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概论教学工作总结
教 学 工 作 总 结
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本人担任了2016级商本1、2班和德语班共3个教学班《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教学工作。现将开学以来的教学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准确把握课程定位
当今世界,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正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西方敌对势力与我们争夺青年一代的斗争更加尖锐,大学生面临着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既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成才意识和创新意识,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他们的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如何,关系到他们能否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关系到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在学校开设“概论”课,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当代大学生,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高校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通过系统地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形成与发展过程、科学体系、历史地位、指导意义、基本观点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使学生了解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理论成果,也是最新的理论成果,增强学生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与时俱进、具有一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并能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确认识和分析当前重大现实问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依据授课内容,正确处理理论体系与教学体系的关系
一般而言,理论都有体系性,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不例外。但作为一门公共课,重点解决的是理想信念和思维方法问题,如果过于注重课程的理论体系,势必影响教学的实效性。课程讲授是根据教学目标、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把相关的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等内容有机结合设计出的教学形式。根据“概论”课教学大纲和国家统编教材的要求,结合同学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如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特”在哪里?社会主义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为什么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能够兼容?为什么社会主义制度允许私有制的存在与发展?实行市场经济能否实现共同富裕?如何看待对外开放与民族经济的发展?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什么关系?为什么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是以人为本?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与构建和谐社会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中国不能实行西方那样的多党制等问题。在问题的设置上,必须突出教学重点,要着重把握好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关系,即“坚持与发展”、“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把握好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出发以及邓小平关于“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指导精神。按照以学生为本位的指导思想调整教学内容,做到贴近学生思想实际,贴近学生遇到的现实问题,符合当代大学生接受教育的特点,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思想视野,避免空洞的说教,而且便于学生接受,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挥。
四、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中宣部和教育部的文件指出: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我们认为,讲好“概论”课必须将专题教学、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式融为一体,并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利用上述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和训练教师和学生的问题意识、探讨意识、开放意识、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意识。
五、坚持以学生为本,深化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由于考核成绩是目前衡量学生学习知识和掌握知识的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检测手段,因此,考核方式不仅会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授课方式产生重大的影响,而且实际上它还直接和间接地左右着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教学过程的诸环节。按照学校要求,采取了“平时考核+期末考核”的新的考核方式,平时考核采取“平时出勤+平时作业”的方式。实践证明,采取这种方式,同学们在平时表现、作业完成、理论学习的积极性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同学们的责任感也增强了。可以说,这是一次学习方式的革命,是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指导这门课的教学和学习。
今后,如何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水平,是任课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为此,要求教师在吃准、吃透教材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上狠下工夫,尽快熟悉和掌握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深入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不断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学与科研水平,努力将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向前推进。
