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区域分析个人实习总结
区域规划与设计实习报告
姓 名 丁玉娟 专业班级 资源101 学 号 201003148 指导教师 王东升、刘敏 日 期 2013 年 6 月 20 日
一、实习地点 莱西
二、实习目的
为了使我们巩固课堂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大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在完成各门课程基础实习的基础上,有必要将这些相关课程综合起来,带领学生进行有实质意义的实习,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更能理论结合实际,全面了解区域调查、分析及规划的基本方法、手段、技能及区域分析规划的基本工作程序和操作规程。在实践中探索和发现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区域发展条件、优势和制约因素等问题的能力。本次综合实习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可体现已学专业基础知识在专业课上的应用,又是对现在所学知识的巩固,同时又为下学期所学课程奠定基础,更为我们以后步入社会打下基础。主要目的如下:
1、结合区域规划的综合性、地域性、战略性、政策性,培养学生的相关思维特征。
2、使初步掌握区域规划的一般原则、基本内容和工作程序。
3、使初步掌握区域规划设计成果的基本内容和一般表达方式。
4、培养综合运用区域规划、区域经济、城市地理、城市规划、生态环境、工程设施等多方面的知识能力。
5、培养协调区域产业、空间、资源、环境、人口等各方面关系的能力。
6、培养协调区域规划同各项专门规划关系的能力。
三、实习任务
通过对代表性城市莱西的实地考察和专项调查,获得相关规划方面的感性认识,进一步加深对区域规划基本理论的理解。学生通过实地调查和考察,应该全面理解主要规划理论和思想在实践中的应用。区域规划内容繁多,主要涉及区域产业和空间发展战略、区域产业结构、城镇体系、交通体系、生态环境、土地利用、旅游资源开发、水电基础设施等方面。因时间有限,具体选题可把上述课题进行分解,比如产业可进一步分为一二三产业,甚至第一产业也可以进一步细分,也可以选择其中某个侧面,比如观光农业或者生态农业等,城镇体系可以进一步分为城镇体系的等级结构规划、职能结构规划和空间结构规划,每人可根据兴趣任选其一,也可以选择较为综合的内容。
四、实习安排
1、召开实习动员大会,由老师主持,按所列实习题目对全体同学进行分组,各小组按人数要求选择实习题目,下午,各小组实习讨论时间,由各小组长自行组织,主要是对小组的任务和实习进度进行安排。
2、各小组到莱西去实地考察,并对莱西的各个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并到统计局收集资料,并对本小组课题所需的数据及资料进行汇总。
3、各小组在机房中对本小组的课题进行设计,完成实习报告以及实习的规划文本。
4、上交实习成果,规划文本和实习报告。
五、调研内容
(一)主要方向
(1)调查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
包括调查区的行政区划及其归属、人口、居民与历史、文化、医疗、城镇建设以及交通区域位置,以及一、二、三经济产业情况等。(2)自然人文条件
主要对区域的地质地貌、水文、生物、气象气候资源进行调查。调查应根据资源类型分别考查,确定调查线路,作好专业文字记录,同时还应对旅游景观资源进行摄像、摄影等。人文内容主要包括调查区的历史变故、文物古迹、文化艺术及社会风情等人文资源。
(二)参观调查具体内容
1、莱西区位
莱西市,位于中国山东省山东半岛中部,由青岛市代管。莱西市为山东省肉类生产第三大、中国第十大县市,面积1522平方千米,人口72.11万(2003年),其中非农业人口10.53万。
2、莱西经济现状
(1)综合经济
201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72.5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49.77亿元,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234.52亿元,增长13.8%;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88.23亿元,增长16.5%。三次产业的比例由2010年的11.10:50.15:38.75调整为2011年的10.53:49.63:39.84。
(2)工业经济
2011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205.95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5.35%;总产值完成741.36亿元,比上年增长26.8%;主营业务收入完成721.40亿元,比上年增长27.3%;实现利税62.71亿元,比上年增长29.0%;实现利润50.19亿元,比上年增长27.9%;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5.34%,比上年增加1.33个百分点。受招商引资、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等投资拉动,我市建筑业发展实现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28.57亿元,比上年增长13.0%。
(3)农业经济
2011年,农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粮食再获丰收,农产品价格全面上涨,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各项惠农政策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农村水、电、路、气、房建设继续加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改变,农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健全,农村民生状况明显改善。全市种植业增加值完成26.80亿元,比上年增长4.1%。年末实有耕地107.28万亩,与上年基本持平。粮食播种面积147.43万亩,比上年增长2.7%。总产量达到66.95万吨,比上年增长5.0%。亩产达到454.1公斤。全市畜牧业增加值完成20.42亿元,比上年增长6.2%。大牲畜年末存栏11.88万头,比上年减少6.46%。其中奶牛8.46万头,比上年增长1.93%;生猪年末存栏42.92万头,比上年增长3.62%;家禽出栏8618万只,比上年增长4.31%。全市林业增加值完成0.16亿元,比上年增长2.4%。完成造林面积2251公顷,实有林地面积45932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33.9%,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全市渔业增加值完成0.8亿元,比上年增长1.1%。水产品总产量11291吨,增长0.74%。2011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25.30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0%;农用拖拉机41085辆,比上年增长3.1%。(数据来源于莱西市政务网)
3、生态环境现状
有旅游景点的地方景色优美,还建立了梅花山生态观光园。
梅花山生态观光园
月湖公园
4、环境方面存在问题
月湖公园内外水质
月湖公园内景色宜人,与其外面的水质形成鲜明对比,判若两个地方,说明莱西的水质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除了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不强外,还有从湖面悬浮物可知,工厂对水质的污染也较严重。
5、交通状况
莱西市居青岛、烟台、威海、潍坊4个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之间,是山东半岛正在建设的半岛城市群、半岛加工制造业基地中心。兰烟铁路、同三高速公路、潍莱高速公路和烟青一级公路贯穿全境,另有5条省级公路在莱西交汇。莱西城区距青岛国际机场60公里,距青岛港90公里,离烟台港120公里,系胶东半岛的地理中心和交通枢纽,在青岛市“一小时经济圈”内,素有“青岛后花园”之称。
6、产业状况——主导产业
