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企业用工问题工作总结
*****企业用工工作总结
2010年1月27日,*****党委召开了扩大会议,**书记及区领导提出了“企业缺工”严重性,引起了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成立了区缺工领导小组,以*****为首带头深入调研、迅速部署、立即行动。劳动部门迅速组织企业参加各类招聘会和赴外省市劳务对接,及时建立“企业用工动态”管理的长效机制,利用各种渠道广泛宣传我区企业用工信息,同时对我区人力资源市场实行综合整治。由于及时发挥了政府的指导,在短短二个月时间里取得显著成效。从2010年3月30日对我区百家企业的统计数据反映用工缺口基本解决。
(一)工作开展的回顾
一、成立机构、深入调研、迅速部署
第一、于2010年2月2日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由*****担任组长,由*****担任副组长,成员包括党委管委办、宣传办及各大总(集团)公司等20多个部门。下设办室由劳动保障分局局长*****任主任、*****任副主任,由劳动保障分局抽调18个工作人员,按区党委部署迅速展开工作。
第二、于2010年2月1日在劳动保障分局二楼会议室由管委会调研员*****主持召开了由我区*****12家规模企业代表;我区15家职业中介机构负责人;外省市驻我市的办事处以及市就业中心的领导参加的调研座谈会。了解企业缺工情况,商讨怎样应对 企业缺工的良策。
第三、春节前我们根据调研所掌握用工信息,充分发挥派驻我市的外省市劳务工作站的作用,有针对性与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各省市技术职院校、县以下贫困山区扶贫站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联系,并预先向他们发布我区企业缺工信息。为春节后企业与劳务输出机构进行劳务对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四、于2010年2月4日召开了我区200多家企业、中介机构负责人参加的《*****企业用工工作会议》。会议分析了当前我区企业用工严峻形势,并就如何缓解企业用工压力提出了要求,管委会副主任贺*****持会议,管委会*****、*****、*****主任作了讲话。会议强调,企业用工是一项系统工程,有关职能部门社区、各大总公司等要密切配合支持,各企业要认清形势重视企业用工工作,要善待员工,酌情提高待遇,并做好产业的转型升级。会议要求各企业在节前贯彻好会议精神。
二、劳动部门迅速行动组织企业参加各类招聘会和赴外省市劳务对接
春节年初八区劳动保障分局按照节前用工领导组的布置抽调力量分头带领企业参加各类招聘会和赴外省市劳务对接。
(1)于2010年2月21日区劳动保障分局徐建民副局长带领****公司、****公司、****公司、****公司、****公司等6家企业相关负人参加了阳江市现场招聘会,工作人员共派发开发区企业用工宣传单张2000多张,与我区企业达成就业意向270多人。(2)于2010年2月25日,劳动保障分局徐建民副局长带领****、****、****三家企业相关负责人参加重庆秀山市招聘会。招聘会期间,派发开发区企业用工宣传单张2300张,有369多人达成就业意向。与当地多个劳务输出机构、劳动部门进行沟通和劳务对接。
(3)于2010年2月25日,由区劳动保障分局廖润林局长带队,区人力资源市场郑用奇主任以及我区****、****、****、****等8家企业相关负责人,参加了全国春风行动河南禹州启动仪式暨河南劳动力转移就业大型招聘会。
招聘当日,共派发了开发区企业用工2500张宣传单张,吸引了许多农民工现场咨询。新华社、河南日报、河南电视台、大河报等多家媒体到我摊位采访,分别采访了区劳动保障分局****局长、****公司****同志、****公司****同志分别在电视、报刊广泛报道。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张小建副部长,还亲自到我区摊位详细了解精****公司,****公司的情况。特别是对精美美鞋业公司去年建设了120套夫妻房的人性化管理尤为赞赏和肯定。
我区参加招聘会的8家企业,现场登记就业意向500多人,成功招聘267人。并与当地多家人力资源市场,以及多个务工领头建立了合作的关系,为我区以后建立用工的长效机制打下良好基础。
****公司当即达成了220多人的就业意向,分两批到达精美 鞋业就业。第一批100人于3月2日到达,第二批120多人也于3月8日到达。佳能电子有限公司虽然没有参加招聘会,但在郑州市人力资源市场协助下,也达成了47人就业意向,于3月1日全部到佳能公司就业。
此次招聘会由于受到各方关注及媒体广泛报道,招聘会后河南务工领头纷纷与我区参会企业联系,务工人员自动找上门来,其中精美鞋业公司连续招聘河南务工人员2000多名,永昇制衣先后招聘150名,朗华模具招聘50名,并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参加全国性的大型具有影响力的招聘会不但为我区企业解决招工的燃眉之急,还对日后的招工工作产生深远影响。
(4)从2010年2月28日起,区劳动保障分局为企业在壹加壹广场搭建帐篷准备台椅连续21天,组织伟达印务公司、友利玩具公司、同得仕公司、创峰公司、日荣塑料公司等共47家企业在中山港壹加壹摆摊设点进行招工,共派发了开发区企业用工宣传单张6500张。截止3月30日止,现场登记求职的有6263人,成功招聘4068人,收到很好的效果。
(5)2010年3月4日由劳动保障分局徐建民副局长带领风华制衣公司、亿利电子公司、友利玩具公司、佳健生活用品公司、澄品实业公司、佳能办公设备有限公司、纬创资通公司、美味鲜公司相关负责人参加了湛江招聘会。此次招聘会380人与我区企业达成就业意向。共派发派发开发区企业用工宣传单张1500张。(6)于2010年3月14日由区劳动保障分局****局长带队、区 人力资源市场郑用奇主任以及区劳动保障分局培训股3人,前往广西柳州劳务考察。
