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二语言 教学法流派总汇
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
一、语法翻译法(the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又称翻译法(Translation Method)、传统法(Traditional Method)、阅读法(Reading Method)或古典法(Classical Method)。是用母语翻译教授外语书面语的一种方法。
1880以前,欧洲大陆的外语教学以教授古典语言为主,这是文艺复兴时期以来人文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学习古典语言的目的,主要是阅读古典文献,而不是作为交际的工工具。为适应这种教学的需要而产生的。翻译法代表有普洛茨(Karl Plotz)、奥朗多弗(H.Ollendorff)和雅科托(Jacotot)。
理论基础:历史比较语言学、官能心理学、演绎法。
语法翻译法的基本特点:
1、翻译是教学的基本手段。
2、教学以语法为纲。
3、语法材料的安排是先语法后课文。
4、双重教学目的即培养学生通过翻译阅读原著的能力和磨炼学生的智慧。
二、直接法(the Direct Method)又称自然法(Natural Method)。直接法是通过用外语本身进行会话、交谈和阅读外语,而不用学生的母语,不用翻译,也不用形式语法,第一批词通过指示实物、图画或演示动作等办法来讲授。
19世纪90年代,西欧资本主义社会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新时期,国际市场的扩大、交通工具的改进使各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生活等方面来往日益增多,使用外语口语作为主要交流手段的领域和机遇越来越频繁,传统的语法翻译法不能满足社会对外语口语人才的需要,直接法由此产生。代表人物有贝利兹(M.D.Berlitz)、古恩(F.Gouin)、帕默(H.E.Parmer)、耶斯帕森(O.Jesperson)和韦斯特(M.West)等。理论基础:直觉主义、类推(analogy)原则
直接法的基本特点:
1、排除母语为中介,外语与客观事物建立直接关系。
2、不学形式语法。语法规则在开始阶段不予重视。
3、先用耳听口说,后用眼看手写。
4、句子为教学的基本单位。
5、模仿操练形成习惯。
三、听说法(the Audiolingual Method)
听说法是以句型结构为主线编写外语教材的。外语教学以句型操练为纲,着重听说口语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所以叫听说法、口语法和句型法,又叫军队教学法。
听说法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当时美国参加了二战,由于美国军队被大量派往国外,军队急需大批通晓外语的口语人才。于是聘请结构主义语言学家龙菲尔德等制定了训练军队的外语教学方案,即著名的“陆军专门训练方案”(ASTP)。主要代表人物有布龙菲尔德(L.Bloom-field)、特雷格(G.L.Trager)、弗里德(C.C.Fries)和拉多(R.Lado)。理论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布龙菲尔德的结构主义描写语言学。
听说法的基本特点:
1、句型结构为纲组织教学;
2、听说为先,兼顾书面语;
3、不用母语;
4、反复模仿,强化操练。
四、视听法(Audio-visual Approach)
也称“视听整体结构教学法”(the audio-visual global and structural method)。视听法是视和听想结合的一种方法。视听法源于直接法和听说法。
视听法首先由南斯拉夫萨格勒大学语音研究所主任古布里纳(P.Guberina)于1954年提出。理论基础:完形心理学(格式塔学派)、行为主义心理学、神经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和描写语言学。
完形心理学强调感知事物的整体性。因此将情景或图象跟一组词或意义联系在一起会促进学习。神经心理学认为,神经元突触的数目可以随神经冲动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外语视听教学就是用形象生动的人物和真实的情景再现配以动听的音乐,对神经细胞进行刺激,使其产生冲动增加,接受刺激的神经元的突触数量也增多,从而赋予脑细胞以新的活力。医学和心理学实验证明:人脑存在着区域分工,左脑主司语言、数理、逻辑等,而右脑主司艺术、视觉、空间形象思维。视听法的音像教材将语言和形象同时作用于大脑左右半球,使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相互作用,有利于开发双脑和培养外语思维能力。
视听法的基本特点:
1、先听后说,听说配合。
2、反复听练。
3、语言新知识合理分布。音像材料的新知识不超过5%为宜。
4、用外语思维。
5、在口语基础上进行书面语教学。
6、视听结合,重视情景教学。
五、自觉对比法(Conscious-comparative Method)
自觉对比法是指学生通过分析、对比外语与母语的语法结构达到自觉理解语言材料的一种方法。
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十月革命后苏联对文化教育方面的资产阶级学术思想和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当时许多人认定外语教学的直接法是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代表,必须彻底批判,以便在批判中创建自己的教学法体系——自觉对比法。理论基础:教育学的自觉原则、巴甫洛夫的信号学说
自觉对比法的基本特点:
1、依靠母语进行翻译和对比。
2、语言规则指导语言实践。
3、在分析理解语言知识基础上模仿。
4、在书面基础上进行口语教学。
5、由分析到综合。自觉对比法的评价:
1、优点:(1)重视外语教学的思想教育性。(2)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3)重视自觉性学习的重要性。(4)外语与母语翻译对比,有助于编写教材,发挥母语的正迁移作用,防止负迁移作用。(5)掌握语法规则有助于掌握外语。
2、缺点:(1)学生难以掌握听、说、读、写能力,以进行交际。(2)过分重视思想教育,而忽视了外语教学的规律性。(3)过分的强调翻译、对比和讲解语法,占用了80%的课堂教学时间。尽管学生语法规则背得头头是道,但由于缺乏言语交际性操练,难以掌握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4)过分强调培养阅读能力,忽视口语能力的培养。
六、自觉实践法
自觉实践法的自觉是指理解所学语言材料,在语言交际活动中,注意力自觉集中在外语所表达的内容上,而不是集中在语言形式上。
自觉实践法是20世纪60年代前苏联心理学家B.V.别利亚耶夫创立的、综合直接法与语法翻译法长处的外语教学法,也叫自觉积极法。
理论基础:B.V.别利亚耶夫的心理学理论,后受到心理语言家A.A.列昂耶夫的言语活动论和∏.Я.利佩林的“智力行动分分阶段形成论”的影响。其要点是:自觉学习优于直觉学习;掌握外语言语能力只有靠大量实践;母语对于外语学习具有很大影响。
自觉实践法的基本特点:
1、交际性。
2、自觉性。
3、功能—情景性。
4、考虑母语。
5、在语法基础上学习词汇和语法。
6、在语法基础上进行书面语教学。
7、直观性。利用事物、图片、动作和电化声像等。
8、听说领先原则。
七、认知法(Cognitive Approach)认知法也叫认知—符号法。认知法是重视发挥学生的智力作用、强调认知语法规则、培养实际运用语言能力的一种方法,也叫现代的语法翻译法。
20世纪60年代,科学飞速发展,知识信息量激增。为适应社会的发展,教学不仅要记忆知识,更重要的要培养人才。以培养口语能力为主的听说法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与此同时,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和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开始出现。美国心理学家卡罗尔(J.B.Carrol)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认知法。
理论基础:认知心理学理论如皮亚杰强调的思维的创造能力、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奥苏贝尔认知接受学习理论(有意义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N.Chomsky的转换生成语法(LAD)。总之,认知法主张外语教学中要充分发展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因素,强调认知规则,指导掌握外语交际能力。N.Chomsky 认为,语言是受规则支配的系统,人具有天生的语言习得机制和语言能力。人类使用语言不是靠机械模仿和记忆,而是不断理解、掌握语言规则、举一反三地创造性运用语言的过程。
认知法的基本特点:
1、发展智力,提高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调动智力因素,加速外语学习的进程。
2、在理解、掌握语法规则的基础上学习外语,进行有意义操练,创造出成千上万的句子来进行交际活动,从而掌握听说读写交际能力。
3、口语与书面语并举。
4、以学生为中心。
5、利用母语和翻译但不是滥用,而是利用其知识经验起正迁移作用。
6、广泛运用电化教具,促进意义化、情景化和交际化。
7、分析语言错误的原因,利于学生正确掌握外语。
8、认知法的教学过程分语言的理解、语言的能力和语言的运用三个阶段。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w A.促进学习的四个条件 w B.四种教学方法/思想:
Ø
1、随机通达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
Ø
2、情景或抛锚式教学(Situated or Anchored Instruction)Ø
3、自上而下学习(Top-down Instruction)Ø
4、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
八、交际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Wang,2000.Unit 2] 20世纪70年代初期西欧共同体国家之间各种交往迅速扩大,语言成了最大障碍。1971年到1975年间,特瑞姆、范艾克、威尔金斯和威多森等出版了多项研究成果,在这些成果的基础上,亚历山大、威尔金斯为英语教材进行了“功能意念法”的设计,由于交际功能是语言在社会中运用的最大本质的功能,又是外语教学中的目的,所以这种路子又叫交际法。理论基础:社会语言学、社会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
基本特点:
1、交际法强调语言教学法要为学生的交际需要服务。
2、学生由“配角”变为“主角”,处于更为积极主动的地位。
3、交际法强调外语学习的目的和目标。
4、交际法强调语言的流畅性,不苛求纠正语言错误。
5、交际法以语言的功能意念、交际活动为内容。
6、教学过程交际化。
7、在教学顺序上,交际法与传统教学顺序相反。
8、交际法重视学生证教学,重视超语言手段如动作、身势语言和面部表情的作用。
9、交际法重视对所学的语言国家文化的学习,以便进行有效的恰当的口头或笔头的交际。
10、交际法重视采取多种教学手段组织教学。
九、任务型教学法
