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杭州市委12号文件(模版)
中共杭州市委 杭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支持杭州师范大学建设一流综合性大学的若干意见
(2008年5月28日)
杭州师范大学是我市唯一一所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综合性大学,是推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的重要力量,对于促进杭州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进一步加快杭师大的建设与发展,更好地发挥其在服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中的智囊团、创新源、人才库作用,现就支持杭师大建设省内乃至国内一流综合性大学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重要意义。今年来,在省、市两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和学校自身的努力下,杭师大得到了较快发展,办学条件极大改善,师资力量明显增强,专业教育和学科水平显著提高,人才培养规模和层次有效提升,综合性大学框架基本形成,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显现。支持杭师大加快建设省内乃至国内一流综合性大学,是促进市属高校整体办学水平在上新台阶、实现我市高等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我市打造品质教育、建设“文化名城”和“教育强市”的应有之义,对于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2、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坚持发挥政府主导力与学校主 体力相结合,支持杭师大按照“促转型、上水平、拓空间、创特色、作贡献”要求,统筹教育资源、优化学科布局、提高办学水平,使其人才培养、科研学术水平和办学综合实力有显著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成果转化、决策咨询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作出更大贡献。
3、发展定位。实现杭师大由师范大学向综合性大学、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普通大学向一流大学的转型,建设具有杭州特色的省内乃至国内一流综合性大学。
4、奋斗目标。按照“两步走”思路,在建成省内一流综合性大学基础上建设国内一流综合性大学。第一步,建设省内一流综合性大学。经过8年努力,到2015年,杭师大办学水平与综合实力进入省内高校“第一方阵”,位列全省前5位以内,在全国普通本科院校中的排名上升至100位左右;办学层次提升至博士研究生教育,博士学位授予权实现零的突破,博士点达到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达到1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达到100个,本科专业达到60个;办学规模适度扩大,全日制本科办学规模达到1000人;本科生、研究生、成教学生等人才培养质量达到省内一流;学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分批建设的省级重点学科达到12个、其中省级“重中之重”学科达到3个,国内有影响的学科4个以上、省内有影响的学科8个以上,新建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基地或重点实验室2个;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取得新突破,在引进和培养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获得者等方面实现零的突破;科研工作进入省内一流,科研成果、科技论文的综合排名进入省内高校“第一方阵”、全国同类高校前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年均达到40项,科研经费年均增长25%以上;服务地方发展能力达到省内一流,与地方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有效拓展,产学研实力显著增强。第二步,建设国内一流综合性大学。在建成省内一流综合性大学基础上,再经过10年努力,到2025年,杭师大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办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办学特色进一步鲜明,若干学科走在国内高校前列,力争成为国内一流综合性大学。
二、支持重点和基本原则
5、支持重点。围绕建设省内乃至国内一流综合性大学的发展定位和主要目标任务,重点支持杭师大“促转型、上水平、拓空间、创特色、作贡献”。
——促转型。支持杭师大深化教育改革,实现学科结构、人才结构、办学特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机制的重构和创新,推进学校办学定位、办学目标、办学形态的转型,以转型促发展,以转型促提高。
——上水平。支持杭师大内涵提升与外延扩张“两手抓”,重点支持杭师大在加强博士点和硕士点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重点学科创建和提升、重点实验室建设等内涵提升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和投入力度,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的上水。
——拓空间。支持杭师大实施整体搬迁,盘活存量资源,拓展 办学空间,建设数字化、节能型、花园式的新校园,为培养人才提供空间上的保障。
——创特色。支持杭师大走特色化、差异化、品牌化发展之路,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出大师、出精品”,突出主攻方向,强化特色优势,充实发展内涵,进一步形成“杭州特色”。
——作贡献。引导和支持杭师大把“服务地方发展、争取更大作为”作为自身发展的目标和宗旨,立足自身优势,面向社会需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产学研合作水平、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6、基本原则。围绕建设省内乃至国内一流综合性大学的发展定位和主要目标任务,以超常规的政策、超常规的举措,支持杭师大实现超常规的发展。
——坚持兼顾平衡、重点支持原则。在点面结合、兼顾支持市属其他高校发展的同时,实行支持杭师大的特殊政策,以杭师大建设省内乃至国内一流综合性大学为突破口,带动市属高校整体办学水平上新台阶。
——坚持整合资源、倾斜支持原则。用足用好我市现有各类政策,加强政策资源整合,市级有关专项资金按照同等优先、适度倾斜原则,对杭师大申报的有关项目加大资助力度,支持杭师大的建设和发展。
