建房协议符合我国城镇住房制度的改革政策,也契合了同工同酬的劳动合同法宗旨,依法具有法律效力。
第五篇:临时工与单位所签集资建房协议的认定
临时工与单位所签集资建房协议的认定
作者: 肖乐新发布时间: 2011-04-22 15:01:
42【案情】
原告李某1995年中专毕业后到被告某水利建筑勘察设计院工作(无正式人事编制)。1997年被告为了改善职工福利,决定以集资建房形式建职工宿舍楼。同年8月19日,原、被告双方签订集资建房协议书一份,对住房面积、集资款额、住房分配办法和房改等内容进行了约定。此后原告依约取得诉争房屋居住至今。1998年6月至同年底,被告为其他集资户相继办理了房改和产权登记,但一直以原告无正式人事编制为由,拒绝为其办理。2009年4月原告诉讼来院,要求被告按集资建房协议的约定办理房改及产权登记手续。
【分歧】
对本案的处理有两种观点。第一种是,涉案集资房仍属于国有资产,是否能为原告办理房改和产权登记,须由被告的主管部门及有关部门审批决定。对原告的诉讼请求应予驳回。第二种观点是,本案中的集资建房协议有效,被告以原告无正式人事编制为由实行区别对待的做法,违反了诚实信用的合同法原则。应支持原告的诉讼请求。
【评析】
笔者倾向第二种意见。理由如下:
其一,集资建房协议属于附条件的房屋买卖合同。集资房即政策性住房,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组织为了解决内部职工的住房问题,以国家划拨的土地建设并按成本价出售给内部职工的房屋。集资房是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转型时期的特定产物。集资房的建设,一般由单位以国有划拨土地报经主管及相关政府部门批准后,以核算的建筑成本收取内部职工的集资款项,并由单位作为发包方与建筑施工企业签订施工合同,待房屋竣工验收合格后按集资建房方案移交给内部职工。对单位职工而言,集资房具有一定的政策福利性。其福利性主要体现在集资房的建设用地属于国有划拨土地,只需支付少量的土地使用费,而普通商品房建设用地则需交纳大额的土地出让金。这也是早期的房主对集资房只享有部分产权的原因所在。随着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入,这类住房经第二次房改后,房主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产权所有者。从一般的集资建房协议来看,其主要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有关住房面积、集资款额及缴纳时间、住房分配办法的约定。二是有关前提性条件和房改的约定,如:职工此前享有其他政策性福利住房的,必须腾退后才能购买新的集资房;职工不愿意参与房改的,则退出所购的集资房;等等。因此,从集资建房协议的主要权利义务看,其属于附生效及解除条件的买卖合同。职工在交纳全部集资款并满足所附生效条件后(如腾退其他政策性福利住房),集资建房协议生效,单位须履行交付集资房的义务。如果职工拒绝参与房改,则合同所附的解除条件成就,产生双方互返财产的法律后果。集资房所涉土地使用权及房改和产权登记上的特殊性,以及由此所体现的政策福利性,容易产生合同性质认定上的分歧。事实上,参照高法《关于审理涉及国有土地使用权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二十五条的规定,“合作开发房地产合同约定提供资金的当事人不承担经营风险,只分配固定数量房屋的,应当认定为房屋买卖合同”,也宜认定本案中的集资建房协议属于房屋买卖合同。
其二,本案中的集资建房协议无阻却生效事由,依法具有法律效力。双方争议的焦点在于,涉案集资房所占用的国有划拨土地及原告的临时工身份是否影响协议的效力。从合同法的角度看,因集资房建设方案事先经过了被告主管及相关政府部门的审批,集资房的出售不构成对国有划拨土地的无权处分,该协议的生效没有实质性的法律障碍。但从原告的临时工身份及相关人事制度和政策,并结合集资房占用的国有划拨土地这一资产来看,还有待进一步的分析和考量。在我国,事业单位的社会公益性决定了其与政府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政府与事业单位的关系,从政策调控到财政保障或补贴、土地划拨直至人事安排,几乎无所不包。这其中也包括与本案相关的职工编制问题。按通行有效的做法,编内人员享受相关政策福利和保障、编外人员不享受或只享受少部分利益是不争的事实。因此,被告认为,本案中的集资房事关职工重大福利,没有主管及相关部门的审批,单位无权决定临时工可以享受这一福利。显然,被告忽略了另一个事实,即,临时工能否享受及享受福利的多少,在不违反法律和相关政策的前提下,单位有权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决定。而本案诉争的集资建房协议,正是集资建房方案报经被告的主管及相关政府部门审批同意后,被告在本单位具有人事编制的“正式职工”有房可居或不愿意购买的情况下,自主决定将剩下的一套集资房(即本案诉争住房)出售给了原告。根据199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城镇公有住房,除政府认为不宜出售的外,均可向城镇职工出售”。因此,本案中的集资建房协议符合我国城镇住房制度的改革政策,也契合了同工同酬的劳动合同法宗旨,依法具有法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