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年铜山区单集镇妇联工作总结
凝心聚力 共建和谐 谱写妇女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单集镇妇联2011年工作总结
2011年以来,我镇妇女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勇于创先争优,在区妇联、镇党委、政府的正确指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倾听广大妇女群众心声,广纳妇女群众意见,广集妇女群众才智,进一步动员和引导广大妇女群众,以实际行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取得优良成绩,现将2011年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统筹协调妇女综合素质发展,引领妇女继续发挥“半边天”作用
为充分发挥和调动妇女的积极性,我镇领导高度重视妇女作用,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和极大的热情,指导安排妇联工作,提高女性自身素质。
(一)积极带领妇女投身促进到经济转型升级的主战场,配合区妇联和信用社推动妇女小额贷款工作,通过多种途径宣传妇女小额贷款,耐心解答妇女的咨询,鼓励妇女自主创业;
(二)开展农村妇女劳动力培训工作
为促进妇女创业、就业,提高经济收入,我镇组织了一系列培训。其中包括:
1、单集镇雅润计算机培训中心对我镇321名妇女进行
了面点、面点加工、电焊、计算机操作以及设施蔬菜种植方面的培训,提高了妇女同志的就业技能,拓宽就业渠道;由劳动服务所牵头,首先在镇成人教育中心校建立了劳务输出培训基地,后又与本镇民营裁剪学校老板李佳采合作,举办各类劳务输出简易培训班,聘请有教学经验的老师前来授课传艺。我镇路东村女青年李会经劳服所组织培训后输出到上海服装厂打工,由于技术熟练,工作勤快,头脑灵活,工作不到一年便被厂房提升为车间管理小组长,与她同时进场的我镇其他17名打工妹,工作也获得了厂房的赞许,月工资由当初的1800元平均涨到了2500多元。
2、贺庄村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对党员群众进行设施农业方面的知识培训,共计培训860余人次。我镇就业机会非常少,妇女就业更是困难重重,借助远教平台,该村妇女利用土地流转契机,搞好高效设施菜种植,不仅方便照顾家庭,更为家庭经济收入增加很多,许多妇女都说“家门口挣钱比外出打工还多,这样的美差哪里找。”
3、卢庄村120多名妇女参加了中式面点培训,学业完成后,学员外出务工就业率达90%以上,有些学员在外地已成为小有名气的老板。下一步,卢庄村将继续完善技能培训工程,拓展专业培训技能范围,加大劳动力转移力度,让农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面点老师现场指导糕点的做法
二、加大政策法律宣传力度,切实保障妇女的合法权益。我镇妇联利用开会、培训等多种形式,带领妇女群众认真学习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时加强学习《妇女权益保障法》、《新婚姻法》等法律法规,全面提高妇女的维权意识。
今年3月中旬,我镇妇联和司法部门联合举办“普法宣讲团上街宣传”活动。我镇成立了普法讲师团,聘请有关单位的同志为讲师团的成员,定期上街入村宣传维权法律知识,引导广大群众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推动全民普法教育不断深入开展。
法律援助现场
单集镇群众踊跃学习法律知识
我镇妇联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妇女维权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完善妇女社会化维权工作机制,坚决扫除、依法严惩侵害妇女权益的违法行为和损害妇女身心健康的丑恶现象,真心实意为妇女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维护妇女权益,促进妇女发展。
三、发挥妇联优势,深入开展妇女儿童特色活动
(一)开展“双学双比”活动,帮助妇女群众增收致富。
镇妇联围绕党委、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根据广大妇女群众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素质教育培训,增强妇女创业的意识,引导广大妇女自主自主创业、艰苦创业、争创新业、勇创大业。
为了让妇联干部带动广大妇女群众走上致富之路,今年三月,单集镇妇联携手伊庄妇联联合举办了赴三堡、棠张等地观摩学习活动。此次活动由两镇的村妇代会主任和机关女干部参加,共同参观了三堡镇潘楼村。参观后,女干部感受颇深,纷纷表示回去后也要着手带领广大的妇女同志学习潘楼村的先进经验,积极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之中去。在观摩了棠张的“鸭苗基地”和“蔬菜大棚”后又被她们在种植和养
殖上新的理念和经验所吸引,“脱贫致富”的愿望更迫切了,她们决心以身作则,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四月,单集镇妇联、团委、劳服所等单位牵头组织将近百名妇女分别送到北京、上海、深圳、扬州等地的服装企业务工。我镇今年以来已向外地输出妇女劳动力1160余人。我镇妇联在镇党委、政府的带领下,首先引导广大妇女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制定了劳务输出工作措施,鼓励支持广大妇女闯市场挣大钱。与此同时,我镇还针对用工需求情况,开展养殖、种植、缝纫等培训班,提高了广大妇女的综合素质,为外出打工奠定了基础。单集村二组妇女单桂侠家里2个孩子都上大学,经济负担重,她通过参加镇里举办的外出打工学习班,提高了认识,掌握了技能,带领20多名妇女到山东、沛县等地承包养鸭项目,月收入2100余元。