——坚持服务地方、注重绩效原则。在为杭师大发展创造良好 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服务环境的同时,进一步推动杭师大与地方的合作,切实加强对扶持经费的使用监管和阶段性目标的绩效检查考核,使杭师大的科研和科技创新活动更有效地服务地方发展,提高扶持政策和资金的实效。
——坚持完善机制、合力支持原则。加强对杭师大改革和发展的领导和指导,推动杭师大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增强发展的内在动力,挖掘发展潜力,形成杭师大与地方发展相互支持、互促共进的良好局面。
三、支持杭师大改善办学条件
7、把杭师大发展规划作为我市“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分规划。将杭师大建设省内乃至国内一流综合性大学列为我市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杭师大发展规划列为杭州市“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分规划,由市委、市政府批转实施《杭州师范大学建设省内乃至国内一流综合性大学规划》。
8、加大市财政对杭师大教育经费的投入。每年市财政安排的杭师大教育经费增幅要高于市财政支出增幅、高于全市教育经费增幅、高于省属高校拨付标准,并保留每年3000万元的办学经费支持。同时,在杭州市社会发展重大项目专项资金内切块支持杭师大建设和发展。2008年市财政安排杭师大年度预算内各项经费支出6.389亿元,其中在市社会事业重大项目专项资金中一次性安排杭师大整体搬迁建设专项经费4亿元。
9、市级有关专项资金优先倾斜资助杭师大项目。按照同等优先、适度倾斜原则,科技创新、工业发展、服务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等市级专项资金加大对杭师大申报项目的资助力度。在市科技局市属高校重点实验室专项资金中每年安排150万元用于杭师大重点实验室,市属科研院所专项资金向杭师大开放,市产学研合作项目专项资金优先安排杭师大申报的项目;杭师大及其所属企业申报信息港、新药港、重化工业、信息服务与软件业、高技术产业化、丝绸与女装产业、工艺美术及旅游纪念品等市级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资助,市有关部门给予优先安排和重点支持;市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资金对杭师大有关项目实行优先安排或采取定向委托实施等办法给予倾斜。
10、支持杭师大进一步完善校园发展布局。支持杭师大实施整体搬迁,在余杭仓前高教园区建设新校区,校园占地总面积3000亩。支持杭师大盘活土地等现存存量资源,用于杭师大的建设和发展。
四、支持杭师大提高办学水平
11、支持杭师大等市属高校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将杭师大增列为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杭师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资助纳入市人才专项资金资助预算范围。在继续执行市级现有人才培养引进政策的同时,对我市列入国家“百千万”、教育部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省“151”一二层次等国家和省部级培养人选,分别给予不低于“131”人才第一层资助额度的配套资助(对同一人不重复资助);支持杭师大等市属高校学科专业领军人物、优秀骨干教师、优秀科研团队带头人到国外进行中长期进修和培训,适当增加市属高校参加市级国外“MPA”班和“131”人才国外中长期进修 班的名额;对杭师大等市属高校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纳入市人才专项资金资助范围;同意将杭师大高层次人才招聘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外招聘干部和人才的范围,将杭师大高层次人才纳入市高层次人才库管理;市人才专项住房和市有突出贡献人才专项住房分配,向杭师大适度倾斜。
12、支持杭师大等市属高校加强博士和硕士学科点建设。为加强杭师大等市属高校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建设,市财政分3年安排市属高校申博申硕教育专项资金5000万元,主要用于动态支持杭师大14个拟申报博士学位授予点学科中的8个学科,每个学科建设经费资助总额为500万元;对杭师大等市属高校申报成功的一级学科硕士点和二级学科硕士点,分别给予每个80万元和50万元的一次性建设经费资助。
13、支持杭师大等市属高校加强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和重点专业建设。每年新增加的市教育经费中安排专项资金2000万元,并由市科技局安排相关配套资金,用于扶持市属高校市级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重中之重”学科、特色专业和重点专业、精品课程等的建设,具体实施细则由市财政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等部门负责制定。对市属高校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重点基地和研究中心、“重中之重”学科、重点学科、重点扶持学科、特色专业和重点专业、精品课程,按国家或省部下拨经费给予1:1的比例配套。为支持杭师大有机硅化学及材料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申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继续安排每年500万资助经费,连续资助3年。
14、支持杭师大等市属高校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为进一步推动市属高校办学国际化,加快我市留学生教育事业发展,在省政府出台浙江省来华留学生政府奖学金政策后,市政府设立市属高校来华留学生奖学金。
15、支持杭师大加快发展医学教育。加强杭师大现有附属医院(市二医院)软硬件建设,使之尽早成为三级甲等医院。确定市红十字会医院为杭师大附属第二医院。
五、支持杭师大更好地服务地方发展
16、支持杭师大发挥知识创新、决策咨询服务作用。为杭师大专家学者服务地方发展提供更好平台,将杭师大专家学者纳入市决策咨询专家群范围;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健全杭师大师生到市直部门、区县(市)和基层挂职锻炼的制度化机制;支持杭师大参与项目和课题研究,市直部门、区县(市)、开发区在规划研究和编制、研究项目招标、专题调研时,要主动邀请杭师大专家学者作为智囊团成员参与论证评审,并将杭师大作为项目和课题研究的优先委托单位。