3月15日上午我们来到了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参观考察。当日下午我们与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广西工学院、广西生态工程学院、广西师专、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等5间院校负责人进行对接座谈,区劳动保障分局****局长介绍了我区经济发展蓝图和企业的优势,让院校负责人观看我区宣传光盘,了解我区发展的基本情况。各院校负责人分别介绍了本校的基本情况,最后大家纷纷表示今后要建立长期校企合作关系,在短时间内到我区考察。3月16日上午我们参观考察了广西柳州市劳动保障局就业服务中心,听取了中心负责人介绍了柳州市就业和劳务输出情况。
我们到柳州劳务考察后,柳州城市职业学院高度重视迅速召开党委扩大会议,并派主管教学****副院长带队一行5人,抱着到我区寻找优质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目的。于2010年3月23日来到我区进行考察。区劳动保障分局****局长亲自接待,并安排了中荣公司、卡西欧公司、佳能公司、协昱公司、宇宙精密、金源公司、朗华公司、联益公司在区劳动保障分局会议室进行劳务对接,大家围绕怎样按企业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的方案,开展教学效果评价,尝试学生实习期间课程化,共同将学生作为人力资源开发,努力为我区企业输送合格人才,特别对80-90后新生代怎样管理等问题进行调研座谈。
3月24至25日连续两天由区劳动保障分局****副局长、区人 力资源市场****主任等全程陪同柳州城市职业学院领导前往中荣公司、宇宙精密公司、朗华公司、协昱公司、卡西欧公司参观考察,并与各公司订立了不同特色的合作意向。第一、按中荣公司在在火炬职业学院设立中荣班的校企合作模式,双方均有探讨在柳州城市学院设立中荣班,培养储备干部的意向。第二、总结提升协昱公司、朗华公司有吸纳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经验,双方有建立实习基地分期分批派学生实习,探索顶岗实习课堂化的路子。第三、利用宇宙公司有先进数控车床设备的优势分期分批派对口的学生实习,作为学生从学校过度到社会的桥梁,为解决宇宙公司生产需求的同时,实行技术人才的储备。第四、探讨利用卡西欧公司每年更新闲置旧仪器和旧设备搬迁到柳州城市职院按卡西欧公司管理模式产品技术要求帮助学生提前培训实际操作,使学生及时熟练掌握生产技术同时及早适应公司的企业文化,为公司节约培训成本。
区劳动保障分局对上述的校企业合作意向派专人负责协调跟踪落实。
(7)3月19日区劳动保障分局****副局长、区劳动保障分局办公室主任****到陆丰市甲西镇深入了解当地人力资源情况,为日后解决富余劳动力就业掌握第一手资料。
三、及时建立“企业用工动态”管理的长效机制
为了及时准确无误的向区领导提供有效“企业用工动态”信息,区劳动保障分局专门成立三人的信息小组,深入各企业、各招聘 会、劳务对接各个环节及时了解企业用工动态、招聘会和劳务对接情况,从1月27日以来进行了四次对百家企业用工情况的调查,三次更新缺工50人以上企业用工信息。协助工作领导小组编写三期《开发区企业用工动态》报导。为区领导提供了及时准确有效的“企业用工动态”信息。今后把“企业用工动态”信息汇报,作为一项日常工作制度来抓。
四、积极做好用工信息广泛宣传工作
为了做好企业用工信息广泛宣传工作,劳动保障分局分二期共印发三万张我区百家企业用工信息宣传单张,劳动保障分局发动四川、湖南、广西籍的工作人员利用春节返乡探亲期间携带我区企业用工信息宣传单张,在家乡进行宣传,共派发宣传单张 2仟张。春节前区劳动保障分局派工作人员在本区人流多城东车站等地举办企业用工宣传,派发了5仟多份宣传单张。从3月1日开始区劳动保障分局派6名工作人员连续10天时间、在每天下午5时至晚7时的下班高峰时段,分别在****、****、****等地共派发了约8000多份宣传单张,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
五、及时有效地对我区人力资源市场实行综合整治 为配合企业用工工作顺利开展,净化我区人力资源市场。春节前后分别两次在区劳动保障分局召开了我区职业介绍机构工作会议,在鼓励职业介绍机构为企业用工工作服务的同时要守法经营。节后,加强巡查,严密注视我区人力资市场的秩序。我区劳动保障分局与执法分局三次联合行动,对个人投诉事件及时处理 和疏导,对没有合法审批的外来****、****、****、****等地企业和职业机构到我区摆摊设点招工的进行劝阻。
(二)当前我区企业用工形势的分析
我们通过深入企业调研和参加各省市的招聘劳务对接活动中发现导致我区“企业缺工”的主要原因有:
第一、我区有些企业薪酬待遇仍然缺乏竞争力。目前本地及中部地区企业的工资待遇已经与沿海地区接近甚至持平,沿海地区企业用工已经不再有优势。在相同或相近的条件下,大多数求职者更趋向于在家乡直接就业。
第二、80-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不愿做普工,他们不仅对工资待遇、工作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还十分关注企业文化及个人发展空间。对他们而言,进城务工已经不仅是为了生存,他们更希望能够在工作中融入城市、融入城市的文化,令自身精神层面得到更大程度的满足。
第三、“结构性”缺工。随着老年社会的临近,劳动力供应总量未来是逐步下降的,企业必须通过产业升级、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用工环境等加以应对。
(三)工作中发现存在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目前有个别外资企业老板用工思想仍然疆化根深蒂固错误地认为中国人力资源廉价,不同程度地看不起中国工人,仍然存在工资待遇偏低、加班时间过长、生产环境较差,致使部份中层管理人和员工没有归属感。