(1)食品加工业:全市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企业202户,已形成了奶制品、猪产品、鸡产品、蔬菜加工、花生加工和果品加工等六大产业链条。拥有青岛雀巢、中航汉莎天厨、青岛希杰、海升果汁等具有一定规模的食品加工企业,其中,万福集团、九联集团、东生集团被评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纺织服装业:全市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125户,先后落户了凤凰东翔印染、即发、大元印染、二和纤维、华金内衣、喜盈门染织、好事中制衣、泰光制鞋、勇进鞋业、中泰集团等大型企业,主要发展了纺织、服装、制鞋、玩具、皮革、抽纱等加工制作和印染业。
(3)机械制造业:全市规模以上机械制造企业74户,拥有金华集团、奥司登精密铸造、韩亚重工、华翔航空科技等一批高科技企业,已形成了具有一定配套能力和竞争力的机械制造业体系,产品远销韩国、日本、美国、东南亚、欧盟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4)橡胶化工业:全市规模以上橡胶化工企业87户,有耐克森轮胎、伊科思新材料、青岛橡
六、永隆化工、深蓝肥业等大项目,主要产品有半钢子午轮胎、橡胶类产品和化工助剂,生物肥料等。
(5)矿产建材业:全市规模以上矿产建材企业159户,拥有伊戈建材、鑫山玻璃幕墙、地都陶瓷、山水水泥、鑫莱矿业、隆泰钢构等大型企业,主要产品有石墨制品、墙砖、地砖等陶瓷制品、新型建材、水泥制品等。
(6)电子信息业:全市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企业29户,以耐克森电装为龙头,主要生产温度控制 器、自动感应器、电子继电器、电吉他、新型电子元器件和电子配件等产品。
7、特色建筑
特色建筑
是一个地方的标志,从这些可以看出莱西的整体布局情况,虽然不能完全代表整体,但是可以预测其其他产业的布局风格,较规整,较集中。
8、城镇结构划分
一级城镇:
以中心城区为中心,到2015年末,市中心城区人口达到30万人,建成区面积33平方公里。
二级城镇:以姜山新城为副中心,人口规模达到10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18平方公里。
三级城镇:以南墅、夏格庄、河头店为重点中心镇,各重点中心镇人口达到2万人。
四级城镇:以马连庄、日庄、武备、院上、店埠、孙受等建制镇为一般镇,一般镇人口规模均达到1-2万人。
9、基础设施布局
根据城市总体布局特征,其公共设施采用分类分级分片分区布置方式。市级公共活动中心按其类型特点各片区各有侧重。各片区、居住区按日常生活居住的需要配置相应的次级公共服务中心。
行政办公用地:规划在北部新区市政府办公用地周围地区建设行政办公中心,老城区内的局委办公用地适时进行搬迁。区级行政办公设施分布在各区内部需结合居住区规划统一考虑,综合开发。
商业金融业用地布局:
(1)主要市级商业金融用地分置于老城区和北部新区的城市中心位置,形成两个中心,其中老城区内的传统商业中心分布在威海路、青岛路和烟台路一带,以满足本市居民需求的中高档商业为主。北部新区的商业金融用地分布在北京路、上海路和青岛路相交的地段内,布置商贸金融、旅游休闲设施,结合行政办公、文化娱乐设施,形成相对独立、完善的多功能城市中心商务区,即城市中央核心区。
(2)规划在老城区的东部、北部新区的东部、开发区、潴河东部片区和望城片区内建立次级商业服务中心。
(3)在各居住小区内按国家居住区详规定额指标配置相应的商业服务设施,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
(4)在城区外围建设大型物资和商品批发贸易市场。文化娱乐用地布局:
(1)在老城区、北部新区的中心区各设影剧院一座,形成市级大型综合性文化娱乐中心。
(2)在北部新区新建综合性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活动中心、旅游文化中心等大型文化娱乐设施。
(3)结合月湖公园、梅花山生态园、潴河等沿河公园绿带建设景区中的文化娱乐设施,建成月湖公园、中央公园、潴河公园三处游乐场,加强对沿河湖山体的文化景点的建设。
(4)结合区级中心布置文化娱乐设施,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医疗卫生用地布局:
进一步完善主城区的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完善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达到二级甲等医院标准。在北部新区新建一所市级大型综合医院;莱西中心医院,达到国家二级医院标准。扩建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医院、皮肤病医院等专科医院,在北部新区新建口腔医院、在潴河东区新建儿童医院。各社区安排一所卫生院或保健站,做到层次与结构的合理。
教育科研设计用地:
采用“大集中,小分散”的方式,在上海路以北、深圳路两侧建设全市的科研教育中心,在珠海路以西预留高等教育用地,远景形成科教园区。
体育用地:
保留和改善老城区现有的体育设施用地。规划在莱西潴河东区新建能承办全省综合性运动会的大型体育中心,以缓解全市体育用地不足的状况。结合居住区公共活动中心以及中小学等建设中小型的体育活动场地。
四、实习总结
历经两个周,我们的区域分析与规划实习圆满结束了,虽然时间叫短暂,但是其间我们经历了很多,也长了不少见识,对莱西这个发展较突出、区位优势较明显、规划建设较好的城市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原来只是单纯的学习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但通过这次实习我们能够将部分书本上的东西应用到实践生活当中来,通过实地的调查走访,我们也见识了不少实地的区域规划发展的典型。在实地考察中,我们了解到莱西的产业规划有一下几种情况。
1、产业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业集群化。按照“振兴莱西靠工业、工业发展靠项目、项目承载靠园区”的思路,培育形成了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矿产建材、橡胶化工六大产业集群。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548户,其中万福、九联销售收入均超过20亿元。
(二)农业产业化。全市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达到543户,形成了奶牛及奶制品加工、肉鸡及鸡肉制品加工、生猪及猪肉制品加工、蔬菜及蔬菜加工、果品及果品加工、花生及花生制品加工等六大产业链,将全市80%的农户和耕地纳入了产业化经营。被评为“全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和山东省农业产业化工作先进市;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评为中国食品工业强县。万福分割猪肉被评为“中国名牌农产品”,九联集团生产的“速冻调理禽肉熟食品”获得“中国名牌”称号。
(三)城市生态化。确定了“三点布局、组团发展;科学规划、分步推进;设施配套、功能齐全;工业支撑、人口聚集;环境优美、标准一流”的城市发展思路和“显山露水、透绿出新”的城市设计风格,同时推进南北两个城市组团快速发展。目前城区建成区面积40平方公里,绿化覆盖率、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处理率分别达到44.2%、91%、100%,城镇化率达到49%。被授予国家生态示范区称号
(四)对沽河街道的农业方面,为确保夏收、夏种、夏管工作顺利进行,设立了专门的地点购买种子,并好做好农资市场调整,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协同农业局监察大队全面开展农资市场大检查,让农民用上放心种子、放心农药、放心化肥。还有提前组织了小麦联合收割机进行收割,这样可以防止小麦因收割时间不当而产生的损失。这一系列的措施使得农业产值明显增加。
(五)姜山新城那里的产业布局十分合理,属于莱西市的次中心,主要工业比较发达,工业产值也是莱西市各镇中最高的一个,是带动周边发展的典型地段。
从以上五中规划理念中可以看得出莱西市产业结构布局方面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他们的规划方针政策诸如对农业、工业、邮电等的布局问题、重点城镇建设等,都对莱西市的产业结构有一定影响,对环境大范围的综合整治,降低了产业结构对其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