(二)关爱贫困儿童、留守儿童。
1、实施“春蕾计划”,“春蕾计划”作为“妇”字号品牌,我镇妇联在资助方与贫困儿童之间架起了一座爱心桥梁,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为了能够让贫困家庭儿童继续学业,镇妇联向省儿基会争取6个资助名额,每年资助1000元,另外由镇妇联牵线,社会爱心人士数年如一日的资助我镇贫困学生。每学期,他们都会亲自把资助款及学习用品送到他们的手中,鼓励他们好好学习。
进行留守儿童、留守妇女调查,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为全镇50个留守儿童送去了书包、文具等学习用品,举办“同在蓝天下”捐助仪式。
2、资助特困孤儿
10月13日我镇在三楼会议室举行“省慈善总会、省儿基会资助特困孤儿”资金发放仪式,为6名贫困孤儿送温暖、送关怀,资助标准为每人每年1000元,用以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今年以来,我镇妇联牵头,多方筹集资金6.8多万元,共资助60多名特困学生圆了他们的求学梦。
“省慈善总会、省儿基会资助特困孤儿”捐助现场
(三)开展评选“妇女榜样”活动
1、开展“五好文明家庭”活动
开展“五好文明家庭”活动,广泛宣传,我镇1.3万户家庭踊跃参与。其中,闫庄村党支部书记周萍以其廉洁奉公、遵纪守法,崇尚科学、倡导文明,言传身教,以德育人的形象,两个孩子被教导的有礼、有节,家庭内男女平等,互相扶持,共同发展,尊老爱幼,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的口碑高票当选。
2、孝敬公婆的好儿媳
72岁的耿华英,家住单集镇詹湖村七组,作为妻子,她做到了贤良体贴;作为母亲,她做到了慈爱善良;作为儿媳,她做到了百事孝为先。十几年来她侍奉卧病在床公婆的感人事迹在村民中传为佳话。
(四)建设妇女儿童活动中心
我镇建立的农村书屋11个,吸引了广大群众在空闲时间前来看书、学习,不但充实了他们的业余活动,也增长了他们的知识。为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村文化水平,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我镇于10月初,建立三家“妇女儿童之家”。其中社区妇联工作室、创业就业服务站、家庭文化活动室、儿童快乐家园、妇女维权站齐全,并配备了电脑、电视、电话、桌椅,采购了1200多册妇女儿童图书,确保“妇女儿童之家”建设工作活动经费的正常使用,努力为社区妇女儿童营造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和谐发展的社会氛围 今年以来,我镇加大城镇建设力度,镇区道路两旁新建花坛、铺设彩砖,配置垃圾箱,大大提高我镇百姓的生活水平,改善百姓精神状态,每天晚上镇区圆盘道附近都有120多人在跳舞,另外,单集村还成立了一支腰鼓队,每天早上进行活动,大大丰富了广大妇女的业余生活。
建立巾帼志愿者队伍,其中包括机关干部,学校老师,医院医生、护士,大学生村官,大学生志愿者,法律工作者,并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四、基层妇联组织与干部队伍建设工作
(一)我镇注重培育高素质的妇联干部队伍,村妇代会、社区妇联组建率达到100% 通过对全镇基层妇联组织的女性干部进行摸底,通过座谈、走访等多种形式,充分了解其情况,配齐配好妇女干部,对表现优秀者进行表彰。
(二)对妇女进“村支两委”进行广泛宣传、动员 对那些具有妇联组织动员妇女的能力、代表和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能力、宣传教育妇女的能力、推动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的能力和妇联组织自身创新发展的能力、妇联干部服务大局的能力、服务妇女的能力、学习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协调的能力的妇女,积极动员其进村“两委”做妇女工作,举办基层优秀女性进村 “两委”培训班。
(三)进一步关注女大学生“村官”群体
通过“一建三助”(即建立到村(社区)任职女大学生联谊会,并定期开展活动,宣传表彰助势、创业发展助推、民主参与助力)为她们成长成才创造条件。
(四)配合组织部门做好发展女党员和培养推荐女干部工作,促进女性人才成长。对优秀女性人才库、女大学生村
官信息库,实行动态管理。
五、网络信息及报刊征订工作
(一)积极上报信息。
(二)完成县妇联下达的各种妇女报刊的征订任务。
单集镇妇女联合会 2011年10月20日
第二篇:铜山区德育经验交流情况情况
铜山区德育经验交流情况情况1、2006三堡中心中学召开徐州市德育课堂渗透现场会
我校徐红梅、尚芬侠上了展示课!
2、2010年9月三堡中学《关爱学生,营造温馨的家园——宿舍管理经验》在铜山区开学初德育干部会上交流。
3、2011年9月三堡中学《不辱使命,打造平安校园——学校安全管理经验》在铜山区开学初德育干部会上交流。
第三篇:2013年铜山区小学教学工作总结(模版)
铜山区2013下半年小学教学工作
总 结
2013下半年教研室本着“服务、务实、创新、高效”的工作原则,深入调研,强化指导,优化教学,深化改革,规范管理,打造品牌学校,实现了我区小学教学质量的新突破。
一、定向培训,实现学科培训的全覆盖
2013年11月,配合进修学校举行了省市合作项目铜山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提升“阅读教学品质”培训,做到“三结合”:理论讲座与案例评析相结合;专家高端引领与学员互动研讨相结合;观摩考察与反思提炼相结合。通过培训,激发参训教师从成熟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转变的欲望,开阔参训教师的视野,增强教育科研意识,提升了开展实验课题和专题研究的能力。
