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010《教育改革背景下新型特教教师的培养》——培训小结
《教育改革背景下新型特教教师的培养》培训小结
董
挺
作为一名特教老师在面对听障学生的讲台上,已经不能再以会手语,能够日常与学生沟通而满足现状,教导处师训部安排了在教育改革背景下新型特教教师的培养的校本培训课程,为期近一年的校本培训,内容丰富,资源紧密结合时代,对我们特教教师提出更大的挑战。在本次培训中我们倾听了专家的报告,并做好读书笔记,学习记录,通过观课评教撰写心得,使这次培训具有实际意义,收获较大。
在周士良老师的报告中,我们看到了一位全心全意以生为本的好老师的形象,可惜报告时间太短,使得教师欲罢不能。并结合自己的岗位开展了深入的思考。
在夏鸿菊老师的课题撰写报告中,我们认识到研究的重要性。新形势下的教师发展必须建立在研究课堂、学生、教材、教法的基础上。对于今后的所有教育教学尝试探究起到了指导、明确方向的作用。
教导处安排教师撰写读书笔记,开始时虽有命令的氛围,感觉不是很自愿,但是通过日积月累,看到自己在阅读中的体会记载,会议当时的心理撞击,还是变得自觉自愿,对自己有帮助的事情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了。
培训中最为直观最为贴近自己教学工作的是组内的观课评教活动,在这里可以运用专家的理论、工作中的困惑展开讨论,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每次小组的教研活动,大家都结合本学科教材重难点展开激烈友好的争论和探讨,促进了自己的教学,不仅研究了学生、教材和教法,还运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开始研究学生的学法,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对教学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整个校本培训期间,由于自己日常事务较多,对学习内容还需要花时间进行整理和消化,我希望在教学中要不断尝试更新,产生体会,尽情体验,享受教育所带来的乐趣,体验终生学习的快乐,品尝教科研的成果,共享他人的丰富资源,把聋孩子教育成社会的有用人才。
第二篇:浅谈基础教育改革视域下的英语教师素质培养
浅谈基础教育改革视域下的英语教师素质培养
论文关键词:基础教育改革 英语师资 素质培养
论文摘 要:在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广大教师是直接的实践者和有力的推进者,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以说如果没有广大教师对新课程的全面理解和全力支持,新课程改革是难以发展的。因此,只有切实提高包括英语学科在内的所有学科教师的整体素质,加快教师的专业化进程,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才能一路走好。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十余年发展实践表明,中小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成效,主要取决教师素质的整体水平与层次,其中教师教学理念的先进性、教育方法的科学性、教学质量的高效性,都是决定英语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理论与实践的高度,对基础教育英语师资状况进行理性分析,从纵向分析中发现缺失,在横向比较中发现差距,着力于提升与完善我国基础教育英语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水平。
一、基础教育改革中英语教师的素质现状
当前,我国正在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积极参与国际经济与政治活动,加强国际区域间的经济与政治合作,加快吸引国际资本投入,加速行业的对外开放。而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实施,需要两类外向型人才的支撑:一类是熟悉国际制度、了解国际惯例、精通国际业务、长于国际交往、获取国际职业资格、得到国际社会承认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另一类是具有高超技术技能、了解国际国内职业标准,又具备域外交往、工作、生活能力的外向型劳动者。按国际标准大批量培养国际通用型专业人才和外向型高素质劳动者,已成为我国国民教育刻不容缓的重任。然而,大批量的外向人才培养绝非一朝一夕
之功,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具有自身的学习规律与特点,基础教育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对外开放战略实施所需合格人才的培养摇篮,进一步强化基础教育英语教学的整体层次与水平,进而全面提高基础教育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不仅是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也是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与终身学习体系构建的紧迫的任务和要求。
实现基础教育英语教学革新,好的教材固然十分重要,但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则必不可少,但就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英语师资队伍状况而言,其整体素质水平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尚有不小差距。一是掌控课堂教学进程的能力整体偏低。在我国特别是县以下广大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仍以一本教科书、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方式为主,现代教育科技难以进入基础教育英语课堂教学情境。在传统教学方式的惯性作用下,教师常常忽略学生的年龄特征或心理特征,以填鸭式或满堂灌作为普遍教学方式,此时学生学习英语是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学习效果差强人意,教师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没能充分发挥,教师驾驭课堂教学能力难以提高。