17、支持杭师大加强校地、校企战略合作。支持杭师大充分发挥人才、科研等方面的资源优势,按照丰富合作形式、扩大合作范围、提升合作层次、追求合作效果的思路,在各个层面开展战略合作,形成市直部门——杭师大、区县(市)——杭师大、开发区——杭师大、杭师大——乡镇(街道)、杭师大——企业等校地校企对接合作新格局,使杭师大成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的重要平台、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平台。杭师大要按照杭州市 包括余杭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需要,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之路,加快人才培养结构和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在人才培养、专业设置、学科发展、科技服务等方面向杭州市包括余杭区倾斜,形成学校自身发展与地方发展联动互进的良性循环。
18、支持杭师大等市属高校发挥教育培训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功能。继续支持杭师大办好杭州市领导干部外语培训基地、市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等基地。支持杭师大等市属高校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产业发展实际,采取“一次设置、滚动发展”的办法,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19、加强杭州研究院建设。调整杭州研究院建制,以杭师大为依托,整合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杭州西溪湿地公园管委会、市运河综保委、市文联、市社科联、市委党校等方面的研究力量,把杭州研究院建成我市研究杭州的最高层次研究中心。杭州研究院筹建、课题研究和人员日常经费,由市财政给予保障。
六、营造支持杭师大建设和发展的良好环境
20、健全完善支持杭师大建设和发展的领导协调机制。建立杭州市支持杭师大建设省内乃至国内一流综合性大学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和余杭区委、杭师大党委主要负责人担任副组长,市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杭师大校长参加,定期研究、协调解决杭师大在创建省内乃至国内一流综合性大学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建立杭州市杭师大产学研合作委员会,协调推动杭师大与市有关部门、区县(市)、开发区战略合作以及企业的产学研合作。
21、建立健全支持杭师大建设和发展的合作共建机制。建立杭州市与省教育厅联席会议制度,每年召开一至二次会议,重点商讨加快杭州市属高校发展特别是杭师大发展问题。争取签署市政府与省教育厅共建杭师大的协议,进一步优化办学环境。支持杭师大与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工业大学等省部属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提升杭师大办学水平。
22、营造支持杭师大建设和发展的良好服务环境。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对杭师大高看一眼、网开一面、扶持一把,积极关心和支持杭师大的建设和发展,主动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支持杭师大建设和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
23、附则。本意见第11、12、13、14、18条政策,对市属其他高校一视同仁或参照享受。市委、市政府原有政策规定与本意见精神不符的,以本意见为准。市有关部门要依据本意见制定相关实施细则。
主题词:高校建设 杭州师范大学 意见
第二篇:2006[108]号文件 文档
国办发〔2006〕10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国土资源部、发展改革委、公安部、监察部、财政部、商务部、工商总局、环保总局、安全监管总局《对矿产资源开发进行整合的意见》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
二○○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对矿产资源开发进行整合的意见
国土资源部 发展改革委 公安部 监察部 财政部
商务部 工商总局 环保总局 安全监管总局
对矿产资源开发进行整合是集中解决矿山开发布局不合理,实现资源规模化、集约化开发的重要手段,是从源头有效治理矿业秩序混乱的基础性工作,是调整矿业结构、促进矿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重大意义。各地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国发〔2005〕28号)的要求,在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同时,开展了以煤炭等重要矿种为重点的整合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在具体实施中,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一些地方做法不规范,只注重运用行政手段,不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损害了国家利益和矿业权人合法权益;有的地区对整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到
位,有畏难情绪,工作进展缓慢;有些违规矿山企业借整合之名拖延以至逃避关闭等。为进一步推进和规范整合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结合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按照矿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通过收购、参股、兼并等方式,对矿山企业依法开采的矿产资源及矿山企业的生产要素进行重组,逐步形成以大型矿业集团为主体,大中小型矿山协调发展的矿产开发新格局,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矿山开发合理布局,增强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二、目标任务
通过整合,使矿山企业“多、小、散”的局面得到明显改变,矿山开发布局趋于合理,矿山企业结构不断优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明显提高,矿山安全生产条件和矿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一)矿山开发布局明显合理。按照矿产资源自然赋存状况、地质条件和矿产资源规划,合理编制矿业权设置方案,重新划分矿区范围,确定开采规模,一个矿区只设置一个采矿权,彻底解决大矿小开、一矿多开等问题。通过整合,重点矿区和重要矿种的矿业权设置符合规划要求。
(二)矿山企业结构明显优化。以优并劣,扶优扶强,矿产资源向开采技术先进、开发利用水平高、安全生产装备条件好和矿区生态
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的优势企业集聚。通过整合,使矿山企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明显提高,矿山企业数量明显减少。
