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教学概论5篇

时间:2019-05-12 22:21: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二语言教学概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二语言教学概论》。

第一篇:第二语言教学概论

第二语言教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一、学科性质

1、学科定位

(1)对外汉语教学(Teaching Chinese to Foreigners):指教师将汉语交际技能及相关汉语知识传授给海外非母语者的过程。

(2)狭义应用语言学:主要指语言教学,尤其是指第二语言教学或外语教学。(3)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一种,是应用语言学(applied linguistics)的一个分支。

(4)汉语国际教育(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应“汉语走出去”国家战略提出的新名词,是狭义的对外汉语。

2、对外汉语教学的3个含义

(1)教学:教师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1996《现代汉语词典》)。这个教学过程分为四部分:总体设计、教材编写、教学实施、测试。(2)学科

A、对外汉语的基础学科: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对应学科理论基础包括语言学理论、心理学理论、教育学理论。B、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一方面是理论研究,即对3门基础学科的理论进行研究,并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实践,建立本学科的理论范畴;另一方面要重点研究“教什么、如何学、怎么教”这三大问题,研究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什么(教学内容—语言学)怎么教(教学理论和方法—教育学)

如何学(习得理论和认知心理—心理

学)(3)事业 A、加快孔子学院建设。(孔子学院是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

B、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建立师资培训全球网站,开发多媒体培训课件,提供在线培训辅导,通过网上网下、境外境内相结合的方式,大幅度提升师资培训规模和质量。二是将“对外汉语”提升为二级学科,支持高校建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专业硕士,并增加推荐免试招收硕士生名额,实行本科定向招生,将人才培养与使用直接挂钩。三是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的对外汉语、外语、中文、教育等专业在校生和毕业生资源、坚持向社会公开招聘志愿者教师,积极从海外留学人员和华人华侨中招募志愿者教师。四是在海外推行汉语师资能力考试、培训和认定,与国外相关机构联合培养海外教师,支持各国开设培养汉语师资的相关专业或课程,增强海外师资队伍自身发展后劲。五是重点建设若干个“国家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并选择一批中学和社会机构,建立“汉语国际推广中小学师资

实习基地”。)

C、大力推进教材编写和发行体制创新。(一是尽快开发出多媒体和网络教材。二是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实行招标制度,提高编写质量和效益。三是根据各国实际需要,帮助其正规教育系统设计汉语教学课程、教学计划和大纲,制作多语种的“海外大中小学优秀教师示范教学电教课程”。四是加大面向社会大众的应用型、普及型教材的开发力度,更新世界主要语种的汉语广播教材。)D、构建全球汉语网络平台。(网络孔子教育平台、汉语学习网)E、改革与创新汉语考试。(SHK考试,实现机考、纸考、网考三结合的考试方式)

二、语言学习的基本概念

1、第一语言:指孩子最早习得的语言,也就是从父母或周围其他人那里自然习得的语言。

2、本族语:指本民族的语言。

3、母语:传统是指本国或本民族的语言,按国籍来分。(移居海外未取得国籍的中国公民,首先习得居住国的语言非母语;而取得国籍者虽先习得本国语但并非母语。)

4、第二语言:指在第一语言之后再学习的其他语言。应用语言学领域里,通常把第一语言之外的语言统称为第二语言。A、非本国语(外国语、外语):外国语言。B、非本族语(外族语):指本民族之外的语言,包括其他民族和其他国家的语言。C、非本地语(他方言)

5、标准语:全民族的交际工具,具有规范性,是一个民族的共同语,通常是由本地区适用范围较广的方言发展而成。

6、族际共同语:多民族国家之间的共同交际工具,如美国、俄罗斯、中国······

7、目标语(目的语):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不管是什么语言,不管是第一语言、第二语言、母语、外语、本族语······只要学习者正在学习,都可以称为目标语。

8、双语:一个人能够掌握、能同样熟练运用的两种。当第二种语言达到比较熟练的程度时可以成为双语。

9、习得:指从周围环境中通过自然学习获得某种能力。没有非常明确的学习语言的意识,没有专门的语言教师,在自然环境中,通过语言交际活动潜意识地获得语言的过程。

A、强化论——斯金纳 B、传递论——奥斯古德 C、内在论——乔姆斯基 D、认知论——皮亚杰

10、学习:指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训练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多数情况下,学习是指专门场所由专门教师实施的专门教学,应有教学计划、教材、教学实施和测试。

学习等级(加涅):由低级到高级

A、信号学习——巴甫洛夫经典性刺激反应实验 B、刺激—反应学习——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实验 C、连锁学习

D、多种辨别学习E、言语联结学习F、慨念学习G、原理学习

H、解决问题的学习

11、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的差异

A、主体:第一是幼儿,第二是成年人。

B、动机:第一天然、出于本能,第二为求职、考试、文凭等。C、坏境:第一自然环境、语言生活,第二课堂、时间有限。

D、方式:看、听、模仿,把母语和慨念以及慨念之间的关系联系在一起进行学习,第二常常通过母语来联结慨念和声音的关系。

E、教育者及相关因素:第一教育者多为亲属,有感情,重内容;第二教育者为教师,重形式,注意偏误。

F、过程:第二没有前语言和单词句阶段,语音学习和词汇学习同步进行,词语学习和句法学习几乎同步进行。G、文化

三、第二语言教学

1、特点:(1)以培养目的语交际能力为目标;(2)以技能训练为中心;(3)以基础阶段为重点;(4)以语言对比为基础;(5)与文化因素相结合;(6)集中强化的教学方式。

2、目标:培养出能用目标语进行交际的人才。具体到对外汉语教学,就是培养出能用汉语进行交际的人才。

3、类别:(1)汉语预备教学;(2)汉语进修教学;(3)汉语言本科教学;(4)对外汉语本科教学;(5)对外汉语教学方向的硕士生博士生培养;(6)汉语国际教育。

四、基础学科和相关学科(体系)

1、*语言学

2、*心理学

3、*教育学:(1)教育学理论是第二语言教学的基础,一般教育学理论的方法、技巧、手段,都适用于第二语言教学;