2、产业结构方面的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以来,莱西市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总量仍然偏小,产业优势不够明显,与全国百强县市发展差距仍然很大。单从国民生产总值来看,2009年莱西市国民生产总值分别为357.08亿元和460.25亿元,与全国百强具排名第一的江阴市(1710亿元)差距仍然巨大,与山东省荣成市(2009年全国百强县第十,山东第一,国民生产总值613.5亿元)相比也有不小的差距。莱西市综合经济实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产业结构上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导地位尚未形成产业层次不高,经济结构比较松散。传统产业高新化改造有待加快,制造业的产业链配套有待完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有待提升。工业化进程中带来的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莱西市资源的供需矛盾逐渐显现,经济快速发展和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开始突出,环境保护压力很大。
(三)城市现代化水平还不高,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艰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城市资源的综合利用有待进一步加强,乡镇之间发展不平衡,地区间发展差异拉大。农村环境面貌和人居环境亟待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够适应,就业富民的压力较大。
(四)适应国际竞争和产业升级需要的人才短缺,对人才的吸引力还不够强 随着产业升级和经济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人才需求急剧上升,人才短缺的问题比较突出。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化条件下,各级党政组织和领导干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抗政的观念和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3、解决措施
继续深化农村改革,保护和调动农民积极性。加快建立和完善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出让、转包、入股、租赁制度,使土地逐步向经营大户适当集中,实现农户的自然生产向家庭农场式的转变。着力解决好农民群众反应强烈的热点难焦问题,确保农村社会稳定。(1)以调整优化工业结构为重点,再造工业发展优势。
①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对现有高新技术企业,要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促其向规模化、集团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加快培育高新技术生长点,大力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②
对食品、机械、纺织、化工、建材等传统骨干产业,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进行高起点嫁接改造,促其升级转化。
③
集中发展重点企业集团要继续实施集团带动战略,着力培植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发挥其在资本运营、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等方面的优势,带动优势产业的发展。
④ 加强企业管理。减少甚至取缔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奖惩措施,以减少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以提高服务水平为重点,全面发展第三产业。(1)继续加强市场体系建设。
市区,进一步完善九龙河沿岸10华里联体市场,改造建设、东关街、和平街、繁荣路等六条商业街和六处5000平方米以上的大中型网点;农村,集中膨胀发育一批专业批发市场,规划建设一批有特色的商业街,繁荣诸城商贸。(2)大力发展旅游业。
大力发展旅游业,以满足犬众旅游需求为方向,突出龙文化主调,发挥人文优势,挖掘自然资源,构筑生态旅游线,加快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
(3)大力推进其他服务业。
进一步拓宽电信、邮政、视听、计算机应用等信息传媒工具和网络的服务领域,逐步实现信息服务的社会化和商品化。积极发展会计、审计、法律、证券、劳动力、市场调查等咨询服务业,搞好中介服务。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搞好房地产综合开发。总体来说,诸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最关键的是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作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重点来抓,并严格控制工业企业污染的排放,对城区内的工业点严格控制,有污染的工厂限期搬迁,污染不大的就地改造,控制发展。保留现状一类工业点,如服装、鞋帽、电子、玩具、工艺品等都市型产业。以防以生态环境的破坏换取经济发展的情况出现。
实习当中同学们也表现得十分积极好学,互帮互助,在实地调研过程当中,大家都认认真真的做好各项记录并经常在不懂处及时发问,争取让自己的收获达到最大,不虚此行。同时大家也不忘拍照留念,用镜头记录下实习生活的点点滴滴和外出调研的见闻感受。的发展出谋划策,贡献力量,这次实习受益很大。
第二篇:区域分析个人实习总结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2009级区域规划调查实习
个人
总
结
黑龙江科技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一、实习路线概况
宋站镇(晓光新村)——肇东镇(展望新村)——五站镇(东安村)——四站镇——五里明镇——伊利集团——宝迪冷鲜肉集团
二、实习目的为了使我们巩固课堂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大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在完成各门课程基础实习的基础上,有必要将这些相关课程综合起来,带领学生深入在城市规划及产业结构有代表性的基层单位进行综合实习,以全面了解区域调查、分析及规划的基本方法、手段、技能及区域分析规划的基本工作程序和操作规程。在实践中探索和发现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地学知识分析解决区域发展条件、优势和制约因素等问题的能力。本次综合实习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课体现已学专业基础知识在专业课上的应用,又是对现在所学知识的巩固,同时又为下学期所学课程奠定基础。
三、实习内容
(一)主要方向
(1)调查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
包括调查区的行政区划及其归属、人口、居民与历史、文化、医疗、城镇建设以及交通区域位置,以及一、二、三经济产业情况等。
(2)自然人文条件
主要对区域的地质地貌、水文、生物、气象气候资源进行调查。调查应根据资源类型分别考查,确定调查线路,作好专业文字记录,同时还应对旅游景观资源进行摄像、摄影等。人文内容主要包括调查区的历史变故、文物古迹、文化艺术及社会风情等人文资源。
(二)参观调查具体内容
(1)移地新建——宋站镇晓光新村
宋站镇位于黑龙江省肇东市以北30公里处,地处滨洲铁路和哈大高速公路沿线,南距省城哈尔滨90公里,北距油城大庆60公里,幅员面积281平方公里,有耕地14.5万亩,草原22万亩,全镇辖8个村,64个自然屯。是肇东市北部四乡(镇)(尚家、宣化、安民)五场(青龙畜牧场、实验林场、东风林场、四
方山军马场、县社繁殖场)的经济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地。先后被评为全省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被国家民政部评为“中国乡镇之星”,被国家六部委评为国家小城镇建设重点镇。