二、近期有些企业在招工过程中对工资福利待遇只停留在口头承诺或纸上谈兵,员工到厂后没有及时兑现承诺,致使劳工流失严重,据了解有些企业节后刚招几百人,很快就流失了。
三、企业过分依赖政府,不愿增大用工成本。如外出招工时不愿意花费用,有些缺工严重的企业有关部门通知参加外出招聘会时,一提到费用就不愿意参加。近日我分局工作人员在壹加壹广场亲自动手搭建好帐篷、准备好台椅供企业招聘用,但有些企业遇到下雨或稍微寒冷天气就不愿意参加,周六、周日企业不愿意加班招工,没有把招工作为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去应对。
四、有些企业对招工工作不够重视,外出招工大多企业派一般工作人员甚至用素质较差的保安、群杂人员设摊招聘,比起其它省市庞大的招聘团队差距很大,且工作人员外出招工只有个别企业有出差补贴,严重影响招工人员的积极性。
五、有些企业人事主管职业道德观念较差,明知企业缺工严重有关部门通知参加招聘会,还要求出示有关文件,敷衍有关工作人员,为了自己私利怕艰苦既不向企业上级汇报又不报名参加。在汇报本企业用工情况不认真,把正常员工流动当作缺工报告。
六、招工广告信息多头审批、特别让外镇区来我区摆摊设点招工,有些企业乱发布招工信息,例如船井公司不招工但委托中介机构到处拉横幅、搭建帐篷,误导务工人员,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建议以后招工信息由劳动部门把关。
七、通过前阶段组织企业参加各类招聘会和赴外省市劳务对接 以及广泛宣传工作,外省市各就业机构以及职业院校纷纷来函来电要求到我区劳务对接,探讨校企合作。但面临经费问题,且已用经费请款时间长,影响工作的开展。
(四)今后各方应采取有效措施制定可行的方案
一、企业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1)调整内部管理,增大对工资福利待遇方面的投入,提高企业向心力和凝聚力,实行人性化管理,并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丰富职工精神文化生活,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实现由“广招工”向“留员工”转变。
(2)调整产品结构,提高生产效率,逐渐由劳动密集型向智力型、技术型企业转变,通过技术升级,改善用工环境,加强员工技能培训,培养多技能员工,减少用工数量,相应提高工资待遇,这是缓解企业在发展中用工压力的长远战略要求。
(3)提倡技术含量高的企业要加快走校企合作模式。耗能大、用工需求多的密集型企业要求把用工成本列入企业生产成本之中。
二、政府有关部门要制定切实可行企业用工工作长效制(1)持之以恒利用各种渠道以及媒体,协助企业做好广泛的宣传工作,使全国各地的劳动者都认识了解中山火炬开发区“三个适宜”优势。(2)派出外驻机构与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外省县市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同时灵活采取多种形式组织长期专业招工队伍,为“企业用工难”排难解忧。(3)与各院校和人力资源丰富 的县市建立长效机制,定期召开人力资源对接研讨分析会。(4)政府要投放适当的资金,支持各有关部门长期开展企业用工工作。(5)持之以恒建立健全企业用工动态的信息网络。
我们虽然前阶段取得显著成效,但还需要各方继续合力,把招工作为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去应对,继续有效地发挥政府指导、服务的功能。“企业缺工”只是局限于一些不注重维护工人合法权益,工资低,福利差的企业。深信有政府的帮扶,有企业自身的努力一定能够做好我区企业用工工作。
第二篇:企业用工存在的问题
++企业用工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企业用工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企业用工存在的问题
企业用工存在的问题有:招工难、不对口、流动快、成本涨、结构偏,其中招工难问题最为突出。
一是企业招工难。普遍存在招工难问题。人力资源市场招聘会连续多场次出现企业提供招聘岗位大于入场求职人数的情况,很多企业连续参加多场次招聘会,仍不能招聘到所需用工。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企业缺普工的情况比较普遍,由于招收普工难,一线工人不足,有些企业无法扩大生产规模或无力完成订单生产任务。技能型人才难招也是企业普遍反映的问题,部分城乡求职人员技能单一或根本没有技能和技术,文化水平不高,限制了企业招工的选择范围。
二是供需不对口。主要表现在企业专业技术岗位招不到所需技工,而有一技之长的打工者又找不到适合专业、发挥专长的岗位。很多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难招,加上技术人员流动性大,导致企业生产和进一步发展直接受到影响。企业有些生产项目必须依靠技工才能完成,专业技工出现短缺,直接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企业开发能力弱,满足基本的产品升级换代都出现困难,更谈不上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转方式调结构。在劳动者方面,求职出现专业不对口,技能难对接,部分专业技术人员连续数次在人力资源市场寻求岗位,但是或因为专业不对口,或因为工作条件和工资待遇不满意,或因为感觉企业发展空间小,不能充分施展所学,一直不能实现就业。
三是员工流动快。尤其是技术熟练工更成为各企业竞相争夺的稀缺品。加之目前80、90后新生代工人已经成为劳动大军的主力,他们接受了较好的教育,法律知识较为丰富,维权意识较强,信息来源渠道广泛。企业职工在就业上有了更多选择余地,对薪酬待遇和工作条件的期望值升高;同工不同酬也加大了职工的流动概率;这几方面共同作用加大了企业在职职工的流动性,减弱了企业凝聚力。
