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品社心理学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我今年承担三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课的教育教学工作,在不到一年的教学中,我边探索边学习,在教学工作中累计经验。我是从《品德与生活》过度到《品德与社会》学科的。相对于品生,品社学科的内容更丰富,也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更加密切了。品社课程就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比如教材中的“安全生活每一天”就是教授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如何避险和应对紧急情况,而“公共生活讲道德”就是注重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和道德形成。
为了更好地教授学生这些知识,我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以及实际学情,扎扎实实抓教学,认认真真做工作。在工作中只有不断反思、总结才能有助于今后的教学工作的提高。三年级的孩子更适合体验式的学习。在活动中去感受,去领悟。在《伸出温暖的手》这一课中,要让学生去关爱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特别是残疾人。孩子们在以往的教育中都知道要帮助他人,知道这样做是正确的行为,但不能真正从内心理解这些残疾人生活上的困苦。所以我在课上开展了一个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残疾人在生活学习中会遇到哪些困难,感受他们身体和心里上的痛苦,并通过一些残疾人意志坚强的榜样,使学生从心底尊重残疾人,从而愿意自发地帮助残疾人。教学中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课程标准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有效的教学途径,才能提高教学效率。教学中把《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准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三年级的《品德与社会》,教学目标是初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教育学生遵守纪律,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保护环境,爱惜资源;使学生初步了解了一些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社会常识;掌握了一些自己生活中需要的基本知识和自救技能。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我留意掌握儿童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帮助儿童展开活动。
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中我留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在课堂上,关注言行不良表现的学生,及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力量帮助他们熟悉错误,熟悉错误造成的严峻后果,从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时留意培养他们养成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总之,通过一学年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我和学生共同进步。在教学上,我自己也觉得我的课堂教学更加成熟了,只有我不断地探索研究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成长。今后我还要继续学习《教育心理学》之类的课程,进一步理论联系教材及教学工作实践,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
熊志楠
11042343
马驹桥镇中心小学
第二篇:品社反思
品生、品社听课体会
我参加了环翠区小学品生(社)优质课评选暨教师培训活动,观摩了几节课,使我原本对品社一片茫然的课堂教学,打开了明亮的窗户。品生、品社教材图多字少,但是每位讲课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都很充分,他们都能从一个很小的切入口把课堂内容充实起来。《中华饮食文化》让学生经历从古到今饮食文化的历程,了解各地的民间小吃和饮食习俗,将传统的饮食文化用丰富、精美来概括,同时培养了礼仪文化,达到了饮食文化传播情感的作用。在《汉字的创造与发展》中,学生搜集课上所需要的材料,将汉字的演变过程通过视频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将原本枯燥的汉字激活,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亲身体验古人用结绳、画图、刻木等方法记事的不便,感受现代汉字应用、交流之便利,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汉字,学好汉字的情感。《灾害中的救助》则强调自救知识的积累,老师灵活的运用各种手段,例如,现场模拟表演、亲身体验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灾害中的“安全躲、有序撤、意志坚”等常识,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了起来,也在活动中学到了自救、自护知识。在听课的过程中随着学生的参与活动,自己也亲临其境得到了深刻的体验。
一次简短的听课,一堂看似简单的品生、品社课,却隐藏着诸多的思想和知识,一天的听课让我对思品课有了全新的认识,在今后的品社课中我会力求在平实的基础上让课堂活跃丰富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中吸收更多的知识,积累更多的生活经验,使每一个孩子都能收获到更多,取得更大进步。
一、盲目奉行“拿来主义”,课堂教学死搬硬套
二、刻意追求“师生民主”,主体主导主次不分
1、课堂上教师以问代讲,“双向交流”太多太滥。
2, 课堂上教师主导作用不突出.3、片面理解“合作学习”,形式多于内容。
第三篇:品社计划
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孙梦夏
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我们送走了上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迎来了新的学期。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成功与失败并存,感悟与困惑共在,辛酸与快乐同享。面对基础教育改革的热潮,我深刻地意识到自己需要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育观,积极投身到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体系。为使本学期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更有成效,特制定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在本学期的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以邓小平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积极投身品德与社会课程改革,全面深化素质教育,以更新观念为前提,以提高整体素质为核心,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重点,加强教育教学研究,不断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新问题,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质量。同时,我将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主要契机,以提高自己的师德水平、教育教学效率为主要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各项任务,通过外出请教、自主钻研、集体学习等方式,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学情分析
