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网申求职误区盘点总结
网申求职误区盘点总结
网申最易陷入的五大误区
在就业紧缩的大势之下,在网上发布个人信息并进行定期更新是拓展人脉、寻找心仪工作的重要方法。如果利用不得当,没准你就会同多数工作机会失之交臂。
1、随意散布个人简介。
在各种社交网络上广为散布不完整的个人简介只会让你的目标受众备感困扰:你的潜在雇主还得费劲巴拉地去了解更多有关你的信息。
比起到处乱投未经润色、不够完整的网上简历,只在一家网站投递一份完备的网上简历要有效得多。你的时间是很有限的。选两三家网站,好好地经营自己吧。
很多人犯的一个错就是,加入Linked In及其他社交网站后,自己的介绍没有弄完整就向所有人公开了。仅仅去注册一个账户是远远不够的。至少得确保自己同35个人建起了关联,确保自己的个人介绍是百分之百完整的。对于Linked In会员来说,填写完整的个人介绍能让你得到工作机会的可能性提高40倍。”
2、忽视网络礼仪。
如果你开了博客,那么请做好这样的心理准备:人事经理以及招聘人员很可能会浏览你的更新和帖子。微软公司曾经做过的一项调查发现,79%的人事经理及招聘负责人在做出录用决定之前会通过网络浏览应聘者的相关信息。其中70%的人表示他们曾经因为网上的相关信息最终将应聘者拒之门外。最主要的原因有:应聘者对于生活方式的见解、不恰当的评论、不合宜的照片及视频。
3、没有把你正在找工作这个信息传递给别人。
Dixon Hughes会计师事务所最近打算招聘一位业务拓展经理,市场及开发总监艾米丽•本宁顿在自己的Face book上添加了相关链接。她说,“很快我就收到一大群Face book好友的私人邮件,我原来都不知道他们正在找工作。我知道在求职时需要考虑隐私问题,不过如果别人都不知道你正在找工作,那也是个问题。” 改变这一点很容易,只需要在LinkedIn以及其他社交网站上更新你的状态,别人就知道你正在物色新工作了。
如果你现在还在上班,不希望现任老板知道你打算另谋高就,那就需要谨慎一些了。有一个方法就是让潜在雇主了解到你能为他们公司做什么。你可以弄一个自我定位或者说个人品牌陈述,包括你的基本情况、你做什么工作、可以为哪类公司效力,这样别人就可以了解你能为他们公司做什么了。
4、重数量不重质量。
审慎选择好友,只添加那些自己认识或者有过工作往来的人。不管是在LinkedIn、Face book还是其他社交网站,都是质量胜过数量。招聘方很可能会找你的某位好友来打听你的情况,所以要确保这个好友是你认识而且信得过的。
千万不要发送那种自动生成的千篇一律的自我介绍。多花个10秒钟时间写个一两行字,说明你是怎么知道对方的信息以及为什么想要加他为好友,顺便提一下你非常乐意帮助他或者把他介绍给自己的其他好友,绝对没有坏处。
5、仅仅通过网络寻求工作机会。
如今有大量的失业(以及低薪屈就)人员,很多公司一发布招聘信息就会被如潮的应征信淹没。为了控制应征者数量,有些公司选择不在网站和就业版上发布招聘信息。
仅仅通过网上寻找工作机会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如果求职者只在网上搜索工作信息──而不调动自己的人脉──很可能会错过一些“隐藏的”机会。高级别职位比低级别职位更少会在网上发布。你需要调动自己的人脉资源来寻找高级别职位的信息,这类职位可能都是由人事主管亲自负责招聘的。
网申求职误区盘点总结
1、漫不经心地四处张贴简历,易被他人恣意复制发往另一个站点,从而借用你的“身份”。