魏聚刚
2017年10月30日
第二篇:概论教学工作总结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教学工作总结
2009-2010学,本人担任了经济贸易系、外语系和计算机系08级共15个教学班《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面授教学工作。现将一学年来的教学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准确把握课程定位
当今世界,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正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西方敌对势力与我们争夺青年一代的斗争更加尖锐,大学生面临着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既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成才意识和创新意识,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他们的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如何,关系到他们能否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关系到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在我国高等学校开设“概论”课,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当代大学生,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高校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本课通过系统地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形成与发展过程、科学体系、历史地位、指导意义、基本观点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使学生了解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理论成果,也是最新的理论成果,增强学生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与时俱进、具有一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并能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确认识和分析当前重大现实问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明确“概论”课的主题和主线
“概论”课绝不是原来高等学校开设的“毛泽东思想概论”与“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整合,突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中的主题,突出这两大理论成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发展的逻辑主线。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虽然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历史任务,具有不同的相对独立的内容体系,但作为中国共产党一脉相承的指导思想,他们有着共同的哲学基础、价值取向、理论品质。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构建“概论”课的内容体系必须要体现“四个围绕”与“一个结合”的基本思路。首先,将“四个一”作为构建“概论”课教学体系和教学框架的基本思路。第一是围绕一个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及所体现的与时俱进的精神,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是其全部观点的精髓。第二是围绕一个主题。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这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第三是围绕一条主线。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构成“概论”课程的一条主线。第四是围绕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体现的理论具有全面性、整体性,它初步回答了在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三、以专题讲授构建授课内容,正确处理理论体系与教学体系的关系 一般而言,理论都有体系性,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不例外。但作为专科生的一门公共课,重点解决的是理想信念和思维方法问题,如果过于注重课程的理论体系,势必影响教学的实效性。为此,需要正确处理理论体系与教学体系的关系,在强调理论体系完整性的基础上,可采取专题讲授的方式。专题讲授是根据教学目标、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把相关的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等内容有机结合设计出的专题教学形式。根据“概论”课教学大纲和国家统编教材的要求,结合同学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如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特”在哪里?社会主义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为什么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能够兼容?为什么社会主义制度允许私有制的存在与发展?实行市场经济能否实现共同富裕?如何看待对外开放与民族经济的发展?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什么关系?为什么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是以人为本?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与构建和谐社会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中国不能实行西方那样的多党制等问题。在专题的设置上,必须突出教学重点,要着重把握好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关系,即“坚持与发展”、“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把握好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出发以及邓小平关于“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指导精神。按照以学生为本位的指导思想调整教学内容,做到贴近学生思想实际,贴近学生遇到的现实问题,符合当代大学生接受教育的特点,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思想视野,避免空洞的说教,而且便于学生接受,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挥。