(三)开发利用水平明显提高。采用科学的采矿方法和选矿工艺,使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和选矿回收率达到设计要求,共生、伴生矿产得到综合利用,废石、尾矿等矿业固体废物得到安全存放和二次开发。通过整合,使整合区域内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率明显提高。
(四)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转。认真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强化安全监管监察,落实矿山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高矿山企业安全生产技术装备水平和从业人员安全素质,改善矿山安全生产条件,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通过整合,使因矿山开发布局不合理引起的安全隐患基本消除。
(五)矿山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按照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保总局《关于逐步建立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机制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建立健全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制订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通过整合,实施废弃物集中贮存、处置,污染物集中治理并达标排放,重点矿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得到预防与控制。
三、基本原则
(一)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整合工作应按照矿产资源规划、国家对有关矿产资源总量控制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规划等规定,有计划地分步实施。
(二)以大并小,以优并劣。整合工作应根据资源自然赋存状况,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结合企业重组、改制、改造,以规模大和技术、管理、装备水平高的矿山作为主体,整合其他矿山。
(三)突出重点,分类指导。重点整合影响大矿统一规划开采的小矿、小矿密集区、对国民经济发展有较大影响的重要矿种和优势矿产;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矿种和矿山企业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做好整合工作。
(四)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以资源为基础、矿业权为纽带,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依法推进整合工作。
(五)统筹兼顾,公开公正。兼顾各方利益,依法保护采矿权人的合法权益,积极稳妥推进,维护社会稳定;公开整合过程,广泛接受社会监督。
四、整合范围
(一)重要矿种。煤、铁、锰、铜、铝、铅、锌、钼、金、钨、锡、锑、稀土、磷、钾盐等矿种,以及其他对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大影响的矿种。
(二)重点矿区。影响大矿统一规划开采的小矿,一矿多开、大矿小开的矿区,小矿密集区,位于地质环境脆弱区范围内的矿区。
(三)其他矿山。开采方法和技术装备落后,资源利用水平低的矿山;生产规模长期达不到设计要求,管理水平低、存在安全隐患,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较差的矿山。
五、工作安排
整合工作以省级行政区域为单元进行。各省(区、市)要在2007年3月底前,完成整合总体方案的编制、备案工作;在2007年年底前,完成3个以上重要矿种和5个以上重点矿区的整合工作;在2008年年底前,基本完成整合工作。整合工作分为编制总体方案、制订实施方案、方案实施和检查验收四个阶段。
(一)编制总体方案。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和市(地)、县级人民政府对矿产资源开发现状进行调查摸底,确定整合范围,明确工作任务,编制省级整合总体方案,并报国土资源部和发展改革委备案。省级整合总体方案应包括整合目标、进度安排、任务分工和责任落实等内容。整合区域跨省级行政区域的,由相关省份协商编制总体方案;协商不一致的,由国土资源部商发展改革委根据矿产资源自然赋存状况和地质条件协调确定。
(二)制订实施方案。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依据省级整合总体方案组织国土资源部门和市(地)、县级人民政府编制矿区整合实施方案。整合实施方案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整合实施方案应包括整合矿区矿产资源概况、已有矿业权设置情况、整合后拟设置矿业权方案、整合工作进度及保障措施等内容。
(三)方案实施。按照批准的矿区整合实施方案,确定整合后的主体,明确拟设置采矿权的矿区范围,按照基本建设程序编制矿山整合技术改造设计方案,重新编制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等资料,换发采矿许可证等相关证照(煤矿企业还应重新取得煤炭生产许可证),实施矿山生产系统停产改造,经验收合格后,按整合后矿山生产技术
方案组织生产。生产技术方案要充分采用能够节约资源和清洁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
(四)检查验收。各省(区、市)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整合工作进行自查,并向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部际联席会议提交自查报告。国土资源部、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适时对全国的整合工作进行检查验收,并向国务院作出报告。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确保实施。整合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的系统工程,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整合工作由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省级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各成员单位按各自职能具体组织实施,同时加强通力协作,确保整合任务落到实处。有关部门要提高工作效率,加快审批整合后需重新办理的有关证照。国土资源部、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指导和协调,及时研究解决整合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
