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坚持“四位一体” 构建现代文明城市
坚持“四位一体” 构建现代文明城市
厦门市在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造福人民为根本,以公平公正为内涵,以构建和谐为目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整体推进,城市文明水平得到全面提高,今年十月被评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夯实文明城市的物质基础
发展是文明的前提和基础,文明是发展的环境和体现。厦门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创建文明城市和发展大局融为一体,加快发展,科学发展,为现代文明城市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坚持又快又好发展。1980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厦门经济特区。20多年来,厦门始终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坚持不懈地探索和把握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契合点,积极实施壮大中心城市、项目带动、产业集聚、发展区级经济、提升民营经济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等战略举措,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不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规模经济、循环经济。2004年,全市实现GDP总值883.2亿元,比1990年增长10.1倍,年均递增18.75%;实现财政收入160.4亿元,比1990年增长14.6倍,年均递增21.6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43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5647元。实现了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人均收入增长三同步。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全国第9位。
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坚持以城市化、工业化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实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战略,逐步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力度,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城乡一体化。2004年农村重点项目24个,固定资产投资42.5亿元,分别占全市的68.6%和65.8%。同时,我们不断创新“三农”工作机制,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了全市1/3耕地的生产,订单农业农户户均每年从此项收入中获益8900元,近四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以9%以上的速度增长。我们还大力实施了“跳出农业发展农业、缩小农村发展农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战略,到今年上半年,全市8万多农村中青年富余劳动力已基本实现转移;随着在农村实施的“村村通水泥路、自来水和有线电视”工程的大力推进,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促进区域联动发展。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部署,努力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致力于打造“两个基地、四个中心”:对台交流合作基地、高新技术研发生产基地,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金融商贸中心、旅游会展中心、文化教育中心。我们注重发挥对台的特殊区位优势,大力加强对台产业合作、经贸交流、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目前厦门已成为台商在祖国大陆投资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和两岸交流交往的重要通道。到2004年累计签订台商协议投资项目2296个,合同利用台资43.92亿美元,实际到资27.46亿美元,对台贸易累计达159.43亿美元。我们注重发挥经济特区中心城市龙头作用,服务和带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以闽南金三角地区为基础,积极推动构筑厦(厦门)泉(泉州)漳(漳州)城市联盟;以开展山海协作与对口帮扶为纽带,首倡闽西南5市建立经济协作区;着眼于促进区域资源整合,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积极推动闽粤赣相邻13市建立区域经济协作区。
以造福人民为根本,激发文明城市的社会活力
厦门市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解决不同群体、不同阶层、不同收入群众的各种现实问题,坚持把发展、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创建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与此同时,千方百计调动市民参与创建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创建现代文明城市的主体和创建成果的受益者。