本班有学生72人,经过四年的小学生活,绝大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爱学习,有上进心。同时,五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良好的行为习惯。随着学生的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迫切需要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因为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学习这一门课程,能积极投入到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三、教材分析
(一)教材基本结构
本册教材采用单元编排、主题统整的方式来构建教材体系,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本册教育内容由方便面的来历、天涯若比邻、科技改变生活等三个单元构成。单元主题下设节次主题,每个节次主题都产生一个引导学生学习、探究的话题,节次主题又生成多个小话题,也就是课时活动主题。
(二)教材特点
本册教材是在前几册教材的基础上编写的,教材的结构及思路有一定的继承性,体现了整套教材的延续性,同时又有发展变化。本册教材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教育性。品德与社会课程担负着道德人格培养的任务。在本册教材中,主要进行以下方面内容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农民、勤俭节约的情感
态度,认识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向学生呈现他们生活中的各种信息传媒,让他们从这种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去理解体验,引导学生逐步建构起健康开放的人格;通过科学技术的启蒙,对学生进行认识世界的价值观教育,引发学生对世界大家庭的认同感、归属感等等。
2、综合性。本册教材几乎涵盖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所有这些内容都是通过“个人——人与人——人与社会”这条主线来串联的,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线索。
3、参与性。为了使学生能真正体味到教材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就需要为学生提供自己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本册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案例,让学生参与,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社会场景中,通过学生与家庭、学生与学校、学生与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以及对这些事例的认识与实践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4、直观性。本册教材呈现的是一页页文字与画面有机融合的版面,力图通过各种精选的图画、照片、示意图、地图和表格等,来最大程度地阐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图。例如第二单元《多彩的现代传媒》,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文字的基础上,安排了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已不再仅仅是一些图画,还有示意图和大量的照片,通过这些插图,不仅增加了历史审美感和历史直观性,也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单元的内容,从而达到品德与社会课程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
(三)课程理念
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品德与社会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2、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
3、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同时,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四)教学目标
1、认识生活中的主要农作物,知道它们是怎样种出来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农民付出了怎样的劳动,了解农业生产与人民生活的密切关系。
2、知道农业是衣食之源,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农业。
3、知道粮食来之不易,应该爱惜粮食。
4、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通过多种方式探究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5、尊重农民,体验他们付出的辛苦劳动与智慧,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6、了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初步懂得通信礼仪和法规。
7、懂得利用现代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知识。
8、了解世界科技的发展。
9、了解科学技术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
10、知道科学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
四、教学策略
现在的品德与社会课程已不是显性的道德说教,而是采用隐性的、渗透的方式实施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一些具有活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感觉去进行体验。我在教学中将会积极采用对话性、活动化、体验性、开放性和价值渗透性的教学策略。
1、对话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要借助教师的引领,开展学生与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元、多维式对话。因此,我会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大胆质疑,掀起对话波澜。对话能否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关键取决于教师的反馈信息是否及时、得当且具有较高质量。反馈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注重激励性;既要洋溢着活力,又要对师生互动有所推进,并添加进新的意义。教师的反馈越精彩,就越能对学生起引领作用,我要从关注学生生命的高度提高对话的质量。
