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说散文答题方法总结
小说散文题型总结
意识。
2、表现手法之描写、抒情手法及作用;
3、句式及作用(长短句、整散句、常式句和变式句、不同语气句式);
4、某些词语的锤炼(叠词、拟声词、某些有表现力的词如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5、使用特殊人称及作用;
6、语言特色(语言风格)及作用;
7、表现手法之表达方式及作用。
【要点】时间、地点、主人公、主要事件
1、略概(一句话,要点要求全面一些)
2、详概(一般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可根据文本或分数设置酌情增减,如可增序幕、尾声、再发展等)
【备注】梳理情节时六关注:题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线索 小说散文常见题型两线分类
按题型性质分:含义理解题、作用题(效果题)、分析赏析题、归纳概括题、探究题
按考察范围分:词语题、句子段落题、标题题、情
词语题
一、词语的含义题(即理解意思)
1、抓上下文、抓手法、抓主旨
2、本来义+语境义+(作用)
其中语境义一般为修辞义(比喻义、拟人义、节结构题、内容形象题、主旨题、手法题、语言题
象征义、双关义等)
、指代义(考虑代词)、反面义
意识
(须指出正面义)、引申义、隐含义等。原文索案 设序数号 联系关键词 联系上下文
二、词语的作用题(炼字炼词)
标题题
内容形象题
一、分析(概括)人物形象
关键词(七个)
散文:手法、标题、环境、结构、内容、主旨、读者 小说:手法、标题、环境、情节、形象、主旨、读者
【备注】
1、散文中的结构主要侧重上下文的关系;而小说中的情节既侧重上下文的关系,还指小说的故事。情节结构的自带作用通常(情节结构常见术语): 点题;引出(下文)----;为----做铺垫(埋伏笔);总领下文;暗示下文---;奠定----基调;给下文设置了悬念;提供了背景----;推动情节发展;这是先抑后扬(先扬后抑);照应;过渡,承上启下;与-----对比;总结上文---;与上文----照应;点明中心;深化主旨;照应开头;线索作用----【情节结构手法】对比、线索、铺垫、伏笔、照应、抑扬、悬念、过渡、巧合、反复、叙述方式(顺序、倒叙、插叙、补叙、平叙)、详略、时空交错、突转
2、散文中的内容既要考虑景、物、人的形象,还要考虑段落或全文的意思;而小说中的形象只指景、物、人的形象。内容上的作用通常考虑: 表现了---景、物、人的特点(小景、大景); 写了-----(强调了----)(段意等); 抒发了-----情感;
进一步写出了-----(深层主旨或作者意图)。
3、考虑对形象产生作用的时候一般从心理、情感、性格、命运四个方面。
4、只要谈分析赏析,一般就结合手法;只要讲作用,就要注意自带的作用和文本的作用,文本的作用要联系上面的关键词(重点为标题、情节结构、内容形象、主旨、读者)。
5、前面关键词是后面关键词的手段,最后都为主旨和读者服务,所以答题时要有联系关键词的整体
【变形】换成另外一个词行吗?为什么?
解释+(结合手法)分析作用(自带作用+文本作用)
句子、段落题
一、理解句子含义题
【变形】文中为什么说------(文中的某句话)?
1、对句子问为什么?(这是问文章的内容)(尤用于较短的句子)
2、四抓:抓关键词,抓上下文、抓手法、抓主旨(3、这个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备注】常考三种句子
1、结构上起统摄、领起、承接的句子;
2、有一定内涵、寓意、言外之意的句子或主旨句;
3、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比拟、双关、象征等)
二、句子、段落、情节的作用题
【变形】
1、文章为什么写了某些材料?
2、某段文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3、某个情节的作用。
1、情节结构上(可结合手法)
2、内容形象上(可结合手法)
A、本段介绍了------(主要是段意)或点明了人物活动的环境或表现了------;
B、(借助了----手法),突出了----景、物、人的----特点(形象);
3、主旨上(结合手法,如托物言志、象征)
4、读者方面
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加了(丰富了)----内涵,有文学美,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三、赏析句子和段落题(按顺序从以下角度
思考)
【变形】某句(段)话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或表达特色、表现特色)
1、表现手法之修辞及作用;
一、标题理解题(或含义)
方法同词语含义理解题,但使用手法可能较多,如反问、引用、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对偶----)
二、标题作用题
【变形】可否换成其他标题?
自带作用+文本作用 【备注】
标题一般自带的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巴尔塔萨的一个奇怪的下午》
2、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背景《边城》
3、交代主要人物形象《我的叔叔于勒》
4、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马裤先生》
5、概括主要事件《董师傅游湖》
6、设置悬念,引起阅读的兴趣《怪人》
7、线索《祝福》
8、具有象征意义,揭示主题,画龙点睛《樱桃》《装在套子里的人》
情节结构题
一、要求分析全文的行文思路(或情节结构)
(尤见于散文)
【变形】文章是如何谋篇布局的?本文结构特色?
1、按---顺序写的(或以----为线索),第一部分(先)写了什么,第二部分(然后)写了什么,第三部分(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2、文章采用并列式(对比式、递进式、总分总式、总分式、分总式、一波三折式、首尾呼应式、层层深入式、明暗线索交错式-----)+扣文本分析+作用。【以上是全文情节结构分析,再从局部考虑】
3、再从局部情节结构考虑(结合情节结构手法)
二、概括故事情节题(小说)
【变形】简析人物的特点(性格)。某人是个什么样的人?
【完整版答题思路】概括形象(外在、内在、职业等)+扣文本分析+形象的意义 【备注】
一、人物形象的来源
1、利用情节
关注要素: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等。
2、利用描写
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心理、细节等描写。
3、利用其他的形象(包括意象或环境)的衬托
通过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对比衬托,了解人物特点。分析社会环境描写,把握人物身份、地位、性格、命运。分析自然环境描写、揣摩人物的心境、心理、情感或对人物性格及精神品质的象征暗示,把握人物的个性。
4、利用对人物的介绍评价
评价通常有:作者对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的介绍,作者对人物言行举止或人物命运的评价;作品中其他人物对所考查人物的认识评价等。(文章中原有的词句)
二、分析人物形象的角度
1、外貌、长相、衣着
2、身份、地位、职业、年龄、能力
3、生活态度、生活环境、生活习惯、为人处事
4、爱好、脾气、秉性、5、思想、品质、精神
6、对待自己和他人(亲人、朋友、敌人等)【注意】
1、题干中“人物特点、形象、性格”等用词的区别。
2、题干中的“概括、分析”等用词的区别。
二、文章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1、将人物放在---特定环境或背景中,突显他---
2、通过----(情节)矛盾冲突,突出他---
3、通过---(形象)衬托他----
4、通过---手法(一些描写手法等)
三、次要形象以及意象、物象、环境等的作用
自带作用+文本作用
四、筛选(内容)信息题(尤散文)
1、审题明确题干要求;
2、梳理相关语段,筛选相关信息;
3、摘取、合并、舍取、抽象定答案。
主旨题
概括主旨
【思路】概括内容+情感(道理)
通过描绘了(记叙了)---,表现了(反映了,-),从而更近一步揭示了(赞扬了,批判了--)---【备注】
一、文章主旨推测方法
1、借助标题
2、借助情节和文章塑造的主要形象(景、物、人)
3、借助关键句(议论句、抒情句、点题句等)
4、借助时代特征和典型环境描写
二、文章主旨思考方法
1、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纵向:儿子——父亲——祖父——)
2、由小到大,由点到面(横向:个人——朋友、同学、邻居——社会——)
3、由正到反(反向:个人——对立面)
手法题
指出某段使用的手法并分析(鉴赏)。
【变形】分析---手法的在本文中的表达效果。指出+分析+作用。(自带的作用+文本作用)
语言题
一、分析语言特色(风格)
特色+结合文本分析+作用(自带的作用+文本作用)
用词如:朴实(平实)、清新、自然、口语化(富有乡土气息)、优美、生动、典雅、庄重、含蓄、凝练、辛辣、幽默而冷静;质朴中不乏文采,自然中包含隽永;人物语言个性化,叙述语言简洁传神;符合人物身份------
二、分析人物个性化语言(着眼于人物形象)
找出+分析+作用(自带的作用+文本作用)【备注】
个性化语言自带作用:彰显人物身份、地位、年龄、职业、性格等;反映特定时间或地点人物的心理情感等。
探究题
一、同意哪种观点?为什么?
【变形】
1、某种观点对吗?