这次我们去的宋站镇晓光新村是新农村试点工程,属于移地新建区。新区建在盐碱地之上,不占用农耕土地,而且新建了托牛所,实行人畜分离管制,新村离宋站镇非常近,交通十分便利,居民新区建设良好,基础设施完备。
(2)肇东镇展望新村
展望新村位于哈大高速公路路口下,交通十分便利,区位优势很突出。商业开发后,原有居民整体搬迁至集中规划居民新区,居民区占地50万平方米,房子基本拆一补一,少部分添点贴补。村民部分以种植业为主,大部分从事劳务输出活动和商业活动等,户平均耕地十五亩。
(3)旧屯改造——五站镇东安村 五站镇名源于境内古驿站名。清代初期,1736年8月(清乾隆元年七月),开辟乌兰诺尔(今肇源县新站)至呼兰城(今哈尔滨市呼兰区呼兰镇)之间的一条驿道,共设六台站,第五站为扎洛霍硕台(今五站)。五站镇位于黑龙江省绥化市肇东市东南30公里,哈市西北28公里,是距省城最近的乡镇。交通条件方便。“301”国路,哈大高速公路纵横贯穿境内。总幅员面积152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29个自然村,32个国营集体企事业单位,9万亩耕地,32000人。
此次我们去的五站镇东安村为旧村改新村地区,东安村为省级文明示范村,有村民428户。这里农业实行自动化模式,农机合作社拥有大批大型现代化生产机械,设施完备。村里基础设施完备,水暖电一应俱全,采取沼气设备集中供暖。拥有高新产区,实行人畜分离模式。村民人均收入一万多元。
(4)四站镇
四站镇位于黑龙江省肇东市西南部,松花江北岸,是肇东市西南部地区的中心集镇。幅员面积188平方公里,辖5个行政村,32个自然屯,人口3.2万,其中,农业人口1.9万。地理位置优越,东邻省城哈尔滨,西接大庆市地域,是省城连接西部地区的重镇。
四站镇交通便利,肇
四、贺四、五源公路在境内交汇,四通八达。水路运输得天独厚,松花江主航道流经全镇11公里,上通肇源,下至佳木斯,直至俄罗
斯境内。自然资源丰富,有耕地7.8万亩,草原4万亩,水面2万亩,林地5500亩。地势北高南低,水旱田兼作,水产品繁多。主要盛产玉米、绿色水稻、蔬菜、瓜果以及鲶怀鱼、河蟹等特色产品,是久负盛名的“鱼米之乡”。境内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有近千年古迹“八里城”,闻名遐迩的普济寺,还有含多种微量元素的天然矿泉,开发前景广阔。
我们参观的八里城为金元两代肇州城,是中国东北边疆军事重镇。城呈正方形,周长8里,故名。有四座瓮城,城墙外缘附有马面(亦称土堞)。四隅设角楼。城墙现残高约4.5米,墙基厚约12米,均为版筑,外有护城河。城内出土大量金代铁器,有各种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兵器、刑具以及元、金的货币
(5)肇东伊利现代化产业园区
肇东地大物博,草场面积广阔,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质奶源优势,因此吸引了中国乳业的龙头企业——伊利集团安家落户。伊利集团采用现代化生产模式,从牧草的选取到牛奶的生产加工过程,都进行严格的把关,加工全程采用现代化大型无菌生产流水线,产品安全放心味道好。
(6)宝迪冷鲜肉集团
宝迪冷鲜肉集团也是现代化冷鲜肉制品生产加工基地,肉质鲜嫩放心,其中血蛋白的生产独具一格,而且效益良好。生猪的监测十分严格,钧经过层层筛选严格把关。每天加工310-350头生猪,年产约200万,有工人500多,鲜肉销往东三省,冻鲜肉运往全国各地。
四、实习总结
历经几天,我们的区域分析与规划实习圆满结束了,其间我们经历了很多,也长了不少见识,对肇东这个发展较突出、区位优势较明显、规划建设较好的县级市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原来只是单纯的学习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但通过这次实习我们能够将部分书本上的东西应用到实践生活当中来,通过实地的调查走访,我们也见识了不少实地的区域规划发展的典型。还记得在肇东镇政府那个报告会上听到的肇东的五个发展模式,相关部门在规划中一手抓典型示范,一手抓整体改造,五种模式分别为:
模式
一、创新旧屯改造,整体提升模式的五站镇东安村,改造的重心是村里的改道、水、厕浴、环境和产业,当时感触相当深,那里的居民房宽敞明亮,设施齐
全,堪比城市的楼房,真让我们羡慕。当时我们拜访一户人家的大妈意味深长的对我们说:“能住上这样的房子,多亏了政府的好政策,你说咱心情能不好么? 模式二、五里明新村模式。那里的产业布局也十分合理,是带动周边发展的典型地段。
模式
三、宅基地置换的东跃新村。这里是独立创新的发展地区,也是全省第一个整村搬迁的地方。政府集中规划农户,让大家住到新建的小区当中,居民生活水平有显著的提高。
模式
四、高速路口下的展望新村。展望新村区位优势独特,发展前景可观,招商引资给这里带来了很大商机,村民的生活水平也发生了值得飞跃,着实令人羡慕不已。
模式
五、移地新建的晓光新村。
从以上五个模式中可以看得出肇东市村镇体系建设还是比较完备的,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他们的规划方针政策诸如撤并自然屯,打造新农村,创建小城镇,通过扩大城镇化规模来实现整体建设等,都对肇东的综合发展起到显著地推动作用,使得其发展一直趋于前列,越来越具规模化。
实习当中同学们也表现得十分积极好学,互帮互助,在实地调研过程当中,大家都认认真真的做好各项记录并经常在不懂处及时发问,争取让自己的收获达到最大,不虚此行。同时大家也不忘拍照留念,用镜头记录下实习生活的点点滴滴和外出调研的见闻感受。在这过程当中我们也收获了很多难能可贵的友谊。宋站镇镇长的热情好客和憨厚诚恳让大家倍感亲切,准备的饭菜虽不丰盛,但很可口。在交谈过程当中我得知原来我们还算半个老乡,而且他家的孩子也和我们年龄相仿,看到我们也勾起了他对大学生活的美好回忆,并嘱咐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要学精学透,以后有机会希望我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广泛的城乡建设当中去,并欢迎我们为宋站的发展出谋划策,贡献力量。
幽默热情、爽朗好客的四站镇长也让我记忆犹新,当天下车的时候他就十分热情的招待我们,并提前准备好了可口的饭菜。在吃饭过程中他给我们分享了很多关于四站镇的发展建设、规划目标和经验成果,在谈到大学生活这块他也感慨良多,一说起这就滔滔不绝,好似自己也回到了从前,十分回味当初的那份美好。他说我们正处在人生中的黄金时代,一切对我们来说都是全新的,我们就像早上
八九点钟的太阳一样充满了蓬勃的生机和迸发的激情,我们的人生就像一幅空白的画圈,可以随意的描绘,并且更多的是充满了数不尽的机会,我们要敢于尝试,多多接触社会,在不断的学习中完善自我、充实自身,同时珍惜大学时代难得的纯真友谊!他十分欢迎我们为四站镇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并亲切的称自己为我们的老大哥,除了学校,这里就是我们的第三个家,欢迎我们没事多回家看看,并为家乡的发展多谋福利,把我们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来。希望四站的明天会更好,肇东的明天更繁荣,我们的明天更加的丰富多彩。
在实习当中陪同我们的柴主任和李主任同样让我们感受到了肇东的热情,尤其柴主任从实习开始全程跟着我们调研走访,并耐心细致的给我们当导游,为我们讲解途中各个相关地区的发展规划情况,同时给我们联系相关地区的人员为我们进一步深化当地的发展情况。可以说给予我们实习相当大的帮助,这两位热情直爽的老大哥让我们感动不已,如果以后有机会,我还想故地重游,不过那时我想我该为肇东的经济发展尽一份我的绵薄之力,来更好地回馈大家的这份难得可贵的真情。
当然,最最让我惊讶,也最让我佩服和感动的还是我们的李老师。为什么惊讶呢?这次实习让我们更为全面的了解了李老师的不同侧面,原来以为李老师是个温文尔雅、安静贤淑的人,没想到是巾帼不让须眉呀,您还有爽朗干练、不拘小节的女强人的一面!真是印证了那句话: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同时,真的十分佩服老师的交往协调能力,整个实习包括实习前的准备和实习过程中的住宿行程等种种事宜,都安排布置的十分详实周到、细致入微,可以说是安排的妥妥的。不光是我,同学们都很感动于老师为大家所作的一切,真的是拿我们当亲弟弟亲妹妹对待,甚至更亲,拥有这样认真负责的好老师真是我们的福气。我们出去的目的也不仅仅被定义为实习,这只是一个锲机,老师希望这次可以让我们对本专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把所学的知识尽快规划成体系,不光为我们以后就业,更为这个专业以后的发展奠定一个基础,一个党政联合,强强联手的基础。
最后,总的来说这次实习收获颇丰,希望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对我有所启发和触动,让我更好的朝着自己既定的目标不断向前,努力奋进!