二是基础教育英语师资队伍教研水平偏低。由于我国中小学教师在教学方面长期处于单兵作战状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大多靠个人的力量解决课堂教学问题,普遍缺少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许多知识在教学中感觉到苦于找不到理论依据,特别是在知识更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能力方面整体欠缺,表现出整体教学研究水平偏低。影响基础教育英语教师整体素质的因素来自历史的惯性与现实的影响。一方面,受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与行业发展不平衡的惯性作用,社会两极分化不断扩大。尽管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基础教育投入,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待遇,但与其他行业相比,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的基础教育教师的工作环境与待遇显得十分微薄,导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基础教育英语教师队伍的结构失衡。基础教育的英语教师包括专业师范院校培养的英语教师,大都把经济发达地区或工作环境与工作待遇较好的行业作为自己今后发展的首选目标,这些骨干师资的大量流失,必然导致基础教育英语师资队伍整体专业化程度与学历水平的偏低。另一方面,作为基础教育新课改的主干课程,英语教师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所承担的工作
任务十分繁重,大多数英语教师都担任班主任工作和两个以上班级的教学任务,受中考、高考指挥棒的制约,提高学生应考成绩是工作的最紧要的目标,不仅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去做好日常的教学工作,还要尽可能多地利用各种边角时间,甚至休息时间,去督促学生“听说读写背”,难得有时间和精力去钻研新课程改革的新规律、新教材、新体系,深入探究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行为,并以此作为提高自身整体素质的主导平台。长期如此,提高教学质量和驾驭课堂教学能力也只能是理想目标了。
二、基础教育改革对英语教师的素质评价
基础教育改革对师资整体素质提出了新要求,在新的教育方针与新教材确定之后,教师素质的优劣就成为决定新课程改革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尤其是英语教师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力量,凸显出素质要求的重要性。
一是教育事业的忠诚者。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是塑造一代新人的雕塑家,是不同于其他雕塑家的特殊雕塑家;教育人,造就真正的人,就是你的职业”。英语教师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参与者,“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是首要素质。英语教师应以从事这个职业为荣,树立“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信念,并以坚定的政治信念作为忠诚教育事业的思想基石。其中,政治上的敏感性、原则问题上的辨明性、重大政治问题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性等等是核心素质,主动把教学工作与党和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与现代社会转型联系起来,进而生成具有自我特色的政治视阈,并以此作为自己教书育人的认知指南,为忠诚教育事业奠定政治思想基础和保障。当然,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是忠诚教育事业的集中体现。基础教育英语教师应正确认识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崇高性,以一名人民教师应有的道德操守,坚守“以基础教育事业为荣”的职业信仰,坚定“舍我其谁”的敬业意识,坚持“淡泊宁静”的职业态度,把做好教学工作作为展现自己价值的主要社会平台。
二是教育教学的探索者。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要求每一个英语教师都要成为教学工作的探究者,这种探究,不仅要转变英语教学的视角,借鉴相关的专业知识,吸纳他人的教学成果,强调专业知识的扎实深入,通识知识的开阔贯通,更要求坚持不懈的科研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实践精神,在科研与实践的互动与碰撞中,创立现代化的研究风格,打造个性化的教学特色。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的研究。一要开展学生心理的研究。教师要把对学生的学习心理研究放在首要位置,通过必要的访谈、交流与观察,掌握学生的第一手资料,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或困惑,有的放矢地进行疏导,使教师成为学生心理成长的动力和心灵园地。二要开展教学方法的研究。教师要把教学方法的研究放在重要地位,运用启发性、多样性、趣味性等不同的教学方法,设计不同的教学情境,并通过对不同教学情境所获得的教育成效的比较,寻找最适宜英语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学方法,达到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三要开展教材体系的研究。教材内容的创新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对新教材体系的研究是教师教学科研的主要任务,教师既要研究新教材的结构是否合理,又要研究新教材的内容是否科学,还要研究新教材的不足与缺失,尽可能全局性的把握新教材体系,吃透新教材精髓,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唯有如此,才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1]