2、对某个问题(现象)谈谈看法。(启示感悟类探究)
亮观点+作分析(扣文本、联现实)+做结论+(谈方法)
二、探究小说结尾的妙处
结尾特点+结合文章分析+作用(自带作用和文本作用)【备注】
小说结尾的几种方式(括号里为自带作用)
1、情景渲染式《祝福》(渲染---氛围,增添画意;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更好地烘托----)
2、突转式(欧亨利式)(造成一种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效果;增添读者的阅读兴趣,给读者强烈的震撼,引发读者思考;使情节跌宕起伏,陡生波澜,产生震撼;情节上还与上文----照应;----)
3、自然收束式《孔乙己》(水到渠成,自然结尾;符合情节、人物、主旨的要求----。)
4、悲剧结尾(更能震撼人心,引发读者的思考;更能----)
5、喜剧结尾(符合读者的心理期望,给人愉悦之感;符合读者的审美追求,突显美好人性。-----)
6、空白结尾(造成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更能给读者留下想象和思考的空间;---)
三、探究文章的主人公是谁
【角度】考虑关键词,以分析主旨为主。
四、探究创作目的(意图、原因、背景)
【角度】考虑关键词+作品时间(时代)+作者经历+社会现实
五、探究文章的思想意蕴(内在意蕴之一)
意蕴,指隐含在文本表层意义之中的含义,即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包含着个体情感、时代精神和审美意识等多个要素,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文章的思想意蕴是指文章的思想意义,侧重于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方面。
1、善于从关键词方面切割小角度探究。如:形象分为物象和人物形象,而人物形象又分为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2、善于将文本中呈现出来的人或事抽象化、符号化(即由分析个人到分析一群人、一类人),就能获得更宽广的普遍适用的思想意蕴。
六、探究文章的情感意蕴(内在意蕴之二,情感倾向、思想感情)
文章的情感意蕴就是指文章的情感意义和取向,说白了,就是作者的情感态度、喜怒褒贬等。(思想意蕴重在思想性、认识性,而情感意蕴是作者的倾向性,即他赞成什么,反对什么)【策略】抓住文本里不同的人、事、物,再分别探究作者对他们的或它们的情感态度即可。用词如:喜爱、赞美、敬畏、热爱、向往、歌颂、祝愿、怀念、留恋、肯定、否定、批评(判)、揭露、讽刺、鞭挞-----
七、开放式探究
这类探究题是制卷者依文设题,利用文章中的某一个侧面,再延伸到文学、文化、历史、人生、生活、社会等方面,探究个体情感、传统美德、民族心理、人文精神、审美意识等等,考察学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读懂题目。
2、立足文本,从文章中寻找角度,切记要多角度寻找。回答时要多角度设点回答。还要注意尊重作者的观点,不可天马星空,任意而谈。
3、利用一些手法解读文章,这样会使你的解读更加深刻、独到。如象征、比喻、借物喻人、托物言志、以小见大、点面结合、卆章显志、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等。
4、知人论世、利用背景以及作者塑造的形象等把握文章主旨以及主旨的各个侧面。
5、积累必要的相关知识。【示例】
1、积累民族心理方面的。如《眼睛》最后一题。
2、积累文学文化方面的。如皖智联考卷散文《山》和13全国卷小说《峡谷》最后一题。
3、积累社会生活方面的。如13年安徽卷《樱桃》的最后一题。
【备注】
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1、忠,尽己报国的责任;
2、孝,生生不息的爱心;
3、诚,求真务实的品质
4、信,立身兴业的基点;
5、礼,人际文明的规范;
6、义,人间正道的向导;
7、廉,清白正气的根基;
8、耻,人之为人的底线
二、民族心理
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精神面貌。
1、富于凝聚力;
2、爱好自然,追求光明;
3、主静,爱好和平;
4、知足常乐;
5、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中庸、官本位;
6、道家文化影响下的消极遁世;
7、恋家团聚心理
8、勤劳朴实、富有责任感、直面挫折-----
三、人文精神
包括人的价值、人性的内涵与道德的修养、人格尊严与社会责任心、人的生死以及人的理想等,其核心是人的价值观念。
1、从与世界的关系看。人的价值指人格(自我价值)、对社会的贡献(社会价值)和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保持生态平衡(自然价值)。
2、从目的追求看。人的价值包括人性(对人的尊重,强调人的尊严和权利,即自由、平等等人道主义精神)、理性(对真理的追求与思考,即广义的科学精神)、超越性(对生命意义的追求)。
四、思考角度
1、深广度:横向、纵向、反向、侧向等等;
2、联系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历史、人与时代、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世界----
3、三维度:作者角度(作者的思想观点、生平经历、写作背景等)、作品角度(人物、情节、环境、细节、语言等)、读者角度(读者的个性化解读);
4、文化和审美:散文的形神方面、情理方面、疏密方面;小说的三要素与主旨。其他术语:题材、艺术(手法、形象、内容、结构、形式、语言、主旨、思想内涵、情感、哲学、审美等)、表达效果等等。
5、关键词角度
第二篇:散文阅读答题方法总结
散文阅读答题方法总结
解答散文阅读题应分三步走
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做到:
一、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即文章的构建)。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往往行之有效。
二、找寻、读懂文章中核心词句,关键的词句。很多段落或文章都是围绕一些核心词句或一个意思而展开。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平时阅读时,养成边读文,边勾画核心字词句的习惯)
牢记:欲速则不达。一定要读懂文章再做题,因为你是回答这篇文章的内容,坚决杜绝走马观花式的阅读。
第二步,认真审问题,定向定位,有针对性阅读扫描 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问题问什么,主要要我们回答什么这是答题的诀窍。
第三步,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回答问题时注意事项
针对文章的问题,回答时能用原文整合作答的不用自己的话答,这是一条黄金法则。因为主观阅读题考查的是学生有没有看懂文章,不是对文章的看法,原文是最接近作者写作意图的内容,用原文或者将原文词、句变化调整后作答可以避免出现错误观点。
尽量用概括,直接答题。通俗地说,文章为表现需要是“湿乎乎”的,而你的答案为明了需要则需是“干巴巴”“直截了当”的,简单地说,回答主观阅读题要直来直去,不要拐。 联系上下文作答,答案要尽量与文章具体内容结合,这样的答案才能做到充分准确。
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多从原文中寻找答案。但有些并不是直接摘抄,有时可以略作改写来答,有时要综观全文,从各段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整合。题型
概括归纳——抓住几个核心词概括,找关键句浓缩
1.记叙文段意: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标题理解
从分析关键字词、修辞、特点、内容、主旨等着手具体分析答题套用格式: 答题规律:标题风格(修辞)+标题特点+标题作用 一般答题语言:
1、与文章主旨的关系(点明主旨);
2、与线索的关系,有时候可能是人(贯穿全文)、引领全文 ;是文眼; 3.与情节的关系 有些题目有寓意或指代作用的,那就要点出表面和暗含的意思等
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抓住一个或几个词语或短语,或者修辞,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意义和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还可联系修辞手法来谈在文章中的作用,这里一定要联系内容和情感(主旨)。
模式:字词(修辞)分析+ 句意的理解 + 内容 + 主旨(情感)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含义)
:一般从 句意+结构+内容+情感上 分析 ①、文首(开头的段):一般答题语言:开篇点题,渲染气氛(环境描写),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②、文中句子:一般答题语言:有承上启下/总结上文,总领下文,并为故事情节(可概括写清楚什么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③、文末句子或段的作用:一般答题语言:总结全文,呼应开头,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升华感情,或兼而有之;另外末段如果用问句结尾,不仅含蓄地点明全文主旨,升华作者的感情,还有引发读者思考的作用。语句赏析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3)内容和情感 常用语言表现了……突(写)出了……强调了……抒发了……赞美了……表达了……增强了……
答题套用格式 : 写作手法+结合内容+作用+(情感)
第三篇:记叙文(含散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中考知识点总结之—— 阅读文章和掌握审题答题技巧
阅读题的解题步骤和诀窍:
一是要整体感知,读懂文章。明白文章写什么、怎么写、为何写? 整体感知:标题,把握文章主旨,领悟情感
理清思路:线索,结构(注意标志性语句、段落)揣摩字句:写法探究。
二是要审清题干,明确方向。特别是要明确题目所问的范围、角度、要求。三是要整合要求,提取文本关键信息,组织语言明了表达。
答题时心中牢记三种意识
1、文本意识——以文解文,问题答案文本中找;
2、语境意识——依托提示语、关键词、过渡句、中心句等,准确、深入理解;
3、要点意识——抓关键词,要点全,简洁回答。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考纲要求:
能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理解文章的主要写作方法及其作用,理解记叙性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等。
文体知识
1.记叙文的含义
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记叙、描 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注:河南中考考查的记叙文含散 文和小说。)
2.记叙文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3.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我”可以是作者本人,可以是作品中的虚构人物(可以是主要人物或次要人物)。
“我”必须和作品中其他人物存在某种联系,对人物或事件等起说明和见证作用等。
作用:亲切自然,真实可信,容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情
感,进行详细的心理描写;使文章更具真实性、故事性(曲折性或波折性);便于直抒胸臆,易唤起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2)第二人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叙述的文章里,运用了第二人称“你(们)/您”,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增加亲切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便于直接对话和抒情,有呼告效果,可增强感染力;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3)第三人称:以第三人称“他/她”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物、场景等。
作用:这是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来进行表达的方法,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写作较自由、灵活,便于叙事和议论。4.记叙文的记叙顺序及作用
①顺叙: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
作用:能使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脉络分明。判断时可看文章是否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叙述或按空间顺序来叙述。
②倒叙:先把事情的结果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面,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更加突出地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增强表达效果,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一是开头的结局和回忆部分的结局前后呼应;二是开头写眼前事物,回忆结束后又回到眼前事物,形成首尾呼应;三是开头写的事件中某个最突出的片段与回忆部分写到的这个片段前后呼应。另外,还要留意文中由现实到回忆、由回忆到现实的过渡句(段),以此来把握文章的结构。
③插叙:叙事时暂时中断叙述,插入相关的事件或片段(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
作用:对主要情节起补充、对比、衬托、解释说明的作用;推动情节发展;更好地突出人物的性格;突出主题;为下文作铺垫;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文章脉络更加清晰,结构更显紧凑。
插叙的方法:由作者直接插进来叙述、介绍;由文中人物的回忆、思念、想象等心理活动完成;通过文中人物的对话、独白来进行。
阅读插叙的文章,同样需要通过寻找过渡句(段)的方法来弄清插叙的起止位置。
④补叙: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作用:有助于更好地表现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结果。
补叙补入的是文章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补叙在篇中、篇末均可出现。5.记叙文的线索