20年来,语言理论专家与外语教育工作者都一致认为,在课堂上使用任务教学十分重要。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研究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国外的诸多应用语言学家和教学法家,如J.Yalden, D.Nunan, P.Skehan, M.Canale, Candlin, Murphy, Prabhu等都对任务型教学法进行了深度研究。
理论基础:从语言学角度,二语习得理论中的“输入与互动假设”。Krashen(1982)区分出了两个语言学习要领学习(learning)和习得(acquisiton)。学习是指通过教学有意识地学得语言;而习得则是指通过交际无意识地接触语言系统而掌握语言。Krashen强调,掌握语言大多是在交际活动中使用语言的结果,而不是单纯训练语言技能和学习语言知识的结果。Krashen认为:学生掌握语言必须通过“可理解性的输入”(comprehensive input)。假如输入在一定限度上超出个人的现有水平,习得就自然地产生(即i+1 hypothesis)。从心理学和教育学角度,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提出综合了心理学的建构主义(constractivism)、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杜威的实用主义认识论、布卢姆的目标层次理论等多种教育思想。罗杰斯认为:①大多数学习是从做中学的;②当学生责任地参与学习过程时,就会促进学习;③涉及学习者整个人(包括情感与理智)的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因此,语言教师的责任是:①构建真实的问题情景;②提供学习的资源;③充分发挥学生作用,组织学生间的同伴教学、分组学习;④对学生进行探究训练;⑤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Key concept: Learning by doing, solving problem.Definition of “task”(textbook pp.27)补充:
1989年美国语言学家David Nunan对“任务(task)”下的定义是:
“交际任务是指学习者在学习目标语中,进行领悟、使用、产出和互动的一项课堂交际活动,它关注的是语言意义而不是形式。”。Nunan他在1999年对课堂交际性任务的设计作了如下具体的描述: Real-world/target task Pedagogical task Enabling skill(语言知识)Rehearsal Activation Language Communication task(巩固)task(活化)exercise activities 任务教学法的教学步骤:
1、前任务(pre-task)--TBL: ——教师引入任务。
2、任务环(task cycle):a.任务(task)——学生执行任务;b.计划(planning)——各组学生准备如何向全班报告任务完成的情况;c.报告(reporting)——学生报告任务完成的情况。
3、后任务(post-task)--language focus: a.分析(analysis)——学生通过录音分析其他各组执行任务的情况;b.操练(practice)——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练习语言难点。
任务教学法教学过程与传统3P的不同:
1、传统教学多使用3P教学步骤,即教师先呈现某个语言项目(presentation),然后让学生练习(practice),最后让学生用该语言项目进行表达(production)。
2、任务型教学步骤似乎是把3P步骤颠倒过来,即学生先表达,然后练习语言难点。但是,3P中的各项活动均是练习,因为教师在这样的练习中首先规定某个语言项目;而任务型教学的重点在于信息沟通,而不仅是语言形式。
3、在任务型教学的三个阶段中,学生都在完成任务;而在一节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偶尔插一两个任务。
十、功能法(Functional Approach)
功能法是以语言功能——意念项目为纲培养交际能力的一种教学法,又叫交际法。理论基础:社会心理学、心理语言学、功能语言学
功能法的基本特点:
1、交际性。
2、功能和意念相结合。
3、情景性。
4、教学过程交际化。
5、话语是教学的基本单位。
6、不苛求纠正语言错误。
十一、自然法(the Natural Approach)自然法在概念上是指大部分依据在自然环境中,在非院校环境中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由Tracy D.Terrell 和Stephen D.Krashen在1977年提出。理论基础: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
基本特点:
1、习得和学习理论模式假说。
2、自然顺序假说。
3、监控假说。
4、输入假说。
5、情感过滤假说。自然法的优缺点:
1、优点:(1)强调足够量的理解性输入。(2)培养口笔头交际能力。(3)主张在此时此地情景中交际。(4)注意力集中在交流信息上。(5)理解是表达的基础。(6)强调低情感障碍。
缺点:(1)习得知识不能转化为学习知识,两者无相互作用说法不妥,两者是相辅相成的。(2)学习对获得流利的交际能力的作用是极有限的说法太绝对化。(3)过低估计语法的举一反三作用。(4)习得过程需要较长时间。
十二、暗示教学法(Suggestopedia)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是由保加利亚精神疗法心理学家罗扎诺夫(Georgi Lozanov)创造的。理论基础:双重暗示是理论基础,由下列部分构成:威信(authority)、婴儿化(infentilization)、双重作用(double)、语调节奏和音乐场中假消极作用(intonation, rhythm and concert pseudo-passiveness)暗示是“暗示法”的核心。它是由“消除暗示(desuggestive sense)”和“提供暗示(suggestive sense)”两个部分组成。
基本特点:
1、学习材料量大。
2、借助母语翻译成对比。
3、广泛采用交际性练习。
4、发挥暗示作用。背景音乐、环境气氛、教师威信以及语言、语调、节奏的掌握,这些艺术手段在外语教学中发挥强有力的暗示作用。对暗示法的评价:
1、优点:(1)借助暗示手段发挥学生装的学习潜力。(2)注意调动学习积极性。(3)在积极的言语交际中巩固知识。
2、缺点:(1)暗示法注重语言内容而不是语言形式,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法规律对言语交际的指导作用。(2)暗示法过分强调学习外语要建交在母语的基础上,课文中印有母语和外语供翻译对比,教师用母语介绍课文内容等。(3)音乐效果因学生的气质而有差异很难找到一种皆大欢喜的“万能”音乐。
十三、默教法(Silent Way)
“默教法”是由英国数学家兼心理学家加特诺(Caleb Gattegno)首创于20世纪60年代初。理论基础:现代的心理学研究证明,大脑最积极最活跃的思维活动发生于静默的外界环境中。“默教法”认为,外语或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与儿童学习母语的过程极不相同。核心是教师尽量少说话,学生尽量多言语交际活动,从而创造一种“缄默”的课堂气氛。“缄默”迫使学生积极思维,因而有助于加强记忆。“默教法”注重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立性、自治权和责任感。
基本特点:
1、教从属于学。
2、教师少说,学生多动。教师依靠彩色小棒、挂图和实物等教具和动作、手势教学。
3、教师不改正学生的错误。
4、口语领先。
5、不用母语。
十四、整体语言教学法(Whole Language)
“整体语言教学法”始於20世纪80年代中期。主要倡导者有古德曼(Goodman)、大卫·纽南(David Nunan)等。理论原则:
1、语言的整体性。语言作为一个整体,不能分割为一个个独立的成分,任何企图把语言分为语音、词汇、句法、句型等部分都会使语言失去其完整性和真实性。
2、在自然的环境中,儿童能像学会听说一们学会读写,他们的读写能力发展的过程与听说能力的发展过程是并驾齐驱的,是自然语言学习的延伸。整体语言教学法既适合母语的教育,也适合第二语言教育,因为第二语言也能用母语的学习方法学到。
基本特点:
1、语言是一个整体。
2、语言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
3、语言知识和技能应通过自然的语言环境加以培养。
4、对学生有信心,要尽力让学生将他们语言学习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5、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允许学生适当地使用母语。
教学技巧:
1、把语言作为一个整体来教。
2、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3、充分利用语言情景和上下文培养语言技能。
4、使用真正的“文学作品”作为教材。广义的文学作品包括:故事、小说、诗歌、戏剧、寓言、通信、会话、论述文、数理化课文。
5、大量的口头语言表达机会。
6、大量的写作。
7、课堂里大量使用“合作学习”的模式。
8、非正式的评估和测试如平时作业、观察记录、作品集等。
十五、全身反应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
“全身反应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缩写为TPR,是美国加州桑约斯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詹姆士·阿舍(James Asher)1998年提出的一种语言教学法。
理论基础:TPR吸取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以及人文主义教育学诸派的理论观点。如:
1、生物程序。
2、大脑的区域分工。
3、减少心理压力。
基本特点:
1、首先发展学生的听力理解,然后再要求学生用口语表达。
2、教师在发出指令、请学生执行指令的过程中,介绍新词汇。
3、让学生用动作说明他们的理解程度。
4、允许学生在预先作好准备的发问下开口发言。
第二篇:世界各国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
语法翻译法
语法翻译法((the 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是“用母语翻译教授外语书面语的一种传统外语教学法,即用语法讲解加翻译练习的方式来教学外语的方法”语法翻译法又称传统法,古典法,旧式法(Old Method)、阅读法、普鲁士法(the Prussian Method)等。其代表人物为奥朗多弗(H.Ollendorff)和雅科托(Jacotot)等。外语教学法源于拉丁语教学法,盛行于15—17世纪的欧洲,当时称“语法模仿法”,是翻译法的雏形。到了18—19世纪,西欧一些国家确定了翻译法的教学地位,因此法重视语法教学而被称为语法法或语法翻译法,因继承了拉丁语的传统又称传统法。中文名:语法翻译法外文名:Old Method 意义:传统外语教学法特点:继承了拉丁语的传统
教学流程
[1] 复习:默写单词;背诵课文段落。
[2] 教授新词:在黑板上列出本课新词的单词、音标及母语解释,并逐字讲解。学生跟教师朗读单词。教师说出母语意思,学生说了英语单词。
[3] 讲授语法:讲解语法意义及相关规则,在黑板上列出课文中的相关词汇,学生按语法规则进行转换等。
[4] 讲解课文:教师逐句念课文,学生分析语法与译成母语。教师随时纠正错误。[5] 巩固新课:学生跟教师逐句朗读课文。教师依课文提问,学生按课文回答。[6] 布置作业:拼写单词;语法填空;背诵课文。
典型特点
[1] 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外语范文(特别是古典文学作品)和模仿范文进行写作的能力,以应试为目的。