(2)目前为止,全世界第二语言教学的效果,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处理好知识和能力之间的关系,过分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忽视语言技能和交际能力的培养;(3)传统教育观“以教师为中心”,后出现“以学生为中心”,第二语言学教学出现“双主体观”,认为教师是教育行为的主体,学生则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现代教育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双主体协同活动的过程;(4)第二语言教学法多使用任务型教学法,基于交际任务的教学法分为三阶段:任务前(准备阶段),任务中(学习者在课堂上完成虚拟情境中的交际任务),任务后(教师讲评)。<造句、替换练习和句子变换等练习不属于交际任务>

4、神经心理学

5、社会语言学:《国际汉语教师标准》提出教师要掌握的7个基本慨念范畴:语用及语用能力,会话结构,合作原则,礼貌原则,格莱斯的会话准则,得体性原则,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分类。(1)交际能力:

a、美国海姆斯(合语法性,可接受性,适合性,可能性);

b、卡纳尔和斯威恩(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段能力,策略能力)(2)会话策略:受话者如何理解说话人的言语行为的含义,明白说话人的示意。(3)a、合作原则(格莱斯):质量准则(不说自己认为不真实或没有证据的话)、数量准则(提供信息要满足会话目的)、相关准则(所说的话必须是相关的,不能答非所问)、方式准则(表达上要简明、有条理,避免模糊和歧义)。b、得体性原则(利奇对格莱斯的合作原则进行补充和发展):得体准则(使他人受损最小,受惠最大)、慷慨准则(使自身受惠最小,受损最大)、赞誉准则(少贬低多赞誉他人)、谦逊准则(多贬低少赞誉自己)、一致准则(减少双方分歧,增加一致)、同情准则(减少对别人的反感,增加同情)

6、跨文化交际学: A、语言交际

B、非语言交际:体势语

C、文化交际过程:蜜月期(2-3个月)、挫折期(4-5个月)、逐渐适应期(4-5个月之后)、接近或完全复原期(半年之后)

第三章第二语言习得

一、第一语言的作用与对比分析

1、提出:1957年,美国语言学家罗伯特拉多博士(Dr.Robert Lado)

2、语言学基础:结构主义语言学(structural linguistics),对语言进行静态分析;

3、心理学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behaviouristic psychology)的迁移理论(transfer)。

4、理论:拉多认为,第二语言的获得也是通过刺激、反应、强化而形成习惯。但与第一语言习得不同的是:第二语言和第一语言不同时,学习者会借助第一语言的一些规则,这会产生负迁移作用,也叫做干扰。而且他认为两种语言最不同的地方,学生最难掌握,相同的、类似的地方则比较容易掌握。因此他主张对第一语言和目的语进行语音、语法等方面的共时的对比,从而确定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预测学生有可能出现的错误。

5、对比等级(埃利斯):p77

6、程序:(1)经典程序:描写、选择、对比、预测;(2)针对教学和习得的对比程序:发现、选择、对比和解释、教学。

7、发展:(1)回避:学习者故意不使用某个语言形式;(2)相似等级:基于语言表层结构提出,指两种语言中对应的语言点表面相似,实际有一些区别,当这两种语言间存在这种“决定相似度”时,干扰更可能引发偏误;

(3)干扰:一种学习者学习和表达的策略。(科德提出,当一语跟二语相似时,一语可以用于二语的发展,促使学习者更快地沿普遍语法的路径前进,是对母语的一种“借用”,是一种学习策略,他建议将“干扰”重构为“调解”。)(4)迁移

二、偏误分析(跟母语干扰有关,还跟目标语泛化相连,偏误分析成为中介语研究、习得顺序研究重要的组成部分。)

1、偏误、错误、失误的定义

2、偏误分析的步骤:(1)语料收集和选择

A、自然语料(作文、对话录音等)

B、非自然语料(语音、词汇、语法练习等)C、两者结合(语料库:汉语语料库如北大、中山、济南······)(2)偏误识辨(规律性偏误、偶然失误、结构式偏误、语用偏误)A、区分“失误”和“偏误”:前者一时疏忽引起,后者缺乏语言能力造成。区分标准:一是出现频率多少,偶尔出现可能是失误;二是生成者能否自己纠正,可自纠是失误。

B、区分“显性异常(偏误)”和“隐性异常(偏误)”,显性在形式上违反句法规则,如“他破了杯子”,隐性无语法毛病,但放在上下文或语境里有问题。(3)偏误点的确定与纠偏。(4)形式分类:

A、从传统的语法范畴(词类、句子成分、句式)等入手进行分析。如“我旅行中国”(不及物动词带宾语)。

B、从标准数学范畴入手,对比偏误形式跟正确形式,概括二者区别。(误加、遗漏、错位、误代、杂糅)

(5)偏误探源:主要解释偏误产生的心理原因。(6)偏误评估(是否影响交际)

3、偏误类别与原因:

(1)语际偏误:由母语负迁移引起的偏误,又称“干扰性偏误”或“对比性偏误”,是对比分析的重要内容。

(2)语内偏误:指第一语言内部的发展偏误,又称“目标语规则泛化偏误”、“发展性偏误”。

(3)训练偏误:因为教科书、词典编写不恰当或教师讲解不好而引发的偏误。(4)认知偏误:因人的认知能力跟某种语言规则产生矛盾而出现的偏误,又称“普遍偏误”。

4、偏误分析在汉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语音偏误(多出现于初级阶段,语音偏误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提高辨音及书写拼音的能力,掌握相关的语音知识。)(2)词汇偏误(任何阶段都会出现)(3)语法偏误(研究最多)

(4)汉字偏误分析(汉语习得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中介语(指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构建的、既不同于母语又不同于目标语的一种语言知识系统。它是逐步接近目标语的一种发展阶段。)

1、提出:1972年,二语习得专家塞林格,标志着二语习得研究的根本改变。

2、科德1978年提出两种中介语连续体(语言再建构):(1)重构型连续体,学习者逐渐用目标语规则替代母语规则;(2)重建型连续体,学习者以习得母语方式逐渐创建出目标语系统。