(1)含义: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联下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体。
(2)线索设置的方式:以实物为线索,以人物(人物的某一特征)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时间为线索,以地点为线索,以思想感情为线索。
(3)线索的类型及其作用:
①明线: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
②暗线:与明线共同贯穿全文,也为情感抒发提供切入点。
③双重线索:两条线索相辅相成,既处处相关联,又看似毫无关系。主要形式有:虚实结合、纵横交叉、一主一次、平行发展等。
找线索的关键点:①文章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⑥明显的时间或空间标志;等等。6.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表达方式”主要是指文章的写作方法,以及这种方法所表现出来的语言形式特点,主要有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五种。其作用如下:
(1)记叙:使文章叙事条理清晰,能清楚地呈现事情发展的来龙去脉,加深读者对人物、事件的理解。
(2)说明: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具体的事物客观、清楚地呈现出来,把抽象的事物或道理等解释、说明得清楚明白,让人易于理解和接受。
(3)议论:使文章内容深刻,点明中心,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4)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主要包括人物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场面描写等。
①人物描写:能把人物的形态、动作等具体特征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使其具体、传神、生动、可感,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增强其艺术感染力。
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对人物的体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体形、姿态等)进行的描写。
作用: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
神态描写: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的刻画(与外貌描写是有区别的)。作用: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品质,突出文章中心;使描写生动形象,栩栩如生。
语言描写:对人物的个性化的独白(自言自语)或对话(与别人交谈)进行的描写。
作用: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或心情),反映了人物的某种(些)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能推动故事的发展。
动作描写(行动描写):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进行的描写。作用: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表现出人物的心理(或心情),反映了人物的某种(些)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心理描写:对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进行的描写。
作用: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内心世界,突出文章中心,表明人物的品质和情感。
②环境描写: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其中,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花草树木等。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及民俗民风等。
a.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①照应前后文或标题,②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天气及人物活动的空间,③渲染某种环境气氛,④烘托人物的某种情感,⑤预示人物的命运,⑥表现人物的某种性格,⑦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⑧为下文某种情况的出现作铺垫,⑨揭示文章主题等。
b.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某种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②渲染某种环境气氛,③衬托人物心情,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⑤为下文埋下伏笔,⑥深化主题等。
③场面描写:场面是由人、事、景、物组合起来的综合画面,场面描写即对某一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范围内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的描写。它往往是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述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等描写对象的集中表现。如劳动场面、战斗场面、运动场面以及各种会议场面等。
作用:a.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文章主题;b.渲染气氛,烘托事物(有的场面描写刻意渲染气氛,或喜悦、恬静,或悲怆、紧张,让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真实地展开活动);c.明示或暗点主题(有的场面描写着意突出主题,或明示,或暗点,让人物在活动中完成自己的使命,将作者的情感或观念倾向在具体的场面描写中自然流露出来)。
注:场面描写与环境描写的不同在于:环境描写是描写人物活动的客观环境,是“静态”的描写;而场面描写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态”的描写。
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主要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1)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即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来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精神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主题。(2)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从登场人物的口中、眼中或感受中写出未登场人物的性格或心理等。(3)细节描写 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即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景描写)之中。在描写人物形象上,它是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感情,点明人物关系,暗示人物身份、处境等的重要方法。
(5)抒情:表达作者某种强烈的主观情感,渲染环境气氛,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突出文章中心,引起读者共鸣,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注:在记叙文中,常常采用综合表达的方式,主要是记叙,辅之以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记叙文中的议论和抒情通常起点明文章
主旨的作用。
7.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对比: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2)象征: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某种情感,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3)抑扬:包括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两种。对特定的描述对象进行“揉直使曲、叠单使复”的褒贬或渲染,在表达时正说从反说开始,或反说从正说开始,使所描述对象的某些方面前后形成反差,两相对照,增强表现力,突出中心;出乎读者意料,使读者获得新奇的审美体验。
(4)烘托和渲染:a.烘托是有意避开正面描写,而从侧面着意刻画,以使所要表现的人、物、事鲜明突出,收到“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b.渲染旨在通过对环境,人物的行为、心理等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修饰,来突出人物形象,表现中心。
(5)铺垫和伏笔:
a.铺垫是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加以陪衬、衬托的一种表现手法。作用:铺垫是主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b.伏笔是在文章的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作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当事件发展到一定时间,再予以“响应”的写作技巧。作用:暗示、点题、沟通文章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使文章前后照应,还能让人产生心灵共鸣或意外感悟等阅读惊喜。
伏笔与照应往往同时运用。
(6)前后照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7)联想和想象: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8)设置悬念:使文章情节曲折生动,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发其阅读兴趣。
(9)虚实结合:眼前的景与事为实,联想与想象的景与事(尤其是回忆、梦境等)为虚,作者常通过以虚写实的方式来形成一种虚实的对比与映衬,从
而突出体现某种情感或主题等。
(10)托物言志:寄意于物,通过所描写的物象,委婉地抒发或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揭示作品的主旨。
(11)借景抒情: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使文章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
(12)以小见大:在平凡细微的事情中反映重大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具震撼力。
(13)开门见山:开篇点题,简洁明快,让人一目了然。
(14)卒章显志:增加作品的深刻性、感染力和构思美,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15)直抒胸臆:不依托任何事物,通过朴实无华的写法,把内心活动和情感直接抒发出来,极具感染力。
(16)讽刺: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人或事进行揭露、批评或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主题更鲜明。8.常见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1)比喻: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用来阐述道理,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记叙文中描写事物)为了突出事物的特征,把事物写得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使人印象深刻。(简而言之,即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特点,使具体事物人格化,使语言生动形象。
(3)排比:加强语气,增强气势;条理清晰,利于抒情,增强表达效果。
(4)夸张:使表达的情感更为强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引发读者的想象。
(5)设问:自问自答,突出文章内容;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6)反问:加强语气,强化情感。
(7)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释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8)反复:感染力强;承上启下,理清层次;多次强调,增强表达效果,突出主旨。
(9)引用:增加文章文化底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表达效果和说服力。
(10)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更利于表达作者情感。
(11)反语:正话反说,显得幽默讽刺或表现深沉的情感。
散文
1.概念
散文是一种作者写自己经历见闻中的真情实感的灵活精干的文学体裁。散文除了有精深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优美凝练的语言。通常可以分为叙事性散文(中考常考)、抒情性散文和说理性散文三大类。2.特点
(1)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
(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展现出深远的思想,使读者能领会深刻的道理;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3)语言优美、凝练:“优美”是指语言清新 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清丽隽永,情真意切。“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便可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3.线索