8月27日,成功地举办了为期四天的铜山区2013年暑期教师培训之“小学语文教师(书法)研修班”。通过培训提升了教师的书法技能,掌握了开展书法教育的方法和策略。此外,结合2011版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教研室与人事科、进修学校联手加大培训力度,创新培训方式,举行了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品社、音乐、体育、美术七个学科的培训。全区小学骨干教师2000余人参与了培训活动,促进了教师专业研修的深入开展,有效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此外,各单位也加大了新上岗教师和骨干教师培训的力度:
——大许镇小学新分配教师35人,临聘代课教师31人,加上去年新分配8人,年轻教师共75人,占全镇专任教师总数的34%。小学中心校从青年教师的职业观到专业提升及教学实践都进行了系统的培训与历练。
——伊庄镇重视全体教师的业务提升,他们为教师订阅报刊杂志近四十种,不定期地编印学习材料,并组织大家学习。这些措施都保证了教师能较快地了解最新的教育信息,对教学改革中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进行大胆思考与实践探索。
——郑集实小制订了《郑小教师成长联盟守则》,吸纳了20多位有个人发展目标的教师,帮助每位成员制订了合理的发展规划,使每位教师的成长具有更明确的目标和发展的动力。
二、深化课改,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为了加强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探寻“提升课堂品质”的课堂教学改革,落实有品味的教与学,教研室在各镇(校)优质课评选的基础上,于11月19日——28日组织举行区级小学教师优质课评选活动,小学参赛人数达360人。本次活动实现了预期的目的。在教学改革方面,下面一些学校也做得很有成效:
——大彭镇实施了“每周一课”常态课堂教研活动,促进教师“每一堂课都能讲清一条线索,理清一个框架,突出一个重点,化解一个难点,创造一个亮点。”全镇各小学首先从校干开始,开展人人上好一节研究课活动,变“给我干”为“跟我干”,“校干效应”浓化了学校的教学研究氛围。
——马坡镇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分别于10、12月份邀请教研员及部分名优特教师到该镇参加活动,对教师面对面指导,大大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
——房村镇在新庄小学分科举行了“房村镇小学新教师课堂教学竞赛活动”。来自全镇6所学校的22位临聘新教师在辅导老师的带领下,人人上了一节竞赛展示课,促进新教师在课堂上提升。
三、开展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各校继续把“读满腹文章,写一手好字”作为目标追求。始终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深入实施素质教育:
——三堡镇周庄小学把阅读作为学校的特色建设项目之一,并拟定了五年阅读教育计划,采取一系列措施,全面推动师生阅读。开放图书室、开辟读书角,提倡“早诵读”“午阅读”“晚亲子共读”的“三读”模式,定期做读书笔记展览等。
——何桥镇为抓实师生写字工程,组织全体校干、部分教师去张集实验小学观摩学习;特邀张集实验小学两位书法教师为全镇校干和语文教师上写字观摩课,刘军校长做开展写字教学动员报告,部署全镇写字教学开 展计划,提出了写字教学要求,拉开了写字教学帷幕;为全镇教师配备了粉笔字练习专用黑板;组织召开了小学写字现场推进会。
——徐庄镇以《阅读、写字考级方案》为指导,要求各校将写字、阅读作为校本课程,列入课表,写字课以配套《习字册》为教材,每天安排15分钟写字指导课,30分钟“智慧阅读课”,列入考核。
——单集镇坚持不懈地抓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准备上课的习惯;喜欢读书的习惯;专心听讲的习惯;认真书写的习惯;大声发言的习惯;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及时复习、整理知识的习惯。
——汉王镇学校、班级、学生个人都有读书计划,确立阅读内容。
一、二年级背诵儿歌、童谣、浅显的古诗,阅读简短童话、寓言故事;
三、四年级背诵古诗词,阅读童话、寓言、科普、人物故事等;
五、六年级背诵大段古诗、宋词美文,阅读整本书。
——利国镇举行了儿童习作大赛。利国实小的一名学生创作的校园小说系列得到《七彩语文》编辑的极大肯定,设立专栏进行连载。全镇把优秀学生习作进行了汇编,对提升学生习作兴趣及水平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
——刘集实小抓住写作特色不动摇,每个年级都有自己的特色主题,如低年级的看图写话,三年级的活动作文,四年级的素描作文,五六年级的话题作文、快速作文等开展得有声有色。王套小学的珠心算2013年又获得了四个第一和两个第二的佳绩。
——茅村镇组织了不同年段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如二到六年级的硬笔书法比赛;五年级美文诵读比赛;四年级的趣味数学竞赛;五年级英语百个单词默写竞赛,此外还举行了绘画、乐器大赛,“红歌会”等。这些活动均开展得扎扎实实,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张集镇积极开展写字研究活动。每天一节25分钟的写字课,节节有指导,课课有进步,周周有总结。此外,该镇学生的课外阅读也抓得有声有色。
——吕梁学校创建班刊:《川上新竹》、《小荷初绽》、《扬帆起航》、《滴水藏海》等多期,张贴在教室、学校走廊,每一期都吸引着小读者孜孜不倦的阅读、分享。
——启星学校重视写字教育,落实写字教学。每天的20分钟写字课常 抓不懈,该校把“写字教学”和“习惯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该校是《七彩语文写字》联盟学校。
四、视导检查,促进学校均衡发展