[2] 以传统语法作为教授外语的基础。语法被当作语言的核心,是外语学习的主要内容。语法讲解采用演绎法,先讲解语法规则,例句,然后在练习中运用、巩固规则。主要的教学方法为讲解与分析句子成分和语音、词汇变化与语法规则。词汇教学多采用同义词与反义词对比和例句示范法;讲解与分析语法基本上采用演绎法,即教师给出规则或结论,要求学生记忆和用规则解释课文。
[3] 语法材料的安排是先语法后课文。课文是由艰深的片断文学作品组成,并附有用母语详细注释的词汇表和详细解释的语法规则。课本中语法规则和课文分两部分安排。先呈现孤立的语法规则,单词、例句,后安排摘自名著的课文。教学采用先学完语法后再阅读课文。[4] 翻译是教学的基本手段。外语翻译成母语,母语译成外语的逐词翻译是教学的基本手段。外语知识的讲解、练习、巩固和阅读技能的培养都采用翻译方法。
[5] 课堂管理采取教师权威模式,教学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单向行为。教师系统传授、学生全盘接受外语语言知识。强调对词汇和语法规则的记忆,认为背诵语法规则是学习外语的捷径。学生很少提问,学生之间交流更少。[6] 文学语言优于口语;重读写,轻听说。口语教学局限于使学生掌握词汇的发音。不注重语言的实际运用,只强调书面语的阅读能力.经常采取书面回答问题的形式,答案可直接引自原文。
[7] 课堂用语大部分是母语。通过翻译检查教学质量。练习方式有单句填空、造句、背诵课文和作文等。用母语组织教学。把母语当作释义、讲解、练习和检查的重要手段,很少积极使用目的语。[优点] [1] 通过母语的翻译和比较,能使学生比较深刻地理解外语的抽象词义和复杂的句子结构。系统讲授语法知识,注意利用学生的理解力,有利于启发思维,训练智慧,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学生语法概念清晰,词义理解较确切,翻译能力得到培养。[2] 学生学习掌握语法规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外语和运用外语的能力。
[3] 重视通过大量阅读、背诵原著培养阅读能力。语法翻译法能配合其他阅读与写作教学法,帮助学生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
[4] 便利易行。不需要什么教具和设备,教师只要掌握了外语基础知识,就可以拿着教科书教学。
[5] 容易测试学生,班级易于管理。[缺点] [1] 没有抓住语言的本质,只重视书面语,而忽视口语教学,忽视语音和语调教学,学生口语能力得不到培养,长期使用语法翻译法会使学生患上外语聋哑病。
[2] 过分强调翻译的作用,使学生容易养成使用外语时依赖翻译的习惯,不利于全面培养学生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过多地利用翻译还占用了大量教学时间,直接影响运用外语进行外语教学的实践机会。
[3] 过于强调语法在教学中的作用。语法讲解从定义出发,根据定义给例句,脱离学生的实际需要和语言水平。语法与课文脱节,脱离现实生活实际的例句和课文。这种方法呆板,气氛沉闷,[4] 过分偏重阅读能力的培养,学习的语言材料都是一些文学作品片断,词汇很深,脱离学生生活实际。
[5] 强调死记硬背,教学方式单一,课堂气氛沉闷,不易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难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6] 教师的绝对权威地位有碍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学习被动,学习困难的学生常缺乏学好外语的信心。
**由于语法翻译法具有上述缺点,左焕琪(2002)认为,青少年初学外语时,不宜经常使用这一教学法。
理论基础
Richards and Rodgers(2000:5)认为语法翻译法没有理论基础。而左焕琪(2002, p.38)则认为,其语言学基础是历史比较语言学。也有人主张官能心理学是语法翻译法的心理学基础,还有人甚至认为翻译法是以心理学上的机械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在18世纪以前,拉丁语是西欧等国的国际语言。拉丁语教学以背诵语法和范文为其特点。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人文主义者开始针对拉丁语教学弊端进行改革。十七世纪德国教育家Wolfgang Ratichius提出外语教学应依靠本族语,上课时先用本族语讲解,然后进行词汇、语法分析和母语对比。捷克教育家Johann Amos Comenius提出要用归纳教语法,要重视系统知识和翻译对比,外语教科书要列出本族语课文。十八世纪后随着资本主义发展,拉丁语逐渐为一些现代语言所取代。这一时期的历史比较比较语言学研究确认了印欧诸种语言的亲属关系,形成语言的机械原子观,即一切语言都起源于一种语言,各种语言基本都是相同的,语言和思维是统一的。该观念在外语教学实践中体现是,本族语被逐词译成外语,或者外语被逐词译成本族语,其重点放在了外语书面语的阅读和理解上,忽略口语教学。
历史地位
语法翻译法是“外语教学中历史最长与使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左焕琪,2002);该教学法在替代了改变了拉丁语的统治地位之后几乎统治了欧洲外语教学长达数百年之久,于十九世纪达到全盛时期,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之间“统治了整个欧洲”(Richards&Rodgers, 2000);语法翻译法“创建了在外语教学中利用母语的理论,成为外语教学史上最早的一个教学法体系。它的出现为建立外语教学法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体系奠定了基础”(鲁宗干,2001)。
发展趋势
翻译法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忽视口语教学,为了完善翻译法,便产生了自觉对比法。自觉对比法产生发展于20世纪30—50年代的苏联。所谓自觉是通过语言分析以理解所学材料的内容含义,是指学生把注意力集中于语言形式本身,而不是这些语言形式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对比,就是把外语同母语进行对比。自觉对比法继承了翻译法的“语法为纲”而发展了对比。20世纪6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美国又出现了一种现代语法翻译法——认知法(Cognitive Approach),又叫认知符号法(Cognitive-code Approach)。认知法注意发挥学生的智力作用,强调学外语应先掌握以句子结构为重点的语言知识。认知法来源于翻译法,但又不是翻译法的复制品,它克服了翻译法的极端化、片面性,吸取了其他教学法学派的长处,发展了翻译法。因此,有人又叫它新的语法翻译法(《外语教育学》)。语法翻译法历经修整,以各种各样的面貌仍旧在现代的社会里广泛流传着
(Richards&Rodgers, 2000,p.4)。在世纪之交语言教学的改革浪潮中,语法翻译法奇迹般地挺了过来。直至今天,在许多学校里,它仍然是一种标准的语言教学方法(Brown, H.D.,1994)。尽管翻译法多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指责,但直到今天。在某些学校外语课上使用翻译法仍然相当普遍。特别是在教师英语水平不高,缺乏专业训练的一些学校更是这样(《中学英语教学法》)。
直接法
直接法也叫自然法(Natural Method)、心理法(Psychological Method)、口语法(Oral Method)、改良法(Reformed Method)。
中文名:直接法别 称:自然法
定 义:针对翻译法不能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缺 点:排斥母语,使学生对一些抽象和复
定义
针对翻译法不能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缺点,直接法于19世纪末在欧洲产生。它包含三个方面的意思:直接学习、直接理解和直接应用。其主要特点是:不允许使用母语,用动作和图画等直观手段解释词义和句子。
直接法流行甚广,其优点是:
1.采用各种直观教具,广泛运用接近实际生活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用外语思维的能力;
2.强调直接学习和直接应用,注重语言实践练习,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学习兴趣浓厚; 3.重视口语和语音教学,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其缺点是:
1.排斥母语,使学生对一些抽象和复杂的概念难以理解; 2.没有明晰的语法解释,导致学生说出的话语法错误较多。
听说法
听说法(audiolingual method),又称“口语法”,“句型法”,“结构法”,“军队教学法”.这是一种强调通过反复句型结构操练培养口语听说能力的教学法·
中文名:听说法外文名:audiolingual method
产生时间:20世纪40年代背 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
理论基础
产生时间,背景
听说法于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产生.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军队为在短期内培养大批掌握外语口语能力的军人,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手段强化训练士兵的听说能力,听说法便应运而生.战后,该法被推广应用到学校外语教学中,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风行美国和西方各国.理论基础
①语言学理论基础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该法强调第二语言教学要从口语开始,从说话开始,通过掌握语言结构学会目的语言.代表人物有:布龙菲尔德(L. Bloomfield),弗里斯(C. Fries)。结构语言学家认为,语言学的任务就是严格地按照科学原则去观察和描写人类的语言,并弄清楚这些语言在结构上的特征。他们认为语言首先是说的话(speech),所有的人在学会阅读之前都是先学会说话的,文字是话语的表现形式。[1]
②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论.认为言语行为是通过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并加以强化而形成习惯,强调第二语言教学要通过大量的模仿和反复操练养成新的语言习惯.教学过程
美国布朗大学特瓦德尔教授在1958年把听说法的教学过程归纳为认知,模仿,重复,变换,选择五个阶段.基本原则
听说法的基本原则表现在以下7个方面.⑴听说领先.注重口语,听说领先,听说是一切言语活动的基础.口语是第一位的,读写是在听说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初级阶段先练口语,以培养口语能力为主,读写为辅.⑵反复操练,用模仿,重复,记忆的方法去反复实践,形成自动化的习惯.⑶以句型为中心.句型是语言教学的基础,也是外语教学的中心,通过句型操练能自动化地运用每一个句型,掌握目的语.⑷排斥或限制使用母语和翻译,尽量用直观手段或借助于情景,语境,直接用目的语理解和表达.⑸对比语言结构,确定教学难点,把外语教学的主要力量放在攻克难点上.语言结构对比包括母语同目的语结构的对比分析和目的语结构内部的对比分析.⑹能及时,严格地纠正学习者出现的错误,培养正确的语言习惯.⑺广泛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如幻灯,录音,电影,电视等,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强化刺激.相关评价