四、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中宣部和教育部的文件指出: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我们认为,讲好“概论”课必须将专题教学、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式融为一体,并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利用上述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和训练教师和学生的问题意识、探讨意识、开放意识、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意识。
五、加强实践教学,构筑“概论”课开展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加强实践性教学是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但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社会和学校各部门的重视,给予人力、物力、财力的大力支持,而且需要创造各种有利条件,逐步建立健全社会实践活动的运行机制和长效机制。为此,对如何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特别是“概论”课实践教学的改革设想,我们有以下几点建议:第一,持之以恒开展实践教育,把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估体系。第二,建立相对稳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第三,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教师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我们要像组织课堂教学那样,精心设计、周密安排实践教学,努力把实践教学推向深入发展的新阶段。
六、坚持以学生为本,深化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由于考核成绩是目前衡量学生学习知识和掌握知识的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检测手段,因此,考核方式不仅会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授课方式产生重大的影响,而且实际上它还直接和间接地左右着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教学过程的诸环节。自“概论”课开设以来,我们就采取了“平时考核+期末考核”的新的考核方式,平时考核采取“平时出勤+平时作业+实践表现+小论文”的方式。实践证明,采取这种方式,同学们在平时表现、作业完成、实践活动、理论学习的积极性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同学们的责任感也增强了。可以说,这是一次学习方式的革命,是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指导这门课的教学和学习。今后我们不仅继续坚持和完善这种考核方式,而且将在不同的班级进行多样化的考核方式的创新。今后,如何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水平,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为此,要求我们教师在吃准、吃透教材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上狠下工夫,尽快熟悉和掌握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深入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不断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学与科研水平,努力将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向前推进。
第三篇:信息化教学概论
信息化教学概论
1.课件:就是依据教学大纲,将教学过程利用通用程序设计语言或写作语言编写成可自动运行的课程软件,课件属于教学软件,它与课程内容有直接联系。
2.多媒体课件:就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的需求,经过严格教学设计,并以多媒体的表现方式和超文本结构制作而成的课程软件。
3.多媒体:在计算机系统中,组合两种或两种以上媒体的一种人机交互式信息交流和传播媒体。使用的媒体包括文字、图片、照片、声音、动画和影片,以及程式所提供的互动功能。第一章
1.教育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教育系统的一种基本构成要素,并在教育的各个领域进行广泛的利用信息技术,对教育内容进行分析处理、加工该造、组织传播、共享使用,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
1.教育信息化内容:教育环境的信息化,教师与学生的信息化,教学过程的信息化。
2.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教育”是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形成的产物,是一种以信息化技术为基础的教育形态,是指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下,利用信息技术来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
2.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和意义:1.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2.有利于建设学习型社会。3.有利于提高教育素质。
3.教育现代化:就是利用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人们,是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方法手段以及校舍与设备,逐步提高到现代化水平,培养出参与国际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的过程。
3.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1数字化2多媒体化3网络化4智能化。
3.信息素养六个方式:①信息获取能力,②信息分析能力,⑶信息加工能力,④信息创新能力,⑤信息利用能力,⑥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4.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1.信息素养能力 2.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 3.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能力 4.信息化教学的设计能力 5.信息化教学的实践能力 6.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研究能力 7.信息化环境下进行教学评价的能力.第二章