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城市的文明,核心是人的文明。厦门市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一直坚持以人为本,采取各种方式方法提高人民群众的文明素质。着力加强对市民的思想道德教育,精心编写厦门市道德教育读本,广泛宣传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厦门市市民文明公约》;着力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引导教育,注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全市各中学都配备了1—2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泛开展“四有”、“五爱”、“五小”、“五德”等道德实践活动;切实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的教育,成立外来务工人员培训中心、外来务工人员文明学校,讲文明道德规范和劳动法规,使之融入城市文明进程等等。在创建活动中,市民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关注厦门、热爱厦门、献身厦门已成为社会主旋律;文明礼貌、助人为乐、拾金不昧、见义勇为蔚然成风。
努力解决人民群众的生活问题。厦门市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一直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问题,并大力加以解决。关注解决广大职工的后顾之忧问题,探索和推行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等社会保障,覆盖面达90%以上;关注解决困难群体、低收入群众的最低生活保障问题,逐步建立完善城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出台地方性法规《厦门市最低生活保障办法》,确保做到“应保尽保”;关注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村民每人年交10元,便可加入合作医疗,并可享受大病救助,年累计最高可获医疗补助5万元;关注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措施,有针对性地实施重点援助,城市登记失业人口再就业率达71.32%;关注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生活和待遇问题,兴建了外来员工服务中心,取消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证和子女寄读费,加强对有关外来务工人员的医疗养老、工伤保险、超时用工和拖欠工资等问题的检查和监督,确保进城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关注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卫生死角、不文明交通行为、食品卫生、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等问题,开展六项专项整治,取得显著成效。
努力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为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创建文明城市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全市广泛开展了“十大感动人物”、“十大好邻居”、“十大杰出母亲”、“十佳孝敬父母好儿女”、“十大慈善人物”等各种评选活动;开展了“寻找百名我们身边的好市民”、“百个一流服务„窗口‟创建活动”等“五个百”文明创建活动;开展了“人人出份力,共创文明城”、“双休日,我们上街义务劳动去”、“树文明新风,创文明城区”等活动。同时,从1994年开始,我们还成立了由老干部、老军人、老知识分子和志愿者组成的市容考评团,制定了16个大项的考评标准,专门对市容进行考评。通过这些活动,参与创建,投身创建,已成为厦门广大市民普遍的自觉行动,广大市民真正成为了文明城市的创建者、见证者和享有者。
以促进社会公平公正为重点,提升文明城市的品质和内涵
公平公正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是社会主义所追求的重要内涵和价值目标,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的反映,更是创建“四位一体”现代文明城市的核心内容之一。我们在创建文明城市中,始终把促进社会公平公正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内容和工作目标。
着力构建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的政务环境。多年来,厦门市从政府机构改革入手,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努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厦门市委先后制订了有关加强人大、政协工作的意见和常委议事规则,进一步完善市人大、市政协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的作用;建立了决策咨询委员会和决策咨询制度,加强了科学民主决策;把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推向基层,实行村委会和居委会的直选制度,并对村(居)委会干部实行统一财政津贴制度;不断强化行政体制改革,简化了审批权和办事程序,把原有1177项审批事项精简为200项,同时采取“一门式”办事、电子政务等办法,大大方便了企业和群众。对土地出让、国有资产转让、政府采购、户外广告等行政性资源配置都实行公开招投标制度。市长热线和专线电子信箱的咨询投诉件办结率达95%,市民对政务满意率达97.6%。