3、特征:可塑性、动态性、系统性

四、输入、输出与互动

1、定义

(1)语言输入:指为学习者提供的单向的语言信息,这信息构成了一种单向的输入环境。

(2)语言输出:言语行为的表达。

(3)互动:至双向的语言和交流,如师生之间、学习者之间构成了语言习得发生的互动环境。

2、自然环境下的输入与互动(1)外国式语言:本族人对外族人说的话语,实质为了使交际顺利进行下去,使双方能够产生理解互动。

A、特点:a、语法规则范围内的简化。如跟外国人说汉语时,语速减慢、发音小心清楚、词汇简单、句式多为是非句和选择句。b、不合语法的简化。B、种类:a、仅由互动环节组成(没有形式简化,出现频率最高);b、由互动调节和合语法的输入调节组成(没有不合语法的简化);c、由互动调节以及合语法和不合语法的输入调节组成(出现频率最低)。

C、使用环境:a、操非本族语者二语水品低;b、操本族语者认为自己处于较高地位;c、操本族语者先前有很多说外国式语言的经验;d、会话是自然发生。D、语言调节的方式:a、退化。无意识地退回到儿童期习得语言阶段。b、相配。估价学习者语言系统,模仿其中的语言形式。c、意义澄清。根据学习者的反馈(比如迷惑的眼光)来简化、解释话语、避免交际失败。(2)话语与互动

A、话语研究:主要考察学习者和操本族语者共同参与的语篇。

B、互动:指沟通、理解发生困难时,交谈双方必须依据对方理解与否的反馈,进行诸如重复、解释、核实、改变语速等语言上的调整,进行意义协商,调整的结果导致语言输入变得可以理解,从而促进习得。

C、a、修正策略:简化词汇、附加身势、翻译、外国式语言······b、澄清意义:放弃对话题的控制(你说吧),选择突出的话题(新疆,你知道吗),检查理解度(有问题吗,明白吗?),转换句子结构和问话点。c、其他手段:放慢语速、重复话语、强调关键词等。

3、课堂情境的输入和互动

(1)教师的教学语言有双重性特征:既是教学媒介语,又是学习者的目标语。(2)课堂教师输入语言必须不断变化,体现出动态性特征。(3)语言课的教师语言的特点:

一是在所有语言层次上都产生形式调节,如语音(放慢语速、发音清楚、夸张、重音等)、词汇(其它语言的词汇、近义词替换、释义等)、语法(省略、扩展)。二是在语法规则内进行调节。

三是经常出现重复、鼓励、刺激、扩展等。

(3)课堂话语分析——三段话语:即教师引发、学生反应、教师反馈的交流。

4、输入、输出和互动促进二语习得的方式:(1)输入强化;(2)高频输入;(3)可理解输入和“i+1”原则;(4)摄入与输出;(5)建立垂直结构。

5、输入、互动提高二语习得效率的方法(Ellis):(1)针对学习者的大量输入;(2)学习者必须用二语表达感想;(3)学习者独立控制命题内容,如控制话题选择;(4)坚持“此时此地”原则,至少在开始的时候;(5)言语演示由学习者和操母语者/老师共同完成;(6)接触大量的指示;(7)接触大量的“扩展”言语,如要求分类、确认、解释和扩展;(8)有机会无拘无束地实践,提供机会尝试运用新的语言形式。

五、学习者个体差异

1、年龄与性别

2、智力与语言能力*

3、认知方式*

4、态度与动机

5、个体与情感过滤

6、成功语言学习者的特点

六、语言普遍性假说

1、普遍语法——乔姆斯基

2、类型普遍性——格林伯格(1)实质普遍性(2)形式普遍性(3)蕴涵普遍性

第四章教学资源建设和运用

一、纸质教材的编写的使用

(一)教材分类(从三方面探讨)

1、课程设置:它可分为技能类和知识类,这是教材分类的基本依据。因而教材也可分为这两大类:

(1)技能类课程(培养交际技能):汉语交际技能一般包括汉语技能和专用汉语技能,相应的课程为通用汉语和专用汉语。

A、通用汉语教材编写分为两大类:综合技能训练(包括语音、词汇、语法、汉字要素和听说读写技能)、专项技能训练(读写或听说),此外还有单项技能训练(如《汉语会话301句》)

B、专用汉语:职业性专业汉语(商务汉语、酒店汉语、旅游汉语等)、教育性专用汉语(医科汉语、经贸汉语、人文汉语、社科汉语等)(2)知识类课程(教授系统知识):

A、语言知识课程(现代汉语、汉语概论、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B、其他知识课程:文化知识课程、专门知识课程

2、系统参照:教学环境、教学类别、教学对照、教学期限、教学形式

3、组织结构(分类的重要依据):编写纲目(语言结构、交际功能、交际话题、交际场景、课文、文化)、单元划分、推进模式(直线式、螺旋式)

(二)教材编写原则:科学性原则、实用性原则、适合性原则、趣味性原则、系统性原则

(三)教材使用方法:熟悉学习者和教材、活用教材、善用其他教学资源。

第五章语言测试和成绩分析

一、测试成绩分析

1、平均数:又叫算术平均数、均值,计算方法用数字总和除以数字个数。

2、中位数:在一组数据中居于中间位置的数值。如果有奇数个数数据,那么中间的那个数据就是中位数,如果偶位个数,那么最中间的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就是中位数。

*在正常情况下,平均分和中位数应大致相同,若相差太大,说明该测试有问题或者相关情况下不正常。

二、语言测试的原则

1、针对性

2、可靠性:又叫信度,在测试方面,可靠性指测试结果的稳定性。(同一篇作文,a给90分,b给90分,说明评分具有信度,如果b给70分,说明没有可靠性)

3、有效性:又叫效度,指测试是否能达到测试的目的。(如试题要考什么,有没有考出要考的东西)

4、实用性

第二篇: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难点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难点

11外汉1 汪甜甜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汉语。毋庸置疑,任何语言作为第一语言或母语进行学习都不会存在太大的困难,然而作为第二语言,尤其是汉语这一普遍被认为较为难学的语言作为第二语言,总会存在许多的问题。因此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也就存在着许多难点。

当然,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老师们可能经常会告诉那些学习汉语的学生:不要认为汉语很难。任何事情一旦你觉得它很难,那么即使它很容易你也会存在心理障碍。当然,我承认从某些方面来讲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你可以告诉学生汉语没有法语中那么多的动词变位需要记,也没有德语那么多的阴、阳、中性单词需要区分,但是对于大部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来说,他们在听过无数人陈述汉语是最难学的语言以后,已经形成了这一条件反射,这时候再让他们相信汉语不难学几乎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当他们已经开始了一段时间的汉语学习以后。