第三篇:甘肃区域分析
一、分析区域发展的条件(自然、社会经济条件)
区域发展条件包括影响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条件两个方面,主要指区域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科学技术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及政策、管理、法制等社会因素。分析这些条件的主要目的是明确区域发展的基础,评估潜力,为选择区域发展的方向、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
1、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甘肃位于中国西部,地处黄河上游,地域辽阔。大部分位于我国地势二级阶梯上。是山地形高原地貌。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交错分布。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狭长。
(2)气候特征:甘肃省气候干燥,气温日较差大,关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年平均气温在0-14℃间,由东南向西北降低。年平均降水量300mm左右,降水各地差异很大,在42-760mm之间,主要降水集中在6-9月。甘肃省光能资源丰富,年日照时数1700-3300h,自东南向西北增加。
(3)自然资源:
a.土地资源:全省总土地面积45.44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7位。农用地3.81亿亩,建设用地0.14亿亩,未利用地2.87亿亩。人均占有土地26.3亩,人均占有耕地2.71亩,比全国人均占有量高出一倍多。全省土地利用率为56.93%,尚未利用的土地有28681.4万亩,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42.05%。
b.水利资源:甘肃省的水资源主要分属黄河、长江、内陆河3个流域、9个水系。河流具有流程短,上游水量大,水流急,下游河谷潜,水量小,河床多变等特点,但水量较稳定,但总体处于缺水状况。
c.矿产资源:甘肃省是矿产资源较丰富的省份之一,矿业开发已成为甘肃的重要经济支柱。截止2006年底已发现各类矿产173种,占全国已发现矿种的74%。2.社会经济背景条件
2008年,甘肃实现GDP3176.1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2110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90.14亿元,同比增长18.82%。完成出口总值60.8亿美元,同比增长10.7%。总人口数2628万人,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969.41元,同比增长9.56%。甘肃目前还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初期向中期推进阶段,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在40%左右。甘肃是西北重要的科技和人才基地,但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与发达省区还有一定距离,恩格尔系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具体可从社会状况和经济状况两方面来进行分析。
(1)社会状况:a.教育事业: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较为完备的国民教育体系,实现了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取得了中等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性突破,促进教育公平迈出了重大步伐。b.文化事业:丝绸之路横贯甘肃全境,文物遗迹较为完善;秦安大地湾遗址、武威铜奔马等一系列名胜古迹极大促进了甘肃的旅游业发展。发行量亚洲第一的《读者》杂志;多次获奖的舞剧《丝路花雨》被列入世界吉尼斯纪录;荣登“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榜首的舞剧《大梦敦煌》等都代表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c.卫生事业: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职能不断加强,全国唯一的重离子肿瘤治疗落户于兰州,并拥有佛慈制药,奇正藏药等一批知名医药企业。d.体育事业甘肃体育事业伴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发展,竞技体育方面在全国保持较高水平。全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由改革开放初期的400多万人增加到1000万人,达到全省总人口的38.4%。
(2)经济状况:经济发展处于平稳较快态势。劳动就业形势较好,2008年末,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3.20%,同比下降0.14个百分点;城镇新增就业25.6万人,增长12.78%;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1.7万人,增长27.17%。农业经济运行良好,工业生产、对外贸易发展平稳。内需增长较快,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投资较快增长。工业投资热点是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房地产开发投资整体呈现增幅回落的情况。消费品市场处于增长态势。
二、找出区域发展的优劣势
区域优势是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使该地区更富有竞争力,具有更高的资源利用率,从而使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水平。(1)矿产资源 :甘肃境内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甘肃省查明矿产资源的矿种数有97种,在查明矿产资源储量的矿种中,甘肃省列全国第一位的矿产有10种,前五位的有25种,前十位的有49种。有亚洲最大的金矿-甘肃的阳山金矿。(2)水能资源
甘肃境内有黄河、白龙江等水系,水量充沛、落差集中,水能资源总蕴藏量达1426万千瓦,发展水电建设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全省资源开发程度为14.1%,目前在黄河上游已建成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大峡水电站和白龙江的碧口水电站,省内还有遍及各地的小水电站。(3)较为良好的工业基础
甘肃工业综合实力居全国第23位,从甘肃的支柱产业石油化工、机械电子、电力、建材、有色金属、食品加工等工业,从技术水平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9%,国内先进水平的17%,国内一般水平的64%,国内落后水平的仅占10%。全省支柱产业的固定资产更新率为79.8%。
国有工业企业实力雄厚。国有工业技术装备好,拥有一批较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员及一大批较为熟练的技术工人。雄厚的国有工业企业基础,具有很大的改革和盘活潜力。
(4)交通通信优势:甘肃省位于中国西部内陆,处于“左中四联”的地理位置,省会兰州是全国地理中心,是西北最大的交通通信枢纽和网络中心,四条铁路干线、六条国道和西乌兰、京呼银兰、兰西拉等多条光缆在这里交汇,辐射周边地区的高速公路已出具体系,兰州中川机场有40条左右的航线直通国内外。
区域发展劣势分析有助于更全面的了解区域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瓶颈,能够更准确的制定区域发展战略,从而能够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甘肃是典型的西部欠发达省份,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仍未改变在全国的下游落后水平。在工业结构方面,仍处于“两高一资”型的传统工业结构,粗放型线型经济发展模式是经济发展的同时浪费了大量资源,万元产值能耗、水耗等资源转化率指标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产业链条较短、精深加工能力弱、对资源的依赖程度高,甘肃是典型的资源型省份,经济发展对资源依赖性极强,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已经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资源优势在快速、高量消耗下逐渐减弱,工业发展步伐较慢,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从以下几方面分析具体劣势:
(1)生态环境恶劣 :甘肃省地处西北内陆,地势高,地貌复杂,以丘陵、山区为主,年降雨量仅有约300毫米,且水土流失严重。全省水土流失总面积约12.7万平方公里,省境内每年仅向黄河输沙量就达5.18亿吨。植被稀疏,森林覆盖率仅为9.04%,农业 基础设施差,生产条件恶劣,土壤有机质含量不断下降。甘肃是全国荒漠化和荒漠化影响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全省1000万亩耕地受到沙漠化威胁。同时也是全国环境污染和破坏最严重的省份之一。(2)水资源严重匮乏:甘肃深居内地,远离海洋,水资源十分贫乏,自产水资源总量306亿立方米,为全国总量的1.3 %,人均占有水资源仅为1200多立方米;平均每公顷耕地水量8985立方米,仅为全国水平的30%。在农业灌溉最需水的五、六月份,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15-25%,而此时的需水量则占全年需水量的35-40%,这制约了全年水资源的利用。空间上,水资源主要集中在黄河干流。河西走廊水资源矛盾十分突出,由于缺水,每年有6万多公顷水地不能适时灌溉。按照国际规定的标准,甘肃已接近严重缺水标准。