1.优点:
以口语为中心,以培养听说能力为主;
强调句型的训练,创造了一套通过句型操练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方法; 限制使用母语但不排斥母语的作用; 通过母语和外语对比确立教学重点和难点; 运用现代化视听手段进行教学.2.缺点:
强调听说,忽视读写;
听说是枯燥的机械性操作,句型操练脱离语境,不利于培养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交际能力.历史意义
在第二语言教学史上,听说法是一种理论基础非常雄厚的教学法流派,它把结构主义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应用到外语教学中,使外语教学建立在当代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听说法的出现成为第二语言教学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促进了第二语言教学法的发展.《英语九百句》就是一套按照听说法理论编写的比较有名的学习英语口语的教材,曾一度在中国的英语学习中产生过较大的影响.情境法(Situational Method)
情境法也叫视听法。针对听说法脱离语境,孤立地练习句型,影响培养学生有效使用语言能力的问题,20世纪50年代在法国产生了情境法。它吸取了直接法和听说法的许多优点。
中文名:情境法外文名:Situational Method 也 叫:视听法
充分利用幻灯机、录音机、投影机、电影和录象等视听教具,让学生边看边听边说,身临其境地学习外语,把看到的情景和听到的声音自然地联系起来,强调通过情景操练句型,在教学中只允许使用目的语。
其优点是:
1.情境的创设能够加速外语与事物的联系,有助于理解所学语言;
2.重视整体结构的对话教学,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学生学的语言自然,表达准确。其缺点是:
1.完全排除母语,不利于对语言材料的彻底理解;
2.过分强调整体结构感知,使学生对语言项目缺乏清楚的认识。
社团语言学习法
社团语言学习法(CommunityLanguageLearning)又称咨询法(Counseling Learning),产生于60年代初期的美国,是由古兰(Charles Curran)创立的。
中文名:社团语言学习法外文名:CommunityLanguageLearning 又 称:咨询法创立者:古兰
产生时期和创立者 编辑
社团语言学习法(CommunityLanguageLearning)又称咨询法(Counseling Learning),产生于60年代初期的美国,是由古兰(Charles Curran)创立的。
教学目标及特点 编辑
这种教学法主要的教学目标是外语口语。它的突出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教服从学。教师是顾问,是辅助者,学生是“病人”。教师注意的中心是“病人”的需要。另一个突出特点是依靠学生的母语,逐渐由学生的母语过渡到外语。
学习方式和过程 编辑
这种教学法的学习方式和过程是这样的:首先学生用母语建立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学生坐成一个圆圈,教师在圈外。学生可以是零起点的外语学生。如果一个学生想对小组或某个学生说几句话,他就用母语说,顾问就把他的话翻译成外语,然后让学生重复这句外语。接着,别的学生就用母语回答,顾问再翻译,学生重复。这样,会话就会继续下去。如有可能,可以把会话录下来,引导学生归纳出一些有关新语言的信息。如果学生愿意,顾问可以给更多的指导,解释一些语言规则。
在开始阶段,“病人”中会出现迷惑不解、混淆的情况,但是在顾问的帮助下,会慢慢好起来,开始用外语说一个词、一个短语,不用翻译。这是“病人”由完全依赖顾问到独立学习的第一个标志。随着“病人”对外语的逐渐熟悉,直接用外语交际就会发生,顾问的指导就会减少。数月之后,“病人”就会用外语进行流利的交际。从完全依赖顾问到完全独立,其间分以下五个阶段:
1.完全依赖顾问; 2.会说一些外语词和短语;
3.逐渐独立,但还有一些错误需要顾问纠正;
4.只需要顾问解释一些成语、具有特殊意义的固定表达法和语法; 5.独立、自由地交际。顾问虽出场,但保持沉默。
社团语言学习法的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学。
暗示教学法
暗示教学法也叫“启发式外语教学法”。是由保加利亚的心理学家洛扎诺夫创立的一种学习语言的方法。此方法从1966年开始为人们采用,现在已经推广到十多个国家,而且在非语言学科的效果也很好。
中文名:暗示教学法别 称:启发式外语教学法 创立人:洛扎诺夫时 间:1966年
创建及原理
创立者
暗示教学法是由保加利亚精神病疗法心理学家乔治·洛扎诺夫也叫格奥尔基·洛扎诺夫(GeorgiLozanov)于60年代未70年代初首创的,以后由东欧各国传到苏联、美国、加拿大、法国、日本等国,近年,被介绍到我国。
基本概念
洛扎诺夫给暗示教学法下的定义是:“创造高度的动机,建立激发个人潜力的心理倾向,从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这个角度出发,在学习交流过程中,力求把各种无意识结合起来。” 暗示教学法一词,又称启发教学法,它是保加利亚暗示学专家格奥尔基·洛扎诺夫在60年代中期创造的,被称为是一种“开发人类智能,加速学习进程”的教学方法。
基本原理
暗示教学法的原理是整体性原理。他认为,参与学习过程的不仅有大脑,还有身体;不仅有大脑左半球,还有大脑右半球;不仅有有意识活动,还有无意识活动;不仅有理智活动,还有情感活动。而人们在通常情况下的学习,总是把自己分成几部分:身体、大脑两半球、有意识和无意识、情感和理智等,它们总是不能协调,甚至相互冲突,因而大大削弱了人的学习能力。暗示教学法就是把这几部分有机地整合起来,发挥整体的功能,而整体的功能大于部分的组合。
基本依据
医学根据
在医学上,暗示是指一个人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一种作用。暗示疗法是指通过医生向患者暗示某种观念,使患者在接受这些观念的过程中解除心理上的压力和负担,从而使疾病症状得以减轻和逐渐根除的一种治疗方法。20世纪50年代中期,洛扎诺夫正是受到一起心理暗示疗法成功案例的启发,开始把全部精力转向暗示教学的研究。9年后,他以充足的实验根据证实了“暗示超常记忆力” 的存在。同时,洛扎诺夫还有感于传统教学落后于时代发展的现实,看到了改革的必要。他认为传统教学的主要弊端在于:①低估了人类学习的潜力;②只强调刻苦,不讲究方法,造成学习者不同程度的心理紧张状态;③没有灵活运用最新的科研成果,缺乏建立在人体生理和心理研究基础上的综合性教学手段。1965年,他领导成立了暗示法教学小组,第二年扩展为暗示法研究所,开始在16所实验学校对五千多名学生进行实验。结果表明,良好的学习气氖能使外语学习效果成倍提高。l971年,在保加利亚召开了第一次国际性暗示法讨论会,从此,暗示教学法迅速在许多国家被尝试运用,并成为教育界纷纷探讨研究的课题。
心理学依据
暗示教学法有一系列的理论基础,如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神经生理学理论、精神治疗学理论等,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心理学理论。洛扎诺夫的理论基础是,学习应成为一种趣事,应当在无紧张的状态下进行;作为人,其思维是在自觉意识和潜意识两种意识层面上进行的;暗示是利用通常不用的大脑储备的手段,目的在于加快学习。后来人们把它归纳为四条心理学上的依据:
1.人的可暗示性。即人的可意会性、可启示性、可影响性,“是人类个体之中一种普遍的品质”,由于它才使人和环境间的无意识关系发生作用。人虽都具有可暗示性,但接受暗示的能力各不相同。它受制于发出暗示和接受暗示双方各自的体力、智力、职业能力、社会地位等多种因素。如果前者在这些方面都优于后者,那么就可产生较强的暗示能力,反之则可能使暗示受到抵制以至失去作用。人具有接受暗示的能力,但同时也具有反暗示的能力,这种反暗示的防线通常有三道:①逻辑防线,“对于它印象上认为不合逻辑动因的,一概挡驾”;②感情防线,“对于不能达到创造信任感和安全感的,一律挡驾”;③伦理防线,“凡与个人的道德原则相矛盾的暗示,都是不可能被接受的”。这三道防线为人所共有。在使用暗示教学法时,决不是要去强行突破这三道防线,而是相反,要取得与这三道防线的协调,引起心理上的共鸣,从而克服它。
2.人的无意识心理活动。无意识活动又称非理性活动,是与有意识和理性活动相对的概念。人在进行理性活动的过程中时时刻刻都伴有非理性活动的存在。暗示学的研究认为,“即使最强烈的观念,除非和个人的无意识心理倾向相结合,和他的态度动机相结合,和他对某一事物的期待相结合,和他的需要兴趣相结合,并且和他的个人的情绪、智能、意志记忆要求等特性协调,否则是不能产生暗示效果的。”
3.人的非注意心理反应(又称为非特定心理反应)。这是一种人未注意到的心理反应,如一个人听另一个人说话,听者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说者所说的内容上,这是一种注意的心理反应,也称为特定的心理反应。说话者的语气、语调、表情以及伴随而来的动作、手势、姿态等,也时不时地引起听者的部分注意,这是听者没有意识到的注意,即模糊的注意。这种听者没有意识到的注意,就是非注意心理反应。
4.人的潜力。是指潜藏在人的大脑里和身体里的还未发挥出来的能力,也就是人深藏着还未动用的生理能力和心理能力。古往今来,世界上一切成功的科学发明、文学创作,无不是作家、科学家最大限度地挖掘并发挥了自己的潜力而做出来的。人的潜力的挖掘不是很容易的,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它都潜藏于人的心理和生理的深处,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即特定的环境压迫下,在某种强烈的动机、愿望、目的及需要的促使下,才会显露出来。人的潜力一旦挖掘出来,就可以使人产生超常的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暗示教学法正是用各种方式创造一定的环境和情境,迫使人发挥出自己潜在的各种能力。暗示教学法的心理学理论根据都来自科学实践,符合人的客观实际。它所依据的人的可暗示性、人的无意识心理活动、人的非注意心理反应、人的潜力,总括起来,都是以人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人的感情因素,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而这些也可理解为包含着人的情感和认知、人的直觉和创造性、人的个性与发展、人的潜能等因素。
理论依据
暗示教学,就是对教学环境进行精心的设计,用暗示、联想、练习和音乐等各种综合方式建立起无意识的心理倾向,创造高度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获得更好的效果。其理论依据的要点有:(1)环境是暗示住处的重要而广泛的发源地;(2)人的可暗示性;(3)人脑活动的整体观;(4)创造力的假消极状态最易增强记忆,扩大知识,发展智力;(5)充分的自我发展,是人最根本的固有需要之一;(6)不愉快的事情往往不经意识就为知觉所抵制。
应用原则
基本原则
(1)学生要有自信心,愉快而不紧张;(2)情感调节理智,无意识调节有意识;
(3)设置情境,采用交际性练习,短期内学习大量教材;(4)借助母语翻译对比外语;(5)师生相互信任和尊重。
基本步骤
首先是呈现新的教学材料,教师借助手势、表情介绍要教的内容,然后,在优美的音乐中,和着音乐的节奏,带着生动的表情和情感朗读课文,学生看着课文,可以模仿;然后是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听教师的配乐朗诵,这样可以产生有意和无意的认识能力和超强的记忆力,不知不觉地记忆所学的材料了。
应用策略