以感情为线索;以事物为线索;以人物为线索;以思绪为线索;以景物为线索;以行动为线索。4.常用的表现手法
象征;联想和想象;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借景(物)抒情;对比烘托;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以小见大。5.鉴赏方法
(1)叙事性散文:这类散文作者在记人和叙事中都浸透着浓郁的情感色彩。鉴赏时要善于从记人和叙事中感受作者的情感。
(2)抒情性散文:这类散文常以作者的情感发展为结构线索,来统摄各种材料,通过描述人、事、景、物的片段传达作者的心声,反映完整的精神风貌,体现一定的时代精神。鉴赏时要善于抓住作者的情感发展脉络。(3)说理性散文:这类散文往往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鉴赏时要注意从情中悟理,在“理”中体会感情,感受情理交融的艺术境界。
小说
1.概念 小说是一种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2.构成(小说的三要素)
(1)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主要构成要素,是作者以现实生活中 不同的人物为原型,提炼加工而成,所以不能将小说中的“我”看成是作者,它只表示小说是以第一人称来叙述的。
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能够鲜明而深刻地表现小说所反映的主题。
(2)故事情节:故事情节是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这个过程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还有序幕和尾声。
(3)(典型)环境:一般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花草鸟虫的描写。
作用(见前面)
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的描写。
作用(见前面)3.常用的艺术手法
设置悬念;制造巧合;夸张;讽刺;埋伏笔;作铺垫;照应;渲染;烘托等。
4.鉴赏方法
小说鉴赏主要从小说三要素及其主题方面入手:
(1)分析人物形象。
(2)把握故事情节:理清线索,把握故事的来龙去脉;从故事情节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从场面和细节描写中分析故事情节对作品主题的意义;从故事情节安排上赏析作者的写作技巧等。
(3)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4)挖掘主题思想:可从作者、作品背景、人物塑造、情节发展、语
言的感情色彩或作品整体倾向品析主题。
中考考点(题型)及答题方法技巧
考点一 理解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题型展示
1.给文章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
2.文章拟题是否合理?说明理由。(文章标题“××”能否改为“××”,请简述理由。)
3.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
4.结合全文,说说标题的作用(妙处)。方法点拨
一般来说,标题是对文章内容、主题、描写对象以及作者思想情感等的高度概括与提炼。
1.拟写文章标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寻找文章线索;②明确主旨和思想感情;③反复研读开头和结尾;④注意反复出现的词语或句子;⑤抓住核心人物;⑥抓住核心事物;⑦抓住核心事件;⑧把握作者情感。
注:所拟标题要简洁、凝练、概括、鲜明,要能吸引读者注意或触动人心。
2.判断文章拟题是否合理或标题能否替换。这类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文章中心思想、主要内容、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理解与把握能力,因此,答题时可结合所给标题的含义从中心思想、主要内容、思想感情等方面具体分析。同时还应注意标题的生动性、凝练性和概括性等特点。
3.理解标题的含义:①联系文章主题;②联系作者或文章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③结合文章内容从标题的表层含义和内在深层含义两方面分析;④从主要人物形象或描写对象的特点等方面分析;⑤从标题本身的特点及其与文章内容的联系入手分析。
4.标题的作用(妙处):①概括文章所述的中心事件;②交代文章行文线索;③点明文章的中心思想;④吸引读者注意;⑤含蓄隽永,一语双关,具有象征意义。另外还可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标题特点及其表达效果等。
例1.(2014宜昌,15)
______________
孙燕华
结合全文内容,为本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2分)
示例:智者的幽默 智者幽默心(抓住“智者”“幽默”两个关键词即可,2分)
例2.(2014哈尔滨,19)
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
你是如何理解文章标题“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的?(3分)
示例:天空中每颗星星都有自己的位置、价值;一个人不管多平凡,但在社会大家庭中,只要他认真地工作、生活,就都会有各自的价值(社会是一个和谐的大家庭,人们彼此需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即使再平凡,只要努力,也都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表层含义1分,深层含义紧扣主题2分。共3分)例3.(2015山西,16)
描花的日子
分析本文标题的作用。(4分)
示例:是行文的线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暗示了一家人和谐、幸福的生活;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每点1分,共4分)例4.(2015上海,22)
评 语
文标题“评语”不能改为“误读”,请简述理由。(6分)
示例:用“评语”为题,有利于凸显教师鼓励性评语具有激励作用这一主旨,而“误读”则不能;“评语”能作为线索贯穿全文,而“误读”则不能。(每点3分,共6分)例5.(2015舟山,8)
其实很简单
有人认为小说写的是勇斗歹徒的故事,却取名为“其实很简单”,这是文
不对题,你怎么看?请简述理由。(5分)
示例一:我认为题目符合文章内容。因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人性之美被唤醒其实很简单,打造具有良好风气的和谐社会其实很简单。此题目简洁质朴,隐含着作者对创建美好社会的愿望和信心。(言之成理即可。5分)
示例二:我认为文不对题。其一,文中仅仅六岁的孩子敢于出声要求父亲抓歹徒,有胆有识,不简单。文弱小伙是因为儿子的鼓动,犹豫之后才出手的,作出决定并不简单。其二,因为文章内容主要写文弱小伙勇斗歹徒,是在众人的合力下才制服歹徒的,这其实并不简单。其三,文章的主人公是文弱小伙,挺身而出勇斗歹徒,主要表现其勇敢,故应该取名为“勇敢的心”之类,这样更贴切,更能突出主人公形象。(言之成理即可。5分)
例6.(2015达州,20)
__________
请你根据全文内容,为选文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2分)
示例:心底的照片 藏在灵魂深处的照片(仅以“照片”为题只得1分。共2分)
例7.(2014云南,19)
最初的温暖
文章以“最初的温暖”为题可谓独具匠心,请简述这个标题的妙处。(3分)
示例:强调了男孩第一次感受到温暖的重要性;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成为全文的情感线索;寓示了文章主题;标题新颖温馨,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答出任意三点即可。每点1分,共3分)
1.拟写标题:①对文章主要内容、思想情感等进行高度概括;②所拟标题应简洁、凝练、概括、鲜明。
2.理解标题含义:①表层含义(标题中特殊词语含义;概括内容;点明对象);②深层含义(修辞手法的运用;与文章内容相关的引申义);③联系全文内容,结合文章主旨综合分析。3.标题作用(妙处):(1)作用:表明写作对象;体现主要内容;贯穿全文线索;揭示情感主旨;引起读者兴趣等。(2)妙处:①揣摩标题含义;②分析表达效果(生动形象、新颖别致、委婉含蓄;奠定情感基调;揭示文章主题;引起阅读兴趣等)。考点二 概括文章内容 题型展示
1.请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概述所讲述的故事。.2.本文写了××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3.请简要概括故事情节。
4.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方法点拨
该考点主要考查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与理解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解答这类题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
1.审清题干要求,即正确理解题意,看清题干是要求概括全文内容,概括某(几)段内容,概括某个特定条件的故事,还是按一定要求(如先后顺序)概括几个故事或情节等。
2.锁定答题区间。根据题干要求找到相应的文段,确定与故事或情节相关的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
3.用逻辑清晰的语言组织答案。注意要联系上下文以及文章主题、人物感情等综合考虑。
针对文章(文段)的不同特点,答题时可灵活运用如下技巧:
1.故事情节或内容有明显的概括性语言的:
(1)补充拓展文章标题:有的文章标题高度概括了文章内容,答题时对照记叙文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补充增添,就可得到文章的主要内容。
(2)摘录中心句段:对于文章中的总起句、过渡句、重点段落,答题时可以直接引用或对其加以补充、整理。
2.故事情节或内容无明显的概括性语言的:
(1)归纳要素:如果所选文章或文段整体在讲一件事,可以找出文中对应的六要素,用逻辑清晰的语言组织起来即可。
(2)合并段意:对于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可逐段分析出段意,再把主
要段落的段意结合起来,即可从中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注:对于写了几件事的文章,要先分清事件的主次,然后抓住主要事件来概括。值得提醒的是,有的记叙文所设置的问题之间是有关联的,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从其他题干设置或关键问题的答案中得出,答题时注意灵活运用。
考点三 分析重点段落作用 题型展示
1.首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结尾的妙处。3.分析该段在结构和内容上起什么作用。
4.某段内容似乎和故事内容关系不大,能否去掉?为什么? 方法点拨
该考点主要考查对重点文段内容与文章整体内容之间关系的分析及对结构安排的把握能力。总的来说,常考的重点段落有:首段、尾段、过渡段、环境或景物描写语段以及其他与文章主要内容形成呼应、对比或补充说明文章内容的段落等。
分析重点段落的作用,一般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 内容上:
1.分析其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比喻义、象征义、引申义)。
2.分析其如何起到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或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等的作用。(注:语段的比喻义、象征义、引申义,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的思想意义等,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简要说明。)结构上:
1.首段:(1)开门见山,开篇点题;(2)统摄全篇,领起下文;(3)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或思考;(3)渲染气氛,奠定基调;(4)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下伏笔等。
2.尾段:(1)总结全文,深化、升华主旨,含蓄深刻;(2)呼应前文或文章标题,使结构严谨;(3)卒章显志(篇末点题),画龙点睛;(4)承接上文,启发联想,暗示、点明或揭示主旨等;(5)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深长,给人启迪,发人深思等。3.过渡段: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环境或景物描写语段:(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烘托或渲染××的气氛(营造××的氛围),奠定××的基调;(2)为下文埋下伏笔或作铺垫;(3)表现(烘托)人物××的心情、性格;(4)暗示社会环境;(5)设置××的背景,烘托人物形象;(6)深化主题,与开头形成照应;(7)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8)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5.其他段落:(1)承接上文;(2)总结上文,引起下文;(3)为后文作铺垫、埋伏笔等。答题格式
1.首尾段作用:①结构上的作用+联系文章内容;②内容上的作用+联系文章内容。
2.过渡段作用:①结构上,承上启下;②内容上,上承××,下启××。
3.写景段落作用:①语段描写了××/交代了××;②暗示/烘托/渲染/营造了××的气氛;③为下文××作铺垫/表现了(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性格/品质/形象。
4.段落能否删去:
(1)①不能。②理由:该段在结构上与上下文的关系是××,在内容上与上下文有着××的联系。③所以不能删去。(视具体情况也可加上“如果删去,则××”)
(2)①能。②理由:文章内容写的是××,本段内容写的是××,与文章内容联系不大(无关)/文章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情感)是××,而本段体现的是××;③去掉后行文更简洁,内容更集中/本段内容表达的主题与文章主题思想(情感)无关(相悖);④所以可以/应该删去。
考点四 理解、赏析重点语句 题型展示
1.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某一个句子)?