所以我们不能单单依靠学生自身的心里调节来解决问题,更要通过对于难点的梳理和讲解使学生彻底了解和掌握这些难点。接下来,我将就语音、字词和语法三个方面来分析其中的教学难点并就其中的部分难点简单讲一下个人解决方案。

一.语音方面的教学难点主要包括声调、拼音和音变三个方面。声调方面的第一个问题是难以发出四声。汉语声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而许多其他的语言,如英语、法语等语言来说,只有整个句子的句调,例如问句尾音上扬等,而不存在单个字词的声调。这就给许多母语没有声调的学习者带来巨大的困难,他们很难准确地发出四声调值。对于初学者的这种情况,可以用四声手势在上课进行声调练习的时候多加提醒。然而第二个问题就随之而来了,许多学习者在学习了一段时间以后仍然会发不出调,当然,通常来说一、三、四声没有太大的问题,问题最明显的是二声声调找不准基调,因为二声要求上扬,许多学习者容易感到困惑的是从哪里开始上扬。我对于这些学者采取的一个方法是用一声做比较,比如你想说“十”,你现在心里念一个一声的字,如“一”,然后再接上自己想说的,让他们连城“一十”,有了“一”做基调,就容易发出二声了。

拼音方面的第一个问题是送气音和不送气音的区别。汉语里面的p、t、k、c、ch、q都是送气的,b、d、g、j、z、zh是不送气的。但是许多语言的送气与不送气规则存在略微差异,如果仅是这样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例如对于母语是英语的学习者讲到送气,可以用英语中的字母s举例。但是对于许多语言,就单个字母来说,根本就不存在送气这一说,例如法语中,p、t、k、c、q都是不送气的,所以对于法语为母语的学者,单讲一个字母送气就会比较困难,这也是许多法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经常把te发成de的原因。但是法语中一些字母组合是有送气音的,例如ch就与汉语拼音中的sh相当接近,可以通过举一些字母组合的送气音来引入到汉语单个字母的送气音。对于其他的语言,也可以通过这个方法进行尝试。第二个问题是前鼻

音和后鼻音问题。当然,这个问题即使对于许多汉语为母语和第一语言的学者来说也是很大的难题,突出表现在-en和-eng上。值得庆幸的是这个问题不会对平常的生活和学习产生太大的影响,因为即使你说的时候分得不是很清楚,听者也能分辨出意思,因此这个问题可以在长期的操练中慢慢改善,只要学习者能够记住并区分出带这两个音的字,就可以解决该问题。

关于音变可以说是学习者最头疼的问题。轻声和儿化相对来说不是太困难,但是变调就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了,因为规则太多了,记到最后一团乱还是不会用。因此个人编了一个小口诀用于简单记忆:三三相连变二三(你好),三个三是二二三(演讲稿)。“一”“不”遇四变二四(一共、不是),“一”没遇四全变四(一生)。口诀主要讲的是比较明显的变调,但是对于“上声+非上声→半上+非上声”等变调较为不明显的,个人认为不适合初期阶段的学习者。对于中高级阶段的学习者也不必过于苛求,因为要从人耳上分辨出24与34间的细微区别还是过于困难,相信通过长期的汉语会话,中高级学者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也能自己进行变调。

二.字词方面的教学难点主要包括汉字的认读与书写、同义词与近义词、带有历史文化特色的词语、成语与熟语等四个方面。留学生经常说汉语难,因为“如果是英语,只要你说出来,我就能写出来,即使是一个我没见过的生词。但是汉字不可以。”汉字作为表意文字,与英语等表音文字最大的区别就在这里,这也给汉语学习者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个人建议可以把一些学生认为比较难的字编成故事的形式

讲给学生,故事最好既能表达该汉字的意思,又能体现该汉字的写法,让学生在一种相对较为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习得汉字。

第二,汉语中还有许多的同义词和近义词,学习者通常会不知道如何选择。现在的许多教材都采用中英文互译的方法来解释词语,这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学习者在同义词和近义词的使用上带来困扰。例如刘珣在《新使用汉语课本2》中写道:得——to need, must, to have to,一定——must, surely,学习者就会在must的层面上感到迷惘,这两个词是一样的意思吗?再比如有一天一个留学生问我:“想是think,感觉是think,它们一样?”,这就是课本的简单注释造成的误解,所以需要教师给出具体的语境来进行区分。当然,这是很考验教师教学能力和知识掌握水平的,一些我们平时不注意的问题对于学习者来说可能会是难点。比如六六就在《蜗居》中借海萍的口写出:“戴”与“穿”的区别在于“穿”是每个人都必须的,比如衣服、裤子,而“戴”并不是必须的或者每个人都有的,比如帽子,男子成年以后才有的。而袜子在古代是必须的,所以用的是穿。所以对于同义词和近义词的分析需要我们平时多加关注和积累,给学习者具体的语境进行区分。

第三,现代汉语中保留了许多带有鲜明汉文化色彩的词语,如贵姓、令尊、家母、有喜等,其教学的难点在于词义的模糊难以把握和运用方面。个人建议可以简单讲解以后让学生利用这些词语进行分角色扮演一段小剧,让学生在娱乐的氛围中自己慢慢去体会和掌握。

第四,汉语中有丰富的成语和熟语,例如:缘木求鱼、刻舟求剑、竹篮打水一场空、说曹操曹操就到等,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述与

成语有关的故事的方式来解释成语,然后在造一些句子让学生进行辨析和理解,最后通过练习让学生加以掌握。

三.相信语法无论对于哪一种语言来说都是最复杂、最难掌握的部分。汉语语法的教学难点主要包括虚词、大量的量词、离合词、兼类词、语序和句式辨析等五个方面。第一,汉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可以说这是汉语相对于其他语言比较容易的地方,但是同时用以表达语法意义的虚词也成为了汉语教学的一大的难点。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虚词中相对而言连词和语气词比较容易掌握,而介词和助词就成为了学习者巨大的障碍。比如的、地、得的使用应该如何区分,什么时候用哪个,甚至什么时候可用、什么时候可不用、什么时候可用可不用,相信连很多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也感到头疼。