着力构建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实现社会公平公正的关键,是坚持依法治市。在有法可依方面,厦门已制订73部地方法规和110多件行政规章,既规范了社会行为,也规范了政府行为;在有法必依方面,市委对事关全局的决策和必须由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选举任命的干部,都事先征求人大、政协的意见,坚持按法定程序办事,尊重人民代表的意愿;在普法教育方面,通过市委中心组带头学法等活动,使普法宣传教育更加广泛,普及率达96%;在科学执法方面,率先推行行政综合执法,率先实行审立分开、审执分开的制度,率先在法院实行证人宣誓、司法文书等改革措施,推动了司法与执法的公平公正。
着力构建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的诚信体系。在诚信政府建设方面,着力构建社会对政府承诺的监督网络,实行为民办实事公开征集制度,并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取信于民;在诚信企业建设方面,建立企业信用查询系统、企业“诚信档案”,广泛开展了“守合同、重信用”的评比活动,开展诚信企业示范活动,表彰扶持诚信先进单位;在防范和打击不诚信行为方面,要求律师、会计协会、建筑企业等协会组织制订诚信公约和相关奖惩办法。市消费者协会也严格管理,“12315”电话两年受理申诉15142件,办结率达100%,逐步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有序开展。
以营造和谐社会为目标,创新文明城市的社会风貌
整个创建进程中,我们始终坚持营造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统筹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努力唱响和谐、促进和谐、营造和谐,形成文明城市和谐温馨的社会风貌。
致力于改善公共服务环境。公共服务水平是城市文明和谐的重要标志和载体,更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聚焦点。厦门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建设,大大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全市已拥有1547所各类学校,建立起从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发达的教育体系,现有在校学生51.7万人,并正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高考落榜生的职业技术教育。医疗卫生事业迅速发展,全市已建立起疾病防控中心、传染病防控中心和急救中心,建立起遍及城乡的医疗、防疫、康复机构,万人拥有医护人员63人,拥有床位50张,市民平均预期寿命77.2岁。城市公共设施进一步加强和改善,人均拥有道路面积8.55平方米,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16.38标台,人均拥有公共体育设施面积0.23平方米。
致力于建设温馨和谐的生态环境。厦门注重生态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在实施“蓝天、碧水、绿色、宁静、洁净”五大工程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特别是近几年来,依靠科技进步,按市场规律办事,走循环经济发展路子,实现环境与经济双赢。目前,全市空气污染指数为58,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为99.51%,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3.12%,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6.62%。全市森林覆盖率为43%,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36.9%。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质量考核连续多年位居前列,并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际花园城市”等荣誉称号。
致力于建设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厦门市坚持以人为本、依法管理、科学管理,致力于创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成立了城市综合执法局,加大行政执法力度;认真实施《厦门市环境保护条例》等一系列法规和规章;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刑事犯罪,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除“黄赌毒”和除黑打恶工作;全市建立“110”联动中心,实施无障碍设施建设示范城和畅通工程模范管理,建立交通监控指挥中心、出租车GPS卫星定位系统、工地施工监控中心,林场、水库卫星定位监检系统、房地产地理信息系统等,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维护了城市的秩序。为做好人民内部矛盾纠纷调解工作,设立了市长专线电话以及电视、报纸、电台等新闻单位的市民热线电话,通畅了民情反馈渠道,及时解决了大量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促进了社会的稳定。
第二篇:构建四位一体教育
农村学校构建“学校、社区、家庭、网络”四位一体教育模式
谭青山
