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形成的流派的语言教学法及其利弊

时间:2019-05-13 02:35: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历史上形成的流派的语言教学法及其利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历史上形成的流派的语言教学法及其利弊》。

第一篇:在历史上形成的流派的语言教学法及其利弊

在历史上形成的流派的语言教学法及其利弊

据历史记载,最早谈论外语教学方法的是欧洲教育家马科斯.昆体良(Marcus Fabens Quintilian A.D.35—95)。语言教学法是一门研究教授和学习第二语言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包括第二语言的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过程和教学规律。第二语言教学法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也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与哲学、教育学、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临近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外语教学史上第二语言教学法也通常被叫作“外语教学法”。外语教学方法的产生及发展有其自身独特的客观规律。它同当时的社会发展、人们学习外语的目的、当时的哲学思想及相关理论的成长都有密切的关系。它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有自己发生、存在和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教学法流派,是指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某一科的教学法体系。这个教学法体系包括它的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形式、教学手段、评估方法以及对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等。应该说第二语言教学已经有悠久的历史,但现代第二语言教学的时间并不长,只有l00多年的时间。在第二语言教学实践中,人们不断地对第二语言教学理论进行研究和探索,寻求有效的第二语言教学的方法,先后出现了数十种各具特色的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语法翻译法、直接法、情景法、阅读法、自觉对比法、听说法、视听法、认知法、自觉实践法、全身反应法、咨询法、暗示法、自然法和交际法等。这里重点介绍以下几种:

一、语法翻译法(the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简介:语法翻译法是“用母语翻译教授外语书面语的一种传统外语教学法,即用语法讲解加翻译练习的方式来教学外语的方法”语法翻译法又称传统法,古典法,旧式法(Old Method)、阅读法、普鲁士法(the Prussian Method)等。其代表人物为奥朗多弗和雅科托等。外语教学法源于拉丁语教学法,盛行于15—17世纪的欧洲,当时称“语法模仿法”,是翻译法的雏形。到了18—19世纪,西欧一些国家确定了翻译法的教学地位,因此法重视语法教学而被称为语法法或语法翻译法,因继承了拉丁语的传统又称传统法。

特点:语法翻译法是为培养阅读能力服务的教学法,其教学过程是先分析语法,然后把外语译成本族语,主张两种语言机械对比和逐词逐句直译,在教学实践中把翻译当成教学目的,又当成教学手段。语法翻译法重视阅读、翻译能力的培养和语法知识的传授,忽视语言技能的培养,语音、词汇、语法与课文阅读教学脱节。反思国内的英语教学,大多还是采取这种语法翻译教学法。

理论基础:其心理学基础是官能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灵有各种不同的官能,各种官能可以分开加以训练。难度较高的材料,比如拉丁语语法可以用来训练和发展人的智力。从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来看,语法—翻译法体现了古典人文主义的精神,语言被当作一门受尊重的学问来学。语法翻译法的长处:

◆ 学生语法概念清晰,词义理解比较确切,翻译能力得到培养。◆ 阅读能力较强,尤其是遇到长而难的句子时通过分析句子结构便能理解意思。◆ 翻译法能配合其他阅读与写作教学法,帮助学生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 便利易行。不需要什么道具和设备,教室只需要掌握了外语基本知识,就可以拿着教科书教学。

语法翻译法的弊端:

◆ 教师的绝对权威地位有碍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学习被动,有些人失去兴趣,学习困难的学生常缺乏学好外语的信心。

◆ 语法翻译法不能全面培养学生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特别是口语能力。长期使用语法翻译法会使学生患上外语聋哑病。

◆ 过于强调翻译的作用,使学生容易养成使用外语依赖翻译的习惯,不利于全面培养学生外语交际的能力。

◆ 过重偏向阅读能力的培养,学习的语言材料都是一些文学作品的片段,词汇很深,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 教师的绝对权威地位有碍学生的主动性。

二、直接法(the Direct Method)

简介: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和北美洲等地加速了工业化的进程,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各国对外语人才的需求量迅速增长。采用语法翻译法培养的学生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语言学领域内出现了改革运动(the reform movement),以英国语言学家斯威特(H.Sweet)为代表的改革派强调口语和语音训练的重要性,推动了外语教学改革,与语法翻译法针锋相对的直接法便应运而生。直接法首先由法国人古因(Guinn)提出,后由他的弟子索斯(de Sauvé)在美国倡导,并由教育家伯里兹(Berlet)在教学中实施,由于他们的推广,20世纪初直接法流传颇广。

特点:教学目标不是规范的书面语,而是外语口语;教学中不用学生母语,不用翻译,不注重形式语法。仿照幼儿学母语的自然过程来设计外语教学过程。

理论基础:

⑴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结构,不能被死搬硬套进拉丁语语法中。这种观点否定了在传统教学法中翻译法的主导作用,并推动了用直接方法来代替翻译法作为外语教学的主要方法。

⑵人类口头语言的出现早于书面文字,因此,语言的首要成分应当是口语句型,而不是语法规则。这种观点为直接法首先突出口语教学提供了依据。⑶联想主义心理学,强调语言同客体的直接联结,强调语言同周围环境中的人的直接联系。认为促进学生理解语义的最好方法是利用学生的感官体验,一般是视觉经验。

直接法的长处:

◆ 学生通过听说英语和自己的活动,接触和运用大量自然语言,有利于增强外语语感,提高外语实践能力、特别是听与说的能力。

◆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学习主动性比较强。对小学生和初学外语的成人,直接法在激发学习外语的兴趣方面效果良好。

◆ 重视口语和语音教学,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直接法的弊端:

◆ 排斥母语,使学生对一些抽象和复杂的概念难以理解。◆ 没有明晰的语法解释,导致学生说出的话语法错误较多。

◆ 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只看到消极的一面,而没有看到或充分估计到它的积极的一面,只看到和只强调幼儿学母语和已掌握了母语的人学习外语之间的共同规律。教学中偏重经验、感性认识,而对人的自觉性估计不足,对文学的修养不够注意,对许多语言现象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三、听说法(the Audio-lingual Approach)

简介:听说法是20世纪40年代末在美国形成的外语教学法。二战期间,美国军队进驻很多国家,军人急需掌握外语,美国政府委托数十所高校制定了军队外语培训计划,在密执安大学教授弗里斯(C.Fries)等人领导下开展对军人外语的培训工作。弗里斯与他的合作者拉多(R.Lido),长期从事外语教学工作,并接受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基本观点。他们在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特别是通过军队外语培训等教学活动,创立了听说法。

特点:听说法根据结构主义语言学“语言是言语,不是文字”、“语言是结构模式的体系”的理论,提出以口语为中心,以句型或结构为纲的听说教学法的主张,教材用会话形式表述,强调模仿、强记固定短语并大量重复,极其重视语音的正确,尤其强调语调训练,广泛利用对比法、在对比分析母语与外语的基础上学习外语的难点,并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理论基础:

⑴语言学理论基础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该法强调第二语言学要从口语开始,从说话开始,通过掌握语言结构学会目的语。

⑵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论.认为言语行为是通过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并加以强化而形成习惯,强调第二语言教学要通过大量的模仿和反复操练养成新的语言习惯。历史意义:在第二语言教学史上,听说法是一种理论基础非常雄厚的教学法流派,它把结构主义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应用到外语教学中,使外语教学建立在当代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听说法的出现成为第二语言教学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促进了第二语言教学法的发展.《英语九百句》就是一套按照听说法理论编写的比较有名的学习英语口语的教材,曾一度在我国的英语学习中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听说法的长处:

◆以口语为中心,以培养听说能力为主。

◆强调句型的训练,创造了一套通过句型操练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方法。◆限制使用母语但不排斥母语的作用。

◆通过母语和外语对比确立教学重点和难点。◆运用现代化视听手段进行教学。

听说法的弊端:

◆ 最大的弊端是不利于发展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大量机械操练、模仿和简单重复使学生处于鹦鹉学舌的状态。学生长期跟着教师转,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 忽视语言规则的指导作用,过分重视语言的结构形式,忽视语言的内容和意义,存在流于“造作”的语言倾向。过分强调听与说的能力,放松了培养读与写的能力。不仅影响了实践能力全面提高,而且也使进一步发展听、说能力受到限制。

四、视听法(Audio visual approach)简介:17 世纪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Amos Comenius)认为“事物先于文学(Things before words)",提倡感官教学,充分利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及触觉的功能。提出感官是知识教学的媒介,而实物教学是最主要的方式。产生于50、60、70年代,吸收了直接法和听说法的优点,利用幻灯、录像、录音作为视听道具,边看边听边说,对老师要求过高,但在复杂语句、语言分析、讲解、写作方面存在问题。

特点:

⑴语言和情景紧密结合。除重视听说外,还强调“看”,即看画面或情景,学生一边看画面,一边练习听说,身临其境地学习外语,把看到的情景和听到的声音自然地联系起来,印象深刻。⑵重视口语教学,认为口语是教学的基础。⑶重视句型教学,强调通过情景操练句型,使学生掌握在一定场合常用的成套生活用语。

⑷日常生活情景对话是教学的中心。从日常生活情景需要出发,选择安排语言材料,比听说法更能符合学生言语交际的需要。

⑸排除母语和文字作为中介,直接用外语进行释义和练习。

理论基础:视听法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现代语言学和心理学之上的。

◆语言学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

◆心理学基础是现代心理学家提出的“言语交际过程是编码和译码传递信息的活动过程”理论以及行为主义心理学。

历史意义:视听法继承并发扬了直接法和听说法的长处,最大的贡献在于它广泛地运用声、光、电等现代化设备,使语言和形象紧密结合,在情景中整体感知语言的声音和结构。视听法在初创时是法国对外国成年人进行短期速成教学的一种方法,在欧洲大陆的一些国家得到推广和应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成为一种被广泛采用的第二语言教学法。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法建交,视听法开始传入我国。英语教学中运用视听法的典型教材如《新概念英语》(New Concept English)在70年代后期也开始被我国采用,并对我国的英语教学和学习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视听法的长处:

◆ 视听教学使课堂更具趣味性。由于视听媒体对教学内容的表达有相当的“宽容性”和“自由度”,可依据教学材料的抽象程度制作成不同形象层次的形式,它比教师的口授具有更为广阔而形象的时空,能使学生较长时间地保持集中而旺盛的精力.能够展现激发学生求知动机、吸引注意力、培养技能、提高思维能力、指导思考等多种刺激,并使其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

◆ 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可以这样认为,规划合理的视听媒体.它更多地克服了人为的干扰因素,使呈现的教学信息有很高的“清晰度”,信息的传输是在“导演”了的情况下进行的,这里面融会了学科专家、教育专家、媒体专家的智慧和心血。在短时间内大量的信息内容在教师成功的引导下又能被学生很乐意地接受,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 选择恰当的视听教学媒体。各种媒体既有优点,又有局限性.没有一种时时、处处都适用的万能媒体。不论在什么形式的教学中,可以考虑选择多种媒体组合使用,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优点。

◆ 视听教学媒体改变了学习方式,减轻了教师的劳动强度。由于视听教学媒体的存在,教学活动不再局限于教室或课堂之中,可在任意时空进行,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尤其是当设计了供个人使用的视听媒体后,学生可在方便的时间和地点学习。这一便捷之处对于那些既担负工作又希望再学习的人来说显得特别重要。而视听媒体特有的重复播放和复制等功能,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劳动强度,增加了对个别学生的指导时间等。

视听法的弊端: ◆ 过分强调整体结构,忽视语言分析、讲解和训练,有碍于理解和运用外语;

◆ 忽视书面语的作用,人为地割断了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联系。

五、认知法(Cognitive Approach)简介: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美国,这种教学法是作为听说法的对立面而产生的。20世纪60年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间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各个领域的激烈竞争,要求大量能够直接进行国际间科技文化交流的高水平人才,以培养口语能力为主的听说法已不适应这种形势发展的需要,外语教学界要求用新的方法代替听说法的呼声越来越高;此时,美国的心理学、教育学、语言学等基础理论学科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这就为创立新的外语教学法体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这种背景下,认知法便应运而生。

特点:

⑴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指导学生从言语实践中发现规则,并为学生提供创造性地活用规则的机会和情景,从而使学生掌握规则。⑵注重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有限的语言规则创造性地理解和生成无限的句子。

⑶注重理解,在理解语言知识和规则的基础上进行操练,反对机械性的死记硬背。

⑷反对听说领先,认为语言的声音和文字在语言学习活动中相辅相成,主张一开始就进行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听说读写齐头并进,全面发展。

⑸容忍学生的语言错误。主张对错误进行分析疏导,只改主要错误,反对有错必纠。

⑹通过母语与目的语的对比分析,确定学习的重点和难点。⑺必要时可利用母语,允许适当利用母语进行讲解和翻译。

⑻广泛运用直观教具和电化教学手段,有助于创造语言环境,使外语教学情景化、交际化。

理论基础:

● 语言学基础是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理论,他提出一个“语言习得机制”假说来解释语言学习过程,区分了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

● 心理学基础是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布鲁纳的学科结构论、发现学习论等。

历史意义:认知法是与听说法相对立的第二语言教学法一大流派。认知法来源于翻译法,但不是翻译法的机械重复,而是有所发展和提高。它把当代心理学的最新成果“认知学理论”运用到语言教学研究中来,首创了对学习者的研究,使外语教学法建立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之上,对第二语言教学做出了贡献。

认知法的长处:

◆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有意义的学习和有意义的训练,注重理解。◆ 认知法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是传统外语教学法的薄弱之处。在外语教学中发展创造性思维和提倡创造性精神不仅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而且有利于加强对学生总体的素质教育,符合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 认知法主张外语学习必须理解语言规则,语言练习必须有意义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助于提高使用外语的准确性(accuracy)和得体性(appropriateness),这恰恰是听说法所欠缺的。

认知法的弊端:

◆ 认知法作为一个独立的外语教学法体系还不够完善,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充实。

◆ 未强调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在使用认知法时应多开展课外活动,为学生使用外语进行交际提供更多的条件和机会。

◆ 使用认知法时,讲解语法必须恰到好处。若费时过多或讲解过于详尽,就可能走到语法翻译法的老路上去。同时,认知法强调语言练习必须有意义,全盘否定机械操练,在实际教学中并不可行。特别是在初学阶段,一定数量的机械练习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如何处理语法教学和机械操练与有意义练习的比例仍然是认知法需要探讨的问题。

六、交际法(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简介: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欧洲经济共同体国家,中心在英国。际法体系中对中国产生影响的有两个分支,即“功能意念交际法”和“任务型交际法”。交际法是20世纪70年代根据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ns)和韩礼德(Holladay)的理论形成的,是全世界影响较大的外语教学法流派。交际教学法认为语言是人们交际的工具,人们用语言表达意念和情态,人们由于职业不同,对语言的要求和需要也不同,教学内容也可以不同。交际教学法主张外语教学不要像语法翻译那样,以语法为纲,也不要像视听法那样以结构为纲,而以语言的表意功能为纲,针对学生今后使用外语的需要选择教学内容。通过接触、模仿范例练习和自由表达思想三个步骤来组织教学。交际法是现代国外最流行的英语教学法之一,虽然具体方法不尽相同,但绝大多数学者已得出共识:培养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特点:

⑴以培养交际功能为宗旨,明确提出第二语言教学目标是培养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交际能力,不仅要求语言运用的正确性,还要求得体性。⑵以功能意念为纲。根据学习者的实际需要,选取真实自然的语言材料,而不是经过加工后的“教科书语言”。

⑶教学过程交际化,交际既是学习的目的也是学习的手段,在教学中创造接近真实交际的情景并多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通过大量言语交际活动培养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并把课堂交际活动与课外生活中的交际结合起来。⑷以话语为教学的基本单位。认为语言不是存在于孤立的词语或句子中,而是存在于连贯的语篇中。

⑸单项技能训练与综合性技能训练相结合,以综合性训练为主,最后达到在交际中综合运用语言的目的。

⑹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语言错误有一定的容忍度,不影响交际的错误能不纠就不纠,尽量鼓励学习者发挥言语交际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⑺交际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教学要为学生的交际需要服务,以语言功能为纲.根据学以致用的原则,针对不同专业的学习者安排“专用语言”的教学。

⑻主张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不应是仅仅一本教科书,而应该是“教学包”,即教师用书、辅导读物、磁带、挂图、录像、电影、电视等。

⑼让学生处于情景之中,身临其境地感受氛围,用英语进行交际,是交际教学的精髓。

理论基础:

◆ 语言学理论基础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70年代形成高潮的社会语言学。尤其是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的交际能力理论和功能主义语言学家韩礼德的功能语言理论和话语分析理论,以及威多森的语言交际观。交际法的语言观认为,语言悬表达意义的系统,其基本功能是社会交际,语言学不应仅仅研究语言的形式,更要关注语言要完成的社会功能以及语言在人们社会交往中受到的制约因素,因此,第二语言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习者掌握语言规则、能正确地运用语言,更要掌握语言的使用规则,得体地运用语言。

◆ 心理学基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和20世纪60年代后期兴起的心理语言学。交际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首先要分析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的需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确定都必须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交际法还认为,学习者在言语中出现一些错误是正常的也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学习者所追求的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交际,而只能是有缺陷的但有效的交际,因此,对学习者的语言错误不应苛求。

交际法的长处:

◆ 交际法最大的优点是从学生实际出发, 重视学生的实际需要;

◆ 交际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恰当地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

交际法的弊端:

◆ 如何确定和统计功能、意念项目,有待进一步探讨。◆ 以能意念为线索组织教学大纲,很难保证语法项目编排的体系性。

七、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Approach)简介:任务型教学法是从20世纪8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广为应用语言学家和外语教学实践者认可和接受的一种外语教学方法,也是教育部制定的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所推荐和提倡的外语教学法。

特点: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指教师通过引导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来进行的教学。这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语言教学方法,是交际教学法的发展,在世界语言教育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近年来,这种“用语言做事”(doing things with the language)的教学理论逐渐引入我国的基础英语课堂教学,是我国外语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走向。该理论认为:掌握语言大多是在活动中使用语言的结果,而不是单纯训练语言技能和学习语言知识的结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学生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以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任务型教学法是吸收了以往多种教学法的优点而形成的,它和其它的教学法并不排斥。

本质:任务与传统的“练习”(exercise)或通常意义上的“活动”(activity)究竟有什么样的本质差别呢?首先,任务具有目的性。这里的“目的”具有两重性,一是任务本身所包含的非教学目的,二是任务设计者所期望任务参与者达到的教学目的,而练习通常只具有教学目的。其二,任务通常会产生非语言性结果,而练习总是产生语言性结果。比如,根据所听天气预报的信息,决定怎样安排野炊;或根据火车和汽车时刻表,选择哪几趟车能方便准时地赶到某地开会,任务完成后所得到的结果是非语言性的,而课堂练习,如用短语造句、用介词填空等,其结果总是语言性的。第三,任务具有开放性,也就是说,任务的履行并非有一套预定的模式或途径,或者会达到统一的结果,完成任务的途径,包括应用的语言是可选择的、不固定的、非限制性的。第四,任务具有交际性或互动性。任务通常是集体性和合作性活动,任务的履行通常以交际或互动的方式进行,这种互动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输入材料之间的双边或多边互动。

作用:任务型教学法则属于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法。此类教学法主要关注二语教学的认知过程和心理语言学过程,力图为学习者提供机会,通过课堂上以意义为焦点的活动,参与开放型的交际任务。其课堂操作程序表现为一系列的教学任务,在任务履行过程中,学习者注重语言交际的意义,充分利用自己已经获得的目的语资源,通过交流获取所需信息,完成任务,其学习过程是沿着开放的途径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任务型教学法的长处:

◆ 完成多种多样的任务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的语言运用能力。

◆ 学生积极参与语言交流活动,启发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 在任务型教学中有大量的小组或双人活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要完成,可以更好地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

◆ 活动内容涉及面广,信息量大,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 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培养人际交往、思考、决策和应变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 任务型教学活动中,在教师的启发下,每个学生都有独立思考、积极参与的机会,易于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任务型教学法是吸收了以往多种教学法的优点而形成的,它和其他的教学法并不排斥,所以暂无其弊端。

第二篇:历史上形成流派的语言教学法及其利弊

历史上形成流派的语言教学法及其利弊

语言教学法是一门研究教授和学习第二语言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包括第二语言的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过程和教学规律。第二语言教学法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也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与哲学、教育学、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临近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外语教学史上第二语言教学法也通常被叫作“外语教学法”。外语教学方法的产生及发展有其自身独特的客观规律。它同当时的社会发展、人们学习外语的目的、当时的哲学思想及相关理论的成长都有密切的关系。它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有自己发生、存在和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教学法流派,是指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某一科的教学法体系。这个教学法体系包括它的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形式、教学手段、评估方法以及对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等。应该说第二语言教学已经有悠久的历史,但现代第二语言教学的时间并不长,只有l00多年的时间。在第二语言教学实践中,人们不断地对第二语言教学理论进行研究和探索,寻求有效的第二语言教学的方法,先后出现了数十种各具特色的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语法翻译法、直接法、情景法、阅读法、自觉对比法、听说法、视听法、认知法、自觉实践法、全身反应法、咨询法、暗示法、自然法和交际法等。

一、语法-翻译法(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历史背景

语法翻译法产生于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当时的欧洲,“古拉丁文/古希腊文是‘约定俗成’的人为的‘国际语’,是各国共同的文化载体,是各国受过教育的人(特别是有识之士)、大小官员、僧侣都必修的课程”。可是,作为目的语学习的这种语言在当时基本上仅存在于书面语中,学习这种语言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能够读懂用这种文字写成的各种经典作品和官方文书,于是阅读成了当时外语教学的首要任务。

在当时,古典语言教学的另一个目标就是对学习者进行智力和思维训练。人们认为严密的语法是用来训练思维的最佳材料。古罗马教育家昆提利安(Quintilian)在其《演说术原理》(De lnstitutione Oratoria)一书中曾提到,“语法是教人说话和写作的艺术”。对于说话,特别是在把演说视作一种艺术的古代欧洲,被认为是与智力及思维分不开的。就这样,语法成为当时外语教学的“重头戏”也就成了一种必然。

另外,当时的外语学习者是在已经掌握了母语的前提下学习外语的。那时候,机械主义哲学在学术界占统治地位。机械主义哲学认为:一切语言源于同一种语言,它们拥有共同的语法及词汇概念,差别仅表现为发音和书写形式的不同。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对比翻译自然就成了外语教学的首选途径和主要手段。我国著名教学法专家俞约法教授在评价这一教学流派时指出:“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语法翻译法证明自己胜任这一任务,因此一直被当年的语文教育界所广泛采用,而且代代相传”。

基础原则:1、语音、语法、词汇教学相结合。2、阅读领先,着重培养阅读与翻译能力,兼顾听说训练。3、以语法为主,在语法理论指导下读译课文。4、依靠母语,把翻译既当成教学手段,又当作教学目的。

主要特征

语法翻译法的主要特征包括5个方面。

(1)以培养读写书面语能力以及发展智力为主要目标。

(2)以系统的语法知识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对语法规则进行详细的分析,要求学生熟记并通过翻译练习加以巩固。

(3)词汇的选择完全由课文内容决定,用对译的生词表进行教学,句子是讲授和练习的基本单位。

(4)用母语进行教学,母语和外语互相翻译是主要的教学手段、练习手段和评测手段。

(5)阅读领先,重视阅读能力和翻译能力的培养,强调学习规范的书面语,注重通过阅读外语名著来学习外语。

教学流程

(1)复习:默写单词;背诵课文段落。

(2)教授新词:在黑板上列出本课新词的单词、音标及母语解释,并逐字讲解。学生跟教师朗读单词。教师说出母语意思,学生说了英语单词。

(3)讲授语法:讲解语法意义及相关规则,在黑板上列出课文中的相关词汇,学生按语法规则进行转换等。

(4)讲解课文:教师逐句念课文,学生分析语法与译成母语。教师随时纠正错误。

(5)巩固新课:学生跟教师逐句朗读课文。教师依课文提问,学生按课文回答。

(6)布置作业:拼写单词;语法填空;背诵课文。

主要优点:

(1)针对学生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系统的语法知识,阅读和翻译水平较高

1有助于语言基本功的扎实积累

语法翻译法有利于学习者充分认识两种语言间的基本特征,形成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无所讳言,我国过去大批的外语学者都是用这种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他们都有深厚的语言功力:理解力强,阅读水平高;博学多才,对目的语理解深刻。这是因为,语法翻译法强调对语言点、词汇和语法的教学。在长期的目的语和母语的对比过程中,语言学习趋于严密、精确,保证了学习者对词、句、篇的深入理解。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D.P.Ausubel)提出有意义的学习的理论。该理论强调在学习中对所学基本规则和基本概念的理解,认为认知是学习的开始,并以理解为目的。语法翻译法还注重理解在学习外语方面的重要性。从这一点看来,语法翻译法的教学思路符合学习的认知规律,这自然会加深学习者对语言的深层领悟并形成牢固的语文能力。2有助于培养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语法翻译法有利于培养学习者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形成稳固的自学能力。语法翻译法以阅读为主要教学目的和训练手段。在长期的阅读过程中,学习者的阅读速度、阅读质量及阅读心理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通过阅读,学习者还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文化素养。更重要的是,学习者学会了如何亲手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语法翻译法素来注重语感的培养,这种具有自动化倾向的学习习惯在整个语言学习过程中有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针对教师采用母语讲授,可以减轻教师的压力,还可以节省课堂教学时间。

语法翻译法对教师的英语能力要求不高,易于操作;对班额无特殊要求,有利于大班上课。语法翻译法在具体操作中采用母语与目的语对比的方式,大部分内容用母语讲述,进一步降低了对教师的要求。该方法在授课过程中,只要有良好的教学秩序,只要能保证每个学生能听清楚老师的授课,班额大小对教学并无实质性影响。因此有人说它是“一种最低限度可行的教法”。我国的具体条件是幅员广大但各地区间发展极不平衡;由于历史原因,国民整体外语水平不高,师资条件差;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广大农村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学生班额常常偏大。针对这种情况,语法翻译法在经过合理改造后还不失为一种符合我国国情的“应急性”教学方法。

主要缺点:

(1)忽视口语教学和语音教学,缺乏听说能力的训练;忽视口语教学和语音教学,缺乏听说能力的训练。

重书面、轻口语是语法翻译法的首要缺点,也是批评者对它攻击的首要方面。很明显,在现代外语教学中,口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首先,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存在的。现代社会的国际交往日渐加强,急需大量的口语人才。显然单纯的语法翻译法无法完成这一教学任务。现代教育心理学还证明:“没有一种语言技能是孤立存在的。各种技能之间有着不同程度的依存关系,或互相影响,或互相补充,对一种技能的掌握有利于另一种技能的发展”。由此可见,忽视听说能力的培养,还会影响学习者语言潜力的开发,还会制约读、写能力的发展进程。

(2)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式单一,学生缺少实践机会,课堂气氛沉闷;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比较枯燥(指经典文学作品)。.学习者容易丧失外语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语法翻译法是通过大量机械练习来巩固学习效果的。单调乏味、甚至是为了语法项目而人为创造的一些无意义的练习,很容易挫伤学习者的学习热情。除了一些有耐心的学习者外,好些人因为忍受不了这种枯燥的教学方法而失去了对学习的信心,对外语学习持消极态度。近年来学者们在对学习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研究表明:学习态度“是决定不同学习者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的主要原因”。(3)利用母语教学,过分地强调翻译,不利于培养学生运用目的语进行思维和交际的能力。

现在我国实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提高全民族文化素养。外语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因为教学方法的问题而让一部分学习者失去对外语学习的兴趣,不仅会造成教育上的浪费,更会影响素质教育的彻底实施。

语法翻译法的改进及发展趋势

1.加强听说训练,培养学习者综合语言能力

首先,教师要把口语能力的培养提高到一个较高层次来认识。一方面,培养外语学习者的听说能力是我们外语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另一方面,听说能力的提高会影响和制约其它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中,不但要重视对口语内容的安排,还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坚持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的教学思想。

其次,教师本人要提高自己的口语能力。作为教与学的组织者,教师的口语能力和语言意识在学习者听、说能力的培养方面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上多讲一些地道的目的语,必然会给学习者以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引导作用。其三,教师应把现代科技教学手段引入课堂以加强口语教学。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外语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作为辅助手段,录音机、投影机甚至多媒体在课堂上越来越多地被采用并发挥了一定的效益。这些设备既能弥补教师口语能力的不足,还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当然,对这些教辅设施的利用一定要合理有效,否则不但老师会变成机器的奴隶,还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2.重视学习者个人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研究表明,影响教学的因素不仅在教的方面,而且在学的方面。学习者年龄、动机、甚至性格都是制约学习结果的主要原因。因此,教法的选择、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设计都要符合学习者年龄特征及个性心理特征。

语法翻译法在成人外语教育方面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俞约法教授指出:“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已掌握母语的人再学习第二种语言文字的习语规律”。1928年,桑代克用这种方法做过一次世界语教学的实验,证明此教学方法对成人比对儿童更有用。目前,我国最大的外语学习群体是中小学生,“中小学生在校学习外语的人数接近一亿”(刘道义,2001:1)。因此我们的外语教学法研究及实施必须照顾到这个年龄阶段的学习群体。一般来讲,小学生及中学低年级学生具有活泼好动、有意注意维持时间短、善于模仿、机械记忆强等特点。对于这样的学习者,单纯用语法翻译法进行教学是难以取得理想效果的。教师必须在课堂上组织各种活泼多样的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用各种有趣的练习帮助他们学习和掌握语言技巧及技能。突出口语练习也是这一年龄阶段外语教学的主要任务。对于中学高年级学生来讲,理性的逻辑思维已得到一定的发展,他们更倾向于理解性的学习,他们的学习特点也具有了成人化的倾向。这时语法翻译法的优势成份对他们更具适应性。

3.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随着教师教龄的增加,他们常常在教学中采用自己感觉“顺手”的方法来组织教学并形成习惯。褒义地讲,这是一种“风格化”的表现。可是时间长了,学生往往对单调的教法感到厌倦。因此,教师必须在“风格化”的基础上经常对教学方法做一些调整和变化。应该说明的是,这种变化并不意味着各种教学法的随意组合或无序拼凑,而是教师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对象及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的一种有针对性的理性选择。

4.教学方法的折中融合

在外语教学法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折中化\综合化趋向”。苏俄的“自觉实践法”、美国的“认知法”、我国的“张思中外语教学法”、“立体教学法”、“四位一体教学法”等都是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对象,在过去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折中、融合的产物。这些方法的出现,进一步说明了“发展某一理论而排斥其他理论,„„是不明智的,最有益的尝试莫过于把优点结合起来”。

如前所述,语法翻译法自产生之日起就呈现出发展的态势。它至今仍存在于课堂教学证明了它的生存力和适应性。外语教学的目的总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我们也应对语法翻译法中的合理成份进行合理利用,使其为我国的外语教学服务。

历史意义:

语法翻译法是第二语言教学法史上第一个完整的教学法体系,也是第二语言教学史上最古老的教学法。其历史悠久,生命力强。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的100年间,在欧洲第二语言教学中一直居统治地位。语法翻译法很早就被介绍到我国,成为我国早期的外语教学法之一,它对我国的外语教学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影响很大。我国通常把语法翻译法称为传统教学法。长期以来,这种传统教学法在我国英语教学中一直占统治地位,直到目前,在我国仍占有相当的市场。

二、直接法(Direct Method)历史背景

19世纪下半叶作为语法翻译法的对立物出现于西欧的,主要是德国和法国。19世纪下半叶,西欧各国的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语言不通日益成了各国直接交往的最大障碍,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口语交际的重要,认为口语应成为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直接法主张采用口语材料作为教学内容,强调模仿,主张用教儿童学习本族语言的方法,“通过说话学说话”的方法来学习外语,教学过程是一句话一句话听、模仿、反复练习,直到养成语言习惯。教学中只用外语讲述,广泛利用手势、动作、表情、实物、图画等直观手段,要求外语与思想直接联系,绝对不使用本族语,即完全不借助于翻译,语法降到完全不重要的地位。直接法是在教活语言,特别是在培养口语能力方面,取得显著的成绩。

基础原则:

① 语言学基础是当时发展起来的语音学和科学的连贯语法。

② 教育学基础方面,夸美纽斯等人提出的“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对直接法的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他们提出的“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等都成为直接法的教学论基础。③心理学方面,直接法受联想主义心理学的影响较大;此时兴起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刺激一反应”的观点也为直接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语言观:

直接法的学者们观察到:幼儿学习母语只需较短的时间就学会说话,满足日常口头交际的需要,发音纯正,说话自然,学起来轻松愉快。他们认为,采用幼儿学语的办法学习外语“顺乎人类学语的自然规律”。在“幼儿学语”论的基础上,直接法形成了一系列教学原则:直接联系原则、句本位原则、以模仿为主原则、以归纳途径教语法规则原则、以口语为基础原则和以当代通用语言为基本教材原则等。