(二)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地方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对整合区域内的资源和矿业权设置情况进行调查摸底,会同发展改革部门组织审查矿区整合实施方案,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参与审查煤炭矿区整合实施方案。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划定矿区范围,依法办理采矿许可证。工商部门负责对拟设矿山企业依法办理企业名称预核准和注册登记手续。环保部门负责对严重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矿山企业依法提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予以关闭,对整合后矿山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进行
审批。安全监管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负责矿山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工作,对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矿山提请当地政府予以关闭,对整合后矿山的安全生产条件进行审核,依法办理安全生产许可证。煤炭行业管理部门负责对整合改造后的煤矿依法办理煤炭生产许可证。公安部门负责整合矿山爆炸物品管理工作,及时依法处置关闭矿山的爆炸物品,依法核定整合后矿山的爆炸物品用量。监察部门负责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监督检查,对整合工作中存在的滥用职权、失职渎职、徇私舞弊、弄虚作假等违法违纪行为进行查处,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三)规范操作,依法推进。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注重运用经济手段推进整合工作,切实保护参与整合的矿业权人的合法权益。对影响大矿统一规划开采的小矿,凡能够与大矿进行整合的,由大矿采取合理补偿、整体收购或联合经营等方式进行整合。国有矿山企业之间的整合可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监管下,采用资产整体划拨的方式进行。整合矿山原则上不得扩大矿区范围,确需扩大的,必须列入省级整合总体方案,并报国土资源部备案。整合前矿业权未进行有偿处置的矿山,整合时要按规定进行处置。整合后矿山的设计生产能力不得低于规定的开采规模要求。整合期间,整合区域及其毗邻地区暂停新设置探矿权、采矿权。按整合实施方案设置的采矿权审批工作要严格按规定的权限进行。按照实施方案被列为整合对象但不愿参加整合的矿山,其有关证照到期后,相关部门不再为其办理证照延续、变更手续,由当地政府依法收回纳入整合范围。已列入关闭名单的矿山企业以及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应予以关闭的矿山企业,不参与整合,其资源
需要重新开发利用的,由省级国土资源部门根据矿产资源规划组织编制矿业权设置方案,并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和国土资源部备案后,按规定的权限审批探矿权和采矿权。
(四)健全制度,加强督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建立监督管理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督促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有关问题,推动整合工作扎实开展,严防整合矿山弄虚作假、超能力生产。凡不能按期完成整合任务的地区,暂停探矿权、采矿权等相关证照的审批。各地要加强政策研究,总结和推广典型经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矿产资源规划、矿业权市场准入、矿业权市场配置、矿业权价款收益分配、矿产资源开发管理和矿山生态环境恢复补偿等配套制度,切实加强对整合后矿山企业的监管,巩固整合成果,提高矿产资源管理水平,促进矿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根据本意见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意见。
第三篇:中共杭州市委组织部
中共杭州市委组织部 杭 州 市 人 事 局
杭人公[2004]416号
关于2005年招考录用
国家公务员(机关工作人员)的通知
文件
各区、县(市)党委组织部、人事局(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市直各招考单位:
为改善我市公务员(机关工作人员)队伍结构,提高公务员(机关工作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满足各级党政机关补充国家公务员(机关工作人员)的需要,经省委组织部和省人事厅批准,2005年我市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录用部分国家公务员(机关工作人员)。根据《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浙江省国家公务员录用实施办法(试行)》和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的统一部署,结合我市实际,现就我市招考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招考计划
根据各区、县(市)和市级机关申报的需求情况,经审核批准,2005年全市计划招考录用899名国家公务员(机关工作人员),其中市级机关317名,区、县(市)机关467名,乡镇机关115名。具体招考计划详见《附件1》。
二、招考范围、对象和条件
(一)招考的范围和对象:
1、2005年浙江生源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 2、2005年在浙全日制普通高校省外生源应届本科毕业生;
3、当地户籍的社会其他人员;
4、全国部分重点院校设置法律专业的2005年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报考基层法院、检察院的不受生源地限制;
5、硕士以上毕业研究生。报考萧山区、余杭区和县(市)机关的招考范围和对象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研究确定。
中小学教师报考国家公务员(机关工作人员),须由本人书面报告所在学校,经考试、体检、考核,取得国家公务员(机关工作人员)录用通知书后,在2005年暑假期间办理录用手续。委培生报考须征得委托培养单位同意。成人高校毕业生需取得毕业证书后按社会其他人员报考。