摘要:人的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培养离不开学校、家庭的教育,更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学校的德育应与家庭、社会配合 关键词:四位一体;学校教育;家长;网络;
一、构建四位一体教育模式的背景: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家访是学校教育的一项常规,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之一,班主任在一个学期中至少对每个学生做一两次家访。近年来因为种种原因,在许多学校,只听说召开家长会,教师的家访逐渐冷落,甚至悄然引退。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学校教育的效果,越来越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所谓的 “5+2=0”现象(“5+2=0”,是指中小学生每周5天的校园德育教育,常常会因周末2天时间,被不良环境、不良影响冲刷得干干净净。)日益成为校园教育中较为普遍的现象,向学校德育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是家庭、社会对学校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一方面是家校联系不断弱化、家访悄然隐退。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命在教育中如何自由健康的成长,教育又如何精心呵护和培育生命;学校教育如何向家庭辐射、向社会延伸;如何强化家庭教育功能、构建家校联系平台;如何加强学校与家庭、社区的沟通,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等问题,我们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首先教育必须还教育以本源,让生命回归教育,让教育关注生命,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提升生命质量。其次关注生命的教育是和谐的教育,在教育中,影响教育的诸元,即学校、家庭、社会也应该是和谐协调的,共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营造一个和谐协调的环境。第三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因此学校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紧密联系起来,学校、家庭统一认识、统一步调,分工合作、密切配合,才能形成合力,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从而打破“5+2=0”的困惑。
二、指导思想
学校校长及中层干部、班主任、任课教师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家访活动,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在校情况,掌握学生的校外表现,了解群众和社会对教育最关心的问题,寻求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最佳结合点。
三、构建四位一体教育的内容
(一)校长、教师进社区(村庄)、进家庭
教师在学校校长的带领下走进社区(村庄),走进家庭,深入到每一个学生的家庭,真诚地与学生、与家长交流,了解每一个学生地家庭状况,学习环境,学生的个性,在家的表现,也了解了家长的希望、要求教育方法、以及家庭教育中家长普遍关心的重点、热点、难点和存在的误区,为每个学生的家庭教育把脉、指导,并做好详细的记录,为今后的教学工作奠定了基础。校长、教师走进学校所在社区(村庄)家访的同时,广泛听取社区(村庄)对学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了解群众对教育最关心的问题,从而不断改进学校工作。、(二)建立社区(村庄)学生辅导站
在有条件的社区(村庄)建立了学生辅导站,定期组织优秀教师到辅导站“坐堂”助学,对学生、家长开展学业辅导、心理咨询、政策解读、教育咨询等。
(三)结对帮扶“学困生”、“贫困生”、“德困生”“留守儿童”
校长、教师主动与“学困生”、“贫困生”、“德困生”三类需重点关注的学生结对帮扶,帮助“学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帮扶“贫困生”解决就学困难,树立求学信心;关爱“德困生”促其端正态度,增强道德修养。关心“留守儿童”关注其生活和学习,让其健康成长。班主任、任课教师与家长共同参与“会诊”,针对每一个帮扶对象精心设计个性化的帮扶方案,明确帮扶责任,跟踪落实,做到帮扶有计划、有实施、有记录、有考核、有评比、有效果,并把帮扶效果作为考核教师实绩的重要依据。(四)建立家访长效机制
以经常性、广泛性、针对性为目标,坚持“三个结合”,即坚持经验与创新相结合,在巩固已有活动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创优活动内容和形式;坚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有点有面,学校在活动过程中自主创新、创出特色;坚持活动推进与长效管理相结合,既开展有创意的活动,又扎实推进经常性的家访工作,建立家访工作的长效管理机制。形成以班主任为核心,任课教师积极参与的家访工作基本队伍,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教师联系,每学年至少接受一次家访,针对不同的学生和家长群体,探索富有成效的家访措施和方法,加强学校、教师与家庭、社会的沟通和联系,营造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心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和谐氛围。