四是用工成本涨。当前企业用工成本逐年增大。员工要的是高薪水、高保障。人力资源市场看起来人流如织,但往往看到的都是一些经常来求职的人,这些人有的无技能、有的不愿做普工,但工资要求高,很难符合企业要求。员工要价高,加上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五险一金,企业用工成本大幅增加。
五是总体结构偏。劳动力供需表现为几个方面的结构性失衡,突出表现在劳动力资源的供给与需求脱节,有事没人做,有人没事做,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还表现在专业技术人员不够用,普工数量虽多,但因薪资期望与自身劳动力价值不符,而不能很好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还表现为企业员工年龄结构偏。80后、90后劳动力进入服务行业的相对较多,进入工业企业的相对较少。目前许多工业企业,骨干员工年龄相对偏大。例如纺织行业因其工作强度大,个人经济收入也不高,到纺织企业就业的年轻人极少。许多企业员工随着年龄的增长势必要退出员工市场,企业又不能实现员工的新老交替,这对企业来说是一个需引起足够重视的警讯。
(二)原因分析
一是企业方面的原因
1、部分企业用工管理不规范。部分企业对劳动法律法规贯彻执行不力,缺乏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规章制度苛刻,管理方式简单,一方面使职工产生对立情绪,甚至纷纷走人,另一方面使企业口碑较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面上企业的招工。劳动合同签订情况明显分化,规模以上企业劳动合同签订到位;但一些小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几乎为零。劳动合同签订的缺位,对职工形不成法律约束,给职工的自由流动埋下了隐患。企业文化建设滞后,企业党、团、工会组织不够健全,不少企业管理者对企业文化建设缺乏认识,舍不得投入,造成企业文化生活贫乏,凝聚力不强,人心涣散。
2、不少企业工资偏低,福利保障不到位。目前多数企业没有建立与物价增长及企业发展相协调的工资增长机制,工资增长速度明显缓于物价增长速度,企业工资不足以产生对工人足够的吸引力。在生活保障方面,目前一些大企业做的较好,能够安排班车免费接送员工上下班,在生产条件方面,一些企业特别是小企业,企业效益一般,不愿投入资金改善生产条件,安全隐患较多,容易发生安全生产事故。
二是劳动者方面的原因
缺乏正确的就业观念。部分劳动者尤其是青年人就业高不成低不就,有的择业要求和工资愿望远远超过自身能力,显得不切实际。他们对优越的工作环境、良好的待遇和保障充满期待,对工资待遇稍微不满意,就跳槽换工作。一些失地农民因眼前分得了一定数额的土地补偿,再就业意识淡薄,不愿意到企业找工作。
二、解决企业用工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充分发挥市场主导作用,深化就业服务工作
一是切实做好市场化中的就业服务。要充分发挥市场在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制度化、社会化的要求,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和求职者的需要,成为劳动力供需双方更迅捷、更有力、更可靠的交换场所。要继续加大镇街、村(居)基层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力度,强化平台职能,全力做好信息发布、公共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和推荐培训等工作。要完善各项就业服务措施,在组织春风行动等大型用工招聘活动的基础上,组织乡镇保障所(站)进行招聘活动联动,开通就业直通车,把各乡镇有求职愿望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送到人力资源市场来,还可组织用工单位到人口相对集中的乡镇、村居开展现场洽谈,送岗位到家门口。与此同时,要注重加大与外地劳务合作力度,积极联合富裕劳动力充足地区的就业职能部门,建立劳动力引进和劳动力输出双向流动机制,以解决各类企业的劳动力需求和各层次民工的就业。要与各地开展劳务引进和校企合作,大力宣传经济发展、企业文化和用工需求,展示企业良好的用工环境和福利待遇,吸引外来高层次技能人才。
第三篇:用工问题
劳务分包存在的问题:
第一,农民工队伍整体庞大松散,岗位技术培训、鉴定工作滞后,从业素质较低,客观上阻碍
了劳务分包企业的发展。
第二,第二,规范劳务分包市场制度不健全,存在法律和管理漏洞。
第三,劳务用工制度尚不规范,建筑劳务工人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
第四、税费制度不合理,严重制约建筑劳务企业发展
第五、资金短缺制约了企业发展
对策:
1、把好“三关”,审核、考察、组织结构,摸清劳务分包的资质、实力和组织结构。
2、完善劳务分包合同管理
3、强化劳务分包日常管理
4、广泛挖掘劳务分包资源,引进新的劳务队伍。
5、开辟劳务基地,建立自己的劳务承包公司
6、强化素质培训。
第四篇:2010年企业用工难问题成因浅析
2010年企业用工难问题成因浅析