三是课堂教学的驾驭者。英语教师要把教材上的新知识传授给学生,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和课堂特点重新设计教学内容,成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一方面,要设计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要成为教学与情感的协调者。通过设立多样化的课堂师生互动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们共同进步的荣誉感和成就感,促进学生们相互学习和相互帮助的热情,其中,要特别关注有性格偏差或学习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个性化的实践机会,让他们享有同一片教学蓝天。另一方面,要营造“快乐教与学”的课堂学习氛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的“活跃”是提升学习质量的关键。课堂气氛活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就会大幅降低,师生关系将得到进一步融合,在学生们“乐学”的融洽学习氛围中,师生之间的真情和友谊将得到极大发扬,教与学将由一种负担和任务,变身为一种享受与快乐,从而产生高质量教与高效率学的教学效果。[2]
三、基础教育英语教师素质培养的基本策略
首先,构建基础教育英语师资动态培训体系,从根本上改变以往培训的固态模式。通过引入社会化的培训机制,使基础教育英语师资培训呈现多样化、多层化、多路径的态势,充分整合利用政府教育资源、社会培训资源、高校继续教育资源,甚至名牌大学的师资培训资源,使这些资源与基础教育领域现有的培训资源有效融合,形成一个相互交流,多方参与、多路并举、多项选择的社会化师资培训体系,将过去基础教育师资培训以行政指令性培训为主,变革为政府与社会多元并举的培训格局,从而在全社会范畴内切实提高英语教师素质培训质量。以此相适应,培训方式的市场化运作也势在必行,其中以“培训上超市、选课点菜单”的培训方式最为相宜。这种培训方式,既尊重教师的个人需求和个体差异,注重学校和教师的自主权,又让教师按需选择培训机构、培训内容、培训形式,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教师的学习需求,从而有效激活教师参加专业培训的积极性。同时,政府教育部门也要给予必要的监控,建立基础教育师资培训内容审查的专门机构,加强对培训机构的刚性管理,大力整改那些资质不足、管理不善、质量不高的培训机构,乃至撤销某些整改不力培训机构的资格。市场化运作模式的推出,必将有效地转变以往英语教师培训中的一些弊端,英语教师也将从被动的“受训者”逐渐走向主动的“学习者”。
其次,建立基础教育英语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新机制。基础教育英语教学应依据国家教育法规和政策,尤其是要遵照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学科教学大纲》、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借鉴国内外有关成功的经验,去除以往仅以学生学业成绩为主要依据的教学质量评价方式,以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问卷调查法,以及学生学业水平测试等多种方法,对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监控与真实评价。目的在于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因而,基础教育英语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新机制建立的目标有两个方面:一是要以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的真实评价指标、成功经验、重要成果,为政府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决策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与实践咨询,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实践的良性发展。二要拓宽监控结果与信息反馈的渠道,让广大英语教师能在第一时间与培训成绩见面,从中发展自身存在的问题与进步的空间,鞭策教师们更加全面的认知自己,进一步调整培训方向、改进培训目标、增加培训内容,引导教师们逐步形成正确的发展观和培训观,最终达到推动基础教育英语教学质量提高的目标。
第三,要建立发展性基础教育英语教师评价体系。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是一种前瞻性和持续性的形成性评价机制,其核心理念是立足现实、关注目标、重视过程、着眼未来、促进发展;其运行形式是,主张在和谐向上的语境中,以动态与发展的眼光,对教师素质进行反馈性与持续性的评价;其基本目标是,既关注教师的素质基础与专业背景,更关注教师的教学表现与点滴进步,以教师的发展过程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以过程评价来促进教师对自身素质的反思。通过过程评价与发展评价的信息反馈,让广大教师更加全面了解自己的素质状况,进而发展优势、巩固成果、弥补缺失、完善自我,促进教师对自身的思想素质、专业素质、科研素质、教学素质、心理素质进行深度思考,并将思考的结果运用于基础教育改革实践之中。同时,发展性评价还具有鲜活的时代个性,突破过去评价标准过于单一和固化的瓶颈,以教师的个体差异为主要依据,来确定个性化的评价标准、评价目标和评价方式,在将评价的结果与教师原有基础相对比后,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前瞻性的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发展目标、培训要求等等,使教师在前进的意境中不断取得成功。最后,发展性评价彰显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积极参与的重要性,把评价指标体系建设、评价内
容确定、评价过程实施,变身为广大教师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激励的成长过程。[3]参考文献:
[1]、郭婷,曾青云.谈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与英语教师素质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6—04—21.[2]、郭婷.现代高校英语课堂教学形象认知[J].继续教育研究,2006—08—15.[3]、李建平.《中国教育报》,2005—06—21.http://xxkx.cersp.com/ktyj/200605/992.html
论文来源及知识扩展阅读:http:///lunwen/
第三篇: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培养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培养
赵洪琴
[摘 要]本文拟通对教师教学实践智慧内涵、基本特性、生成因素和背景的解读,探寻教师教学智慧培养的策略和途径。教学智慧具有个体独特性、动态生成性和一次“消费性”。教学智慧的培养尤其要关注教学人文性,走向行动研究、校本研究、教学叙事研究,关注教师实践缄默知识的培养和积累。
[关键词]新课改 教学实践 智慧 培养策略
一、教学智慧的内涵
何为“智慧”《辞海》解释为“对事物能认识、辨析、判断和发明创造的能力”而英文《韦氏大学词典》则将智慧定义为“一种对言行的敏感,以与他人保持良好的关系或者避免触犯别人”。马克斯•范梅南认为“展现智慧的人似乎都具有在复杂而微妙的情境中迅速地、十分有把握地恰当地行动的能力”。三种对智慧内涵的界定,尽管表述不一,但仍具有共性,即智慧是人在活动过程中、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应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一种综合能力系统。显然,智慧是一种能力,它不是知识,也不是智商,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聪明,它是个体在一定社会文化心理的基础上形成的直面人生、应对生活的一种最高境界的思维品质。
“智慧”是一种“能力”,但“智慧”又不等同于“能力”。“能力”是一种“主观条件”,它只是主观“见之于”实践情景的表现;而智慧则不同,它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实践情景的情景的表现;而智慧则不同,它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实践情景,同时实践情景又“统一于”主观的共同表现。因此,“能力”作为主观条件只是“智慧”的一部分,“智慧”则是“能力”与“实践情景”的双向整合。那么,“智慧”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它与人所在的社会文化背景、个体的智商、人生的阅历、能力水平、知识程度等密切相关,尤其是与一个人所受的教育质量有特殊关系,一个人所受的教育会影响一个人做事时表现的智慧水平。
何为“教学智慧”,《教育大辞典》将“教学智慧”定义为:“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如,在处理事前难以预料、必须特殊对待的问题时,以及对待一时处于激情状态的学生时,教师所表现的能力。”具体地说,“教学智慧”就是指教师在活生生的教学场景中,对教学事态进行感知和判断,辨别出事态中具有合理性的迹象,领悟事态中其他可能发生的迹象,并能够在任何情况下采取行动,让尚未辨明其合理性的迹象和不具有合理性的迹象沿着教师所预期的、合理性的方向发展。简而言之,“教学智慧”就是教学活动中处理“预设”与“生成”关系的智慧,它“不等同于教学经验,也不等同于教学理论,而是二者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完美结合”。
二、教学实践智慧的基本特性
“教学智慧”,“智慧”是中心词,“教学”标示的是教学这一特定领域所表现出来的“智慧”。正因为如此,教学智慧既与教师个人所在的社会文化背景、个体的智商、人生的阅历、能力的水平、知识程度等存在着密切关系,又离不开教学这一独特情境。从而,教学实践智慧便呈现出如下基本特征:
1.个体独特性。教师个人的判断、价值、经验和情感等内在的个性化知识,映射至教师的教学行为,表现为与众不同的课程教学行为和处理教学问题的独特方式,从而体现出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不同类型的智慧型教师,面对教学中相同的问题时却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但都能获得完满的功效。因此每一位教师的实践智慧是独一无二的。
2.动态生成性。课堂教学存在多项变量,是一个充满不确定因素的复杂过程,不同的时空,各异的师生,无序的“噪音”,使教学呈现出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面貌。这种复杂的变化着的情景若没有智慧的干预和指导,就无法实现教学的意向性而处于一种教学无序状态。而教学智慧也只有在具体的变化情境中才能生成,它不可能预设,它体现教师在具体教学情境中的随机应变能力。变化的教学实践活动使得教师的实践智慧永远处于动态生成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过程成为教学智慧的建构过程。
3.一次“消费”性。布鲁纳曾说过,教学,每日每时的教学,都是一种创造。教师的每一节课,甚至每一节课中的每一个教学行为,都是“一次性”地被“消费”掉的。从严格的意义上讲,某一教学行为不能靠以前的经验直接得到,也不能按照某种理论推演出来。创造性的教学行为是教师运用教学智慧的结果。因为实践智慧是一种内隐着“非批判性的知识”、“缄默性知识”的思维形式,它以隐蔽的方式在某一特殊情境瞬间发挥作用,对动态现实情景作出理性思考、识别、顿悟、从而直接导致教师教学行为的创新。因此教学智慧真正是“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它具有瞬间性、一次“消费”性。
三、教学实践智慧的生成因素、背景及类型
1.教学智慧的生成因素。教学智慧本质上是实践智慧,它表征的是教师在复杂多变的教学实践中能选择具有教育合理性的教学行为的能力。教学智慧隶属实践范畴,它包含着教学经验;教学智慧立足于教育教学上的合目的性,它符合教学理论要求;教学法智慧体现于多变的课堂教学情景中去完成课堂教学的责任,它应该符合德行要求。因此,教学智慧必然是“教学经验”、“理论修养”(包括专业学科修养)、“德行”三个方面在实践中的综合表现,并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缺一不可。“教学经验”能提供的是对教学事态的辨别能力;“理论修养”提供的是教学中所需要的对实践事态的教育判断能力;“专业学科修养”提供的是对实践事态的学科判断能力;“德行”提供的是教学中所需要的对实践事态的反思能力。没有“经验”的教学往往表现为难以驾驭课堂教学进展;没有“理论”和“专业学科修养”的教学则表现为表面“热热闹闹”的形式化教学,缺乏教育支点;没有“德性”的教学却是“压迫性”的教学,致使忘记教育的最高任务是“为人”、培养人。