2、活动化教学策略。
教学时,我不会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机械地去学习、掌握有关科学知识、生活技能、道德观点和社会常识,而是充分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尊重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在引导学生全员、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参与、亲历活动,包括外化显形的具体操作型活动和内涵隐形的心智型活动。让全班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不让一个学生被排斥或游离于活动之外。引导学生不仅要用身体去经历,而且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耳朵听听、用眼睛看看、用手摸摸、用鼻子闻闻、用脑子想想,以强化学生对外部世界的多种感受。
3、体验性教学策略。
在传统教材中,编者对教与学都进行了预设。这种预设的意义或结论,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变更性。要求学生无一例外地去认同、去掌握,由此导致教学步入硬性灌输和“齐步走”、“一锅煮”的误区。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课程具有开放性,我在教学中将主要引导学生去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去感受、体验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我的关系,从而建构和生成课程的精彩。
4、开放性教学策略。
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材不是不可变更的静态文本,而是包含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素材,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发、利用本地区、本校以及家庭和学生本人的资源,提供了范例和空间。教师要想借助教材成功地引领教学,就要从传统的传授教材的角色转变为教材使用中的决策者和创造者。我将会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重组,使教学呈现出动态的、富有弹性的流程。
五、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 10——12课时 第二单元 11——13课时 第三单元 10——12课时 合计 31——37课时
六、业务学习
1、通过对《教师法》《义务教育法》《山东省教育厅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试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等的学习,用自检、自查的方式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
2、积极研究教法、学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
3、积极进行基本功的训练,提高基本功的水平。
七、课题研究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评价是现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难点,本学期,我将在这一方面付出自己的努力,不论环境如何,不论结果如何,都要按部就班地进行相关研究,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在新学期开学之际,在素质教育响彻齐鲁大地之际,我要努力通过扎实紧凑的工作提升自我的各项基本技能和教育教学水平,以实现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第四篇:四年级品社
望果节 西藏人民一年一度预祝丰收的民族传统节日。庆祝活动从八月一日起举行,为期不等,庆祝活动内容有赛马、演藏戏、歌舞、物资交流等。达玛节 藏族传统节日,每逢六月十四日左右举行赛马、赛牛和骑射。赶秋 苗族传统节日,每逢农历立秋之日,庆贺一年来五谷丰登。
苗族新年 苗族的新年,在农历十月的第一个丑日,苗语叫“冷酿廖”。
四月八(1)贵阳市附近各县苗族重要节日之一。传说这个节日起源于明代。每逢农历四月初八,苗族青年着盛装,群集贵阳市喷水池旁,纵情歌唱、凭吊、追念历史传说中民族英雄亚努。解放后,成为各族人民友好团结的聚会。(2)布依族的节日之一。各地称呼不一,有“牛王节”、“牧童节”或“开秧节”。这一天,人和牛都吃“牛王粑”或糯米饭,并都休息一天,表示对耕牛的慰劳。
庆年节 每年农历十月,是彝族人民的年节。彝族人民在年节中,饮酒、歌唱、互相拜年,祝贺这个节日。
火把节 彝族、白族等的最大节日,广泛流行于云南及四川部分地区。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起一至三天的晚间,男女老幼点燃火把,察看田苗,并饮酒欢聚,尽情歌舞(亦称星回节)。
歌墟(哥婆节)是壮族人民盛大的歌舞节日。一般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三月初三、四月初八、五月十二日举行。
过端 水族盛大节日。水语叫“借端”,意为过年。水历以农历九月为岁首,在农历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每逢“亥”日,各地按习惯顺序先后举行,互相来往庆祝。1959年三都水族自治县水族人民把节日定在农历九月的同一个亥日,并举行传统的赛马及群众性的文娱活动。
开斋节(德尔节、肉孜节)是宗教节日。即伊斯兰教封斋月满后开斋的日子。回族又称过小年。每年九月(伊斯兰教历,下同)戒斋(即封斋),十月初开斋。凡是戒斋的人,每天从黎明到日落,戒除一切饮食,期满二十日,寻看新月,见月即行开斋(如不见月则封满三十日),次日为开斋日,恢复正常饮食。新疆各族穆斯林称开斋节为肉孜节。
圣纪节 在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回族、维吾尔族都叫纪节。是纪念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的,他的诞生和逝世均在回历的三月。
达努节 又叫“浪提球”。在农历五月二十九举行,是瑶族人民最大的节日。意思是庆祝胜利和丰收。
三月街 也叫“观音市”。白族地区的重大市集和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云南和邻省各族人民汇集大理(地名),交流物资,举行赛马、射箭、歌舞等活动。解放后,成为各族人民社会主义的经济、文化艺术交流和民族团结庆贺的集会。
哈尼族新年 哈尼族新年有二:一为六月,一为十月。六月的新年也叫祭秋房或祭田节。
傣历新年 傣族度新年是在傣历六月,相当于农历三月的清明节前后。傣历在过年时,由于有一次盛大的活动—泼水,所以也叫“泼水节”。
三月三 是海南黎族中关孚系黎胞的传统节日。每逢阴历三月初三这一天,黎族人民举行盛会,预祝“山兰”(山地旱稻),狩猎丰收。这一天,又是青年男女寻找自己情侣的欢乐日子。
古尔邦(库尔班)节 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回、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塔塔尔、塔吉克、柯尔克孜、撒拉、东乡、保安10个民族的宗教节日。每年从开斋节那日起,后推70天,即为“古尔邦”节。回族幽称过大年。维吾尔族和哈萨
克族也都把“古尔邦”节作为他们的新年。不过,维吾尔族不称“古尔邦”节,而叫“库尔班”。
山东莱西的一个习俗:他们那谁搬新房,大家就到新房吃饭,一定得送主人什么锅啊,瓢啊之类的厨具作为恭喜礼物
济南“温锅”的习俗
济南搬家习俗、济南搬家有什么讲究?