2、把简历贴在附件里发给雇主。这样做虽然非常简便,然而由于计算机病毒的流行,雇主根本不愿意冒着被染病毒的危险打开邮件附件,只希望在正文或申请表后面直接看简历。
3、冗长的电子邮件和应征信。邮件应短小精悍,直奔主题。
4、网上迷路。网上有很多有趣的站点可以访问,因此搜索网站时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甚至出现下网时才发现上网几个小时却没有真正找工作。所以应随时看看已确定好的具体目标。
5、寄希望于网上求职。千万别把网上求职作为唯一选择。在利用网络求职的同时,更要充分利用传统的求职方式,把精力放在效果最好的一种方式上。
6、同时在一家公司应征数个职位。公司老板会同时阅读各个部门的应聘材料,越专注于某个职位,给公司的感觉就越认真。
7、随意在简历上列出证明人。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证明人对招聘时遇到困难的老板来说,是个可利用的资源。不要轻易提供证明人的姓名,当确定公司已经将你列入考虑人选,并明确提出要求时,再提供证明人的姓名。
直面网申埋伏与解决技巧
网申的个人信息达不到企业预设标准,你就得提前对名企说拜拜,连进入笔试的机会都没有,因此可以说网申就类似于海选,是最为残酷的一关。这里就请几位通过网申,晋级决赛而成功进入汇丰、宝洁的过来人谈谈网申中的埋伏及解决的技巧。
GPA(学习成绩)GPA有多种算法,原来的4分算法已经不是唯一了,可以算所有科目总成绩,也可以算必修课总成绩,因此,你可以选择最优的结果填上去。其实每一种算法的结果差距都微小,但正是这一小部分可能让你提高年级名次。国际名企很重视求职者的成绩,一定会设定一个底线。许多外企在筛选时,都把GPA作为一项考察要素之一,外企的要求是top20%,即GPA>3、3。
社会职务
很多用人单位都发现过一个班级同时出现四五个班长或书记的情况,所以一定要坚持诚信原则。其实很多企业更中意求职者社会职务和社团成就,求职者只需在后来的开放式问题详述自己的成就即可。
英语能力
一般申请表的英语能力一项都会包含两项内容,一为英语考试成绩,二为英语使用能力自我评价。考试成绩只要不错,不管何种英语考试,都会帮你加分。英语能力没有绝对标准,自身实力很难定位时,不妨写得好一些。
开放式问题
网申中一些没有正确答案的开放式问题是企业筛选求职者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们回答时感到摸不着边际的部分。以下是被访者总结的网络申请比较常见的开放式问题:请描述自己最突出的非学业成就;描述你参与发起和实施的一个新活动。
第二篇:求职误区
求职会有哪些误区(专家采访录)
解读职场困惑,关注职场话题。大家好,欢迎收看《职业生涯规划与自我管理》系列节目。当前,毕业生找工作难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大家普遍把毕业生就业难认为是社会、经济、学校、专业等因素造成的局面,而忽视了自身的原因。今天我们就针对自身因素把话题焦点集中在毕业生求职就业误区的问题上进行探讨,为此我们请来了著名的职业咨询顾问赵正宝老师,为我们解读毕业生求职就业的常见误区。赵老师,您好。
专家
您好!大家好
主持人
今天同时来参加我们节目的呢还有应届毕业生杨某,你好!
嘉宾:主持人好,赵老师好
专家
你好!
主持人
小杨是今年刚毕业,针对就业这块你有什么要咨询赵老师的吗?或者说在你求职中碰到什么问题需要请教的呢?