为落实我区小学教学工作意见、提高小学教学常规管理水平、努力实现学校均衡发展,教研室于10月15日—10月18日地全区47所保留小学进行了教学视导。通过此次教学视导检查,促进了教学管理干部抓教学的力度,缩小了村级小学与镇级实验小学的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差距,促进了全区小学教育的均衡发展。下面一些学校的做法也值得学习:
——黄集镇加强集体备课研究,通过集体备课、二次备课、教后修订等方式,确保每位教师备有实用价值的教案,进一步增强备课的实效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柳新镇通过开放周活动,对学校管理业务、所有教师业务以及教学现场进行一次全方位教学展示和评估,既评估学校又评估教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促进了全镇教学的全面提升。
——柳泉镇教学质量监控实行“五统一,三公开”:“五统一”,就是统一时间、统一试卷、统一带学籍卡、统一本年级(学科)监考、统一跨年级阅卷;“三公开”,就是公开参试人数、公开阅后试卷、公开查分。目前,考风正了,学风浓了,教师也把精力用于教学中了。
——棠张镇加大了“三大检查”力度,反馈及时不留情面,让各校的教学工作始终“拉满弓、绷紧弦”。比如,期末检查通知下发后,要求各校的语、数、英、科的所有备课、作业要在通知下发后的三个小时内全部送到棠张实小的报告厅,及时检查,及时通报。
——铜山镇把备课管理作为教学管理的“基本点”,把课堂管理作为教学管理的“主战场”。学校领导则分头主抓一个学科,主抓一个年级,带领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垞城矿校、拾屯学校、新河矿校、沿湖学校、张集矿校均能坚持月查制度。教导处坚持每月对教师的备课和学生作业进行检查,并及时通报检查结果。
五、科学评估,促进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
2013年的小学教学常规管理评估工作以“聚焦课堂”、“发展特色”、“正 心启智”为核心,确立“一套整理规范的材料,一节扎实高效的课堂,一台艺术氛围浓厚的节目”的评估方案。五月下旬,教研室组织全体业务主任对全区27个单位进行了教学质量和艺术教育评估检查,12月份教育局召开教学表彰会,有效地促进了全区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是课堂教学整体质量高。评估组共听课360节,大都能借鉴永威教学模式,充分准备,简化目标,突出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实效。优秀率达68%;
二是办学特色有所加强。郑集实小的作文、铜山实小的阅读、刘集镇的珠心算、柳新镇的呼啦圈、大彭镇的武术操、棠张镇的阅读、张集镇的写字、大许镇的陶笛、茅村镇的古诗文诵读等由外显形式逐渐向学生内涵发展转型,取得了长足进步。
三是教科研成果丰富。一年来,全区教师发表论文700余篇,获奖2000余篇,课题立项、结题400多个,产生了广泛影响。
四是舞台展示节目精彩。27个单位均在舞台展示上高度重视。他们克服困难,编排精细,表演到位,具有很高的艺术品位。
存在的问题:
1.薄弱学校、薄弱学科依然是制约一些镇校整体质量提高的瓶颈。2.在减负增效的背景下,各学科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待于优化。集体备课、个体备课有待加强。
3.学生作业质量不高。在作业布置上,量大、质低的作业依然存在,导致学生应付作业。
4.教学管理力度不够大,还缺乏工作的认真仔细。服务教学,服务教师,服务学生,做不到位。
5.部分教师有职业倦怠思想,工作疲于奔命,忙于应付,工作质量不高。
6.教师培养工程成效不显著。名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专业引领作用措施不得力,师徒结对实效性也不强。
第四篇:单集镇2013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总结DOC
单集镇2013人口和计划生育
工 作 总 结
2013,我镇严格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紧紧围绕促发展、争先进的目标,从全面建设和谐社会高度出发;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工作中心,坚持依法行政,推行优质服务,深化利益导向,实行村民自治,我镇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区人口计生局的指导下,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广大干群齐心协力,我镇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优异成绩。至2013年11月,全镇共出生728例,其中计划外出生31例,计划生育率达 95.74 %,人口出生率控制在 10‰以下,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9;出生统计准确率 100 %,全年共上报查处“两非”案件5例;行政执法规范率 100%以上,避孕节育和生殖保健服务率达 95%以上;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率达95 %,群众满意率达 95%以上。为我镇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
我们着重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以人为本,依托“世代服务”,加强出生干预,广泛开展生殖保健全程服务
2013年,我镇我镇充分发挥镇级“世代服务”中心作用,按照上级主管部门指示,结合我镇实际,一是投入10万元资金,在全区率先开展孕前健康检查,实施出生干预,全年共为300对未怀孕夫妇进行免费健康检查,其中查出126例不利于怀孕疾病,为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提高充分保障。