(二)报考条件:报考人员除应具备《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和《浙江省国家公务员录用实施办法(试行)》规定的基本条件外,还须具备各招考单位和招考职位要求的其他资格条件。年龄35周岁以下(1969年12月1日以后出生)。
报考公安系统人民警察的,要求男性身高1.68米以上,女性身高1.58米以上;年龄30周岁以下(1974年12月1日以后出生);两眼裸视力4.8以上,其中报考计算机、法医、通信工程、财会、审计、金融、法律、文秘、档案管理、临床医学、外语类、生化、光学图像专业(职位)的,视力可放宽到两眼裸视力4.5以上。报考公安系统人民警察的,体能测评总分必须达到180分以上。
三、招考办法
贯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采取公开报名、统一考试、严格考核、择优录用的方式进行。我市仍实行按职位招考的办法,各招考单位按职位要求组织报名,每个考生限报一个职位,经公开报名、统一考试和体检、考核合格 2 后,报组织人事部门审核批准录用。实行垂直管理的单位参加当地组织的考试,具体工作委托当地人事部门会同用人单位实施,拟录用人员名单经当地组织人事部门审核同意后,由市级主管部门报录用审批部门审批。
(一)发布公告。2004年12月8日前,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在《杭州日报》和浙江人事编制网(www.xiexiebang.com)注册并选择单位和职位进行报名。
(3)网上初审。各招考单位登录浙江人事编制网,查看报考本级机关(单位)的报考者报名情况,根据报考者网上提交的《浙江省国家公务员(机关工作人员)录用考试报名表》及相关材料信息,在3个工作日内进行网上初审。通过网上初审的人员,在浙江人事编制网公布。对网上初审未通过的人员,应说明理由。
市级机关(含基层法院、检察院)的网络报名初审工作,分别由市级各招考单位负责;各区、县(市)的初审工作,分别由各地组织人事部门负责。
(4)报考者查询时间:2004年12月15日—12月20日,报考者在网络报名成功后,登录浙江人事编制网可查询本人网上初审情况。通过网上初审的可得到报考序号。
3(5)现场确认。通过网上初审的报考者,必须办理现场确认手续,逾期不到现场办理确认手续的,视作放弃报考资格。报考人数不足招考职位计划数3倍的,不开考或酌情核减招考计划数。
报考市级机关和上城、下城、西湖、江干、拱墅区及全市法院、检察院系统的考生办理现场确认手续的时间为:2004年12月25日--26日,地点:杭州和平国际会展中心(杭州市绍兴路158号)。萧山区、余杭区和各县(市)的网络报名现场确认工作必须在2005年1月3日前完成,具体时间、地点由各地组织人事部门确定后在招考公告中公布。
办理报名现场确认手续时,对2005年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应查验学校核发的学生证、《就业推荐表》,教育部高教司制发的《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身份证等相关证件(证明)原件及复印件;对社会其他人员应查验本人身份证、户口簿(或当地派出所出具的户籍证明)、学历证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等相关证件(证明)原件及复印件。同时,收缴报名者近期免冠1寸正照1张和报名序号、报名考试费每门考试科目40元等。并发给准考证主证。报考者在2005年1月24日--28日登录浙江人事编制网,下载打印准考证副证。考生必须凭本人身份证、准考证主证、准考证副证才可以参加笔试。
享受国家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城镇家庭和农村绝对贫困家庭的报考人员在现场报名确认时,提供家庭所在地的县(市、区)级民政部门出具的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证明或低保证原件(复印件),经负责考务工作的部门审核同意后,免除其报名考试费。
(三)笔试。笔试分公共科目和专业科目两部分。
公共科目为《申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含综合基础知识)两门,由省统一组织考试。
专业科目笔试,根据招考职位的专业要求,全省统一设文秘、法律、计算机、行政管理、经济管理、财会、审计、统计、财政税务、城市规划等10个专业,实行全省统考。不能归入上述10个统考专业大类的专业笔试,面试时另定。
全省统一笔试时间:2005年1月29日--30日,考务工作另行通知。《申论》、专业科目笔试成绩满分各为100分,《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满分为120分。
笔试结束后,按省统一划定的专业科目笔试合格分数线和最低录用控制分数线,在上线人员中根据各招考职位考生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按招考职位计划数的1:3的比例(报考市公安局的为1:2.2)确定面试对象。
笔试后面试人数达不到规定比例的,可酌情核减招考计划或进行调剂解决。
(四)面试。面试由市组织人事部门会同各区、县(市)组织人事部门统一组织,具体按《浙江省国家公务员录用面试工作细则(试行)》(浙人干〔1997〕105号)规定执行。面试成绩满分为100分,面试合格分为60分。
面试前,对通过网络报名的人员须进行资格复审,证件不全或者所提供的证件(证明)材料不符合报考资格条件的,不得参加面试。报考公安系统人民警察的,面试前须先进行体能测试,体能测试不合格者,不得参加面试。
(五)体检、考核、录用。面试结束后,按考生笔试成绩总分除以考试科目门数再乘以50%,加上面试成绩分数的50%合成总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按招考职位计划数的1:2比例确定体检、考核对象。体检、考核工作分别由各区、县(市)组织人事部门和市级各招考单位负责组织实施。
体检工作按浙江省人事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国家公务员录用体检标准〉的通知》(浙人公〔2001〕26号)和《关于国家公务员录用体检有关问题的通知》(浙人公〔2004〕17号),以及人事部、公安部公布的《公安机关录用人民警察体检项目和标准》(人发〔2001〕74号)执行。在体检工作实施前,若国家有关部门正式下发公务员录用体检标准等新规定,则按国家规定执行。
考核工作根据《浙江省国家公务员录用考核实施细则》(浙人干〔1996〕95号)、《招收人民警察考核实施办法》(浙人干〔1995〕82号)、《浙江省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录用办法》(浙人干[1998]21号)有关规定精神执行。
体检、考核后,择优确定拟录用对象,并按录用审批权限办理录用手续。市以下法院、检察院拟录用人员由市法院、检察院汇总并分别报省法院、省检察院审核后,由市委组织部办理录用审批手续。
批准录用的人员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报到,如逾期不能报到、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不能提供有效毕业证书,或发现有不符合报考资格和录用条件的,取消录用资格。
四、组织领导和有关要求