主要特征

直接法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教学中尽量不用母语,不用翻译,不用形式语法,直接用外语讲练外语,培养学生直接运用外语思维的能力。

(2)主张以口语为基础,以模仿多练为主。认为外语教学应该从口语而不是从书面语入门,应在听说的基础上学习读写。

(3)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激发学习兴趣;以模仿为主,注重实践练习,培养语言习惯,即培养“语感”。

(4)以句子为教学的基本单位。认为句子是口头交际的基本单位,幼儿学语是整句整句地学的,而不是先学一个个孤立的单词和一条条孤立的语法规则,更不是先孤立地学会单音和字母才去学话的,因此,教外语也应当以句子为单位,整句学,整句用。

(5)主张以当代通用语言“话语言”为教学内容,反对语法翻译法以古典文学作品为基本教材。

主要优点:

① 重视口语和语音教学;

② 强调直接运用目的语进行教和学; ③ 注重语言实践,多说多练;

④ 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加深学生的感知印象。

主要缺点

① 用第一语言教学的教授方法来教授第二语言,忽视了第二语言教学的特殊性;

② 排斥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③ 一系列的句型模仿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用第一语言教学的教授方法来教授第二语言,忽视了第二语言教学的特殊性; ④ 排斥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一系列的句型模仿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历史意义:

直接法从19世纪中后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七八十年间广为流传。它是一个继语法翻译法之后影响很大的外语教学法流派,它的出现掀起了外语教学史上的一场改革运动,打破语法翻译法一统天下的局面,建立起语言与客观事物的直接联系,开辟了语言教学的新途径,把外语教学从书面语引向口语,改死记硬背语法规则为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在教授活语言、培养口语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对以后的外语教学和后来的第二语言教学法一直产生着重大影响。“如果说,古典语法翻译法是一种传统法,是以后的自觉对比法、认知法等流派的本源的话,那么,直接法作为改革法,则开以后的听说法、视听法、功能法、自觉实践法等新改革法流派的先河。”直接法出现以后被很多国家所采用,20世纪对我国英语教学界和对外汉语教学界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当时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法也曾被称为“相对直接法”。

三、听说法(audiolingual method)历史背景

听说法(audiolingual method),又称“口语法”、“句型法”、“结构法”、“军队教法这是一种强调通过反复句型结构操练培养口语听说能力的教学法。听说法于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产生。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军队为在短期内培养大批掌握外语口语能力的军人,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手段强化训练士兵的听说能力,听说法便应运而生。战后,该法被推广应用到学校外语教学中,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风行美国和西方各国。

理论基础

①语言学理论基础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该法强调第二语言教学要从口语开始,从说话开始,通过掌握语言结构学会目的语。

听说法认为教学中首先应该给学生口语的语言材料,而不是书面的形式,因为他们认为口语材料能让学生的水平提高更快。

② 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论。认为言语行为是通过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并加以强化而形成习惯,强调第二语言教学要通过大量的模仿和反复操练养成新的语言习惯。

语言学习是养成习惯

听说教学法认为语言学习就是要养成一种习惯,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一种习惯,遇到需要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就会使用。如我们反复练习“你身体怎么样?”、“天气怎么样?”等关于“怎么样”疑问方式的训练,让学生形成这种疑问方式的习惯。

错误是不好的,应该完全避免,因为它容易造成不良习惯

错误在听说法中被认为是非常有害的,会让学生形成不好的语言习惯,因此要尽量避免让学生发生错误。如果学生说出“很吃饭”(意思是吃很多饭),就可能形成了不好的习惯,这样的习惯可能会影响学习以后的语言表达,形成“很+动词结构”的语言习惯。因此错误是应该及时严格纠正的。

③ 类推比分析更有效

类推就是将一定的有规律性的结构推广到相类似的情景中,如“„„和„„见面”。这个模式就可以推广到其他的语言环境里,如“我和他见面,小王和小蓝在门口见面”等。分析是将整体分成个体通过分析归纳得出规律性的东西。如带“了”的句子的正反疑问句形式。通过对许多带“了”的句子的正反疑问句的形式的分析归纳,得出“A没A”和“......了没有”的形式规律。在教学中,类推就是将已有的语言规律或语言模式推广到其他环境中进行反复操作练习。分析就是通过分析各个句子,让学生理解语言规则。

词义的学习只有在语言和文学的环境中才能产生

单纯地背单词和释义是很难学会词义的,词义的学习应该放在语言环境和文学环境里。通过语言环境强化对词义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

[1] 认识(recognition)阶段:教师通过直观手段或上下文、情景等手段向学生发出语言信号(主要是句型),表明语言信号所表达的意思,让学生把信号和它所表示的意思联系起来,即“听音会意”。

[2] 模仿(imitation)阶段:让学生通过仿说—纠错—再仿说,同时记忆。[3] 重复(repetition)阶段:让学生重现通过模仿已经记住的语言材料,作各种记忆性练习,一直到能正确理解和背诵为止。

[4] 变换(variation)阶段:为了培养学生活用语言的能力,作各种不同的变换句子结构的练习。如,替换(substitution)、转换(con-version)、扩展(expansion)等操练活动。

[5] 选择(selection)阶段:让学生从已学的语言材料中选用某些词汇、成语和句型,描述特定的场面或事件。即综合运用,进一步培养学生把学过的语言材料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听说法的基本具体操作过程: >先让学生听一段对话

>让学生重复对话

>调换对话中一定的关键词或短语

>利用关键结构组成不同的对话来操练

>学生在对话模式中练习

我们举例说明听说法的操作步骤。如教“谈论天气”的口语课时,我们按照上边的步骤一步步操作是这样的:先将课文对话放录音给学生听,当然不一定是一遍,可以反复几次,直到学生能够复述对话。接下来让学生分组练习对话。然后老师调换句子中的一些词语,对主要的句型或语法模式如“听说....”等进行练习。再接下来就利用学生已经练习得比较熟练的程度。教师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心理、学习兴趣和动机。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汉字,正确理解汉语的特质。不能学生要求什么我们就教什么,学生对于汉语的所知毕竟不如老师。

听说法的主要特征

听说法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7个方面。

(1)听说领先。注重口语,听说领先,听说是一切言语活动的基础。口语是第一位的,读写是在听说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初级阶段先练口语,以培养口语能力为主,读写为辅。

(2)反复操练,用模仿、重复、记忆的方法去反复实践,形成自动化的习惯。

(3)以句型为中心。句型是语言教学的基础,也是外语教学的中心,通过句型操练能自动化地运用每一个句型,掌握目的语。

(4)排斥或限制使用母语和翻译,尽量用直观手段或借助于情景、语境,直接用目的语理解和表达。

(5)对比语言结构,确定教学难点,把外语教学的主要力量放在攻克难点上。语言结构对比包括母语同目的语结构的对比分析和目的语结构内部的对比分析。

(6)能及时、严格地纠正学习者出现的错误,培养正确的语言习惯。

(7)广泛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如幻灯、录音、电影、电视等,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强化刺激。

主要优点:

[1] 重视句型教学。句型结构训练可以避免了语法翻译法的那种繁琐的语法分析和抽象推理,是学生掌握外语的有效手段。熟练地掌握句型,有利于外语语言习惯的养成。

[2] 强调外语教学的实践性,即教语言本身,而不是教有关语言的知识。[3] 重视口语能力的培养,在口语基础上培养书面语。听说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外语听力理解能力和学到比较自然的外语语音语调,使学生在学习外语的初级阶段,在有限的材料范围内就能流利地听说外语。

[4] 广泛利用对比的方法,在对比母语与外语的句型结构特点的基础上找出难点,根据由易到难安排句型操练,有针对性地编写教材,有利于加强重点和难点句型的训练和掌握,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外语。

[5] 利于教师组织材料、扩展对话,给教师以充分的发挥空间。

主要缺点:

[1] 把语言看作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行为过程,忽视语言训练和运用的创造性。

[2] 在句型操练中一般不指明语法规则,同时也忽视词汇和语义的分析,这就使得学生对语言体系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加上句型操练是作为一种机械性的重复和记忆,学生的语言创造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3] 听说法过于重视训练语言的形式,脱离语言的意义和交际来机械地操练语言结构,学的语言很不自然,不利于培养学生应付自然的语言交际的能力,有些学生能把句型背得滚瓜烂熟,但在交际场合不会运用,或用得不恰当,甚至出错。[4] 把听说材料本身当成了教学方法,而不是教学辅助工具。[5] 教学材料馈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6] 电化教学手段的使用,给师生造成了额外的操作问题、负担、时间及投资上的浪费,而且效果并不总是很理想。

[7] 过多地、机械地模仿操练句型使成人外语学习者感到枯燥无味。教学方法机械、单调,容易造成课堂的沉闷气氛,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

[8] 听说法是由教师决定要教的内容,决定教的进度,决定学习的方法,指挥学生的练习,判断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教什么,他们就学什么。这种以教师为“核心”的教学方法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威多逊在论及外语教与学的关系时曾指出,教与学的关系不是一个过程对等的两端,不能把教的一方看成施动者,把学的一方看成是受动者,一方给,一方取。正确的关系是学的一方施动,教的一方助动。

听说法有其自身的优点,易于操作,学生练习的机会多,对于提高口语水平较有帮助,可能对短期速成的学生比较有效。对于长远的汉语教学来说,可能是不合适的。一个学汉语的学生只会听说,不会读写,是不可理解的。

听说法改进及发展趋势

听说法在20世纪50—60年代期间“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很大影响”(鲁宗干,2001)。听说法“无论在理论基础、体系还是方法方面,听说法都较语法翻译法和直接法更系统和全面,内涵也比后者丰富得多”(左焕琪,2002,p.43)。在外语教学的历史上听说法“第一次将现代语言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与外语教学结合起来,并自觉地将语言学的理论作为外语教学理论的基础,这是外语教学发展的一大进步”(《外语教育语言学》)。听说法还将六十年代的电化技术引入到教学中,广泛使用语言实验室、录音机及投影仪等,实现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革新”。

听说法继承了直接法的特点,但又不同于直接法,它的不同点在于强调句型的重要性和对比的方法,使学生了解新句型或话语。听说法要求先听后说,非听不说,非说不读,非读不写。听说法忽视了书面语,枯燥无味的机械的句型操练使学生感到厌烦,并影响了培养学生有效地运用语言的能力。于是在20世纪50年代的法国出现了视听法,进而发展了听说法。

历史意义:

在第二语言教学史上,听说法是一种理论基础非常雄厚的教学法流派,它把结构主义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应用到外语教学中,使外语教学建立在当代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听说法的出现成为第二语言教学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促进了第二语言教学法的发展。《英语九百句》就是一套按照听说法理论编写的比较有名的学习英语口语的教材,曾一度在我国的英语学习中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四、视听法(Audio—Visual Method)历史背景

20世纪50年代产生于法国。随着大众传播工具的迅速发展,把广播、电影、幻灯、录像、录音等广泛运用于外语教学领域,即运用声、光、电等现代化设备,使语言与形象结合起来,建立起外语与客观事物的直接联系,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相结合。

视听法发扬了直接法、听说法的长处,采用情景对话形式,从口语话语出发,针对外语教学强调一种结构性,整体性。究其本质,它是听说法的发展。但视听法作为独立学派,自有其特点,如在教学中广泛使用声、光电的现代化教学技术设备,使语言与形象紧密结合,在情景中整体感知外语的声音和结构。视听结合的方法比单纯依靠听觉或视觉来理解、记忆和储存的语言材料要多得多。视觉形象为学生提供形象思维的条件,促使学生自然和牢固地掌握外语。听觉形象有助于养成正确的语音、语调、节奏及遣词、造句的能力和习惯。视听法有着种种有利培养实际交际能力的优势,其基本原则为: 听说优先于读写,通过 “刺激——反应”重复练习形成习惯,强调情景教学,禁止使用母语,强调句型教授等。

基本原则

2O世纪 5O年代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对外语教学的影响是显著的。视听法是以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为基础,又称为整体结构法。索绪尔认为,如果以实际掌握外语为目的的话,那么教学内容应该是言语,言语活动,而不是语言科学。一些结构主义语言学家还认为语言首先是一种口语体系。因此视听法强调听说优先于读写,口语领先原则,口语是第一位的,书面是第二位的。布龙菲尔德认为语言是由结构上相关的表意成分组成的系统,语言学习就是通过对语言进行结构分析,练习并掌握这个系统内的成分。他认为外语学习只能靠观察模仿母语者实际说的话。视听教学法利用情景教学使学生整体感知语言,在课堂上反复联系,对学生形成 “刺激”,使其在碰到类似场景时做出 “反应”。可以看出,视听法的产生与行为心理学也有密切关系,其方法符合了行为心理学家强调通过 “刺激——反应”形成语言习惯的观点 :近似于儿童学习母语。

主要特征

试听教学法其理论基础是建立在现在语言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的,它是力求实现把教学材料即,教学活动和教学技巧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它的主要特点为:

1、视听教学法比较重视口语能力的提高,可以帮助学习者去实现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视听法认为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学以致用,而这种应用就是让学生开口说。语言的准确性在于对它做一个正确全面的理解,学习英语不仅仅只是对英语语法和结构的理解,而是在于对它进行超越字面意思的交流,从而完成对英语这种语言的整体理解。

2、视听法侧重于语言和情景密切集合。传统英语教学往往把学生放在比较枯燥的语言环境中去学习,学生往往感受不到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这对学习英语是不利的。视听法除了注重学生的听说能力,往往是把学生放在一个真的语言环境里面,通过现代教学辅助手段,让学生一面看画面,一边练习听说,身临其境的学习英语,把看到的情景和听到的声音 自然地联系起来,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传统英语教学就忽视了这种教学方法,把英语学习组织的比较枯燥,不利于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

3、视听教学法还对现代教学方式有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教学辅助方式只是简单的黑板、粉笔,较好一点的教师会有一些图片作为教学的辅助方式,实际上这种教学方式也限制了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而现代多媒体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更进一步帮助提高视听法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因为多媒体向学生提供了内容更广泛、画面更生动的学习内容,使学生更好的融入到了学习英语的气氛之中。

4、听教学法对英语教师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前,应该很清楚学生学习此种语言的目的何在以及他们所要求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如果教师认为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各种各样的考试,那就定位错了。视听教学法要求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找出更适合他们的学习该语言的方法,传统的英语学习方法就是背语法,记单词,但是新的社会背景对这种英语学习方法是背弃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找出更适合他们的英语学习方法。视听教学法还对英语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做出了更深的要求,教师应该在课前尽最大能力组织视听材料,课堂上想尽一切办法促使学生运用语言进行模仿、进行交流。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课堂生活有趣、生动,并且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总而言之,教师不仅仅在英语教学中扮演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他们还是组织者、管理者和监督者。

教学过程

一般分为四个步骤,即感知、理解、练习和活用

主要优点: ①情景视觉与录音听觉相结合,充分利用视听手段,使学生同时见其形,听其声,调动左右脑的神经细胞,加快学生学习外语的过程,促进学生在所学的外语与实物之间建立直接的联系,从小学会用外语思维的能力。

②强调在R常生活情景中直接感知整体的语言,并在交流中学习和学得语音、词汇和语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逼真的教学情是让学生能够把所学的外语直接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对话是进行口语教学的最重要的手段。对话教学既有利于培养学学生的口语能力,又能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活泼。

③强调口语领先,读写跟上的原则,重视培养语感,用外语讲解外语。

④学生一开始就能听到地道的外语,日积月累,有助于养成准确的语音和语调,以及遣词造句的习惯。

主要缺点

①疏于强调整体结构感知和综合训练,忽视语言知识的分析和讲解,不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外语。

②过于强调视觉直观的作用,完全排斥母语,忽略母语的中介作用。

③过于重视语言形式,忽视交际能力的培养。强调以情景为线索来选择和安排语言材料,但由于情景的设计常常是虚构的,因而情景中的话语并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言语交际的实际需要。

历史意义:

视听法继承并发扬了直接法和听说法的长处,最大的贡献在于它广泛地运用声、光、电等现代化设备,使语言和形象紧密结合,在情景中整体感知语言的声音和结构。视听法在初创时是法国对外国成年人进行短期速成教学的一种方法,在欧洲大陆的一些国家得到推广和应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成为一种被广泛采用的第二语言教学法。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法建交,视听法开始传入我国。英语教学中运用视听法的典型教材如《新概念英语》(New Concept English)在70年代后期也开始被我国采用,并对我国的英语教学和学习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五、认知法(Cognitive Approach)历史背景