2.教学智慧生成的背景。解读教学智慧的生成背景,必须分析其概念所包含俄三个关键词:复杂性,情境性,实践性。教育是“培养人”的一项存在很多不确定性的因素的实践活动,因此教学就不可能有一个有效的“操作手册”。教学的这种复杂性使教学智慧成为必需。教学智慧又往往是由突发事件、和意外情况“逼”出来的,是教师个人应变能力与意外情况向碰撞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是急中生智,因此教学智慧具有情境性。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在教师个体化的教学智慧或教学机智催生之下,教师创新出独一无二的教学行为,教学智慧具有实践性和行动的实效性。
3.教学智慧的类型。我们从教学智慧产生的动因和情境来分析教师的教学智慧类型。
最常见的教学智慧生成在由学生或教师引起的出乎意料的情境之中,并且是教师不得不面对的。比如,学生的怪问题、怪答案、怪动作,学生或教师的差错,突发事件或突发而来的干扰,呈现为“课堂教学中的意外”。对于这类情境,教师往往用转移话题或注意力等诸方法来化解或冷处理。这类教学智慧表现为教学机智、灵机一动,是基于教师的聪明机智和教学经验而产生的,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
更高层次的教学智慧表现为教师对意想不到的情境进行崭新的、出乎意料的创造,将教学活动中的意外变得有意义,创新教学行为。比如,一位老师在上《药》时,让学生讨论夏瑜是一什么样的人时。一位学生说“夏瑜是一个民主派人士,是一个革命者”。学生显然不明白“民主派人士”这个概念在现今的内涵,他可能是从辛亥革命的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这一点上,读出了夏瑜的“民主”。但夏瑜的民主和所谓的“民主派人士”,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概念,决不可混谈。老师在倾听学生的发言中,敏锐地捕捉到这一“信息”,接过话:“啊,你是想说夏瑜是一个具有民主意识的革命者。”很巧妙地纠正了学生发言中的问题。“你是想说,”言下之意为你说出来的(表达出来的)与你想说的(想要表达的)并不一致。这既是对学生“民主派人士”一说的委婉否定,同时隐含着对学生错误的纠正。这样高超的点拨艺术自然是来源于教师非凡的教学智慧。富有智慧的教师善于发现教学中的困难或学生表现的困难。高层次的教学智慧是复杂的,不仅仅是经验的产物,不仅仅是灵机一动,而是立足于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与创造能力。这样的教学智慧不仅仅是被“逼”出来的,而是教师用一双智慧的眼睛和心灵去积极主动地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从而展示出教学智慧水平,课堂也因此而被活化了。这类教学智慧往往表现为课堂教学中的生成。
四、教学实践智慧的培养途径
对教学实践智慧内涵、基本特性、类型以及生成背景的解读成为我们探索培养途径、建构培养模式不容置疑的依据。现代教师培养必须另辟蹊径才能有效关注教师实践智慧养成。
1.关注教学的人文性,走向行动研究、校本研究、教学叙事研究。教学的二重性(科学性和人文性)说明以往只重视教学科学性和教学规律的培训模式是偏颇的。而目前的教师培训中所谓的行动研究、校本研究、撰写教育故事等都是加强教师对教学人文性方面的理解和体验。顾泠沅博士认为:“现代教师培训应当继续开发在行动中学习的思路,采用‘基本课程+案例比较+实践反思’的模式,这才是造就有经验教师和专家教师的必由之路。已往的教师培训,以原理知识为主要内容,忽视了案例与策略的知识,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偏重教学原理(原则、观念)难免空泛,强调教学经验(技能、技巧)易致盲目,而专业引领下的教学案例探讨恰好可以弥补这两者的缺失。”
近年来,我们在这一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1)骨干教师培训采用“问题切入法”和“一课多上”培训模式。每次培训均教师自己带来的“问题案例”切入,在典型案例分析中诊断问题,在学研结合中领悟,在互动交流中提升,共同研究探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再一次运用教学实践,在实践中改进和提高,真正做到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共同备课探讨出来的教学设计又由不同的教师来上,每次上课培训者和其他教师都到场观摩,课后上课者、听课者以说课、评课的形式对课例进行探讨,同时也体悟不同教师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智慧。
(2)校本课研提倡采用“课例研究”。一线教师每天都会产生许多鲜活的、生动的课例,以一线教师在新课改中产生的课例为抓手,记录课例,共同研究课例,反思课例。同一教研组定期进行“沙龙式探究”。本着培训重点下移、阵地前移、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指导思想,整合新课改培训与教研的资源,构建起“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片教学点——基层学校”的新课改三级培训与教研的网络和培训共同体。培训者也参与到校本课例研训活动中去,新问题的生成和解决过程成为课堂教学实践者和研究者共同成长的过程。
(3)注重教学反思,提倡写教学反思日志。反思是生成教学智慧的不竭源泉,这已成为共识。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提升教学水平,使教师专业生活富有思想和智慧。在课改中我们提倡全县中小学教师写作教学反思日志,定期检查,期末总结交流反思心得。教学反思日志是一种对教师自己的思想变化和行为变化的记录,写作的过程就是教师记录和澄清自己思路的过程。在反思中分析、认识、改变自己,最终超越自己。
(4)撰写教育故事,提倡叙事研究。为充分挖掘丰富生动的课程资源,促使每一位教师反思自己教育行为,并用发生在老师身边生动活泼的具体教育故事激励广大教师,促进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组织“教育故事撰写”评比活动,要求教师选择教育生涯中真实的、典型的、有深刻感受的故事,用叙事的形式表现出来。评比活动结束后,将优秀文章结集成册,用于内部交流学习。