嘉宾:
先就业?先择业?其实一直以来我最迷茫的是,到底是该先就业再择业,还是先择业再就业。我觉得第一份工作挺重要的,应该慎重选择,可社会上一些专业人士都提倡先就业再择业。如果想第一份工作就找到自己满意的,或是专业对口的太难了,又不能一直耗下去等待理想的工作,因为毕竟要生存嘛,那到底该先择业还是先就业?这让我很难平衡。
主持人:
这样的问题我想几乎困扰着每一个毕业生,赵老师您觉得呢
专家:
这是个方向性的问题,我是不太赞成方向还没有确定的先就业后择业,这样是在浪费时间。一个学生如果目标明确,即使去目标行业或目标公司内做个文员或助理类的职位,也比盲目选择一个收入更高的职位更有价值。今年金融危机有一定的特殊性,虽然说就业难,但不是没有工作机会,方向明确后,总体找个待遇、规模不求过高的工作是不难的。所以大学生最重要的是先有了目标和方向。
主持人:
其实现在的毕业生存在的问题就是目标不明确,没有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比如说一个典型的现象就是“海投。”
老师:毕业生求职,最忌讳的就是“海投”,简历投递多,命中机会是大了,但增加的大都是你无效面试的机会。我就见过一个学生,用网络的自动投递方式,一天投递了1800份简历,结果面试电话很多,面试也很多,但没过3天,他关机了,为什么呢?都是些无效面试,白花钱跑冤枉路了,人家公司做什么业务的他不知道,他要去应聘什么工作自己也不知道。
嘉宾:而且我觉得“海投”还会给一些公司的HR不好的印象,他们会觉得你这个求职的态度本身就不认真,没有责任感。
像拿我的情况来说,我的目标很明确,就是留在北京,从事我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工作起初挣多少钱没关系,重要的是为自己积累工作经验,使自己的专业技能得到锻炼。
主持人:为什么一定要留在北京呢?现在好多大学生都和你一样,只想留在大城市,像北京、上海、深圳啊等等,都说“大城市的月亮比较圆”,赵老师,这种观念会不会是一种误区呢?
老师
其实毕业生渴望留在大城市工作,本身并没有严格的对错、好坏的区别,我们就从发展态势来讲吧,中国的经济发展最快的仍是大城市,很多第三产业的行业,只有在大城市才有,才发展的好,才有生机勃勃的大企业存在,也才有大量的工作机会。所以,毕业生认为在大城市能找到面向未来新兴的行业和工作的机会,这种想法是对的。
嘉宾:
是的,这也是我要留在北京的原因。因为我是学习广播电视编导的,要是去电视台,各个中小型城市的电视台用人需求不多,传媒公司也不会很多,恐怕提供的就业岗位都少的可怜。只有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才能给我们提供更多的平台和发展空间。
老师:我建议要用发展的眼光看这类问题,最近10年,大城市的发展到一定程度了,各方面成本已经很高了,这时很多的机会和产业的重点已逐渐转移到市场空间更大的二线、三线城市去,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机会。
由于互联网的发展,带动很多行业的发展已经突破了地域的限制,会在中国的二线、三线城市遍地开花的,未来中国的内需也会在中国的25个5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发展起来的。所以,未来毕业生的机会,在中国人口超过500万的25个城市和超过100万人口的200个中等城市,这些地方未来的发展势头和速度会远远的大于个别的几个大城市的。年轻人的选择会很多。
主持人:的确。但是据我了解一些毕业生想留在大城市是因为他们把就业目标瞄向了大企业或是知名企业,比如所世界500强,您怎么看待?
老师:
我常问学生几个问题:什么是外企?什么是知名企业?很多学生的回答都是乱七八糟的,有时把我们自己的民企也会当成外企。其实,现在资本都是全球流动的,企业已经不能用10年前的外企、民企来衡量了。百度是中国人创办的企业,在中国北京创办的,但它在美国上市,股东有很多的美国机构和个人,普通的美国老百姓都可以买百度的股票,如果你通过一些投资机构,也可以买百度的股票。你说它是外企还是民企?