一: “六组物品”先入宅 搬家前要先准备下列六类日常生活之必须品:
1.米:用米桶装八分满的米.米桶裏放一个红包,内藏纸币,茶叶及九个铜钱(或5角硬币).2.水:用水桶装七分满的水(水要从“旧居”处取).3.碗筷:为家中每人准备一套新碗筷,“双数”为吉.4.畚箕,扫帚一对,上面绑红布.5.为家中每人准备一套新的内衣裤,枕头及床单.6.火炉,煤气灶、锅及风扇.搬家时将上述六类日常用品於择定的吉时先搬进新居的厨房,然後其他物品才可搬进新宅.北京人的习俗,搬家时首先要放炮,按老人的说法是“新房头上三只鬼,放炮可以驱恶鬼”,这种迷信的说法,早已不被年轻人接受,但进入 新居,对于年轻人来说,毕竟是件令人兴奋的事情,放放炮制造一点声响,图 的是个热闹。可是北京已经明令禁止燃放鞭炮,因此,在搬家时一般采用折衷 的手段,买它数十个气球,分布于每一间屋子,然后和家人到处乱踩,乒乒乓 乓煞是热闹。上海人的风俗理论是,建造楼房要挖坑刨地,占据了土地公公的地盘,害得土地公公无家可归,他老人家会生气的。因此,搬新居时在房间的每个角落烧香,让他老人家享受到人们的香火供奉,便可以另觅新居了。当香火散去,将香灰扫去,拿出若干苹果,在燃香的地方摆上苹果,代表着平平安安的意思„„
山西人的一般做法,搬家时取一盆水,放在房屋的东南角,再口中念念有词曰:紫气东来,钱财南来,老天助我,多多发财。
少数民族搬新居习俗:
哈尼族的婚恋习俗丰富多彩,俭朴有趣。不同的支系和地域有不同风俗。-------“躲婚”。红河南岸的部份哈尼族,姑娘出嫁过门的那天晚上,无论是两相情愿定终生,还是父母包办的婚姻。在新郎和接亲队伍来到之前,要跑到邻居家中躲起来。晚上9点种左右,要派出一批伙子去找新娘。找到之后将其
拉回家中,由妇女们帮其梳妆打扮,然后请到婚宴上与新郎坐在一起。按俗定规距互换酒杯和饭碗,满族的婚礼习俗:
提起满族的婚俗,得从一段满族的神话故事讲起:长白圣母佛库仑,有一天在天池沐浴,见到一只嘴噙朱果的五彩灵鸟飞来,她上前去抱,不料朱果洽巧落入她的口中,因此怀揣有孕,生下始祖布库里雍顺。
这是母系氏族社会的真实写照,也说明满族的婚俗是从群婚制、对偶婚制、最后发展到一夫一妻制的。
满族入主中原以后,婚俗受到汉族的影响,禁止了早婚,取缔了收继婚,婚姻仪式也渗入了汉族婚俗的许多成分,但直到清末民初,满族的婚嫁依然保持着很多固有的传统风俗。下面我们不妨作一简介。
先说订婚。据《柳边纪略》载:
“婚姻择门第相当者,先求年老为媒。将允,则男之母径至女家视其女,与之簪珥、布帛。女家无他辞,男之父乃率其子至女之姻亲家叩头……”。
从这一段记载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满族订婚要经历说媒、相看、“换盅”这样三步曲:
说媒,这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男女双方家长早已有了好感,有意订下儿女亲事,男方就主动托人去说媒。
另一种是双方并不熟悉,全由媒人在中间撮合。媒人到女方去说亲,一般要去三次,每次一瓶酒,故俗语有云:
“成不成,三瓶酒。”
还说:
“媒人是杆秤,全靠两头硬。”
相看(也叫相亲),是男方到女家相看媳妇。相看的内容,无非是门风、财富、才干、美丑、健康这五个方面。
“换盅”,即男家到女家送订亲彩礼。到了女家,礼品要置放在西墙祖宗板下的香案上,然后两亲家翁并跪,酌酒互相醮祭,故称之谓“换盅”。“换盅”之后,两家就算正式订亲。
再说娶亲。满族人规矩大,结婚的说道比较多,从问娶、亲迎到完婚,十分复杂:
“问娶”又叫“问日子”,由男方择定吉日,置备酒淆至女家与其商量,如女方同意,再由媒人陪同男方送去布匹、首饰及肉、酒到女家,俗称“下大茶”。到了迎娶的前一天,女方则要把陪送的嫁妆送到男家,俗称:“过箱柜”。
娶亲一般要热闹三天:头一天叫“响棚”,第二天是“亮轿”,第三天才成亲。娶亲时的穿戴:新郎是头戴缨帽,身着箭衣,腰扎达荷带,披红带花;新娘是身穿拉草衣,头梳大卷式,上蒙红盖头。迎亲时去的人是单数,回来是双数。喜车必须在清晨赶回男家门口,在门口要停一会儿,俗称“练性”。待到新娘下轿时,新郎要朝轿门帘轻轻射三箭,这是古代满族掠夺婚姻的遗风。新娘下轿,要红毡铺地,脚踏红毡走到天地桌前。拜完天地,再用红毡将一对新人引入洞房。新郎在前,到门坎时,新郎用箭杆(后来改为手或秤杆)挑下新娘头上的红盖头。新