第二,大量的量词是汉语的独特现象,例如:张、片、双、只、碗、件、条等。其教学的难点在于量词过多导致教师无法系统地将所有的量词归纳和梳理起来,学习者在使用过程中总会不知所措。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进行归纳。但是主要还是要依靠大量的操练,让学习者更多地接触和使用这些量词。

第三,离合词这个问题可以说许多汉语为母语的人都不会去注意,但它却成为了汉语为第二语言学习者遇到的一大难题。比如:唱歌、见面等,学习者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说“我们有一次见面”而不是“我们见过一次面”。而离合词也是教学中一大难点,由于离合词实在过多并且无法系统地进行归纳或者总结,给我们在教学上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第四,兼类词是汉语学习者异常头疼的话题。由于一个词常常具有多种词性,因此这个词往往具有多种功能。例如“方便”,即可以做谓语,又可以做定语和主语,作谓语既可以带宾语,又可以受程度副词修饰,具有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多种此类的语法特点,让外国学生难以准确地把握词性和用法。关于这一点,我的建议是在这个词的每一种词性和用法下给出一个例句,让学生记住例句,那么举一反三也不会太难,当然,有些兼类词的词性和用法实在太多,用例句似乎也就不可行了。

第五,汉语中表达同一含义的句式可以有多种,不同句式间的差异和使用成为汉语教学的难点。例如“把”字句,学生即便已经理解和掌握了把字句,但在日常生活中也不会去使用。当我们说“我把课件发给你”,他们会选择使用“我发给你课件”而不是把字句。再比如他挥手、他挥了挥手、他的手挥了挥手、他把手挥了挥这几个句式,学生就无法理解其中的细微差异,也就不会进行适当的选择和使用。这时候教师可以给出具体的语境,比如赵薇在《离别的车站》一曲中唱道:我早已把手儿挥断挥断。让学生体会用“把”与其他句式的区别。

参考文献:

刘珣《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简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3 刘珣《新汉语使用课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0 陈昌来《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推荐文献:(逸夫图书馆可查阅)刘颂浩《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盛炎《语言教学原理》,重庆出版社,1990 章兼中《国外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陈枫《对外汉语教学法》,中华书局,2008 周小兵、李海鸥《对外汉语教学入门》,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第三篇:第二语言学习心得

学院: 国籍语言文化学院 专业:

学科: 国籍:越南

姓名:潘明玄

第 二语言学习心得

摘要:二语习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许多相关的因素,人们普遍认为第一语言对二语习得有重要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好的影响,及所谓的正迁移,另一种是起阻碍作用的影响,及所谓的负迁移。第二语言是按照一定的顺序以一种特定的方式处理语言数据。行为主义者强调外在环境因素和第一语言的干扰,自然路线强调学习者内在因素导致语言习得。关键字:第二语习得 交流 人际关系

二语习得不是一个整齐划一可以预测的现象,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知识不只是采用同一种方法,二语习得是由学习者和学习环境两方面有关的多种因素而产生的,这两方面的各种因素互相影响导致了二语习得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我们认识到这一点是很重要的,不同的学习者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中采用不同的方法学习,不过,虽然要强调语言学习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但是只有二语习得可能具有相对稳定和概括性才会引起研究者的兴趣。如果这种概括性不是对于所有学习者,至少应该是大多数,“二语习得”这一概念就是用来概括这些一致的方面,这本书同时考察习得过程不变的和具有明显灵活性的因素。老师们认为课堂教学在二语习得中至关重要,最好讨论它,是因为它和以前讨论的许多问题有关,必须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课堂教学对学习顺序的影响,一是对学习速度的影响,现在几乎没有直接对这两方面进行的研究,多半是因为教育学认为教学可能可以把这两个方面都决定了。早期有人指出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时可能遵循大致不变的顺序,这可能是使用相同的学习策略的结果,而学习策略是人类语言能力的一部分。另一种可能是学习者恰恰在学习的某一阶段准备习得这一阶段输入的语言特征的结果。如果二语习得是某些只有在语言环境引发下的“语言习得装置”的结果,那么必须认为学习者有自己的大纲,这一大纲或多或少的受外界的影响。可是如果二语习得是关注输入中常出现凸显的的特征的结果,那么二语习得可能会有很多个大纲,并且课堂教学所提供的特定的输入会影响第二语言语法的习得顺序。少有的几个对于课堂教学对习得顺序的影响的研究证明自然的习得顺序不会改变,可是不排除课堂教学有多种形式,也不排除发展顺序受一些形式影响而不受其他形式影响可能性。目前的研究还没有考察在最佳情况下使用最好方法的情况,也有这样的可能,就是自然习得顺序反映了一种特殊的语言使用情况,即自由随机的谈话,并且当考察这些对话时就能发现自然习得顺序。课堂教学可能不会轻易影响这种语言使用,但可能会帮助其他类型的,如有计划的演讲和写作。这一观点和二语习得中的语境变体相一致,课堂教学可能在一些情况下为学习者的表现提供帮