我们学生的眼光应该看未来,而不是看过去。看的标准也不是媒体上一些光鲜的渲染和错误的理解。求职、就业时,不应该只按是否是外企,是否是知名企业,是否是大企业来衡量。
很多好企业,可能是你不知道的,规模也不一定大,但无论是盈利水平还是员工收入都是非常好的,都比学生们知道的卖快速消费品的公司要好的多。大企业很多,像通用,将死之时有26万员工,你在其中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所以,我们的标准就一个,你是去什么行业,从事什么样的职位或岗位。这才是你应该关注的。嘉宾:
包括有很多毕业生在上学时选择专业的时候就没有给自己一个明确的目标,学习的专业也不是他们理想中的,不是自己喜欢的,从事的工作职业也一样。我就觉得我很幸运,大学能读自己喜欢的专业,也有一些专业对口的公司有录用我的意向,我对自己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还是很有信心的。
主持人:
说到这个专业对口啊,有好些同学就说专业不好,所以很难找到工作,这也成了他们很难就业的理由,那我想请问赵老师,就业一定要专业对口吗?是不是专业不对口就找不到好的工作呢?
老师:
很多学校的专业设立是遵循纯正的学科逻辑,而社会上的职位设立是遵循复杂的市场需求逻辑的,大多数工作需要的都是专业复合型人才。如今部分学校设置专业的思路是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所以一定要按专业求职是狭隘的求职,很多行业非常的新兴,学校设置这个专业时都还没有这个行业呢,但现在有了,难道能因为专业没对口就不去了么?
新兴的行业和新兴的职位才会有更多的机会,很多传统的行业和职位已经供大于求了。
主持人:也就是说即使专业不对口,也会找到适合的工作的。我们要学会在复杂的社会动向中寻找机会,把握机会。
嘉宾:我认为重要的是毕业生一定要摆正自己的心态,现在找工作的一些毕业生抱怨工作不好找,好不容易找着个待遇又不好,感觉待遇和上了这么多年学的付出之间不平衡,有的宁可不工作,也不接受待遇
较低的工作,认为这是对他们能力和价值的否定。
其实我个人觉得刚开始工作薪资不是问题,晋升空间、发展空间、能不能学到东西才是我看中的。
老师:我很赞同你的观点,并不是薪水决定一切,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说,薪资的高低,不是由学生自己决定的,而是由社会的外部环境决定的,是由人才市场的供需状况决定的。2001、2002年时每年刚毕业的大学生只有100万人左右,社会正在快速的发展,人才需求量大,所以那时很多学生起薪都是2000以上。08年、09年每年的大学毕业生是600多万,是01、02年的6倍,社会人才需求量同样也增长了,但需求量远远没有增到6倍。所以,现在很多学生的起薪只能是1200-1800元左右。
另外,毕业生起薪的高低和他未来的收入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高收入人的收入曲线是这样的,我们按年薪计:2.5万-2.5万-3万-3.5万-3.5万-4万-10万-15万-50万,并不是我们普通学生认为的逐级提高模式:
2.5万-3万-3.5万-4万-4.5万-5万-6万-7万„„后面这种收入曲线是不现实的。
所以,大家可以看出来,刚毕业前2年收入多少真的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的就业趋势是否正确,是否未来具有跳跃性高收入的可能。不是每个月都想着,下个月公司能不能给我加200块的薪水?
主持人:看来我们还得放长线,钓大鱼啊,呵呵。不能只看眼前那点小利益。
嘉宾:老师,我比较感兴趣的是那些外企、名企的用人制度,就像之前说世界500强之类的,他们在用人选拔的时候看中的是什么?是不是一定要是名校毕业,而且多数针对那些好学生?