郎新娘进新房时,亲友们要向他们身上抛撒五谷杂粮,取人寿年丰之意。进了洞房以后,新郎新郎就开始对坐,俗称“坐福”。
满族还有闹洞房的习俗,参加婚礼的亲友们一起高唱喜歌“拉空齐”,其大体意思是:美丽的姑娘结婚了,祝愿你们白头到老,生活美满幸福。新人在洞房内要喝“交杯酒”,吃喜面,尝子孙饽饽。围观的亲友还要有人用一语双关的话向新娘发问:“生不生?”,然后由迎亲婆代答:“生”,其意是早生贵子。
翌日清晨,新娘要拜公婆、叔伯,敬烟问安,谓之“分大小”;婚后三天或七天,新娘得回娘家,俗称“回门”。
第五篇:品社反思
小学品社课教学反思
年丰中心校 蒋丽华
本学期我所执教的是一年级至六年级的品社课和品生课。六个年组的教学任务,对我来说纷繁复杂、体裁多样的课本,使我牢牢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透过现象抓住课文的本质,提纲挈领、抓住要害、明确目标。众所周知,新课程要求的三位一体目标分为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在教学过程中我清楚看到:一切刚刚开始,今后的路还很长,现在的教师难当了。我们不能盲目乐观,盲目追求老师与学生的表面平等,我们的教改任务还很艰巨,任重而道远。新的教学改革让我教育教学观念彻底改变。要想教好学生我认为就要做到:
首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深刻领会涵义要求,用先进的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
二、是应当认真研读教材,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研究课本中黑体字、图画、故事、补白、问题的用意,融会贯通;
三、是应当认真备课,集体备课,个人优化,发挥合作的力量,集思广益,博采众长,预设教学实践中可能生成的各种问题;
四、是应当旁征博引,广泛查阅有关教材资料,积极汲取以往有益的教学经验和教训,把课备精、备细、备透、备实、备深;
五、是应当综合运用故事、笑话、时事、歌曲、图画等多种形式适时导入新课,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合乎学生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全身心投入学习之中。
针对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结合儿童的心理需求,以案例导入新课的方式居多,让学生听故事想结局、听故事想题目,可以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效果较好。
我们选用的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思想品德教材,故事精彩、案例丰富,不时点缀发人深省的格言警句,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
面对纷繁复杂、体裁多样的课本,牢牢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透过现象抓住课文的本质,提纲挈领、抓住要害、明确目标。众所周知,新课程要求的三位一体目标分为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因此,教师应从形象生动的课文中提炼其精要和实质,确定每节课的三位一体目标。教师应把抽象、概括的教学目标描述语言具体化、明确化、清晰化,简洁、具体、最好概括为“„„是„„”、“为什么„„”、“我们学习„„,将会„„”。教师应把教学目标具体为问题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预习,围绕问题进行思考,围绕问题进行训练,围绕问题进行复习作业,如此,由形象具体到抽象概括,由表层了解到深入思考,再到掌握应用,问题解决了,目标也就随之水到渠成,顺利实现了。
我希望通过我浅显的理解和实践,能够使学生更快乐的学习品社这门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