(五)、网络世界资源就像一个聚宝盆,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金山”,谁勤于在这座金山上耕耘劳动,谁就会有所得。可以从中最快地查找学习资料,可以学会更多课堂外的知识,并灵活地运用课内知识,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
然而,网游文化就像一把双刃剑,它在帮助青少年获取知识、了解社会、掌握技能、促进沟通的同时,混杂其中的不良内容又给青少年成长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电脑已逐步走入家庭。互联网以强劲的势头掀起了全球信息革命的狂潮,把人们带进了一个日新月异的网络时代。势不可挡的网络热潮同时也涌入校园,引起了广大学生的极大兴趣和踊跃参与。网络,已经成为我国孩子们不可或缺的生活友伴,成为孩子们最重要的信息来源。他们在网络上玩游戏、传Email,交友聊天、他们在网络上学习社交、学习“生活”,体验那个虚拟世界里的美好与罪恶。网络世界对孩子们的影响,早已比真实世界更真实。作为一种极具感染力的信息传播工具,网络的影响力远大于任何一种传统教育手段。
电脑作为高科技产物,有着其他事物不可比的优势,特别是现在网络的普及,使得人们可以从中获得大量信息、可以陶冶情操、可以广交良友。大部分学校和家长都意识到了电脑及其网络的重要性,意识到了他们在孩子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的重要性,都想让孩子能尽快地掌握电脑和网络知识,以便在将来的工作、学习和就业中能领先一步,但电脑游戏、网络上不健康的内容等副作用又让人们望之生畏、言之变色。网络游戏的兴起可以一直追溯到上世纪的60年代末,而中国网络游戏的出现是在90年代末,但仅仅几年,网络、网络游戏就迅速的发展、普及起来,且青少年已成为网游文化创造与消费的主力军。
四、构建学校、家庭、社区(村庄)、网络四位一体教育网络成效和认识
通过家访教师们获得了反思自己教育行为的一个重要契机,唤醒了沉睡的良心,提高麻木了的责任感,进而内化为一种境界和素质,由此而带来教育工作行为上的变化,对正师观,塑师魂,强师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因为这次家访并不是简单的例行公事,而是教育思想转化为教育行为的实践,帮助教师开阔了视野、更新了教育观念、改善了师生关系、完善了教师的教育艺术,让教师从职业中得到了更多精神满足。二是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建立了一条双向信息沟通的渠道,使学校教育向家庭教育实施高强度的辐射、高密度的渗透。三是使教师、学生、家长三方面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沟通更加深入,感情更加深厚、亲密。增强了家长的责任意识和信任度,使家长也主动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来,更有信心地和学校携手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在获得家长的高度赞扬和信任的基础上,给学生以鼓励和力量。四是重树了教育、教师在社会、群众中的形象。面对新时期教育的挑战和困惑,我们重拾家访这一传统,在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生之间,着力打造一个互相沟通的和谐平台,构建学校、家庭、社区、网络四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学校、家长、社会共同关心学生自由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和谐氛围。让生命回归到教育之中,让教育直面生命,让生命在教育中诗意地生存,让我们教育工作者用“生命”这把钥匙去开启“生活世界”的大门,在洋溢着生命气息的生活世界里,去寻找那久已失去的教育本源。
第三篇:构建“四位一体”工作格局
构建“四位一体”工作格局 扎实推进示范村创建活动
在开展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创建活动中,我市着力健全组织网络、强化制度约束、创新活动载体、推行服务代理,构建起了组织、制度、载体、服务“四位一体”的工作格局,有力地推动了示范村创建活动的开展,提高了村级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促进了农村的和谐稳定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健全组织网络,夯实创建基础
开展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创建活动,乡镇是基础,村级是主体。为有效解决镇村纪检监察干部力量配备不足、专职不专用的问题,确保创建活动有人管、有人干、能干好,我市重点抓了镇村纪检监察干部的配备和素质提升工作。
一是充实乡镇纪检监察力量,做到有人管事。为了加强乡镇纪检监察力量,我市严格考察程序,把思想政治素质好、热爱纪检工作、清正廉洁、公道正派、有较强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干部选配到乡镇纪检干部的岗位上来,全市20个乡镇全部配备了专、兼职纪委副书记和专职纪检干事,共新增配乡镇纪检干部43名。莱城区各乡镇纪委副书记都由乡镇后备干部担任,并经区委直接任命,保证了纪检干部的整体素质,树立了纪检干部的权威。同时,乡镇(街道)纪委书记原则上不再承担与纪检监察无关的工作,确保了纪检干部专职专用、主业主抓。