助,而其他情况下却不能。不管课堂教学是否影响学习顺序,他可以加快整个学习进程促进二语习得,接受课堂教学的学习者比不接受的人学习快,众多的课堂学习者证明了这一点,即使课堂学习的第二语言知识不能立即应用于随机对话,但是它不久一旦在这种交流中有机会用到第二语言知识,那么学习的知识就会派上用场,课堂教学有很强的滞后效应,也有许多研究证明了课堂教学加速了二语习得 二语习得是和第一语言习得相对的,他研究学习者在母语习得后怎么学习另一种语言,语言学习的研究开始于第一语言的习得研究,二语习得的方法论和探讨的许多主要议题都追随第一语言习得研究,所以一个关键的问题就体现了二语习得和第一语言习得过程相同或不同的程度,这不奇怪。二语习得涉及到语言学习者需要掌握的所有语言方面的内容,但是,关注的是学习者怎么掌握语法的次系统,比如否定句、疑问句,或者词素,如复数、定冠词、不定冠词。研究者常会忽视其他语言水平单位的学习,如很少关于第二语言语音,几乎没有关于词汇的习得。仅仅是最近,研究者才开始关注学习者是怎么获得语言交际能力的,也才开始考察学习者是怎样使用他们的知识表达意愿和情感的。(实用的知识)所以,这本书所涉及的大部分是二语习得句法和词法方面的内容,必须承认这是一个缺陷,许多研究者现在承认不仅研究二语习得的其他方面比较重要(特别是参与对话能力的获得),而且语法习得的其他方面也很重要。在语言研究中能力和表现往往有很大区别,能力是由语言规则在脑中的图像组成,语言规则构成说话和听话者的内部语法。表现由语言的理解和输出组成,语言习得研究——不管是第一还是第二语言习得——都对能力怎么发展感兴趣,不过,因为我们不能直接考察学习者内化的规则,我们必须考察学习者的表现,主要是输出,学习者的输出内容为我们考察内部规则提供了一个窗口,所以,就某种意义来说,二语习得研究就是关于输出的研究,它要看学习者实际说出的话,这些被看成是学习者脑子怎么想的证明,有一个主要的问题研须搞清楚,即能力在多大程度上由输出推出。学习过程可能是认知的或者是语言学的,认知学习过程可以分为三类:用于内化新的第二语言知识的学习策略;学习者使用他现有的第二语言知识的输出策略;学习者想表达他力所不能及的内容时采用的交际策略。这些策略在本质上是调节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的。语言学的学习过程包括学习者天生就具有的语法普遍规则,他们为学习者提供学习的起点,那么我们的任务是考察输入以发现那些目标语规则是普遍的,那些是特有的。二语言习得受学习者第一语言的影响非常之强,这是一个非常盛行的看法,最支持这样看法的是学习者在说第二语言的时候都有一个“外国”口音,当一个法国人说英语时,他的英语听起来像法语,学习者的第一语言也影响其他语言成分的学习如词汇和语法,这可能缺乏直接的证据,但是多数语言学习者和教师将验证它。第一语言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是负面的,这也是一个比较盛行的看法,认为第一语言阻碍第二语言的学习,第一语言的特征会迁移到第二语言,事实上第二语言学习过程常常被看成是战胜第一语言影响、慢慢用目的语的特征来代替侵入第二语言的第一语言特征以的最大限度的接近目的语的过程。如果按盛行的看法,第一语言干扰第二语言的习得,那么二语习得研究怎么确定母语的作用呢?研究资料的显示相当不认同第一语言普遍存在于二语习得,另一方面却支持了上面所说看法: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我们可以说学习者的两种语言永远不会和谐相处,而是不断的斗争,这一斗争不只是限于认知时间,还持续到整个学习记忆知识阶段。

我们都知道在正式的学习中,智力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强有力的预测者,但在自然习得语言过程中尤其强调交际、口语等方面的时候,智力的作用就没有这么明显,也没有证据证明智力会影响自发语言运用中的习得路线。

我学汉语已经快四年了,我觉得学习这门语言不像其它学科,最重要的是与人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如何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在面对自己不会说的内容时不要害怕,要勇敢的去面对,勇敢地向别人学习。我在学习汉语过程中我发现我不仅把我的第二语言学好了而且我也交到许多好朋友,这些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另外我们需要对母语与汉语进行对比,找到其中的不同之处,不断的重复不断的学习才行。

总之,“二语习得”就是在自然或教学中学习非母语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过程,它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用知识,但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形态句法了。

参考文献;Rod Ellis, 第二语言习得概论

http://hanfangxia22.blog.163.com/blog/static/***81540602/

第四篇:浅谈学习第二语言教学感悟

浅谈学习第二语言教学感悟

摘要:本人从教至今,曾从事英语教学工作,现从事汉语教学。在教学期间,经过对比发现汉族学生学英语和少数名族学生学习汉语,其实都是第二语言的学习,在实际教育工作过程中,我体会到汉语教学和英语教学的共同之处及互补之处。随着英语学习的白热化,少数名族学生学习汉语成为了工作、学习的必需工具。为了更好的学习汉语借鉴英语学习方法极为重要。

关键词:第二语言教学;汉语;英语

一、当今社会汉语学习及英语学习现状

汉语是我国各民族交流思想和文化的工具。新疆是以维吾尔族为主的多民族地区,为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大批精通双语的少数民族建设人才是非常必要的。但在双语学习过程中,汉语学习的问题较大。几十年的实践表明为少数民族学生制定的这一“小学一年级到高中毕业时达到汉族中学二年级的汉语水平,入大学后可直接用汉语听课”标准实际上尚未达到。主要问题是民族学生考入大学后,学生的实际水平达不到直接用汉语听课用汉语思维的程度。为了尽快地缩小民族学生汉语水平的差异从而提高民族文化水平,大力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以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十分关心和重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汉语教学。几十年来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采取了积极措施,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逐年有所提高。随着现代新技术和自治区建设事业的迅猛发展,少数民族学生应尽快地掌握汉语,否则就无法摆脱“语言障碍’’与其他民族进行文化交流,实现双语化。在新疆这个多名族聚集的地方,无论何种名族都要学习汉语,以之成为重要的生活工作的基本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汉语言的学习,母语为主的少数名族聚居地区和民汉杂居区,汉语为主的地区汉语能力及教育环境有很大差别,随着中央对新疆的关注与支持,汉语学习在少数名族地区推广及普及,双语教学更是源远流长,在党和政府的相关政策下大力倡导和鼓励少数名族学习汉语,新疆也掀起了汉语学习的新热潮。但是由于汉语教学出台不久,因此在系统学习汉语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及困难,许多孩子在汉语学习的道路上走的并不顺利,汉语学习需要一个更有效的方法。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目前英语水平在社会交往及职业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于此同时,伴随着升学、求职的压力,英语学习逐渐呈现低龄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家长本着“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思想,都尽可能地让孩子们早早接触英语并开始英语学习。双语教学,即英语和汉语教学不断进步。

二、如何让学生喜欢或者自主学习汉语

汉族学生学习英语,少数名族学习汉语,同为第二语言的学习,如何让学生更好的学习汉语,在英语教学中对低段的孩子实行游戏中快乐学习,培养其兴趣,同理汉语教学也可适当借鉴。