(3)经济结构不合理:在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存在突出矛盾,一产就业比例明显偏高。在产品结构上,突出表现为粗加工有余,精加工不足。甘肃在全国占有一定优势的骨干行业有色金属、化学工业、中下游产业附加值高,由于深加工能力不足,本省主要向外输送粗加工产品,供外地加工增值。在所有制结构上,突出表现为国有工业比重高。整体非公有制所占比重仅略低于全国水平,但是在工业领域,非公有企业的比重低,在利用外资和产权交易方面成效不明显,缺乏真正有吸引力的政策措施。
(4)投资环境不佳 :投资环境不佳体现在软硬环境两方面。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少、标准低,部分国道、省道路面欠佳。铁路密度低、形车速度慢。机场标准低,不适于大型客机起降,且航班少。软环境欠缺表现在,办事效率低、全局观念差、执法标准不一等方面。政府为企业服务意识差,法制环境改善不明显。
(5)经济基础薄弱:甘肃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均低,收入低,用于发展生产的资金不多,直接导致经济发展的投资不足。省地县三级财政困难。
三、确定区域发展的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是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是产业结构的核心内容和产业结构演化的中心。主导产业的判定主要从产业对区域发展目标的贡献和产业本身竞争能力两方面考虑。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
甘肃石化工业在2008年,已成为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产业,从上世纪50年代起甘肃石化工业就迅速兴起,新中国第一个天然石油基地就于1957年建成于甘肃玉门。甘肃的原油产量和加工量在兰州炼油厂建成投产后成倍增长。1978-2008年的30年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1200多亿。现今已形成了以石油化工为中心的、技术先进、行业齐全的工业体系。拥有石油勘探、开发与加工、化学矿山、化肥、农药、有机和无机化工基本原料、三大有机合成材料、化工机械等25个行业。生产的石油化工产品达1000多种,出口创汇产品上百种。
有色冶金工业是甘肃省为数不多的在国内外具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十五”期间,甘肃省重点有色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33.29亿元,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建成投运,产能规模成倍增加。2005年,甘肃省21户重点冶金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28亿元,实现销售收入520亿元。冶金有色金属产量除铅下降外,几乎所有的产品都大幅增长。
甘肃省建材工业与其他省份相比,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企业技术结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不尽合理,规模小、集中度低、竞争乱,大多数工艺装备落后,高能耗、高污染的特点仍然明显,节能减排压力大。
电力工业不仅是具有公用性的社会基础产业,而且也是地方国民经济的先导和支柱产业,甘肃省国民经济发展和工业生产增长,与电力的发展密切相关。国家“一五”“二五”建设期间,大批重点工业项目落户陇原,镍都、铜城、钢城、石油城、卫星城等工业城市,甘肃由此成为国家石油、化工、冶炼、纺织、建材、国防工业、机械加工制造等行业的重要基地。而电力工业为这些项目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充足的能量。
机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之一,机械产业多年处在为能源、原材料工业配套服务的地位,甘肃的机械装备企业已经可以生产12个大类、45个中类、85个小类的产品,石油钻采、炼化、电工电器、机床工具、机械基础件等一批重点产品和骨干企业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到2003年底,全省限额以上的机械装备企业已有385户,拥有资产228.73亿元,从业人员达13.54万人。但尽管有这么多企业,大多经营规模小、结构分散、辐射作用小、配套能力不强。拥有优势产品的企业却缺乏市场竞争优势,对甘肃省工业经济的贡献十分有限:真正体现行业竞争力的高精尖加工工艺和重大技术装备主要依赖国外进口,缺少凭借高技术含量提升产品附加值的创利手段。
食品产业:甘肃省绿色食品的起步阶段从1992年至1999年,2000年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截至目前,累计申报绿色食品企业453家,认证产品704个。从2000年到2009年,全省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数由18个增加到222个,企业数由16个增加到126个,绿色食品产品数、生产企业分别增长11.3倍和6.8倍。得到保护的农田、草场、水域监测面积661.4万亩,申报产量435.9万吨,产值49.7亿元。有机食品生产企业21家,产品88个,监测面积11万亩,国内年销售额3.1亿元,年出口额747万元。从本世纪初全国排序末尾发展到目前的中上水平,并跃居西北地区首位。
经过上述定性、定量分析,并结合甘肃省的实际情况,兼顾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目标,甘肃主导产业的确定应以“保留重要传统主导产业,培育新兴主导产业”为原则。未来甘肃应该保留的主导产业是:石油化工工业、有色冶金制造业、电力、热力、石油等能源工业;应该培育的新兴主导产业是:餐饮业;建筑业;零售业;中医药产业等。
单位数
从业人数
工业增加值
年末资产总计(亿元)石化工业
0.4
6.1
8.32
23.07 有色工业
4.8
-2.8
5.7
电力工业
9.38
13.03
2.07
冶金工业
16.88
7.85
9.76
机械工业
4.66
-1.43
9.39
24.62 食品工业
11.7
13.86
18.46
28.39 建材工业
-0.52
4.21
23.07
30.52
利润总额
工业销售产值
-30.48
13.86
-42.85
-8.49
-17.44
13.03
-2.96
35.76
45.89
31.51
87.37
31.55
102.99
32.92 1.指标体系设置的原则:a.客观性原则b.目的明确原则c.比较全面原则d.区域性原则
2.指标体系的框架结构:模型共分三个层次:目标层-主导产业选择;准则层-市场需求、产业关联、竞争优势、产业规模、产业经济效益、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水平;指标层-行业市场占有率、销售利润、固定资产规模、就业规模、销售利润率、产业利润率、经济增加值、能源消耗产值率。3样本选择说明: 4.
第四篇:区域分析分栏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第一章:绪论
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区域的特性:整体性(系统性)、结构性、动态性。
整体性与结构性是区域最基础的特性
区域发展新趋势:
1、区域分工全球化
2、区域间竞争与合作并行不悖
3、可持续发展
区域研究新动向:
1、更新区域资源的观念
2、强调区域间关系研究
3、重视区域创新环境研究
第二章: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根据自然资源能否再生,可将其划分为可再生资源、可更新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三类。
资源利用原则:
可再生:充分利用和综合开发的原则 可更新:永续利用的原则
不可再生:节约和尽可能综合利用的原则 自然资源特征:有限性 区域性 整体性 多用途性 社会性
区域自然资源评价:质地(技术 经济 需求);量;分布组合;开发利用方向;效应评价
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生态环境仅是自然环境的一种,二者具有包含关系
生态环境的损益分析与环境外部性关系:生态环境损益,即生态环境产益和生态环境至损,由于生态环境损益的空间扩展产生了生态环境产益区和生态环境受益区、生态环境至损区和生态环境受损区空间分离的现象,而这种现象正是经济活动生态环境成本外部性的表现。
生态环境补偿:
(一)补偿主体:政府补偿、市场补偿、社会补偿
(二)补偿标准:
(三)补偿方式:经济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基金、押金和执行保证金制)非经济补偿(实物、技术、政策)
外部性:指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外部性的解决对策:
1、政府的直接管制
2、基于市场的经济激励
3、源于科斯定理的自愿协商
4、社会准则与良心效应
第三章: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 作为生产者,人口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人口数量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人口素质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人口迁移与分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作为消费者,人口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人口的数量及其增长影响区域市场的规模、劳动力资源的供给及扩大再生产的投资供给
2、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消费结构,进而影响区域生产结构
3、人口的迁移及分布影响消费市场的分布
区域人口结构与其影响因素:
性别构成: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数量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关系即人口的性别构成。影响因素:出生婴儿型比例、男女分龄死亡率、移民的性别选择,以及战争、城乡差别等政治、经济因素