(1)教师与教材的权威化。这里讲的权威(authority)是指某些人物、观念或教材,经过时间考验后取得人们尊重、崇敬的信任感。运用这种权威的影响力,使人能乐于受教,易于接受暗示,增强学习能力。教师的权威无疑是在教学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它要求教师不仅对学生要严格要求,还要关心爱护,平等相待;不仅专业知识精深,且知识结构广博;不仅要动作技术优美娴熟,还要具有健美的体魄和健康的人格特征。在使用权威这一技术时还应注意,在师生交流过程中权威的作用不能太明显,因为当学生不知道教师使用的技术时,反暗示防线更容易被突破。
(2)稚化。稚化(infantilization)这一技术针对成人教学而言。稚化并非消除或弱化成人的生活体验和智力,而是使成人在学习中利用儿童的某些特点,如自发性、自信、好奇心、记忆能力。稚化技术能够帮助(高年级)学生消除暗示,即将他们从过去受到限制的、不利的暗示中解脱出来。比如进入青春期的学生,可能因某种来自成年人的观念而束缚了自我表现的欲望,对于在众人面前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运动技术表现出明显的畏怯、退缩或矜持,这一点在女生身上表现得尤为显著。而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则没有这样的压力或有意识的努力,意识的被动和身体的放松状态使得体育教学更容易进行。因此,通过创造积极的课堂氛围以及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来达到稚化,对于引发轻松的学习气氛,消除压力和恐惧具有重要的意义。
(3)双重交流。双重交流(double-planeness)指来自环境的无意识刺激(如教室的装饰)和教师的教学特色(表情、手势等)对学生无意识心理的刺激。这些边缘刺激对学生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暗示教学注重教学情境的布置,同时教师应保持愉快、热情、自豪、饱满的精神状态。此外,在运用双重交流技术时,教师还应经常性地向学生渗透高期望信息,从而提高学生对自身的期望效应,激发学习的自信。
(4)高超的教育艺术。运用暗示教学,并非简单地做几个手势,放几段音乐,说几句鼓励的话那么简单。真正的暗示,是需要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理论和心理暗示技巧的,比如如何把握有效的暗示时机,如何有效突破学生的反暗示防线,如何不留痕迹地达到暗示的效果等等,都是需要教师具有高超的教育智慧和教学艺术的。因此,运用暗示教学法之前,教师有必要进行相应的学习和培训。
局限性
事实上,暗示教学法也存在一些难以规避的局限性,如在大规模的群体教学中,教师在对学生施加的暗示,常常难以保证预期的效果。洛扎诺夫最初进行的实验主要是针对语言教学中记忆力的提高,因此暗示教学在其它能力的协同培养和发展方面的效果是否显著还有待科学验证,加之人们对其实验本身的科学价值尚存质疑,因此我们在移植和借鉴暗示教学法时,也应持慎重态度,既不能过分夸大暗示教学的效果,也不必一概否定。但是,从心理学依据的角度而言,暗示教学所倡导的关注学生无意识心理倾向,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激发学生的自信和学习动机,关注学生非理性因素在教学中的意义等,对于克服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恐惧心理,提升学生对自身的学习期望,发掘身体运动潜力等方面,还是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的。可以说,心理暗示是体育教学中非常有价值的辅助性教学策略,如果可以和其它教学策略协调配合,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智慧和教学艺术,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习动机,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
第三篇: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提纲
(一)语法翻译法
四、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
①时间:18世纪末 ②代表人物:[德]奥伦多夫③言学理论基础:机械语言学或历史比较语言学 认为所有语言同出一派 ④心理学理论基础:官能心理学或联想心理学
官能心理学:认为心理的各种官能可分别加以训练例如:记忆、思考、概括„„
联想心理学:把一切心理活动看成是各种感觉或观念的集合。心理活动主要依靠联想的力量来实现。例如:记忆单词依靠和母语的联系 ⑤主要特点:A.以语法为纲,教授系统的语法知识B.课堂教学使用学生的母语,教学法以翻译为主C.注重书面语的教学,轻视口语D.教授所谓的“规范”语言,重视使用所谓经典的“名著”“原著”
⑥成就:A.强调母语教学的理论B.强调发展学生的智力,学生语法知识扎实C.由于注重书面语教学,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比较高D.对教师本身的口语要求不高,该教学法使用方便 ⑦缺点:
A.忽视言语交际技能,尤其是听说能力的培养B.过分依赖学生的母语和翻译的手段,无法培养用目的语思维的习惯和能力C.过分强调语法的重要性,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或深奥难懂(二)直接法(改革法、自然法)
针对“语法——翻译法” “直接”:用目的语教授目的语
又称“自然法”,主张仿照幼儿学习母语的自然过程来设计第二语言教学过程
直接法是作为语法——翻译法的对立物在西欧出现的,代表人物是贝立兹。(01填空)直接法主张在外语教学中完全不使用学生的母语(02选择)直接法的“直接”指直接用目的语教授目的语(03选择)
直接法的优点之一是有利于学生外语思维和语言能力的培养(00选择)①时间:19世纪后半叶 西欧
②代表人物:[德]贝立兹 [法]古安 [英]帕莫·艾盖尔特 ③心理学基础:联结主义心理学 强调语言与客体的直接连接
④特点:A.在语言和外界事物或经验之间建立起直接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不使用学生的母语B.以口语为基础(与语法——翻译法针锋相对)C.句本位,以句子为基本的教学单位D.以模仿为主 E.用归纳法教授语法规则 先操练,后归纳 ⑤优点:
A.打破语法——翻译法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创了新路子B.利用直观手段(实物、图片等)进行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C.注重口语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D.不使用学生母语,有利于培养学生用目的语思维的能力 ⑥缺点:
A.把幼儿习得母语和成人学习第二语言混为一谈是不对的B.完全摒弃学生母语,忽视其积极意义,有时反而影响学生对目的语的理解C.过分强调模仿、重复,不符合成年人需要适当给出规则的学习方式 D.对读写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三)听说法(结构法、句型法)
时间:20世纪四、五十年代 二战时美国训练士兵所用方法 外语教学听说法产生于美国,其语言学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96选择)②代表人物:[美]弗里斯 埃比 拉多
③语言学基础:结构主义语言学 强调先搞清语言的结构 ④心理学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 刺激——反应——强化
听说法的心理学理论依据是行为主义心理学,这种心理学理论的创始人是华生(98选择)
⑤特点:A.听说领先,读写跟上B.反复实践,养成习惯C.以句型为中心进行训练强调以句型为中心反复进行操练的教学法是听说法(01选择)
D.排斥或限制使用母语(不完全排斥)
E.大量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如:录音、语音实验室、视听设备等 F.注重语言结构的对比,找出学习的难点,确定学习的重点 G.有错必纠 ⑥优点:
A.以句型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中心,并建立了一套培养语言习惯的练习体系 B.充分利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找出教学的难点和重点 C.不完全摒弃学生母语 克服了直接法的某些片面性 D.广泛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 ⑦缺点:
A.轻视读、写能力的培养 B.机械的句型操练枯燥乏味
C.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D.偏重语言形式的训练,忽视内容和意义
(四)功能法(意念——功能法、交际法)代表教材《跟我学》(00选择)时间:20世纪70年代 功能法产生于70年代的西欧(99选择)代表人物:[英]威尔金斯 亚历山大 威多森 [荷兰]范埃克
功能法产生于70年代的西欧,创始人是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01填空)③语言学基础:社会语言学 功能语言学 ④心理学基础:人本主义心理学 ⑤特点 功能教学法(99术语解释)
A.把第二语言/外语教学的目标设定为培养学生运用目的与进行交际的能力
B.以功能(和意念)为纲 功能是用语言做事,完成一定的交际任务 并把语法视为实现功能的手段来让学生掌握 C.教学过程交际化 为学生创造接近真实交际的语言环境 D.单项技能训练和综合性训练相结合
E.强调表达内容 不过分苛求形式 对学生的错误要确定一个容忍度 F.圆周式地安排语言材料,循序渐进地组织教学
G.发展“专用语言”教学 针对不同的交际需要开展教学 ⑥优点
功能教学法的优点(03论述)
A.培养学生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B.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确定学习目标C.教学过程交际化 D.发展“专用语言”教学 ⑦缺点
A.如何科学地设定功能、意念项目 如何合理地安排B.如何把语言结构和功能结合起来 C.对学生出现的错误采取容忍态度的“度”如何把握(五)交际法(六)任务教学法 任务教学法
1.定义:是交际法在上世纪80年代的新发展,是交际法的一种新形势。其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设计具体的、带有明确目标的活动,让学生用目的语通过协商、讨论,解决这一具体问题。所谓“任务”指有目标的语言交际活动。(2001年2月,中国教育部制定《中学英语课程标准》,规定尽量采用任务型教学法)
2.产生时间、代表人物:1982年英国伯拉胡在印度教英语时提出此方法。1989年,纽南发表文章正式提出交际课堂的任务设计。至 90年代成为英语教学的国际主流。3.教学过程:
●前期准备:介绍话题和任务(比如,给一段天气广播或一份报纸,让学生判断今天下午要不要带伞?)●完成任务:学生们群策群力 ●后期巩固:分析语言语言重点
4.优点:以具体任务为学习动力(教、学的是真实价值的交际行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过程,以展示任务的成果而不是考试的成绩来体现学习成就(发挥了学生主动性、积极性)5.不足:
●教师发挥指导作用不够。●学生摸索时间长,效果难说。6.不同于交际法,其--●强调任务的真实性
●要求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发展言语技能 ●强调学习过程(即完成任务的过程)