老师:这完全是个错误的想法,我接触过很多知名企业的人力资源招聘负责人,也给很多企业做过新员工的培训,每次培训时我都会侧面了解一下新员工的背景,发现的情况是:知名企业招聘时名校毕业生的确会多一点,但也会有30%-40%的新员工是来自普通院校的学生。
另外,人力资源招聘时并不是就对名校毕业生特别的偏爱,打个比方,一个企业要招50名新员工,结果投了6000份简历,你说HR有时间一份一份的筛选吗,最简单的方法,只能是大部分从名校里面选出来了。如果普通高校学生各方面素质都不错,人力资源招聘经理也是非常乐意选拔的。对企业来说,一些普通学校的学生,工作比名校学生更为踏实,当然这不是绝对的。
主持人:对,而且好学生的评价标准与社会对优秀人才的评价标准有非常大的差距。企业需要的人,是符合企业评价标准的,而不仅仅是学习好,或者某方面突出,也许这个突出的方面,并不是企业看重的。所以,企业看重的是人才的标准,学生需要了解和有意识的在大学期间锻炼和提高啊。比如实践的能力、在压力下如何沉稳做事的能力、与意见相反的团队成员之间如何合作的能力、自我情绪控制的能力等等都是社会对优秀人才的评价标准之一,这些我们的学生是否在大学期间锻炼过呢,所以有过丰富实习实践经历的学生,就会在这方面更有优势了。
嘉宾:原来是这样的,我知道大部分毕业生他们都很憧憬大公司、名企,但他们因为自己“出身”不好,试都不敢试。只有在心里憧憬的份儿。
主持人:一定要给自己一个信心,告诉自己“我能行”,然后再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去完善自己。老师:看来,主持人真是“过来人”,颇有感受和经验。
主持人:毕业生求职还是有很多盲目性的。比如说盲目投简历啊,盲目考证书啊„„
嘉宾:我就有一个朋友,每天忙得不得了,去参加培训班,考教师资格证啊、导游证啊,最后找工作时都没用上,我倒觉得她浪费了不少时间。
主持人:包括一些毕业生在做求职材料的时候,都觉得越多越好。
老师:主要应根据你的目标企业需要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来准备求职材料,突出一项或几项就可以了,不用很多,多了无益。有些同学准备了很多的自我材料,看上去厚厚的一摞,各种证书和收获、文章等。其实,这些材料在投递简历时是用不着的,但在面试时可以带上,当HR问到某个环节时,这些材料可以说明你的成绩。
嘉宾:看来,毕业生求职还真是一门学问
主持人:是的,当现在的毕业生成为就业责任的主体时,随之而来的压力也大大增加,特别是面对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使得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就会暴露出种种问题,甚至走入求职误区。希望通过今天的节目能给毕业生一些启发,避免毕业生走入求职误区,尽快进入求职快道,开始自己明媚的职业生涯。好,今天
我们节目就到这里,感谢您的收看,我们下期再见。
后续„„„„„„„„„„
嘉宾:前阵子,我们毕业班在学校里卖二手书,我就看到个同学卖的都是今年最新版的考公务员资料,她说是她上个月刚买的,翻都没翻几下,现在就转手卖了,其实从这就可以看出她选择考公务员是不慎重、不坚定的。那老师,您对现在出现的“留学热”,“考研热”和“公务员热”,是怎么看待的呢? 老师:补充
更多相关咨询,欢迎加互动交流QQ群:193076519,口令:djcf
我们用10年青春时光换回来的求之秘籍,你想知道吗?
1、《怎么样才能没有工作经验也能找到好工作?》
2、《怎样主动求职-从求别人给职位到和别人一起开创机会?》
3、《迷茫与困惑的核心原因是什么?》
4、《选择和努力那个更重要?》
5、《你也是闪职一族吗?敢问你有多少青春能让你来试错??