考试录用国家公务员(机关工作人员)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和市级各招考单位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责任到人。要将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贯穿于整个招考工作全过程,自觉接受广大考生、社会各界、新闻媒体及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工作。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努力扩大选人视野,放宽对招考对象身份、地域、专业等限制,把德才兼备、具有真才实学的优秀人才选拔到公务员(机关工作人员)队伍中来。要严格组织人事纪律,严防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确保招考工作的顺利进行。
附件1: 1.2005年全市党政机关国家公务员(机关工作人员)招考计划一览表
中共杭州市委组织部
杭州市人事局
二○○四年十二月五日
第四篇:清洁生产文件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四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七十七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三十二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三十一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七十七号)
《关于加快推进清洁生产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
【2003】100号)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推行清洁生产意见的通知 》(国办发[2003]100号)
《关于进一步加强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的通知》(环发
【2008】60号 环境保护部)
《关于贯彻落实<清洁生产促进法>的若干意见》(环发【2003】60号)
《关于印发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程序的规定的通知》(环发【2005】151号)
第五篇:国发1980,135号文件
国务院批转广西壮族自治区
关于处理、土地、山林、水利纠纷的情况报告
(国发[1980]135号)
各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革命委员会),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近几年在处理边界地区纠纷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总结了成功经验。现将他们《关于我区处理土地、山林、水利纠纷的情况报告》转发给你们一阅。
当前,有不少省、自治区的一些地方,因山林、草原、水利、矿产等权属的争议不断在双方接壤地区发生纠纷,甚至引起大规模的械斗,使这些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不应有的损失,既影响安定团结,又妨碍生产建设事业的发展。希望有关省、区参照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做法,抓紧处理边界纠纷,使矛盾尽快得到解决,以利四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一九八零年五月二十三日
关于我区处理土地山林水利纠纷的情况报告
国务院:
我区在历史上遗留着许多土地、山林、水利纠纷,有些和兄弟省接壤的社队也和对方存在一些边界争执。多年来,随着生产建设事业的发展,新的矛盾又不断出现,双方为了山林、地界互相争执,械斗时有发生。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由于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干扰破坏,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党的纪律、政策和法律无法贯彻执行,纠纷普遍增多。参与纠纷、械斗的少则几十人,多则数百人,甚至千余人,械斗动用的器械,不仅有土枪土炮,还有民兵武器炸药。凡是发生纠纷,械斗的地方,都不同程度的危害人民的生命财产、破坏生产建设。迅速地处理好这一问题,是这些地方广大群众的迫切要求。
为了消除这一不安定团结的因素,巩固和发展我区的大好形势,搞好社会主义建设,早在一九七五年,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就着手解决纠纷问题,全区上下,经过六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据统计,全区历年来累计发生土地、山林、水利纠纷六万六千九百二十三起。到一九七九年底止,共处理了六万二千八百八十五起,占百分之九十三点九。其中,我区与湖南、广东、云南、贵州四省共有边界纠纷四百五十四起,已处理三百七十七起,占百分之八十三。
大量的纠纷取得了妥善处理,使这方面的来信来访大大减少,械斗伤亡事件逐年下降。据统计,一九七四年全区共发生械斗五百二十六次,死二十七人,伤一千五百五十人,到一九七七年下降为三十四次,死五人,伤二百零九人。解决了纠纷的地方,人心稳定、治安良好、精力集中,生产不断发展。
我区处理纠纷的做法,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加强对处理纠纷工作的领导。
处理纠纷问题,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必须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层层加强领导,才能搞好,经过请示自治区党委同意,自治区于一九七三年底成立了处理土地、山林、水利纠纷领导小组,由区党委书记覃应机同志兼任组长。一位区党委常委和区农办副主任兼任副组长,区直属农、林、水和公安、法院等部门的负责同志为成员,并从这些部门抽调干部,组成办公室,专门负责处理纠纷工作。各地、市、县也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全区共有二百二十五名县以上领导干部,九百九十二名公社领导同志,以及六百四十名专职干部负责这项工作。由于加强了领导,充实了力量,处理纠纷的工作,很快就在各地陆续展开。
为了交流情况,总结经验,制定政策,部署工作,自治区处理纠纷领导小组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先后召开了八次会议、研究解决工作中碰到的问题,自治区党委和革委会四次批转了领导小组的情况报告、会议纪要,有力地指导了处理纠纷工作的顺利进行。
根据区党委的部置。县以上各级领导机关都把处理纠纷工作纳入自己的议事日程,前几年,各地派工作队下去时,都把处理纠纷列为工作队的一项任务平时,各地在布置中心工作的同时,也布置处理纠纷工作,在下乡检查工作时,也检查处理纠纷工作;在召开干部会议时,也讲处理纠纷工作,反复强调要把这项工作搞好。由于贯彻了领导挂帅亲自动手,分级负责的原则,使处理纠纷工作开展顺利,解决迅速。
二、做好纠纷地区的干部思想工作。