●通过前期准备、后期巩固等步骤,弥补了交际法在语言使用方面的准确性、流利性问题
五、教材的编写、选择与使用
(一)教材分类
1、以教学类型分类
①按教学目的分:普通教育、预备教育、专业教育、特殊目的教育 ②以教学期限划分:长期班、短期班 ③以组织形式分:班级教学、个别教学
④从特殊教学媒体的角度划分:函授、刊授、广播教学、影视教学 ⑤自学教材
2、以课程类型分类:一种教学类型中往往要开设多种课程或课型,各有不同的教材 例如: 综合课 听力→ 听说教材、视听教材、新闻听力„„ 语言课 专项技能课 口语→ 实用会话、热门话题„„
专门目标课 阅读→ 报刊阅读、泛读教材„„ 写作→ 写作基础、应用文写作„„
3、以教学手段分类 教学手段是指为达到某种教学目的而采取的教学措施 例如:运用多媒体、通过视觉和听觉进行教学是需要光盘这种无纸教材
4、以教学方法分类
①结构型:以结构为纲 80年代以前 ②功能型:以功能为纲
③结构——功能型:以结构安排为基础(《实用汉语课本》第一本)④功能——结构型: 由功能占支配地位(中级以上采用此方式)⑤话题型和语境型:(初级不适用)⑥文化型和语用型:(汉语中不存在)(二)教材编写原则 选用教材的原则
选用教材的原则是以评估教材的四原则——实用性原则、知识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为基础,再增加 1,交际性原则:A.要选择有交际价值的教学内容 B 语言材料的组织要体现生活的真实性 2,针对性原则:要适合使用对象的特点
A.最基本的特点是母语,母语文化背景与目的语、目的语文化对比所确定的不同的教学要点
B.还要针对学习者的年龄、国别、文化程度特点、学习者学习目的特点、学习者学习起点和学习时限的特点„„ 3,系统性原则 要考虑到横向和纵向的关系,要考虑到该教材在整个教材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
针对性:具体的考虑 系统性:宏观的考虑(三)教材编写依据(四)教材编写实施(五)教材分析和评估
评估教材的原则 :一部好的汉语教科书应该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02填空)
编写与评估对外汉语教材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实用性原则、知识性原则、趣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98填空)在第二语言教学教材编写中怎样处理文学作品?为什么?(00论述)你认为“这是书,那是报”这样的句子有无必要编进对外汉语教材?为什么? ①实用性原则:“易教易学”
A.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指教材中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要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教学内容必须是学习者在生活中常用的,在交际中所必需的
B.语言材料的真实性:语言教材要尽可能选择现实生活中真实的语料,尽量避免无使用价值或仅仅为了解释语言点的“教科书语言”或“教室语言”。
C.教学方法的实用性:指教材在提供必需理论和知识的同时,更要提供大量的练习②知识性原则 指教学内容要包含一定量的新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能增长知识 ③趣味性原则 教材的趣味性主要体现在教材内容的生动有趣和形式的活泼多样
A.题材多样化B.体裁、语言风格和练习方式的多样化 D 版式设计、装桢、插图等形式上活泼醒目
④科学性原则A.语言的规范:要教规范、通用的语言B.内容组织符合教学规律:内容的编排顺序;题材内容;生词和语法点的分布;词汇和句型的重现率;练习的内容和方式„„
C.反映学科理论研究的新水平,更换旧内容、慎重选择新成果„„
六、测试与评估(一)测试的作用与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二)测试的种类 测试的类别
第二语言测试可分为:水平测试、成绩测试、诊断测试和潜能测试四大类。H.S.K.是一种水平测试(99填空)
1、水平测试
①目的:测量测试对象的第二语言水平②特点:有专门的大纲、统一的试题和统一的评分标准 客观 ③原则:能够有效的测量测试对象的实际语言水平
2、成绩测试(课程测试)
①目的:检查测试对象在学习的一定阶段掌握所学课程的情况
②特点:跟教学过程和教学对象紧密相关 可以测定受试者的学习成绩,但不一定能反映受试者的语言水平例如:期中、期末考试,结业考试、毕业考试 成绩测试和水平测试(96术语解释)
成绩测试是一门或一种课型的一定学习阶段的测试。用以检查测试对象在学习的一定阶段掌握所学课程的情况。包括:期中、期末考试,结业考试、毕业考试„„
水平测试的目的是测量测试对象的第二语言水平。一般而言有专门的考试大纲、统一的试题和统一的评分标准,以尽可能客观的标准来测量考生的目的语水平。包括:HSK、TOFEL„„
期中、期末考试是语言测试中的成绩测试。(03选择)
3、诊断测试
①目的:检查受试者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及教学效果是否达到教学大纲所预期的要求 ②特点:A 不受教学进度的限制,随时可以进行 B 测试内容可以相对集中,突出针对性
4、潜能测试
①目的:了解受试者学习第二语言的潜在能力②测试内容:模仿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三)命题
1、标准化试题和非标准化试题(从命题过程和试题的可靠性程度的角度划分)
A.标准化测试:一般以现代教育测量学的理论为依据,遵照科学的程序,对考试的全过程,从设计、命题到评分、分析等实施标准化运作,严格控制误差,能高效、准确的测出受试者的真实语言水平。
D 非标准化测试:由任课教师根据具体教学需要而自行设计、命题、实施测试以及进行评分的测试。
2、主观性试题和客观性试题(按评卷的客观化程度划分)
A.主观性试题:指测试结果的评判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阅卷者的主观判断
例如:作文、口试、翻译„„ 按评分的客观化程度区分,作文属于主观性试题(02填空)B.客观性试题:有统一的阅卷标准、答案固定,不因阅卷人的主观意愿而改变
例如:多项选择、判断正误„„
3、立式试题和综合性试题(按试题所包含的测试内容的特点划分)分立式试题和综合性试题(00术语解释)
A.分立式试题:对受试者所掌握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进行分项测试,以考察受试者各个单项的能力。如:填空、改错、多选„„ F 综合性试题:对受试者的整体语言能力(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进行综合性测试,全面考察受试者的语言能力。如:听力理解、完形填空、写作„„
按照测试的内容特点划分,“多项选择”属于分立式测试。(02选择)
C.分立式试题的优点:①针对性强 ②客观性、标准化 缺点:各个项目测试的结果的总和不一定能反映受试者的整体语言水平和语言能力
(四)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性质、作用及分级
1、性质: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是为测试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国家级标准化考试 HSK的全称为汉语水平考试,是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制订的,其初、中等共分8级。(96填空)HSK(01术语解释)
答:HSK是“汉语水平考试”的简称,是专为测量外国人和非汉族人的汉语水平而设计的一种考试,由基础、初中等、高等三个平行的考试组成。(初中等)考试内容分听力理解、语法结构、阅读理解、综合填空四部分。主要形式是多选题,设计依据是《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
2、作用:主要体现在《汉语水平证书》的效力上
A.作为达到进入中国高等院校入系学习专业或报考研究生所要求的实际汉语水平的证明 B.作为汉语水平达到某种等级或免修相应级别的汉语课程的证明 G 作为聘用机构录用汉语人员的依据
3、分级
A 基础汉语水平考试(HSK基础)a.分1,2,3级 b.掌握400~3000汉语常用词(甲、乙级)和与之相应的语法项目c.考试内容:听力理解、语法结构、阅读理解
B 初、中等汉语水平考试(HSK初、中等)a.分1,2,3,4,5,(初等)6,7,8(中等)级(96填空)b.要求掌握2000~5000词和相应语法项目(甲乙丙级)c.听力理解、语法结构、阅读理解、综合填空 C 高等汉语水平考试(HSK高等)
a.分9,10,11级b.要求掌握5000~8000词及相应语法项目(甲、乙、丙、丁级)c.听力理解、阅读理解、综合表达、作文、口试
四 汉语作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一、跨文化交际
(一)定义: 跨文化交际: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行为 1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①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②文化的分类: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 西方 “C文化”: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教育、哲学、文学、艺术„„
“c文化”:风俗习惯、思维方法、心理素质、生活方式、行为准则、人际关系„„ 通常所说的大写字母“C”文化(Culture)指的是知识性文化(02填空)
④我国 知识文化:即“C文化” 交际文化语言交际文化:隐含在语言系统中的反映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影响语言表达的特殊文化因素 非语言交际文化:语言以外的传递信息的方式中的文化因素
⑤语言交际文化主要体现在语言的词汇系统、语法系统和语用系统中 这类因素对语言和语言交际有规约作用,且本族人不易察觉 ⑥文化的属性 A.民族性 B、社会性 C、系统性 D、阶段性 ⑦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A.语言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和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B.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语言的特殊性
C.语言是文化发展的基础,社会成员是靠语言交流共同发展文化 D.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存的
因此,要掌握和运用一种第二语言,就必须同时学习这种语言所负载的该民族的文化。
对外汉语教学界的基本共识是:以语言教学为主,同时紧密结合相关的文化教学,但不能以文化教学取代语言教学。(二)文化差异与交际障碍
跨文化交际: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行为
A.词汇系统中的语言交际文化因素表现在:对应词的有无;对应词的词义范围的大小;词义的褒贬;引申义和比喻义的多少„„B.语法系统中的语言交际文化因素表现在:词形变化的有无;句子的组织方式不完全相同;方位、数量、顺序等的表达方式的不同„„D 语用系统中的语言交际文化因素:称呼、问候和道别;称赞和批评;自谦和自卑;邀请和应邀;隐私和禁忌„„(三)文化的冲突与适应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适应或接受过程