1.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①.学习不是刺激与反应的直接连结,而是知识的重新组织.②.学习过程不是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③.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④.学习是凭智力与理解,绝非盲目的尝试.⑤.外在的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在没有外界强化条件下也会出现学习.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四大要素:1情景.2.写作.3.会话.4.意义建构.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1.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的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2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刺激,而是主动的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3.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的重新认识和编码,从而建构自己的理解。4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两种途径或方式。
4.布鲁纳的“结构—发现”教学理论其教学思想表现1.要学习和掌握学科基本结构。2.要组织螺旋式课程。3.广泛的使用发现法。
5.布鲁纳教学基本程序:1.识别概念2.形成概念3.验证概念4.分析思维策略。
6.经验之塔概述1做的经验2.观察的经验3.抽象的经验。
6.传播: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信息交流的社会现象。7.教育传播:是泛指教育信息的传播活动,它是按一定的教育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信息内容,通过教育媒体,把这些教学信息传递给特定的教育对象。
8.传播系统的要素:1.传播者。2.信息。3.途径。4.受传者。第三章
1.媒介:媒介是能让人与人、物与物以及人与物产生关联的任何物质。也有人认为认为,媒介就是指“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用以负载、传递、延伸特定符号和信息的物质实体”,它包括书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及其生产、传播机构。
2.教学媒体:是指介于教学主体与社会之间用以负载、传递、延伸、扩大特定教学符号的物质实体。具体说就是教学中使用任何形式的设备和资源。
教学媒体的发展阶段:1语言媒体阶段。2.文字媒体阶段。3.印刷媒体阶段。4.电子传播媒体阶段。
3.麦克卢汉的观点1.媒体就是信息。2.媒体是人体的延伸。3.媒体有冷热之分。
3.媒体教学归纳总结的8结论:1各种教学媒体各具优势与局限。2.不同的学科需要不同的媒体来呈现。3.应用多媒体进行组合教学,能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4.没有万能的教学媒体。5.教学媒体作为传递经验的物质手段必须具有一定的物质形式。6.媒体教学虽作为负载教学经验和信息的工具和手段,但教学媒体本身不是经验或信息本身。7.教学媒体具有两种教学功能。8.教学媒体的使用是有规律的。
4.教学媒体的属性:1.尺寸因素2.运动因素。3.色彩因素。4.声画因素5.特变因素。、4.现代教学媒体新特性分析:1自主性2.交互性。3.个性化4.自由性5.共享性6实时性7.虚拟性。4.教学媒体选择的依据:1教学目标。2.教学内容。3.教学媒体的物理特性。4.学习结果预测。5.学习者特征。6.教师因素。7.课堂教学管理。
5.教学媒体选择的基本原则:1.目的性原则。2.针对性原则。3.发展性原则。4.多样性原则。5.综合性原则。6.适度性原则。7.经济性原则。8.条件性原则。第四章
1.教学媒体选择的步骤:媒体使用目标的确定。2.选择媒体类型3.选择媒体内容4.媒体选择的修改。
1.媒体素材类资源是教学信息传播的基本材料单元可分为:1.文字资源2.图形资源3.图像资源4.音频资源5.动画资源6.视频资源。
2.信息化教学的资源特点:1.储存与传播的数字化。2.教学资源的丰富性。3.教学资源开放性。4.教学资源可扩展性。5.教学资源的再生性。6教学资源使用的灵活性。7.师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交互性。
2.信息化教学资源获取途径:1将现有资源进行数字化改造2.师生创作电子产品3.专业人员开发建设的教学资源。
第五章
1.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较为稳定的教学结构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是各种教学活动单元连接在一起而组成的动态性的结构形式。
2.信息化教学模式(名词解释)是根据现代化教学环境中信息的传递方式和学生对信息加工的心理过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支持,调动尽可能多的教学媒体、信息资源,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是学生能够真正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构建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特点、局限性 1.学习资源丰富,知识量大,便于情境创设。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3.个别化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4.互助互动,培养协作式学习有利于实现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5.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信息能力的发展。(局限性)1.教师准备不足时,容易出现无法控制的局面。2.对教学条件要求高,有些教学难以实现。
四.信息化教学模式分类1.个别指导类。2.合作学习类。3.情景模拟类。4.调查研究类。5.课堂授导类。6.远程学习类。7.学习工具类。8.集成系统类。
第七章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名词解释)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体系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2.课程整合(名词解释)是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多要素进行系统的考察与操作,就是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来认识、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三大核心领域1.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类学习类容---信息技术课程。2.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教学工具。3.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认知工具。
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四种整合观1.保护主义的整合观。2.技术主义的整合观。3.主体行动主义的整合观。4.工具主义整合观。
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教师角色定位。1.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2.教师作为课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3.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研究着。4.教师作为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者。5.教师作为群体的协作者。6.教师作为学生的评价者。
第八章