二是设立村级纪检员和监察员,做到有人干事。我市在各村党支部设立了纪检员,在村委会设立了监察员。纪检员和监察员代表党员和群众行使监督职能,直接对党员大会和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负责,接受乡镇纪委和村党组织的双重领导。全市共增配专职纪检员和监察员1580名。为使他们说话有底气,我们赋予其6项权力,即对村“两委”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村务公开、工程建设、干部履职等情况的监督权;对村级事务、财务及资金、资产、资源等的审核权;对村务活动和事关群众利益事项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对有疑义的村务活动要求解释的质询权;对村务活动中违法、违纪、违规和不合理事项的否决权;对违纪违规和不称职的村干部,向村民代表会议或上级组织提出罢免的建议权等。乡镇纪委定期与各村纪检监察员联系,每季度召开一次纪检监察员会议,收集党风廉政信息和热点、难点问题线索,研究解决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各区都制定了考核细则。雪野旅游区规定,年终考核合格的纪检监察员可领取600元补贴。村纪检员、监察员有权有责,充分发挥了党务、村务公开的“监督员”,服务农村发展的“护航员”,维护农村稳定的“协调员”和廉情预报“信息员”的作用,有效地杜绝了腐败问题的发生。今年以来,全市反映农村基层干部的信访件比去年同期下降8.5%。
三是着力提高乡镇、村纪检干部履职能力,做到能干成事。采取举办培训班、召开经验交流会、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等措施,加强对农村纪检干部的政治教育和业务培训,帮助他们理清思路,提升水平。今年以来,全市各级对1623名乡镇(街道)、村级新任纪检监察干部普遍培训一遍。通过多种渠道的培养和锻炼,农村纪检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不断提高,为做好基层纪检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强化制度约束,建立长效机制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抓好制度的落实,是推动示范村创建活动不断上水平的重要措施。为此,我们着眼于建立长效机制,不断强化制度约束。
一是健全廉政教育制度,筑牢农村党员干部思想道德防线。村干部官虽小,但和农民群众接触最多,他们廉洁与否,直接体现着党在基层的形象。为此,我们加大了对基层党员干部廉政教育力度。制定出台了《关于对镇村党员干部进行廉政教育的实施意见》,将廉政教育纳入基层惩防体系建设和农村党员干部的整体培训规划,通过在市、区建立教育培训基地,下发廉政教育读本,纪检干部授课辅导,开展廉政文化“六进”活动,观看《儿行千里》廉政剧目,发送廉政短信等形式,加大对农村党员、干部的廉政教育力度,农村党员干部的廉政意识明显增强。
二是完善管理制度,规范农村党员干部的行为。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对镇村干部管理和监督的规定》,建立了农村干部廉政谈话、廉政承诺、述职述廉、诫勉谈话和个人相关事项报告等制度,健全完善了“乡财乡用区管”、“村财村用乡管”的农村财务“双代管”、村级“零招待”、村干部待遇公开等制度,加强了对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管理,规范了农村党员干部的行为。同时,对违反规定的农村党员干部,加大了查处力度,今年以来,重点围绕扩内需保增长工程建设项目,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农村土地征用、宅基地审批、房屋拆迁中侵害群众利益问题等方面查办案件45起,仅莱城区就查办了28起,处理农村党员干部32人。
三是实行调度督查制度,全面掌握创建活动进展情况。年初,以市“两办”文件形式对各成员单位所承担的任务进行了再明确,并将任务完成情况作为该单位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日常工作中,我们实行“周调度、旬督查、月通报、半年考核、年终奖惩”制度,加强对创建活动的检查指导。对创建工作进展情况通过《莱芜纪检监察》进行通报,对创建活动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及时进行宣传推广。截止目前,全市各级通过调度、督查,收集整理各类意见、建议136条,向基层反馈指导性意见80余条,促进了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创新活动载体,增强创建活力
为抓好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我市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关于在全市镇村推进“两公开、三监督”进一步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实施意见》,年初以市委、市政府两办文件形式进行了印发,把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和村务公开,强化群众监督、党员监督、上级监督(两公开、三监督),作为创建活动的重要载体。
围绕“两公开”,我们一是对党务和政务、村务公开的内容、形式、方法、步骤、群众反馈意见的处理,公开栏的规格标准、记录档案的管理等都作了统一的规定,印制了15万册《服务手册》发放到村民家中。二是确定每月15日为党务公开日,16日为政务、村务公开日。每到党务和政务、村务公开日,各乡镇都抽调人员对公开情况进行检查并拍照存档,对不按时公开、公开内容不真实的,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对群众提出的咨询、批评进行打击报复的,进行严肃处理。三是根据不同时期的任务及时调整公开内容。如国家实行扩内需保增长政策以来,我们及时将国家扩内需项目调整为公开内容,并要求对扩内需项目必须实行六步公开,即:公开项目建设规模、投资额度等情况,公开各项审批手续办理情况,公开工程招投标情况,公开建设进度、施工监理情况,公开资金拨付和管理使用情况,公开举报电话和受理方式。通过公开,确保了我市涉农扩内需项目全部规范高效运行。
围绕“三监督”,我们把管好钱、权和事作为重点,制定完善了财务管理会签制、农村土地矿产资源开发承发包规定、村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等相关制度,健全了村民理事会、民主监督听证会等民主管理组织,认真受理党员、群众的意见和信访举报,开展对涉农政策落实情况等的专项监督检查,组织辖区内的“两代表一委员”对村干部进行综合评判,使村干部全方位接受群众、党员和上级监督。