2.从文章画线句中任选一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3.品读文章指定段落,从某一角度(如词语运用、修辞方法、人物描写等)结合相关语句进行赏析。方法点拨
对重点语句的考查主要是要求理解特定语句的含义,分析特定语句的表达效果,或从特定角度(或选择角度)赏析特定段落语句。
解答理解语句含义类的题,要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方面进行分析,还要注意联系文章中心思想。
赏析语句的表达效果可从以下角度着手:
1.修辞方法的角度:要先点出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再结合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对句子本身的效果和对表现文章中心、人物情感等的作用等)。
2.描写方法的角度:要先点出句子所运用的描写方法(如感觉:听、视、嗅、味、触;又如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再结合句子分析其描写效果,如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让故事情节更丰满,等等。
3.表达方式的角度:①议论:重点分析其蕴含的哲理,点明其对表达文章中心思想的作用。②抒情:重点剖析其抒发的感情,分析其对表现文章中心、主题等的作用。③描写:重点分析其运用的描写方法及其创设的意境,再分析其对表现文章内容、中心思想、人物形象或情感等的作用等。
4.(特殊)句式的角度:要先点明句子运用的句式,再联系文章主要内容及中心,分析其表达效果(作用)。如:设问句(提醒注意,引发思考)、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引出内容)、反问句(加强语气,增强情感表达及感染力)、感叹句(抒情强烈,增强感召力)等。
5.用词的角度:抓住句中富有表现力的关键性词语,理解句子所表现的作者的情感,如好恶、褒贬等。
6.其他:如中心句或点睛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画龙点睛;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给人以启迪)、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却寄寓了作者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引用句(增加文章的诗情画意以及表达的深刻性)等。答题格式
1.理解特定语句的含义:①表层含义(句子本身的含义);②深层含义(联系文章中心、思想感情等分析)。
2.分析特定语句的表达效果或作用:根据语句特点可从句子本身或结构上的作用、对文章故事情节或内容的作用等角度进行具体分析。
3.从特定角度(或选择角度)赏析特定段落语句:①点明具体的角度(修辞方法、描写方法、表达方式、句式特点等);②作用(注意结合语句或文段内容分析;切记作用既有句中使用的修辞方法、描写方法等本身带给句子的表达效果,还有句子对体现、表达文章中心或人物感情的作用)。考点五 理解、赏析重点词语 题型展示
1.从画线句中找出几个体现细节的词语,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赏析。2.加点词××用得很传神,请作具体说明。3.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某个词语能否换成另一个词语?说明理由。方法点拨
对词语的理解与赏析的考查主要有三种形式:重点词语含义的理解;重点词语表达效果(作用)的分析;词语的替换及理由等。解答此类题,要始终牢记一句话,即“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1.对重点词语含义的理解:抓住词语的特点,先分析词语本身的含义(表层含义),再联系词语所在句子分析词语的深层表达含义。
2.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作用)主要有以下四种:
(1)形象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写人、叙事、绘景中具有鲜明、具体、生动传神等作用。
(2)结构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全篇(全段)中的地位以及在照应、过渡、埋伏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3)精确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表达概念上的准确性、恰当性,修饰、限制、补充性词语在表意上的精确性、严密性。
(4)情感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表达喜欢、热爱、赞美或厌恶、贬损、批判等思想倾向和感情色彩方面的作用,如程度深、鲜明、明确等。
答题格式
1.重点词语含义的理解:①词语本身的含义;②词语的深层含义(联系其所在的句子或段落等分析)。
2.特定词语表达效果(作用)的分析:
(1)①××一词(等词),生动形象地/准确地/具体地/……写出了××的特点,②强烈地/鲜明地/……表达了××的思想感情。
(2)①××一词(等词),对应前文××词语,②在结构上起××作用。
3.词语的替换及理由:①能替换。/不能替换。②理由:句子(或作者等)意在表现(表达)××,原词作用及表达效果;词语换后的表达效果。③二者的表达效果相同/不同,所以能替换。/不能替换。考点六 分析、概括人物形象 题型展示
1.文中的××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2.文中××的形象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探究他(她)是个怎样的人。3.请概括××的形象(特点)。
4.文中的××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作答。方法点拨
分析、概括人物形象主要有两种考查形式:概括某一人物的形象(特点);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某一人物形象。
针对第一种考查形式,在作答时可从三方面来组织提炼答案:1.从文章中找出直接表现人物品质、性格等的词语;2.从他人的相关言行以及人物自身的言行中提炼出体现人物品质、性格等的词语。3.联系文章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进行综合提炼概括。
对于第二种考查形式,答题时需要结合具体内容来逐条分析,可从刻画人物的方法入手:1.抓住最能体现人物某一方面性格或品质的语句(如描写人物语言、动作、行为、心理的句子或细节描写的句子)进行分析;2.抓住对人物的直接评论性语言或侧面烘托性语言进行分析。注意分析的条理性。
考点七 辨析写作手法及作用 题型展示 1.某一故事情节如此安排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2.本文表现了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思考。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请以某段为例进行分析。
3.某一人物安排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结合具体内容,从情节和主题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4.分析理解文章的记叙顺序/记叙线索/人称作用/详略安排/表现手法及作用等。方法点拨
写作手法包含的内容比较多,答题形式各异,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万变不离其宗,抓住以下三点即可在答题时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1.紧扣文章主题。分析其是如何体现文章主旨、中心思想等的。
2.题干中明确点出写作手法的(如某种表现手法的运用、人称、记叙顺序等),可结合具体内容,联系其相应的作用进行分析(详见“文体特征”部分)。
3.答题时要逻辑清晰,有条理。
考点八 内容理解与拓展探究 题型展示
1.从全文看,作者(文中人物)为什么这样做(说)? 2.文章(某句话)给你怎样的启示?/针对文章中的某一现象/某一内容,说说你的理解或看法?