我区的土地、山林、水利纠纷,绝大部门是在生产资料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以后发生的。这些纠纷,一般不是个人与个人的纠纷,而是集体与集体,集体与国营单位之间的矛盾。
五、六十年代期间,社队群众对山权、林木、地域的需求矛盾并不突出。后来,由于人口增加,生产发展等情况的变化、争执日增多。特别是一些发生过械斗,打死打伤过人的地方,更是互算旧账,纠缠不休。实践使我们认识到,纠纷的发生和解决,党员和干部起着决定的作用。干部不点头,纠纷闹不起来,干部不同意,纠纷解决不了。许多纠纷长期解决不了,就是干部甚至是领导干部思想不通。因此,层层做好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工作,是解决好纠纷的关键。自治区要求各级处理纠纷的干部要敢于负责,敢于支持正确意见,纠正错误意见;要坚持对党员和干部进行教育,层层打通思想,阻力在哪一层,就重点做好哪一层的工作。要着重讲清处理好纠纷与发展安定团结,搞好生产建设的关系,帮助有关干部和群众克服本位主义、宗派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做到讲党性,讲团结,讲政策,讲风格,按照有利于生产,有利于管理的原则,实事求是地考虑双方利益,互谅互让地解决问题。如上思、宁明两县之间的山林纠纷,经过学习政策,调查研究,双方一致同意原来的争议区应属宁明县范围。但上思县的一些生产队在山下有水田,历来在山上打柴放牧,要求按历史习惯给予照顾。开始宁明县的社队干部和社员代表不同意,经过该县负责同志做社队干部的思想工作,按历史习惯照顾了对方的要求,达成了协议。事实证明,只要干部的思想通了,群众的工作就迎刃而解。同志们说,处理纠纷千难万难,干部思想路线对头就不难。
三、搞好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落实党的政策
土地、山林、水利纠纷情况错综复杂,原因多种多样,要使纠纷处理得当,必须深入实际,勘看现场,通过调查会,个别访问等方式,了解纠纷的历史和现状,弄清纠纷的前因后果和争执的焦点。自治区党委书记覃应机同志为解决我区博白、贺县与广东的廉江、连山县的多次纠纷,曾亲自带领工作组,深入社队,并会同广东省委冠庆延同志一起调查研究,反复协商,使两省区边界社队多年的纠纷得到了妥善解决。各地领导同志也都纷纷深入实际,就地解决问题。如柳州地区的有关领导同志为了处理好三门江林场与社队的纠纷,用四十九天时间,跑遍了纠纷的现场,弄清了纠纷的真相。同时,把调查研究,宣传党的政策,和协商处理纠纷紧密结合起来,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为了便于各地干部群众学习和贯彻执行党的政策,自治区处理纠纷办公室把党中央和自治区有关处理纠纷的政策、规定、法律法令,连同《自治区处理土地、山林、山利纠纷工作会议纪要》,摘编成《处理土地、山林、水利纠纷工作手册》印发到各地。对于一些具体问题的处理,一般都坚持了以下原则:
(一)关于涉及县界的问题,即要承认界线,又要从实际出发,有什么矛盾解决什么矛盾。讲清楚处理纠纷,不是重新划县界;只能根据双方群众历来生产管理的习惯,经过协商,合理划分生产管区。如有超县界的地方,作插花处理。
(二)关于证据问题。根据中央和自治区的各项政策、规定、法律、法令,一般应以土改、合作化、四固定时的定论为依据。对于解放后党政机关的处理决定和双方商定的协议,应当维护。
(三)处理国营农、林场等企事业单位与社队的纠纷,应兼顾全民和集体的利益,正确处理国家与集体的关系。已经划定了场界,手续完备的应当维护,社队群众因原定场界不合理,致使生产生活确有困难的,要妥善解决。原来场界不清,手续不完备的,应通过双方协商,划清场界,完善手续。
(四)要从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本着有利于团结,有利于生产,有利于管理的原则,实事求是地考虑双方群众的利益,解决双方群众的实际问题。
四、发挥当地党和政府的作用,把纠纷解决在基层纠纷发生在群众之中,当地党、政领导和群众最了解它的来龙去脉。应当充分发挥当地党、政领导的作用。在当地党组织和政府的领导下,相信和依靠群众、解决自己的问题。按照分级负责,把纠纷解决在基层的原则,我们要求各地,凡是生产队之间的矛盾,就不要扩大到大队;凡是大队之间的矛盾,就不要扩大到公社、县、地区。地、县内的纠纷,分别由地、县负责处理。双方多次处理不下的问题,报告上一级政府协助处理。钟山县燕塘公社板冠生产队和平西大队毛看生产队,为了争夺五百多亩山林,从清朝康熙年间,开始发生争执,旧社会曾到伪南京政府告状,解放后多次调解也未能解决,是闹了三百多年的老大难纠纷。一九七五年,公社党委召集双方开会,谈危害、讲政策、摆前途,双方都提高了觉悟,互谅互让。最后,这五百亩山林,由板冠生产队占三分之二,毛看生产队占三分之一,妥善的解决了问题。博白是我区纠纷最多的一个县,纠纷多时达到四千四百四十五起。一九七五年,县里决定集中力量抓紧处理,县、社分别用开会学习的办法,组织双方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原则,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批判本位主义,宗派主义、无政府主义,各自多作自我批评,增强革命团结,通过协商,解决矛盾,一年之内全县处理了二千三百三十一起纠纷。到一九七九年底,他们已处理了四千三百六十七起,占总数的百分之九十八。全区已处理六万多起纠纷,绝大部分都是由当地党和政府负责处理的。
对于处理与外省的纠纷,一般也由当地会同对方共同处理。富川县与湖南江永县的边界纠纷,有些是多次处理不下的问题。过去他们一直认为,跨省的纠纷县里解决不了。一九七四年全区处理纠纷工作会议以后,富川和江永两县的同志共同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提出要把两个县的事当作一个县的事来办。经过双方发动群众,调查研究,协商处理,已有二十六起得到了解决。全州县庙头公社与湖南省有关的四十三起纠纷,由双方公社协商处理了四十一起。资源县梅溪大队与湖南省新宁县茶山大队的十六起纠纷,都是双方大队自己解决的。这两个大队原来双方争议十二亩山林,经协商划给了梅溪大队。后来梅溪大队党支部研究,这片山林在对方境内,由茶山大队管理较为方便,就主动让给了茶山大队。而茶山大队考虑到梅溪缺少石山,每次过境开山取石还要收费(每万斤石头收三十元,谷二十五斤)便将一处石山让给梅溪大队开采,双方都表现了互谅互让的精神,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事实证明,只要路线对头,指导思想明确,依靠基层组织,即使是跨省的纠纷,也可以解决好。
我区处理纠纷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有些地方产生了松动情绪,把处理纠纷工作的人员调回了原单位,工作无人负责,遗留的纠纷案件,多数是老大难问题,处理进度较慢。为了继续把处理纠纷工作搞好,我们已在三月上旬召开地、市处理纠纷办公室负责人会议,总结了工作,研究了措施。自治区人民政府负责同志到会讲了话,强调各地要继续加强领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精神,区直有关部门共同配合,分工负责,抓住重点,进一步做好工作。对多次协商处理不下的纠纷,要继续进行调解;如调解无效的,也可以采取政府或法院裁决的办法,历史遗留的纠纷处理完毕,在正常的情况下发生纠纷,由法院按法律程序处理。
以上报告如有不当,请指示。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一九八0年三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