年龄构成:人口的年龄构成是指各年龄组人口数量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关系
影响因素: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迁移 职业构成:是指区域人口中,劳动人口在各个社会部门分配的比例,亦即各部门劳动职工或工作人员占在职人员总数的比例 民族构成:是指不同民族的人口数量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关系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生育率、自然增长率等
按人口自然增长的特点,可将人口的自然增长划分为:原始型 年轻型 成年型 衰老型
人口的机械增长是指区域人口的净迁入 人口质量即人口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文化技术素质、和思想素质
我国现行劳动年龄规定:男子16-59岁,女子16-54岁
区域劳动力资源数量将包括八部分:
1、适龄就业人口
2、未成年劳动者或未成年就业者
3、老年劳动者或老年就业人口
4、求业人口
5、就学人口
6、家务劳动人口
7、军队服役人口
8、其他人口(前三部分人口构成就业人口的总体为已投入使用的劳动力资源)
在实际研究中适度人口需注意的问题:
1、适度人口和人口容量因地而异
2、适度人口和人口容量因人口的消费标准而异
3、适度人口和人口容量因经济生产力和技术水平而异
4、适度人口和人口容量因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不同而异
第四章:区域发展的技术支持分析
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将技术进步分成:节约资本型技术进步、中性技术进步、节约劳动型技术进步三种类型。
国际上一般把技术密集度(R&D经费强度或R&D人力强度)作为确定高技术产业的基本依据。
熊彼特是最早提出技术扩散的经济学家,他把技术进步过程分为发明、创新和扩散三个不同阶段。
根据技术空间传递方式,技术扩散可以分为空间梯度式(渐进式)、跳跃式和双向式(对流式)等三种类型。
技术的引进或转移的优点:
(1)可以避免漫长的探索过程,为发展赢得时间。(2)可以节约大量的科学研究和 试制费用。(3)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4)有助于培养科技人才。技术引进或转移的类别:简单的技术转移与吸收型的技术转移;垂直转移与水平转移(简单的与垂直的为真正的技术引进)技术的选择标准:(1)高产出标准论(2)社会极限生产标准论(3)高积累标准论(4)时间系列标准论 技术选择的总原则就是因地制宜,适应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我国的技术引进目前是以与设备结合的技术引进方式为主,引进来源主要是欧盟国家、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新型工业化国家。第五章:区域发展的整体评价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 绿色GDP=传统GDP-自然环境部分的虚数-人文部分的虚数 基尼系数:反映收入公平分配程度 霍夫曼系数;反映工业化程度 恩格尔系数:反映消费状况 人类发展指数HDI包括三方面: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生活标准 竞争力按行为主体分为四个层次:国家竞争力,区域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 WEF与IMD的关系:WEF的评价体系中软指标占全部指标的绝对多数,而IMD的评价体系中硬统计指标占了绝对多数。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上,两家都是在统计标准化后加权综合,但是各自选择的权数不同。库兹涅茨法则与配第-克拉克定理(前者表示劳动力和国民收入在产业间分布结构演变的一般趋势;后者指劳动力在三产业间的转移)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1)传统社会阶段——农业(2)为起飞创造的前提阶段——食品、饮料、水等主导产业(3)起飞阶段——纺织行业、运输等主导产业(4)成熟阶段——重化工及制造业(5)高额消费阶段——汽车工业(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服务业 霍夫曼定理:就是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霍夫曼比例不断下降的规律,根据这一趋势把工业化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消费资料工业/资本资料工业)第六章:区域优势与区域分工 区域优势:就是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使该区域更富有竞争能力,具有更高的资源(包括社会、自然资源等)利用效率,从而使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水平。确定区域发展优势的原则:(1)区域发展优势必须与国家的总体发展战略目标相一致(2)区域发展的优势要通过对区域内全部生产发展的有利于不利条件进行综合评价后才能确定 区域分工: A竞争优势:波特钻石体系模型(4+2)(生产要素、供需状况、相关产业、企业战略和组织+政府、机会)B相对优势即成本优势(1)绝对成本学说;比较成本理论;巴郎斯基的地理分工论(低成本来源于高的生产率)(2)H-O资源禀赋理论(低成本来源于资源禀赋)区域分工的模式:垂直分工(雁行形态说);水平分工;混合分工 区域联系分析的方法:投入产出法 第七章:区域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分析 产业的划分:(1)三次产业的划分(克拉克定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2)按各生产活动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基础产业(3)按经济活动的各部门中要素密集程度:资源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 产业结构合理性的评价:(1)是否充分利用了区域资源(2)区域产业的技术结构是否合理(3)区域内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关联是否协调(4)区域产业结构是否有较强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5)产业结构的效益如何 导致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1)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2)区域主导专业化部门市场容量和市场寿命(3)主导专业化部门的技术生命周期(4)区域资源供应状况的变化 主导产业的概念: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是产业结构的核心内容和产业结构演化的中心。(创新能力、持续的增长率、很强的关联效应、支柱和主导作用、时间上的阶段性)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1)区域比较优势基准(2)产业关联基准(3)筱原两基准 第八章:区域规划及其发展 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区域规划特点:综合性;战略性;地域性 区域规划方法:系统法(常用)传统综合法;比较法;数学模拟法 确定区域发展目标,可以采用“形势发展的需要原则”,也可以采用“地方的发展条件和资源的可能性为原则”,或者是两者结合。第九章:区域发展战略战略目标是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战略思想的集中反映,一般表示战略期限内的发展方向和希望达到的最佳程度。分短期、中期、长期目标 战略重点通常在如下几个方面考虑:(1)竞争中的优势领域(2)区域发展中的薄弱环节(3)经济转折时期的关键问题或扭转区域局面的关键因素 战略抉择 A区内选择(地位、优势与劣势、容量、创新活动)B区外环境(总体环境、产业环境、企业或公司环境)区域优势包括: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产业优势 技术创新源一般多在大都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原因:(资金;人才;信息)第十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增长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工业;二是作为地理空间上的产生集聚的城镇,即增长中心。对增长极理论的评价: A理论评价意义(1)它强调据点开发,强调集中开发、集中投资、重点建设、集聚发展、政府干预、注重扩散等,使它具有广泛的应用性(2)增长极理论强调经济结构的优化,着重发展启动型工业,也强调经济地域空间结构的优化,以发展中心带动整个区域。(3)经过后人的不断发展,机派生出增长中心、生长点的概念和核心-边缘理论、发展中心理论等,增长极理论已成为内涵十分丰富的一个理论。B实践指导意义:(1)极化中心本身的经济增长(2)计划中心对周围地区的影响 城市与乡村的关系(核心-边缘理论)城市是核心,乡村是边缘,这是最直接的理解。但两者可以是剥削与被剥削、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也可以是带动、互补、经济利益一体化、相辅相成的关系。