首先,家长和老师首先都应该树立正确的观点,引导孩子“科学”学习汉语。着重对孩子汉语学习兴趣的培养,这包括三个阶段:一是建立自信,自信心是兴趣培养的基础;二是点燃好奇心,好奇心是保持兴趣的持续动力;三是获得持续的成就感,成就感是真实兴趣的保证。如果让孩子的学习过度依赖应试、物质奖励、避免惩罚、加分等外在动机,一旦外在动机稍微一减弱,孩子就不愿意再继续学习了。全面培养其听、书、读、写各方面能力,使汉语学习变成孩子的乐趣,而不是负担。让学生了解汉语拼音组合及拼读的规律,学生一旦掌握了这种方法,最终可以实现见到生字就会拼读、拼读从而识记生字、听到生字就会写的效果。这种方法能让小学生在汉语学习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在今后的学习中将终身受益。

其次给他们提供适合他们朗读的汉语图书,而这些图书应该是孩子可以读懂和理解的。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听和读是典型的输入过程,而说和写是输出过程。只有积累足够多的语言输入,才能够形成真实的语言能力。我们同时必须注意的是,提供给孩子的朗读和听读内容,一定要符合他们的能力水平,必须是他们能够理解的,这样才能有助于提升他们的汉语水平。

三、有效借鉴英语教学方法

1.鼓励并加强口语训练

双语学习书籍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听说训练内容,从听入门,通过说、唱、做,玩,先培养语感,培养兴趣,然后进入拼音教学。英语教学中也多次强调要求多听多说,不怕说错,就怕不说。

2.尽量用汉语组织教学

用汉语组织教学,可以烘托汉语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这一环节非常重要,是学生练习听力的良好机会,也是学生学习与模仿的途径之一。由于民语孩子未接处过汉语,因此在最初汉语教学时,可以用双语教学,即母语和汉语教学,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

3.用直观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听说环境

利用实物、图片、简笔画、幻灯片作为汉语教学的辅助工具,如汉语动画片,儿歌,从孩子的角度,从他喜欢的东西入手,激发他兴趣还能直观教学,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

四、家长成为有效的“助推器”

1.转变观念,适度放手,让孩子树立自主学习的观念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之师。要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家长首先要实现观念上的自我变革,为孩子自主学习提供观念支撑,这是孩子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保证。因此,要想培养好自己的孩子,家长首先要注重自我学习,提高认识,着眼现在,放眼未来。大力支持孩子学习汉语,给孩子灌输积极主动的学习汉语的思想,为孩子尽可能创造汉语学习条件,和孩子共同学习。因为,你的行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言传身教的效果会更显著。

2.遵循规律,注重方法,促使孩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谈到自主性学习习惯,当前小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一是上课精力不集中,爱做小动作,脑子爱开小差;科学证明小学生的注意力最多可以集中半个小时在一件事物上;二是对所学的知识不能做到课前预习;三是不能在复习的基础上做作业,有时不能按时独立完成作业,甚至作业质量不高;四是不能及时地进行复习巩固。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关。小学阶段的孩子由于年龄较小,自我约束和控制的能力较差,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往往会引起注意力不集中。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必须要遵循儿童的年龄特征和教育规律,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把培养孩子主动学习习惯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孩子的可塑性很大,比较容易养成良好的习惯,也极易形成坏习惯。

3.生活中,努力营造语言环境

提供适合他们朗读的汉语图书,而这些图书应该是孩子可以读懂和理解的。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听和读是典型的输入过程,而说和写是输出过程。只有积累足够多的语言输入,才能够形成真实的语言能力。必须注意的是,提供给孩子的朗读和听读内容,一定要符合他们的能力水平,必须是他们能够理解的,现今市场上也有许多适合双语学习者的录像、磁带、刊物。这样才能有助于提升他们的汉语水平。适当的汉语进行交流,让孩子多和母语为汉语的孩子接触,锻炼孩子的应变能力,家长要尽可能让给孩子多接触汉语,这样家长才成为孩子学习汉语的“助推器”。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读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2]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小学教学教法参考

[3]英语教学方法。卡尔维特的教育

[4]汉语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新疆少数名族双语教学与研究

第五篇:第二语言习得

第二语言习得的有关研究表明,外语水平很大程度取决于外语学习的起始年龄;外语学习开始得越早,就越成功。在我国当前条件下,小学英语教育要取得成功,英语教育工作者必须解决好诸如教学重点、班级规模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角度讨论这些问题对儿童学习外语的重要性。

一、沉默期与教学重点

婴儿出生后要经历八个月到一年的时间才开口说出第一个词。这便是儿童习得母语的“沉默期”。在此期间,婴儿通过“听”来建立语言能力;而成人也使用句法比较简单的“简化语言”(即可理解性语言输入,以使婴儿能够理解)。在通过“听”形成足够的能力之后,说的能力便自然地出现了。外语学习者也需要“沉默期”。

克拉申认为,它是使学习者建立语言能力的一个非常必要的时期。外语学习者需要一段时间的内在积累和消化,才能逐步培养第二语言的能力,然后才能够使用这种能力表达自己的思想。研究表明:外语学习中,进行过大量听力练习的学习者经过一段时间后,会比那些只进行口语训练的人的说话能力要好得多。②我国的英语学习者缺少的正是“沉默期”。从刚开始学习英语起,他们就要说出单词、句子,甚至对话。由于学习者的大脑中没有关于英语的任何积累,有些学生利用读音相近的汉字来替代单词发音,或者干脆用汉语拼音来拼单词发音以达到记忆的目的。这种汉语化现象给学生的英语学习带来的负面影响极大。而要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硬性禁止收效甚微;教师须尊重语言习得规律,改进教学方法。“沉默期”的缺乏还可能导致远期后果:学习者到了大学阶段,即使英语专业的学生,其学习的难点依然是听力和发音(包括语音、语调、节奏、重音、语流)。

“听”是儿童习得母语的重要形式。儿童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听”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这是因为儿童听觉灵敏,辨音能力较强,善于模仿,记忆力强。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经过研究,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对语音的接受、分析以及发音都变得困难起来。也就是说,年龄越小,听音、辨音能力越强。音听清楚了,辨别清楚了,模仿起来就容易。九岁进入哥廷根大学的卡尔·威特八岁时已经会用六国语言(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阅读和交流。他的父亲兼老师总结的第一条经验就是用“耳朵”学外语。以拉丁语为例,在卡尔·威特的摇篮时期,他父亲就利用听的办法教他拉丁语:用清晰而缓慢的语调对他朗诵威吉尔的《艾丽绮斯》,从而给他打下了良好的学习拉丁语的基础。当卡尔·威特七岁正式学习拉丁语时,他感到很轻松,很快就能背诵《艾丽绮斯》,并且能用拉丁语交谈,克服了学过拉丁语的人只能看书不会说话的弊病。可见,只听不说的“沉默期”对儿童学习外语作用巨大。