A.观光期(蜜月期)B.挫折期C.逐渐适应或调整期F 接近或完全复原期(四)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
二、文化教学的层次
(一)语言中的文化因素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①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②文化的分类: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 西方 “C文化”: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教育、哲学、文学、艺术„„
“c文化”:风俗习惯、思维方法、心理素质、生活方式、行为准则、人际关系„„ 通常所说的大写字母“C”文化(Culture)指的是知识性文化(02填空)
④我国 知识文化:即“C文化” 交际文化语言交际文化:隐含在语言系统中的反映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影响语言表达的特殊文化因素 非语言交际文化:语言以外的传递信息的方式中的文化因素 ⑤语言交际文化主要体现在语言的词汇系统、语法系统和语用系统中 这类因素对语言和语言交际有规约作用,且本族人不易察觉 ⑥文化的属性A.民族性 B、社会性 C、系统性 D、阶段性 ⑦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A.语言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和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B.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语言的特殊性
C.语言是文化发展的基础,社会成员是靠语言交流共同发展文化 D.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存的
因此,要掌握和运用一种第二语言,就必须同时学习这种语言所负载的该民族的文化。
对外汉语教学界的基本共识是:以语言教学为主,同时紧密结合相关的文化教学,但不能以文化教学取代语言教学。(二)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三)专门文化知识
三、文化教学原则与方法
(一)基本原则
对外汉语教学中处理文化因素的原则和方法
A.文化教学要为语言教学服务:为了使学生能正确的理解和使用所学语言,必须同时介绍 相关的文化知识和背景。
B.要有针对性:应针对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交际困难和障碍进行文化教学 C.教学内容既要有代表性,又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
E在教学方法上,文化知识背景的教学应当从属于语言要素的教学以及言语技能和言语交 际技能的训练
G 具体教学方法多样例如:把文化内容直接以课文内容的方式介绍,也可通过注释说明 等
(二)教学方法 具体教学方法多样例如:把文化内容直接以课文内容的方式介绍,也可通过注释说明等
五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一、计算机及常用软件的使用
二、现代声像技术的应用
三、汉语知识与言语技能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四、网络远程汉语作为外语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学会(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And Technology,AECT)1994年的所谓94定义中将教育技术(原文中为实教学技术instructional technology)界定为: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一、计算机及常用软件的使用 注意软件的名称、用途
(一)常用软件
●文字处理工具Microsoft Word :目前普遍采用,强大的文字处理工具,有很强的编辑、绘图、制表功能 ●二维表格处理软件Excel, 数据统计SPSS(主要用于心理学、统计学)●复杂数据可以用C语言(或C++),FoxPro ●文稿制作Microsoft PowerPoint ●其它软件―――
图形处理PhotoShop、二维动画Flash、网页制作Dreamweaver、声音处理软件Cool Edit、视频处理软件Premiere
(二)语料库建设 ●现代汉语语料库 ●现代汉语句型语料库 ●汉语中介语语料库
●汉语教学多媒题素材库和资源库
四、网络远程汉语作为外语教学 网络远程教学的形式有两种----------●网络型教学
其基本形式又分为以下五种:以网页为主的网络课件教学、通过E-mail交流、向BBS投稿、利用Internet进行的双向视频笔谈式交流和网络语音会话。●远程电视会议型教学
其基本形式有如下三种:远程直播、远程会话训练和远程电视讨论
第四篇:英语教学法主要流派
英语教学法主要流派
一、语法翻译法(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语法翻译法是最古老的外语教学法,是中世纪欧洲人教希腊语、拉丁语等死语言的教学法,到了18世纪,欧洲的学校虽然开设了现代外语课,但仍然沿用语法翻译法,当时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基本上还是书面语。人们学习外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阅读外语资料和文献。语法—翻译法的代表人物是奥伦多夫(H.G.Ollendoff)。古老的翻译法、语法法和词汇翻译法都属于同一类方法。
语法翻译法在1840—1940年代间大行其道,之后便被许多学者群起围攻。看来,当标的语只被用来执行其阅读功能时,语法翻译法确实有其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当学习者对标的语的需求不仅限于阅读,而期待达到听无障、说无碍的境界时,语法翻译法这套祖传秘方就必然被打入冷宫,被时代潮流淘汰了。
反思国内的英语教学,大多还是采取这种语法翻译教学法。一些大学的必修英文课继续沿用这样不敷时代所需的语法翻译法教学法——讲台上传来英语教授句型、词类变化和翻译的讲解声,台下则一片死寂,然后为提高听说能力的学生又再去社会上的语言学校上课练习会话。究其原因,则为应试英语。
二、直接法(Direct Method)
直接法是19世纪下半叶始于西欧的外语教学改革运动的产物,是语法翻译法的对立面。德国外语教育家菲埃托是最早提出直接法的教学法构想的先驱人物。教师采取渐进式的问答法来引导学生开口说话。此外,教学的初期不依赖课本进度,而依照教师自己设计的教案来搭配学生的学习状况。学生则必须专心地“停、看、听”,善用老师所示范的标的语以及其他相关背景信息,然后学习用标的语回答老师的问题。教师是标的语唯一的示范者,所以教学时一律不用学生的母语讲解,而必须使出十八般武艺,运用身体语言和辅助教具来传授语言知识,使学生能用极初级程度的标的语来了解新的标的物,并学会用口语来表达。直接法在19世纪60年代兴起,至20世纪20年代逐渐没落。基本上来说,它在规模较小的语言学校推行得非常成功,因为当老师用标的语直接进行教学时,可以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反映与需要。
直接法比起古典语法翻译法是教学法史上的一大进步,成为以后的听说法、视听法、功能法等现代改革派的发端,但它是完全针对语法翻译法的弊端提出的,本身难免有它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对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只看到消极的一面,而没有看到或充分估计到它的积极的一面,只看到和只强调幼儿学母语和已掌握了母语的人学习外语之间的共同规律,而对两者之间的差别未曾注意到或没有充分估计到,因此采用了基本相同的方法来解决两种有一定区别的语言学习问题,在教学中偏重经验、感性认识,而对人的自觉性估计不足,对文学的修养不够注意,对许多语言现象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三、听说法(Audio-lingual Method)
Richards和Rogers(1986,2001)指出:二次大战期间,美国参战后需大量派军前往海外,为搜集情报,美军乃请驻地当地人提供重要情境所需的语言词汇与句型,请考古学者提供驻地的文化习俗,请语言学者协助设计编排教学对话及督导学习,指派学习动机强烈的人员,接受密集训练。此为军中教学法(theArmy Method),成效斐然。当时参与的语言学者,大多是结构语言学派的重要人物,主张语言结构是语言学习的重点;也主张语言学习是习惯的形成,应不断地作句型练习;当时也盛行行为学派的学习理论,提倡学习需经由过度练习,将刺激与反应紧密连结,形成正确习惯。听说法在20世纪60年代达到全盛时期,之后便开始衰退,因为教师发现学生在经过无数枯燥严肃的机械式练习后,并不能有效胜任课堂外实际的口语沟通。更重要的是,麻省理工学院语言学家Noam Chomsky提出了足以驳斥结构学派和行为心理学派的学习观点:转换语法(transformational grammar)和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此外,乔姆斯基认为,语言学习并不只是经由背诵、模仿而僵化养成的语言习惯。相反的,人类并不像是学说话的鹦鹉,而是经由生活经验和语言能力所学习得来。这两个理念严重地削弱了听说法的魅力,从此以后语言教学的领域陷入了百家理论争鸣的世界。
听说法又叫结构法或句型法,《英语900句》是听说法的典型教材。听说法把语言结构分析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外语教学中,使教材的编写和教学过程的安排具有科学的依据。这对提高外语教学的效果,加速外语教学的过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贡献和进步。但听说法过分重视机械性训练,忽视语言规则的指导作用,过分重视语言的结构形式,忽视语言的内容和意义,存在流于“造作”的语言倾向。
四、视听法(Audio—Visual Method)
针对听说法脱离语境,孤立地练习句型,影响培养学生有效使用语言能力的问题,20世纪50年代在法国产生了情境法。它吸取了直接法和听说法的许多优点。充分利用幻灯机、录音机、投影机、电影和录像等视听教具,让学生边看边听边说,身临其境地学习外语,把看到的情景和听到的声音自然地联系起来,强调通过情景操练句型,在教学中只允许使用目的语。因此,这种教学法又叫作情景法。它的典型教材是《新概念英语》。
视听结合的方法比单纯依靠听觉或视觉来理解、记忆和储存语言材料要好得多。视觉形象为学生提供形象思维的条件,促使学生自然和牢固地掌握外语。听觉形象有助于养成正确的语音、语调、节奏及遣词、造句的能力和习惯,同时有利于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使学生学的语言自然,表达准确。视听法的缺点是过于重视语言形式,忽视交际能力的培养,过分强调整体结构,忽视语言分析、讲解和训练,使学生对语言项目缺乏清楚的认识。
五、认知法(Cognitive Approach)