二是积极开展生殖保健全程服务,全年共为5548人次育龄妇女进行健康检查,其中查出2252例各类疾病,并给于免费治疗或提出治疗意见。为实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转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积极实行知情选择,落实各项免费手术,全年共落实绝育5例、放环1766例、取环459例、人工终止妊娠49例。
通过努力技术服务工作取得区人口和计生局表扬,不仅在全县名列前茅,而且在全县起到了示范作用。
二、以宣传教育为先导,充分建立有利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良好氛围
2013,我镇充分利用纪念日等重大节日开展 十次大型宣传教育活动,使全镇广大群众普遍接受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生殖保健知识。
同时,我们充分认识到对外宣传的重要性,及时上报政务信息 21 条,国家报刊 9 篇,省级报刊 2 篇、市级报刊 4 篇。
三、加强行政执法力度,切实做好流动人口服务工作 我镇在全市率先建成镇级行政服务中心的基础上,不断延伸服务职能,送政策送服务到村入户。实行主动办理照顾生育手续,为116人次办理奖励扶助手续,共发放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约20万元。
同时,我镇强化了执法工作,对违法生育的人员加大处罚力度,共依法规范处罚计划生育120 例,共收缴社会抚养费计400万元。起到了良好地震慑作用。
在流动人口服务方面,把管理放到服务中去,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所想,根据群众需要,全天候为群众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发放和审验工作。
四、充分发挥协会功能,强化村民自治全方位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工程,单纯一个部门或单纯的管理是做不好这项光辉工作的,为此,我镇充分发挥协会功能以村民自治为主,解决工作中的疑难杂症,以此为手段,通过“五老”工作,共使102对符合照顾生育条件的夫妇放弃了照顾生育的指标。
虽然,2013年我们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绩,但与上级主管部门和党委、政府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与人民群众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将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努力,争取取得更好成绩,为单集镇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第五篇:铜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
铜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
中共铜山区委
铜山区人民政府
(2011年10月17日)
铜山位于江苏省西北部、淮海经济区的中心,环抱历史文化名城徐州。2010年9月,铜山撤县建区后总面积达2010平方公里,人口130万,辖21个镇(场)、8个街道办事处,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十一五”期间,铜山在省、市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在苏北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千方百计调结构、保稳定、促发展,开创了各项工作的新局面。全区综合实力大幅跃升,夺取全市综合考核第一名“三连冠”,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5年高于省、市平均水平,2010年完成GDP463亿元、增长14.6%,财政总收入完成68亿元、增长36%,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7.4亿元、增长40%,实现“总量进苏南,均量进苏中,综合实力江北前5强、江苏15强”的历史性新跨越。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全面小康建设25项指标全部达到省全面小康目标值,在苏北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先后获得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国字号”殊荣30多项。
今年以来,全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十二五”发展主题主线,全力以赴稳增长、抓创新、转方式、惠民生、促和谐,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一是综合实力持续跃升。认真落实省、市部署,出台一系列保增长、促发展的措施,千方百计破解要素制约,坚定不移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着不让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苏北第一,1-9月份全区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2 亿元、同比增长14 %;实现财政总收入61.14亿元、增长31.2%,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8.79亿元、增长 45.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34.44亿元、增长27.73%。完成工业用电量27.31亿千瓦时、增长30.5%。