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美国,这种教学法是作为听说法的对立面而产生的。20世纪60年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间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各个领域的激烈竞争,要求大量能够直接进行国际间科技文化交流的高水平人才,以培养口语能力为主的听说法已不适应这种形势发展的需要,外语教学界要求用新的方法代替听说法的呼声越来越高;此时,美国的心理学、教育学、语言学等基础理论学科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这就为创立新的外语教学法体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这种背景下,认知法便应运而生。

理论基础:

(1)语言学基础是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理论,他提出一个“语言习得机制”假说来解释语言学习过程,区分了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

(2)心理学基础是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布鲁纳的学科结构论、发现学习论等。

(3)教育学原则:“学生中心论”。

教学过程:

认知法把外语教学过程分为语言的理解、语言能力的培养和语言的运用三个阶段。

主要特征

认知法有以下8方面的主要特征。

(1)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指导学生从言语实践中发现规则,并为学生提供创造性地活用规则的机会和情景,从而使学生掌握规则。

(2)注重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有限的语言规则创造性地理解和生成无限的句子。

(3)注重理解,在理解语言知识和规则的基础上进行操练,反对机械性的死记硬背。

(4)反对听说领先,认为语言的声音和文字在语言学习活动中相辅相成,主张一开始就进行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听说读写齐头并进,全面发展。

(5)容忍学生的语言错误。主张对错误进行分析疏导,只改主要错误,反对有错必纠。

(6)通过母语与目的语的对比分析,确定学习的重点和难点。(7)必要时可利用母语,允许适当利用母语进行讲解和翻译。

(8)广泛运用直观教具和电化教学手段,有助于创造语言环境,使外语教学情景化、交际化。

主要优点: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有意义的学习和有意义的训练,注重理解。

主要缺点: 认知法作为一个独立的外语教学法体系还不够完善,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充实。

从理论说,认知法理论基础的一些理论还处在形成和发展阶段,如转换生成语法体系怎样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从实践上讲,缺乏与该理论原则相适应的配套教材。该法在美国多用于教本国人学外语,而在国内外教他族人学英语基本上不用此法。

历史意义:

认知法是与听说法相对立的第二语言教学法一大流派。认知法来源于翻译法,但不是翻译法的机械重复,而是有所发展和提高。它把当代心理学的最新成果“认知学理论”运用到语言教学研究中来,首创了对学习者的研究,使外语教学法建立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之上,对第二语言教学做出了贡献。

六.交际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

历史背景:

1.定义: 交际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又称“意念法”、“功能法”或“意念-功能法”。它是以语言功能项目为纲,培养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能力的一种教学法体系。

2.时间: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欧洲经济共同体国家,中心在英国。

3.创始人: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代表人物还有英国的语言教育家亚历山大、威多森、荷兰的范埃克。

4.运用交际法编写出的最有名的教材是《跟我学》(Follow Me)。

理论基础:

语言学理论基础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70年代形成高潮的社会语言学。尤其是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的交际能力理论和功能主义语言学家韩礼德的功能语言理论和话语分析理论,以及威多森的语言交际观。交际法的语言观认为,语言悬表达意义的系统,其基本功能是社会交际,语言学不应仅仅研究语言的形式,更要关注语言要完成的社会功能以及语言在人们社会交往中受到的制约因素,因此,第二语言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习者掌握语言规则、能正确地运用语言,更要掌握语言的使用规则,得体地运用语言。

心理学基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和20世纪60年代后期兴起的心理语言学。交际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首先要分析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的需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确定都必须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交际法还认为,学习者在言语中出现一些错误是正常的也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学习者所追求的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交际,而只能是有缺陷的但有效的交际,因此,对学习者的语言错误不应苛求。主要特征

交际法教学有8个主要特征。

(1)以培养交际功能为宗旨,明确提出第二语言教学目标是培养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交际能力,不仅要求语言运用的正确性,还要求得体性。

(2)以功能意念为纲。根据学习者的实际需要,选取真实自然的语言材料,而不是经过加工后的“教科书语言”。

(3)教学过程交际化,交际既是学习的目的也是学习的手段,在教学中创造接近真实交际的情景并多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通过大量言语交际活动培养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并把课堂交际活动与课外生活中的交际结合起来。

(4)以话语为教学的基本单位。认为语言不是存在于孤立的词语或句子中,而是存在于连贯的语篇中。

(5)单项技能训练与综合性技能训练相结合,以综合性训练为主,最后达到在交际中综合运用语言的目的。

(6)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语言错误有一定的容忍度,不影响交际的错误能不纠就不纠,尽量鼓励学习者发挥言语交际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7)交际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教学要为学生的交际需要服务,以语言功能为纲.根据学以致用的原则,针对不同专业的学习者安排“专用语言”的教学。

(8)主张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不应是仅仅一本教科书,而应该是“教学包”,即教师用书、辅导读物、磁带、挂图、录像、电影、电视

主要优点

交际法博采众长,从当代语言学和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中获取营养,受到诸如社会语言学、人类语言学、功能主义语言学、语用学、话语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言语行为理论、语言变体研究直到中介语理论的影响。交际法是迄今为止影响最大、最富有生命力的外语教学法流派,对我国外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主要缺点:

(1)首先是功能项目问题:如何确定功能项目,确定语言功能项目的标准是什么,不同的第二语言教学需要多少语言功能范畴,如何科学地安排功能项目的教学顺序等,这些问题都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

(2)其次是没能处理好语法知识的教学问题:用意念功能范畴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语法知识,强调语法教学只学使用(use)、不学用法(usage),这实际上是行不通的;而培养语法意识又会影响能力的培养等。

开展交际法教学的必要性

(一)语言教学应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主要目标

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其社会功能是为各项交际活动服务。服务于社会交际活动是语言最基本的功能。人们在日常交往时,更多考虑的是说什么,很少考虑为什么这样说,往往意识到的是说话的内容,很少意识到自己言语中的语言结构(语言、词汇、语法等),能将思想表达清楚,事物叙述清楚,能被对方听懂和理解,能与对方进行正常交流是语言的基本功能。

心理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为了达到一定交际目标所说的内容和所说内容的表达形式。教语言本身,而不是教有关语言的知识。语言是操这种语言的人实际所说的话,而不是某个人认为他们应该怎么说的话。教语言应将其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来教,学语言应将其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来学、来用。(二)运用交际法进行英语教学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英语作为一门全球性的通用语言和国际间进行交流的主流媒体语言,在人类社会迈入信息化时代之后,其作用显得格外重要,运用英语进行交际已是一个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尤其在我国加入WTO之后,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实际能力,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我们的许多学生经过八年或十年的英语学习,却听不懂,讲不出英语,造成这种“聋哑”英语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传统教学忽视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偏离了语言交际这一实质性原则。

二、运用交际法进行英语教学应采用的方法(一)了解学生

“教有法,但无定法。”交际法作为一种教学法,一种理论,要使它转化为一种教学实践,关键要了解和掌握学生。首先,要了解和掌握学生现有的英语水平。要以学生的英语水平为依据,提供难易程度适合学生水平的学习材料,使学生吃得下、消化得了、吃得饱、吸收得好。第二,要加大来自学生一方信息量的采集力度。通过分析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表现、召开学生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多渠道、多层面、全方位地了解和掌握学生,进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帮助和引导,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第三,要建立一个以英语交际能力为定位的测试系统代替传统的测试体系,在真实条件下测试听、说、读、写四种技能,并将此测试体系下的测试结果作为掌握学生英语水平的重要依据。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人的大脑先天具有掌握语言的能力。“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人们为了生存和工作,为了参加各种活动,会在潜意识中,主动地模仿所处环境中的语言。记忆、运用,进而达到熟练掌握、创造运用所处环境中语言的程度。通过不断理解周围的事物,积极构建自己的世界”。

为此,首先,教师要注意唤醒和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从被动地接受中走出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次,要改变“师讲生听”,“师主生辅”的传统教学模式,尽可能减少自己的讲话时间,增加学生的说话时间,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形式广阔的学习、实践和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去模仿、记忆、运用和创造英语。

(三)创设情景,双向交流

语言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发现语言规则并创造性地活用这些规则的过程,任何人类语言的交际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语言环境。传授语言知识、进行语言技能训练和交际活动都是在社会语言情景中实现的。语言是语音和意义结合的统一体,是客观情景的反映和代表。如果没有情景,语言就丧失其意义,语言就不能反映和代表什么。只有在真实具体的情景中,就像学生生活在一个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一样,才能产生语言的动机,提供语言的材料,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因此,运用交际法进行英语教学,首先要努力创设真实自然的社会语言情景。不仅要借助手式、动作、表情、实物、图片等直观手段或合理使用录音、投影、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贴近教材内容的直观情景,而且要用语言的声调、节奏、情感等描述创设言语情景。其次,要将教学和用英语进行交际结合起来,把生活中的交际场合搬进课堂。通过设置丰富多彩的课堂交际活动,使课堂变为一种具体的社会交往环境,使教学过程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个交际过程。另外,要用英语教英语,用英语下指令,把英语和要表达的事物直接联系起来,让学生直接用英语理解和记忆英语。

(四)扩信息量

运用交际法进行教学,必须以庞大的信息量和词汇量为后盾。为此,教师应不拘泥于课本和注释,联系实际,适时地对课本内容进行有效地扩充,对注释的范围实施横向和纵向地扩张。如在教学The Danger Of Market Forces(《综合英语教程Ⅲ》,黄渊深, 虞苏美, 1999)一课时,可结合这篇课文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Why did the people along the Changjiang River suffer a lot in the big flood in 1998 ?然后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用英语进行讨论。从而归纳出1998 年中国长江发生特大洪水的主要原因。接着再不失时机地引出另一个话题:What can we do to prevent such a disaster in the future?来引发学生主动探讨,积极思维,各抒己见。最后通过小组总结和归纳,师生共同得出解决问题的答案。另外,教师要注意搜集一些与现实生活有关的,涉及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的文章,如动物保护问题(Wild life Conservation as Wealth)、环境保护问题(The Danger of Market Forces),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词汇量,为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提供词汇和信息的支持。

(五)从旁指导,营造民主、和谐的交际氛围

交际是人与人之间思想、感情和信息的交流。师生作为教与学的两个主体是平等、合作、协商的交际关系,都是认识的承担者、实践者,只是任务和角色不同而已。交际法教学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作用降低了,只是角色发生了变化。

首先,教师应充分发挥从旁指导作用,扮演示范者(demonstrator)和指导者(instructor),组织者(manager)和协调者(facilitator),顾问(consultant)和参与者(co-communicator),监督者(supervisor)和评价者(evaluator)的角色,引导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

其次,教师应本着少训斥多鼓励的原则, 想方设法地诱导学生大胆说英语。要引导学生突破羞涩心理,消除紧张情绪,即使学生说错了,也不要立即纠正他们的错误,更不能横加指责,要努力创设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课堂活动。

第三,教师应当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像个高明的厨师一样,随时变更教学“菜谱”,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语言交流欲望,乐于交际,善于交流。

七、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Approach)历史背景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指一种以任务为核心单位计划、组织语言教学的途径,强调“做中学”的语言教学方法。其指导者(如:Willis)认为任务型教学是交际语言教学的逻辑发展.因为它与交际语言教学的若干原则是一致的。任务型教学法是20世纪8O年代兴起的,让学习者充分参与到学习中.进行实际而有意义的协商。促进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激发学生创造性地使用语言。

这种方法以任务组织教学,在任务的履行过程中,以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习者自身的认知能力,调动他们已有的目的语资源,在实践中感知、认识、应用目的语,在 “干”中学、“用”中学。任务型教学法也被我国教育部列入了我国英语教学 “英语课程标准”,很多教学一线的英语教师投入到对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实践上来。

基础理论

任务教学法基于苏联心理语言学家 Vygot—sky(1978)等人关于语言和学习的理论。Vygot—sky强调学习的社会性以及教师和同伴对促进个人学习所起的重要作用。任务教学法是指课堂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某些任务,使二语学习者自然地学习、习得语言,扩展中际语体系和促进外语学习进步。因此,任务教学法描述而非规定做事的方法,教会学生怎样在完成一系列任务时运用自己的交际能力。

Willis(1996)提出实施任务教学法的五项原则:a.提供有价值和真实的语言材料;b.运用语言;c.所选任务应能激发学生运用语言;d.适当注重某些语言形式;e.有时应突出注意语言形式。根据这五项原则的要求,Willis设计如下教学模式:前期任务 pre—task):介绍题 目和任务(introduction to topic and task);执行任务(task—cycle):任务(task),计划(planning),报告(report);注重语言形式(1anguage focus):分析(analysis)~练(practice)。

基础教学模式

三项活动:首先,提供并介绍任务的意义及其重要性,激发学生积极性;其次,提供真实的语言材料和数据,以便引起学生对某些语言形式的注意;通过分析材料和数据引导学生注意某些形式等活动,调动他们的注意力和积极性。执行任务期可分为三个阶段:a.执行任务;b.计划任务后活动;c.汇报工作。任务本身给学生提供了使用和提高语言运用的流利性、精确性和复杂性的机会,为后续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计划阶段,学生根据任务的执行情况,互相合作、互相学习,为汇报阶段做准备,而教师只在其中协助学生,提醒学生注意某些形式以及形式同意义的联系等。最后的汇报阶段强调语言形式和运用的准确性,还可以证实前期活动是否有效。

基本特点

任务型英语教学法的特点

1、通过交流来学会交际任务型语言教学中各项任务的完成离不开真实的交流,交流的最终目的是交际能力的提高,只有任务型练习才会给学生真正交流的机会,才能使学生真正学会运用。

2、将具有真实性的语言材料引入学习的环境因为真实的场景能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不受任何约束地真正体会语言,理解语言并大胆地运用语言,达到脱口而出的效果,而情景教学是将具有真实性的语言材料引入学习环境的有效途径。

3、既关注语言本身,也关注学习过程任务型语言课堂把整个教学目标设计成符合本目标的若干个任务,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各项任务,进而按步骤完成课堂的总体目标。学生在具体目标下完成任务的过程既是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又是对旧知识的巩固和掌握,任务完成的好坏就直接体现着教学效果。

4、具有师生角色学生是交际者,其主要任务是沟通,具有学习的自主性,并经常进行两人或小组活动。为了使学生成为交际者,教师应扮演助学者,任务的组织者和完成任务的监督者,有时也加入到活动之中担当学生的伙伴,与学生共同完成交际任务。

5、学习者个人的经历作为课堂学习的因素任务型语言教学追求的效果是让学习者能用自己的语言知识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自主、自发地投入到自觉的语言实践中去,以完成各项任务而体验自己的学习过程。

主要优点

英语任务型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强化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培养合作精神,增进对文化的理解;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思维和想象能力、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的发展,促进英语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和联系。具体来讲,英语任务型教学主要有以下优势:

(一)有利于解决传统英语教学中长期存在的问题

任务型英语教学有利于解决传统英语教学中难以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比如语言意义与语言形式之间的关系问题,语言功能与语言结构之间的关系问题。传统英语教学过于注重语言的形式,而忽视了语言的意义;强调语言的结构,而忽视了语言的功能。任务型英语教学强调学生用语言做事情,这样学生不可避免地既要关注语言形式和语言结构,更要关注语言的意义和功能。此外,“任务型教学强调教学过程,力图让学生通过完成真实生活任务而参加学习过程,而让学生形成运用英语的能力。因此,任务型教学克服了以功能为基础的交际教学法不重视过程的不足”。

(二)有利于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任务型英语教学强调学生的参与、探究、归纳和合作等学习方式。学生在参与、探究、体验、归纳等学习过程中建构知识体系,发展能力,而不是单纯地从教师或书本那里接受知识。因此,任务型英语教学的思想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总的趋势和要求。采用任务型英语教学途径,有利于学生改变过去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改变单纯从教师那里获得知识的学习方式,使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从而从整体上优化学习方式。

(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现代外语教育思想强调语言素材的真实性,认为真实的语言材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能够使学生学习和掌握具有时代色彩的真实语言,而不是过时的语言和假想的语言。任务型英语教学强调把真实的语言材料引入学习环境。在向学生提供语言输入的时候,由于考虑到真实信息问题,语言素材往往也是真实的。学生自己为完成任务而收集素材时所遇到的语言素材也肯定是真实的。

(四)有利于实现个性化学习

任务型英语教学既关注语言本身,也关注语言学习的过程。关注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实现个性化学习。因为任务型英语教学强调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所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此外,任务型英语教学把学习者个人的经历作为课堂学习的重要因素,试图把课堂的英语学习与社会的英语语言活动结合起来。