3.依据本文的主题和意境,写几句描写景物的话作为本文的 结尾。/结合上下文,补全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人物对话)。4.本文的主旨,有人认为是××,有人认为是××。你赞同哪种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方法点拨
内容理解与拓展探究这类题主要考查对全文的内容、主旨的理解与把握能力及知识迁移拓展能力。主要有四种考查形式:理解文章内容或分析原因;谈启示、看法、做法等;补写或续写内容;主题探究等。
1.理解文章内容或分析原因:解答此类题可从两方面入手:①联系上
下文内容;②联系文章中心思想或作者情感表达的落脚点。
2.谈启示、看法、做法等:此类题具有一定程度的开放性,对于只要求说出启示的,只需紧扣文章中心写出感受即可;对于联系实际谈看法或做法的,要围绕文章中心,明确自己的观点,写出自身体会,并联系生活中的实例,总结回答看法或做法。(此类题最基本的要求:观点鲜明、积极、健康、向上,言之有理。)
3.补写或续写内容:补写题一般要求补写人物心理、语言或景物等。补写时要善于从上下文中寻找解题线索,所写内容要与文段风格(如修辞方法、表达方式、句式句型等)相协调。续写一般要求为文章续写结尾(或结局),续写时同样要注意题干要求,在把握文章整体语言风格及其所营造的氛围的基础上进行续写,续写内容要与上文衔接自然,要能够很好地体现或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主题或符合故事发展的趋势。
4.主题探究:对文章主题的探究一般分为两种:对主题的概括;对主题争议的评判。答题时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抓住抒情、议论段(它们往往起着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②抓住中心句(可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写”或分条总结,进而概括主旨);③抓住关键词(便于概括文段内容、弄清文段所揭示的主旨);④注意联系文章题目。答题格式
1.理解文章内容或分析原因:①结合相关内容分析;②联系文章主旨阐述。
2.谈启示、看法、做法等:①结合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分析;②点明感悟、启示或看法(鲜明、积极、健康、向上);③联系生活中典型事例或材料进行说明,阐述理由;④紧扣主旨,总结观点。
3.补写或续写内容:①语言风格及形式与原文相协调;②内容与文(段)内容及作者的写作意图相契合。
4.主题探究:(1)①文章通过××的叙述(本文通过写××),运用了××的手法,②表现了/揭示了/批判了/赞美了/告诫(警示)××(某种思想道理)。(2)①表明观点(我赞同主旨是××)。②理由:从文章内容上分析;从文章结构(如详略安排)上分析。(视具体情况可从一个最主要的方面阐述理由,也可从各个方面进行分析作答。)
第四篇:小说答题技巧大总结!
小说答题技巧大总结!小说考题主要命题方向
(1)“理情节”题型:①用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这一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什么作用。
(2)“析人物”题型:①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并说明好处或者作用;②简要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平的评价。(3)“看环境”题型:①在文中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起什么作用;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分析其对人物或表达主题的作用。
(4)“谈构思”题型:①说说作品在材料安排有何特点,分析其好处;②这句(段)话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③联系全文,指出某某物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5)“讲方法”题型: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④从语言运用角度,鉴赏文中画线句子。⑤本文人物语言有哪些特点?请分别举例说明。
(6)“明主题”题型:①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的写作意图,作品的主题;②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为什么?③前后说法,是否有矛盾,为什么?④阐释小说社会意义。
考点
一、小说环境分类及作用
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1.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作用: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决定人物性格; 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2.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②描绘了……景色,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为刻画人物作铺垫; ③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 ④推动情节发展; ⑤深化主旨; ⑥象征和暗示。
⑦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考点
二、小说的情节
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题型1:归纳情节——例如:小说主要记述了哪几件事?
※题型2:分析情节的作用 ①人物: 刻画人物性格。
②环境: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③主旨: 点明中心或深化主旨。
④情节:贯穿全文的线索(全文的内容都是围绕它展开)。照应前文,使文章结构严谨。为后文情节发展做铺垫。
题型3:情节的特点及作用(1)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① 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② 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作用: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③ 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作用: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④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2)文章开头的特点及作用 A.设疑法(悬念法)B.写景法
作用:①制造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埋下伏笔 ②巧妙地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③推动情节的发展
④ 交代人物活动的特定场景/环境,渲染气氛。(3)小说的结尾的特点及作用 ※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
①艺术效果上: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情节结构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照应开头或标题,使结构更严谨。/总结并收束全文。③表现人物性格看: 能更好的刻画人物形象。④主旨: 点明中心或深化主旨。※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艺术效果上:增强悲剧效果,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②情节结构上:照应开头或标题,使结构更严谨。/总结并收束全文。③表现人物性格看: 能更好的刻画人物形象。④主旨: 点明中心或深化主旨。※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①从艺术效果上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②情节结构上:照应开头或标题,使结构更严谨。/总结并收束全文。③表现人物性格看: 能更好的刻画人物形象。④主旨: 点明中心或深化主旨。※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
①从艺术效果上看,留下了 “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意味深长,引人深思。
②情节结构上:照应开头或标题,使结构更严谨。/总结并收束全文。③表现人物性格看: 能更好的刻画人物形象。④主旨: 点明中心或深化主旨。
题型4: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及构思特点
①全文情节一波三折。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开头结尾首尾呼应。作用: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开头设置悬念/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作用:制造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出人意料, 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⑤线索明晰。作用:使文章情节更紧凑、完整,引人入胜。
⑥情节荒诞离奇。作用:能更好的凸显文章主旨/能更好的塑造人物形象。
题型5:一个反复出现的“物”或者“我”的作用。
①情节:贯穿全文的线索(全文的内容都是围绕它展开)。照应前文,使文章结构紧凑、严谨。推动情节发展(具体说明)【“我”的作用再加一条:作为故事的见证者,使小说亲切、真实、可信】 ②人物: 侧面刻画人物形象。(具体解释)③主旨: 点明中心或深化主旨。
④艺术效果看:增强作品的戏剧性和荒诞性。
考点三:标题的设置/含义/作用
题型
1、将文段标题“A”改为“B”,你认为哪个更好?
答题步骤:先表态+陈述理由。
【①这个题目是文章的线索/概括主要内容/制造悬念/讽刺/双关的作用。②这个题目有助于突出人物XX形象。③这个题目有助于突出文章的XX主题。④替代的题目有XX缺点。】
题型
2、以“A”为题有何含义?
答题步骤:表层含义是+深层含义(比喻义或者引申义,与主旨和人物形象有关)
题型
3、以“····”为题有何用意?(或有何作用?或有什么好处?)A.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事件)B.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
C.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气氛,奠定基调。D.交代主要人物形象
E.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F.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
G.具有象征意义(或者用比喻、双关等手法),对表达主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H.表明作者的观点态度,寄托作者情感。
考点四:分析人物形象
题型1:文中某某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或:简要分析文中某某的形象。)
先从总体上对人物形象进行定性概括,即用一个长单句的形式表述该形象的个性特征(肖像、性格、精神、品质、思想等)和身份地位特征等;再结合具体文本分条分点作具体的分析,即这些个性特征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答题格式一般为:某某是一个【个性特征(A、B、C……)】+身份地位特征(定性)的形象。
①分析个性特征A;②分析个性特征B;③分析个性特征C……
题型2:某某人物形象具有哪些(什么样的)特点或品质(精神、思想等)?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分析。答题格式一般有两种:
第一种答题格式是先概括出所有特征,然后再逐一分析,即:某某具有个性特征A、B、C……。①分析个性特征A;②分析个性特征B;③分析个性特征C……。第二种答题格式是每概括出一个特点,就分析出一个特点,即:①个性特征A+分析;②个性特征B+分析;③个性特征C+分析……。题型3:概括、分析人物心理
(1)某某内容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答题格式: ①心理特征A+分析;②心理特征B+分析;③心理特征C+分析…。
(2)概括某某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答题格式:(注意心理变化)开始怎样,然后怎样,最后怎样。题型4:分析次要人物的作用
1、人物塑造的作用:对比、衬托,突出主人公···特点,使主人公形象更加鲜明;
2、情节结构的作用:贯穿全文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3、主题的作用:揭示、突出主题。题型5:分析小说人物的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肖像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