二是经济运行质效良好。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实施传统产业加速调整、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发展、创新型经济培育、现代农业提档升级“四大行动计划”,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位居中国产业发展能力百强县第14位。工业运行质态良好,1-9月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407家,预计完成销售收入1207亿元,同比增长53%;完成利税178亿元,同比增长58%;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284亿元,同比增长24.5%;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50.8亿元,同比增长60.1%,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28.3%;46个产品被认定为省高新技术产品,6个项目获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徐州高新区荣膺2011中国最具发展潜力园区前十强和“中国机械工业现代化管理示范推进基地”称号。重大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实施,东南钢铁1280立方米高炉、东亚钢铁有限公司二期综合技改、维维产业园、大学生创业园、吕梁风景区综合建设等项目进展顺利。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新批外资企业12家,总投资1.12亿美元,实际到帐注册外资1.05亿美元。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三产增加值达100亿元、占GDP比重达3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6亿元、同比增长37.1%,总量首次位居全市第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夏季产调完成3万亩,夏粮总产量实现“八连增”;高效农业发展势头强劲,新增高效农业面积7.5万亩,设施蔬菜面积达52万亩,被命名为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和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三是城乡建设步伐加快。深入开展“城乡建设突破年”活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中心镇创建步伐加快,取得阶段性成果,汉王、利国、郑集等镇创建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加快推进六大类50项城建重点工程建设,开工率达86%以上,珠江路绿化、徐济高速公路绿化、黄河故道绿化等9项工程竣工,南洋国际商城、中汉广场商贸、凤凰山安置小区(一期)、二堡农贸市场改造、城区安全供水等一批城建重点工程有序推进,城市形象明显改观。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河道疏浚整治、农田水利改造、小型公益农桥建设等实事工程积极实施,城乡环境集中整治深入开展,农村环境逐步改善。
四是社会事业和谐共进。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扎实办好改善民生实事和惠民工程。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新增城镇就业人数40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1.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43%。加快保障房建设,完成300套限价商品住房、20万平方米安置房建设。继续实施文化下乡“三送工程”,建成行政村健身网点318个,率先在苏北实现全覆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认真组织实施9类2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参保率保持在98%以上。科教、计生工作协调发展,先后荣获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省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县(市、区)、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县(市、区)等称号。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入推进平安法治建设,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积极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对敏感时期和重要时间节点的风险防范控制,保持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明显提高。