(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任务型英语教学中,每个学生都以一定的角色和身份积极参与讨论、协商、探究等活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承担着一定的责任,因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此外,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容易看到成就,体验成功,有利于提高学习积极性。同时,学生还能感到自我的不足,有助于激发自我完善的欲望,启动不断学习的内驱力。

英语任务型教学在中学课堂中合理体现应该遵循的原则

(一)密切联系实际生活

任务型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为了培养学生在真实生活中运用语言的能力,就应该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参与完成真实任务,摆脱传统的以教材知识为中心的枯燥无味的教学模式,使课堂语言活动近似于习得过程。

例如:Unit 19 Food and drink(JEFC Book 1B)任务是准备生日晚会;教学目标是创设真实情景,促使学生在学中用英语,在用中学英语;运用有关食物、饮料、水果名称的单词以及有关邀请、询问和购物等交际用语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我认为老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假设你将在家里举办生日晚会,你邀请朋友们参加,并问他们喜欢吃什么食品;向朋友了解后列出食品采购单。上课时,让学生自愿组成4-6人小组,分配角色(例如,主人,店员和被邀请的朋友),并编对话;让学生带着采购单去“商店”购物,与店员进行购物对话;然后,把买到到的“食品”、“饮料”等带回给邀请的朋友们共同分享,晚会在朋友们一起唱 Happy Birthday to You英语歌曲中结束。最后,教师挑选出3--4个小组在讲台前表演对话,展开采购单;对措词得当,表演优秀的小组给予表扬,同时推选出“称职小主人”、“优秀店员”、“精彩表演”各1--2名。在这一任务设计中,通过听、说、演、练等活动,把抽象的英语语言文字与有趣的实际生活应用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愿学、乐学,有很高的学习积极性。

(二)创设情景,激发和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任务型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的能力,即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如:Unit 22 Do you have an eraser?(JEFC Book lB)任务是超市购物;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和组织能力,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用英语进行交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可以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些人民币、物品(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等)、购物单,采用全班活动形式。把教室划分几个“商店”,鼓励学生利用手中的钱去购物,看谁在规定的时间内买得最多。要求学生购买自己所需要或所喜欢的物品,买卖的交际过程中必须用英语。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用英语做事上,注重了语言的意义,而不是语言的形式。在这个任务中,每个学生都扮演了一个角色,需要全身心投入。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利于语感的形成[5]。

(三)面向全班,整体参与

任务的设计除了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和情景的真实性以外还要考虑任务的难度。要兼顾两头,但同时也要让他们体会到一定的难度。学生只有在经过磨练、克服困难后取得成功时,才会感受到真正的成就感,才能产生更持久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可以给所有学生同样的材料,但设计不同的任务,并给予不同程序的帮助;也可以给不同学生不同程度的材料,完成共同的任务。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各尽其职,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长,合作完成任务。如:观看一段录像时,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要求其复述其中的一两句话;对于基础--般的学生要求完成问答题;对于基础较好但内向的学生,鼓励他们为录像配音;对于基础较好又外向的学生,可要求他们模仿表演。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可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

(四)课内贯穿,课外拓展,学以致用

长期以来,“3P教学模式”是中学英语课堂的主要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各项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某个语言点展开的,重在训练语言的功能和结构。而任务型英语教学则以人为本,重在信息的沟通和语言的交流,也就是说,为用而学,在用中学,学了就用。这要求英语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将任务活动贯彻每堂课的始终。

老师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将任务延伸至课外,给学生提供实际运用英语的机会,鼓励学生广泛地利用校外资源。让学生走出校门,在日常生活中做一

[4]个生活的有心人;让他们学会观察生活,了解生活,搜集英语应用于生活的资料。例如,让学生搜集家庭生活用品,如电视机、录音机、电冰箱、洗衣机以及医药等英文说明;在街道上,观察、搜集如商场、公交车站、路旁的交通标志、公园等使用英语的标志牌资料。学生把搜集到的资料归类并结合课堂所学的知识进行学习、理解和运用。

(五)更新观念,转换角色,让学生自主发展

传统的英语教学活动主要是“精讲多练”,因此老师担任“主讲”和“指挥”两个主要角色;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机械地练习。但在任务型英语教学中,师生的角色是不同的。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沟通信息,并经常进行两人或小组活动。老师应扮演助学者、组织者和监督者等多种角色,有时还要在活动中充当学生的伙伴。老师还要教给学生独立学习的技巧,同时要严格控制课堂讲解时间,让学生充分实践。这样,学生才有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才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全面评价学生的进步,促进学生更快发展

全面评价学生的发展与进步,学生才能学得积极、主动。同时他们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更需要得到评价,这样,学生才会反思自己的成功与不足,进一步提高自己。需要强调的是,老师要学会欣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善于鼓励和表扬他们的闪光点,使他们更自信,更积极。这样,学生内动力增大了,进步就会更快更大。用一张试卷、一次表现来评价一切是非常片面的。教育是一个动态过程,老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所进步。学生在老师的赏识和信任下,应会产生无穷的力量,小进步变大进步;量的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发生质的飞跃,学生的英语也能大大得到提高。

听、说、读、写常规教学模式及其注意问题

第三篇:在历史上形成流派的英语语言教学法以其利与弊

在历史上形成流派的英语语言教学法以其利与弊

一、翻译法(Translation Method)翻译法也叫语法翻译法(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阅读法(Reading Method)、古典法(Classical Method)。翻译法最早是在欧洲用来教授古典语言希腊语和拉丁语的外语教学方法,到18世纪末和19世纪中期开始被用来教授现代语言。翻译法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能力和模仿范文进行写作的能力。其突出的特点是:教师用母语授课,授课重点是讲解与分析句子成分和语音、词汇变化与语法规则。翻译法历史悠久,其优点是: 1.学生语法概念清晰;

2.阅读能力较强,尤其是遇到长而难的句子时通过分析句子结构便能理解意思; 3.有助于培养翻译能力和写作能力。翻译法的缺点是:

1.忽视口语教学,学生的语音语调差,不利于培养学生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2.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容易失去兴趣。

二、直接法(Direct Method)直接法也叫自然法(Natural Method)、心理法(Psychological Method)、口语法(Oral Method)、改良法(Reformed Method)。针对翻译法不能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缺点,直接法于19世纪末在欧洲产生。它包含三个方面的意思:直接学习、直接理解和直接应用。其主要特点是:不允许使用母语,用动作和图画等直观手段解释词义和句子。直接法流行甚广,其优点是:

1.采用各种直观教具,广泛运用接近实际生活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用外语思维的能力;

2.强调直接学习和直接应用,注重语言实践练习,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学习兴趣浓厚; 3.重视口语和语音教学,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其缺点是:

1.排斥母语,使学生对一些抽象和复杂的概念难以理解; 2.没有明晰的语法解释,导致学生说出的话语法错误较多。

三、听说法(Audiolingualism, Audiolingual Method)听说法于20世纪40至60年代盛行于美国。二战爆发后,美国需要派大量的士兵出国作战,士兵们需要掌握所去国家的语言,政府临时抽调外语教学法和语言学专家以及有经验的外语教师,成立了外语训练中心,研究外语速成教学方法,以六至八个月为一期,培训士兵,其训练方法就是听和说,听说法就这样产生了。它吸收了直接法的许多优点,又受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认为外语学习是习惯的形成,采取模仿、机械练习和记忆的方法强化学生的反应;课堂上学生做大量的句型操练,不考虑意思和语境。其优点是:

1.培养学生敢于大胆主动地使用所学语言进行交谈,口语能力较强; 2.句型操练对初学者帮助很大,语言规范; 其缺点是:

1.大量的模仿和机械操练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脱离语言内容和语境的句型操练不利于学生对语言的灵活运用。3.放松读写训练,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实践能力。

四、情境法(Situational Method)情境法也叫视听法。针对听说法脱离语境,孤立地练习句型,影响培养学生有效使用语言能力的问题,20世纪50年代在法国产生了情境法。它吸取了直接法和听说法的许多优点。充分利用幻灯机、录音机、投影机、电影和录象等视听教具,让学生边看边听边说,身临其境地学习外语,把看到的情景和听到的声音自然地联系起来,强调通过情景操练句型,在教学中只允许使用目的语。其优点是:

1.情境的创设能够加速外语与事物的联系,有助于理解所学语言;

2.重视整体结构的对话教学,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学生学的语言自然,表达准确。其缺点是:

1.完全排除母语,不利于对语言材料的彻底理解;

2.过分强调整体结构感知,使学生对语言项目缺乏清楚的认识。

五、认知法(Cognitive Approach)六十年代,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国际间的交往和竞争都需要高级外语人材,听说法已不能满足这种新的发展形式,认知法便在美国诞生了。认知法把语言学习看作是智力活动。认知法提出:任何语言里的句子都是无穷无尽的,人不可能学到每一个句子,但在学习的过程中,却能听懂和应用从未学过或见过的句子,这就是智力或语法在起作用。在教学中强调发挥智力的作用,让学生理解所学的材料,掌握语言的运用规律,强调有意义的操练活动。其优点是: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在理解语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操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和得体性。其缺点是:

1.对语音语调要求不严格; 2.没有强调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六、交际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交际法也叫功能法(Functional Approach)或意念法(Notional Approach)。交际法是70年代根据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和韩礼德(Halliday)的理论形成的,是全世界影响较大的外语教学法流派。交际学派认为: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语言教学的内容不仅要包括语言结构,还要包括表达各种意念和功能的常用语句。交际法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采用真实、地道的语言材料,主张句型加情景来学习语言,鼓励学生多多接触和使用外语。其优点是:

1.重视学生的实际需要;

2.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恰当地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其缺点是:

1.如何确定和统计功能、意念项目,有待进一步探讨;

2.以功能意念为线索组织教学大纲,很难保证语法项目编排的体系性。

七、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Approach)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指教师通过引导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来进行的教学。这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语言教学方法,是交际教学法的发展,在世界语言教育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近年来,这种“用语言做事”(doing things with the language)的教学理论逐渐引入我国的基础英语课堂教学,是我国外语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走向。该理论认为:掌握语言大多是在活动中使用语言的结果,而不是单纯训练语言技能和学习语言知识的结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学生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以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任务型教学法是吸收了以往多种教学法的优点而形成的,它和其它的教学法并不排斥。其优点是:

1.完成多种多样的任务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的语言运用能力。

3.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语言交流活动,启发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4.在任务型教学中有大量的小组或双人活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要完成,可以更好地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

5.活动内容涉及面广,信息量大,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6.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培养人际交往、思考、决策和应变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7.在任务型教学活动中,在教师的启发下,每个学生都有独立思考、积极参与的机会,易于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四篇:历史上形成流派的语言教学法

历史上形成流派的语言教学法

一、语法翻译法(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也叫翻译法(Translation Method)、阅读法(Reading Method)、古典法(Classical Method)。翻译法最早是在欧洲用来教授古典语言希腊语和拉丁语的外语教学方法,到18世纪末和19世纪中期开始被用来教授现代语言。翻译法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能力和模仿范文进行写作的能力。其突出的特点是:教师用母语授课,授课重点是讲解与分析句子成分和语音、词汇变

化与语法规则。

翻译法历史悠久,其优点是:

1.学生语法概念清晰;

2.阅读能力较强,尤其是遇到长而难的句子时通过分析句子结构便能理解

意思;

3.有助于培养翻译能力和写作能力。

翻译法的缺点是:

1.忽视口语教学,学生的语音语调差,不利于培养学生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2.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容易失去兴趣。

二、直接法(Direct Method)

直接法心理法(Psychological Method)、口语法(Oral Method)、改良法(Reformed Method)。针对翻译法不能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缺点,直接法于19世纪末在欧洲产生。它包含三个方面的意思:直接学习、直接理解和直接应用。其主要特点是:不允许使用母语,用动作和图画等直观手段解释词义和句子。

直接法流行甚广,其优点是:

1.采用各种直观教具,广泛运用接近实际生活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用外

语思维的能力;

2.强调直接学习和直接应用,注重语言实践练习,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学习

兴趣浓厚;

3.重视口语和语音教学,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其缺点是:

1.排斥母语,使学生对一些抽象和复杂的概念难以理解;

2.没有明晰的语法解释,导致学生说出的话语法错误较多。

三、听说法(Audiolingualism, Audiolingual Method)

其优点是:

1、注重语言结构、形式,意思为次,机械记忆为主

2、语言学习项目不必语境化;

3、语言学习的目标就是掌握语音、句型、单词,因此,大量使用机械练习;

4、句型操练为教学中使用的主要技巧;

5、发音要求近似本族语人的标准;

6、课堂上禁止使用语法解释,禁止使用母语,禁止在初期水平上使用翻译;

7、只有在长期严格的句型操练和大量机械练习之后,方可进行交际活动;

8、先听说后读写,即在较为熟练地掌握了口语之后方可从事阅读与写作;

9、通过教授语言结构(即句型的系统教学)来掌握英语的语言系统;

10、以语言能力的形成为教学所追求的最大目标;

11、以语言项目的难易来安排学习顺序;

12、教师为中心决定内容,控制学生并使学生严格纳入此法的训练轨道,尽力避免语言错误;

13、语言的准确性是追求的主要目标;

14、培养学生敢于大胆主动地使用所学语言进行交谈,口语能力较强;

15、句型操练对初学者帮助很大,语言规范;

其缺点是:

1.大量的模仿和机械操练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脱离语言内容和语境的句型操练不利于学生对语言的灵活运用。

3.放松读写训练,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实践能力。

四、情境法(Situational Method)

情境法也叫视听法。针对听说法脱离语境,孤立地练习句型,影响培养学生有效使用语言能力的问题,20世纪50年代在法国产生了情境法。它吸取了直接法和听说法的许多优点。充分利用幻灯机、录音机、投影机、电影和录象等视听教具,让学生边看边听边说,身临其境地学习外语,把看到的情景和听到的声音自然地联系起来,强调通过情景操练句型,在教学中只允许使用目的语。

其优点是:

1.情境的创设能够加速外语与事物的联系,有助于理解所学语言;

2.重视整体结构的对话教学,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学生学的语言自然,表达准确。

其缺点是:

1.完全排除母语,不利于对语言材料的彻底理解;

2.过分强调整体结构感知,使学生对语言项目缺乏清楚的认识。

五、认知法(Cognitive Approach)

六十年代,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国际间的交往和竞争都需要高级外语人材,听说法已不能满足这种新的发展形式,认知法便在美国诞生了。认知法把语言学习看作是智力活动。认知法提出:任何语言里的句子都是无穷无尽的,人不可能学到每一个句子,但在学习的过程中,却能听懂和应用从未学过或见过的句子,这就是智力或语法在起作用。在教学中强调发挥智力的作用,让学生理解所学的材料,掌握语言的运用规律,强调有意义的操练活动。其优点是: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在理解语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操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和得体性。

其缺点是:

1.对语音语调要求不严格;

2.没有强调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六、交际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

交际法也叫功能法(Functional Approach)或意念法(Notional Approach)。交际法是70年代根据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和韩礼德(Halliday)的理论形成的,是全世界影响较大的外语教学法流派。交际学派认为: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语言教学的内容不仅要包括语言结构,还要包括表达各种意念和功能的常用语句。交际法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采用真实、地道的语言材料,主张句型加情景来学习语言,鼓励学生多多接触和使用外

语。

其优点是:

1.重视学生的实际需要;

2.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恰当地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

其缺点是:

1.如何确定和统计功能、意念项目,有待进一步探讨;

2.以功能意念为线索组织教学大纲,很难保证语法项目编排的体系性。

七、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Approach)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指教师通过引导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来进行的教学。这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语言教学方法,是交际教学法的发展,在世界语言教育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近年来,这种“用语言做事”(doing things with the language)的教学理论逐渐引入我国的基础英语课堂教学,是我国外语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走向。该理论认为:掌握语言大多是在活动中使用语言的结果,而不是单纯训练语言技能和学习语言知识的结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学生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以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任务型教学法是吸收了以往多种教学法的优点而形成的,它和其它的教学法

并不排斥。

其优点是:

1.完成多种多样的任务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的语言运用能力。

3.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语言交流活动,启发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4.在任务型教学中有大量的小组或双人活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要完成,可以更好地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

5.活动内容涉及面广,信息量大,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6.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培养人际交往、思考、决策和应变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7.在任务型教学活动中,在教师的启发下,每个学生都有独立思考、积极参与的机会,易于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听 说 读 写常规教学模式