1、肖像描写。肖像描写是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神情、姿态、风度和服饰等。作用是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透露人物的内心活动,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显示人物性格变化等。
2、神态描写,作用是表现人物在不同境遇中的神情变化,揭示人物内心活动,反映人物的心灵状态、性格特征及思想情感的波动和发展过程,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实;
3、心理描写,作用是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基础、行动的内在依据;
4、语言描写,包括对话描写、独白描写等,作用是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显示人物的身份、地位;
5、细节描写,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作用是刻画、突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营造氛围,渲染时代气氛,深化主题。
【其他方法】白描、侧面描写(环境描写、对比、衬托、烘托)、及修辞手法等。
(1)对比。不同个体的对比/同一个体的前后对比。
(2)衬托。是指在写人记事的过程中,为了突出主要对象用另外的人或物来陪衬的手法。衬托可以从正面衬托,也可以从反面衬托。
(3)烘托: “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侧面烘托、环境烘托)“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4)白描: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以小见大,寥寥几笔勾勒出画面,表现了性格、主题。
考点五:分析写作技巧
常见题型: 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1、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巧合、抑扬、想象、联想、正面与侧面、以小见大、欲抑先扬、先抑后扬、虚实结合等。
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3、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以对话的口吻叙述,可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显得亲切自然,便于感情交流,用于抒情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第三人称:能比较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4、结构方式:前后照应、创造悬念、埋下伏笔。
第五篇:高中散文阅读答题方法
2017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模拟试卷2(湖南省含答案)(编辑:佚名日期:2017-6-5)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 全文下载地址
2017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卷二(附中版)
本试题卷共7页,22道小题。时量120分钟,满分100分。
一、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6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争艳的群芳中,牡丹以美丽奇特的花形花色进入人们的审美视野。自唐武则天以来,为迎合最高统治者的审美趣味,园艺工们往往以培植花形巨大、花色艳丽的奇特品种为能事,从而使牡丹品种迅速丰富,极大地满足了各阶层欣赏牡丹的需求,与此相应,唐代牡丹玩赏之风大盛。
这种风气首盛于宫廷,次及于大夫,再流及民间士庶之家。有此局面,主要在于这种追求巨丽之美的审美趣味,与最高统治者追求繁华盛世的理想暗合——统治者喜爱这种富丽花卉的象征意义,也乐于与文武大臣乃至士庶百姓共同欣赏盛放的牡丹,从而展现其与民同乐的姿态。到了中唐时期,牡丹玩赏不但是长安的一种全民性娱乐项目,且有流衍四方之趋势。北宋前期,由于社会安定和统治者的推崇,牡丹玩赏之风达到极盛:在宫中,有赏花钓鱼宴这种制度化的吟赏活动;在民间,则有洛阳万花会、彭州牡丹会等群众性玩赏活动。随着此风盛行,歌咏牡丹的文学作品也纷纷涌现。
从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到李商隐的“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再到欧阳修“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与牡丹相关的诗词中多有佳作,然而真正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唐宋牡丹诗词所负载的历史文化内涵。唐宋牡丹诗词从表现的主题来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立足牡丹本身,以呈现牡丹之美艳、赞赏牡丹之高贵、描绘玩赏之盛况为主要内容,充溢着颂美主题。当然,我们可以看到,即使同样是颂美,也有“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这种单纯的描摹赞美之句和“霭霭祥云辇路晴,传呼万岁杂春声。蔽亏玉仗宫花密,映烛金沟御水清”一类借题发挥、歌功颂德之作的区别,后者多见于宋人牡丹诗词中。另一类则以牡丹为某种特定的思想、情感、心理、情绪的触媒,是作者在特定情境中创作的,因而主题思想比前一类丰富、深刻得多。
在这类承载更丰富意蕴的诗词中,有人对牡丹不屑一顾:“堪笑牡丹大如斗,不成一事又空枝。”有人批判“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这种一掷千金争购名花的奢靡风气和“买归持博笑,贡自可怜人”所折射的社会现实。当然,观物以明情,和所有的咏物诗一样,以牡丹为描写对象的文学作品也可以用来寄托失意之悲,抒写身世之感。“残红零落无人赏,雨打风摧花不全”是对人生路上“风雨”的怅惘。“异奇浓艳压群葩,何事栽培近海涯”是身遭谪贬的憾恨。“可怜国色天香种,竟落田夫野老家”是南渡士人的流落之恨。更有“旧日王侯园圃,今日荆榛狐兔”的伤感之词:南宋士人已不可能亲身体验壮观的“洛阳花世界”,他们开始追忆盛唐、北宋的往昔繁华,痛惜中原沦丧,借牡丹抒写深重的亡国之痛。
综上,唐宋牡丹诗词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其主题之嬗变,实与唐宋牡丹玩赏之风习相始终,与唐宋文人之生存境遇相生发,特别是与唐宋两朝盛衰兴亡的历史轨迹相表里。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今天人们所认同的牡丹及其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诸如国色天香、雍容华贵,象征国家富强、繁荣昌盛等,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数百年民族劫乱和文化变迁后才逐步形成的。
(摘编自路成文《咏物文学与时代精神之关系研究》)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牡丹玩赏之风盛行于唐,在北宋前期达到极盛。宫中的赏花钓鱼宴和民间的诸如洛阳万花会等活动都是当时牡丹玩赏之风达到极盛的明证。B.统治者喜爱牡丹具有的象征意义,也乐于与文武大臣乃至士庶百姓共同欣赏盛放的牡丹以显示其与民同乐的姿态,因此牡丹玩赏之风首盛于宫廷。
C.园艺工们为迎合最高统治者的审美趣味而热衷于培植花形巨大、花色艳丽的奇特品种,这使得牡丹品种迅速丰富,客观上促进了唐代牡丹玩赏之风的兴盛。
D.伴随着牡丹玩赏之风的盛行,歌咏牡丹的文学作品也纷纷涌现,从盛唐到南宋,不少诗人都有吟咏牡丹的佳作传世。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宋牡丹诗词从表现主题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立足于牡丹本身来“颂美”“颂圣”;一类是以牡丹为触媒,反映作者在特定环境中的思想、情绪、情感和心理。B.从那些批判现实色彩浓厚的牡丹诗词中,我们可以窥见当时一掷千金争购名花的奢靡风气,也可以看到底层劳动人民的艰辛和不幸。
C.以颂美为主题的牡丹诗词又可分为两类,一种是单纯的描摹赞美,一种是借题发挥、歌功颂德,前者要比后者丰富深刻得多。
D.北宋灭亡后,南宋士人已不可能亲身体验壮观的“洛阳花世界”,所以他们的牡丹诗词常常借牡丹来追忆往昔繁华,抒写亡国之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牡丹诗词负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唐宋牡丹诗词主题的嬗变,为我们探究两朝盛衰兴亡的历史轨迹提供了一个视角。
B.咏物诗常通过所咏之物来传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唐宋牡丹诗词也不例外,其中有些就是借牡丹来感慨人生失意、国家兴亡的。
C.诗词与诗人的生存境遇,与他们所处时代的盛衰兴亡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唐宋牡丹诗词主题不同、风格迥异。
D.牡丹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深广的文化内涵,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数百年民族劫乱和文化变迁影响的结果。
二、文言文阅读(12分。选择题8分,每小题2分;翻译题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归去来兮辞
①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②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节选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请息交以绝游绝:断绝 B.或棹孤舟棹:用浆划 C.帝乡不可期期:期望
D.聊乘化以归尽聊:无聊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悦亲戚之情话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B.农人告余以春及以勇气闻于诸侯 C.泉涓涓而始流吾尝终日而思
D.将有事于西畴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与例句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悦亲戚之情话
A.策扶老以流憩
B.屈贾谊于长沙 C.乐琴书以消忧
D.但以刘日薄西山
7.下列对选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请息交以绝游”一句,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腐败政治的厌恶和鄙弃。B.“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既写出农村生机勃勃的景象,又表现了诗人的愉悦之情。C.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收束全文,表现作者真实而复杂的人生感慨。D.本段文字感情真挚,语言华丽多彩,音节铿锵,自然成韵,整齐中又见错落有致。8.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2分)译文:
(2)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2分)译文:
三、诗文默写和古代诗歌鉴赏(10分)9.默写出下列空缺处的文字。(任选三题,每空1分,共6分)(1),彩彻区明。
,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2)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谁怕?
。(苏轼《定**》)
(3)剑阁峥嵘而崔嵬。。(李白《蜀道难》)
(4)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曹操《短歌行》)10.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题目。(每空2分,共4分)【双调】水仙子•西湖探梅 杨朝英
雪晴天地一冰壶,竟往西湖探老逋,骑驴踏雪溪桥路。笑王维作画图,拣梅花多处提壶。对酒看花笑,无钱当剑沽,醉倒在西湖!
“雪晴天地一冰壶”中的“冰壶”比喻
。“竟往西湖探老逋”中的“老逋”,本指北宋时隐居西湖孤山,人称“梅妻鹤子”的诗人林逋。这首曲子写作者踏雪寻梅,一醉花前,正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情感。
四、现代文(文学类)阅读(15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1~14题。史铁生的微笑 苗向东
①史铁生去了,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并没有因此变得模糊,反而更清晰。我在书刊和网络上查找史铁生的照片,发现他的表情都是微笑的。
②史铁生先生1972年双腿瘫痪,后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每周要靠三次透析才能维持生命。每次透析完后,他全身乏力,而且特别累。他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每次都有一种在鬼门关转一圈的感觉,这些都是对他精神的折磨和肉体的摧残。上苍似乎把所有的病痛都让他扛。如果把我们搁在他的位置上,长年累月坐在他的轮椅上,我们是否能够顽强地思考、坚定地写作?是否还笑得出来?