认知法又称认知—符号法(Cognitive-Code Approach),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代表人物是卡鲁尔、布鲁纳。认知法反对语言是“结构模式”的理论,反对在教学中进行反复的机械操作练习。它主张语言是受规则支配的创造性活动,语言的习惯是掌握规则,而不是形成习惯,提倡用演绎法讲授语法。在学习声音时,同时学习文字,听说读写四种语言技能从学习外语一开始就同时进行训练,允许使用本族语和翻译的手段,它认为语言错误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副产物,主张系统地学习口述和适当地矫正错误。它强调理解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主张在理解新学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创造性的交际练习。在教学中广泛利用视听教具使外语教学情景化和交际化。认知法是以认识心理学作为其理论基础,使外语教学法建立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上,但认知法作为一个新的独立外语教学法体系还是不够完善的,必须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加以充实。在提倡认知法时要切忌重犯语法翻译法的老毛病。
六、全身反应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简称TPR)
全身反应法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美国,盛行于20世纪7 0年代,创始人是心理学教授阿舍尔(James T.Ash-er)。这种教学法是通过身体动作教授外语的方法,主要用于美国移民儿童的英语教育。全身反应法的具体操作如下:教师授新课时先让一位学生站在讲台前,根据指令做动作,全班学生反复听教师的指令,看该学生动作。等大多数学生理解了指令的意义后,教师可自己或请成绩好的学生发出相同的指令,并要求全班按指令做动作。由于指令可以滋生出无数的句子,学生就会在行动中边实践边学到很多词汇与句型。
教师是TPR的主导者,提供学生练习、讲话的机会,并像父母般容忍年幼孩子所犯之语句错误。TPR因为将“语言”化为“具体行动”,降低学习的压力,所以也受到一些人热烈的欢迎。不过,TPR的目的只在于培养初级的会话能力,所以必须再搭配其他的教法,才能使学生有足够的语言能力来应付日常的需要。由于它可以使抽象的语言化为具体的行动,降低了学习的紧张气氛,所以若能多运用于成人语言教学,并把“发号施令”的“特权”多多下放到学生身上,相信学生通过这样的语言游戏,一定可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七、交际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
交际法也叫功能法(Functional Approach)或意念法(No-tional Approach)。交际法是20世纪70年代根据 2 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和韩礼德(Halliday)的理论形成的,是全世界影响较大的外语教学法流派。交际教学法认为语言是人们交际的工具,人们用语言表达意念和情态,人们由于职业不同,对语言的要求和需要也不同,教学内容也可以不同。交际教学法主张外语教学不要像语法翻译那样,以语法为纲,也不要像视听法那样以结构为纲,而以语言的表意功能为纲,针对学生今后使用外语的需要选择教学内容。通过接触、模仿范例练习和自由表达思想三个步骤来组织教学。
交际教学法最大的优点是从学生实际出发,确定学习目标,使教学过程交际化,培养学生掌握交际能力。但也存在缺乏语言功能项目的标准、范围及教学顺序的科学依据,语言形态和结构难以和功能项目协调一致的缺点。但不管怎么说,交际法是现代国外最流行的英语教学法之一,虽然具体方法不尽相同,但绝大多数学者已得出共识:培养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Communication i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final aim of English teaching)。《跟我学》(Follow Me)是典型的交际法教材。
八、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Ap-proach)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指教师通过引导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来进行的教学。这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语言教学方法,是交际教学法的发展,在世界语言教育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近年来,这种“用语言做事”(doing things with the language)的教学理论逐渐引入我国的基础英语课堂教学,是我国外语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走向。该理论认为:掌握语言大多是在活动中使用语言的结果,而不是单纯训练语言技能和学习语言知识的结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学生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以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任务型教学法是吸收了以往多种教学法的优点而形成的,它和其他的教学法并不排斥。
任务型教学法通过完成多种多样的任务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的语言运用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语言交流活动,启发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任务型教学中有大量的小组或双人活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要完成,可以更好地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任务活动内容涉及面广,信息量大,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培养人际交往、思考、决策和应变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任务型教学活动中,在教师的启发下,每个学生都有独立思考、积极参与的机会,易于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九、结语
外语教学法不会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回顾一下外语教学法的历史,我们就会更加清楚,随着社会的需要,科学的不断发展,原有的外语教学法一旦不能满足社会对外语的多种需要,新的教学法就会产生,以满足社会的需要。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发展,对外语教学法学派也会起促进作用。外语教学法各流派的产生,都有自己的客观规律。它同社会的发展、人们学习外语的目的及现代化教学设备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各有产生和生存的原因,各有自己的历史使命。教师的创造性就在于能合理地选择最适合自身环境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该不断地观察、反思和评价自己的教学过程,形成自己的教学信念和原则,并不断实践、检验和改进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所选择的教学方法。
第五篇:英语教学法主要流派
龙岗校区6月份第三周工作总结
《八大英语教学法》
英语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但和其他学科一样具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法。通常来说,英语有八种教学法。
一、语法翻译法
语法翻译法是一种通过学习语法规则和词汇,并且按照规则用本国语和目的语进行互译来教授语言的方法。其教学过程包括:阅读/朗读、句子翻译、讲解语法/语言点、书面回答和理解性问题。
二、直接法
直接法是一种通过实物、图画、动作、表情等手段把外语和其对应的意思直接联系,从而达到直接理解和直接应用的外语教学法。其教学步骤为:用目的语讲解、提问、回答,用归纳法教语法:例子、总结规则、巩固性练习、听写练习。
三、听说法
听说法是一种运用句型操练形式学习外语的方法。其理论基础为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其教学步骤为:听外语对话、模仿、纠正语音语调、逐句背诵、对话练习、看书面材料、语法点归纳、替换/回答练习。
四、交际法
交际法就是把运用目的语进行有意义交际作为学习语言的方法。交际法有时称为功能法或意念法。交际法的最大特征是它对语言结构和能同等重视。学习不仅要知道语言规则的用法,还必须学会交际。那么我们该如何开展交际法呢?(1)利用真实生活材料开展讨论:(源于材料)题目辩论、提供不同的句型、小组讨论、总结(2)连环图片做交际性练习:抽出图片——猜测前后内容(3)设置生活背景进行交际:按照角色身份、年龄、地位、性别说出不同的内容。
五、静授法
静授法,就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沉默,从而促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活用语言的方法。其教学步骤为:(1)用教鞭指着图上的符号,发出一个声音,然后教师不出声地指着图上的一个个符号,监听学生的发音。(2)教师也许发出一个单词声音,让学生猜测包含在这个单词发音里的符号。教鞭可用来表示重读、停顿和语调(3)教师听学生发音,重新示范或叫另一个学生来发音。
六、暗示法
暗示法,就是指利用人的无意识和非理性因素进行系统教学的方法,由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G.Lozanov)提出的,他认为大多数的学习发生在气氛轻松、注意力集中的状态下。整堂课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称为口头复习。第二阶段,引进新材料并展开讨论。第三阶段一开始,所有对话停止一两分钟。师生一起听录音机播放的音乐,听了几段音乐后,老师在音乐背景下朗读或背诵新课文,学生一边看着课本一边听音乐。
七、全身反应法 全身反应法是一种把言语和行为联系在一起的语言教学方法,该法通过身体各部分的活动来学习语言。教学步骤为:教师用英语发出指令,让学生一听到英语指令就作出相应的动作。从简单到复杂,从慢到快,从一组词过渡到一个句子或一段话。
八、群体商谈法
群体商谈法,是一种新型的语言学习方法。学习者按照教师布置的任务,分成几组交谈。教师站在学生身后,随时提供帮助,最后把录音内容重放。其教学过程为首先问候和自我介绍,接着教师陈述该课的目标及要求,然后学生形成一个圆圈,用外语进行会话。学生可先用本国语和旁边同学交换信息,教师站在身后把这段信息交换翻译成外语,然后由学生重复。接着再叫另一个学生讲,并把话录在录音机里。最后,教师要求学生谈出各自对此学习的感受。
实践证明,最好的办法是让不同的教学法并存,在实践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并及时交流和探讨,提高各种教学法的综合教学效果。无论采取哪种教学法,英语教学都要针对不同的教学要求,贯彻外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即语法原则、交际原则和文化原则,如果一味地机械重复使用一种英语教学方法,这就不仅从根本上违背了外语教学的基本原则,也违背了外语学习的基本原则和规律。最好的教学方法是在特定的场合取得特定效果的方法。
----龙岗校区冯璐璐----2015.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