开展“两公开、三监督”活动,充分保障了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使村干部“零距离”接受村民的质询和评议,增强了村干部接受监督的自觉性,强化了他们依纪履职的意识。颜庄镇南下冶村支部书记闫加群不无感慨地说:“以前想干什么、怎么干,自己说了算。实行„两公开、三监督‟后,想干什么要公开,干得怎么样要接受监督,不提高水平、不洁身自好,真胜任不了现在的工作了。”
四、推行服务代理,深化创建效果
在开展示范村创建活动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探索开展了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在强化农村党员干部公正、廉洁意识的基础上,大力倡树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意识,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深化了创建活动的效果。
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就是在市、区、镇、村四级普遍以无偿代理的形式,让群众“只跑一趟路、只进一个门、只找一个人就把事办成”,由原来的“干部动嘴、群众跑腿”变成 “群众动嘴、干部跑腿”。工作中,一是建立代理网络。全市各乡镇普遍建立了为民服务全程代理中心,各村按“八有”(有办公室、代办人员、标识牌、工作制度、明白纸、工作流程图、咨询电话、办事台帐及档案)标准,建立了村级代办点,在全市形成了以市区行政服务中心为龙头,乡镇为民服务中心为主体,村居代办点为基础的横到边、纵到底的为民服务网络。村级代办员全部由村干部兼任,无偿为群众服务。二是完善运行机制。把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项目共计165项全部列入代理范围,按照“一室受理、全程代办、内部运作、限时办结”的运作方式,严格“受理、承办、回复”程序,健全了投诉举报、经费保障等制度,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为民服务全程代理运行机制。三是加强监督约束。把服务代理纳入各级各部门实绩考核内容,加强了对村级代理员的考核奖励。各区将市区两级发放村级干部工作补贴的30%作为绩效工资,考核不合格的不予发放。钢城区艾山街道设立专项基金,每月将各村的代理件数、户均代理率、办结率、群众满意率进行量化考核,对考核前5名和后3名的村进行重奖重罚。今年以来,全市已为农民群众代办各类事项近5万件,基层群众普遍比较满意。
我市的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创建活动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离上级领导和基层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下一步,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学习借鉴兄弟地市的好经验、好做法,加强领导,完善措施,开拓创新,推动我市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创建活动再上新水平。
第四篇:坚持“四位一体”落实“两个责任”(定稿)
坚持“四位一体”落实“两个责任”
近年来,我县坚持把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作为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龙头”来抓,专题安排,专项检查,约谈提醒,严格考核,建立“四位一体”机制,构建了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完整链条。
专题安排部署,“点对点”夯实责任。先后制定下发了《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进一步厘清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每年召开纪委全会,对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落实进行安排部署,举办了全县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专题培训班,县委书记XXX做了题为《主动作为勇担当,全面落实主体责任》的主讲报告,并就落实纪委监督责任提出具体要求,通过点对点落实,督促各级切实把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扛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上。
领导带队检查,“面对面”砸实责任。每年组织督察组对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进行专项检查,今年5月,县委书记等县级四大班子领导带队,组成6个检查组,对全县13个镇、30个部门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落实情况进行了一次专项检查,通过听汇报、查资料、谈话走访、延伸检查等形式,面对面检查,发现问题,督促整改落实,各个检查组认真总结检查情况,并向县委常委会专题就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做了汇报。
开展集中约谈,“一对一”落实责任。采取重点督查、专项督查、会议汇报等多种形式,不断加大“两个责任”督促检查力度,对工作进展缓慢、完成任务不力的单位及时进行通报批评,并跟踪督查督办,对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等几项重点工作滞后的6个单位纪委书记(纪检组长)进行了集体约谈,一对一指出存在问题,督促尽快采取有力措施整改落实,有力推动了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高效推进。