③他留给人们记忆最深的是他的笑容。我第一次见着他的微笑,是在一次电视采访的镜头上。他微黑的脸上不时闪过近乎顽皮的表情,脸上绽放的微笑纯净如云,明亮似水。他从容淡定,几乎可以让人忘记他是一位重症病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资深记者温秋阳17年前曾经采访过史铁生,至今留存在她脑海里的是史铁生那最温暖的笑。作家黄艳梅在一次笔会上认识了史铁生,她好奇地问史铁生:“史老师,您在小说中曾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那地方好玩吗?”史铁生马上露出笑容说:“那是地坛,是一个宁静的去处,也是上帝对我的苦心安排。”那微笑,是忘忧的笑、灿烂的笑。
④我喜欢他的作品,更喜欢他作品里透出来的微笑。多年前,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我被深深打动。在我眼里,史铁生是强者,永远从容着的强者。他的作品呈献给大家的是阳光般的盈盈笑脸,他的微笑诚挚而灿烂。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中说他的职业就是生病,48年来大约有一半时间用来生病。我可以感受到他通过文字传递的一种乐观的气息,我可以猜想到他的笑脸一定是很自信、很灿烂的,他的目光中没有焦躁和忧虑,流露出的是坚毅和乐观。
⑤他的人生就是一部苦难史,但他始终微笑着。史铁生的名言就是:“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不要抱怨生活给予太多磨难,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曲折。”他直面人生苦难,微笑着弹奏从容的弦乐,微笑着面对挫折,微笑着接受幸福。
⑥他的人生,是为别人微笑而活着的。他用笑容温暖别人。《我与地坛》中写道,有一位朋友问他学写作的最初动机是什么,他说:“为我母亲,为了让她骄傲。”原来他克服一切艰难困苦,努力读书写作,目的就是为了让母亲微笑,为了使母亲开心并感到骄傲。2011年1月4日,也就是他“60岁生日”时,他的家属举办了史铁生追思会,按他生前的意愿要求,人们不用穿黑色衣服,不用献花圈挽联。会场上悬挂的巨幅照片中,他也是开怀笑着的,而且笑得最灿烂、最美。他希望人们记住他温暖的笑容。
⑦史铁生把握了人生真谛,超越了自我,超越了苦难,这才笑得出来,才笑到最后。11.文章③—⑤段依次写了史铁生哪三个层面的“微笑”?请简要概括。(6分)
12.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②段画线句子在内容上强调了什么,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分)
13.史铁生为什么能始终微笑?(2分)
14.简要说说史铁生为什么希望人们记住他温暖的笑容。(3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与表达(17分。选择题10分,每小题2分;20题4分;21题3分)1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A.蕴藉(jiè)
瞥见(piē)
遏制(è)
殒身不恤(yǔn)B.贿赂(luî)沼泽(zhǎo)翌日(lì)毋庸置疑(wù)C.洗涤(dí)从容(cïng)砥砺(dǐ)忸怩不安(ní)D.徜徉(chánɡ)埋怨(mán)毗邻(pí)迥然不同(jiǒng)
16.下列词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驻足 贬谪 附加值 韧如蒲草
B.鉴赏 倾注 笑眯眯 娓娓道来 C.废墟 敖游 万户候 终南捷径
D.透彻 煎熬 俱乐部 摇摇欲坠 17.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讲究文采并不是堆砌华丽辞藻,而是在准确表达内容的前提下,做到“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B.当怀着感激之心面对丰富多彩的生活时,我们就会发现生活的美好,产生情感的共鸣,找到写作的题材。
C.朗诵是学习语文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朗诵,我们可以创造性地表现出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和语言文字的音韵美。
D.演讲辞作为演讲时的文稿,除了具有观点鲜明、逻辑性强的特点外,还要运用多种艺术手法,鼓舞听众的情绪和听众的共鸣。
18.下列对相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离骚”的含义,有的说是“遭忧”的意思。
B.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一书就是由孟子及其弟子编成。
C.交际语言中有禁忌,就会有变通的说法,这就是委婉语,如鲁迅小说《祝福》中短工把祥林嫂的死说成“老了”。
D.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最具代表性的现实主义大师之一。他的作品《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1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这是一个丰盈饱满的时代,太多的诱惑横在眼前。一个富贵享乐的人。一个安贫乐道的人。一物一风流,一人一性情,每个人落在红尘,都有一份自我的追求。①醒者会更醒②让醉者会更醉
③他却有种满足的快乐④他却常常感到空虚落寞
⑤看似拥有了世间许多的华丽⑥所得到的只有一些微薄的片断 A.②①⑤③④⑥
B.①②④③⑤⑥ C.②①⑤④⑥③
D.②①④⑥⑤③ 20.名著阅读(4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题目。
当时张见草场内火起,四下里烧着,林冲便拿枪,却待开门来救火,只听得前面有人说将话来。林冲就伏在庙听时,是三个人脚步响,且奔庙里来。用手推门,却被林冲靠住了,推也推不开。三人在庙檐下立地看火。数内一个道:“这条计好么?”一个应道:“端的亏管营、差拨两位用心!回到京师,禀过太尉,都保你二位做大官。这番张教头没得推故了!”那人道:“林冲今番直吃我们对付了。高衙内这病必然好了!”又一个道:“张教头那厮,三回五次托人情去说:‘你的女婿没了’,张教头越不肯应承。因此衙内病患看看重了。太尉特使俺两个央浼二位干这件事。不想而今完备了。”又一个道:“小人直爬入墙里去,四下草堆上点了十来个火把,待走那里去?”那一个道:“这早晚烧个八分过了。”又听一个道:“便逃得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又一个道:“我们回城里去罢。”一个道:“再看一看,拾得他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也能会干事。”
这段文字选自中国古代章回体小说《水浒传》第十回《
陆虞侯火烧草料场》(补写回目),作者是
。请用两个四字短语概括本回主人公林冲的性格:、。
21.下面是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到“获得专利证”的整个过程,请把这个过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字。(3分)
六、写作(40分)
22.以“行走在中”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700字。
④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学业水平模拟试卷(附中版二)语文参考答案—2017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卷二(附中版)语文参考答案
1.B(因果关系不照应。“因此牡丹玩赏之风首盛于宫廷”错,“统治者„„姿态”所导致的结果是从宫廷逐渐向下层发展的整体局面。)2.C(于文无据。“前者要比后者丰富深刻得多”错,文中没有作此比较。)3.C(误解文意。“唐宋牡丹诗词主题不同、风格迥异”错,唐宋牡丹诗词的主题有相同之处,而唐宋牡丹诗词的风格如何,文中并未涉及。)4.D(聊:姑且。)5.C(均为连词,表修饰。A.上句,助词,的;下句,动词,到。B.上句,介词,把;下句,介词,凭借。D.上句,介词,到;下句,介词,在。)6.C(悦,以„„为喜悦,意动用法。乐,以„„为乐。A.策,拄着,名词用作动词。B.屈,使„„受委屈,使动用法。D.日,一天天地,名词用作状语。)7.D(“语言华丽多彩”错,应为流畅朴素。)8.(1)(既然)世俗与我的情志相违背,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每小句1分,共2分)(2)(我)羡慕自然界万物顺应天时,感叹自己的一生将要结束。(每小句1分,共2分)9.(1)云销雨霁/落霞与孤鹜齐飞
(2)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3)一夫当关/万夫莫开(4)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0.洁白晶莹的天地/喜爱梅花、对高洁品格的景仰与追求
11.①日常生活中可见的微笑;②文学作品里透出来的微笑;③直面人生苦难的微笑。(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12.①内容上强调史铁生面对苦难时的顽强超出常人。②结构上照应开头,承接上文,过渡到下文写史铁生的种种微笑。(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13.因为他把握了人生真谛,超越了自我,超越了苦难。(意思对即可)14.①想给人们留下自信乐观的印象。②想告诉人们他一生面对苦难是坚强而从容的。③想鼓舞人们积极快乐地生活。(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15.B(赂lù,翌yì,毋wú。)16.C(遨游,万户侯。)17.D(搭配不当,“鼓舞”不能和“共鸣”搭配。)18.A(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19.C(根据语段明显是把“一个富贵享乐的人”和“一个安贫乐道的人”进行对比。“富贵享乐的人”物质上是富裕的所以其后紧跟第⑤句。“安贫乐道的人”物质上是匮乏的或者微薄的,其后紧跟第⑥句。富贵享乐的人虽拥有富裕的物质生活,但是其并不是真正的快乐,所以⑤后紧跟④。安贫乐道的人虽物质生活上是匮乏的,得到的比较微薄,但是其精神世界却是富裕的,生活是快乐的,所以⑥后紧跟③。故选C。)20.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施耐庵(每空1分)委曲求全/忍辱负重/安分守己/正直善良/侠肝义胆/细心缜密/奋起反抗„„(任意两个即可得2分,其他符合人物性格的四字短语亦可)21.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完成后,经初步审查合格的,授予专利;初步审查不合格但经补正达到合格的,亦授予专利。被授予专利后,办理登记手续并交费,即可获得专利证。(内容完整,1分;表达准确,1分;语言连贯,1分)22.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