去年第四季度以来,随着经济的企稳回升,企业缺工现象逐步显现出来,今年春节过后,企业“用工荒”问题进一步凸显。近期,我们通过实地走访企业、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对婺城区企业缺工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从行业看,劳动密集型行业缺工较大,尤其是以外贸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问题尤其突出。其中纺织服装行业缺口占一半左右;机械制造行业缺口约占四成。从岗位看,存在“普工缺口大、技工难招、管理人员难留”三者并存的情况。从工种看,缝纫、挡车、包装、铸造等工种更是“一工难求”。用工问题将全面影响一个企业、一个地区未来的发展。通过分析,本人认为造成当前用工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从劳动力层面分析,“劳动力成本上升了、劳动力要求提高了、劳动力不愿离家了”是导致企业“用工难”的根本原因。1.新形势劳动力成本上升问题分析。用工成本逐步提高是大势所趋。我国经济迅速崛起,依赖的就是劳动力要素的低成本优势,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劳动红利的优势正在丧失,尤其是沿海发达地区,表现更为明显。很多外贸企业都谈到,企业成本在不断上升,利润空间日益压缩,用微薄的利润提高员工待遇是心有余而力不足。2.新生代劳动力特点分析。虽然总体而言,劳动力仍旧供大于求,但供应量越来越少。据估算,目前我国劳动力供应量仅为前几年的五分之二左右,80后、90后已成为劳动力主力军。且作为劳动力市场主力军的新一代劳动力,与老一代相比,呈现出全新的特点。一是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职业期望值也相应提高。二是自我意识明显增强,谋职时更会注重工作环境及自我发展前景,更注重精神文化方面的追求,寻求体面的工作。三是实干精神明显不如前辈,实际职业能力不强,勤勉敬业素质相对欠缺。3.新时期劳动力流向分析。决定劳动力“脚步迈向何方”的主要是预期收入的差距。一方面是地域流向。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吸引了大量中西部的劳动力,但他们的根却仍在家乡。近几年,国家鼓励中西部加快发展,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家门口就业机会增多,再加上东部地区生活成本不断攀升,预期收入及地区间收入差距逐步减小,必然导致部分劳动力回流。据称,今年3月已有四川企业来东部招工了。另一方面,随着城乡统筹的进一步加快,新农村建设成果吸引了部分农民工回流返乡。
二、从宏观经济走势分析,经济“一冷一暖”使企业用工难以预期,导致用工问题呈现恶性循环的态势是企业“用工难”的外部原因。用工短缺问题其实早已存在,局部地区已显性化,如2003年珠三角开始出现“用工荒”。但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又掩盖了已然到来的用工短缺问题,随着时间推移至2009年,许多企业都采取减少用工的办法以度“寒冬”,取而代之的是劳动力过剩,高就业压力。到2009年底,许多企业均以提前放假的方法来减少用工,未估计到2010年春节以来经济会较快回暖,订单会大笔增加,于是用工全线告急,让习惯了“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粗放式用工的企业措手不及。当然,也有少部分企业非常重视人力资源工作,未雨绸缪,经常对用工形势进行分析预测,提前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如以老员工带新员工等办法,有效缓解了企业用工难问题。
三、从区级层面分析,产业层次相对较低、园区配套不完善,劳动力就业服务平台不健全等是企业“用工难”的个性化原因。1.产业层次相对较低。目前我们仍处在工业化中期的初始阶段,产业层次总体偏低,优势主导产业尚未真正确立,而是继续徘徊在低端产业上,势必造成依靠廉价劳动力来获得利润的局面,劳动密集型企业比例依然偏高,而转型升级内在动力仍不足,不能提供对新生代劳动力有吸引力的体面的就业岗位,在这种背景下,企业用工难与新生代劳动力就业难这对矛盾将长期并存。2.用工环境有待改善。一是园区(功能区)生活配套设施不健全。工业园区和乡镇功能区普遍离城区较远,生活、娱乐、休闲等配套设施跟不上,交通又不便,导致企业“魅力”不够。二是吸引人、留住人方面的政策措施力度不够。由于体制、财政实力等原因,部分政策措施只落在纸上,外来务工人员无法与当地人一样享受社会保障及优质教育资源,使其缺乏归属感,加大流动性。三是职教资源尚有潜力可挖。校企对接、合作不够深入,致使本地职校有较多的优秀毕业生流往外地。3.人力资源平台不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建设起步晚、位置偏、投入缺,在缓解企业“用工难”过程中作用发挥有限。乡镇劳管站力量不足,村级无人管,区、乡、村三级劳动就业服务网络尚未建成。
四、从企业层面分析,员工待遇偏低、环境不优、用工模式粗放是导致当前“用工难”的内在原因。不少企业尚未落实员工养老保险,其他医疗、工伤保险等更无从谈起。部分企业仍喜欢用低成本的员工代替机械,不愿为员工培训买单。仍有部分企业为追逐利润,随意要求员工加班加点,舍不得投入来改善员工的生产、生活环境,更谈不上企业文化建设,满足员工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有些甚至连闭路电视和网络也不能收看。当用工全面告“荒”时,企业也“慌”了手脚。
面对企业用工“荒”,我们必须按照“市场调节就业、劳动力自主择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原则去缓解。政府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健全组织网络,重视劳动就业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完善园区配套,加强校企战略合作,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同时,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
作用,加强用工预测,提高员工待遇,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用工环境,努力破解企业用工难问题。
2010-8-17
第五篇:浅谈物业管理企业的临时用工问题
浅谈物业管理企业的临时用工问题