点-轴开发模式对区域发展的意义(1)有利于发挥集聚经济的效果(2)点-轴开发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各级中心城镇的作用(3)有利于把经济开发活动结合为有机整体(4)有利于区域开放式地发展 第十一章:区域土地利用与区域管治 土地利用:是指人类通过一定的行为,以土地为劳动对象,利用土地的特征,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解决土地供需矛盾的基本原则: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保护环境 区域管制分区(即主体功能区划):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 第十二章:区域产业规划布局 农业区域专业化与综合发展的关系(从区域分工体会,目前是综合发展,未来发展方向为专业化)农业区域专业化的目标是解决“三农问题” 高新技术产业的区位选择,应该依次考虑下列各项因素:智力密集程度;开发性技术条件;信息资源条件;基础设施条件;生产和生活环境 高技术去空间构成:生产功能(高校、研究开发、生产企业);服务功能;生活功能 第十三章:区域基础设施规划 基础设施:又称基础结构,泛指国民经济体系中为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提供一般条件的部门和行业,包括技术性工程设施和社会性服务设施。区域性的基础设施一般指四大系统:即交通运输系统、给水排水系统、动力系统、通信系统等部门。国外基础设施建设实践: 超前型—英国;平行型—美国;随后型—苏联 第十四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有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城镇体系一般分为全国、省域(直辖市、自治区)、市域(地区)、县域(县级市)城镇体系规划四个基本层次。构筑推进城镇化的支持系统(六大系统):经济支持系统;制度支持系统;农业与农村发展支持系统;科技与人才支持系统;资源与环境支持系统;城镇发展支持系统 城镇体系结构规划(三结构)主要是提出城镇地域空间结构,桂花城镇布局;提出城镇职能类型结构,规划主要城镇性质和产业发展方向;提出城镇规模等级结构,规划预测主要城镇人口规模等(位置、分工、大小在交通网络支持下运行)第十五章:区域生态环境规划 区域生态环境规划,必须坚持“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 自然保护区结构:核心;边缘;实验
第五篇:伊宁区域分析
新疆农业大学 本科生课程论文目
别
级
名
学号0839322
31新疆农业大学管理学院
伊宁市区域分析 题系班姓
区域概况:伊宁市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副省级自治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首府所在地,伊犁河谷中心城市,俗称“花城”。伊宁市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首府,也是伊犁河谷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伊犁河谷中部,伊犁河北岸,距乌鲁木齐市公路里程702千米。东与伊宁县相邻,南与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相接,西北与霍城县相依。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科古琴山,南部为伊犁河冲积平原。伊犁河沿市区南侧流过。属温带亚干旱气 候,气候冬季温暖,夏季凉爽。年均气温
8.4℃,年均降水257毫米。全市总面积675.5平方公里,市辖8乡、1镇、1场、8个街道办事处。截止2005年底,辖区总人口52万人,有哈萨克、汉、维、回、蒙古、锡伯、乌兹别克、俄罗斯等35个民族,其中维吾尔族占49.24%,汉族占35.13%,回族占7.57%,哈萨克族占4.49%。
伊宁市是祖国西部边陲的一座花园城市,2005年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9被建设部评选为“中国园林城市”,并同成都一起被评为“中国十大新天府”。她北倚天山雪峰,南临悠然西去的伊犁河,四周是美丽的西部大地,-望无际的草原和神秘的森林。市内既有宽敞大道和现代建筑群,又有小巷深处绿荫流水的少数民族人家,比较出名的景区有阿拉木图亚风情园、城市海景乐园、汉家公主纪念馆、民族英雄林则徐纪念馆、伊犁河大桥、拜图拉清真寺、伊宁回族大寺、三区革命烈士陵园、维吾尔民居一条街、汉宾乡果园八角凉亭等,以及遍布周围的雪岭冰川、高山毡房湖泊、森林公园、草原,都是旅游观光、度假休闲的好去处。新疆气候最好的地方伊犁素有塞外江南之称。并且还有各种新疆之最。新疆水量最丰富的河流-伊犁河。世界著名优质草原---巩乃斯大草原。西北最大的沿边开放城市-伊宁市。西北最大的公路口岸-霍尔果斯口岸。全国最大的薰伊草基地。全国最优良的马-伊犁天马。新疆最优良的羊-伊犁细毛羊。新疆最优质的酒-伊力特曲系列。最佳旅游胜地---那拉提大草原、唐布拉大草原、塞里木湖风景区。新疆最大的红地球葡萄种植基地。新疆最大的商品粮、油料、甜菜、畜产品生产基地.新疆最大的乳制品生产基地。新疆最大的亚麻种植、加工基地。新疆最大的木材基地 新疆品种最多的中药材产地。伊犁惠远古城是新疆唯一现存的清代古城,也是中国西部第一个对外开放商埠
2010年5月伊宁市被南方报业集团旗下的南方人物周刊评选为中国十座宜居中小城市之一。2008年伊宁市所在的伊犁河谷被中国国家地理评选为中国十大新天府,紧随成都平原和台湾嘉定平原后。2010年五月的新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国家提出了成立霍尔果斯特殊经济开发区,在随后的特殊经济开发区的划定中,伊宁市所属的边境经济合作区被划入霍尔果斯特殊经济开发区。伊宁市正式成为霍尔果斯特殊经济开发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出了向“百万人口级城市”前进的口号。
经济概况:伊宁市地处伊犁河谷中心,临近霍尔果斯(霍尔果斯口岸已成为西部地区最大的公路口岸,年过货能力200多万吨,过境人数300万人次)、都拉塔、木扎尔特三个一类口岸(其中伊宁市距霍尔果斯口岸96公里,距都拉塔口岸70公里,距哈萨克斯坦重要城市,也是中亚五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阿拉木图市486公里),自古以来就是祖国内地与中亚、西亚的交通咽喉和商贸集散地,扼东西交通之要冲。在交通方面伊宁市还是东西陆路交通的要冲,地缘优势突出,对外开放的条件优越,是新疆和全国向西开放的重要商埠。早在汉代,就已形成了一条古丝绸通道,不仅沟通中亚各地和西亚,也有许多支线联接南亚和欧洲各地,历史上的伊宁是中国西部的一个繁华商埠。1989年元月,伊宁市被国务院定为开放城市,1992年又被确定为沿边进一步开放城市,并在市区内设立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使这一古丝绸商埠重镇焕发出新的活力。如今的伊宁,是伊犁河谷的物资交流中心和商品集散地,是连接霍尔果斯口岸、都拉塔口岸、木扎尔特口岸的中心城市,是祖国西部最大的沿边开放城市。
经济发展的优势:伊宁已与霍尔果斯口岸和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有机构成联结中亚―—东欧与祖国内陆―—沿海的重要的经济枢纽和主要通道,优越的地理区位成为打造伊宁国际商贸物流中心的重要条件。在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方面,以汽车组装项目为龙头的汽车产业、以建陶为主的建材业、煤电煤化工产业、以纺织、服装、家电等其他轻工类产品为主的加工业“五大支柱产业”的发展和正在加紧建设的“三园一区”(建材园、轻工业园、汽车园、国际商贸物流区)将为中亚区域经济合作中心的打造提供强大的产业支撑,进而将使伊宁市成为国家主要面向中亚市场的重要的制造业和商贸业基地;辖区现有的国家重点师范院校―伊犁师范学院和州高级职业技术学院、远程教育培训中心等优质教育资源,可为“中心”的打造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市场网络逐步完善,城市商圈已具雏形,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加速向伊宁市集聚的态势,又为“中心”的打造创造了有利条件。
农业发展:伊宁市农业具有良好的生产条件:如气候温和、水源充足、土地肥沃伊宁市热量资源比较丰富,是伊犁河谷热量资源较丰富的地区之一,其中尤以巴彦岱至界梁子牧场一带最丰富,全年农区平均温度为7.7℃一
8.7℃,气温年变化十分明显。伊宁市农业生产在不同的自然条件的气候中形成了明显的栽培特点。1981年6月成立了农业区划办公室,对市郊农业进行了区划,区划的原则是以栽培现状为基础,以今后发展趋势为导向,根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类似性,农业发展方向的一致性,保持乡村结构的完整性,分成三个农业区:在伊宁不得不说的是薰衣草,它在我国的影响就如同巴黎的薰衣草在世界的影响力一般。现在伊宁的多个地方开始专产,已在全国打出了品牌。在植物品种中 主要树种有沙棘、杨柳、野沙枣、大叶小蘖、蔷薇等。次生林区风景秀丽。为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市林业局已做出规划,在次生林区增设景点和游乐设施,修建游园小路、园林和服务设施,建成多功能的“森
林旅游公园”,以满足人们旅游度假需要:北部山区有600公顷的自然林资源,主要品种有野杏、苹果等,亟待开发利用。
旅游景点:火龙洞位于伊宁市西北郊19千米巴彦岱乡铁厂沟西山的火龙洞,因山底煤田自燃,常年有含硫磺、白矾等有益人体的蒸气喷出地面,能治疗多种慢性顽症,人们在喷气处挖洞烘烤治病,故俗称“火龙洞”。该处1972年就成立了巴彦岱火龙洞医院,由于疗效显著,求治者络绎不绝。
伊犁河大桥位于伊宁市南郊紧傍伊犁河,1975年在伊犁河的旧渡口上建成了宏伟的伊犁河大桥。该桥距市中心5千米,为双曲拱9孔桥梁,全长300.8米,桥面宽8.5米。大桥河段是伊犁河的主要游览河段,碧水苍茫,心岛罗列,两岸河谷林葱郁,沿河设有滨河公园、游艇码头等游乐设施,是国内外游客必游之地。
。在伊宁市东北16千米处有伊宁县的吐鲁番圩子旧城。古城遗址由两部分组成,俗称大小金城。传为唐代之弓月城或唐之双河城遗址。
金顶寺遗址位于伊宁市,建于18世纪初。该寺原为著名的喇嘛庙,极盛时供奉喇嘛6000余众,因层顶饰有黄金,金碧辉煌,故名金顶寺,1775年毁于战火。现遗址地面尚散见有黄绿色琉璃砖片及残断佛像。在金顶寺遗址西侧的新华东路上有古朴庄重的中国古典式伊斯兰建筑——伊宁回族大寺。
伊宁市旅游景点众多。市西有占地18公顷的人民公园,园内林木葱郁,花草繁盛,辟有儿童乐园、动物园、博物馆等。三区革命烈士陵园就位于公园后部。人民公园北侧的公园街通西环路,西环路以西是新辟的伊宁市经济合作区,林则徐纪念馆就建在经济合作区中。
总结:在伊宁居住了已有10年之久,伊宁的发展可以说是如日中天,许多大型的集团公司进驻伊宁,伊宁的资源得到了有利的开发。还有伊宁的景点让人美不胜收,相信伊宁的旅游业将会更加的知名。但伊宁发展还是在起步的阶段,还有许多的地方有待开发。相信不就的将来塞外江南之称的伊宁将会红遍大江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