严格考核奖惩,“背靠背”倒逼责任。把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指标挂钩,严格责任追究,切实做到谋划部署知责,推动落实尽责,出了问题问责,年终对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两个责任”不力的单位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倒逼各级真正把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落到实处。
第五篇:构建“四位一体”的育人模式范文
江西工贸学院“四位一体” 党校育人模式亮点纷呈
学院基层党校成立于1992年,20年来,先后培训学员逾万人,尤其是近3年来,随着办学规模扩大和办学水平的提高,师生参加党校培训的热情越来越高,人数也越来越多,每年培训人数保持在1600人以上。
近年来,学院基层党校着力构建课堂讲授、课后沙龙、实践活动、网络教育“四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培训模式。
一、课堂讲授坚持“一个原则”、满足“三个需求”、突出“四个结合”。
1、培训过程坚持党校姓“党”的原则。注重加强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培养学员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加强科学发展观教育,培养学员学会以“世界眼光”、“战略思维”来重新认识党在新时期的历史地位,增强他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注重加强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引导学员学会以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和条件严格规范自己,不断加强党性锻炼,努力提高党性修养。
2、课程设计满足“三个需求”。学院基层党校结合高职生的群体特征,将党课培训内容进行全面整合,自己编纂教材供培训使用,并设计了10套培训结业模拟试题,供学 员参考学习。同时整个培训阶段分为15个专题教学,分别有党史知识、党的性质、宗旨、纲领、入党常用文书书写格式、四个重大界限的划分等专题,并将教学内容融进每个专题中,满足学员对重点问题理解参透的需求;满足学员对认识社会、接触实际的需求;满足学员渴求不同观点撞击、明辨是非的需求。
3、教学内容突出“四个结合”。即结合国内外形势和重大事件教学;结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学;结合本校教育改革和全局工作教学;结合不同班次学员的思想特点教学。
二、课后沙龙以“育”字为本
1、开展各类兴趣小组。为全面提高学员的综合素养,达到尽早选苗、确保党员质量的目的,学院基层党校在课堂培训之余,根据学员兴趣,精心设计旨在促进学员交流与提高的沙龙活动,如经典理论学习、党章学习、革命战争影片学习,党史知识学习等各类兴趣小组,进一步加强学员对党的成长历程和建设过程的认识。
2、建立党员服务站。为加强学员的再教育,每期基层党校培训结业后,将所有取得结业证的学员编入党员志愿服务站,发放党员志愿服务卡,要求所有学员在校期间必须志愿服务20小时,定期检查服务效果,并将检查结果纳入各系党建考核中。
3、多层次“育”人。基层党校坚持贯彻建设学习型基层党组织的理念,秉承全方位、多角度培训的宗旨,实行多层次教育。从新生入党启蒙教育到毕业生党员文明离校教育,从入党积极分子的集中培训到学生预备党员的再教育,从网络阵地——党建网站的主动占领到实体熔炉——院系二级党校的党课锤炼,从定期党的知识竞赛到党的主题征文活动,以各类沙龙活动贯彻“育人”目的。
三、实践活动以“实”字为根
1、党校宣传队发挥标杆作用。为加强学员的实践锻炼,基层党校成立了一支宣传队,专门吸收在党校培训中表现突出的学员,并配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指导学员开展各类活动与工作。其中有定期组织学员义务清理校园,增强学员的劳动意识;定期开展“进社区、献爱心”活动,增强学员的服务意识;协助参与基层党校管理,形成了“老学员管理新学员”的管理模式;定期开展自纠自查,以实际行动影响、带动身边同学,为改善学风做出了应有贡献,发挥了的标杆和模范作用。
2、课外实践坚定学员入党信念。为缅怀革命前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定学员入党信念,每一期基层党校都会组织学员参观小平小道、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八一起义纪念馆、方志敏烈士陵园等,让学员在参观学习中接受革命教育,并在党旗下庄严宣誓。
3、模拟党支部大会明确入党程序。为让学员更加清晰入党程序,掌握召开党支部会议的方法、技巧,基层党校在组织学员认真学习《党章》等党内法规的基础上,广泛开展党支部会议模拟演练活动。由班委模拟党支部、班长和2位副班长分别担任支委成员,并形成了学生模拟党支部工作守则,其他学员模拟全体党员,在各班开展模拟支部大会演练。在演练过程中,组织学员在台下观看,让他们对照条例要求,从中寻找存在问题,共同研究解决的办法。模拟支部大会生动呈现支部大会召开全过程,让学生充分明确入党程序。
今年,适逢建党90周年,第41期基层党校学员为追忆党史、感激党恩,开展了“欢庆党的生日”手抄报展览、“党在我心”主题演讲比赛和红歌比赛,形成了爱党、爱国、爱校的良好氛围。
四、网络教育以“活”字为源
1、开通专题网站。为加强学员的再教育,搭建网络平台,基层党校专门开通专题网站,开设理论教育、廉政教育、精神文明创建、教工思政、学生思政、时事论坛等专栏,与课堂讲授、课后沙龙、实践活动一起构成了“四位一体”教育模式。
2、及时传达精神。基层党校专题网站与中共中央党校专题网、省映山红网站直接链接,及时传达上级精神,定期从中央党校学习时报转载文章供师生学习,切实提高了师生 的政治理论水平,达到了在网上党校学习的目的。
3、共享经验成果。为切实提高网上党校建设水平,基层党校每一期培训计划、内容和总结、实践活动过程、影片材料、结业考试成绩全部上传网站,实现了利用网络教育的活源头。同时为促进学院典型事迹的宣传,及时在网站上宣传学院好人好事,以点滴好事促进学院良好学风、校风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