听力部分

先听

读课文前先听课文。通常同学及一般的英语(论坛)学习者都是先读英语课文,然后再听录音。现在的教科书都配有磁带,我们就把过程调换一下:先听课文录音,反复听好几遍,等到自己确实基本听懂了,再翻开书读课文。读时留意原来没有听懂的地方,然后合上书再听。每次听课文录音,特别把注意力集中在刚才没听懂的句子,往往是些新单词、新短语,这样听了后,这些新词语也都掌握了,听力也提高了。精听

仔细认真听,而且必须要全部听懂,句句听懂。如同学习语文一样,有一本教科书是精读课本,篇篇要仔细分析,看懂每个词语、句子。精听也必须“正襟危坐”,高度集中思想,力图听懂每个词语、句子,捕捉信息。训练的方法是先把录音文章听一遍,通晓大意,然后再重放,一句一句地听,遇到听不懂的词语、句子,就利用录音机、复读机的倒放功能,倒了再听,一遍不行两遍,甚至三遍,直至听懂为止。然后再下一句,等到每个句子都听懂了,再把全文从头至尾放一遍,的确全听懂了,精听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泛听

如英语泛读一样,只求听着,不求甚解,只求量的增加与积累,不求听懂每个句子。就泛听来说,还可分为两个方法,方法之一是当你在家吃晚饭时或做功课感到累时,就放些英语磁带,看看英语新闻,听听英语广播,让家庭充分浸润在英语氛围中,就像处在英语国家的语言环境中;方法之二是准备一个Walkman,再购置一些道道地地的英语磁带,我特别推荐Crazy English ——每两个月出一期的磁带,体裁多样,可听性强。如果是乘车或步行上学,或在小憩休息时,就可戴着耳机听英语,都不占用整块的学习时间,而是利用休息时间或零星时间,使自己尽可能增加“听”的输入量,听的量增加了,有些语言情景与单词短语反复听了,也很自然慢慢听懂了,英语听的能力也自然提高了。

测听

用测试的方法来自我检测,评定自己的听力水平。一方面是自我英语听力评定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同学将面临的中考、高考(论坛)、考研(论坛)的需要。听英语录音、看英语电视毕竟不是英语听力考试,英语听力考试还有个熟悉考试题型的问题。如中考有听句选图、句子应答信息填表等,而高考则是短对话、长对话、文章理解等。要在中考、高考等听力考试中考出优良成绩还须通过测听的方式,来熟悉这些听力考试的题型与形式。所以面临不同听力考试的学生,还得备一两套相应的听力测试磁带,以了解自己听力考试的水平。同学们在听的时候要模拟考试的情景,非常认真地听,然后再参照答案给自己打分。

要指出的是:“先听”是学习英语课文的正确的顺序与习惯,这对理解语文、提高听力很有裨益。而“精听”、“泛听”、“测听”应相互掺和进行,也就是不分哪个阶段,是“精听”还是“泛听”,而是同时把三种听结合在一起,坚持数月,乃至一年,定会取得显着的进步。听力的提高与训练的时间成正比,与年龄成反比,年纪越大见效越差,年纪越小进步越快。同学们还处在学听力的最佳年龄,趁现在年轻,用正确方法攻克英语听力关,一辈子受用。

讲说部分 1 学习英语口语目的是为了与别人进行交流,所以英语口语中的几个要素的重要次序应为:流利-准确-恰当。如果找不到学伴或参加英语角的机会很少,那么也没有关系,有很多种方法可以自己练习口语。比如通过自己对自己将英语来创造英语环境。可以对自己描述所看到的景物,英语口述自己正在作的事情。这种方法非常有效且很容易坚持——口译汉英对照(或英汉对照)的小说或其它读物。首先我们先读汉语部分,然后逐句直接口译成英文,完成一小段后,去看书上的对应英文部分并与我们的口译进行比较,我们马上可以发现我们口译的错误,缺点和进步。请注意:开始要选择较简单的读物,且应大量做,只做一两篇效果是不明显的。开始可能较慢,费时较多,但请坚持,整体上这是一个加速的过程。高级阶段请计时练习,以加快反应速度和口语流利度。

2作为成人学英语,记忆力差是个拦路虎,作复述练习或背诵课文往往力不从心,或者由于词汇量太小觉得直接作口译太难,那么这样做可以非常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先学习英文课文,通篇理解透彻后,再来看汉语译文,把汉语译文口译回英文。这样等于既作复述练习又作口译(语)练习,可谓一石双鸟!这样作的好处:

1、自己就可以练习口语,想练多久,就练多久。

2、始终有一位高级教师指出您的不足和错误--英文原文。

3、题材范围极广,可以突破我们自己的思维禁锢,比如我们总是喜欢谈论我们自己熟悉的话题,所以我们总是在练习相同的语言,进步当然就缓慢了。

4、选择小说,幽默故事或好的短文阅读,使我们有足够的兴趣坚持下去。

5、有一些我们在直接学习英语课文时被我们熟视无睹的地道的英语用法会被此法发掘出来。

6、对所学知识和所犯错误印象深刻。这等于我们一直在作汉译英练习,很多英文译文是我们费尽心思憋出来的,所以印象相当深刻。比直接学习英文课文印象要深的多。

7、经过大量的练习,你会有这样的感觉:没有什么东西你不能翻译,你的翻译水平大大加强了,你的口语表达力大大提高了!角色互换:三人一组,模拟翻译实战。一人将汉语,一人将英语,扮演老外,一人作翻译。练习一段时间后互换角色。这是一种非常好的翻译训练方法,也是很好的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方法。而且可大大提高反应速度和能力。此法的高级阶段为同声传译,我们可以在听广播或看电视或开会时,把所听内容口译英文。口语作文和3分钟训练法:此法适用于强化训练。找好一个题目作一分钟的口语作文,同时将其录音。听录音,找出不足和错误,就此题目再作两分钟的的口语作文,同样录音,再听并找出不足与进步,继续作三分钟口语作文。这是高级口语训练,效果不俗。复述练习: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英语口语学习方法。从治本上攻克英文的方法,特别适合初学者和中级学者,用自己的话背颂所听的英语故事或文章短文,应该大量地练习。如果可能我们也可以大声且快速朗读英文绕口令(就象相声演员练嘴),还可以同时口中含块糖以加大强化训练的力度。这样来强我们的口腔肌肉迅速适应英文音,使我们的口语相当流利,清晰,而且还有自信。特别注意短语(词组)和小词的运用,中国式的英语尤其是口语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中国学生喜欢用大词,而真正地道的英语口语确是充满着短小、活泼,生动的短语,富有生气。而这些短语大部分有小词构成。英语思维的培养。

1、大量根据图片来了解生词的含义,故事的情节。这是少儿英语口语中常用的方法,也试用于成人。

2、习惯于使用英-英字典而不是英-汉字典会起相当重要的作用。

3、加强听力训练,尤其是听用英语解释英语的课程讲解。

4、如果没有机会拥有封闭的语言环境的话,就最好尝试一下自我封闭语言环境的创造与训练。如:强迫自己在一周内所有要表达的话,全部用英语表达。只要你能坚持一周,效果就相当明显,而无论你所表达的英语有多糟!口语虽自有特色,但与英语的其它方面紧密相连。比如,经常练习写作,可使口语精密、准确。

阅读部分

阅读方法点滴

阅读是主动地、积极地获取信息的创造行为,是培养学生通过视觉感知书面文字符号并获取信息能力的途径,更是提高听、说、写能力的有力杠杆,它在英语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近几年的高考英语试卷中,阅读的分值(阅读理解,完形填空,改错)占了整个试卷分值的一半以上。99年高考英语试卷阅读理解的篇幅在增长,难度也有所加大。笔者认为要提高英语阅读水平,学生需做到以下几点:

一、多采用Top-down阅读法

自上而下(Top-down)阅读是从语篇整体出发,把注意力集中在通过文字符号获取信息上,即按文章所给的标题先对文章的内容与含义作出推断,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运用自上而下的阅读法的关键是培养学生预测、推断文章内容和含义的能力,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略看文章的总体结构安排或文章的标题来预测文章的内容及深层含义,可从下列几方面去推测:

1.文章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2.作者将从哪几方面来阐述?

3.内容将如何发展下去?

在阅读时要注意不同的英文文体,因为文体对信息的组织和布局模式有着重大影响。训练掌握各种英语文体的结构特征,有利于归纳文章和进行逻辑推理。例如:记叙文以叙事为主必定有三个要素:情节、人物和背景。情节的发展多以时间、地点的转移为线索。因此,阅读记叙文时,必须抓住时间这条线索,以人物为中心,弄清故事的发生、发展、结局。再如议论文和说明文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段落大多有主题句(较多地出现在段首或段末),要抓住主题句,发掘每一个主旨,弄清文章的中心论点,以便更加详细地预测文章的内容,吃透整篇文章的表层及深层含义。

二、正确处理好精读与泛读间的关系。

精读和泛读是阅读时两种主要方法,两者相辅相存,不可偏废也无法代替。

1.注重阅读材料的选择。

选择合适的精泛阅读材料是提高英语阅读的重要手段。选择字数为200左右,后面配有习题的阅读材料为宜。阅读材料体裁要多样化——叙事类、科普类、议论或说明类、广告类等。要注重文章的实用性。所选材料的难易程度以理解正确率达60%~70%,生词量不超过4%为恰当。

2.精读泛读相辅相存。

比起泛读,精读是点。对一些有一定难度写得较好的文章要进行剖析,要归纳、总结作者的写作意图、思路及中心论点,最后达到获取详细信息和深层次内容的目的。如果说精读是点,泛读即是面。只有通过大量阅读,才能积累大量词汇、结构和句型,才能积累大量词汇、结构和句型,才能扩大知识面,培养语感,提高对文字的反应能力。在泛读时,要根据上下文提高自己猜测生词的能力,不要一看到生词就查词典,要弄清文中批示代词和人称代词所指代的对象。要对自己进行限时阅读。一篇200字左右难度适中的阅读文章,争取6分钟之内做完其阅读理解题。在阅读时,要多积累英、美等国家的社会、历史、地理、文化及风俗方面的知识,这有利于提高阅读水平。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时,要从意群上去看,不要逐字读,更不要用笔或手指边指边出声读,这样有碍理解文章的意思,而且影响阅读速度。

阅读是一个综合过程,阅读能力的提高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只有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地改进阅读方法,培养阅读兴趣,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影响阅读理解的因素可分为知识性障碍和非知识性障碍。知识性障碍包括:1.词汇障碍2..语法障碍 3.背景知识障碍。非知识性障碍包括:1.心理障碍 2.阅读习惯.3..阅读速度4.阅读技巧

(一)重视英语词汇和习惯用法的积累

美国语言学家Driller(1978)根据词汇统计特征指出:如果我们认得25个最常见的英文单词,平均每页纸上的词我们会认得33%;如果认得135个常用词,则为50%;如果认得2500个,则为78%;如果认得5 000个,则为80%;一旦记得10 000个,可达92%。可见,阅读能力的高低和词汇量的大小是分不开的,目前大部分学生的词汇量偏少, 这是影响阅读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呢?

1. 构词记忆法

据估计,英语词汇有100万到120万,但大部分单词是由构词法构成的。构词法包括派生、合成和转化。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常用的前缀(un/dis/im/il /super.)、后缀(ly/ less/ ful/ ment…)的含义及用法,就可以根据已知词猜出它的派生词,从而达到扩大词汇的目的。如:前缀super 有超过,超越的含义,就可以猜出supermarket(超级市场)supernatural(超自然的)、superman(超人)、superstar(超级明星)等词的含义。

2. 联想记忆法

由一个词联想到和它有关或无关的词,如看到live vi 生活,联想到其他词性及用法,如,直播的、活的等词义。

3. 广泛阅读记忆法

“To read well, you need a strong vocabulary..To build a strong vocabulary, you need to read well.” 这句名言道出了阅读和词汇量的关系。要有流利的阅读,就必须有丰富的词汇。大量的阅读可以丰富你的词汇。

(二)牢固掌握语法知识

近年来的NMET阅读理解短文的句式结构趋向复杂,语法知识在阅读中的作用已经突显出来。如在阅读中遇到另人费解的长句、难句,就可以借助语法,对句子进行适当的分析,搞清各部分的关系,从而准确理解整句的意思。以Decision-thinking is not unlike poker-it often matters not only what you think, but also what others think you think and what you think they think you think.(NMET 2000)为例。该句的29个词中包含了主语从句,宾语从句、并列句和破折号连接的附加说明等多种关系。其中并列句中又有复合句,复合句中又有并列句。只有把句子的成分一一理清,才能掌握其意思。

(三)、积累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和生活知识

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仅需要一定的语言知识,还要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和生活知识。例如在NMET2003的阅读理解A篇,该篇选材涉及地理,介绍了两座farthest/ most distant inhabited islands,一个为Guinness Book of Records 所认定的Tristan da Cunha;另一为复活岛(Easter Island)文章中出现了较多的专有名词,对于阅读经验不足的同学会形成干扰,而对于那些对Easter Day 等背景知识了解的同学,相对就会好些。另外在C篇中,出现了书刊号,如果熟悉这些,就会减少好多阅读困难。

(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有效的阅读技巧

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要求平时多朗读,背诵精彩段落和文章,以培养语感。另外,有的同学在阅读时出声读、点读或回读,这些不良习惯都会影响阅读速度和对文章的理解。所以要克服这些不良习惯,作到不回读,不声读,不点读等。只有这样,阅读速度才能加快,理解的准确率才能提高。

除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外,也要掌握正确的阅读技巧。教师要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一般阅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略读(Skimming)即迅速浏览全文,抓住文章大意和主题句,明确作者的态度和意图。

2、跳读(Skipping)即快速查找某一相关信息,读时要一目十行,对不相关的内容一带而过。

3、猜测生词(Guessing the new words)在阅读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生词。如果一遇到生词就去查字典,或跳过去不看,都会影响对文章的理解。这样就要猜测生词的意思。不同的语境,单词的意思也就不一样。所以要根据上下文线索和构词法等知识去猜测。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提高阅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只要坚持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兴趣,广泛阅读,积累词汇,并且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理解能力一定会逐步提高。

希望上面的经验,能够给你帮助,至于介绍书籍嘛,我建议你可以通过多看看报纸电视来学英语,当然多和别人交流对英语水平提高最有利,毕竟你所处的环境对你提高英语很有帮助,最后介绍你看看英文版的哈里波特6,对你也许有帮助。

写作部分

提高英语写作能力的方法。

(一)通过积累词汇量,提高英语写作能力。犹如土木砖石是建筑的材料一样,词汇是说话写作的必需材料,也是制约写作能力提高的瓶颈。可以想象,如果要写一个句子,10个单词有8个单词拼写错误或拼写不出,有2 个单词用法不当,又怎么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呢?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强调学生记忆单词,记住单词的拼读、用法、意思等。记忆单词的方法有很多,各人有各人的记忆方法和习惯,可因人而异。教师可通过要求学生朗读单词、听写单词、默写单词、遣词造句、词汇竞赛等多种方法促进学生记单词。记忆单词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要长期地坚持下去,才能不断积累大量的词汇,为英语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通过扩大阅读量,提高英语写作能力。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是汉语的一种学习方法,同样可借鉴于英语写作。多阅读是学生增加接触英语语言材料、接受信息、活跃思维、增长智力的一种途径,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提高理解力、增强语感、巩固和扩大词汇量的一种好方法,有利于促进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在阅读训练中,教师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指导阅读方法,分析文章结构、中心思想、段落中心句、写作方法等,帮助学生掌握各类文章的结构及写作方法。二要精读与泛读相结合,通过推敲优秀的文章来学会写作方法和选词用词;通过大量的泛读来吸取信息量,扩大词汇量。三要扩大阅读量。提供阅读的材料涉及面要广,才能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适应各种题材的写作。

(三)通过提高听说能力,提高英语写作能力。英语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提高听说能力必定会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要提高听说能力关键在于创设一个良好的英语环境。教师要尽可能地用英语授课,多开展专门的听说训练,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英语活动,让学生沉浸在英语海洋中去领略、去体会、去使用英语,久而久之,学生自然能使用正确的、地道的英语进行交谈与写作。