2.重视教师的实践缄默性知识的养成。英国思想家波兰尼在研究科学知识及其性质的过程中提出了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缄默知识是一种不能系统表述的知识,它是教师整个教育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智慧表现的基础。教师必须认识到这种知识在自己教学实践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即在教学缄默知识的积累中蕴藏教学智慧,在教学智慧的表现中积累缄默知识。新课程中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专家引领、同伴合作、自我反思相结合;需要新课程通识培训、专业培训、课堂教学实践培训相结合,多管齐下以激活教师的实践性智慧。
3.提倡教师树立研究型教师、专业型教师的职业理想。教师要想成为研究型教师,他必然会自觉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而且自觉成为自己教学生活的反思者和教学经验的总结者。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教学智慧就自然而然地在教师的教学生活中孕育,并主动积极地创新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专业生活的质量也必然得到质的提升。
4.营造人文教育管理环境,催生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学思维与教育情感相互作用的结果。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培养和教学行为的创新均需要民主和谐的教学管理。建立教学管理的人文机制,营造和谐民主的校园文化氛围,赋予教师自主权,给予温暖的人文关怀,以激发教师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只有在这样的教育环境氛围里,教师的教学智慧才能发挥至极致,达到“景物一体”之境界。
第四篇:浅谈新课标背景下关于教师培训工作的几点看法
浅谈新课标背景下关于教师培训工作的几点看法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新课标背景下的教师培训工作必须体现“以教师发展为本”的理念,以教师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发展为根本。笔者认为教师的培训工作应该改变传统的培训观念和方式,变灌入式培训为开放式培训;变理论指导实践性说教为由实践分析看理论支持的必要性,使教师在深切的感悟体验中主动接受培训学习;变我讲你听、我写你记的培训做法为我启你思、你谈我析、互动探究的新方法,使教师在思维的自由碰撞中实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和提升。
一、充分发挥师资培训的引领与支持作用
新课标的顺利实施,首先需要教师培训工作的支持及引领。教师培训应紧贴教师的教学实践,准确把握教学思想提升和教学方式转变中较普遍的困惑点或“症结点”,这样才会构建出服务教师、服务教学、互动提高和发展的培训模式。教师培训工作应灵活处理好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结合新课程标准及新教材,进行教学观念再转变、再提升的集中式培训;二是结合教师的教学实际,进行实践与理论发展的动态式培训。
二、以教师发展为本,探索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
1.理论提升与实践发展相结合新课标背景下的教师培训工作,应始终以教师教学实践的创新发展为主线,以一线教师的真实教学生活为背景,将教师在理论和实践上所遇到的具体困惑及其真情实感,有机地融入培训的内容和过程之中。首先,授课教师必须改变过去那种闭门“搞学问”的做法,必须深入到课堂,收集、整理和提炼出生动的培训素材等;其次,在新课程教学理论和实践等方面,还必须自觉培养和提高整合、切换等综合性统领能力。
2.专题讲座与分组研讨相结合专题讲座应注重两个“提高”:一是新理念的丰富和发展,亟待教师教学实践观念和能力的提高;二是教学实践的纵深发展需要教师教学理论素养的不断完善和提高。在培训专题展开的过程中,应给参训教师留有一定消化、巩固或内化的时空,围绕某一代表性问题,让参训教师分组讨论和交流后,再由授课教师做出归纳性提炼和升华。
3.跟随专家到学校听、评骨干教师的课与自我教学反思性提炼相结合(1)请教育专家,带领参训教师听、评骨干教师的课堂教学,让参训教师既在理论指导和实践运用上共同提高,又在掌握听、评课基本要领的同时,为其今后不断学习和借鉴他人教学实践奠定良好基础。
(2)依据听、评课的基本过程及真情实感,指导参训教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撰写反思性培训心得或文章,使参训教师教学的综合素养及能力得以深化和提高。这不仅抓住了参训教师有感想可发、有东西可写的心理,而且也是帮助其向学者专家型教师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三、建立和完善教师培训机制
1.不断提高培训教师的整体素质。注重提升培训教师对新课程标准或理念的系统性理解、掌握和运用的基本能力。鼓励培训教师通过各种渠道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质和水平。
2.建立和完善听课、评课等制度。培训教师不仅要经常性地听、评课,而且还要定期上示范课、探究课等,搞好新课程教学的实践和发展性研究。
3.聘请有关专家或学者进行指导和引领。专家学者对培训教师不同形式的培训或引领,既能使其掌握较深广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能使培训工作真正体现出一定的可操作性、创新性和发展性,进而较好地满足一线教师的基本需求。
4.加强领导,建立“三级”立体化管理机制。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是做好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条件;建立以培训单位为中心的县(市)、乡(镇)和学校“三级”立体化管理机制,是齐抓共管、互动共促,真正将培训服务职责落实到位的可靠保障。这一机制的运行,即使参训教师真切地体验到了“新课程的实施,教师是关键”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又使教师培训工作走上了关注教师、服务教师、促进教师成长与发展的新型的互动共建式平台。