“十二五”期间,铜山将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全面落实“六个注重”,重点实施“八项工程”,加快推进“两个率先”的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将铜山建成“两大中心”(把徐州高新区建成先进制造业中心和徐州城市副中心)、“四大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食品工业基地、能源工业基地、现代生态都市农业基地)的战略定位,着力发展工程机械、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特种车辆制造、冶金、电子、现代服务业六大产业,全力加快“五区”(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城乡统筹协调区、国家级生态区、和谐幸福区)建设,到“十二五”末,基本形成现代化城区框架形态和布局结构,实现GDP超千亿、一般预算收入超百亿的“双超”目标,综合实力进入江北第一、全省10强、全国百强县50强,向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和基本现代化全速迈进。一是更加注重创新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创建国家高新区。举全区之力,大力支持徐州高新区“二次创业”。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徐工重卡等产业龙头项目建设,支持云意电子、徐航压铸等高科技企业加快上市,着力构建装备制造、安全科技、电子信息三大创新产业集群。充分发挥科技园区对创新要素和创新企业的集聚作用,着力推进国家安全科技产业园、大学生创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中国矿业大学科技园铜山分园等各类科技园区建设,以园区建设带动高新区加快提档升级。按照块状发展的思路,加快打造开发区企业总部集聚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娇山湖商务片区、科教集聚区、行政集聚区、徐州师范大学邻里文化创意区等六大片区以及珠江路工业走廊,形成块状发展的集聚效应。突出招大引强,重点加强与央企、省企、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和行业50强企业的合作,大力引进实施一批科技含量高、投资强度大、产出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重点项目,尽快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50%以上,建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二是更加注重农业发展,加快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着力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样板示范区。以获得首批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契机,加快实施农业提档升级行动计划,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抓好重点园区建设。按照分层推进原则,区重点抓好万亩以上核心园区和重点园区建设,镇重点抓好千亩以上园区建设,村重点抓好百亩以上园区建设。加快现代农业博览园、维维产业园、月亮湾生态农业园等9个特色产业园和育种育苗基地、云台山香菇产业基地、吕梁休闲度假基地等10个基地建设,高标准建设苏台(铜山)农业合作创业园,确保建成生态型现代农业和城郊型休闲观光农业先导区。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重点招引建设一批规模大、带动强的农业项目,支持国内农产品加工行业龙头企业进驻铜山。大力支持现有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裂变扩张,重点发展乳品、果蔬、食用菌等特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拉长“从田头到灶头”农业产业链条,建成徐州市区主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抓好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抓好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优质种苗繁育体系、农产品仓储流通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设施农业智能化科技应用体系和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等六大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现代农业发展全过程综合服务保障,大力提高抗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