1.教学系统设计的概念:是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理论和方法。
1.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1目标控制原理2要素分析原理3.优选决策能力4.反馈评价能力。
1.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环节1.分析学习任务和学习对象2确定教学目标3.设计教学策略。4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设计5.教学结构的设计6.试试教学评价。
2.教学系统设计的意义①.进行教学系统设计是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要求。②.进行教学系统设计有利于教学工作科学化③.学习教学系统设计有利于提高学习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科学思维能力与科学态度。④.学习教学系统设计可以促进教育技术的实践与理论的发展。
3.多媒体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①分析教学类容,确定教学目标。②.教学媒体的选择。③.信息情景的创设。④.学习方式的设计。⑤.进行学习评价。
第十章
1.语言实验室是由美国夏威夷州立大学提出,利用各种实验仪器对语言进行分析和试验的场所。
2.语言实验室按教学功能分类1听音型 2听说型 3听说对比型 4视听型 5多媒体学习型
3.微格教学的程序包括的基本步骤①确定训练目标。②学习和研究教学技能③观摩有关教学技能的示范材料④编写微型教学教案⑤角色扮演---微型课堂教学实践⑥声像记录⑦重播录像,自我分析⑧讨论评价,修改教案⑨再实践
4.泛在学习的概念: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利用任何设备进行学习任何知识。
5.泛在学习的特点1.永久性 2.易于获取 3.即时性 4.交互性 5.教学活动的真实性 6.适应性 7.协作性
6.智能教室的分类1.基本智能教室 2.交互智能教室 3.双向视频智能教室
7.数字化校园特点1.网络化 2.智能化 3.个性化
第四篇:中学物理教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
1,科学素养:
是国际科学教育领域使用的术语,在我国许多文献中称为科学素质,是指一个人对于科学的基本认识,态度以及应用科学处理日常和社会问题的能力。
2,中学物理教学过程:
是学生在物理教师创设的物理学习情境中,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各种途径认识物理客体,采用多种方式掌握物理基础知识与技能,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实现科学素养全面发展的过程。
3,物理思维中(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概念:
分析是头脑中把某一事物的整体分解成部分,从而把个别的方面与特性分解出来加以认识的过程。
综合是分析的逆过程,即在头脑中把整体的各个部分,各种特性和各个方面联系并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比分解前对整体有更进一步的认识的目的。
抽象是在头脑中将事物的有关因素与无关因素区别开来,把有关因素中最本质的因素抽出来。
概括是在头脑中把抽象出来的各种现象或现象之间的共同因素结合起来,并推广到同一类事物上去的过程。
4,物理教学中的“四要素” :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四个最主要的,最基本的要素,即 学生,教师,物理世界和媒体(含教材,教学设备等)。
5,物理教学过程的 科学性,艺术性。教育性:
科学性,最重要的是符合科学的认识规律,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概念,规律,同时教给学生一些分析,处理问题的正确方法。、教育性,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教学的教育性,充分而恰当的(不过分的)发掘教学中内在的教育因素,把教育性渗透在教学内容和各种教学活动之中。
艺术性,所谓艺术性,指的是要讲究教学方法,把教学的科学性和教育性恰当而巧妙的结合起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6,教学模式概念:
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在实践中建立的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框架结构和活动程序。
7,探究教学模式:
这一教学模式更强调学生真是的研究经历,让学生经历类似于科学家们的研究过程,让他们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发现问题,提出猜想,交流论证,得出结论。在亲自发现科学概念,原理的过程中,理解科学的本质,发展对自然的认识,掌握探究的技能。
8,课题探究模式: 所谓“课题探究”,就是首先确定一个感兴趣的问题或课题,然后通过搜集资料,制定方案,实践探索,评估反思,得出结论,总结交流这样一个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得新知,并主动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9,概念转变: 所谓“概念转变”,即学生在原有的认识的基础上学习,实现对原来的错误认识的纠正或对原有低层次认识的发展。人们认为,“学习就是概念转变”这是一种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10,中学物理教学设计:78页
11,同化,顺应 :
适应是指主体通过与客体相互作用来认识客体,使之与自身已有的思维形式相一致,而达到认识上的平衡。人们在说“懂得了”或“想通了”的时候,便是适应的反映。这种主体对环境的适应形式叫做同化。当人们已有的思维形式不能同化客体时,平衡被破坏了,因而陷入认识上的“不理解”或“想不通”,就是不适应。但在这种情况下,经过主体的自我调节,可以用新的思维形式去同化客体,这样又趋于平衡,达到新的适应。这种主体对环境的适应形式叫顺应。
12,教学策略中的图示策略: 所谓图示策略,即将头脑中的思维状态或思维过程用直观的图表达出来,以此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有意义建构,清晰解决问题思路的教学策略。
13,分层教学策略:
分层教学策略作为一种具体的教学策略,就是根据各层次学生的不同特点,分层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方式,选择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充分的发展,体验成功的快乐。
14.物理教学资源: 是指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能够用于实现教学目标的各种条件的总称。它包括学校,家庭中所有可利用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人力,物理与自然资源。
15,物理教科书:
亦称物理课本,是根据物理课程标准(或物理教学大纲)编订的系统反映物理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16,自制器具:
教师或学生用生活环境中容易得到的材料,按照某种物理原理进行简单加工,制作出某种实验装置或器具,用其开展物理教学活动。
17,说课:
说课是在教师备课的基础上,有授课教师对同行或专家,领导系统地阐述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
18,演示实验:
是以教师为主要操作者的示范表演实验。
19,物理概念: 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排除片面的,偶然的,非本质的因素,抓住一类物理现象共同的本质属性,加以抽象的概括形成的。
20,前概念:
是指学生在正式学习有关物理知识之前,头脑中业已存在着一定的原有认识赖以形成的思维方式,我们统称为前概念,他们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21,物理概念的教学过程:151页