6、《大城市?小城市?先就业?再择业?国企?外企?民企?》
第三篇:网申必填及误区解读
网申简单说就是大公司从成千上万的申请者中寻找出他们中意的人。举个例子,如果有1000人申请一个职位,首先代理企业网申的招聘网站会根据一些硬性指标,例如:学历、英语能力等删掉将近一半甚至是80%的申请者,然后根据不同的成绩、学历、工作经历、奖学金、学生工作经历等,给剩下的200个人打分。因此,一些网审中常用的关键词、企业的指标和招聘准则不可不知。学校:重点大学,即211工程学校,多数知名公司及职业中介机构以全国名牌大学作为衡量申请者的重要标准。
专业:知名企业基本对专业没有严格要求,但对于明确要求专业的职位,一定要突出自己的专业及获得的与专业相关的认证。
英语:硬性指标大多要求四六级,新四六级则必须超过一定分数(425分左右),若有托福等国外考试高分成绩则可加分,能体现出口语能力则是非常抢眼的。
实习经历:尽量突出自己在500强、知名企业或与职位相关行业的优秀公司实习的经历,实习时间至少半年,可以显示自己的ability,能够真正了解并学习到公司的一些工作流程及行业信息。
学生工作:需做到部长级以上,并有实质工作业绩,从中要体现出leadership,team spirit,communication ability等。
奖学金/成绩:如有奖学金一定要将最重要的列在前面,成绩在班级或系内排前30%更要突出一下。
错误动作,别重复
由于网申过程往往会持续一个小时以上,所以很多重要的细节容易被忽视。以下是网申过程中几种易犯的错误,希望大家借鉴。
错误动作1——为了及时提交申请,打开网页直接申请。
动作纠正:在申请前,应该做好充分准备。比如,看看公司的企业文化,公司所强调的方方面面,这样在回答开放题时就可有的放矢,不致白忙一场。
错误动作2——细节并不重要,只要差不多就可以了。
动作纠正:千万少犯低级错误,注意拼写、语法等细节问题。一般大公司都比较注重专业精神,像平时写email一样的“个性”风格往往不易被接受。网申虽不见面,却也别因手指的失误,失去了宝贵的印象分。
错误动作3——感觉网申太麻烦,填了一半就放弃。
动作纠正:网申过程一般情况下需要很长时间,有的甚至三四个小时,所以大家千万不要放弃。不认真填写的唯一结果就是被刷下来。在现在的求职过程中,淘汰率最高的当属网申!
错误动作4——随心所欲,想怎么填就怎么填。
动作纠正:一般都是填写中英文两份简历,但是在填写过程中务必将中英文对应起来。来源:网络
第四篇:毕业生网申的三大误区
对于零工作经验的应届大学生来说,企业启动校园招聘时所采用的“网申”是他们要逾越的第一道难关。
误区一见谁都投
应届生王意如最近开始发愁了,自己现在才开始网络申请,明显已经比同班同学慢了一步。因为早在8月中旬,企业陆续开放网申通道时,大家就纷纷回到学校盯着电脑屏幕开始了求职之路。心急如焚的小王眼看着自己落在了大家后头,这几天看到企业挂出招聘告示,不管对方是什么类型的企业,招什么方向的人,打开页面就闷头网申。几天下来,所有开放网申通道的企业倒也被她申请了个遍,同寝室的室友都调侃她患上了“网申强迫症”,而王意如自己则头晕眼花,根本已经记不得申请了哪些企业和职位。|专|家|点|评|
在网申中,应届生们往往会因为怕错失机会而盲目海投。但其实在繁复的网申过程中,可能会因此影响到求职热情,也无法把每次网申都做到尽善尽美,如果没能及时记录下自己的求职目标、时间和细节,还可能在未来的面试中失分。
|专|家|建|议|
首先,要为自身设定好较为清晰的求职方向,有目的地进行网申;其次,可以列出一张网申明细表,记录下每次申请的公司名称、职位类型、申请时间等,随时根据后续结果进行跟踪,并总结自己每次的求职经验和教训;最后,为了能够每次以较高质量进行网申,需要在正式开始前,适时翻阅相关信息,做好充分准备,切不可盲目填写相关内容。
误区二机械投送
在进行第一家企业的网申时,Stella还有耐心逐字逐句地琢磨,力争最完美地展现自我。但这两天,她陆续申请第二家、第三家企业的职位时,发现状态已经逐渐回落,面对差不多的开放式问题,开始拿出标准答案的模板复制粘贴。在与寝室室友交流求职经验时,Stella发现大家都已经对繁琐的网申产生了倦怠心,谈起未来三个月还将陆续上线的企业网申,所有人都觉得很无奈。
|专|家|点|评|