(四)通过重视写作过程,提高英语写作能力。长期以来,英语写作成果教学法(THE PRODUCT APPROACH)在我国居于主导地位,教师根据写作的终成品来判断写作的成败,重视写作的技术性细节(如格式、拼写、语法等),忽视写作过程的指导。根据D.Rumechart和J.McClelland提出的连通论(Connectionism)理论,写作包括写前阶段、具体写作、文章修改三个基本过程,这三个过程并非是线性排列,而是循环往复,穿插进行的。教师只有重视加强对写作三个过程的指导,才能更好地提高英语写作能力。在写作前阶段,教师重在指导学生如何挖掘题材,训练发散性思维,以及如何选择材料、谋篇布局等。在具体写作中,教师重在指导学生如何紧扣主题、运用正确的写作方法等。在文章修改中,教师重在指导学生如何修改语法及用词的错误。

(五)通过多写英语摘要,提高英语写作能力。英语摘要是把一篇文章的要点摘录出来,用自己的语言使之独立成一篇短文,这不是简单的摘录,而是忠于原文意思的再创作。写英语摘要有利于学生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理解原文的中心意思、弄清原文的篇章结构,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谋篇布局能力。

(六)通过发展英语语言思维能力,提高英语写作能力。英语写作是运用已掌握的内在化语言知识和表达方法,通过思维进行外在化输出的创作,因此英语语言思维能力在英语写作中作用非凡。对于我国学生而言,在英语写作中易受汉语语言思维的影响,难以直接用英语语言进行思维,不利于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因此发展其英语语言思维能力尤为重要。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英语语言思维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训练:要采取各种方法训练学生英语语言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发散性和创造性;要教会学生用英语思考问题、回答问题;要从训练形象思维开始,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训练;在课文讲解中要尽可能不用汉语翻译而用英语解释,消除汉语思维的影响;要努力创设良好的英语环境,在英语交际中发展英语思维能力。

写好英语段落的三个标准

首先,一个段落必须有一个中心即主题思想,该中心由主题句特别是其中的题旨来表达。整个段落必须紧扣这个主题(stick or hold to the topic),这就是段落的统一性(unity)。其次,一个段落必须有若干推展句,使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开,从而给读者一个完整的感觉,这就是完整性(completeness or adequateness)。再者,一个段落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机的组合,句子的排列顺序必须合乎逻辑,从一个句子到另一个句子的过渡必须流畅(smooth),这就是连贯性(coherence)。下面我们就对这三个标准分别加以说明。1 统一性

一个段落内的各个句子必须从属于一个中心,任何游离于中心思想之外的句子都是不可取的。

2、完整性

正象我们前面说得那样,一个段落的主题思想靠推展句来实现,如果只有主题句而没有推展句来进一步交待和充实,就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段落。同样,虽然有推展句,但主题思想没有得到相对圆满的交待,给读者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这样的段落也不能完成其交际功能。

3、连贯性(coherence)

连贯性包括意连和形连两个方面,前者指的是内在的逻辑性,后者指的是使用转换词语。当然这两者常常是不可分割的。只有形连而没有意连,句子之间就没有内在的有机的联系;反之,只有意连而没有形连,有时行文就不够流畅。

第五篇:历史上形成流派的语言教学法及其利与弊

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外语系

教 学 法 作 业(上)

班级:英语七班 学号: 姓名:莫永婕

092010070029

历史上形成流派的语言教学法及其利与弊

在历史上形成流派的语言教学法有:

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情景法、认知法和交际法和任务型教学法。

一、翻译法(Translation Method)

翻译法也叫语法翻译法(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阅读法(Reading Method)、古典法(Classical Method)。最简单的定义是:用母语教授外语的一种方法。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能力和模仿范文进行写作的能力。突出特点:教师用母语授课,授课重点是讲解与分析句子成分和语音、词汇变化与语法规则。

优点:

1.学生语法概念清晰。

2.阅读能力较强,尤其是遇到长而难的句子时通过分析句子结构便能理解意思。3.有助于培养翻译能力和写作能力。

缺点:

1.忽视口语教学,学生的语音语调差,不利于培养学生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2.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容易失去兴趣。

总结: 翻译法缺乏学生对于听说的锻炼,很难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二、直接法(Direct Method)

直接法也叫自然法(Natural Method)、心理法(Psychological Method)、口语法(Oral Method)、改良法(Reformed Method)。针对翻译法不能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缺点,直接法于19世纪末在欧洲产生。顾名思义,直接法包含三个含义:直接学习、直接理解和直接应用。

主要特点:不允许使用母语,用动作和图画等直观手段解释词义和句子。优点:

1.采用各种直观教具,广泛运用接近实际生活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用外语思维的能力。

2.强调直接学习和直接应用,注重语言实践练习,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学习兴趣浓厚。

3.重视口语和语音教学,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缺点:

1.排斥母语,使学生对一些抽象和复杂的概念难以理解。2.没有明晰的语法解释,导致学生说出的话语法错误较多。

总结:直接法秉承了教学法的读写教学,再加上口语的练习,使学生提高口语练习,但教学方式太过直接,没有母语教导,很容易让学生形成中国式的翻译法,出现很多语法错误。

三、听说法(Audio-lingual Method)

听说法于20世纪40至60年代盛行于美国。其训练方法就是听和说。它吸收了直接法的许多优点,又受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认为外语学习是习惯的形成,采取模仿、机械练习和记忆的方法强化学生的反应;课堂上学生做大量的句型操练,不考虑意思和语境。

优点:

1.培养学生敢于大胆主动地使用所学语言进行交谈,口语能力较强。2.句型操练对初学者帮助很大,语言规范。

缺点:

1.大量的模仿和机械操练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2.脱离语言内容和语境的句型操练不利于学生对语言的灵活运用。3.放松读写训练,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实践能力。

总结: 听说法脱离语境,孤立地练习句型,影响培养学生有效使用语言能力,用此方法老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和发言,挖掘自身的潜力和创造力。过于严格的执行听说法,可能导致学生一直停留在基础水平,无法得到进步和精炼,学生仅仅是学会重复学过的东西而已。

四、情境法(Situational Method)

情境法也叫视听法。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法国。它吸取了直接法和听说法的许多优点。充分利用幻灯机、录音机、投影机、电影和录象等视听教具,让学生边看边听边说,身临其境地学习外语,把看到的情景和听到的声音自然地联系起来,强调通过情景操练句型,在教学中只允许使用目的语。

优点:

1.情境的创设能够加速外语与事物的联系,有助于理解所学语言。

2.重视整体结构的对话教学,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学生语言自然,表达准确。

缺点:

1.完全排除母语,不利于对语言材料的彻底理解。

2.过分强调整体结构感知,使学生对语言项目缺乏清楚的认识。

总结:情境法以景激“趣”, 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实际的情景中推动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

五、认知法(Cognitive Approach)认知法把语言学习看作是智力活动。认知法提出:任何语言里的句子都是无穷无尽的,人不可能学到每一个句子,但在学习的过程中,却能听懂和应用从未学过或见过的句子,这就是智力或语法在起作用。在教学中强调发挥智力的作用,让学生理解所学的材料,掌握语言的运用规律,强调有意义的操练活动。

优点: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在理解语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操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言

使用的准确性和得体性。

缺点:

1.对语音语调要求不严格。2.没有强调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总结:它强调外语教学和母语教学之间的差别,主张在外语教学中发挥学生的智力作用,重视对语言规则的理解。但是其缺乏了对于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学生缺乏锻炼口语,口语语音音调不准等。

六、交际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

交际法也叫功能法(Functional Approach)或意念法(Notional Approach)。交际法是70年代根据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和韩礼德(Halliday)的理论形成的,是全世界影响较大的外语教学法流派。交际学派认为: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语言教学的内容不仅要包括语言结构,还要包括表达各种意念和功能的常用语句。交际法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采用真实、地道的语言材料,主张句型加情景来学习语言,鼓励学生多多接触和使用外语。优点:

1.重视学生的实际需要。

2.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恰当地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

缺点:

1.如何确定和统计功能、意念项目,有待进一步探讨。

2.以功能意念为线索组织教学大纲,很难保证语法项目编排的体系性。

总结:交际法训练的学生,语言应用能力较强,可以直接同外国人进行口头或书面交流,符合我国目前形势下对外语人才的要求。但是该教学法无板书,无实际例子,学生不容易理解。

七、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Approach)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指教师通过引导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来进行的教学。这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语言教学方法,是交际教学法的发展,在世界语言教育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该理论认为:掌握语言大多是在活动中使用语言的结果,而不是单纯训练语言技能和学习语言知识的结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学生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以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任务型教学法是吸收了以往多种教学法的优点而形成的,它和其它的教学法并不排斥。

优点:

1.完成多种多样的任务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的语言运用能力。

3.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语言交流活动,启发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4.在任务型教学中有大量的小组或双人活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要完成,可以更好地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

5.活动内容涉及面广,信息量大,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6.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培养人际交往、思考、决策和应变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7.在任务型教学活动中,在教师的启发下,每个学生都有独立思考、积极参与的机会,易于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缺点:

1.老师布置任务进行讨论,老师不容易控制。

2.无法知道学生小组讨论是否用英文,无法了解学生的英文是否正确。3.学生总是让小组中学习成绩最好的同学上来总结,不利于其他学生发挥。

总结:学生通过小组来感受成功的喜悦或是失败要更加奋发向上。培养学生求胜心理。更加努力的学习超过别人。

本章总结:在中国这样一个存在巨大地区差异,师资差异,教学差异的国家没有一种流派完全适合某一地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二十一世纪教育工作者有必要深刻领悟各种教学流派的精髓实质,取其精华,付之应用;去其糟粕,融会贯通,与时俱进,发展创造适合自己的教学体系。

听、说、读、写的常规教学模式及其注意问题

一、听 1.教学方法

(1)听前(Pre-listening)

Brainstorming导入,尽量多样、有趣、让学生身临其境。

(2)听中(While-listening)

让学生了解听力材料,再给学生设置不同的听力任务。

(3)听后(Post-listening)

听后阶段是帮助学习者把听力能力和语言能力综合运用的过程。可以不同的听力材料和学生的英语水平设置不同的听后活动。

2.师生互动

现代的教学中强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教师是主角,应是学习者的帮助者。不要让学生一味的收听电脑上的东西,乏味枯燥,提不起兴趣。可以改辩学生被动听的状况,使学生参加到听力课的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3.听力材料

(1)教材选择

内容要贴近生活,符合当下时尚,或者是最近的新闻等,最好配有图片和视频内容,以说导听,由听导说。

(2)课外材料

把握学生的情况,与课文内容有密切关联的课外材料,课堂辅助视听材料,如BBC,VOA,CNN等电台及电视台节目,也可以介绍卡通片、DISCOVERY频道许多知识性的英文视频等等。

总之,解决传统听力教学中问题的还有,这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改进。

注意问题:

英语听力的培养是整个外语教学的一部分。它与说、读、写的能力的培养构成了外语教学的整体。正如美国语言学家L.Bloomfield所说:“学习语言就是实践,再实践,其它方法没有用处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听力教学是没有技艺可循的,以下是几点粗浅的看法:

1.详尽细致的准备工作

首先,教师必须明确目标,落实备课,作到师生心中有数。

其次,合理安排、选择音带内容,要体现由易到难、练习形式多样的特点。对于有些录音材料,教师要准备介绍必要的背景知识、提供必要的辅助材料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2.循序渐进的教学步骤

由初级阶段着重听音辨音、理解单词、句子以及简单的日常会话到高级阶段的练习听一些带有不同语音、语调和方言特征的语篇。

3.精听与泛听、专门训练与综合训练的结合。

听力训练的精听主要是指听的“质”,泛听主要指听的“量”。专门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有时伴以讲解、归纳、模仿,综合训练则往往结合课文教学进行。学生精听的材料需要教师平时的收集、筛选和整理。在训练中不仅要重视音、词的辨认,还要重视句子、词语的理解,这是一种从形式到意义的“全方位”的听力训练。泛听的内容、题材很广泛,有课堂上学生间的交谈、录音磁带、讲座、广播电视中的教育节目等。

泛听时教师控制的成分也很少。泛听是一种以获取意义为目标的听力训练,它可以扩展语言的输入量。教师要让学生多听多练,要精听和泛听相结合。精听是培养学生的基本功,要作到精、细、准;泛听要求量大面广,要给学生留听力作业并进行检查和定期测试。泛听可以加强语音知识及各种不同发音习惯,可以使学生逐渐适应快速语流,从而弥补由于语速太快而不得理解的听力材料内容及含义的不足。

4.通过训练语言技能,加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提高听力理解能力需要百听不厌的耐性,教师必须严格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不断的实践和练习。多种形式的听力第二课堂活动是提高听力的最有效的辅助手段。教师对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要因势利导。对积极、刻苦、成绩优异的学生适当扩大他们的听音范围,增加听力材料,布置一定的作业,使他们在提高听力的通红司也提高语言交际能力;而对成绩差、信心不足的学生应该帮助他们克服和消除心理障碍,增强信心以达到有效的提高。培养语言能力的基本途径是言语训练。只有语言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也随之加强了。

5.通过阅读训练提高听力理解能力 在听说读写四种语言技能操练中,听和读的操练对听力理解的预示作用明显。

从较低层次上看,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听者运用听觉感知知识对语言材料进行解码和作出种种推断。然而,仅仅辨别语音材料是不充分的,要理解这些材料还需要听者运用认知效应对辨认的语言材料作出种种解释。对听力材料的辨认和作

出的解释是相互循环作用、循环支持的。一串没有完全辨认清楚的因素经过种种解释后,会变得较为清楚;而听觉感知的辨认又会证实或推翻所作的判断和解释。

从较高层次上看,听者为了理解篇章的意义,更需要依赖认知效应进行判断和理解。在篇章层次上,意义的产生往往是听者的再创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语言形式所起的作用往往只是触发听者运用自己掌握的背景知识对语言材料作出解释。显然,不论是在低层次上还是在高层次上,听者的认知过程和认知效应对听力理解是相当重要的。

听者的背景知识也是至关重要的。在阅读理解过程中,读者同样使用种种认知过程。以来认知效应和背景知识在对书面语进行辨认的基础上作出判断和理解,这种判断和理解的过程与听力理解中所涉及的过程应该是基本一致的。当然我们并不是认为阅读理解过程能自动地提高听力理解的能力,而是认为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学习者操练和运用认知过程以及判断理解过程,并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这种能力,这一点肯定会对听力理解产生相当积极的影响,提高听力理解的水平。

最后,情感因素也不能忽视。实践证明,良好的心理和精神状态、中等的焦虑水平是提高听能的保证。为此,教师不仅要尽量选取新颖、有趣、多样的挺立材料,使听的内容多样化。听力固然以听为主,不能只顾听,不管写。教师应引导学生动手,学会笔录、摘记、订正。学生除了听,还要跟读、模仿、复述等,将听与多种多样的活动综合起来,使听的活动多样化。这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他们便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提高了听力水平。

另外,教师对学生的理解错误要少加批评指责,尽量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使他们维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发挥正常的听力水平。

二、说

(一)英语口语教学的方法

1.模仿法

学生跟着录音机、广播或原声电影等练习口语的一种方法。反复跟读,模仿其中的语音、语调,会提高学生的口语流利性,培养其语感。模仿时一定要大大方方,口齿清晰明朗,切忌畏畏缩缩,重点把握语音、语调和语速,模仿时要求学生用心揣摩、体会,并且要有恒心。

2.复述法

在低段英语教学中,对于一些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教师可让学生熟读课文,然后让学生复述主要内容,必要时,教师可把一些关键词写在黑板上。在一个学生复述课文后,可请另外一个学生加以补充。这种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而且还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本的理解。

3.组词成文法

在学生学了某一单元后,为使学生掌握该单元的词汇、词组、固定句型,教师应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尽可能多地利用本单元学过的词汇、词组、固定句型编出内容具体、情节生动的情景片断,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4.角色扮演法

对于课本中涉及的有关人物、事件之类的题材的教学,教师可组织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口语练习。这样,既能增强学生对口语操练的兴趣,又能加深对课本知识的记忆。

5.巧设开放性问题,开展讨论

结合学生课文学习内容和生活实际,教师巧设开放性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通过这样的讨论,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开阔他们的视野,而且能锻炼和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此外,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也可贯穿于课前的warming up活动和课外的延伸活动中。课前warming up活动形式非常多,如值日报告、世界知识1分钟问答、新闻、时事评论等。在课外可以对电影、电视剧片断进行配音、电视片断角色扮演、举办智力竞赛、趣味竞赛、异国风情展、各个世界日的宣传等,从各个方面让学生感受外国文化的氛围,增强学生英语口语操练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口语能力。