三是更加注重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城乡统筹发展试验区。顺应徐州现代化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要求,把城乡统筹发展作为加快城市化进程的着力点,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为突破口,妥善处理好发展城区与发展农村的关系,大力推进“五个一体化”,促进城乡加快发展。加快各项规划修编对接。按照“高水平、一体化、全覆盖”要求,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修编区域发展总体规划,重点做好产业发展、城镇布局、交通水利基础设施等各项专业规划,促进城乡功能布局基础建设、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等规划有机融合和衔接。加快提升城镇化水平。突出功能完善,每年实施一批基础性、功能性、公共性重点工程;加快与主城区供水、供热、燃气、公交、电信等基础设施衔接配套,尽快实现同城同网同价。围绕“产业城区、生态城区、人本城区”目标,全力打造徐州南部现代化新城区,把徐州高新区建成徐州城市副中心。加快中心镇创建和新型城镇建设步伐,提升城乡管理水平,形成同城化的城镇体系布局。加快推进农民转市民。以“城镇化、产业化”为引领,推进农民转市民,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农业向适度规模集中,加快农民转市民步伐,2015年城市化水平达55%以上。深入推进百村整治工程、“清洁城乡、美化家园”活动,加快建设“民富、村美、风正”新农村。
四是更加注重绿色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争创国家级生态区。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以“一区三园”为载体,推动产业集聚、企业集群、资源集约利用。大力发展低碳技术、节能环保产业和绿色经济,加快构建绿色产业链和资源循环利用链,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产业体系。推广循环生产模式和清洁生产技术,建设一批绿色企业和绿色园区,从企业、产业、园区三个层次构筑点、线、面相结合的循环经济体系,实现资源的循环和高效利用。全面引进市场参与机制,完善多元投入体制,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生态经济建设。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千方百计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确保“十二五”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大力推进节约型城乡建设,打造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的最佳人居环境。以解决饮用水安全和空气、土壤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加大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力度,不断提升城乡环境质量。坚持不懈加强绿色铜山建设,广泛开展植树造林,深入实施“二次进军荒山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吕梁风景区、微山湖风景区等生态风光林带建设,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加快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建设工程,加强采煤塌陷地、工矿废弃地和破损山体的生态修复与治理,推进凤凰山、娇山湖、银山等生态保护区和小沿河等水源地保护区建设。大力开展淮河流域(铜山段)综合整治,确保国控奎河黄桥断面水质达标。巩固提高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建设水平,积极推进生态镇村(社区)创建活动,持续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积极引导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生态铜山建设,积极倡导“节能环保、爱护生态、崇尚自然、绿色消费”的理念,让爱护生态、亲近自然成为所有铜山人的自觉追求和行为规范。深入开展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等系列绿色创建活动,使生态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使生态保护成为广大市民的价值取向。积极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绿色的消费方式,推动全社会共创共享生态文明,建设健康文明的生态文化。
五是更加注重和谐发展,加快“幸福铜山”建设,打造和谐幸福区。坚持以人为本,优先保障改善民生,着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快推进“幸福铜山”建设。积极实施居民收入五年倍增计划,拓宽增收渠道,突出农民增收、职工工资增加和困难群体帮扶等重点,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推进养老保险等与主城区并轨,尽快实现“同城待遇”。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合理配置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鼓励城镇的师资、医务人员和文化工作者向农村流动,建立城乡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均衡发展机制,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大力推进管理理念、体制机制和方法手段创新,实现由防范控制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转变,由事后处置向事中控制、事前防范转变。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完善重大项目和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在更高水平上推进“平安铜山”、“法治铜山”建设,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