物业管理是一个涉及业务门类广泛、劳动密集型的行业,涉及治安、绿化、保洁、水电管理、机电设备维修、成本核算、财务审计、信息网络等,如何用人、尤其是外聘用工方面暴露出的问题已逐渐凸显。随着我国物业管理行业的蓬勃发展和队伍的不断壮大,不少物业管理企业虽然培养出了一批“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但由于行业特点及人员流动性较大,仍然不能满足目前企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各个层级的“人才”和“精英”,再完善的组织架构、再美好的远景规划、再严格的规章制度,都是没有意义的。那么我就物业管理企业的临时用工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与大家共同交流。
(一)、面临困难:
一、选聘之难:
1、“城中村”改造带来的:
随着市政的北迁,**市房地产业迅猛发展,物业管理需求量也逐年攀升,而“城中村”改造所带来的巨额补贴,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周边闲散劳动力的消极心态,他们不再急于寻找工作,不再珍惜就业机会,找工作似乎成了自己打发时间、挣点零花钱的手段,也造成了外聘员工责任心缺失、流动性较大的弊病,一旦有违自己的个性,感到规章的束缚,一旦有公司待遇稍高、福利较好,立即抬腿走人。
2、《劳动合同法》的限制:
《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用人单位的用工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也加大了用人单位的违法成本,它明确规定了用人单位必须和劳动者签订书面合同、缴纳社会社保,明确了薪酬标准底线,这就产生诸多矛盾:若企业不愿签订劳动合同,员工的利益则不受保障,企业也面临一系列风险;若企业愿意为他们缴纳“三金”,但对于那些季节性用工和临时性用工,又会有多数人不愿意承担自己应缴的那部分费用。
3、企业资金的问题:
就我国目前的物业管理企业来看,其经营缺乏明显的规模效益,可以说这是造成物业管理企业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之一。究其原因,一是物业管理企业本身资金不足。许多物管公司由于资金不充足,初期的设施、设备及人员培训所必须的资金都很缺乏,再加上服务后收费困难,造成了物业管理公司“先天虚弱”及后天“造血”功能不足,难以茁壮成长;二是市场分割问题严重。硬性的行政分割与开发商的不规范经营,从而使得物业管理市场条块分割情况非常严重;三是小区的规模不大,也直接阻碍了物业管理规模效益和品牌效益的形成。
二、培训之难:
1、整体素质低:
首先,行业薪酬低。物业管理“微利”的行业性质和琐碎的日常工作并不能吸引优秀的人才投入进去,由此造成的物业管理行业人力资源的极端匮乏,也是物业管理人员素质偏低的原因之一。其次,技术含量低。物管企业的临时用工大多从事保安、保洁、绿化等基础服务工作,技术含量不需要过高,工作经验比学识学历更实用,合适的人才比优秀的人才更稳定,所以物业公司很少直接招聘物业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而是从日后表现中逐步培养与提拔。第三,竞争机制缺乏。同种岗位的每名员工若能当好班、达好标、共同按服务标准完成任务已不容易,人才的缺乏,竞争机制的不完善,薪酬体系的不健全,必然导致“大锅饭”的思想再度萌生,影响其日常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物业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
2、培训投入大:
物业服务的对象是业主和物业公共部位、区域和设施,涉及供水、供电等设备维护与维修、房屋修缮、物业环境、物业财务、物业安保、物业办公等日常管理工作,企业不仅需要大量持证上岗的技术人员,还需要为数不多的集高学历、高技能于一身的高素质人才。物管企业的“微利”性质决定了它:若无法招聘到优秀人才,就只能靠后天的培训投入使员工水平不断提高,但每年日常培训和各类取证费用尚且苦于支付,要持续花费大投入培养出优秀的专业管理人才,同时规避这些人才的流失更是难上加难。
3、多流于形式:
应该说所有物业企业都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员工展开各种形式的培训,以提高员工的服务质量和水平,但不少物业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往往只流于形式。如对员工消防安全上的培训,仅限于抛出消防水带,而后跟随水带向前跑上几十米;又如物业井下作业、高空作业的业务技能培训仅限于纸面条文的学习,而无实际模拟和演练;另外,对新员工的培训只限于物业理论的口头传授,不展开业务上的具体操作等。诸如此类的培训方式归根结底是要靠员工边工作边学习来积累实际经验,若企业培训投入一河滩,但员工遇到问题仍不会有效解决,特别是遇到突发事件时不知如何处理,企业岂不白白投入喊冤。
三、留人之难:
1、遭受业主歧视,选择从业人员少。
由于受传统观念和社会偏见的影响,物业管理被称作小区的管家、业主的保姆,技术含量不高,是社会最低层的工作,被人瞧不起。实际工作中,物业管理人员也常常被人歧视,只要服务不周,或工作管理失误,一些业主轻则投诉,重则指着物业服务人员辱骂,因此,有一技之长或在其它行业有发展前途的人员,都不愿投身于物业管理行业。不仅人力资源市场应聘人员少,而且各大中专院校选择此专业的学生也很少,有些学生即使选择了此专业,但毕业进入物业管理企业实习和工作后,经历了物业管理工作的酸甜苦辣,大多数学生都半途而废,留下来长期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员也是寥寥无几。
2、工作累,工资低,流失人员多。