第五篇:论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
论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
南漳县龙门中学
罗建莉
摘要: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了教育理念、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很大的变化。教师是教育之本,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赋予了中学英语教师新的角色。英语教师的素质水平是英语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的关键。提高广大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以及教学管理的艺术水平,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新型的高素质专业化的英语教师队伍迫在眉睫。
关键词:新课改;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培养
一、引言
英语课程标准从英语教学的任务理念、目标、实施策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对英语课程进行了重大的改革,是“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现代英语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英语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实现都离不开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一线教师作为教学的实施者,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提升,都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英语教师要学习新的教学理念,采用新的教学方法,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成为新课改下高素质的中学英语教师。
二、英语课程改革的背景
知识经济的到来和信息时代的发展大大地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人们对外语教学的意义和价值也有了新的认识。英语课程改革以“三个面向”为指导,以素质教育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的,在教学观念、课程目标与内容、策略、手段、评价等方面都进行了重大改革和创新。实现历史性课程改革的目标,除了转变观念、改革教法之外,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基本保障,也是每一位英语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新挑战。
三、高专业素质英语教师的培养目标定位
(一)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
必须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如语音语调正确,词法、句法、章法规范,听、说、读、写、译技能熟练等,具有较强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才能胜任以后的教学任务。
(二)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即从事教师职业的基础知识,要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不仅要通过学习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新课程与学生发展、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程与教师角色的转变、新课程与评价的改革等来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还要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如学习钻研涉及教育的各门课程及 现代 信息技术等。
(三)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和教学技能
现代的英语教学对教师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课堂组织能力、表达能力、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学生必需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提出见解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才能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完善,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朝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朝一个研究型教师的方向发展
五、高素质中学英语教师成长的途径
(一)更新教育理念,改革课程设置
树立新的外语教学观念,用适用的外语教学理论指导外语教学。基础教育的英语教学改革首先是英语教学观念的改革,使教师在校教学期间就要树立正确的外语教学观念和外语教学指导思想,培养教师热爱外语教育事业的情感,掌握先进的外语教学理论和正确的学习策略。
其次针对培养高专业素质英语教师所开设的课程应该能够适应社会和基础教育的 发展 趋势和新的挑战。根据教育部规定的英语专业主干课程设置,目前一些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教学计划开设的课程有些陈旧,已不能适应社会的 经济 发展和基础教育英语教学改革的趋势,为此,应重新修订教学计划,砍掉或减少那些实用性小的课程,增设增加实用性强的课程。如增加口语和 听力 课的课时,增设商务英语、计算 机英语、多媒体应用及课件制作和英语教学技能课,这可以增加教师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和英语教学能力。