基于“沉默期”对外语学习的巨大作用,我们应把小学英语教育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上,建立起一种以听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给学生一段一年左右的“沉默期”,并在这段时间内提供尽可能多的可理解输入,使学生对英语能先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在大脑中积累英语的语音、语调、重音以及节奏的知识。对我国学生而言,课堂几乎是他们获取英语知识的惟一途径。因此,在小学英语课堂上,教师应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语言材料,并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材料。小学英语内容浅显,应尽量避免使用汉语讲授,以使学生从英语学习初期就养成从英语的角度学习英语的良好习惯。目前,多媒体教学越来越普遍,小学英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呈现真实、有趣、正确的英语,并随时检查学生是否理解。在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可借用James Asher 始创的TPR(“Total Physical Response”全身反应法)教学法。Asher 认为,在教授外语的过程中,教师应多用动作来代替母语的解释。TPR 教学法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兴趣,让儿童在活泼的气氛中发展听的能力。

二、输出假设与班级规模Swain提出了“可理解输出假设”。Swain指出,只依靠可理解输入还不能使二语习得者准确而流利地使用目的语。成功的二语习得者既需要接触大量的可理解输入,又需要产出可理解输出。Swain 对加拿大的法语沉浸式教学进行了调查。在学校里,母语为英语的学生的数学等理科课程全部用法语授课。学生的这些课程学得很好,由此可见他们接受了大量的目的语“可理解输入”。调查发现,这些学生的听力能力很强,口语也很流利,但他们的口头和书面表达的语法很差。通过进一步的观察,Swain等人发现,在沉浸式教学里,学生的输出通常是一个或几个单词,最长不超过一个从句。因为教师很少要求学生用准确的目的语来表达,学生就可以用他们不完整的目的语知识成功地学习所授课程。由此,Swain 得出结论:可理解输入在习得过程中固然重要,但仍不足以使学习者全面发展他们的二语水平。如果学习者想使他们的目的语流

利又准确,那他们不仅需要可理解输入,更需要可理解输出。

输出的重要性要求我们来审视我国小学英语课的班级规模。我国的英语学习者在课外很少有机会进行真正的可理解输出,因此,课堂对学生的英语输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课堂上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尽可能多的输出,尤其是口头输出,班级规模是首要因素。在西方国家,即使是成年人学习外语,班级的规模只控制在二十人左右。Curry指出,要让少儿学会使用一门新的语言,就必须给他们大量的机会练习说话。而要给他们这样的练习机会,每班只能有12~14 人。他还举例证明:苏格兰和英格兰的许多公立小学校的外语教育之所以一直能取得成功,就因为它们每个班级只有10~20人。而我国绝大多数小学都以自然班为单位上英语课。这些自然班少则四五十人,多则八九十人。班级大了,每个学生输出的机会大大减少,学习效果也大打折扣。正如董燕萍所说:一名教师要在40 分钟内让一个班级55 名孩子体验到英语的交际功能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能让55 名孩子中的75 %的孩子长期喜欢上英语课更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因此,我国的小学英语教育要改变“低效”的状况,就必须减小班级规模,将自然班拆分成2~3 个小班进行英语教学。在小班里,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有一定量的输出,教师可以给每个学生提供反馈,输出的功能就可以得到最大量的发挥,学生的英语水平自然会不断地提高。

我国小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是“以素质教育为根本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为根本目的,通过培养儿童的学习方法和能力,激发儿童的兴趣、好奇心以及求知欲望,以利于儿童身心的可持续发展和终生学习能力的形成”。而事实情况是“至少有四分之一的孩子在经过了小学的英语学习后就已经不喜欢上英语课了”,学生不是主动积极地学习英语知识,而是近乎麻木的跟从。这是一个令人痛心的现象,与我们在小学开设英语课的初衷相违背。如何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是每个英语教育者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师资问题、教学方法以及班级规模等问题最终影响小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用相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讨论了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希望教育部门重视并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使小学英语教育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学好英语的基础阶段。

下载第二语言教学概论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二语言教学概论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二语言教学方法教学大纲

    本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章 课堂教学的原则和过程 一、 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 (一) 教学单位 (二) 教学环节 (三) 教学步骤 (四) 教学行为 二、 教学的一般过程 (一) 分析阶段 (二) 实施阶段......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精选)

    第一章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 一.第二语言和第二语言教学 二.第二语言教学特点 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第二语言和第二语言教学 a.有关语言的几个概念 1.第一语......

    第二语言课堂中的教学实践

    第二语言课堂中的教学实践 摘 要:语言技能的培养应该要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更多机会进行练习。通过高效的有组织的课堂帮助学生提高第二语言的能力是语言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第二语言教学和第一语言教学的异同

    (三)、第二语言教学与第一语言教学的异同 相同点 : (1)从教的方面来看 (2)从学的方面来看 不同点: (1)教学起点不同 第二语言教学需要从培养学生的最基本的语言知识开始,先教发音、最......

    第二语言 教学法流派总汇

    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 一、 语法翻译法(the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又称翻译法(Translation Method)、传统法(Traditional Method)、阅读法(Reading Method)或古典法(Cl......

    世界各国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

    语法翻译法 语法翻译法((the 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是“用母语翻译教授外语书面语的一种传统外语教学法,即用语法讲解加翻译练习的方式来教学外语的方法”语法翻译法又......

    关于第二语言教学方法的讨论(精选合集)

    关于第二语言教学方法的讨论 唐婵娟 10024061 内容提要:20世纪以来,随着人们不断对二语教学理论的研究和探索,先后出现了数十种各具特色的教学方法。本文根据对不同侧重的教学......

    第二语言教学与第一语言教学的异同

    第二语言教学与第一语言教学的异同 一.相同点: 1.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获得一种语言 2.都是建立概念、形成思想和思维能力的过程 3.都是从模仿到创造的过程 4.都要经过理解、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