总之,训练高中学生的口语方法很多,需要每一个教师认真去探索。这样才能不断出现新方法,保持学生口语操练的兴趣。

(二)口语训练时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要想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必须让学生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首先,有益于学生在用英语交际时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一个不具备英语国家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人很难能正确使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其次,教师适当导入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有益于加深对英语国家文化的理解和认识。第三,能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往往比较宽容;但如果违反说话规则,就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可见,文化学习对于口语有着重要意义。

2.注意训练学生的发音

学生一开始学英语时,教师就要严把语音关。特别是初学阶段,教师最好要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教师可以让学生录好录音带交上来,之后,教师逐个听,对于发音不是很好的学生,要让他再练习,重新录,直到能通过为止。这可为他们练就一口流利的口语打下坚实的基础。

3.注意语言材料的选择

教师在紧扣课本的前提下,应多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材料。因此,教师可选择“足球”“音乐”“电脑”“军事”等年轻人喜欢的题材进行讨论。这样,学生在口语操练时就会觉得有话可说。

(三)增强英语口语教学互动性的三个环节

1.课堂环境。英语口语课堂教学应追求“教师创设情景或学生自创情

景下自由运用英语”的环境氛围。这就要求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充分运用多媒体、家庭影院、投影仪、录音机、录像等现代化教学工具,创设出逼真的语言运用环境;另一方面,则要求学生必须发挥主体精神,以兴趣为光导,以高度的注意力为保证,全方位投入,全身心参与。

2.师生关系。在英语口语教学课堂上,教师是先导,学生是主体,就课堂互动交流全过程而言,双方地位绝对平等 教师必须放下架子,强化民主意识,要以平常心对待互动式课堂教学。英语口语教学的效果如何完全取决于教师对学生主体作用认识的程度。

3.教学艺术:

(1)“授之以渔”。任何老师都会明白,学生娴热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不是教会的,而是学会的。“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方能终身享用”。教给学生方法远比教给学生知识重要。

(2)正确疏导。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克服英语口语教学枯燥的特性,通过幽默的讲解、轻松的指导、娴熟的技巧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克服恐惧心理,树立学好英语口语交际的自信心。

(3)迁移延伸。在英语口语教学过程中,老师一方面可以通过现有的教材,采用新题型、新对话等有效方式对英语知识加以有效迁移,另一方面在英语口语授课中,加强英语背景知识的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深层次剖析。一般的英语口语课本反馈到学生头脑中的往往是一些表层信息,教师只有在引导学生精读课本之后,学生才可能根据教师的指点,提炼课本之外的弦外之音,从而有效提高英语思维和运用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高度注意指导性问题的提出和分析,另一方面要及时提出细节性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的信息传授过程中,不断提高口语运用的准确度。

(5)自由交际。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口语能力后,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根据相关信息,结合生活实际,有感而发,广泛交际。

总结:说,就是要我们多说话多练习口语,做到语调语音的正确发音与练习。说一口流利的英文。

三、读

阅读教学是每个单元的重头戏,它在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阅读教学既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上的难点。

步骤:

Step1 Pre-reading 1. Talking about the title 教师先将课文的标题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猜测这篇课文所讲述的大概内容,不仅能够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而且还能激发阅读欲望,印证猜测的结果。

2. Background introduction

教师作一些背景知识介绍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而且还能使其学习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其他知识。

3. Teaching new words 为提高学生阅读效率,加快阅读速度,在阅读前可借助实物或简笔画先教一部分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尤其是那些会对学生阅读理解构成重大障碍的生词,另一部分生词则让学生在阅读时根据上下文自己去理解,这样可培养学生猜词的能力。如L14中,face-to-face,latest,hand等词。指导学生查字典和鼓励学生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是培养他们独立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这是一种阅读技巧,要注意培养。

4. Guiding question 教师事先问一两个问题,如L14,可以提问What does the chief editor do?What do journalists do?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找答案。因为阅读总要有个目的,有目的地进行阅读有助于提高阅读速度。这些指导性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概括性,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课文内容。

Step2 While-reading 1. Scanning reading Scanning reading是“快速的、扫描式的”,切忌用手或笔指着一个字一个字地读,鼓励学生在阅读时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的意思,并使用字典或教科书附录中的词汇表及课文注释。同时,学生带着上述指导性问题快速地读一遍课文并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为了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第一遍阅读可要求学生作为家庭作业完成,要求了解大意,找出重难点,发现问题,以便在课上主动提出。

2. Language points 语言要点包括词汇、短语、句型及语法,还有难句分析等,在讲授新的语言知识时可适当复习有关的内容。

3. Detailed questions 在学生对整篇课文有所理解的基础上,教师还应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这就要对课文的细节提出一些问题。

4. Discussing answers 对于课文理解问题,可让学生充分讨论,相互补充,不仅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练习了口语表达能力。根据实际情况,也可要求学生把答案写下来,以训练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

Step3 Post-reading 1. Text analysis 通过学生的阅读、回答和教师对课文的分析讲解,学生对课文内容已有相当程度的理解,但还应帮助学生分析作者态度、人物关系、文章内涵等,以达到对课文 的深层次理解。

2. Language use and practice 根据本课所学的语言材料进行实际的语言运用是十分有意义的。

1)Pairs working 为及时检查理解程度,可以组织学生两人一组根据课文内容,一方用Wh-特殊疑问句形式提问,另一方回答,每人提问不少于五个问题。如: What’s the meaning of “doing one’s homework”? What do other editors do? Why is writing headline in English more difficult than in Chinese? 2)Sum the main sentences 归纳段落主题句与串讲语言点既是听与说的自然结合,又能节省课堂时间。教师放录音,每段后停顿,让学生边听边看书边总结,找出各段的主题句或用一句话归纳段落大意。如:

Para.1:Introduce the importance of newspapers.Para.2:How a newspaper is produced.

3)Discussion and Retell the story 教师可根据上一步归纳的主题句,让学生按小组围绕贯穿主线的主题句展开讨论并造句。该活动为学生复述课文作了知识上和心理上的准备。教师接着让学生根据讨论的内容,将相关的句子有机地组成一个段落。这种“纲举目张”的复述手法使学生表达起来“顺理成章”。

4)Writing 书面表达练习是阅读课文教学的重头戏,它从另一侧面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知识和技能来表达思想的能力。写的练习要注意两点:

1.写应立足于说。说是写的基础,写是说的提高,没有口头的言语交际活动,要求做书面表达是不切合实际的。

2.抓住学生对课文比较熟悉的契机,趁热打铁,布置改写或缩写等练习。这种练习可以作为课内的后续活动,安排学生课下完成。

补充:

1:用地道的英、美歌曲来教学生更好的模仿

3.用创造环境、师生关系。背景教学、自由交际这4点来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总结:

1.纠正学生读出的语法错误 2.鼓励学生多读多练 3.激发学生的听读兴趣

4.对于文化的差异可能会导致我们很难理解外国人的文化,这就要求我们多读课外书,多了解外国的文化背景,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 5.训练发音,这与上面说到的模仿法有相同之处。我们还可以做个案例分析等,用五步教学法来练习当日所学的单词,融情于景,既练习了新单词,又通过对话模式模仿了单词发音。学习语句,学生们一起练习对话则更能练习学生的模仿能力。

四、写

(一)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具体内容有五项:

1.阅读、分析有关材料(文字或图表等),占有材料,掌握事实; 2.拓宽思路,集思广益; 3.交流观点; 4.记笔记; 5.拟写作提纲。

笔者在教学中是采用下列方法体现学生主体作用,指导学生写作训练的 1.教他们如何扩大词汇量和英语惯用法;

2.2教他们掌握英语基本句型,尤其是动词句型; 3.3.教他们动笔前如何分析材料、审题; 4.4.教他们利用已知的知识背景;

5.5.教他们用不同的词和结构表达思想; 6.6.教他们如何评品一篇作文; 7.7.教他们阅读时记笔记。

上述每一件事都是由学生完成的,能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写作阶段

写作阶段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进行文字写作实践。这一阶段的具体内容有四项:

1.草稿;2.自检错误;3.文字推敲、润饰,二稿;4.初步定稿。

在英语教科书中,写作是按句子、段落和篇章三个层次来练习的。因此,教师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帮助学生逐步提高写的技能,逐级递升英语写作水平。

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顺序一般是这样设计的:

1.控制写作(Controlled writing)

在这一阶段,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写作活动,很少有自由写作的机会。在学英语语音时,教师非常强调模仿,而在学习用英语写作时,却很少人认为模仿会有效。实际上,在写作时,同样应提倡模仿以英语为本族语的人所写的东西。例如,可以让学生按不同体裁和主题整理一些范文,看他们如何组织写作,如何运用词语和句子,从中学习一些写作技巧;还可以让学生做一些语句排序、填空练习或解答问题,用适当的词句把这些答案重新组合起来就是一个有意义的故事。

2.引导写作(Guided writing)

在这一阶段,学生有一些创作自由,但教师还应给学生一些有限的指导。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议定若干写作提纲,然后让学生自己写作文。近年来,高考中的“看图作文”类型的“书面表达”考题实际上即属于引导写作的范畴。

3.自由写作(Free writing)

在这一阶段,教师每天上课前5分钟,让学生进行自由写作,他们可以写自己喜欢的主题。最好的办法是要求学生每天用英语记日记、写信等,他们可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教师也可每天定一个统一的题目(如My favorite...等),让学生写。需要说明的是,开展这种活动最好要求学生有一个专门的自由写作本子,定期上交教师批改。这样写过后,学生可对照检查自己前边的写作,看自己取得了多大的进步。

4.继续写作(Continuous writing)

教师定一个大题目(或起一个开头),要求学生每天课余写一部分内容,就像电视连续剧那样,续写不断。在教师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最短不少于一周,可以半个月、一个月或更长时间),并进行评选,对优者予以鼓励。教师必须要求学生:第一次写要列出写作提纲,让教师过目,以后天天按这个提纲写;对违反规定搞突击完成任务者要给予批评。

土耳其学者托托尼斯(Birsen Tutunis,1995)认为:写作训练,特别是当每组人数多时,可以产生对所学语言的意识能力。学习既是个人的事,又不是个人完全能单独完成的。因语言有鲜明的社会性,离开人群、离开交际是很难学好的。因此,学习英语作文,个人学习应该和同学间的互相帮助、交流、切磋相结合。阅读材料时,学生独立进行,但在整个过程中,又互相请教,互相探讨;构思时,三五人为一组,各摆出自己的想法,集思广益,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提纲拟就后,个人完成自己的文章;写好后,又互相交换阅读,互相评论对方的作文草稿,提出意见。这种做法有助于减轻教师修改作业的负担。

(三)修改阶段

修改阶段是反馈机制下的一个开放性过程,其教学目标是通过师生信息互动,使学生的作文逐步完善。

具体有三项内容:

1.自拟思考题;2.教师面批。

3.对照教师根据学生普遍存在的错误编写的《修改要点(Trouble & spots)》,对自己的文章进行多层面的修改。俗话说:“文章不怕千遍改。”外语写作一般没有一次成功的,一定要进行反复修改,哪怕写一封短信或启事,也要进行修改。修改是写好作文的前提。教师要求学生的基本修改有四项:一是检查体裁,看文章的格式布局、开头和结尾用语是否正确;二是检查要点是否齐全,字数是否符合要求;三是检查语法是否有错误,可建议学生写作时参考教科书或一些有关语法资料,或者向他人求教;四是检查拼写、大小写、标点符号及词形变化是否正确,行文是否流畅,语言是否丰富,对于文章的评判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

作文经教师审阅后,学生还要继续修改。修改后鼓励学生自我打分(否定前

一次教师的给分),并将习作返回教师,教师则按新的分值提出更高的修改要求。如此往复,直至达到师生双方共同认可的作品和分数。这样,学生虽然写的是一篇作文,但是反反复复练习的机会很多,而且每循环一次就是一次提高,一次升华。这种方法,较之不断地让学生写新文章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另外,学生所写的文章,是从其他有关材料分析、选择、归纳出来的,能使学生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学以致用,文字也比较容易达到规范的程度。

教师还可要求学生从所写的几篇作文中选出自己的“代表作”,并附一文字说明,简介自己的文章。教师随即给学生自选的文章评分,结合该生在各环节上的表现及期考成绩给学生一个总评成绩。

注意要点:

首先,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必须运用测试手段。教师在组织考试时,一定要加上“书面表达”这一项内容来测试学生真实的英语水平。有些教师片面理解所谓的测试的“客观性”,为了改卷省力,有时删去英语写作这一项,这不利于学生英语水平和交际能力的提高。有的学生选择题做得好,却不见得会写文章。其次,教师要教育学生不要过分依赖词典写作,而应该积极地记背英语单词和习惯用法,注意平时积累,指导并激励学生尽可能地多背诵(至少要熟读)一些精彩文章,特别是经典原著片段,促进学生语感的发展。学生遭遇“词不够用”或“词不达意” 的尴尬境地时,仅靠查词典写出的短文,准让人如坠云雾,可以说,查词典写作简直就是在冒险。特别是遇到一个有很多意义的单词或一个单词有很多近义词时,单靠查字典就很难确定选词是否正确。

其三,教师在指导英语写作训练时,应要求学生着意遵循五项原则:1.意义性,即行文传达的信息应有明确的意义;2.功能性,即作者可以通过文章表达自己的意愿;3.得体性,写文章要根据人、地、时的不同情况,恰当地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4.移情性,即要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风俗和交际准则,避免按汉语习惯硬套;5.流畅性,即词汇、联结、观念表达得自然通顺。其四,“准备—写作—修改”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一般适用于中级英语(高中或相当程度)的不同教学阶段。局限性在于:英语写作教学需要目的语环境,若语言基础不牢,学到一定阶段会进入新的“学习静止期”,停滞不前。

总结: 通过听说读写的学习,我认识到了,在外语学习教学里,我们都要自始至终对听说读写进行综合训练。用以上标准来衡量,任何形式的“瘸腿英语”,都是不符合英语教学规律的。只有认清这四种技能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学好英语,更快地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学后感:这学期通过对《中小学英语教材研究》的学习,我初步学到了作为一名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从第一节课开始,戴老师就教我们老师进入课堂的礼仪知识等,就是由那么简单到逐渐深入的过程,让我逐渐成长,学到了很多。之后,戴老师以“what qualities help make a good teacher?”作为讨论的论点,让学生分组来论述,从这次论述中,我才懂得了作为一名老师要有高度的职业道德与责任感。要以积极向上的态度,迎接这份属于自己的职业,对待学生要宽容,尊重学生人格,不以肢体语言伤害学生等等。戴老师还在一个学期中都给了我们每位同学一次做一名教师的机会,这是给我们的初步尝试,我们由羞涩紧张到逐步成长,相信我们的努力也博得了老师的认可。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有更多锻炼自己的机会,争取做一名优秀的尽职尽责的好老师。

下载在历史上形成的流派的语言教学法及其利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历史上形成的流派的语言教学法及其利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历史上形成流派的教学法及其优点和缺点

    一、翻译法(Translation Method) 翻译法也叫语法翻译法(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阅读法(Reading Method)、古典法(Classical Method)。翻译法最早是在欧洲用来教授古......

    英语教学法主要流派

    英语教学法主要流派 一、语法翻译法(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语法翻译法是最古老的外语教学法,是中世纪欧洲人教希腊语、拉丁语等死语言的教学法,到了18世纪,欧洲的学......

    英语教学法主要流派

    龙岗校区6月份第三周工作总结 《八大英语教学法》 英语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但和其他学科一样具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法。通常来说,英语有八种教学法。 一、语法翻译法 语法翻译法......

    英语教育教学法主要流派

    阅读材料一 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 从外语教育的历史看,各种教学法层出不穷,先后有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视听法、全身反应法、功能法、浸入式教学法、全语言教学法、任务型教......

    英语教学法主要流派

    英语教学法主要流派 常见术语:Method, Approach, Design, Procedure, Technique 一、语法翻译法 1、语法翻译法是一种通过学习语法规则和词汇,并且按照规则用本国语和目的语进......

    外语教学法流派(★)

    一、语法翻译法(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也叫翻译法(Translation Method)、阅读法(Reading Method)、古典法(Classical Method)。翻译法最早是在欧洲用来教授古典语言......

    英语教学法主要流派

    英语教学法主要流派 常见术语:Method, Approach, Design, Procedure, Technique 一、语法翻译法 1、语法翻译法是一种通过学习语法规则和词汇,并且按照规则用本国语和目的语进......

    语言教学流派

    浅谈语言学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影响 摘要:语言教学是大学开设的一门主要课程,受到教育工作者和广大学生的特别重视,并对基层语言教学起着重大指导作用。不同的语言学理论衍生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