反复录入个人基本信息,加上千篇一律的开放式问题,很容易让应届大学生在网申中陷入机械投送简历的泥沼。复制粘贴问题的标准答案,或是只改了公司名称的求职信,本身已经表明求职者对这家目标企业并不那么重视,与其花费心思,还不如不投。
|专|家|建|议|
不同企业招聘人才的标准都不尽相同,唯有针对职位描述,有的放矢地投送简历,成功的几率才会更高。在网申过程中,准备标准版本的回答并不是完全不可以,但起码要在应聘不同企业时,参照特定的人才要求和企业文化做一定程度的修改。求职倦怠心的产生,有时与盲目求职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因为面对心仪的公司,求职者在网申时必定绞尽脑汁、苦思冥想,力图展现自己满满的斗志,丝毫不会感觉疲惫呢。
误区三反复申请
裴蓓平时做事小心谨慎,总要反复确认结果才算了结。不过,这样的性格被她运用到网申中,就成了一个致命伤。没有即刻回复信息的求职过程,让她总忍不住不停修改自己上传的信息,而那些要求发送简历到指定邮箱的招聘企业估计已经收到她投去的三五份一模一样的简历。虽然看了不少求职论坛,也听了不少前辈的劝,但是裴蓓总是甩不掉这种患得患失的心情,只要没得到回复,心里总是忐忑不安。
|专|家|点|评|
求职是一种行为,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现阶段开放的网申大多都要到11月左右才正式关闭申请通道,也就是说这两个多月中求职者能够做的事情只是等待结果。反复申请同一个职位,尤其是反复向同一个招聘邮箱发送简历,往往会适得其反,让人力资源管理者产生反感,而错失赢得工作的好机会。
|专|家|建|议|
既然求职需要等待,那么不妨享受这个过程。据调查,应届大学生平均每申请9个职位才能获得一次面试机会。与其在焦急的等待中变得心烦气躁,还不如抓紧时间好好留意各个招聘渠道,看看还有什么自己心仪的工作。这样一来,既能够有效利用等待时间,说不定还能多争取几次面试机会呢。
第五篇:详解求职简历误区
详解求职简历误区
进入3月份,2009届毕业生找工作将迎来又一个高峰。然而,很多毕业生往往没想到,自己精心制作的“小简历”反而会成为自己求职路上的绊脚石。昨日“出炉”的一份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七成简历让专家摇头,毕业生参加社会招聘会投递简历平均成功率仅为1∶52。
据悉,2008年10月至2009年1月,我省首次针对毕业生求职简历进行的抽样调查全面展开。该调查由中国就业促进会大学生就业服务项目办公室、河南省先进文化研究会毕业生就业专业委员会发起,由国内最大的大学生求职搜索引擎宾果求职网负责调查统计。调查覆盖了河南省内37所不同层级的高校,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有21930名,回收简历19893份。
大学生就业服务项目办公室主任赵玲表示,今年我国就业形势非常严峻,2009届毕业生面临很大挑战。在求职中,简历是决定毕业生能否获得面试机会的关键,是直接影响求职成功率的重要因素。赵主任说,希望这份分析报告能帮同学们及时地对自己的简历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估及调整,以便顺利迈出求职的第一步。
76%的求职简历更像自说自话的自传
调查显示,76%(15119份)的简历是按照个人成长经历进行内容组织的,能够以工作为核心并围绕具体岗位要求进行内容组织的寥寥无几。专家认为,绝大多数简历看起来更像是一篇自说自话的自传,这让用人单位很难从中看出应聘者是否具备与应聘职位相关的素质。
然而问卷调查显示,学生们对自己的简历相当满意。在10分制的前提下,78%的学生都给自己的简历打出了超过8分的成绩,这与专家评定的76%的不合格率形成鲜明对比。
社会招聘会投简历平均成功率为1∶52
简历内容的不成功对毕业生求职影响巨大。调查显示,河南省2009届毕业生网上投递简历的平均成功率(得到面试机会次数与投出简历次数的比例)是1∶93,校内招聘会中投递简历的平均成功率是1∶35,社会招聘会中投递简历的平均成功率为1∶52。相比之下,学生投递简历成功率最高的是在中小型企业的校园宣讲会中,成功比例为1∶13。