(二)深化和拓宽英语专业知识
高专业素质英语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因此要重视对英语教师语言知识和听、说、读、写、译及语言感知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英语课程标准和现行的教材及大纲都要求教师主要用英语进行课堂教学,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也要求课堂教学要情景化、交际化,使学生在情景对话角色表演中掌握相关的教学知识内容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还应对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有丰富的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英语国家及西方社会的文化背景知识、风土人情、社交礼仪,打破文化障碍,使之能够把正确的语言形式得体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交际活动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加强对中学英语教师专业能力的培训工作
培训的内容和方式应该是系统的,岗前与岗位培训相结合。利用寒暑假对英语教师进行短期培训,内容包括新课改,中学英语课程、教材,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现代教育技术等。请英语教学骨干教师来给大家授课,帮助中学英语教师提高业务素质。特别注重对教师专业技能的培训,如英语口语训练;要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中学的英语教材,帮助教师掌握必要的英语学习策略和必要的英语方面的文体常识;使现有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更好地与教师课程实施相衔接。把新课改的理论知识用于指导实践,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真正发挥出促进中学英语教师自身及整体发展的作用。(四)通过互帮互学来促进新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学校可以安排教学能力高、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教师与新教师在教学上一对一地交流和总结,结成“以老带新,手拉手帮扶对子”,发挥骨干教师传、帮、带作用,指导老师制订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新教师跟踪学习辅导教师的课,辅导老师跟踪听评、指导新教师的课;新教师尽快熟悉教材教法,学会先进的教育教学技能技巧,构建新老教师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桥梁。“老带新”活动并不全是师父带徒弟,更多的是一种相互合作的关系。新老教师互相启发、补充,实现思维的碰撞,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教师专业技能的获得与提高。
(五)改变对教师的评价机制
改变过去把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唯一标准,并且将其与教师的奖惩挂钩的做法。传统的评价体系是单纯地以分数高低来评判学生素质和能力,相应地以学生的学业成绩来评判教师的教学效果。需要切实改变这种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体系,实施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鼓励、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以教师的工作业绩为依据的评价指标,为教师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不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唯一评价标准,注重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过程进行评价,重视教师的个体差异,关注师生的共同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兴趣和教学热情,谋求教师的发展,促使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
五、结语
著名的教育家叶澜说:“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较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6]新课改为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契机,同时也是一种挑战。各个学校及教育部门要完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健全教师管理制度,改善教师地位待遇,提高教师素质,贯彻“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努力为广大教师创造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提高教师教学管理的艺术水平,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以确保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目标如期实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赵生飞,耿峰.新课程背景下师范毕业生如何从事教学与科研[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2.[4]转引自王振宾.新课改系更加凸显一切为了学生的教学理念.[5]转引自王春燕.课后反思型说课: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平台[J].学前教育研究,2000.5.[6]叶澜主编.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