22,物理教学评价:(选拔性评价,水平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个体差异评价)
一般来讲,物理教学评价就是运用各种测量手段和统计方法,对学生学习的成就,教师完成教学目标的程度给予数量或质性的描述,并作出科学的判断。选拔性评价是为了选拔人才而进行的评价。水平性评价是为了判断被评价者的水平而进行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是为了监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进展而进行的评价。个体差异性评价是将被评价者的现在和过去相比较,或者将被评价者的若干侧面相比较的一种评价方法。
23,(物理教学过程中的)
观察法:即由评价者有计划地观察,记录学生的语言,动作,表情等外部表现,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判断学生学习状态与水平的方法。
问卷法:是通过书面提出问题,调查所要了解的情况,从而取得资料和数据,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判断学生学习状态和水平的方法。
成长记录法: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全新的评价方法。主要指通过收集,记录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的行为事例,典型作品等事实性资料,评价学生学习与进步的方法。也被一些学者译为档案袋法。
二:简答
1,物理思维过程的主要内容,分别说明(分析 综合 抽象 概括)。
答:思维是人脑将观察,实验所取得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高中生学习物理的思维过程主要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分析是头脑中把某一事物的整体分解成部分,从而把个别的方面与特性分解出来加以认识的过程。
综合是分析的逆过程,即在头脑中把整体的各个部分,各种特性和各个方面联系并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比分解前对整体有更进一步的认识的目的。
抽象是在头脑中将事物的有关因素与无关因素区别开来,把有关因素中最本质的因素抽出来。
概括是在头脑中把抽象出来的各种现象或现象之间的共同因素结合起来,并推广到同一类事物上去的过程。
抽象和概括是在分析与综合大量事物或现象的基础上进行的,由此可以总结出适用范围较广的结论,从而建立模型,概念,规律与理论。
2,科学推理的主要内容。
答:科学的推理是根据一个或一些已知的事实或结论,推出另一个新的结论的思维形式。按照思维进程的不同,可分为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类比推理;归纳推理是由一些个别性的结论,推出一般性规律的方法。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性的结论推出个别性的结论,类比推理是从个别性的结论推出个别性的结论。
3,物理创新思维的主要特点。答:新颖性,灵活性,综合性。
4,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答:32页
5,联系生活,技术,社会实际的原则。36页
6,运用讲授法要注意的问题47页
7,分层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56页
8,物理教学资源的特点。答:多样性,独特性,价值潜在性。
9,如何开发与利用实验室的教学资源。64页
10,演示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答:1,要有明确的目的,演示实验运用于课堂教学的不同环节,有不同的目的,因此有不同的要求。2,要明显和直观。(1)演示的现象要明显,(2)仪器简单,过程明了,(3)多种感官并用,提高感知效率。3,要安全,可靠,确保成功。(1)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2)确保安全,(3)正确对待演示中的失误,切记弄虚作假。4,要有启发性。演示实验能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变抽象为形象,但他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观察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其更好的认识物理规律,培养兴趣,发展能力。
11,物理实验教学的作用。
答:1,实验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欲望,2,实验能为学生创设生动的物理学习环境,3,实验能发展学生的能力,是学生掌握科学方法,4,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12,常用教学策略。答:50页
13,请说明物理概念是发展变化的(举例)。141-142页
14,如何在物理概念教学中使学生明确建立概念的事实依据和研究方法。答:148页
15,启发-引导模式。答:38页
16,说课与上课的区别与联系(99页表格)
17,请说明物理规律具有近似性和局限性。168页
三:论述
1,启发-引导教学模式的含义,程序,特点。38-39页
2,探究教学模式的含义,程序,特点。41-42页
3,课题研究模式的含义,程序,特点。43-44页
4,说课的基本内容。97-98页
5,教学设计的内容。80-81页
6,物理概念教学的过程。(物理概念教学的基本环节)。
答:1,创设学习物理概念的情境,2,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建立物理概念,3,选择具体问题,运用物理概念。
7,物理规律教学的过程(物理规律教学的环节)。
答:1,创设物理情境,形成科学问题,2,实施科学探究,促进知识建构,3,讨论物理规律,理解物理意义,4,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篇: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0944612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学分:2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预修课程:古代汉语 现代汉语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
内容简介: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视为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开设的选修课,本课程讲授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演进、教学理论、特点、教学规律、总体设计、教学原则、课堂教学教学方法和测试方法以及一般的语言教学规律和各种教学理论、方法,并把文化因素、语用规则纳入对外汉语教学的范畴之内,从而使从事这一事业的有关人员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掌握其教学规律和方法,最大可能地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效率。
教材及参考书:
《对外汉语教学发展概要》吕必松著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刘珣主编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1997年出版
《对外汉语教学课程研究》李杨主编编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1997年出版 《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周思源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