目前,物业管理行业普遍流传这样一句话,“前世造了孽,今生搞物业”。这不仅说明了物业管理工作艰辛劳累,也表达了物业人员的无奈和抱怨。诚然,物业管理是一项复杂、综合性很强的工作,事无巨细,每天要应对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处理内外各种矛盾,经常为收不到物业管理费而焦虑,为业主的投诉而烦恼,为无法预料的风险而紧张,为招不到合适的员工而苦闷,为无法处理的问题而无奈,为“费力不讨好”而委屈,为应对市场竞争而压力重重。因受物业管理费用低的影响,物业企业大多都处于微利保本的经营状况,员工的工资待遇一直都偏低。特别是看近年随着物价的不断上涨,劳务市场用工工资也不断上涨,而物业管理费却难以增加,物业企业的利润已满足不了日益上涨的物价和员工工资的需要,物管人员工资远低于其它行业的工资待遇,致使一些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才和优秀管理人才转行或流失,进而导致企业管理漏洞多,服务质量差,业主投诉多,如此恶性循环。
3、物管企业缺乏长效培养机制。
大多数物业管理企业招聘员工门槛较低,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不高,专业水平参差不齐。而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是开发人力资源和提高员工素质的重要途径,只有不断地对员工进行培训,才能为企业培养和储备人才。目前,物业企业都认识到了培训的重要性,但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很多物业企业难以建立长效的人才培训机制。一是受物业管理利润低的影响,为了节约成本和培训开支,忽视了对员工的培训;二是受工作时间的影响,培训与工作相互矛盾。各岗位员工满负荷工作,“一个萝卜一个坑”,抽出时间参加培训,岗位缺人,工作就受到影响;三是各物管办相对分散,物业公司难以集中人员统一培训而分散培训,又出现人力、财力和时间浪费现象。由于这些原因和矛盾,物业企业即使建立了培训制度,也难以保证长期贯彻实施,从而造成物管企业员工素质和能力难以提升,内部人才供给不足,难以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
(二)、解决对策:
一、提高企业经济实力。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说明的不仅仅是一种自然规律,更反映了人们择业的普遍特性。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较强的经济实力作后盾,就算拥有再好的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的方法,也是纸上谈兵。所以提高物业管理企业的经济实力,增强市场竞争力,是解决企业人才匮缺的先决条件。怎样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实力?笔者认为,物管企业必须在管理、服务和经营上狠下功夫。一是强化管理,节约成本支出和减少风险;二是提高服务质量,增加项目物业管理费;三是设法开展多种经营创收,增加经济效益。只要企业的利润不断增加,经济实力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造成企业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就会迎刃而解。
二、注重人才成长链。
人才已在企业的发展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不管什么企业只要拥有一流的人才,就会拥有一流的管理机制,也就会创造一流的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因此,物业管理企业要加强对物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并做到选好人才、用好人才和留住人才,才能为企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和后备力量。
1、以信誉引进人才。
信誉是一种无形资产,也是吸引人才的有力磁场。物管企业要引进一流的人才,就要具有良好的信誉。只有在社会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口碑,才能招聘和吸引更多的有识之士加盟到物管企业中来。在引进人才时,还要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严把选择关。引进技术人才,要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实验经验;引进管理人才,需要综合素质高,知识全面、组织协调能力强,思想品行好,并具有一定的管理经验;引进客户服务员,要亲和力强,擅交际和沟通。在引进和选择人才时,还必须做到公正、严明,不搞特殊化,不凭人情关系,一视同仁,真正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
2、要切实用好人才。
首先,物业企业对引进来的人才要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考察,了解其特长和性格,考察其品行和能力,再量才适用,把他们放到企业最合适的位置,充分发挥其最大的潜能和优势。其次,要信任人才。在工作中充分授权,大胆交任务、压担子,充分发挥人才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同时还要给人才提供广阔的用武之地和宽松的发展空间,让每块金子都发光,让人才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为企业创造最大的效益。
3、要注重培养人才。