调查还显示,我省毕业生求职简历的平均成本为每份1.95元。单份最低成本0.1元,最高成本13元。
毕业生求职简历普遍存在5大误区
履历表是决定一份简历能否成功的关键。本次调查发现,近九成履历表的排版和内容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调查方分别就毕业生履历表中的五个重要部分,即个人信息、求职意向、教育经历、实践经历及个人优势进行了分项数据统计,揭示出了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
“现象一”个人信息细过户口本
调查发现,简历中累赘信息显得过多。比如身高、体重、籍贯、民族、婚姻状况等,单项出现率均超过80%。
专家建议,判断一条信息是否需要出现在简历上可以参考两个重要标准,一是它能否突出个人优势,二是它跟应聘的职位或公司是否有正面的关联度。比如身高、体重等隐私性信息,如果应聘公关类职位,这自然是非常必要的条件,但对于一些没有硬性要求的工作,如果自身条件不是特别出众就不需要填写。
“现象二”求职意向绊倒近九成学生
调查显示,写明求职意向的简历占64.8%,求职意向与投递职位相关的仅占12.6%。
宾果求职网人力资源部经理王语表示,这体现出了当前毕业生制作简历的两个突出问题:一是绝大多数学生在制作简历时其实并没有明确的求职意向,二是多数学生的简历仍是一式N份,当改变投递职位和公司的时候并没有作出相应的调整。
王语经理说,现在,人力资源经理翻看几百份简历都难看到一份写清楚求职意向并且求职意向与申请职位相关的。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明确的意向很可能让一份简历脱颖而出。
“现象三”热衷汇报中学教育经历
简历出现频率比较高的问题还有两个,一是将近90%的学生都把自己专业的全部课程罗列了出来,占据了很大篇幅。另外一个问题是教育经历基本上都是从初中开始介绍的,显得过于详细。就业指导师建议,在专业课程方面列出3至5门优势课程或者是与应聘职位相关的即可,如果成绩好的话就附上自己的分数,这对应聘大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有很大的帮助。至于受教育的经历,其实把高等教育阶段写清楚就可以,一般情况下不需要再介绍高中及初中。
“现象四”工作经历要素大多没填全
调查显示,实践经历一栏中能够完整填写工作经历五要素(任职时间、公司、职位、主要职责、工作业绩)的只占12.2%。另外还有将近10%的学生在这一栏交了白卷。
天基人才网人力资源部经理代蕾表示,这个数据应该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到。因为在一份简历中,最吸引企业的就是工作经历一栏,所以这一项一定要写得简洁、明了、有力。代经理建议,按照任职时间,由最新的开始分条阐述,尤其要突出自己在该项工作中承担了什么责任、取得了哪些进步和成绩。另外毕业生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要忽视了自己在校内参与的实践活动,避免因为自己认为不重要而交出白卷的情况。
“现象五”自我评价成褒义词展示栏
专家通过对简历的详细分析发现,超过90%的学生都喜欢用一些类似于勤奋好学、刻苦努力、积极向上的词语来评价自己,可见自我评价被绝大多数毕业生看做是简历中自我展示的第一平台。
但专家的意见恰恰相反。专家认为,由于多数学生都喜欢用大量的赞美性词句夸耀自己,所以绝大多数人力资源经理已经不再重视自我评价。其实在一份简历中,想突出自己优点的最可行方法就是认真介绍实践经历中的职责和业绩,因为用事实说话才够客观有力。
本次简历调查中的几个数字
①76% 的简历得不到专家认可
②78% 的学生给自己的简历打分超过 8 分
③社会招聘会中投递简历的平均成功率为 1∶52
④简历的平均成本为每份 1.95 元
个人简历普遍存在的五个误区
①简历中累赘信息过多
②简历中缺少有针对性的求职意向
③简历中教育经历太详细
④工作经历五要素填写不完整
⑤自我评价中过分夸耀自己