物业企业除了从人才市场和大、中专院校引进各类人才外,还要注重培养人才。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在不断地更新,只有不断地加强学习和充电,才能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据笔者了解,我市有相当一部分物业管理项目负责人都是土生土长的,他们虽然没有经过正规院校的物管专业学习,也没有本科文凭,但在实践工作中,勤于学习,精于研究,敢于创新,善于总结,乐于吃苦,同样也成为了物业管理专业的行家里手和出色的项目领头人。因此,物业管理企业不能片面地强调和追求以“文凭论人才”,还要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和挖掘企业内部现有的各种人才。一是建立多层次的长效培训机制。要定期对全体员工进行思想品德、职业道德、专业知识、法律法规和礼节礼貌等多方面的培训,全面提高员工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还要有计划地安排有发展潜能的中、高级管理人员外出参观学习或进修,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二是对内部员工定期实行考评考核,帮助员工找准工作中的差距,从而促使员工主动学习,自觉修炼,不断提高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将其逐步培养成为企业人才。三是实行公开、公平的竞争上岗方式发现人才,让一些有上进心、有潜力、有胆识的员工脱颖而出,给他们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开发和挖掘其潜能,将其逐步塑造成为企业优秀人才。
4、要设法留住人才。
一是以待遇留人。工资待遇是员工维持生计最基本的要求和劳动价值的具体体现,如果员工的工资待遇连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都不能保障,那怎么能安心工作,为业主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因此,解决员工的生活需要是留住人才的首要条件。物业管理虽然是保本微利行业,不能以高薪招聘和留住人才,但也要根据企业的发展和实际经济承受能力,当地生活水准,员工岗位责任轻重和难易程度,以及员工本人的工作表现和贡献,建立合情合理的工资福利分配制度,尽可能使优秀人才的付出与所得相对平衡。
二是以感情留人。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企业要想留住人才,就要留住员工的心,要留住员工的心,就要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首先,物业管理层领导要同员工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渠道。经常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和需要,当员工工作和生活有困难时,在精神要给予关心和爱护,在经济上要给予力所能及的照顾和帮助,努力创造一种平等、友好、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不断增强员工对企业的感情和企业的凝聚力。其次,公司领导要以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学识能力,为员工作出表率;要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工作成就吸引员工,不断增强企业的向心力。
三是以制度留人。虽然物业管理企业都主张以柔性的制度和人性化的管理来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但仍会有不少员工对企业缺乏诚信,不安心工作,朝三暮四。因此,企业要具有忧患意识,很有必要制定硬性的措施来防止人员的频繁流失;除了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以法律形式来约束员工随意跳槽的行为外,还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奖罚措施和公开、公平、公正的提拔人才,来稳定有上进心和发展前途的员工。
三、加大正面宣传和引导力度。
物管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公众的关注与支持,政府职能部门要根据国家《物业管理条例》和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和完善地方物业管理法规,规范行业市场秩序,建立合理的质量和价格体系,为物管企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社会舆论媒体及物业管理企业要加强对物业管理知识和法规的宣传与引导,对一些献身于物业管理的先进典型和优秀事迹要加以大力弘扬和推广;对小区发生的各种矛盾和纠纷,要给予客观公正的分析和报道,让广大业主认识物业管理的作用和性质,明确自己的权力和义务,了解物业管理工作中的困难和艰辛,消除对物业管理工作的偏见和歧视,理解和尊重物业管理人员的工作,给物业管理人员创造一个平等、友好、和谐的工作环境。使物业管理人员能够放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热爱和扎根本职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促使更多的人才积极投身于物业管理行业,物管人才缺乏的现象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总之,人才是企业潜在的和强大的生产力,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解决人才匮缺的问题、尤其是大量外聘用工的问题已是物管企业的当务之急,只有想方设法解决好人才匮缺的问题,并努力打造和拥有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作风好、品行正的用工队伍,物业企业才能得到健康持续的发展,也才能为市民的安居乐业和城市的文明建设发挥更好的功能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